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838

文章

58

篇1: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在性情上,孔子更为敦厚,而孟子更为愤世疾俗;在学说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将其发展到“仁政”上,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比孔子更为进步。

孔子的简介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有弟子三千,开创私人讲学之风。随着儒学被尊为封建社会正统学说,孔子也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孔子的学说主要有:“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中庸”观等等。孔子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并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孟子的简介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古代思想家,具有进步意义。孟子尊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之后。孟子的言论由孟子的弟子汇编成《孟子》,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孟子四端说的内容 孟子四端说的内容是什么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四端说的内容:每个人天生本性都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德行。

孟子四端说的出处

孟子四端说出自《孟子·公孙丑》,原文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四端说的意思

孟子认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显现,并非后天教化而成的。而这种本性就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四端包括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的四端说应该结合孟子的性善论来理解。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并以四端说作为论证。孟子认为人在后天应该通过道德修养来发扬本性中的四端,做到仁、义、礼、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孟子的思想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善,并且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孟子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强调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重民思想、爱民思想和用民思想。在重民思想方面,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强调了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决定因素;在爱民思想方面,孟子强调君臣之间是对等的关系,应平等地享受权利;在用民思想方面,孟子强调选贤举能应该不分贵贱,尊贤使能。

此外,孟子非常注重气节,认为孝道、忠诚、正直、宽容等品德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提倡舍己为人,强调了君臣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自律,要求君主将人民放在第一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孟子的思想成为了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今天的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和借鉴孟子的思想,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关心他人,维护公正和平等,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孟子思想主张八个字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思想主张法先、仁政、王道、德治。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孟子的天爵和人爵分别指什么 孟子的天爵和人爵指什么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的天爵指的是上天授予的爵位,指的是人先天的就有的仁义忠信等道德潜质。而孟子的人爵指的是人授的爵位,比如说公卿大夫。

天爵和人爵的出处

“天爵”和“人爵”的说法出自《孟子》:“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①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天爵和人爵是什么意思

孟子提出“天爵”和“人爵”的区分,是为了批评那些为了人爵,为了外在的物质的爵位而抛弃了上天授予的爵位,比如人的本性之中先天就蕴含的仁心中信。在孟子看来,人先天就具有包括仁义礼智等道德潜质,只要后天修养,就能将其发扬出来,现在却有人为了后天的爵位去修养先天的爵位,然后在获得了人爵后就抛弃天爵,这是孟子所批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孟子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仁”的思想,但他们之间也存在很多不同。那么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首先,孔子和孟子的性格不一样。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嫉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是一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他把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解民倒悬为己任,百姓的苦痛便激起他的愤世嫉俗。

其次,二者对“仁”的思想贡献不同。孔子是“仁”的奠基者,孟子是“仁”的建立者和完善者。最后,二者的施政纲领不一样。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而孟子的施政纲领更详细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认为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有违道义的人。在舍生取义者眼里,道义是居于第一位的,哪怕在道义与生命只能二选一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道义,而非苟且偷生。

《鱼我所欲也》的赏析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表达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文中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道理说得更加清楚,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舍生取义”是全篇的中心论点,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鱼我所欲也》的出处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思想观点有哪些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主要思想包括:1、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2、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道德修养论:以“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亚圣是什么意思 孟子为什么被称为亚圣

全文共 145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当中,一般情况“圣人”所指的意思就是一个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但是除了圣人之外,还有“亚圣”,那么这个亚圣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古人称孟子为“亚圣”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亚圣是什么意思

(1).谓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 汉 赵岐 《<孟子>题辞解》:“﹝ 孟子 ﹞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初学记》卷九引 三国 吴 张俨 《默记》:“ 汉光武 体亚圣之才,执文武略,聪明仁德。”《旧唐书·姚崇传》:“昔 孔丘 亚圣,母墓毁而不修; 梁鸿 至贤,父亡席卷而葬。”

(2).指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的人。 汉 王充 《论衡·书虚》:“ 鲁 去 吴 千有餘里,使 离朱 望之,终不能见,况使 颜渊 ,何能审之?如才庶几者,明目异於人,则世宜称亚圣,不宜言 离朱 。”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夫所谓亚圣者,必具体而微,命世絶伦。”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三》:“ 子张 、 子路 、 子贡 诸贤,当时皆有亚圣之目也。”

(3).指某一技艺仅次于前代圣手的人。 唐 张怀瓘 《书断》:“﹝ 张昶 ﹞尤善章草,书类 伯英 ,时人谓之亚圣。” 明 吴道迩 《襄阳府志·献征下》:“﹝ 张机 ﹞工於治疗,尤精经方……论者推为医中亚圣。”

(4).特指 孟子 。 元 文宗 时,封 孟轲 为 邹国亚圣公 ; 明世宗 时,去其封号,只称亚圣。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引 钱奇勋 诗:“引棺絶粒箭当胸,拚死扶持 亚圣公 。” 清 洪楝园 《<后南柯>自序》:“天赋之职任,亚圣所谓良知良能是也。”

2、孟子为什么被称为亚圣

孟子,字子舆,邹人。

是鲁孟孙氏之后。他的老师是孔子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学通了孔子的学说加以传播。他先是到齐威王面前游说,威王不用他,转到梁国,梁惠王认为这种迂曲高远的见解不合实际,也没有用他。

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正是各国争相利用法家人才富国强兵,征战吞并的战乱时代。各国都把增加军事实力,武力称霸提到最高地位。

秦用商鞅,国家富庶;楚、魏启用吴起,战胜弱敌;齐用孙子、田忌,国势强盛。

而孟子主张尊崇远古舜尧时代和夏商周三代的仁政德治来管理国家,缺乏现实作用,自然不被诸侯采纳。孟子晚年退回邹国,教授门徒,作成《孟子》一书。

孟子在书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承袭孔子思想,反对变法,非议耕战,主张“遵先王”、维护世官世禄和“劳心者治人”的等级秩序。

他又提出了旨在缓和阶级矛盾的“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推行“仁政,”他甚至主张把君位让给“贤人”,即“尚贤”学说。孟子呼吁“制民恒产”,不误农时,省刑轻赋。

他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启发良知。孟子是继孔子“仁爱、礼治”之后,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第二个伟人,他和孔子的主张被尊称为“孔孟之道”,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利用的精神武器,统治人们思想几千年。

3、至圣指的是谁

至圣说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由于儒家在封建统治者眼中的特殊地位,孔子及其门人与再传子弟,被后世帝王封公封圣,享受了莫大荣誉。其中,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又出现了个孟子并将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因而,后世将其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除了孔子与孟子外,儒家的代表人物中,还有三位“称圣”者,分别为“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与“述圣”子思(孔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人都能为尧舜,孟子说君不肖,则易之。

孔子说杀人以仁,孟子说舍生取义,两者的重点明显不同.孔子提倡个人仁慈,然后推动自己和他人,而孟子游说君主,实施仁慈,认为每个人都有仁慈,只要发扬,就能使世界稳定。

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仁思想的政治体现是以德治民,主张节用爱人,使人以时,为政以德。孔子还主张逐步完善政治,认为历史的不断发展可以通过旧的损益法来实现。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部分是维护周立,社会有序。

孟子主张唯心主义的性善理论,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他要求人们通过修养发扬善良的品质。在性善理论的基础上,孟子在政治上倡导仁政,主张政在得民。和孔子的为政以德一样,他反对苛政,但孟子提出了更激进的民贵君轻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孟子被称为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孟子的称号:

孟子,名轲,字不详,战国中期鲁国邹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因此,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著的《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记载了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元、明以后,的《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孟子的老师是谁 古代孟子的师傅是谁

全文共 198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孟子老师,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另一说是子思的门人。据史书记载,孟子出生时,子思已去世三十载,第一种说法不可信。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所以,第二种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亚圣孟子的职业观是怎样的?

全文共 2470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工作,那是历朝历代每个人都需要的,有了工作才能为自己挣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钱财也好,实现理想的机会也好,人各有志。那么在古代,像是一些圣人,他们的职业观又是什么样的呢?就比如孟子,他的成就虽然流传了下来,但是在他的年代,日子总是得一天天过,他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想法呢?

且从当时的购买力来计算孟老师的年入,《管子》又记载:十钟粟可交换成一镒黄金,一镒相当于二十两或者二十四两。十万钟粟就是二十万两或二十四万两黄金。先秦时期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4克到16克之间,十万钟粟至少相当于300万克黄金,如今的黄金价格为每克300多元人民币,那么十万钟粟相当于9亿元!战国时期的黄金价格不可与今日相提并论,那么还是《管子》的记载,一镒黄金可供一百辆战车及其驾驶员一宿的费用,孟轲老师一年的收入可供一百万辆军车一宿的费用!

孔子的理想是做一个职业经理人,而他的间接传人孟轲,也怀着与祖师爷孔子同样的梦想,游走于列国之间,想找一个理想的老板,成为一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职业经理。

然而,先秦不是一个适合孔孟学说施展的时代,孟子和孔子一样,一直没有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孟子一直处在求职和跳槽的循环运动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孟老师对职场有什么感想,他对自己的职业持什么态度,其待遇又如何,我们不妨来聊聊。

年薪状况:任齐国国卿时年入或相当于300万克黄金但不贪恋

孟轲老师年入如何?《孟子·公孙丑章句下》披露,他老人家在齐国当国卿的时候,年薪是10万钟粟。这是个什么概念?孟老师是在齐国工作,我们还是以齐国的经济情况来作为核算基础吧。根据《管子》的记载,在春秋时期,齐国一百亩田的粮食产量为二十钟粟,那么,十万钟粟相当于50万亩耕地一年的粮食产量。

考虑到战国时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提高,那么,十万钟粟至少也相当于十万亩以上耕地一年的粮食收成。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十万亩以上田地的收成,就算过去的一亩地的实际面积不如如今,那也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且从当时的购买力来计算孟老师的年入,《管子》又记载:十钟粟可交换成一镒黄金,一镒相当于二十两或者二十四两。十万钟粟就是二十万两或二十四万两黄金。先秦时期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4克到16克之间,十万钟粟至少相当于300万克黄金,如今的黄金价格为每克300多元人民币,那么十万钟粟相当于9亿元!战国时期的黄金价格不可与今日相提并论,那么还是《管子》的记载,一镒黄金可供一百辆战车及其驾驶员一宿的费用,孟轲老师一年的收入可供一百万辆军车一宿的费用!

《管子》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事,但此书成于战国时代,而孟子是拿的战国时候的薪水,以上计算还是有合理之处,孟老师的年薪按照当今的购买力,可能不少于一亿元。

不过,孟老师不是那种贪恋眼前待遇的世俗之徒,他在齐国拿了几年高薪水,可是老板对他的策划没什么兴趣,重大决策时总把孟老师晾在一边,尤其在攻打燕国的决策上,主张和平的孟老师一向反对用武,雇佣方和被雇佣方犹如鸡同鸭讲,于是,讲究浩然正气的孟老师辞职。

孟子年薪曾被削减九成

齐王也觉得蛮愧疚的,既然不能用孟老师的策划,那就把孟老师当大师养起来吧,他托人向孟老师转达了自己的建议:孟老师,您还是别走了,既然辞掉行政职务,那我给你一个教育头衔,给你在国都的黄金地段建一个学院,让您讲学,年薪一万钟粟,好不好?“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

从十万钟粟唰地一下降到一万钟粟,降薪九成!这不只是欺负孟子,简直是欺负文化。

孟老师气不打一处来,说:“我辞掉年薪十万钟粟的工作,却来做年薪一万钟粟的工作,我有毛病吗?贪财也不是这么贪的,坚决不干!”

孟子的生气,主要是为理想不能实现,同时也是为齐王不长脑子的乌龙做法。

没见过这么不长脑子的老板,人家辞职了,你就客客气气打发人家走,既体面又客气,却用一份年薪只有原来十分之一的工作来挽留人家,这种情商和智商真的不适合在齐国混。

对薪水的态度:该拿的再多也拿不该拿的一盒饭也不要

孟老师周游列国,没有固定职业,但待遇高得吓人,这引起了某些人士的不满。据《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记载,有个叫彭更的先生就对孟老师发难了:孟老师,您这些年在外面走动,光是马车就有几十辆,简直是一个大车队,后面还跟着几百学生,这么大张旗鼓地在各大诸侯国之间活动,不免也太嚣张了吧?

孟老师毕竟是大师,一点也不慌张,他淡定地回答:人家乐意这样,我也没办法,因为他们看重的是我的策划,是我的“道”,他们不是为我的温饱买单,而是为我的策划买单,如果是这样,就算他们把整个公司让给我,我都不觉得嚣张;如果他们只是为养活我而给我待遇,那么,哪怕是一个盒饭,我姓孟的都不会接受。“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老师说这话的时候,可谓霸气侧漏。

要有薪水,必须得有工作,而对于工作,孟老师的观点很鲜明:无论是谁,都必须得找工作,没有工作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他曾经对周宵说:祖师爷孔子如果连续三个月找不到工作,没有老板聘用他,他就会惶恐不安,出外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自己的履历。“孔子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出疆必载质”。

孟老师还引经据典地认为:如果一个人连续三个月找不到工作,那么大伙就得赶紧去安慰安慰他了。

一方面认为工作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桩大事,一方面又不为找工作而委屈自己的理想,甚至连年薪亿元的工作也敢辞掉,这就是孟子,一个有理想但又很现实的孟子。

对老板的态度:有点刺头的味道

跳槽后对于前任老板的态度该怎样,他在《孟子·离娄章句下》里对齐宣王明明白白地说:老板采用我的策划,员工因为有事不得不辞职,老板客客气气地给他船票车票,还负责派人带路,辞职三年不回,这才消除档案清理办公室,如果这样,辞职员工应该终生尊重前任老板。如果老板对我的策划不理不睬,一旦不得不辞职,又连骂带打地赶人,走了不到三分钟,档案销毁,收回办公室,这样的老板,你就终生不要想起他。

从这番谈话可见,孟子多少带点刺头的味道。当然,如今的情况不同于战国的情况,人走了,就得自动清理好办公桌。像孟子那样还要老板三年不动你的东西,这显然是浪费行政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之鱼我所欲也 孟子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一、通假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回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

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非独贤者有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

3、豆: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义:豆类名称

三、重点实词

1.欲:想要,喜欢。所欲:喜爱的东西。

2.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3.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于:比。

4.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祸患,灾难。

6.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7.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篮”

9.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0.蹴:用脚踢。

11.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2.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却。

13.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好处。

14.奉:侍奉。

15.本心:天性,天良。

16.是故: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八年级上册 《孟子》全文和翻译

全文共 2106 字

+ 加入清单

《富贵不能淫》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原文鱼我所欲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

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孟子生活的三种快乐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生活的三种快乐指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思是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怨恨;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

孟子三乐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怨恨,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死于忧患生于安乐翻译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译文:舜于耕田水渠之间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孟子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孟子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不是学派创始人,他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通过自己的研究,将儒家思想的境界和深度都提高了一个层次,并且非常善于用讲故事和犀利的笔风来进行说明。在《孟子》里面,孟子运用大量的故事和寓言,以及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进行深刻的阐述论证。他还效仿孔子周游列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和“仁政”的学说,人们常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孔孟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春秋时期;孟子-战国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孟子,中国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孟子认为有四端,四端是什么? 孟子的四端是什么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的四端指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德行。四端是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的重要部分,孟子认为四端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本性。

孟子四端说的内涵

孟子认为四端并非后天教化而成的,而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显现。人的四端就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四端包括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的四端说应该结合孟子的性善论来理解。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并以四端说作为论证。孟子认为人在后天应该通过道德修养来发扬本性中的四端,做到仁、义、礼、智。

孟子四端说的原文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