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中中国现代史知识梳理精彩19篇

中国是于1988年开始进行“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宣传、科普活动,那么,高中中国现代史知识梳理呢?下面,问学吧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阅读。

浏览

557

文章

56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土地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土地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第一次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②第二次是1953-1956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③第三次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制规模,结果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④第四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民族要独立,国家要统一;要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要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国;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要保持政局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我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1.一国两制:(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被运用与解决香港问题,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2)含义: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3)地位: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和澳门回归: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分别是紫荆花红旗、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两岸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3)前提:一个中国。(4)交往的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4)1995年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全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5)日益密切的交往: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民往来以及新闻、科技、学术、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交流蓬勃发展。(6)有利条件: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答题规律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现代中国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为巩固新中国的斗争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一、土地改革运动

1.时间:1950-1952年2.开始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公布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结果: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4.意义:(1)彻底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战争

1.背景:①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同时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②美国把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边境,新中国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③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参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4.概况: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总司令:彭德怀,结束: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3.英雄人物:上甘岭战役中(1)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2)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②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③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归纳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采取的措施:

①和平解放西藏;②稳定物价之战(米棉之战);③土地改革;④抗美援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56—1966年)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左”的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①1959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①铁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1)内容:

①思想: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民族区域自治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⑴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⑵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国内少数民族实行一律平等政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⑶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⑷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一国两制

①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适用的范围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②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原因:"一国两制"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④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⑵港澳回归:

①前提条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②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回归。

※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香港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7月1日香港的回归,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澳门的回归:1999年12月20日回归。

◎《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闻一多

④意义: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

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范例。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⑤香港、澳门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最早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共同倡导:1954年,周恩来、尼赫鲁(印度)、吴努(缅甸)。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

(1)召开时间:1955年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者:周恩来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的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又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南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十五大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内涵: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年,南巡讲话,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一句话评价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并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6.我国促进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⑴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晋美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除台湾、香港及澳门以外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来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

★封建土地制度形成于战国时期,消亡于195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1978年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在商品供应上改变了以往凭票和限量的做法,全部商品敞开供应。

①主要变化:

②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说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⑵就业制度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当今我国在就业方面最大的改革是择业市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第九课改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社会制度相同)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开放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年

(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起来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⑥采用公元纪年;

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底)

(1)背景: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2)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一、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2.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二、就业制度的改变:(1)就业方针: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体制。(2)就业观念改变:逐渐告别"铁饭碗"、"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20世纪90年代,我国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重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建立。

四、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1)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宗旨是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中国在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2001年,我国加入。

五、中共十五大:

1.时间: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五年计划”时间表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

为什么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间有3年的空白时间?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期间遇到了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个方针是1960年8月周恩来、李富春主持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时提出来,经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后来,中央又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的政策和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坚决的全面的调整。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开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许多方面都出现了迅速恢复的转机。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从当年起,再用二三年的时间,继续实行"八字方针"。在这之后的三年调整时期,除继续改善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之外,着重是加强现有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并搞好一批设备的更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适当组织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面貌,这就是3年调整时期。也就是为什么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3个五年计划中间有3年的空白时间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钢铁长城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随着科技发展,空军装备了一批新型飞机。

3.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第二炮兵,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强军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一、1.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2)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二、中美建交:

1."小球转动大球"指中美的乒乓外交。

2.建交过程:(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了他,这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作为"改变世界的一周"。(2)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双方认为:a、要实行_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__,反对__霸权主义_的威胁;b、只有一个中国,_台湾_是中国的一部分。(3)_尼克松访华_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_国际形势__产生了重大影响。(4)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5)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4)1972年9月,中日建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