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杜八联革命纪念馆讲解(精品20篇)

怎么说?在现在社会,我们用到讲话稿的地方越来越多,讲话稿也称“发言稿”,是指在讲话前拟定的书面稿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八联革命纪念馆讲解,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1356

文章

1000

篇1:龙溪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龙溪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为郴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溪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含湘南特委遗址、红军石、英雄树、垒石仗)位于资兴市龙溪乡中塘村,时代为民国。

2012年,龙溪革命根据地旧址群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旧址外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向各外延150米处。

龙溪乡:撤销龙溪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入新设立的黄草镇、白廊镇资兴市辖乡。1949年属五区,1956年设龙溪乡,1958年属火箭公社。1959年更名龙溪公社,1984年改乡。距市区30.1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政府驻社前。旧(市)龙(溪)黄(草)公路横贯乡境。辖斗坪、下洞、中洞、中塘、水头、秋木、源坑、太玉8个村委会和龙溪居委会。有野鹿、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上林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上林革命烈士纪念碑为广宁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上林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坑口镇上林村。始建于1961年,2000年将原碑拆除在现址重新修建。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碑体为方柱形,水泥砌筑,外贴瓷砖,碑顶塑一火炬。通高8米。方柱形碑座分二级,嵌黑色大理石刻有烈士芳名,白瓷砖围边,朱红瓷砖底座。外建水泥护栏,碑正面“革命烈士纪念碑”为金色行书体。

上林革命烈士纪念碑是纪念上林地区(现坑口镇)在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具有历史教育和革命纪念价值。2004年被公布为广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林村:上林村位于广宁县西北部,古水河中上游,是肇庆市最具代表性和最大的革命老区村,现有村干部3人。上林村距离墟镇11公里,距县城32公里,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下辖有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92人,总户数226户。现有山林面积1.1万亩,水田面积300亩,村内设有1所完全小学。近年来,上林村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积极发展山口产业,农村经济主要以发展种植茶杆竹、青。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李调元纪念馆

全文共 3610 字

+ 加入清单

罗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养育了大批才子俊彦,其中尤以李调元“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倍受尊崇,李调元被誉为巴蜀继明代状元杨升庵之后的全才大学者。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李调元纪念馆

李调元纪念馆座落在玉京湖畔的玉京山上,是全国唯一纪念李调元的专馆。1992年,当地政府兴建李调元故里公园,1996年罗江复县后建馆,2001年6月正式开放。全馆包括“文峰函海”四李巨型雕塑、山门、诗碑林、环翠轩、桑梓楼和景乐宫等。

大家请看,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李调元纪念馆的山门,“李调元纪念馆”匾额是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当代诗人贺敬之所题。他之所以要为李调元纪念馆题匾,是因为他与这里有莫大的渊源,至于是什么渊源呢?待会儿我再细细给大家讲解。

李调元纪念馆先后被列为罗江县青少年教育基地、罗江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阳市廉政漫画创作基地,“2006年中国·罗江诗歌节”期间四川省作家协会还把这里开辟为罗江创作基地。

传说这玉京山是十三尊者游戏之地,唐中宗神龙中于此建真名寺,于宋大宗祥符初改为景乐宫。当年李调元辞官归乡经常来此游览,你们知道原因吗?是因为当时这里住了一位道士叫刘虚静,他精通琴、棋、书、画,李调元经常来这里和他对弈、听他抚琴,久而久之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给玉京山增添了色彩,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公元756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至罗江万安驿,玄宗叹曰:“一安且不可,况万安乎”,移驾于此,惊悸之心稍安。

聚集了包括贺敬之、刘艺、四川省老领导杨超、四川省著名书画家朱尚权、李半黎等人的68幅刻录李调元诗作佳品的“李调元诗碑林”,这些诗句都是李调元描写罗江美景、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有兴趣的话不妨读读这些诗句,一定会让你感慨万千!

“避俗离尘,风景擅平泉之胜;依山临水,烟霞绘辋川之图”,这是李调元之父李化楠的诗句。

这里有一口古钟,名叫“景乐梵钟”,是罗江古八景之一,它早在1959年就已经被毁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2004年庆祝罗江建县1700周年暨纪念李调元诞辰270周年县人民政府重铸的。明代诗人、御史卢雍有诗赞云“苍鲸何处吼?绀宇翠微杪。余音渡空江,下界知昏晓”,接下来就让我们静静的聆听这噌吰的钟声吧!

走在回廊中你可以感受到四周的空气都弥漫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这里亭台楼阁很适合休闲。透过茂密的树叶向下看,可以看到碧绿的纹江水,要是晚上来这里,可以俯瞰到灯火阑珊的纹江河畔,若是有月光洒下,还可以看到被列为古罗江八景之一的“纹江月夜”,那时江面金波闪烁,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明代诗人卢雍还有一首诗赞颂:“波静罗纹细,偏宜夜月明。应是江妃织,不闻机杼声”。很美吧!前面的凉亭最适合凭栏远眺观赏整个罗江县城美景,大家一定要亲自感受一下哦!

在这里的山崖边有一组高20.8米的“文峰函海”雕像,是罗江人尊崇的现代人文景观。该雕像群是为纪念李化楠和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这“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而建造的,它山人合一、气势磅礴。其中李调元的雕像最大,他深情地凝视远方,手握如椽大笔写春秋,深深地热爱着罗江这块古老的土地。整个雕像群全是用石头砌成,雕像里面有巨大的空间,于是设计者就利用这个空间开辟了人文展馆,盛夏时节到里面游览,定会让你感觉到清静而凉爽。

院子中间两块古老的龙头石,这是在建太平桥时镇水避邪的。从乾隆二十一年开始,人们多次修建跨越罗纹江东西两岸的大桥都被大水冲垮,直到嘉庆七年经过总结前人经验加强基脚,桥才得以稳固,历经200多年至今依旧安然无恙,而且还是川陕公路的必经之道,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建筑家高超的水平和非凡的智慧。我们看到的石臼是当时用来舂糯米、猪血和石灰混合而成的黏合剂用的,修建长城也是用的这种黏合剂,可见它的黏合度之高。磨损的石臼让我们感悟到了罗江悠久的历史。

右边这栋古老的木楼叫桑梓楼,是罗江中学教学楼旧址。在1939年日本侵略山东的时候,山东学校-停课,当时3000多名师生迁移到四川,在这里建立国立六中四分校,云集了包括李广田、方敬、陈翔鹤等在内的许多优秀教师,他们组织学生抗日救国,为延安输送了大批人才。当时贺敬之本来在梓潼分校学习,他特地徒步从梓潼到这里求学,所以说贺敬之是这里的学生,这就是他与李调元纪念馆的渊源了。

你听过《黄河大合唱》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对,就是这首激励人心的歌曲。当时创作歌曲的作者冼星海先生刚一创作完成便把这首歌寄往这里向瞿亚先老师征求意见,瞿老师看后觉得很不错,很有号召力,便开始教国立六中四分校的师生演唱,6年之后才在延安公演,之后才传唱整个神州大地,凝聚起了全国抗日力量,所以说《黄河大合唱》还是在罗纹江畔首唱的呢。

正前方的是景乐宫,它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调元故乡文苑”这块匾额是四川省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所题。2007年底四川省民俗学会李调元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后,便设在这里。

景乐宫左边设有四川省“廉政漫画精品馆”,里面收藏了我县自2002年至今获全国、省、市等奖项的廉政漫画精品,用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要勤政廉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也是为了歌颂李调元为官时的刚正不阿。

一进入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楹联,这是雨村公李调元老先生的作品,描写了美丽的大自然景观,请朋友们试着读下,该怎样读才能通顺呢?(停顿一会儿)哦,原来它该这样读:“不拘乎山水,云阵耶山,月光耶水;有忘乎诗酒,花酣也酒,鸟笑也诗”。

品读完李调元的诗句,请大家往前看,廊厅里有一乌木,是修建永平桥时从罗纹江下游打捞上来的。大家看看这乌木有什么奇特之处,没错,乌木的上半部分从中间分开了,右边部分貌似一位古代仕女。关于这个乌木,在我们罗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家还记得汉乐府中的《陌上桑》吗?里面讲了一位美女罗敷的故事,罗敷就居住在罗纹江畔。传说府君示爱被罗敷拒绝后很不甘心,他打听到罗敷在与同村一英俊少年恋爱,愤怒之下叫人把少年扔进罗纹江淹死了,罗敷得知这一消息悲愤不已,投罗纹江殉情,二人的躯体飘至天台山下紧紧相拥化为这一乌木,所以老百姓把它称为“情乌”。

从“情乌”后的屏风上我们可以看到李调元的生平简介,他是清代著名的全才学者、诗人、文艺理论家。他“诗文敏捷,天才横溢”,是“学贯古今,博大精深的一代学者”,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停下来静静地把这个生平简介看完,那么你就会对李调元有了大概的了解,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进入内院,这里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古朴、典雅。两旁的银杏树更是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每当金秋时节,金黄的树叶洒满庭院,可谓是“满园遍地黄金甲”,一片金光闪烁、金碧辉煌。

正对面的是浩然堂,一进门我们便可以看到李调元的雕像。他矍铄飘然,一手拿书,两眼深情的望着远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刚正不阿与廉洁。四周的书柜里存放着《函海》书籍。四川自明末清初兵祸之后,不仅人口骤减,生产凋敝,且案卷、书籍散失殆尽,李调元受川中书少影响,萌发了广辑古书的念头,于是广泛收集资料,抄录、誊写、归类、刊刻印刷,才有了著名的《函海》。它的著述包含历史、地理、金石、考古、语言、音韵、诗词、书画、戏曲、民俗、农业及庖厨等,不仅是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得李调元所赠《函海》,细阅后称赞说:“函海书写海内宗”,可见其成就之卓越。

在川剧方面,他在著述中说:川剧兴于雍正,盛于乾隆,“戏曲是具程式之综合艺术,必须把唱、念、做、打之各种程式联结起来。不同的行当,生、旦、末、丑各有自己的一套唱、念、做、打的程式。”他提出了“戏曲应该合乎人情”,“应该各自成体”,不要公式集约化,要有创新精神。他还把元人杂剧、明清的一批传奇剧本移植、改编成川剧,搬上舞台。他醉心乡土文化、倡导川剧艺术并身体力行,辞官归乡后他经常“自敲檀板课歌童”,带着戏班到成都、绵阳等地演出,因此他对川剧的贡献得到人民的尊敬和肯定。

在川菜方面,他整理刊印了重要的烹饪典籍、由他父亲李化楠撰写的《醒园录》,2005年香港导演午马还以《醒园录》为题材,为罗江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天下第一宴》,有兴趣的你不妨去网上搜索观看一下。《醒园录》一共记载了菜肴39种、酿酒调味品24种、糕点小吃24种、腌渍食品25种及食品保藏方法5种。就原料而言,有山珍海味、腌渍食品和普通原料;就食品及烹制方法而言,虽然有一些北方及欧洲、日本的食品和制法,但大多数则是典型的江南民间菜及制法。此外还以川人的眼光描述和赞美了四川民间菜。他一生重视饮食烹饪,崇尚民间常珍,大量记述和赞美了许多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四川民间菜及其烹饪原料等,为近代川菜的发展壮大和形成平民性、草根性的突出特征做出了显著贡献,是川菜发展史上的一位不朽功臣。现在罗江的农家乐都传承了《醒园录》食谱的精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饱口福。

信息来源:罗江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兴文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兴文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兴文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纪念馆)位于兴文县县城白塔山。馆内园林绿化率45%以上,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有2个展室,图片200多幅和部分革命历史文物。

兴文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南纵队的策源地和转战地。1935年2月10日,红军长征途中,根据扎西会议关于创建川滇黔边区新的根据地的决定,中共中央抽调数百人于扎西(今云南威信)建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后又与黔北游击支队合并,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纵队不断抗击国民党-派组织的云贵川“三省会剿”,开辟游击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三省数万敌军和地方团队的围追堵截下,纵队孤军奋战,直至1937年1月才告失败。而这支游击纵队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同敌人的“清剿”作斗争,活动仍坚持到1947年,为掩护主力北上,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4年在兴文县县城白塔山建成30余米高的“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纪念碑”,由原国防部长、开国上将张爱萍题写碑名,原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游击纵队政委、司令员刘复初作序。2009年新建成兴文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展现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和兴文县革命斗争史、部份党史人物、革命烈士介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椅子山革命烈士公墓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椅子革命烈士公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椅子山革命烈士公墓位于辰溪县龙泉岩乡椅子山,建于1971年,它背靠椅子山,面临板五公路,是为了纪念1949年在壕形地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37名革命烈士而建造的。2007年10月,县委、县政府筹资150余万元改扩建椅子山革命烈士陵园。该项目工程实施后,县乡重点将烈士公墓周边200余亩山林土地予以征收,对烈士公墓进行全面整修扩建,依势在公墓右侧修建了占地3亩的荷塘,在左侧新建了一栋两层400多平方米的革命史料陈列馆。县还核定编制组建了椅子山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安排3名复-专门负责宣传和保护革命历史资料。景点特色是为纪念革命先烈而立,墓碑分上下两层岩面,上层岩面成正方形,墓碑为方塔形,墓前石碑刻有“椅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墓后立有一块高3米、宽5米的石碑,镌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整个墓地庄严肃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茅輋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茅輋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龙川县铁场镇茅輋村南越山。

始建于2002年。坐西南向东北。纪念碑方尖状,三级,青砖砌成,水泥沙浆批挡,总高约8米。碑台边长1.3米,高0.35米。第二级边长1米,高1.4米,正面嵌有中共铁场镇委员会、铁场镇人民政府2005年冬刻制的志略碑,右面嵌有铁场革命烈士英名录。碑第三级方尖状,正面阴刻“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顶镶嵌有一个红色五角星。纪念碑前是110平方米的水泥地坪,坪前面有九级台阶;后部有水泥护坡。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铁场建立基层组织,并先后设立11个秘密联络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茅輋建立铁群队90多人的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斗争。

铁场镇:铁场镇位于龙川县中部,毗邻梅州市的兴宁、五华县,著名的霍山风景区东南面为我镇辖区。广梅汕铁路横贯全镇9个行政村,并设有三级火车站,228省道经圩镇连接兴宁、五华境内的205国道,村村通公路、电话。中国通信、中国联通在我镇均设有发射台,通讯方便。韩江河、洋田河两条河流流经我镇。全镇总面积251.9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8.461万亩,耕地3.5357万亩。辖3。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竹沟革命烈士陵园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的竹沟镇丰碑路,这里曾经是民主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素有“小延安”美誉。这里先后走出了刘少奇、李先念-、张震等6位党和国家领导人,4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100多位将军。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8年,196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为竹沟革命烈士陵园题词,文革时间陵园受到破坏,二期工程停建,78年复建,1982年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为陵园亲笔题写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园名,该园占地面积188亩,依山而建,植被茂密,与竹沟湖紧密相连,省道411公路和新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这里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之一。-期间遭到破坏,1962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陵园得以重建。园内主要纪念设施有:竹沟革命烈士公墓、烈士墓园、竹沟革命纪念碑、竹沟革命纪念亭、竹沟惨案陈列厅、中原烽火陈列厅、碑林和革命老战士墓园及竹沟惨案浮雕墙等。1987年陵园被国家命名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1993年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等3家单位命名为“全省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1997年又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等4家单位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以“褒扬先烈、教育后人”为宗旨,每年都有上万名党员干部、社会群来此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德育观教育。2009年又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目前,竹沟烈士陵园正在向着园林化道路迈进,以烈士褒扬为主,形成集宣传、教育、游览等多功能一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阵地。

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丰碑路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竹沟镇:竹沟镇位于确山县西30公里处,全镇辖15个行政村,2.8万人口,总面积185平方公里,是一座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备,服务体系完善的新兴小城镇,也是革命老区,素有革命圣地——“小延安”之美誉。竹沟镇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现已查明有各种矿藏23种,其中铁储量100万吨,铅、锌储量240万吨,石灰石、水泥石2.5亿吨,莹石10万吨,石英石90万吨,花岗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桂湖二三革命纪念馆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桂湖二三革命纪念馆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桂湖垄头村。

大革命时期,在福州北郊晋安区宦溪镇桂湖一带,以张长弓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有力地冲击了国民党的-统治。因事件发生在民国23年(1934年),故称为二三革命。

桂湖二三革命始于1934年春,失败于1936年夏,虽持续时间不长,但播下的革命种子已星火燎原。为缅怀革命先烈,在中共晋安区委、晋安区人民政府支持下,中共宦溪镇党委、宦溪镇人民政府在桂湖垄头村修建了桂湖二三革命纪念馆,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桂湖二三革命纪念馆于1986年12月被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郊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7月,被中共郊区区委、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郊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宦溪镇:宦溪镇位于福州市晋安区东北部,地域面积133平方公里,辖24个村委会,1.3万余人,有汉、畲两个民族。宦溪地理位置优越。镇政府所在地离市中心仅13公里,新东线(原104国道)横穿腹部11公里,是福州市离市区最近、交通最便捷的一个山区镇。 宦溪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气候宜人,树木常青,平均海拔500米,是避暑、休闲、旅游的胜地,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激化。

2.时间:1640—1688年

3.领导阶级: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4.开始的标志: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重新召集议会,筹集军费,议员要求限制王权。

5.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6.结束标志: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7.意义:

(1)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3)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

2.时间:1689年

3.意义:A: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

B: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郭亮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郭亮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郭亮县革委会旧址。1934年12月24日,湘鄂川黔省委调整行政区域,将永顺县划为永保(包括保靖县的普戎、洛梯两乡地域)、郭亮两县。1934年底,中共郭亮县革委成立,县委机关先设龙家寨田克二家,后设田

佑谷家,县委书记先后由李金山、刘俊秀担任。苏维埃政府始设刘家寨,后迁至龙家寨,辖龙家寨、毛坝、官坝3个区苏维埃政府、9个乡苏维埃政府。红军长征撤离湘鄂川黔根据地后,此建制不复存在。

万坪镇:万坪,一座山环水绕的美丽小镇,一片孕育英雄的热土。 72年前,十万坪大捷为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72年来,静静流淌的杉木河默默地注视着这片红土地上的沧桑巨变,静静地诉说着风云际会的悠悠历史。今天,27000多万坪人民发扬革命传统精神,加快建设步伐,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又写下了新的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晋豫边革命纪念馆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晋豫革命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晋豫边革命纪念地位于济源市邵原镇北寨村纪念馆处。1938年3月,朱瑞在山西阳城组建了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唐天际任司令员,后该支队简称“唐支队”。1938年4月,唐支队在济源县邵原乡北寨村举办了干部培训班,唐天际等亲自授课。2008年在原址建成纪念馆。纪念馆坐北朝南,东西长80余米,南北宽50余米,展馆由二、三层楼房组成,平面呈凸形。展览内容多为当时物品、书籍、用具等。原中央军委副主席-题写馆名“晋豫边革命纪念馆”。

医院位于济源市邵原镇郝坡村白坡王本伍家。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原为两进院落。现仅存第二进,由过门、东西厢房、正房四座建筑构成一封闭院落。占地面积186余平方米。1938年4月,晋豫边抗日司令部离开山西省横河镇,移驻邵原镇白坡村。司令部设在西邻的侯家宅院内。医院设在王本伍家,时间长达三年,接受伤病员上千人。

北寨村:北寨村位于济源市邵原镇北0.5公里处,东与白坡崖接壤,西与镇政府所在地邵原村相望,北与黄楝树村隔山相邻。全村辖14个居民组,564户,2165人。现有中共党员46人,群众代表36人,村干部由支委3人、村委2人、监委3人(监委会主任由支委委员兼任)共7人组成。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包括坡地)1870亩,经济作物面积650亩,农作物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鄂川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已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景点。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城区解放路,距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30公里。1934年,为发展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长征,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解放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在城内建立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5年,鉴于中央红军已经胜利到达陕北,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途中改称红二面军,并胜利到达陕北。该馆为四合院建筑,东头是任弼时、贺龙、萧克旧居,南面是展览陈列厅,西头是湘鄂川黔省委礼堂旧址,北面是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各部门办公室旧址。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原系民国7年(公元1918年)芬兰牧士建的天主堂,3栋共15间木结构平房,四周有砖墙环护。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萧克、王震等领导下,一举解放大庸县城,于26日成立临时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内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31个县的反围剿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缅怀先烈功绩,弘扬革命精神,中共张家界市永定区委和区政府于91年夏发动募捐修复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并新建纪念馆,于1993年12月26日落成开馆。2001年6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解放路41号

乘车线路:在张家界市区乘出租车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陇右革命纪念馆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陇右革命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陇右革命纪念馆成立于2005年12月,位于临洮县城以东的岳麓山森林公园内,距县城2公里。现有展厅面积150平方米,展出文字资料、照片、图片、实物等100余件,其中文字资料40件计200余万字,照片、图片15张,实物30件。该馆现有工作人员23人,其中研究人员6人,专职讲解员4人;馆内下设陈列保管科、文物安全科、宣传接待科及后勤事务科。该馆自成立以来,举办各类座谈会、纪念会、报告会20多场(次),并以丰富的实物和翔实的和史料,吸引了省内外众多观众。开馆至今,每年接待参观游客达2.23万人(次),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了解党史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陇右革命纪念馆2008年11月被列入14个市州、32个归口文化部门管理的县级纪念馆免费开放名单,2011年被甘肃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被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全省党史教育基地。截止目前,纪念馆共举办各类座谈会、纪念会、报告会20多场(次),累计接待参观游客112.7万人(次)。

联系电话:0932-224240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川陕苏区平昌县革命文物陈列馆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川陕苏区平昌县革命文物陈列馆位于川陕苏区时期著名的“水司坟战场遗址”——平昌县英烈纪念园(得胜镇四化村)内,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徐向前元帅题写馆名,始建时位于平昌县城刘伯坚烈士纪念园的后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该馆年代久远、建筑陈旧、设施老化,为更好地保护革命文物、丰富历史内涵、传承红色文化,我县按照打造“文化大园区,旅游大景区”的规划理念,将其搬迁于平昌县英烈纪念园并重新布展,2015年12月建成并免费向公众开放。陈列馆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分“序厅”和“革命烽火”、“保卫苏区”、“英雄壮歌”、“鱼水情深”、“精神长弘”五个展厅,展出了革命先烈斗争经历、史料照片和130余件珍贵文物等,全面地展示了红-战江口(平昌)的史实。

服务事项革命文物、史料照片

地址平昌县得胜镇四化村二社

联系电话0287-6711829

服务时间周二至周日全天开放(周一设备维护)

交通线路平昌—得胜(线路车)、巴中—得胜(线路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褚雅青革命烈士墓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褚雅青革命烈士墓为微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褚雅青革命烈士墓位于微山岛镇里张阿村,年代为近现代。

2019年10月24日公布为微山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里张阿村:里张阿村 位于微山岛乡北部,距乡驻地3公里。村党支部书记:褚庆仁,村委会主任:褚庆如。1870年建村。有褚、殷、王、郑等6个姓氏,褚、殷姓最多。有4个村民小组,210户,720人。村东西360米,南北270米。104公路穿(傍)村而过。耕地96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水产养殖面积60亩,产量1000公斤;畜牧养殖专业户5个,养猪30头,养鸡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扎西纪念馆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扎西纪念馆位于云南历史文化名城威信县的扎西镇,原为江西会馆和湖广会馆址,总占地面积4686平方米。江西会馆建于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为木结构建筑,面积514平方米。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始建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为四合院木棚,面积336平方米。

“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云南的扎西,红军总部第四军驻湖广会馆,红军总部设在江西会馆的万寿宫,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缩编红军并确定了新的作战部署。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粉碎五次“围剿”战争中经验教训的决议大纲》,-在此发布了《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江西会馆在1962年被拆除,湖广会馆至今保存完好。为了保护革命遗址,1976年在江西会馆的旧址上按原样修复重建,并建立“扎西革命纪念馆”,陈列红军长征过云南及扎西会议的文物。1983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威信县距昆明690公里,昆明各大汽车客运站有班车前往。

扎西镇:扎西镇位于威信县中南部,是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东连本县双河乡、高田乡,西与本县麟凤乡,镇雄的雨河镇连接,北面接壤三桃、罗布乡,南与本县水田乡,镇雄县的花朗、大湾、茶木接壤。全镇辖19个村委会395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社区12个居民小组,2005年底实有24781户104128人,其中女50610人;有苗、彝、壮、回、白、布依等6种少数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规模较大的根据地之一,新集(今新县城)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鼎盛时期,根据地发展到26个县,人口发展到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000余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苏区共走出了349位将军,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当时全县人口不足10万人,就有5.5万人献出了生命,其中革命烈士3.5万余人。1985年国家投资在新县兴建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1990年10月25日建成对外开放。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了馆名。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县级革命博物馆,座落在新县秀丽的山城东南,依山傍水,仿古式现代建筑,主体为徽式风格,红檐橙瓦,金壁辉煌。该馆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2001年,新县县委,政府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进行全面的维修改造,并对基本陈列和专题进行了调整,新征土地15亩,新建了大门、停车场、道路、售票房和“英雄广场”,使博物馆的面貌焕然一新。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内设7个展厅,分为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两部分,展出面积828平方米。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共分为四个部分:即奋起斗争,鄂豫皖苏区初步形成;空前发展,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重组红军,坚持大别山的斗争;红旗不倒,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馆内专题陈列分两个部分:一是《将军的摇篮》,共2个展厅,将军一厅是许世友、-、郑维山、高厚良等43位新县籍授衔将军的事迹陈列;将军二厅是吴焕先、高敬亭、张体学、张治银等50位省军级以上领导人的生平事迹陈列;二是《今日新县》,反映了新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革命传统,艰苦创业,实现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馆内还陈列有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和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当年书写在青砖墙上的《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等珍贵文物。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自1990年开馆以来,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生200多万人次,特别是近两年开展“三讲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以来,每天来馆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已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河南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教育厅、中国工商银行河南分行等40多个单位挂牌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1年6月12日,中宣部已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本馆藏品主要是革命文物,总数为1130件,主要种类有:1、军事用品,如“列宁号”飞机、大刀长矛、0、红军旗帜等;2、珍贵文献资料,如苏区党政机关的报告、法令,政策及传单、标语等;其中壁书《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为革命文物一级品。3、著名烈士遗物;4、珍贵历史照片;5、其它珍贵文物,如各级苏维埃印章、钱币、收税凭单、抚恤证、收条、土地证等。

景点位置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首府路首府路文博新村004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箭厂河革命旧址群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箭厂河革命旧址群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箭厂河乡位于鄂豫两省的结合部,与湖北省红安县毗邻,距县城12公里,乡政府驻箭厂河。箭厂河清朝以前名叫百步桩,因过河无桥,竖石桩90余个,故得名。清初,该乡王大屋有个名叫王学举的明末武进士,联名周围武举18人共同抗清,在此练兵,设厂造箭,因此取名箭厂河。

箭厂河是鄂豫皖工农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是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在这块血腥苦雨的土地上,发生过艰苦卓绝、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的斗争史实,以吴焕先、程儒香、肖国清、程怀天等为代表的一代英雄儿女,同敌人浴血奋战,他们无私无畏,顽强斗争,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把自己的鲜血洒在了与敌人斗争的战场上。

1927年,农民赤卫队长共产党员程儒香,不幸被捕后,民团团总方晓亭伙同敌人应歧部,对他严刑审讯,数九严寒将他的衣服脱光,四肢钉在墙上,他毫无惧色地痛骂敌人。敌人又将他移到一棵木梓树下,残暴地割掉他的眼皮、耳朵和舌头,直到最后英勇就义,敌人也没有从他口里得到半点秘密。(其纪念地在箭厂河印墩北坡,现中学院内。)

箭厂河区一乡团支部书记兼童子团中队长,16岁共产党员肖国清,在反“围剿”斗争中做了大量的工作。1933年秋于杨李岗被敌人包围,在激烈突围的战斗中不幸被捕。敌人妄图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的嘴里得到党组织情况,对她施行了各种残酷的肉体折磨,上扎杆、火香烧、火钳烙、拔头发、钉竹签等,但肖国清同志不屈不挠,一直怒骂敌人,直到被活埋。(其纪念地在箭厂河村王边附近。)

1927年12月,程怀天等300多名革命志士,在一块稻田里,遭到骇人听闻的大-。程怀天被捕后,敌人凶残地砍掉了他的一只手和脚,但他仍英勇不屈,充分展现出共产党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气节。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稻田,因此被称为“红田”。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箭厂河乡有5000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斑斑血迹今犹在,个个英烈永长存。他们当年驰杀疆场、奋勇拼搏的壮烈场面,时时浮现在人们眼前,也必将被人们永远铭记于心。

正是他们的钢筋铁骨、浩然正气,使这里的农民暴-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著名的红军将领吴焕先就诞生于此地,还有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高厚良、吴先恩、肖永银等7人,省部级以上干部程坦等17人,县团级以上达93人。因此箭厂河乡被誉为“中原将军乡”,现存20多处红色革命旧址。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革命烈士梁瀚嵩将军之墓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革命烈士梁瀚嵩将军之墓为宾阳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革命烈士梁瀚嵩将军之墓位于宾阳县黎塘镇新梁村,时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87年,革命烈士梁瀚嵩将军之墓被公布为宾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梁瀚嵩(1886—1949) 壮族。字浩川。宾阳人。1914年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1916年起在陆荣廷部先后任连长、营长和南宁造币厂厂长。1924年在李宗仁部任团长,北伐战争中晋升师长。1930年任广西民团副总指挥兼南宁区民团指挥官。1936年被撤广西民团副总指挥职,之后历任南宁、桂林、武鸣等区民团指挥官兼行政督察专员。1938年共产党员莫西凡、邓楚白、李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蔡襄祠蔡襄纪念馆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蔡襄祠(蔡襄纪念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蔡襄祠

蔡忠惠祠(蔡襄祠)位于洛阳桥桥南街南侧,为纪念蔡襄的功绩而建。祠自北宋肇建以来,历代有修葺。现存蔡忠惠祠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殿堂。首进为大门,门顶匾额大书“宋郡守蔡忠惠公祠”。门廊石柱上,有晚清大臣、两广总督黄宗汉之子探花黄贻揖书题对联,联文云:筑桥天地老,留笔鬼神惊。

正殿中央,原有蔡忠惠公雕像,右手高举毛笔,案上铺开纸张,作举笔挥题状。造型洒脱端肃,颇有一代文士、名宦风姿,其前为举世闻名之《万安桥记》丰碑二方(其中一方仿刻),其文章、书法、刻工被誉为“三绝”分竖左右两旁。其他碑刻,依次分立廊下两侧。总计蔡忠惠祠,现存巨细石碑共11方之多。

地址:泉州洛江区万安街道洛阳桥南

联系电话:0595-22656540

万安街道:万安街道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南部。人口8912人(2003年末)。辖7个社区。办事处驻凤冠街。-代码350504001:~001万福社区 ~002桥南社区 ~003后埭社区 ~004杏宅社区 ~005官头社区 ~006塘西社区 ~007院前社区-沿革原属鲤城区城东镇(城东镇现为丰泽区城东街道),后分出设立万安街道。 -洛江区万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