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宋朝皇都遗址【汇编20篇】

马坝人遗址包含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是两座石灰岩孤峰,远看像伏地的狮子,现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普及性和娱乐性的旅游区。

浏览

5595

文章

1000

篇1:桥儿沟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遗址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桥儿沟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桥沟村西山。

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是在抗战剧团的基础上建立的。抗战剧团建于1935年夏,当时叫工农剧社,由杨醉乡负责。后改名为人民剧社、抗战剧团。抗战剧团驻在桥儿沟(即桥沟村)西山。1942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在抗战剧团原址正式成立。校长由柯仲平兼任,副校长张季纯。学校隶属于边区文协。招生对象主要是边区各剧团的艺术干部。课程设有文化、艺术表演、政治常识等。1943年5月4日,边区艺校正式并入西北文艺工作团。边区艺校工作即行结束。同时,并入西北文艺工作团的还有延安杂技团等。

该旧址是桥儿沟革命旧址的组成部分。现为荒地,杂草丛生,栽植有白杨树,所有建筑均已坍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良渚文化遗址群里共有多少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群里一共有多少遗址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良渚文化遗址群里共有136个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一般指良渚古城遗址,这是人们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文化遗址简介

良渚文化遗址一般指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于公元前3300年建立。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距今有5300-4300年,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总量达1万余件。其中,玉器主要作为随葬品出土于分等级墓地,总数不少于7000件,材质以透闪石为主,器型包括玉琮、玉钺、玉璧、三叉形器、冠状饰、锥形器、玉璜、半圆形饰、柱形器、玉镯、玉织具、玉纺轮等,以及圆雕的鸟、龟、鱼、蝉等动物形玉器。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为每天9:00至17:00,入园时间为每天9:00至16:00。

2019年7月31日前的入园参观是免费的,2019年8月1日起公园正式收费入园。个人需要提前1-7天预约,团队需要提前3-5天预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旧州城遗址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旧州城遗址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旧州城遗址位于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时代为唐。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沿城墙外侧墙基向东南延伸51.5米、向西北、东北各延伸50.1米、城墙内侧墙基向东南、西南各延伸50米、向西北延伸50.6米为文物保护范围。

旧州镇:琼山市辖镇。1987年置旧州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27公里。面积126.2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云长公路经过。辖旧州、红卫、道美、光明、联星、池连、岭南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经济作物有橡胶、甘蔗等。旧州岭周围盛产龙眼,以果甜肉厚著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美国飞虎队遗址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飞虎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桂林市临桂县的中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项目——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前已经开园。据介绍,遗址公园由中美双方共同建设。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抗战纪念馆,抗战英雄纪念碑以及营房、指挥所等;二期建设高科技航空航天体验区、直升机空中旅游项目;三期建设包括星级酒店在内的旅游配套设施。虎队遗址公园建成后有望成为有文化、有档次、有影响、有效益的精品景区,实现临桂旅游业的新突破,也为增进中美友谊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临桂人们新添了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丹凤门遗址博物馆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丹凤遗址博物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丹凤门遗址博物馆位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侧,里面保存了大唐时期的丹凤门门阙墩台遗址。另外还有当时的建筑材料如长方砖、方砖、板瓦、筒瓦、瓦当、鸱尾、铁钉、石夯锤等,及碗、罐、器盖、盅、枕、瓮、钳锅等日用器物。

丹凤门是唐长安城的主要建筑,是大明宫的正南门,皇帝出入宫城的主门。此门共开设五个门道,上建有门楼,皇帝登基后多在此门楼宣召大赦天下,有时也在此举行册封、受贡等朝会活动。

新建的丹凤门并非复建,而是钢结构上挂上板材做成的模型。此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内部即是以原丹凤门遗址为主的博物馆,城楼上用以开展各种仪式活动。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侧

类型:古迹博物馆

游玩时间: 建议15-20分钟

开放时间:

9:30-18:00(17:00停止售票)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门票60元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杏树台遗址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杏树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杏树台遗址

杏树台遗址,位于永靖县陈井镇西山村徐家岘子生产队,地处山沟下一台地。台地北至盐沟洼,南靠塔尔山,东接红科坨,西接苏家湾,面积4亩。1975年10月,经州文物普查组调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被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6月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作了复查。这是一处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类型及齐家文化并存的遗址。另外,在西山村还发现了大量文化遗址和墓葬,特别是杏树台、地湾、徐家岘子、高家山等地。在高家山修学校时发现一座墓葬。距地表180米,人骨已毁,出土器物三件。两件已损失,剩一件双身彩陶壶,高31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9厘米,口稍侈,陶色橙黄,饰黑红二彩,颈部饰交错斜线纹,腹下部饰水波纹,属马厂类型。还征集到此地出土的一件马厂类型彩陶罐。根据调查,高家山一带属马厂类型墓地葬区。另外,采集到清阳水出土的二件石器,一件石锛,制作精细。在地湾一带发现较大面积灰层,暴露在大路两坎崖壁上,下层厚约10厘米~30厘米,长达1米左右,灰层内涵石器残片、人骨、兽骨。

在第二生产队三级地沟东边的台地上还发现墓葬、人骨及出土器物,根据出土器物彩陶罐分析,属半山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都江古城遗址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都江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都江古城遗址位于都柳江风景名胜区上江村,坐落在都柳江与排长河环绕的山坡上,是贵州最悠久的的历史古城。早在唐代贞观三年就在此设应州府,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降为羁縻州;清朝雍正八年改设都江厅,并于清代雍正九年修筑土城墙。次年,贵州布政使常方伯察其地势,以“苗初归附,土城易圮,难以震慑”为由,呈准改建石城。雍正十一年开工,十二年竣工。城垣平面布局呈椭圆形,周长1915米,墙高因地势7米不等,厚2.5米。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四大城门上设有文昌阁,安放炮台8座,大土炮8门,小土炮10门。城内建有通判署、文昌阁、关帝庙、万寿宫、炎帝宫、孔子庙、观音庙、湖南会馆、江西会馆、接招馆、接宗馆、水师营等。该城垣系清初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时期设置的“新疆六厅”城遗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荔县永丰粮仓遗址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大荔县永丰粮仓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公元589年,南北朝对峙结束,隋统一全国,在沙苑建立了永丰粮仓。

《续朝邑县志》载:“唐高祖自河东引兵而西济河至朝邑,舍于长-,休甲养士,仍资永丰仓为用,后尝命太宗镇此。”《大荔县志》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诏永丰仓出十五万石米付同州,减时价十千粜于百姓。”

据地名资料考察,原朝邑县的仓西村,就是因为在永丰仓之西而得名;仓头村,也就是因为在永丰仓之前(头)而得名。两村虽已搬迁,参阅本书之朝邑县地理图,仍可知其遗址的大概方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业寺遗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感业寺遗址为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感业寺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六村堡村内,汉代北宫遗址夯土台基上。现存包青砖夯土台基一座,夯土台基平面呈倒“凸”字形,东西长40,南北宽20,高4米,夯层厚约10厘米。南墙上包砌青砖,并镶嵌石碑三通,现仅存右侧”重修三台庵碑”,其他两石碑均已损毁。该双层夯土台基处原在六村堡小学院内,四周有围栏。南墙两侧均有包青砖券顶窑洞。南墙突出部分的西面有砖砌台阶通往台基上方。台基上方现为耕地。

感业寺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清代寺庙建筑的形制及发展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2001年2月感业寺遗址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西安市文物局

六村堡村:六村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永平新光遗址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永平新光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永平新光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永平县城东部的新光街两侧,新建的东西大街(博南路)横穿遗址之上。总面积40000平方米。

该遗址发现于1993年5月,客运站、交警大队建房挖基槽时,掘出大量陶片、石器等,后经州文物管理所调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查,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2月4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等机构领导及专家共同现场考察了遗址,为此,省州文物部门及县人民政府决定按照《文物保0》的规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原则,配合基本建设进行发掘。并依法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该遗址的抢救发掘。先后发掘五次,长达三年之久,共发掘2700平方米。

考古队由省州县三级联合组成。

第一期:发掘工作于1993年12月16日开始,进行东大街南侧1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

第二期:1994年3月进行东西大街北侧300平方米的发掘。5月,为了确保地下文物安全,避免遗址遭到破坏,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即东西大街以南,集中分布有两片。一是老街派出所院后,公路路坎上面台地,面积350平方米;二是县交警大队办公室住宿楼以东,客运站大楼以南的院心部位,面积700平方米。

第三期:1994年10月发掘新华书店建房地址400平方米的面积。

第四期:1995年11月,为配合公路稽查站建房发掘300平方米的面积。

第五期:1996年1月,为配合东大街畅通又发掘700平方米的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荔白村遗址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大荔白村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白村在羌白镇北偏东,遗址在白村的东北角与村紧邻,距县城西南9公里。

1983年5月,西博与县馆在该遗址试掘48平方米,发现椭圆形袋状窖穴2个,小沟1条。遗物中陶器有罐、盆、瓮、缸、簋、鬲、大口尊、瓶和纺轮(均残);石工具有斧、锛、镰、铲、磨石和砺石;骨器有锥、簪、镞、匕、管和牙铲以及蚌饰铜镞等。纹饰有绳纹、阴纹、按纹、附加堆纹。以泥质灰陶、夹砂灰陶为主。其文化面貌与赵家遗物类似,和郑州二里岗文化相近,时代为商代早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龙岗寺古人类遗址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龙岗古人类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落在陕西省南郑梁山镇境内与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隔江相望。该遗址文化内涵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汉代墓葬群,寺院建筑和近现代革命旧址五部分。

旧石器文化,1943年以来在此发现数以千计的旧器,类型有砍砸,石球,尖状器,刮削器等

,与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蒲乳动物化石伴生。龙岗寺旧石器在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绝对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见《人民日报》1992年2月10日第四版),早于蓝田猿猴人遗址,是迄今发现陕西最早的旧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1983年10月至1984年底,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清理了430座墓葬,出土了人面壶,彩陶罐,船形壶,兽头尖底瓶,人头彩陶壶等文物三千余件。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渊源,分期和发展脉络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证明了7500年前龙岗寺人类最早培育了豆科植物。

汉代墓葬群,分布在龙岗寺以东50米,省考古所清理了四座,其中西汉文景时期一座,东汉中期一座,东汉晚期二座,出土了青铜鼎,青铜剑,玉鸟,鎏金带勾,陶俑等弥足珍贵文物九十余件。

寺院建筑,资料记载龙岗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唐宋时期已有较大规模,并成为汉中乘船游览佳景,目前现存古建庙宇三大院48间,总面积11685平方米。

革命旧址,1931年5月,0陕南地下组织负责人梁益堂,贾拓夫等在此主持召开了0陕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国革命斗争史谱写光辉的篇章。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1986年中科院黄蔚文教授考察龙岗寺提出:“龙岗寺旧石器遗址是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1988年美国考古学家阿金斯教授访问考察龙岗寺遗址时评价“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

1992年该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乾明寺遗址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乾明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乾明寺遗址

乾明寺位于南郑县梁山镇中梁山,又名中梁寺,始建于唐朝中期,是唐宋时期陕南最大的佛教寺院和旅游胜地。据《汉中府志》载:“乾明寺在府治西十五里中梁山。五代蜀广政间(公元935——965)重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赦赐寺额(乾明禅院)”其禅派属临济宗,并记:“中梁山有神曰灵寿将军。绍兴二十四年(1150年)加封休应候,庙号泽润”。

该寺地势险要“西望

家,北眺褒斜东

洋洲,南巴丘”与汉中城一衣带水,隔岸相望。早在宋代乾明寺即蔚为丛林,古柏掩映,“屋宇千

,田

水路百顷,饭禅纳岁不下十余万人,嗟呼盛。”(引自《乾明寺记》博文)。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誉之”乾明院在中梁山,剑外丛林,惟此为胜“。

乾明寺历经兴废,原有大雄宝殿、十八罗汉殿、大钟楼、四大天王殿、乐楼、凌宵阁等建筑,1966年被

拆毁:现仅存偏殿三间古建筑,一口古井和较多的碑刻。主要有《乾明寺记》残碑,《洪钟乾明寺题诗碑》,《重修乾明院》碑和三通蛟龙浮雕碑额及碑座。

《乾明寺记》碑,南宋淳八年(1181年)立石,僧人修信撰并书,韩炳篆。碑文载”蜀广政政间,新罗国僧,传失其名,从海东来居之,遂成伽蓝。“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新罗国(今韩国)僧人数度来中国或修持佛事,研习佛法、翻译佛经、或学习中国的军事、科技、文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兰城遗址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兰城,又称烂城,位于新疆巴州和硕县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沙梁湾村三组东南约1公里处,则格德恩呼都格村东约500米。地理坐标E87?58′20〃N42?13′35〃,海拔高度1070米。时代为唐——元。城址略呈正方形。城墙大部分尚存。黄土夯筑。东南城墙残长约260米,南北城墙残长约220米。总面积约57200平方米。城内土包深坑遍布,地表散布陶片、石磨盘、石杵和纺轮等文物。地势平坦。周围是树林和农田。城内灰坑、挖坑遍布陶片、碎骨、石磨盘片。陶片为泥质,灰、红两色。城周有壕宽约20余米。1984年,从地表采集的文物有塑造的人面型(深目高鼻)、兽头型、山羊角型陶器耳柄,还有碎骨、大小石球、石雕、陶花、陶拍和刻有文字、花纹的陶罐等。

1930年(民国19年)钟广生著《新疆志稿》认为:“乌沙克他尔唐守捉于此,有废城当即张三城也”。此城似为张三守捉城,唐朝一处军事据点,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该城城门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处,后消失。至今未新设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象州贝丘遗址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象州贝丘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城南约2公里处。是广西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遗址南至南沙湾三沟,北至象州镇二沟,西至柳州河东岸,东至方家坪旧屋东北冲槽,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层高约1~1.5米。可见螺蛳壳、蚌壳、脊椎动物骨骼的化石以及夹砂陶片、石斧、石奔等石器,石器多呈扇形、舌形、三角形。该贝丘遗址是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分布在最北面的新石器时代的河旁台地贝丘遗址,距今约一万年,对研究古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县功杜村遗址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县功杜村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杜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汉唐

地址: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杜村

保护范围:东至杜村村东山坡,南至杜村村南断崖,西至杜村村西与李家崖村之间冲沟,北至杜村村北半山腰。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

2018年,县功杜村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县功镇:县功镇地处陕西关中平原的西端,宝鸡市的北部,距市区19公里。县功镇2002年元月1日由原宝鸡县上王乡、双白杨乡、县功镇三乡镇合一,镇名为县功镇,2003年5月26日,随宝鸡县撤县建区,称为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县功镇东接陈仓区桥镇镇,西接金台区硖石乡,南邻金台区金河乡,北与新街镇相邻。全镇东西长17公里,南北长49公里,镇域总面积210平方公里。司川河、北川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秦一号兵站遗址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秦一号兵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秦一号兵站遗址位于调令关南侧的大古山梁上,北窄南宽,形似葫芦,分布在三面临沟,一面依山的平台上,北面只有三十米宽的出口紧贴秦直道,形成天然屯兵营地,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据推断可屯兵数千,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1986年全国文物普查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用姜石铺成的院落地面和夯土墙基、素面方砖,几何纹路与绳纹方砖、瓦等十四种建筑材料。据推断可屯兵数千。同时还发现了石窟寺群和瓦椁秦墓。这都是我国首次发现。石窟寺里十三处壁画栩栩如生,彩绘则色泽透亮,白描亦线条清晰。瓦椁秦墓的椁室全用板瓦和筒瓦筑成,墓内尸骨无存,但有一对玉鹿,一对玉龙和一个纹饰细腻的玉璧,色泽依然纯正。墓内出土的一个黑底间有红倏的木质漆盘,虽然木已全腐,但漆层结成的外壳完整无缺,足以表明秦代涂漆艺术之高。从瓦砾散布的面积和残瓦上的标记看,其兵站规模恢弘。明初所置巡司就是在兵站遗址之上。由兵站变巡司、由巡司变耕田,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变化,昔日的宏伟壮观景象依稀可寻,它对于研究秦代的军事、建筑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2年9月,在秦一号兵站古遗址附近恢复新建了以防火瞭望、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仿秦式烽火台一座,海拔高度1760米,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塔高五层共20.8 米,建筑面积479平方米。

烽火台成为调令关森林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是瞭望关貌、坐看日出、眺望云海,倾听松涛,欣赏调令关林海风光的最佳去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武威长城遗址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武威长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世界上最为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汉辟河西四郡之后,武威正式纳入汉王朝的版图。汉王朝为了阻止匈奴南下,保卫河西地区的安全,在取得河西之后,即开始修筑长城。从敦煌到秦长城,数千里之地,筑起了一道边防屏障,每隔5里或10里地方,筑有烽火台,设戍卒了望。遇有敌情,即点燃柴禾、苇炬报警。凉州境内也留下了这一时期所筑的长城遗址,它东与古浪圆墩子长城相接,向西延伸,经红水河直抵腾格里大沙漠边缘,西至九墩滩,长约100公里,其中长城乡月城墩一段,保存还相当完整。有些地段的遗址残高6米,底宽25米。长城乡境内从东到西30里之地就有20多座烽燧,反映了当年长城的宏伟规模。这些遗址均系黄土板筑,有些烽台燧墩保存的比较完整。墩呈圆锥形或正方形,墩下还可以寻觅到古城堡残迹和灰烬瓦砾。

汉代所筑的这些长城遗迹,因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剥蚀,虽多已倒塌,仅剩一些残垣断壁,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巨大代价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壮举。

明王朝为了巩固和加强武威这一战略要地,在凉州设卫,治所武威。为了防御元朝的残余势力,维护西北边防大局,明王朝在原汉代所筑长城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新情况,增修了百余里坚固的边墙,东与古浪,西与永昌地段的边墙相衔接,同时,还增修城池,发动民间修筑堡寨联防自卫。现 存凉州境内的长城,大多为这一时期所筑。这些遗址,由于当时修筑质量较好,至今大部分仍然保存完好。长城这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各族劳动人民血汗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研究古代河西走廊政治、军事防御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信息来源:凉州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鱼化寨遗址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鱼化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鱼化寨遗址位于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现存4万多平方米,是一处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2003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鱼化寨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750多平方米,发掘出环壕2条、房址70座、灰坑窑穴170多个、墓葬58座,出土可复原的陶器100多件、各种生产工具和装饰品400余件。据考古钻探、发掘及整理结果分析,该遗址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即仰韶文化早期为主,个别遗迹单位可晚至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对研究关中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9月16日鱼化寨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鱼化寨村:鱼化寨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周原遗址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周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处,保护面积24平方公里。这一带是周的发祥地,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这里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遗址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日,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包括:对几处西周建筑基址的系统发掘;窖藏和墓葬0土了成批的青铜器物;遗址中听见的大批刻辞卜骨;出土了其它一些具有珍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遗物。

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周原成为历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称于世的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诗·大雅·绵》“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记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脚下建邦立国的史实。周原遗址内涵丰富,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宝博大精探。1982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凤雏甲组西周早期宫室建筑基址发掘于1976年。基址位于京当乡风雏村西南,规模宏大,布局谨严,以门道、前堂中阶和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规整的“廊院制”平面布局开我国建筑史上四合院风格之先河,前堂为主体建筑,是周王处理朝政、举行祭祀天地祖先和婚丧等典礼的场所,后室是周王和嫔妃居住之处。

在基址发掘中,先后出土金箔、玉器、瓦陶器等贵重文物万余件及大型陶质水管等建筑材料,特别是在基址西厢二号房间发掘出占卜用的甲骨21050片,其中有字甲骨293片。这是我国首次大批发现的西周甲骨文,其意义之重大不亚于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主要记载上起先周王季或文王,下至西周康昭时期的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卜征伐和杂卜之事,为探索周文化的渊源,研究商末周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商周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1989年,在宫室基址周围航测发现岐邑(周城)遗址。古城呈南稍偏西方向,周长约1300米,全城总面积约945000平方米。凤雏宫室建筑基址恰在城内中心部位,即小孟鼎铭“王格周庙”之周庙,亦即先周之京宫;古城即先周京都岐邑。

自汉代以来,在周原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为著名,与外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矢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1976年出土的牛形尊等为目前国内所仅有。1975年出土于京当乡董家村土窖-铜器37件,其中卫簋、卫蚕、懒匝等均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长篇铭文,分别记载着西周以物换田、土地交换、诉讼判决、策命赏赐等重要事件,是研究西周中期政治、经济、法律、土地制度、阶级关系等情况的实物资料。周原地区因之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