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护国寺遗址(精品20篇)

浏览

2221

文章

1000

篇1:盘山营盘遗址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盘山营盘遗址为大方县文物保护单位。

盘山营盘遗址位于黄泥塘镇化联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古遗址。

黄泥塘镇:2013:撤销大方县鸡场乡、黄泥塘镇,合并设置新的黄泥塘镇,以原鸡场乡、黄泥塘镇地域为新设置黄泥塘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黄泥村。在大方县东部。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2.77万,其中彝、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占9.7%。辖1居委会、15村委会。1949年属鸡场乡。1953年析设甘棠、在拱、化联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鸡场公社。1961年析建甘棠、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邰国遗址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古邰国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

古邰国遗址在杨凌示范区李台乡圪瘩庙村、柔谷乡法喜村(柔谷乡原隶属宝鸡市管辖,2008年下半年划归杨陵区)以南,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有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西周—战国—秦汉等不同文化时期的大型居住遗址。传说曾是我国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

遗址内出土有大小不同的磨制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鬲、陶纺轮、骨锄、薄片小纽铜镜及铜戈等器物。在战国至西汉的8件陶釜、陶瓮上,发现有“斄(邰)市”、“斄(邰)亭”二字印文。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寨柯遗址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寨柯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寨柯遗址位于会宁县汉家岔镇汉岔村寨柯社阳洼南坡山麓。

寨柯遗址为第二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寨柯社阳洼南坡山麓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100米。

汉家岔镇:汉岔乡地处会宁县西北部,309国道穿乡而过。全乡辖12个村委会90个村民小组4863户22756人,流域面积385.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4646.1亩。2004年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72960亩,粮食总产量8380吨。大家畜5664头(匹),羊存栏16268只,鸡存栏32300只,猪存栏7728头。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依托项目,着力夯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半山遗址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半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和政县洮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半山遗址是若干墓地和居住址的总称,包括瓦罐嘴附近的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边家沟墓地、王家沟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东的一个墓地,彼此相距1~2公里不等,处于被冲沟切割成的各个小山顶上。1924年首次发现,并在边家沟发掘了一座墓葬。

边家沟墓葬的死者系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头朝东南,侧身屈肢。随葬品比较丰富,计有1件磨制石斧、1件半打半磨的石锛、2件砺石、8件彩陶罐和4件夹砂陶罐。彩陶纹饰的最大特点是用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构成漩涡纹、菱形纹和葫芦形纹等,还有棋盘格纹和瓜子纹。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祝英台塬遗址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祝英台塬遗址为清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祝英台塬遗址位于清水县永清镇祝英台塬村。年代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汉代,类别为古遗址。

1989年8月28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东:以马家沟西塬西侧断崖为界;西:以南道河为界;南:以南峡村居民住宅区为界;北:以桐温公路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20米。

永清镇:自然环境:永清镇位于清水县中部,总土地面积3.78万亩,总耕地面积1.71万亩。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8.9°C,年平均降雨量580.5毫米,全年无霜期172天。行政区划:辖4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010户,乡镇总人口48428人,乡镇从业人员24280人。六通情况:1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唐兰城遗址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唐兰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民丰县安迪尔牧场西南25公里处,建于唐代,城垣呈圆形,直径约200余米,残高3一4米,有一城门,面向东南,两扇木制城门尚残存,一开一闭,仍完整无缺,城内房屋井然排列,街衙犹清晰可辨。城中心有一目室,坐北朝南,墙垣及房顶仍保存相当完好,在此曾发现一只镶有宝石的戒指和一只金耳环。城0土有毛布、棉布、棉花、毡片、纺轮、纺锭、木器、耳环、戒指、玉片、铜环、铁块、柑蜗、麦穗、糜子等,传为唐代西域毗沙都督府所属的兰城镇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吐拉戍堡遗址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吐拉戍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吐拉戍堡遗址

吐拉戍堡遗址,[大尤都斯乡西南面·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戍堡平面呈方形,东南角筑一烽火台。因盐碱腐蚀严重,戍堡的构筑方法不清。其东西墙垣长65米,南墙垣尝2、北墙垣长69米,面积约4257·5平方米。墙基宽5米,顶部宽2·5米。北墙中段有一宽7米的缺口,东北、西北和西南角隅有斜向伸出的垛墙。烽火台以土坯夹夯土层的方式修筑,平面为方形,南北长24米,东西长14米,残高约10米。剖面呈梯形状。在戍堡内采集到一些陶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良渚古城遗址是什么时期 揭秘良渚古城的历史

全文共 3782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阿塞拜疆的首都举行。在这天,我国审议通过了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到了《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次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申遗就获得成功,或许正说明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特殊性。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称良渚是“最古老的杭州”。那么它到底有多早呢?那么今天吾爱诗经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良渚古城。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比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要早几百年。她的存在证明了长江下游的复杂社会比出现城市化的二里头和安阳要早了一千多年。而且,古城内莫角山土台的总土方量与古埃及的大金字塔相当,可以看出良渚文化不仅早,而且已经是可以兴建巨型工程的强大文明。国家文物局评价良渚遗址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 莫角山台地。莫角山是古城的制高点,也是古国的心脏。

良渚是什么?

良渚首先是一个地名,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旧称良渚镇)。良渚文化正是因为发现于此,才按照考古学惯例以发现地命名。

1936年,生长于良渚镇的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主持发掘了家乡的古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并且在日寇侵略、杭州沦陷的动荡时局中,排除千难万险出版了6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的初步报告)》一书。虽然施昕更将他发现的文化遗存划为龙山文化分支,但这一发现,终于让世人有机会认识沉睡于地下数千年的良渚文化。

▲出土的刻符陶片。各种刻符很有可能是文字萌芽出现前的原始文字,上面描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各种动物。良渚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黑陶和红陶两种。

1959年,良渚文化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正式命名。1986年,反山大墓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种类辨识度高、纹饰持续一致的玉器,证明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文明的存在。1987年,瑶山遗址考古发掘出祭坛遗迹。随着时间推进,良渚文化一点一点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 良渚文化时期玉组合项饰,南京博物院馆藏。

良渚也是一座古城。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展开考古发掘。此时,良渚遗址群已发掘出一百多处遗址,规模宏大者如反山大墓、莫角山建筑基址,都足以证明良渚文化的成就之高、发展之纯熟。但是,考古队的这一次发掘才真正令人震惊。

▲ 反山王陵。

此次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一条1米深的古河道,里面都是良渚时期的生活垃圾,其中就包括大量碎玉料。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琮、玉钺、玉璧等等玉器闻名,因此考古队迅速将目标锁定紧邻河道的高地,希望可以发现良渚时期的玉器作坊。

▲ 良渚文化时期的精美玉壁。

然而,奇怪的是,这里不仅没有玉器作坊,反而出现了大量人工铺设的碎石,石块之上,又是厚度近4米的人工堆筑的黄土层。这一发现让考古队员颇为激动,也颇为费解,为什么这里会有如此巨大的人工建筑呢?

经过为期一年之久的勘探,才终于有了答案:这里是一座古城。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差无几,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最大的一个,也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中国最大的古城。这座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发现它,也就找到了解决疑难的一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座庞大古城的发现,或许就此将良渚文化推进了文明的大门。

为什么良渚很重要?

▲ 古城遗址(局部)。

为什么发掘82年后,良渚古城遗址才正式启动申遗程序?因为除去动荡时局的干扰,良渚文化的内在信息量实在太过庞大。

八十多年的时间对于梳理良渚文化,研究大大小小的良渚文化遗存的内在联系来说,远远不够用。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其分布范围大致在以太湖平原为核心地带的今苏南、上海、浙北地区。自发现以来,考古学家们对这一文化共同体的研究从未中断,背后需要做的系统性工作体量巨大。考古工作的推进又不断丰富信息。

因此,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正式申报2019世界文化遗产。这距离良渚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推荐进入申遗预备清单已14年之久,距离首次发掘更是过去了82年。

▲ 对良渚遗址的挖掘工作从未停止。图为2017年10月的一次挖掘工作现场。

此外,良渚古城的发现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了更加强而有力的证据,也增强了良渚申遗的底气。

传统上认为,中国文明起始于商代(大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然而,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力冲击了这一观点。

另外,建立这么一座城池,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据推算,如果动员10000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30年才能完成。而且提供在工程进行期间所需的食物饮水等补给也要兴师动众。良渚古城四周还有修建于距今约5000-485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那么良渚时期必然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动员,才能支撑如此规模的工程。

▲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山前长堤区共同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西面和北面,是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良渚先人修筑水坝有个独特的创造:使用草裹泥筑底。

▲ 老虎岭水坝遗址。

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学说中,克拉克洪的标准定义一个可称作文明的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个五千居民以上的城市;文字;复杂的礼仪中心。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20000到30000人,远高于标准。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证明当时已有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

▲瑶山祭坛。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特殊的日子,太阳都会在祭坛固定的方位升起和落下。祭坛有着“观象台”的功能,也是良渚先民懂得“观象纪年”的证据。

▲玉器上的图案——神人兽面纹(原大小:3x4厘米),是象征着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标志性符号。上方佩戴介字型冠冕的神人+下方椭圆形重圈大眼的神兽=太阳神。

唯一稍显薄弱的证据在文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公认最早的文字。但是,甲骨文已比较成熟,如果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用夏鼐先生的比喻来说,就像“一出生就长了白胡子”。所以,甲骨文之前很有可能存在文字发展的过程。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

▲ 这一套符号系统,有可能在良渚人的信息记录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就是良渚人的“文字”。你们猜猜看都是什么意思?绘图/Q年

从发现的种种实物证明来看,良渚已具备文明的形态。良渚古城的存在,说明当时也有了城内城外的分别。城中高台上发掘出的大型墓葬,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墓葬对比,也可以证明良渚人内部已存在身份高低的差别。其他各种器物、遗迹,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的良渚社会。

▲ 姜家山贵族墓葬展示厅。

良渚人的日常:种田、“上班”、吃肉肉

良渚人跟现在的大部分南方人一样,以稻米为主食。除了稻谷之外,考古也发现了大规模的稻田。比如余杭茅山良渚遗址,发现了总面积5600平方米的稻田遗迹,说明稻作已是农业的重点。

▲ 5000年前的良渚稻米。摄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

可能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良渚人的餐桌实际上极为丰富。余杭卞家山良渚遗址出土了葫芦、甜瓜、桃、梅、杏、柿、南酸枣、葡萄(东亚种群的山葡萄,非西域传入的欧洲葡萄)、芡实、菱角等等植物种实遗存。证明这些植物都被纳入了良渚人的食谱。

良渚人吃米、吃水果,当然也吃肉。良渚遗址中出土过贝壳、猪骨等良渚时期的“干垃圾”。江南是水乡泽国,良渚古城周边有面积不小的人工、自然水域,依水而居的良渚人经常会捕捉鱼类果腹,也会捡拾贝类作为补充。除了采集和狩猎,良渚人也有了基本的畜牧业。最重要的家畜就是猪,是良渚人稳定的肉类来源。

▲大木作群组雕像。人们得以遥想良渚时期成熟精湛的木作技术与分工有序的木作场面。2018年12月出土的大型木构件,有力印证了这些模型的真实性。

良渚人也需要“上班”。良渚文化精美的玉器证明了熟练工匠的存在。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负责制作玉器。玉在良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有学者认为,玉是贵族阶层享有的稀缺资源,良渚古城的统治者正是垄断了玉器资源,才得以号令四方,发展出规模庞大的城市。为了满足对玉器的需求,养活一大批手工业者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 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形饰件、玉玦、玉琮。

相比之下,贵族阶层的生活就要舒适许多了。良渚古城内莫角山宫殿区东侧曾经发现过一个灰坑,里面足足有2.6万公斤稻谷。这说明良渚时期已存在税收或纳贡系统,使得统治者可以坐拥庞大财富。

如今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几千年前的太湖平原已经有了一个延续千年、强盛富足的国家,可是良渚文明却戛然而止,消失在了历史之中。关于良渚文明消亡的原因,也有大洪水、战争等等多种推测。《尚书·禹贡》说扬州(大致为今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厥田惟下下”,《史记》也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似乎这里一切都是蛮荒落后的状态。

▲ 工人在对遗址进行维护。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太湖平原,又成为了中国最发达、最富足的地区之一。良渚也即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熟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将于7月7日早上9点起正式开放网上预约,每日限额3000人,游客可通过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预约1-7日内的参观游览,近距离一睹良渚文化的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黄皮洞战斗遗址

全文共 1587 字

+ 加入清单

黄皮洞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皮洞战斗遗址

黄皮洞战斗遗址黄皮洞战斗遗址位于赤水市天台镇星光村境内。1935年1月25日,红军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沿公路向赤水方向疾进,经大金沙、葫市、小关子进驻旺隆场。当晚探悉川军只有一个团的兵力驻防赤水县城,县长周维安下令附近各乡送稻草到县城给川军垫铺的情报。红一师师长李聚奎当即决定将计就计攻占县城。

1月26日拂晓,红军以四个排的兵力化装成送稻草的老百姓,把0藏于稻草中,混在送稻草的群众中向县城靠拢,主力随后跟进。红军行至距赤水县城12公里的黄皮洞、丛盘附近的癞子湾时,与赤水奔袭而来的川军章安平旅第一团、复兴场取捷径而来的第三团同时遭遇。川军在盘问中发现送铺草的老百姓中有操江西口音的,疑是红军伪装开枪射击。于是,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

川军抢先占领右侧高地,凭借左侧堡垒对红军进行火力-,红军主力以密集火力向敌人猛攻,但因地形不利,被压制在狭窄的沟谷地带,不能展开作战。同时,川军右卫一个团赶到羊蹄山、平桥附近,与红军一部接火。川军先占据鸡公坳右翼高地,与红军往复持续战斗一个多小时。红军一团旋即占领黄皮洞高地,向川军猛烈反击。川军溃退到丛盘公路附近与前卫联络,红军正面部队全力夺取了右翼高地,准备把敌人全部压下去,可是受到左翼堡垒里川军机-火侧射,未能冲出葫芦形的口子,川军增兵一个团,使用大量机关枪、火炮等重武器压制。双方经过几个小时激烈战斗形成对峙局面。

下午,红军右翼部队运动至敌人后面包抄,川军机炮营抢先占领三块石高地,红军处于极端不利的地形,经几次连续冲锋才将牵制部队击溃,深入敌人背后作战。敌人随即又增加-火力,占领月亮田高地,向红军一营集中射击。因地形不利,红军一营主动撤离高地向主力靠近。这时,到达的凤岗旅一个团也赶来增援,正面战斗旋即紧张起来。川军凭借两个-营的掩护向鸡公坳、黄皮洞高地猛攻,双方相继反冲锋,殊死拼搏,展开肉搏战十余次,形成拉锯战。红一师三团伤亡很大,连、排两级干部大部分牺牲,部队序列被打乱,部分战士自动代理指挥员坚持战斗。由于增援敌军越来越多,红一师只能将兵力集中在一个山头上,但始终冲不出葫芦形的隘口,形势异常危急。为此,红军毅然决定撤出战斗,避开敌人优势兵力另辟道路突围。傍晚,红军集中兵力从山后冲到左侧大路上往旺隆方向后撤。敌军发现红军突围行动后,沿大路一线山顶急追企图堵截时,红军已突破-线,翻越七里坎退守旺隆。

黄皮洞战斗,红军牺牲干部战士约300名,当时被当地群众分散掩埋;部分伤员经当地群众隐藏救治后重返战场。解放后,党和政府把在黄皮洞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遗骨集中安葬在三块碑,立石碑22座,另有一块小碑,每逢清明佳节远近学校师生和广大青年都要在这里为烈士扫墓,缅怀革命先烈,听当地老人讲红军英勇战斗的故事,许多入党、入团宣誓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1989年3月,赤水县委、县政府将红军在黄皮洞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遗骨迁葬于现赤水市城郊杉树坝“红军烈士陵园”,共迁红军坟21座,墓碑22块,碑柱二根。在掘墓时挖出红军烈士遗物有:步枪子弹7颗、地瓜弹1枚、弹夹1副、衣扣7颗、银元、铜钱及残片14枚,均送红军烈士陵园展览陈列。

2004年已拟黄皮洞战斗遗址建成红色旅游景点,2006年开始进入准备筹建阶段,2009年争取到中央新增投资项目1700万元,用于修建纪念塔、展陈馆等,工程于2009年4月启动,2010年12月底全面完工。

星光村:星光村位于天台镇境内西南部,东与凤凰村接壤,南与新店村相交,西与复兴镇交界,北与铁匠炉村、兴红村毗邻,地处丘陵地区,一般海拔300米至350米,是镇内水稻主要产区,并有丰富的竹资源。全村总面积5.93平方公里,有耕地3364.5亩,林地7971.8亩,人口628户2192人。村委会所在地道班房,赤旺公路、赤长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方便。村境内的菜子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元谋猿人遗址

全文共 1223 字

+ 加入清单

元谋猿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云南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被发现了,元谋人大概在170万年前左右。

1965年5月1日,地质工作者钱方、蒲庆余等一行在大那乌村北从事第四纪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呈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为一左一右的上内侧门齿。经研究分析,同属个男性成年人个体,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相似,但比较粗壮,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用古地磁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它早于“蓝田人”、“北京人”等“猿人”,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元谋人遗址还出土了7件石器,在地表采集到10件石器,均为刮削器。在化石层出土了大量的碳屑和两件烧骨,这表明元谋人在当时已学会用火了,元谋人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用火人。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说明当时已会制造骨器和简单的工具了。

1972年2月22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重大新闻,《人民日报》报道:“这是继我国北方发现的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和我国西南地区第四纪地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文化馆联合发掘了元谋人遗址。地层0土了6件石器,3个层位中分布有大量碳屑,说明“元谋人”不仅能制造工具,而且不能排除会用火的可能性。1976年,中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李普等人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的时代为距今170万年。随后,地质研究所和贵阳地化所分别采集元谋组古地磁样,并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

“元谋人”的牙齿为同一青年男性个体的左侧、右侧上内侧门齿,齿冠长度分别是11.4毫米和11.5毫米;宽度分别是8.1和8.6毫米,高度虽经磨耗而减小,但仍达11.2和11.1毫米。“元谋人”经研究归属早期直立人。其特征为:牙齿粗硕,齿冠扩展指数达141.9;齿冠唇面除接近颈线的部分较为隆突外,其余部分较平扁,有明显的汤姆氏线,唇面沟及浅凹面;舌面的底结节发达,占舌面的二分之一;具铲型结构。研究者认为“元谋人”应为直立人的一个新亚种,建议以发现人类化石的元谋县为名,命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

元谋人遗址发掘时,地层中发现大量碳屑,长径一般在4—8毫米之间,大致可分为3层,分布在上下3米的界线内,有的较集中,呈鸡窝状,碳屑常与哺乳动物化石伴生。地层中还含有烧骨(经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鉴定可能为烧骨)。因此,不能排除“元谋人”已会使用火的可能性。

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中国及一些国家已将此发现写进了教科书。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元谋人遗址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谋人遗址有纪念碑,不远处有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元谋人牙齿化石的标本,古生物化石及其他有关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梁带村遗址

全文共 1373 字

+ 加入清单

梁带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带村遗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

梁带村位于黄河西岸,两周墓地位于梁带村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为330000平方米。大面积勘探后共发现两周墓葬895座、车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除M19、M26、M27成组分布外,其余大墓未发现有成组成排现象。通过对895座两周墓葬的平面布局的初步分析,此墓地为当时的公墓区,在公墓区内划分不同的族墓区,所发掘的大墓所在的区域即为族墓区,另外还发现墓区之间存在界沟。

从去年5月开始,韩城考古队对19、26、27号大墓和一座车马坑进行了发掘,车马坑和19号墓于去年发掘完毕。目前,26号大墓也已发掘清理完毕,27号大墓已见墓室底,大量珍贵文物堆满墓室,清理工作仍在进行之中。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27号墓为“中”字形,有南北两条墓道,总长60米,与19号、26号墓一样是一椁两棺,但棺上有棺罩,随葬品十分丰富,包括了金、玉、铜、漆、石、铁等质料。在27号墓中,首次发现了我国两周之际的金扳指,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打击乐器青铜錞于,首次发现了三角形两面刃有銎戈,发现的铁刃铜削为陕西地区目前年代最早的铁器,发现的漆木建鼓为国内同类器物年代最早的建鼓实物。

27号墓的墓室底部堆满了数目庞大的珍贵文物。26号墓为“甲”字形大墓,墓道长26米,墓室长7米,宽5.8米。在26号墓中同样发现了数目可观的精美随葬品,包括22件铜礼器、六件“弄器”和多组组玉佩饰。其中墓葬还出土的一件高50厘米的铜方壶壶盖内侧铸有铭文,为确定梁带村墓地的国别又提供了新的证据,而作为玩物的“弄器”的出土,不但体现了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另外,26号墓还出土了一件玉猪龙,属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距今5000年,器型巨大,保存完好,高14厘米,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出土地点最为偏南的大型玉猪龙。由189颗玛瑙珠及16颗玉贝、16颗玉蚕、48颗玉龟、8颗玉珠、4颗玻璃料珠而有机编排的玉握,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复杂和奢华的两周玉握。组玉佩饰中的七璜联珠是目前陕西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的组玉佩饰,其人龙合雕璜中人的发束每毫米有5根,每根绝不交错,堪称西周时期高超琢玉工艺的代表性作品。

据韩城考古队队长孙秉君介绍,梁带村3座大墓的年代应为春秋早期,而青铜铭文中数次出现了“芮”,但没有一个“梁”字出现,应该说,大墓为周代芮国的可能性很大,从随葬品和墓式等判断,27号墓的主人是男性,19号、26号墓的主人是女性,很可能27号墓是国君墓,19号、26号是其夫人墓葬,26号应为正夫人墓。

梁带村所发掘的3座大墓保存之完好、出土物之丰富为前所罕见,带铭铜器的出土为判断墓地的国别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线索,多组组合清楚完整的玉组佩为研究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礼玉制度、服饰文化和研究高等级墓葬的青铜礼器与组玉佩的关系提供了特别珍贵的资料。这一墓地发现的近900座两周墓葬相当一部分墓葬保存较好,随着发掘和文物修复整理工作的逐步展开,许多两周时期的历史、文化、礼乐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手工业制作等谜逐渐被撩开神秘面纱,为我们了解两周时期的社会发展将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6年梁带村遗址作为周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坡头村西汉铸钱窑遗址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坡头村西汉铸钱窑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坡头村西汉铸钱窑遗址

坡头村西汉铸钱窑遗址位于澄城县西北35公里处的坡头村,是善化乡坡头村1979年9月24日在土壕取土时发现的。1980年10月14日到11月3日进行发掘。

该遗址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47米。从断崖中所暴露出的堆积物看,文化层厚度30-80厘米。发掘过程中,除在铜范出土地点周围,采集到大量的薄厚不等的粗、细绳纹板瓦残片、粗绳纹残砖块,灰陶罐残口沿、指甲纹陶片和镰形残铁块、粗绳纹残筒瓦、红烧土色残砖、小灰罐各一件外,还清理发掘出四座陶窑:一号窑坐南面北,窑室约有三分之一的地方受到破坏,仅留工作室、火门、火膛和窑床部分。工作室南北长1.72米,东西宽1.25米,火门南北长32厘米,东西宽60厘米。火膛南北长90厘米,东西宽1.25米。在火膛内发现铜范、陶范和铁器。在工作室发现了炼铜用的铁锅。此属烘范窑。

二号窑在烘范窑西北55米处。此窑火门、工作室和窑室相连。窑室前部为火膛,后部为窑床、烟囱。工作室南北长2.8米,东西宽1.7米。火门宽75厘米,残面隔火墙砖4层。在火膛内发现大量草木灰,证明是以草木为燃料。窑室内火膛、窑床和烟囱的周壁,均为青色的硬烧土面。

三号窑位于烘范窑北38米处,坐北面南,分窑室、火膛、烟囱、火道和火门五部分。窑室为方形,顶为砖砌穹庐形,窑床南北长2.85米,东西宽2.72米。火膛横深1.88米,弧顶,近窑床处,下低于窑床40厘米,上高于窑床1.08米,近火门处呈圆口状,烟囱在窑室北壁有三个,中间有一个为主烟囱,高1.6米,两下角的烟囱高41厘米。火道在膛中间,两端分别与烟囱与火膛相连,火道口宽10厘米,火门口宽67厘米,用砖圈底,高度为94厘米。

四号窑位于三号窑西南2米处,坐西面东,长6.53米,形制结构与三号窑基本相同。

该遗址共出土文物200多件,计有五铢钱铜范41件,大铜范39件,每件重5.5公斤,小铜范2件每件重3.25公斤,炼铜铁锅一件,铁卡钳3件、铁拐脖鼓风管一件、铁钳一件、铁铲1件、铜五铢钱2枚、沙磨石2件、陶范100多件,干泥坯圆筒56件、陶窑垫4件,小陶罐1个、陶甑1件、条砖2块、小铁器3件。

坡头西汉铸钱遗址出土的钱范数量之多,居全国第一。西汉坡头铸钱厂史书并无记载。这一发现弥补了历史上的空白,给中国货币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几座陶窑较为完整,设施齐备,工具齐全,铜范制作精美,造型大方,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才能。它对研究西汉五铢钱的铸造历史和祖国货币史的发展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兰家坪马列学院遗址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兰家坪马列学院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兰家坪村。

马列学院遗址西靠兰家坪山,东为卷烟厂,南为杨家岭大桥,北为伏龙山。现存土窑洞数十孔。

193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党中央在延安成立了马列学院。学员大部分招收经陕公、抗大学习过,需要进一步深造的青年知识分子。另外也招收一部分经过长期斗争锻炼的党的高级干部。院长张闻天,副院长王学文。主要任务是对马列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由于毛泽东的大力倡导,这一研究方向更加明确。除一部分专职教员外,许多中央领导还曾到学院给学员讲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最早在马列学院讲的,毛泽东也给学员们讲过《新民主主义论》等。

1941年5月,毛泽东给延安高级干部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后,中共中央对马列学院进行了改组,成立中央研究院,院长仍由张闻天担任,副院长范文澜。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中央研究院为培养党的理论干部的高级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成了延安的最高学府,成为大批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在1942年全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中央研究院是中直机关的一个典型和重点,为全党整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43年5月,中央研究院改为中央党校三部,归中央党校统一领导。

1991年10月,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此竖立了标志纪念碑。

河庄坪镇:延安市宝塔区辖乡。1972年设河庄坪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区北,距市区10公里。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1.7万。辖兰家坪、李家瓜、石圪塔、河庄坪、小沟、杜家沟、井家湾、新尧沟、陈团沟、崔家圪崂、芦草湾、解家沟、李家湾、康家沟、赵家崖、石尧、杨老庄、刘兴庄、贺团峪、红庄、枣圪塔、万庄、余家沟等28个村委会。矿藏有石油、石卷、天然沙石。农产有玉米、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杨家坟山遗址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杨家坟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旧石器时代

杨家坟山遗址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安城东南黄龙县曹店乡尧门河水库大坝北侧的杨家坟山南坡。东、南、西有尧门河环绕,北侧靠山,地势较陡。东西宽60米,南北长100米,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为旧石器时代遗址。

"黄龙人"头盖骨化石1975年出土于此。该化石保留了额骨和顶骨部分,骨壁较厚,额部后倾,眶缘圆钝,为成年男性头骨,属晚期智人,距今约3~5万年。原件现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宋村遗址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宋村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村遗址位于户县草堂镇宋村东北隅,太平河由东南流过。包含了仰韶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和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以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据1957年、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调查,遗址东西长520米、南北宽250米,文化层厚1.48米。

多年来,群众取土不时发现周的遗迹遗物,出土有石质的斧、刀、凿、蚌刀和铜质的戈、镞、矛、豆、薰炉、编钟等。1958年后曾因取土破坏过一个车马坑遗址,又陆续发现銮铃、轴头、马衔和马骨骼等。1975年在遗址西段发现殉葬有两匹马的大型车马坑和一些春秋墓,陕西省、户县文物部门清理出许多重要文物。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西安市文物局

草堂街道:草堂街道位于农民画乡户县东南部,东临长安区,西连庞光镇,南依圭峰山,北接秦渡镇。旧称宋村乡,1988年撤乡建镇,以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而得镇名。全镇面积40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7665户,农业总人口31460人。辖区地处秦岭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地质系山前冲洪积扇地带,有坡地、河滩、平原三种不同地貌。区内山川秀丽,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西周丰镐遗址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西周丰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

丰镐是西周文王所建“丰邑”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邑在沣河的西岸,镐京在沣河的东岸,遗址分布在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等在内的广大地区,总面积超过了10平方公里。1933年曾由考古工作者进行过勘查,195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一直延续至今。

丰镐是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当时的都城方九里,每边辟三门,城内纵横各九条街,王宫居中,左为祖庙,右为社坛,前为朝堂,后为街市,提出了城市布局的一般参考原则,可见在当时,城市的布局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思想,布局规整有序。

通过考古发掘工作,在马王村、洛水村一带发现有一处王室贵族居住的宫殿遗址,遗址四周有泄水用的陶水管道和板瓦等大量的建筑构件。此外还发现20座土窑式和半地穴式的居址,应该是平民的居址,附近多发现有窖穴和水井。

在丰镐遗址还发现了400多座墓葬及陪葬的车马坑、马坑和牛坑。沣河西岸客省庄的车马坑中,随葬有驾四马作战用的戎车和驾二马乘坐的辎车各一辆,戎车驾马全部以青铜为饰,工艺考究,是奴隶主墓葬的殉葬坑。

遗址中还发现有许多西周末年奴隶主贵族逃亡时埋-铜礼器的窖藏,出土铜器近百件,如张家坡一处窖藏出土了53件铜器,其中有铭文的32件;马王村一处窖藏有铜器25件,其中有铭文的10件。这些青铜器造型精美华丽,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及方国的一些重要史实,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1961年丰镐遗址作为周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长尾沟门遗址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长尾沟门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尾沟门遗址位于庄浪县朱店镇中街村西北1公里。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距地表5米的黄土层及其下部的砂砾层中,采集有羊角、羚羊角、牛角、象肢骨化石及白色石英凹刃刮削器等,经测定年代为距今27000±600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上部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0.8—1.8米,采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泥质和夹砂红陶片,纹饰主要为细绳纹,彩陶纹样多见钩连纹、花瓣纹等。可见器形有曲腹钵,重唇口尖底瓶等。该遗址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和演进有重要价值。

中街村:中街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柳州城遗址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柳州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柳州城遗址位于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为唐代古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420米(包括南北瓮城),东西宽320米;墙体为夯土板筑,最高处13.4米,上宽约3米,下宽12米。夯层厚0.1—0.19米。西北城墙依山形构筑,呈“凸”字形,东北、西南城墙设门,各有瓮城,瓮城口皆面朝东南。城北、东、南墙下有城壕,城四角有圆墩台,四面城墙均有马面,城西北角外100米处有一烽火台。城中有建筑遗迹,城内有地道通西北山下沙河,据考证为汲水通道。地面及出土遗物有瓷器、青砖、瓦当、箭矢、铁链、铁片等。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城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米。

牙沟水村:牙沟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皇娘娘台遗址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娘娘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皇娘娘台遗址旧名尹夫人台。在甘肃武威县城西北2.5公里,属“齐家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文化层厚度0.62米至2.3米,内涵丰富,曾发掘出房址9座,窑穴围绕房屋,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3种。出土文物以陶器为最多,石器,骨角器,铜器,卜骨都有。刀,锥为红铜,分铸造,锻打两种。石器以打制为多,磨制石器也有增加。

地址:甘肃武威市凉州区西北2.5公里金羊镇宋家园村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南城子遗址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南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城子遗址位于肃南县大泉沟乡南城子村西北200米。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173米,东西宽170米。面积29410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基宽6米,残高10.2米,夯层厚约0.2米。北墙开门,门外筑瓮城。瓮城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8.5米,东向开门。城四角筑四棱台体角墩,突出墙外8--10米。距离东北角墩14.7米处建有高13米、边长23米的正四棱台体夯土台。城外有口宽8.5米、深1--3米的护城河环绕。地表散见黑釉、青花瓷片及残砖、瓦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技术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