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貌

地貌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地貌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地貌问题。

分享

浏览

4010

文章

129

丹霞地貌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在水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展开阅读全文

雅丹地貌在哪里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雅丹地貌在青海省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大柴旦。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因对雅丹的定义不一致,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也有学者认为除硬度外,岩性中还应考虑其结构,并做了研究。如Goudie认为形成雅丹的岩体岩性相对一致,构造简单,但有便于下切的节理发育。夏训诚认为具有泥岩和砂岩互层的河湖相沉积物,泥岩层内发育有便于侵蚀的水平与垂直节理。

雅丹分类的目的是将众多形态、规模、年代及发育阶段和成因不同的雅丹地貌分别归类并确定它们在雅丹地貌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联系。由于采用的分类原则不同,各种分类系统也有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贵州是什么地貌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贵州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贵州地貌类型复杂,有高原、山原、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河流阶地,这些不同类型的地貌,不仅形态和海拔高度不同,而且成因及组成物质也各不相同。

贵州在地貌上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区,高原、山原、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河流阶地和河谷平原仅占3%。高原多由夷平面组成,大部分是岩溶作用造成,少数由剥蚀作用形成。

山原是贵州分布面积较大的地貌类型之一,它主要是由起伏的高原受河流侵蚀切割而成,有相当一部分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山原。山地是贵州分布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成因各异,有在褶皱断裂基础上由流水侵蚀而成,有由碳酸盐岩层经岩溶作用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喀斯特地貌主要是什么岩石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是中国的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地下水位关系密切,而后者又随当地河面或海平面而变化,因此河面或海平面即是喀斯特地貌的侵蚀基面,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可溶性岩石的底板则是地下喀斯特的基面。

展开阅读全文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美轮美奂的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美轮美奂的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操作方法

1

首先,丹霞地貌,为红色沙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

2

然后,它最早发现于广东仁化丹霞山,所以称为丹霞地貌。福建武夷山和湖南的武陵源的大部分景区都属于这种地貌。

3

紧接着,来讲一讲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景观是因强大的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4

中国新疆的罗布泊,乌尔禾与将军崖都是雅丹地貌,而且乌尔禾的雅丹地貌景观地区被称为魔鬼城。

展开阅读全文

丹霞地貌在哪里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和沉淀、侵蚀和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和堆积。

喀斯特地貌(karstlandform)它是具有溶蚀性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主要具有溶蚀作用,还包括流水冲蚀、潜蚀、坍塌等机械侵蚀工艺.这种作用及其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碳酸盐岩高原。Kras,这意味着岩石暴露的地方.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还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和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具有医疗价值.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相关资料显示,喀斯特地貌有三个基本发展条件:

a、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b、中等降雨量大;

c、地下水循环顺畅.

展开阅读全文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区在青海柴达木,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吐鲁番,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小编在此整理了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知识拓展:影响风蚀的因素

就世界范围而言,风蚀的活动与干燥而多风的气候有密切关系。这种气候条件又与纬度、大气环流、沿岸寒流和高山阻隔湿润气流等多种因素有关。就局部地区和具体情况而言。

影响风蚀的主要因素有:

①气候。包括风、降水、温度和湿度等因素。风的因素包括风速、风向、吹袭持续时间和湍流的程度等。通常风速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风的涡动性越强,土壤的风蚀强度越烈。同时,这些因素又加速土壤水分蒸发,使其变干而加剧风蚀。降水、湿度、温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风蚀的严重程度。

②土壤。干燥而松散的砂土、砂壤土和失去结构的粘土最易受风蚀。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结构抗风蚀的能力较大,松散无结构的土壤如黄土,最容易引起风蚀。土壤的抗风蚀性能也与土壤的粒度和土块大小有密切关系。抗蚀性土壤的可代换性钙的饱和度一般倾向于增多。土壤的pH数值高的一般易受风蚀。

③植物。可增加地面粗糙度,削弱贴近地面的风沙流速度,减小风力吹蚀和搬运的能力。植物覆盖地面,使气流不能直接作用于砂质地表,防止了风的吹飏作用;同时也使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地面,从而减少了沙丘表层水分的蒸发,加强了砂粒间的团聚力。植物枯枝落叶的堆积,使地面有机质逐渐增多,促进了成土作用。

④人为因素。长期粗放的耕作,过度的放牧、樵采,以及其他掠夺式利用风沙地区的土地、草原,都会促进风蚀的发展。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介绍

风蚀地貌wind-erosion landform,即指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在干旱地区,由风和风沙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风蚀地貌,在大风区域常有广泛的分布,特别是正对风口的迎风地段发育更为典型。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风蚀作用形成风蚀雅丹地貌地貌。中国沙漠地区的风蚀地貌,除被广大沙丘所埋没的以外,在大风区域还有广泛的出露,特别是正对风口的迎风地段,发育更为典型。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洼地,东疆以及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等地。

展开阅读全文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什么

全文共 1623 字

+ 加入清单

风力作用与流水作用是两种重要的外力作用,在外力作用发育的地貌中这两种作用占据重要地位。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什么呢?小编在此整理了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知识拓展: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风对地表所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引起细小的土粒与较大的团粒或土块分离,甚至从岩石表面剥离碎屑,使岩石表面出现擦痕和蜂窝,继之土粒或沙粒被风挟带形成风沙流。气流的含沙量随风力的大小而改变,风力越大,气流含沙量越高。气流中的含沙量过饱和或风速降低,土粒或沙粒与气流分离而沉降,堆积成沙丘或沙垅。土 (沙)粒脱离地表、被气流搬运和沉积的3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穿插进行的。

风力对土砂粒的吹移搬运,因土砂粒的大小和质量不同,出现 3种运动形式:

①风扬。土砂粒中粒径小于0.1 毫米的粉砂、粘砂,重量极小,可被风卷扬至高空,随风运行。

②跃移。粒径在 0.25~0.5毫米的中细粒砂,受风力冲击脱离地表,升高到几厘米的峰值后,在该处风就给砂粒一个水平加速度,使之在风力及其本身重力双重影响下,以两者合力方向,沿着平滑的轨迹急速下降。这时的砂粒带着较大的能量撞击地表,使原来不易为风力所移动的较大一些粒子产生移动。

③滚动。粒径0.5~2毫米的较大颗粒,不易被风吹离地表,但可在风力作用下沿沙面滚动或滑动。在这 3种移动方式中,以跃移和滚动为砂粒移动的主要方式。从重粘土到细砂的各类土壤,滚动占全部土沙移动量的 7~25%,跃移占55~72%,飞扬占 3~28%。砂土粒在风沙流中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其基本规律是风沙流中含沙量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绝大部分砂粒是在贴近地面的30厘米高程内、 特别是在0~10厘米高程的气流中输移。风速增大,输沙量显著增加。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介绍

风沙地貌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亦称风成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一、风沙地貌定义: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二、风沙地貌形成条件: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三、风沙地貌分布范围: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小于250mm/a)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物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风蚀地貌(wind-erosion landform),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我国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区在青海柴达木,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吐鲁番,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中国沙漠地区的风蚀地貌,除被广大沙丘所埋没的以外,在大风区域还有广泛的出露,特别是正对风口的迎风地段,发育更为典型。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洼地,东疆以及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等地。

风积地貌(wind-accumulated landform)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在中国沙漠里分布面积最广大,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浩瀚无垠的茫茫沙海。沙丘有流动和固定、半固定之分。流动沙丘的表面无植物覆盖,或仅在沙丘坡脚有少许植物,覆盖度在15%以下,风沙活动强烈,流动性大;半固定沙丘的表面,植被呈斑块状分布,覆盖度在15~40%,在植物生长较好的地方略有粘土或盐土结皮现象,有局部风沙活动,流动性较小;固定沙丘有密集的植被覆盖,覆盖度超过40%,或大部分沙丘表面有薄层粘土或盐土结皮,不易被风吹蚀,比较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蚀地貌的成因

全文共 4399 字

+ 加入清单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冰川地貌,就是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冰川侵蚀作用的相关知识。

冰川地貌的不同分类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

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

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

冰川侵蚀作用下的地貌

侵蚀作用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冰川侵蚀作用的地貌

(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冰川地貌的形态类型

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

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

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

冰川槽谷

冰川谷是冰川作用区最明显的冰蚀地貌类型之一。典型的形状是槽谷,故亦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近来大量实测资料表明,大多数冰川谷的横剖面是抛物线型,U形的出现主要与谷底被冰碛和冰水沉积充填有关。槽谷在山岳冰川地区分布在雪线之下,源头和两侧被冰斗包围,主、支冰川汇合处易形成悬谷。槽谷两侧一般具有明显的槽谷肩和冰蚀三角面。槽谷底部常见冰阶(岩槛)与岩盆,两者交替出现,积水成为串珠状湖泊。大的冰阶形成冰瀑布,如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有高达千米的冰瀑布。

大陆冰盖或高原冰帽之下也有槽谷,这种槽谷上源没有粒雪盆,曾被称为冰岛型槽谷。中国川西高原也有这种槽谷。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大陆冰盖或岛屿冰帽入海处常形成很深的峡湾,如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十分发育,以风光漪丽闻名于世。

因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

(1)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哑: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在刃脊之间的低下鞍部处,则为冰哑。

(3)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称为削断山嘴。又因为冰川谷的横剖面形状如U字形,故称U型谷。U型谷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较平直,底部宽而平,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因冰川的挖蚀,而造成向下低凹的水坑,石地。

(4)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谷便成峡湾。

(5)悬谷:悬谷的形成是来自于冰川侵蚀力的差异,主冰川因冰层厚、下蚀力强,故U型谷较深;而支冰川因为冰层薄、下蚀力弱,故U型谷较浅。因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汇之处,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悬殊,当支冰川的冰进入主冰川时必为悬挂下坠成瀑布状,称之为悬谷。

(6)羊背石: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其平面为椭园型,长轴方向与冰流动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而在另一侧,受冰川的挖蚀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羊背石的形成,是由于岩层是软硬相间的排列,当侵蚀、风化的作用查行时,软的岩层会被侵蚀的较多较深;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蚀、风化的能力较强,所以在侵蚀、风化后,硬的岩层会较软的岩层高,形隆起的椭园地形,一面受磨蚀、一面受挖蚀。

(7)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较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为发达;若冰川搬运物为砾石,则在谷壁上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之为冰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细,粗的一端指向上游。

搬运作用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1)表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2)内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

(3)底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

(4)侧碛: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

(6)终碛(尾碛):随冰川前进,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称为终碛。

(7)后退碛: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

(8)漂石:冰川的搬运作用,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也能将巨大的岩石搬到很高的部分,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称为漂石,其岩性和该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冰川的搬运能力很强,但相对地,冰川的淘选能力很差。

堆积作用

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所谓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沉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沉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冰积物可分为不成层的冰积物和成层的冰积物两者:

(1)不成层的冰积物:此种冰积物是由冰川后退时所遗留的石砾所造成,因为冰融化而遗留于地面的堆积物大小不一,石块为少带有稜角、表面为被磨光或带有擦痕,堆积后为不现层理,此种杂乱无层理的冰积物,常称为冰砾土而由冰碛物所形成的冰碛地形有:

冰碛丘陵(基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有的表碛内碛中碛都沈到冰川谷底,和底碛合称为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到冰川谷底地形的影响,堆积成坡状起伏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大陆冰川区的冰碛丘陵规模较大,而山谷冰川所形成的冰碛丘陵,规模要小的多。

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后退处共同堆积而成的,位于冰川谷两侧,成堤状向冰川上游可一直延伸至雪线附近,而向下游常可和终碛堤相连。

终碛堤:终碛堤所反应出的是冰川后退时的暂时停顿阶段,若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平衡状态,则冰川的末端可略作停留于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搬运来的物质,将可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状的堤,称为终碛堤。大陆冰川的终碛堤高度较小,长度可达几百公里,弧形曲率较小;反之,山谷冰川的终碛堤高度可达数百米,长度较小,弧形曲率较大。

鼓丘:鼓丘是由冰积物所组成的一种丘陵,约成椭圆形,长轴与水流方向一致,迎冰面是陡坡,背冰面是一缓坡,其纵剖面为不对称的上凸形。一般认为鼓丘是由于冰川的搬运能力减弱,底碛遇到阻碍所堆积而成的。其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常成群出现,造成鼓丘田;山谷冰川的鼓丘数量较少。

(2)成层的冰积物:此为冰川与融冰之水共同沉积的结果,冰川所携带的物质受到融化后的冰水冲刷及淘洗,会依照颗粒的大小,堆积成层,形成冰水堆积物,而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所组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冰水堆积地貌。有下列几种类型:

冰水沉积、冰水扇、外冲平原:在冰川末端的冰融水所携带的大量砂砾,堆积在冰川前面的山谷或平原中,就形成冰水沉积;若是在大陆冰川的末端,这类的沉积物可绵延数公里,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就叫冰水扇;数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广大的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在这些地形上,沉积物呈缓坡倾向下游,颗粒度亦向下游变小。

冰水湖、季候泥:冰水湖是由冰融水形成的,因为冰川后退时,前面的冰积物会阻塞冰川的通路,常可以积水成湖。冰水湖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的冰融水较多,大量物质进入湖泊,一些较粗的颗粒就快速沉积,而细的颗粒还悬浮在水中,颜色较淡;而冬季的冰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的细颗粒黏土才开始沉积,颜色较深。这样一来,在湖泊中就造成了一粗一细很容易辨认的两层沉积物,叫做季候泥。

冰砾埠:冰砾埠为有层理并经分选的细粉砂所组成的,形状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小丘。冰砾埠上部通常有一层冰碛层,冰砾埠是由于冰面上的小湖小河或停滞冰川的穴隙中的沉积物,在冰川消融后沈落到底床堆积而成,其与鼓丘不同之处,在于冰埠的形状很不规则,且为成层状。在大陆冰川和山谷冰川都有发育冰砾埠。

冰砾埠阶地: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且冰川两侧的冰面要比中间来的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形成冰侧河流,并带来冰水物质,等到冰水消后,这些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两侧,形成冰砾埠阶地,它只发育在山谷冰川中。

锅穴(冰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称为锅穴。其形成是由于冰川耗损时,有些残冰被孤立而埋入冰水沉积物中,等到冰融化后引起塌陷,而造成锅穴。

蛇形丘:蛇形丘是一种狭长曲折的地形,呈蛇形湾曲,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蛇形丘的成因主要为:

1.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

2.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积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个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个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复不断,一个个冰水三角洲连起来,便形成串珠状的蛇形丘了。

展开阅读全文

为何泥石流发生后会在沟口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全文共 947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流体中携带大量的岩石,泥石流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经常会破坏和掩埋沿途的建筑物和耕地,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经常周期性地发生,这主要取决于盆地中松散土的堆积速度。正常情况下,在岩石破碎或风化强烈的地区,盆地内松散土的堆积速度较快,泥石流在这些地区的时间间隔较短,否则时间间隔较长。

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沟口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其形状很像平面上的扇形和小喇叭。为了形象地描述这种泥石流形成的堆积地貌,称之为泥石流堆积扇。在云南省东川市,由于当地岩体破碎,泥石流频繁发生。几乎每个沟口都有泥石流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当地人生动地描述了这里的泥石流现象,用的词是“山峰生龙,沟壑生角”。

沟口泥石流形成的典型扇形堆积地貌

为什么泥石流发生后会在沟口形成这种特殊的扇形地貌?这是因为当泥石流从上游向下游运动时,中下游河道相对狭窄,其运动范围局限在河道内,难以向两岸扩散。这样,在势能转换的作用下,泥石流的运动不会减慢而是会加速。在正常情况下,泥石流到达沟口时达到最大速度。冲出冲沟口后,由于地形突然变宽,泥石流的运动不受冲沟的约束,其速度沿冲沟方向和垂直方向分解,封闭速度突然降低,就像拥挤人群的突然分散,向多个方向迅速扩散。研究表明,泥石流冲出冲沟后,其瞬时速度最多可衰减80%以上,就像高速行驶的列车因紧急情况而突然停止,其运动迅速变慢。结果,泥石流携带的大量松散石块和泥土逃离河道的限制后,迅速扩散堆积到两岸低洼地带,最终形成扇形堆积地貌。请在此描述泥石流现象。

云南省东川市大巴山沟口泥石流形成的巨大堆积扇

并非所有泥石流发生后都能在冲沟口留下完整或典型的扇形地貌。堆积扇的完整性主要受沟口地形和泥石流大小的限制。如果沟口两侧地形相对开阔,有足够的空间为泥石流堆积提供场所,很容易形成比较完整的堆积扇。同样,如果泥石流冲出大规模的岩土,泥石流形成的堆积扇面积将会相对较大,两者呈正相关。

有效识别沟口泥石流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对于山区建设用地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往往是判断沟内是否发生过泥石流的最直接、最宏观的证据。有助于当地人民和政府部门了解这里已经发生过泥石流,以及今后可能发生的另一次泥石流的风险,并在选择这些地区修建房屋或工程之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泥石流造成的另一次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典型地貌中的另类奇观

全文共 2746 字

+ 加入清单

构造地貌:委内瑞拉的桌山

顾名思义,构造地貌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形态。例如,地球大陆和海洋盆地的形成是在地球内部和宇宙学的动态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如果我们缩小视野,我们会发现许多奇形怪状的山峰也是构造作用的结果。

罗赖马山(照片来源:wikimedia.org)

南美洲的巴西、委内瑞拉和圭亚那交界处有一座奇怪的山,名叫罗赖马山,长约14公里,宽约5公里,海拔2810米。这里的山很陡,但是山顶很平。围岩墙的高差超过400米。从远处看,它像一艘巨大的船首,停泊在平原上,雄伟壮观。因为它的周围环境陡峭,顶部像桌面一样平坦,所以它被称为“桌山”,也被称为“空中浮岛”。

罗赖马山

桌子山,也被地质学家称为房山,俗称平顶山。地质学家发现,在产状水平或平缓岩层分布的地区,当顶部被强烈切割后的坚硬岩层覆盖时,往往会形成一个台状的山形。大约65%的卡纳马国家公园被平顶岩石覆盖。这些台状山脉的深层基础是一种古老的火成岩,已有近30亿年的历史,上面覆盖着沉积砂岩。早期板块漂移和地壳运动导致地面上升,形成一个又高又平的高原。后来,外部风化和流水侵蚀不断在高原上切割出裂缝,并逐渐扩展成峡谷。几年几个月之后,只剩下一些支离破碎的桌子状的山脉。

重力地貌:青藏高原羊卓雍断裂

山坡、谷坡和岸坡上的岩石风化破碎后,主要受重力和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发生不同形式的位移,形成一些地貌形态,称为重力地貌形态,如滑坡、堆石、岩屑锥、泥石流等。这种地形通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特别是在道路工程和水利工程等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工程建设中。

yamdroktso

西藏山南地区郎卡孜县的羊卓雍措,距拉萨直线距离约70公里,湖面649平方公里。它也被称为西藏的三大圣湖,分别是纳木错和马蓬措。它最大的特点是形状不规则,蜿蜒的湖岸和湖中的许多小岛。湖的北面是雅鲁藏布江,只有8公里远。然而,它被山脉分开,没有水系统连接。它的湖水来自冰雪融化的水和周围的雨水。羊卓雍措营养丰富,是大量浮游生物的家园,浮游生物也为鱼类提供了大量食物,从而使鱼类大量繁殖,总重量达数亿公斤,被称为“西藏鱼库”。如此美丽的湖泊是如何形成的?地质学家发现杨卓永错最初是一座冰川,但由于泥石流在数亿年前堵塞了河流,形成了一个湖泊。换句话说,这是堰塞湖废墟形成的泥石流。

yamdroktso

严色湖,顾名思义,是一个由河流阻塞形成的湖泊。根据堵塞物的来源,堰塞湖包括以下类型: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堰塞湖,如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滑坡和由滑坡形成的堰塞湖通常由地震引发,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著名景点叠溪海子。泥石流灾害爆发时形成的堰塞湖,如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形成的白龙江堰塞湖;羊卓雍断层是由缓慢移动的冰川携带并在前进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石头和碎片而形成的冰碛湖之一。在冰川分布广泛的青藏高原,这样的堰塞湖非常典型,而且它们通常以清澈的湖水而闻名,这通常是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风景区。

侵蚀性地貌:约塞米蒂的花岗岩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有许多奇怪的岩石,吸引了众多游客。其中,有一个垂直高度为1444米的岩体。更奇怪的是,它只有一个垂直面和另外三个光滑的弧面。从远处看,它看起来像一个被切开的半球体,所以它被称为“半穹顶”。从山脚到山顶有一条小路,全程约13公里,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徒步旅行者经过这里到达山顶,俯瞰整个约塞米蒂。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半穹顶(照片来源:wikimedia.org)

如此奇怪的岩体是如何形成的?最初,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大部分是裸露的花岗岩,只有5%的面积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花岗岩是一种火成岩,由地表下的冷凝形成。其主要矿物成分是应时、长石和云母。天气越来越难。然而,自1000万年前以来,地壳运动导致内华达山脉逐渐上升,不仅形成陡坡,而且产生节理和裂隙。在流水的冲刷下,花岗岩逐渐受到侵蚀。如果只有流水才能起作用,恐怕很难形成现在的地貌。在200 ~ 300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巨大的冰川覆盖着花岗岩,占据了缓慢移动的山谷和河流。一些科学家发现这里的冰川曾经有1200米厚。随着冰川的流动,它侵蚀了底部和侧壁,进一步破坏了花岗岩,并将其打磨成非常光滑的表面,从而形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岩体。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奇怪花岗岩(照片来源:wikimedia.org)

有许多地貌是由侵蚀形成的,通常发生在相对较高的地区(或相对于其邻近地区较高的地区),并且与地层和地质结构的性质密切相关。沟壑和峡谷经常出现在被断层破坏的地区。黄土地区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沟壑。大多数石灰岩地区都有喀斯特地貌。冰川具有极强的铲冰能力,经常形成特殊的侵蚀地貌,如火绒和U形山谷。

堆积地貌:长江中的扬中岛

扬中市遥感卫星图像

流经江苏省的长江中的90度;在拐角处,有一个面积331平方公里的小镇——扬中市。从天空往下看,我看到它完全在长江里,把长江分成两部分,从东向西分流。有些人把扬中市描述成一条游向上游、游向西端的金鱼。这座城市由四个岛屿组成。它们的名字分别是雷公岛、太平岛、西沙岛和中沙岛。我们只要听他们的名字就能感觉到他们。他们都是江心洲人。所谓的江心洲是河床中央沉积形成的沙坝,由于逐渐沉积、扩张和加高,长期暴露在水中。根据形成原理,它与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相同,只是它完全位于长江中,而崇明岛一边面向长江,另一边面向大海。

扬中市风景

扬中市与长江

江心洲是一种堆积地貌。事实上,有许多种堆积地貌。在外部动力地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由流水、风、冰、湖水、海水等各种输送介质输送的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可分为堆积地貌,如冲积地貌(冲积平原、冲积扇、三角洲等)。),冲积地貌(冲积扇),冰碛地貌(最终冰碛堤,侧向冰碛堤,冰水扇等。),风成地貌(沙丘)、湖泊或海洋地貌,以及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和熔岩堆积地貌等。

英国巨石阵(照片来源:wikimedia.org)

英国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神秘而著名的巨石阵广为人知。这是一个由巨大石柱组成的同心圆环。环的外围是一个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沟和土墩。内侧紧邻56个圆形凹坑。在环的中间是几十块巨大的石头,高度约8米,重量约30-50吨。然而,其原因从未得到解决。有人认为这是外星人的杰作,有人认为这是当地人类祖先的智慧。2015年,英格兰威尔士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们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沉积物特征提出了一个观点:巨石阵不是人类建造的,而是由冰川活动形成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是,该地区确实经历了20,000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河时代。它们之所以排列成特殊的形状,是因为冰川活动将巨石移到这里后,当地人进行了人工调整。这样,看似神秘的巨石阵也可能是一种自然堆积地貌。

英国巨石阵(照片来源:wikimedia.org)

展开阅读全文

风光旖旎地貌原始——月坨岛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月坨岛。为什么要叫这一个名字呢,因形似一弯晓月而得名。生态环境没有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保留了原始森林的状态,岛上灌木丛生,鲜花野果散发出淡淡幽香。我们一起去看看唐山文化吧。

月坨岛是乐亭县西南渤海湾中的沙岛,陆域面积10.5平方公里,因形似一弯晓月而得名。月坨岛离陆岸4.8公里,封闭性良好。岛上灌木丛生,鲜花野果散发出淡淡幽香,几近封闭的自然环境鲜有人为的干扰和破坏,生态景观保留了原始状态。几百种鸟儿成千上万在这里栖息、繁殖。海鸥在蓝天飞翔,野鸭在水面信步,白户雕目空一切振翼而飞,白鹳、黑鹳悠闲自得,真是“万顷碧波澄澈,百鸟飞翔讴歌,芳草野花接疏林,小桥曲径连木阁”。月坨岛富有荷兰风情,目前正在建设具有异国风情的生态旅游度假中心。

月坨岛气候温和湿润,属暖温带滨海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0℃左右,年均日照2579.1小时,年均降水量610毫米,全年无霜期180天。月坨其他自然条件,如土质组成、气候状况、地下淡水埋深、植物生长状况、鸟类资源等均与石臼岛类似。由于岛上鸟类增多,封闭性又好,没有人类开发活动干扰,风景更加幽野。月坨地势相对开阔,是观日观月佳地。

月坨岛因为是在河北,因此海鲜菜的制作多放黄酱、虾酱,味道厚重,属于北派海鲜。当然最好的还是制作自己亲手捉到的海鲜。例如捉到的螃蟹虽然个头小,才一寸多长,但是交由餐厅油炸,鲜美异常,更主要的是自己捉的吃起来味道不一样。海花主要用于烧烤,味道极其鲜美。因为是自己动手捞,海鲜都很新鲜,但是价格不菲。

月坨岛温泉水来自地下1700米多深,经国家权威部门认证,月坨岛温泉水温常年35度至73度,PH值为8,呈弱碱性,含多种化学元素,而且还可以饮用。温泉城配备花瓣浴、牛奶浴、咖啡浴、中药浴、红茶浴等17个功能池,以及可容纳百人的休息室和SPA芳香间。温泉城大大小小45个温泉池(含17个功能池),都不规则地分布在占地15亩的巨型白色海螺上,层层交叠,最高处的温泉池,可以清楚地看到几公里外的海景,而最底层的半开放式温泉池更是可以和大海近距离接触。

你可能也喜欢:

别具一格的陕西传统民居

浅谈陕西历史文化名镇有哪些

陕西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陕西酒文化:四大名酒

展开阅读全文

岩溶地貌形成过程 岩溶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岩溶地貌一般指喀斯特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那么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

地壳上升后长期稳定,石灰岩因致密、层厚且产状平缓的特征,将首先发育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继而形成独立洞穴系统,地下水位高低不一。随后独立溶洞逐渐合并为统一系统,地下水位趋于一致,地下水位之上出现干溶洞、地下水位附近发育地下河,地面成为缺水的蜂窝状。再后地面蚀低,浅溶洞与地下河因崩塌而露出地表,地下河陆续转变为地面河,破碎的地面出现溶蚀洼地与峰林。最后,喀斯特盆地不断蚀低、扩大,地面广布蚀余堆积物,形态接近准平原,但仍然残存孤峰。

展开阅读全文

岩溶地貌和熔岩地貌的区别 火山地貌是岩溶地貌吗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岩溶地貌熔岩地貌的区别如下:

1、形成不同。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的。熔岩地貌是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形成的各种地形。

2、分布地不同。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熔岩地貌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云南省、中国台湾。

3、类型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别划分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较为常见的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熔岩地貌主要有火山锥、熔岩台地、火口湖、堰塞湖。

展开阅读全文

老君山黎明黎光丹霞地貌景区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君山黎明黎光丹霞地貌景区为国家地质公园。

黎明位于老君山景区内,以丹霞地貌著称,有200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是全国最大的丹霞地貌之一。黎明每道悬崖每个山峰都有红石,传说太上老君曾在山上炼丹,不小心滴落火焰,造就了黎明地区火一样的风光。黎明高山丹霞片区主要分布在黎明僳僳族乡境内,包括黎明、黎光、美乐、堆美4个村,区域内最著名并广为人知的是千龟山。一大片被风化侵蚀的像鱼鳞一样的巨石,表面呈龟裂状,仿佛山坡上千万只排列整齐的小乌龟,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努力的爬。这就是黎明景区的著名景观:千龟竞渡。出于对千龟山地质的保护,攀登千龟山一定要赤足。沿着山间小路前行,除了千龟山,睡佛、五指山、情人柱、自然佛、炼丹炉等景观也都惟妙惟肖,令人称奇。每年冬至前后的半个月,每天早上8点多,太阳从第一座山峰的南面升起,没有多久就“落”在了第二座山峰的之后;一会儿又从第二座山峰的南面升起,爬升到第三座山峰的背后“降落”;最后第三次升起在第三座山峰之上。这就是黎明地区最著名的景观:一天当中的三次日出日落。每一次的“日出”和“日落”,都将山峰装扮的金光四射,瑰丽壮观。如果想细细体会这片壮丽的丹霞风光,建议在黎明村住宿。

特别提示

1. 原生态线路,游览过程中需步行,要带上舒适的鞋子,推荐慢跑鞋和登山鞋。2. 除了雨季之外,任何季节都可以前往旅行。这里适合徒步,几乎前往每个景点都可以作为徒步线路,不过最好能够请当地人作向导。3. 出于对地质地貌的保护,攀登千龟山一段是禁止穿鞋的。

地址: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乡

类型: 地质地貌山

游玩时间: 建议1-2天

电话: 0888-5308211

开放时间:

9:00-17:30

展开阅读全文

红旗丹霞地貌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红旗丹霞地貌为文化旅游景点。

临洮县红旗丹霞地貌,在红旗乡境内,洮河西岸,在悬崖上可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细密均匀的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红旗乡:临洮县辖乡。1950年设红旗乡,1958年并入中孚公社,1961年分设红旗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60公里。面积209.2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有公路与212国道相接。辖红嘴、红旗、何家湾、上堡子、扎马圈、石家窑、漫坪、出不啦、富业寺、牟家、阳洼后庄11个村委会。洮河流经西部边缘。有从事造纸、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小麦、玉。

展开阅读全文

树屏丹霞地貌杏花村丹霞地貌

全文共 1006 字

+ 加入清单

兰州新丹霞地貌,其位于永登树屏镇,距兰州西固区10公里,以黄土丘陵地貌为主。据了解这可能是目前中国离城最近的尚未开发的原始丹霞地貌。将有可能作为兰州的地貌景观规划开发,丰富山水兰州的景观,将会有一个新的景点出现。登上杏花村(坐落在苦水镇和咸水河以东)的至高点通海山(又称凤凰山),视野变得开阔,远眺西北方,一片处于黄土和蓝天间的红色山峦突兀地闯入眼帘,“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这片红色的地貌延绵起伏,层层叠叠,绚烂瑰丽,迷人壮观,一眼望不到边,如燃烧的炽热炭火,如一幅镶嵌在天地间的大自然油画,让人流连忘返。永登树屏镇距兰州西固区10公里,平均海拔1690米,以黄土丘陵地貌为主。沿机场高速北行,至高速树屏枢纽站4公里的霍家坪西行至杏花村,一路出现红黄相交的丘陵,色彩不是十分明显,偶尔能看到类似雅丹地貌风蚀成型的土柱。一路骑行至杏花村,这里沟壑纵横,该村处于沟壑间的一块平地。永登树屏杏花村距离兰州城管区不到30公里,说是属永登,实际距离安宁沙井驿很近,过了西沙大桥一直往西固高速路收费站方向走,快到收费站时右转向沙井驿方向走,前行不远左转可见到杏花村门楼。从路边看杏花村的杏树不是太多,不成规模,杏子没出名,丹霞地貌倒先出名了丹霞地貌据维基百科的定义为“有陡崖的陆上红层地貌”,1928年冯景兰等在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考察时首先命名。

形成丹霞地貌的是一种沉积在内陆盆地的红色岩层,这种岩层在千百万年的地质变化过程中,被水切割侵蚀,形成了红色山块群。登上该村的至高点通海山(又称凤凰山),视野变得开阔,远眺西北方,一片处于黄土和蓝天间的红色山峦突兀地闯入眼帘,“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这片红色的地貌延绵起伏,层层叠叠,绚烂瑰丽,迷人壮观,一眼望不到边,如燃烧的炽热炭火,如一幅镶嵌在天地间的大自然油画,让人流连忘返。当你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兰州周边的大山里,才发现丹霞地貌其实并不稀奇。沿祁连山脉从西往东一路下来,其实都有丹霞地貌,只不过没有张掖丹霞规模那么大,发育那么完整。如果你从上看,仅仅是猪驮山周边就有好多条丹霞山脉,沟壑纵横,隐约能看到有干涸的水沟,水沟边上有小路,应该都能走通的。

用时参考

如果走马观花全部转完(四条沟)大约4-小时,拍照的时间就不等了,我去了三次。

交通

自驾。该村紧邻京藏高速,距“兰州西高速收费站”约16公里

开放时间

目前免费开放。

景点位置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东南部树屏镇

信息来源:县委宣传部

展开阅读全文

干旱地区的地貌特征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生活当中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加了解这方面知识,才能更好的去保护我们的生活。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在上来了解一下干旱地区地貌特征

地貌特征

干旱区在地貌特征方面常以风沙地貌或荒漠地貌为主,形成沙漠、戈壁和雅丹地形。赵松乔(1985)把中国沙漠、戈壁为主体的荒漠地区归纳成两种模式,一是内陆盆地式,从盆地中心开始,依次为流动沙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土质平地及绿洲→堆积戈壁→剥蚀-侵蚀戈壁→侵蚀-剥蚀山地。其空间结构以盆地中心作同心状分布。二为蒙古高原式,空间结构从高原本部向外缘山地及外沿地区作放射状排列,可分两个亚型,在干旱区为广阔剥蚀戈壁(高原中心)→流动或固定、半固定沙地→边缘山地→黄土堆积(外沿地区)。

中国干旱区外缘山地,由于其高大的山体截取高空气流中的水汽,因此获得较多降水,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700-800mm,甚至更多,因此在山地可形成河流,河川径流出山口以后,分散流经于由戈壁构成的极易渗漏的冲积扇上,河水即强烈渗漏而损耗殆尽,如格尔木河出山口后流行十几公里即全部渗入地下,即使较大的河流,其渗漏量也可达河水的30-60%。从山地向盆地中心过渡,可以明显地划分出径流形成带与径流散失带,在盆地核心的荒漠部分,无径流存在。径流形成带与散失带的衔接点一般不是发生在出山口处,而是在荒漠化程度向山地推进处,一般讲,荒漠化程度越高的山地,高程亦高。在径流形成带内,河川径流量随水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地貌过程以水蚀为主,在径流散失带,出现相反的水文学特征。

以上这些内容就是由我们为大家所介绍的,上面还有很多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以及干旱会带来哪些的危害?我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关注她。生活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只要我们多加的去掌握,才能更好的保护好我们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