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国的兵为什么那么强实用20篇

浏览

4310

文章

120

篇1:情商极高的秦国名将王翦,巧妙避免秦始皇的猜忌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作为秦国的高级将领,在平定六国的相关战役中,战功赫赫,为秦国后来一统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其中王翦作为名将,不止军事能力极强,他的情商也是很高的,常年领兵在外,手握重兵可是君王眼中的大忌,因此聪明的王翦就想到了一招,巧妙避免秦始皇猜忌

战国之时,名将辈出。大家熟知的有白起、李牧、廉颇、乐毅、田单等等。而王翦作为秦国消灭燕国、赵国、楚国的主帅,无愧于名将的美誉。但是朋友们可能不清楚,王翦不但军事能力强,情商也很高。

在秦国准备攻打楚国的时候,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征,秦始皇亲自送到灞上这个地方,足见对这次出兵的重视。在临行前,王翦对秦始皇请求说:“大王,我想要请您多赏赐我一些肥沃的土地和宽阔的宅院。”

秦始皇虽然睿智,但是一下子不明白王翦的意思,奇怪的问:“王将军,你为什么要担忧穷困的事情呢?快出兵吧。”言下之意是王翦在杞人忧天,秦国的大将军难道还会穷困潦倒吗?

王翦就回答说:“我身为大王的将军,就算军功再高,也无法封侯世袭勋爵。所以我就想趁着这次大王委派重任的机会,多讨一些田宅,好让我的子孙以后生活无忧。”

秦始皇哈哈大笑:“王将军你快走吧,别跟我讨价还价了。”

王翦出兵之后,还五次派使者去向秦始皇讨要徒弟。

有个心腹还是没搞懂王翦的做法,很是无语,就说道:“将军你这样斤斤计较,就好像是一个乞丐,不怕大王神奇吗?”

王翦笑了:“你不懂。大王这个人疑心很重,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现在我率领六十万大军,秦国精锐都在我手上。如果我不这么惺惺作态,表示自己只有获得这些土地和房子的小志向,大王他一定会疑心我的啊。”

这番话说出来,那人立刻对王翦竖起了大拇指。的确,王翦依靠自己的高情商,有效避免了秦始皇的猜忌,最终才能顺利的灭掉楚国,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秦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秦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一带,都城咸阳。秦先祖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在秦邑,秦国伊始。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时期,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秦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地图是怎样的?楚国是怎么被秦国灭掉的?

全文共 1235 字

+ 加入清单

楚国春秋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大国,最强时期占据了当时的半壁江山,但楚国最后也没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壮举,而是让后来居上的秦国实现了,为什么秦国反而完成了逆袭呢?但是楚国的地图已经非常辽阔,和其他国家的对比非常鲜明,而秦国更是只有一点小,但是到了战国时代,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和其他国家拉开了差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就战国七雄来说,楚国是传统强国,而且疆域面积在顶峰时期几乎占到了天下之半。不过,坐拥半壁江山的楚国,却让秦国最终一统了天下,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早在西周建立时,因感念楚人出兵帮助灭商的缘故,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让他到丹阳建立了最初的楚国(方圆五十里)。但是,对于不断扩张的楚国,早在春秋时期就陆续吞并了周边的小国,成为一个地方数千里的大国。到了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对于当时的楚国,可谓坐拥半壁江山,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秦始皇消灭楚国。

对此,在笔者看来,针对楚国面积辽阔,却无法和秦国争天下的问题,第一个原因是楚国当时主要处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但是,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长江以南地区的人口非常稀少,不少还是蛮荒之地。换而言之,楚国虽然坐拥半壁江山,但是实际的人口却没有那么多,这促使楚国的兵力相对于秦国没有什么优势。同时,地域辽阔的楚国,因为士族卿大夫的分散,促使楚国王室的权力没有秦国集中,其凝聚力也无法和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相提并论。

再者,相对于秦国、齐国、燕国、韩国、魏国、赵国这六国,楚国可以说是变法最不彻底的一个诸侯国。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各个诸侯国为了走向强化,纷纷进行了变法,比如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齐国早在管仲时期就进行了变法等。与此相对应的是,楚国吴起变法九年而亡,屈原想变法而不得。楚悼王重用吴起变法,变法九年而有小成,将楚国的疆域扩大到今湖南、广西等地。但是,吴起被杀害后,其变法却没有延续下去。对于变法的抗拒,成为楚国无法和秦国争天下的重要原因。

最后,相对于秦国,楚国也出现了楚威王、楚悼王等有作为的君主,但是,楚国的昏君却让这一明君积累的成果不断流失。比如楚怀王在位期间,贸然进攻秦国导致楚国丧失了大量的兵马和土地。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国扣留,最终死在秦国。此后,楚国从战略主动彻底变成战略被动,失去与秦争夺天下的资格。就战国后期来说,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对于秦始皇以及之前的几位君主,不少都很有作为,但是,楚国后期的国君,大部分都毫无作为。对此,在笔者看来,国君上的差距,也是导致楚国失去和秦国争天下资格的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秦国灭六国时其他国家的皇帝分别是谁?

全文共 2538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灭六国完成了中国第一次的中原大统一,不过这个代价也是非常惨痛的。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打了三年,两边几乎都要全军覆没了,战损接近100万人这个数字。不过秦国战胜后基本上也确立了自己迟早统一的地位,因为当时已经没有国家能阻止秦国的步伐了。所以当时其它六国的皇帝也是绝代了,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谁吧。

秦国灭亡了韩、赵、魏、燕四国之后,“战国七雄”中“四雄”已灭,除秦国自己这“一雄”外,只剩下齐、楚“二雄”未灭。齐楚之间,秦国决定先灭亡楚国。秦王政之所以这样决策,并不是他有什么远见卓实和先见之明,而是与王翦、王贲父子俩人有关,秦国军队统率的实际情况让他只能如此选择。

秦王政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本来是派王翦的儿子王贲进攻楚国的,而且确实效果很好,一路高歌猛进,大败楚军。但随着秦国东方战线形势的变化,灭亡魏国的前线更需要得力将领,于是秦王政就让王贲转头向东,进攻魏国。王贲最后用掘开黄河、水淹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办法灭亡了魏国,很是不人道。

王贲本来是向南奔楚国而去的,现在却向东奔魏国而来,已经转了个九十度的大弯,不过,这还没完,魏国刚灭亡,秦王政又让王贲挥师北向,主要目标是燕王喜和代王嘉,进军方向转了一百八十度。造成王贲这样南辕北辙局面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他家老爷子、秦朝名将王翦。

原来,就在前一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即公元前226年,燕国派的壮士荆轲刺杀秦王政未遂,秦王政大怒,命王翦、李信领军全力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河西岸击败燕代联军后,剩胜追击并攻陷了燕国都城蓟(jì,今北京西南),燕王喜和代王嘉退守辽东。王翦在攻取了燕国都城蓟后,便称病告老还乡,不想陪秦王政玩了,这是要撂挑子的节奏。既然老子王翦撂了挑子,秦王政直接把活派给了他儿子王贲,凡正是老王家,谁去担这个挑子都一样。很完美,没毛病!

王翦可是秦王政的得力干将。秦王政十一年,即公元前236年,王翦率军攻打赵国的阏(è)与,即今天山西和顺,这是他指挥的第一次战争,领军只有18天,但他治军有道,按军吏的实际大胆改革,把官职在“斗食”(军响的一个级别)以下的小吏精简到只有20%,其余80%被遣散回家。他用这支整编后士气高昴、战斗力超强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

秦王政十八年,即公元前229年,在内史腾灭亡韩国的第二年,王翦和杨端和领兵攻打赵国,和赵国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后,攻灭赵国。这样一位忠臣良将,为什么要撂挑子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王翦之所以称病告老还乡,是因为秦王政计划派他去进攻楚国,但没有答应他的条件。王翦每次出征,秦王政必须答应他一个条件,否则,他宁死也绝不领军出征。这个条件就是:必须按他的要求配备足够的兵力。虽然你是九五至尊,打仗这事儿我说了算,没商量!

秦国灭魏后,“三晋”(韩、赵、魏)之地全部并入秦国版图,秦王政准备灭楚,但却拿不准究意需要多少兵力,于是征求众将的意见,老成持重的王翦提出需要60万兵力,而当时年轻气盛的李信认为只需要20万兵力就够了。秦国多线多作,秦王政一方面是感觉拿不出60万兵力,另一方面也觉得用不了那么多兵力。王翦坚持原则不动摇,非60万兵力不出征,否则认为是君王将领在草菅(jiān)人命,是对士兵和其家庭不负责任。如此仁义的王翦,教出的儿子王贲却掘开黄河水淹魏都大梁,为了取胜,不顾苍生,怎么会如此残忍呢?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秦王政没办法,于是便改用李信为将进攻楚国,寄希望侥幸取胜。结果李信军被楚国大将项燕打败,杀七都尉破两营,损失惨重,楚军还一路向西进发,大有反攻秦国之势。当时秦国在北方用兵,国内空虚,消息传来,秦王政震怒,立即亲自赶往王翦老家频阳(今天著名的陕西富平),恳请王翦为将率军击楚。王翦推辞不受,秦王政再三恳求,王翦不得已,便说道:“如果一定要我领军击楚,非60万人不可。”条件必须答应,秦王政没办法,只得按王翦的要求,想办法尽快凑齐了兵力。

秦王政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24年,王翦出征那天,秦王政在灞桥设宴饯行。席上,王翦请求秦王赏赐给他咸阳附近最好的几处田产。秦王虽然答应了,但却很看不起王翦,在心里讥笑王翦越老越小气贪财!王翦带领6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秦楚边境,一路上连续五次派人向秦王堤出要求,一会儿要田地,再一会儿要住宅,一会儿要修花园,过一阵还要添个鱼池。尚无立功,求赏不断!

副将蒙武很不理解,就问他:“将军,您没完没了地向君王提要求,难道不怕君王见怪吗?攻灭楚国后难道还愁不封侯吗?”王翦就悄悄地对蒙武解释说:“做君王的哪个不疑神疑鬼呢?秦王把60万大军交给你我二人,国内已经空虚无兵,他能安下心吗?我这样左乞右讨,让大王以为我所在意的不过是这些小东西,以免除猜疑。”蒙武听后连连点头,佩服老将军的远见。

王翦代替李信领兵,开始就攻下楚国陈以南至平舆之间的领土。楚王认识到现在是生死存亡之际,高度重视,尽数调集全国军力,由楚国大将项梁率领,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而此时的王翦却采取坚壁固守的方针,构筑坚固营垒、只守不攻。楚军每每挑战,王翦始终不应战。王翦与士兵每日照常休息、进食、沐浴,士卒们精力充沛,聚在一起比赛投石和跳远。秦军以逸待劳,楚军以为秦军只是来防守边境,便开始部分撤军东归。

王翦见状,号令将士发起进攻,秦军静养多日,士气旺盛,早就盼望一战,趁楚军撤退之机,以勇壮军士为先锋,奋勇追击,突袭楚军,势如破竹。楚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结果大败,楚军主将项燕兵败自杀,秦军一鼓作气,又攻取了楚国大片地域。这位项梁,就是几十年后灭亡秦王朝的“西楚霸王”项羽的爷爷。历史总是在跟人开着各种玩笑,今天认为自己是强者,战胜了别人,其实,最终完全不同的结果却在不远处等着。

一年后,秦王政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王翦攻破楚都寿春,即今天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chú),楚国灭亡。秦国在楚地设立郡县进行管理。在灭楚后的第二年,王翦又率军平定江南,降服百越,秦国在江南设立会稽郡,即今天江苏苏州。

王翦灭亡赵国、楚国,平定江南、降服百越,受封武成侯;其子王贲灭魏国、燕国、代国(赵国的延续)、齐国,受封为通武侯。一门两父子,同朝封两侯,在秦王政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直接把“秦王政”变成了“秦始皇”,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秦国吕不韦是什么人物 吕不韦在历史上是什么人物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早年是卫国的商人,后来扶植秦国质子异人成为秦庄襄王,成为秦国的相国。在太子嬴政即位后,吕不韦被嬴政拜为相邦。后来吕不韦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吕不韦的介绍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异人后大喜,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

后来他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蒙恬与王翦都是秦国名将,谁更厉害?

全文共 3355 字

+ 加入清单

蒙恬和王翦,我们都知道,是秦始皇统一天下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武将。蒙恬北击匈奴,王翦征战楚国,都是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那么,作为武将,武功的高低尚且在其次,更重要的应该是他们在战场上的指挥作战。那么,这两个人,从他们的生平经历来看,究竟谁会更厉害一些呢?王翦和蒙恬,谁更胜一筹?

蒙恬,中华战神,是威震匈奴千里的秦国大将蒙恬。王翦,秦国大将军,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那么秦国将军蒙恬与王翦谁更厉害呢?下面我先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蒙恬与王翦。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秦国以一国之力,横扫中原六国,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在中原混战的同时,中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民族——匈奴,他们利用中原战乱之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他们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时,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将北击匈奴,这就是名将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一举收复河套、阳山、北假等(今内蒙古)地区。使匈奴望风而逃,远遁大漠。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

大一统的中国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

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

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蒙恬并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经此一役后,当时的秦军再无敌手,蒙恬也一跃成为秦帝国最为出色的将领。但是蒙恬载于史册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将帅之材,他的许多才能都是当时其他的将领所难以比拟的。蒙恬的这种才华,事实上在整个秦国是首屈一指,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甚至秦国的丞相李斯也自叹:“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分析这场战役,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与汉朝反击匈奴不同的一种战法。因为秦朝并没有汉朝那样多的战马,骑兵的数量远远少于汉朝。这就注定了秦国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的。《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秦在战役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没有弩的。

因为弩事实上是代表着当时军事气数的高峰,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电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现了这一过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单一兵种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溃。汉朝反击匈奴打了20年,通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而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当然两者也不可同等而论,秦时的匈奴控制区域只有汉朝时三分之一大,实力也比伊稚邪时代弱小得多。另一个取胜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个人军事指挥才能。从蒙恬个人角度来说,他出生在将门,从小就受到了忠君爱国思想的浓厚熏陶。

再加上他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为国效忠和带兵打仗是家常便饭。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战,这样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此外,他在驻守边防的时候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并专门针对匈奴研究出了对付他们的战术方法。这些都为他一战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

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王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秦使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灭三晋,数破楚军,燕王逃亡。秦始皇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

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

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份,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来攻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

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史书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从蒙恬与王翦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英勇无敌。如果从对秦国统一天下的贡献方面说,王翦要更强些。但从抵御外敌,威震匈奴方面,蒙恬就会被王翦强了。蒙恬与王翦到底谁更厉害,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秦灭六国顺序 秦国灭六国的先后顺序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秦灭六国又称为秦朝统一之战,指的是秦国灭掉韩、赵、魏、楚、燕、齐这六个诸侯国后完成统一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

秦灭六国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1、灭韩: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2、灭赵: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3、灭魏: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4、灭楚: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5、灭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6、灭齐: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秦国的首都在哪里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首都位于咸阳,古称雍城、栎阳。

秦国,是周朝时建立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诸侯国,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以泾阳、南郑、栎阳、雍城、成都等为其主要城市,秦的国号发源于地名,因为在西周时期作为秦人首领的秦非子为周王室养马有功,从而被周孝王封在秦地,因此“秦”便成为他们的族称。

而建立了秦国,也依旧将其称为“嬴秦”,后来秦被周王室正式分为诸侯国时,“秦”也就此成为国号,一直延续至秦始皇一统六国。

咸阳为陕西省地级市,我国大地原点所在地,因秦在此建都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帝都”,曾先后被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三国是在秦国前还是秦国后?看完你就知道了!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是在秦国后。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15年后灭亡,西汉建立。此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最终在建安25年,曹丕篡汉,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刘备、孙权则随后各自建国称帝,三国鼎力之势就此形成。

我国主要朝代先后顺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1、秦国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2、三国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魏、蜀、吴三国正式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如果没有王翦,秦国还能不能统一?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已然是历史事实,秦国在十年之内,灭掉六国,自己一家独大,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不得不说,那些灭掉六国的大将是劳苦功高。六国之中,有五个国家竟然都是王翦王贲父子带兵灭掉的,可以说,王翦绝对是秦国统一之路上非常强大的助力。那么,如果没有他们,秦国最终是否还能统一呢?

王翦,是战国末期秦国人,更是秦国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他自幼喜好兵法,长大之后投身军营,从最小的兵卒做起。那个时候他碰到的秦国将领是白起,白起很欣赏他的能力,将他推荐给了秦昭襄王,甚至还有将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的心思。由此可见,王翦的才能究竟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地步。他与后来的蒙恬不一样,蒙恬是世代效忠秦国的蒙家后人,自幼就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但他所有的一切,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挣来的。

能够挣到这些家业,那么自己的后代自然也就又了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他的儿子王贲,和他一样,都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的最大功臣。

王贲,王翦之子,身为战国末期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的儿子,王贲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他夺取楚国城池,灭魏国,灭燕国,之后消灭赵国的残余势力,又和李信一起灭齐国,可以说,王贲作为一个“将二代”,能够拥有这样的功绩,比起其他很多人,都不知好了多少倍了。

父子二人都是秦国在灭六国的战场上极其重要的力量,除了最先灭掉的韩国,其余五国都是被他们所灭。那么,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假设,如果历史上没有王翦这个人,自然也就不会有王贲,在这种情况之下,秦国是不是还能够统一天下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可以说,就算没有王翦王贲,秦国最终还是会成为统一天下的最后的赢家。为什么呢?

秦国能够一统六国,原本就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可以说,这是一盘很大的棋局,是一个跨越了几代人的大计划。秦国原本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在六百年的历史中,先后进行了三次强国的变法,要知道,变法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一定会对原本拥有利益和权力的人有所损伤,甚至会对他们造成灭顶之灾,他们是会起来反抗的,也许一两个还不能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他们联起手来合力抵制,那就真的是后果不堪设想了。这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了。

商鞅的结局,很多人都知道,五马分尸,车裂而死。想想都觉得可怕,在整个秦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功臣,但是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但是又能怎么办呢,如果秦孝公临死之前下令把商鞅保护得好好的,那么,那些受变法影响失去原本的利益的人,他们就会更加抵触变法,秦孝公活着的时候还能挡一挡,一旦死了,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说,商鞅的死,商鞅这样的死法,是必然的,只要秦国想要强大,想要一统天下。

后期的秦国君主,基本上每一代都在为着这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不得不说,秦国君主们的意志力真的是很强大,历经数代,百年的历史,都能够如此坚定。反观其他国家,很多都是前期站上了高处,后面就越来越弱,最可笑的甚至还有楚怀王这样的,先是被秦国张仪骗了一次,不仅损失了齐国这个朋友,而且说好的六百里地只拿到了六里,不服气啊,出兵攻打秦国,结果还是被迫割地求和。但是,这一次之后,楚怀王居然又一次被骗,这一回,可是直接把自己的命都送出去了。

秦国变法使得国力强盛,尤其是军功制度,使得士兵们斗志昂扬,各种水利工程修建起来,一点一点的积攒下来,到了秦始皇时期,统一天下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算没有王翦,还会有其他人,就算能力不如王翦,统一也只是时间问题,最终的趋势,还是不会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秦国名将有哪些 秦国有哪些名将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著名将领有嬴疾、司马错、白起、蒙骜、王龁(hé)、王翦、王贲(bēn)、李信等。

嬴疾是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将领,能说会道,足智多谋。辅佐秦惠文王,攻取魏国曲沃、赵国蔺邑和楚国汉中,被封为严君。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熟知兵法,善于用兵。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年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他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又攻破燕国都城蓟(jì)城,还灭了楚国。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楚国为何能抵抗秦国100多年?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199 字

+ 加入清单

秦国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个朝代,当时的秦朝威震一方。秦始皇作为秦国的皇帝,是统一了六国。是中国成为一个整体。当时,在收复六国的过程中,楚国在自己已经失去了半壁江山的情况下,还能够坚持100多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不少的网友说因为当时有一种物件只有楚国能够制造出来,但是,后来,楚国还是被秦国给吞并了,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中国古代最富有的朝代,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宋朝。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大臣曾经抱怨过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即使是后来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真是厉害了!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失去了半壁江山之后也依然延续了100多年的历史。楚国与秦国一战导致郢都失陷后,楚国丧失了半壁江山。但从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还出土了多件专门用来称量贵金属的天平和砝码。那么为什么楚国在丹阳、蓝田两大战役中大败给秦国后,还能继续抗衡秦国一百多年呢?原因正是因为,有一个东西当时只有富饶的楚国才能制造!

相关阅读:

楚国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建立楚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杀死楚怀王熊心。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自杀,刘邦建立汉朝。

关于楚国国名的来源,此前有多种说法。但是新发现的“清华简”中的《楚居》(由楚国史官所写)给出了另一种解释。据《楚居》中一段对楚先君鬻熊的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生子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原文中为“楚”)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关于为何要如此隆重地以国名来纪念一位难产剖腹而死的楚先君的妻子,罗运环表示,按照楚国君世系,妣厉的丈夫以及她用生命换来的这个儿子先后做过楚人的领袖,成为楚国的开国先君,开创楚国八百年基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吴起的魏武卒方阵是怎么做到以五万兵力能碾压秦国二十万兵力的?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吴起这个人其实也还是挺厉害的一个人,他厉害到什么地步呢?话说他能以五万兵力直接的碾压秦国的二十万兵力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倒是为什么呢?其实玄机就是吴起他自己发明了一个叫“魏武卒方阵”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做到碾压地方二十万大军的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旧不胜新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八国联军才几万人,但是击溃了百万清军,大多数清军是不战而逃。同样的道理,吴起的五万魏武卒是战国时代的第一支精兵,使用铁质武器,军纪严明,战术先进;秦军号称五十万伐魏,实际只有三十万人,这三十万人大部分是农民,少部分是武士,说白了是一群乌合之众。吴起以五万精兵击败了秦军中军大阵后,其余秦军不战而逃,于是演变成了一场追击战,大部分秦军在逃亡途中被魏军斩杀,少部分则逃回了秦国。

吴起是天纵英才,兵家之学无师自通,他本人不仅兵法出神入化,自身武功也十分高强,曾经一人击杀同乡三十余人。吴起在河西担任太守时,奉命组建魏国河西守军,他挑选士兵的原则就是身强体壮,尊守军纪。身强体壮的标准是:身穿三层铠甲,头戴铁盔,腰佩阔身短剑,身背二十石强弩并带箭五十支,肩扛长戈一支,背三天干粮,日行一百里后尚能保持战力!遵守军纪有一个趣闻,大致跟商鞅变法时徒木立信一样:吴起让军士射辕门之孔,射过者重奖!因此魏军的军纪十分严明,因为士兵们知道有功必有重赏,有过则必有重罚,谁也做不了弊,谁也例不了外。

吴起训练魏武卒以重步兵为主,以骑兵为辅,组成攻击力与防守力皆强的步骑混编武卒方阵。当时魏国正在扩张阶段,因此魏武卒与列国有无数次交锋,无一败绩,战斗素养与战斗意志都十分的强。当时的秦国则是车战老兵,简单的说就是以车兵为主,步卒为辅,一辆战车配武士两名,步卒七十二人。面对魏国的崛起和吴起灭秦的威胁,秦国举国成兵三十万,出击魏军意图一战击败吴起,收复河西。

以老战车、青铜骑兵和未经严格训练的新步兵相互混杂的三十万秦国大军,被吴起的五万精锐武卒击溃,伤亡过半。幸好秦国还有五万老秦骑兵,也就是所谓的绝死轻兵,他们奋力抗住吴起的攻势,才避免了秦军的全军覆没。如果吴起手中有十万魏武卒,则秦军亡矣;如果吴起没有离开魏国,则秦国休矣。吴起作为一代名将,对秦国的伤害是巨大的,也告诉秦国落后就要挨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战国后期秦国的四大名将都是谁?白起竟然不是第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后期,除了整个七国范围内的战国四大名将,还有单独一个秦国范围内的四大名将,这四个人虽然不都是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的人物,但是在秦国后期的发展历史上,却都是举足轻重的,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秦国数百年的奠基,十年的统一之战,简直可以算是一个奇迹。那么,秦国这四大名将分别是谁?他们中间谁最厉害?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最后都被秦统一了。这不只是因为秦始皇的机智勇猛,更是因为秦国有四员大将,这些几个将军足智多谋,为秦国出生入死。最终,秦国打赢了这场大战。今天我们就来说一声秦国后期的四员大将。

王翦,战国名将之一,也是秦国出色的军事家之一。为了秦统一六国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秦朝的统一大概除了韩的那场他没有参与,其他五国的战争都有着他的谋划,可以说大部分的城池,不是他,就是他儿子王贲打下的,而最出名的当属攻下邯郸的那场战役。

六十万大军围困楚国都城,却不强攻。每日只是按时操练,按时吃饭洗漱。王翦更是与士兵们同吃同住,养精蓄锐。他们看似没有任何动静,却又仿佛悬在敌人头上的一把剑,时刻都能取其性命。

楚国的人从开始的殚精竭虑,到后来的视若无睹。他们以为秦朝并不敢打他们,就在他们放松警惕,沉迷于玩乐的时候,这把利剑出鞘了,直插心脏,打得楚国措手不及,最终楚国灭亡。

蒙恬,说起蒙恬可能有人会想到那部神奇的穿越剧“神话”了,虽然神话的故事,也许是假的。但是,蒙恬这个人,却是真实存在的,蒙恬出生在名将世家,自幼就胸怀大志。

公元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后攻破齐国,蒙恬也曾跟随王翦,参加了那场攻破楚国的战役。秦朝统一六国后,蒙恬率30万大军攻破匈奴,收回失地,更是监督修建了万里长城,并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

白起,秦国著名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这个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而白起的足智多谋,也并没有埋没这个称号。

白起善于用兵,在秦统一六国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伊阙大战”中打败了韩魏的联盟,“长平之战”更是重创赵国主力军。担任秦朝将领30年,他破下的城池有70余座,更是歼敌数百万之多。可以说是继孙武、吴起之后的一大杰出军事家了,也可以说是早期的诸葛亮。

李信,在这四大将领了,李信算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了,但即使这样,也掩盖不了他的锋芒。李信曾在消灭燕国的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一路高歌,如入无人之境,攻打楚国,直到遇到项燕,将他大败,这也让顺风顺水的他,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后来,李信跟随王贲攻下楚国,李信也变得更加稳重,这使得后来的他更加勇猛。

四大名将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成就了他们,让他们的长处可以得到施展,而秦朝的统一也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意义是不容忽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赵高为什么要乱秦国 看看赵高的前半生 乱是必然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赵高之名因其导演了秦国的衰落而广为人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天下途中病倒,临终前将遗嘱托付给心腹之人赵高。然而,赵高背离秦始皇的遗愿,篡改了遗诏,导致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的死亡。他扶持公子胡亥登基,却导致了秦国国势衰落,最终灭亡。

赵高之所以篡改遗诏,源于他个人的仇恨和复仇情感。据记载,赵高原是赵国公子,后被秦军俘虏。在秦国,他的父母兄弟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甚至遭到了刑法的严惩。这仇恨和怨愤深深地印在赵高的心头,成为了他篡位的动力。

赵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力量,终于在秦始皇去世后找到了实施篡位的机会。他借助公子胡亥登基,掌握实际的权力。他的野心不仅止于此,他甚至企图自己登基成为皇帝,但被群臣所反对,导致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操控胡亥为傀儡。

赵高的权势一度无可匹敌,他甚至通过扣压诏书等手段,控制了朝政,阻碍了他人上书平反的机会。然而,赵高的暴虐统治终究引起了朝臣的不满。胡亥发现了赵高的野心,也曾计划铲除他。最终,赵高被幕僚子婴所谋划的谋反行动揭露,遭到了惨烈的清洗。

赵高的一生充满了阴谋和权谋,他以个人私欲为导向,篡改诏令,掌握权力,甚至试图称帝,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行为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耻辱,也让后世对宦官的警惕倍增。赵高的故事提醒我们,权力的滥用和个人私欲的膨胀往往会导致国家的覆灭和个人的悲惨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韩信和白起谁更厉害?韩信评价白起是秦国罪人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韩信和白起都是非常伟大的军事家,长平之战中白起带领的秦国击败了赵国,而且还把敌方全歼,完成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歼灭战。讲道理白起应该成为英雄,但是韩信却说白起是秦国的罪人。韩信也是年轻有为,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只是结局有些惨。如果韩信活在战国时期和白去交手谁的胜算会更大一些呢?

长平之战,白起以60万大军围困赵军45万,打破了围攻战“十则围之”的惯例,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后赵军45万人,战死25万,被坑杀20万,全军覆没,战神之名响彻千古!

但是,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后世名将辈出,其中就有韩信,被誉为兵仙,其最瞧不起的名将就是白起,在史记中有一段经典对白,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萧何问他,“你说古代那些名将笨在何处?蠢在何方?”。韩信说,“……白起算什么名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国家底都被他败光了,还妄称战神……”。

为何韩信会看不起白起呢?如果两人真的打上一仗,谁能赢了对方?

白起,在秦国崇尚军功的氛围中成长,一入军营就如鱼得水,展现出自己过人的军事才华,生平无一败绩,在屠杀赵括四十万赵军之后,更是被史学家称之为“人屠”,“杀神”。白起去世之后,被后人安排到和王翦、廉颇、李牧一起,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和白起的一生都在军营中度过不同,韩信就多少有点野路子的味道,年少之时,韩信受过胯下之辱,吃过洗衣服的阿姨给的饭菜,可他始终坚信自己是不平凡的存在,胸中青云之志从未坠落,后来终于被刘邦发掘,他率领军队,无论多少,都能做到如臂使指,自称率军可以多多益善,这肯定是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的绝顶境界,后来这个淮阴少年,终于灭楚为帅,气昂昂汉坛三拜。

其实韩信之所以看不起白起,是因为白起每次都是以强打弱,以秦国超强国力为后援,攻打当时实力明显弱于秦的一干诸侯国,如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以60万人围困40万赵军,最后还被赵军干掉20万,而且如果不是秦王成功截断赵军粮草,恐怕战局的走向还有可考证之处。可偏偏也是长平之战,居然成为了全世界冷兵器时代,歼灭战中合围并屠杀敌军最多的一战,其战国之辉煌,可谓震古烁今。

可韩信不服气的的,论大兵团作战,白起或者有可取之处,可以弱胜强并逐渐壮大自身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游击战,白起的谋略水平,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毕竟历史已经过去,如果再次重演,各位看官朋友,你们说两个人究竟谁强谁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秦王嬴驷为何觉得秦国如虎狼,六国如连鸡?

全文共 1269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403年期间,魏、韩、赵三家分晋,这一事不仅标志着韩、赵、魏三家从法理上正式取代了晋国成为了新兴诸侯,更是标志这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始。今日到了战国时期以后,春秋时期那些惩戒性的战争形势被慢慢抛弃,取而代之的就是为了城池、土地、人口、财富、权利而进行的赤裸裸兼并战争。春秋时期有诸侯数百,到战国时期就只剩十余个了,在这样一个凡有血气必有争心大争之世,各诸侯国时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也时时都想着吞并别人。

战国时期,除了齐、楚、燕、韩等七个较大的诸侯,还有宋、卫、中山等小国夹杂其中,国际关系空前复杂,各诸侯今日我打你,明日你打我,今日还是亲密无间的盟友,明日可能就是刀兵相向的仇敌,一副“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乱局。因此,如何应付如此复杂的邦交局面,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更好的发展自己、保存自己,如何让别人火中取栗而自己坐享其成,就成了许多国君关心的问题。马陵之战以后,由于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霸主魏国霸权崩溃,一强独霸的格局被多强并立取代,各国之间出现了一种恐怖的平衡,邦交的作用更加的凸显出来,由此一群以天下为棋盘,以诸侯为棋子的纵横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所谓纵,即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所谓横,即是事一强而攻众弱,或纵或横,没有专一的定式,要根据当下的利益决定,可能今日还在合纵之中,明日就在连横之列了。古人常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所以楚与三晋及燕的联合常被成为合纵,秦、齐与三晋的联合被称为连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在秦国崛起之后,合纵要对付的敌人就是东、西两大强国秦与齐,而在公元前284年,乐毅合纵五国破齐之后,合纵的主要目标就只剩秦国一个了。在战国二百年的历史当中,秦国遭遇合纵合纵攻击不下五次,虽然每一次都是声势浩大,如泰山压顶,摆出一副不灭秦国誓不罢休的架势,但终究都是无功而返,被各代秦王或用武力、或用阴谋给一一化解了。

秦惠文王在龙门称王以后,其开关东出,与诸侯角力的野心暴露无遗,再加上秦国本是诸侯“耻与会盟”的边陲小国,一朝崛起,又有“斩首立功”的虎狼行径,很快就招致了中原诸侯近乎一致敌视。龙门称王以后,最初的纵横家之一魏人公孙衍联络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以制衡秦国,之后,他又说服诸侯,开合纵大局“躬行仁义,合纵伐秦”。此次合纵,公孙衍成功说服魏、赵、韩、燕、楚五国出兵,又说服秦国的西部的敌人义渠发兵策应,声势浩大,气焰熏天,大有风卷残云,淹没秦国的架势。

面对来势汹汹的合纵大军,刚刚称王不久的秦惠文王嬴驷虽倍感压力,但也没有因此乱了阵脚,他敏锐的发现表面团结的合纵大军背后,各方利益交错、冲突潜伏,暗流涌动,不可能戮力同心。为此,秦惠文王还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意思是说,合纵列国,不可能同心协力,就像一群把腿绑在一起的鸡不可能一起在树上栖息那样明了。六国称秦国为虎狼,秦惠王则称六国为“连鸡”,其中意趣,现在读来也不禁让人莞尔。果然,五国之中的燕国、楚国兵未至秦地便打道回府,势单力薄三晋之兵,如连鸡遇虎狼,在修鱼被秦将樗里疾斩首八万二,五国合纵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秦国的弩箭太先进了,到底先进在哪里?

全文共 1375 字

+ 加入清单

在汉朝刘熙所著作的《释名·释兵》中有写到:“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日悬刀,其形然也。含話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弩这种兵器是从弓发展而来的,属于远程杀伤性兵器,是一种可以延时发射的弓。但是不同的是其弓背之中横置一臂,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关,力强而及远,射程一般比弓远许多,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十字弓。

它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在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弩的关键部件是弩机,从为数众多的出土铜制弩机中可以看出其结构:弩机铜郭内的机件有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为整体的键。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古代弩的起源早至原始社会晚期,但是,弩在军事上受到重视则迟至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弩就成了列国大量使用的重要远射兵器。战国时期,用青铜制作弩机,其构造已很先进,配上强度较大的复合弓,大大提高了弩的射程和杀伤力。战国中期的弩机,虽然悬刀、钩、牙等已用铜制,但无铜郭,弩机直接装在木质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张力。

战国晚期的弩机外增铜郭,强化了机槽,这一部件就是为了适应以足踏张弦的撅张而产生的。此类劲弩装有粗壮的弓,要用相当大的力量才能张开弦,因而要求弩机更加坚固。

到了秦代,秦弩制得如同现在的自动步枪一样精密。它既可以延时发射,也可以精确瞄准,与只靠臂力拉弦的弓不同。秦弩基本上都是蹶张弓,也就是脚踏弓干,臂拉腰拽,以全身之力上弦,所以弩的发射速度远不如弓,但发射出的箭威力极大,飞行速度几倍于弓。所以弩机发射时,箭刺破空气,弓弦回弹与空气剧烈地摩擦,便会发出尖锐的呼啸声。

秦弩由国家统一督造,弓干扁圆,一般长130-145厘米,为桑木制作,但却又不是所谓的单质弓,因为整个弓干皆由密实的皮条缠扎。这样不仅增强了弓干的结构强度,而且皮条的韧性极好,弹力强,可以积蓄更多的能量,以桑木为芯、外缠皮条的复合弓干,结合了自然界中的植物弹力和动物弹力。

弩的射程和穿透力也是惊人的。据考古学家王学理先生估计,威力最强大的弩的射程当大于600步,相当于现在的831.6米,张力也超过了12石,相当于现在的738斤,这样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是十分困难的,恐怕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根据兵器力学基本原理,12石的韩弩如果能劲射800多米的话,若助推力减半,射程只减少约1/3强,那么6石的秦弩则可以劲射500米左右,其威力也是很强大的。

秦弩手有轻装和重装之分,轻装弩手称为“引强”,重装弩手称为“蹶张”,这是以引弓的不同方式进行命名的。引强是指用手臂张弩,蹶张是用足踏张弩。在敌军迫近时,立姿射手先发强弩,跪姿射手继之再发弓箭,就这样一起一伏,轮番射击,从而保证箭矢不绝,产生持续的攻击波,使敌人冲锋的势头得到遏制,同时,蹶张重弩也会在军阵的前方和两翼形成异常密集的火力。在以身体接触为主的冷兵器时代,能够在非接触的状态下给敌人以连续的打击,这也是秦军战斗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赵姬出身并不好,为何能成为秦国王后

全文共 3336 字

+ 加入清单

赵姬身为嬴异人的妻子,但在此之前她是吕不韦的姬妾,但在成为吕不韦姬妾之前,她还是赵国一个富豪家的女儿。但是这个富豪是谁却不得而知,但如果是和吕不韦一样经商的富豪,那么在当时来说他的地位就是非常低的。但赵姬在嫁给嬴异人的时候,身份是吕不韦的姬妾,原本就地位低贱,为何后来能够打败嬴异人的另一个妻子,成为秦国王后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吕不韦为嬴异人奔走

赵姬是秦始皇的母亲,秦庄襄王子楚的夫人,因其为赵国人,故名赵姬。赵姬是商人的女儿,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其出身是相当卑微的。古代的人们认为,商人不直接从事生产,其获利只靠投机取巧,因此为社会所看不起,往往会被执政者所拟制。所谓“士农工商”,即便是在民这个阶层,商人也是排在最后,仅仅比在籍的奴隶高一点点而已。民上一个阶层是大夫,大夫上一个阶层是诸侯,子楚当时是秦国太子的儿子,也就是属于大夫这样一个阶层。像赵姬这样的人即便是嫁入豪门,也不可能显山露水,当上正夫人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

赵姬开始嫁的人是商人吕不韦,而且还是个妾,可见她的地位是多么的低。赵姬是秦庄襄王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时向吕不韦要来的,也就是说,这桩婚姻开始不像王族间明媒正娶那样得到过最高执政及其父母的认可,是一种私自婚姻。这样的婚姻在王族间不是稀奇事,不过,所纳女子几乎没有人能够成为正夫人。就是这样一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赵姬是怎样变成可能的呢?或者说,赵姬是怎样成为王后,又是什么原因使他终生为后的呢?这主要基于吕不韦的游说和不断运作,其次就是和她的公爹、丈夫早死以及她生了一个儿子有关。

赵姬的丈夫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二十几个儿子其中的一个,生母是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被派去赵国当人质。本来,人质是表示两国不再打仗,友好相处的象征,但子楚在赵国当人质期间,秦国仍然数次攻打赵国,赵国人因此很不待见这个子楚。

子楚原来叫异人,是秦昭王庶出的孙子,在秦国也并不十分受重视,当人质期间连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窘迫,很不得意。阳翟商人吕不韦做生意来到赵国,见到子楚很是惊喜,说,这是一件奇货,可以囤集居奇。“奇货可居”一词就是这么来的。吕不韦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由此可以看出,一个落魄的王族公子,也是看不起商人的,哪怕你是天下巨富。

吕不韦并不恼怒,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到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可见吕不韦知道自己地位的低贱。子楚知道吕不韦话里的意思,就坐下来和他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你的父亲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将来安国君继位为王,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排在中间,不受秦王宠爱,又长期被留在国外当人质,同那些长兄与长期留在安国君身边的其他兄弟相比,你没有任何优势,即便是安国君当上国王,你也很难当上太子。”

子楚同意他的看法,并问他怎么办?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和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跪下来给他磕头,说,如果能够实现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吕不韦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让他用于日常生活和结交宾客;又拿出五百金购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他首先拜见了华阳夫人的姐姐,通过她把带来的珍奇物品献给华阳夫人。在拜见华阳夫人的时候,吕不韦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宾客诸侯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子楚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华阳夫人听了非常高兴。

吕不韦又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一旦色衰,宠爱也就减少。现在您侍奉太子,很受宠爱,却没有儿子,不如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又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这样一来,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的儿子继立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到那时就是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现在子楚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就会主动依附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会受到尊崇了。华阳夫人认可吕不韦所说,趁太子方便的时候,她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够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生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同意了,于是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并请吕不韦当老师。”2、赵姬嫁给嬴异人

至此,吕不韦的运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事情还没有说到赵姬身上。

吕不韦有一个妾,非常漂亮而又善于唱歌跳舞,这是吕不韦在赵国娶的,所以这个女子日后被称之为赵姬。子楚既然因为吕不韦的运作而成为太子的世子,身处赵国,当然和吕不韦会有密切的来往。子楚有一次和吕不韦饮酒,看到赵姬非常喜欢,就请求吕不韦把赵姬赏赐给他。吕不韦听了很生气,但又一想,自己把整个身家都压在了这个人身上,为的不就是借他来钓取奇货吗?于是就把赵姬送给了子楚。赵姬嫁给子楚十二个月以后,生下来一个儿子,取名叫政,因其生在赵国,所以叫赵政;又因为秦国王室姓嬴,所以史称嬴政。母以子贵,子楚就立赵姬为夫人。

吕不韦的运作还得继续。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这时的子楚已经在赵国做人质十年了,秦王派王龁(音he,亦称王齮)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人想杀死这个子楚。于是,子楚又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贿赂守城官吏,子楚得以出城,逃到秦军大营,然后回国。作为秦国人质,本身就是秦国保证不攻打赵国的承诺,违反了这种承诺,赵国杀人质就算不上不守信义。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子楚的命是由秦国当政者发动不发动对赵战争所决定的。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秦昭王为了秦国的利益,并没有把这个孙子的死活放在心上。

这时候的赵姬还留在赵国,赵国人又想杀死他们母子以泄愤。此后的事情《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他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回到秦国。”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出这样一些事情的端倪,赵姬在赵国又生活了六年,子楚成为太子,赵国人就把赵姬和嬴政送回秦国,可见赵国人是知道赵姬母子行踪的,那么,所谓的隐藏也仅仅是限于开始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在这六年当中,赵国人是随时可以找到赵姬母子并把他们杀死的。可以想象,赵国人六年当中没有再追究这件事情,一定是有人在当中上下疏通,那这个人只能是吕不韦。3、赵姬成为王后

对于赵姬来说,这六年还有一种危险存在,那就是回到秦国的子楚,又有了妻子,并且生了儿子,这就是后来被封为长安君的成蛟。假如说没有嬴政,假如说子楚忘记了赵姬,那么能够成为太子的可能就会是成蛟,一旦假设成立,赵姬也就休想成为王后。

赵姬到秦国以后,秦孝文王——她的公爹、也就是那个曾经的安国君死了。这个孝文王登上大位只有三天,实际上为王也不过一年不到的时间。子楚继位为王,这就是秦庄襄王,庄襄王正式继位以后,吕不韦被任命为丞相,封为文信侯。至此,赵姬成为王后,这时候的她,地位才真正巩固下来,因为子楚对吕不韦有承诺,“分秦国与君共之。”何况,当年在邯郸的时候,子楚就把赵姬立为夫人,那就是说,无论发生任何变故,只要嬴政活着,他就是嫡长子,继承顺序排在第一,无从改变。

但这种嫡长子不能继位为王的情况有很多,像前面两任秦王都不是长子,这个子楚甚至都不是嫡子。如果子楚能像他爷爷昭襄王那样执政五十多年,这当中会有什么变化仍然很难说,但这个庄襄王继位三年就死了,实际上只当了三年多几个月时间的国王。赵姬的儿子嬴政继位为王,赵姬也顺理成章成为王太后。嬴政为王第十九年(前228),赵姬去世,与秦庄襄王合葬与芷阳,后来谥号为帝太后。由此看来,赵姬这个王后当得还是有一番曲折过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秦国栎阳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秦时的栎阳,故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地处关中渭北灌区,石川河流经故城北部和东部,城址附近地面平坦,河渠纵横。这里地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

公元前246——前236年,秦国用韩国水工郑国凿郑国渠,其中段沿荆塬由今三原县境东流入阎良,绕断塬而北,至汉太上皇陵(万年陵)以东横绝石川河,并纳其水,又东出阎良入富平。郑国渠修成后,栎阳县北部的许多土地得以灌溉,这为栎阳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栎阳,是战国初秦献公和秦孝公的都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秦国迁都栎阳,后来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营建了咸阳城,秦孝公十三年迁都咸阳,秦国定都栎阳共二世三十四年。自前350年孝公从栎阳迁都咸阳之后,栎阳县仍不失当年繁华。它是咸阳陆通三晋的必经之地,是关中的交通枢纽。东西往来的商人多经于此,所以商业比较发达。

栎阳的制陶业和冶制业十分发达,经专家考证,栎阳是当时秦国一处重要的兵器工业基地,不仅有工官,而且有左右工室,规模极其宏大。1963年遗址区内的官庄村出土了一件铜釜,内装8枚金饼,经专家鉴定,含金量达99%,为战国晚期秦国货币,可为栎阳商贸繁荣之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