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教案(通用20篇)

浏览

2281

文章

252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中古欧洲社会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1.建立时间:5世纪西罗马灭亡后

2.建立民族:日耳曼人

查理·马特的改革1.时间:8世纪前期

2.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的土地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3.影响: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墨洛温王朝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481年,萨利克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在教会及法兰克人、罗马人的支持下建立法兰克王国,因为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墨洛温王朝。王朝后期,宫相势力日盛。751年,宫相丕平取代了墨洛温王朝建立加洛林王朝

罗马天主教廷

1.基础:

丕平献土

2.思想:

奥古斯都——《上帝之城》

3.地位:

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世俗国家的皇帝都由教皇加冕予以承认。

4.危害:

历史上把教会统治时期成为“黑暗时代”。教会的黑暗统治,严重影响的社会的进步,阻碍了生产、科技、文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一、战后美国经济繁荣:(五六十年代)

1、美国经济的繁荣:(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2)表现(特点):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3)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七八十年代)

1、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A、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

B、特点:70年代发生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进行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C、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日益显露,受到石油提价的严重打击;②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三、政府采取措施:(九十年代以来)

A、时间: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B、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低通胀、低失业率、财政赤字减少,发展速度快)

C、新经济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D、原因:①改革社会经济;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四、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原因:(1)根本原因: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2)主要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人才;(3)重要原因: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答题规律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法律制度及人文思想的起源

世界古代

2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

(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

23、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

(1)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3)三大核心: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大影响: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制度和原则的源头;

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理知识点归纳:赤道经过地形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是一个最大的大圆。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赤道经过的行星级地貌

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

▲赤道经过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

▲赤道经过的陆地

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岛屿(群岛):巴都群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哈马黑拉岛、马尔代夫群岛、吉尔伯特群岛、莱恩群岛

总结: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赤道半径6378.140Km;平均半径6371.004Km;赤道周长40075.7Km。赤道是地球上重力最小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至今仍在进行。起源国:美国。

2、主要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3、成就: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它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数据和信息的交流中进入信息化社会。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出现重大突破,核心是基因工程,目前克隆技术引人注目。

4、特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5、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6、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评价:"科学技术是一柄双仞剑",新的技术在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和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亚洲地理位置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亚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完整的轮廓和庞大的面积,对其自然地理环境有巨大的影响,是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特征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全称亚细亚洲,古代亚述语意为“日出之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南、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北部与欧洲陆地及大西洋的边缘海相连,西南部隔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非洲大陆相望,东北部以白令海峡和北美洲大陆遥对。亚欧两洲间一般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为界。

在各洲中亚洲所跨纬度最多,所跨经度也很大,从努沙登加拉群岛的罗地岛到北地群岛,跨纬度91°45′;从小亚西亚半岛到楚科奇半岛、跨经度164°05′。东西、南北各相距约8000公里,面积约4400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其中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是世界最大的群岛。亚洲大陆海岸线长约900公里,海岸类型复杂,但少深入内陆的内海和海湾。大陆轮廓比较完整,“躯干”部分略呈梯形。

亚洲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东亚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家。南亚包括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锡金。

西亚也叫西南亚,包括阿富汗、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巴林。中亚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北亚指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

总结:导致亚洲成为全球最大的洲际自然综合体,使其具有完整的自然带谱,极端而典型的组成要素,错综复杂的景观结构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1919年1月;法国巴黎。

1、参与国:"一战"的战胜国(协约国)

2、操纵国及领导人: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3、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时间:1919年6月签约国:协约国与德国

1、内容:

2、凡尔赛体系建立:1919-1920年协约国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加上《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3、影响:⑴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协议(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条款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⑵影响:凡尔赛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上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确立了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启示:弱国无外交,应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相关事件:⑴国际联盟的成立:最早由美国提出,根据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美国没有加入,主要被英、法控制。⑵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的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即中国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法国大革命爆发

全文共 2940 字

+ 加入清单

一场巨大革命爆发,一定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因此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这大都是事后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后来的认识。在当时,甚至许多身处各种矛盾中心的人物也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可避免”的即将来临。以孙中山、列宁的洞察力之强,对辛亥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尚都有“突然”之感,遑论他人。法国大革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不过,当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开幕时,恐怕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将是一场伟大而残酷的革命的开端。第三等级没有意识到,国王路易十六更不会想到。

此时的法国,经过路易十四高度专制、王权无限扩大和路易十五的荒淫挥霍之后,像一个长期用力过度的发条,已经松弛下来,疲惫不堪。“旧制度”的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分属第一和第二等级,他们人数不足全国人口的1%,却占有30%以上的全国土地,而且享有种种免税特权。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农民统称为第三等级,占人口的99%,人均财产极少却负担着全国的纳税义务,政治权利则最少。

当路易十六于1774年即位时,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从这时起,他就为克服财政危机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放弃前任国王们某些过分专制、挥霍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想扩大税源,对特权阶层也开始征税。但皇室的挥霍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对特权阶层征税又严重触犯其利益,引起他们强烈反对,最后,路易十六不得不将力主改革的财政总监杜尔果解职了事。

继任财政总监内克尔吸取杜尔果改革的教训,将解决财政危机的重点从“开源”转向“节流”,想缩减皇室和内臣的巨大开支,结果遭到皇室众多成员和实权在握的内臣们强烈反对,其结局与杜尔果一样,也被路易十六解职。几年后,路易十六又不得不接受新财政总监卡隆的建议,召开“显贵会议”,还是想命令特权等级也负担土地税和印花税。结果,仍是卡隆在特权等级的反对下倒台。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巨大压力之下,路易十六长达十数年的几次财政改革完全失败。

严重的财政危机而又无法解决必定是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反映,需要进行较大的社会变革。对此,路易十六却毫无认识,一直将其看作是“财政危机”而不是“社会危机”,只想在财政体制上作些小修小补。实际上,仅有一些财经制度的修补,所谓改革根本无济于事。法国革命史专家米涅在其经典之作《法国革命史》中写道:对一架已经破败的机器来说,“改行仁政和继行暴政同样都是困难的,因为进行改革,就要有力量使特权阶层服从改革;施行暴政,就要使人民忍受时弊,路易十六既不是个革新家,也不是个专横暴戾的君王”。

这就注定了路易十六的朝代,从他登基到革命爆发,一直是一个长期进行改革而并无结果的朝代。长期改革而鲜有成效,反过来又加重财政危机。恰恰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收,朝廷决定召开三级会议。或许,路易十六事后为这一决定而悔恨终身。

在专制达到顶点的路易十四时代,国王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他公开声称“朕即国家”,可以任意强征新税,国王有处置臣民财产的绝对权力,因此所有的捐税、关税全部进入国库,是否征税、如何征税、怎样使用这些钱财,完全由他决定,不受任何监督、制约。但路易十六时代,国王已完全没有当年“太阳王”的权威,而且,“第三等级”已有极大的发展,力量空前强大,且其“纳税人”意识经过启蒙已空前觉醒。

此时的“纳税人”明确意识到,政府的财政全是来自纳税人的“奉献”,进一步说,“政府”其实是纳税人供养的。税收的本质是纳税人将原本自己拥有的一部分私人财产上缴政府,以换取政府的服务。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国家的收入是每个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以确保他所余的财产的安全或快乐的享用这些财产”。纳税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让渡给政府,就有权限制政府的征税权,有权了解政府是如何花自己的钱的,有权监督政府,有权参政议政,有权要求政府保证自己公民权的落实和不受侵犯。现在,第三等级早就不满足于纳税最多、权利最少的地位,只要有合适的机遇,它就要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要重新“改写”社会结构,重新分配权力。

此次国王要召开的三级会议,恰为已经觉醒的第三等级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会。所以,此次三级会议注定不会是一个仅与财政有关的会议,而必然是一个重新划分社会权利与权力的会议。第三等级的代表将不仅仅是作为纳税人,而也是作为立法者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对此,国王和居于统治阶级地位的第一、第二等级(僧侣、贵族)竟没有丝毫察觉,在三级会议召开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没有任何防止纠纷的准备,更没有任何社会改革的方案和事先对第三等级可能提出的社会要求的因应谋划。

在会议中,第三等级代表不但不同意增税,并且宣布增税非法,更重要的是还提出了政治权利问题。路易十六要求按传统方法,三个等级分别开会,以等级为单位表决。这样,两个特权等级的票数将压倒第三等级。但经过启蒙的第三等级则一反传统,要求取消等级区分,三个等级一起开会,按代表人数表决。由于第三等级代表人数多,这种方法自然有利于第三等级。然而,第三等级的要求却被国王和特权等级拒绝,于是他们自行召开国民议会。在革命的导火索已在冒烟的关键时刻,路易十六仍未意识到局势的危险,悍然封闭国民议会会场。革命,最终爆发。

事后看来,这次会议对国王非常重要,为他提供了社会改革的一丝机会。米涅分析道:“他本可以因此而恢复他的权威,并因亲自行使职权而避免酿成一场革命”。如果他对时势有清醒的认识,确定公民权利、三级会议的权限和王权的限度,放弃给贵族的许多特权,将此次会议变成一个真正的社会改革的会议……”

但路易十六和第一、二等级对这些迫在眉睫的社会要求就是不了解,不知道,不变革,终于错过这稍纵即逝的一丝机会。要放弃眼前的权益,的确是难而又难,实际取决于统治者的眼光和审时度势的能力。路易十六的悲剧在于,他看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危害,多次想对既得利益集团作出某种限制,但在其强烈反对之下不仅戛然而止,反而“牺牲”几位力主改革的财政总监以重获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无论他是不愿还是无力,总归未对既得利益集团作任何限制。当既得利益集团拼命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稍稍让步,国家又不愿或无力进行根本性制度变革的时候,推翻既得利益集团甚至国家的革命就“不可避免”了。

最终,特权等级被根本推翻,路易十六本人也被推上断头台。对革命的后果,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歌颂还是批判,当可见仁见智。但就革命爆发的原因来说,法国革命再次说明,与其说是“革命党”的“激进”造就了革命,不如说是统治者的顽愚引发了革命。因此,革命往往也不是“革命党”主观可以“告别”的。所以,与其责备革命党“过激”,不如指谪统治者“顽愚”。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这就是历史,后人的一切“如果”全都枉然。

革命一旦爆发,便有它自己的逻辑,必将充满血腥地一浪高过一浪,在法国大革命中,此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中,破坏性最强的最激进者往往最易为人接受、最易取得胜利,而理性平和者更富建设性的纲领意见,总是被早已激愤万分、狂热暴躁的“革命群众”拒绝和抛弃。但正如米涅所言,“在革命中,一切都取决于第一个拒绝和第一场斗争!”革命的爆发与其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确是由统治者对改革的“第一个拒绝”及其引发的“第一场斗争”所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1、经济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加快实现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政治方面: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总体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具体表现如下:

A、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B、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的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到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性:在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伟大贡献,它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显示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2)消极性: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启示(建议):

(1)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机制,这都打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2)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效的途径,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3)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要坚持改革开放,重视工农业协调发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刚果盆地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刚果盆地位于下几内亚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赞德高原之间,大部在扎伊尔境内,西部包括刚果及中非的部分领土

湖缘侵蚀作用

1、原受断层作用陷落而形成低地。

2、因周围高原完整,形势封闭,后因多雨而逐渐积水成湖。

3、而后湖水逐渐侵蚀边缘,致湖水外泄出露形成。由于采伐过度,非洲仅存的这片横穿非洲中部的原始森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减。上世纪初,非洲热带雨林资源还极其丰富,是仅次于拉丁美洲的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而现在已不到10%。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森林采伐速度已经超出森林再生能力的极限。第一届保护中部非洲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首脑会议是1999年3月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召开的。会议通过了关于森林保护的《雅温得宣言》。2000年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帮助中部非洲国家实施《雅温得宣言》。

总结:2002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倡议的“伙伴计划”,也包括保护中部非洲刚果盆地自然资源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世界海峡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海峡是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较狭窄的水道。它一般深度较大,水流较急。

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唯一通道。

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比斯开湾。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获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总结:海峡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海上走廊”、“黄金水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古希腊人两千年前即已制造计算机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一个装有刻度盘、齿轮和嵌齿的盒子,在这台“超级计算机”的帮助下,古希腊人能够提前几十年预测日食和月食。

古希腊“超级计算机”名为安提凯希拉装置(AntikytheraMechanism),是100多年前在一艘罗马沉船上发现的。除了预测日食和月食外,它也被用于记录奥运会长度4年的周期。安提凯希拉装置是在大约公元前100年制造的,此前的研究显示,它用于绘制有关行星移动和岁月变迁的图表。

根据《科学》杂志报道,X光扫描结果显示,这个装置能够预测日食和月食,同时用于记录古希腊发生的重大事件。加的夫大学天文学教授迈克·埃德蒙斯(MikeEdmunds)说:“它要比此后1000年问世的其它任何已知装置都要复杂。”剑桥大学前数学家、伦敦“ImagesFirst的托尼·弗里斯(TonyFreeth)博士说:“我们知道,这个有着2100年历史的古希腊装置能够计算数理天文学中的复杂周期。令我们真正感到惊讶的是,它居然还记录古希腊运动会的4年周期,其中就包括奥运会。”

公元前1世纪,一艘搭载安提凯希拉装置的罗马货船在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海岸沉没。1900年,潜水者发现了这艘满载青铜器、双耳陶瓶、玻璃制品和陶器的沉船。除了上述物品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已经腐蚀钙化的块状物体,尺寸大约与一本大字典差不多。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它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扫描结果显示,这个装置最初被放置在一个矩形木框中,木框上有两扇门,上面注有使用说明。位于安提凯希拉装置前端的是一个单独的刻度盘,上面是古希腊人绘制的黄道十二宫图和一个古埃及日历。后面则是两个刻度盘,显示的是有关月球运动周期和月食的信息。整个装置靠一个手动曲柄驱动。

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已发现81个碎片,它们构成了这台“超级计算机”所有30个青铜齿轮。据分析,安提凯希拉装置能够跟踪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等当时已知的所有行星的运动、太阳的方位以及月球的方位和盈亏。在装置后面一个跨度19年的日历上,研究人员设法读取了所有月份的名字。

月份名字均是科林斯式,说明安提凯希拉装置可能是在位于希腊西北部或西西里的锡拉库扎的科林斯殖民地制造的。锡拉库扎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家乡。在制造安提凯希拉装置时,罗马人已经控制了希腊的大部分地区。美国古代世界研究所的亚历山大·琼斯(AlexanderJones)教授说:“很多人一定会将这个装置与伟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联系在一起,他生活在安提凯希拉,公元前212年去世。但这个装置最有可能是在他去世后很多年制造的,它应该与可能由阿基米德发明的一系列科学仪器有关,或者说在它们的基础上制造的。”

安提凯希拉装置记录了古巴比伦人几百年前发现的一些重要天文周期,以帮助预测日食和月食,其中就包括沙罗周期。沙罗周期的长度大约为18年,此时的月球、地球和太阳处于同一相对位置。据悉,安提凯希拉装置正在雅典国家考古学博物馆展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中东战争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1、由来: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巴以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从1948-1982年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共发生五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2、原因分析: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实质是领土之争。

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1)外因:地理上: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

(2)内因:①历史矛盾: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先后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②领土争端: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不断扩张领土;侵占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家园。③争夺水资源。④宗教矛盾: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巴勒斯坦地区影响深远,它们都江堰市把耶路撒冷当作自己的"圣城"。宗教矛盾加深了双方的裂痕。⑤民族矛盾: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民族矛盾。几十年的斗争加剧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了不断的报复性行为中。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第三次科技革命

1、定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成的信息传送网络。

3、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它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发展新工艺、新产品,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2)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3)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希望上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历史复习资料的学习,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上面知识的巩固学习,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国际联盟诞生记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4月28日,大会全体会议批准了这份公约,当天的巴黎反常地下起了雪。

一位巴拿马代表发表了一通冗长且学术味颇浓的演讲。这通演讲的主题是和平,从古时候的亚里士多德,一直谈到现在的伍德罗·威尔逊。

洪都拉斯的代表提到了门罗主义的那个条款,但他讲的是西班牙语,没有几个人能听懂,所以他的反对意见也没人理睬。

主持会议的克列孟梭以他那一贯高效率的方式推动着议程,限制人们在有争议的修正案上唇枪舌剑,即便是他自己的代表也不例外。他拿着一把小木锤,在桌子上狠狠地一敲,喊道:

"通过!"

威尔逊有充分的理由感到高兴。公约是按照他预想的方向拟定的……一如他对自己妻子说的那样,如果和约需要修改,"出现的错误可以一个个拿到国联来改正,国联将成为永久性的清算所,所有国家都可以来,无论大小"。

然而,在此后的20多年里,"国际联盟"这个名字更多地会让人联想起正儿八经的官僚、乱七八糟的自由派支持者、无用的决议、无果的调查。

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印象:失败。

1931年的中国东北地区、1935年的埃塞俄比亚,以及灾难中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两场世界大战之间仅仅相隔20年。

墨索里尼、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者,这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活跃的领导人都耻笑国联,最终背叛了国联。英国、法国以及一些民主小国,这些国联的主要支持者也表现得不冷不热,有气无力。

苏联之所以会加入,完全是因为斯大林在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美国则从未真正地加入这个组织。

国联的失败是如此彻底,以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考虑建立一个永久性国际组织的时候,决心要重新成立"联合国"。

国联的解体是在1946年正式宣布的,但在1939年它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最后一次国联大会上,曾经目睹国联创立的罗伯特·塞西尔勋爵问道:"难道这20年来我们的努力都白费了吗?"

他勇敢地自问自答,"这是头一次有这样一个组织建立,在本质上是普世的,不是为了保证哪个国家的民族利益……而是为了停止战争。"

他总结说,国联是"一项伟大的实验",它把数个世纪以来为和平奔波不息的人的希望和梦想变成了扎扎实实的东西。

它的遗产就是留下了一个广为认可的理念:全世界各民族可以也必须为了集体安全而合作。

"国联已死,联合国万岁!"

编辑推荐:国际联盟诞生记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汉谟拉比法典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老师提供下面的复习资料学习。

汉谟拉比法典

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

①法典规定了奴隶主对平民和奴隶所享有的特权;

②法典规定了奴隶可以买卖、抵债,使奴隶买卖合法化;

③在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④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⑤法典保护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上面对汉谟拉比法典知识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老师提供的复习资料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复习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北冰洋表层环流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海冰南界不固定,随着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能变动几百公里。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叠积并形成巨大的浮冰山。

如果说潮汐是大海的脉搏,那么海水的环流就是大海的生命。在北冰洋表层环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两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尔根海流,这支高盐度的暖流从格陵兰以东进入北冰洋,沿陆架边缘作逆时针运动;另一支是从楚科奇海进来,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入大西洋的越极洋流(东格陵兰底层冷水流)。它们共同控制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征,如水团分布,北冰洋与外海的水交换等。

此外,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据最新统计的观测数据,大西洋洋流每年向北冰洋注入72000k?海水,北太平洋海流注人30000k?海水,而周边陆地的河流注入4400k?淡水。这样,北冰洋的洋底冷水流就必须以每年10.5万k?的规模,经过深2700m,宽450km的弗拉姆海峡涌入北大西洋。这些北冰洋洋流对于北极及周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结: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与来自格陵兰等岛屿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随海流进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个别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纬40°。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达芬奇画作200年来首现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在拍卖会上以一万一千英镑购得、最初以为是某位无名艺术家所作的一幅年轻妇女画像,被多位专家断定是达芬奇所作,使得其潜在价值飙升至一亿英镑或更高。

如果获确认,这将是十九世纪初《抱银鼠的女子》被断定为达芬奇作品以来,第一幅被确认出自达芬奇的画。

收藏家意外发现

根香港大公网报道,一位匿名瑞士收藏家于1998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购得这幅叫做《少女侧面头像》的画作。当时佳士得把这幅作品列为“德国学派,十九世纪初”。

该名收藏家只是心血来潮购买了它。他的朋友、加拿大收藏家彼得?西尔弗曼说:“他只是觉得这幅画很好看。”该匿名收藏家把这幅画放在家中抽屉里,没有给它上裱。

去年,这位收藏家向西尔弗曼展示他的收藏时,把《少女侧面头像》从抽屉抽出来。于是,西尔弗曼成为第一个发现这画幅可能是达芬奇所作的人。

西尔弗曼说:“我的心开始狂跳,我相信一分钟跳了一百万次。我立即想到这有可能是一位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我脑中闪过这是出自达芬奇之手的念头。”

西尔弗曼把这幅画的照片寄给大英博物馆和盖蒂博物馆画作馆长尼古拉斯?透纳博士。透纳说:“我立即想到两个可能性:一幅非常出色的赝品,或一幅不为人知的达芬奇作品。”

他对这幅画中少女面部周围的明暗技巧惊叹不已,他相信这只有像达芬奇这样的左手画家才有可能画得出。他说:“当时,除了达芬奇之外,只有两三位左手画家有这等高超技法。”

众多权威专家认定

西尔弗曼安排与巴黎一家专门处理美术作品数码图像的公司吕米埃技术公司的专家们见面。他们利用扫描技术鉴定之后说:“这是一幅达芬奇作品。”

这幅以黑、红、白粉笔和水彩作的画,画中人物可能是即将下嫁奥地利大公、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连前的意大利伦巴第贵族比安卡·玛丽亚·斯弗尔扎。达芬奇曾随这对新婚夫妇横越阿尔卑斯山脉,前往奥地利蒂罗尔。

吕米埃技术公司研究主任帕斯卡尔·科特说:“我们发现它与《抱银鼠的女子》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一个罕见的笔触──画家画了眼上眼下的睫毛。”该公司将于九月份完成对该画空白部分的羊皮纸进行的碳年份测定。

西尔弗曼预计,如果该画的作者被确定是达芬奇,而拥有者又愿意出售的话,至少可卖五千万英镑。其它专家说,该画价值可高达一亿英镑。

佛罗伦萨画派权威专家米纳?格雷戈里和达芬奇学派专家克里斯蒂娜?盖多,也都认为这幅画出自达芬奇之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莱茵河航运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莱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尔起,两岸的许多支流,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多瑙河罗讷河等水系连接,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

为了改善航运和生产水电,法国根据《凡尔赛和约》有权在巴塞尔下方将莱茵河水分流至一条运河--后命名为亚尔萨斯大运河,然后运河在斯特拉斯堡注入莱茵河。1932年在康斯(Kembs)筑水坝,这就完成了大运河的第一阶段(计画可由1,500吨船通过),大大改善了航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设又重新开始;但根据1956年一项条约的规定,西德同意将摩泽尔河运河化,法国则以同意将大运河修到新布赖萨赫作回报。

1945年以后运输方式有所发展,起先采用自力推进的驳船,随后又采用推顶船,这样一艘推顶船便可推动多艘驳船组成的单位。莱茵河(特别是中段和鹿特丹至巴塞尔之间的一段)夏季还有定期的客运,不过这种业务多是专为观光客而设的。

内卡河远至斯图加特、美因河远至班贝格(Bamberg)皆已运河化。业已修完的美因-多瑙运河北部从班贝格向南流至纽伦堡,纽伦堡现已成为很重要的港口。1956年西德、法国和卢森堡签订条约,规定将摩泽尔河从科布伦茨到蒂永维尔(Thionville)一段274公里(170哩)运河化,此工程已于1964年完成。兰河中有68公里(42哩)的一段已运河化,适于200吨的小船航行。

在鲁尔区域内,鲁尔河本身(除最后11公里〔7哩〕长的一段外)和利珀(Lippe)河现未用作航运水道。莱茵-黑尔讷运河,还有重要性较小的韦瑟尔-达特尔恩-哈姆运河(Wesel-Datteln-HamnCanal,1930),现已代替它们发挥效用。莱茵-黑尔讷运河1916年完成杜易斯堡与黑尔讷之间的一段,它通过多特蒙德-埃姆运河(Dortmund-EmsCanal)将莱茵河与德国北海沿岸连接起来,通过中部运河将莱茵河与德国中部、东部及东欧各航运水道连接起来。韦瑟尔-达特尔恩-哈姆运河的走向,与利珀河下游的河道平行。莱茵-黑尔讷运河适航能量为1,350吨船,它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运河的最小能量的标准,也是建造驳船的标准。再靠近莱茵河口,阿姆斯特丹以南的梅尔韦德运河(1952年已扩大)为排水量大至4,300吨的船只提供了另一航道。

总结:正是依靠着这种便利的运输条件,大批铁矿砂和其他矿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国外运到这里。鲁尔工业区与荷兰内河航运网之间运输十分繁忙,每天船只来来往往,就像大街上的车水马龙,货运量居世界前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一、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做出安排。②时间:1919年1月。③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④主宰和会的三巨头:劳合.乔治(英),克里孟梭(法),威尔逊(美)。⑤结果: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⑥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2、《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4、《凡尔赛和约》和战胜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5、国际联盟:1920年1月根据凡尔赛和约成立(美国提出但未加入),被英、法控制。

二、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1、华盛顿会议:①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②时间:1921年到1922年。③参加国家:9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④主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2、《九国公约》:①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②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3、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这一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文艺复兴发源

全文共 3840 字

+ 加入清单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发源地。在十四世纪,富裕的商人、手工业工场主、银行家成为北部城邦里新兴的统治阶级。这个新兴阶级需要文学艺术丰富它的精神生活,反映它的生活理想,也需要科学技术增加它的财富。它培养出大量为它服务的人才:法律家、外交家、艺术家、诗人和学者。这些人重视现世生活,强调个人作用,蔑视否定现世的基督教;他们研究人和人的生活,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和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意大利的文学艺术有了高度的成就。

古希望、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对人文主义思想和诗人、艺术家的创作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思想家和诗人更重视罗马文化,因为他们的民族意识渐渐觉醒,渴望意大利统一;作为古罗马的“后裔”,他们追本溯源,向往罗马古代的光荣。

意大利并未能得到统一。它从十五世纪后期起,成为法国和西班牙的侵略对象。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战争频繁,大部分地区受西班牙控制,许多城邦已经变为封建式的公国,同专制暴君统治着。加上东方贸易因土耳其势力膨胀而陷于停顿,商运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也使意大利经济凋零,工商业活动范围缩小,资本转入农业,又回到落后的封建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政治的日趋反动,宗教裁判所势力的猖獗,进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布鲁诺、康帕内拉、伽利略等遭受迫害,人民起义受到残酷镇压,文艺复兴也就在意大利结束了。

在文学上,文艺复兴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号称人文主义先驱的彼特拉克的卜伽丘。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生于佛罗伦萨。他父亲是当地一个公证人,和但丁同时被流放。彼特拉克本人早年旅居普罗旺斯多年,曾漫游法国、弗兰德斯和莱茵河流域。他喜欢搜集希腊、罗马古籍抄本,研读罗马著名作家的著作,说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典学问的“两只眼睛”。一三七四年罗马市民群众起义,反对贵族的暴虐统治,彼特拉克写信给起义首领科拉·底·里恩佐表示支持。彼特拉克的著作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写的,如他的叙事诗《阿非利加》(1342)。诗中颂扬了古罗马西皮奥击败汉尼拔的英雄事迹,他希望这部作品能使他“永垂不朽”。但他最优秀的作品是用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集《歌集》。

《歌集》主要歌咏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也包括少量政治抒情诗,诗中赞颂祖国,号召和平与统一,揭露教会的腐化。《歌集》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热爱生活和自然,渴望人间的幸福,追求爱情和荣誉,但不能和宗教传统及禁欲主义思想决裂;有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而又脱离人民,轻视群众。这些矛盾正是从中古过渡到新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矛盾。他的抒情诗继承普罗旺斯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克服了抽象性和隐晦的寓意,表现了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使爱情诗接接近生活。诗人在劳拉身上寄托他关于美和精神品质的理想,同时也对她的形体之美一再加以歌颂。彼特拉克对于自然之美也很敏感,有些诗把歌颂劳拉和描绘自然结合起来,《清、凉、甜蜜的水》这首诗就是显著的例子。彼特拉克善于叙述内心的变化和抒写爱情的经验,超过以前的诗人。这些诗都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念。他的《歌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开创了道路。《歌集》中占大部分的十四行诗达到艺术上的完美,成为欧洲诗歌中一个重要诗体。

乔万尼·卜伽丘(1313-1375)是一个商人的儿子,早年在那不勒斯经商,接触以宫廷和贵族骑士生活,熟读罗马古典文学作品。他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在这一城邦的政治斗争中,他拥护共和政体,反对贵族和勾结贵族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但是轻视下层群众。他和彼特拉克交往,热心研究古代典籍,是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

卜伽丘的早期作品是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传奇和叙事诗。他的杰作是《十日谈》(1348-1353)。这部作品的开端叙述十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十天,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这些故事,有的取材于中古行吟诗人的传说,有的取材于东方故事集(如《一千零一夜》和《七哲人书》),但反映的主要是当时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现实。故事多半以爱情和聪明机智为主题,也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作者塑造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他揭露讽刺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生活腐朽、道德败坏,称道商人、手工业者等聪明勇敢,赞美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卜伽丘热爱现世生活,坚决反对禁欲主义,在思想上比彼特拉克更前进一大步。他的创作表现出文艺复兴初期的民主倾向。他最进步的思想是对于封建社会中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的批判(如第4日第1故事和第6日第7故事)。但是《十日谈》歌颂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对于放纵的情欲描写过分,也有道德说教的地方。

《十日谈》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发展了中古的短篇故事,不仅叙述事件,并进而概括现实,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绘自然。作者有意识地注意结构上的技巧,例如使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镶嵌在一起;在第一日第九故事里把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放在两个主题的交*点上。他创造了一些巧妙的讽刺手法。卜伽丘是一个自觉的文体家,《十日谈》的散文以古代罗马作家为典范,结构完整,文笔精炼,善用对比,语言丰富、鲜明、生动,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十六、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发生过很大影响,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此后一直到十六世纪,意大利短篇小说风行一时,短篇小说家都继承卜伽丘的创作传统,写出当时资产阶级所喜爱的接近现实而又复杂曲折的新故事。

卜伽丘死后一直到十五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主要表现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上,没有出现重要作家。十五世纪中叶以后,诗人、作家虽然众多,甚至像米开朗琪罗那样的大艺术家也写出过不少优秀的抒情诗,但他们的意义不能同文艺复兴早期的彼特拉克和卜伽丘相比。这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在绘画、雕刻、建筑和科学方面,同时民间文学也得到提倡和发扬。

把人文主义思想和民间文学题材融合在一起,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的是卢多维科·阿利奥斯托(1474-1533)。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为菲拉拉公爵艾斯提家族服务多年。他的代表作是传奇体叙事诗《疯狂的奥尔兰多》(1516-1532)。这部长诗情节复杂,主要线索有三条:奥尔兰多(即罗兰)对安杰丽嘉的爱情;查理大帝及其骑士对回教徒的战争;鲁杰罗对勃拉达曼提的爱情。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线索。奥尔兰多迷恋安杰丽嘉,为寻找她走遍天涯地角,后来知道她已和梅多罗结婚,他由于气愤和绝望而发了疯。在发疯的场面,作者描写奥尔兰多的心理变化深刻入微,是全诗的顶峰,作品即由此得名。诗人以这三条线索为纲,把许多故事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但叙事、抒情和田园诗的成分、悲剧和喜剧的因素、严肃和诙谐的情调互相交错配合。书中人物,除了英雄美人以外,还有魔术师、妖精和仙人。作者对于冒险离奇的骑士故事都用嘲讽态度来处理,用以说明骑士生活的复活是不可能的,使这部富于幻想的长诗具有了现实意义。诗中歌颂了爱情、友谊以及忠贞、勇敢和牺牲精神。热爱现实世界,热爱人体、自然和艺术之美,反对宗教偏见和禁欲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诗中得到反映。作者有时也谴责外国侵略者和意大利各据一方的暴君们,希望意大利实现和平与统一。阿利奥斯托的诗音韵和谐,语言鲜明生动。他的创作对于后来欧洲叙事诗很有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后的著名诗人是托夸多·塔索(1544-1594)。他生在一个廷臣和诗人的家庭,作过菲拉拉公爵艾斯提家族的宫廷诗人,由于神经失常被监禁七年之久。塔索是人文主义者,对于爱情、美和感官的快乐有热烈的要求。而这时天主教教会为了抵制宗教改革运动,加强了有关宗教信仰的控制,引起他的内心矛盾,他怀疑自己的宗教思想是否正统,害怕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他的叙事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这部作品以歌颂的态度叙述第一次十字军将士在高弗莱多·底·布留尼的统帅下,经过种种挫折和残酷的战斗,最后取得对回教徒的胜利,攻下圣城耶路撒冷。这个主题在当时有政治上的现实意义。土耳其断绝了意大利东方贸易的出路,威胁着意大利本土,作者要唤起英雄精神,抵抗土耳其的扩张。他又企图通过基督教与异教的斗争和两种文化思想的冲突来显示基督教信仰的力量,这和当时天主教反对宗教改革的运动有联系,但是诗中异教因素往往战胜了基督教因素。许多故事描写爱情的力量战胜了基督教信仰,如里那尔多由于迷恋魔女阿尔米达而忘记了自己的基督教战士的责任。塔索所要表达的宗教思想是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天主教教会强加在人们头上的,它毫无打动人心的力量。基督教英雄史诗的创作源泉事实上早已枯竭,塔索塑造出来的基督教英雄高弗莱多也只能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可是在一些表现非基督教精神的人物形象和场面的描写上,这部长诗却显示出它的艺术威力,闪耀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最后的光芒。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文艺理论的探讨十分活跃。他们首先面临的任务是为诗歌辩护,因为当时天主教会认为诗歌不能表现真理而且伤风败俗。在早期,彼特拉克和卜伽丘都认为诗歌能用寓意表达真理,起到教育作用。十五世纪中叶以后,研究亚理斯多德《诗学》和贺拉斯《诗艺》的风气盛极一时。但是形成两派:保守派把亚理斯多德的理论看成普遍永恒的“法则”;革新派则强调民族、时代和风俗习惯不同,不能完全走古希腊、罗马的老路,为一些新兴的文学体裁进行辩解。这两派的“古今之争”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