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4625

文章

210

篇1:神闵敬皇后是一个怎样的人?后唐刘皇后生平介绍

全文共 3621 字

+ 加入清单

神闵敬皇后是唐庄宗李存瑁册封的皇后,但她最后的下场是被李嗣源给赐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刘皇后为人不一般,喜欢敛财,还专门命人经商,当时官员上进的贡品,都必须分成两份,一份给唐庄宗,一份为刘皇后。导致后宫常年囤积的贿赂货物都以堆积如山,后来唐庄宗在处理郭从谦反叛事件中中箭身亡。等李嗣源即位后,专门下令赐死刘皇后,其中原因正是因为刘皇后犯下一宗丑闻。一、后来居上

“庄宗刘皇后,魏州(今河北邯郸市大名东北)成安人,家世寒微。”刘氏从小跟随“自号刘山人”、满脸黄胡子的父亲,在家乡靠行医和算命艰难度日。

刘氏五六岁时,晋王李克用(后唐太祖)的裨将袁建丰途经成安县时,纵兵抢掠。他掠走刘氏,进献“为太后侍者”。刘氏因祸得福,命运被彻底改变。

刘氏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太后非常喜爱她,令人“教以吹笙歌舞。”刘氏凭借“多智”兼勤学,十年后成长为色艺双全“姿色绝众,声伎亦所长”的美女。

已经继承王位的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进宫问候太后时,瞥见亭亭玉立的刘氏,“见而悦之。”情窦初开的刘氏对器宇轩昂的晋王也情有独钟,频频暗送秋波。于是,在得知太后到晋王府看望儿子时,刘氏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得以伴太后进入晋王府。在宴会高潮时,刘氏看准机会“自起歌舞”,把李存勖的目光牢牢吸引到自己身上。太后“命刘氏吹笙佐酒”,刘氏正中下怀,凭借莺歌燕舞的功夫把李存勖伺候得舒舒坦坦。李存勖请求母后将刘氏赏赐为妾,刘氏如愿所偿,被太后留在晋王府“为韩国夫人侍者。”

李存勖的正室是卫国夫人韩氏(即韩国夫人),姬妾是燕国夫人伊氏和出兵征战时带在身边的“夹寨夫人”。这三个貌美如花的妻妾都没有为晋王生下儿子,刘氏却在侍寝年余后,为李存勖生下长子李继岌。李存勖因儿子长得几乎是自己的复制品而大加宠爱,刘氏也母由子贵“宠待日隆”。

儿子稍长后,刘氏又顶替“夹寨夫人”,随晋王南征北战十多年。刘氏虽不懂军事,但能凭“多智”为晋王排忧解难,以轻歌曼舞为李存勖解乏放松,更以“善迎意承旨”安抚着戎马倥偬的丈夫,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排名第四的刘氏成功地在晋王心中牢踞头名位置。

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后,“欲立刘氏为皇后。”但是,“韩夫人正室也,伊夫人位次在刘氏上。”两位夫人都是名门望族出身,纵有唐庄宗万千宠爱,出身微贱的刘氏要想翻越这两座大山觊觎皇后宝座,于情于理都不可能。

正当唐庄宗左右为难时,两个重量级人物为刘氏送上了神助攻:出身名门高第却无真才实学以至在岗位上“事多错乱”的宰相豆卢革,为讨皇上欢心,“上章言刘氏当立”;枢密使郭崇韬为自保,也密奏皇上请立刘氏为皇后。“庄宗大悦。”一年后,刘氏这朵奇葩创造出奇迹:越过两座大山,成功登上母仪天下的皇后宝座。二、鞭笞生父

正当刘氏与“诸夫人争宠”谋取皇后高位的关键时刻,一个自称是“夫人之父”的黄胡子老头“诣魏宫上谒。”由于刘氏经常念叨生父刘山人早年已死于乱兵中,唐庄宗担心有诈,召来当年掠走刘氏进献的裨将袁建丰询问当时情景。袁建丰回忆道:“刘氏是臣在魏州成安北坞抢来的。当时,的确有个黄胡子老头拼死拼活护着她!”黄胡子老头被唤出后,袁建丰一眼认出他:“是也!”

唐庄宗喜出望外,召来刘氏令其父女相见。刘氏正因门第低下而“耻为寒家”,不仅担心遭到两个夫人的嘲笑,更唯恐刘山人坏了大事。所以,见到唐庄宗和刘山人后,她梨花带雨哭诉:“陛下,妾离开故乡时,已是五六岁,开始记事了!妾父为保护妾,不幸被乱兵杀死,‘妾时环尸恸哭而去。’这事儿妾跟陛下说过多少回,陛下为何还不信妾?”继而抹干眼泪,翘着兰花指声色俱厉斥责黄胡子:“这黄胡子是哪儿来的骗子,凭着一口黄胡子就敢冒充我父,欺骗万岁!快滚!”刘山人哪儿见过这阵势,被吓得哑口无言。

刘氏高超的演技和刘山人糟糕的表现,使唐庄宗信以为真,“因命笞刘叟于宫门。”《旧五代史》在此特意注明:“其实(皇)后即叟之长女也。”

唐庄宗受到此事启发,一日戏瘾大发,趁刘氏午休时,沾上满脸黄胡须,换上一身粗布衣,背上一个破药箱,肩扛一面算命幡,带着儿子,径直闯进刘氏卧室,大喊:“刘山人来探望女儿了!”刘氏被惊醒,看到唐庄宗这身模仿父亲刘山人的行头,恼羞成怒,把邪火全发到儿子身上,将李继岌痛打一顿。三、认臣作父

打跑了黄胡子亲爹,打疼了随父戏弄自己的儿子,成功登顶皇后宝座后,刘皇后回想起当初有些大臣一直以其“出于寒贱”而反对立她为皇后的隐痛,决定认个拿得出手的爹来平息社会舆论。经过反复考察,她决定拜张全义为义父。

张全义是历仕唐、后梁、后唐三朝的官场老油条,他能在后梁朱温手下混得风生水起,又能于归降后“受庄宗之厚遇”,除善于委曲求全外,更惯于敛财以贿赂君王保全生命和官位。

所以,当唐庄宗携刘皇后到他府第参观时,张全义拿出“耗子给猫当三陪——拼了命地巴结”的劲头,把奇珍异宝和山珍海味全部拿出来“大陈贡献”。刘皇后决心傍上这个权贵兼富豪,于是趁着酒劲请求唐庄宗:“妾自幼父母双亡,见到老人就想起他们二老,请陛下做主,让妾拜他为义父!”唐庄宗满口答应,张全义再三推脱,最后只得收下义女,送刘皇后一大笔见面礼当改口费。

刘皇后有心将此事渲染得满朝皆知,命翰林学士赵凤起草诏书感谢张全义。赵凤很耿直,密奏后唐庄宗:“自古无天下之母拜人臣为父者!”后唐庄宗当面表扬他耿直,但为讨刘皇后欢心,依然令赵凤照办。从此,“后与全义日遣使往来问遗不绝。”

该得到的,照单全收。不该留下的,迅速处理。所以,刘皇后对义父送的钱全部笑纳,对丈夫身边的女人时刻警惕。

唐庄宗有个“甚有色”的爱妃,还为他生下皇子。刘皇后一直把她当心腹之患除去,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正巧,唐庄宗亲切询问大臣元行钦:“听说您夫人病逝一段时间了,您有续弦了吗?如果有了意中人,朕帮您下聘!”元行钦还未开口,反应机敏的刘皇后立即指着爱姬对唐庄宗道:“帝怜元行钦,何不赐之?”唐庄宗不得已,只好点头。刘皇后一边催元行钦跪谢皇上隆恩,一边马上派人火速将爱姬塞进轿中。就在元行钦跪谢皇恩的片刻,刘皇后已经命令轿夫把爱姬抬出皇宫。唐庄宗心疼得要死,闷闷不乐,自称生病绝食多日。四、敛财尚佛

刘皇后对金钱有异乎寻常的喜好,明目张胆利用权力“兴利聚财。”她派宫中机灵的奴仆到处低价收购农副产品,贱买贵卖。为了迅速回笼资金,她索性让奴仆们宣称所有商品都是各地进献的贡品,质量一流,甚至把皇宫中的蔬菜、柴火、干果、水果等小商品都贴上皇后标签,到集市上高价出售。刘皇后坐收渔利,数钱数到手软。

她还令“四方贡献,必分为二,一以上天子(外府库),一以入中宫(内府库)”,甚至“凡贡奉先入后宫。”刘皇后由此成为天下首富。

刘皇后是一毛不拔的琉璃猫和瓷公鸡,唯独对佛家出手大方,支付抄写佛经费用或施舍和尚与尼姑时出手阔绰。原来,刘皇后认定自己虽“出于贱微”却战胜对手“逾次得立”,完全是因为得到佛祖保佑。。所以,她的小金库只对僧尼开放,“他无所赐。”五、身败名裂

魏州发生兵变后,唐庄宗派李嗣源率兵讨伐。刘皇后在唐庄宗反复劝说下,忍着肉痛取出一点儿财物犒赏军队。士兵们却不领情,一边领赏一边骂:“吾妻子已饥死,得此何为!”

李嗣源到达前线后,部队哗变,与叛军联合,拥立他为帝。唐庄宗亲率“从驾兵二万五千”征讨,将士们饥寒交迫,“军士离散,所亡太半。”唐庄宗为鼓舞士气,大声宣布:“朕刚接到战报,魏王(李继岌)已经灭了蜀(前蜀),‘得蜀金银五十万’,朕一定全部赏赐给你们!”将士们七嘴八舌回答:“陛下赏赐得太晚了,我等即使领到赏赐也不会感恩!”有人高喊:“皇后过于吝啬财物,只要我们卖命却不给任何赏赐!我们早就不想干了!”唐庄宗悔之莫及,只得泪流满面,率部回京。

李嗣源率叛军反攻京师时,指挥使郭从谦却趁唐庄宗内忧外患之际,在京城突然发动兵变。唐庄宗亲率宿卫迎战时,被流矢射中,奄奄一息,“卧绛霄殿廓下”,因流血过多想喝水。刘皇后正忙着收拾金银细软跑路,“令宦官进飧酪”,根本无心去看一眼丈夫是死是活。

唐庄宗喝完飧酪咽气后,刘皇后携带多年积蓄的“金器宝带”,与唐庄宗的五弟李存渥等人纵火焚烧嘉庆殿后,在骑兵护卫下仓皇逃出京师,“欲于太原造寺为尼。”可笑的是,一心想出家为尼的刘皇后,竟然在逃亡途中,忙里偷闲与李存渥“同箦而寝”双宿双飞。李存渥被部下杀死后,刘皇后“至太原,乃削发为尼。”

进京后变身唐明宗的李嗣源得知她与李存渥的秽闻后,为维护皇室名声“遣人赐后死。”刘皇后羞愧难禁,自杀身亡。公元940年,她被后晋高祖石敬瑭追谥为“神闵敬皇后”。

刘皇后,这个民间流传名叫刘玉娘、正史却有姓无名的美妇人,出身微贱却不可思议登上皇后宝座、母仪天下却不配做贤妻良母、鞭笞生父却认臣为父、挖空心思敛财却舍命不舍财、皈依佛祖却与小叔乱伦、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后却被赐死,堪称史上第一奇葩皇后。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五十余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商祖王亥有哪些成就?王亥生平简介

全文共 1705 字

+ 加入清单

王亥是商朝君主,也被后人认为是发明商业贸易的鼻祖。因为王亥率先掌握了服牛驯马的技术,能让牛马为人们效力,从而使得农牧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急速发展。据说“商人、商品、商业”这几个词就是因为商贸的崛起,从而产生了这样的叫法。不过历史上对于王亥的记载并不多,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所以很多事迹都难以佐证。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王亥一生的成就,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当今社会,商业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之一。社会是否发展迅速,其实是由商业来引导的。只有用商业创造利润,用规则服务人性,这样下去社会才能更加健康有效地生长,让社会有了前进的动力。

那么商业,包括其衍生出来的商人、商品等是怎么来的呢?提到这些,我们不得不先谈一谈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追本溯源,商朝的始祖为契,跟随大禹治水,因功被舜封在商丘,形成商族部落,后又建立了商国。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商国只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直到契的第十四代孙汤才灭夏建国,成立商朝。

从契至汤的这十四代传承中,其中有一位便是咱们今天要说的商朝的奠基者、华商的始祖王亥。

王亥是契的六世孙,商国的第七任君主,生卒年不详(亦有其生卒年为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但无从考证)。夏少康十一年,王亥的父亲冥受夏朝君主的命令,被派去处理黄河的问题,那时的王亥开始协助父亲。不过到夏杼十三年,父亲在黄河而身亡,因此王亥正式成为商国的第七任君主。

在王亥之前,其曾祖相土驯服了马,发明了马车。然而虽然马的速度快,但在中原不好饲养,而且数量很少,且耐力不足,对当时的商国的发展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

待王亥即位之后,商国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已经有了产能过剩的势头,但因为运输的限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过剩的农牧产品白白的腐烂浪费掉。因此,王亥苦思冥想解决之道。上天不负苦心人,最终让他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驯服牛。牛的速度虽然比不上马,但力气、耐力比马好得多。

驯服牛之后,王亥除了用牛耕地,让部落的农业和畜牧业快速地发展。后来还发明了牛车,让牛驾车负重远行,运输货物,开始发展以物换物的商业贸易,有效缓解了农牧产品过剩,使商国逐步强盛起来。

《周书·酒诰》记载,商国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那时,一个部落的人到另一部落做生意是破天荒的事,只有商国人驯养了牛做到了这一点,等于垄断了交通,于是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以此来描述商国房屋成片、人口众多。

正因为王亥驯养并利用牛进行耕种和贸易所积累的财富,才使得后代子孙汤在灭夏建国的过程中一举成功,所以说王亥是商朝的奠基人一点也不为过。

王亥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成为了现今商业用词的来源。所以,王亥就成为经商做买卖的“商人”的始祖,数千年来一直被商人奉若神明,人们尊称他为“华商始祖”、“中斌财神”。

王亥最后一次经商是到今河北的易水,惨死于此。据《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夏帝泄十二年,王亥在一个叫有易氏的部落进行贸易,被有易氏杀害了,并赶走了他的随行人员。有易氏为什么要杀害王亥,比较靠谱的是当时有易氏的首领叫绵臣的见财起意,才将王亥杀害。当然也有不靠谱的说法是王亥见色起意,与绵臣的妻子私通,才被绵臣杀害。不管靠谱不靠谱,真相早已泯然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无从得知了。

王亥在商朝人的心目中具有极大的神威,商朝人有时甚至用祭天的礼节来祭祀王亥。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时,也往往祭祀王亥,希望得到王亥的保佑。在商先公中,只有亥称王,在商人的心目中有着王者风范、王者之尊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王亥并不是姓王名亥,“王”是后人给他上的尊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赐死幽皇后?幽皇后生平简介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幽皇后冯润是北魏孝文帝的第二任皇后,冯润是冯熙庶女,入宫后因为长的好看,很快便得到孝文帝的宠爱。不过冯润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人物,为了上位可以不择手段。幽皇后还趁孝文帝出征,同男宠通奸,孝文帝得知后震惊病倒。后来孝文帝遗诏公布,他遣散了三夫人以下的嫔妃,让她们回家改嫁,但要赐死幽皇后,让她陪葬。后来幽皇后被强行灌以毒药,就这样去世了。

北魏的孝文帝可谓是北魏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帝王了。他将自己父辈们打下江山带到了一个太平盛世!然而这位在政治上有卓然功绩的帝王,却有一个混乱不堪的后宫,只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帝王也不例外!

幽皇后是冯太后的侄女,生的极其美艳动人。冯太后十分喜爱这个孩子,便把她送进了宫里陪伴年幼的孝文帝。两个人虽是姑侄的辈分,但是年龄相仿却也玩得不亦乐乎。文成帝小时候就对这个貌美的姑姑十分爱慕,长大之后更是向祖母请求赐婚,宠爱孙儿的冯太后允准他的要求。不过,为了防止幽皇后自己在后宫会孤单寂寞,冯太后特意把幽皇后的妹妹一同许给了文成帝。面对冯后的好心,幽皇后却并不买账,她想要的是孝文帝的独宠,而不是跟别人一同分享,哪怕是自己的妹妹。

孝文帝对幽皇后特别宠爱,但是对她的妹妹也很喜欢。幽皇后和妹妹的性格大相径庭,妹妹温婉知性,幽皇后美艳动人,尤其擅长媚人之道。幽皇后经常会因为孝文帝偏爱妹妹而心生妒忌,但是在孝文帝面前却从来不表现出来,这让孝文帝觉得她是一个识大体懂事的后妃,由此,两姐妹之间孝文帝还是更加喜欢幽皇后多一点。

这一切都被冯太后看的真真切切,她不愿意孝文帝太过于宠爱幽皇后,因为冯太后觉得幽皇后太过气量狭小,不适合当母仪天下的皇后。入宫三年,幽皇后染病久治未愈,冯太后早就有心遣她出宫,正好寻了这个机会把幽皇后以外出养病为由送出宫外。冯太后原本是想让她自生自灭,但是没想到心有不甘的幽皇后硬生生的挺过来了。

在宫外的日子,幽皇后每日都听取大夫的意见认真调养,她只为了能够早日回宫,冯太后的心思她已经明确了,她担心自己回宫后会失去孝文帝的宠爱。回宫后,妹妹果然在冯太后的坚持下被孝文帝封为皇后,但是凭借着她跟孝文帝的旧情,很快又重夺了圣宠。在她的攻陷下,孝文帝很快就对她神魂颠倒,不久就把自己的皇后废掉立幽皇后为后。自己的妹妹成为废后已经很可怜了,但是害怕妹妹会像自己一样卷土重来,心狠手辣的幽皇后边偷偷的杀死了妹妹。

幽皇后成为皇后之后,把孝文帝吃的死死地,简直到了专宠的地步,但是让她感觉十分遗憾的是,自己始终不能有自己的儿子。原本幽皇后的计划是把皇太子占为己有让他做自己的养子,然而皇太子年纪以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已经不会对自己言听计从了,幽皇后便把目标投向了皇次子元恪。

皇次子的母亲高贵人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女子,但是为了让这个孩子能名正言顺的到自己的名下,幽皇后便派人在高贵人回宫的路上狠下杀手杀死了年轻的高贵人。凭借着她皇后的身份,幼年丧母的元恪便成为了幽皇后的养子。这样,皇太子变成了阻碍他们母子二人唯一的拦路虎。幽皇后便每日在孝文帝面前说,皇太子如何不尊重自己,如何在宫中欺凌他人,如何不学无术,一系列的事情让孝文帝对这个儿子失望至极最终废去他的太子之位。

一生都在为了孝文帝争风吃醋甚至不惜屡次下杀手的幽皇后,在孝文帝去世之后被逼下葬,也算是死得其所!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以这样的结局结束自己的一生,也不枉她那么追求圣宠!作为一个深宫女子,也着实十分可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海上护航女神,妈祖的生平简介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妈祖,被奉为“海上女神”,是我国民间信仰中重要的人物之一。关于妈祖的生平,说法不一,但是关于宋代的记载广泛被信众接受。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妈祖文化中了解关于妈祖的生平简介吧。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关于她的生平,说法不一,一曰唐天宝年间生人,另说生于宋建隆年间,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妈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

据史料较多的宋代记载,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美丽的小渔村——贤良港。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

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林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下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妈祖的父亲名林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为家中之小女。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然终胎又是一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之岩石红光四射,父母察觉此婴必非等闲之女,遂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情,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均乐事为。

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

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你可能也喜欢:

泉州民间的信仰之一:妈祖

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的妈祖信俗

澳门文化:深具凝聚力的妈祖文化

带有信仰色彩的莆田妈祖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元朝官员自当是个怎样的人 自当生平简介

全文共 348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的历史时间,准备和各位网友介绍一位冷门人物身上发生的冷门事件。这人是一位元朝官员,他的名字比较特别叫自当。自当为官期间,碰到了一起冤案,作为监察御史的他自然是接受不了在自己的辖区有冤案发生,但往往事与愿违,自当抱着一腔热血想要查处冤假错案,却只是换来一片寒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想了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下文,一定别错过啦。1、两次弹劾

元英宗在“南坡之变”被蒙古贵族弑杀后,元泰定帝即位,自当被钦点为御史兼扈从。

当时,中书省高官杨庭玉趁浑水摸鱼,大肆贪腐,事情败露后,遭到御史台弹劾。杨庭玉的黑后台不仅压下弹劾奏章,反而诬陷御史台官员们欺君罔上,甚至企图安排杨庭玉官复原职。

自当眼看不能用正常途径弹劾杨庭玉,便利用护送皇帝到上都的机会,检举揭发杨庭玉贪腐罪状。皇帝置若罔闻,不置一词。自当一怒之下,即刻上缴印信,飞马返回京城。皇帝感念他的忠诚,派使者追上他,反复劝说让他留任。自当回到皇帝身边后,立即“再上章劾庭玉。”在他和御史台同仇敌忾的努力下,杨庭玉最终被逮捕法办,受到应有惩罚。自当也以为民除害而闻名一时。

杨庭玉伏法后,自当又把矛头指向宰相秃满迭儿。他认为,“南坡之变”元英宗被弑杀当日,秃满迭儿曾经出现在禁卫军军营中,一定能事先得知弑杀元英宗的阴谋,进而采取必要措施制止悲剧的发生。所以,应该追究秃满迭儿的玩忽职守罪!朝廷不予理睬,反而“赐秃满迭儿黄金系腰”以示信任。自当一肚子不爽,“遂辞职。”

朝廷没有批准他的辞职报告,改派他到工部(相当于今住建部)任职,让他负责开凿混河(黄河支流)工程。自当并没有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开始大会战,而是亲自沿混河沿岸考察。混河河谷宽窄不一,河道宽浅,河水含沙量大,河岸经常崩坍,考察结束后,自当“以为水性不常,民力亦瘁,难以成功。”于是,他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考察报告中强烈建议叫停这一劳民伤财的工程。朝廷考虑再三,宣布该工程下马。2、智谏皇帝

不久,皇后驾崩。泰定帝哀婉之余,为表达爱意,诏令工部为皇后精心打造一套崭新的行殿车帐。自当被工部尚书委以重任,监督打造这套新车帐。他一推再推,找各种理由就是不开工。尚书气急败坏催促道:“我部奉朝廷特旨打造新车帐,你若一人犯错,我们大家都会受到惩罚!”自当泰然自若道:“如果有罪,我一人独当!”

得知泰定帝问及新车帐是否做成后,自当请求面奏:“陛下,‘皇后行殿车帐尚新,若改作之,恐劳民费财。’而且先皇后是善终,并无恶疾,住此车帐,并无任何妨碍。陛下如一定要舍旧更新,那么请问,大明殿是世祖住的地方,后来嗣位的历代皇帝岂不是都要改做吗?”泰定帝转怒为喜,对大臣们说:“国家用人,就该重用自当这样的人,才能不误大事!”

泰定帝不再要求做新车帐,却又想加封太后为太皇太后,于是命朝臣议论,拿出个统一的意见来。群臣都迎合皇帝的心意,认为儿子封母亲理所应当。唯独自当固执己见:“太后称太皇太后,于典礼不合!”群臣质问他:“那么,前朝英宗为何能加封皇太后为太皇太后?”自当不慌不忙解释:“英宗是皇太后的孙子,而当今皇上是皇太后之儿子。太皇太后之号,孙子可称,儿子不可称!”群臣恍然大悟,认为言之有理,于是转变立场,一致赞同,把自当的意见当会议结果上报朝廷。3、反对封爵

泰定帝驾崩后,元文宗在一片混乱中即位称帝。为了安抚民心,他遣使臣持诏前往江浙一带宣抚官吏百姓。使臣由于索贿不成,怀恨在心,回朝后添油加醋汇报,说江浙行省中有些人对元文宗趁乱即位不服。元文宗大怒,问清江浙行省官员有哪些大不敬罪状,准备以欺君罪将他们全部诛杀。

自当此时已调往中书省任职,得知元文宗龙颜大怒一事,因为官卑职小不能面谏皇帝,只得急忙请宰相燕帖木儿转告元文宗:“陛下新即位,云南、四川尚未平定,如果仅听使臣的一面之词就诛杀那些行省大臣,恐怕不是好事!而且,江浙是豪华奢侈之地,出使江浙乃是美差。臣以为,不能排除该使臣因为欲壑难填而造谣陷害的可能性!望陛下三思!”元文宗听到这番话后,经过冷静思考,怒气渐渐平息,“事乃止。”自当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阻止了一场杀戮,功不可没。

燕帖木儿为了巩固宰相地位,刻意拉拢太保伯颜,召开会议宣布将“封太保伯颜王爵”,朝臣个个随声附和,“自当独不言”。再三催促下,自当才发表意见:“太保已位列三公,如再加王号,今后他再有大功,将如何封赏?况且此事程序不当!封丞相为王,是皇上的旨意。丞相要封太保为王,无论如何必须请示皇上才能定夺!封王爵是大事,不是中书省选任官吏!”朝臣们如梦方醒,一致同意自当的意见。于是,封伯颜王爵一事不了了之。4、智谏文宗

元文宗在集庆(今南京)为太子时,一时心血来潮,想要大兴土木修建毁于兵燹的天灵寺,令官府征调民夫,准备建材。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亦乞剌台坚持原则,直面劝谏太子:“太子您想做好事的话,就应该自己出钱招募民夫。如果想要役使百姓,只怕朝廷闻知对您不利!”太子悻悻收回成命,上位为元文宗后,把江南行台所有监察御史都召到京城,打算罢黜得罪过自己的亦乞剌台。自当了解实情真相后,进谏道:“陛下为太子时,亦乞剌台尽心尽力向您陈述利害关系,这才是忠臣!现在他没有任何罪过,如果将他罢官,如何向天下交待?”元文宗从善如流,将亦乞剌台提拔为湖南御史。

元文宗在京城呆久了,想念起江南的湖光山色,打算南下游西湖。自当劝谏:“陛下是万乘之尊,应当为天下表率。您到西湖泛舟自乐,天下人如何看您!”元文宗一意孤行,“自当遂称疾不从行”以示不满。元文宗在西湖玩得尽兴,偶尔想到自当的劝谏,不禁心生愧意,在舟船上环顾侍从自嘲道:“自当大概始终不满意朕此番出游吧?”

将作院(专门为皇宫提供所有生活用品和建筑物的官署)官员闾闾性格开朗,幽默诙谐,妙语连珠,极大舒缓了元文宗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精神压力。元文宗回京后,在御史台上奏的一份拟拜官授职人员名单上划去一人,补上闾闾姓名。自当看到回复的名单后,当面劝谏:“陛下,闾闾为人诙谐,多才多艺,安排他到教坊司任职最能发挥他的特长。如果让他担任监察官,那么御史台就纲纪扫地了!”元文宗深以为然,收回成命。5、不畏权贵

撒迪是几代君王的心腹重臣,曾享受元文宗盐引(宋代以后历代政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六万的重赐。泰定帝曾“欲以河间、江浙、福建盐引六万赐中书参议撒迪”,遭到自当强烈反对。在自当有理有据的坚持下,泰定帝“仅以福建盐引二万赐之。”元顺帝继位后,任命自当担任福建都转运盐使。自当冒着得罪撒迪等既得利益者的危险大胆建议元顺帝:盐引收入不应作为个人赏赐,而应用之于国,以减轻百姓负担。元顺帝初登皇位,为笼络人心和维持稳定,对自当的建议充耳不闻。

其后,自当改任浙西肃政廉访使。时任江浙行省丞相是驸马,他的宦官狗仗人势,公然将杭州达鲁花赤(地方各级的最高长官)拉下座位,自己大喇喇坐在公堂官位上指手画脚过官瘾,还越俎代庖命令官府以低贱价格强买百姓货物。百姓稍有怨言,便被打得遍体鳞伤。杭州官府苦不堪言,告到自当府衙。自当查明事实,当即命令部下逮捕宦官,将其五花大绑捆在街头示众。这招有力震慑住狐假虎威者,“自是丞相府无敢为民害者。

自当调任回京任职不久,就接到太师伯颜的命令:审理谋害太师案。原来,宁夏有人夤夜进京,密报当地有些人密谋刺杀太师伯颜。伯颜极为重视,委任自当带队成立专案组,急赴宁夏审案。专案组经过认真细致审理,发现谋杀一事子虚乌有,纯属诬告,于是释放了所有嫌犯,将告密者判罪。伯颜对处理结果极为不满,恼羞成怒,对着专案组大发雷霆。两个同事被训得心惊肉跳,自当却毫不畏惧,义正辞严反驳:“太师派我等人专程去宁夏调查,为的就是本着国法。如果一定要治我们三人的罪,那么,我是主事人,就治我一人之罪吧!”伯颜无言以对,后来找个借口贬了自当的官职来泄愤。

自当先后“历事四朝”,为官刚直耿介,百折不回,不惧强权,一言不合就敢怒怼上司,始终坚守臣子气节,被时人赞誉“有古遗直之风。”他“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品级虽然不低,但几乎都是散官职务,没有实权。究其原因,在于他随时随地敢于“忤权贵”,所以始终没有受到重用,使他不能在政治舞台上有更出彩的表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时人议及自当,“君子皆惜焉。”

然而,正因为自当是这样一个棱角分明的官场另类,才有资格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而随波逐流世故圆滑的官场老油条,早已被历史的浪潮席卷进历史的垃圾堆!壮哉!自当!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何良俊的生平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何良俊,中国明代戏曲理论家、藏书家,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年轻的时候读书非常刻苦,曾闭门自学20年,不像现在的小孩子一天就知道玩手机,成绩搞不上去还不自觉。一般达到“学霸”级别肯定是有过人之处,何良俊就对戏曲有自己的主张。他提出用本色的语言来编写剧本,认为剧本应该自然,朴素,而不应该过分的刻画。另外,他认为语句就算是稍有欠缺也要恪守应该有的音律。他的主张虽好,但有失偏颇。

本来何良俊受人推荐,到南京的翰林院做了孔目,但是在仕途上却不得志,于是“学神”附体,在家中刻苦读书、写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但何良俊大概是学得走火入魔了,自称自己和庄周、王维、白居易等人都是好友,还将自己书房命名为四友斋,看这苗头有点疯狂,所以,小可爱们在学习的时候适量最重要,千万不要过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韩非子死亡原因 韩非子生平简介成就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可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思想家,而且他还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可想而知韩非在当时影响力可是非常大的。暗示关于韩非最后的死因,其实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目前一直都没有一个确定的,不过很多都认为韩非的死是和李斯有关的,但是并不能确定。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韩非子死亡原因

目前,学术界对韩非的死因,持《史记》说的居多,但也有不同看法的,大致归纳为下列几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韩非之死固然与李斯、姚贾有关,但关键因素则在于秦王的多疑。《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实际不矛盾,前者讲政治原因,后者谈个人原因,决定者则是秦王。秦王为人“少思而虎狼心,”他对韩非学说的倾倒,并不能消除他对韩非的不信任。他需要的是能实现他统治野心的工具,不能充当这种工具的人,不论学问多好,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囚禁韩非出自他的本意,杀其人而用其学说,正符合这个统治者的性格。

另一种意见则以为:韩非的死因与当时秦韩两国政治斗争有关,并非李斯的嫉妒陷害。战国后期,势力强盛,秦欲扩张,韩首当其冲,对此“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韩国的“弱秦”计划,开始是派水工郑国到秦游说。抓住秦王好大喜功这一点,以兴修水利来消耗秦之国力,但此事不久即败露,且修建的“郑国渠”不仅没有“弱秦”,反而使秦更趋富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韩非亲自出马使秦以“存韩”,企图把秦军引向赵国并破坏姚贾的出使,李斯作为秦臣与韩非展开斗争,谈不上什么嫉妒。如果李斯是嫉妒,他又何必在秦王面前举荐韩非,而且韩非死后,李斯还是多次提及“韩非子言”。嫉妒之说是司马迁的个人偏见所致。

更有人认为:人们总把韩非视为爱国者,为“存韩”而死,实际上并不然。韩非和李斯都是战国时代的纵横游说之士,换言之就是政客。韩非到泰国去是与李斯争权夺利,要说嫉妒之心两人皆有,两人钩心斗角的结局则是李胜韩败罢了。

2、韩非子生平简介成就

关于韩非生平,因目前留存史料有限,未能清楚述之。韩非为韩国的宗室公子。在韩非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者。韩非有口吃之毛病。约前255年至前247年间,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约前247年至前234年间,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游说,皆不为所用。《孤愤》、《五蠹》、《显学》、《难言》等篇著于此时期。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政佩服:“唉,寡人假如能够见到这个作者,与他往来,就死而无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写的书啊。”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到秦国后,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重用,李斯与姚贾怕秦王重用韩非,私下诬陷韩非,说韩非是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劝秦王把韩非禁锢,又在狱中把韩非毒死。

司马迁指韩非好‘刑名法术’且归本于‘黄老之学’,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统治理论。韩非总结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张君王应该用‘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此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

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梁太祖朱温是一个怎样的人?后梁的建立者朱温个人生平介绍

全文共 176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一位比较出色的人物,他就是梁太祖朱温,说到朱温就必须要和唐朝联系在一起了,当时唐朝晚期的很多皇帝都是被梁太祖朱温所杀,朱温最开始其实并没有任何的权利和地位,最开始的朱温只是田间的地痞流氓,因为黄巢起义所以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朱温最后杀了唐朝末位皇帝唐哀宗,建立了后梁。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梁太祖朱温个人生平介绍吧!

朱温(公元852—912年),原名朱温,归唐后赐名朱全忠,称帝后又改名朱晃,原丰县(第)一乡艾村里午沟集人。但这是一个籍贯尚存争议的人物,现行史书中多记为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砀山)人。家世为儒,祖朱信,父朱诚,皆以教授为业。幼年丧父,家贫,母王氏佣食于萧县刘崇家。朱温成人后,与其兄朱存“勇有力,而温尤凶悍”,“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

太祖,名朱温(公元852~912年),出身贫寒,后掌握唐朝兵权,废照唐宣帝而自立。在位6年,为其子所杀,终年61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范村保,一说在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梁太祖朱温,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不务正业,是乡里的地痞。后和兄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封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同州防御使。黄巢入长安后,他负责防守东线。因为屡次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战败,请求增援,黄巢没有答应。公元882年9月,在黄巢危急之时,朱温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公元883年,封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并被提升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此后,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长年混战,致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混战中,他先后吞并了秦宗权、朱埴、朱瑾等藩镇,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901年,他趁唐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带兵进入关中,击败风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不久,杀尽了朝廷内的宦官。公元904年,他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在离开长安时,他还逼迫官吏、百姓一起东迁,并拆毁了长安的宫室,官衙和民房,将材料运往北方。不久,他派人杀死了唐昭宗,立李祝为帝(即唐昭宣帝),并在一天深夜,将唐朝的30几名大臣集中起来杀死,尸体扔进黄河。

公元907年2月,他逼迫昭宣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定都汴,建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朱温称帝后,改名朱晃。并改革了一些唐末的弊政。但因连年用兵,又经常杀戮将帅功臣,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政权不稳。

公元912年,朱温亲自率领50万大军乘虚进攻成德镇。他日夜兼程赶到观津冢(今河北省武邑县东南)时,巡逻兵报告说,后唐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大军来了。朱温曾几次败在李存勖手下,听到消息后,不辨真假,连帐篷也顾不得收起,仓惶逃奔到枣强(今河北省枣强县)。黄昏时,李存勖派兵数百冲进朱温军营中乱砍乱杀。朱温以为李存勖大军杀到,连夜烧营狂逃,急奔冀州,辎重损失无数。事后知道只有李存勖的几百兵士冲营,朱温羞恼而得病。返回洛阳,就此卧床不起。他哭着对近臣说:“我就要死了。死后,儿子们又不是李存勖的对手,我将连葬身之地也没有了。”哭得死去活来。

朱温酷爱女色,淫乱如禽兽,连儿媳们都得入宫陪伺他,儿子们也借此谋取继承权。公元912年5月,朱温在病中应允曲意伺候他的儿媳王氏的要求,要将皇位传于其丈夫(朱温养子朱友文)。三子朱友珪和妻张氏听到后,十分妒恨,决心干掉朱温,夺取皇位。

六月戊寅日,朱友珪和家将冯廷锷带着五百牙兵,假称奉旨入宫,混入皇宫,分散埋伏着。夜深人静时,牙兵又集中起来,突然冲进朱温寝宫。左右侍从早就怨恨朱温荒淫暴虐,都纷纷逃散,只剩朱温单身一人。朱温揭开帐子,见是朱友珪带兵杀入,破口大骂说:“我早就怀疑你有反叛之心,后悔没有早下手杀了你!你这罪恶的逆子,竟要弑父,你忍心吗?天地难道会容你吗?”朱友珪也瞪眼对骂道:“你这乱伦的老畜生,早就应当被碎尸万段了!”这时,冯廷锷挺剑扑向床边,朱温慌忙下床绕着屋柱躲闪。冯廷锷连劈三剑,都被朱温躲过,剑锋砍入柱子中。朱温正患着病,经几次躲闪已经头昏眼花,支持不住,颓然跌倒在床上。冯廷锷抢上一步,一剑刺入朱温腹部,朱温挣扎了一会儿死去。

朱温死后谥号为太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孙承宗是怎么死的 孙承宗生平简介

全文共 1479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末年,全国形势岌岌可危,能用的将才已然不多,而孙承宗便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将领。孙承宗忠诚爱国,文武双全,既是一位诗人、教育家又是出色的战略家。孙承宗曾帮助明朝收复失地四百余里,抵抗皇太极的进攻,立有诸多战功,但后来孙承宗却遭到崇祯帝的弃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准备为大家讲讲孙承宗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最终结局,看看他的一生有何遗憾。孙承宗是何人

明朝自从与后金(清朝)开战以来,镇守辽东的督师、总督、巡抚有数十位,其中最著名的只有三位,他们堪称是一代良将,分别是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崇祯帝即位时,熊廷弼早已被杀,袁崇焕也被他凌迟处死,尚存的只有孙承宗。可是崇祯帝却将孙承宗罢官,弃而不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孙承宗是保定府高阳县人,在学生时代,他就经常往来于边地,喜欢向那些老兵讨论军事问题,因此“晓畅边事”。1604年,孙承宗参加科举考试,高中榜眼,位列第二名。1620年,时任左庶子的孙承宗出任明熹宗的日讲官,负责为皇帝讲课。孙承宗学识渊博,讲得非常好,明熹宗每次听完孙承宗讲课,都说自己“心开”。

当时,辽东重镇沈阳、辽阳失守,朝野震动,于是有人推荐熟悉军事的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可是明熹宗不愿意孙承宗离开自己,没有同意。之后,明熹宗任命孙承宗为礼部右侍郎。没过多久,明朝与后金爆发广宁之战,辽东的明军溃败,形势岌岌可危。明熹宗让老师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之后,孙承宗与王在晋之间爆发了一场的争论。孙承宗主动请缨,前往辽东担任督师,明熹宗非常高兴,让孙承宗“以原官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便宜行事,不从中制”,同时还御赐尚方宝剑。孙承宗到任后,积极整顿军务,任用袁崇焕、祖大寿等人,自此辽东防务焕然一新。孙承宗怎么死的

据史书记载,孙承宗在辽东四年,“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盾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可是,由于孙承宗与东林党关系较近,引起了魏忠贤的嫉妒与畏惧,最终孙承宗被免官回乡。

崇祯帝即位后,王在晋担任兵部尚书,由于他从中作梗,孙承宗没有被启用。直到崇祯二年,随着清军入关以及袁崇焕被捕,崇祯帝这才想起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在孙承宗的指挥调度下,明军收复关内失地,取得了“遵永大捷”。之后,孙承宗再度巡视辽东,在他主持下,开始修建大凌河城。

可是城刚修完,皇太极率领清军就来围攻。孙承宗闻讯后,调兵遣将,“遣吴襄、宋伟往救”。不过由于辽东巡抚邱禾嘉与孙承宗不和,他多次改变出师日期,结果明朝援军战败,大凌河城由于没有外援,最终陷落。消息传到北京,朝中大臣纷纷弹劾孙承宗,“追咎筑城非策”,说他丧师辱国。在这种情况下,孙承宗被迫辞职,时间是崇祯四年。

孙承宗虽然回乡,但他依然惦记着辽东,“复列上边计十六事”,希望能够为国出力。然而崇祯帝根本没有重视,只是“报闻而已”。孙承宗在家赋闲七年间,朝中有人多次向皇帝推荐孙承宗,崇祯帝没有任何回应。崇祯帝为何没有启用孙承宗呢?我想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孙承宗与东林党关系很近,名列《东林点将录》,当时东林党已经失去崇祯帝的信任。

其二,崇祯帝非常自负,他不认可孙承宗的能力,认为孙承宗已经老迈。崇祯十一年,清军攻打高阳县城,孙承宗率领全家上城抵抗,结果满门遇害,终年七十六岁。对于孙承宗,清朝官方评价道:“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即使孙承宗无法恢复辽东,但以他的才能,防守绰绰有余,然而崇祯帝却不用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三女生平胸怎么办?初三女生胸小怎么办?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胸部平平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是很常见的情况,多数中国女性都有着同样的问题,也因此导致很多女孩子为了追求大胸而去寻找各类丰胸手段,包括通过饮食、运动、按摩等,甚至一些比较激进的会选择去做丰胸手术,对于初三女生你而言乳房大小还有一定的发育空间,当青春期过后再发育可能就会比较困难了,所以平胸的初三女生怎么做才能丰胸呢?

初三女生平胸怎么办

1、医学治疗

初三女生如果还是平胸,基本可以断定为发育不良或者雌激素异常,因此首先需要去正规医院进行综合检测,明确导致平胸的原因并针对性治疗。一般雌激素水平严重不足易导致乳房发育不良,需要进行激素调节治疗,确保生理发育正常。2、食物丰胸

遗传对于乳房大小会有十分重要影响,但营养更是显着性因素。如果乳房长期营养不良则很难健全发育,所以必须补充乳房发育所需的各类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胶原蛋白、维生素E、铬、锌等,尽量保证营养充足和营养均衡。3、运动按摩

针对胸部的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和胸部按摩是促进乳房发育的重要手段。可促进乳房发育的运动形式包括游泳、扩胸运动、抬胸运动、俯卧撑、按摩等。每天坚持10分钟到15分钟的胸部锻炼将会效果明显,但需根据体质确定锻炼强度。4、正确坐姿

正确的坐姿对于乳房发育至关重要,对于矫正体态和胸型很有帮助。平常尽量保证端坐,保持腰板挺直并将胸部尽量挺起,避免弯腰和放松腹部的坐法。正确的坐姿不仅对于身型和胸部发育塑型有帮助,长期下来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易牙生平经历及易牙烹子的原因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易牙烹子的典故是什么?

易牙一个非常不错的厨师,很擅长做菜,拥有着比较高的烹饪技术,也同样是第1个会开私人饭店的厨神,大家称之为祖师爷。到目前为止也会留名,在饮食文化中,齐国菜本身就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地方,风味菜现在已经变成了四大菜系之一,拥有着独特的风味,鲜咸脆嫩的口感,所以早就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桓公由此直接就告诉他寡人尝遍全天下的美味,但是唯独没有吃过人肉,这原本只不过是无心的一句戏言,但是他却一直记在心中,就是希望能够卖弄本事。想着国君是一个非常尊贵的人,所以就不能够用平民之肉,又或者是死囚之肉,在看到自己才只有4岁的儿子时,马上就选择自己儿子的肉,有一次在喝到一小口之后就觉得非常的鲜美,他说自己从来都没有品尝。

易牙最终哭着说这其实就是自己儿子的肉,当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内心会觉得有一些不舒服,但是也同样会觉得有所感动。总是会认为这个厨师爱自己,早就已经胜过了亲生骨肉,所以从此之后也会非常的宠信于他。然后最终也并不是特别的信念,我们也可以看到后期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当齐桓公在患有重病之后,他直接就选择自己干涉朝政,甚至也不让任何人进入到宫中。

齐桓公饿得发慌,但是这根本就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食物,在此时也会把无法供应饮食的这些情况全部都告诉集团公,集团公也会觉得非常的后悔,但是又无可奈何,最终就被活活的饿死,这一点也会让人觉得特别的欣赏,这可能就是错信他人,否则也不可能会这个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是个怎样的人?李渊生平简介

全文共 203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古代时期的唐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唐朝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唐朝也是中国汉文化气息最隆重的一个朝代了,当时的唐朝经济非常的发达,唐朝出现的唐诗也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说到唐朝就要说到唐朝的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了。据说,当时的李渊是隋炀帝有着血缘关系,这也为后来李渊称帝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李渊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简介: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高祖李渊(566-635年6月25日),唐朝开国皇帝。

他是西汉大将军李广的二十三世孙、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的六世孙。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义,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

李渊生平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历史上的唐高祖李渊有几个儿子?

根据《新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共有22个儿子,他们分别是:

隐太子李建成(589——626,37岁),唐高祖李渊长子,母为窦皇后。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母为窦皇后。

卫怀王李玄霸(599—614年),唐高祖李渊第三子,母为窦皇后。

巢刺王李元吉(603年—626年),唐高祖李渊第四子,母为窦皇后。

楚哀王李智云(603—617),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母万贵妃。

荆王李元景,唐高祖第六子,母为莫嫔生。

汉王李元昌,唐高祖第七子,母为孙嫔。

酆悼王李元亨(?—632年7月9日),唐高祖李渊的第八子,母为尹德妃。

周王李元方(?—630),唐高祖李渊的第九子,母为张氏。

徐康王李元礼(110—169),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子,母为郭婕妤。

韩王李元嘉(六一八―六八八),高祖第十一子,母为宇文昭仪。

彭思王李元则(?—652年5月20日),唐高祖第十二子,母为王才人。

郑惠王李元懿(620?—673年2月21日),唐高祖第十三子,母为张宝林。

霍王李元轨(?—688年12月28日),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母为张美人。

虢庄王李凤,唐高祖第十五子,母为杨美人。

道孝王李元庆,唐高祖李渊的第16个儿子,母为刘婕妤。

邓康王李元裕(?—665年9月4日),母为崔嫔。

舒王李元名,母为小杨嫔。

鲁王李灵夔(?-六八八),高祖第十九子,母为宇文昭仪。

江安王李元祥(628年--680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母为杨嫔。

密贞王李元晓(?—678年11月12日),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一子,母为鲁才人。

滕王李元婴(生年不详―六八四),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母为柳宝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蒋捷是一个怎样的人 蒋捷生平简介

全文共 2859 字

+ 加入清单

蒋捷是南宋末年词人,人称“竹山先生”,和张炎、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喜欢读宋词的朋友,一定接触过蒋捷的作品,其代表作有《竹山词》、《虞美人·听雨》、《一剪梅·舟过吴江》等,都是流传度很高的词作。但一般人都不太了解蒋捷的为人,以及他的生平,蒋捷经历南宋灭亡,亡国之痛让他此后都隐居不在出仕。那下面就准备跟各位简单介绍下蒋捷的一生,想了解的话就别错过啦。1、蒋捷其人

在南宋词坛,蒋捷的存在感似乎低了许多。

就连他的生平,也语焉不详。据考证,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大约于公元1245年出生于阳羡,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宜兴。29岁时考中进士,5年后,南宋在蒙古铁蹄下化为齑粉,不愿在新朝为官的蒋捷,以“一介布衣”归隐家乡宜兴的竹山,过了十多年的清贫生活;50多岁时又隐居无锡太湖之滨,过了近4年孤独的隐士生活,大约于公元1305年逝世,卒年60岁。

就在这短暂的六十年里,蒋捷在感伤家国的更迭之下,以饱含深情的墨笔写下90多首宋词,以自己孤独的声音吟唱着南宋的终结,以“竹山先生”“樱桃进士”的气节抒发了自己浓烈的爱国情怀。

其中,有三首词让人感叹至今,分别是他参加科考殿试后写下的《舟过吴江》,后来隐居武进在福善寺所写的《听雨》,以及暮年隐居在无锡太湖之滨所作的《秋晓》。

这三首词,可谓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蒋捷凭此跻身南宋词坛,与周密、张炎、王沂孙并称“宋末四大家”;亦让后世深深记住了这位静默的“樱桃进士”:一个自始至终保持高洁的气节而孤独终老、一生穷困潦倒而矢志不渝的南宋爱国词人。2、高中之后:舟过吴江

1274年,蒋捷二十九岁,前往南宋的京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参加南宋皇帝宋恭帝亲临现场主持的殿试。

他虽然幸运得中进士,但却没有当上一天南宋的官,两年后,元军攻破临安,奏响南宋灭亡的丧钟。蒋捷只好离开临安,乘船漂泊倦游思归,经过吴江县时,在伤国的无奈及内心思乡之情的交融下,以“点”、“染”手法写下有名的思归曲《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上阕吐露伤春的情绪。首句点出“春愁”,用形容词“一片”突出愁绪之连绵,需借酒排解。

接着用白描手法勾画船在江中行进时的状态:船在江上摇动,岸上的酒楼不时有帘子跃过。

紧接着又用“秋娘渡与泰娘桥”两个景点渲染愁绪之凄清悲凉: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下阕以同样的手法表达急切思归、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情。首句点出“归家”,借用提问“何日”表达出门在外的那份漂泊,时间长了已显疲惫,期盼早日回到家中。

接着用白描手法勾画归家后的状态:脱去身上的客袍,把它洗干净,结束这趟远行,慢慢享受美好温馨的家庭生活“调笙”与“烧香”。这“调笙”与“烧香”,其实是妻子日常生活中的两个细节,专用在此意在渲染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

紧接着,词人笔锋一转,用樱桃和芭蕉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与前面所感叹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相呼应,用看得见的意象渲染看不见的时光流逝。樱桃成熟后颜色变红,芭蕉由浅绿变为深绿,时间并不长,一晃就到,一份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便油然而生。

全词就通过点染和白描的手法道出舟过吴江的情景,传递出游子归家的声音,让人感叹!

尤其是那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更是营造了诗情画意的美景。近代美术家朱宣咸由此得到宝贵的灵感,为之创作出有名的中国画《红樱桃映绿芭蕉》。

由此,词人蒋捷荣获“樱桃进士”之称。3、归隐家乡:听雨

蒋捷回到家乡宜兴后,从此,就隐居竹山,过了一辈子的隐士生活,甘愿一辈子当南宋的守灵人,以“一介布衣”孤独终老,时称“竹山先生”。

1296年,51岁的蒋捷迁徙武进的竹山生活。大约在1299年的一个下着夜雨的晚上,路过福善寺时,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一生孤苦漂泊,痛感无奈,便写下有名的千古绝唱《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首词里,词人蒋捷用自己三个时期不同的听雨状态,形象地勾陈了少年、壮年、晚年时的三种心境。

蒋捷的一生其实很简单,29岁考中进士,但没有任过一天的职,后来南宋就灭亡。之后他回归家乡,在孤独而又凄凉的隐居生活中度完自己穷苦的一生。

可以说,蒋捷的命运是悲伤的,也是深沉而又坚定的。这首《虞美人.听雨》其实就是他用心血描绘自己的一幅人生画像:

少年时,年少不识愁滋味,下雨也给人幸福的感觉,听着下雨的声音,仿佛有佳人相伴,涌现一种浪漫的情怀。

壮年时,责任和使命袭来,在东奔西走中感受到人生的艰难。于是,天高云淡,悲欢离合,尽涌心头。这时候的下雨就显得厚重了,听着下雨的声音,尽管“江阔云低”,却又孤雁南飞,迎着风雨踽踽独行的画面徐徐拉开,显示出万般的爱恨情仇。

晚年时,命运已尘埃落定。如今在一个萧索的晚上,自己躲在僧庐下听点点滴滴的夜雨落下,必然是凄凉的场景。这时候的听雨,“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已然随遇而安,任雨打风吹,可无动于衷了。

蒋捷的这首《听雨》,概括了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时期的“听雨”感受,身世之痛、家国之感呼之欲出,喟叹了逝水流光的人生痛苦,读来痛彻心扉。

因为这首词,我们深深记住了“樱桃进士”“竹山先生”蒋捷的孤独,他的爱国情怀,他的高洁气节,无不让人感怀。4、隐居太湖:秋晓

大约于1302年,暮年的蒋捷又隐居无锡太湖之滨,《贺新郎.秋晓》就是这一时期所写的代表作: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这首词,已知大限将至的蒋捷用洗炼缜密、沉郁苍凉的笔法,素描了秋天里一个孤独的隐士生活的画面。

起句用“啼鸦”引出秋日清晨的凛冽,由远及近,写出“古道”、“嘶马”、“窥星”,到所住的小院,发现牵牛花开了,小枣已渐红。

好一个太湖之滨宁静而平淡的隐士生活!

随后,蒋捷笔锋一转,“计无此,中年怀抱”,写出“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跳脱的手法,用“旧院”追忆当年的“勾栏”生活也曾惬意,年少时“金粉屏前醉倒”,而如今呢,人到中年,阅尽万般艰辛,只叹自己像当年的伍员一样到处漂泊,现流落到万里江南,身无分文,还不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在茫茫大雾中,看不见天日,看不到出路,何时才能重返故里?

蒋捷在这首词里,很好地将写景、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以亡国之痛、身世不幸之感为主线,勾勒了一幅凄清、寥落而又充满寒意的秋景图,表达了自己虽有一颗报国的雄心,但透过秋晓的无奈,只得在愁绪、焦躁中度日如年。

这样的亡国之痛,沦落天涯之悲,其实贯穿了爱国词人蒋捷一生的生活基调和创作风格,让人深深惋惜。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郑板桥晚年为什么选择辞官 郑板桥生平介绍

全文共 4002 字

+ 加入清单

板桥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提到郑板桥,熟悉的朋友肯定会首先想到他的画作,《修竹新篁图》、《兰竹芳馨图》等都是郑板桥最经典的作品。不过郑板桥出名还跟他的性格有关,据说他每次看到贪官被拉出来游行,就会马上画一幅梅兰竹石,然后挂在贪官的身上,马上便会吸引百姓的围观。郑板桥有着“难得糊涂”的精神,晚年选择辞官隐退也是为了能在艺术上有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一、难得糊涂

如果说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人,可能郑板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各界人士都接受,那句“难得糊涂”人人皆知,蕴含着人生大智慧。

有关“难得糊涂”的来历,坊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流传着不同的版本。无论是自嘲也好自解也罢,无论是抗争也罢还是心安也好,什么样的“糊涂”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醉里乾坤大,是一种“糊涂”;权中福禄齐,是一种“糊涂”;

平淡有真意,是一种“糊涂”;

不闻红尘滚,也是一种“糊涂”。

据说:郑板桥在山东濰县职期间,工余到莱州的云峰山游览,欣赏自然美景,由于贪恋这好风光,误了下山的时间,天黑只好到山中一个茅草屋中借宿。

主人是一个道骨仙风、鹤发童颜的长者,郑板桥询问长者尊姓,长者告知自己是“糊涂老人。”

郑板桥觉得长者很有趣,自然也不是一个凡人,见室内案头上还陈列着一方砚台,石质细腻光润,镂刻精美玲珑,是世间少有的好砚台。

第二天郑板桥告辞,感谢长者留宿。

长者对他说:“请郑先生给留一幅墨宝如何?”

郑板桥爽快答应了,欣然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然后取出刻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闲章盖上。

长者眯着眼睛端祥了一下这章的题款,提笔在郑板桥那幅“难得糊涂”书法上写了一个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

写完,也拿出一方章印上,郑板桥一看那章,上书:“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这一看,令郑板桥大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是遇到世外高人了,叩手行礼,又提笔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有点相见恨晚,成了他的人生师长加挚友,这长者是著名禅师恒彻上人。二、幸又不幸的童年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自号板桥,是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曾经步入仕途为七品县官,后来看透官场腐败,决绝地辞官归隐,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是世界少有的大才,诗、词、曲、文、联、印、书与画都是行家高手,在“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也最具影响力,以“诗书画三绝”名世,得到人们的喜欢与崇拜。

清人张维屏在其《松轩随笔》中赞曰: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书,曰诗。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这真气、真意、真趣,颇见郑板桥对艺术的追求,也体现了郑板桥的艺术风格,更是对郑板桥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郑板桥用真我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郑板桥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家中的乳母费氏是一个善良又勤奋、仁厚又慈爱的女人。

尽量郑家日子逐渐贫困,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她的费用(工资),她却舍不得郑板桥这个孩子,依旧帮助郑家操持家务,拉扯小板桥,然后回自己家中吃饭,给予幼小的郑板桥母亲般的关爱与体贴照顾。

后来郑板桥的父亲继娶,这个后妈郝氏也是世间难寻的好人,待郑板桥如亲生,可以说,郑板桥幼年失母,却又遇到两位好母亲,让他拥有了温暖又幸福的童年,让他感慨地赋诗道:“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忧饥寒”。

好的女人是男人最好的学校,这话颇有道理呀!

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饱读诗书,是开私塾为生,他自小耳濡目染,随父学习与读书,并且得到博学广闻的外祖父汪诩文的培养与教导(看来,人生遇到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呀!)。

郑板桥学习刻苦,聪明又领会能力强,成绩自然优异,子、经、史、集无不涉猎(这自小的熏陶十分重要),尤其喜欢“切于日用”的学问,加上他率性本真自然,十分讨厌矫饰的风气(无病呻吟的诗文害人不浅),对于那些不合理不真实的事情,快人快语指斥,以致于许多家长认为郑板桥这孩子不正常,不让自家的孩子与之交往(怕学坏了)。

郑板桥从童年就展现出思想的光芒,喜欢畅言有见解,品评历史人物,认为下层老百姓才是社会的主体,与那些贵族们一样,都是炎黄子孙,理应得到尊重与平等。

而被统治者奉为“圣经”的朱理学说,他认为“只合闲时用着,忙时用不着”,对当时士人精神世界的堕落深为愤怒,士子们往往凭借一篇“腐烂文章”,侥幸考中,时不时地“子曰”、“书云”装像糊弄老百姓,实则是没有真才实学。

他认为除了读书“寒而思衣,饥而思食,倦而睡觉,病而服药,凡举动饮食之间,坐,不必端正之席;吃,不必割方之肉”,这也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那些矫饰之人,都是在装伟岸。

世间,纯朴的老百姓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被当权者剥削压榨,所以“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自古而今,多少士人太卑鄙无耻,又装出一个君子的样子),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还有的仅仅薄田亩余呀),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郑板桥说出老百姓的心声,“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末也。”三、世间好官系苍生

佩服郑板桥,“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民意心声,板桥能道,真话切中时弊,但总会令权贵们不快。

愿世间多几个郑板桥,少几个贪官污吏,民之幸也。

郑板桥不仅心系苍生,更是一个实践者,他出任山东范县(今河南范县)知县的时候,重视农桑,体察民意,关心老百姓疾苦,尽心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一般情况下知县出行,都讲究排场,前呼后拥,鸣锣开道,衙吏们打着“回避”与“肃静”的牌子。而郑板桥把这扰民的排场统统取消,他经常穿着与百姓一样的衣服,访贫问苦,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

每逢下雨,县学的孩子们无法回家,他就派人给孩子们送饭;遇到孤儿,他二话不说相助,让孤儿解决温饱。

后来又调到濰县任职,依旧爱民如子。

时逢连年大旱而老百姓没有饭吃,这时他刚刚任潍县知县,二话不说命令开仓赈灾,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并且利用修缮城墙的方式招募饥民来潍县就食打工,还责令城中富豪们煮粥赈济百姓。

他动员衙吏们捐款捐物,自己带头捐出自己的工资(俸禄),还刻了一枚图章表达心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按照当时的规定,开仓放粮要报请上级批准,这需要一段时间,而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罚的。

郑板桥凛然地说:“等批下来,老百姓早就饿死了,一切后果由我一个人承担。”

就这一举措,不知救活了多少老百姓。

到了秋后,天灾让老百姓无法归还借来的粮食,郑板桥果断把老百姓的借据烧掉,免除了还粮。

郑板桥这心系苍生的措施,自然引起官吏与豪绅的不满,无法利用灾荒发大财,影响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就合伙告发郑板桥谎报灾情,将赈灾款中饱私囊。

由于郑板桥两袖清风,家无私产,无私无弊坦荡荡,查了又查,根本就没那回事,纯属诬告。

他勤政廉洁,尽可能改革弊政,从政策与法律上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造福一方。

郑板桥曾经画了一幅竹子送给上司,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看透官场的凶险与官僚的尔虞我诈,认清这些道貌岸然的官吏卑鄙的灵魂,便决定辞官归隐,远离这个大染缸。

老百姓听说郑板桥辞官了,扶老携幼来为郑板桥送行,看到郑板桥只有一些书籍和一个书僮,身无余物,感动的纷纷落泪。

郑板桥可是干了十二年县大老爷呀,如此清廉,恐怕世上没有第二人。

郑板桥看到老百姓对他依依不舍,他就向老百姓赠画题诗留作纪念:“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余平生最敬苏东坡与郑板桥,神慕之,想想世间,真正清廉的官吏能有几个?贪,是人的本能欲望呀。

郑板桥一心为民,就是希望“立功天地,字养生民”,以达到“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的境界,然而,官场有官场的规则,要圆滑通融,要上奉下瞒,要察言观色,要逢迎送往,要与大大小小的官吏们同流合污,打成一片,他的“糊涂”处事,在官场上行不通呀。四、辞官归隐得真意

郑板桥选择辞官归隐,沉浸于艺术中,“师法自然”。

郑板桥有诗千余首、词近百首,曲十多首,对联百余副,还有序跋、匾额、碑记、书信等数百件。

郑板桥诗如其人,自由洒脱,流畅清新,浅近幽默,直抒胸臆,其词其曲,或慷慨激昂,或细腻悠逸,其对联更是令人倾慕,立春高远,情趣横生,富于哲理。

他的绘画以兰、竹、石为主不拘成法,敢于创凉,独辟蹊径,竹清瘦挺拔,兰萧散隐逸,石雄奇秀拙,脱尽俗习,绝伦画坛;他的书法被称为“板桥体”,博采众长,大胆革新,自成一家,认为艺术“不立一格”,“不为古人所累,气与意相辅”。

与他同时代的金农赞曰:“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箍,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也就是说,郑板桥的书法以楷隶为主,兼揉草书,是超脱传统技法而新创的一种字体。

郑板桥能够达到诗、书、画三绝,关键在于他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画交融。“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常常用诗歌作为绘画的题跋,来揭示画面的象征意义。

郑板桥一生喜欢画竹,也写了许多题竹诗,或题“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竹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或题“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或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不体现了人品与气节。

郑板桥年轻时积极入世,希望实现胸间抱负,治国平天下,一展宏图,为苍生谋幸福,关注人民疾苦,体察社会弊端,然而仕途不需要遗世高蹈。庙堂之高,高不可测;只好退隐,独善其身,成就了郑板桥的艺术与人格。

人有所糊涂有所清醒,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糊涂,用“糊涂”来表达“睿智”,用“真意”来演绎“糊涂”,恰如郑板桥的一首题诗:“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这分明是大境界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郭嘉一生有哪些成就?郭嘉生平最厉害的三件事介绍

全文共 1772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被称为“鬼才”,也是曹操最信任的军师,只是郭嘉英年早逝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对于郭嘉来说,帮助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大业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了。不过郭嘉一生最大的成就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郭嘉一生做了三件令人称奇的事情,而且除了他估计也不会有第二个人敢这么做。下面就为大家仔细讲讲这三件事,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三国魏国的雄主曹操是个很“苛刻”的人,他对身边的人要求很严格,很少轻易赞美他人。但他对一个人却是个例外,他曾公然表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而他话语中钦点的“神人”就是有着天下奇才之称的郭嘉。

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人,他从小博学多才,年纪轻轻便“见识才干高人一筹,被人敬重”。

郭嘉21岁就下山了,比诸葛亮早6年。他选择的第一任主子是中原霸主袁绍。结果多疑且寡断的袁绍并没有重用他,郭嘉也觉得跟着这样的“弱主”没有什么前程,于是选择了“归隐山林”,这一“隐”就是6年,期间所过的生活大抵和诸葛亮隐居南阳类似。

6年后,郭嘉选择了再次出山,这次选择了主子是雄才大略的曹操。而整个过程离不开好友荀彧的鼎立推荐和支持。

郭嘉一入曹营就得到了曹操的宠爱,甚至是独宠,视为心腹中的心腹,为此,曹操为郭嘉另外专门设立“军师祭酒”一职,就好象孙权为周瑜专门设大都督一职,刘备为诸葛亮专门设军师中郎将一样,为曹操麾下智囊军师之首。

可见对其重视。

当然,这得益于郭嘉的超级才能的展现。

郭嘉最大的贡献是对曹操提出了“三个一”战术思想。

一是要“软禁”一人。

这个人就是刘备。当时刘备因居无定所,依附于曹操。但郭嘉却认为刘备是个仁德而有智慧的人,手下又拥有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等虎将,不会久居人下,建议“软禁”刘备,以防祸患。

结果,曹操认为这样做很不仁义厚道,而且郭嘉刚跟随他,他们之间正处于“磨合期”,于是出人意外的没有采纳郭嘉的意见。结果后来事实证明郭嘉的远见,刘备脱离曹操后,另起炉灶,果然成为他的强劲对手。

二是要“消灭”一人。

这个人就是吕布。曹操征伐枭雄吕布时,由于久攻不下,士兵疲惫不堪,都有放弃的想法了。郭嘉在关键时刻却力劝曹操用水计进行急攻,可破吕布。

曹操遵照执行,不久,果然顺利攻克下邳,一举擒杀吕布,消灭了这个难缠的对手,免除了后顾之忧。

三是要“打败”一人。

这个就是袁绍。官渡之战前,曹操担心势力不及袁绍,郭嘉却以火眼金睛地分析提出了曹袁之间的十胜十败,给处于迷惘中的曹操打了一剂定心丸。两军对垒于官渡后,江东之主孙策蠢蠢欲动,有“北上”袭夺曹操老窝许都的迹象,为此,曹操和众人都感到很担心。

唯有郭嘉很镇定,并且很快给出了孙策必亡的结论,理由是孙策为人过于放荡不羁,特别喜欢轻骑单出,难逃刺客这一劫。结果他就预言家一样,策在一次狩猎中被仇敌许贡的食客所暗杀身亡。

随后,曹操听取郭嘉之计,在官渡之战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击败大获全胜。不久袁绍身亡,曹操出兵讨伐袁绍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势如破竹,大家都觉得这是一鼓作气彻底消除袁军残余势力的最好时机。郭嘉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与其强攻,不如退兵,待其内部自相残杀,可坐收渔翁之利。曹操听从他的意见,佯装向来进攻刘表和刘备。

袁谭、袁尚果然因为争权夺利而展开内讧。曹操趁机出兵干净利落的收拾了袁氏残余势力,曹操成功统一北方。死后料敌如神的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因为视郭嘉为自己的“智囊”,曹操每次出征必带郭嘉在身边。而郭嘉行军时可以和曹操并肩而行,议事时也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时,曹操总是让郭嘉“盖棺定论”,并且每次都遵照执行,而更为神奇的是,郭嘉的计策每次都是正确的,从无失算,没有半点偏差。可以说是算无遗策,这也是郭嘉最厉害的地方,或者说他才盖三国的独门法宝。曹操对他宠爱到了极点,挟消灭袁氏之威,他对进军荆州,挥师南下,吞并东吴,扫平天下信心满满。

然而,关键时刻郭嘉却来了个“英年早逝。年仅37岁的郭嘉病死于征战途中。郭嘉死后,曹操失去了左膀右臂,哀痛不已。一年后,曹操的大军在赤壁被孙刘联军的火攻计打败,让曹操一统天下的目标和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如果郭嘉不是早死,曹操岂会脆败于赤壁,当然也就没有诸葛亮什么表演的份了,更谈不上什么三足鼎立了。

也就在郭嘉病逝的那一年,刘备请出了诸葛亮。可以说,正是郭嘉死后,诸葛亮才有机会释放他的才能。正所谓:“郭嘉不死,诸葛不出”,个中寓意正是如此,诚为叹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水浒传卢俊义生平事迹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卢俊义,天刚星,绰名玉麒麟。武艺高强,棍棒天下无双,江湖人称河北三绝。原本是河北大名府富商、大财主、员外,因为宋江爱他的才华,被骗到梁山,后来成为梁山第二首领。陆俊义和宋江一起招安后,征收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官至武功大夫、卢州安抚使。蔡京等奸臣传唤卢俊义回到北京,把水银放在皇帝给他的食物里。卢俊义非常痛苦,不得不乘船回庐州。途中,他在船上吐血,溺水身亡。

卢俊义眼睛炯炯有神,眉分八字,身体九尺如银。威严,外表像上帝。习惯用棍子,护身龙绝技无伦。北京家传清白,积祖富豪门。杀场面对敌人,冲开万马,扫退千军。更忠诚,更有活力。慷慨的财富和正义,英雄的名声充满了世界。

卢俊义性格分析

卢俊义内心诚实,只为宋朝着想,但他宁愿失去施展野心的机会,也不愿成为奸臣的走狗;卢俊义之所以过于自信,是因为他武功高强,这也是卢俊义的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项燕的生平

全文共 191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24年,秦国用全国兵力,王翦为大将,势在拿下楚国!瑟瑟发抖的楚国也是耗尽全国兵力,用项燕为大将,决一死战!王翦在整场战役中以退为进,避开锋芒,完全不care楚军的挑衅。最终,派出秦国特种兵搞突袭,灵活取胜。结果,项燕表现如何呢?只有单股脑的进攻,面对突袭毫无准备,仓促应战。项燕也羞愧兵败自杀!所以,项燕虽也是一世英豪,但是面对王翦等四大名将来看军事才能和军功还是稍逊了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李忱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李忱生平简介

全文共 2274 字

+ 加入清单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16位皇帝,在为一共13年。可能了解李忱的朋友不多,他的登基之路比较特殊,一般皇位都是传给儿子,没有儿子的话会选择孙子或者侄子,但李忱是以皇太叔的身为继位,实属少见。那唐武宗为什么要把李忱立为接班人呢?这背后的原因一两句还解释不清楚。那这次我们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李忱这个人物,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了解下吧。(一)无缘皇位的他奇葩继位

唐代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继位前叫李怡,生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六月,生母郑氏原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小妾。李锜搞叛乱被杀后,其全部财物和家眷由宫廷没收。郑氏被安排到唐代第十二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的贵妃郭氏寝宫当侍女。郑氏身材婀娜、容貌美艳,常来贵妃郭氏处的唐宪宗李纯,把其瞧上眼临幸后,无心插柳柳成荫哦,李忱就这么来到了人间。按照排序,李忱为李纯的第十三子。年龄和他前面几个兄长的儿子差不多,按照老百姓的说法,出了个幺房老辈子。

唐宪宗李纯驾崩,其三子李恒继位,是为唐代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唐穆宗在位四年驾崩,其长子李湛继位,是为唐代第十四位皇帝唐敬宗。之后唐穆宗的次子、五子挨着轮子继位,分别为唐代第十五、十六位皇帝唐文宗和唐武宗。从李纯驾崩算起,26年间,走马灯式的历经四朝。

唐宪宗的贵妃郭氏家世显赫,外搭还是唐穆宗的生母,郑氏自然无法与之相比,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她,带着仅有光王空头衔的儿子李忱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惹出祸端,从来没半点非份之想。

会昌六年(846年),一心想长命百岁的唐武宗服食丹药而亡,因其生前五个儿子都年幼,还没册立太子,这给宦官们送来了机会。曾被其打压的宦官就趁机出头来操纵拥立新皇之事。宦官马元贽等人伪造遗诏,立37岁的光王李忱为皇太叔,由李忱继承帝位。宰相李德裕等人虽然感到惊异,但认为难违先皇遗诏,只好遵从了。(二)傻子皇太叔时来运转

能以皇太叔身份继承皇位,并非李忱和宦官是铁哥们,更不是宦官把李忱的才能学识瞧上了眼,而是认为李忱是个傻子,他上台来当傀儡皇帝,宦官集团好掌实权。这中间故事多多,请听笔者叙叙。

由于母亲身份卑微,自己也只是庶出,长期以来李忱独自在一个无人注目的角落里生活,从小就显得郁郁寡欢,呆滞木纳,偶尔与其他亲王在一起时,往往整天不说一句话。宫中的不少人都讥笑李忱呆笨。还在穆宗年间,有次李忱进宫谒见太后,不料刚撞上蒙面人前来行刺,赶来的宫内守卫和蒙面刺客一番打斗厮拼,蒙面刺客逃跑了。虽然没造成人员伤亡,却着实把他吓得直打颤,造成的疾呆状况越发严重,以后无论大小场合,李忱就成了专门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

唐武宗李炎,史籍上评论是个明智、善谋之人,据说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李忱的痴呆是伪装的,为此他把李忱当作了埋在身边的“定时炸弹”,开始酝酿要下手除掉他。谁知宦官仇公武等人事前有所察觉,已悄悄地将他送出宫躲藏起来。过了不久,唐武宗李炎因过量服食丹药突患重症病危,再也顾不上此事,让李忱躲过一劫。(三)登临御座施展才华

李忱登临御座后,改元大中,是为唐宣宗。宦官们全都傻眼了,因为对他们而言,新上台的皇帝李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神色威严,目光从容,言谈举止沉稳有力,决断公务有条不紊……

李忱先以皇叔之身,旁观政治斗争20多年,早已练就了过人的智慧和权谋。他认为科举出身的人才有真才实学,经常微服私访,听取老百姓对科举的意见,调查科举考试中的营私舞弊行为,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他在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上也很有一套,十分重视官员的实际能力,并且制订了一套完整的考核标准。

对观察使、刺史一类的官员实行先试用,然后根据试用期的表现正式任免。规定中央各部官员必须有基层工作经验,认为这样的官员才能了解民间疾苦,才能执政为民。他唯才是举能够以身作则,其舅舅郑光原原是河中的镇守官,他认为其过于平庸就降职使用,老妈郑太后多次来说情他也不为所动。

李忱生性节俭,除了上朝和其他的重要场合,平时一律穿旧衣服,日常饮食也极为简单。其长女万寿公主出嫁,按例可用银箔饰车,他却改为铜饰。他要求了女们的平常生活言行不得奢华张扬。

在李忱的统治下,不仅内政比较稳定,在外交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今甘肃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领导下,赶走了吐蕃守将,夺回沙州,张义潮归附唐朝,使原被吐蕃占领的河陇地区回归。李忱不用武力,保持了边境安定,还收复了失地,的确算很辉煌的功绩。

由于李忱勤于朝政,秉公执法,节俭爱民,大臣们也纷纷仿效,朝廷风气逐渐好起来,使社会呈现出了“中兴”的小康局面,被世人誉称为“小太宗”。

文末补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后人也有一些对他的负面评论。

他尊生母郑氏为皇太后,对打压他母子多年的郭氏十分冷淡,第二年老迈的郭氏不堪忍受跳楼自杀未遂,被宫女救起,但当天夜里就暴亡了,李忱下令将郭氏埋在宪宗景陵的外园。他不认可自己是继唐武宗地位,而是认定自己是其父亲唐宪宗的直接继承者。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时的施政方针他全盘否定,宰相李德裕、李让夷等相继被免职,起用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为相。李忱的这些做法,使得晚唐时期的朋党之争更加激烈。

对宦官专权的问题,他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但由于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只是使宦官的势力有所收敛, 在他统治期间没有发生宦官误国的大事。

李忱到了晚年,身体不太好,就特别迷信长生仙药,他和前几代皇帝一样,服用所谓的仙丹。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因服食仙丹过量中毒身亡,享年50岁。他死后,其长子李漼(cui)继位,是为唐懿宗,唐朝正式进入末世。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黄桷文学社副社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唐朝大臣刘政会是个怎样的人?刘政会生平简介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刘政会是隋末唐初大臣,早年任太原鹰扬府司马,后来李渊在太原起兵,刘政会投靠旗下此后立下诸多战功。李渊建唐称帝后,刘政会奉命留守太原,经营后方,结果刘政会不敌刘武周被俘,但他任然宁死不屈。获救后不仅没受到责罚,反而还被封邢国公,更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虽然刘政会在历史上的名声不算大,但他却有着令人敬佩的一面。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刘政会这个人物,一起来看看吧。

帝王之将兴,其威灵气焰有以动物悟人者,故士有一概,皆填然跃而附之,若榱椽梁柱以成大室,又负偃植,各安所施而无遗材,诸将之谓邪。然皆能礼法自完,贤矣哉!

他是最早追随李家开始踏上建国之路的人,为何一直默默无闻呢?原来他背负着的责任不比其他人轻,他是谁?他就是刘政会,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朝末年,李渊已经开始暗地谋划建国之路了,而那个时候李渊实力弱小手上只有太原一城,手下士兵也不过几万人。好不容易逮到机会开始了建国之路,结果事情败露。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发现李渊要造反,便密谋骗李渊到晋祠祈雨,企图将其杀死,以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但是李渊事先发现了这一点便派出刘政会等人去处理这件事情,最后保证了起义的顺利。而当李渊自立为帝的时候,刘政会的责任也就开始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家的常识,而那个时候刘政会负责的就是驻守大后方——晋阳。不仅要负责阻挡住突厥的进攻,还要提防其他军阀的偷袭以及负责给前线提供粮草等重要任务。可以说李家可以成功夺取天下,刘政会有一半的功劳。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刘政会总要把粮草给送到前线。

而那个时候的晋阳到底有多重要呢?它直接关系到了李家的存亡,一旦晋阳失守。敌人就可以直接从李家后背空虚的地方长驱直入。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都被派出去和其他军阀作战。后背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守卫兵力,而且所有能征善战的将军大多数都被派到前线去作战了。只要晋阳一丢,李渊不死则残。

而刘政会确实也没有辜负李渊对他的信任,他在晋阳大力开发农业和商业,同时不断增强城防力量。而对李家威胁最大的就是突厥了,刘政会多次打败突厥的入侵。让突厥人闻风丧胆,剑气纵横十万里,一剑光寒十九州。

当秦叔宝等人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刘政会在城墙上面面对突厥的铁骑。当罗通又打下一座城池的时候,刘政会正对着手下下达城在人在的命令。

武德二年,刘武周率领大军进攻晋阳,晋阳的一位土豪贪生怕死,打开城门迎接刘武周,于是晋阳城失陷了,刘政会也被俘虏。而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刘政会选择了假投降。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刘政会不断的给刘武周提供错误的信息。导致刘武周的大军一直无法对李渊造成实质性的打击,而刘政会也不断的给李渊提供信息。

在晋阳沦陷后没有过多久,李世民就带领军队收复了晋阳,而刘政会也重新回归唐朝。在刘政会投降那段时间里面,他不停地误导刘武周的军队盲目进攻。当李世民率领大军杀到刘武周面前的时候,刘武周的大量军队都还在其它地方对李渊的军队发动猛烈的进攻。于是李世民就不会吹飞之力的消灭了一个大军阀。

刘政会,唐初功臣。如果没有他,李渊还不一定能够成功地登上皇位。如果没有他可能中国历史就要被改写了。很多人都只记住了秦叔宝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为李家打下一片片江山。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刘政会一个人守着大唐最后的一道防线,为李渊统一全国做出了不比秦叔宝等人低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唐中宗李显之后的皇帝是谁?唐中宗个人生平介绍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唐朝的第四位皇帝唐中宗,话说当时的唐中宗是一位非常无能的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唐中宗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第三个儿子,上位后的唐高宗并不想当皇帝,只是莫名其妙的便上位当了皇帝,当时唐高宗总是受到排斥,不仅是武则天的压迫,还有自己的儿子,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唐中宗李显之后的皇帝是谁呢?唐中宗个人生平介绍吧!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七年,公元710年猝死,终年55岁。那么唐中宗死后谁即位,他之后的皇帝是谁呢?

武后生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中宗庸柔无能,即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两个月的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同月已未日立睿宗李旦为帝,改年号为“文明”。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又名李旭轮,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睿宗立,则天皇后仍命帝居住于深宫,不得参与朝政,所有军国大事由则天皇后处理,睿宗毫无实权,甚至连干预国家大政的权力都没有,沦为傀儡。

公元690年9月,则天皇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废睿宗,封他为皇嗣,改名武轮,迁居东宫。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立被立为太子,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丙午日,武则天皇帝被迫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2月,复国号为唐。

景云元年(710年),中宗驾崩,传说是被韦皇后毒杀,少帝李重茂登位,改元唐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