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洞穴

洞穴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洞穴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洞穴问题。

分享

浏览

6692

文章

55

世界上最长的地下洞穴是什么?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猛犸洞

猛犸洞位于美国肯塔基州中部的猛犸洞国家公园内,截至2006年,已探出的长度近600公里,但究竟有多长,至今仍在探索。

猛犸洞(Mammoth Cave)是世界上最长的洞穴,位于美国肯塔基州中部的猛犸洞国家公园,是世界自然遗产之一。猛犸洞以古时候长毛巨象猛犸命名,这个“巨无霸”洞穴截至2006年,已探出的长度近600公里,究竟有多长,至今仍在探索。二百多年来,探险家的前赴后继,他们的探索精神已被镂刻在猛犸洞每一公里的发现史上。

猛犸洞穴内部非常之大,而且许多洞坑历史悠久,因此它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猛犸洞穴到底有多大至今是个谜。几乎一直都有新洞穴和新通道被发现,同时这个壮观的迷宫也一直在往地下拓展。这里有流石、钙华、扇形石、石槽以及穹窿,这些东西的名字本身就很有吸引力。还有石膏晶体与溶蚀碳酸盐景观、 水洼与逐渐消失的泉水、 高耸的石柱、狭长的通道以及开阔的岩洞。

猛犸洞穴是世界上最长的洞穴体系,一些探险家认为该洞穴的大部分还有待探明。猛犸洞穴的确是美丽与神奇的综合体。地下洞室一个接着一个,拥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奇异景象:锥形石钟乳与石笋、厚厚的石瀑、带状晶体、细长的石柱以及长笛状石盾。徒步旅行者会发现自己徜徉于一个广阔伸展的空间中,周围遍布地下湖泊与峡谷、瀑布与小溪、狭长的走廊与拱形穹窿。 这是一幅不可思议的美景,犹如迪士尼童话中埋藏在地下的地理世界,又像是爱伦坡诗中的神秘幻境。

猛犸洞其中的10英里对游客开放。它由255座溶洞分五层组成,上下左右相互连通,洞中还有洞,宛如一个巨大而又曲折幽深的地下迷宫。在这些洞中有77个地下大厅,三条暗河、七道瀑布、多处地湖,总延伸长度近250公里。猛犸洞以溶洞之多、之奇、之大称雄世界。在77座地下大厅,其中最高的一座称为“酋长殿”,它略呈椭圆形,长163米,宽87米,高38米,厅内可容数千人。有一座“星辰大厅”很富诗意,它的顶棚有含锰的黑色氧化物形成,上面点缀着许多雪白的石膏结晶,从下面看上去,仿佛是星光闪烁的天穹。洞内最大的暗河——回音河低于地表110米,宽6米~36米,深1.5米~6米,游客可乘平底船循河上溯游览洞内的风光。河中有奇特的无眼鱼——盲鱼,其他盲目生物还包括甲虫、蝼蛄、蟋蟀。有许多褐色小蝙蝠潜伏在人迹罕至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西藏阿里发现青藏高原首个史前洞穴遗址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发现了迄今为止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古中发掘的第一个史前洞穴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

麦龙达普洞遗址位于阿里地区的葛吉县,海拔约4600米。它由两个排成一排的独立洞穴组成,其中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另一个约250平方米,保存着丰富的古代人类文物。碳年代测定结果表明,梅龙大浦洞穴遗址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在高原腹地具有清晰地层信息的细石器遗址。

据了解,当地牧民在两个洞穴的内圈养羊,洞穴中的文化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进一步确定洞穴中文化层堆积的性质并加强对洞穴遗址的保护,联合考古队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于2018年对其中一个洞穴进行了小规模挖掘。

此次发掘出土了典型的细石芯、细石叶等精美的石器。细石核的类型主要是锥形和半锥形。细石叶又窄又长,非常规则;石材工具包括精细边缘刮刀和末端刮刀。石头主要由高品质的燧石、玛瑙和黑曜石组成。与此同时,红棕色砂陶片和黑色泥质陶片出土,未发现完整的文物。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何伟说,发现的细石叶和陶片共存的地层应该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石片组合的原始地层尚未揭示。来自上层的碳年代测定结果表明这个洞穴遗址是在4000多年前。从技术角度来看,石碑的组合时间可能更早。

“这个洞穴遗址属于典型的细石叶文化,它经历了古代人长期的使用和生活。由于洞穴面积巨大,它有潜力寻找更早的文化积累。”何伟说:“除了丰富的文物和动物骨骼外,岩画中还发现了赭石。岩画主要是几何图案,包括有序的垂直条纹、人物、手掌、太阳等图案。联合考古队今年将继续对梅龙达普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据报道,该遗址的发现对探索古代人类的生存活动、迁徙和进化,以及青藏高原西部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将为研究高原腹地掌握微晶技术的人们的时间和生活方式提供有力的证据。它还将为研究史前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变化、藏族本土农业、畜牧业和史前艺术的起源和传播等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位于田东县与田阳县交界处,发育于喜马拉雅运动阶段的布兵盆地,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2公里,为平行于百色盆地的小型附属盆地。

田州岑氏土司墓和人类远祖住过的么会洞就在盆地中部的石山上。

2001年3月,广西自然博物馆考古队在调查时,发现么会洞保存有较为丰富的堆积物,并在地层中采集到小猪、猕猴等一些哺乳动物牙齿化石,以及一枚硕大的灵长类牙齿化石。这枚灵长类牙齿化石与巨猿和猩猩存在差异,而与直立人接近,但尺寸又明显超过直立人的变异范围,似乎与印尼发掘的“魁人(巨人)”牙齿化石相似。

之后,广西自然博物馆考古队两次在么会洞进行发掘,又发现一些高等灵长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包括小种大熊猫,中国黑熊、剑齿象等40多种。出土的步氏巨猿、大熊猫、爪蹄曾、裴氏猪和小猪等,均为柳城巨猿动物群的典型,与之有较大的可比性,其时代应与其相当,属早更新世。

2012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包括么会洞在内的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13日,由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广西自然博物馆、田东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成立“广西布兵盆地第四纪洞穴研究中心”,以对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作进一步的发掘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扎西乌洞穴岩画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等的总称。一般采用金属及其它工具凿刻或箱石等矿物颜料描绘而成,并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猪等场面。

扎西洞穴岩画位于那曲地区当雄县纳木湖东岸。岩画分布在扎西岛东岛的百个天然岩洞及4处崖壁上。大多数的岩画采用红色颜料绘制,少数则使用黑色的颜料。其内容有牦牛、鹿、马、羊、人、树、鸟。太阳、塔等10余种,表现题材为放牧、狩猎、骑射。舞蹈、征战等。作画方法分全体徐缓和粗线勾勒两种。

扎西岛洞穴岩画的年代初步认定为史前时期到吐蕃时期之间绘制。它不但填补了西藏古代洞穴绘画的空白,并丰富了我国古代岩画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为研究西藏宗教的发展,古代艺术的风格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阿格泰列克洞穴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位于斯洛伐克南部和匈牙利北部交界处,横跨喀尔巴阡山脉南部的丘陵地带。阿格泰列克洞穴于1978年被匈牙利环境与自然保护部门首次列为风景保护区,后于1985年以立法形式被重新确定为国家公园;斯洛伐克喀斯特则是在1973年被斯洛伐克文化部列为风景保护区。二者先后于1977年和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计划”。

阿格泰列克国家公园占地面积为19708公顷,斯洛伐克喀斯特风景保护区占地面积为36165公顷,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部分仅包括洞穴本身。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是欧洲喀斯特地形研究的最大地区,迄今为止已确定有712处洞穴。许多形成于高地边缘的较为年轻的洞穴中都有滤石作为天然装饰,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上最高的石笋(32.7米)、文石以及泉华形成物和布满冰雪的深渊(考虑到该地所处的海拔高度,这真是中欧地区的一大奇观)。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以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和自然的、生物的形成物而闻名于世,无论是从科学研究还是艺术欣赏的角度,其价值都是难以估量的。自从1806年建成第一批台阶和栅栏之后,陆续有游客来匈牙利洞穴参观游览。如今阿格泰列克国家公园只有3个洞穴常年开放,每年来此旅游的游人数不胜数,络绎不绝。

外文名称:Caves of Aggtelek Karst and Slovak Karst

必去理由:世界上最高的石笋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斯洛伐克[Slovakia]

景点所在省、州:科希策州 [Košice Region]

展开阅读全文

前阳洞穴遗址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前阳洞穴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旧石器时代

前阳洞穴遗址,位于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前阳镇山城子村白家沟后山腰上,东北距丹东市35公里,南距黄海30公里,洞穴位于山腰,周围是低山丘陵,最高山峰海拔159.1米,是旧石器时代遗址。现存残洞口发掘前高0.75米,宽2米,洞内文化堆积厚度约1.5米。这次发掘只挖了靠近洞口部分堆积物的一半。洞穴内出土了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工具等遗物。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遗址的洞口为基点,东100米,西100米,南40米至崖边,北至老岚山顶与冯家堡北山岗一线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100米以内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

山城村:山城村。

展开阅读全文

天然洞穴皇藏洞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05年刘邦兵败彭城(今徐州),带残兵败将10余人向徐州西南山区溃逃来到此处,只见前面绝壁挡道,后有项羽追兵,面对此境刘邦仰天长叹,“天亡我也!”环顾四周哪有藏身之处,忽然,峭壁上现出一洞,急带残兵攀入洞中,刘邦暗想此洞吾能寻得,项羽也非等闲之辈,不同样能找到吗?假有一巨石挡住洞口会更安全,这时突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恰好挡住洞口,随即不知何处来了好多蜘蛛把洞口剩余部分结上了网,这时项羽率众军士来到此处,兵卒四下寻觅,也找到此洞,禀于项羽道:“大王,该处有一洞,但蛛网未破,人不得入”。因山洞得众生灵的庇佑,刘邦躲过此劫。后来创下汉室江山。

展开阅读全文

小南海洞穴遗址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南海洞穴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南海洞穴遗址 旧石器时代 安阳县

小南海洞穴遗址位于安阳县西南25公里的北楼顶山东麓,洞口朝东,洞穴宽 2 米~3米,高2.5米~3米,深约50米,为一岩溶洞穴。该洞穴于1960年3月修小南海水库时发现。同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主持了第一次试掘,1978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其文化层堆积厚达6米,可分为5层。据碳14测定,洞穴下层文化距今约2.5万年,上层文化距今约1.3万年,前后延续1万余年。地质学上属更新世晚期。

该遗址是河南境内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为中原地区石器时-古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发掘获得的石器具有一定的文化特点,与我国其他旧石器时代遗存,有着显著的区别,它代表着一定时代和一定地域的文化特征,被郭沫若命名为"小南海文化"。1963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高峰村洞穴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清远市阳山县青莲镇高峰村深山中。此地交通闭塞,十分隐蔽。洞口向南,没有其它洞口可连通,洞口宽约5米,高约8米,已用三合土封死,三合土的材料明显辨识的有沙、石和黄泥,其余的可能是黄糖和糯米等。调查时,据县退休七十六岁的老干部黎旭日口述,其三十多岁在此地区工作时,询问当地七十多岁的老人,山洞口何时封死?该老人说其孩童时已是现在的样子,由此可推断此山洞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已被封死。山洞处于众山中的一座石山内,该石山的形状极象一座坟墓,从风水角度观察,石山的座标极佳。阳山县在战国时为现广东境内三个小国之一的阳禺国,秦设阳山、湟溪二关而得名,是广东省最悠久的古县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月照三岔河峡谷溶岩洞穴景观

全文共 1983 字

+ 加入清单

月照三岔河峡谷溶岩洞穴景观

月照景区

位于钟山区月照彝族、苗族、回族乡北端,与已先行开发利用的水城县阿勒河景区隔河相对,其范围为小屯、独山村、大坝村、双洞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苗、回等民族。最高海拔水井边主峰2090米,最低海拔(河边界河处)1445米,是典型的立体气候区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自然生态植较好,有林面积为42%。该区以常青树和草场为主,一年四季绿荫遍野,进入春季又是山花烂漫。该区岩溶发育峰丛谷地,山高谷深,奇峰怪石遍布,溶洞随处可见,植被覆盖率高,山泉水质好,是一片难得的乐土。月照景区,岩溶洞穴景观奇特,传说故事颇多。小山峡

位于双洞村与独山村之间,三岔河把奢都寨至落水洞约2.5公里地段切割成深达数百米,宽200—300米的一线天景观,两崖被切割成悬崖绝壁,壁上洞穴较多,并有棘人悬棺遗迹。山岔河从落水洞与出水洞之间穿流而过,洞顶山上顶海拔1972米,与河底相距525米,犹如彩虹飞架南北,雄伟峻峭。山上有一条古驿道,是古时通州达府的要冲,如今也是两崖居民交往的必经之路。出水洞下游,又是一片形态各异插入云霄岩溶景观。月照

位于双洞村与独山村交界处马家营山顶,有一溶岩圆孔,在双洞村委处俯视,犹如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照由此而得名。山脚水清如镜,这真是“明月当空照,清泉石上流”。小屯

位于小屯村,顾名思义不大也,方圆不过里许,四面削壁,北面稍缓,顶平而圆。顶上有一洞,可达河底,洞内可容数千人。据说为古代军事要地和本地居民屯聚避乱之地。现洞口有磊石、护墙、哨卡、岗亭遗迹残留。小屯至河沟地段,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驿道。独山

独山位于独山村,因与其他山体不相连而得名,距区政府驻地20公里,高162.8米,粗30余米,是一巨大石柱,周围绝壁,峻峭挺拔,柱顶植被茂密苍葱,有“倒笔写天书”和“绝笔写天书”之誉。独山还有以下迷人景观:坡地牧场

位于独山村水井组,海拔高度为2085.4米,山势逶逶,植被保存完好,林木茂密葱郁。驼峰山

位于独山硝厂组,呈南北走向,象一个在沙漠中缓缓而行的骆驼,直奔岩脚河饮水,海拔1800米。蟾蜍吞月山

位于独山村水井组,山象一个蟾蜍,仰首青天似吞月状。伏狼山

位于独山村独山组。传说有一只狼精经常食畜伤人,玉皇大帝得知,令二郎神查明实情后,心中恕火万丈,令其哮天犬追踪,狼精敌不过哮天犬,并左逃右躲,一时不见踪迹,哮天犬便跳到空中搜巡,突然发现狼精伸头窥视,随手将手中秤砣扔出,打中狼精腰部,一声哀嚎,狼精被钉在山脊上。此山,前部分象狼首,仰-啸,后部分似秤砣,一动不动。大硝洞

位于独山村硝洞组,东西长约400米,高约20米,洞东口在硝洞山脚下,西口在双洞村的悬崖中间上。洞口宽敞,洞内可容纳成千上万人。古人在洞内熬硝,现存有熬硝炉和渣砾,尤如大沙漠上的一座沙丘,十分壮观。老鸦洞

位于独山村水井组,因老鸦多而得名,海拔2025.3米,洞高约12米。吴三桂剿水西时驻过此洞,并以此洞为平台,与驻扎仙人洞之土豪安先义对峙,最终消灭安家地方武装。仙人洞

位于独山村硝厂组左侧一绝壁间,距岩脚约120米,距岩顶约50米,距左右约40米,上下左右如刀切一般。安先义借此险要地形与吴三桂抗衡,被吴王围困半月,因弹尽粮绝又断水,安军告败就擒。咸丰年间,是苗女何仙姑策划聚众反清之地。据说,仙姑聚众威、水、赫、织、納等义军40余万,并与广西的洪秀全呼应,发动了震惊清王朝的战斗,连败清军的有“二塘”、“扒瓦”、“朗岱”等战役。仙姑谋划令战13年,利用硝洞而练兵,切断洞顶安家大屯南北咽喉要道。1958年,有一姓李苗族用棕绳拴在洞顶树上过此洞,但未达到洞尽头,不知此洞有多深。洞内有柴灰数尺,还有稻节、竹综、石磨等物。在清政府-与招安匡扶相结合的“恩威并施”的条件下,仙姑之军告败。此洞记录了安先义10年、何仙姑13年的反清历史。猴子洞

位于独山硝厂组,距硝洞约200米。传说孙悟空与二郎神格斗,孙悟空不慎,被二朗神一重掌钳入岩壁,现有悟空像作证。猴子洞由此而得名,猴子洞口小腹大,进洞约10米处是岩溶大厅,面积约6000平方米,往北可达150米左右,景观奇特,岩石较多,似猴嬉戏、逐鹿攀岩、爬树等等。洞内有巨龟、梯田、瀑布、峰峦等景观。跳花坡

位于独山村场坝组是苗族同胞一年一度进行活动的一块圣地。过去,威、水、赫、纳等地的苗族到花场聚会、跳花、婚约。电站瀑布

在出水洞河边,有一座电站。近视水花飘扬,远听波涛声声。白天厂房点点,夜里一片明珠。大坝草场

位于月照乡东北侧大坝回族村,由大海坝、荒坝、花竹林坝子组成,是当地回民的重要牧场,面积3000余亩。海拔2067米,距区政府约20公里,距老鹰山神洞迷宫约5公里。到春天,绿色的草地上鲜花盛开,群群牛羊分布在草坪上。牛羊中,有的食草,有的站立回嚼,有的追逐嘻戏。周围群山尽收眼底,一片草原风光。

展开阅读全文

老鹰山宕溶洞穴地貌景观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老鹰山宕溶洞穴地貌景观

神洞迷宫

因洞神奇迷人而得名,位于老鹰山镇北面木桥村,距老鹰山镇约12公里,距区政府约37公里,是一座千姿百态、色彩各异、离奇古怪的地下宫殿,有莲子观音、倒宝塔、玉柱顶立、卷玉叶等独特景观。据说此洞为三层,长约30余里,不知里面景观如何?陈月枢《迷宫洞天》云:

玉洁冰晶色色鲜,自然博大妙相连。

不须再忆织金洞,此是乌蒙第一天。

除上述景点外,还有“龙眼奇观”、“银河文笔”、“老君-炉”、“大象临波”、“二龙拜主”、“秋林溜马”、“溶洞科经湖”、“巨幅屏风”等景观。石河景区

位于钟山区东部,老鹰山镇境内,距钟山区政府24公里,区内植被保护较好,植被覆盖达61%。该区景观独特,是开发旅游业的好地方。战备油库群

位于景区南部,建于七十年代,由九个大型油库组成,每个油库平面为圆形,直径12.5米,顶部为空窿,高14米,外部复土为山,山上草木如常,正中有直径两米的采光孔,内部光线充足,现已弃用。九个油库排列如阵,外部是一喀斯盆地,两侧石壁如艄,天然植被十分茂密,盆地凹外绿树成荫。大白崖峡谷

由油库群往西北,越过区内小河——施家河即到,大白崖峡谷谷口是一非常宽阔平坦的山间坝地,四面青山环绕。由谷口往里走,峡谷两侧峰峦高耸,植被茂密,石窝、巨崖石壁,谷间草地交替组合,空间层次变化多样,景观丰富,是一典型的秀美幽静的喀斯特峡谷,峡谷长1320米。石河水库

大白崖峡谷北端高地,即可俯观苍苍青峰下的高峡平湖——石河水库。石河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常年水位标高1195米,水为山间泉水,水色青碧翡翠,倒影如镜。天然杜鹃林

石河水库东侧,是覆盖茂密的天然高山杜鹃林,登顶即可观花,可眺景,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石大人山

水库两侧,是南北向连绵十余公里的一条山脉,紧靠石河水库的峰顶,海拔1900米,四边陡峭险峻,天然植被茂密。一条栈道盘桓而上,山腰中有一突兀石柱,被当地人作为祈求子孙的神物。登山观景,一片美丽奇特之景色尽收眼底。阴河洞

峰麓水库边,林中隐有一洞

,洞内有伏流声如雷,当地人畏之如鬼神。此洞一直由政府封堵保护。山间草甸

石河水库北侧,多个谷中草甸相连如串,特别是主峰之脚的两块草坪,森林环绕,组合较好,景观幽美宜人。乐侧是白色崖壁,北侧有一片谷中空地。坡地牧场

沿水库坝下往西行500米,是平缓起伏的丘岗地带,核心地段与水景相映,这里是建观光牧场的好地方。

石河景区,已作为生态旅游度假区,于2000年进行总体规划,陆续开展了景区道路、供水设施、休闲山庄等项目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海中洞穴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景点介绍

在阿依纳帕东部,有一处被海水冲蚀切割成各种形状的岩石海滩,有的像拱门,有的像山洞。背影映照在深蓝色的海水中,造型很美。

她独特的奇观不仅仅在于自然而形成的迷人风景,同时还包括了她提供给我们的多方面享受。人们来这里可以游泳,潜水,垂钓,划船,骑脚踏车等等……周边还生长着大量灌木植被。菊花,野洋葱,银莲花主要在春天开放。

在这个地区中生长的300多种植物中,有11种是当地特有的。还有鹌鹑,野鸽,猫头鹰和许多迁徙鸟类。另外还有野兔,蝙蝠,蝴蝶等等

塞浦路斯凯里尼亚

展开阅读全文

维京洞穴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介 绍小皮皮岛上有几个巨大的石灰岩洞穴,泰国政府为了保护小皮皮岛的生态环境,目前只开放维京洞穴供游人参观。 洞壁刻有史前人类、大象、船只等壁画,尤其是各种船只,有欧洲、阿拉伯、中国等各种类型的古船,还有比较先进的蒸汽轮船,简直像世界海船展览,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带水道的繁忙。不过相传这些石洞以前是安达曼海盗的窝点,故被称为“海盗洞”,让人不由得对这些壁画有了异样的感受。 洞内栖息着很多海燕,盛产燕窝,所以也被称为“燕窝洞”。在附近的海面上,还可能看到工人采集燕窝的艰苦工作场面。

皮皮岛皮皮岛

展开阅读全文

福瑞欧都洞穴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福瑞欧洞穴位于塔扎的南部,距离塔扎30公里,目前所探测到的洞深为272米,但其实际的深度仍然是一个谜。福瑞欧都洞穴是北非最大的天然洞穴系统,最早于1930年被人发现。科学家预言说洞里有一条地下河,附近的村民说好多科学家都到洞里去探测,但是大部分没有再次出过福瑞欧都洞穴。

福瑞欧都洞穴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很多人都希望进到洞穴里一探究竟,进入福瑞欧都洞穴的路非常的陡峭,但是被涂以焦油,防止滑倒。游客需要自己携带手电筒,因为洞内异常0。想进入洞穴需要有专业的导游带领,需要穿上保暖夹克,由于洞穴比较深,里面还是比较冷的。在探索洞穴的过程中,需要攀爬或者从高处直下,因此探险洞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刺激性,给游客一个探索地下0世界的尝试,洞内的奇异的地质景观也是令人赞叹的。

Friouato Caves

必去理由:摩洛哥最具探险性的洞穴

景点所在大洲: 非洲【Af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摩洛哥[Morocco]

景点所在省、州:塔扎-胡塞马-陶纳特大区 [Taza-Al Hoceima-Taounate]

景点所在城市:塔扎 [Taza]

展开阅读全文

马古拉洞穴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马古洞穴位于保加利亚西北部维丁省,距离首都索非亚180公里。该洞穴深2.5米,是保加利亚国内最大的洞穴,也是最美丽最著名的洞穴之一;它连同附近保加利亚国内最大的内陆湖泊—拉必纱湖(Rabisha Lake)一起构成本区一处神奇的自然景观。

马古拉洞穴非常神奇,在洞穴中发现了很多诸如洞熊(Cave Bear),洞穴土狼(Cave Hyena)等史前动物的骨骼;而且洞穴的岩壁上还绘有很多涵盖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以及早期青铜器时代的精美壁画,形象的将当时巴尔干半岛独特的舞蹈、宗教仪式,祈祷方式、狩猎场景以及劳动工具展示给参观者,对研究当时的宗教、文化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1984年,马古拉洞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

Magura Cave

必去理由:保加利亚最美丽最著名的洞穴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保加利亚[Bulgaria]

景点所在省、州:维丁州 [Vidin Province]

展开阅读全文

艾尔威洞穴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艾尔威洞穴位于爱尔兰克莱尔郡巴伦地区,是一处坐落在喀斯特地形下边著名的、长达上千年历史的古代洞穴奇观。“Aillwee”的意思指“黄色的悬崖”。

艾尔威洞穴的入口巧妙地位于半山腰中,其洞口的形状酷似锁孔。想要进入这个神秘的洞穴,需先穿过一条长达一公里的地下隧道,洞穴内部有一条地下河、一个瀑布和一些巨大的钟乳石和石笋。沿着隧道往内,道路愈发的崎岖和湿滑,洞内的景色则更令人惊异,细长的瀑布所带来的流水声在洞中来回萦绕;洞中的各色钟乳石和石笋也随处可见,它们的形成要经过至少八千年。

艾尔威洞穴被爱尔兰人所熟知,不仅仅因为拥有着叹为观止的奇景,更重要的当属饱含其中的那份不可思议的动物文化:原来一千年前,爱尔兰这个小岛的主宰者是棕熊们。洞穴内发现了大量熊的骨骸和化石,据研究,这里可能是欧洲棕熊在爱尔兰最后的巢穴,因此,此洞穴又名“熊洞”。

艾尔威洞穴入口和休息大厅完全由各色的石头搭建而成,与外面的石山浑然一体。休息大厅的石洞里站立着一只巨大的棕熊模型,似乎在向游客们宣告着:这里曾经是它的领地。

Aillwee Cave

必去理由:欧洲棕熊在爱尔兰最后的巢穴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爱尔兰[Ireland]

景点所在省、州:克莱尔郡 [County Clare]

展开阅读全文

深海洞穴中的秘密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解读石笋

一位爱好潜水的意大利地质学家无意中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漫长的地球气候变迁史,原来都镌刻在深水下的洞穴中,说不定未来气候的演变规律也蕴藏其中哩。

如果能确定石笋的白色沉积层与黄色岩层之间的时差,就可以知道海面升降的具体时间。这远比那种用古生物化石,如珊瑚、孔虫等来推算海面升降时间的办法(见“背景知识”)准确得多,因为海底会随着其所在地质板块的运动而升降。但安托尼奥里指出,他找到的水下洞穴所处的地质板块在过去至少20万至30万年里都很稳定。

巴德利用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同位素的数量,来推断黄色岩层的年龄。水中有微量的可溶性元素铀,当从水中沉淀出黄色岩层时,这种放射性同位素会随时间推移而衰减,先是铀238衰变为铀234,而后变为钍230。钍230不溶于水,因此保留在了岩层中。随着时间推移,岩层中的钍230越积越多。所以,岩层越古老,其中钍230与铀238的比值就越大。再根据每种同位素的半衰期,就能精确测定岩层的年龄。

检测结果显示,这块深海石笋已经生长了20.6万年。通过对黄色岩层与白色沉积层之间界限的时间测定,研究人员分辨出了海平面达到最高峰的两次时间,以及降至最低点的一次时间。位于最底层的白色沉积层在20.2万年前开始生成,经过1.2万年后停止生长,这就意味着那段时间海面高得足以浸没石笋。在这之后,冰期开始,海面下降,岩石露出水面,这期间的黄色岩层是由洞顶含碳酸盐的滴水沉淀出来的。距今1.45万年前,冰盖消融,海面回升,石笋又一次隐没于深海,直到这次被安托尼奥里带离水面。

安托尼奥里和巴德确信,他们的推断结果仅有不到前后2000年的误差。而以前用海洋生物化石珊瑚和孔虫测算的结果,误差高达4000年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深海洞穴中的秘密图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重归大洋

当巴德和安托尼奥里把他们用石笋确定的海面升降时间与“米兰柯维奇周期”确定的时间作对比时,发现二者比较吻合。不过,这并不是说石笋或“米兰柯维奇周期”就能回答有关气候变化的一切问题。事实上,气候变化与“米兰柯维奇周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实际上存在三个相互重叠的“亚周期”或“小周期”,它们的作用又因地球自身的反馈机制而变得更加复杂化。这些周期会引发一系列事件,其中大多数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冰面的反射能力有关,三个周期与气候之间的关联因此也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

来自石笋的海面升降时间与用其他方法推算的时间存在差别,恰好证实了这种复杂性。石笋显示,倒数第2个冰期之后的海平面上升是在14万年前,比“米兰柯维奇周期”确定的时间早了数千年。为查明原因,安托尼奥里和巴德又将石笋显示的海面升降变化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历史记录作比较(这一记录完好地保存在取自南极沃斯托克湖中的冰芯中),结果表明,14万年前海面的上升同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剧增有关。不过20.2万年前海面的上升却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关系不大,这可能是由于20.2万年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得很少的缘故。专家们推测,20.2万年前海面的上升主要受到了“米兰柯维奇周期”的影响,而14万年前的海面上升则还受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反馈热量的明显影响。

不过,现在还不能断定二氧化碳或冰面是否是导致冰期来去的重要因素。安托尼奥里所找到的石笋还不能确切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它所记录的历史不足以涵盖整个“米兰柯维奇周期”所包含的时段--44万年,这一时段是石笋所记录的历史的了两倍多。

于是,安托尼奥里打算重返大海,潜回自己所发现的海底迷宫,寻找更加古老的岩石。多年来,人们一直是通过花费不菲的极地探测和人造卫星成像来监测地球的气候变化。有谁会想到,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潜水设备和一把毫不起眼的钢锯,也能完成人造卫星和极地探险才能完成的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洞穴救援 洞穴事故处置的基本措施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1、洞穴内的气候条件对救援的影响

洞穴事故的突发性和发生事故后发展进程的快速性,使得作为事故处置主力军的消防部队,组织指挥准备活动所能占有的时间很少。接到出动命令后,消防部队必须立即由正常转入临战状态,这就对洞穴事故救助的消防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做好洞穴事故救助事件的处置,必须加强特殊装备的配置,积极研究洞穴事故救助的各种有效方法,规范洞穴事故救助的程序,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做好处置洞穴事故救援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2、加强器材装备的装备工作

根据可能发生的洞穴事故,积极向当地政府报告,购置一些适合洞穴或孑L、桩井等救援的特殊器材,或根据需要利用技术革新活动,充分调动救援人员积极性,发明一些救援所需器材,作好器材装备上的准备,一旦处警便能有效运用。

洞穴事故救助应准备的主要器材装备有:

(1)抢险救援服、呼救器、安全绳、安全钩、腰带、大绳、导向绳(分为主绳及绳袋,其中主绳长度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需要200m、100m、50m若干根)、滑轮、消防缓降器、软梯;

(2)通讯工具(防爆手持对讲机、有线耳麦)、头灯及备用照明设备(含移动照明灯组、防爆手电筒、充电器);

(3)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及供气源(考虑地下救援可能时间过长,若配备有移动充气机,应调派移动充气机到场)、大功率送风机、手抬机动泵、救援支架、躯体固定器、破拆工具、生命探测仪、有毒气体侦检仪等消防装备;

(4)充电型冲击电钻或手钻及铁锤,挂片、螺栓、岩钉;

(5)食物、饮用水、硫磺(防洞穴生物)、三角巾、绷带及简单医药护理用品。

3、加强对洞穴事故救助的针对性训练工作

训练分为理论教学、技能操作训练和实战模拟训练。

理论教学是由专业人员或专家向官兵讲授洞穴救援的相关内容,使官兵了解一些地壳运动与洞穴形成的基本知识,掌握处置洞穴事故救援的多种措施等。

技能操作训练是提高战斗员在洞穴事故处置中能熟练操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洞穴事故救助实战中,根据不同的事故处置,已经用到或将会涉及到的相关技能操作训练有:

(1)各种结绳操法;

(2)各种悬垂下降操和攀登操;

(3)现场急救训练中的止血、包扎;

(4)骨折临时固定;

(5)心肺复苏。

实战模拟训练是假设或选择不同的洞穴场所组织官兵进行适应性训练,使其亲身体验和了解实情实境,更直观地掌握各种救援技术。

4、作好情况侦察

(1)到达现场后,询问知情人和当地人,了解洞穴内部的基本形状、构造特点、大小、深度、有无有毒生物和近期使用等情况;

(2)被困者数量、落井时间、年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

(3)侦察洞内气体的含氧量、是否有有毒气体,认真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可利用的建(构)筑物、用火、用电情况和交通情况;

(4)查明洞内情况,是否有可能发生坍塌,确定一条安全、快捷的最佳下井路线。在通过询问无法确定洞内情况时,可以派至少2名救援经验丰富的救援人员同时下洞侦察(必须佩戴齐全个人防护装备),并提出要求,交待注意事项。

5、加强现场救援指挥

明确专人对现场进行全面的指挥和协调工作,拟定救助的实施方案,正确选择救援路线。对参战官兵进行分工(战斗编成),选派业务和心理素质过硬、洞穴救援经验丰富的官兵组成若干救援小组下洞实施救助,每个救援小组应由1名干部或士官带队指挥,利用一切可用的装备准确、迅速地对被困人员实施救援。

6、作好个人防护和送风增氧工作

下洞救援人员必须配戴好防护装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对讲机、照明灯具、安全绳、导向绳等),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同时要严格检查其个人防护装备是否完整好用,登记进洞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送风增氧工作,可利用大功率送风机向洞内输送新鲜空气进行置换。

7、加强救援联动

及时通知事故当地政府人员和洞穴专家到场协助救援,并适时启动社会联动反应机制,做好急救准备,赢得抢救时问。对救出的伤者要仔细确认其受伤程度并进行现场紧急救护,随即送往就近医院救治。如果医疗救护部门(120)已到现场,可移交医疗部门进行处置。

8、做好后援保障工作

在需要长时间作战的情况下,现场指挥员要及时向支队指挥中心和当地政府报告情况,通报现场需要的器材和物资。遇到通讯不畅,现场指挥部一时无法与支队指挥中心及当地政府取得联系时,支队指挥中心及参战单位人员要研究分析现场所需物资和装备,必要时派人员将物资和器材送达现场,确保现场人员医药、食品和器材供应充足,做好现场救援人员的防病和饮食卫生工作,满足长时间连续作战的各种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洞穴内的复杂情况对洞穴事故救援的影响有哪些

全文共 1735 字

+ 加入清单

1、洞穴内外部环境对洞穴事故救援影响

天然洞穴多数呈洞口小内堂大,洞深、壁滑、乱石凹凸、阴暗潮湿,大部分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路径曲折、坡陡路险、杂草纵深、树木连片,道路交通很不方便且在洞口周围有树或草遮挡,不易被发现,救援人员接近时极易落入其中。

人为洞穴又具有多种复杂因素事故源,如坍塌渗水、泥土松动等,救援人员救助时必须考虑其多种危险因素。

2、洞穴结构对洞穴事故救援的影响

无论是天然洞穴也好,还是人为孔洞井也罢,它都是不规则的,都存在形状、深度、内部结构各异,尤其是天然的有受地球重力吸引的陲挂状的大型帷幔(石笋),有高悬在洞顶上的如丝般柔软的石旗、犬牙交错的石钟乳和薄如蝉翼的鹅管;还有几乎不受地球重力吸引的石盾,石花、月奶石;以及贯穿洞穴上下的石柱,顺延洞壁而下的层层石幕,洞穴廊道里的石梯田、边石坝(横过水流方向形成的凸向下游的坝状边石,造成落水洞内的一些坡度和洞内的悬崖梯凳,造成救援绳索等器材的摩擦)。

由于气候和地壳褶皱、升降、断裂等变动,使得岩层不断出现无规则的裂隙、错位较大的断层而拥有崩塌作用形成的块石、碎石和角砾石堆积物以及洞穴生物堆积物(主要由动物粪便、骨骼所形成),洞内岩石的犀利棱角和诸多结构因素使救援行动不得不为这些做必要的考虑,同时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3、洞穴生物对洞穴事故救援的影响

在洞口有光段,往往长有草本植物、地衣、苔藓等;在完全黑暗的洞穴深处,含叶绿素的植物虽无法生存,但也有低等生物生存。就动物而言,现代最为常见的洞穴栖居动物有岩燕、蝙蝠、蟋蟀、蜈蚣、蜘蛛等;偶尔也能见到鼠、蛇类动物等;地下河中则常常能见到鱼、蛙、螺等。真正的穴居动物因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世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眼睛退化或无色,如云南九乡溶洞地下河中的洞穴盲鱼等。

洞穴内的生物对于救援人员的心理、生理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植物带来的影响比较小,而动物来说有的可能不小心会威胁到救助队员的安全。黑暗里的动物如蜈蚣、蛇等能直接对救助队员进行攻击,如2007年贵州某消防队在进行洞穴救援时发现内部有蟒蛇,救援人员通过全身涂撒硫磺来避免伤害,成功完成救援。因此,救援队员在深入洞中必须具备有过硬的心理、生理来应对这些复杂、少见的情况

4、缺氧对洞穴事故救援的影响

多数洞穴深达几十米,上百米,有的更深,且一条独径深入其中,无叉道,导致洞内空气稀少,还有的洞穴蚀烂物质长年积累,内部形成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多数洞穴约在5~10m时还有足够空气可供人员呼吸,但超出10m后空气逐渐减弱,缺氧情况严重,深入其中只有靠大功率送风或补氧来解决被困和救援人员的吸氧问题,由于受环境条件、装备配备等诸多因素制约,只能靠有限的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来解决,送风和供氧的难度都比较大。

5、垮塌对洞穴事故救援的影响

有的洞穴的洞壁为松散型结构,特别是人为形洞穴的这一现象比较突出,因在其施工过程中,距洞口部位3~4m用混凝土紧固,再往下紧固较少或没有紧固,加上地下水的作用或下雨积水浸泡,以及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的碰撞或发出的振动都有可能导致松动的岩石泥土垮塌和掉落。

垮塌和掉落的岩石泥土很容易击伤救援人员,导致救援中断,也有可能导致涉险人员被击伤,形成二次伤害。一旦在救援过程中发生垮塌或岩石泥土的掉落,救援人员避让困难,容易被埋压,或造成涉险人员被埋压。

6、能见度低对洞穴事故救援的影响

多数洞穴都存在阴暗潮湿,无光线照明的地方,天然形洞穴洞内通常一片漆黑,在救援过程中只能采用人工照明,由于受气压、洞壁的凹凸部位、照明器材、照明角度、照射方位、距离等因素影响,洞内照明效果差,能见度很低。

7、作业空间狭窄对洞穴事故救援的影响

多数洞穴空间范围小,特别是从地面到洞底的路径大多数是小空间,要么是洞口小,要么是深入路径窄。救援人员在作业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和施救器材,活动空间范围小,操作受到很大的限制。有时多数洞壁成垂直面,潮湿润滑,救援人员在施救过程中着力点少,只有依靠绳索牵引才能开展施救,有时还要悬空作业。

近几年全国消防部队在参与的多起洞穴救援中,几乎每次都要反复几次,至少都要在两次以上才能完成救援任务,且时问跨度要达几十分钟乃至几个小时,救援人员非常疲惫,器材装备严重磨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