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是悬挂在空中的吗【20篇】

浏览

4217

文章

1000

看,地球在“呼吸”!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北美国家航空航天局

这个很酷的视频揭示了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的星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卫星一直在监测陆地和海洋植物的数量。

视频显示,随着每年季节的变化,北极和南极的积雪和植被覆盖的绿色区域周期性地增加或减少,使地球看起来像是在重复“呼吸”的过程。

美国宇航局的可视化技术显示了他们在1997年至2017年的20年间对陆地和海洋表面的连续卫星观测结果。如图所示,陆地上的植被从褐色(低植被)变为深绿色(许多植被)。海洋中浮游植物的数量由紫色(低)到黄色(高)表示。

美国宇航局

与此同时,浮游植物(藻类)云在海洋表面绽放。在阳光下,这些微小的生物会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糖。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海洋学家吉恩·卡尔·费尔德曼说:“这些是我们星球上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动图像。”。“这是地球。它每天都在呼吸。它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并对太阳、风、洋流和温度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反应。”

1997年发射的水色卫星SeeStar搭载了“宽视野水色扫描仪”,测量了从地球海洋表面喷发的浮游植物的数量。卫星数据显示了1998年赤道东太平洋的浮游植物是如何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转变做出反应的。紫色表示浮游植物浓度高,而黄色表示浓度低。

美国宇航局

这种可视化是利用地球观测卫星收集的数据创建的,如1997年开始收集全球海洋数据的海洋之星水卫星,以及Terra、Aqua和Suomi国家方案气象卫星。

美国宇航局的一名官员在一份声明中说,观察过去20年地球上植物生命的变化可以帮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探索生态系统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海平面温度上升阻碍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这意味着海洋中能够清除二氧化碳的生物越来越少,而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基于空间的生命观使科学家能够监测全世界农作物、森林和渔业的健康状况。但是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也发现了跨大陆和海洋盆地的长期变化。随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始其第三个十年的全球海洋和陆地调查,这些发现指出了生态系统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地相互作用的广泛变化的重要问题。”

蝌蚪工作人员从nbcnews编译,翻译狗格格,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什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全文共 1816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系统是什么呢?估计上过生物课的同学都能从课本上学到,那就是生物圈。下面跟小编加深一下生物圈的知识吧!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此特定环境里的非生物因子(例如空气、水及土壤等)与其间的生物之间具交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借由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连接,而形成一个整体,即称此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

生物圈二号

1991年9月26日,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实验室开始启用,4名男科学家和4名女科学家将在这个密封世界中生活两年,过一种近乎与世隔绝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项试验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植物、动物、昆虫、空气、土壤、人类和一个大型空气调节系统在这座温室中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更好地了解地球生物圈的运作规律。

生物圈2号(Biosphere 2)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它由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约翰·艾伦发起,并与几家财团联手出资,委托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承建,历时8年,耗资1 .5亿美元。生物圈2号计划设计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生态与环境研究,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并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问题。为了尽量贴近自然环境,该圈中的土壤、草皮、海水、淡水均取自外界的不同地理区间,通过一定的人工处理再利用。例如,实验用的海水是将运进来的海水和淡水按照适当比例配制而成的。

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从地质学上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个封闭且能自我调控的系统。地球目前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一般认为生物圈是从35亿年前生命起源后演化而来的。

进化

地球是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理想环境。已知的生命现象都离不开液态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地球的自转使地表温度足以维持液态水的存在;地球的引力保证了大部分气态分子不致逃逸到太空去 。地球的磁场屏蔽了一部分高能射线,使地表生物免遭伤害。然而这一切只是为生命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现今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都是几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生物与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产物。

当地球上刚出现生命的时候,原始大气还富含甲烷、氨、硫化氢和水汽等含氢化合物,属还原性。现今的大部分生物都不能在其中生存。后来出现了蓝藻,它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游离氧,使大气含氧量逐渐增多,变为氧化性,为需氧生物的出现开辟了道路。随着氧气的增多,在高空出现了臭氧层,阻止住紫外线对生命的辐射伤害,于是过去只能躲在海水深处才能存活的生物便有可能发展到陆地上来。但生物初到陆地上的时候,遇到的只是岩石和风化的岩石碎屑,大部分高等植物不能赖以生存,只是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才形成了肥沃的土壤。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最后出现了广布世界的各种植物和栖息其间的各种动物,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生物圈。

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然而,人类毕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必需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大约300万年的时期里,人类与其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处于合理的平衡之中。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从对生物圈能施加的影响而言,并不明显地超过其他动物。食物缺乏以及疾病等因素限制着人口密度

词源与应用

地质学家爱德华·苏威斯于1875年最早使用生物圈这个词。它本来是一个地质学的词。它显示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和马修· 方丹· 莫里的理论对地球科学的影响。1920年代生物圈这个词获得它的生态意义。1935年生态系统这个词被引入。弗拉基米尔·沃纳德斯基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圈的科学。生物圈这个概念今天集合了天文学、地质物理学、气象学、生物地理学、演化论、地质学、地质化学、水文学等多项科学,可以说它集合了所有与地球和生命有关的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00多年前,他就测出了地球的周长!

全文共 1290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第一次知道地球的大小是什么时候?500年前,1000年前?这是伟大航海的时代还是日心说建立之后?早于此!2000多年前,一位古希腊地理学家以惊人的准确度测量了地球的周长,比中国僧侣早了近1000年。他的名字叫厄拉多塞。算法简单,结果准确。

应埃及国王的邀请,厄拉多塞是一名皇家教师,并被任命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一级研究员。他从公元前234年起就是一名图书管理员。当时,亚历山大图书馆是最高的科学和知识中心,收藏了各种古代科学和文学作品。当时,馆长的职位是希腊学术界最具权威的职位,通常授予德高望重、广受期待的学者。

厄拉多塞(网络图)

结果,厄拉多塞充分利用了他作为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的职位,阅读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和地图。他的才能使他能够在运用文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创新。他对地理学的杰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部代表作《地球的大小》和《地理学导论》中。前者讨论地球的形状,以计算地球的周长而闻名。

事实上,厄拉多塞测量地球周长的方法非常简单,而且完全是几何学的派生。任何学习了圆和角的基础知识的人都能理解他的公式。

厄拉多塞首先假设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太阳光线和地面之间的角度是不同的。他从观察中了解到,在夏至的中午,他居住的亚历山大的天空中,太阳仅比天顶高7.5度(就在头顶上方)。此时,在亚历山大以南800公里的塞尚市,太阳正处于顶点。这表明从塞尚到亚历山大港800公里处的地面弯曲了7.5度。将800公里乘以360度,再除以7.5度,得到地球周长38400公里。从圆周推算出的地球半径距离目前的数据只有200公里,与地球半径约6400公里相比,这样一个小误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他发明了一种科学方法来精确测量地球的周长,这让世界震惊。

厄拉多塞测量方法(网络图)

给我死亡,而不是阅读。

厄拉多塞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多才多艺。除了地理和数学,他还涉猎了天文学、机械、历史和哲学,并且有着非常精湛的造诣。他也是一个好诗人。从他的综合素质和在知识领域的重要贡献来看,他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难得的“天才加全才”。然而,在那个时候,他总是排名第二,所以他被昵称为“β”,意思是第二。谁是第一个?那就是阿基米德,古希腊最伟大的科学家。这两个人是亲密的朋友。尽管如此,能有β这个昵称是一种极大的荣幸。

“β”厄拉多塞的最后几年是在亚历山大度过的。据说他晚年因眼疾失明。他不能忍受不能阅读的痛苦,在他80多岁时死于绝食抗议。

为了纪念厄拉多塞,月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厄拉多塞环形山。火山口位于玉海的东南部。月球表面的坐标是北纬14度30分,西经11度18分(北纬14度30分,西经11度18分)。它直径58公里,深3.57公里。在月球地质时代还有以他命名的“厄拉多塞一代”(在月球地质时代有前狄俄尼索斯、狄俄尼索斯、早期雨海、晚期雨海、厄拉多塞一代和哥白尼一代)。

个人简介:

厄拉多塞(厄拉多塞,公元前276-194年),也翻译成厄拉多塞和厄拉多塞。出生在昔兰尼,现在利比亚的谢克特;希腊数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天文学家在托勒密的亚历山大去世。厄拉多塞的贡献主要是设计经纬度系统和计算地球的直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陨石撞地球温度有多高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陨石就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些天体物质,这些陨石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而陨石撞击地球就是这些宇宙中的天体撞向地球结果在进入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并没有被大气层阻挡消耗或是燃烧掉,剩下的部分就会直接被掉落在地球表面,下面来看看陨石撞地球温度有多高吗?

陨石撞地球温度从几千度到上万度不等,主要还要受陨石坠落的地方和大小的影响。陨石并不是自身能够放出有害气体,而是在冲击地球大气层的时候,高热量的陨石会将地面表圈层的这些有害气体蒸发出来,进入大气层中这样也就形成了之前说的温室效应剧增的现象。

而还有另一方面是冷室效应,陨石同样也能够造成,一般冷室效应是由于火山灰个硫酸气溶胶不能反射太阳光造成的,而陨石在砸向地球的时候溅在平流层的大量悬尘也同样起到这种作用,所以也会造成地球形成冷室效应。温室效应跟冷室效应并存不断的交替,也就是一会冷的要命,一会热的不行了,这样最终地球上的生命体就会面临被灭绝的结局。

以上是小编介绍陨石撞地球温度有多高的内容,本网自然灾害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文灾害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可以更好的保护家人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引起地球潮汐的引潮力主要来自什么和什么 引起地球潮汐的引潮力是什么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引起地球潮汐的引潮力主要来自月球和太阳的万有引力作用。当引力源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时,由于物体上各点到引力源距离不等 所以受到引力大小不同 从而产生引力差,对物体产生撕扯效果,这种引力差就是潮汐力。

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潮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也有涨落一次的。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又使得江河下游发生潮汐。

海水随着地球自转也在旋转,而旋转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力的作用,使它们有离开旋转中心的倾向,这就好像旋转张开的雨伞,雨伞上水珠将要被甩出去一样。同时海水还要受到月球、太阳及其他天体的吸引力,因为月球离地球最近,所以月球的吸引力较大。这样海水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引潮力。

由于地球、月球在不断运动,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周期性变化,因此引潮力也在周期性变化,这就使潮汐现象周期性地发生。一日之内,地球上除南北两极及个别地区外,各处的潮汐均有两次涨落,每次周期12小时25分,一日两次,共24小时50分,所以潮汐涨落的时间每天都要推后50分钟。生活在海边有经验的人,大都能推算出潮汐发生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陨石撞地球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陨石掉落地球表面的事情其实发生过很多次,只是质量比较小的陨石其杀伤力还是有限的,而陨石撞击地球它的杀伤力很简单也很直接,就是直接撞到地球表面,下面来看看陨石撞地球的原因是什么吗?

陨石撞击地球就像一个小铁块会撞附近的的大磁铁一样,由于地球有对离地球太近的物体有引力,当陨石运行的轨迹离地球过于近时,就会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最终会使陨石撞击地球。

其实陨石撞击地球会间接性的诱发一系列的深远地球灾难,往往地球的环境系统就会遭到陨石的破坏,像是生物圈的大型灭绝事件,这种灭绝事件往往就是陨石和地幔柱两方面造成的。地幔柱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能够将大量的地球深处的毒气体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释放进了大气圈里面,像是二氧化碳以及甲烷气体,这就造成了温室效应剧增,地球的气候系统就会紊乱,而在这个过程中陨石撞击事件就成为了地幔柱的合伙凶手,因为这种现象陨石也能够形成地球的这种效应。

以上是小编介绍陨石撞地球的原因是什么的内容,本网自然灾害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文灾害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可以更好的保护家人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苏联挖地球挖了1.2万米为何停止了?苏联怎么不继续挖地球?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在苏联解体之前,苏联可以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强国,有着与美国媲美的能力。只是可惜的是,苏联还是解散了,让美国成为了世界老大。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也没有实力恢复到之前苏联的强大了。苏联解体前有很多非常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同样是先进科学的领航者。而在这个期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关羽苏联人挖地球的计划。之所以会出现这个计划是因为当年苏联的航天事业要稍稍弱于美国,天上被美国占领了,那么苏联便开始突发奇想的想着王地底下发展了。

在当年,挖地球的工程不仅仅只是苏联人在进行着,其实美国人也进行着,只不过总是比苏联人慢一拍,就像航天事业苏联人比美国人慢一拍那样。当年苏联挖地球工程挖到了地下一万两千多米的时候却停了下,那么是出现了什么情况吗?苏联人最初的计划可是想把整个地球挖穿呢。因为地球是个圆的,若是能够挖穿了,就会再多出一条捷径了。另外苏联人认为,相比天上而言,地底下同样也是拥有着很多探索价值的。于是就这样,地球妈妈被钻孔了。

苏联人选择钻孔的位置属于地球的高纬度地区,人烟非常的稀少,而且环境也非常的恶劣。当时为了能够让这个工程按时顺利的进行,苏联政府可是耗费重金吸引了一批精英人才,组成了一支科研考察队。重金加上住房,这样的条件使得这些科研人员做事非常的卖力,他们每天都会呆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最初定下的目标是下挖15公里。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快就出现问题了,因为越往下,挖掘就越是困难。挖掘的设备需要不断的更新升级。当然每一次更新升级都是一笔巨资,最终挖到12262米的时候项目被迫停止了。

对于项目的停止,在民间有流传着很多传言,说是挖到了冥界,所以才被迫停止。但是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吓人,从前面说道的,我们大致也能猜出原因了。只要挖过土的小伙伴们肯定会知道,土壤越是往底下,土壤就越是密集,越是难挖,而且还会夹杂着石块。而这种情况就是来自于上层的压力所造成的,等到了一万多米深,可想而知是有多困难了,得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所以说到了后来,每挖掘一分一毫都是困难的,而且设备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要求也开始不断的提高起来。由于当年的技术有限再加上资金高额,所以说这个项目到最后就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另外项目的每一个改动或是变动,都是需要重金来维持的。苏联为这个工程付出了太对太多,到后来工程越来越难以进展,最终只能叫停,而这根鬼神冥界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的中心温度是怎样测出来的?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测量地球中心温度

原子反应堆通过铀和钚等放射性元素的核裂变来获得原子能。像原子反应堆一样,地球的热量也来自地球上的铀和钍等元素。

人们如何测量地球的温度?测试证明,从地面上的石油钻孔测量的每1公里深度的温度上升33℃。从地表到地下有200公里的岩石,所以地下200公里内的温度还没有达到岩石融化的程度。然而,当地下压力很高时,会形成熔化岩石的高温。然而,那里的温度只有2000摄氏度左右。

但是地下200公里的温度无法测量。因此,人们从落在地球上的陨石和陨石中铀和钍的含量来推断地球中心的温度。因为陨石和菱铁矿的成分与地球的成分几乎相同。

根据推测,人们认为地球中心的温度一般不会超过5000摄氏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科学家在39光年外,又找到颗“超级地球”

全文共 1434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个所谓的“超级地球”,距离地球约39光年,温度适宜,但质量略大于地球,它围绕一颗质量略小于太阳的恒星运行。这颗行星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倍,但它的质量是地球的7倍,这意味着它可能由岩石组成,并有一个大的金属核心。

这个超级地球编号LHS 1140b可能是天文学家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候选目的地之一。做出这一发现的国际研究小组成员切维尔·德尔福斯(Chervel Delfos)和泽维尔·邦菲尔斯(Xavier Bonfils)告诉媒体:“LHS 1140行星系统在未来可能会被证明比先前发现的比邻星附近的系外行星或最近宣布的TRAPPIST-1行星系统更重要。”他们说:“今年对于发现系外行星来说确实是伟大的一年。”

研究小组认为,LHS 1140b的形成过程和方式可能与地球相似。研究人员认为,这颗行星的轨道恒星质量相对较小,离地球也不太远,这意味着,如果地球上有望远镜的话,它将有很大的机会识别大气层的化学成分。

LHS 1140b围绕一颗名为LHS 1140的微弱红矮星运行,这颗红矮星正好位于红矮星周围的可居住区内。红矮星是一颗质量很小、亮度很低的小恒星。尽管外行星LHS 1140b离恒星的距离是地球离太阳的距离的10倍,但它只能接收地球一半的光强。

这颗旅行恒星的位置正好落在该恒星的可居住区内,这意味着它可能有合适的温度让液态水在其表面稳定存在,这给了科学家关于生命的无尽想象。

这一发现首先是由哈佛大学利用八架位于南美洲智利的名为米沃斯的自动望远镜发现的。米沃斯是一个自动望远镜系统,设计用来搜寻系外行星。它的主要方法是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观察低质量的M型红矮星。

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杰森·迪特曼说:“这是我在过去十年里看到的最令人兴奋的外行星目标。”他说:“面对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问题——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命,几乎很难想象我们能找到一个更理想的目标。”

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尼古拉·阿斯图迪略-德夫鲁是该项目小组的成员之一,他说:“这颗红矮星的当前状态特别令人满意——与质量水平相近的其他恒星相比,LHS 1140旋转速度更慢,发射的高能辐射也更少。”如果外星生命想要生活在这样一个星球上,它不能离开液态水和大气。

当红矮星更年轻时,它们会释放出非常强的高能辐射,这会破坏它们周围的地球大气层。在这种情况下,地球的巨大质量意味着它上面有一个巨大的海洋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样的海洋可以稳定几百万年。

在这样一个星球上,活跃的火山爆发和其他机制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水蒸气。在太阳变干并摧毁原本存在于其表面的海洋之前很久,它就能及时向表面补充水分,从而维持海洋的稳定存在。

这一发现首先由哈佛大学利用八架位于南美洲智利的名为米沃斯的自动望远镜完成。米沃斯是一个自动望远镜系统,设计用来搜寻系外行星。它的主要方法是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观察低质量的M型红矮星。当系外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时,它们会使恒星的光线稍微减弱,从而使科学家能够推断出行星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系外行星的轨道平面几乎与地球完全相反,行星大约每25天经过恒星前面,因此阻挡了一些恒星的光。世界各地的望远镜随后的观测将进一步帮助确认这颗行星的存在。

未来,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精确观测将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外行星LHS 1140b接收到的高能辐射量。就像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一样,来自恒星的高能辐射的强度将最终决定这个星球的表面是否适合生命在这里繁衍和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有几个色号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的主要成分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的化妆品还是很好用的,红地球的粉底液、高光等,都是比较受欢迎的,那么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有几个色号呢,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有几个色号

红地球的流星雨高光焕醒光感彩液是液体的,价格比较亲民15ml/¥80,共有三个色号,红地球液体高光不是很稀,所以比较好掌握,用在脸上还是蛮顺滑的,和固态的高光液比会更加的细腻服帖,虽然他是液体的,但是涂在脸上不会破坏原有的底妆,而且他还可以叠加,如果你是刚开始尝试或者画淡妆的话,建议你少量多次的涂抹,这样出来的效果更自然。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的主要成分

红丢球高光保湿的提亮液富含植物萃取的角鲨烯和抗氧化成分,打造健康光泽肌肤。它比一般高光的闪粉更细致,抹开后肉眼看不到明显闪片,避免满脸掉亮片的尴尬,只看到细腻微光流转于脸庞,它可同任何粉底产品混合自然地提亮了肤色,能够改善面部瑕疵、细纹,用起来遮盖毛孔。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使用后的效果

红地球的焕醒光感彩液珍珠色真的好像一颗发光的珍珠,粉白偏光非常适合白皮,涂上之后整个人都是布灵布灵的发光体,虽然它是液体高光,但其实比粉状滴要更融合皮肤一些,把它挤在手臂上晕开之后再拍上脸,也不会破坏底妆。不仅仅是高光用,不但可以打亮修饰脸部轮廓还可以调和粉底加强粉底功效。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适合什么肤色

它还可以涂在锁骨上,或者肩膀外侧的地方,拍照很加分哒,拍出来的照片很有质感,用它第一个感受就是,液体高光上脸自然通透,真的是适合所有肤色!像我这样的黄皮也相当的友好、乳白色质地的液体,几乎和粉底液的颜色贴近,通透感十足。不仅如此高光让脸部显得更加立体,苹果肌也是饱满有光泽呀!红地球的液体高光不会显毛孔!,它的珠光很细小,上脸细腻自然又轻薄,不像粉状高光会卡粉,瓶口又是按压设计,完全不用担心掌握不好力度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橘朵粉底液怎么样 橘朵粉底液和红地球粉底液哪个好

全文共 896 字

+ 加入清单

橘朵粉底液是网上挺火的一款粉底液,这款粉底液的口碑还是挺不错的,不少人应该都有听说过,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下它到底怎么样吧。

橘朵粉底液怎么样

橘朵粉底液很好用。

橘朵家的粉底液遮瑕度很好,脸上的痘印和红血丝、黑眼圈等都能够轻松遮住还可以隐形毛孔,刚上妆是正常的妆面慢慢与皮肤融合就会变成奶油肌的妆感。上脸非常的服帖,妆感一点也不厚重是那种清透的感觉,一点也不会卡粉浮粉,持久度还可以属于越夜越美丽类型的粉底液。

橘朵粉底液和红地球粉底液哪个好

两款粉底液都挺好用的,相对来说橘朵粉底液性价比更高一些。

1、红地球粉底液

这款大家都说是干皮救星,但其实混合肌也可以用的,是奶油粉霜的质地,延展性很高,小瑕疵可以遮的七七八八,半哑光的妆感,可以说是自带磨皮美颜效果,持久六七个小时是可以的。

2、橘朵粉底液

橘朵作为良心国货,出的这款粉底液也非常良心,不仅价格非常美丽,妆效出来也超级好看!橘朵的这款粉底液也是可以满足不同肤质的底妆需求,清透水润款适合秋冬,让大干皮也能在秋冬水润不卡纹;遮瑕奶油款能打造似有若无的自然半哑光妆面。

橘朵粉底液使用感受

橘朵沁润柔光粉底液主打的是干皮光泽肌,流动性很不错,整个的延展性能都还不错,易推开。许多小仙女对它的氧化程度非常感兴趣,它氧化的速度还是蛮快的,很好推开,但是它的遮瑕能力就非常一般了,嘴角的瑕疵没有办法遮住。对鼻翼的黑头和毛孔的秀修饰力也不太行,油脂粒明显,基本上能遮两到三成吧。整个把上好的第一层的妆给推开了以后,会发现泪沟好明显的,对痘痘毛孔泪沟黑头什么的遮瑕能力不太行。但是它主打的是干皮光泽,所以它的光还是蛮漂亮的。整个妆上在脸上是那种很轻薄贴服的感觉。能够做到像没有上妆一样,很自然,完美打造素颜肌。

橘朵粉底液使用步骤

第一步:基础护肤

在使用粉底液之前应该先保持皮肤水分,防止因为皮肤干燥而导致浮妆、上妆不均匀等现象。因此在使用粉底液之前应该使用护肤品,其一次次序是:水、眼霜、精华、乳液以及面霜。

第二步:隔离霜

在使用粉底液之前,应该在脸上涂抹一层隔离霜。这是因为隔离霜能够有效保护脸上皮肤免受刺激,防止皮肤受到粉底液的刺激而导致毛孔堵塞。

第三步:粉底液

在使用完隔离霜以后,就可以使用粉底液了。粉底液也就是在用完隔离霜以后使用的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极光为什么出现在地球两极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极光一般呈带状、幕状、弧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那么,极光为什么出现地球两极?

原因是地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而它的磁极在南北两极附近。我们所熟悉的指南针因受地磁场的影响,总是指着南北方向,从太阳射来的带电微粒流,也要受到地磁场的影响,以螺旋运动方式趋近于地磁的南北两极。所以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的上空出现。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我国在北半球,所以在我国只能看到北极光。

极光之美

极光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如果我们乘着宇宙飞船,越过地球的南北极上空,从遥远的太空向地球望去,会见到围绕地球磁极存在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这个环就叫做极光卵。由于它们向太阳的一边有点被压扁,而背太阳的一边却稍稍被拉伸,因而呈现出卵一样的形状。极光卵处在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明时暗,时而向赤道方向伸展,时而又向极点方向收缩。处在午夜部分的光环显得最宽最明亮。长期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度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作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在极光区内差不多每天都会发生极光活动。在极光卵所包围的内部区域,通常叫做极盖区,在该区域内,极光出现的机会反而要比纬度较低的极光区来得少。在中低纬地区,尤其是近赤道区域,很少出现极光,但并不是说压根儿观测不到极光。1958年2月10日夜间的一次特大极光,在热带都能见到,而且显示出鲜艳的红色。这类极光往往与特大的太阳耀斑暴发和强烈的地磁暴有关。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夜空,常常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形状的极光。毫不夸大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极光的特征

极光是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极光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

极光

极光极光是来自太阳活动区的带电高能粒子(可达1万电子伏)流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由于地磁场的作用,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所以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在地磁纬度45°~60°之间的区域称为弱极光区,地磁纬度低于45°的区域称为微极光区。 极光下边界的高度,离地面不到100公里,极大发光处的高度离地面约110公里左右,正常的最高边界为离地面300公里左右,在极端情况下可达1000公里以上。根据关于极光分布情况的研究,极光区的形状不是以地磁极为中心的圆环状,而是卵形。极光的光谱线范围约为3100~6700埃,其中最重要的谱线是5577埃的氧原子绿线,称为极光绿线。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观测极光,有着丰富的极光记录。极光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形状不一,绮丽无比,在自然界中还没有哪种现象能与之媲美。任何彩笔都很难绘出那在严寒的两极空气中嬉戏无常、变幻莫测的炫目之光。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仿佛上映一场球幕电影,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环境日手抄报资料及图片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设立地球环境日,就是要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球环境日手抄报资料以及手抄报图片欣赏,一起来看一下吧。

地球环境日手抄报资料2: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酸雨蔓延

(五)森林锐减

(六)土地荒漠化

(七)大气污染

(八)水污染

(九)海洋污染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地球环境日手抄报资料1:世界环境日的来历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并在会上提出了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团体在每年6月5日前后举行保护环境、反对公害的各类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在这一天发表有关世界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

地球环境日手抄报资料3:环境问题——冰川消融 后果堪忧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地球气温不断增高。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5摄氏度。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冰盖缩小、冰架断裂。德国研究人员曾指出,目前全世界还有约16万处冰川,而它们正快速消融。

另外,气象观测发现,过去几十年,北极永久海冰在减少,冰川和冻土在融化。此外,南极在过去十几年里也有三大部分的冰架坍塌,而缺乏冰架支撑的冰川活动显著加速,冰层也随之变薄。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较低地势的海岛及海洋沿岸城市就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更可怕的是,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升高60米,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地球变暖是造成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有共同的义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发达国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率先承诺减排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根本上扭转地球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看过“地球环境日手抄报资料及图片”

地球环境日手抄报图片欣赏(4张)

地球环境日手抄报图片1

地球环境日手抄报图片2

地球环境日手抄报图片3

地球环境日手抄报图片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球生命诞生于洋底岩石图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和英国的生物学家认为,地球生命很可能诞生在洋底岩石之中,洋底岩石表面的孔隙最初起着细胞壁的作用。在德国海涅大学威廉斯·马丁和英国格拉斯哥环境研究中心马克·罗素博士阐述的生命诞生新理论中,最关键的元素是硫化铁。硫化铁是从洋底温泉中进入海洋的,并以多孔结构形式成为洋底沉积物,其孔隙直径只有几百分之一毫米大。这种微孔可以是生命诞生的理想地方。新理论令人感兴趣的是,它首次提出生命最初是以细胞方式诞生的。而其他理论则相信,最初诞生的是自体繁殖分子或是蛋白质分子。

硫化铁会加速非有机物质分子结合的反应,并形成有机分子,某些微生物能积极利用这一点。除了硫化铁之外,温泉也是复杂有机物质如氨和一氧化碳合成的“原料”源。硫化铁微孔中比较简单的有机物质的浓度将来会形成更复杂的分子,其中包括蛋白质分子和负责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马丁博士指出,“不能假设这一过程只能局限在微孔内,形成的这些简单物质会向海洋中扩散。”他希望能复原这种介质或环境,并相信在实验室条件下能诞生生命。

许多生物学家对新理论持怀疑态度,同时又同意硫化铁能在形成适合生命诞生的介质中起一定作用,但强调最大的分歧是,应将比较简单的有机反应与生物化学区分开来。正如瑞士生物化学家皮尔·路易斯所指出的,“主要问题是,像酶这样的分子是怎样、在哪里和为何产生的。”

马丁和罗素博士认为,生命曾从微孔走入洋底沉积物中,并在这进化过程中形成细胞壁。他们同时指出,两组主要原始生物即细菌和太古细菌具有极不相同的细胞壁结构,这一事实说明,它们的诞生是彼此独立发生的,即生命在地球上可以再次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上的所有火山一起喷发会怎样?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每天大约有10-20座火山爆发,但是科学家说这些火山一起爆发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不可能。但是如果真的发生了呢?我们能活下来吗?

弗吉尼亚雷福德大学的地质学教授帕尔夫·塞提说,这不太可能。塞提说,即使只有陆地上的火山同时爆发,后果造成的多米诺效应也会比核冬天更严重。“情况会变得非常糟糕,我不想生活在这样的地球环境中。”

从全球角度来看,火山灾害的两大危害来自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尽管火山熔岩的爆炸和喷发对附近居民是一个致命的威胁,但其数量比气候变化造成的死亡要少得多。)

陷入黑暗

厚厚的火山灰层将覆盖地球,完全阻挡阳光。地球进入完全黑暗,这将阻碍光合作用,破坏农作物,并导致温度下降。火山灰将在大气中保留至少10年。

然而,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火山都能释放出大量的火山灰。一些火山,例如夏威夷群岛上的火山,通常只产生少量的熔岩。但是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1500座潜在的活火山,包括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可以覆盖美国大陆一层厚厚的火山灰。

寒冷

酸雨掩埋了灰烬,清理了幸存的庄稼。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包括盐酸、氟化氢、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它们在大气中逐渐聚集形成酸雨。酸雨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海洋酸化导致大量珊瑚礁和海洋甲壳动物死亡。这种灭绝过程沿着食物链蔓延,最终会杀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

急流玄武岩与大规模灭绝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分析了过去地球上被称为洪水玄武岩的超级火山爆发,这显示了海洋酸化和物种大规模灭绝之间的相似联系。例如,巨大的火山爆发被认为与二叠纪晚期(2.52亿年前)、三叠纪(2.01亿年前)和白垩纪晚期(6500万年前)的大规模灭绝密切相关。

火山爆发也将灰烬、灰尘和气体喷入平流层。这些粒子反射阳光,导致表面温度下降,尽管是短暂的。例如,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的爆发,是20世纪两次最大的火山爆发之一,在两年时间里使地球某些地方的温度降低了0.7华氏度(0.4摄氏度)。

升温

火山爆发释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有助于抵消平流层尘埃和粒子的冷却效应。然而,同时爆发的1500座火山可能会导致地球系统崩溃。

这就像把煤气炉的旋钮调到烧烤模式。唯一的问题是它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是否足以产生二氧化碳中毒效应。不过,我们会被煮熟的。

古老的黑色页岩是海洋中的一种岩石,这表明地球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灾难。塞提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这些白垩纪岩石。岩石痕迹显示,在白垩纪期间,二氧化碳浓度飙升,杀死了海洋中的一些生物,关闭了海洋循环系统。在9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大约是今天的2.5倍。

微生物存活

那么,什么样的生物能在这次致命的火山爆发中幸存下来呢?只有微生物。

这些生物生活在极度酸性的环境中,比如黄石公园的温泉或者海洋深处的火山口。它们的外壳可以防止内部损伤。

科幻小说中的故事也是可能的:一小部分人生活在低地球轨道上,或者由政府或寡头建造的地下掩体中,等待大气恢复。相比之下,那些在灾难中死去的人可能更幸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宇宙中第二个地球在这?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瑞士天文学家迪迪埃·奎洛兹因发现围绕遥远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声称人类必须专注于解决气候危机和拯救地球,而不是寻找其他地球。

在此之前,一些人提出了气候变化无关紧要的观点。他们认为不管最终发生什么,总有一天人类会离开地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反驳了这一点。“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 hellip& hellip因为其他行星离我们太远了,我认为我们真的不应该有任何逃离地球的希望,”迪迪埃·奎洛兹说。“我们还应该记住,人类是为这个星球进化和发展的物种。我们似乎没有在其他星球上生存。因此,我们最好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解决当前的问题上,而不是试图想象我们将如何摧毁它,然后离开它。”

米歇尔·迈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首次发现围绕类日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而分享了物理奖,并补充道:“我们与这颗行星紧密相连。我们没有B计划,我们必须保护地球。”

一些科学家(包括已故的宇宙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认为核战争和气候变化的威胁非常严重,人类可能不得不离开地球才能作为一个物种生存。

霍金教授在他的遗作中写道:“我们的空间正在耗尽,我们唯一能去的地方是另一个世界。”。“我确信人类需要离开地球。如果我们留下来,我们将面临毁灭的危险。”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汉姆也谈到了这个问题。由于发明了锂离子电池,他与美国的约翰·古鲁·德内夫和日本的肖罗·吉野分享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惠廷汉姆教授表示,应对气候危机需要一种务实的方法。“为了帮助解决气候问题,现在是时候了,但我们必须务实...我们不能只是关闭所有的二氧化碳排放,”他说。“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做事情,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解决方案。我认为锂电池将有助于运输电气化,包括大型卡车。在美国,锂电池已经在帮助太阳能和风能取代燃煤发电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丝特·杜弗洛(Esther Duflo)警告说,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人们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消耗大量商品和能源的发达国家。

加拿大裔美国人詹姆斯·皮布尔斯因研究大爆炸留下的痕迹获得了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900万克朗)。他说:“我看到这些人在我的家乡普林斯顿游行,以控制气候。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我喜欢他们的热情和精力,以及他们对非常重要的事情的奉献。”

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宇宙中的第二个地球在这里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能向外面释放热量吗?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能向外界释放热量吗?

我们经常用深井来测量地下温度。每下降100米,地面温度就会上升3度。这叫做地热梯度。如果用℃/100米或℃/10米的公式表示,地球中心的核心温度应该接近20万度。但事实上,地核的温度只有3000-4500度。

地热能是由构成地球的物质中的放射性元素形成的,当岩浆上升时,地热能被带到地表。

从地球内部散发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通常计算为每秒1/100万长单位,其热量约占整个地球平均热量的1.4%。然而,在有火山和温泉的地方或者在海洋山脉的底部,它大约占3%。

然而,由于太阳的热量被地球表面吸收,地球周围的温度由于释放到太空而得以保持。地球表面从太阳接收到的热量等于地球表面释放到空间的热量,用前面的单位表示,超过8000。也就是说,与来自太阳的热量相比,从地球内部释放的热量确实非常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良好的环境,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的相关内容,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1、眼睛结合周围环境对物体初步判断后的信息,被传输到大脑,脑细胞习惯性的快速核对脑海中储存的知识/记忆,因此习惯性得出的结论,往往使人产生误区——感觉地球是圆的。

2、引力作用:地球处于银河系,它一直围绕着太阳转圈,且不停的自转。小时候玩儿过面团的同学应该有感触,随便捏一团放在手心里,不断的朝一个方向掂,柔软的面团就会越来越接近圆形或椭圆形。

3、地球也是这样,在宇宙中不断的运动(一旦停止自转就会被太阳吸引过去)除了自身动力以外,还受到月球和太阳的作用力拉扯,所以在多重的引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的成为“圆形”。

地球为什么这么规则?

宇宙中有点质量的星球都这么圆,地球并不特殊。较大质量的天体都会吸引周围较小的物质。这个力我们称之为引力。对于越近的物体,越难摆脱引力的控制,因此水会往低处流,而不是飘上天。想要摆脱引力的控制就需要付出代价,所以火箭需要大量的燃料。大自然中一切物体都只能随引力运动,除之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力,就是地球的内力。

在漫长岁月里,它们不断博弈。地球内部能量冲击造成火山爆发,造成地震,在看不到的地方板块发生移动。两个板块相遇堆积成山,不过山上的岩石碎裂,必然向下滚定位,而不是漂上天。

为什么地球是圆的

远在人类社会早期,华夏先祖就已具有了朴素的天地观,形成了著名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天圆地方”说。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率先提出了“地圆说”。他在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在月球上的投影是圆的,因此认为大地是完整的球体。他首次提出了“地球”这一概念,并认为宇宙中球形是最完美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左右,另一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地圆说”提出了多项有力的论据:从港口看出海的船舶,不管向着哪个方向航行,其船身总是先从海面消失;月相变化显示了地球的形状;向南北方向做长途旅行的人会注意到,南方能看到在北方看不到的一些恒星。并且他推断,大地不仅是球形的,而且其直径不会太大。公元2世纪时,另一位古希腊科学家托勒玫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不是方的呢

地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和重力的影响。地球在自转时会产生离心力,使得地球的形状呈现近似椭球体,但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地球在水平方向上的形状更接近于圆形。另外,地球的重力也会使物质在表面上均匀分布,进一步维持了地球的圆形。

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地球并不完全是圆的,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从形成之初直至现在,主要是由液态岩石构成的,在引力极小的太空,液态物质将自动形成球形。另外,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加上自身的引力,只有收缩成球形才能达到内部的引力平衡。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地球的赤道略粗于经圈,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球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到底有多大?

全文共 2574 字

+ 加入清单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地球是个平面,因此也就不去考虑它有多大。正如人们知道的那样,或许地球就是“无限”延伸下去的。但是“无限”这个词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人们也多次想到地球是有大小的,也是有边界的,只不过不知道在哪儿罢了。直至今天,每当人们说到“周游到地球尽头”,总是把它当做一句富有想象力的拟语而已,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当然,关于地球有边界的想法会引出许多疑问。设想一下,你走了很远的一段路程后,最终到了地球的尽头,你能返回吗?如果海洋到了尽头,它会不会把海水全部倒掉,直到流尽为止呢?那些为此类问题而忧心忡忡的人,曾尽心地研究能防止这类事情发生的办法。也许,这个世界周围是由坚固的高山围成的,使它看上去像一个“平底的煎锅”,使表面上的物体不会倒出去;也许,天空像锅一样,是由一整块固体弯成的半球(看上去似乎是这样)。并且,这个“锅”的“锅边”朝下,同地球的“平底煎锅”的“锅边”正好吻合在一起,使地球成了一个带有盖子的“平盘”,它也会使物体在其表面上保持应有的位置。至此,这种认识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你也许仍然要问:这个“平面”究竟有多大?在远古时期,即人类刚刚学会直立行走,但还走不了多远的时候,世界被看成是相当小的,只限于每个人自己所在的有限区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公元前 2800 年时,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洪水泛滥时,使住在那儿的苏美尔人认为整个世界被覆盖了的原因。《圣经》中把这个事件说成了:“圣洁的诺亚新始祖降临到了人间”。

当人们学会了经商,军队也四处驻扎和学会了骑马的时候,世界的地平线开始“扩展”了。到了公元前 500 年,波斯王朝的势力扩张后,其东西方向的疆界已经超过了 4800 公里,西边的帝国是希腊、意大利及其他国家。当时还没有边界的划分。

当古希腊哲学家意识到地球是个球体时,他们就知道地球肯定有大小,你就不能不负责任地只说句“地球非常大”或“是无限大”的话,以此就算是回答这个问题了。此时,人类也就不满足于用走路的方式来判断地球的大小了。

对于一个“扁平”的地球,它会是无限伸展开的,而一个球形的地球是弯曲起来的,这个曲线必定要返回到原始的位置上。因此,要确定地球的大小,只需要测出它的曲率即可:它弯曲得越厉害,说明球体越小,弯曲得越舒缓,说明球体越大。

可以肯定,地球的曲率极其舒缓,因此地球是很大的。这也就是人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原因。如果这个球体很小,它弯曲程度就会明显,人们会很容易地发现它是球体,但是当它弯曲程度很小时,地球表面的有限区域将是很平坦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测出地球的弯曲度呢?

办法之一是,拿一根细长的金属丝,使它紧贴在平直伸展开的地球表面上,那么金属丝可以完全接触到地面的各个点。这样,它也会随着地球表面的弯曲而弯曲。当你把金属丝整体地提离地面后测量一下,就能看到到底向下弯曲了多少。如果这条金属丝有 1 公里长,它将弯曲大约 12.5 厘米。

但这种方法的困难在于很难找到一块绝对平直的 1 公里长的陆地,从而使金属丝能精确地沿着地球的弧度来弯曲,那么,你就不能不借助其他工具而得到结果。但是,在金属丝的外型上若有一点小小的误差,都会在计算地球大小时产生较大的误差。换句话说,一些理论上看似完美无缺的实验,在实际当中很难做得到,这里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们还会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

假设,你将一个细长笔直的杆子伸在地球上,将它竖直立好。而这一天的天气很好,阳光能从头顶上方直射下来,杆子不会有投影,因为阳光是从顶部各个方向上射到地面上的。若杆子是以一定的角度斜插在地球上,当阳光投到杆子上时,就会留下投影。现有一系列的杆子插在地球上,它们都高出地面 6 英尺,却与地球表面呈不同角度,其结果是它们的投影长度各不相同,倾角越大,投影就越长。

如果我们将测量出的杆子的长度同投影长度做个比较,就能以不直接测量角度的方式而计算出倾角的大小。这种方法在数学上被称作“三角法”。这个方法在很早的时候就由古希腊数学家提出来了。据说,早在公元前 580 年时,一位名叫台利斯的古希腊哲学家就利用了“三角法”,通过测量埃及金字塔投影长度的方法计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但是,不能有意识地将杆子倾斜。现在你可以把一个杆子竖直地插到某地的地球表面上,而在相距几百英里远的另一个地方,以同样的方式竖直插上另一个杆子。这两点距离之间,地球会产生一定的弯曲。那么,如果你认为其中一个杆子是垂直的话,另一个杆子相对于它来说就有一定的倾角,角度的大小根据地球表面的弯曲度来决定。

大约在公元前 240 年时,古希腊哲学家伊拉托塞尼斯对此做了认真细致的测量。他得出如下结论:7 月 21 日这天中午,在埃及的古城塞尼,阳光直射头顶,因此竖直的杆子没有产生投影;同一天,在埃及古城亚历山大(伊拉托塞尼斯居住的地方)竖直的杆子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投影。

伊拉托塞尼斯通过测量得出了投影的长度,并将杆子的长度同影子的长度相比较,测量结果告诉我们,地球有多大的弯曲,才能使塞尼城与亚历山大城上竖起的杆子之间产生如此大的倾角。如果已经知道了塞尼和亚历山大两地之间的距离,和这段距离上地球产生的弧度,他就能算出这条曲线环绕一周回到起点时的长度。这种方法用于近代测量中,其结果用整数位表示,则地球赤道的长度是 4 万公里,它的直径是 1.28 万公里。

伊拉托塞尼斯的计算是相当准确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计算是在

22  个世纪之前就完成的,况且他没有离家多远,只用了一些简单的工具,凭借自己聪明的想象力得出了这一结果。

顺便说一下,这并不等于说伊拉托塞尼斯的结论完全被后人接受了。其他人也做了类似的测量,并且也有些小成果。当时,甚至到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时代,人们还认为地球的周长是 2.9 万公里,这个数字比实际周长的 3/4 还少。哥伦布于 1492 年向西航行,他误以为亚洲只有 4800 公里远,可事实上,亚洲远在 1.6 万公里之外。如果不是他发现了美洲大陆,并把它当做亚洲大陆,他还不会停止他的旅行呢,我们也就不会听到任何有关他的传闻了。

这件事直到 1522 年才更正过来。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环行。他并没有到达终点,因为他被菲律宾岛上的野人杀害了,但随行的一条船完成了全部航程,并证明伊拉托塞尼斯的结论是准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球科普小知识有哪些

全文共 197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那么你对地球的这是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地球科普小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科普地球6大惊人事实

NO、1 地球不是圆的

很明显地球是个球体,但是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球。

事实上,赤道周围也因此向外隆起,形成一个 “备用轮胎”结构。地球的极半径是3949、99英里(6356、89公里),而赤道半径是3963、34英里(6378、38公里)。

NO、2 地球最高点并非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确实是地球上最著名的一座山峰,它比海平面高29035英尺(约合8849、87米)。

然而,就像现在我们认为的那样,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球,位于赤道的任何人或者任何东西都距离恒星更近一些。

也就是说,尽管位于厄瓜多尔境内的钦博腊索山只有20564英尺(6267、91米)高,但是由于它位于赤道周围的隆起部分,因此从学术层面上来说,它距离地心比珠穆朗玛峰远1、5英里(2414、02米)。

NO、3 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慢慢变远

经过25年的观测,人们发现月球的轨道正在逐渐扩大,也就是说,月球正在逐步远离我们。

科学家更是计算出,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半径每年都要增加4厘米。

也有科学家指出,在50亿年之后,太阳就会进入到红巨星阶段,此时地球和月球都会受到太阳大气的影响,最终两个星球还会重新靠近。

NO、4 有人在给地球充电

1917年,科学家发现地球表面带有负极电,但是地球究竟为什么带电,地球的“充电器”是什么,却没有人能说清楚。

在一些地区的晴朗天气里,地球和空气之间会产生电流,强度达到1500安培。

但是对于整个地球这么庞大的“用电器”来说,这种强度的电流甚至称不上是电流,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所以这种电流一定是由于某种充当“充电器”的角色产生的。

NO、5 地球人类曾险遭灭绝 全球仅剩2000余人

最新研究表明,7万年前人类数量锐减至2000人,直至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数量才逐渐上升。

这项最新研究主要检测了人类的线粒体DNA(通过母系遗传后代),发现非洲南部的霍伊人和桑恩人在9万至15万年前与其它人类发生分离。

这项最新研究呈现了人类基因的非凡能力,并揭晓了人类进化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

NO、6 地球表面的地心引力并不完全相同

地球表面的地心引力并不完全相同,事实上,在印度的沿海地区你的体重会比较轻,而在太平洋的南部,你会比较重。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正在研究之中……

看过“地球科普小知识“

地球科普小知识

1、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2、 地球亦作“地毬”。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是个三轴椭球体。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

3、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4、 西方人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5、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以后,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大气层形成。大气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

6、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4°),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

7、 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极大地改变了表面环境。

8、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液态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铁的内核。

9、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黑洞撕裂恒星震撼瞬间,距地球2.9亿光年

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观察到了令人震惊的时刻,2.9亿光年外的一个黑洞撕裂了一颗恒星。当恒星离黑洞太近时,这种“悲剧”就会发生——由于黑洞的强大引力,潮汐力撕裂恒星。这种现象被称为“潮汐力的瓦解”。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恒星碎片被高速抛出,其余的落入黑洞,形成独特的X射线耀斑,可以持续数年。这项发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艺术概念图展示了一颗恒星因为离黑洞太近而被撕裂的时刻。这种现象被称为“潮汐力的瓦解”。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恒星碎片被高速抛出,其余的落入黑洞,形成独特的X射线耀斑,可以持续数年。

科学家称这是过去10年中观察到的离地球最近的黑洞,它将恒星撕裂开来。该研究论文的合著者、马里兰大学天文学教授兼联合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库雷曼·米勒指出:“这些观察结果支持了关于潮汐力解体事件的结构和演变的一些新观点。将来,潮汐力的分解将作为实验室,帮助我们研究极端重力的影响。”

2014年11月,可见光观测装置ASASSN号首次观测到潮汐力的解体,并将其命名为ASASSSN-14LI。这一事件发生在PGC 043234星系中心的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附近。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斯威夫特伽马射线爆发探测器和欧洲航天局的XMM- Newton卫星的帮助下,科学家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分析潮汐力分解过程中的X射线辐射来得出更清晰的图像。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乔·米勒教授说:“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研究的继续,我们掌握了一些潮汐力瓦解的证据,并提出了许多想法。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拥有的最理想的机会,它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理解黑洞撕裂恒星的过程。”

最近观察到的潮汐力解体的照片。在图片的左上角,一个恒星碎片圆盘围绕着黑洞。其他碎片形成一条远离黑洞的长尾巴,向右延伸。

在潮汐力解体期间恒星被摧毁后,黑洞的强大引力吸走了大部分恒星碎片。在这个过程中,摩擦加热恒星碎片并产生大量的X射线辐射。在X射线风暴之后,随着恒星物质落在黑洞视界之外,光线逐渐减弱。如果超出事件视界,没有光或其他信息可以逃脱。在落入黑洞的过程中,气体倾向于向内螺旋形成一个圆盘,也称为“吸积盘”。然而,吸积盘的形成仍然是一个谜。

通过观测ASASSSN-14li,天文学家可以通过观测不同波长的x射线并跟踪它们的辐射如何随时间变化来获得吸积盘形成期间的相关信息。研究人员发现,绝大多数x光是由非常接近黑洞的物质产生的。最亮的物质可能占据最小的稳定轨道。天文学家感兴趣的是没有穿过视界的物质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被黑洞抛出的物质。该研究论文的合著者、荷兰空间研究所的天文学家杰拉德·卡斯特拉指出:“黑洞撕裂恒星并迅速吞噬它们的物质,但故事还没有结束。黑洞不能保持相当的物质吞噬率,所以一些物质会被向外喷射。

在落入黑洞的过程中,气体倾向于向内螺旋形成一个圆盘,也称为“吸积盘”。然而,吸积盘的形成仍然是一个谜。

x光数据显示,黑洞外有一股风,带走了恒星气体。风不需要足够快就能逃脱黑洞的引力。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风移动的速度很慢,因为它们来自于被撕裂的恒星,这些恒星沿着椭圆轨道绕着黑洞移动。在椭圆轨道的远端,离黑洞最远的地方,风以最慢的速度移动。“这一发现突出了多波长观测的重要性,”研究论文的合著者和助理教授苏维·杰扎里说。虽然这一事件是通过光学望远镜观察到的,但x光观察是确定辐射温度和半径以及获得流出信号的关键。"

天文学家希望观察和研究更多类似ASASSAN-14li的事件,然后测试黑洞如何影响周围环境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了解黑洞如何撕裂恒星或其他离它们太近的天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