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生物知识点速记【精品20篇】

提到海底世界,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神秘。从海平面到海底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你了解过这些海洋生物吗?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物知识点速记,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浏览

4060

文章

1000

什么是生物入侵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生物入侵还可定义为: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物种都叫作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学术界对外来种入侵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生物入侵要经历传播、定居、生长繁衍几个阶段。外来物种通过人们的活动,被有意或无意地带到以前没有生存过的地方。

今天小编对什么是生物入侵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如何减少生态破坏和生态破坏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环境污染小知识,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植物体结构层次

植物:受精卵→细胞分化→组织→器官→个体

一、植物体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有大量根毛,有利于吸收水分,内有输导组织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属于分生组织,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增加细胞的数量

属于保护组织,能保护根尖。

8

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

细胞质浓,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例:1.我们所吃的苹果属于生物体结构层

次的()

A.细胞B.组织C.器官D.植物体

2.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组织C.器官D.个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多样性,又称物种岐异度,是生物界一个较为崭新之概念。简单来说,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分四种: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今天小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如何建立水族箱的生物过滤系统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观赏鱼

生物过滤系统是利用好氧细菌帮助有机物的氧化,使有毒的亚硝酸氧化成无毒的硝酸盐,再由厌氧性脱氮细菌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释放回大气中。一、细菌性生物过滤系统必备的三大特性:1.滤材的结构必须是开放式并具有渗透性。2.滤材的内部必须坚固,不会因滑动而阻塞。3.水流要越强越好,以能提供细菌作用时所需的溶氧量。二、细菌的植入:当细菌在过滤器的滤材中滋生后就可以使滤材由原先的纯机械性过滤功能因此兼具了生物性过滤的效果。若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所需的细菌活性,我们可以经由硝化细菌与酵素的组合施用于过滤棉、海绵、木材、活性碳、生物过滤球等过滤器材,便可将培养期减短几天。另外,滤材若洗刷太干净也会把附著其上的硝化细菌彻底破坏。而更换滤材时最好在过滤器中留下一些旧滤材,以便硝化细菌能很快速地附生在新的滤材上。三、硝化细菌和厌氧细菌:生物过滤系统中的主角--硝化细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它的作用必定会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因此必须注意过滤系统的水流速度,每100公升的水族箱中其过滤速度不能低于每小时50公升,以达到溶氧量。四、值得一提的:若因停电致使过滤系统无法启动,水流便会随之完全停止,好氧细菌因而大量死亡,此时整个生物过滤系统就会彻底破坏,而滴流式过滤器可以在停电或无水供应的情况下仍可维持作用两天。不但如此,滴流式过滤器还可随时保持水中溶氧量在80-100%的饱和溶氧量,而密封式过滤器就只能保持在20-30%的溶氧量了。所以滴流式过滤器对于水中生物和好氧性细菌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生物防火林带有什么作用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森林防火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是“绿色生态防火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设好生物防火林带,能尽快发挥防火效能。那么,生物防火林带有什么作用呢?

小编了解到,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中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绿色生物防火工程,也是森林防火工作的治本措施。为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生物防火林带的作用,利用森林植物(乔、灌、草等植物)之间的抗火性与耐火性的差异,以含水量高的树种组成防火林带来阻隔林火的蔓延,防止易燃森林植物的燃烧,减少火灾的损失,提高森林综合防火效益,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不失为务实而又高效的防火办法,也是今后森林防火工作的发展方向。

1、增强生物防火效能,减少森林火灾损失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也使林内可燃、易燃物质大大增加,再加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森林放活经营及公休假期的增多,人们进入林区进行生产经营或度假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灾害性火源成倍增加,火灾系数不断加大,火灾隐患日趋加重。因此,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在森林的山脊、山背、鞍部、沟谷、林缘、山脚及神庙坟地等人为活动多的地点,建立阻隔带,将连片的森林分隔成若干小区,一旦发生火情,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林带内,起到阻隔山火蔓延、切断火源的作用,实现绿色防火,减少由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并长期发挥防火效益,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提高经济效益,有利引导全民参与造林

防火林带阻隔了林火燃烧的同时,节省了防火、扑火投入,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其次,营造以木荷、火力楠、山杜英等阔叶树的生物防火林带,不仅易栽植,生长好,且材质优良,木材倍受家具制作公司等相关部门选购;营造以杨梅、枇杷、板栗、山栀子、油茶等经济林果防火树种的林带,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保护和投身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营造全民共同参与造林和提高防火意识的氛围。

3、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和社会效益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主要以乡土阔叶防火树种为主,特别是针对有些地区以针叶林(含针叶为主的混交林)为主的实际情况,既有利改变原有单一的林分现状,增加森林面积,又有利优化林种结构,抑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效益。其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在明晰权属界线的山脊、沟谷等处,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构建绿色防火屏障,不但稳定了山林权属,还可减少了火灾和山林纠纷的发生,对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生物知识点:真菌与食品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1.细菌与食品制作:营腐生生活的细菌,许多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物,改善食物的营养结构或物理结构,人们利用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可以制作很多食品,如利用乳酸菌制泡菜、酸奶和奶酪;利用醋酸杆菌制醋;而制味精则需棒状杆菌等。

2.真菌与食品制作:人们利用某些真菌能分解各种有机物的作用来加工生产各种食品、酿酒等,如用酵母菌“发面”蒸馒头、制面包,用曲霉酿酒、制酱油和各种酱类,就是制豆腐乳也离不开曲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生物知识点: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脂质体的组成:类脂质(磷脂)及附加剂。

1、磷脂类:包括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二类。磷脂的结构特点为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组成的亲水性基团,以及由两个较长的烃基组成的亲脂性基团。

天然磷脂以卵磷脂(磷脂酰胆碱,PC)为主,来源于蛋黄和大豆,显中性。

合成磷脂主要有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E(二棕榈酰磷脂酰乙醇胺)、DSPC(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其均属氢化磷脂类,具有性质稳定,抗氧化性强,成品稳定等特点,是目前国外首选的辅料。

2、胆固醇:胆固醇与磷脂是共同构成细胞膜和脂质体的基础物质。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故可称为脂质体“流动性缓冲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原因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物种和物种之间、物种和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物种形成方式

从原有的物种中形成一个新的物种,称为物种形成。对于新的物种形成的机制有不同的假说,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是两个基本的过程。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根据成种的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异域型、同域型和邻域型三种。

1、异域型的物种形成

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绝使这些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出现障碍,导致特定的种群积累着不同的遗传变异并逐渐形成各自特有的基因库,最终与原种群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2、同域型的物种形成

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物种,由于资源的限制和种群内部的激烈竞争,导致生态位出现分化。占据不同生态位的群体出现基因交流的障碍,通过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的物种。

3、邻域型的物种形成

有些物种的分布区很广但扩散能力较差,在其分布区的边缘地带的一些种群,由于栖息地环境的差别而形成基因交流的阻碍,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基因库,并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新的物种。

今天小编对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气污染对生物有哪些危害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生活着数以亿计的生物,这些生物彼此联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大气环境中。当人类的活动对大气造成了极其巨大的负面影响,其他生物也必将受到牵连。那么,大气污染对生物有哪些危害呢?

首先我们还是说一下大气污染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其次,大气污染对动物的危害与对人体的危害情况相似。动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大气环境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伤害,动物也不能幸免于难。凡是对人造成严重危害的大气污染事件,对动物也产生同样的危害和影响。空气污染对动物的危害,除污染物的直接侵入造成伤害之外,还通过污染食品进入体内,导致发病和死亡。因为动物没有能力去选择和鉴别某些剧毒性的食品,所以它们将比人类更容易遭受污染物的伤害和影响。

再有,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可分为可见性伤害和不可见性伤害。可见性伤害是由于植物茎叶吸收较高浓度的污染物或长期暴露在被污染的大气环境中而出现的可以看到的受害现象。可见性伤害又根据植物受害程度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急性伤害是在污染物浓度很高的情况下,短时间内造成的危害,如叶片出现伤斑、脱落,甚至整株死亡;慢性伤害是指低浓度的污染物在长时间作用下造成的危害,例如叶片褪绿、生长发育受影响;混合型伤害是介于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之间的受害症状,一般叶片出现黄白化症状,以后虽可恢复青绿,但会造成普遍减产。不可见伤害是由于植物吸收低浓度污染物而使生理、生化方面受到不良影响。虽然叶片表现不呈明显的受害症状,但会造成植物不同程度的减产,或影响产品的质量。

由此可见,大气污染对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更多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有哪些危害,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骨的生长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骨的生长

骨的生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既骨的长长与长粗.在骨的结构中与生长有关的结构有骨骺端的软骨层和骨膜中的成骨细胞.人在幼年的时候,骨骺端的软骨层能够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不断长长,但到成年后这些软骨就骨化成骨不再生长了;身高是人体生长的一个简单指标,它主要受骨骼生长的影响.骨的前身是软骨,随着人的生长,软骨细胞逐渐增多,分化为骨细胞,并在骨的中央形成骨化中心,以后骨中央的骨化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增大,发展成骨干,接着骨端处也出现继发骨化中心.在生长期,长骨的骨端与骨干之间有一块区域,这块被称为骨骺的区域,就是新骨形成的地方.随着软骨组织不断分裂,骨组织的增多,骨端和骨干逐渐增大、变粗,软骨组织不断减少.当骨干和骨端融为一体而骨骺最后消失时,骨的生长也就停止了.所以在下肢骨骨端与骨干间的长骨软骨,能形成新的骨组织,使骨长长,使身体不断的长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土壤生物的主要功能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健康土壤不仅需要各个组成部分的健康,而且土壤生态系统在整体上也是健康的,即各类组成比例恰当、结构合理、相互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功能,那么土壤生物主要功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土壤生物除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外,对土壤的生长和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的营养供应状况均有重要作用。其具体功能有:

①分解有机物质,直接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生物循环,使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从有机质中释放出来,重新供植物利用。

②参与腐殖质的合成和分解作用。

③某些微生物具有固定空气中氮,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和分解含钾矿物等的能力,从而改善植物的氮、磷、钾的营养状况。

④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物如生长刺激素和维生素等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⑤参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

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

②生存斗争

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

③遗传和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④适者生存

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软体动物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

提出问题

导出课题

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

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①本节课先以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并让学生识别入手。待学生识别之后,再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②关于观察当地常见软体动物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取材方便,代表性强的实验材料,事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好实验材料,这里以观察河蚌为例来说明。观察前,教师要出示观察提纲,观察的项目有:

A.河蚌的体外有没有贝壳?有几片贝壳?

B.用铅笔碰一下张开的贝壳,河蚌会有什么反应?这个反应说明贝壳对它有什么作用?

C.将河蚌放在温度为50℃的水中,贝壳会张开,观察在贝壳的内表面是否有一层柔软的膜?这层膜里包着的身体是否柔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时间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生物灭绝又称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奥陶纪大灭绝,是地球史上第一次的物种灭绝事件,这场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引发全球变冷。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那么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时间你了解吗?

生态破坏小知识:

奥陶纪(Ordovician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

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提醒您:当发生物种灭绝后,一定要了解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做好预防,另外在日常时多学习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也非常重要。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收藏本网站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科学家再度海洋大揭秘

全文共 1607 字

+ 加入清单

数百物种浮出水面

蓝色的海洋隐藏着多少秘密?神秘的海底还有多少陌生“朋友”?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由世界70个国家10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首次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终于取得了令人心动的初步成果。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这项耗资10亿美元的项目已经为我们发现了近300种海洋新物种。当然,在深深的海底世界,还有陌生的面孔等待人类去认识。

探索新物种无止境

地球70%的表面被海洋覆盖,但多年前海洋科学家就指出,现有的海洋地图甚至不及金星表面地图详细。基于对人口增长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关心,科学家们发起了这个为期10年的海洋物种普查项目。

继去年发现了178种新的海洋鱼类和数百种海洋植物和其他动物后,科学家今年又发现了106种海洋鱼类,相当于每周发现两种。

11月22日公布的报告介绍了在关岛水域新发现的金斑红纹虾虎鱼。它和一种咬在其尾巴上的虾共生。当虾为了修筑它们的“安乐窝”努力挖洞时,虾虎鱼像哨兵一样忠实地守卫在旁边。

另一个发现是红榴石海藻球。这种坚硬的红色海藻球在洋流和海浪的推动下漂流,直到长至足够重能够附着在海床上。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罗纳德博士说:“如此流动的景象真令我惊讶,一定是植物发明了车轮。”

“即使在海岸边上也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种。”罗纳德博士说。经过多次考查的欧洲附近水域,物种的数目仍在增长。去年普查小组登记了13万种生物,而今年增加到38万种。该项目负责人兴奋地说:“正在快速进行的海洋物种新发现目前看来没有止境。”

科学家在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欧洲、印度、日本、新西兰、南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共9个地区建立起地区网络,准备绘制新的“海洋信息图”。

跨海大迁徙揭密

本次普查可谓“兴师动众”。大至潜艇、巨轮,小至电子追踪器等统统派上用场。科学家通过在海洋生物身上安装电子追踪器,“跟踪”跨海大迁徙的海龟、金枪鱼等海洋生物,首次绘制出了迁徙路线“海洋高速公路”图。

罗纳德博士说:“海洋生物的大规模迁徙远比人类想像的普遍得多。”

金枪鱼喜欢“横冲直撞”。科学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域给金枪鱼安上电子追踪器,结果在日本海域发现了它,随后它又游回到加利福尼亚。罗纳德博士说:“以前人们就知道金枪鱼会横穿大西洋,但是它们在太平洋横穿的宽度是大西洋的3倍。”

海龟则擅长“兜圈子”。科学家在赤道附近给绿海龟安装好追踪器后,发现它“坚持不懈”地做“环太平洋圆周运动”,不过这个圈子有点大,长寿的海龟一生也只能绕三圈。

加拿大西部珍稀绿鲟鱼的产卵地点比往年向北移动了1000公里。罗纳德博士说,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变暖引起的。他同时指出这种体型较大的鱼要花好几个星期才能横穿太平洋。

向海底世界进军

“这次我们仅仅考察了海洋表面。”本次普查活动指导委员会主席、美国拉特格斯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格拉斯尔说,“人类考察过的海洋不超过5%,即使是经过我们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生物太微小而没有被发现。因此,我们有机会发现新物种,丰富我们的海洋知识,了解众多的海洋物种及其分布。”

目前,分类学家已经命名并描述了大约23万种海洋生物,据估计还有约200万种海洋“怪物”等待确认。被发现的物种中,95%生活在海洋表层,不到0.1%生活在海洋下半部分水域。据科学家推算,在水下2000米发现新物种的可能性是表层50米的50倍。

罗纳德博士说:“居住在水下3000米的生物可能有50%是新物种。”

现在人类已知的鱼类有15482种,浮游动物6800种,还有5000种鱼类等待被发现,未来10年中可能会发现6000种浮游动物。

新物种不断涌现的同时,现有物种的生存却正在遭受巨大威胁。普查小组通过比较历史记录和最新统计发现,很多珍贵的海洋生物数量正在减少。过去50年中,墨西哥湾的白尾鲨已经锐减99%。大规模的商业捕捞使得北大西洋鳕鱼、金枪鱼和鲸的数量急剧下降。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仅使海洋变暖,还使海水酸度增加,由此威胁珊瑚虫和甲壳类生物以及以它们为食的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生物知识点: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1、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植物的蒸腾作用。

2、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表皮可看到有成对的半月形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间隙所形成的气孔。气孔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门户"。植物吸水时,气孔张开,水分散失;植物失水时,气孔闭合。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强度。

3、蒸腾作用意义:①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②能吸收更多的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③蒸腾作用使水分从叶表面大量散失,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

4、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送入大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入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宇宙中有没有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出现之前,恐龙是是地球上的统治者,虽然人们没有见过恐龙,但是,人们根据一些化石以及其它足迹足以推断出,大部分的恐龙身形巨大。

体重更是重达几十吨,在当时,称霸一方,但是后来就灭绝了,地球上既然有如此庞大的生物,会不会也有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呢,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星体。

人们对于它们的认知还是非常薄弱的,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即使在宇宙中存在生物,那也仅仅比人类大几倍而已,由于引力不同,火星的引力是地球的38%,因此,可以推算出。

如果火星上真的有生命的话,会比人类高达3到4倍,比人类大上亿倍的生物,它很有可能是一个球形,并且日常的一些活动根本无法正常进行,而人类更是看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什么是厌氧生物处理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这促使人们对厌氧消化工艺进行重新认识,对处理工艺和反应器结构的设计以及甲烷回收进行了大量研究,使得厌氧消化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很大进步,并得到广泛应用。那么什么是厌氧生物处理呢?生物处理是指什么呢?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固体废弃物安全小知识。

厌氧生物处理(AnaerobicProcess)是在厌氧条件下,形成了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通过厌氧菌和兼性菌代谢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化降解的过程。

厌氧生物处理主要特征

1、处理过程中可以大大降低能耗,而且还可以回收生物能(沼气);

2、污泥产量很低,厌氧微生物的增值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得多,产酸菌的产率Y为0.15~0.34kgVSS/kgCOD,产甲烷菌的产率Y为0.03kgVSS/kgCOD左右,而好氧微生物的产率约为0.25~0.6kgVSS/kgCOD;

3、厌氧微生物有可能对好氧微生物不能降解的一些有机物进行降解或部分降解;

4、反应过程较复杂,厌氧消化是由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协同工作的一个连续的微生物过程;

5、对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较敏感;

6、单独使用厌氧处理,其出水水质很难达标,需进一步利用好氧法进行处理;

7、气味较大,特别是有臭味;

8、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如何用生物方法防治蚜虫

全文共 1551 字

+ 加入清单

对新引进的花种、花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及旧花盆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农药消灭病虫害,见效快、功效高、不受时间或地域的限制,因而大部分朋友所喜爱;可根据有害生物、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农业栽培技术,有目的地改变农田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长,从而避免或减轻病虫害。比如可以培育与利用抵抗力强的品种、改变耕作栽培方式、合理调整农作物品种的布局、尽力加强田间管理等,下面来看看如何用生物方法防治蚜虫吧?

一、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

1、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虻、食虫蝽象、胡蜂、步行虫以及捕食螨类等,这类天敌一般食虫量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虫体才能完成发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的猖獗作用十分明显。例如棉田应用瓢虫、草蛉、胡蜂等防治蚜虫、棉铃虫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2、寄生性天敌:这类天敌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寄生蜂:是专门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为主的蜂类,防治农业害虫非常广泛,取得一定效果。如利用赤眼蜂、茧蜂防治松毛虫、玉米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豆荚螟、豆小夜蛾、大豆食心虫、豆天蛾、棉铃虫、苹果小卷叶蛾等多种农业害虫。凡被寄生的卵、幼虫和蛹,都不能完成发育而中途死亡。

寄生蝇:多寄生在蝶蛾类的幼虫或蛹内,以其体内养料为食,致其死亡。寄生蝇常产卵于其他害虫的幼虫或蛹上,幼虫孵化后,钻入体内取食体液。有的卵产在植物叶片上,经害虫取食进入消化道寄生。

二、以菌治虫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等)防治害虫,其中以细菌和真菌应用最广。以菌治虫具有繁殖快,用量少,无残留,无公害,与少量化学农药混合使用可以增效等优点,近几年来使用量日益增大。目前,我国生产的病原微生物有以下几类。

1、细菌:应用最多的杀虫细菌是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等芽孢杆菌一类,可防治菜青虫、棉铃虫、玉米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松毛虫等一些农林害虫,这类杀虫细菌对鳞翅目昆虫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对人畜、作物、益虫、水生生物等无害、无残毒,可与其他农药混合使用。

2、真菌:能寄生在虫体的真菌种类很多,其中利用白僵菌、绿僵菌较为普遍。我国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玉米螟、松毛虫、地老虎、蛴螬等数十种害虫都有很好的效果。目前生产的菌药多为菌粉,使用必须根据所需浓度进行稀释。

3、病毒:病毒对害虫的寄生有专化性,一般一种病毒只寄生一种害虫,对天敌无害。病毒的致病特点是:虫体感染病毒后,几天至十几天食欲减退,行动迟钝,最后爬向高处,腹足抓紧物体,尸体下垂。病毒侵入虫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口器,感染虫态都是幼虫;成虫可带病毒,但不致死。使用方法是在幼虫孵化期喷粉或喷雾,每亩约用十多个幼体当量即可。

三、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除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外,还有鸟类、蛙类及其它动物,对控制害虫数量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例如:利用灰喜鹊吞食松毛虫;利用鸭子啄食水稻害虫;在收棉晒花时,用鸡啄食准备越冬的棉红铃虫;利用啄木鸟防治林区害虫;蛙类捕食地面和稻田各种害虫;蝙蝠消灭大量夜间活动的害虫和蛾类,如金龟子等。因此,要从组织、法规、技术上加以保护,加强有益动物的有益活动,为农业生产服务。

以上是小编介绍的如何用生物方法防治蚜虫的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的其他栏目内容,以便让植物更快速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海洋的广袤并不和其生物多样性的大小相称。虽然所有类群的生物(门、科等高级分类阶元)在海洋中都可以找到,但是它们只占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的13%不到。虽然如此,海洋生态系统相比于陆地生态系统却有很多独特的、古老的类群。在已知的31个动物门中,有12个门的动物是海洋特有类群(扁盘、栉水母、异涡、环口、中生、星虫、螠、帚虫、腕足、棘皮、毛颚、半索)。而只有两个类群是陆地所特有的:多足类和两栖类。这些古老的物种是提供新的分子模型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潜在的宝库。

然而,海洋生物的生物量并不少。毫无疑问,海洋环境在生命的历史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如今仍然庇护着不少古老类群,并可能具有最大的生物量。例如,海洋浮游植物可以占到整个地球上的碳基生物量的一半以上。仅海洋表层的细菌含量就占到全球生物量的10%上。Whitmanetal.(1998)估计海底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的生物量占全球生物量的27-33%。而海洋光合浮游生物则多达一半。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特点:一是物种数由北向南递增,二是中国海域是西北太平洋某些温水种分布的南界,也是许多暖水种分布的北界,三是由于黑潮暖流使得许多暖水种分布的界限北移,四是有12个门类为海洋生物所特有。

今天小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例题】水和无机盐可以进入活细胞,而有害物质不能进入活细胞,这主要是由于()。

A.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B.细胞壁有保护作用

C.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D.细胞质具有流动性

解析:物质的进出主要由细胞膜控制。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让有害物质轻易进入细胞,也不让有用物质任意渗出细胞。而任何物质都可以自由通过细胞壁,控制物质进出与细胞核和细胞质关系不密切。此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作用。

答案:A

练习:1.下列各项中动物细胞所不具有的是()。

A.细胞膜B.细胞核C.细胞壁D.细胞质

2.下列各项中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膜C.叶绿体D.线粒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