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护国寺遗址【实用20篇】

浏览

2219

文章

1000

八路军军事学院遗址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八路军军事学院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文化沟村。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抗大三分校的基础上组建八路军军事学院。1942年1月1日,军事学院在文化沟举行了开学典礼。军事学院院长由朱德兼任,副院长由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兼任。军事学院分设炮兵队、工兵队、俄文队和--队,学校学制为一年。1942年11月16日,举行了军事学院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朱德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1943年2月,中央军委任命徐向前兼任军事学院院长,李井泉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徐文烈任政治部副主任。1943年3月,军事学院院部机关及部分学员迁往绥德,并入抗大总校。学院高级班学习组则被编入中央党校,为党校四部,学院炮兵队改为八路军炮兵学校,军事学院工作即告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丹丹乌依里克遗址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丹丹乌依里克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丹丹乌依里克遗址

丹丹乌依里克遗址属汉唐遗址,位于沙漠腹地,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存居址、佛寺、果园、田园等遗迹,曾出土精美的木版画、壁画、汉文、梵文、玉阗文文书、1896年1月,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博士发现,并公布于世。1990年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斯坦因沿斯文·赫定博士的考察路线丹丹乌依里克遗址并进行考察,199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丹丹乌依里克遗址列为自治区及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丹丹乌里克遗址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丹丹乌里克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 游 丹丹乌里克遗址位于和田策勒县达玛沟乡北约90公里的沙漠中,知名度很高,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是文物工作者及旅游探险者的向往之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介 绍 该遗址从建筑材料上看,残存的墙壁和寺塔都是用晒干的土坯垒成的,有的还使用了烧过的砖。房屋则是用胡杨木构成,墙壁是芦苇纺织的,缠得紧紧的一小捆一小捆芦苇夹在棍子上,再在直竖的芦苇把子上涂抹一层和着碎草的墙泥。墙内外两面都刷了白灰,再绘制出优美的壁画。城区曾出土有佛像、壁画、陶器及古文字等,还有一些由成排的胡杨、杏树、李树等组成的花园。

遗址周围沙丘连绵高大,遗址相对处于低洼的地带,有枯死的胡杨林树干。从遗址所处位置看,可能是达玛沟水系的末端绿洲或克里雅河分支所形成的绿洲。从遗址0土文物分析,遗址可能属于汉至唐时代的遗址,与约特干遗址的时代相仿。

新疆和田

达玛沟乡:一、 地理位置策勒县达玛沟乡位于自治区南部,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它位于策勒县东南部,“315”国道横穿乡辖境内,东与于田县相邻,西与策勒县固拉哈玛乡相邻,海拔高度1380米,距县城27公里,距地区所在地和田市127公里,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500公里。二、行政区划、民族人口达玛沟乡行政区域面积420平方公里,有17个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南坡遗址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南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坡遗址·新石器时代·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南坡村。

保护范围:东至武成山,西至刘家台村,南至陇海铁路,北至蟠龙塬。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20米。

2003年,南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仓镇:陈仓镇隶属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东西长11.2公里,南北长40.5公里,总面积25.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办事处,6个社区。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耕地面积9000亩。镇党委下设2个村级党委、5个村级党支部,全镇党员总数971名。200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突破60亿元大关,人均纯收入4031元。 陈仓镇自古就是一个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虚灵洞遗址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虚灵洞遗址为大方县文物保护单位。

虚灵洞遗址位于马场镇新迎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古遗址。

新迎村:新迎村位于马场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行政面积10.5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组,共1357户4937人。有耕地近4000亩,林地300多亩,荒山草坡近3000亩。海拔140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丰富,有未开发的“岩丫口”、“虚灵洞”、“法砂洞”等旅旅游避署休闲景点。气候适宜,具有发展草地畜牧业、中药材种植和特色农业的优势。20。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马鞍桥遗址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马鞍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鞍桥遗址

马鞍桥遗址位于刘集乡陶家村,刘集河西岸台地上,东临尕沟,西临大沟,南至崖头沟,北至榻咀,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15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东部有大量陶器片。根据标本考证,分别为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类型、辛店文化类型。在距地表30厘米的断崖面有大量马厂类型的陶片和灰层,陶器残片多饰网格纹、黑宽带纹、折线纹、弧线纹等。齐家文化的器物残片多饰兰纹、绳纹,陶质为细泥红陶和夹砂器形多为文化的器物是典型的白色泥质,饰黑色直线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海口海底村庄遗址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海底村庄遗址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东寨港至文昌市铺前镇一带的海湾海底,是明万历年间(1605年)一次大地震造成的陆陷成海的灾难所致。这次大地震导致陆地沉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整个沉陷板块垂直下降,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地震史上罕见。原先一条陆上的小河沟,瞬间变成今日的东寨港;原先陆地上的72个村庄,永远陷落大海,成为举世罕见的“海底村庄”,400多年过去了,震后的“海底村庄”遗址已成为奇特的水下景观。

海底村庄奇观是中国唯一的因地震导致陆地陷落成海的古文化遗址。如今在退潮时,从铺前湾至北创港东西长10公里、宽1公里的浅海地带可见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纵横。从东寨港至铺前湾一带海滩上,古村庄废墟遗址隐约可见。透过海水,可见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石水井和舂米石等有序排列。海底村庄离东寨港不远的海滩上,有一座以方石块砌成、保存完整的戏台。在铺前湾以北4公里处,有古“仁村”沉陷遗址,透过10米深的海水,当年村庄的庭院、参差的房屋遗迹依稀可辨。铺前湾与北创港之间的海底下,一座雕工精细、四柱三孔的“贞节牌坊”仍竖立于水中。横贯于东寨港海底的“绝尾沟”是地震留下的裂沟,深10多米,宽20多米。沟东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桥横跨河道两旁。

近几年来,许多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到海底村庄参观、探古。他们深深地被这片神秘莫测的地震遗址吸引着。他们凭吊当年因地震灾害沉沦于海底的古人,更倾心今天这个风景宜人、水晶宫般美丽奇特的旅游胜地。

景区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东寨港至文昌市铺前镇一带的海湾海底

乘车线路:在海口市内包租渔民的小船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海龙囤军事古堡景区海龙囤遗址

全文共 1076 字

+ 加入清单

海龙军事古堡景区(海龙囤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和地理上的特殊环境,贵州各地遍布屯堡建筑,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较好者恐应首推遵义海龙屯。这座城堡的建设,耗费了宋、明两朝播州劳动者的心血。其设计构思之奇巧,建筑工艺之精湛,设施配置之齐备,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观察,也令人赞叹不已。

海龙屯雄踞于遵义市北30公里之龙岩山上,史称“龙岩屯”,今存明万历年间杨应龙镌立的《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屯严禁碑》可资考证。据有关部门勘测,屯内广袤1.59平方公里。屯由外城、内城构成,其上建有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飞凤关、朝天关、万安关和西关、后关等9关。各关均以巨石垒砌,建于悬崖之巅,可谓“固若金汤”,古人盛赞曰:“飞马腾猿,不能逾者。”即便如此,杨应龙仍不放心。他在《龙岩屯严禁碑》中称:“今重缉之,以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耳。然其地险要,非得其人,则不可使守好。予今设用守屯名役:总管、总领、把总、提调、书吏,各理事务;守衙小童、守仓户、打扫户、总旗、小旗、军士、苗军并住屯医生、匠作、住持人等,各有役次,时刻不可擅离。”各色人等,出入岩屯,须持特制“号牌”、“号票”“方许放行”,若有违者,“决不轻恕”。

杨应龙“重缉”海龙屯,时为明万历年间,距今400余年。这仅是建屯历史的下限,始建年代究为何时?迄今尚未发现确切记载。遵义县高坪镇杨文墓出土的宋末神道碑可供参考,碑中提及,杨文曾于南宋宝佑丁已(1257年)修建“龙岩新城”。若以此为据,则龙岩屯即海龙岩已有700多年历史。

据文献记载,杨氏祖籍山西太原,唐末应征入黔,传至南宋杨粲为鼎盛时期。明万历年间,末代土司杨应龙,在明军八路并进、大军压境、旷日违困中0于海龙屯。作为“平播之役”的主战场,海龙屯随着杨氏土司统治的终结,尘埃落定,失去了昔日风采。400多年来,这座堪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司屯堡建筑,默默无闻地静卧于龙岩山上。幸得改革开放,抢救文物古迹,海龙屯于1982年被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秋天,又被省文化厅推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龙屯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相当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而且它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宜人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若能配之以相应的旅游设施,必将成为贵州传统文化旅游的一个胜地。海龙屯是播州杨氏历史终结的见证。

用时参考

2小时

交通

在茅草铺乘坐到高坪方向的中巴车3元;到了高坪后转乘到海龙囤的专线车,车费5元,约20分钟即可到达。

门票

门票免费,山下可以骑马上去,价格50-70元不等

景点位置

贵州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九成宫遗址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九成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九成宫遗址位于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坐落在的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城山,一派青山绿水、明媚秀丽的风光。这里属于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近1100米,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

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开始名叫“仁寿宫”,是隋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后又恢复原名。隋唐时期的宏伟建筑九成宫,周垣有1800多步,曾建成延福、排云、御容、咸亨、大全、永安、丹霄等大型宫殿。现在留有凤台、唐王点将台、梳妆台、醴泉、唐井、官坪等遗址。

唐代初年,唐太宗因南征北战而积劳成疾,群臣建议修筑离宫,以避炎暑。太宗决定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并改名为九成宫。自贞观六年到十八年,唐太宗曾5次来九成宫度更唐高宗李治登基,又将九成宫改名为“万年宫”,他和皇后武则天先后来过8次。除此之外,王勃、卢照邻、王维、杜甫、李商隐、吴融等著名文人均在这里写过咏颂麟游山水的诗篇,医学家孙思邈也在这里采过药。

九成宫殿宇在唐代末年毁于洪水,今天仅存遗址,遗址上存留文物甚多。现存的文物主要有贞观六年(632年)唐秘书监名臣魏征撰文并序,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欧阳询篆额并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被誉为楷书之宗,是我国现存最珍贵的石碑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另一通碑是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五年(654年)亲笔书写的《万年宫铭并序碑》。两块石碑现在存放于县城新城区西北角的碑亭内。在遗址内(今县城新城区正街南侧)还发现了一口唐代宫廷饮水井,砌筑别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蟒头山明代庙宇群遗址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蟒头山明代庙宇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蟒头山明代庙宇群遗址

蟒头山位于宜川县鹿川乡与寿峰乡交界处,海拔1427米,距县城48公里。山上有明代嘉靖年间始建的圣母殿、玄帝庙、西岳庙、土地庙等庙宇,还有南天门、献殿、神井、乐楼等建筑,它以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悠久的宗教文化而闻名遐迩。文革时期,蟒头山庙宇、神像、文物、建筑等遭到严重破坏,庙会也随之中断。2007年至2009年,宜川县人民政府募集资金对山上的古建庙宇文物进行了全面修复。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普济寺遗址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普济寺遗址为清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寺遗址位于清水县贾川乡阳湾王寺村。年代为汉代,类别为古遗址。

2015年12月22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东:以寺院院墙为界;西:以寺院院墙为界;南:以山门前村间公路为界;北:以寺院院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20米。

贾川乡:贾川乡(JiachuanXiang) 清水县辖乡。 1961年设贾川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1.2万。有县乡简易公路。辖贾川、林河、刘纁、董湾、白坡、阳湾、韩沟、上湾、窎坪、梅江、崖湾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薯类,盛产胡麻、葵花子和苹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恐龙遗址科考观光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恐龙遗址科考观光为文化旅游景点。

恐龙遗址科考观光

恐龙遗址科考观光区位于禄丰县城4.5公里处,主要分布在恐龙山内,整座山均为中生代侏罗纪地层,由于这里出土了大量恐龙化石,所以名为恐龙山。

禄丰恐龙化石于1938年被发现的,是当今世界恐龙化石保存数量最多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当时在禄丰一带发现了24属30多种,分别属于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三大类,统称为“禄丰蜥龙动物群”。

其中尤其以许氏禄丰龙的发现震惊全球,这种恐龙的体积不大,距今已有1亿8千万年,属于最古老的种类,但保存得却十分完整,对于人类对恐龙早期进化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将在这里

走进恐龙王国,穿越侏罗纪世界,解读地球生灵的兴衰演化,共享留存地球的亿万年世界奇观。

地址: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彝族自治县县城4.5公里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旬阳汞矿遗址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旬阳汞矿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旬阳汞矿遗址

时代:秦汉—清

地址:旬阳县小河镇公馆张良村至红军镇庙湾村

保护范围:东至东沟右坡,南至小蜀公路北坡,西至大胡家沟汇入北沟处,北至油房湾。

2018年,旬阳汞矿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河镇:小河镇地处旬阳县城以北镇旬公路48公里处,东与公馆乡、南与赵湾镇相连,西与桐木乡、仁河口乡接壤,北临镇安县,素有旬阳“北大门”之称。该镇于一九九六年十月五日撒区并乡时建镇,由原小河区小河口乡和康坪乡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4347户、16414人,均为汉族,有耕地19456亩,人均1.3亩。海拔高度在400-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唐长安天坛遗址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长安天坛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天坛遗址位于唐长安外廓城明德门外东一公里处,今陕西师范大学南侧,长延堡村东,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也叫“圜丘”、“圆丘”,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因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天坛要建成圆形丘状。隋唐天坛,始建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唐朝建立后,在隋天坛的基础上重建。比北京明天坛要早800多年,堪称“天下第一坛”。

隋唐天坛,底部直径54米,共4层,每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有台道十二阶。自上而下,顶层直径20米,设昊天上帝之神座;三层直径29米,设黄、青、赤、白、黑五方天帝与日、月7个神座;二层直径40米,设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星及以下官五十五星座;一层直径54米,设28宿及以下官135星座。外鑓(坛外低矮围墙)设众星360座。按唐制规定每年正月上辛、孟夏和冬至,皇帝都要率文武官员在此祭天。新皇帝登基也要来此祭祀。

唐以后,长安城失去国都地位,至北宋后天坛渐成废墟,仅留土丘。1990年雁塔区文物普查,测量遗址,残存土丘纵横各50米,高8米。保护范围以土丘为中心,周围半径100米。隋唐天坛遗址为研究封建礼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地址:西安市南郊雁塔区长延堡之东,陕西师范大学南墙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天宝山农民暴动遗址——天宝山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天宝山位于沐川县凤村乡隆兴村1组。

天宝山农民暴-动-发生于1935年2月。天宝山属沐川县凤村乡西甲,是共产党员刘本昭的家乡。胡立本和刘本昭是表兄弟,常在这一带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1935年2月初,胡立本在舟坝听了中共嘉定中心县委-委员赵启民关于组织工农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迎接中央工农红军的指示后,要求张兆延、刘本昭和杜明德在舟坝、凤村等地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2月23日,西甲甲长刘泽高在隆兴寺召集农民开会,催交捐款,胡立本等四人趁机前往了解情况。此时,适逢利店区团部派出的两名区丁前来收款,农民纷纷陈述捐税太多、太重,无力缴纳。胡立本等立即进行宣传,历数国民党对农民的压榨,指责他们不顾农民死活,并号召大家抗捐抗税。顿时,群情激愤,--了这两名区丁,胡立本、刘本昭等随之商议,决定借此时机打出“川南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路纵队第五小队”的旗号,宣布武装暴-动-。号召大家拿起刀矛、土-、土炮等武器到转角庙集中,准备对付区、乡丁的攻击,截击经凤村回利店的区团长萧善之。继后,有五十六名参加暴-动-的群众集中到转角庙,由胡立本部署了防御和警戒。24日黎明,战斗打响了。利店区武装精选中队从正面扑向转角庙,乡丁从旁助攻。暴-动-队伍用土-、土炮回击敌人。由于暴-动-队伍力量薄弱,而且准备不够,仓促上阵,难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只得边还击、边撤退,最后分散躲藏于山野草丛之中,暴-动-失败。

由于时间过久,遗址原貌已不存在,现在只剩下战斗地点转角庙,无保护级别和利用级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马厂塬遗址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马厂塬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厂塬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

马厂塬遗址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一处遗址。1924年秋首次发现并清理了两座墓葬。新中国建立以来,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又对其进行了多次调查。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即由此而得名。根据碳-14年代测定,马厂类型的时代约在公元前2200~前2000年。

在1924年发现的两座墓葬0土了4件彩陶器。其中一件为装饰有4个大圆圈纹的小口广肩双耳瓮,两件为饰有平行横线和竖条纹的双耳罐,以及一件在内部绘有彩色雷纹的陶碗。当时墓地已遭到了严重破坏,在遗址上采集的众多陶器残片,风格与两墓所出的基本相同。

马厂类型陶器的陶质比较粗糙,纹饰上有红黑相间或黑边红带的粗条纹,而更多的是单色花纹。常见的还有变体蛙纹、螺旋纹、菱形纹和编织纹等。此后发现的凡是属于相同风格的陶器,即被称为“马厂式陶器”,凡是出土有马厂式陶器的遗址,即属于马广类型的遗址。(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双堡子沟遗址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双堡子沟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双堡子沟遗址 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双堡子沟。包括两个地点:Ⅰ号地点和Ⅱ号地点。Ⅰ号地点位于南湖镇南约5KM的双堡子沟公路桥旁,秦(安)隆(德)公路97KM处华沟塬下;Ⅱ号地点位于双堡子沟公路桥0.5KM处的搭连崖,Ⅰ号地点西北约0.5km处。两个地点均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时代均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该遗址共发现石制材料25件,剔除残片和断块各2片,计石制品21件,分为石器、石核和石片三类。其中,石器13件,以刮削器居多,还有凹缺器、尖状器和雕刻器各1件。石核和石片共8片,均由锤击法产生。从双堡子沟含石制品的同层,搜集到哺乳动物化石共20余件,分属最后斑鬣狗、蒙古野驴、普氏野马、鹿、羚羊和原始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石摞摞山遗址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石摞摞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摞摞山遗址位于陕西省佳县朱官寨乡公家洼村东约3公里处的石摞摞山峁上。

遗址坐落在石摞摞山山峁上,山峁一周依山以未经任何雕凿的石块、石片砌成不规则的城垣,长约1000米。现存残断、颓圮的城垣七段,残高0.5~2.6米。在城垣断处及墙体两侧,散见大量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从墙体坍塌下来的石块,城垣内外地势平缓处有大小不一的石堆25处,直径2~5米,高0.8~4米。城垣南段见有平行并存的两段墙体,间距2.3米,内墙长2.1,厚1.1米,外墙对应内墙处开1.42米宽的豁口,两端墙体砌筑齐整,应为该城之南门。

在遗址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普遍存在的白灰居住面三处,均位于平缓向阳的遗址南部,呈一字排开,其中一处位于南部城垣内侧,另两处处于城垣外侧。

遗址地表分布大量陶片,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主,黑陶、红陶、褐陶比例较小,纹饰以绳纹、蓝纹为主,另有方格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鬲、甑、钵、瓮、罐等。另见有少量石器如单孔石刀、石斧等。

由于自然及人为的破坏,遗址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城垣墙体坍塌、风化,遗迹或为山洪冲刷,或为农民耕植时破坏。目前当地文管部门采取了有偿退耕措施,以减轻耕种及水土流失对遗址的进一步破坏。

石摞摞山遗址为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堡,保存相对完整,对研究史前城市的形成、城垣的建筑方法、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形态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2006年石摞摞山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大通明长城遗址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大通明长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近日,大通明长城遗址列入了国家长城保护计划,国家文物局已下达抢险加固工程的立项批复,前期设计规划工作正在进行。

据悉,东起大通与互助交界处,西至大通与湟中交界处的大通明长城遗址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被专家誉为青海的“八达岭”。2007年,大通明长城被列为中国长城调查项目,日前又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为完整保存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丰富西宁周边的历史文化旅游内涵,我县近日聘请兰州大学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再次对明长城遗址做了全面考察,制订了详细的《大通县明长城保护规划》,拟建成一处明长城遗址公园,最终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桐梓人”遗址

全文共 1429 字

+ 加入清单

桐梓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桐梓人”遗址

辞海》1979年版和1989年版均专刊“桐梓人”条目记载:“桐梓人我国古人化石。1972年在贵州桐梓岩灰洞发现,故名。所发现的化石为牙齿两枚。地质时代可能属更新世中、晚期。牙齿的形态特征:门齿粗壮,有发达的底结节,根尖圆钝;前臼齿也显得很粗壮。这两枚牙齿的大小及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的十分相似,而与现代人显著不同。”这一词条使默默无闻的桐梓岩灰洞名扬天下。

岩灰洞距桐梓县城25公里,位于桐梓至赤水公路西侧一公里外的柴山岗南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科考、旅游的好去处。岩灰洞位于九坝乡柴山岗半坡,下距河面32米,向阳不燥,泥土多成粉末状,所以当地人都叫它岩灰洞。洞穴呈喇叭形,高3.0米,宽1.8米,洞道时宽时窄,“之”字形向东北延伸。进入2.5米处是一宽大的厅堂,“桐梓人”为何择此而居?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令人遐想。

“桐梓人”的发现,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1971年冬,贵州省地质局112地质队在九坝乡一带进行地质普查工作。工人何仁在留守工地时,出于业余考古爱好,经常爬山钻洞,在岩灰洞发现了许多古生物化石堆积,兴奋不已,便自费向中国科学院发了500多字电报,报告这一发现。中国科学院派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张森水、吴茂林来贵州,与贵州省博物馆的曹泽田等组成野外考察小组。于1972年元旦上旬来到九坝乡,在何仁的引导下,到岩灰洞试掘。其后又经过几次系统的发掘,获得金丝猴、巨貘、中国犀、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25种哺乳动物化石。尤其珍贵的是出土了两枚人类牙齿化石,旧石器12件及烧骨等重要文物。经分析和科学测定,人牙化石为旧石器中期直立人,俗称猿人的化石,距今二十万年以上。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人类发展进化史上的关键一环,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桐梓人”。当时,《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消息公布后,16个国家的电台、报刊纷纷转载和报道。不少国家发表文章评价其重大意义。北京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摄制了新闻专题片《“桐梓人”的故乡》在全国放映。

“桐梓人”的发现之所以引起全世界关注,是由于它填补了古人类发展进化年代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在这以前,仅发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70万年的兰田人、60万年的北京人、50万年的马坎人、40万年的长阳人、30万年的丁村人、10万年的观音洞人、4万年的柳江人。唯独空缺2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化石。“桐梓人”的发现正好连接上这一人类发展进化的链条。从岩灰洞出土的旧石器和烧骨的研究中,发现了古人类用火的痕迹,是迄今长江以南最早的发现。在“桐梓人”化石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氟斑牙病例,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何仁,一个普通的地质工人,怎么也不会想到那500字的电报会引来这么重大的发现。那历尽沧桑的岩灰洞,怎么也不会想到会引起世界对它的关注。它给人们体验远古人类生存环境,感悟人类发展,历史演进的艰辛历程,遐想古人类生活、迁徙、繁衍的神秘状况提供了物质条件。

深藏在大娄山的岩灰洞,充满神秘,令人神往。

景点交通:景点位于桐梓县城西北九坝镇,桐梓县城到九坝镇20公里,全部为通乡油路。桐梓县城至习水公路途经九坝镇,桐梓县城至九坝镇每天有客运车辆往返。外地游客经崇遵高速公路桐站下车到景点,或经习水至桐梓县在九坝镇到景点。

景点服务:该景点目前处于待开发阶段,附近有九坝镇山堡村乡村旅游避暑点、上天池乡村旅游点,同时还有待开发的黄河沟旅游景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天生城遗址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天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生城为古万州八景之一“天城倚空”,位于重庆市万州区西北一公里处,海拔467米,总面积400亩,山势呈南北走向,北窄南宽,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500米,是长江三峡名胜区域内的重要景点。天生城因山势雄奇,平地隆起,四面悬岩,绝壁凌空,峭立如堵,自然成城而得名。相传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难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要塞。四方悬崖峭壁,仅一线蜿蜒陡直,曲折窄小的石路可通寨门。

天生城的历史

据资料记载,南宋末期,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为了抵抗蒙古大军的入侵,率领四川军民修造了一系列山城防御体系,而天生城作为其中的一个据点,与合川的钓鱼城、苍溪大获城以及奉节白帝城等,把当时横扫欧亚的蒙哥铁骑挡在城外达三十六年之久,不但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大大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被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称为“川中八柱”。

蒙古大军在灭亡了腐朽糜烂的南宋王朝后,派元朝大将杨大渊带兵进川,其侄文安亲率大军将天子城团团围住,昼夜攻打,城中军民在守将上官夔将军的领导下,拒不投降,拚死抵抗,终于在坚持了五十三天,因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被元军攻克。上官夔将军在巷战中力尽而死,印证了三国时川军将领严颜“没有投降的将军,只有砍头的将领”的名言。至今天生城的老人们说起那段历史依然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眼前。

清初,此城为夔东农民抗清据点。至今寨门石壁仍存有摩岩石刻,为元初杨文安陷城纪功碑。

解放前,当地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天生城又因其险恶的地势成了当时财主们的聚集地。匪帮因垂咽其财富,曾无数次的攻打过天生城,可总是无功而返,望着陡峭的四壁,徒呼奈何。今天当地还流传着“好个天生城,山高路不平,肥猪一大遍,看到捉不成”的歌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