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天王星的卫星米兰达(最新20篇)

浏览

4022

文章

333

篇1:如何使用百度地图查看卫星地图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卫星地图是以卫星为媒介,向用户真实反馈地球的图片。与传统地图不同,卫星地图上看到的地表面貌是真实实时的。因此,卫星地图应用广泛,如检测地面信息、地理位置、地形等,也可用于城乡规划、导航系统、军事指挥部署、灾害监测、救灾部署等。那么,我们如何使用百度地图查看卫星地图呢?

方法

打开百度地图,在百度地图搜索栏中搜索要搜索的城市名称,镜图标搜索城市地图

此时,百度地图显示城市地图

在页面的右下角,有一个全景,当光标移动到图表位置时,会有三种地图模式

选择三种模式(地球)

此时,您可以查看您想要查找的城市的卫星地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全文共 225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古代火箭的故乡,现代火箭渊源于古代火箭。宋代,我国就制成了用火药推进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古代火箭推进系统,是在竹筒或纸筒中装满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筒侧小孔引出药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推力,这就是现代火箭发动机的雏型。作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的顶端装有箭头,起杀伤作用,相当于现代导弹武器的弹头。火箭的尾端装有箭羽,起稳定飞行的作用。

我国明代,发明了一种“一窝蜂”火箭,一次能发射32 支火箭,杀伤力较大,曾在战争中使用。另一种用于水战的武器“火龙出水”火箭,达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火龙有龙头、龙身和龙尾,龙体内装有神机火箭数枚,龙体外装有 4 个火药筒。发射时,先点燃龙体外的 4 个火药筒,推进火龙飞行,继而点燃龙体内的数枚火箭,再度加速。通过多枚火箭联用和两级火箭接力,火箭可以在水面上飞行数里之遥。我国古代这种多级火箭设计思想是极有创见的。

中华民族虽然有着古代高度智慧,但在尖端技术方面,旧中国留给人们的是一片空白。我国是古代火箭的发源地,我们应该研究现代火箭技术。1956年 10 月 18 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任院长。把研制导弹和火箭技术作为我国高科技的一个主攻方向。1958 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我国一方面开始进行导弹研制基地和发射场的建设,一方面开始仿制前苏联 P—2 近程地地导弹。仿制工作的开展,加速了我国掌握导弹、火箭技术的步伐。

1960 年前后,又从全国各学校挑选了几千名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国防部第

五研究院,他们满怀献身祖国尖端事业的豪情,投身到火箭技术队伍的行列中,技术队伍得到迅速扩大。但是,当我国仿制 P—2 导弹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前苏联撤走全部专家。由于这一突然行动,给我国导弹仿制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但也从反面激发了我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他们刻苦学习、边学边干,克服工艺技术、器材设备以及火箭燃料等方面的困难,把仿制工作继续推向前进。1960 年 11 月 5 日,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仿制的导弹,于是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导弹。1964 年 6 月

29    日,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发射获得成功,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历史上新的一页。通过中近程火箭的研制,我国年青的火箭队伍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1958 年 5 月 17 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表达了我国人民发展航天技术、向宇宙空间进军的强烈愿望和决心。1963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负责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1964 年 11 月,在国防部第一研究院一分院的基础上组建运载火箭研究院。这时,我国研究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条件已经成熟。

1965 年 1 月,钱学森上书中央提出,自前苏联 1957 年 10 月 4 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对这些新技术都有过研究,现在看来,研制弹道火箭已有一定基础,进一步发展中远程火箭,即能发射一定重量的卫星,计划中的远程火箭无疑也有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 1965 年 4 月,国防科委提出了 1970 年到 1971 年期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想。卫星本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由当时国防部五院转成第七机械工业部负责研制。地面观测、跟踪、遥控系统以科学院为主,第四机械工业部配合研制。搞人造卫星采取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针。

1965 年 9 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人造卫星设计院,正式实施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研制计划。确定卫星起点要高,在技术上要做到比苏美第一颗卫星先进。卫星入轨后要抓得住、测得准、预报及时。为保证第一颗卫星发射需要,在全国疆域内建立相应的观测网、信息传递系统和计算机控制中心。

1966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采用两级液体燃料火箭加第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组成,计划在 1970 年发射。这时“文革”风暴已经起来,为了把“文革”的干扰和影响减至最小,同时也为了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空间研究机构集中起来,形成拳头,实行统一领导,1968 年 2 月 20 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兼任院长,列入军队编制,由国防科委直接领导。

1970 年 1 月 30 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成功,我国的多级火箭技术取得突破,为发射长征一号火箭奠定了基础;另外,早在 1967 年第一个卫星发射工程已经完工。1970 年 4 月 2 日,周恩来召集会议听取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火箭情况汇报。4 月 23 日毛泽东亲自批准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宣告我国也进入了航天时代,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 5 个独立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卫星为多面球体,重 173 千克,用 20.009 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全面考核和验证了卫星、火箭、发射场、地面测控网各大系统的有效性和协调性,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一个大突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虽然比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晚了 13 年,但毕竟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的,显示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架进太空的望远镜,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发射成功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11点,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4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X射线太空天文卫星“天眼”。该卫星项目是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空间科学任务。这将显著提高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的发展水平,填补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白,实现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从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飞跃。

“眼”的全称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是继中欧合作地球空间探测双星、“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和“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之后我国又一颗重要的空间科学卫星。该卫星的设计寿命为4年,呈立方体结构,总质量约为2500千克。它装有4个探测有效载荷,如高能、中能和低能X射线望远镜和空间环境监测器,并能观测能量范围为250千电子伏的X射线和能量范围为200-3兆电子伏的伽马射线。该卫星采用直接解调成像方法,通过扫描观测可以完成宽频带、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空间X射线成像。它具有复杂的热控支持、地面测控、数据传输支持和长期负载运行下的能量支持能力。

“智慧之眼”的主要工作模式包括哮天地区的巡天、定点观测和扫描模式。卫星发射进入轨道后,将开展四项空间探索活动:

首先,将对银河平面进行调查,以发现新的高能源和已知高能天体的新活动。

二是通过观察和分析黑洞和中子星等高能天体的光变率和能谱特性,加深对致密天体和黑洞强引力场中的动力学和高能辐射过程的理解。

第三,在硬X射线/软伽马射线能量区获得伽马射线爆发和其他爆发的能谱和时变观测数据,以研究宇宙深处由大质量恒星死亡和中子星合并引起的黑洞形成过程。

四是探索利用X射线脉冲星进行航天器自主导航的技术和原理,开展在轨实验。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空间科学已经逐步建立了包括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太阳系探索、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等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空间科学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先后与欧洲航天局、俄罗斯、巴西、法国、意大利、阿尔及利亚、阿根廷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双边空间合作机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纲要。

随后,将继续推动主要的空间科学任务,进行进一步演示,并启动新的空间科学项目。我们将加强空间科学关键技术的前沿研究,继续扩大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8次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山西发射卫星的地方叫什么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山西发射卫星地方叫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神堂坪乡的高原地区,地处温带,海拔1500米左右,与芦芽山风景区毗邻,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同时负责我国海上卫星发射。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拥有火箭和卫星测试厂房、设备处理间、发射操作设施、飞行跟踪及安全控制设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具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这里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无霜期只有90天,全年平均气温5℃。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自一九六七年组建以来,该中心广大科技人员以建设世界航天发射场为目标,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上,自力更生、开拓创新,大力开展航天发射技术研究与试验,突破了一系列重大航天发射技术难题,现已取得七百余项科技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减灾卫星和地震卫星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卫星是预测地震的卫星。空间测震有两个方面可以探索:一是根据地貌特征进行判断,美国 1972 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就曾拍到了地球上新发现的断层。这些断层的发现有助于地震预报;二是发射激光测地卫星进行研究。

减灾卫星的目的是减灾。过去人们对灾害的研究过于孤立分散,不能相互关联;而人造卫星却可以克服人为的“先天不足”的条件,利用卫星日夜监测地表一切自然变异对人类的不利影响。实际上,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都可以用于减灾活动。例如,美国每年只利用气象卫星就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20 亿美元,是卫星投资的 10 倍。许多国家目前正在加紧研究集通信、观测、导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减灾卫星。我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减灾卫星,预计于 2000 年前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赫歇耳发现天王星

全文共 2393 字

+ 加入清单

直到 200 多年前,人类还一直把土星看做是太阳系的边疆。那时,人们都只知道天空中有 6 颗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和我们人类的故乡地球。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合称为五大行星,人们用肉眼就能看见,所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了它们,并且把它们与太阳、月球一起称为“七曜(yào)”。意思是说,它们是天上七颗有光芒的、能够照耀人间的天体。

就在 1781 年 3 月 13 日这一天,发现了太阳系的一个新成员,从而扩大了太阳系的边疆。那是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所观测到的在土星之外那一颗蓝色的天体。

威廉·赫歇耳于 1738 年 11 月 15 日出生在德国汉诺威城。父亲是一位穷苦的乐师,在父亲的熏陶下,赫歇耳从小就表现出很好的音乐才能,以后还在吹奏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18 岁那年,因战争流亡到英国,孤独一人远离家乡,全靠以音乐谋生,收入十分微薄,只能勉强糊口度日。

赫歇耳从小就酷爱读书,如今他虽然是一位宫廷里的双簧管吹奏者,但仍然抓紧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从不荒废点滴时间。他读的书很多,尤其喜爱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渐渐地对天文学抱有特殊的兴趣,不久便成为一名天文爱好者。

赫歇耳正式成为一名业余天文工作者时,他已 35 岁了,各方面都已比较成熟。他深知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因此,所制定的业余天文工作的第一步计划,便是自己动手,磨制天文望远镜。

要动手制造望远镜,谈何容易。他已经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搜集有关光学理论的参考资料,购置必要的制作工具和材料,再要安排时间磨制镜面实在困难。于是,他便写信把妹妹卡罗琳·赫歇耳和弟弟阿历山大·赫歇耳两人从家乡接来,帮助他进行望远镜的研制工作。就这样,在 1774 年的夏

天,赫歇耳和他的妹妹、弟弟三人,组成了家庭望远镜制作“工厂”。

客厅变成了木工车间,卧室当成磨制反射镜车间  三个人劲头十足,锯木声、磨镜声响成一片,分工合作,热闹非凡。

那时的反射镜一般都是采用铜做镜面。单纯的铜面容易被氧化而失去光泽。经过大量的试验,赫歇耳确定采用两份铜与一份锡的合金做镜面。他用手工操作,一点一点地把整个镜面磨成准确的凹面。他在宫廷演奏后,一回到家,便马上换上工作服进行他的镜面磨制工作。他不分寒暑地磨制镜面,时常磨到饥肠辘辘,也不肯放手,就让妹妹给他喂饭吃,疲倦了,就让妹妹在一旁为他朗读小说。他就是以这种“十年磨一箭”的精神来磨制镜面的。 1776 年 5 月 1 日,一架 2 米长的反射望远镜,在他们三人的苦战中诞生

了。

有了自己磨制的望远镜,赫歇耳便请了一些帮手立即把它安装起来,使望远镜轻巧、灵活地指向天空,开始他的第二步计划——巡天观测。他珍惜每一个可以进行观测的晴夜,常常是整夜的观测,第二天还得拖着疲惫的身子到宫廷去演奏,以便换来日常生活费用;晚上不管回来多晚,只要是好天,他总是要打开望远镜,继续进行观测。妹妹始终跟在哥哥身边做观测记录,白天便进行整理归算。弟弟在哥哥指点下继续做磨制更大的镜面的准备工作。

就在他们进行巡天观测的第五个年头,即 1781 年 3 月 13 日,那天晚上

10  时许,当赫歇耳把望远镜指向双子座时,一颗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新星在望远镜里出现了。

开始,赫歇耳使用的是能够放大 270 倍的目镜镜面,接着更换成能够放大 460 倍的,最后又使用了能够放大 930 倍的目镜面。更换目镜镜面是判断恒星还是行星或彗星的一种观测方法。在更换目镜镜面后,星体如果变大,则该星体属于行星或彗星;星体如果不变,则该星体是属于恒星。

赫歇耳更换目镜镜面后,发现星体增大,这说明他所观测到的那颗星是属于行星或彗星。但是,自从天文望远镜发明以来,虽然发现许多新星,而行星却从未增加过一颗,所以当时不论哪位天文学家,都认为在太阳系里围绕太阳转动的只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和地球等六大行星而已。传统的偏见,使赫歇耳不敢相信这是太阳系里的另一个新成员——行星,于是,赫歇耳便似是而非地把它当成一颗遥远的彗星。

卡罗琳的观测记录簿上连续记录着:

3 月 19 日,彗星东移。

3 月 25 日,彗星速度加快,星体逐渐增大

3 月 28 日,彗星星体再增大,逐渐接近地球。

4 月 6 日,使用放大 278 倍的目镜镜面观测,彗星边缘清楚可见,但是,未见周围的雾状云以及彗星尾

一般彗星都有彗尾,即使没有彗尾的,周围也要有雾状云,对此,赫歇耳认为:“既不见彗尾,又没有雾状云,恐怕不是一颗普通的彗星。”

为了弄清这颗新星的真实身份,赫歇耳迫切需要求助于整个天文学界的帮助,希望各国天文学家都来进行对这颗新星的观测。因此,他在 1781 年 4 月 26 日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了一篇名叫《一颗彗星的报告》的论文,阐明了他发现的这颗新星的位置和特点,并希望各国天文学家对它进行观测。

赫歇耳的报告,引起了天文学界的极大震动,许多天文学家纷纷将天文

望远镜对准这颗“不平凡”的“彗星”,进行跟踪观测。可是,根据“彗星”运行轨道的计算结果表明,它不像其他彗星那样走着一条拉长了的道路而是十分近似其他行星所走的圆形轨道。“这难道是一颗新行星吗?”人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怀疑,最终才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是太阳系里的第七颗行星。

当时,赫歇耳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名字,给这颗新行星命名为“乔治星”。但是,忠于神话传统的英国人,把这颗太阳系的新成员,用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伏拉纳斯”的名字来命名它,翻译成中文就叫“天王星”。

天王星的发现,突破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扩大了太阳系疆界的范围,这无疑是人们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迈出的十分了不起的一步,它对于进一步认识太阳系起着意义重大的解放思想的作用。天王星的发现,犹如在平静的池塘中投了一块石子,人们相继又发现了第八颗行星海王星、第九颗行星冥王星,乃至今天人们仍在努力寻找着第十颗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以AD9371系统示例小尺寸卫星,讲述如何进行移动通信

全文共 4128 字

+ 加入清单

尺寸卫星很难在室外进行融合,那是因为室外的环境只适合地面站,这种小尺寸、重量轻、低功耗的产品会是无处安放。但我们又在想若干新兴市场推动了对小尺寸Ka波段接入的需求,无人机(UAV)和步兵若也能接入此类信道,那会是大大受益。

传统Ka波段地面站卫星通信系统依赖于室内到室外配置。室外单元包含天线和块下变频接收机,接收机输出L波段的模拟信号。该信号随后被传送到室内单元,室内单元包含滤波、数字化和处理系统。Ka波段的干扰信号通常较少,因此,室外单元的主要任务是以线性度为代价来优化噪声系数。室内到室外配置很适合地面站,但难以融合到小尺寸、重量轻、低功耗(SWaP)的环境中。若干新兴市场推动了对小尺寸Ka波段接入的需求。无人机(UAV)和步兵若能接入此类信道,将大大受益。对于无人机和步兵,无线电功耗直接决定电池寿命,进而决定任务时长。此外,过去专门用于空中平台的传统Ka波段信道,现在正被考虑用于提供更广泛的接入。这意味着,传统上仅需要下变频单个Ka信道的空中平台,现在可能需要工作在多个信道上。本文将概述Ka波段应用面临的设计挑战,并说明一种支持此类应用实现低SWaP无线电解决方案的新架构。

卫星通信行业的最新趋势显示,信号传输正从X波段和Ku波段推进到Ka波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频率范围内很容易实现带宽更宽的收发器。与此同时,X、Ku和Ka波段中的发射机总数在不断增加。过去,Ka波段中的发射机数量非常少,但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此范围内的频谱会变得越来越拥堵。这给此类系统的收发器设计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针对低SWaP市场,这些市场的尺寸和功耗要求会限制可达到的选择率。由于选择率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自然会折中考虑,降低选择率要求。某些情况下,例如频谱环境不那么明确的移动平台中,这种折中是有意义的。但在其他可以非常精确地预测干扰的平台中,选择率仍将是最高优先目标。

室内和室外概述

在典型的永久性卫星通信设施中,室外设备和室内设备在功能上是分开的。室外设备由Ka波段天线、低噪声块(LNB)和下变频级组成,其将Ka波段信号下变频为L波段信号,然后发送到室内单元。LNB和下变频级通常合并为一个单元,其输出端利用同轴电缆或光纤将信号发送到室内以供进一步处理。在天线端下变频至1 GHz到2 GHz信号可防止连接到室内单元的电缆产生额外损耗。室内单元由L波段接收机和解调器组成。此单元负责对信号做进一步滤波、数字化和处理。此外,它与地面传输网络相连,以便将信号发送到中央处理地点。

在发射侧,波形产生发生在室内L波段设备中。信号通过同轴电缆或光纤发送到室外设备。室外设备包含如下器件:一个块上变频器(BUC),用以将信号从L波段变频至Ka波段;一个HPA,用以将信号放大到所需的发射功率水平;以及一根天线。如果接收机和发射机共用该天线,则还会有一个双工器,用以将发射机信号和接收机信号隔离开来。

尺寸和功耗

由于是永久设施,固定安装地点中的器件通常不是针对低SWaP而设计。根据其特性和滤波要求,室外LNB可能有10“ &TImes; 4” &TImes; 4“那么大。它通常尽可能靠近天线馈线放置,以优化系统噪声系数。室外BUC通常有相同的尺寸,而室外HPA可能非常大,具体尺寸取决于输出功率要求。室内设备包含一个19英寸宽机架安装解调器,它可以同其他机架安装调制解调器或处理设备叠放在一起。此设备负责完成接收和发射卫星通信信号的任务,但其SWaP效率可能不是很高。

低SWaP市场

随着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深化,以及人们期望即便在最偏远地区也有通信和数据链路可用,市场对降低SWaP的呼声越来越高。

小尺寸卫星通信解决方案

近年来,政府和商业对无人机的使用越来越多。无人机可用在距离其基地超过数百英里的偏远地区,日益依赖卫星通信来发送收集到的数据及接收操作员指令。此外,我们看到商业世界开发的无人机用途越来越多,其中许多既需要与卫星通信,也需要与其他航空器通信。这导致使用的频谱更高,而以前对高频谱的使用非常少。随着频谱变得越来越拥挤,滤波、频率规划和灵活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低SWaP卫星通信持续增长的另一个市场是手持式和便携式领域。除安全通信外,人们还希望发生和接收其他更多内容,这导致对手持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渴求快速发送数据,包括照片、音频文件、地图和其他数据,以及捕获带宽更宽的信号。这要求提高瞬时带宽,而外形尺寸则保持不变或比上一代更小,并且要降低功耗,以免携带笨重昂贵的电池包。战术车辆自身的功率有限,空间较小,故而存在类似的SWaP限制。

另外,与波形无关的系统有很多潜在好处,可以进行配置以使其在任何给定波形环境中发挥作用。在当今的一些军用系统中,航空器上需要三到五个不同的收发器系统以帮助不同系统相互通信。将这些系统合并成一个与波形无关且具有软件定义灵活性的系统,可以让卫星尺寸缩小5倍。

低SWaP的设计挑战

随着来自低SWaP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举例来说,单单滤波这一项要求就会使此类系统的尺寸增加不少。随着频率范围提高到Ka波段,当下变频到1 GHz中频(IF)时,越来越难以实现同样的抑制性能。这就需要增加滤波器数量或增大滤波器尺寸。而且这些滤波器并不便宜,每个通常要花费200美元或更多。就此而言,较高中频会很有利,因为这样可以降低滤波器要求。

此外,在低SWaP市场中,网络的不同节点以网格方式通信,部分网络没有地面基础设施。由于没有一个中央位置来执行处理,因此,各收发器必须能够处理收到的数据。传统卫星通信市场的天线与处理器之间是分离的,但在低SWaP市场,人们希望数字化处理和FPGA尽可能靠近天线。这种本地处理为此类网络应使用多少带宽设置了限制,因为要处理的带宽越宽,则所需的时钟速率和器件功耗越高。在传统固定安装的Ka波段网络中,可以使用高达1 GHz的瞬时带宽;在低SWaP市场中,100 MHz到200 MHz更符合实际。

为了解决这些接收机挑战,传统办法是采用超外差架构,其会将Ka波段下变频至L波段,在下变频到L波段之前可能还有一个中间级。这种方法需要使用大滤波器,器件数量多且功耗高,无法支持低SWaP要求。鉴于上述限制,典型超外差架构开始在此类应用中势微。

高中频架构

针对此类市场,更好且更合适的架构是高中频架构。这种架构利用了直接变频收发器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在直接变频收发器中,输入RF能量直接变频到基带,并分割为I和Q两个单独的流。此类产品已将其频率范围提高到6 GHz,从而支持新的独特使用场景。过去,这些器件的性能满足不了要求超高性能的军用和商用系统的需要。但最新进展表明,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满足高性能需求。

这些器件的一些最新进步包括:带宽更高、线性度更好、集成数字信号处理功能更多、校准更轻松。这些器件的典型带宽高达200 MHz,而且可以针对不需要高带宽的情况进行调整。在频谱拥挤的环境中,此类器件的高线性度还有助于提高性能。这会使灵敏度略有降低,但在这种环境中,此类折中是必要的。此外,集成DSP功能可降低系统中FPGA的负担,节省功耗,减少复杂性。这些器件集成的FIR滤波器可进一步帮助解决拥挤环境中常见的许多通道选择率问题。

此类器件的另一个进步是集成了连续时间Σ-Δ型ADC (CTSD)。抗混叠滤波是这类ADC的固有功能,因此不再需要SAW滤波器,这有助于降低此类系统的延迟。

在高中频架构中,Ka波段不是直接变频为基带,而是先转换到高中频,然后馈入直接变频接收机。由于此类转换器的频率范围得到提高,该中频可以放在5 GHz到6 GHz之间。中频频率从1 GHz(当今的典型系统)提高到5 GHz,使得镜像频率范围比以前离得更远,故而前端滤波要求大大降低。前端滤波简化是缩小此类系统尺寸的一个因素。

采用AD9371的系统示例

图1显示了此类系统的一个例子。该系统由一个17 GHz到21 GHz的接收机通道和一个27 GHz到31 GHz的独立发射机通道组成。从接收机通道开始,输入RF能量先由Ka波段LNA放大,再进行滤波,以让17 GHz到21 GHz信号通过混频器。混频器利用一个22 GHz到26 GHz范围的可调谐LO将17 GHz到21 GHz频段以100 MHz一段下变频至5 GHz IF。前端滤波器处理27 GHz到31 GHz范围中的镜像抑制、LO抑制和带外信号的一般抑制,防止来自m &TImes; n镜像的杂散信号通过混频器。此滤波器很可能需要定制,但由于对此滤波器的要求降低,所以其尺寸、重量和成本会比传统系统要低。

一旦将RF前端转换到5 GHz的高中频,就会进行进一步放大和滤波,然后发送到AD9371。高中频所需的滤波比较弱,利用现成的廉价小型LTCC滤波器即可轻松完成。这里的关键点是要确保无中频谐波影响AD9371。

在发射侧,AD9371可用来产生并输出最高+4 dBm的5 GHz波形。IF位于5.3 GHz的频率,不同于接收机上的5.1 GHz,这是为了降低两个通道之间发生串扰的可能性。然后对输出滤波以降低谐波水平,接着馈入上变频混频器,变频到27 GHz至31 GHz前端。这可以利用与接收机侧相同的22 GHz至26 GHz范围的LO来完成。

此外,采用直接变频收发器可为频率规划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这里仅给出了一个例子,但还有许多可能的频段可以使用相同的架构。AD9371能够快捷轻松地改变其IF频率,使得系统可以灵活地避免有问题的杂散响应,或者像人们对软件定义无线电的预期那样进行性能优化。

结语

世界各地都需要借助通信和数据实现连接,这使得卫星通信收发器的数量越来越多。近年来,X和Ku波段日益拥挤,故而推动低SWaP系统向Ka波段发展。无人机、手持式无线电或战术车辆上安装的卫星通信网络的激增,强烈要求通过创新方法来降低SWaP,同时保持高性能指标。在高中频架构中,我们已展示了一个合适的平台来在这些频段中实现更高的选择率,其利用了目前可用的集成直接变频收发器的小尺寸和低功耗特性。AD9371用作中频收发器可将收发器的整体尺寸缩小一个数量级,从而为解决下一代卫星通信难题提供大量解决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上线,未来有望超过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及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一开始因为投资规模从最初的 10 亿欧元,飙升到 100 亿欧元,导致许多欧盟成员国不愿出钱,使得计划一拖再拖的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 计划,历经 17 年来的数次预算增加,以及卫星发射失败造成的技术延误后,日前终于上线投入运行,开始向智能手机和汽车导航设备内发送第一批卫星信号。

据了解,这一将由 30 个卫星组成的导航系统,未来有望超过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及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 卫星导航系统,成为全世界精确度最高的定位导航技术,从而结束欧洲长期以来对 GPS 与 GLONASS 的依赖。

而且,由于卫星数量更多,且安装了最精确原子钟,估计运行 300 万年后误差也只有 1 秒的情况下,伽利略卫星导航能提供更好的信号、传递更多资讯。而且,其免费定位精确度可达到一米以内,付费服务精确度更高,将可达到厘米的精确度。相较之下,GPS 和 GLONASS 的精确度只能达到几米的距离。

伽利略系统目前有 18 颗卫星在轨运行,开始阶段信号并不稳定,因此仍需要依靠 GPS 卫星的帮助。但等 2020 年之时,完成另外 12 颗卫星的发射候,总计 30 颗卫星盘旋在地球上空 23,333 公里高度,其信号传导会更加可靠,届时将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准时间和位置数据。

根据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官网指出,待 30 颗卫星全部就位,其搜救服务能大大缩减人员搜救时间。例如,落入海底或山间迷路人员的搜救,将从之前的 3 小时缩短到 10 分钟。而且,无论是隧道内,还是被高楼大厦围绕的街道,伽利略系统的信号就能顺利到达。

负责开发这一技术的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太空总署表示,一些手机生产商已经着手制造相关芯片,今后只要装载相容伽利略导航系统的芯片,不论是智能手机和车用导航系统都可免费使用导航服务,有些甚至只需通过软件升级就能使用。

据了解,目前包括中国华为 Mate9,和西班牙的一款智能手机已经装载了相容伽利略导航系统的芯片。另包括高通、博通、英特尔、联发科等芯片大厂也正在生产相容伽利略导航系统的十几种芯片。这些产业合作将为伽利略导航注入大量资金和创新元素,帮助开发出全新运用和服务。根据估计,伽利略导航系统将为欧盟的 GDP 贡献 10 个百分点,这一比率到 2030 年会增加到 30%。 欧盟委员会也表示,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将在未来 20 年创造 900 亿欧元的营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天文灾害对卫星有哪些影响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研究太空环境的学者一般将太阳与地球之间环境条件的变化称为太空天气,太空天气对于现代技术尤其是通信技术影响颇深。

太空天气对卫星通信的影响包括对卫星的影响、对卫星信号传播环境的影响和对地面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太阳放射的高能量粒子可能造成高轨道卫星(如同步卫星)存储器发生混乱、绝缘材料充电及因绝缘材料被击穿突发放电造成的元器件损坏;

(2)太阳活动的加强会加速低轨道卫星的轨道衰落、降低卫星寿命。太阳风带来的能量是极紫外辐射能量的十倍或者更多,此时受高纬焦耳加热和高能粒子沉降等的影响,大气密度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卫星受到的大气阻力也会突然增加,从而加快卫星轨道的衰减;

(3)太阳噪声直接影响卫星下行链路的信噪比;

(4)信号穿过电离层或对流层时,会因被吸收、电离层闪烁、法拉第极化旋转等降级,即使接收站的输入信噪比下降。

今天小编就天文灾害对卫星有哪些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常见的天文灾害有哪些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关注网站其他更多的知识,希望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卫星互联网是什么技术?有什么优势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卫星互联网的建立是依靠于太空通信卫星所建立的,当太空中的通信卫星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相互交错形成一个辐射整个地球的卫星互联网。

2

相对于现如今的基站通信来说,卫星互联网建成之后,能够让信号进行全球范围的辐射,比如现在的海上或者是沙漠,都能够保持通讯信号。

3

还有就是,虽然卫星互联网在建成之初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但是后期的话维护等各方面的消耗都是很少的,相对于基站建立来说,成本上有很大的节约。

4

此外,卫星互联网能够支持更多的宽带接入,比如农村宽带、临时通信、电信基站中继等等,能够实现大规模的通讯,此外还能够让全球的人们实现免费通话上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卫星是如何发射的?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当装有卫星的运载火箭站在发射台上时,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完成,按照"倒计时程序"进入最后准备阶段。地面控制中心的发射指令:“9.8.7.6,5.4,3.2,1。发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被点燃,运载火箭开始升空,速度越来越快。这是加速飞行的开始。

发射阶段是从从地面发射运载火箭到将有效载荷发射到预定轨道。在这个阶段行进的路线被称为发射轨道。运载火箭的发射轨道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加速飞行段。惯性飞行段和最终加速段。在运载火箭垂直起飞10秒钟并计数到0秒后,它开始按照预定程序缓慢转动。在发动机持续运转超过100秒后,运载火箭已经上升到大约70公里的高度。当基本达到所需的入轨速度和接近地面的方向时,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关闭并分离。与此同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点火并继续加速飞行。此时,它已经飞行了2-3分钟,并已到达150公里至200公里的高度。它基本上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并按照预定的程序放下了箭头整流罩。然后,当火箭达到预定速度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关闭并分离,从而结束加速飞行阶段。

这时,运载火箭获得了大量的动能。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开始进入惯性飞行区,直到它到达与卫星预定轨道相切的位置。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开始点火,进入最后加速段飞行。当加速到预定速度时,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关闭,卫星从火箭运载器中弹出,进入预定的卫星轨道。到目前为止,运载火箭的任务已经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入轨 他笑着哭了

全文共 1529 字

+ 加入清单

太空星月传奇池子——孙家洞(科普中国)

从1970年至今,中国航空公司拥有80多颗人造卫星,平均每年两颗。这些卫星中有三分之一与孙家洞直接相关。他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和工程领导者之一,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总工程师。

孙家栋晚年最难忘的事情是世界闻名的“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开发。1967年,中共中央把“两颗炸弹一颗星”提上了议事日程。“要有一颗中国人造卫星,它不可能像鸡蛋一样大!”这是当时中央领导人最想看到的。那年夏天,中央委员会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科学家钱学森领导。当时,从苏联回来的孙家东在国防部第五研究所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钱学森很久以前就知道这个脚踏实地的中年人,也听说过他在苏联学习的突出事迹。不久,经聂元帅荣臻批准,钱学森批准,孙家栋调到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卫星总体设计部部长。“如果国家需要,我就去!”孙家栋毫不犹豫地轻松上任。

说到轻装上阵,实际上是指孙家栋在多年的学术工作中养成了一种“举重”的心态:似乎有很大的困难,我一直很坚定。在沉重的负担下,孙家栋很快理清了思路,决定分三步走:选拔人才、制定计划、找人做决定。

孙家栋

"这颗卫星将升入天堂,挑选候选人是当务之急。"钱学森曾经说过。于是,孙家东从从事卫星事业的需要出发,从不同的派别中挑选了18名技术人员组成了“卫星发射队”。这18个人后来被誉为“太空18勇士”。

一旦候选人准备好了,如何开展工作?当时,赵九章等人已经撰写了300页的卫星研究项目,但还没有完全深入。孙家栋翻看着这些文件,想起了聂元帅的八字方针“尽可能简单,尽快上天堂”。他决定不为文件归档,更不用说写研究文章了,因为国家等不起。很快,以“天堂”为主题的新计划只发布了30页。

最后一步是做出决定。因为这是国家大事,需要中央领导签字确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没有人敢做决定。孙家东知道航天事业不能再拖了,就咬紧牙关去找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直截了当地说:“刘主任,这件事现在你说了算。你知道怎么签字,如果你不明白,你必须签字,否则你就做不到。”刘华清看着孙家栋坚定的眼神,一言不发地签署了提案。

为了得到他给自己的“军令状”,孙家东一点也不激动。相反,他的心情相当沉重。来自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卫星一颗接一颗地飞上天空已经成为事实。是时候让中国的人造卫星尽快上天了。带着这样的心态,孙家栋投身于无私的工作。

一两天;一月和二月;一年,两年...1974年4月24日21: 34。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颗卫星的重量相当于苏联、美国和法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和。当然,它比不上鸡蛋。

董一世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能忍受孤独的人。孙家东清楚地意识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只是长征的第一步。他肩上的担子仍然很重。当务之急是调整他的心态。一周后,在五一劳动节的晚上,来自“东方红”研究所的18名战士被邀请到天安门广场观看仪式。作为最大的贡献者,孙家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被邀请。当然,孙家东并不在乎。那天晚上,他在天安门广场给他的爱人买了一件毛衣。然后他平静地回到家,调整他的思想为下一步做准备。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后,孙家栋领导并参与了“实践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等卫星的发射。每颗卫星都记录了孙家东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将永远记录在中国航空史上。

由于孙家东对人造卫星的杰出贡献,国家于1999年授予他“两颗炸弹一颗卫星”的荣誉奖章。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会议上,他被授予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些都是对这位献身于太空飞行的伟大科学家最公正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国产商用卫星上架”上热搜 网购卫星空间广阔吗?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这项商品的发展空间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毕竟这是一件“新鲜事”。商用卫星的制造、运营和服务都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技术支持,而如何平衡成本与服务质量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国产商用卫星上架后,可以进一步提高商用卫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加可靠和稳定的商用卫星服务。

商用卫星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通信、广播、气象、物流等领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增强品牌和竞争力等目标,因此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国产商用卫星的上架,不仅代表了中国在卫星技术方面的发展水平,更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商用卫星服务,为国内企业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支撑。

卫星的制造和设计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以及高昂的资金投入。卫星的维护和运营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和设备,以确保卫星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这些都需要庞大的投资和耗费大量的时间,而这些成本将会转嫁给用户。如果网购卫星空间成本太高,将会限制其使用范围和市场规模,因此如何平衡成本和服务质量是商用卫星上架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商用卫星的服务需要满足高可靠性、高带宽和实时性等多方面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与当前国内卫星的技术水平和现有的规模并不完全匹配。商用卫星上架后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商用卫星服务涉及到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和私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在提供服务时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否则将可能面临被罚款、被查封和被撤销营业许可等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卫星接收机的调制方式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卫星接收机调制方式

在通信原理中把通信信号按调制方式可分为调频、调相和调幅三种。数字传输的常用调制方式主要分为:

正交振幅调制(QAM):调制效率高,要求传送途径的信噪比高,适合有线电视电缆传输。键控移相调制(QPSK):调制效率高,要求传送途径的信噪比低,适合卫星广播。残留边带调制(VSB):抗多径传播效应好(即消除重影效果好),适合地面广播。编码正交频分调制(COFDM):抗多径传播效应和同频干扰好,适合地面广播和同频网广播。

世广数字卫星广播系统的下行载波的调制技术采用TDM QPSK调制体制。它比编码正交频分多路复用(COFDM)调制技术更适合卫星的大面积覆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全文共 5028 字

+ 加入清单

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金塔同走一条路,同饮一河水,同居一块热土,同顶一片蓝天。

在金塔北部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这座新型城市的中央广场上,由江泽民题写的“东风航天城”五个大字,熠熠生辉。这就是誉满中外的中国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代表我国航天技术先进水平的一个高科技航天试验和发射基地。这里不仅有神圣肃穆的气氛,宁静整洁的小区,宽敞平坦的街道,高大挺拔的胡杨,威武矫健的步伐,雄壮响亮的歌。而是有作为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导弹卫星综合试验基地。那拔地而起、破云钻天的东方红卫星和神舟飞船发射场,那神秘而神圣的指挥控制中心和测试中心,那威振四方、惊天动地的导弹试验基地以及边防、武警、森警、雷达等诸多兵种,那庄严肃穆、浩气英风革命烈士陵园,那象征着航天人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东风标志——“银荷之光”,无不告诉人们,这里聚集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国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研究并通过了发展我国的原子弹事业、制造-的决定。不久,毛泽东又-远瞩地发出了“我们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随后,由总参部、总后勤部、各兵种领导及苏联专家组成的勘察队,分别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广大地区,拉网般的进行勘察选址。经过慎重地分析和比较,于是把综合实验基地的场址,正式确定在金塔与额济纳旗之间的那片亘古荒原。那一带,北临辽阔的居延盆地,东接浩瀚的巴丹吉林大沙漠,西枕连绵的马鬃山脉,南靠富庶的金塔绿洲。滚滚而来的弱水,从中穿过。两岸地势平坦,地质坚硬,远离居民区,人烟稀少,水源充足,气候条件也还可以。同时,距酒泉、金塔不远,物产丰富,足可满足后勤需求,是最佳的卫星发射场地。因而,这片当年的不毛之地,被共和国选定为当飞天圣地,担负起了“通天大道”的历史重任,成为声震四海的“航天城”。

紧接着,中国人民志愿军20兵团带着战场的硝烟,秘密撤离朝鲜回国,和来自全国各地区、全军各兵种的近十万建设大军一起,悄然进入金塔之北的大漠腹地,拉开了大规模的基地工程建设帷幕。为确保与北京总部长途通信的秘密,基地的通讯代号定为东风。后来,基地也正式启用了“东风”这一名称——这就是人们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称为“东风基地”的缘由。当时,仅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部竣工,标志着中国航天第一个自主发射基地的诞生。

在而后的40多年之中,基地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竖起一座又一座里程碑。1960年以来,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第一枚中程导弹、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在这里发射成功。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从这里升空。1980年5月,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这里飞向预定的太平洋海域。1981年9月,中国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向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中国第一次为外国提供搭载业务的卫星,也是从这里发射的。中国发射的全部卫星中,有33颗是这里发射的,其中有17颗可收回卫星,成功率达百分之百,居世界前列。

1992年,党中央体-远瞩地决策,实施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由此铺开了中国载人进军太空的宏伟蓝图。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整个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我国幅员辽阔,但载人飞船的基地为什么选在甘肃金塔,据有关专家说,我国选择载人飞船的基地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选的地点有4个:金塔、西昌、太原、海南。但发射场的选定有个先决的条件,要牵扯到着陆场、火箭残骸落区、逃逸救生落区等问题,要求发射场要尽量开阔,周围居民要少,落点也要选择人烟稀少、地域开阔、平坦的地区。同时,北方的天气情况容易预测,而南方天气局部性的变化比较快,发射的最佳时机很难把握,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金塔最符合这个条件,所以选择金塔为载人飞船的基地。

经历了11年的刻苦攻关,在4次无人飞行试验的基础上,中国人终于圆梦九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钟后成功返回地面,这也是中国第一次载人飞往太空,杨利伟也是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两年后,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航天员乘坐“神舟六号”在太空遨游了5天后安全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载人航天战略第一阶段的收尾之作。2008年金秋时节,“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又从这里飞向茫茫宇宙,成为中国人“太空漫游”之旅的起点,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都沸腾了。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分别成为“航天英雄”和“英雄航天员”。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

从航天飞船到载人航天,这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据国外媒体报道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太空大国,2005年真正确定了航天大国地位。中国还将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表明她的载人航天技术可与美俄媲美。中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与其它航天大国平起平坐。人们相信,随着“神六”的成功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会创造中国航天发展史上越来越多的奇迹和辉煌。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简称“三大精神”,构成了我国独特的航天文化。

1997年起,航天城开始有条件地对国内游客开放,从此揭开了它神密的面纱。目前,对国内游客开放的景点有:神舟飞船发射场、东方红卫星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基地历史展览馆、圆梦苑、革命烈士陵园、东风水库、沙漠胡杨林等。

神舟飞船发射场又称921工程发射阵地,该工程是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立项的载人航天工程,是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基础上建成的。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新建了具有两个测试工位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发射塔架、指挥控制中心、加注系统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基础发射设施。测试厂房是一座相当于38层楼高、中间没有任何楼板拉通的巨型建筑,堪称中国乃至亚洲建筑史上的奇迹。发射塔上设置有与运载火箭逃逸救生系统相对应的逃逸救生滑道装置,能够保证航天员在事故状态下紧急撤离。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场,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后,“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飞船,“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相继从这里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也称2号卫星发射阵地,始建于1966年。1970年4月24日21点36分,上千名专家历时3年研制成功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推动下,徐徐升上太空。10分钟后,重达172公斤的卫星入预定轨道。东方红的音乐通过无线电波在太空回响。“东方红”的发射成功,奠定了我国空间飞行器研制、航天基本数据建设、观测跟踪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步入太空时代,被列为当年世界十大新闻之首。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也是“东风三号”中程导弹全程试验、“东风四号”导弹初期试验和“东风号”洲际导弹飞行试验的发射场,同时,也曾是卫星飞行实验发射场地。

东风场史展览馆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占地500多平方米。展览馆内陈列着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导工作、视察基地的史料等,此外还收录了各类火箭卫星的珍贵图片、火箭发射回的残骸、各种火箭、卫星模型及光电模拟发射现场等,系统地再现了各个时期的情况、历次发射的记录和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的辉煌业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课堂。前厅设有航天城全貌微缩景观,航天飞机模拟发射演示台。正中是一幅《中国飞天》长卷,长17,5米,高2,8米,整幅画由74张照片组成。这幅画中的远山、沙石、戈壁象征航天人所处的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骆驼、胡杨、红柳、骆驼刺表示了航天人扎根戈壁、,任劳任怨、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蓝天、白云喻示广阑的发展前景。东风场史展览馆记录了东风基地从建诗广阔的发展前景。东风场史展览馆记录了东风基地从建设至今艰苦创业的历史和辉煌业绩。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可用五个“最”字来概况:一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航天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组建于1958年初,是我国第一支航天发射部队;二是任务最重,40多年来,承担我国所有地地导弹,绝大多数战略导弹总共1000余枚导弹火箭的试验任务,承担了大角度中程轨道卫星和“神舟”宇宙飞船的试验和载人发射任务,发射频度之密集在各发射单位中是绝无仅有的;三是技术最先进,发射技术达到世先进水平;四是贡献最大,基地创建至今共为中国创造了“十个第一”;五是环境最苦,部队大部分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发射场就在戈壁滩上,风沙干旱,远离城镇,荒凉寂寞,非常人所能忍受。“东风场史展览馆”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光荣历史和辉煌业绩的一个缩影,是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圆梦苑是专门为航天员进驻发射场设计建设的。圆梦苑的核心建筑是问天阁,是发射前航天员们的住所和活动场所。“问天阁”取自宋朝苏东坡《水调歌头》一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意寓航天人探索太空的勇气和追求。是圆梦苑大厅,可以看到《飞天》和《九色鹿》两幅莫高窟壁画摹本,有敦煌著名画家王亚玲临摹。众所周知,敦煌是中国古代“飞天”的故乡,莫窟壁画中描绘的飞天形象,寄托了中国人民飞向太空的梦想。如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使梦想变成现实。圆梦苑大厅中央的一段仿长城式样筑起的楼梯,别具一格,它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中华民族正在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穿过走廊,就来到了问天阁。阁中有医监、医保室,是航天员出征前检查身体和清肠的地方。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0号区东北4公里处,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被祢“9号半”。1988年重新规划整修,四周建起围墙。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园名是张爱萍上将题写的。园内建立了象征国防、科技、战士扎根戈壁,志在航天事业的纪念牌,聂荣臻元帅题写了“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碑名。陵园占地约3.1万平方米。园内安葬着20基地、工程兵7169部队、空二基地等单位的600多名官兵、职工、家属的遗体或骨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是基地光荣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清明节,基地的广大指战员和各界群众到这里扫墓,凭吊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陵园正前方位置是聂荣臻的陵墓。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镏金大字“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镶嵌在黑色的大理石墓碑正面。背面的碑文有著名书法家厉国香用楷体书写,共1152字,它概括记述并高度评价了聂荣臻元帅光辉的一生。碑前面的玻璃罩里,安放着聂荣臻元帅的骨灰。汉白玉石盘上雕刻着93朵盛开的玫瑰,象征聂荣臻元帅93载辉煌的人生。

东风水库原名为“五一水库”,始建于1960年4月,1962年投入使用。水库位于东风场区西南约7公里处,占地面积8.5平方公里,大坝长1796米,库容1800万立方米,主要水利设施有黑河引水枢纽、2,8公里的引水渠遭和7公里长的灌溉渠。东风水库是基地官兵为了改善恶劣的自然环境,确保基地生态平衡而建造的,它是荒漠戈壁中一处独特的景观。1995年6月,由水利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国防枓上委共同筹措资金,对水库进行了加固改建,主要对水库大坝作加固防渗处理,改建放水洞,增设渠道的进水闸、汇冲闸、溢流闸及挡水沙坝,工程挖填土石方26万立方米,总投资2632万元,于1996年8月顺利竣工,改变了水库淤积、设施老化、渠道引水困难和大坝渗漏严重的状况。

景点位置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S315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第三十七、三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上天了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9月19日22: 07,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形式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

据了解,这两颗卫星都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它们是中国北斗三代系统的第十三和第十四颗组网卫星,也是中国成功发射的第三十七和第三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飞行,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将进行后续测试和测试评估。该卫星将与之前发射的12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联网,以提供及时服务。根据该计划,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础系统将于今年年底建成,为“一带一路”沿岸国家提供服务。据报道,两颗卫星首次搭载了国际搜救组织的标准设备,并将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和定位服务。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以及郑源一号的末级)分别由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85次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成功发射试验十九号卫星 意味着什么?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试验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在卫星技术、航天事业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这对于中国和全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2023年3月17日,中国成功发射试验十九号卫星,这是一项备受关注的成就。这个事件对中国及全世界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一颗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开发的卫星,用于测试卫星测控技术和高精度星载钟技术。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的卫星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这次成功发射表明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多项重大的航天成就,如嫦娥探月计划、天宫空间站、火星探测器等。这些成就证明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实力和发展潜力。试验十九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也为中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卫星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用于通信、导航、气象预报、资源勘探等多个领域。中国的卫星技术水平的提升将会对全球卫星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将为全球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展示了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中国一直致力于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并且在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国家之一。

期待中国在未来的航天事业中取得更多的成就,为全球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次成功发射也体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的积极态度。卫星技术在灾难救援、军事领域、环境监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为全球应对这些挑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哪里发射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名叫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成功发射。我国也是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发射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研制运载火箭、建设发射场、研制卫星本体和卫星所携带的科学仪器、建立地面观测网等。东方红一号在攻克了结构系统、热控系统和能源系统、乐音装置及短波遥测系统、跟踪系统、天线系统和科学探测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运行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东方红一号升空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东方红一号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质量比前4个国家发射的第1颗卫星质量总和还多29.8千克,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东方红一号也都超过了上述国家第1颗卫星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伴随卫星成功释放,天宫二号有了“自拍神器”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这颗于9月15日随天宫二号航天实验室进入轨道的卫星,经过约40天的在轨储存后,于10月23日7: 31从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在发射过程中,宇航员景海鹏和陈东用手持摄像机拍摄了卫星从天宫二号下方100米处穿过的视频。

"天宫二号伴星将在其轨道上进行伴飞试验."伴随卫星总设计师陈鸿宇告诉《每日科学》记者,天宫二号发射后,伴随卫星首先实现安全距离,然后通过轨道控制实现进近和伴随飞行。伴星配备了高分辨率全帧相机,天宫二号和神舟飞船的组合在伴飞试验期间被成像和观察。

中国科学院开发的天宫二号卫星重约47公斤,大小相当于一台打印机。它具有高效的轨道控制、灵活的姿态指向、智能任务序列处理和时空TT&C通信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与神舟七号伴星相比,它体积更小、能力更强、集成度更高、用途更广,属于新一代先进的微型卫星。

据了解,伴星将于本月底通过多轨道控制再次接近天宫二号和神舟飞船组合,并将飞越该组合进行成像观测。之后,它还将与天宫二号一起进行近距离编队驻留试验和空间新技术验证试验,以进一步扩大其空间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卫星通信在信息网络中的应用及发展

全文共 1542 字

+ 加入清单

卫星通信信息网络中的应用发展

当今世界;人们在谈到通信时,总是离不开宽带通信,多媒体通信和移动通信。因此未来的电信网,将是一个包括地下的光缆,地面的微波和蜂窝移动通信,地面以上20公里左右的汽球通信及数百至数千公里的低轨道卫星通信,一万公里左右的中轨道卫星通信,以及3.6万公里高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系统组成的一个混合系统。它们之间既可以单独组成通信系统;又可以在不同系统间互连互通,成为真正无逢隙的、全球移动的、能够提供各种带宽和多种业务的综合通信网。卫星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手段,过去主要用在电话通信及电视广播等方面,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IDR和VSAT方式工作的卫星通信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陆地光缆通信的高速发展,对传统的卫星通信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卫星技术的发展;又由于卫星通信具有广播式传送及接入方式灵活等特点,使得它在因特网、宽带多媒体通信和卫星直播电视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卫星因特网的优越性及其应用范围:卫星因特网的优越性:1)以低成本的价格提供较宽的带宽;2)进行一点到多点通信,实现广播服务;3)可实现同时传播;4)能对终端用户实现地址化管理,从而可以实现即时提供所需信息;5)与距离无关。主要应用范围:1)ISP与骨干网连接。2)卫星高速传送二3)单向混合网和多点广播业务(如Direct PC):4)新一代的低成本双向IPVSAT业务。卫星因特网及其业务的发展据报道,近年来,卫星因特网的年增长率是相当可观的。过去一年中基于卫星的因特网业务增长了314%,过去两年中增长了858%。现在,全球超过11%的ISP使用卫星做因特网骨干网。新增加的数量主要是用在卫星接入和多点广播,从而提高了性能,降低了成本。其中许多是用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采用双向卫星终端的高速因特网接入,这样可以避开电信供应商,建立自己可以控制的企业网。卫星因特网的应用同时也推动了B to B(企业间)电子商务和农村通信的发展。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预测,在未来的十五年,通过卫星传送的业务将主要是数据型业务,而电话业务不会有明显的增长。据预测表显示:1995年电话业务约为80亿美元,而数据业务只相当电话业务约50%;到2001年,电话业务为100亿美元,数据业务将达到300亿美元;2015年,电话业务将仍为100亿美元,而数据业务将达到600亿美元。数据业务的发展速度将是非常快的。由于通信、媒体、因特网及娱乐等得到迅速发展,对带宽的需求增加很快,其中也包括对卫星空间容量更大的需求。根据国际卫星商业委员会(ISBC)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因特网使用的卫星空间段容量已达15Gbps,今后四年将增加五倍,达到64Gbps。我国卫星因特网的发展情况卫星因特网业务,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是近几年的事,但其发展速度则相当快,到2000年4月底,我国国际互联网的总带宽已达700MHz,其中利用卫星的带宽为208MHz。国内的因特网用户已达1000万用户,按目前国际发展现状,如有10%的用户通过卫星接入因特网,则其用户可达100万,可见其潜力是很大的。国内采用卫星信道作为接入网的Direc PC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广东电信的星网通业务就是利用“中卫-1号”卫星的ku波段的12MHz带宽进行 的。我公司目前正在与有关方面探讨,加速卫星因特网的推广应用。作为传统的电信运营企业,在新的电信发展环境下,为了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优势,正在认真研究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将在保证卫星通信作为电话通信一种重要手段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开发新的业务领域,在卫星因特网、宽带多媒体接入等方面寻求新的发展,这是卫星在电信通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真把它做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