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4018

文章

1000

语文文言文陋室铭

全文共 2538 字

+ 加入清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⑴在:在于,动词。

⑵名: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⑶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⑻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

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即《金刚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言中一指都指说。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鉴赏

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莽汉断棘文言文翻译 莽汉断棘的翻译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莽汉断棘》的译文:终南山上有一条长满荆棘的小路,(荆棘)的枝条柔软但是刺很细密,碰上它的人总是被粘住无法解脱,不受伤就不停止。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条路躲避它。一个壮汉露出义愤的样子,说:“你们真胆小,这个有什么好害怕的?”

于是拿着刀进去,想一节节地折断它们。哪知左边手指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被拉住了,下边衣裳被钩住了,上面的袖子也被钩住,没到片刻时间就已经疲惫不堪。许多人嘲笑他说:“莽汉,莽汉,砍断荆棘的好汉,荆棘还没有砍断,人已经不能忍受了。”

《莽汉断棘》的文言文

终南之上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手,而右曳于其臂,下钩其裾,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甚。众晒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愚公移山》

全文共 1405 字

+ 加入清单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0.C)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1.B)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2.C)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答案】10.C11.B12.C【解祈】10.试题分祈: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塔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舍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闲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闲等,尽m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此题闲反排除法,A.叩:敲打磕;3.且:将近况且;C.之:代词;D.许:赞成,赞同,同意左右。故选:C。【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B.始: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C中甲文段没有运用对比。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地理常识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古代地理方位:东为左,西为右。

3.河:黄河。江:长江

4.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5.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6.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7.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9.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10.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11.中国的古称:“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禹域”“中域”“九州”“震旦”。

12.四大名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和福建泉州的洛阳桥。

13.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14.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15.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16.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17.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18.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岳阳楼记》

全文共 2490 字

+ 加入清单

一、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浩浩汤汤(shāng)霏霏(fēi)樯倾楫摧(qiáng,jí)朝晖夕阴(huī)

骚人(sāo)冥冥(míng)隐曜(yào)岸芷汀兰(zhǐ,tīng)

宠辱偕忘(xié)谪守(zhé)淫雨(yín)属于作文(zhǔ)

三、解释:

1.谪守巴陵郡(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2.越明年(越:及、到)

3.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4.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就)

5.增其旧制(增:扩大;制:规模)6.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7.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8.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9.朝晖夕阴(晖:日光)10.岳阳楼之大观(观:景象)

11.前人之述备矣(备:详尽)12.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3.南极潇湘(极:尽)14.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5.若夫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16.骚人(诗人)

17.连月不开(开:放晴)18.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19.山岳潜形(形:形体)20.薄暮冥冥(薄:迫近)

2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22.春和景明(日光)

23.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24.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25.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26.沙鸥翔集(集:鸟停息在树上)

27.岸芷汀兰(芷:香草的一种)28.郁郁青青(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29.长烟一空(一:全)30.静影沉璧(璧:圆形的玉)

31.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32.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

33.尝求古仁人(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34.把酒临风(把:持、执)35.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也许)

36.不以物喜(以:因为)37.居庙堂之高(庙堂:朝廷)

3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38.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归:归依)

四、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翻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

翻译: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翻译: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翻译: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9.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用原文填空:

1.点明主旨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问答:

1、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规劝藤子京(应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表达自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如何看待作者的忧乐观?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今天,这句话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为国分忧,为民着想,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

3、从古至今,歌咏岳阳楼的诗歌数不胜数,请写出两句描写岳阳楼的名句。

①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②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③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秋。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写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写喜,这些对比描写的目的正好反衬出来下文“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引出下文,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5.范仲淹为什么要在《岳阳楼记》结束的时候发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藤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与远大抱负;而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向往和敬意。

6.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他们能把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编辑推荐: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雪梅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雪梅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雪梅》古诗意思:梅花和雪花竞相争艳,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

诗的首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的画面,从而表现出雪花之美。后两句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和梅花进行对比,将二者的特点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

注释

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降(xiáng):服输。

骚人:诗人。

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孔子犹江海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江海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说:同"悦"。④终业:完成学业。

【译文】

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子犹江海2.赐不能识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赐则奚足以识之?

三、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2.疑问代词"何"作宾语:

四、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参考答案】

一、1.如,像2.了解二、1.先生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2.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三、1.善哉,子贡之言也!2.孔子为人何如?四、C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雍氏之役文言文翻译 雍氏之役文言文原文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雍氏之役》的译文:楚国攻打韩国雍氏,韩国向周王朝征求兵马和粮食,周王为此忧虑,就与大臣苏代商量对策。苏代说:“君王为何对此事感到烦恼呢?臣可以让韩国不向西周求粮,而且可以为君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周王听后十分高兴,说道:“您如果能做到,那么以后寡人的国家都将听从贤卿的调遣。”

苏代于是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对他说道:“难道您不了解楚国的计策吗?楚将昭应当初曾对楚王说:‘韩国常年疲于兵祸,因而粮库空虚,毫无力量守住城池。我要乘韩国饥荒,率兵夺取韩国的雍氏,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国包围雍氏已经5个月了,还不能攻克,这暴露了楚军的处境困窘,楚王已经开始准备放弃昭应的计策和进攻了。现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粮,这明明是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如果昭应知道以后,一定劝说楚王增兵包围雍氏,届时雍氏必然被攻陷。”

苏代接着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之地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听后颇为愤怒,很生气地说:“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苏代说:“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再次跟韩国修好,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西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断绝使臣的来往。西周断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而单单和好韩国,这样一来,阁下就是在用一个破烂的高都,换取一个完整的西周,阁下为什么不愿意呢?”公仲侈说:“好吧。”于是公仲侈就果断决定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楚军当然没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离去。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 “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实词一词多义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具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具答之③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a动词:齐备、准备好b副词:通"俱",全、都)

绝①以为妙②群响毕绝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a动词:完全没有b动词:断绝c形容词:陡峭的、无路走的d形容词:独特、独一无二)

君①问君能有几多愁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a代词:妻子对丈夫的尊称b代词:古代对主人、对上司的尊称c代词:彼此相称,或自指d代词:古代各级据有土地的统治者的通称,后指君主制国家元首)

空①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a副词:白白地b动词:消失,消散,没有了)

乐①此乐何极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a形容词:快乐b作动词用c使用用法,"感到……快乐"、"以……为快乐")

疠①呼嘘毒疠②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a名词:瘟疫、疫气b名词:恶疮)

临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渐近临之③把酒临风(a动词:面对、面临b介词:靠近、从高处往下看)

虏①壮志饥餐胡虏肉②虏太子申以归(a动词:俘获b名词:俘虏)

旅商旅不行,樯倾楫摧(a动词:外出(的)、在外作客(的)b作名词用:指外出旅行的人)

履①直堕其履圯下②父曰:"履我!"③因长跪履之④良业为取履⑤下取履(a名词:鞋子b动词:替……穿鞋)

编辑推荐:初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知识点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40个官名

全文共 1304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那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劝学高中课文原文 《劝学》文言文原文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简介

《劝学》是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劝学》是《荀子》这本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翻译 郭进守信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的意思是:若皇上让臣失信于人,那么我以后就没办法用人了。“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出自文言文《郭进请官》,全文体现了郭进重诺守信的品质。

《郭进请官》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译文

太祖时,郭进担任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

一年多后,这个人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他曾经诬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死罪,给他官职却是不可能的。”下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覆巢之下文言文翻译 覆巢之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覆巢之下》的文言文翻译:孔融被判死刑后,朝廷内外惶恐惊惧。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有九岁,小的有八岁。两个儿子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脸上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覆巢之下》的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收:逮捕,拘禁,这里是被判死刑的意思。

琢钉:古代的一种儿童游戏。

了:全,完全。

冀:希望。

全:保全(性命)。

不(fǒu):通"否",表疑问语气,能否。

收:这里作名词,指抓捕他们的差役。

寻:不久。

身:身体,这里指限于自己一人。

寻:不久。

冀罪止于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已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复:助词,表反问语气。

故:依旧;仍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多音字之号、间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常见多音字例释

háo大声喊叫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jiān①中间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①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

全文共 2280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一、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

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焉”。

五、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六、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七、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比如,要判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八、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褚公雅量文言文翻译 雅量翻译及原文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褚公雅量》的译文:褚季野从章安令升任为太尉记室参军,当时褚公已经有了些名声,但地位卑微,认识他的人不多。褚公乘商人的船东行,和几个送行的下属在钱塘亭投宿。当时,吴兴人沈充担任县令,正要送客人过浙江,客人到后,亭吏就把褚公等赶到了牛棚里。

潮水来了,沈充起来散步,看到褚公就问道:“牛棚下是什么人?”亭吏说:“昨天有个北方佬到亭子投宿,因为有贵客,就暂且把他们挪到牛棚里了。”沈充有些醉意,就远远地问道:“北方佬要不要吃饼?姓什么啊?一块儿聊聊好吗?”褚公就扬了扬手,答道:“我是河南褚季野。”早就听说褚公的大名了,县令非常惊慌,不敢让褚公过来,就来到牛棚下,递上名片,拜见褚公,又重新宰杀禽畜,准备菜肴,放在褚公面前。还把那个亭吏抽打了一顿,借此向褚公道歉。褚公和他一起喝酒,言谈神色没有任何异常,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过后县令把褚公一直送到县界。

《褚公雅量》的原文

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 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 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 客,权移之。」令有酒色,有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 「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 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实词一词多义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然①则弛然而卧②若听茶声然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④满座寂然⑤康肃忿然曰(a连词:但是,可是b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的样子c代词:这样d动词:认为……对、认为……正确、对,正确)

甚①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闻崖上有声甚厉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④言之,貌若甚戚者(a形容词:厉害b副词:很、极c)

胜①高处不胜寒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a动词:胜过、超过b动词:禁受得住,能承受c形容词:优美的d形容词:胜利)

生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③赢得生前身后名④可怜白发生(a名词:生活b动词:活、活着、生存c动词:生长d使动用法:让……活下去、使……活下去)

师①十年春,齐师伐我②读此则为君王师矣(a名词:师傅b名词:军队c动词:学习、效法)

实①名存实亡②其实味不同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a名词:果实b形容词:作名词:诚实的大臣c副词:实际)

时①谨食之,时而献焉②学而时习之③春花秋月何时了(a名词:时间b副词:经常,按一定时间c副词:按时、到时候)

食①此率兽而食人也②身上衣裳口中食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④谨食之,时而献焉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a名词:食物b动词:吃c动词:通"饲",喂养)

使①晏子使楚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③齐无人耶?使子为使④使齐军明日为十万灶⑤齐命使各有所主⑥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a动词:派、派遣b动词:出使c名词:使者d动词:让、使(表使令))e动词:命令)

始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a副词:才,刚b副词:最初)

市①东市买骏马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③一人去为市④昨日入城市⑤若所市于人者(a名词:集市、市场b动词:交易、做买卖c动词:买d动词:卖

编辑推荐:初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知识点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中考教材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第二册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黄牛滩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黄牛滩讲述了黄牛滩及有关的历史遗迹。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及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丽想象,黄牛象征着人民改造河山的伟大创造力。

原文内容: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全文翻译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块岩石。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在黄牛滩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石崇与王桤争豪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石崇与王桤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②,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③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④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⑥。恺罔然自失。

导读:石崇,一个较高级的封建社会官员,竟富甲天下,试问钱从何来,不问自知。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帝,不仅不管,反而帮助王恺与之斗富争豪,正如孟子所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注释:①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富。石崇,宇季伦,西晋人,是当时最大的富豪。王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②武帝,恺之甥也: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武帝,晋开国君王司马炎。③如意:一种供赏玩之物。④疾:同"嫉",嫉忌。⑤条干(gn)绝世:枝条树干世上少见。⑥如恺许比甚众: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2.恺以示崇,崇视讫()

3.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4.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

二、翻译

1.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的方法。

【参考译文和答案】

74.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比富,双方都极力地把穿着、车马装饰得豪华奇丽;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晋武帝曾经把高二尺多的一棵珊瑚树赐给王恺,枝杈伸张着,世上很少有能比得上它的。王恺给石崇看,石崇看罢,用铁如意一敲,随即就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贝,变了脸色,声音严厉。石崇说:"不值得生气,现在我就赔你。"于是命左右尽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高的,枝条树干世上少有,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王恺茫然若失。

一、l.常2.完3.尽4.像同"惘",迷惘

二、1.石崇与王恺争比豪富,(两家)都极力地把穿着、车马装饰得豪华奇丽。瑚树)枝杈伸张着,世上很少有能比得上它的。

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