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轼词中的茶事【经典20篇】

浏览

6553

文章

94

篇1:揭秘王弗与苏轼凄美爱情

全文共 221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王弗其实和苏轼还真的是有说不清楚道不明的关系了,虽然大家对王弗并不熟悉,但是对苏轼还是挺熟悉的,但是这个王弗与苏轼的的确确是有爱情故事的,而且十分的凄美,凄美到底什么地步呢?下面就继续跟随小编来揭秘分析看看!

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时期、其他家族一样,眉山苏家的女人向来都是有姓无名的,苏洵十分钟爱自己的女儿,也不过取名八娘,显然在按排行顺序而定;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祖母史夫人,甚至是苏辙的夫人史氏,全都有姓无名,至多被称为苏史氏、苏程氏。

可是陪伴苏轼一生的三个女人全有名字: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奇迹的出现,首先要从王弗开始。王弗与苏轼结识之后,就成了终日不去的伴读。出身小户人家的王弗不仅知书达理,出乎苏轼意料之处的是,她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有时连苏轼都赶不上。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细心的读者应能看出,苏轼这里并没有说王弗陪他读书是在新婚之后。“其始”应为刚认识时,“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也不知是在苏家还是王家,抑或是在苏轼读书的山寺之中?小户人家的女儿,可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如果说伴读、提示在年轻的恩爱夫妻之间时常出现,那么苏轼为官之后,王弗的“相夫”之功早就超越了“贱内”的范畴。苏轼还记载: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苏轼性情率真,口无遮拦,满眼没有一个坏人,这一点是苏洵所最不放心的,也是王弗终日挂牵的。然而她对苏轼在外面所作所为,达到“未尝不问知其详”的地步,这显然有违“女戒”。王弗不仅为此,她还在屏幕之后“窃听”客人与苏轼的谈话,提醒苏轼要对那些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备。

苏轼在这里无法指名道姓说那些人是谁,但像张、章惇两个后来对苏轼严加迫害的恶人,当初在凤翔都是与苏轼往来频繁的“朋友”。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弗确实有先见之明。可以看出,王弗对苏轼有劝诫,有时达到了可以针砭的地步。“有识”二字,乃是古代对读书人的莫高评价,苏轼用这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夫人,可见他对王弗是多么敬重。

王弗对苏轼的不良行为,经常予以制止。苏轼曾回忆道: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苏轼文集》卷七十三《先夫人不发宿藏》

由于受到欧阳修编《集古录》和刘敞到处挖掘青铜器的影响,苏轼在凤翔时,有一阵子喜欢收藏文物,至于道人炼丹之事,更是自小迷恋。王弗借婆婆的话,劝戒夫君停止乱挖掘的行为,让苏轼十分惭愧。由此可见,王弗在苏轼心目中,不仅是个贤妻良母,有时还是自己行为的监督人。

二人如果仅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生硬结合,依苏轼天马由缰似的个性,决不会容忍他所不爱的人干涉他的事务,更不会让人约束自己的行为。可是王弗对他的规劝,他不仅听从了,而且终生铭记在心。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两心相属之情。

这时我们再回到前面说过的苏轼与陈季常一起在正月二十日去“女王城”禅院“招魂”之事。也许苏轼在口头上会调笑陈季常,说他家中有个终日怒吼的“狮王”,可陈季常心里也明白,王弗在世之日,苏轼何尝不把她当“女王”看待?

如今由王闰之和王朝云组成的港湾固然温暖,但王弗所能给苏轼的规劝乃至针砭却永远消失了。像苏轼这样“毛糙”的人,永远都需要好女人来“打磨”,也许这一点,才是他心灵上最大的失落。

定情之地:永生难忘短松冈

下边要重点谈谈“短松冈”了。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短松冈”指王弗的墓地,那它就与前面的“千里孤坟”相重复。这首词副题为“乙卯正月二十四日记梦”,梦中出现的主景是王弗再度出现在“小轩窗”里。前面已提孤坟,若是清明时节,或亡妻祭日,那以孤坟为主,后面再次照应,还有些道理。这首词既不是以凭吊“孤坟”为主,作者就没有必要在短短的六十八字中再次使用。

历来学者们都把“短松冈”说成王弗的墓地,依据是苏轼的《戏作种松》诗,那里有“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冈”之句(《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第248页)。事实上苏轼回川安葬父亲、同时安葬王弗时,他已是三十二岁的鳏夫,哪里还是“少年时”?

苏轼少年时确曾跟随祖父耕田、放牧、种树,他的祖父苏序死于庆历七年(1047),当时苏轼十二岁,这才是“少年时”的确指。苏洵等人于“八年二月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茔之侧”(曾枣庄《苏洵评传》后附苏洵年谱),那里才是真正的“东冈”。而“二月”也是种松的大好季节。

至于王弗的坟地,苏轼明言在“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里可龙里先君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亡妻王氏墓志铭》)“眉之东北”,与他“少年种松”的东冈在年代、方位、植树时间上都不相符。

苏轼在著名的《东坡》诗中还说:“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稍稍留心,便可算出,从苏轼祖父苏序之死到在密州梦到王弗,时间已过了二十八年。苏轼少年时所种的松树二十八年后若还是“短松”,那他选的树种也太差了,或者说眉山的水土太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苏洵是苏轼的什么 苏辙苏洵苏轼并称什么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苏洵苏轼的父亲,苏澈是苏轼的兄弟。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指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作诗不多,诗句质朴苍劲,代表作有《云兴于山》、《有触者犊》、《我客至止》、《忆山送人》等,散文作品有《权书》、《衡论》、《嘉祐集》等。

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轼的诗集题材广阔,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放豪迈,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论诗的艺术成就十分高,代表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等。

苏洵简介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字明允,自号老泉,指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在散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纵横恣肆,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

苏洵作品

1、《九日和韩魏公》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2、《初发嘉州》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

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苏轼与法印的故事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一)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三)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苏轼与谁并称苏黄 黄庭坚苏轼合称什么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黄庭坚的并称为“苏黄”,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两者都是宋诗风格的代表者,其影响力都很大,因而自北宋末以后,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常常以“苏黄”并称。

苏轼简介

苏轼的名气很高,他的诗歌也被人所传颂,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北宋三苏中苏洵与苏轼是什么关系 苏轼的诗有哪些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三苏中苏洵苏轼是父子关系。“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的合称,其中苏轼、苏辙为兄弟关系,苏洵与苏轼、苏辙为父子关系。“三苏”皆为唐宋八大家,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三苏的出处

“三苏”最早出自宋代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书中记载道: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的介绍

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又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189首。

苏轼的诗有哪些

苏轼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作品,主要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苏轼的父亲 苏轼的父亲叫什么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父亲是苏洵,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也是鼎鼎有名的大文学家,他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他的一生历经了五十七个春夏秋冬,在他57岁之时因病离世。他的文学造诣水平虽不如苏轼,但在政治上的见解却是丝毫不逊色于他的儿子苏轼的。

苏洵的成名源于科举制,这并不稀奇,但是却是与其子苏轼、苏辙一同出名的,这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所以苏洵的成名,用现代话说,可以归于四个字,大器晚成。古人有云,先成家后立业,苏洵的个人经历真是印证这句话。苏洵年轻时家境不好,娶妻后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苏洵只能整日在外赚钱,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直至苏洵二十七岁,才觉得自己还想学习,在与夫人程氏商量之后,程氏对苏洵的学习十分赞同,并以实际行动支持着苏洵,从他的手中接过了家庭生计的重任。从这时起,苏洵才开始发愤读书,经常挑灯夜读。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倾其所有时间之后,苏洵在与儿子们一同参加科举考试中,被朝廷看中,任命为朝廷官员,从此展开了他的仕途生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宋苏轼江城子里面的老夫指的是谁 密州出猎苏轼赏析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江城子里面的老夫指作者自己,是作者的自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任知州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作品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任知州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是什么之一 宋代诗人苏轼是什么之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赠刘景文》的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苏轼字什么号什么他是什么之一 文学家苏轼字什么号什么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的主要成就

1、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2、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3、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苏轼作品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苏轼父亲叫什么并称为什么 苏轼与其父其弟合称什么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父亲叫苏洵,和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在文学上兼有建树,父亲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文,笔势雄健;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辙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三苏的介绍

三苏指的是苏家父子三人,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苏洵、苏轼、苏辙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人,被誉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原文为:“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苏轼江城子中的老夫是谁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老夫聊发少年狂,这里的老夫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也就是苏轼。写这首《江城子》的时候,苏轼多大呢? 40岁而已。这个年龄放在现在正是壮年,至少也才刚刚步入中年,苏轼为什么自称 老夫 ?中国古代长期属于农耕文明时代,相比于现在的工业和科技来说,在医疗健康水平上是当时所不及的。

据有统计估算,先秦和三国时期因为连年征战当时的古人男性的平均寿命35岁左右,平均寿命最长的49岁是在秦汉时期。当时的宋朝男性平均寿命是41岁,可能也受到战争的影响,加上医疗的缺失,古人的寿命自然不会很长。古代寿命不长 不仅是战争的影响,像宋王朝皇帝神宗只活了37岁,哲宗皇帝也只有23岁就劳累过世。在古代有很多明君或文人在刻苦学习上是真的不容易,当官的寒窗苦读为国效力,当皇的也要处理政事,所以也会出现很多中壮年时就觉得身心俱疲似老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号是 苏轼是哪一代的文学家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轼的诗题材广阔,独具风格,代表作有《后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简介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豪放自如,所以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词开放豪迈,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杜甫不仅是在散文、诗词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在画画方面的文采也是十分出色的,尤其擅长画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作品

1、《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3、《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4、《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苏轼与苏辙名字有什么含义 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取名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说,“人如其名”,一个人和他的名字之间,或许会有着某种联系,因为名字寄托着他的家人对他的期望和培养,所以他也就会照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去发展。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族“三苏”,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这三个人在文坛上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物,但是我们所知道的,却是苏轼名气最大,而这种结果的原因,也就与苏洵给他们起的名字有关,那你知道,苏轼苏辙分别是什么意思吗?1.苏轼

首先,来看看我们都知道的苏轼。苏轼,字子瞻,“轼”在古代是车前面乘车人用来扶手的横木,“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认为,轼这种东西,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用,但是如果没有,又好像缺了点什么,既然轼拥有这样的特点,那也就只能作为装饰品了。所以苏洵对苏轼的希望就是,要懂得把自己真实的想法掩藏起来,不要太冲动,对人也不要太坦诚,多自己不多,少自己不少。

当然,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那就不是苏洵的原话,而是苏轼的字子瞻。“瞻”字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意味,也有点乘风破浪,首当其冲的意思,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做一辆车最前面的那个“轼”,出人头地。其实这样的解释与上面所说有些矛盾,但也不是说不通,或许苏洵两种意思都有呢。2.苏辙

而苏辙,字子由。“辙”指的就是车子走过之后,留下来的车辙印,这个车辙印看起来更是微不足道,雁过留影,不管是什么东西走过,都会留下印记,车子走过之后自然也会留下车辙印,后面的车会跟随着前面的车辙印往前走,不管车子怎么样,是好是坏,是立了功还是闯了祸,都与车辙印没有关系,他其实也希望苏辙这一生能够平平安安,不求大富大贵,只要平稳过完一生就好。

与子瞻相对的,也有人认为,“子由”就是让苏辙“人云亦云”,不要那么出风头,这些交给苏轼去做就好了,你就跟着做做,不要拔尖出头,收敛锋芒。就像做一个车辙印一样,“子由”,看着别人做什么,自己跟着做就行了,出人头地的事情,交给哥哥苏轼去做就行了。所以说,从名字上来看,苏洵对于兄弟俩还有不同的愿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苏洵要这样想呢?3.苏洵的经历

苏洵,字明允,青年时期游荡了不少地方,虽然几次三番想要发奋读书,但是总归是没多久就学不成,也就放弃了。而他第一次参加乡试的时候,不幸落第,惨痛的失败让他不由得正视起自己,从头开始痛定思痛,而这个时候的苏洵,已经是二十七岁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洵终于学成,只是他仍旧难以考取功名,因为他的风格与当时流行的风格不一样,而且他经常议论政治,又不愿结交地方官员,仕途不顺也是当然。

后来他来到京城,终于赢得好的形势,然而他的傲却又为他树了很多敌人,所以仍旧没办法。也许正是他一生的不顺遂,所以对两个儿子有不同的期望,而他们的人生,也的确如苏洵所猜想的那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苏轼苏东坡写《赤壁赋》,那么他到底有没有去过真正的赤壁呢?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赋》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写过的一篇文章,记叙夜游赤壁的景色与自己独特的感受,其中不乏苏东坡自身的洒脱之意,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他还写过一篇《后赤壁赋》,那么他多次这样提到“赤壁”,不由得让人想到赤壁之战的赤壁。那么,苏轼去的这个地方,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呢?

对于赤壁,每一个读过中学的中国人都不会不知道,因为只要有中学,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或者前后《赤壁赋》就会是必修课,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绘画的视角来认识它。这或许为我们认识赤壁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苏东坡对赤壁的青睐,与他对于石头的偏爱是一脉相承的,何况那根本就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而是一块野性的、同时收集了浩大的历史讯息的石头。

我们无法确认,苏东坡除了文学作品,是否通过绘画的方式对赤壁做出过表达。无论他画过(可能没有流传到今天)或者没画过赤壁,他对石头这一视觉形象的敏感,使他的目光必然在赤壁上聚焦和定格。这样一块巨石,就放在眼皮底下,像苏东坡这样的石头爱好者,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它。

世界上绝然存在着两个赤壁。一个被称为“武赤壁”,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赤壁市,那里是赤壁之战的真正战场。八百年前,也就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孙刘联军在这里击败了大举南下的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两百年前,一个名叫杜牧的唐代诗人从这里路过,留下绝句一首: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但苏东坡抵达的,却是黄州赤壁,也叫“赤鼻矶”。根据沈复《浮生六记》的记述:“黄州赤壁在府城汉川门外,屹立江滨,截然如壁。石皆绛色故名焉。《水经》谓之赤鼻山。东坡游此作二赋,指为吴魏交兵处,则非也。”所以后人称之“文赤壁”——一个注定将留在文字和后世影像里的赤壁。它的历史,并不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书写的,而是由苏东坡书写的。

虽然苏轼所游得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但都是中国山河的波澜壮阔之景,并无妨碍。

再者,《赤壁赋》大量用想象手法,说文中的赤壁之境是凭借赤壁之境想象而来也可。古来文学中较为难驾驭的就是想象手法,拥有想象的文章、诗词也是难能可贵的。就如李白的《蜀道难》,李白虽作诗前未到过蜀道,到将蜀道的险峻写得淋漓尽致,足可见想象带来的浪漫主义色彩十分浓厚,也是弥足珍贵的。而《赤壁赋》想象的独特在于把想象的景写实了,乍一看意为是普通的游记,但读者了解后才知道是想象而来。同时也拔高了立意,《赤壁赋》所蕴含的思想是前人未有,独属东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苏子美是谁 苏子美和苏轼什么关系

全文共 3056 字

+ 加入清单

苏子美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大家比较好奇的是苏子美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同姓,苏子美比苏轼大29岁,苏子美去世时苏轼只有12岁,所以两人并没有太多交集。说起苏子美的仕途之路也是令人感叹不已,苏子美在朝中倾向于改革派,但此后他遭到王拱辰的诬奏,导致被削籍为民,最后郁郁而终。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下苏子美,看看他到底是如何被贬的。苏子美是谁

苏子美是宋仁宗特别倚重的才子,他性情正派单纯,因为支持庆历新政,而遭到了朝廷守旧派官员的弹劾,最终被贬出东京。苏子美在被贬官后写出了那篇大名鼎鼎的《沧浪亭》,他文采飞扬,心怀抱负,却因为贬官而不得施展,年仅四十一岁。

苏子美原名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苏子美和苏轼并不是同一个人,他们唯一有关联的地方就是都姓苏,除此之外,两人再无其他联系,而且苏子美生在苏轼之前,他和苏轼一样,也是一代才子。

在剧中苏子美是官家所喜爱的青年才俊,也是国朝最有文采的一大才子,看剧的粉丝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苏怼怼”,因为苏子美没有被贬出东京之前,特别敢于直言进谏,他性情豪放直率,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从来不会嘴下留情。

除此之外,苏子美也是个痴情专一的人,他与曹皇后的闺蜜杜有蘅是神仙眷侣,两个人从青梅竹马之谊,到并肩不离不弃,曹丹姝一直特别羡慕他们这样的爱情。后来苏子美因为受到庆历新政的牵连,被贬官的他,不仅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携妻儿在江南修建了沧浪亭,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神仙生活。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谁能够想到,一篇《水调歌头·沧浪亭》,竟成了苏子美的绝笔。官家本打算重新重用他,可是他却没有等到这一天,就因为被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久成痼疾,病逝了,年仅四十一岁。他一生书生风采,清高无邪,直言敢谏,却最终因为遭贬官而积郁成疾,结果壮年早逝,实在让人惋惜。苏舜钦生平简介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京师进奏院。

时任集贤院校理、监进奏院的苏舜钦伙同监进奏院右班殿直刘巽,呼朋引伴,组织了个酒场。

苏舜钦入职进奏院刚半年,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经范仲淹推荐,苏舜钦当上集贤校理,主管进奏院。

刘巽这个“右班殿直”很多人没听过,说“保义郎”就通俗多了,《水浒传》中宋江有两个外号,一个是“及时雨”,一个是“呼保义”。“右班殿直”是品级极低的武官,宋徽宗时重新制定武将的官职,“右班殿直”给改成了“保义郎”,右班殿直只有正九品。

苏舜钦和刘巽,这二位就是进奏院当时的领导,俩院长。就因为这场酒,包括苏舜钦、刘巽在内,十几个人丢了官。

北宋京师惯例,春秋两季,各有司衙门都要举办纪念字神仓颉的赛神会,进奏院也按例举办祭祠活动。

同样按照惯例,祭祀活动结束,一般都会有一次单位集体聚餐联欢。因为这不是什么官方活动,所以没有经费,吃饭的钱由参与者凑份子。

不过这一次苏舜钦和刘巽没和单位同事聚餐,而是邀了各部门十几个平常比较能玩到一块儿的酒友文友,纵情狂欢,还从军中召来了两个营妓助兴。

作为活动组织者,苏舜钦自己出了“十缗”钱。“一缗”就是“一贯”,一千文钱,“十缗”就是一万文钱,可抵十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00块钱。

虽然苏舜钦带头集了资,参加活动者每人也多少出点钱,“其余诸人也醵金有差”。

可这些钱还是不够,苏舜钦就安排手下把进奏院的废旧报纸啥的,捆吧捆吧给卖了,作为活动补充经费。

在宋代,进奏院的主要职能是接收、呈递各地送来的公文,以及向下转发公文,类似现在收发室兼办公室部分内容。

转抄、拆封文件,是进奏院每天的日常工作,所以每天都会有很多的废纸。同时,进奏院还负责编辑印刷邸报分发给各地,这是一种官方时政类报纸,也会产生很多有印刷问题的废报纸。

所以,每季进奏院卖废纸还是能卖不少钱的,都入“小金库”,在单位有活动时支出。

苏舜钦院长这次收入多少呢?“故纸钱四五十索”。这个“一索”就是一千文钱,“四五十索”换算成人民币大概一万五左右。

按说这没啥,过去都这样,“每岁院中赛神,例卖故纸钱,为宴饮之费”。而且自己和参与者还都凑了钱,所以苏舜钦玩得特开心,一点也没多想。

苏舜钦万万不会想到,这次的宴饮,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且是急转直下,一折到底。

这事跟一个人有关——太子中书舍人李定,熟悉苏东坡的对这个人都不陌生。

苏舜钦这次活动请的多是馆阁清流、文化名人,李定也想参加这次聚会,他跟苏舜钦一说,没想到苏先生一口回绝了:“乐中既无筝琶筚笛,坐上安有国舍虞比。”

我们这些小鱼小虾聚个会,您这海参鲍鱼级别的就别参加了,咱不是一个档次的。

这明着是把人捧起来,实则是看不起,苏舜钦这是讥讽李定,你没资格参加我们的聚会。李定很恼火,立刻到御史中丞王拱辰那通风报信。

王拱辰真快,一刻没耽误,等这伙人正吃到热闹的时候,安排人在旁边偷听着,一听到有酒喝多了胡说八道的,立刻去宋仁宗那举报。

宋仁宗真快,雷厉风行,立刻安排人去抓现场。皇城司、开封府“纠风办”很快杀到,一看风头不对,喝酒狂欢的这帮慌了,四散而逃。

宋仁宗听说没抓到人更火了,再令去捉,满城鸡飞狗跳,最终将所有人缉拿归案,交由开封府审理查办。

在当时,这是比死刑稍好一点的处罚。苏舜钦彻底懵了,完全没想到事情这么严重,来看看他咋辩解的——

“台中谓去端闱不远,以榷货务较之孰近?若谓费用过当,以商税院比之孰多?舜钦或非时为会,聚集不肖,则是可责也。原书、济叔辈,皆当世雅才,朝廷尊用之人,因事燕集,安足为过?卖故纸钱,旧已奏闻,本院自来支使,判署文记,前后甚明。况都下他局亦然,比之外郡杂收钱,岂有异也?当时本恶于胥吏辈率醵过多,遂与同官各出俸钱外,更于其钱中支与相兼,皆是祠祭宴会上下饮食共费之。今以监主自盗定罪,减死一等科断,使除名为民,与贪吏掊官物入己者一同。”

御史台主要提出了3条罪状:

其一,进奏院的负责人苏舜钦和刘巽“监守自盗”;

其二,“燕集喧闹,近于宫门”,一帮官员在皇宫附近喝酒狂欢,噪音扰君;

其三,“放肆狂率,抵完先圣”。

苏舜钦一一进行了反驳,认为这是小题大做,鸡蛋里挑骨头。离宫门太近太闹?“榷货务”更近,你咋不说?

卖废纸聚餐是“循先例所为”,以前早上报过,这钱归进奏院自主支配,咱是院长,花了咋的?

再说了,其他单位都这样啊,这点小事跟那些巧立名目乱收钱的比简直不值一提!更何况我们都讨厌公款吃喝,还自己出了一部分钱。这不能算违规,更别说“监主自盗”罪了。

退一万步说,即便罪名成立,你“除名勒停”也太重了,跟整死也差不多了。律法有规定,“私贷官物有文记准盗论,不至除名,判署者五匹,杖九十,其法甚轻”,贪污公家财物不至于除名啊,打90大板,我接受。

韩琦也认为断人仕途的处罚太重了,苏舜钦“一醉饱之过,止可付有司治之,何至是”?

苏舜钦丢官的理由,咱们现在听起来都是个乐子,不过,《清平乐》中王拱辰说的没错,按当年的规定,如果定为贪污,这些钱够“死罪”的了。

觉得在京城处处遭人白眼,没法待了,苏舜钦把家搬到了苏州,“羸马敝仆,日栖栖取辱于都城,使人指背讥笑哀悯,我亦何颜面,安得不谓之愁苦哉!”

对于这个“监守自盗”的判决,苏舜钦气恼了一辈子。庆历八年,在临终前一年,苏舜钦写给宰相文彦博的信中还提到自己当年恨不能去死的心情:“夫为吏作贿,国典之所永弃,人情之所不堪。”

这是宋代文人的特色,“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因为公事直言被贬那一点不丢人,还特光荣。但像“贪污”这样的事,人人不齿。

苏舜钦在苏州没几年就过世了,就在这不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买地建了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文/爱情诗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直如酌蠡水是李清照批评谁的 李清照中论词对苏轼的评价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直如酌蠡水是李清照批评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等人的。原句是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出自李清照的专论文章《词论》。

《词论》是李清照所作的一篇专论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她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并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的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而她对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的评价是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在北宋时代,确有一些文人,包括苏轼的某些作品,想运用词体来表达玄深的哲理思想。李清照对那些既疏于音律,又毫无词境的制作提出批评,是为了救敝补偏,矫正词风。故有的词家认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就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而发的,是不无道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苏轼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诗词风格特点

苏轼词以豪迈著称,其中有赤壁之战,有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表达了他的理想。苏轼的诗虽然以豪迈著称,但也有她的清丽、柔美、柔美、含蓄的一面,比如(别听风吹树叶的声音),简单明了,苏轼的诗词不爱雕琢,他擅长吸收诗词,偶尔也会用上一段话,让人觉得清新、质朴。

苏轼除了婉约,还创作了大量的豪放词赋,开创了豪放词风,推动了词风的变化。

我们普遍认为,苏轼的豪放词作,可以借用雄浑壮阔的意象、宏大的意境,来表达他的豪迈豪迈。

苏轼的“豪迈”的艺术风格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词体中注入了大量的、激越的、甚至悲壮的情感;

二是在描写人物、景物、状物时,以豪放的意境、腾飞的气势、宏大的场面赢得了胜利;

三是以豪迈的声韵而闻名。其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词在语言上的革新。

苏词的语言风格是清新、质朴的,他从各个角度汲取了古代的语言精髓,将前人的语言融入到词句中,并运用口误和虚字来丰富词体的表达。

如这首《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苏轼是哪个朝代的 苏轼是哪朝的作者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是北宋诗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在词的创作上,具有非常大的成就,而且诗、散文、和书画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

苏轼的诗集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放豪迈,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论诗的艺术成就,苏东坡应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苏轼的代表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等。

作品

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苏轼赞扬刘景文的什么 赠刘景文这首诗赞扬了刘景文什么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赞扬刘景文的行比伯夷、秉德无私的品格和秉性。《赠刘景文》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主要是为了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做人应该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诗中作者通过对初冬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对刘景文高尚品格和节操的称颂融入其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之中最好的风光就是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全诗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了,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叹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勉励刘景文人虽老情怀未老,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却是年晚的收获季节。全诗饱含着对老朋友的痛惜与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苏轼是哪个朝代的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是宋代诗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另外,他的词属于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二者并称“苏辛”。此外,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