0

成吉思汗战死在哪里【汇集16篇】

浏览

4460

文章

16

篇1:战死沙场中"沙场"是什么意思,"沙场"到底指哪儿?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一句话没有,一个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战死沙场,其实小编一直以为这个沙场就是传说中的沙漠战场,这小编就看贬了啊,其实沙场肯定是有另外一层意思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沙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沙场”到底指哪儿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

因为自打咱们的中原文明发展以来,常年的与草原的游牧民族干架。原因无他,在草原上,诸如茶、布、盐等等生活必须品他们那边产不了,所以他要不用当地的牛马羊或者皮革之类的和中原做生意,要不就是直接抢。

然而草原并不像中原一样总会形成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所以总会有一些的部落会想用抢的方式进犯中原,那中原肯定得反抗啊。而中原和草原的界限基本就在400mm降水线这块。

所以这个降水线区域则是当时干仗干的最激烈的地带,这个地带又以沙漠戈壁草原为主,所以古代诗词中,对于沙场的描述往往都是这样的。

远出渔阳北击胡,将军谈笑挽雕弧。 千金底购单于首,赎得沙场战骨无。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可以说早期形容沙场的基本都是讲述和北方草原民族之间厮杀的事儿。所以沙场这种指代战场的词就流行来了,而且沙场相比战场更加入了一些凄壮的味道,文人墨客也更喜欢用代词来增加诗句的逼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羽战死诸葛亮并不伤心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诸葛亮一点也不伤心

关羽和诸葛亮同样都是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刘备的得力助手,一个是第一谋士,一个是第一武将,但是在关羽战死之后,蜀汉举国上下哭泣的时候,诸葛亮却并不觉得伤心,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吗。

其实并不是,这一点还要从关羽的性格来说起。大家也都知道,三国时期关羽最著名的就是他很讲义气,武艺很高,但是同时傲气也很重,所以这也成为了关羽最致命的缺点,那时候的孙刘联盟,孙权也想要为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但是关羽打心底里看不上孙权,并且说到孙权的儿子为犬子。

之后便是有了孙权攻破荆州之后,把关羽斩杀的事情。所以对于关羽的死,在诸葛亮认为,那是关羽的气数已尽,也就是关羽的性格使然,迟早有这么一天,所以也就不伤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背景: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企图占领华北。1936年,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式十分危急。

2、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3、经过: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从此,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结果: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

5、影响:①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③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二、南京大屠杀

1、背景: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中国战败,上海沦

陷。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②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概况:六周以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3、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表决规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难者国

公祭日。

4、原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打仗失败以后主将战死或被擒,士兵都去哪了?

全文共 1712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的战争不少,朝代更迭要打仗,平定周边小国要打仗,有人起兵造反也要打仗。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都在于主将的排兵布阵,这场仗怎么打,为什么会赢会输,结局如何,很少去关注过军队中普通士兵的命运。战胜方自然不用说,那么战败的,军队统帅或被杀或被擒,那么他手底下的士兵们又是如何安排?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呢?我们看几个例子。

垓下之围,项羽最后战至身边仅存二十八骑,而追者数千。于是,项羽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便对手下人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请诸位看我杀进敌军,斩将、砍旗,让你们见识见识我的战斗力。

项羽当然是说到做到,三次冲锋,斩杀数十近百人,再次集合部队,仅仅亡了两骑——剩下二十六骑。率领这余下的二十六骑来到乌江边,项羽不肯渡江,将马交予乌江亭长后,命令手下人也都下马,“步持短兵接战”。这一次,史书上只写项羽自己就杀掉了汉军“数百人”,但对于剩下那二十六个人是死是活,再无交待。

那么,剩下的那些人去了哪里呢?

最大的可能是死了。降的可能性当然有,但考虑到能够跟随项羽到最后,面对数千追兵仍然陪伴项王英勇杀敌,有这么大的勇气,怕死的可能性非常小,战死的可能性也就非常的大。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攻打幽州。当时的幽州总管名叫李崇,是隋朝开国重臣李穆的儿子。在小规模进犯被李崇挡回去几次之后,突厥搞了次大的进攻。为了驱赶来犯之敌,李崇率领三千步兵,与突厥人打了十几天,最后伤亡惨重,退到了一个名叫砂城的废弃的小城。

小城太小,早已无人居住,缺食少水,城墙也年久失修,根本无法挡住突厥的进攻。不过,对于这支战斗力顽强的隋军,突厥人也有所忌惮,不敢硬拼,只好围起来慢慢打。没有粮食,所以,李崇的军队就白天死守小城,夜晚出城跑到突厥人的队伍里去抢掠牛羊——游牧民族嘛,打仗不用背粮,只要赶着群牛羊就行了,随宰随吃随打仗。

突厥人也不傻啊,开始以为隋军是想搞偷袭,后来发现原来主要目的是抢东西吃,于是每到晚上便严阵以待,不给隋军以可乘之机。时间久了,隋军能搞到的食物越来越少,白天晚上不断地减员,最后一次出城夜战,回来天亮时数了数,已经只剩下一百多号人了,其中大半还都重伤在身,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突厥人知道李崇的地位和声望,一直有招降之意。所以便趁机在城前喊话,希望李崇投降,并且许诺一定按照王侯的标准给予封赏。李崇对剩下的士卒们说,我作为主帅,必须战死沙场,以报朝廷恩典,但你们不必。你们已经为朝廷尽力了,一会儿待我战死,你们即可降贼,然后找机会逃走,想办法回到故乡去吧。如果能够活着回到长安,见到皇帝,一定要把我的一片赤心告知于他,我李崇在这里谢谢各位了。

说罢,手持兵刃冲入敌军,连砍两人。突厥人乱箭齐发,将其射死在阵前。然后,问题来了——剩下的士卒投降了吗?

答案是,肯定降了。原因很简单,这段跟自己人说的话,如果不是自己人后来讲给了皇帝和史官听,史书里边就只会简单地记一句“没于边”,而不会写得如此详细了。

不降能活着回去吗?可能性几乎为零,你不投降,人家为什么要放了你?所以,一定是有人投降后又逃跑,并且逃回了长安,将李崇殉国的情形讲给了皇帝听。这从李崇的谥号也可以看出来——“壮”,“壮烈”的“壮”。

一个战死沙场的主将,是多么的英勇、悲壮,一句“努力还乡”,是多么的温情,多么的令人神伤啊!至于投降是不是有损气节,那看你怎么看了——没点气节,怎么可能战斗到最后?丧失战斗力后投降,投降之后无论有没有“努力还乡”,那也都是英雄啊!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另外项羽手下那二十六个人的去向?连暗示都没有?

原因也很简单,是因为给司马迁的消息来源讲这件事的那个人注意力不在那二十六个人身上。那个人叫杨喜,因为在争抢项羽尸体中获胜,抢得了其中一部分,得以从小军官一跃而封侯。

杨喜有个孙子名叫杨胤,杨胤的儿子杨敞娶了司马迁的女儿。杨家的发达就是从杨喜那里开始的,而让杨喜得以发达的这件大事,自然是杨家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杨胤说不定就亲耳听爷爷讲起过呢。

杨喜当然是自己的注意力在哪里就讲哪些事情,他没注意过剩下那二十六个人的去向,杨胤在讲给亲家司马迁听的时候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到那二十六个人了。说不定司马迁也问过这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日本狙击手会把自己绑在树上直到战死?

全文共 164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狙击手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这类战场上的幽灵简直就是让人可怕,远距离的杀伤就是把人射杀在千里之外了,所以也还是让人觉得十分的绝望的,所以这类战场职业挺可怕的,但是今天小编还要给大家说一件事情,那就是好像日本的狙击手更加有意思了,他们会把自己绑在树上,知道战死,这样的行为倒是非常的符合日本人的气质了,但是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太平洋战争时,为了抵敌美军的攻势,日军在丛林中进行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战术,将士兵放在树上埋伏,通过冷枪狙击前行的美军就是一种最常见的战术。

太平洋战争开始以后,日军发现在单纯的火力比拼上,根本无法与美军对阵,往往是你打一枪,对方打100枪,你打一炮,对方打一百炮。近距离的交战更头痛,两支最普通的M1加兰德步枪,能对上日军一个班的火力,更不用提还有汤普森冲锋枪、勃朗宁BAR轻机枪等火力。像勃朗宁M1919重机枪这类玩意儿,美军两个人就能拖着到处跑。

异常头痛的日军,发现自己的“板载冲锋”在美军如同不要钱的火力面前很难讨到便宜,士兵们也愈发的畏惧从正面冲击美军,这样不仅没效果,对士气和兵力的消耗也非常巨大。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列出“以密林为依托,拉进交战距离,并通过分散的有效的远距离袭扰阻滞和杀伤美军”的战法。

说白了,日本鬼子把在中国青纱帐里吃到的亏,拿来主义后用到美国人头上去了。许多打法和八路军游击队如出一辙。

当年的日军,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战争磨砺,再加上普遍比较崇尚于“精确杀敌”,三八式步枪也比较精准,所以部队的整体射击能力非常优秀。这给予了日军那种不入流的狙击战术实施的条件,他们虽然并没有什么先进的狙击理论支撑,但是不妨碍使用优秀的“特射手”进行死亡袭击。

日军在丛林中常常将多个射手放置在视野良好,能打击美军的必经之道上。这样虽然适合开枪,但自己暴露的风险也很大。由于许多特射手都是受武士道思想感染,本就是去找死的士兵,所以常规狙击手的什么观察手、撤退点、转移阵地、合理伪装等统统都没有,他们不打算跑,只是想着多收几条美军的狗命而已。

特射手们有时候有专门的联络员,他们负责送水和传播军令,互相之间以一些美军认为“奇怪的鸟叫”作为暗号。但只要战事吃紧,这些密林中的射手就成为被抛弃的弃子,是打是逃,自求多福吧。

大多数日军射手选择的是战死,茂密的丛林让伪装变得很麻烦,缺乏必要相关训练的日军很难良好伪装自己,也懒得费神在地上寻找狙击阵地。他们的任务是尽量多的杀死美军,所以某些大树高高的树冠就成了这帮250们优选的狙击阵地。

潜伏在树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热带雨林多变的风、雨,还有白天的暴晒和夜晚的寒冷,无不在折磨着日军射手的神经。他们吃喝拉撒全在树上,为了避免疲倦时一不小心滚下树,不少人是拿皮带和绳索把自己捆在树上的。也有一些人是被战友“固定”在树上,反正甭管如何你就从这里迈入靖国神社吧。

有时候,是普通的大树还好,遇到椰子树...那也真是没办法,不绑怎么行呢?

日军这种固执的“狙击”在前期的确为美军带来了非常大的伤亡,甚至一度引发美军的神经过敏。他们恐惧于每一颗带着厚厚树冠的大树,风声鹤唳,觉得上面爬满了日军的射手。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血雨腥风的太平洋战场已经把美军熬熟了,许多人已经能通过各种方法,“直觉”式的寻找那些树上的日军射手。比如通过所处的射界去判断、通过试探性的火力侦察去发现、呼叫飞机低空飞行去撩起树冠,甚至靠鼻子嗅到地上那些明显属于人类的臭狗屎来洞悉。

不过这样仍然无法阻止大多数情况下日军开第一枪,但打成精的美军只要挨了第一枪,往往会组织密集的火力去扫射来袭的方位,反正就那个方向,能爬人的树可就那几颗。

结果,日军的射手们很轻易的就被密集的火力给扫成挂树上的筛子,被轻重机枪、霰弹枪、步枪、冲锋枪、坦克、喷火器打得欧尼桑都不认得了。美军有条件的话,还会呼唤重炮和战机,对高度怀疑的地区大肆轰炸。

据说战后几十年,一些丛林还能找到日军挂在树上的骷髅,不知道灵魂是否回到了北边的那个岛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军队什么兵种最容易战死,什么兵种存活率最高?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兵种有很多,例如步兵、骑兵、弓箭手、盾牌手、长矛兵等。那在这些兵种中,哪些死亡率最高,哪些死亡率又最低呢?其实死亡率最高的肯定是冲锋营里的士兵,他们专门负责冲在最前排,所以战死的几率最大。不过冲锋营的士兵奖励最多,而且要是战死抚恤金也更加优待。要说存活率高的兵种其实都差不多,士兵和将军相比往往都是将军能活到最后,但要是将军不在,一直军队可能早就溃败了。

一般战争中,将军是全军的重点保护对象,尤其是那些级别特别高的将军,将军一旦战死,军队军心涣散,没有了主心骨,这样的军队还没在作战之前就已经失败了,这就是为什么将军不能战死的首要原因。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将军身披披风,看起来非常的威风帅气,他穿着披风会不会在作战过程中受到干扰?其实将军的披风作用非常大,就是抵挡那些箭矢,虽然穿着护体铠甲,穿着披风就多一层保护,其次就是将军穿着披风会得到很多士兵的保护,还有就是在受伤的过程中披风可以包扎伤口,可以防寒。

除此之外将军身边还留有保卫队,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全军的主帅都是不可以亲自上阵杀敌的,(骑兵将军一般是需要带队冲锋的,主要是因为移动速度比较快,把将军一人丢下,容易给将军带来危险,上阵杀敌才能得到全军的重点保护)

不仅如此,将军的指挥中枢要严密设防,尽量不能让敌军找到破绽,战争中最主要的就是攻击敌军的指挥中枢,把敌方的主力军营摧毁或者是把对方的将帅俘虏,那么,这场战役,就可以宣告,胜利结束了。

在一场战斗中,将军的主要任务是合理配置自己身边的资源,以尽量小的代价完成战斗任务,不需要用自己的武力来体现自己的能力,将军所管理的集中营其实就是调度中心,将军就是起主心骨的作用。

将军不容易死,是相对于士兵来说的,总的来说,别犯太大的错误,无论失败还是胜利活着回去的机会还是很大,但是相比其他官职将军,还是有一定的危险的,俗话说得好,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虽然侥幸能够打赢胜仗,但是不一定下一次就会败,同时也会受伤。

曹操在传记中曾经记载,他多次遭遇险情,黄河流域遗存了很多的文明古国,需要资源的掠夺,国王也常常需要同兵打仗,战死的国王并不少,主持编撰世界第一部法典的乌尔纳木国王就是战死沙场的。

虽然看到那些将军帅身姿矫健,但是真正的战争,不是靠单打独斗就能取胜的,而是需要上下级官员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打仗士兵为什么宁愿战死,也不躺下装死?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打仗士兵为什么宁愿战死,也不躺下装死?

古代打仗的时候士兵宁愿战死也不愿意躺下装死,这主要是担心被自己人打死又或者是被别人打死,最终也同样是一关焚烧。

在忠实的这一方面也需要许多技术含量的小动作中,不能够在交战的时候直接就选择躺着装死,一旦战争打响双方的交战可能不到最后的一个时刻都没有办法预测。就算是一些军事专家,可能也没有办法去判断,更何况是在最前线拼杀的一些士兵在特别拥挤混乱的时候,也同样会担心可能会出现一些踩踏的事件。

再者也有可能会担心被敌人打死,再使用冷兵器,两军交战的时候一般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了能够有效节约成本,在战斗之后一般都需要在尸体中去有效收集武器,所以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本身就是战胜的一方进行带头去打扫战场,然后去进行操作,在经过检查之后,如果没有办法被发现,只能够说演技确实特别的逼真,而一旦在被发现之后,那么也同样需要痛快一点,直接就可能会一刀斩下去。可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不可能会让你如此简单的离去,肯定就会错过杨辉,想想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害怕。

如果死神眷顾着你,可以让你逃脱扫荡的关卡,在敌人清理战场的时候,也可以有效收集好物资,接下来必然也需要把尸体全部放在一起,然后进行焚烧,在那一些堆起来的尸体下,就算没有被压到窒息,儿子也同样会在这一次的燃烧中直接化成灰烬,这样的一个死法,其实也会让人觉得非常的难受。所以说这种装死的方法在战场上根本就不可能会发生,这简直是异想天开,要知道在战场上本身就非常的残酷,这样的一种方法,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养由基之死是怎么回事?神箭手养由基是战死沙场吗?

全文共 1803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起古代的神箭手,很多人都会想到有“百步穿杨”这样的形容词,而百步穿杨这个词的主角,就是春秋时期的一位神箭手,名为养由基。养由基这个名字其实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对于他的生平也不是很了解,而养由基作为神箭手,在当时必然不可能是默默无闻,毕竟他的技能在战场上也算是比较占据优势的。不过这样一位神箭手,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养由基最后是不是战死沙场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养由基是哪个国家的

养由基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将领,而且还是一个神箭手,但是他原本并不是楚国人。而是另一个国家的贵族。从养由基的姓氏中就能看出,养由基原本是一个小国养国的人。后来养国因为国小,所以就被楚国给灭了,原本的养国人民就变成了楚国的人了。而作为养国贵族的养由基,也进入到了楚国做了大夫。所以按照实际情况来看,养由基应该是养国人,而不是楚国人。

但是因为当时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大国吞并小国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导致各个国家之间的行政区划版图非常的混乱,常常更换,所以想要考证起来确实有些难度。

根据左传的记载,在公元前512年的时候,楚昭王把养国的故土当做封地封给了吴国公子掩余、烛庸二人,时称养邑。这样就可以证明,当时养国就已经亡国了。但是关于养国的确切的地方在哪,学界至今还是争论不下,主要有四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养国在河南沈丘以东,认为古养国地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后楚国灭了养国之后就作为楚国的县,即《左传》昭公三十年楚子使吴二公子烛庸、掩余所居之养邑;二为养国安徽临泉以东杨桥说;三为河南宝丰说,认为古养国地在今天的河南襄城鲁山北、郏县西南的宝丰县境内,在《后汉书·郡国志》中对此也有所记载,颍川郡下的“养阴里”;四为河南桐柏说,即位于桐柏县月河镇左庄墓地附近。2、养由基射箭

养由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楚国的将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养由基的具体出生时间不详,大致就是出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养国,嬴姓,养氏。后来养国被楚国吞并之后,就生活在了楚国。

养由基从小就非常善于射箭,相传他双手能持四箭,还能拉开千斤的弓,所以被当时的人称为是神箭手。楚庄王的时候,令尹斗越椒叛乱,楚庄王发布告示谁能胜了斗越椒,谁就做令尹。养由基一箭将斗越椒毙命,于是楚庄王允诺他做了令尹,但是养由基却推荐了孙叔敖,自己做了掌车右。

公元前575年的时候,在晋、楚鄢陵之战之前,养由基与潘尫之子潘党比试箭法,将皮甲重叠射击。穿透七层后,拿给楚共王看,说有这样两位大将在,有什么好怕的。楚共王却发怒说,真丢人,明天就要开战了,你们还在射箭。等到交战的时候,晋国的将军吕锜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于是楚王给了养由基两支箭,让养由基杀了吕锜,养由基只有了一支箭,就射中了吕锜的脖子,养由基拿着剩下的一支箭向楚共王复命,因此楚国人都知道了养由基的大名。

楚共王去世,他的儿子子楚康王继位,吴国乘机进犯楚国东部边境。养由基迅速组织军队奔向吴军,令尹子庚率军跟随。吴、楚两军在庸浦交战,楚军大败吴军,俘虏吴军将领公子党。后来楚康王养由基为宫厩尹,之后的事情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了。3、养由基怎么死的

养由基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箭手,在美剧中大概也应该是鹰眼或者绿箭侠这种角色,箭术了得,百发百中。历史上关于养由基的记载,也多半都是养由基射箭的故事,而且到了公元前558年的时候,关于养由基的记载也就断了,但是普遍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都认为养由基是在公元前557年的时候死的。

其实我们大致上也都能够猜测到了,一个上战场杀敌的人会有什么结局,多半都是战死的。而且还像养由基这么大的名声,其他国家的人不把他杀死都奇怪,留着这么个祸患将来再来杀自己,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养由基多半就是战死沙场的。

但是具体怎么死的也有人做出一番解释,楚国后期主要的敌人就是吴国,吴国常年都在楚国的边境骚扰楚国,大概就是有一次吴军又来进犯,然后养由基就自己请命要上前线去杀敌。楚康王就说你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这种冲锋陷阵的事情,还是留给年轻人去做好了。然后养由基自己却大义凛然的说,晋军能够战死沙场都是一件幸事,我坚决要上阵杀敌,就算死了心中也没有半分悔恨。于是养由基就带着兵出发了,吃过养由基的亏的吴军知道养由基来了,早早就准备好了,在南海布置了诱敌的战术,养由基刚要放箭,就被四面八方而来的吴军给包围了,一时间吴军万箭齐发,养由基就死在了乱箭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上元朝皇帝元宪宗个人生平唯一战死沙场的皇帝

全文共 265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上的元朝那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朝代,因为元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少数民族称帝的朝代,当时称帝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北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蒙古最美的写照,蒙古族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元朝时期的元宪宗皇帝,据说,元宪宗是唯一一位战士沙场的皇帝,关于元宪宗的生平我们一起来看看!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国可汗,史称“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鲁禾帖尼。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帅的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俄罗斯等地。即位后主要致力于攻灭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1259年病逝于合川东钓鱼山下。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

元太祖三年十二月三日(1209年1月10日),蒙哥生于漠北草原,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长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的嫡长子(元世祖忽必烈是嫡次子,旭烈兀是嫡三子,阿里不哥是嫡四子)。“蒙哥”的意思是永久。元太宗窝阔台即位之前,以蒙哥为养子,让昂灰皇后抚育蒙哥。在他长大后,为他娶火鲁剌部女子火里差为妃,并且分给他部民。元太宗四年(1232年)农历九月拖雷去世后,才让他回去继承拖雷的封地。蒙哥多次跟随窝阔台参加征伐,屡立奇功。蒙哥沉默寡言、不好侈靡,喜欢打猎。元太宗七年(1235年),蒙哥参加第二次蒙古西征,与拔都、贵由西征欧洲的不里阿耳、钦察、斡罗思等地,屡立战功,在里海附近,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

争得帝位

1248年农历三月元定宗贵由去世后,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临朝称制,由于贵由与拔都早年不和,拔都拒绝奔丧。为了对抗窝阔台家族,拔都以长支宗王的身份遣使邀请宗王、大臣到他在中亚草原的驻地召开忽里台,商议推举新大汗。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宗王们多数拒绝前往,贵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只派大臣八剌为代表到会。唆鲁禾帖尼则命长子蒙哥率诸弟及家臣应召前往。

1250年,忽里台大会在中亚地区拔都的驻地召开,拔都在会上极力称赞蒙哥能力出众,又有西征大功,应当即位,并指出贵由之立违背了窝阔台遗命(窝阔台遗命失烈门即位),窝阔台后人无继承汗位的资格。大会通过了拔都的提议,推举蒙哥为大汗。窝阔台、察合台两家据不承认,唆鲁禾帖尼和蒙哥又遣使邀集各支宗王到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台,拔都派其弟别儿哥率大军随同蒙哥前往斡难河畔,但窝阔台、察合台两家很多宗王仍不肯应召,大会拖延了很长时间。

由于蒙哥的母亲唆鲁禾帖尼的威望甚高,并且善于笼络宗王贵族,多数宗王大臣最终应召前来,1251年农历六月在蒙古草原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台大会,元宪宗元年六月十一日(1251年7月1日),宗王大臣们共同拥戴蒙哥登基,蒙哥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即位的当日,尊唆鲁禾帖尼为皇太后。此后,为了巩固汗位,唆鲁禾帖尼镇压反对者毫不留情,并亲自下令处死元定宗贵由的皇后斡兀立海迷失。

自此汗位继承,便由窝阔台家族转移到了拖雷家族,皇族内部的分裂,为后来大蒙古国的彻底分裂,埋下伏笔。

在位政绩

1251年7月1日,蒙哥即位后,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后率兵镇压之,又以弟忽必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

他在位时,两位畏兀儿人因为与窝阔台家有牵连被害,一位名为镇海,一位名为萨伦迪的亦都护,后者因为被指准备在星期五礼拜对别失八里的回回人进行屠杀,后来被送到和林处死。

1258年,高丽崔氏政权跨台,高丽国王投降大蒙古国,双方达成和平协议。高丽成为大蒙古国藩属国,但保留高丽原有政府体系和传统文化,“从其国俗”、“自奏选属官”。

灭大理取云南

元宪宗二年(1252年)六月,命弟忽必烈南征大理国。七月,忽必烈率军出发。元宪宗三年(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进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国。元宪宗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大理国灭亡,云贵高原并入大蒙古国版图。1256年,段兴智前往漠北和林皇宫觐见蒙哥,被蒙哥任命为大理总管,子孙世袭。

从1254年元宪宗的皇弟忽必烈灭大理国,到1382年驻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自杀,元朝大理总管段世战败归降明军,元朝统治云南地区长达128年。

远征西亚

元宪宗三年(1253年)六月,蒙哥命弟旭烈兀率大军十万西征。旭烈兀的西征军从漠北草原出发,1256年大军渡过阿姆河后所向披靡,先攻灭波斯南部的卢尔人政权,1256年攻灭位于波斯西部的木剌夷国(阿萨辛派),1258年灭亡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1260年3月1日,灭亡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并派兵攻占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

攻占叙利亚后,旭烈兀西征军兵锋抵达今天地中海东岸的的巴勒斯坦地区,即将与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交战,此时旭烈兀得到使者带来的帝国最高统治者蒙哥在四川去世的消息,于是只派先锋怯的不花率不到一万军队驻守叙利亚,自己率大军开始东返。1260年9月3日,埃及马木留克王朝趁着旭烈兀攻率主力东返,攻占叙利亚,杀怯的不花,旭烈兀愤怒至极,本想率军继续西征,但此时他和钦察汗国的别儿哥汗因为争夺阿塞拜疆爆发了战争,只好结束西征。

旭烈兀东返途中得到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的消息,于是留在西亚,自帝一方,并宣布支持忽必烈,后来被忽必烈封为“伊儿汗”,西亚的伊儿汗国从此建立。

征伐南宋

元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1258年农历七月,蒙哥亲率主力进攻四川,一路所向披靡,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1259年初,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区)钓鱼城下攻势受阻。数月不能攻克,元宪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蒙哥因病去世于合州钓鱼山,享年五十岁。蒙哥临终前留下遗言,将来若攻下钓鱼城,必屠杀全部军民百姓(此事《元史》《新元史》《史集》均无记载,应该是野史传闻,此三本史书记载的蒙哥是病逝,和钓鱼城无关)。不过,后来钓鱼城于1279年投降时,忽必烈赦免了所有军民。

蒙哥去世前虽未能灭南宋统一天下,但是他的去世,对当时的世界格局,有极大的影响,蒙哥去世导致了旭烈兀统帅的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而且,蒙哥去世以后即爆发了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继位之争,最终导致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的分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赵括是怎么死的 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在长平之战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而死。

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军大将廉颇置之不理。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防守策略,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战死沙场的皇帝?盘点五位战死沙场的皇帝

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5000年的历史当中,出现了数百个皇帝,每一个皇帝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事能够带来盛世的好皇帝,有的是整日昏淫享乐的昏庸皇帝,也有特比尚武的皇帝,喜欢对外展开战争。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盘点那些战死沙场的皇帝,看看他们都有谁。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一、高贵乡公曹髦

曹髦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颇具才华,这倒是继承了他们曹家的好传统。不过他生不逢时,那时候的曹魏,司马家族专权,曹髦也是在司马师的拥立下才成为新君的,没有多少实权,眼看着司马兄弟专横跋扈,年少气盛的曹髦心中极为不满。

公元260年,曹髦不堪司马昭执政让他形同傀儡,于是带领侍卫奴仆讨伐司马昭,结果在路上遇到阻拦,中护军贾充指使成济将他刺杀。这位少年皇帝,也算是死在了战场上,虽说死得有点窝囊,但他不甘权臣当道,敢于亲身犯险抗争的做法,却让人钦佩。二、武悼天王冉闵

在史书中,冉闵是一位极为复杂的人物,有人将他当作拯救苍生的英雄,“杀胡令”一出,杀得胡人哀嚎声四起。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也把他当成穷兵黩武的屠夫,但是不管如何,都不可否认,冉闵是一位天才般的统帅,骁勇善战,是十六国时期闪耀的将星。

冉闵本是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自幼就勇武非常,深受石虎的喜爱,后来他拥兵自立,建立了冉魏政权,带兵四处征战,少有败绩。不过,冉闵与胡人为敌的立场让他四处树敌,最后在与宿敌慕容儁的决战中,由于身先士卒,中了敌人埋伏成了俘虏,不久后被斩杀。这位战神般的英雄,最终陨落在了沙场上。三、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是一代枭雄李克用的儿子,有勇有谋,继承父亲的晋王之位后,他东征西讨,最终建国称帝,还灭掉了宿敌后梁。后唐的疆域也是五代中最辽阔的,李存勖本有希望实现一统,可是建国后没几年,他就失掉了雄心,沉湎于酒色,使得朝政荒废。

在位后期,李存勖滥杀功臣,横征暴敛,同时宠信奸佞,终于酿成了内乱。兴教门之变中,李存勖亲自带兵平叛,被乱箭射中,伤重不知而亡,死时才41岁。开国皇帝中,战死沙场的人很少,他算其中一个。四、金末帝完颜承麟

金朝的末代皇帝,他成为亡国之君的过程,极富戏剧性。1234年,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帝国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岌岌可危,已经到了覆亡的最后关头。完颜承麟本是金朝大将,奉命抗击敌军。此时的皇帝金哀宗知道大势已去,他不愿背上亡国的骂名,于是哀求完颜承麟登基。

就在登基大典刚刚举行不久,蒙古军队兵临城下,完颜承麟急忙领兵出城作战,不敌后退守子城,被蒙古军队重重包围。最终完颜承麟死于乱军之中,他临危受命,却难以力挽狂澜,身死国灭,于国于民,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五、元宪宗蒙哥

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长子,蒙哥是黄金家族的正统继承人,在继位前参加了蒙古军队的第二次西征,立下了不少战功。蒙哥成为大汗后,蒙古的主攻方向变成了南宋和大理。可是看起来软弱的南宋,在国难面前,却有无数仁人志士涌现出来,保家卫国。

1258年,蒙哥率领精锐部队进攻四川,连克数城,兵锋极盛,却在钓鱼城下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蒙哥也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不久后身亡。此人之死,引起了蒙古内部的权力争斗,也让在蒙古军队践踏下的欧洲各国缓了一口气,影响深远。忽必烈继位后,蒙哥被追尊他为皇帝,庙号宪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二战德国战斗到最后的士兵是谁?战争结束7年后战死

全文共 150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到最后的日本士兵,估计很多人就会想到了小野田宽郎。战争结束后一直在菲律宾的从来中打游击,一打就是20几年,直到1974年的时候才被日本军方下达投降指令放弃抵抗。不过今天小编要讲到的是地球另一边的欧洲战场,一位战斗到最后的德军士兵,直到二战结束了7年之后战死

阿尔弗雷德·莱科斯汀,对于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没错!这就是小编今天要说到的人物,欧洲战场上战斗到最后的德军士兵。莱科斯汀在当年的德军中并不是一个什么起眼的人物,他的军衔仅仅只是一名下士。不过他却在战争后期表现出了军人最执着最血性的一面。

莱科斯汀可以说是真正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德军士兵,甚至是在大三帝国灭亡,希特勒自杀之后他依然秉持着军人的信仰负隅顽抗。在战争结束后进行了长达7年的孤军奋战,最终成为了最后一位被消灭的德军。

苏德战争末期,苏联军队对德军展开了钢铁洪流般势不可当的攻势,当时莱科斯汀所在部队驻守的库尔兰地区也未能幸免。当时有20多万的德军与苏联军队血拼多日,一直坚持到了战争结束才选择了投降。在这个期间,隶属于第十九党卫军步枪营的莱科斯汀曾经带着自己的11为部下击退了苏联一个团的进攻,并且获得了自己军旅生涯中唯一的一枚铁十字勋章。

然而德军投降之后,莱科斯汀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或许他心里知道,作为党卫军士兵的自己投降了苏联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结局。于是莱科斯汀带领着这11个最亲密的部下秘密的潜入到了弗劳恩堡附近的原始丛林之中,试图继续作战。

刚开始的时候莱科斯汀一行人依靠着德军废弃的补给仓库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时间过久后,无论是饥饿还是疾病,统统的都找上门了。就在这样饥饿与疾病的围绕下,他们一行人靠着打猎与摘野果维持生活所需。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从来就没有去抢劫如果山林的路人或是住在山林附近的居民。不得不说在这样的绝境之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军人品质确实让人非常钦佩。

然而苏联当局也是很快就得到了莱科斯汀等一行人藏于苏联境内的消息,为此还专门展开了大大小小的多次围剿行动。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居然动用了5000多人来一起围剿莱科斯汀等11个人,而且还配备了军犬以及飞机的辅助,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然而莱科斯汀通过将消费对化整为零,利用地形进行机动的游击战术的办法,屡次巧妙的逃过一劫,并且还借助着丛林中的陷阱打伤了不少的苏联士兵。

经过了多年的游击战,苏联人始终拿莱科斯汀一行人没有办法。苏联人没有击败莱科斯汀,然而恶劣的自然条件却击败了莱科斯汀。由于疾病与饥饿等一些原因,当初随着莱科斯汀一行的11位战士全部都陆续的死去了。到了1952年的夏季,就只剩下莱科斯汀一人在战斗了。在同年的时间里,苏联人的巡逻队发现了莱科斯汀的踪迹,于是再一次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围剿。这一次孤军作战的莱科斯汀没有选择全身而退了,他奋力的与苏联军队战斗,最终由于中枪,失血过多而亡。

等到苏联军队发现莱科斯汀尸体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因为他们耗费了如此大的人力和物力所追捕的纳粹余孽仅仅就只是一位瘦骨如柴的家伙。而且这个家伙仅有的武器只是把98K步枪以及一枚铁十字勋章。这名顽强的士兵硬是靠着铁一般的意志,孤军奋战了7年,也许他才是真正配得上“勇士”之名的人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莱科斯汀并不是一位德国人,而是一名拉脱维亚的志愿军。也许在他的眼中早就没有了身份之别,而军人的使命也许就是生命不止,战斗不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莱科斯汀的故事再一次被世人们提起,这位当年默默坚持战斗了数年的士兵感动了无数人。1992年的时候,拉脱维亚政府在莱科斯汀被击毙的位置为他立起了一座墓碑,刻着莱科斯汀的生平简介以及那枚铁十字勋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杨宗保是怎么死的?是在天门阵战死的吗?

全文共 1384 字

+ 加入清单

杨宗保其实只是各种演义小说或者戏曲当中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是他的人物形象却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入人心,毕竟人们对于这样的正面形象,都是难以产生什么抗拒的,而且他的妻子还是很有名的巾帼英雄穆桂英,虽然也是虚构的。只是不知道,杨宗保这样一位英雄,最后又是怎么死的?是不是在天门战死的呢?

在《杨家将演义》中,杨宗保中计受困于陷金山,中箭身死,时年24岁。

宋朝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明清两代,编选的传世杨家将演义小说和杨家将戏曲剧目名目繁多,始终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和观众群。从公元986年杨业战死到如今,已经一千多年了。漫长的岁月淹没了无数志士仁人的足迹,然而杨家将故事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感人。杨宗保则是杨家将中的佼佼者, 民谚中历来有“少年要比杨宗保”的说法。

在《杨家将演义》中,杨宗保少年时即随父出征,屡立战功。在穆柯寨取降龙木时,为穆桂英所擒,后与穆桂英结亲,夫妻同破天门阵。杨延昭死后,他少年受命,镇守边关。后兵征西夏,中计受困于金山,中箭身死,时年24岁,引得十二寡妇西征。

关于杨宗保是怎么死的和杨宗保牺牲的年龄,在评书、戏剧中的版本很多。张智尧版《杨门女将》中国说杨宗保二十多岁就死了;重庆版《杨家小将》中说杨宗保是三十多岁死的;张振寰版《一门英烈穆桂英》中说杨宗保是四十多岁死的;京剧《杨门女将》等大多数版本说他是五十多岁死的。《杨家府历代通俗演义》中说他是六十多岁死的。

杨宗保,《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等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小说中为杨业之孙,杨延昭与柴郡主之子,少年从军,娶穆桂英为妻,生女杨金花,熊大木《杨家将传》中柴郡主在天门阵战役时沙场产子得到杨文广,杨文广为杨宗保之弟,而《杨家府演义》中穆桂英产子得到杨文广,杨文广为杨宗保之子。

然而正史记载,杨文广实为杨延昭之子。根据《宋史》的记载,杨家三代抗辽, 只录有杨业之子杨延昭(本名延朗)、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其余人等皆不见于史传,而杨延昭有子名宗保也于史无证,有待考证。

人物原型

杨文广

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将《宋史》所载史实与民间传说杨家将故事相联系得出的结论。

因为《宋史》成书于元末,而民间传说则始自北宋当代,杨业“父於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供备库副使杨君(琪) 墓志铭》,见《欧阳永叔集》卷二) 。所以,两方面流传下来的材料均应参照。民间传说杨延昭有子名宗保,杨宗保故事出现于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唐氏世德堂刊印的《南北两宋志传》,而《宋史》则成书于元代,因此,许多人认为民间故事与戏曲剧目所传杨宗保,就是历史上的杨文广。硬在文广与延昭之间造成一个宗保来,乃文人之杜撰,不可信。查宗保业绩多与杨文广的事迹相同,如少年临阵破敌等事。可见,历史上的杨宗保,就是杨文广其人。

杨业孙女

这种说法一反史实与民间故事、戏曲的传说常态,令人更感其玄。但持这种说法者也拿出了证据,即洛阳新安县五头乡潼沟村出土的一块宋朝杨令公的停灵碑。碑文记述了杨令公在此停灵的经过: “北宋朝杨令公之丘陵也。有女孙杨宗保感祖之义,居庐于此,遂人道而为观焉。”于是,持此说者下结论说:“杨宗保原来是女性! ” (见1985年7月《人民日报》)据此,,可见民间传说的杨宗保实有其人,只不过是个女性罢了。后代文人又把她杜撰成北宋的一员大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上三国时期夏侯渊战死的地方在哪?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夏侯渊,东汉末年曹魏的名将,从关系上来讲,张飞还得叫一声“岳父”。不过,虽然有这样一层关系摆着,也并不能让曹魏与刘备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缓和。夏侯渊是在与刘备的战争当中战死,死在黄忠手下,这一点正史和《三国演义》都有。那么,夏侯渊又是死在何处呢?他死后的墓地又在哪里?《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是否有差别?

严格说来,夏侯渊并不是张飞真正的岳父。夏侯渊早年的时候,弟弟早亡,而又碰上兖、豫大乱,饥荒之中,夏侯渊忍痛舍弃了自己的幼子,将弟弟留下来的孤女养活,收为自己的女儿。女儿十三四岁的时候,出城拾柴,被张飞碰见,娶了回来,因此,血缘上面,夏侯渊并不是张飞的岳父,但是名义上确实是。

夏侯渊的先祖是西汉初期的太仆夏侯婴,这位夏侯婴是什么人呢?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却是至关重要。他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马车夫,听起来没什么,但是夏侯婴从刘邦还在沛县的时候就与他交好,后来更是一直都跟随他,也曾指挥军队作战,更是救下了刘邦的儿子刘盈。不仅刘邦,还有吕后也对他非常感激,格外的恩宠,他虽然一直都是太仆,但却是不容忽视的“小人物”。

夏侯渊跟随曹操四处征讨,擅长千里奔袭作战,出其不意,有“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可行五百里,六日可赴千里”之语流传。

夏侯渊因为在曹操起兵之前就一直追随,也是曹操手下的忠臣,又是姻亲,因此曹操对他也是十分信任。他还曾经帮曹操背了黑锅,曹操也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夏侯渊代替自己承担罪责之后,曹操也想尽办法营救他,终于幸免于难。

后来刘备出兵汉中,定军山是刘备的必经之地,夏侯渊负责镇守汉中,自然会出兵迎战。夏侯渊率领张郃、徐晃等人与之相拒,因为刘备猛攻张郃,夏侯渊分出一半的兵力前去援助,不料黄忠突袭,夏侯渊战死。夏侯渊的墓现在位于河南省许昌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二战后期日本败的有多惨?很多士兵并不是战死的

全文共 1483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伙伴们应该很清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末期的时候,日本在中国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上已经是打的不那么如云的水了。由于美国人的参战,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局势日渐衰落,在往后各占领区就出现了大量的伤亡现象,被揍的是鼻青脸肿。那么日本在二战后期被打的到底有多惨呢?小编现在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可以说是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伤害,中国战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太平洋战区的主要战场组成部分,因为由于中国的存在,脱出了日军大部分的主力部队。虽说最终中国也属于战胜国的行列,但是中国人们所付出的代价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极其惨痛的,因为在这次战争中中国的伤亡人数是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二的,总人数高达3500万人,第一名是苏联,伤亡总人数高达6500万。然而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死亡的人数是40万人。但是中国战场并不是日本人伤亡最多的地区,使得日本伤亡最为惨烈的地方是菲律宾。

日本在中国投入的军队人数是他在整场战争中投入人数最多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土地面价很大,战线也是非常长的,所以需要投入的人数也是非常多的。但是由于当年中国军队的装备非常的落后,所以在战损的比例上也是非常大的。然而在菲律宾的战场上,主要是因为美军的直接参战,然而美军在菲律宾的战场上也不是一下子就这么大发神威的杀了这么多的日本人。

在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时的美国想要控制住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菲律宾则是在战略上的关键。而且话说回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东南亚地区一直就是美国利益的范围。美国跨越半个太平洋来到菲律宾准备收复菲律宾,然而日本则是早早的就在菲律宾岛上养精蓄锐了,就静静的等待着美军前来送死。

在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人与日本人作战很是吃亏,在战争初期,美国先后与日本在菲律宾展开了两次大战。第一次大战是在1941年到1942年这个期间,当时日本的陆军中将本间雅晴指挥着日本第14集团军击垮了13万众多的美菲联军。然而这一次战斗日方仅仅只是损失了1.4万人。后来第二次大型战斗发生在1944年到1945年期间的最后决战,而这一次日本军队的伤亡就非常大了,这个伤亡人数相当于在中国战场上伤亡人数的总和。

而之所以造成日军的惨败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经过了几年的战争,美国人早就摸清楚了日本人的打仗习惯,再加上经过了好几年的整修,美国人在东南亚地区部署的军队人数已经比原来多很多了,而且在武器装备上面也比原先的好了很多,一些陈旧的武器装备全部更新换代了。而且经过了这几年的战争,很多美国士兵已经逐渐的习惯了热带地区的气候,所以打起仗来比原先也是更加的顺利了。

而另一方面则是在战争后期,随着日本联合舰队的覆灭,日本在海上的控制能力就非常有限了,相继出现了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就连载中国战场上日本兵门的资源都已经非常匮乏了,就更别提更加遥远的菲律宾了。日本曾尝试使用船只偷偷的运送军队伙食物资增援菲律宾,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被美国海军发现了,最终落得船毁人亡的局面。很多准备运送至菲律宾的士兵还没有踏上战场就已经随着船只沉入到了海底。

随着物资越来越匮乏,菲律宾上的日本守军甚至已经出现了没吃的情况,个个都是骨瘦如柴,战斗力大大的下降。甚至有限驻守着比较偏僻的一些为主的日军出现了饿死的情况。死了的人也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后来还造成了一段时间的瘟疫,很多人饿死,同时很多人也病死了。再这样的情况下,军队人数再多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能力了。等到美军来最终决战的时候,日本的士兵已成为一滩烂泥,伤亡惨重那是肯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曹操养子秦朗最后结局如何 秦朗并非中计战死

全文共 1373 字

+ 加入清单

秦朗曹操养子之一,不过他在曹操以及曹丕时代都没有任官,直到曹睿登基,他才被朝廷征召任骁骑将军。秦朗为人低调,基本不会干预曹睿行事,因此得到信任,还多次给他奖赏。其实秦朗会成为曹操的养子,是因为曹操看上了他母亲秦杜氏。后来曹操将杜氏纳妾,秦朗也就跟着住进了曹府。历史上秦朗的经历和演义中并不相同,秦朗并没有战死,而是最后被司马懿免官,算是保住了一条命。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东汉末年的岁月里面,同样涌现出了很多风云人物,人们对他们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演义当中,有一个叫做秦朗的角色在第一百二十回打了一个酱油,诸葛亮北伐途中,司马懿派遣秦朗去劫寨,结果中了孔明计策,秦朗战死,匆匆结束了自己的龙套角色。秦朗身份简介

实际上在正史里面,秦朗的身份可不低,他是魏国后期的著名大将,曹叡时期的托孤大臣,还有着一段堪称是传奇的人生。这个故事是因为秦朗的母亲杜氏而起,杜氏十分美貌,是吕布麾下将领秦宜禄的夫人,秦宜禄出使袁绍的时候,儿子秦朗和母亲就被留在了下邳。吕布败亡后,关羽久闻杜氏貌美,多次请求曹操将她赏赐给自己(这可不像关二爷)。

然而曹操却认为,能够让关羽多次动心的女子,那一定很漂亮吧!因此先把杜氏召到了自己的营帐当中,果然如此,于是他也没有赏赐给关羽,反而自己将其纳为了小妾(这倒是很像曹操)。“关羽屡请於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而帽子戴好的秦宜禄也在同一时间投奔了曹操,被封为铚长。当时刘备正逃亡小沛,分散的张飞前去投奔,他在经过秦宜禄领地的时候对他说:“人取汝妻,而为之长,乃蚩蚩若是邪?随我去乎?”张飞怒斩秦宜禄

张飞的意思是,你老婆被人家霸占了,你还效忠他,世界上有你这么没有血性的人吗?跟着我一起走吧!秦宜禄听了他的话,觉得也多少说不过去,因此一起走了,然而过了数公里,意志不坚定的秦宜禄却又突然反悔起来,可能还是想过上安定的生活,因此大怒的张飞将其杀害。“宜禄从之数里,悔欲还,飞杀之。”

那么父亲被张飞杀死、母亲被曹操纳妾的秦朗又如何呢?他小时候倒是没有受到什么苦,反而跟着母亲居住,曹老板的心同样很大,还十分疼爱他,经常得意的宾客说:世界上有我这样疼爱继子的吗?

《魏氏春秋》:朗随母氏畜于公宫,太祖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秦朗遭罢免

当然,受到曹操疼爱并不代表着秦朗的地位就一定安全,生长在陌生环境的他从小就养成了一幅沉默寡言十分低调的性格,一直经历了曹操、曹丕时代,秦朗都没有做官,就这样,秦朗苦熬到了成年,才真正走上发迹,原来他和曹丕的儿子曹叡的感情十分要好,等到曹丕去世,曹叡即位之后,秦朗就被命为骁骑将军、给事中。他总算等到了自己发扬光大的一天。

233年,臣服曹魏的鲜卑人步度根和轲比能勾结,进攻曹魏边郡,曹叡派秦朗讨伐,而秦朗果断出击,在同年就大败鲜卑军,并且迫使轲比能步度根等人败走漠北,名震塞外,鲜卑人都害怕秦朗的威名,十月,原本在并州军队战败后叛离曹魏的步度根部将戴胡阿狼泥主动向秦朗投降,魏国正式撤军,凭此秦朗一战成名,他也总算名扬天下。

等到238年,曹叡病重,而秦朗和曹爽、司马懿等人共同担任辅政大臣,嘱咐后事,然而因为属下流言调拨,最终曹叡还是更改了诏书,秦朗等人皆被免官,亦不得进入宫省。也就淡出了史书视野,没有了后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