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5733

文章

44

篇1:三台龙交通站旧址

全文共 896 字

+ 加入清单

三台龙交通站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三台龙交通站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园庄镇东坪村三台龙自然村。

1935年7月,中共惠安特支书记曾炉与何邦基等在三台龙建立隐蔽据点,交通站设在林兜家中。1937年7月下旬,曾炉按照闽中工委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指示,把设在林兜家的三台龙交通站升建为闽中工委交通站,由林兜负责。此后,三台龙交通站成为泉州中心县委经晋江北部通往闽中工委机关和解放战争时期闽浙赣省委的一个联系五县(晋江、惠安、南安、莆田、仙游)的秘密交通站。

1941年1月,惠安特支书记曾炉被捕获释后到该交通站养伤。1944年,晋江、南安等地的张尚楚、陈佑时、林拱震、蔡韩等欲北上加入新四军,由王经贤引路来到该交通站住宿一段时间。中共惠安区委特派员刘祖丕及朱汉膺、曾炉、庄昌文等先后于1944年五六月间在这里活动,开展隐蔽斗争。

1947年11月13日,由于叛徒告密,交通站暴露,国民党驻惠部队出动1个中队兵力“围剿”三台龙交通站,该交通站负责人林兜不幸被捕,先后被关押在莆田、安溪、安海及泉州等多处监狱。林兜虽受尽严刑拷打,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经过惠安县工委的周密安排,于1948年10月将关押在惠安监狱的林兜顺利营救出狱。之后,林兜仍一如既往担负交通站的秘密联络工作直至解放。1949年7月,惠安游击大队粉碎了敌军“围剿”三朱基点村之后,队伍也开到三台龙交通站休整。三台龙交通站是革命战争年代闽中一个重要秘密活动据点。

三台龙交通站旧址为单层土木结构民居,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大门上悬挂着由许集美题写的“中共闽中工委三台龙交通站旧址”的牌匾,门前立碑题刻其斗争史迹。1955年以前隶属于惠安县。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东坪村:东坪村在园庄镇政府驻地南侧5.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新厝,聚落形状呈长方形,由打东一、东二、三台龙、新建、前张、陈厝、燕仔寿、新上、新下、顶厝、下厝、产坑、龙一、龙二、龙四、龙五等自然村组成。有17个村民小组,村民596户2450人。民国年间属于惠安县,1955年3月至1957年7月属枫亭区,1958年公社化为东坪大队,1984年为东坪村委会。东坪村耕地面积7。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七境交通站旧址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七境交通站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七境交通站旧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七境村下庄自然村。

1920年——1937年在黄石七境万隐寺创办钱沙小学,期间中-员彭超、傅韵簧、林天树、张俊煌等人在钱沙小学任过教,并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活动,苏华也经常到钱沙小学参与活动。1944年秋,中共闽中特委决定在万隐寺建立地下交通站,由陈发泉担任地下党交通员。之后,中共闽中特委领导人黄国璋、林汝楠和莆田县工委书记杨杞松、林汝樑等都曾在这个交通站组织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和斗争。

七境交通站旧址为万隐寺,原是唐贞观年间泉州开元寺在莆田所建粮仓,明嘉靖年间倭寇犯莆被毁。清乾隆年间重建,至20世纪80年代因房屋漏雨、木头腐蚀频临倒塌而全面翻建。该寺院分前后两座,前座中间为过路门厅,左右各有2间房间;后座主殿安放佛像,左右各1间房,前后座之间有左右护厝各1间,中间为大天井,总占地面积360平方米。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七境村:七境村简介 黄石镇七境村位于木兰溪下游,兴化湾畔的南洋平原上,全村1009户,总人口5048人,土地耕地面积2350亩,共有7个片分为16个村民小组,村配备两委干部15人,共有党员116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村-户代表60人,全村经济作物以水稻、蘑菇,龙眼为主,农民人均收入8294元。 走进黄石镇七境村,迎面是绿意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林刘交通站旧址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林刘交通站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钟山镇朗桥村林刘自然村。

在中共福建省委南迁闽中活动期间,中共闽中特委开辟了多条交通线路,1943年9月至1944年6月在钟山朗桥林刘自然村也开辟了地下交通站,为省委领导、特委领导及其机关工作人员转移过境、安全护送提供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交通站的交通员有林竹、林牡丹、林松、林芹、林桂、林蓥(印)、林棋等7人。

林刘交通站旧址为单层土木结构的民房,共2间,占地面积82平方米。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挂牌保护。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钟山镇:仙游县辖镇。1958年建钟山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128.7平方公里,人口2.7万。仙莆庄公路、仙石公路于此交会。辖钟山、南兴、南湖、卓泉、呜和、香山、梅洋、麦斜、朗桥、天珠、湖亭、东溪、西林、新莲、临水、汾山1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甘蔗、水果。名胜古迹有九鲤湖、麦斜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和平人民义勇队交通站旧址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和平人民义勇队交通站旧址为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人民义勇队交通站旧址位于和平县东水镇梅花村增洞自然村。

1947年,林镜秋率领的和平人民义勇队在东水镇内坚持斗争,以伍氏宗祠为交通站,传送情报,传递革命信息等。当地人民积极配合义勇队,有的甚至协助提供情报、传送情报,给义勇队很大的帮助。1947年5月,曾志云、林镜秋、陈实棠率部队频频出击,战绩辉煌。23日,部队袭击彭寨-所和乡公所,活捉了乡长、自卫队长,缴获-20余支,破仓分粮2000多担。24日,该部又袭击东水-所,巡官刘进起义。接着,又挥师林寨,俘获林寨乡长等7人,缴获长-共9支,开仓分粮200余担。30日,部队进入公白乡,联防队闻风而逃。此后,该部进入河西,协助原河源县的三河、上莞、船塘及连平县大湖等地方武装打击敌人。

该旧址是伍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坐北向南,砖、木、石结构,砖墙,硬山顶,三进三间布局,面宽三间25米,进深二间中夹二天井50米。正中为上、中、下三厅,两边有厢房。1947年被国民党烧毁,后来重修,2003年再次进行了维修。

1983年12月,被和平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村:梅花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过山自然村。

省三小学(现沁后小学)创办于1910年。1929年,莆田地下党在该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同年秋,蔡拱北接任校长后,在该校建立了秘密交通站,负责接待护送往来的革命同志、传送情报等任务,是山区与平原之间的重要联络点。1930年底,外坑苏区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福建省委巡视员兼特委书记邓子恢等同志在外坑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马备带领下往白沙东度老区转移到王纪修家,再由王纪修派8名红军战士护送到梧塘沁后省三小学交通站。同年12月29日,邓子恢在该校召开中共莆属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撤销红军第二支队,张威等4位军事干部仍回闽西苏区。莆田工作由王于洁、蒋声、郭寿銮负责。为了保证省委巡视员的安全,王于洁等力劝邓子恢暂离莆田,由地下交通员护送,经江口去福州,转赴闽东巡视工作。此后闽中党组织领导人王于洁、王纪修、蔡文焕、黄国璋、苏华等都曾来校开展革命工作。解放前夕,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莆田做了许多革命宣传工作。省三小学交通站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为蔡氏宗祠,坐北朝南,两层土木结构的五间厢,占地面积750平方米。1926年秋省三小学迁址于此,1988年,村内两所小学合并后,省三小学校舍一直闲置,因年久失修,校舍后墙部分损坏。2008年,在村民的支持下,捐资15万多元,对校舍进行修缮,并在二楼大厅建立省三小学交通站纪念堂,展出了莆田革命斗争事迹和10多位先烈照片以及革命先辈反映革命史的诗词和书法作品。中厅左边后房为邓子恢居室,门上挂着闽中老同志张兆汉题写的“子恢室”牌匾,室内展出了邓子恢当年居住时的简式眠床、办公桌椅。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沁后村:沁后村位于梧塘镇西北部,面积6.56平方公里,森林7687亩、耕地面积600亩,果树1600亩,下辖6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565人。我村是莆田市较早发展“三资企业”的工业型明星村,规模以上企业8家,主要是鞋革加工为主,外来就业人口达1万多人。村党委下辖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87人,村两委成员共有9名。2012年村财收入达32万多元,村民人均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新四军月塘地下交通站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月塘地下交通站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新四军月塘地下交通站位于仪征市月塘镇。

仪扬地区地处长江沿岸,抗战时期是沟通淮南抗日根据地与江南的重要通道。为了保持华中根据地与江南根据地党政军组织、上海地下党之间的联系,仪扬地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久,即开辟了地下交通线。主要有三条线路,都经过月塘,月塘成了长江两岸抗日人员、物资运输的重要中转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上海的英法租界,原驻租界的中共江苏省委领导机关就是通过月塘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的。由上海到淮南的地下党员共有近千人,其中有上海地下党负责人潘汉年、刘晓等,有知识界著名人士胡风等。此外,还有二三百进步青年通过月塘地下交通站到达根据地参加革命。1944年12月,新四军1师师长粟裕率1师3旅7团及300多名地方干部,经仪征渡江南下苏浙皖边区。陈毅、谭震林、江渭清、陈光等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均曾经仪征往来大江南北。

以月塘交通站为中转的地下交通线先后由中共淮南路东区委和华中局城工部领导。潘汉年、张承宗都曾到仪征指导帮助开展工作。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曾于1942年在这里担任过交通站站长。1944年,仪扬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设立县交通总站,在各区设交通分站,负责大江南北的地下交通。

为保证地下交通线的安全,仪扬各县组织武装力量在前沿地区打击敌人,惩办汉奸特务,分化瓦解敌伪人员,教育当地上层人士,保持仪扬地区的相对稳定。依靠党的领导、地下交通战线上所有战士的英勇、智慧和广大老百姓的支持,月塘地下交通站从建立到抗战胜利,从未发生过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厚福地下交通站遗址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厚福地下交通站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厚福地下交通站遗址位于长乐区潭头镇厚福行政村过透自然村。

1933年5月,连江红军迅速壮大,国民党加紧对红色区域的--,部队的给养与-械供给发生困难。为了解决运送-械问题,闽中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派谢四妹、陈灼司到长乐厚福乡开辟海上交通线。谢四妹在厚福乡过透村找到了可靠忠厚的贫苦农民林迟迟,接着又发展林永灶、林永栋、林地地、林春嫩、林琛琛等7人,组织了运输队,用林迟迟的“扒蛤”船为连、罗红军运送-枝弹药。

1933年9月,经谢四妹、陈灼司提议,连江县委同意,陈灼司陪同陈咸恒、杨依好来到厚福乡检查工作,在林迟迟家宣布正式成立交通站,林迟迟任站长。他们还在古槐设立接头点,与福州、闽侯连成一条红色交通线。当时运送任务很重,约每半个月运送一次,其中有-、-、机关-和迫击炮,采用麻袋包装,放在舱内掩盖以鱼虾。

次年9月,陈咸恒和杨依好介绍林迟迟入党。不久,又发展了林永灶、林振团等入党,建立了交通站党支部。1935年2、3月间,国民党-派对连、罗苏区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红军被迫转移,杨采衡、陈云飞等率领20多个武装人员在交通站同志的护送下转到福清罗汉里一代活动。4月,林迟迟等7人转入闽中游击队,在长乐、闽侯、永泰等地武装斗争。此后,中共闽中地委把厚福交通站改称为厚福联络站,继续秘密护送党的干部来往于闽中与闽东之间。1936年2月下旬,在筹措经费中因错杀了过透村船主,交通站组织暴露,林迟迟夫妇被迫出走浙江,林永灶被捕牺牲,林振团等随闽东红--移,坚持了近三年的交通站和党组织停止了活动。交通站遗址解放后损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共后东特委、省委交通站旧址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后东特委省委交通站旧址为龙川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后东特委、省委交通站旧址位于龙川县老隆镇水贝村黄氏大宗祠。

1941年2月,中共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史称“后东特委”)在老隆水贝村一合面屋成立,书记梁威林,下辖中共紫金、五华、河源、龙川、和平、新丰县委及连平县工委党组织,党员1100多人。后来,党组织还发展到兴宁、惠阳等边境地区,辖区人口170万。是年冬,中共地下党员黄用舒(国民党老隆区区长,水贝村人)为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和人员给养,以振兴家乡工业名义,带头捐资筹款,在村上的“黄氏大宗祠”内办起了星光染织厂。以染织厂的公开合法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该厂既是后东特委机关又是中共粤北省委驻老隆交通总站的掩蔽点(站长蓝训才兼染织厂经理)。

黄氏大宗祠,建于清代,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建筑,内辟6房2厅,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经该村民集资及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对宗祠进行了维修,并在宗祠大门侧立了一座“革命斗争历史纪念碑”(由原后东特委特派员钟俊贤撰写碑文)。祠堂厅内墙上贴有后东特委及其革命斗争历史情况简介。宗祠现为水贝村村民委员会使用。

1986年9月,被龙川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1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水贝村:水贝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龙川党组织学习班与交通站旧址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龙川党组织学习班交通站旧址位于龙川县老隆镇涧洞村瓦口碉楼。

1941年2月,后东特委在龙川县老隆镇成立。为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后东特委依据东江抗日后方国统区的实际情况,率先在龙川为各县党组织骨干举办各级各类学习训练班,以增强党员的组织纪律性,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开展秘密工作的能力。自1941年6月至1942年2月,在后东特委的指导下,龙川县委先后分别在龙母永和、紫市南客寮、老隆涧洞、通衢田心屯、涧洞刘国-、登云郑美林、郑风家中举办各级各类的学习班。学习班多为每期10天,训练的对象有各县区青运干部、妇女党员等。

涧洞碉楼为当年学习班培训阵地之一,是中共龙川地下党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梁威林、饶璜湘、钟俊贤等党的许多领导人曾住宿碉楼。同时,碉楼还担负储存党组织筹集的-支、弹药等物资的任务。

涧洞村:涧洞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游击队交通站遗址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游击队交通站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游击队交通站遗址位于沙县青州镇涌溪村马铺自然村。

1944年5月,中共南沙尤工委成立后,大力发展隐蔽根据地的革命活动,重点向沙县各地深入。为了向交通要道进展,时任中共南沙尤工委副书记林志群深入到沙县农村选择延(平)永(安)公路沙县地段的马铺村作为交通站。马铺地处沙溪沿岸,水路可通船,陆路可通车,交通方便,是设立交通站的好地方。通过了解接触,林志群联系培养了当地农民乐家沐为交通站负责人。此后,通过乐家,四方的情报得到迅速传递;过往的交通员能安稳的在乐家食宿;游击队短缺物资也可从此购买并转送上山。

游击队交通站遗址原为交通站负责人乐家沐旧居,建于民国初年。1986年沙溪口电站建设,遗址位于淹没区,被拆除。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共潮阳县委龙港地下情报交通站旧址彭氏祖祠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潮阳县委龙港地下情报交通站旧址(彭氏祖祠)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潮阳县委龙港地下情报交通站旧址(彭氏祖祠)位于潮阳区贵屿镇龙港村龙光路,年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

2010年3月22日,中共潮阳县委龙港地下情报交通站旧址(彭氏祖祠)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贵屿镇:潮阳市辖镇。1952年设潮阳县第八区,1954年改贵屿区,1956年撤区改建贵屿、南阳、上练三个乡,1958年合并为贵屿乡,同年改上游公社,1959年更名贵屿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边缘,与普宁市接壤,距潮阳市府31.2公里。面积52.4平方公里,人口10.3万。另有旅外侨胞6万人。境内水泥公路四通八达,并与广(州)汕(头)公路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新局村地下交通站纪念亭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新局村地下交通站纪念亭位于福清市阳下街道新局村。

纪念亭是为纪念郑笑妹夫妇等革命先辈而建。从1934年到1949年,在福清北区新人店,郑笑妹夫妇建立秘密交通站,冒着风险,多次出色完成传递情报、保护地下党等重要任务。

郑笑妹,福清阳下镇西郑村人,1906年8月出生于一贫苦家庭。1934年4月,经-地下党领导人何文成、余长钺介绍,郑笑妹、曾吓姆夫妇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人店以开设茶店为掩护,进行了长达15年的秘密交通活动。1934年,郑笑妹参与过南西亭暴-动-、北西亭暴-动-,参与营救县委领导人何文成、何胥陶等的越狱计划,越狱失败后,郑笑妹仍坚持地下交通活动。抗日战争时期,郑笑妹奉命配合游击队筹集武器,加强装备,曾带领20多位热血青年,向地方豪绅借用-,成功伏击游窜福清北区的日兵。解放前夕,郑笑妹在北区发动群众,配合中共地下党向地主、豪绅收缴武器弹药,迎-接福清解放。

在掩护地下党开展活动过程中,郑笑妹曾3次被捕入狱,备受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为支援革命,郑笑妹想方设法让同志们三餐果腹,卖掉仅有的4亩山田,又忍痛卖掉两个女儿,为革命付出沉重的代价。1950年,郑笑妹当选为福建省第一届劳动模范,1951年3月15日,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终年45岁。

为缅怀先辈英勇不屈的斗争事迹,阳下街道于2007年10月在新局村修建了纪念亭,并举行了纪念亭落成典礼。

(来源:《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福州市》)

新局村:新局村隶属阳下街道行政村,地处街道中部,辖下全村人口3784人,总户数1184户,分七个自然村。我村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结合我村实际情况,以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发展为主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发展。特别是我村以农业生产为总体,现有农田2300亩,以种植稻谷、花生、地瓜为主。年轻劳动力外出投资打工,来促进村民日常生活的提高。村居绿化,环境优美,还有更好的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华亭地下交通站旧址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华亭地下交通站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华亭地下交通站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埔柳村山仔199号。

兰亭寺是革命战争时期埔柳村地下交通员交换情报的重要地点,多次为莆田党组织安全传递情报,为革命战争做出贡献。

兰亭寺又称草亭寺,位于华亭镇西山半山麓,始建于明代初期,清代时扩建。20世纪90年代由当地村民多次捐款对寺院进行扩建,占地近1.5亩,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寺内有一吴道子所作的观音壁画(全国仅3处),寺院周边古代文人石刻题字较多,文物价值较高,目前是当地村民进行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华亭地下交通站旧址兰亭寺于1981年9月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埔柳村:埔柳村位于华亭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北部,东与前柳村相邻,西与涧口村、走马亭村接壤,南与华亭社区居委会相邻,北靠赖厝村、隆兴村。现有莆永高速、濑榜路自东向西横跨我村,华亭至五云村道自南往北贯穿,村内村道总长约七公里,已基本完成硬化。全村现有耕地七百多亩,山地两千三百多亩,果地一千七百多亩。全村人口6038人,系华亭镇第四人口大村,辖埔头、柳园、山仔、西山、下铁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广昌隆——中共东莞县委交通站遗址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广昌隆——中共东莞县委交通站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西隅社区振华路与德厚里巷0-接处左边第一间铺的位置。

1927年秋,中共东莞县委成立,先后在常平周屋厦的周氏宗祠和万江永泰村秘密设立县委机关,并在莞城以县委委员赖成基(于1928年3月任县委书记)经营的打锡铺——广昌隆作为县委交通站。

1928年12月7日,设在城内木石居的共青团县委机关被敌人破坏,线索牵连到县委交通站广昌隆。当天下午,县保安队长和县-局侦缉队长带着一群--查封广昌隆,逮捕正在铺内的县委常委叶铎辉与赖杰、吴卓3人,并在铺里搜到一份会议签到册。这是县委在五天前于广昌隆开会筹备武装起义时的地下党员签到册。叶铎辉被秘密杀害。“广昌隆事件”发生后,许多共产党员相继暴露和牺牲,东莞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直至1936年秋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1931年拆窄街筑马路,广昌隆被拆掉。现存旧址,前部为马路,后部改建成两层的骑楼商铺,一直营业至今。(莞城区编志办谭志恒)

西隅社区:莞城西隅社区位于莞城街道西侧,东靠细村市场;南有运河环绕;紧邻107国道;北近东江大道,毗邻美丽的东江;区域面积约0.57平方公里。社区现有户籍总户数2700户,户籍总人口12064人,辖区内有流动人口1510人。西隅历来都是商贸集散地,社区内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市级医院、学校、文化活动广场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市重点文化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坑口红色交通站旧址挹春堂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坑口红色交通站旧址(挹春堂)为上杭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坑口红色交通站旧址(挹春堂)位于溪口镇大厚村坑口路14-18号,原为张氏民居,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土木结构,三面建二层围楼。1930年红色交通线经过此地,在此设立临时站点。

保护范围:

东向外延伸10米至后山,南向外延伸2米,西向外延伸10米至小道,北向外延伸10米至松香站。

建设控制地带:

东南西北侧自保护范围各向外延伸20米。

溪口镇:溪口地处上杭县东南部,是上杭、新罗、永定三县(区)的结合部。溪口东与永定县虎岗乡接壤;南与上杭县太拔乡毗邻;西与上杭县茶地乡交界;北倚双髻山与新罗区大池镇、上杭县白砂镇相接。本区域属主陵地区,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总面积234797亩,方圆160.58平方公里,有山地面积196832亩,占总面积85.10%,有山林面积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油山游击队交通站-上乐塔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游击队地下交通站――上乐塔。位于油山镇上乐村,系明代建造的六面五层砖塔,塔高29米,塔身略向东倾斜。

红军长征后,红军游击队把这里作为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处,交接或转发了大量的情报材料、政治教材,解放后曾发现埋藏在此的红军-和油印器材等革命文物(红军或地下党员把情报塞进可以移动的砖块里面)。

游击队转移时将-支弹药、文件和油印器材藏在塔壁内或埋在塔下。上乐塔成为赣粤边区特委和游击队的生命线。

在上乐塔必经的小路上有用小石块拼凑的小字“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油山镇:油山镇位于江西省信丰县西北部,东邻信丰县西牛镇、大阿镇,南连信丰县正平镇,西与广东省雄市油山镇、孔江乡交界,北与大余县池江镇、南康市龙回镇接壤。油山是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红军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项英、陈毅、陈丕显、杨尚奎、刘建华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及为争取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的光辉足迹。 全镇总面积159平方公里,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西陂交通站旧址世德堂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西陂交通站旧址(世德堂)为永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西陂交通站旧址(世德堂)位于高陂镇西陂村,年代为1927。

西陂交通站旧址(世德堂),也叫林氏下祠堂,清康熙十七年(1678)建成,坐西南朝东北,土木结构,单进廊院式,通面阔26.4米,通进深19.3米,占地面积58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半月形池塘、围墙、雨坪、天井、正厅。正厅单层,中央安放神龛供“第八代分基祖西湖公等先祖一脉神位”。悬山顶,山墙搁檁。北侧设门楼。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大量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笼罩全国!事变后,我县-派也出来镇压革命,强令解散县农民协会、工会、学生会等群众组织。5月,乡村农民协会、工会转入地下活动,下祠堂世德堂为中共西陂地下支部活动场所,苏区时期为农协开会场所,“就成楼”楼主林金松被错杀后,交通站点移到该处,由于敌情越来越严竣、太平处交通处也从黄田茂龙楼移到该处。解放战争后期为西陂游击队活动场所,1949年七、八月份闽粤赣纵队部分队伍住在世德堂休整。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外延1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端线外延15米。

西陂村:西陂村有人口6238人,总户数1620户,46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162人,下设三个党支部,是高陂镇最大的行政村。山林面积约38000亩,耕地面积3600亩,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陂天后宫。 西陂村位于永定河上游,高陂镇西侧,永定河绕村而过,从村头到村尾有6公里长。西陂村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现有姓氏林、卢、郑、陈、邱、刘、黄七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氏宗祠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氏宗祠)为永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合溪采地交通站旧址(王氏宗祠)位于合溪乡采地村,年代为1929。

合溪采地王氏宗祠,位于合溪乡采地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方形,土木结构,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20.4米,总进深16.3米,占地面积332.5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单进廊院式带前廊和右横屋。中轴线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古道、围墙、半月形池塘、雨坪、前厅、天井、正厅。单层,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1929年,化名杨先生的毛泽东及红四军前委一行从堂堡居易楼出发前往合溪师俭楼,途径采地村王氏宗祠时,进祠小憩。难得遇见陌生人的采地村民便好奇围了上去。毛泽东趁机播种“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火种,宣传我党的思想和主张。采地村小伙王太荣(镛)、王万荣(镛)兄弟俩当即报名参加红军,随后便跟随杨先生前往合溪、上杭。因为王氏宗祠位于堂堡通往合溪的必经之路的山脚,又处村子中央,便于隐秘,后来便成为合溪采地情报信息中转站。

保护范围:王氏宗祠建筑四周外延1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端线外延20米。

采地村:采地村有465户1842人,村民小组9个,耕地面积2096亩,有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8名,2011年人均纯收入4435元。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旧房拆建工作,共有60几户村民搬入新居,新农村建设取的了可喜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芦溪东阳红军交通站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芦溪东阳红军交通站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芦溪东阳红军交通站

地点:萍乡市芦溪县芦溪镇东阳村新屋里

时代:1931年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各向外延伸15米。建设控制高度:10米。面积:2449平方米。

东阳村:东阳村位于萍乡市芦溪县城东郊,面积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76亩,农户646户,总人口2767人。境内320国道、武功山旅游公路穿村而过,是进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武功山景区的起点站,是规划建设武功山文化产业园的主阵地。这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青山绿水,环境优美,人文荟萃,乡风文明,曾风行“北方有个太阳,南方有个东阳”之说,是闻名遐迩的“长寿村”,被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象塘交通站旧址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象塘交通站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象塘交通站旧址位于仙游县榜头镇象塘村后厝自然村。

1942年上半年,中共闽中特委决定在仙游开辟新的根据地,先后派黄国珍、蔡文焕、邱子国等人到仙游建立交通站,发展-员。1944年起黄国珍在仙游的东区、东南区和兴太山区等地建立了一批交通站,象塘交通站就是黄国珍建立的交通站之一。象塘交通站是象塘村一座寺庙,由和尚释妙能管理。在黄国珍的宣传鼓动下,释妙能利用特殊身份秘密参加地下革命活动。1947年10月22日,黄国珍因叛徒出卖在榜头光埔村被捕,后惨遭国民党-派杀害。不久,象塘交通站亦遭敌破坏,释妙能因掩护地下党人被关押47天后,在家乡象塘村百姓的营救下获释。释妙能是仙游县宗教界唯一一位享受革命“五老”待遇的人员。

象塘交通站旧址为单层三间厢土墙平房,地处偏僻,现无人居住。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榜头镇:榜头镇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人口13万人,39个村(居)委会,境内一马平川,交通便捷,仙榜、濑榜公路贯通全境,木兰溪、仙水溪穿境而过,耕地面积近3万亩。1984年步入全省首批亿元乡镇行列,被省政府授予“乡镇企业一枝花”。1991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明星乡镇”,1993年跨进全省“百强乡镇”行列,95年被国家建设部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96年被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