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牛僧孺文言文翻译(精品20篇)

浏览

7684

文章

508

篇1:表水涉澭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表水涉澭讲述了荆人袭宋的故事。是指以呆板,固执的眼光看问题,把事情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在现实生活中就很容易遭受失败的教训。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能固守已有的经验,这才不致闹出笑话。

原文内容: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全文翻译

楚国人想要袭击宋国,派人先测量澭水的深度(并做标记)。澭水突然猛涨,楚国人不知道(情况),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乱得像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是可以引导过河的,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了,楚国人仍然顺着标记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蛛与蚕文言文翻译 古文蛛与蚕全文翻译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蛛与蚕》翻译

有一天,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饱桑叶直到年老,嘴里吐出纵横交叉的长丝,小嘴巴张开着好像很开心,然后把自己牢牢地封裹起来。蚕妇把你放进开水中,抽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自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

蚕回答:“我固然是杀死了自己,但是,我吐出的银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皇帝穿的龙袍,百官穿的朝服,哪一件不是用我吐出的长丝织成的?你空腹却织着网。你张开罗网,坐镇中央,蝴蝶、蜜蜂、蚊子、小虫,只要撞入你的罗网,就统统成了你口中的美餐,没有一个能够幸免。你的技术是够高超的了,但专门用来捕杀别的动物,是不是太残忍了呢?”蜘蛛很不以为然:“为别人打算,说得多好听!我宁愿为自己!”唉,世上是蚕不是蜘蛛一类的人很少了!

寓意:

选文通过蜘蛛与蚕的对话,描写了人生观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一种人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一种人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这个寓言故事,赞扬了蚕无私、高尚的奉献精神,抨击了蜘蛛的冷血和残忍。作者赞扬后一种人,并感叹社会上这种人太少了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文言文翻译——《水调歌头》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一]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只愿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照翻译]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送东阳马生序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物可以享用。

3.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他们的意思。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编辑推荐:初中三年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文言文翻译——《相见欢》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相见欢全文翻译

独自一个人,无言迈上了西楼,月亮弯弯的像钩子,

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弥漫着秋天的气氛。

思绪啊,忘不掉,却又乱得整理不好,是离别吧,

另有一种感觉洋溢在心底。

相见欢对照翻译: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独自一个人,无言迈上了西楼,月亮弯弯的像钩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弥漫着秋天的气氛。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思绪啊,忘不掉,却又乱得整理不好,是离别吧,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另有一种感觉洋溢在心底。

相见欢白话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寇准不营私第翻译 寇准不营私第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寇准营私第”的翻译:寇准从不为自己建造豪华住宅。该句出自《国老谈苑》,讲的是寇准为官清廉,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从不为自己建造私宅府第,受到百姓们的爱戴的故事。

原文

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处士魏野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洎准南迁时,北使至内宴,宰执预焉。使者历视诸相,语译导者曰:“孰是‘无地起楼台’相公?”坐无答者。

译文

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辽国使者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廷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知恩图报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知恩图报文言文的意思是说受恩者谋划准备以后报德于施恩人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没有谁不懂得。知恩图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人人把这个通俗的格言落实在行动上,我们的社会也必将是和谐的社会。

全文翻译

秦穆公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这些人都害怕惊恐的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是要被杀的。

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的走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到了以死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冲散了包围,穆公终于幸免于难。打败了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

文章启示:

从秦穆公的角度∶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

从杀马人的角度∶知道自己是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甘戊使于齐文言文的翻译 甘戎使于齐中使的意思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甘戊使于齐》的译文:甘戎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隔着(两岸),你都不能自己渡过,还有能力为大王做说客吗?”甘戎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万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谨慎敦厚的性情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而不用来打仗;良马可以驾驭千里,(若)放在宫室里让它捕老鼠,不如小猫。

干将这把剑很锋利,名闻天下,用它来砍伐数目,不如斧头(斤也是一种斧头)。现在摇着船桨过河,我不如你;说服千乘(相当于现在的发达国家)之国的君主,你又不如我啊!

《甘戊使于齐》的原文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吾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苏东坡画扇文言文翻译 苏东坡画扇的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画扇》的翻译:苏东坡到杭州就职的时候,有人告状一个欠了他两万块钱没还的人。苏东坡召见那个欠钱的人,询问他,那人说:“我家靠制作扇为生存,恰逢父亲去世,并且从今年春天以来,连天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又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钱的。”

东坡仔细看了他很久,对他说:“暂且把你做的扇子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市卖。”过了一会儿,扇子送到了,苏东坡拿了二十把空白的夹娟扇面,用公文用笔书写草书并画枯木竹石,一会儿就完成了。交给那个人说:“快去外面卖了扇子还钱。”那个人抱着扇子感动流了眼泪,刚越出府门,就有许多人争着用一千钱购买扇子,很快就卖完了。

《苏东坡画扇》的原文

东坡官钱塘日,有人诉负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而询之,云:“ 吾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扇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成,即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资也。“其人抱扇而涕下。始逾府门,人以千钱竞购一扇,立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客有问陈季方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原文: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简介:

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六个儿子。陈谌知道对方是不怀好意,想要挑衅自己,于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他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有千万丈高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渊源;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呢?借它的寓意巧妙地应答了对方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陈谌的思维之缜密,反应之灵敏。而从他回答的话语中,一方面表明了儿子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的儒家伦理观念,另一方面表现的则是父亲亲民敬君的为官之道。同时,也把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表现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王子猷看竹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王子猷看竹讲述了王子猷经过吴中看竹园的经历。故事看似搞笑,其实大有深意,说明在王子猷眼里,对于自然物如修竹的纯粹的审美,其重要性远在世俗的人际关系之上。由此可见,王子猷爱竹,绝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爱到近乎痴迷的程度了。

原文内容: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全文翻译

王子猷有一次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布置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却坐着轿子一直来到竹林里,吟唱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返回时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他竟然要一直出门去。主人很不能忍受,就叫侍从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子猷因此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刘道真戏谑文言文翻译 刘道真戏谑的文言文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刘道真遭乱》的译文:刘道真遭遇社会动荡,在河边帮别人拉船,看见一位老妇人在摇船,他嘲讽那位妇人,说道:“女人怎么不织布?为什么到河上来摇船?”女人答道:“男人怎么不骑马挥鞭?为什么来到河上拉船?”

又有一次,刘道真与人共用一个盘子在草房中吃饭,看见一个老妇女领着两个孩子从门前走过,都穿的是黑衣裳,他便讥(嘲)讽人家道:"黑羊牵着两只小羊。"那妇人说道:"两头猪共用一个槽。"刘道真没有话来回答。

《刘道真遭乱》的原文

刘道真遭乱,于河侧为人牵船,见一老妪操橹,道真嘲之曰:“女子何不调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橹?”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马挥鞭?因甚傍河牵船?”又尝与人共饭素盘草舍中,见一妪将两小儿过,并着青衣,嘲之曰:“青羊引双羔。”妇人曰:“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语以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郭伋不失信童儿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郭伋不失信童儿文言文讲述了汉代光武帝时期一名名为郭伋的人,对人诚实守信的故事。全文记载了郭伋诚信的品质,告诫世人要有礼貌;要勇于改正错误;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

原文内容: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全文翻译

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全文共 2245 字

+ 加入清单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地震文言文翻译 地震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在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发生大地震。那时,我在稷下做客,与我的表兄李笃之在灯下饮酒。突然听到一声雷鸣般的声音,从东南方向传来,滚向西北方向。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久,他看到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了;屋梁上的房柱发出咔咔的断裂声。大家都惊呆了,面面相觑。经过很长时间,才醒悟原来是一场地震,急忙跑出房子。看见屋外那幢楼,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竖了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小孩哭声,一片沸腾,震耳欲聋。人们晕眩得无法站立,只能坐在地上,与地面一起颠簸。河在岸上翻腾了一丈多远;鸡叫狗叫,城里一片混乱。一天之后,又有一点平静的时间。又望望街上,男女赤身裸体地聚在一起,争相谈论刚才的事,全都忘记了穿衣服。

不久,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井筒倾斜,无法再打水了;某房屋楼台北向倾斜;栖霞山裂开了道缝;沂水陷落一处有几亩地的洞穴。这种奇特的大灾难真是罕见啊!

原文:《地震》清代: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及翻译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1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

《两小儿辩日》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的时候,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为什么而争辩。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则相反,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就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难道不是远小近大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感到十分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却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也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3

两个小孩之所以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用“如车盖”和“如盘盂”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用“如探汤”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

4

由于中午太阳的照射角大,地球表面获得的热能多,所以气温较高;早晨照射角小,因此气温较低。至于太阳“早晨大,中午小”,则完全是人视觉上的错觉,由于早晨背景小而暗,因此觉得太阳大一些,而中午则有广阔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阳的背景,看起来太阳就比早上要小一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酒以成礼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酒以成礼的意思是钟毓兄弟乘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兄弟俩。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文章寓意:

酿酒只是为了用于祭祀,表示下民对上天的感激与崇敬。若违背了这一宗旨,下民自行饮用起来,即成莫大罪过。个人如此则丧乱行德,邦国如此则败乱绝祀。

饮酒逐渐演变成一套象征性的仪式和可行的礼节。饮前先“拜”,“拜”而后饮,就是这种象征性的仪式,表示饮者不忘先王圣训的德义,仍将循从“无醉”的先诫。

后世的酒礼多偏重于宴会规矩,如发柬、恭迎、让座、斟酒、敬酒、祝酒、致谢、道别等,将礼仪规范融注在觥筹交错之中,使宴会既欢愉又节制,既洒脱又文雅,不失秩序,不失分寸。同时也是体现出对尊长的礼让、谦恭、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郑人学盖的文言文翻译 郑人学盖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了但碰上大旱,没有用处,就放弃改学做井边助人提水的工具。学做了三年却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都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连续干旱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所以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此文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只要坚持下去,终有成功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魏文侯守信文言文翻译 魏文侯守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魏文侯守信》的文言文翻译: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官员约定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饮酒作乐,天下起雨,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要到哪里去?”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呢?”文侯亲自前往,还停止了酒宴。

《魏文侯守信》的出处

《魏文侯守信》出自《资治通鉴·魏文侯书》,原文如下: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魏文侯守信》的道理

《魏文侯守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不去做,不能违背约定,做人一定要诚信。魏文侯是一个很守信用的人,不管有什么好的事情,他都停下来去赴约。作为一国之君的魏文侯能屈尊与管理山林的小官员说到做到,这种言而有信的做法,实属难得可贵。魏文侯的这种言而有信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苏轼徙知徐州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徙徐州文言文讲述了苏轼在调任徐州的途中经历的种种琐事的故事。从苏轼徙知徐州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以下几点可贵的品质,心系百姓、临危不乱、身先士卒、同甘共苦。

全文内容: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全文翻译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