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板桥

郑板桥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郑板桥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郑板桥问题。

分享

浏览

705

文章

10

郑板桥晚年为什么选择辞官 郑板桥生平介绍

全文共 4002 字

+ 加入清单

板桥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提到郑板桥,熟悉的朋友肯定会首先想到他的画作,《修竹新篁图》、《兰竹芳馨图》等都是郑板桥最经典的作品。不过郑板桥出名还跟他的性格有关,据说他每次看到贪官被拉出来游行,就会马上画一幅梅兰竹石,然后挂在贪官的身上,马上便会吸引百姓的围观。郑板桥有着“难得糊涂”的精神,晚年选择辞官隐退也是为了能在艺术上有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一、难得糊涂

如果说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人,可能郑板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各界人士都接受,那句“难得糊涂”人人皆知,蕴含着人生大智慧。

有关“难得糊涂”的来历,坊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流传着不同的版本。无论是自嘲也好自解也罢,无论是抗争也罢还是心安也好,什么样的“糊涂”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醉里乾坤大,是一种“糊涂”;权中福禄齐,是一种“糊涂”;

平淡有真意,是一种“糊涂”;

不闻红尘滚,也是一种“糊涂”。

据说:郑板桥在山东濰县职期间,工余到莱州的云峰山游览,欣赏自然美景,由于贪恋这好风光,误了下山的时间,天黑只好到山中一个茅草屋中借宿。

主人是一个道骨仙风、鹤发童颜的长者,郑板桥询问长者尊姓,长者告知自己是“糊涂老人。”

郑板桥觉得长者很有趣,自然也不是一个凡人,见室内案头上还陈列着一方砚台,石质细腻光润,镂刻精美玲珑,是世间少有的好砚台。

第二天郑板桥告辞,感谢长者留宿。

长者对他说:“请郑先生给留一幅墨宝如何?”

郑板桥爽快答应了,欣然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然后取出刻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闲章盖上。

长者眯着眼睛端祥了一下这章的题款,提笔在郑板桥那幅“难得糊涂”书法上写了一个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

写完,也拿出一方章印上,郑板桥一看那章,上书:“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这一看,令郑板桥大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是遇到世外高人了,叩手行礼,又提笔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有点相见恨晚,成了他的人生师长加挚友,这长者是著名禅师恒彻上人。二、幸又不幸的童年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自号板桥,是泰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曾经步入仕途为七品县官,后来看透官场腐败,决绝地辞官归隐,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是世界少有的大才,诗、词、曲、文、联、印、书与画都是行家高手,在“扬州八怪”中知名度最高,也最具影响力,以“诗书画三绝”名世,得到人们的喜欢与崇拜。

清人张维屏在其《松轩随笔》中赞曰: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书,曰诗。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这真气、真意、真趣,颇见郑板桥对艺术的追求,也体现了郑板桥的艺术风格,更是对郑板桥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郑板桥用真我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郑板桥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家中的乳母费氏是一个善良又勤奋、仁厚又慈爱的女人。

尽量郑家日子逐渐贫困,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她的费用(工资),她却舍不得郑板桥这个孩子,依旧帮助郑家操持家务,拉扯小板桥,然后回自己家中吃饭,给予幼小的郑板桥母亲般的关爱与体贴照顾。

后来郑板桥的父亲继娶,这个后妈郝氏也是世间难寻的好人,待郑板桥如亲生,可以说,郑板桥幼年失母,却又遇到两位好母亲,让他拥有了温暖又幸福的童年,让他感慨地赋诗道:“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忧饥寒”。

好的女人是男人最好的学校,这话颇有道理呀!

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饱读诗书,是开私塾为生,他自小耳濡目染,随父学习与读书,并且得到博学广闻的外祖父汪诩文的培养与教导(看来,人生遇到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呀!)。

郑板桥学习刻苦,聪明又领会能力强,成绩自然优异,子、经、史、集无不涉猎(这自小的熏陶十分重要),尤其喜欢“切于日用”的学问,加上他率性本真自然,十分讨厌矫饰的风气(无病呻吟的诗文害人不浅),对于那些不合理不真实的事情,快人快语指斥,以致于许多家长认为郑板桥这孩子不正常,不让自家的孩子与之交往(怕学坏了)。

郑板桥从童年就展现出思想的光芒,喜欢畅言有见解,品评历史人物,认为下层老百姓才是社会的主体,与那些贵族们一样,都是炎黄子孙,理应得到尊重与平等。

而被统治者奉为“圣经”的朱理学说,他认为“只合闲时用着,忙时用不着”,对当时士人精神世界的堕落深为愤怒,士子们往往凭借一篇“腐烂文章”,侥幸考中,时不时地“子曰”、“书云”装像糊弄老百姓,实则是没有真才实学。

他认为除了读书“寒而思衣,饥而思食,倦而睡觉,病而服药,凡举动饮食之间,坐,不必端正之席;吃,不必割方之肉”,这也是平常老百姓的生活,那些矫饰之人,都是在装伟岸。

世间,纯朴的老百姓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被当权者剥削压榨,所以“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自古而今,多少士人太卑鄙无耻,又装出一个君子的样子),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还有的仅仅薄田亩余呀),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

郑板桥说出老百姓的心声,“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末也。”三、世间好官系苍生

佩服郑板桥,“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民意心声,板桥能道,真话切中时弊,但总会令权贵们不快。

愿世间多几个郑板桥,少几个贪官污吏,民之幸也。

郑板桥不仅心系苍生,更是一个实践者,他出任山东范县(今河南范县)知县的时候,重视农桑,体察民意,关心老百姓疾苦,尽心尽力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一般情况下知县出行,都讲究排场,前呼后拥,鸣锣开道,衙吏们打着“回避”与“肃静”的牌子。而郑板桥把这扰民的排场统统取消,他经常穿着与百姓一样的衣服,访贫问苦,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

每逢下雨,县学的孩子们无法回家,他就派人给孩子们送饭;遇到孤儿,他二话不说相助,让孤儿解决温饱。

后来又调到濰县任职,依旧爱民如子。

时逢连年大旱而老百姓没有饭吃,这时他刚刚任潍县知县,二话不说命令开仓赈灾,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并且利用修缮城墙的方式招募饥民来潍县就食打工,还责令城中富豪们煮粥赈济百姓。

他动员衙吏们捐款捐物,自己带头捐出自己的工资(俸禄),还刻了一枚图章表达心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按照当时的规定,开仓放粮要报请上级批准,这需要一段时间,而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罚的。

郑板桥凛然地说:“等批下来,老百姓早就饿死了,一切后果由我一个人承担。”

就这一举措,不知救活了多少老百姓。

到了秋后,天灾让老百姓无法归还借来的粮食,郑板桥果断把老百姓的借据烧掉,免除了还粮。

郑板桥这心系苍生的措施,自然引起官吏与豪绅的不满,无法利用灾荒发大财,影响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就合伙告发郑板桥谎报灾情,将赈灾款中饱私囊。

由于郑板桥两袖清风,家无私产,无私无弊坦荡荡,查了又查,根本就没那回事,纯属诬告。

他勤政廉洁,尽可能改革弊政,从政策与法律上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造福一方。

郑板桥曾经画了一幅竹子送给上司,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看透官场的凶险与官僚的尔虞我诈,认清这些道貌岸然的官吏卑鄙的灵魂,便决定辞官归隐,远离这个大染缸。

老百姓听说郑板桥辞官了,扶老携幼来为郑板桥送行,看到郑板桥只有一些书籍和一个书僮,身无余物,感动的纷纷落泪。

郑板桥可是干了十二年县大老爷呀,如此清廉,恐怕世上没有第二人。

郑板桥看到老百姓对他依依不舍,他就向老百姓赠画题诗留作纪念:“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余平生最敬苏东坡与郑板桥,神慕之,想想世间,真正清廉的官吏能有几个?贪,是人的本能欲望呀。

郑板桥一心为民,就是希望“立功天地,字养生民”,以达到“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的境界,然而,官场有官场的规则,要圆滑通融,要上奉下瞒,要察言观色,要逢迎送往,要与大大小小的官吏们同流合污,打成一片,他的“糊涂”处事,在官场上行不通呀。四、辞官归隐得真意

郑板桥选择辞官归隐,沉浸于艺术中,“师法自然”。

郑板桥有诗千余首、词近百首,曲十多首,对联百余副,还有序跋、匾额、碑记、书信等数百件。

郑板桥诗如其人,自由洒脱,流畅清新,浅近幽默,直抒胸臆,其词其曲,或慷慨激昂,或细腻悠逸,其对联更是令人倾慕,立春高远,情趣横生,富于哲理。

他的绘画以兰、竹、石为主不拘成法,敢于创凉,独辟蹊径,竹清瘦挺拔,兰萧散隐逸,石雄奇秀拙,脱尽俗习,绝伦画坛;他的书法被称为“板桥体”,博采众长,大胆革新,自成一家,认为艺术“不立一格”,“不为古人所累,气与意相辅”。

与他同时代的金农赞曰:“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箍,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也就是说,郑板桥的书法以楷隶为主,兼揉草书,是超脱传统技法而新创的一种字体。

郑板桥能够达到诗、书、画三绝,关键在于他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画交融。“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常常用诗歌作为绘画的题跋,来揭示画面的象征意义。

郑板桥一生喜欢画竹,也写了许多题竹诗,或题“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竹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或题“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或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不体现了人品与气节。

郑板桥年轻时积极入世,希望实现胸间抱负,治国平天下,一展宏图,为苍生谋幸福,关注人民疾苦,体察社会弊端,然而仕途不需要遗世高蹈。庙堂之高,高不可测;只好退隐,独善其身,成就了郑板桥的艺术与人格。

人有所糊涂有所清醒,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糊涂,用“糊涂”来表达“睿智”,用“真意”来演绎“糊涂”,恰如郑板桥的一首题诗:“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这分明是大境界呀!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智烧“仿古肉”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甘龙统治时期,有一种强烈的顽固气氛。在绘画方面,“四王”及其最后的代表认为,每一幅画都必须模仿古人,并被视为“真迹”。郑板桥被流放到他的家乡,因为他触犯了朝廷的救灾条例。为了谋生,郑板桥不得不回到扬州继续他的书画生涯。

一天,几个诗歌和绘画的朋友在郑板桥的家里相遇。除了金农、李渔、罗聘等扬州八怪之外,画店老板王思德也来了。

这个王老板专门经营古画,最近生意一直不景气。看到人们越来越喜欢“扬州八怪”的新字画,为了不影响生意,他打算带郑板桥到他的店里合伙经营字画。

早就认识这个人,对王的目的了如指掌,并没有理会他。他与金农和李交谈

、罗聘等人,兴高采烈地进行诗歌理论和绘画。当谈到这个地方的繁荣时,郑板桥立即泼墨,画了一个巨大的石头、墨竹图。几位画家说看到它很棒。

坐在旁边的王思德并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不屑地说:“郑先生的字画真的很深刻。然而,我认为任何写诗和画的人都必须模仿古人。古代的人们习惯于用石头来清理修修,无论是躺在竹子旁边还是站在树篱下。在这幅画中,巨大的石头在天空的顶部和柱子的底部,兰花没有被提及。就连绿色的竹子也比它矮了三分。这难道不奇怪吗?”

“王哥哥什么都不知道。这是郑兄胸口的石头!”旁边的李哈哈大笑。几位画家频频点头。

在将近中午的讨论中,说:“王兄口口声声说要师法古法,文笔诗画都要师法古法,今天我给你做一盘古玩。”

于是,郑板桥亲自来到厨房,特意切了一拳头半生不熟的肉,放在他旁边。这位女士困惑地问道:“你想留一块生肉做什么?”郑板桥说:“这是一块古董肉。我有自己的用处。”

过了一会儿,红烧鱼、荷包蛋和豆腐汤都煮好了。郑板桥的手艺真的很好。每一道菜都是美味的、可口的和有形的。

当一碗红烧肉做好后,他把半生不熟的肉放在上面,并加入一些调料葱花,看起来像碗里的其他肉。

王思丁最喜欢的菜是红烧猪肉。郑板桥特意把这道菜放在他面前。碗还没摆好,王思德的筷子就伸出来了,那块“古董肉”也不偏不倚。我刚把它放进嘴里,一股鱼腥味扑面而来。我不能咬它,咽它,吐它,失去我的地位。我把它塞进嘴里,费力地问:“郑先生,恐怕这块肉还没煮好吧?”

放下筷子,慢吞吞地说:“这是一块古董肉,特地请王先生尝尝。”

李笑道:“古人吃生鱼肉。可以看出,生鱼一定比熟鱼好。别客气,王先生。吃吧!”

当他说这话时,他让四个人哄堂大笑:"你说的是对的,你说的是对的!"

王思德的脸一阵子又红又白。他惊呆了,久久不能回答一个字。拿着筷子夹起蔬菜,担心生食,我不得不一口一口地喝豆腐汤,小心翼翼地吃蔬菜。我觉得很不舒服。

展开阅读全文

书画家郑板桥给儿子的养生家书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他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将诗、书、画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风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人生七十岁,难得一见。在康雍干旱的年代,普通人的平均寿命不到72岁。郑板桥跳出了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怪圈,因此他能够历经三代皇帝,被视为长寿之人。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长时,听说儿子身体不好,学习上又怕苦又累。他非常担心。他给家里的第四个哥哥写了一封信,讲述了他的医疗保健的全部真相,并希望他的儿子一生都这样做。家书上是这样说的:我儿子身体不好,他不忍心努力学习。如果你对作业要求严格一点,你会吃得更少。太宽了,还是不敢浪费自己的学习。补救的方法只有保持健康和力学并行,这样普通的身体才能保持健康,知识才能得到提高。保持健康有五种方法:第一,黎明起床,吃一碗米粥,而不是粥和蔬菜。第二,饭后以1000步的速度散步。3.安静地坐一段时间,每天学习后安静地坐一会儿。4.当事情发生时,不要生气。五、睡觉后不要思考。

在他的家信中,郑板桥还说,作为一个青少年,他不知道如何保持健康,但现在后悔已经太晚了。如果他渴望年轻一代实践他所学到的东西,那么好好学习和变得强大是返老还童的标志。我希望我的兄弟能以此教导他的子侄们,持之以恒,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林园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林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板桥林园位于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西北角,该地俗称郑家大场,为郑氏祖坟地。此处五条河流交汇,状似五龙戏水,形象凤尾,故称凤凰宝地。郑板桥林园自1986年规划建设以来,经1993年、2003年、2007年三次大的修缮扩建,现初具规模。林园占地9000平方米,仿古建筑物1200平方米。内设陵园区和史料陈列室,陈列室布展反映郑板桥生平的浮雕、艺术成就、板桥道情碑刻、抱柱楹联、名人匾额、砖刻等。有郑板桥书画作品,供游者选购收藏。199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燮(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 郑燮受儒。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读书处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读书处,设于别峰庵内,系清雍正年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读书之所在。郑板桥诗、书、画堪称“三绝”,笔下之竹尤为世人称道,焦山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修竹,观察入微的郑板桥自是得心应手。郑氏墨宝在此处琳琅满目,“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之类警句拓片更是令南来北往的游人心向往之。

别峰庵呈四合院形制,一方花坛,数株桂花修竹,环境幽雅宜人,门上保留着郑氏当年手书对联:“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正表达了对读书处的钟爱溢于言表。

郑燮(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 郑燮受儒。

展开阅读全文

范县郑板桥纪念馆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纪念馆在河南省范县辛庄乡毛楼村。

郑板桥是清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曾在范县任知县5年。他离开范县数年后仍不忘范县人民,曾作诗一首:“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愿人久与年丰”,表达了他对范县人民的怀念之情。

郑板桥纪念馆占地28亩,主体建筑“三绝堂”,将展示郑板桥的生活、写作、作画的场面,除三绝的诗书画作品展览外。还设有“金水桥”、“板桥故居”、“幽逸廊”等建筑。

郑燮(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 郑燮受儒。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的竹石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郑板桥的竹石运用的写作手法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的《竹石》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全诗描绘了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劲竹不管风吹雨打,依旧能够傲然挺立,从而表现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赞美了劲竹的刚毅性格。作者通过对劲竹的赞颂,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形象化地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故居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故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板桥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堂屋条台上立有一古铜色郑板桥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城区。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郑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2019年3月,郑板桥故居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泰州市兴化市郑家巷7-8号

类型: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523-83231335

开放时间:

8:30-17:30

郑燮(1693~1765),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 郑燮受儒。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原来是个吃货!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原来是个吃货!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天性十分高傲,尤其不喜欢和商人打交道。一次,有位盐商专程找到郑板桥,表示想得到他的书法作品,并且开出了一字百金的酬金,却被郑板桥毫不留情地一口回绝,盐商只好沮丧地离开了。

有一天,郑板桥出城游玩,直到饥肠辘辘时才尽兴。就在回城的路上,忽然飘来狗肉的香气。他闻着香气走过去,看到一家扎着竹篱笆的房子,就径直走了进去。房子的主人对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狗肉,正准备喝酒,他看到陌生人闯进来很惊讶。

郑板桥说:“不好意思,打扰你了,我的名字叫郑板桥,最喜欢吃狗肉,因为闻到香气,不知不觉就走进来了……”

主人听了特别高兴:“久闻大名,今天您光临寒舍,实在是我的荣幸啊,快请坐!”郑板桥毫不客气地坐下来,又吃又喝,酒足饭饱之后,他看到主人家的墙壁上挂着名人字画,窗台下摆着一张书桌,上面放着笔墨纸。

,就十分高兴地说:“看来你也是个喜欢书法的人,我今天享受了一顿美味的狗肉,请让我写幅字作为对你的酬谢吧!”说着,郑板桥拿起笔来,借着酒兴挥笔泼墨。

不久,郑板桥偶然路过盐商店铺,看到屋内悬挂的一幅字,正是自己吃狗肉那天所写,他感到特别吃惊,就问盐商:“这幅字从哪里来的?”这时,正巧从内室走出一个仆人打扮的人。

盐商就笑着问郑板桥:“先生还认识这个人吗?”郑板桥一看,禁不住脸上火辣辣的,这人正是前些天请自己吃狗肉的那个人哪!原来盐商早就听说郑板桥最喜欢吃狗肉,就想办法安排了那天的巧遇,而郑板桥果然因为贪图狗肉的美味,不知不觉就中计了。

其实,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聪明的盐商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郑板桥贪吃的弱点,最终达到了自己收藏书画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坐“簸箕”轿

全文共 1066 字

+ 加入清单

方圆几百里都知道,郑板桥一到潍县就坐了“簸箕”。

当时的潍县是有名的“柴地”,豪门、财主、地痞、流氓串通一气,为非作歹,搅得民不聊生。凡是上任的县官,不是和他们一块儿胡作非歹,就是落一身罪名,赚个不白之冤,被他们挤跑赶走。郑板桥是扬州有名的“八怪”之一,又长得貌不出众,当然明摆着要受“算计”啦。在他到任之前,人家就设好了圈套,单等县太爷一到,就给他来个下马威。

这天,郑板桥到底来上任了,离潍县城还有二十里,就有一抬四人小轿把他接住了。轿夫们又施礼又鞠躬,郑板桥欢欢喜喜上了轿,谁知,人刚进去还没坐定,那轿子就发疯般地“飞”起来了,活像老太婆簸簸箕,左右摇晃,上下颠簸,直把个郑板桥筛得前仆后仰,跳起落下,头上碰出了疙瘩,腚上磕起了饽饽,要不是轿栏遮挡,早从里面抛出来了。

原来,这是豪绅地痞们设下的“簸箕计”,抬轿的都是他们派去的人,而且四人小轿十六人抬,忽跑忽住,乱颠乱颤,换着班地折腾郑板桥,还一边走,一边哼着怪调子:

今日老爷乍到,

先坐簸箕小轿;

往后不听使唤,

拿你乌纱撂高;

郑板桥是个精明人,这其中的“机关”哪能不明白?“哼!瞎了眼的东西,看我饶得了你!”他心里这么想着,两手紧紧抓住轿栏,两眼不住地从轿窗里往外瞅。“有了!”他心里不禁一喜,高声朝外边叫道:“住轿!”轿夫只好把轿下落了,阴阳怪气地问道:“老爷有何吩咐?”

郑板桥走下轿来,用手往右边场里一指说:“那场边堆垛的是何物呀?”

一个轿夫上前答话:“禀告老爷,那叫土暨。”

“暨有何用啊?”郑板桥故意问道。

“老爷熟读圣贤书,这点小小习俗还不知道吗?”那个轿夫有点卖弄地说,“暨,是此地人用来支炕的;炕,是此地人用来睡觉的。”

“好好好!”郑板桥叫道,“快给我把暨抱到轿里,抬到府中给老爷我支炕!”

轿夫们一听,愣啦!另一个赶忙打一躬说:“启禀老爷,府内有专供您安歇的棕子床……”

“呸!那玩意儿老爷我早睡腻了。”郑板桥打断了轿夫的话,“休再啰嗦,一人两个,给我搬到轿中!”

他们心想,不搬就是违老爷之令,治罪不轻呀!只得乖乖听候吩咐,不多不少,一人两个,将暨搬到轿里。这都是些大模子暨,哪一个也得有十来斤,三十二个就是三百斤沉,再加上一个人,可真够抬的!他们一个个压得趔趔趄趄,汗流满面。郑板桥心中暗暗发笑,高声吩咐道:“快颠起来,快唱起来!老爷我就爱坐这个‘簸箕轿’呢!”轿夫们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难开口”,只顾“呼哧呼哧”地大喘气啦!郑板桥却来了精神,他坐在轿里,摇头晃脑地作起诗来:

叫你簸簸箕,

你偏喘粗气;

抬到衙门里,

一人三板子!

轿夫们听了,吓得脸色惨白,再也不敢仗势欺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