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护国寺遗址(精选20篇)

浏览

2215

文章

1000

篇1:长坪山红军战场遗址及石刻标语群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长坪红军战场遗址石刻标语群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坪山红军战场遗址及石刻标语群位于长坪镇侯坪村长坪山寨,山寨整体呈南北走向,为一狭石山梁,长约800米,宽约150米,山寨地势险要,原有九道寨门,易守难攻。1933年8月,为解决川陕根据地食盐问题,红四方面军发动了仪(陇)南(部)战役,红军进入南部后首先一举攻下长坪山,随后挥师西进,迅速占领南部嘉陵江以东的大片地区。自此至1935年4月,因战略需要红军三进南部盐乡,先后在南(部)、阆(中)交界的水观场建立了阆南县苏维埃政权,在南部皂角乡锦竹湾建立了德丰县苏维埃政权。此间,红二十五师政治部、红七十四团、红八十一团、阆南军区指挥部、阆南游击军司令部、阆南独立团团部等机关均设于长坪山顶的长坪山寨。

保护范围:东至长坪山龙寨龙,西至林家垭寨门,南至漏米岩寨门,北至长坪山寨北沿山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白勉峡铧炉古栈道遗址

全文共 192 字

+ 加入清单

白勉峡铧炉古栈道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勉峡铧炉古栈道遗址

时代:唐

地址:西乡县白勉峡镇白勉峡社区

保护范围:铧炉村一号桥至水坝间51个栈孔所在的堤岸,山体两侧外扩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崖壁外扩50米,南至拱水坝上游20米处,西至白勉峡至西河村道路临河道一侧,北至西河村道路便桥。

2018年,白勉峡铧炉古栈道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勉峡社区:白勉峡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八路军军事学院遗址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八路军军事学院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文化沟村。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抗大三分校的基础上组建八路军军事学院。1942年1月1日,军事学院在文化沟举行了开学典礼。军事学院院长由朱德兼任,副院长由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兼任。军事学院分设炮兵队、工兵队、俄文队和--队,学校学制为一年。1942年11月16日,举行了军事学院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朱德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1943年2月,中央军委任命徐向前兼任军事学院院长,李井泉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徐文烈任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3月,军事学院院部机关及部分学员迁往绥德,并入抗大总校。学院高级班学习组则被编入中央党校,为党校四部,学院炮兵队改为八路军炮兵学校,军事学院工作即告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于2009年落成,包括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将帅雕塑和石刻标语。1935年4月2日,红四方面军经过激战,一举攻克川北军事要塞剑门关,红军血战剑门关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是红四方面军的著名战列之一。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

剑门关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关隘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大、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

剑门关景区位于剑阁县城南10公里处,原称剑阁,为蜀北屏障、两川咽喉,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也是剑门蜀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和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

剑门关地处数百里大剑山中段的一个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剑,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这里曾发生过一百余次战争、十多位帝王莅临并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当年蜀将姜维凭借天险,曾拒魏军十万之师于关外。现存诸葛亮建关的遗址,古老的寺庙,珍贵的碑刻以及著名的剑门四景(剑门细雨、梁山松涛、夕照绝壁、雪染翠云)和剑门四奇(姜维石像、千年紫荆、松柏长青、剑山石笋)。

景点位置

四川省剑阁县境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肖家坝遗址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肖家坝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肖家坝遗址

肖家坝遗址位于岚皋县城关镇耳扒村肖家坝南侧岚河北岸台地上,新时器时代。该遗址西北南三面临岚河,东临缓坡,地势平坦,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1981年经过考古发掘,采集陶片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灰陶,饰绳纹、划纹、弦纹、附加堆纹及白衣黑彩,器形可辨钵、盆、罐、鼎、尖底瓶、葫芦形器等;并出有完整的泥质灰白陶圜底钵及打制和磨制石斧、铲、网坠、石核、砺石等。属仰韶文化遗存。还发现汉代绳纹板瓦、筒瓦,唐代手印砖、铜锤及元代兽面瓦当等。现所有出土文物皆保存在岚皋县文化馆文物保管室内。1992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遗址上大部分为现代建筑,仅存文物主要采集地约2300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燕子岩剑齿象化石遗址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燕子剑齿象化石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区政府西北面2公里、黄土坡街道办事处川心村第九村民组境内之燕子岩上,系一天然裂隙洞穴。洞口向北,向内倾斜,可容人进出。入洞31米,垂直而下42米方达洞底。洞底为岩浆溶物及流沙,剑齿象化石均规则分布于东南石壁上。

1975年,由水城文化馆、水城运输公司和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出土剑齿一对,长1.75米,粗壮。还发掘出臼齿数枚及肩胛骨、脊椎骨、头骨、腓骨、股骨化石。为我国长江以南首次发现之较完整剑齿象化石。

经有关专家鉴定,为中更新世时期(约40万年)剑齿象。其发现,对研究我区及贵州地理气候提供宝贵资料,对我国中更新世动物种群和植物分布以及地层地质运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80年12月4日,将该洞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发掘化石存省博物馆。

黄土坡街道:黄土坡街道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东与荷城街道办相接,西与德坞街道办相连,南与凤凰街道办接壤,北与大河镇毗邻,总面积25.8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辖1个行政村、19个社区居委会,249个居(村)民组。贵昆、 办事处内昆、水大、水柏、株六复线铁路贯穿区内,贵水、威水、汪水、水盘四条主干公路交汇于此,辖区驻有中央、省、市、区属厂矿企业32家,市、区政府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卦台山遗址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台山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卦台山遗址位于天水市渭南镇。该山海拔1329.9米,呈台形,面积约1万平方米。据《秦州志·卦台记》载:“其台若坐若盘,而羲皇观天察地于此,画卦于此地也。”又云:“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隅有台焉,乃羲皇画卦处。”故又名“画卦台”。1987年,北道区文化馆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该处文化层厚0.2-0.5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层、灰坑、白灰居住面、灰渣等遗迹;遗物有石斧、陶器等。陶器分泥质、夹砂两类,有彩陶、红陶、灰陶等。彩陶多饰网格纹,素面陶多饰绳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型的有盆、罐、瓶等50余件,从标本判断,应属仰韶和齐家文化遗存。山上还有清代的一些建筑。

渭南镇:自然环境:渭南镇地处三阳川渭河南岸,总土地面积11.95万亩,总耕地面积4.31万亩。年均降雨量480.3毫米,年均气温12℃,全年无霜期211天,平均海拔1083.9米。 行政区划:辖1个居民委员会,47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9150户,乡镇总人口43146人,乡镇从业人员乡21628人。 六通情况:47个村全部通电、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通明长城遗址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大通明长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近日,大通明长城遗址列入了国家长城保护计划,国家文物局已下达抢险加固工程的立项批复,前期设计规划工作正在进行。

据悉,东起大通与互助交界处,西至大通与湟中交界处的大通明长城遗址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被专家誉为青海的“八达岭”。2007年,大通明长城被列为中国长城调查项目,日前又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为完整保存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丰富西宁周边的历史文化旅游内涵,我县近日聘请兰州大学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再次对明长城遗址做了全面考察,制订了详细的《大通县明长城保护规划》,拟建成一处明长城遗址公园,最终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新庄坪遗址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新庄坪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

新庄坪遗址位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银川乡新庄坪村银川河沿岸一级台地上,面积45万平方米。属齐家文化,杂有少量马家窑文化遗存。

1929年发现。1989年,甘肃省博物馆做过调查。遗址由聚落址、窑址和墓葬组成。遗址断崖上文化堆积丰富,厚约3~4米,内夹杂着陶片、人骨、石块等。出土陶器以素陶为主,彩陶稀少,陶质精细,器形繁多,主要有双耳罐、三耳罐、大口罐、大口瓶、三足鬲,还有形象的鸟形壶、羊形罐等。在后沟发现墓葬区,出土过玉器和石器,主要有玉铲、玉刀、玉璧、玉环和石璧等。

新庄坪遗址分布面积大,出土文物精美,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一处比较典型且保存较好的齐家文化遗址,为研究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分布、类型、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武关遗址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武关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武关遗址位于丹凤县城东35公里处,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武关关城基本完好,砖砌东西门洞依然可见。少习山、笔架山相对而立,四季苍翠,是登山休闲的好去处。

武关始建于战国,是古之名关,为关中四塞之一,古称“少习关”,山水环绕,险阻天成,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主要古迹有武关古城、秦楚分界墙、烽火台等。解放后周总理给这里亲笔题写的“八一公社”奖状保存完好。

武关城不单是军事要塞,而且风景秀丽,有“武关八景”之谓。历代文人如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寇准等都曾留下吟咏武关的诗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营盘山战斗遗址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营盘战斗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营盘山战斗遗址

时代:1931年

地址:子长县李家岔镇湫滩沟村

保护范围:东至旧址本体外扩50米,南至三十里铺地界,西至后树梁东侧,北至旧址本体外扩50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

2018年,营盘山战斗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岔镇:李家岔镇地处延安市北部的白于山区,距子长县城30公里,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故乡。全镇辖34个然村,1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058人,总土地面积380.42平方公里,与靖边、安塞、横山等地接壤,地势呈东高西低,属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2℃,年降雨量450mm左右,无霜期145--150天。境内土地资源广阔,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北山坪遗址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北山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坪遗址 位于舟曲县城关镇坝里村东500米。面积约7.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2.3米,暴露有窖穴、白灰面居住面、墓葬、陶窑和灰坑等遗迹。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施黑彩的漩涡纹、平行线纹、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钵、瓶、罐、盆等;另采集有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和夹砂桔红陶、灰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刻划纹,器形有大耳、罐、盆等;还有寺洼文化的夹粗砂红陶、灰陶片,器形有马鞍口罐、豆、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齐家和寺洼三种文化的分布区域、文化内涵及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青龙江口遗址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龙江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江口遗址位于青秀区长塘镇定西村北面的青龙江口,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

1981年,青龙江口遗址被公布为广西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定西村:定西村位于长塘镇的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8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全村6个自然坡、44个村民小组、724户、3378人、耕地面积6536亩,其中水田2600亩,旱地3935亩,山林面积7230亩。定西村党总支部下设5个党支部,有46名党员,其中女党员7名,35岁以下党员8名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党员35名。2008年村“两委”换届后,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和“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子午道宁陕段遗址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子午宁陕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子午道宁陕段遗址

时代:战国—民国

地址:安康市宁陕县广货街镇沙沟村、江口回族镇江镇村

保护范围:(1)广货街段:南起沙沟村鸳鸯沟口,北接西安市长安区大坪村子午道遗址。(2)江口菜籽梁段:南起江镇村北7公里处洵河东岸,北接广货街镇苦竹沟口。(3)江口猫儿梁段:北起江镇村江河口,南终于冷水沟村的冷水沟口。

建设控制地带:(1)广货街段:A区两侧外延20米。(2)江口菜籽梁段:A区两侧外延20米。(3)江口猫儿梁段:A区两侧外延20米。

2014年,子午道宁陕段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沙沟村:沙沟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寨柯遗址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寨柯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寨柯遗址位于会宁县汉家岔镇汉岔村寨柯社阳洼南坡山麓。

寨柯遗址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寨柯社阳洼南坡山麓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100米。

汉家岔镇:汉岔乡地处会宁县西北部,309国道穿乡而过。全乡辖12个村委会90个村民小组4863户22756人,流域面积385.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4646.1亩。2004年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72960亩,粮食总产量8380吨。大家畜5664头(匹),羊存栏16268只,鸡存栏32300只,猪存栏7728头。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依托项目,着力夯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饶家坝遗址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饶家坝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饶家坝遗址

位于本县临江乡饶家坝村周围,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北靠山坡,南临汉江,南北宽约半华里,东西长约二华里,临江一侧受洪水冲刷,露出瓦砾、陶片等遗物。

该遗址是火石岩水库淹没区,1985年初,库区考古队清理发掘,出土陶器有绳纹平裆鬲、鼎、罐、釜、盆、甑、灶模型等,还有少量打制石器。铜器有钫、釜、镞、剑、蒜头壶等。还发现用青石砌成的墙基一段,宽2米,断续长约50米。遗址是商周至秦汉时期的聚落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五里镇遗址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五里镇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里镇遗址:

位于宜君县五里镇河东,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199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

五里镇:五里镇地处宜君县东部,距县城26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川、塬并举的乡镇。东与西村、尧生乡相连,南与棋盘镇接壤,北与黄陵县侯庄乡隔河相望,西与城关镇、彭镇毗邻。全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镇区规划建设面积0.3平方公里,已建成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413亩,林地面积3320亩。平均海拨800-1000米,气侯属温带大陆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10℃左右,年平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龙岗寺古人类遗址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龙岗古人类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落在陕西省南郑梁山镇境内与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隔江相望。该遗址文化内涵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汉代墓葬群,寺院建筑和近现代革命旧址五部分。

旧石器文化,1943年以来在此发现数以千计的旧器,类型有砍砸,石球,尖状器,刮削器等

,与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蒲乳动物化石伴生。龙岗寺旧石器在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绝对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见《人民日报》1992年2月10日第四版),早于蓝田猿猴人遗址,是迄今发现陕西最早的旧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1983年10月至1984年底,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清理了430座墓葬,出土了人面壶,彩陶罐,船形壶,兽头尖底瓶,人头彩陶壶等文物三千余件。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渊源,分期和发展脉络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证明了7500年前龙岗寺人类最早培育了豆科植物。

汉代墓葬群,分布在龙岗寺以东50米,省考古所清理了四座,其中西汉文景时期一座,东汉中期一座,东汉晚期二座,出土了青铜鼎,青铜剑,玉鸟,鎏金带勾,陶俑等弥足珍贵文物九十余件。

寺院建筑,资料记载龙岗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唐宋时期已有较大规模,并成为汉中乘船游览佳景,目前现存古建庙宇三大院48间,总面积11685平方米。

革命旧址,1931年5月,0陕南地下组织负责人梁益堂,贾拓夫等在此主持召开了0陕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国革命斗争史谱写光辉的篇章。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1986年中科院黄蔚文教授考察龙岗寺提出:“龙岗寺旧石器遗址是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1988年美国考古学家阿金斯教授访问考察龙岗寺遗址时评价“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

1992年该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汉城遗址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汉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汉城遗址

奇台汉城是对满城而言,位于唐时蒲类城南侧,曾修筑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城址是在原古城子军事堡的旧址上逐渐扩展起来的。这里除了古城堡之外,还有一座老满城,城名叫“孚远城”。它和古城堡的命运一样,在百年战乱中,焚毁不堪。

光绪九年(1883),古城子县治由老奇台靖宁城迁至汉城。两年后,清政府在原古城堡旧址上修筑了两座新城—一座是汉城,一座是满城。同时还修复了已毁的老满城。

光绪二十二年(1896),扩展县城时将汉城和满城连接在一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从抵御战乱起见,政府动员百姓,绕城一圈,筑起一道城墙,将果果滩和老满城都圈入城内。自此,汉城、满城和老满城便贯为一城。这一时期,汉城以犁铧尖为中心、以东西大街为主街道,街道的商号、商行、店铺、货栈、作坊、庙宇、会馆等混杂在一起,鳞次栉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川陕蜀道遗址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川陕蜀道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川陕蜀道遗址道一又称阁道,栈阁。在广元市区北45公里朝天镇南北明月峡和清风峡中,濒嘉陵江东岸峭壁上。是古代川陕之间著名蜀道遗迹。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有不少描写,以唐李白的《蜀道难》最脍炙人口。栈道开凿始于先秦,《史记》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历代续有修葺。今阁道已废,岩壁上洞孔犹存。洞分上中下三层排列,中层孔洞用作插木桩,上铺木板以作行道,下层作支撑孔眼,上层用以搭篷蔽雨。每个洞孔约30厘米见方,深50厘米左右。远观栈道,宛若凌空廊阁,故又有云阁之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