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中中国现代史知识梳理(优秀20篇)

中国是于1988年开始进行“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宣传、科普活动,那么,高中中国现代史知识梳理呢?下面,问学吧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阅读。

浏览

540

文章

56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对内改革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①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②影响: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发展。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凤阳花鼓词〉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内容:

①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政企分开;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

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性质: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的内乱。

2、文化大革命给人民带来的教训:让人们懂得要以经济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要加强民主主义制度及法制建设,要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3、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它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发展。它的直接原因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在那个期间,中共中央接连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被他们定位为资产阶级的人进行批斗。学校停课工人停工进行革命。大批的知识分子遭受到迫害。

4、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它的意义是: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5、文化大革命的后果:在政治上,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也遭到践踏;在政治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在思想上,给人们带来了混乱,人们分不清正确与错误,国民的素质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土地改革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土地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年—1952年底

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西藏的土地改革:1959年,西藏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五年计划”时间表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年

为什么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中间有3年的空白时间?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期间遇到了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个方针是1960年8月周恩来、李富春主持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时提出来,经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后来,中央又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的政策和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坚决的全面的调整。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开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许多方面都出现了迅速恢复的转机。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从当年起,再用二三年的时间,继续实行"八字方针"。在这之后的三年调整时期,除继续改善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之外,着重是加强现有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并搞好一批设备的更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适当组织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面貌,这就是3年调整时期。也就是为什么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3个五年计划中间有3年的空白时间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最早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共同倡导:1954年,周恩来、尼赫鲁(印度)、吴努(缅甸)。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

(1)召开时间:1955年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者:周恩来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的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

(1)提出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四字构想:即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2.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三不”政策的调整:

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两会”成立: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

1993年,两会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7.1995年******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8.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与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一、"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1.原因: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国内形势。2.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3.全面发动: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4.全面夺权:1967年1月,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5.最大冤案:刘少奇案,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开除出党。

6.两个反革命集体: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7.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危害:(1)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2)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3)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五、启示: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为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第九课改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社会制度相同)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开放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年

(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对外开放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①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称为"一夜城"。作用: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经济特区的"特"的含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②扩大:1984年,我国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后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发区;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③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区已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④对改革开放的感想、启示: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发展才是硬道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

⑤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相关;"春天"指改革开放;

"中国的南海边"指东南沿海;画了一个"圈"指经济特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一、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2.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二、就业制度的改变:(1)就业方针: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体制。(2)就业观念改变:逐渐告别"铁饭碗"、"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20世纪90年代,我国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重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建立。

四、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1)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宗旨是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中国在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2001年,我国加入。

五、中共十五大:

1.时间: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欣欣向荣的科技文体事业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一、科技的发展:1.农业科学家袁隆平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亩产量很高,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八六三计划":即《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纲要》,1986年3月制定,目的: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我国政府的战略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科学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教育:1.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的: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

2.两大举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3.奠基工程: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三、文艺和体育:1.文化艺术: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1991年开始实施"五个一工程"。

2.体育:(1)零的突破: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突破了奥运金牌零的记录,共或金牌15枚,名列金牌榜第四。(2)新的飞跃: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我国获金牌28枚,名列金牌榜第三。(3)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获金牌51枚,名列金牌榜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起来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⑥采用公元纪年;

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钢铁长城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随着科技发展,空军装备了一批新型飞机。

3.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第二炮兵,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强军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第四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时间:1953年~1957年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期间重工业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②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制宪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五四宪法特点:

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时间:1954年—1956年

(2)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左”的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①1959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①铁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随着科技发展,空军装备了一批新型飞机。

3.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第二炮兵,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强军战略)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最早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共同倡导:1954年,周恩来、尼赫鲁(印度)、吴努(缅甸)。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

(1)召开时间:1955年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者:周恩来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的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答题规律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现代中国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1.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了显示人们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粮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行乘飞机,私人汽车越来越多。

5.就业: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6.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底)

(1)背景: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2)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1978年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在商品供应上改变了以往凭票和限量的做法,全部商品敞开供应。

①主要变化:

②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说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⑵就业制度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当今我国在就业方面最大的改革是择业市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内涵: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年,南巡讲话,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一句话评价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并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