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4489

文章

126

篇1:姓氏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2279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于周代。《考古图》有周朝文物“言肇鼎”,当为言姓之始。②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时期,孔子得意弟子之一言偃,字子游,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后代以其名为姓,称为言氏。②出自姬姓,为韩言复姓所改。据《潜夫论》、《姓氏寻源》等书载,战国时期,韩国公族桓叔后人中,有以韩言为姓氏者,后有的简为言姓,称言氏。④出自他族。蒙古等民族有言姓。著名京剧演员言慧珠、言菊朋、言少朋等均为蒙古族。

始祖:言偃。

迁徙:

言姓早期居住在江浙一带,汉代以后在吴地形成名门望族,在河南的东南部扩展,以汝南郡为郡望。宋代以来,在山东、湖南、江苏、北京等地均有分布。目前言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一带(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吴郡东汉分会稽郡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含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

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吴郡。

字辈:

湖南湘潭言氏字辈:承必以启(希)之世泮衍玉。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姓氏现状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

姓氏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中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1王 2李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柴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倒数三位为:难(读去声,倒数第一),死(倒数第二),“岳”字上下颠倒(音同“亚”,倒数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口最多的姓氏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截止至2020年9月,中国姓氏人口数量最多的是王姓,王姓这个姓氏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的第一大姓。

中国人口众多,而且姓氏也比较多,甚至专门出了一本姓氏的书籍叫百家姓,那么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是哪一个姓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1

按户籍人口数量排名,2019年的“百家姓”与2018年相比略有变化。“王”“李”“张”“刘”“陈”依旧占据头五把“交椅”。“万”姓以275万人、“欧”姓以261万人双双跻身2019年“百家姓”。“常”“汤”两姓则排至第101、102位。“百家姓”总人数占全国户籍人口的85.9%。

2

“王”字,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3

周灵王长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形成琅琊王氏、太原王氏。

4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隋朝时,王姓各支向各地迁播。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小宗)。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遂改称“闽台王氏(大宗)”。

5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王姓历代名人2360名,占总名人数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89%,排在第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洪武赶散有哪些姓氏,分别是什么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记以及民间传说,洪武赶散涉及有周、惠、刘、管、段、金、席、唐、吴、朱等等诸多姓氏

关于洪武赶散,史记及民间传说有各种版本,虽然有红巾赶散、红蝇赶散的说法,但是比较可信还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江南人口迁徙苏北的历史事件,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赶散”。

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冯仁宏撰写的《新安镇源流》中称:“大明洪武登极之初,虑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洪武赶散’,子孙相沿,传世为例。传至嘉靖,适奉旨击散,而苏之阊门周姓、常之无锡惠性,以及刘、管、段、金皆被赶散,来至朐南(原海州以南地区),芦苇荒滩,遂各插草为标,占为民地,以作避兵之计。”

淮安府移民还有一种苏州迁入之说;如泗阳县席、唐、吴、朱四姓,由苏州东洞庭山、昆山、句容、吴县等地迁入,因此该县现在仍存在有关原籍的广泛传闻。

洪武赶散可以定性为强迫性的移民事件,统治者采用了拆居烧房,关押驱赶,不顾百姓的死活的政策,使大批移民苦不堪言,对其中倒流移民,又采取重治罪,这无疑是朱元璋的一大错误。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广大居民带来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有力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是非功过转头空,留与后人专家去开证和评论。

认祖归宗的思想越来越得到华夏儿女的重视,很多人想明确的知道自己宗族姓氏由来,而我们现在也只能从一些史记和民间传说中得知此次洪武赶散涉及有周、惠、刘、管、段、金、席、唐、吴、朱等等诸多姓氏,当然是非功过转头空,还有哪些只能留与后人专家去开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血缘关系的认可,同时它还可以让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秦始皇还有后代存活 这4个姓氏都是他后代 看看在其中吗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古籍记载,已经确定了四个姓氏可能是秦始皇后人的后代:嬴、秦、银、寅。这四个姓氏的人口数量庞大,是秦始皇血脉的存续,秦始皇后人的身份和下落一直是一个谜,历史学者不断寻找线索,但他们的命运至今仍不为人知。

秦朝,一个霸主崛起的时代。在秦始皇的背后,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后人传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临终前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朝,作出了扶苏和蒙恬接掌的决定。他的死亡却引发了一连串的黑暗纷争。

秦皇的子嗣,自始皇去世后,秦朝陷入动荡。李斯、赵高和胡亥合谋篡位,将胡亥立为秦二世,秦朝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公子扶苏被指控叛逆,并被赐死,这一事件标志着秦朝进入更加黑暗的历程。胡亥虽成为皇帝,却荒淫无度,丧失了治国的能力。

胡亥的暴虐统治,使得秦朝政局动荡,国家日益腐败。他对待始皇子嗣更是毫不留情,将多位公子和公主一一处决,以消除后患。仅有少数公子幸运地逃脱,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公子高。

公子高,为保全家人,选择牺牲自己。在胡亥清洗始皇子嗣的行动中,他提前安排了一个计策,甘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家人的安全。公子高主动上书,请求胡亥赐死自己以陪葬,这令胡亥满意,也让公子高的家人得以幸存。

公子高的计策成功,他的家人得以保全,但这也意味着他不得不牺牲自己。他的家人遵从他的嘱咐,离开了咸阳,隐姓埋名,避免了被追杀。公子高成为秦始皇子嗣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公子高的牺牲,为秦皇后人保全血脉打下了基础。在公元前的动荡时期,公子高的家人遵循他的计划,渡海前往遥远的东瀛(日本)。在那里,他们在九州扎根,繁衍生息,成为了秦始皇血脉的一个支系。

也有始皇后人选择留在中原,他们的主要祖先是秦末国主子婴。尽管子婴被杀,但他为秦始皇后人传承留下了可能性。这一支人群,也像公子高的家人一样,选择了隐姓埋名。

秦始皇的血脉传承是一段传奇,有的选择远赴他乡,有的选择留在故土,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们都是秦始皇伟大历史的活着的见证。秦始皇帝嬴政的霸业,虽在他身后的年代经历了曲折和变故,但他的影响力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欧姓氏的来历是啥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来历有六大源流,分别是:

源流一:是出自姒姓,是欧阳姓的间姓,大量的欧氏族谱显示大多数欧氏都来源于欧阳氏;

源流二:出自孤氏,因为避难、逃亡、迁徙以及其他的原因,同一祖宗的后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到三国时期独孤氏一部分人就改成了欧氏;

源流三:来自孔氏,汉朝时孔氏的一些人为了避嫌就将姓改成了欧氏;

源流四:源于蒙古族,在明朝初期迁居到查海的蒙古贞部中,有一个努日艾里部落,部族人称为欧力氏。蒙古语“努日艾里”的意思就是“靠湖之村”,音译为欧力营子,欧力氏就用居地名称为姓氏,汉化现在称为欧氏;

源流五:源流待考证,老满洲欧寇氏,世代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地区,但人数特别少。奇怪的是,至今满族人都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族中没有此姓氏;

源流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现在的壮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欧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欧氏,世代相传到现在。

当代欧姓的人口约113万余,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排在全国第一百三十四位。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欧姓人口增长率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湖南、四川,这三省大约占欧姓总人口的60%。

其次分布于贵州、重庆、广西、福建、台湾、海南、云南,这七省区市又占了29%。广东为当代欧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欧姓总人口的32%。全国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欧姓聚集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孩子随爸爸姓还是妈妈姓?学问很深,别让孩子在姓氏上毁了一生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男女平等观点的提倡,现在有很多家庭不再主张孩子随父亲姓了,尤其是二胎家庭,有的家长让长子随父姓,让幼子随母姓,这也使得很多的姥爷姥姥支持此做法,毕竟90后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少老人因为只有一个女儿而显得十分落寞,将来的外甥或者外甥女还得随别人姓,想想心里就不舒服,而让外甥外甥女随自己女儿的姓,这跟养儿子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想法虽好,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不利的,甚至说能够毁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随妈妈姓,一般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

正常来说,孩子选择跟妈妈姓,一是爸爸妈妈离婚了,离婚之后孩子由法院判给了妈妈抚养,这个时候很多妈妈的做法就是将孩子改姓,改跟自己姓,这样也显得亲近,同时也象征着彻底断绝和之前丈夫的来往。第二种原因,则是男人倒插门,也就是上门女婿,因为男人的地位不高,所以孩子也要求跟母亲姓。

随妈妈姓,难免会引来诸多的非议

孩子随妈妈姓,在上小学之前,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步入小学,或者是初中之后,难免会填写一些家庭情况表,其他同学看到孩子填写父母的时候,肯定会产生疑问,问孩子为什么会随妈妈姓,而不是爸爸姓呢?是不是爸爸妈妈离异了?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微妙的变化,年龄越大,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等将来步入社会,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依然需要无休止的解释。

如果不进行解释的话,也难免会引来其他人的猜测,这样其实更不好。如果被猜测为离异家庭,孩子在学校里容易被孤立,甚至说受到欺负,如果被猜测为爸爸是入赘,那么会引来同学的嘲笑,认为孩子的父亲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连同孩子一并被嘲笑,将来步入社会也是如此,甚至会成为同事间的一个话题去讨论,在面试应聘的时候,也少不了解释,对人生是非常不利的。

两个孩子,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实则更不可取

也有的二胎家庭,选择折中,那就是一个孩子随父姓,一个孩子随母姓,看似很完美,但实际是更不可取,且不说随母姓的孩子将来会遇到各种问题,就连兄弟姐妹之间,也会产生隔阂。两个孩子一起玩耍,别人问起来,你们叫什么名字,结果说出姓名后却不同姓,让别人误认为不是亲兄弟或者亲姐妹,慢慢的也会让孩子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在孩子姓名选择上,尽可能选择随爸爸姓

总的来说,在孩子的姓氏选择上,还是尽可能的选择随爸爸姓,很多家庭认为这是传统的思想,其实放眼世界,不仅是在我们国家,在其他很多国家也是如此,而且大多数家庭也都这样做了。既然如此,为何要让自己的孩子标新立异呢?如果对孩子影响好还行,问题是让孩子随妈妈姓,妈妈一时是觉得爽了,但是对孩子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这会让孩子产生诸多的焦虑和疑惑,并且伴随一生。因此,聪明的家长还是应该给孩子起码的尊重,让孩子随父亲姓,同时这也是夫妻双方的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有多少姓氏?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各民族共有多少姓氏是难以说清的。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姓氏汇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王素存著《中华姓府》收集古今汉字姓氏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中国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中国的姓氏,一般是以一个汉字为姓。也有少数的是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的姓,其中很多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的音译。

汉族姓氏

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汉族姓氏或汉族风格的姓氏(汉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的姓。汉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单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复姓)。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现在一般人只有姓与名,部分人或会使用化名、笔名、网名等)。

少数民族姓氏

汉族的姓氏,也和少数民族的姓氏在历史上互相影响。通常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受汉文化影响,姓氏也采用汉字。开始多是音译,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如北魏皇室拓跋氏与清皇室的爱新觉罗。《辽史》中有叫耶律马驴者。叶隆礼的《契丹国志》称:“契丹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

后来为了简便使用,或出于政治原因,许多少数民族改用单姓,如:北魏孝文帝孝文汉化政策,令拓跋氏改汉姓为元姓。清朝灭亡后,不少姓爱新觉罗的人改姓“金姓”。

也有少数仍维持两个字或以上的姓氏,如长孙、尉迟等。另外,少数民族汉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姓氏,就如傣族的刀姓。

姓氏数量

中国各个民族一共有多少姓氏是难以说清的。宋代《百家姓》共收录504个姓氏;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共收录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进行统计,得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姓氏汇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王素存著《中华姓府》收集古今汉字姓氏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中国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钮姓氏的由来是什么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以技艺为姓或改姓而来。

源于职艺:春秋时期吴国从卫都骑卫,专职从事钮柄制作的钮宣义,故赐姓;本姓纽,后来演变成钮。

源于满族:满族著姓钮祜禄氏家族,曾几番易名,至明代,被称钮祜禄氏,再以汉字姓称钮姓。

在时代的繁衍发展过程中,钮氏因为一些名人效应,形成郡望,繁盛在吴兴郡一带。又在历史上多次的繁衍迁徙,很早就被分布在了全国各地,除满族钮氏外,汉族钮氏其实是有统一的祖先,钮氏是不分家的。现在,钮姓是比较少见的姓氏,分布散乱,人也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满族八大姓氏是哪八大姓?后来为何都改成汉姓了呢?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是清朝了,大清是由满族人所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满族人曾经一度高人一等,尤其是那些满族八大姓氏中的人,地位更加是无比崇高的。那么,问题来了,清末后,“满族八大姓氏”为何都改成汉姓了?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原因。

第一,满族八大姓氏具体是哪八姓?

要了解清末满族姓氏的变迁历史,“满族八大姓氏”是必须要提到的,那么这“满族八大姓氏”到底是哪八姓呢?

具体是指,满清八大贵族,即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

这八大姓氏,是满州八旗除了皇族爱新觉罗以外最高贵的姓氏,所以又称八大家族。

这八大家族历来都是皇帝拉拢与选亲的重要对象,比如其中的富察氏,在《延禧攻略》里面,最受欢迎的富察皇后就是出自该家族,其弟弟富察傅恒也是这个家族的人。

又比如《还珠格格》里面的皇后娘娘那拉氏,就是出自八大家族之一的那拉氏。所以说,这八大家族是皇帝选后妃嫔的重要来源。

除此之外,我们熟悉的大贪官和珅,其家族是钮祜禄氏;隆科多,其家族是佟佳氏,这八大家族也很朝廷重臣的途径来源。

第二,清末民初,满族人为何纷纷改汉姓了?

要梳理清楚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受汉文化的影响力。清朝入关后,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和所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样,他们都避免不了被汉化的过程。所以改姓,情理之中。

其次是大清的覆灭,他们失去了国家这个靠山,为了自身利益,或者保命保根,所以改姓了。而他们的改姓是有规矩的,一般取的是“其名之第一字”。

根据史料记载可知:“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满语,或用汉文;用汉文,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

最后是工作或者户籍的需要,清灭之后,他们这些贵族也和平常老百姓一样了,需要工作,需要融入社会生活中,改名就是第一步。而一般情况下,简姓比较容易让人记住,也比较方便书写。试想一下,填写表格时,自己的姓名太长了,那会不会影响工作效力呢?所以,简姓减字就有必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夫妻离婚后可以随意更改子女姓氏吗

全文共 3025 字

+ 加入清单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夫妻离婚后,可不可以随意更改子女姓氏的问题引发关注。以下是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父母变更子女姓名的行为的相关法律知识。

离婚后更改小孩姓氏合法吗

李先生和王女士在2008年经人介绍认识并结婚,2010年生育一女李小美。2014年,李先生和王女士因感情破裂离婚,女儿李小美由王女士抚养,李先生向王女士按月支付抚养费。2016年,王女士未经李先生同意擅自将女儿的名字改成王小美,李先生知道此事后大怒,要求王女士恢复女儿的原姓氏,并以停止向王女士支付女儿的抚养费做要挟。

那么王女士与李先生离婚后是否可以单独决定更改女儿的姓氏?

李先生又是否有权要求恢复女儿原姓氏?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包括姓名的决定权、变更权等。子女在刚出生及未成年时,尚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其姓名往往是由父母经过协商一致后代为决定的。我国法律并未强制规定子女一定要随父姓或随母姓,但子女的姓氏一旦确定,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进行改变。

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夫妻离婚后,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在未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未成年子女的姓或名进行更改的情况,这种行为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变更子女姓氏问题的复函》的有关精神,以及公安部《关于父母离婚后子女姓名变更有关问题的批复》,对于离婚双方未经协商或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而其中一方要求变更子女姓名的,公安机关可以拒绝受理;对一方因向公安机关隐瞒离婚事实,而取得子女姓名变更的,若另一方要求恢复其子女原姓名且离婚双方协商不成,公安机关应予以恢复。因此,本案中王女士未经李先生同意,单方、擅自更改女儿姓氏的行为存在不当性,李先生有权通过向公安机关申请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方式要求对女儿恢复原姓氏。

那么如何合法地更改未成年子女的姓名?

根据相关规定,父母一方要对未成年子女更改姓名的,需要与另一方协商一致,并取得另一方的书面同意。如果孩子已满10周岁,还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然后,通过携带户口本、身份证、离婚证等材料到当地公安局办理更名相关手续。如果父母一方不同意,另一方强行办理更名,就算当时改成了,另一方也有权利申请或起诉变更,最后还得改回来。

需要提示的是,根据我国《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父母不得因子女变更姓氏而拒付子女抚育费。因此,即便王女士未经李先生许可擅自变更女儿的姓氏,李先生也不得因此而不支付对女儿的抚养费。

需要夫妻双方同意才能更改子女姓氏

案情介绍

江苏省丰县农民朱某与李某(女)因夫妻感情不和而打起了离婚官司,法院在调解和好无望的情况下,依法判决准予双方离婚;婚生女小朱随李某生活,朱某每月负担小孩抚育费200元。2003年8月,李某经人介绍与本镇男青年赵某结婚。李某便单方面擅自将孩子的姓氏更改为其再婚丈夫赵某的姓氏,即将“小朱”变更为“小赵”。2004年4月,朱某获悉这一情况后,对其女儿的改姓十分不满,认为李某未经自己同意,擅自更改女儿的姓氏,侵犯了自己的监护权,要求李某将孩子的姓氏恢复为原姓氏,但遭到李某的拒绝。朱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孩子的姓氏。法院审理该案后,依法支持了朱某的诉讼请求,判决李某将小赵的称谓恢复为小朱。

案情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这是我国法律对子女姓氏问题做出的专门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婚姻法男女平等、夫妻平等的原则。那种认为子女只能随父姓,不能随母姓的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是错误的。但是,婚姻法并未规定父母一方可以将子女的姓氏随意更改,既然小朱已随了其父姓,其姓氏就不得随意更改。根据我国《户口登记条例》中的规定,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应到户口登记管理机关进行户口登记。所以,在子女出生后,户口登记前,父母双方应协商决定其子女是随父姓或是随母姓,并到户口管理机关进行登记。

当然,只要双方协商一致,不违背社会的公共道德,也可决定其子女采用其他姓氏,法律并不禁止,户口登记管理机关也应予以登记。在变更姓氏的问题上,《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可以看出,决定姓名的权利最终属于自然人本身,前提条件是其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在变更姓名时,必须得到监护人的同意。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在子女姓名的问题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任何一方变更子女姓名时,都要征得对方的同意。也就是说,只有孩子的亲生父母均同意,方可变更其姓氏。李某未经朱某的同意,擅自将女儿更名的行为是欠缺法律依据的。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1981年8月14日在给辽宁省高院的复函中指出,在离婚后未征得前夫同意,单方决定姓名变更的做法是不当的,应当说服其恢复原来的姓名。1993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九条规定:“父或母一方擅自将子女姓氏改为继母或继父姓氏而引起纠纷的,应责令恢复原姓氏。”从以上司法解释可以看出,除非双方协商一致或子女成年后自己决定姓氏,否则任何一方擅自变更子女姓名的做法是不当的,如果引起纠纷,人民法院将责令恢复原来的姓名。

综上所述,李某再婚后单方面将孩子姓氏改为继父姓氏的做法无法律依据,是不恰当的,应当予以纠正。朱某诉至法院要求恢复孩子的姓氏,是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

案情结果

李某再婚后单方面将孩子姓氏改为继父姓氏的做法无法律依据,是不恰当的,应当予以纠正。朱某诉至法院要求恢复孩子的姓氏,是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

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这是我国法律对子女姓氏问题做出的专门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婚姻法男女平等、夫妻平等的原则。

根据我国《户口登记条例》中的规定,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应到户口登记管理机关进行户口登记。

《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可以看出,决定姓名的权利最终属于自然人本身,前提条件是其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在变更姓名时,必须得到监护人的同意。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在子女姓名的问题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任何一方变更子女姓名时,都要征得对方的同意。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1981年8月14日在给辽宁省高院的复函中指出,在离婚后未征得前夫同意,单方决定姓名变更的做法是不当的,应当说服其恢复原来的姓名。1993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九条规定:“父或母一方擅自将子女姓氏改为继母或继父姓氏而引起纠纷的,应责令恢复原姓氏。”

姓名权的侵权表现

1、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改变姓名。

2、盗用他人姓名。盗用他人姓名指的是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求不正当的利益。

3、冒用他人姓名。指的是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盗用和冒用姓名的区别:盗用主要指盗取某人姓名,自己不一定就是姓名者本人。如A盗用B的姓名,向C说自己是B的好友,骗取C的信任从而获得某种利益。冒用则是冒用某人姓名,自己扮演的就是姓名者本人。如A说自己就是B,进行欺骗从而获得某种利益。

姓名权属于具体人格权,指自然人享有的决定、变更和使用其姓名的权利。姓名包括登记于户口簿的正式姓名,艺名、笔名等非正式姓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位于成都龙泉驿区洛带博客小镇,博物馆建筑面积1000平米,藏品数上千件,是以收藏祖宗牌位和研究姓氏文化为主题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内分“百家姓姓氏祖宗牌位陈列区”、“姓氏家谱陈列区”、“百家姓姓氏寻根馆”、“宗祠家庙祭祀文物陈列区”、“姓氏堂号祖宗画像陈列区”、“匾额对联书画陈列区”。

服务事项百家姓姓氏祖宗牌位陈列区”、“姓氏家谱陈列区”、“百家姓姓氏寻根馆”、“宗祠家庙祭祀文物陈列区”、“姓氏堂号祖宗画像陈列区”、“匾额对联书画陈列区

收费情况免费

地址龙泉驿区洛带小镇

联系电话13981781966

服务时间9:00—18:00 (每周星期一闭馆)

交通线路附近公交车:850路、816路、L005路、863路、881路、883路、850路区间、219路、852路、853A路、853B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姓氏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一千多种了。尽管种类众多,但是从其起源来看,差异并不大。

姓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早期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说明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有哪些姓氏,听起来很像日本人?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姓氏多种多样,除了占据绝大部分的单字姓,现在也有不少复姓,然而单字姓毕竟比较常见,还好说,有一些复姓不常见也就算了,偏偏听起来特别像是日本的姓氏。不过,在中国,每一个姓氏都是有历史渊源的,因此也有很多极其古老流传了上千年的姓氏。今天要说的这几个姓氏,听上去很像是日本姓氏,但的的确确都是中国本土诞生的姓氏。

在我们国家,常见的姓氏就有七八十个,还有一些生僻、罕见的姓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逐渐消失,今天我们来讲6个复姓,这6个复姓不少人第一次听说时,都会被误认为是日本人。

1.东野

说到“东野”,最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日本人。大家都会想到日本悬疑小说作家东野圭吾,但是中国的复姓东野和日本的东野是不一样的。东野是现在非常罕见的复姓之一,没有收录在百家姓中。东野起源于姬姓,当时商王朝被灭后,周武王赏赐有功之臣,其中鲁公的第三个儿子鱼,受到东野田一成的赏赐,所以便以东野为复姓,田为单名,东野姓也由此而来。

此后这个姓氏的后人一直生活在山东一带,常年战乱,东野姓氏的族人也曾经差点被灭族,还好东野第二十一世东野质带着儿子出逃,东野一族才得以延续至今。经过历史的变迁,现今这个姓氏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还是在山东曲阜、平邑等地方。但这个姓氏和日本的“东野”撞了,而在我们国家太过少见,自然会造成不少人的误解。

2.新垣

新垣也是非常罕见的复姓姓氏之一,同样受到日本姓“新垣”的名人的影响,在中国如果姓这个姓氏,和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日本人。但是这个姓氏我们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个是西汉新垣平,一个是战国时期的新垣衍,西汉之后关于这个姓氏的记载就很难在找到了。

而日本新垣姓氏主要分布在冲绳一带,这个地方在清朝时仍旧属于我国领土,所以很有可能日本新垣的祖先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这个姓氏。

3.端木

端木是大家常见的复姓之一,不少人起初都误认为是日本姓氏,而在中国,这个姓氏来源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来源于周文王姬昌的老师的后代端木典,还有一个说法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也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现在这个姓氏在全国各地分布非常广,虽然没有列入百家姓中,但是在复姓中排名第三十七还是比较靠前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端木姓氏的后人为了简化姓氏,将复姓改为了端或者木等单姓。

4.其他姓氏

除了提到的这三个复姓外,还有姓氏为东门、西宫、木门等的人,也经常被认为是日本人,但是中国的姓氏是上千年来一个家族的历史延续,但是在日本最初是没有姓氏,只有名字的,后来有的姓氏大多都是根据居住地的环境而起的,比如住在田边,就姓田边,住在田中,就要田中等等,日本人的姓氏没有很好的延续性,家族的变迁、创立的新家业等等,都可以随意进行改姓。所以现在的日本人想要根据姓氏寻根并不是那么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广西最大姓氏是什么姓

全文共 1409 字

+ 加入清单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你还在这么背?那么当古文背背就好,如今早已不是这样了!不管是公安部人口姓氏统计的最新排名,还是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于日前发布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张都是中国最大群体的姓氏。不过,这三大姓氏的排序在广西并不是这样。据自治区公安厅截至2013年4月15日统计的数据显示,广西超过100万人口的14个姓氏里面,甚至都没有王姓的身影。其中,在广西约有349万人姓李,占到了6.5%。凭借这一数量,李姓在广西的排名位居第二,与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相符。张姓作为全国第三的姓氏,在广西有大约129万人,占总人口的2.4%,在广西只能排上第九。所以广西最大的姓氏到底是什么姓?黄姓!

姓氏历史起源

黄氏:广西第一大姓,在壮族中,黄氏是最大的姓氏之一,不仅人口众多,宗族势力强大,而且人才辈出。壮族黄氏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地主土司、民族将领、著名的文人学者以及近现代大资本等杰出人物,因而也是整个少数民族黄姓中最优秀的一支。

李氏:广西第二大姓,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梁氏:广西第三大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两省,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河北、山东,这四省又集中了17%。源流较多,或出自嬴姓、出自姬姓,或以国为氏、以地为氏、以邑为氏。广西为当代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梁姓总人口的28.5%。全国形成了两广为中心的梁姓聚集区。梁姓是两广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韦氏:广西第四大姓,韦氏属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风姓后裔黄帝子孙彭祖孙元哲嫡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姓氏排名66位,共有430万人,第一大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大约为370万

陈氏:广西第五大姓,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则在北方地区位居第七大姓,超过很多北方典型姓氏。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全球约达9800多万之众。

陆氏:广西第六大姓,陆氏是由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陆姓当今分布极为广泛,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较多。陆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陆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总人口大约近420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

杨氏:广西第七大姓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刘氏:广西第八大姓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

卢氏:广西第九大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春秋时期的高傒为卢姓始祖。

张氏:广西第十大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

广西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排名前10位的姓氏依次为:

黄、李、梁、韦、陈、陆、杨、刘、卢、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日本天皇为什么没有姓氏?天皇家为什么没有军人?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天皇,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但是现在的天皇,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手中并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天皇也是日本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很多国家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是天皇却偏偏只有名字,没有姓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而且天皇家族当中尽管人数众多,却没有一个是能够参军当军人的,这又是为什么?

日本天皇确实是没有姓氏,也不算军人。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和日本民众整体的象征。很久之前的日本,站在权力顶尖的人被称为“大王”,在7世纪时开始使用“天皇”的称号称当时的“君主”。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虽然天皇制度一直保留,但是实际权力却越来越小,直到现在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象征性人物。

天皇为何没有姓氏

普通的日本民众称天皇一般是“天皇様”,其实日本不仅仅是天皇,连同皇族同样也不存在姓氏。在众多新闻报道之中,经常会出现“XX宫”的字样,比如现在日本今上天皇的二儿子被称为“秋篠宮”(あきしののみや),而“秋篠宮”并并非是他的姓氏,而是“宫号”。“宫号”是日本皇族男丁结婚独立以后被赐予的形式上的称号。(之前也有单身的皇子男丁创立宫家的例子),那么天皇为何没有姓氏呢?

在古代,天皇是处于“赐予他人姓氏”的一个角色,天皇的地位是超过姓氏的,没有人能够给天皇封姓氏,并且日本人很多,但是天皇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所以也没有必要有姓氏。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日本天皇家族被称为“万世一系”,并未出现过第二个天皇家族,其他国家的朝代更替必然皇帝也会出现更换,日本天皇没有和其他人进行比较的机会,所以天皇就一直没有姓氏的状态。

天皇是不是军人?

这个问题相当有趣,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号称“天皇军队”,可以想象天皇应该是军队的最高统治人。在旧的日本宪法中规定,天皇定位为“陆海军大元帅”的位置,而皇太子以及其他皇族也会被任命为不同的将官。

旧日本陆海军中有一些皇族成员,这些人被称为“皇族军人”。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效仿英国王室的制度推行了皇族参军的行动。但是严格意义上讲,日本天皇并非实际的“军人”,明治、大正、昭和的前期(从1868年~1945年),历史进程上来看,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到日本战败的这段期间,天皇可以称为“军人”,而其皇族也是可以参军的。

但是战后,在GHQ的主导下,修改了日本的宪法,规定了日本天皇包括皇族在内的成员不能够加入自卫队或者担任自卫队任何职务。从根本上也杜绝了天皇家族参军的可能,所以自此以后天皇不再称为“军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赵姓氏起源来历有哪些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1、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2、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3、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

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历史上赵姓名人:

1、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2、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3、赵匡胤,字元朗,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宋朝开国皇帝。

4、赵佗,即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人,南越国创建者。

5、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日本最尊贵的姓氏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日本只有天皇拥有姓氏,直到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 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在后来的分支中代表性比较强的有藤原氏、源氏、橘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齐氏是目前中国人口较多的姓氏,齐氏的来源是什么?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位于百家姓中第123位,在山东、河南、东北等地齐姓比较的多,那么齐氏来源有哪些呢?

1、出自姜姓,为姜子牙后代。太公望姜子牙,也称吕尚,是炎帝的后裔,在周文王灭商中立下了大功。到周成王征服东夷时灭了风姓齐国,把他封给了姜子牙,是为姜姓齐国。到齐桓公时候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379年,已为战国后期,传位29代的姜姓齐国为大臣田氏所夺。齐国后裔之中有的就用国名为氏,姜姓齐氏得 姓的历史也有2300多年。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代。周武王灭了商后,封其九弟之康叔到卫,古城在今河南淇县东北的朝歌,即商朝之都城。到春秋末期,卫惠公之庶兄卫昭伯之长子, 因故失名,没获得封爵,去世后被谥为齐子,其孙齐恶于是就用其谥为氏。姬姓齐氏得姓的历史也有2500多年。这支姬姓的齐氏为齐姓的正宗,是当今齐姓群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出自风姓,为故地之伏羲氏的后代。伏羲氏也称为太皋,其时代较早于黄帝之时代,为风姓。其后裔之中有一支起初居于逢地,在今河南开封地区。到商朝之时,由河南向东 迁移到山东临朐西的逢山,建立了逢国,为商朝之属国。逢国后裔之中的一支沿河向下游迁移,到长有“齐”的地方,成为善于栽培“齐”的氏族,于是就改称有齐氏。

齐氏的来源,分别出自姜姓、姬姓、风姓,是经过不断的战争演变,慢慢形成了齐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