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护国寺遗址(优秀20篇)

浏览

2216

文章

1000

北留遗址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北留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至县北留遗址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广济镇北留村。遗址平面略为北宽南窄的梯形,南北约260米,东西约280~37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

遗址文化层堆积厚1.2~2米,在遗址西部断面暴露有厚约1.5米的地层堆积,第2层为商文化层,厚0.5~0.75米,夹杂有少量陶片,该层下开口有灰坑等遗迹。采集遗物主要为陶片,多见夹砂褐陶、夹砂灰陶,纹饰主要为绳纹、附加堆纹、麦粒纹,可辨器形主要有罐、鬲等。鬲足与罐口沿与殷墟二期的同类器物形制相同,应属同期。

北留遗址是此次西安市在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遗址,面积较大,遗存丰富,保存状况良好。商文化遗存在关中地区发现较少,北留遗址为研究关中西部地区商文化面貌、商人的活动区域增添了新的资料,对解决商文化的性质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留村:北留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龙兴寺遗址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龙兴寺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遗址位于成都邛崃县临邛镇黄坝社区5组,上世纪40年代曾因一场洪水显现“冰山一角”的唐代邛崃龙兴寺遗址,终于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博物馆、邛崃文管所等多方组成联合考古队,历时8个月,终于完成了龙兴寺遗址阶段性考古发掘,还原了其历史轮廓。

1947年,邛崃西河洪水暴涨,河岸土层因洪流冲刷而剥落,数尊唐代石刻佛像因此现身。得知消息,四川大学博物馆(原华西博物馆)成恩元等考古专家多次前往收集,并对出土佛像的河边地带进行了清理,先后在西河边发掘和收集到碑碣、经幢、佛像等残件170余件。在出土文字材料中,“龙兴寺”之名频频出现,研究者便称之为“龙兴寺造像”。由于最早出土造像是因洪水冲刷,没有地层,龙兴寺的具体位置无法确定,给学术研究留下了一个遗憾。

史载,公元705年,武则天还政于唐中宗,中宗时为太子,下令天下各州修建中兴寺、观一所,寓意大唐中兴。公元707年,武则天死,中宗正式即位,为避中宗之讳,天下中兴寺、观均更名龙兴寺、观。因“级别”较高,故各地龙兴寺均是当年香火最盛的宗教场所,内中也多藏有奇珍。

龙兴寺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唐宋寺院布局的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三处唐、宋建筑基址各外延1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各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南诏太和城遗址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南诏太和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古城西起佛顶峰,以南延伸至洱滨村,长3350米,以北延伸至洱海岸边,长3225米,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

太和城原为河蛮(白族的先民)所建立的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沼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为都城建立南诏政权,直到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历时42年,太和城是南诏前期的都城。山顶有金刚城,建有鹤顶寺,在洱海金梭岛上建有南诏避暑宫,城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可供考察、游览。

太和城一直到明朝后才逐渐荒废,现在保留着一些断壁残垣。现存苍山顶的金刚城及南、北两道城墙。城墙多依山势用土夯筑而成,残存的北段城墙高出地面约3米,厚约5米。

太和城遗址是云南悠久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云南与中原交流往来的重要见证。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以南7公里的太和村西苍山佛顶峰麓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门市价:1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半截沟洞穴遗址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半截沟洞穴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半截沟洞穴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

地址: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镇神谷村

保护范围:遗址东、西、南三面至沟畔,北向外延伸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20米。

2014年,半截沟洞穴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滩镇:陕西省白马滩镇位于黄龙县的东部,南邻合阳县,东面邻接韩城市,南北两面均是连绵的青山。全镇总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17个自然村小组,共1523户,总人口6759人。在镇管理区内,有国家级保护动物禢马鸡及其它珍贵动物. 2002年4月,以白马滩镇为中心的白马滩中学和白马滩小学都相继落成,成为黄龙县的第二大教学园区--白马滩教学园区.白马滩中学教学质量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盖孜驿站遗址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盖孜驿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盖孜驿站遗址

西汉时代著名外交家张骞曾经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进而又拓展了中国通往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隋、唐时代,朝廷为了及时掌握边疆军情和传递军令文书,均在“丝绸之路”通道上建立了星罗棋布的驿站,并以“丝绸之路”为主干道,将邮传驿站路线向西延伸至天山南北各地,唐代著名边塞诗曾云:“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诗圣杜甫也有诗“邮亭传急符,来往相追及”讲述历史上交通邮传事业的兴旺发达。

在通往红其拉甫口岸,西去巴基斯坦的“中巴公路”上就有一处闻名遐迩的汉代驿站,这就是克孜勒苏自治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盖孜村附近的盖孜驿站。滚滚滔滔的盖孜河从帕米尔高原深处涛涛而下,真正是惊涛拍岸,激起千堆雪。一路咆哮,一路奔腾,气势极其壮观。站在盖孜河谷曲折蜿蜒的公路上隔河相望,可以看到对面山坡上有一片用石块垒起来的围墙,占地10余亩。围墙中央有一座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的石头房子,具有粗犷的原始美。其高不过3米,屋顶用黑褐色片石覆盖,昔年凿石的痕迹历历在目。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对盖孜驿站有这样一段记载:“盖孜河畔上的盖孜大队,有一连三间石头房子,已倾圮。从遗址看,当时可容纳数十人居住。在古丝绸之路的葱岭古道上曾起过重要作用。”这个盖孜驿站便是我们所介绍的在今阿克陶县境内的盖孜驿站遗址。

流水匆匆,岁月悠悠,盖孜古驿站虽已沉寂在乱石和杂草丛中已无昔年的马蹄声声、人言沸沸、篝火通明、热闹非凡的景象,但它却向中外游客传输着这样一条信息:即帕米尔高原远在汉代就有了官办的驿站。盖孜古驿站东西两侧的悬崖峭壁上各有一条细若游丝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象一条脐带向远方延伸,当年祖先开拓这条古道的艰苦卓绝令人感慨万千,无比景仰与崇拜。在盖孜村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段英勇悲壮的故事。

相传,汉代,从疏勒(今喀什市)到竭盘陀(今塔什库尔干)没有一条道路相通,来往官客商贾只有望山兴叹,失望而归,留下了不尽遗憾。汉代驻疏勒的一位汉族-心急如焚,他在奏明朝廷后,便亲自率领100名兵士到盖孜河谷进行实地堪察,他决心打通这条中西通道,并面对高山大河庄严宣誓,路不通,宁死不归!他集中300兵丁和当地500农牧民日夜作战。他身先士卒,不怕艰苦,甚至在被巨石砸断腿骨的情况下,还让几个士兵抬到筑路工地视察。他这种崇高的忘我精神使兵民深受感动,士气十分高涨。从关内来到边疆服役的兵士十年不归,艰苦奋斗了8个春夏秋冬,这条咽喉要道终于开通。而这位汉族-也由一个英武青年变得老态龙钟,须发皆白,犹似昆仑山头白雪皑皑。

为了方便来华使者官吏及商贾邮役避暑消寒挡雨遮风,地方-在盖孜村附近修了一座驿站,也就是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的盖孜古驿站。十分不幸的是,古驿落成之日,这位汉代-也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最终死在了盖孜河谷,他瞑目前叮咛再三,不要将他的尸体运回疏勒,而是就近掩埋在盖孜驿站附近,以便能够与古驿站相毗邻,目睹东来西往官客商贾的热闹景观。

盖孜古驿站自汉代以来数千年间人迹不泯,为来往客商提供食宿和方便。直到清代末年,盖孜村有一个名叫买买提阿吉的维吾尔人还在此开设客栈食堂,热情接待来往客商。时至今日,盖孜村的白胡子老者讲起买买提阿吉还是活灵活现,兴趣盎然。置身盖孜古驿站,目睹石屋内被炊烟熏得乌黑锃亮的四壁和脚下一堆堆似有余温尚存的灰烬,不能不使人深感历史之高邈,岁月之悠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老龙洞古人类居住遗址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龙洞古人类居住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老龙洞遗址位于塔甸街北面300余米山腰上,洞口朝北,高10余米,宽20余米,深10余米,1991年2月共出土了敲砸、刮削、锥钻等旧石器及角铲等10余件,以及犋貘、中国犀、黑熊、大象、马鹿、猕猴、獐、鹿等13件珍稀动物的牙化石。其中,犋貘和中国犀已在地球上消失了一万多年,故可以推断,此老龙洞已是一二万年前人类居住过的遗址。老龙洞遗址的发现,不但把该县的历史,从两千多年推到了一万多年(或许是两三万年),还填补滇中南过去属于旧石器时代的空白,不仅为云南和全国对旧石器时代的研究增加了新材料,且对人类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从出土的动物化石及石器分析,老龙洞的主人过着以拧猎为主兼采集的生活,老龙洞人喜好敲吃骨髓,有较高的狩猎技术。动物化石的种类反映了老龙洞主人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湖沼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宜君战国长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不到长城非好汉,相约宜君来体验。世界文化遗产—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位于宜君县彭镇210国道沿线,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遗址、1处城址组成。目前县境内残存的魏长城遗址共2993.5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之一,距今有2300多年。2014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和中国长城学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改写了举世无双的中国古老长城的建造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柴家坪遗址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柴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柴家坪遗址位于天水市北道区伯阳镇柴家坪村东500米渭河西岸。内涵分属马家窑与齐家两种文化。面积约15.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8米,断崖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曾出土有泥质橙黄陶喇叭口尖底瓶、泥质红陶陶塑人面型器盖,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遗物有夹砂红陶、灰陶片,饰篮纹、绳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器形有夹砂红陶双耳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

伯阳镇:"自然环境:伯阳镇位于麦积区东部,总土地面积21.03万亩,耕地面积5.2万亩。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气温12℃,全年无霜期211天,平均海拔1083.9米。行政区划:辖26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4766户,乡镇总人口23466人,乡镇从业人员11740人。六通情况:26个村全部通电、通邮,24个村通电话,26。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许家庙遗址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许家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许家庙遗址位于城固县桔园镇许家庙村、湑水河西岸的一二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6平方公里,遗址东边沿湑水河有人工筑起的夯土墙,长约5公里,残高0.5--2.8米,夯层0.15-0.20米,夯窝规格及城墙宽度不详。包含物有加沙陶、灰陶、红陶、绳纹陶、砾石等,器形有罐、盆、翁、砖、瓦等。城墙以西的范围内,地面分布大量的加沙红陶、加沙灰陶、红陶、灰陶;细绳纹、粗绳纹陶;砖、瓦片等。同时,遗址内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土台,从断层上可以看到底部为河卵石,上面为文化层,厚度0.1---1.2米,有些断层可以看到石灰层,部分疑是人工夯筑而成。该遗址从地面分布的陶片来看,年代跨度较长,仰韶时期、战国秦汉、唐宋。此遗址保存完好,跨度时代长,对研究城固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许家庙村:许家庙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蟠交古城遗址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蟠交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蟠交,即今城关镇(城关镇政府),又名老合水、合水老城、合水镇。在今合水县城东北、合水川(县川)中段的北山麓。距县治三十五公里。

古城始建于唐初戍寅之岁(公元六一八年),以城在大小乐蟠二水(即今县东川及县北川)交汇处得名.此后直到一九四九年九月县治迁西华池止,共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县级建治历史。

蟠交古城,又名“葫芦城”。据府、县史志记载描述,城建于大川之北,建水(今县川河)之阳,北负尖岭、面向平岗。北垣依山,高五丈,南在平陆,东西顺山势而壁立,高三丈,厚丈五;东西最长一百一十五丈,南北(平地)最宽九十五丈,周长三华里零九丈,登高北望俨若葫芦.当地群众对此城曾有生动的比喻:其根扎于城西北清水沟湫之中;其蔓由山后察家湾、万家湾顺山梁婉蜒而上;其把在城首北山之巅大有方丈之地;东西二垣起于葫芦把,顺坡而下层,中有细颈形呈葫芦腰;南垣傍河而长,收作葫芦底;东西二关之外,地势开阔平坦,似两片葫芦叶。整个葫芦扎于北山之颠,座于河川之台。

古城东通富、延,西经庆、环,南达宁县;左挈子午山,右抱珊瑚水,群山环抱,水带萦绕,横断山道,景色瑰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今通商之要道,亦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昔建有堀门二,皆有捐额,东曰“绥安”,西曰“庆宁”,近年拆除。宜兰公路从中穿过。

古城在历史上经过多次战争破坏,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据现存资料记载,自唐初建城以后,于宋熙宁中再建,明洪武初重修。崇祯年间遭兵,城垣残破,公署民房焚毁,清顺治间重修。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建城楼,乾隆间重建县署,光绪五年(公元八七九年)以乱,多倾圮,复筑之。

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迅争创座古城,城乡机关、民房栉桦相连,建筑林立,蟠交古城已经在成为合水重要的经济重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永平新光遗址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永平新光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永平新光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永平县城东部的新光街两侧,新建的东西大街(博南路)横穿遗址之上。总面积40000平方米。

该遗址发现于1993年5月,客运站、交警大队建房挖基槽时,掘出大量陶片、石器等,后经州文物管理所调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复查,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2月4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等机构领导及专家共同现场考察了遗址,为此,省州文物部门及县人民政府决定按照《文物保0》的规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原则,配合基本建设进行发掘。并依法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该遗址的抢救发掘。先后发掘五次,长达三年之久,共发掘2700平方米。

考古队由省州县三级联合组成。

第一期:发掘工作于1993年12月16日开始,进行东大街南侧1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

第二期:1994年3月进行东西大街北侧300平方米的发掘。5月,为了确保地下文物安全,避免遗址遭到破坏,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即东西大街以南,集中分布有两片。一是老街派出所院后,公路路坎上面台地,面积350平方米;二是县交警大队办公室住宿楼以东,客运站大楼以南的院心部位,面积700平方米。

第三期:1994年10月发掘新华书店建房地址400平方米的面积。

第四期:1995年11月,为配合公路稽查站建房发掘300平方米的面积。

第五期:1996年1月,为配合东大街畅通又发掘700平方米的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砖井堡遗址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砖井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砖井堡位于陕西省定边县砖井镇北高速入口以南。明长城延绥镇西路关堡。砖井堡,明正统2年创建于定边县城东南3里处,因附近有砖砌水井而得名。成化10年南迁至东海螺城,嘉靖中又修复旧堡防守,该堡北至大边仅1里,今堡内辟为耕地。三城门均遭破坏,残留豁口。该堡北至大边2里,东南至柳树涧堡40里。

据《定边县志》载:砖井堡为“明正统二年(1437)巡抚郭某建,万历六年(1578)增高,砖砌。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徐观海重修。周围凡三里二百五十步。”明时砖井堡辖长城“一十七里,墩台二十二座。”这段长城墙体多已圮坍成波状,高约2~4米,墙下多淤沙,墩台亦已成堆状。长城两侧均为耕地。有文献记载:余子俊撤砖井置新兴,柳树涧奏守永济,故砖井和柳树涧不驻兵。

砖井堡北侧距长城不到100m,北侧有长城天堑,其东、西、南侧城墙薄弱,为敌人易于攻破方向,所以均设瓮城。如堡内地形复杂,则平面布局不规整,依地势而建,其方向性主要取决于外部交通的来向。

堡城的破坏主要来自人为因素,垣体修建大量窑洞,直接危害堡城的安全。堡城包砌的砖石被拆光,夯土墙体尚较完好。堡内居民今已外迁,堡内辟为耕地。堡城有门三,东称“靖东”,西称“宁西”,南称“南安”,今三门均毁成豁口。

时代:明

地址:定边县砖井镇

保护范围:以城堡四周城墙遗迹为界,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

砖井镇:砖井镇位于白于山区向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过渡地带,北部为毛乌素沙漠的南缘,中部为白于山洪漫滩区,南部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定边县域地势地貌的“缩影”。镇域总土地面积为680.39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23公里处,全镇辖20个行政村,162个自然村,有人口7211户28228人(有劳动力19161人);全镇共有党支部27个(其中村党支部20个),党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树坬遗址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树坬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树坬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地点:吴起县新寨乡树洼村

保护范围:东至河边,南至湫滩沟,西、北靠山。

2008年,树坬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寨乡:新寨乡位于延安市吴旗县西北部,距县城26公里,总土地面积298.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1810户7700人,党员363人。有乡属单位9个,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3所。乡政府驻地新寨过去是一座古城堡,北宋时赐名矜戌堡,明代改称新寨至今。境内山川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355.95米,最高海拔1755米,年均降雨量380多毫米,无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拉萨朵仁祭坛遗址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拉萨朵仁祭坛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拉萨朵仁祭坛遗址

拉萨朵仁祭坛遗址位于哲古镇扎扎村境内,距县城85公里,海拔4500米。拉萨朵仁意为“圣地之碑”。据传公元7世纪,吐蓄赞布松赞干布将都城建立在哲古草原上,“拉萨朵仁”即为松赞干布亲手立下的建都奠基石。坛遗址系用长宽约30×20厘米的扁平砾石摆砌成两具同心圆、内圈中央立一根高1.9米、宽16厘米的椭圆形石柱,石柱现已断为3截。石柱竖立在建筑物的中央,据地区文物局考察人员调查,认为该遗址系祭坛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西狭古栈道遗址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西狭古栈道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古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抛沙镇丰泉村西南1.2公里。该遗址分布在两处:其一位于下峡峡口,此处共有4个栈道孔,为圆形孔,口略向上倾斜,孔径0.17米,深约0.2米,栈道遗迹共分布在长13米的石崖上,最南端的栈道孔距西入口大门5.7米,栈道孔距地面0.3-0.5米不等,位置较低,应为栈道下部支柱栈孔。其二距西入口约800米,位于“西狭十渡”第三拦水坝南15米处东侧崖壁上,现存栈道孔2处,栈道孔为长方形,边缘整齐,高0.15米,宽0.2米,深约0.18米,两孔相距约1米,距地面5米,位置较高,应为架设横木的栈孔。据西峡颂摩崖石刻中记载,该栈道建于东汉。

丰泉村:丰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沈那遗址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沈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台地东邻小桥大街,西有一条洪沟与大西山山坡相隔,洪沟内有泉,泉水由北向南流(原注入湟水,现已断流),北部有条东西向的大沟,俗名瓦窑沟。

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呈长方形。台地西、北、南三面较整齐,东侧中部有一缺口(封闭形小沟,当地称为小瓦窑沟)。西部中段,因引水灌田塌陷,后经平整成约40×40米、低于台地约2米的梯田。台地东南建有变电站及家属院,小瓦窑沟北部有5处民居,其余皆保存原貌。整个台地都是古代文化遗存,无空白。东北部为马家窑文化区,面积约50×50米,北端有少量的卡约文化遗迹,其余皆为齐家文化遗存。台地原为旱作麦田,后改为水浇地,并先后多次经过平整,原覆盖土及文化层上部被破坏,部分裸露,其中以台地中部为甚。

整个台地到处可见陶片、杂骨及零星的石器,崖坎处及东部小瓦窑沟断崖暴露有灰层、灰坑及多处白灰面房屋遗迹,文化堆积厚达2米以上。

1992年和199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西宁市文物管理所曾对此遗址进行试掘,共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清理区主要在台地西南边缘。清理房屋5座,灰坑10个,墓葬8座,出土各类文物约万余件(包括陶片)。文化堆积层大体分上、下两层,上层遗物中以加砂粗陶片较多,下层遗物泥质红陶片较多。陶器制作精细、火候高、胎质坚硬而薄,陶器器形繁杂多样,计有罐、瓮、盆、尊、鬲、拼盘器(将大口平底罐切成四瓣烧制)等。出土石器有石斧、石刀、石凿、石壁、石镞、盘状器,其中以盘状器最多。另外还出土有少量骨锥、骨针、骨镞及一件大型铜矛。

有三座房屋是白灰铺地、粉墙的白灰面房屋,都近似方形,半地穴式,门向西开,室内中间有一圆形灶,地穴四角各有弧度。墙面白灰厚薄均匀而细腻,地面白灰厚约4~5厘米,表面光滑而坚硬。两座无白灰设施,一座为圆形,门向南开,半地穴式;一座为方形,房屋四周及室内有不规则排列的柱洞,室内地面为深褐色土铺垫,灶在室外呈簸箕形。其余因扰乱较甚,具体结构不清。灰坑大多为圆形平底,坑壁略向内弧、口小于底。基葬有四座在两座白灰居住房屋之间排列,皆为长方形土坑墓,单人葬,随葬品极少。

沈那遗址面积大,文化堆积厚,内涵极为丰富。从试掘情况看,以齐家文化遗迹、遗物最多,是一处齐家文化时期较大的部落遗存。遗址保存基本尚好。

2006年5月,沈那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姜维城遗址

全文共 1135 字

+ 加入清单

姜维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维城遗址是岷江上游一处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的今汶川中学后山上。姜维城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汉代和宋代等时期的遗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003年度遗址发掘的宋代遗存中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为了解当时这一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和中央政府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传说蜀汉大将军曾在汶川一带驻防,现存有古城墙,有人为之命名为姜维城。

威州镇是汶川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阿坝州的门户。这里古属冉毵部,绵池镇为郡、县旧址。姜维城在今威州镇。自汉代以来所设汶江、绵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内岷江得名(古“汶”、“岷”通用),历代治所有所变迁。现为汶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威州四面环山,堡子关雄踞杂谷脑河与岷江之间,有“三山雄秀,二水争流”之誉。汶川境内的藏羌历史上是善战的民族,羌碉尤其是居住和军事两用的独创性建筑。姜维城的存在也恰好说明这里曾是蜀汉和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

姜维(202~264)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曾经到汶川平定边乱。姜维本是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维是羌族人,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早年任曹魏中郎,后投蜀汉,任仓曹掾,继升中监军、征西将军。蜀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攻魏,病亡五丈原军中,姜维等秘不发丧,摆脱司马懿追兵,从容撤回汉中。费袆死后,他掌蜀汉兵权,并升任大将军。景耀六年(263),汉中失守,姜维自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撤兵,魏将诸葛绪据守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桥头,断其归路,姜维从侧后进击,迫退魏军,乘势过桥,与蜀将廖化、张翼会师,据守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魏军10万被阻。因魏将邓艾出奇兵直逼成都,刘禅出降,姜维奉命投降。西蜀灭亡后,他还想利用钟会复兴蜀汉,参与魏将钟会叛魏,事败被杀于成都,可见出他忠于蜀汉的坚定信念。

姜维在继承相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或许诸葛亮特别器重姜维,除了姜维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为姜维是少数民族将领,重用他不仅有利北伐,而且体现了“和夷”政策。

县城背依的岷江东岸山梁上如长龙盘旋而卧的姜维古城,沧桑不改伟岸。沿着正在施工修建的姜维城盘山公路,来至点将台,置身茫茫天地间,顿生旷世沧桑之感。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克日擒孟达》有一段关于蜀军与羌人作战的描绘:“忽見羌兵分在两边,中央放出铁車,如潮涌一般,弓弩一齐骤发。蜀兵大敗,马岱、張苞两军先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城墙遗址公园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城墙遗址公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城墙遗址生态公园是凤翔继东湖之后的第二大标志性城市公园,位于凤翔县城新区大道北侧,占地面积150亩,总投资2300万元,2008年的5月份开工建设,2009年的10月份竣工开园,历时17个月。墙遗址生态公园的建设是2008年县委、县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点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惠民工程。

城墙遗址生态公园的建设以挖掘凤翔的历史文化、展现凤翔的人文特色为出发点,按照景观、生态、游憩三位一体的新景观设计理念,整个公园端庄秀雅、古朴大气,从材料的选择、广场的铺设等都是以恢复明唐风格为主。公园的设计是一个半径320米的四分之一圆,分为城墙遗址浏览区、滨河景观浏览区、水榭舞台观光区等四个功能分区,包括城墙雄姿、演艺广场、城河倒影等20多处景观小品。

城墙在历史上,凤翔的古城墙长约6.1公里,是唐末岐王李茂贞所筑。后因历史原因,城墙毁坏,留下的部分基本呈一个L型,位于原城墙的西南角,高为10米左右,保持了原城墙外陡内缓的基本特征,这段城墙是县城目前仅保留下来的三处遗址之一,也是整个公园里面的灵魂建筑,十分珍贵。

栖凤湖和栖凤亭顾名思义的意思就是凤凰曾经栖落过的地方,凤翔古为雍州,是华夏九州之一,唐安史之乱时,唐明皇李隆基曾被迫出逃蜀地途经古雍州,当时古雍州的城墙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倒塌,于是守城太守命全城百姓筑以新城墙,以防外敌,可是非常奇怪的是这个新城墙一修起来,便会无缘无故的塌掉。在三筑三踏之后,雍城百姓便人心惶惶,如同大难来临。有一天夜里,在天降一场大雪之后,守城的太守沿着倒塌的城墙走来走去,正在思考的时候,忽然,他发现有一只凤凰悄然而至,落在了城墙脚下的一个湖边,在喝饱了泉水之后,踏雪绕城数里,然后振翅而去,太守非常的高兴,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瑞兆。第二天,他带着百姓沿着凤凰在雪上踏过的印迹,筑以新城墙,结果一牢永固,不再坍塌。所以在唐明皇的儿子唐肃宗继位之后,因为这个“金凤踏雪”的传说故事,便将雍州改为了凤翔,所以在城墙下面修建了栖凤湖和栖凤亭,以向众人昭示凤翔这个城名的来历。

水榭舞台观光区舞台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休闲广场,同时在这里也可以举办文艺演出活动。2010年3月份,县文化旅游局在此举办了秧歌舞大赛。栖凤湖中心装有水幕电影,春夏两季气候比较适宜的时候,会在周末的晚上播放水幕电影,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公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安置了隐形的音响设备,每当傍晚时分,在此休闲散步的群众非常多。

到达方式:乘西安至凤翔大巴,在县城下车即到

联系电话:0917——72125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唐王城遗址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唐王城遗址为新疆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唐王城即唐代尉头州城遗址,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托库孜萨热依”古城,建于公元前206年,距今约有2200年的历史。古城座落在巴楚县城东北60多公里处的代热瓦孜塔格山(大门山)南端山口的北山东侧。城墙用泥土,石头筑成,分内城,外城,大外城几个部分。南北各有一道城门,大外城的城墙已风化为一道土梁,城东北延伸至约两公里处的唐王村(今农三师五十一团驻地)。

唐王城为新疆境内古丝绸之路中道上的一个重要古城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窦家坪遗址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窦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窦家坪遗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贾河乡窦坪村窦坪社,东靠公路,南距宋家崖湾200米,西接窦坪社,北临海子河,遗址长约300米,宽约283米,面积约8.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1.7米。暴露有窑址、白灰面居址。遗址内包含三种文化类型:一是器形有盆、钵、重唇尖底瓶。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橙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彩陶饰黑彩弧线三角纹、圆点纹,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是器形有小口尖底瓶、盆、钵,采集有泥质红陶和橙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刻画纹,彩陶饰黑彩漩涡纹、水波纹、弧线三角纹,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三是器形有双大耳罐、缸、壶、玉铲,采集有夹砂灰陶片,饰绳纹、附加堆纹,属齐家文化遗存。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贾河乡:贾河乡位于静宁县城南 77公里,属纯山区乡镇,西与通渭县接壤,南与秦安县毗邻,北靠李店乡,东依仁大乡,总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904亩。辖11村,79个村民小组, 2359户, 11320人。现有中小学校11所。主要作物有洋芋、玉米、冬小麦、糜子、谷子等。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明显,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已建成五处人饮工程,解决了 户人的用水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涧辛庄遗址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清涧辛庄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辛庄遗址

时代:商周

地址:榆林市清涧县李家塔镇辛庄村

保护范围:包括前老爷盖和后老爷盖两部分,西临辛庄沟,东临寨山沟,南至辛庄沟与寨山沟交汇处,北至桥峁梁。

2014年,清涧辛庄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塔镇:清涧县辖镇。1958年建李家塔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改镇。位于县城东北,距县城19.5公里。面积100.3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冯家庄、西里洼、李家沟、刘家石克、李家塔、董家沟、三合村、军家屯、王家沟、后蒋家塌、前蒋家塔、惠家圪崂、军庄、大舍沟、铁连沟、楼上、长柏沟、腮罗也、樊家岔、井家峁、安家畔、邓家圪崂、李窦家渠、高家沟、李家坪、李家川、前韩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