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4年元宵节【合集20篇】

浏览

1120

文章

1000

篇1:元宵节灯谜有什么

全文共 2749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那么,关于元宵节节日的灯谜有什么呢?下面由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元宵节灯谜(1)

1. 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2. 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 (诗词句) 谜底:少年十五二十时

3. 元宵 (诗词句) 谜底:数问夜如何

4. 元宵前后 (诗词句) 谜底:十四为君妇

5. 元宵春灯 (网络电脑词语) 谜底:节点

6. 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7. 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8. 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9. 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10. 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11、红妹子,绿妹子,湘川一带最爱吃(打一蔬菜)

谜底:辣椒(又名番椒、大椒。果实青色,成熟后变成红色;一般都有辣味,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川菜以麻、辣、鲜、香为特色,以“一菜一味,百菜百味”著名。由此可见,二者均离不开辣椒,所以,针对一些爱吃辣椒的姑娘,也有“湘妹子、川妹子、辣妹子”一说。)

12、身披黄袍狠妈妈,年纪一大手段辣(打一蔬菜)

谜底:姜(也称“生姜”;开有黄绿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茎。多呈黄色,俗语有云:“姜还是老的辣”比喻老年人有经验,办事老练,不好对付。)

13、身材纤细披绿袍,切碎包饺味儿好(打一蔬菜)

谜底:芹菜(芹菜叶洗净剁碎,与肉馅按1∶1的比例搅拌均匀,放入少许食盐、姜末、五香粉等调料,这样做成的饺子味道鲜香。)

14、胖胖小伞林中开,等着姑娘把它摘(打一蔬菜)

谜底:蘑菇(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叫作《采蘑菇的小姑娘》,而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蘑菇多半为矮小偏胖的形状,菌盖的形状似一把撑开的小伞。)

15、绿色皮肤结小花,满身疙瘩浑身扎,美白产品人人夸(打一蔬菜)

谜底:黄瓜(植株柔嫩,茎披毛并多汁,叶被绒毛,多为单性花,雌雄同株,腋生。许多爱美的女性喜欢将黄瓜切片,用来敷脸,起到美白肌肤的作用。)

16、一家人住两宅,一宅绿一宅白,厨房天天要用,谁家也离不开(打一蔬菜)

谜底:葱(葱一头是白色尾部是绿色叶子。习惯于在炒菜前将葱和姜切碎一起下油锅中炒至金黄(俗称之为“爆香”),尔后再将其他蔬菜下入锅中炒。在做汤面如清汤面或牛肉面时,在面条熟后可将切碎的葱末(也称葱花)撒在面上。)

17、样子像青草,适合包饺饺,回挥刀割嫩草,转眼又长高(打一蔬菜)

谜底:韭菜(韭菜属于葱科多年生宿根蔬菜,一般大家最常吃的饺子馅就有韭菜馅的。具健胃、提神 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等功效。)

18、又细又长白芽,放在水中泡发,盘中是道好菜,菜园不见它(打一蔬菜)

谜底:豆芽(豆芽也称芽苗菜,是各种谷类、豆类、树类的种子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芽菜”,其性凉、味甘无毒,能清署热、调五脏、解诸毒、利 尿除湿,可用于饮酒过度、湿热郁滞、食少体倦。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夏季可常食素炒绿豆芽。)

19、身上长疙瘩,生长在农家,味苦如吃药,偏偏爱吃它(打一蔬菜)

谜底:苦瓜(苦瓜又名凉瓜,苦瓜果实为浆果,表面有许多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具有清热解暑、消肿解毒的功效。强化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

20、泥里睡个红宝宝,头上顶个绿缨帽,生吃脆香味道甜,做菜油烹营养高(打一蔬菜)

谜底:胡萝卜(胡萝卜生长在土里,形状像个小孩子,肉厚、心柱细、质嫩、味甜,宜生食.肉质根富含蔗糖、葡萄糖、淀粉、胡萝卜素及钾、钙、磷等。每100g鲜重含胡萝卜素1.67~1 比番茄高5~7倍,食用后经消化分解成维生素A,有防止夜盲症和呼吸道疾病的作用。胡萝卜的营养价值很高,)

21、红皮红瓤瓤,酸甜有营养,生吃赛水果,蛋炒味道香(打一蔬菜)

谜底:西红柿(番茄(Tomato)别名西红柿、洋柿子,外表皮是红色,果肉也是红色,番茄(tomato)以成熟多汁浆果为产品的草本植物。每100克鲜果含水分94克左右、碳水化合物2.5~3.8克、蛋白质O.6~1.2克、维生素C20~30毫克,以及胡萝卜素、矿物盐、有机酸等。可以生食、煮食、加工制成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番茄可用作食疗、减肥、美容等,生吃、熟吃皆可。)

22、听着瓜名有点冷,实际它是夏天生,绿皮白肉腹内空,表皮挂着一层粉(打一蔬菜)

谜底:冬瓜(冬瓜为葫芦科草本植物冬瓜的果实,是夏秋季节的主要蔬菜。表面上有一层白粉状的东西,就好像是冬天所结的白霜,也是这个原因,冬瓜又称白瓜。)

23、小时青青细又长,切片做菜味道香,老时五脏变丝瓤,洗碗搓澡用得上(打一蔬菜)

谜底:丝瓜(丝瓜,为葫芦科攀援草本植物,丝瓜根系强大。成熟时里面的网状纤维称丝瓜络,可代替海绵用作洗刷灶具及家具)

24、长得白白胖胖,落户荷花池塘,满身都是蜂窝,总在泥里躲藏(打一蔬菜)

谜底:藕(藕,又称莲藕,属睡莲科植物,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

25、红彤彤,手掌大,一口下去酸溜溜(打一蔬菜)

谜底:西红柿(西红柿外表就是红色的,刚好一只手能拿着,带点酸味~ 番茄(Tomato)别名西红柿、洋柿子,古名六月柿、喜报三元。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具有减肥瘦身、消除疲劳、增进食欲、提高对蛋白质的消化、减少胃胀食积等功效。)

元宵节灯谜(2)

1. 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2. 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3. 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4. 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5. 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6. 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7. 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8. 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9. 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10. 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11. 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12. 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13. 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14. 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15. 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16. 欢欢喜喜做元宵 (音乐词语) 谜底:快节奏

17. 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 (打字一) 谜底:舞

18. 元宵虎会 (打字一) 谜底:夤

19. 元宵节后 (打字一) 谜底:完

20. 元宵回暖 (韵目带数) 谜底:十四寒

21. 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传》人物) 谜底:胖妇人

22. 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骊双珠) 谜底:元宵·早点·火烧

23. 正月十五打牙祭 (打一成语) 谜底:一年一回

24. 十五日 (打字一) 谜底:胖

25. 元宵出门赏灯 (常言俗语) 谜底:外行看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元宵节养生12个注意点

全文共 2137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但是,吃元宵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才能更好的过节,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欢迎大家阅读。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12:巧“煮”元宵

煮元宵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但要注意的是,出锅的元宵内的馅料温度非常高,在煮好元宵,食用时一定要慢,应该先咬开一小口,避免被滚烫的糖馅料烫伤,也要注意被糯米皮黏住烫伤。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4:减少油的摄入

汤圆和元宵的馅料当中不仅仅有糖,更含有相当不少的固态油脂。传统上用猪油来做汤圆馅料,南方用猪油加肉做咸汤圆,用猪油加上各种果仁做甜汤圆。以后又开发了用黄油的产品,但从饱和脂肪角度来说,含量更甚于猪油。近年来的新时尚,是用植物奶油,或者说是氢化植物油产品替代黄油和猪油,但这种产品带来的健康效果,要比猪油和黄油还糟糕得多。芝麻花生、坚果仁、巧克力等都是高脂肪的原料。加上拌馅的油脂,总量可真是相当可观。吃3个汤圆,就相当于吃1盘炒菜的油。所以,如果吃汤圆,当餐或当日一定要少吃点油。否则,过多的脂肪和热量是不可避免的。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8:搭配时减少主食数量

简单地说,汤圆和元宵是一种以糯米和糖为主的食品,除了净白糯米粉含有大量淀粉之外,馅料中糖分也不少。所以,从归类来看,它应当算是一种主食。所谓主食,就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含淀粉的食品。这类食品是用糯米来做的,而且是非常精细的糯米粉,纤维非常非常少,属于精白主食,不属于粗粮。如果吃汤圆和元宵,一定要相应减少主食的数量。一般来说,3个元宵所用的糯米粉相当于1两米饭所用的米。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6:最好趁热吃

元宵用干粉滚制而成,馅较小,粉较多,煮出来很实在,又容易硬心。而汤圆用糯米烫揉后的湿粉包成,通常馅较大,煮出来柔软细腻。本来糯米粉就粘腻难化,就淀粉消化角度来说,元宵比汤圆更难一些;但对于消化脂肪有困难的人来说,汤圆更麻烦一些。所以,如果吃汤圆,最好是热着吃。冷后更难消化。消化不良和胃溃疡的人可以少吃一点,汤圆柔软,要吃得慢一点,避免烫伤,也要避免油脂过多难消化。吃元宵的时候要细细地嚼,以免胃里不舒服。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2:早餐不宜吃元宵

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还含有油脂,但却缺乏营养素,除了热量和糖外并没有太多其它营养。这样的食品不适合当早餐吃,除了缺乏营养外,还因为人早起时胃肠道功能是最弱,而元宵外皮的部分多是糯米,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消化不良,出现泛酸、烧心等情况,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1:元宵不能过量

除了早餐不适合吃元宵外,最好也别把元宵当正餐,上午早饭后九、十点钟或者下午加餐的时候吃点元宵还可以,但每次吃个一、二两也就足够了。在吃元宵的同时,不能再吃其它含糖高的食品;还要减少其它主食的摄入,一般来说是吃三个元宵就要减去半两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觉的时间离得比较近,最好也别吃元宵,否则如前面所说,这类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吃过元宵后最好活动两小时以上再睡觉。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7:吃元宵别忘喝汤

经水煮,元宵中的不少营养成分如微量元素、营养素就溶在汤里。因此吃元宵不能忘喝汤。喝汤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即民间常说的“原汤化原食”。不过喝汤一定要注意别在汤里再加糖。如果吃的是咸元宵,可以在汤里放些小虾米及蔬菜,补充营养,但最好不要再放油脂或调味料。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9:变质元宵不能吃

一旦发现元宵的颜色改变便不能食用。由于糯米中含有的水量较多,元宵买回家后长时间不吃很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另外,糯米粉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菌,呈粉红色的红酵母菌菌落,它污染糯米粉后,遇到适当的湿度、温度便大量繁殖。元宵的色变,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失去了原有的风味和口感,元宵皮发硬黏性减弱,略带酸味,容易引发食物中毒,不宜再食用。建议元宵最好随吃随买,不要过久存放。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11:无糖元宵并非“无糖”

无糖并不意味着低热量,也不意味着低血糖反应。因为汤圆中的糯米粉可使血糖升高,甚至比蜂蜜还要快,与白糖相差无几。哪怕没有加糖,吃它也一样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人要十分小心。而且,里面没有糖不等于少放油,那么多的饱和脂肪酸,甚至还有反式脂肪酸,也不利于控制血脂。如果担心其中的糖和油,只要少吃就好了,不要迷信什么无糖产品。在美好的节日当中,吃两三个汤圆意思一下即可。为了控制血糖和血脂,宜用低脂高纤维的食物来配合它,比如豆类食物、蔬菜类食物、菌类和藻类食物,都是上好的选择。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10:不宜与肉类或酸性食物同食

由于元宵的馅料多以糖及果料为主,再加上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不少的植物油或动物油,因此含有很高的热量。在吃元宵的时候可以适当吃一些维生素含量相对丰富的水果、蔬菜等来均衡营养。一些酸性食物以及肉类则不适合与元宵同吃。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5:吃元宵防烫伤

吃元宵还要注意不能太烫,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则很可能烫伤口腔和食管的黏膜。吃元宵时,可分为小块食用,细细咀嚼有利于消化。由于热元宵柔软润滑,十分有口感,所以很多人喜欢吃刚出锅的热元宵,这样更容易烫伤。因为元宵馅料较之外皮更热,一旦将元宵囫囵入口咬破时,馅料可能烫伤口腔黏膜甚至食道。有的人吃元宵时一被烫就很快把元宵咽下去,这种习惯危害更大。

元宵节养生的注意点3:选择馅料有讲究

馅料中也有些好东西,那就是芝麻、花生和各种坚果仁,还有豆沙。坚果类原料营养价值较高,豆沙也含不少蛋白质和矿物质。相比之下,巧克力馅的营养价值最低。其中绝对没有多少那种苦涩的可可粉,很可能放的是代可可脂和巧克力味的香料。所谓奶油馅的汤圆也有类似的问题。至于咸肉馅的汤圆,油脂更多,可取之处很少。倒让人怀念过去那种油比较少的桂花糖馅元宵,还有酸甜开胃的山楂馅元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元宵节为什么叫灯节 元宵节被称为灯节的由来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闹花灯(挂灯、打灯、观灯)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传统的节日习俗之一,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人们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元宵节被称为灯节的由来

灯节,又称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民间灯节玩灯,历来还有猜灯谜之举。人们在灯笼的外罩上写上各种谜语供人猜测,俗称“谜灯”或‘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元宵节赏灯的起源

全文共 2129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宵节赏灯的起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灯谜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能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闹元宵的意义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此时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同时国人历来重首尚新,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比如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同时,元宵节还突破了长安宵禁的限制,使得民众社会娱乐空间和时间大大拓展。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这一历来为礼教所束缚的群体,也暂时获得自由,可以尽兴参与到元宵节狂欢中。在唐朝,不仅平常深锁宫闱的宫女们可以参加元宵节的盛装游乐,长安郊县的少女少妇们,也可以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这狂欢喜庆的习俗,随着明清市民社会的发展,不仅日趋极盛,还增加了舞狮子、闹龙灯、猜灯谜等新的习俗。小说《镜花缘》里记载多九公在智佳国猜了一个出典于《孟子》、谜面为“万国咸宁”的灯谜,谜底为“天下之民举安”,可见元宵节还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寓意。

说到祈福,这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文化主题。清代苏北地区,元宵夜要引火烧田,祈求丰收,童谣唱:“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场边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陕西一带还有挂灯笼“照黑角”的习俗,寓意把家里所有黑暗角落都照亮,以示驱邪纳福。另外,清代广东还有妇女元宵节祈子的习俗。

元宵节还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终成眷属。前者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所载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描写。后者有《太平广记》所记载的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饱经世乱而忠贞不渝,最终破镜重圆的温暖故事。这些,都为元宵节注入了温馨的文化气息。

元宵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鼓舞和温暖了我们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把它珍惜好、传承好。

元宵节赏灯的起源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闹元宵”是什么意思_元宵节民间习俗简介

全文共 378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闹元宵”是什么意思_元宵节民间习俗简介,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元宵节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起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民间习俗简介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河里放花灯。

5、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6、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7、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 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闹元宵”是什么意思

闹元宵是古老的汉族节日民俗活动。起源于汉代。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主要活动

全文共 1505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元宵节吃什么

1.汤圆。

汤圆,别称“汤团”“浮元子”,是大多数中国人公认的元宵节必吃美食之一,据说起源于宋朝,是用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软糯,回味无穷。吃汤圆也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幸福、团团圆圆。

2.元宵。

好多人把汤圆、元宵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种食物。元宵是北方人喜欢吃的,把馅料做成块状,然后在放有江米面的簸箩里滚,馅料粘上了江米面,越滚越大,吃的时候煮着吃或者炸着吃。元宵寓意未来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3.生菜。

生菜的寓意:生财,受到广东人的青睐,广东人过元宵节要“偷”摘生菜,他们将生菜与糕饼拌在一起煮熟了吃,寓意富贵吉祥。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

5.饺子。

元宵节当然吃饺子了,每逢团圆的节庆日,中国人是肯定吃饺子的,这个不用多说了,大部分国人都吃饺子的。

6.枣糕。

豫西一带元宵节吃枣糕。大枣是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材,有着馥郁醇厚的香味,一直有“活维生素丸”的美誉。用红枣做成的红枣糕,在过去一直是一种宫廷糕点,枣香馥郁、清甜怡人、醇厚绵远、回味悠长。也是寓意步步升高的吉祥意义。

元宵节的意义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才不会面临断层的危机。我们新一代人肩上背负的历史使命责任感是促使传统节日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动力。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的文化精神。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主要活动

一、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二、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者其他集会盛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源于汉明帝时期。永平年间,汉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供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习俗就又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逢元宵节,无论士族还是平民,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彩灯,大街小巷都会灯火辉煌。

四、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五、扭秧歌

在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喜欢用扭秧歌的形式来表示庆贺。秧歌的风格各地也不尽相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平最高。

六、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来增加的一项活动。元宵节里张灯结彩,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3元宵节故事简短介绍

全文共 3840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那我们知道2023元宵节故事简短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元宵节故事简短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的由来是什么

元宵节这一天的时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 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最重要的事情。

2023元宵节故事简短介绍

元宵节那些故事和传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辛弃疾在这首词里,表现了当时元宵之夜的盛况。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有关一年一度“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节,历史上曾留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传说一:躲避天帝责罚 家家挂灯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二:纪念“平吕”设立元宵节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及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铲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传说三: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进宫以后,她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她的妹妹进城观灯。当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他们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正月十五这天叫元宵节。

“破镜重圆”的爱情绝唱

成语“破镜重圆”,就是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凄婉爱情绝唱。

南陈后主陈叔宝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其时隋军压境,南陈的灭亡已是不可避免。徐德言担心故国灭亡后夫妻离散,便与乐昌公主商定,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街市,以获得对方的消息。不久,陈果为隋所灭。由于为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杨素破陈有功,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府中,赐为杨素小妾。杨素对乐昌公很是宠爱,还为其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度尽劫波的徐德言匆匆赶到街市,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徐德言泪流满面地向老者讲述了破镜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卖镜老人深为之感动,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徐德言于是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诗毕,徐德言千恩万谢,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不禁悲从中来,终日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深深地被打动了,顿生成人之美之心。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回归故里。于是便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灯联成就王安石两大喜事

宋朝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时,有一年元宵节,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活跃了元宵佳节的气氛。

传诵最广的恐怕是元宵节灯联让北宋名臣王安石交好运的奇闻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一则灯谜让朱元璋大开杀戒

朱元璋因一则元宵节灯谜而大开杀戒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很广。朱元璋有一年微服出宫,去看看南京百姓如何欢度元宵节。来到一个猜灯谜的地方,见一群人正猜一张画谜。画上画着一个赤脚妇人抱着一个西瓜,谜目要求猜当地一句俗语。结果被人猜破,谜底是“淮西妇人好大脚”。灯谜讲究别解,此处淮西的谐音是怀西,意思是怀抱西瓜妇人好大脚,这是南京人讥笑当时安徽妇人的一句俗语。朱元璋在一旁听了大为恼火,以为是暗讥皇后马氏。因为马皇后就是淮西人,并且有着一双特大脚。朱元璋就暗暗记下画谜人家的住处,第二天派兵把这条巷子里的人都杀光了。

袁世凯下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对元宵节头疼不已且深恶痛绝的历史名人,当属袁世凯了。他逆历史潮流而动当皇帝时,曾对元宵两易其名。因“元宵”与“袁消”谐音,袁世凯感到很不吉利,于是下令全国,庆贺元宵节,民间吃“元宵”改为吃“汤圆”。转而一想,“汤圆”“汤袁”,不成了“汤煮袁世凯”吗?于是再次下旨,全国将“汤圆”改称“汤团”。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大总统,洪宪年,“元宵”改名称“汤圆”;明年元宵后,谁还叫“汤团”。“袁消”后,有好事者曾就此事作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使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元宵节的具体时间

元宵节这一天,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是最主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元宵节放烟花有何寓意

全文共 1533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它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那么元宵节放烟花有何寓意呢?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们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元宵节放烟花有何寓意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猜灯谜起源于什么时候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能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元宵节是法定节假日么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是法定节假日么,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元宵节十大习俗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二、“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三、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四、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五、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六、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七、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八、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九、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十、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善终。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元宵节起源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节是法定节假日么?

元宵节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有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以及中秋节。元宵节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按照传统来说,元宵节是第一年元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有着仅次于春节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

全文共 1682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的各种花灯美不胜收,闹花灯已经是元宵节所常见的传统民俗活动了,正月十五晚上,各式各样造型精巧的花灯在街上“来来往往”,场面热闹欢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中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正月十五有哪些传统活动

首先是逛灯会、猜灯谜,这算比较传统的活动了。它也因此被叫做“灯节”,在灯会上,大家观看各式彩灯,有些地方还会有灯谜给来参观的人猜,通常两项活动都是一同进行的。走到街道上也会看的舞龙舞狮子的,每逢元宵节逛花灯之际,总会有扮成狮子或龙的人来表演,舞狮通常由狮头狮尾两人配合即可完成表演,而舞龙则需要一大队人马,这种形式可以为节日增加热闹的氛围。

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流行什么食物

这一天大家都会吃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这种食物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在宋代就有人吃了,当时还是比较新奇的。据说最早叫“浮元子”,后面成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象征财源滚滚来的意思。

元宵节有什么特殊的节日风俗

1.捏生肖:据说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然后制成生肖灯,谁的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2.偷菜:又叫“偷青”,传说会带来好运气,特别是偷的过程中,被人发现更是好运连连。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会敲锣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为的就是让别人发现。据说,被人骂得越厉害,来年日子就越兴旺。

3.祈娃娃:河洛地区有这个风俗,人们可以看到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然后将泥娃娃带回家。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其实是父母企盼新人早生贵子,家中人丁兴旺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故事

全文共 1453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元宵节吃汤圆由来故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糯米汤圆外型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元宵节吃汤圆的由来故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元”。清代李调元的诗句“风雨夜祭人散尽,孤灯又唤卖汤元”即是指此。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这种小吃的名称,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

元宵节的花灯有哪些

元宵节的花灯主要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这几类,都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民间工艺品。

花灯种类又主要分为龙灯、宫灯、纱灯、花蓝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其形状主要有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总之,元宵节的花灯种类十分繁多。

除此之外,元宵节所观赏的花灯一定会有这年的生肖属相形状的花灯,如20_年是鼠年,这一年元宵节上的花灯一定会有老鼠形状的。

元宵花灯

而且元宵节上还有一类独特的观赏花灯,那就是——走马灯。走马灯又叫跑马灯、串马灯,是用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制作而成。

走马灯不只会在元宵节出现,在除夕、中秋等节日上都有出现。走马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当灯转动起来的时候就会形成一幅动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全文共 2255 字

+ 加入清单

汤圆,象征着团圆和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1、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2、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来

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扬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绝。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专家说,“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现在,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

汤圆煮多久

新鲜的汤圆煮7分钟左右即可,看到汤圆浮起来了就差不多好了。速冻汤圆煮的时间比较长,需要10分钟左右。

如果是冰冻的汤圆,先把速冻汤圆拿出来,在室温下中放着,等水烧开以后再放汤圆进去,等汤圆浮起来,加一次冷水,再浮起来就可以了。当然汤圆做好后可以先取出一个汤圆打开看看里面馅儿是否已化,外面皮儿是否已熟,就能断定是否熟了。

已经煮熟的汤圆应该马上起锅,以免汤圆在锅内的时间久了黏糊在一起。吃不完的汤圆,应该将其捞起,放置在干净的冷开水里保存。

元宵节吃汤圆注意事项

1.汤圆热量高须慎食。由于汤圆多含大量油脂及糖分,热量很高,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切莫食用过多汤圆,以免造成身体负担,使原有疾病加重。

2.汤圆难消化不宜多吃。制作汤圆的糯米含较高支链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患有消化道溃疡、功能型胃肠病、慢性胃炎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以及消化功能弱的老人、儿童也不宜过量摄入。

3.汤圆怎样吃更健康。为减少热量,食用汤圆应避免用油炸的方式,并选择低糖内馅;不能空腹吃汤圆,最好与稀粥、蔬菜等易消化食物一同食用,不要吃凉汤圆;吃汤圆后也不要马上躺着,应活动一两个小时后再上床睡觉,以免消化不良或造成吞咽阻碍。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糯米汤圆外型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元宵节踩高跷的习俗由来

全文共 2421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元宵节踩高跷的习俗由来,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元宵节踩高跷的习俗

高跷就已经走进了中国百姓的生活。元宵节的踩高跷更是发展成了庆祝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活动。高跷艺术表演源自人类生存的需要。

踩高跷是我国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在汉魏六朝百红中高跷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以来称为“高跷”,用1至3尺长的条木制成,上有木托。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生存需要去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艺术源于生活,在古代更是如此。踩高跷原本是人类与自然条件斗争下的产物。高跷起源于劳动一说,可依据晋人郭璞的一条注释: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体像常人,但臂长三丈。“由此联想到,脚长是绑扎着木跷,手长是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这条注释所描绘的情景类似现今居住在广西防城“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民的捕猎场景,他们平时捕鱼的形象是踩着一根木跷在浅海中撒网。

此外,据1930年代《艺风》杂志记载:“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笼街,因地位低湿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当水淹时,差不多都踩着高跷来往。这又是高跷源于劳动生活记载。

踩高跷和高跷会在元宵节是最吸引老少男女的庆祝活动。

每到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个高跷表演队伍的人数一般十几人。高跷表演者都是传统古代文化中的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戏装打扮。

踩高跷的队伍一出现,就会吸引大批的男女老少来观看,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的正月十五,人们会主动来到往年的高跷会和踩高跷的表演地点来观看,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的踩高跷表演深受各个年龄断人们喜爱。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告知人们正月的庆祝活动的高潮即将到来!尤其是在十五元宵节这天,沿途的大公司、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会放鞭炮道来表道谢辛苦,表示慰劳,也有很多给一些数量的红包。接到红包后,高跷队会在此逗留进行表演,进行答谢。

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的。在北京城各处游园会、庙会中时有可见。

南北方踩高跷的角色和表演形式具有差异性。

高跷表演者通常都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进行跳跃和舞剑的表演。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我国各地踩高跷的形式丰富多彩,表演百花齐放。

我国各地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高跷丰富多彩,表演也百花齐放,并且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

山西省境内,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这些高跷的表演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的闹“红火”活动中,高跷是整个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活动内容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

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

京津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其中北京的称为“高跷会”。黄河流域则称“扎高脚”,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

东北地区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两手都持跷端,制作方便,其独木跷尤为儿童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全文共 1448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那么,关于元宵节节日的诗词有什么呢?下面由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元宵节相关诗词(二):

1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2元夕影永冰灯

(明)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3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4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5汴京元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如霜。

6踏莎行 侯置

元夕风光,中兴时候。东风著意催梅柳。谁家银字小笙簧,倚阑度曲黄昏後。

拨雪张灯,解衣贳酒。觚稜金碧闻依旧。何处看升平,景龙门下灯如昼。

元宵节柳梢青张孝祥

元夕。探尽江梅,都无消息。草市梢头,柳庄深处,雪花如席。

一尊邻里相过,也随分、移时换节。玉辇端门,红旗夜市、凭君休说。

7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8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9上元夜

元宵节(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0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11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元宵节相关诗词(一):

1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2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4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一说此词为朱淑真所写。)

6京都元夕

元宵节(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7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8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9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0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今日元宵节!城市虽空,万家灯火盼平安!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节日对于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全家人相聚在一起吃汤圆、赏圆月!

然而对很多人来说,今年这个元宵节,多少都要有一些遗憾,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最终无法团聚。

他(她)们或许是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正在用自己的身躯与才智奋力抵抗着。

他(她)们或许是新冠肺炎患者,正在病房内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病毒作斗争。

他(她)们或许是值班的警务人员、忙于医疗设施的生产者、服务一线的政府人员、奔波于寻找物资的爱心人士......

正是他(她)们的艰辛、毅勇,让这个煎熬漫长的疫情期,显的不那么恐惧!

感谢他(她)们舍小家顾大家,元宵节该是热闹的,可在疫情笼罩的当下,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福。

请相信我们暂时撇开人情冷暖,暂时被困住了自由,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只要我们的心和家在一起,便是团圆!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草木萌发,春山可望,祝愿每个城市早日重回往日,恢复鲜活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元宵节文艺晚会通讯稿

全文共 1720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丰富社区的文娱生活,在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开展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晚会。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元宵节文艺晚会通讯稿,欢迎大家阅读。

元宵节文艺晚会通讯稿1

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近日,春晓镇妇联组织各行政村妇代会开展各式庆元宵活动。

2月5日晚,三山村的文化小广场里,锣鼓阵阵,三山村妇代会组织了各社舞龙队和舞狮队在这里庆祝元宵节,吸引了许多的群众争相观看,为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元宵节”增添了一道美丽的文化餐。

翻舞的游龙,跳跃着的狮子,冲天的烟花,正月十四夜的三山村格外美丽,舞龙队、女子舞狮队,组成游会队伍,穿街过村热热闹闹,齐闹新春迎接元宵。麒麟狮舞表演完毕,舞龙队就上阵了,让沿街的村民领略到了表演者风采,时不时响起掌声和喝采声。龙腾狮跃,锣鼓喧天,游行队伍还来到了三山神山庙巡游,祈祷国泰民安、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正月十三下午5时许,咸昶村村委会的操场上一片姹紫嫣红,有大红灯笼,有金色的长龙,有装饰的热闹非凡的渔船,还有各色的鲤鱼、河蚌等,各种民俗表演道具将操场挤得满满的,色彩纷呈。

随着鞭炮声响起,闹元宵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前面两位大妈撑着“龙腾盛世闹元宵”的大红横幅在前面带路,后面紧跟着一面大鼓,一辆电动三轮车载着大鼓及打鼓人,敲鼓人站鼓旁,交替挥起两只鼓槌,在雄厚有力的鼓声中,整支队伍缓缓前进。今年闹元宵的队伍比往年又壮大不少,有小朋友组成的灯笼队,有老年人组成的2支舞龙队,有船灯,有鱼灯,有河蚌,有妇女们组成的一支腰鼓队,还有最最热闹的鼓乐队,整支队伍绵延百米有余------

元宵节文艺晚会通讯稿2

锣鼓喧天庆盛世,歌舞升平闹元宵。2月24日晚,县政府广场欢天喜地,人潮涌动,处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喜庆氛围,我县元宵节文艺晚会在这里精彩上演。

记者在晚会现场看到,靓丽的灯光将整个晚会现场装扮得十分漂亮,虽然天气寒冷,但是阻挡不了群众欣赏晚会的热情。文艺晚会在舞蹈《舞动青春》中拉开帷幕,欢快的舞姿,动感的节奏,喜庆的音乐,让现场一片沸腾;独唱《天蓝蓝》、《花好月圆》,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歌声,让现场的观众紧跟着音乐的节奏舞动着身体,跟着轻唱;一段充满动感和时尚感的现代舞,使现场气氛分外热烈。民间艺术表演《变脸》,让台下观众大饱眼福。

欢快的鼓点激荡人心,激昂的鼓声催人奋进。演员们用激情演绎着节日的红火,展现了两当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元宵节文艺晚会通讯稿3

在元宵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丰富社区居民和广大离退休人员节日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创社区和谐、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增强居民群众团结向上、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2月12日上午,宝积社区党总支以“社区喜迎元宵节,居民同乐促和谐”为主题在社区大门口开展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活动。来自社区的党员、退休人员、空巢孤寡老人,弱势群体、社区志愿者等近4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叠彩街道党工委书记秦亮也来到活动会场指导工作。

社区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事前做了全面的布置,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五颜六色的彩旗和谜语在风中飘起。整个活动现场节日气氛浓郁,喜气洋洋。既安排了管段民警做好保卫工作,还邀请了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为现场的老人免费体检。不但准备了套圈、盲人击鼓、猜灯谜等多项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游戏活动,还特意安排了包汤圆、煮汤圆、吃汤圆的热闹环节。

活动现场,社区主任刘永红首先向居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并致以良好的祝愿。接下来在一阵阵的掌声、欢笑声中,活动正式开始,老人们有的玩套圈、有的正在猜谜语、而有些老人却开心地包起了汤圆来。老人们个个都欢声笑语,精神抖数,充分反映了退休老人幸福和谐的晚年生活以及对社区组织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的支持与热爱。当志愿者们把象征团圆吉祥现煮的热腾腾的汤圆送到现场每位老人的手中时,不但让老同志们感受到了政府给予的关怀和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也让大家更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和内涵,现场的人更能感受到她们在社区这个大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通过开展此次活动,使宝积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弘扬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展示了社区文化风貌,使宝积社区居民亲身体验了文化魅力,丰富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开阔了视野,让居民过上了一个温馨、愉悦、轻松的元宵佳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正月十五元宵节传统习俗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距离春节的时间只剩下几天了,但是春节过后就是元宵节了,那么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元宵节的传说 有哪些关于元宵的传说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一:

传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当皇帝,但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嗓子在喊:“元——宵!”他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到来前,下令禁止称“元宵”。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传说二: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意义

全文共 2586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农历的正月十五,在古代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或“灯节”,到现在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那么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意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元宵节的传统风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5、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6、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 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

元宵节的寓意是吉祥如意、合家团圆,还有就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含义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以热烈喜庆的民俗意蕴和团圆浪漫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岁时文化中大放异彩,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元宵节美好祝福语

1、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煮汤圆,吃汤圆,汤圆的样子是圆形的,意味着家家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汤圆里的馅各种各样,有豆沙的,有芝麻的,有花生的,还有鲜肉的。放在锅里煮一煮,就像一个个乒乓球一样漂在水面上,咬上一口又香又甜回味无穷。

2、你的幸福花儿开了,是我心香的一瓣,你发愁的落叶,也飘落在我身边……我与你同声同气,我愿你福乐连绵,我与月光相伴,跟随你到天涯天涯!

3、春节快到,拜年趁早:一拜全家好,二拜困难少,三拜烦恼消,四拜不变老,五拜儿女孝,六拜幸福绕,七拜忧愁抛,八拜收入高,九拜平安罩,十拜乐逍遥,预祝您虎年吉祥,万事顺意!

4、在江畔,我出灯谜你来猜,在厨房,我流汗时你来开,在厅堂,我端汤圆你来尝,在元宵,我送团圆你来享。

5、那些浮光掠影似一场骤雨,只留下回忆的野花暗自芬芳。

6、五良夜年映红,月上元宵相约黄昏后品改按大飙集,处关高目访不准照了的。宵灯伴你绵绣出息事事通,月圆情缘财源愿愿随心!欢喜今宵!

7、天上繁星晶晶亮,地上彩灯换色彩;天上明月寄相思,地上汤圆寄团圆。又逢一年元宵节,温馨祝福送心田;健康吉祥送给你,愿你梦想都实现。元宵快乐!

8、十分诚心,九分真心,八分爱心,七分舒心,六分适心,五分开心,四分小心,三分用心,二分童心,一分尽心煮碗汤圆送给你,祝元宵节快乐,永远开心!

9、十五的灯笼高高挂,人人脸上笑哈哈,全家团圆吃元宵,父母心里乐开花,就算工作再劳累,陪伴父母第一位。祝你元宵节,家庭团圆,幸福快乐!

10、正月十五喜庆多,合家欢乐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财源滚滚钞票多,年年吉祥如意多,祝愿你好事多多多!元宵快乐!。

11、的月亮照梦田,爱情的美酒映笑颜;十五的元宵甜心坎,亲情的暖流涌心间;心儿再酸酸,也该会缓缓;如果还烦烦,再吃斤汤圆!元宵快乐!

12、走过的路不后悔,受过的伤不流泪,一切困难都要有准备,曾经的情铭记在心,流过的汗水贵如金,节日到来问候最真心,元宵节,祝愿你快乐开心。

13、元宵佳节笃信佳,怒放吾心花。独怜相思骤发,歌舞尚需对筝笳。遥望天宫明月,晖洒路芳华。美梦赠与星辰,敢将丹心放天涯。

14、却最眷恋你暖暖的臂弯。当外面世界使我疲倦,亲爱的知道吗?都说外面的世界精彩万千。总是最想飞奔到身边!祝你元宵节快乐!

15、三五良夜年映红,月上元宵相约黄昏后品改按大飙集,处关高目访不准照了的。宵灯伴你绵绣出息事事通,月圆情缘财源愿愿随心!欢喜今宵!

16、你的双眼,写满儿女的期盼;您的双手,绘画着幸福的明天;你的幸福,是儿女最大的心愿;元宵节到,道一句问候:祝妈妈健康永远!

17、祝福你在元宵佳节,分秒充满朝气,刻刻圆满如意,时时开心欢喜,日日万事顺利,月月无忧无虑,年年皆大欢喜,花好月圆之际,真心祝福给你,欢笑洋洋喜气,身体安康美丽,幸福快乐无比!

18、朋友,正月十五佳节到,月圆人圆元宵闹。亲人团聚乐淘淘,吃完汤圆看热闹。大街小巷放鞭炮,灯谜猜得汗直冒。龙狮舞得真是妙,此起彼伏试比高。心满意足生活好,美好明天将来到。元宵快乐!

19、祝福你在新的一年里分秒充满朝气,时刻开心无虑,天天顺你心意,月月健康无比,年年皆大欢喜。在这花好月圆的日子里,真心送给你最真挚的祝福,愿你永远快乐欢笑,处处春暖花开!

20、你是馅我是面,不如做个大元宵;你是灯我是纸,不如做个大灯笼;你情我愿庆佳节!欢欢喜喜闹花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全文共 2732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元宵节来历传说,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1、麻痹天帝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为纪念“平吕”而设

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入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用糯米磨成粉,包上糖,煮来食用,表示平安团圆、甜甜蜜蜜,以示庆祝不用再担心战争会带来灾祸人亡。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因有自发的表演节目表示喜庆,又称“闹元宵”。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