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压岁钱的传说故事20字(合集20篇)

浏览

6863

文章

1000

小满节气的传说故事_为什么有小满没有大满

全文共 2263 字

+ 加入清单

小满的意思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所以人们就将这个时候称为小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满节气传说故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为什么有小满没有大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从农业角度说,“小满”既关涉北方麦粒的饱满,又与南方雨水的丰盈有关。这时候,中国北方冬小麦类的夏熟作物进入灌浆期,籽粒渐渐饱满,收割在即。

在南方,俗语说“小满大满江河满”,随着降雨量增加,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中水量丰盈。否则便意味着赶上了干旱少雨的年份。所以,这里的“满”字代表雨水多的意思。

小满时节,是农事活动繁忙的时候。此时,蚕开始结茧,意味着养蚕人家要忙着缫丝。《清嘉录》中提到:“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便有大暑与之对应,有小寒,便有“大寒”。但有小满,却没有“大满”。

民俗学专家解释,大寒小寒、大暑小暑都是在极冷和极热的时间段,由于冷、热持续时间长,相当于两个节气,且人们正好在猫冬、避暑,没什么活动,所以分成两个相连的节气。

“但春种、秋收期间农事繁忙,事情比较多,节气本身的特点分明,所以不需要命名两个大小相连的节气。

小满的气候特点

小满三候:“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小暑至。”

苦菜秀:《埤雅》以荼为苦菜。《毛诗》曰:“谁谓荼苦?”是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尔雅》曰:“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此苦菜宜言英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蔡邕《月令》以谓苦荬菜。

靡草死:郑康成、鲍景翔皆云:靡草,葶苈之属。《礼记》注曰:“草之枝叶而靡细者。”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

南方地区

“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俗话说“立夏小满,江河易满”,这句话正反映此时华南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同时,随着端午节临近,广东也进入一年一度的“龙舟水”时期。当龙舟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

长江中下游

“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黄河中下游

“小满不满,麦有一险”小满节气时,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所谓“一险”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防御干热风的方法很多,比如营造防护林带、喷洒化学药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小满节气的传说故事

从前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父女两人。女儿不仅漂亮,而且非常聪明。这天,父亲有事要到远方去,留下女儿和一匹白马。这马长得非常健壮,跑起路来日行千里,像风一般地快。更奇特的是,这匹马十分通晓人性,它懂得人的话语。大家都说这是一匹“神马”。

父亲出门时,嘱咐女儿说,要精心喂养和爱护这匹马,他不久就会回来的。父亲走后,家里只剩下这匹马跟女儿做伴儿。每逢她感到孤独时,就跟马儿说说话。马虽不会言语,但它会点点头、甩甩尾,表示出很亲热的样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父亲却一直不见回来。女儿非常想念父亲,更担心父亲在外遇到什么变故。

一天,她半认真半玩笑地对马儿说:“马儿呀,你懂我的话吗?如果你能去把我的父亲找回来,我就嫁给你做妻子。”谁料姑娘的话音刚落,这匹马便脱缰而去,一溜烟不见了。原来父亲在远方生了病,正犯愁怎样才能回去,却突然发现自己家中的马奔跑而来,心里十分惊喜。父亲因思女心切,顾不得多想什么,就跨上马背,骑马往家中奔去。

到家后,久别的父女相聚,自然格外高兴。父亲觉得这匹马立了很大的功劳,就特别添草加料,精心喂养。但让父亲觉得奇怪的是,精草细料喂了不少,但马儿却一口也不肯吃。每当见到女儿出入时,这匹马不仅会引颈长鸣,而且更是跳跃不止,发出或喜或怒的声音。父亲偷偷地问女儿是怎么回事。于是,女儿就把她对马说过的话,告诉了父亲。

父亲听后,感到十分不安,沉思了一会儿,便低声嘱咐女儿说:“记住,这件事千万不可张扬出去。如果让人知道我将女儿嫁给了一匹马,那像什么话呢?你暂时不要出房门,也不要到马跟前去。”第二天,父亲便在马棚周围,装上了弩箭,趁马不防备,把马射死了。然后,他剥掉马皮,把马皮挂晒在院里的一块大石头上。

一天,女儿正跟邻家的女伴在院子里玩耍。她看到晒在石头上的马皮,非常不安,伸手抚摸了一下马皮上的鬃毛,这时,意外发生了。马皮突然掀开来,像阵风似的把她卷走了。在一旁的女伴们吓坏了,急忙去告诉她的父亲。当父亲赶来时,女儿和晒在石头上的那张马皮,早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了。

原来,神马皮卷走了可爱的姑娘,径直往西南方飞去。在遥远的西南方,有个叫大踵的地方,那里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野,满山遍野都是桑树。但到了那里以后,披了马皮的姑娘失去了自己的原形,变成了有着马头形状的、爬在树上的蚕。她不吃别的东西,只吃桑树叶子。后来,她成了这片桑林的主人,天帝封她做了蚕神。

面对这场遭遇,姑娘有说不出的苦处,她日夜想念着自己的家乡,挂念着自己的父亲和女伴。每当这个时候,她会不断地从口里吐出长丝,寄托着她悠长不尽的思念。每逢春天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美丽年轻的女子,跪在桑树枝杈上,口里不断地吐出又白又亮的长丝。人们都亲热地称她蚕神姑娘。

传说蚕神姑娘就在“小满”这天诞生的,所以这个节气,民间会有祭蚕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待雪草的花语及传说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待雪草,别名雪花莲。待雪草是一年中开的最早的花,当她开放时,春天的脚步也就到了。这也是它的花语“希望”的来由,萧瑟的冬天对于植物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残酷的考验,但是一旦待雪草开放,春天的脚步也就临近了。

雪花莲的传说

(一)当年,亚当和夏娃每天在伊甸园里嬉戏游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当冬天来临,万物萧索,他俩站在雪地中叹息着,于是天使鼓励他们说:“寒冬一过,温暖的春天就马上来临了! ”而据说当他们用双手接住飘下来的雪花时,手中的雪就变成了雪花莲。

(二)童话大师安徒生曾经由可爱的雪花莲获得灵感,创作了童话《夏日痴》。“夏日痴”是丹麦人对于雪花莲所取的俗名,雪花莲在冬天痴想以为夏天来了,所以在大雪天里开出花来。他把丹麦杰出的抒情诗人安卜洛休斯?斯杜卜(1705-1758)比作这种花,他的作品一直被人忽视,直到1850年才引起大家重视。在这个童话故事中,安徒生热情地讴歌了那些象雪花莲一样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希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命价值,毫不惧怕现实世界中风霜雨雪逼迫的人。

相关

雪花莲的花语:纯白的爱

喜欢此花的你个性高傲。喜欢完美无瑕的事物,容易被人误解为倔强、顽固及不容易妥协,实际上你是个吃苦耐劳、思想成熟的人。但是,你偶尔也会比较挑剔,你的高标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你应保持冷静与克制。

花箴言:爱上这样的人,需像亲吻雪花莲般呵护她。

待雪草花语:希望

因其忍耐严冬、期待春天的习性,故而被赋予“希望”的花语。寒冷的冬天往往让人们的心情上也蒙上一层阴影而开朗不起来,但是,当积雪开始融化的时候,清秀可爱的雪花莲绽开了,就让人感受到“希望”的快乐。因为春天一定会来的,一定要心怀“希望”。

待雪草(雪花莲的别名)

属石蒜科,花色白,产于欧洲中南部,最佳种植期在冬天与早春交接时。西方人说,待雪草是一年中开的最早的花,当她开放时,春天的脚步也就到了。

圣洁的雪花莲久远以来就是纯洁和希望的象征。在故事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时候, 夏娃泪涟涟地望着她周围的土地,天寒地冻,没有鲜花,白雪覆盖着大地。这时一个天使飘然而至,抓住一片雪花,轻吹一下,它就变成了一朵雪花莲。天使把它递给夏娃,告诉她要怀抱希望,夏日很快就会到来。天使飘然而去,留下了一簇雪花莲花环。第一代雪花莲就这样诞生了。雪花莲这首诗描绘了在冰天雪地的1月小小的雪花莲点缀着万物待苏的大地的情景,它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炉石传说新手攻略

全文共 1652 字

+ 加入清单

炉石传说新手攻略

攻略一、不要能出什么就出什么

经常在第一回合就看到对手打出奥术射击、神圣惩击这类直接伤害的法术攻击玩家的英雄,给玩家的英雄造成1~2点伤害,看到这个,玩家自己是挺开心的,因为这意味着玩家下回合可以打出1~2血的随从,而对手已经没有相应的法术来解,只能上随从,然后在下回合和我换,逐步的失去场上优势。

所以千万不要能出什么就出什么,要认真思考,这张牌打出去是否有价值,特色是直伤类的法术,要合理的使用,用来补英雄或者随从的尾刀,而不是第一回合就使用,因为玩家的目的是要打掉对手30点血,而不是1~2点。

攻略二、有简单的卡差概念

简单的说,卡差一般被玩家分为场差和手差,场差单指场上卡片的差距,手差单指手牌的差距。举个例子来说,如果用一张奥术射击无法击杀对面的一只随从,就会在游戏当中形成一定的卡牌交换。当玩家的每一张牌都能换掉对面的2张牌的时候,玩家就会慢慢累积优势用交换中剩余的卡来赢得游戏。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工程师学徒,进场抽一张卡。

然后如果能换掉对面任何一只1血的随从,就等于赚到了一张卡。如果玩家的卡组中有相当的这样的卡牌,随着游戏的进行,玩家就会累积相当的优势。所以类似小精灵,愤怒的小鸡这样的卡,永远不要带入玩家的卡组,因为玩家花费一张手牌的价值打出他们,他们很可能打不过对面的任何一个随从,从而形成一个负卡差,让玩家沉积很大的劣势。玩家不可能带的每张卡都能做到1换2,但是至少要让他们有1换1的能力。

攻略三、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

这个主要想说,在这类游戏里,单纯打血的牌永远比单纯加血的牌要好。(暂时不讨论带加血效果的能抓牌的法术或者带加血效果的随从)因为打血属于收益递增,打的对手血越少就越接近胜利效果就越好;而加血则不同,加血只是使暂时玩家远离失败,而这类游戏中远离失败并不等于接近胜利,属于收益递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猎人和战士的英雄能力。对手的血越少越厉害,而且越往后越厉害,因为越接近打死对手,从24打到22,感觉不出什么,从4打到2,就觉得快赢了,这就是收益递增;战士自己的血越少越厉害,但是越往后越不厉害,因为护甲(相当于回血)越来越多,并不意味着胜利越来越近,对手并不会因此而输掉游戏。

玩家从2加到4就很厉害,从22加到24就没多大区别,这就是收益递减。战士偶尔面对猎人跟法师时效果还不错,也只是因为恰恰战士的收益递减抵消了对面的收益递增,但这并不意味着加血比扣血厉害。

所以这个游戏心灵震爆2费打5、寒冰箭2费打3,火球术4费打6;圣光术2费回6,治疗之触3费回8。这样的设计是有道理的。我的建议是,除了对阵特殊套牌,纯加血类卡牌永远不要加入套牌。在这里多提一句,回血类卡牌对于场面的帮助也是微乎其微,打血的牌很多可以直接打死对面随从,而回血的只有在自己随从打死对面随从而不死再给回满才显得对场面有帮助,用上的机会凤毛麟角。

当对手场面有总共8攻的随从的时候,玩家一发治疗之触也跟亏掉一张手牌一样。因为对手不需要打出任何一张新卡,只需要下回合继续攻击,就可以抵消玩家本回合回的8点血。

攻略四、少放纯配合牌

看到很多人在抱怨类似神圣之灵心灵之火卡手打不出来的问题。而当其他玩家放出自己的卡组只有十几个随从的时候,这样的套牌很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这样纯配合的牌都有这么一个特点:配合到了合适的东西就有很好的效果,而配合不到就直接烂在手里,形成一个变相亏卡差的效果。

由于炉石传说独特的战斗系统,随从可以攻击随从。导致玩家随从放到场上之后并不一定可以活到下一个回合。配合牌配合起来固然很好,但是意味着玩家必须为了这些配合牌再重新调整牌组的配置以增大配合出来的几率。而这往往是以牺牲稳定性作为代价的。

攻略五、不要看低每一张卡牌

出于炉石传说轻松休闲的游戏定位,设计团队设计了大量拥有随机效果的牌。这类牌无论多高的游戏高手都很难把握能起到什么样的一个效果。所以玩家就要在使用时当做它最烂的那个形态,期望低自然失望就低,同时也会因为自己的低期望在打出时就做好了紧急预案以应付最糟糕的情况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元节的来历与传说

全文共 1539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有许多朋友对中元节这个节日抱有很大的好奇,中元节的来历是怎样的呢?中元节又有着怎样的传说呢?下面由小编来告诉你!

中元节的3个传说

1.目连救母

目连变文中目连的俗家名字叫罗卜,寡母青提夫人生性吝啬,又好杀生。但是罗卜非常善良,平日行善布施,敬重三宝。有一天,他要出门经商,便禀告母亲,将家中钱财分为三分,一分自己带走,一分供养母亲,一分留在家中布施贫乏。不料自罗卜离家后,青提夫人日日宰鸡杀鹅。一遇僧众上门,便命家僮棒打出去,甚至放狗追咬乞丐。

由于她的恶行,死后被罚坠入阿鼻地狱,日夜受苦。罗卜在母亲去世后,十分悲痛,心想唯有出家一途方能报答母亲深恩,便拜如来世尊为师,法号大目连。数年之后,修得神通第一,身超罗汉。目连想知道父母死后托生何处,却发觉母亲身堕阿鼻地狱。他为了解救母亲,便亲自前往地狱,只见地狱景象:

其中受罪之人,一日万生万死。或刀山剑树,或铁犁耕舌,或汁铜灌口,或吞热铁火丸。或抱铜柱,身体燋然烂坏。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

目连向如来佛求救后,方得拯救母亲脱离地狱,投胎向王城为狗,再经过目连铺设四十九天道场后,他的母亲才得以升天。

2.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3.烧纸钱

据说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后,生意兴隆,为他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羡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伦学造纸。但是蔡莫的恒心不够,工夫还没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乏人问津,两夫妻就对著一屋子的纸张发愁。

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便附在蔡莫的耳边,如此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这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死了。次日清晨,蔡莫当著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著烧著,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著:“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都呆了,最后终於鼓起勇气打开棺盖。慧娘就跳了出来,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著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故意的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著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纸的”。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发觉纸钱有这么大的用处,于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

由于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元节相关

中元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广州五羊的传说,五羊传说与广州得名缘由

全文共 150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上下五千年,无论是悠久的历史还是复杂的文化,这些都是如今的中国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曾经的事物也随着时间在人们的口中变化,代代相传也有了如今神奇的传说

那么,本期广州文化一起了解广州五羊的传说。

五羊传说是一个关于古代广州城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是广州市别名五羊城、羊城、穗城、市内若干地名与许多本土品牌名称的来源。唐诗中已经开始使用五羊称呼广州城,而传说故事则可以追溯到晋代的记载,有数个略有差异的版本,明代以后基本定型。现今“五羊”、“羊城”已经成为了广州市的代称。一般认为五羊传说表现了中原汉族先民开拓岭南的历史。2007年,五羊传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版本一:

周夷八年(公元前887年),广州海天茫茫,遍地荒芜,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民不聊生。一天,南海的天空上忽然仙乐缭绕,柔美悠扬。随后便又出现了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色仙羊。每只羊都口衔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

仙人把稻穗赠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祝罢仙人骑彩云腾空飞逝。而五只仙羊因依恋人间,便化为石头留了下来,并一直保佑着广州风调雨顺。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称的由来。

版本二:

五仙降临的情形差不多,但传说中的时间是南海人高固为楚威王相的时候,即战国周显王时期。而据《广东通志》记载,五仙观的观址历代曾多次迁建。宋代时在十贤坊(今北京路省财厅一带),南宋后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令教育路一带)。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布政使赵嗣坚持将原五仙观改作广丰库,于今惠福路坡山现址再建五仙观。在今五仙观的东侧,还有一块巨大的江砂岩似脚印状的凹穴,称为“仙人拇迹”(即仙人脚印)。

屈大钧的《广东新语》里说:“穗石洞有一巨石,广可四五大,上有拇迹,迹中碧水泓然,虽旱不竭,似有泉眼在其下,亦一异也。”明清两代,这个“仙人拇迹”还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被列入羊城八景呢。广州人在这一档子事上的“求其”(随随便便兼漫不经心)和天真,令人莞尔。

五仙的坐骑为什么是羊,而不是其他狮子老虎大象之类,有人做过研究,一直研究到原始社会时期,并且说可能是由广州地区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而来。那时我国南方曾经存在过五支姜姓的部族,都以羊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用黄、红、黑、白、紫五种颜色相区别,他们崇拜羊,认为羊是吉祥的象征,给他们带来了幸福。

其中,又以在广州地区从事原始农业的“黄羊”一支最为兴盛,传说他们最拿手的就是种水稻,还是高产的,由此过上了较好的生活。看来“黄羊”这一部族的人不仅培育良种水稻有一手,还捎带着出伟大的作家——早在原始社会,他们就已经创作了这么一个万古流芳的流行小说了。

版本三: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广州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无计可施,只好日夜祈求天神降福,他们的虔诚终于感动了五位仙人。仙人们骑着毛色各异、口衔稻穗的五只仙羊,飘然降临此地。他们把谷穗赠给人们,祝愿这里“永无荒饥”。

说完就腾空而去,五只仙羊则变成石头留在人间。从此以后,这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这个神奇的传说,广州被称作“羊城”、“穗城”。今天,广州越秀公园内有五羊雕像,是广州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徽。

【结束语】前段日子电影《万万没想到》可以说是收获了不少的粉丝,最后的大结局也是一只青牛守护了那个小镇。而对于广州来说,五羊也如同城市的守护神一样,这也是它们存在的意义。

你可能也喜欢:

广州六榕寺简介,六榕寺修建年代是何时?

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塔的简介

中国第一高塔:广州塔为什么叫小蛮腰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腊八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全文共 4332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有提醒我们节俭的意义,腊八节成为一个“节俭日”,这是一种很好的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有文化研究者曾提出建议,将腊八设为节俭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腊八节的由来传说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这一说法是关于腊八节由来最常见的,下面还有关于腊八节由来的其他八种说法。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腊八节的风俗

1、腊八粥

腊八粥营养价值丰富,暖胃驱寒,所以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是必须的。

2、腊八豆腐

安徽省有晒制腊八豆腐的习惯,这一天把小黄豆做成豆腐,切成块,中间挖洞放盐水,在太阳下烤晒,慢慢晒干,味道入口松软、味咸带甜,非常好吃。

3、腊八面

陕西省一带,用豆类、面做原料,面做成韭叶面,红豆提前一晚泡水,第二天熬汤把豆子煮熟,用中火煮面。面煮好后放葱花有泼面,这就叫腊八面。

4、腊八醋

腊八醋,传统腊八节习俗。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名“腊八醋”。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滋味是。“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5、腊八蒜

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的节日食俗。腊八蒜材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6、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7、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腊八节的由来

(一)腊八节起源于“腊祭”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源于“腊祭”的说法比较流行。据百度百科“腊祭”条目: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期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腊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百神。

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脚猎大祭以报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腊”与“猎”相通,“腊祭”就是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肉称为“腊肉”。

从以上文字可知,腊八节起源于“腊祭”,与猎取野兽密切相关。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有学者以为,这是把“腊月”的起源误当成了“腊八节”的起源,产生了时间上的错位。

因为从时间上看“腊祭”的年代更为久远。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技术社会形态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渔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序列。也就是说渔猎社会早于农业社会。

“腊祭”应该存在于渔猎社会,《周易·系辞下》中有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署,以佃以渔”的说法,说明从伏羲氏时代开始,早期原始人类的经济活动以渔猎经济为主。后来到了农业社会形态,还要祭祀神灵,但不再使用猎取的野兽,而使用富有农业特色的“七宝五味粥”。

再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腊”字的“月”字旁是形旁,表示“肉”,“腊祭”实际上是用打猎得来的野兽的“肉”来祭祀神灵。可见,“腊月”是渔猎社会的产物,而“腊八节”绝对应该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二)腊八节起源于“佛成道日”

栗治国先生在《“腊八”新解》中这样描述腊八节的由来:“佛祖释迎牟尼在修道时因饥饿、困顿而昏厥在了哈比尔邦尼连任附近的菩堤树下,巧逢一位牧羊女打此往过,遂以粮、豆、干果熬粥救活了佛祖,终使其得道成佛,而这一天正好是汉历的腊月初八,佛教界称之为‘成道日’。佛祖‘成道日’煮粥祭祀的活动传入我国后,逐渐形成腊八节吃腊八粥的节俗。”栗先生随后评价说:腊八节因佛而起的说法只是佛教徒的一种附会而已。”这一评价十分中肯。

首先,在时间上,十二月称“腊”,始于我国秦代。而释迎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余年的春秋之时其时十二月并未称“腊”。古印度使用的是印度历而不是夏历。印度历的释迎牟尼成道日在夏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不可能将释迎牟尼的成道日固定在夏历的十二月初八日。

其次,在行为上,佛教寺院僧众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腊月初八日寺院僧众可以用腊八粥供佛,但不等于说腊八粥起源于腊月初八日的释迎牟尼成道。换句话说,是先有腊八粥后有以粥供佛的行为。

第三,在广泛性上腊八节喝腊八粥几乎是全民一致的行为。佛祖的“成道日”只可能在寺庙僧侣和善男信女之中传扬,不可能成为全国百姓统一的祭祀日。

(三)腊八节起源于朱元璋

据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年少时家中十分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一年冬天的腊月初八,又冷又饿的放牛娃朱元璋挖到了一个老鼠洞,从里面竟然挖出一些大米、红豆、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就把这些东西熬成了一锅粥美餐一顿。

谁知这粥奇香无比,令他终生难忘。后来朱元璋统一天下,当上皇帝,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在每年腊月初八都让御膳房进献此粥,成为宫中定制。后来这一宫中节俗逐渐演化为民间节俗。

学界认为,这也是附会之说。因为皇家、官家的认可和支持只能促使喝腊八粥这一节俗发扬光大,但用皇权强制将其推行到民间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再者,有史书记载,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就已有,并非起源于明代的朱元璋。南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说:“十二月初八日,大刹寺院谓之腊八,僧众设五味粥供佛名曰腊八粥。”

从起源上看,腊八节被披上了迷信外衣,赋予了宗教色彩,施加了皇权影响,其社会文化意义没有得到真正的彰显。腊八节的文化意义之根就在于农耕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端午节吃粽子传说

全文共 2454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的起源很多而且都比较有趣,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吃粽子传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粽叶的功效与作用

1、防腐杀菌

防腐杀菌是粽叶的重要功效之一,它含有多种天然抗菌成分,平时用它包粽子,能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能尽可能保证粽子不变质。

2、提味增香

粽叶中含有多种天然芳香类物质和一些挥发油,平时用它包粽子,能起到提味增香的重要作用,用他们包出的粽子有淡淡的叶子香气,人们闻到以后会有种进入大自然感觉。

3、补充营养

粽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叶绿素和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比较高,这些物质可以促进人体代谢,而且能提高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能防止人体衰老也能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对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好处。

4、提纯香料

粽叶除了上面的功效以外,他在实际生活中还能通过加工提纯以后制成天然香料供人类食用,另外粽叶还能加工成一些食品添加剂,可以用于多种食品的加工生产,这些食品在加入了棕叶提纯的食品添加剂以后都能起到防腐、增香的重要作用。

包粽子的叶子叫什么

包粽子的叶子叫粽叶,它在不同的地区来源也不相同,在南方大多数地区粽叶都是采集天然的箬竹叶,这种叶子有自然的香气,而且韧性好,耐煮性特别强。而在中国的北方地区,粽叶多是采集芦苇的叶子制成,上海和福建地区粽叶有时也会采集荷叶制成。

端午节主要风俗有哪些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纪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九子粽的传说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春节压岁钱讲究 给压岁钱要注意什么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给孩子压岁钱最好不要裸给,用红包包起来,既好看又拿得出手;最好当着孩子家长的面给压岁钱,以免家长不知道,孩子乱花了;压岁钱的金额合适就好,传达的心意到就行,不要攀比;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说些祝福的话,比如健康成长,学业进步等。

春节压岁钱讲究

1、压岁钱包起来给

将压岁钱用红包包起来给最好,这样比较有仪式感,好看又拿得出手,孩子也喜欢打开红包的惊喜。如果来的孩子较多,最好提前准备好几个红包,不要到一个孩子就给一个,一起给最好。

2、当着孩子家长面给

给孩子给压岁钱的时候,最好当着孩子家长的面,不然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得到红包,避免小孩乱花钱。

3、红包金额

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心意到了就行,没必要为了攀比,根据个人经济情况而定。在给压岁钱的时候,里面的钱如果可以,最好都换成比较整洁、崭新的钱,看起来也舒服。

4、说祝福语

作为给压岁钱的一方,在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不要干巴巴的说“来孩子,给你压岁钱”,最好是组织一些喜庆祝福的话,比如:健康成长、成绩提升、心想事成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有哪些

全文共 1608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不同地区对于“三月三”的定义是不同的,节日的叫法和习俗自然也大相径庭。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三月三的节日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1月三节日习俗:

汉族

安徽霍山吃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

(二) 制法:

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

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

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传说故事:“鬼节”与蒿子粑粑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2月三节日传说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3月三传统习俗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孩压岁钱怎么理财

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或许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过的节日,吃好玩好穿好还能拿到红通通的大红包,这些大红包就是所谓的压岁钱,每一年的小孩压岁钱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一般家长会如何处理小孩压岁钱?怎么处理最合适呢?

现在的压岁钱已经不仅仅是“保平安”的意思了,红包里的钞票代表着长辈们对晚辈的祝福,压岁钱的数额也越来越大。有专家认为,压岁钱理财是一门亲子需共同学习的理财课,不仅培养孩子的“财商”,也能让家庭理财实现优化收益。

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孩子们压岁钱的数额越来越大,对压岁钱的掌控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压岁钱该归谁管”、“压岁钱该怎么花”变成新年前后亲子讨论的热门话题。在媒体工作的周琳是新晋妈妈,今年她已经为还没满月的宝宝准备好了“压岁红包”。为了避免孩子长大后问起自己的压岁钱,她还特意给宝宝留了一个压岁钱账户。“等到她上小学了就交给她自己打理。”

不过,在宝宝的压岁钱该怎么处理的问题上,并非人人都像周琳这样思路清晰。“

孩子还没记事,压岁钱交给孩子理财?还是等等再说吧。”在网络科技公司工作的小张表示,他想给儿子购买一份成长保险,不过还在犹豫中,因为孩子毕竟还太小。

有理财专家建议,其实六岁起就可以给孩子一些理财教育。六到十二岁是儿童理财观念培养时期。因此,在欧美等诸多发达国家,家长都会按照年龄分阶段培养孩子的钱财观。

1.保守派家长:放银行存利息无风险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定期储蓄仍是家长压岁钱理财的首选。业内人士建议,定期储蓄门槛低,收益相对较低。单从收益角度看,如果资金暂时不用,存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长期储蓄获得的利息是短期的多倍。

记者算了笔账,以5000元的压岁钱为例,存1年定期,按照央行1.5%计算,到期后只有75元利息,确实少到没朋友。如果存5年的定期,那么年利率在2.75%,到期后可以获得726.3元的利息。

有家长疑问,可以给孩子单独开个压岁钱账户吗?记者从银行方面得知,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也可以开户,不过还是需要父母一方的身份证以及孩子的户口本等证件。

2.精明派家长:让“红包”飞一会

“压岁红包正好作为孩子来年的零花钱。”住在南城石竹新花园的胡女士一直把压岁钱当做女儿的零花钱,称这样可以让钱多“飞一会”。

她算了下,每年女儿收到的红包都有四、五千元,她给女儿定的原则是,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请同学吃东西,但必须记账。

“如果零花钱没有超支,还将得到额外奖励。”胡女士说,这样培养女儿的理财意识,也让女儿懂得节约,并从合理节约中获得奖励,效果不错。

采访中,有家长对此提出质疑,这种方式看似精明合理,但也阻碍了孩子主动让钱生钱的想法。毕竟学会“节流”还要动脑筋,“开源”才会让财富增加。

3.引导派家长:请“小鬼”来当家

在保险公司工作的颜女士表示,自己会引导年满16岁的儿子适当接触些有风险的理财产品。从去年开始,她就鼓励儿子购买一些银行金融产品,也让他去试试各类“宝宝类”互联网基金产品。

“现在孩子已经意识到理财的原则之一就是不让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此外,她还建议儿子为以后购买一些教育类保险。“我们的理财教育是给出建议,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对于这些引导型家长,理财专家表示赞许,也建议家长引导孩子明确自身理财需求,根据自身的理财金额、理财目的、风险偏好、投资预期等情况,确定合理恰当的理财需求和目标。同时多样化配置,分散风险。

4.压岁钱年代秀

70后刘君38岁“压岁钱”买零食

“压岁钱在童年是一笔巨款,虽然那时候的金额和现在孩子拿到的不值得一提”。他回忆,小时候有一次拿到压岁钱后和小伙伴去县城买文具,结果被路边的香瓜摊子勾去了魂,于是压岁钱全买了零食。

80后左晓晖32岁“压岁钱”存银行

在美国长大的左晓晖拿到的压岁钱一直是汇率较高的美元。从上小学起,在父母指导下,晓晖就在银行开了一个账户。账户里不仅有每年的压岁钱还有各种假期打临工赚来的工资。

00后小米高一“压岁钱”“生钱”

小米的父母都在金融业工作,他从8岁开始,每年的压岁钱就有1万元左右。他回忆,那时候父亲就开始替他打理压岁钱,每年再回报给他固定的利息让“钱生钱”。等到小米进入高中后,账上已有了一笔近六位数的“资本积累”。目前,16岁的小米已经在父母的指导下接触股票。

5.专家建议:帮孩子确定理财目标

理财专家、农业银行理财经理金艳认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理财方式。在选择理财方式前要指导孩子考虑风险承受能力、确定理财目标和用款时间。

如果选购理财产品,要选择规模大、风险控制严格的国有银行购买。一定要充分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类型,还需要合理配置资产,多种产品搭配。

她建议尝试基金定投。在当前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存款利率较低,随着通货膨胀有可能导致负利率,而基金定投每月投资固定金额,投资金额低、流动性更高,虽然短期净值波动较大,但持续投入可以摊平持有成本,享受基金净值升幅及基金分红,实现财富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暑节气的禁忌及民间传说

全文共 2130 字

+ 加入清单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暑节气的禁忌民间传说,欢迎阅读!

小暑天气有什么特点

小暑天气特点:南方雷暴、华南高温伏旱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小暑天气特点:淮河、秦岭一线降水增加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小暑天气特点:长江中下游雷雨频频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

小暑节气有哪些禁忌

小暑最忌吹南风

“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涝。

在江南,故农谚说“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农谚“小暑西南风,三车勿动”,三车是指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机会多,主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风车、轧车、油车都不动了。

小暑忌讳坐木头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小暑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可以见到的病症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小暑忌空腹饮茶

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再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消烁下焦肾阳,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老年人不宜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严寒天气下锻炼,能增加肌体对寒邪的抵抗力;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得肌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但对老年人来说,一味强调“夏练三伏”,则就不太适宜了。

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因此抗热能力较差,在高温天气下很容易发生中暑。此外,老年人在炎热天气下锻炼后,还容易诱发脑血栓、心肌梗死等重症。所以,老年人是不宜在三伏天进行锻炼的。

当夏季气温在30℃~33℃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最好选择早晨进行锻炼,时间以半小时以内为宜。当最高气温高于35℃时,老年人应停止一切活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常规的防暑药品,如仁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

小暑的民间传说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传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怎么办呢?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

相传这一天是“小白龙”回家的日子。因为“小白龙”犯了天条,被龙王父亲囚禁在很远的一个小岛上,失去了行动自由。唯有六月六这一天,龙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龙”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昼夜兼程,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

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米兰花的象征意义与传说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你小的时候是否有唱过这么一首歌“……老师窗前有一棵米兰,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花,默默地把芳香洒遍人心田……”是否还知晓这朵小花“米兰”,那你知道,在花语大全里,米兰的花语又是什么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那多美丽的小花-米兰花。

本期花语为你整理米兰花的花语,为你打开回忆的大门,回看米兰。

米兰花的传说

米兰花是勇敢和激情的象征。相传,有一种花,在一年中一半时间会盛开红色的花朵,另一半的时间会盛开蓝色的花朵。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会绽放出火红的光彩,而在月光普照的时候,它的光芒则笼罩着淡淡的蓝晕。

它是如此的神奇,伴随着日月的光辉始终精神奕奕地向上生长,于是它被人们赋予勇士之花的称号,它成为了勇敢与向上的代名词,战士出征之前都要戴上它来表现勇敢,它的名字代代相传。

但是有一天,人们发现它发生了变化,在同一个茎上竟然同时开出了蓝色与红色的花朵,这两朵花同时在阳光下闪耀,同时在月光下荡漾,同样的深邃与深情。于是人们开始了关于谁才是真正的勇敢之花的争论,这场争论旷日持久,两边都有不少的支持者,不变的是,每次战士出征的时候,还是会戴上它,只不过有的人喜欢戴蓝色的花,有的人喜欢戴红色的花。而这两种颜色的花则始终同时出现阳光与月光下,出现在勇敢的战士的头上,出现在任何需要勇气与激情的地方。这种花的名字,叫做米兰花。

米兰花的传说一直在继续,米兰花一直以红色与蓝色在阳光下荡漾着,而关于米兰花的争论也将一直进行着。而勇气与智慧的光芒,也仍然闪耀在每一个头戴着米兰之花的人的身上,人们又或许有意识到,米兰之花,是永恒的。

米兰花的花语:有爱,生命就会开花

米兰花,别名:树兰、四季米兰、碎米兰,楝科、米仔兰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小枝顶部常被星状锈色小鳞片;羽状复叶互生,花橙黄色,极香,直径约2毫米。两性花梗稍短而粗,花萼5裂,花瓣5枚,长圆形;浆果近球形,长10-12毫米,花期为夏秋间。

米兰是人们喜爱的花卉植物,花放时节香气袭人。作为食用花卉,可提取香精。如米兰花茶。米兰盆栽可陈列于客厅、书房和门廊,清新幽雅,舒人心身。在南方庭院中米兰又是极好的风景树。放在居室中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净化空气。

在米兰开花的季节里,淡淡的香气会弥漫到整个街道,优雅、安静、温馨,如果把米兰放在家里的凉台上,你不妨敞开对外的窗户,让清新湿润的空气混合着米兰的香气布满你的房间,那份惬意和陶醉是无法形容的,如果恰好不用上班的话。

你可以在清晨打开窗,让自己完全处在晨光的照耀下,树上的鸟儿醒了,唧唧啾啾的叫着,米兰的香气一股股的漫过小小的空间,直奔你的心肺,你轻轻的闭上眼睛,聆听鸟儿的叫声,在于无声处细细的品尝大自然的恩赐,你会感觉到生命因律动而美好,生命因感悟而富有了思想和哲理,生命也会因其他生命的存在变得更加善良和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建兰的花语以及传说是什么

全文共 3060 字

+ 加入清单

建兰的花语以及传说是什么?

问:建兰的花语是什么?

答:耿直、自律、福禄、富贵

1、建兰的价值

1、药用价值

全草(兰草):辛、甘、微苦,平。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活血,止痛。用于血滞经闭,经行腹痛,产后瘀血腹痛,顿咳,肺痨咳嗽,咯血,肾虚,风湿痹痛,头晕,腰疼,小便淋痛,带下病。根(兰草根):滋阴清肺,化痰止咳。花(兰草花):辛,平。理气,宽中,明目。用于久咳,胸闷,泄泻,青盲内障。[6]

2、园艺价值

建兰植株雄健,根粗且长。适宜用五筒以上的兰盆栽植,每盆苗数稍多,置于林间、庭园或厅堂,花繁叶茂,气魄很大,也可用较大的高腰签筒盆栽植数苗,长时苍绿峭拔,很有神采。花开盛夏,凉风吹送兰香,使人倍感清幽。

建兰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在我国南方栽培十分普遍,是阳台、客厅、花架和小庭院台阶陈设佳品,显得清新高稚。

2、什么是建兰?

地生植物;假鳞茎卵球形,包藏于叶基之内。叶2--6枚,带形,有光泽,长30-60厘米,宽1-2.5厘米。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直立,一般短于叶;总状花序具3-9朵花;花常有香气,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浅黄绿色而具紫斑;萼片近狭长圆形或狭椭圆形;花瓣狭椭圆形或狭卵状椭圆形,长1.5-2.4厘米,宽5-8毫米,近平展;唇瓣近卵形,长1.5-2.3厘米,略3裂。蒴果狭椭圆形,长5-6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通常为6-10月。生于疏林下、灌丛中、山谷旁或草丛中,海拔600-1800米。产中国多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北至日本。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和草药价值。

3、建兰的形态特征

建兰是地生植物;假鳞茎卵球形,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叶2-4(-6)枚,带形,有光泽,长30-60厘米,宽1-1.5(-2.5)厘米,前部边缘有时有细齿,关节位于距基部2-4厘米处。

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发出,直立,长20-35厘米或更长,但一般短于叶;总状花序具3-9(-13)朵花;花苞片除最下面的1枚长可达1.5-2厘米外,其余的长5-8毫米,一般不及花梗和子房长度的1/3,至多不超过1/2;花梗和子房长2-2.5(-3)厘米;花常有香气,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浅黄绿色而具紫斑;萼片近狭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2.3-2.8厘米,宽5-8毫米;侧萼片常向下斜展。

花瓣狭椭圆形或狭卵状椭圆形,长1.5-2.4厘米,宽5-8毫米,近平展;唇瓣近卵形,长1.5-2.3厘米,略3裂;侧裂片直立,多少围抱蕊柱,上面有小乳突;中裂片较大,卵形,外弯,边缘波状,亦具小乳突;唇盘上2条纵褶片从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半部向内倾斜并靠合,形成短管;蕊柱长1-1.4厘米,稍向前弯曲,两侧具狭翅;花粉团4个,成2对,宽卵形。

蒴果狭椭圆形,长5-6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通常为6-10月。

4、建兰的传说:大宋提刑官与建兰外传

大宋提刑官宋慈曾在福建汀州任知县3年,县衙所在地为现在的福建省长汀县,当时的闽西首府,范围为现在的福建省龙岩市管辖区和三明市的部分地方。汀州盛产兰花,百姓爱种兰花,素有用兰花为孕妇催生助产、搬迁新居馈赠兰花、婚嫁以兰陪嫁、种兰避邪以求子孙满堂等民情风俗。宋慈在任知县时是不是与众文人一样爱兰,对兰花的赏爱是否入乡随俗尚无文字记载,但史记他是首开汀江水路运输的知县。汀江水路的开辟为建兰主产区打开了一条通向海内外的通道。因此,宋慈对建兰的外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汀江是福建省境内的第四大河,它发源于长汀县,干流全长280多公里,自北朝南纵贯福建省的长汀、上杭、永定三县,流至广东省的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汇合为韩江奔流入南海。汀江自北向南流,八卦中南方属丁,故汀江古称丁水,后来人们把“丁”与“水”合为“汀”字,取名“汀江”。毛泽东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着名诗句描述汀江的神奇和气魄。

宋绍定年间,宋慈从江西信丰主簿调任长汀知县,发现百姓食盐从千里之外的福州靠走山路挑运而来。古代的长汀地处山区,山路漫漫,交通不便,外引食盐“愈年而至”,食盐官卖,盐官贪贿,哄抬盐价,穷苦百姓买不起盐,多吃淡菜,缺碘患大脖子病的不少。宋慈细察民间疾苦,水路运输可直抵汀州城,决定开辟汀江,从广东潮州船运食盐。闽西大山是兰花生长的好地方,山高谷深,汀江河水穿行在深山峡谷之中,古时汀江滩多水急,有棉花滩、回滩、大姑滩、折滩、龙滩等,且到处暗礁密布,航道艰险,江水涨落无常,宋慈经过沿途观测探险,开凿疏浚航线,鼓励农民造船,操习撑船技巧,同时改革盐政,惩治贪贿盐官。

汀江水路交通的开辟,缩短了运盐路线,减少了运费,降低了盐价,免除了挨家挨户抽调劳役肩运食盐之苦。同时,使潮州至汀州、赣州运输通畅,促进了汀、潮、赣包括兰花在内的物资交流,盐商米商往来其间,“盐上米下”的一派繁荣景象,汀江上百舸争流,曾有“上三千下八百”之说。宋慈开汀江水路的功绩为闽西百姓世代相传,如今汀江两岸仍尚存的400多座马祖庙,见证了当年水路交通的繁荣历史。

据连城县、永定县和上杭县的老人介绍,过去他们那里还出现了“兰商”,专门靠卖兰发大财,通过卖兰暴富,建土楼,买河段养鱼养鸭过休闲日子。

宋代建兰并不出名,甚至连福建本地的兰家和文人雅士都说不准兰花的正名。“建兰”是我国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五大类兰花中的一类,而且是唯一以产地命名的一大类兰花。据考证,“福建”名称的第一次出现是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专管军事,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取名为“福建”经略使(军事长官职称)。福建的名称出现历史不算迟。

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福建漳州的赵时庚着述的《金漳兰谱》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兰花谱。全书共三卷,分“叙兰容质”、“品兰高下”、“天下养爱”、“坚性封植”和“灌溉得宜”五部分。对紫兰和白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与栽培管理作了简明论述,并论及兰花的品位。《金漳兰谱》中“紫兰”指的是墨兰,“白兰”指的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素心建兰。赵时庚生活的地方为漳州府,与汀州府毗邻,赵时庚尚且没有给建兰确切的名字。另外,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修纂的《临汀志》土产门花之属中记述的33中花果中,有“素馨”指的也是素心兰花。福建的地名早已有之,但是海内外的爱兰人还没有把福建所产的兰花叫“建兰”。这些充分说明宋时建兰还不够知名。

闽西即古汀州府,是中国东南沿海腹地的林区,也是距台湾海峡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近、自然气候优势最强的中国兰产区之一。南宋之后闽西有汀江通往境外,得天独厚的兰花生长环境与古代交通占优势的水上运输,使闽西的“龙岩素”、“长汀素”、“上杭素”、“永福素”等蜚声海内外。

随着汀江水上运输业的兴盛,兰花高雅之物从汀州人文古城,逐渐通过文人儒商传到海内外。1995年,笔者从汀江的源头龙门出发,沿古水路到福建的上杭、永定,再到广东大埔、潮州、汕头考察建兰的流播路径,发现沿线深宅大院养的建兰都是从闽西境内传种的。一些载入世界各地众多兰花专着名品谱中品种,由于当时人们对植物分类不太了解,而被习惯以原产地称呼,比如“龙岩素”、“长汀素”、“上杭素”、“永福素”,而且是说得更准确的原产地。而对于福建境外的人称福建外传的兰花,笼统地就叫“建兰”。由此可见,建兰及建兰中的传统名品“龙岩素”、“长汀素”、“上杭素”、“永福素”都是外来名,因为外传而得名的。所以,建兰的外传与汀江水上运输的兴起、发展、繁荣密不可分,与大宋提刑官开辟汀江水路运输息息相关。

5、建兰与剑兰的区别

建兰是以产地命名的兰花,主要产在福建和广东;而剑兰一般是指唐菖蒲,是一种球根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芒种的民间传说或故事

全文共 2175 字

+ 加入清单

芒种就是播种忙碌季,这段时间特别是夏大豆、夏玉米等夏种作物的生长期有限,为保证到秋霜前收获,必须提早播种栽插,才能取得较高产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芒种的民间传说或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芒种节气的意义

“芒种”节气在农耕意义重大,它指导着农事耕种。芒种的气候特征为,气温显着升高、雨量充沛,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无论从播种和移栽来讲,都是很适宜的。农事耕种以“芒种”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播种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所以到了“芒种”,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如果再推迟,由于“芒种”节气气温显着升高会使得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最终到了秋天收割的时候,产量必然不高。

芒种又被称为“忙种”,农谚有云:“芒种忙、忙着种”。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已是农业耕种最忙的季节。民间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谚语,这意味着这时节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其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芒种后是夏至

承接芒种后的节气是夏至,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90度;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但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这个节气,炎热的天气将正式开始,热浪席卷,天气越来越热,因此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气温将继续升高。夏至节气期间正值中国南方雨季,南方地区降水充足。北方的雨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夏秋之交,北方地区夏至期间降水较少。

芒种的故事

传说在太行深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内,住着一家,母子二人过日子,儿子叫芒种,二十岁未婚。母亲年事已高,渐渐干不了家务,芒种一个人独自承担了所有家务。有一位荞麦姑娘,被芒种这种孝顺母亲的行为感动,她经常借故和芒种接触,时间久了便产生了爱情。两人成婚,日子虽然艰苦,但也美满。

可有一年大旱,为了熬过冬季,芒种只能将家里的小马驹牵到集镇去卖,以换粮食过冬。芒种将马驹卖给一个叫东北风,来自冰凌宫,家住花木凋零寨的老板,其真名为韩露。韩露却看上了荞麦姑娘,并要挟芒种把妻子许配给他。韩露家有土地百顷,钱财万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依仗兄弟白露在京城里居官,便胡作非为,任意抢霸民女。不过荞麦姑娘坚决不从。

当韩露来抢亲时,荞麦姑娘只身逃走。这天清晨漫山遍野起了茫茫大雾,四处看不到荞麦姑娘钧身影。韩露心急似火,暴跳如雷,他横冲直闯,扬鞭催马,不一会儿,马落坡跌在池塘里,韩露溺水而亡。第二天,在蒜头崖下找到了荞麦姑娘的遗体,她虽然跳崖而死,可身上没有一点伤痕,闭着眼睛,面带微微的笑容,脸色依然是那样俊俏美丽,手里攥有遗书一封: “隋投意合结夫妻,恩爱美满两相依,可恨霸道心不善,逼得夫妻两分离。待到来生再相见,银花如雪开满地……”芒种母子二人看了遗书,泪如泉涌,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山泉呜咽,明星闭眼。芒种给妻子荠麦姑娘穿上素日里她移爱韵柳黄绿的布衫和紫绿色的罗裙,发髻上又扎上粉白色的花朵,在这岭下灼向阳洼里埋葬了她,筑了一个高大的坟丘。

第二年夏天三伏天里,突然一群娃娃们高兴地喊起来:“荞麦姑娘回来啦! 芥麦姑娘回来啦!”芒种急忙到坟头去看,唉呀!美极啦,绿绿的叶儿,紫红的根儿,粉白花儿,枝干窈窕,几天之后又结了饱实实黑莹莹的三角形粒籽。芒种高高兴兴地把粒籽收藏起来,来年雨水晚,漫田遍野种上它,秋来好一场大丰收啊!寒露节令到来,刮起了一场寒风,孩子们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唱着: “唉哟哟呀,寒露风啊,透心凉啊,真霸道啊,好混账啊,你别吹啦!荞麦收啦!早上场啦!”

芒种的民间传说

南朝梁代崔灵思《三礼义宗》三“仲夏之月”说:“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因为芒种节交近农历五月间,故又称“芒种五月节”。《金瓶梅》第五十二回:“吴月娘因交金莲:‘你看看历头,几时是壬子日?’金莲看了说道:‘二十三是壬子日,交芒种五月节。’”

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非常生动地描写了这个为花神饯行的场面,具有很浓郁的民俗意味。

“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芒种前是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该节气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意味着在每年公历5月20-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开始,小满时节,小春作物即将收获,中稻全面栽插,农事繁忙,晴天抢收,雨天抢栽。但小满时节又易出现干旱天气,“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既要注意蓄水防旱,又要注意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影响小春收获。北方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还未成熟。而等到芒种节气,麦粒便会成熟,真正到达大满的程度。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芒种时节则基本继承了小满时节的天气情况,气温继续上升,降雨也会继续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暑节气的来历传说简介大全

全文共 2916 字

+ 加入清单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那么关于大暑的来历简介以及传说,大家知道吗?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大暑节气的来历传说简介大全最新,欢迎阅读!

权相的生日礼物不翼而飞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七言绝句是《水浒传》中绰号为“白日鼠”的白胜所吟唱的一首诗,由此而引发了一件惊天大案——智取生辰纲。

纲,指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花石纲。北宋权相蔡京假公济私,在朝中大兴花石纲,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大兴土木徭役,修建华丽的艮岳。天下百姓穷不聊生,怨声载道。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知府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孝敬其岳父蔡京生日礼物,价值十万贯的金银财宝,名曰“生辰纲”。命令麾下的提辖杨志押运十万贯生日礼物,于六月十五日蔡京生辰之时,送到东京汴梁庆寿。阴历的六月十五日正值大暑时节。这一情况被山东好汉晁盖、吴用等获知,决定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东南16里处的黄泥冈截取这批宝物。

押送生辰纲正是中伏天气,烈日炎炎,酷暑难当。《水浒传》载:“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古人有八句诗道:‘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红炉中。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何当一夕金风起,为我扫除天下热。’”杨志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一路上可以说是处处小心,事事留意。开始还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正热时赶路。这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怎耐天气酷热、担子沉重、山路难行,他又不讲究方式方法,“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杨志与老都管、虞侯及众军士的矛盾日益加深。众人不顾杨志的阻拦,强行在黄泥岗的松树林里歇息。而对面的树林里,晁盖等人扮作一伙枣贩子也在那里休息。若是真的真枪真刀的干,晁盖未必能胜杨志,怎奈吴用有妙计。此时,白胜挑着两桶酒,嘴里唱着那首著名的歌谣出现了。杨志手下的军汉们口渴难耐,垂涎欲滴,欲买酒解渴,但是当即被警惕性极高的杨志阻拦。白胜欲擒故纵,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一则表明此酒无药,让杨志放松警惕,二则借舀酒作掩护,前一瓢装做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而白胜追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毫不露破绽。这样一做戏,杨志也不由得有点相信这是好酒了,于是同意买。但白胜又一次欲擒故纵,一个劲儿不卖,这就彻底麻痹了杨志的警惕心理,终于全被蒙汗药麻倒,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

闻一多美国思乡赋诗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_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_年_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一年夏天,闻一多正在科罗拉多大学学习美术。科罗拉罗大学地处科罗拉罗州的珂泉,这里是沙漠边缘,英姿挺拔的派克峰白雪如银。秀丽的自然景色令他乡的游子陶醉,但闻一多思乡的愁绪丝毫没有因此而稍减。暑假来临,思乡之情愈加浓烈。于是创作出了现代诗《大暑》。

“今天是大暑节,我要回家了。今天的日历他劝我回家了。他说家乡的大暑节是斑鸠唤雨的时候。大暑到了,湖上飘满紫鸡头。”思乡之情在游子的心灵深处迸发而出,故乡有可亲可醉的乡愁,有如诗如画的大暑节。闻一多的家乡巴河镇,是个风景优美,物产富饶、民风纯朴的鱼米之乡,也是楚文化的腹地。宋代诗人苏轼为之写了《晓至巴河口迎子由》,绘出了这里诗意盎然的风物:“江流镜面静,烟雨轻幂幂,孤舟如凫鹥,点破千顷碧。”在诗人的笔下,故乡的美就像一幅水墨画,刻画得细致入微:“我们园里的丝瓜爬上了树,几多银丝的小葫芦,吊在藤须上巍巍颤,初结实的黄瓜儿小得象橄榄……”故乡的纯朴生活平淡如水,但生趣盎然:“燕儿坐在桁梁上头讲话了;斜头赤脚的村家女,门前叫道卖莲蓬,青蛙闹在画堂西,闹在画堂东……”故乡的田园生活,吟风弄雅:“家乡的黄昏里尽是盐老鼠,月下乘凉听打稻,卧看星斗坐吹箫;鹭鹚偷着踏上海船来睡觉。”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感情表达明白质朴:“我也要回家了,我要回家了!”

大暑的来历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一候是说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答,土地也很潮湿;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的传说

萤火虫映出吏部尚书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记的在孩提时代,盛夏村外的玉米地里,有很多一闪一灭的光亮,犹如一盏盏神秘莫测的明灯,那就是萤火虫发出的光亮。东晋时代,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有一个叫人车胤的,字武子,自幼聪颖好学,勤奋不倦,博学多通。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自此学识与日俱增。《三字经》说:“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及至年长,风姿美妙,聪明机灵,敏捷有智慧,在乡里之间很有声望。后来步入仕途,官至吏部尚书。他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因向皇帝举报骄矜放荡的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被元显逼令车胤自杀而死,他临死前大怒道:“吾岂惧死哉?吾求一死以露权奸耳!”死后朝廷非常痛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黄鹤搂的传说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吕洞宾游玩了四川的峨媚山后,一时心血来潮,打算去东海寻仙访友。他身背宝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这一天,来到了武昌城。这里的秀丽景色把他迷住了,他兴冲冲地登上了蛇山,站在山顶上举目一望,嗬!只见对岸的那座山好象是一只伏着的大龟,正伸着头吸吮江水;自己脚下的这座山,却象一条长蛇昂首注视着大龟的动静。吕洞宾心想:要是在这蛇头上再修一座高楼,站在上面观看四周远近的美景不是更妙吗!可这山又高,坡又陡,谁能在这上面修楼呢?有了,还是请几位仙友来商量商量吧。

他把宝剑往天空划了那么一个圈,何仙姑就驾着一朵彩云来了,他连忙把自己的想法向她说了,何仙姑一听就笑了:“你让我用针描个龙绣个凤还差不多,要说修楼,你还是请别人吧!”吕洞宾又请来了铁拐李,铁拐李一听哈哈大笑:“你要是头发昏,我这里有灵丹妙药,要修楼,你另请高明吧!”吕洞宾又请来了张果老,张果老摇着头说:“我只会倒骑着毛驴看唱本。”说罢,也走了。吕洞宾想,这下完了,连八仙都不行,哪里还有能工巧匠呢?正在这时,忽然听到从空中传来一阵奇怪的鸟叫声,他连忙抬头一看,只见鲁班师傅正骑着一只木鸢朝着他呵呵地笑呢。吕洞宾急忙迎上去,把自己的想法又说了一遍。鲁班师傅走下木鸢,看了看山的高度,又打量了一下地势,随手从山坡上捡来几根树枝,在地下架了拆,拆了架,想了一会说:“咱们明天早上再商议吧。”

第二天早上,鸡刚叫头遍,吕洞宾就急急忙忙地爬上蛇山,只见一座飞檐雕栋的高楼已经立在山顶上了。他大声呼喊着鲁班的名字,登上最高一层,可连鲁班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只看见鲁班留下的一只木鹤。这木鹤身上披着黄色的羽毛,正用一对又大又黑的眼睛望着他。吕洞宾非常高兴,一会儿摸模楼上的栏杆,一会儿看看楼下的江水,又取出一只洞箫对着波浪滚滚的江水吹起了曲子。他一边吹箫,一边又看看木鹤,这木鹤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呢!他骑到了木鹤身上,木鹤立时腾空,冲出了楼宙,绕着这座高楼飞了三圈,一声鹤唳,钻进白云里去了。后来,人们就给这座楼起了个名字,叫黄鹤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蒲公英花语_蒲公英的花语及传说

全文共 2479 字

+ 加入清单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蒲公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那么,你知道蒲公英的花语是什么吗?蒲公英又有着怎样的传说?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蒲公英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十六、七岁的大姑娘患了乳痈,乳房又红又肿,疼痛难忍。但她羞于开口,只好强忍着。这事被她母亲知道了。当时是封建社会,她母亲又缺乏知识,从未听说过大姑娘会患乳痈,以为女儿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姑娘见母亲怀疑自己的贞节,又羞又气,更无脸见人,便横下一条心,在夜晚偷偷逃出家园投河自尽。事有凑巧,当时河边有一渔船,上有一个蒲姓老公和女儿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网捕鱼。他们救起了姑娘,问清了投河的根由。第二天,小英按照父亲的指点,从山上挖了一种好草,翠绿的披针形叶,上被白色丝状毛,边缘呈锯齿状,顶端长着一个松散的白绒球。风一吹,就分离开来,飘浮空中,活象一个个降落伞。小英采回了这种小草,洗净后捣烂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痈上,不几天就霍然而愈。以后,姑娘将这草带回家园栽种。为了纪念渔家父女,便叫这种野草为蒲公英,简称公英。

蒲公英的花语

蒲公英:有着充满朝气的黄色花朵,花语是“停不了的爱”。

紫蒲公英:呈淡紫色的蒲公英,花语是‘传说的紫色’,属性暗。

飞箭蒲公英:冠以飞箭之名的蒲公英,花语是‘瞄准弹珠’,属性风。

紫色蒲公英的传说

据说是“谁能找到紫色的蒲公英谁就能得到完美的爱情.”还有个爱情故事那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官位显赫大户人家,有个小女儿叫朝阳,长得非常美丽、聪明、贤淑善良,深得双亲的宠爱。可朝阳到了十七八岁时,还没有找到心仪的郎君,因为朝阳不喜欢那些达官贵人家的花花公子,而父母也不舍得心爱的女儿离开他们,所以对此事也并没有怎么放心里。

有一天朝阳带着贴身丫环在街上玩耍,她看到了一个挑着草药的英俊小伙子,那小伙穿着粗布衣裤,肩上搭着条擦汗用的旧毛巾,却长得眉目清秀、英气非凡。采药的英俊小伙子也注意到了美丽的朝阳,但是他们只能相视一笑,因为那时的传统观念是男女授受不清,当朝阳目送小伙子的身影消失在人流后,她在芳心也已被带走。

在街上的邂逅相遇,让彼此的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朝阳时常向下人们打听那个采药郎的情况,她得知自己心仪的郎君叫蒲公,他曾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但是后来因其父母早逝,落得家境贫寒,所以才以采药为生,而蒲公也时常想起朝阳,可他想到自己家境贫寒,而心生自卑。

这世间让人永生难忘的莫过于情,蒲公和朝阳在承受着相思的煎熬,彼此都无时无刻的思念着对方,他(她)们终于抛开了世俗和传统的观念,偷偷的约会了多次,并互订终身,只愿此生长相依。终于,有一天朝阳鼓起勇气、害羞地对父母说:“爹、娘,有个采药的……叫蒲公的小伙子…女儿想…父母立刻明白了女儿的心思,因为她们早已听下人们说起过,父亲说:“朝阳呀,你也不小了,婚姻是你一生的幸福,蒲公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应该知道父母是为你好,”亲人态度使朝阳很沮丧,但她的还是那么倔强,因为她的心是那样的恋着蒲公。

当朝阳再次跟父母说起此事时,遭到了父母强烈的反对,父亲用严肃的口气说:“我们绝不同意的,他想娶我家千金小姐绝不可能。”

“是啊!我们是实在不忍心让你受苦啊!孩子,你可得理解啊!”说着母亲流下了无奈的泪。

倔强的朝阳含泪说:“我今生非蒲公不嫁,如果您们不同意女儿的婚事,那女儿只好来生再报答您们的养育之恩了,”说完就冲出了房间……

父母没有倔强过女儿,更不愿意失去心爱的女儿,便勉强答应了。朝阳的脸上绽开了美丽而幸福的笑容,当然蒲公更是无比的感动与幸福。但是他们成亲后,父母和亲人对蒲公还是有很多的不满与岐视,朝阳看到父母和亲人的态度,她想不清为什么深爱着自己的父母竟然如此排斥着自己心爱郎君?朝阳和蒲公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心甘情愿的决定-----浪迹天涯。

朝阳和蒲公后来浪迹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在那里还有一个可挡风寒的破瓦窑,在瓦窑的前边还有条小溪,小溪边长着很多的兰色的野花,他(她)们决定就在此居住,瓦窑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却生活的很幸福,并且朝阳还还生下了一个非常美丽、漂亮的女儿,在朝阳生女儿的那天,小溪边的兰色野花开得出奇的鲜艳,朝阳因此为女儿取乳名为------兰若。

然而由于局势荡乱,没过多久,蒲公被迫着去参军打仗了,这一去就是十八年!

十八年里蒲公遥无音讯,朝阳带着兰若坚守着瓦窑,父母送来粮食、衣服也不要,那些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用金银珠宝来诱惑她,但她仍然是那么无怨无悔的在守望着她心爱的蒲公,她每天都要带着兰若到山上去,站在山坡上遥望着远方等着蒲公的归来,十八年里她们母女靠的只有那满山的一种不知名的野花来填饱肚子,到了那野花干枯的时候她们还拿回瓦窑取暖,朝阳和兰若提着篮子跑遍了附近大小的山,后来她们发现这种野花不但能吃,还有疗伤、美容的效果,原因是朝阳有一次在采花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擦破了皮,因没有钱去看郎中,朝阳只好躺在瓦窑的干枯野花上养伤,到第二天她发现伤已无大碍,她看到擦伤处粘了些干枯的野花,特别是兰若因长期服用这种野花,还用长满野花的小溪水洗脸而貌如桃花、美如天仙,朝阳每次带着兰若在山坡上看那随风飘逸的白色野花,她都会和女儿兰若说:“看,多美啊,它们在随风而舞,一朵一朵在天空寻找着伴侣,又飘落在大地的每个角落,到明年又有更多生命的鲜艳”。

十八年后一天,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像一阵春风传入了朝阳的耳中,蒲公回来了!并且因战功卓著,已做了大将军,朝阳听后无比的激动、喜悦……这个她盼望了十八年的消息使她太过于激动,加上朝阳的相思成疾,她晕倒了

瓦窑依旧,而前尘往事的爱恋就像昨天般回绕在蒲公和朝阳心头,蒲公爱拂着伊人已斑白的鬓发,眼前已是模糊

朝阳在弥留之际,带着无限依恋的眼神对蒲公说:“好好照顾兰若,还记得山上遍地的野花吗?带着它们去前线吧,它们不但能吃,还能疗伤,当你们想我的时候它们就会随风飘扬在你们身边!”。说完后朝阳就化作成无数的白色花朵飘扬在天空。后来蒲公带着兰若和很多的野花离开了瓦窑,蒲公行军作战数万里,沿途他都会拿那些野花出来让它们随风飘落在大地,从此满山遍野随处都可以看见那美丽而自强的野花。”

蒲公英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全文共 1873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

1、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2、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3、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4、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5、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登上王位,就想方设法迫害晋献公的其他儿子,晋公子重耳就是在这次迫害中流亡国外,过起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在流亡途中,有一回重耳饿的晕倒在地,随行的人在附近找遍了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食物。这时,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跑到了僻静处拿着刀子在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拿着这块肉做成了肉汤给重耳充饥。

数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晋文公,重耳登上王位后,对当年忠心追随他的人论功行赏,可独独忘了介子推。这时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也想起了这段往事,感到羞愧万分,随后亲自去介子推的家中请他,可过去后发现介子推已经收拾行囊带母亲去了绵山。

晋文公随即派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的下落,可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时有人提议,用火烧绵山的三个方面,留下一个缺口,这样介子推就会跑出来了。大火烧了几天,却怎么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士兵们上山寻找,才在一处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这时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已经死了,晋文公看到后嚎啕大哭,悔不该当初。后来在介子推的身后看到了一封信,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深受感动,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下令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次来到绵山纪念介子推时,发现当年烧毁的那棵柳树又重新焕发了新生,晋文公触景生情,便给这颗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昭告天下,把这日定为清明节,这也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烧纸注意事项

1、烧纸的品类

在买烧纸的时候,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因为那样的纸作为那边的钱是不实的。但是在烧大钱的时候可以稍微的烧一些这样的。因为根据农村老人的话语,在那边有着很多的讨债鬼,会死皮赖脸的和那边的先人要钱,不给还不行,就会磨人,就得用这种小钱去打发他们。这也是让先人安心的做法。

2、烧黄纸打钱

现在很多的农村年轻人不知道这件事情,就是给先人上坟,买回烧黄纸必须用一张100元真钱盖在黄纸上面,然后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依次的盖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钱”在那边实成。才能让先人在那边花的这个“钱”才有用。

3、烧纸时画圈

所有的准备好了,再去给先人烧纸的时候。要在烧纸的地方画一个圆圈,在西北角留一个缺口,因为这个方向是传说中的鬼门,方便下面的人来取钱。但是在花圈的时候千万记得,不能把自己划进来,否则会导致很大的伤害。

4、烧纸时不能嬉戏

在烧纸的时候首先得一定要非常的严肃,不能嬉笑打骂。在烧纸的时候,先拿两张纸祭奠一下周围的“孤魂野鬼”,然后在点燃其他的,烧纸燃烧的时候,口里要念念有词,说到:来看你了,给你送钱来了,今天你的`...也来了,在那边有钱花了。类似这样的话语,为的就是让他们知道,护佑后人。一定要在烧纸燃烧完再走,否则先人会非常的不高兴,惹祸上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腊八节的传说故事及饮食文化

全文共 3761 字

+ 加入清单

八节,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故事及饮食文化,欢迎阅读!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这一说法是关于腊八节由来最常见的,下面还有关于腊八节由来的其他八种说法。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腊八节的饮食文化

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腊八醋

腊八醋,传统腊八节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名“腊八醋”。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滋味是。“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在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在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

腊八面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以面和各种豆类(红豆为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韭菜叶的宽度相等的面条)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

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腊八粥的寓意象征

寓意一: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五谷丰登。

古代上至贵族皇室下达平民百姓,叩谢天地、祭祀神灵、祖先,感谢这一年的恩泽庇佑,祈求来年施恩风调雨顺、财谷满仓。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很多地区的农户都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煮上满满一大锅的腊八粥进行腊祭,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寓意二:邻里乡亲互赠粥,喝了好人缘。

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腊八粥,每家放的干果食材各不相同,各有风味。招呼朋友到家里喝一碗热热的腊八粥,或者煮好粥送到亲朋友邻家,你家送过来,我家送过去,表达一年的感谢和祝福,是一种很好的联络感情的方式。

寓意三:腊八舍粥,行善积德一生好运。

以前大户人家都会在这天在门口支起大锅,煮上几锅杂米粥,撒进豆类干果,布施给穷人、乞丐、孤寡老弱病残的人,腊八粥在寒冬让人们果腹御寒,助人做好事功德无量。很多寺庙也在腊八节这天将腊八粥赠予信众,喝福寿粥健康好运。

寓意四:忆苦思甜,崇尚节俭的生活。

民间有谚语:“吃顿杂合粥,经验记心头。”相传古代有老两口省吃俭用给儿子留下祖业,而儿子和儿媳妇好吃懒做很快败光了家业,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至极无米下锅,幸好有村人合力接济,小两口把这些大米、面块、豆子、枣子等百家食材混在一起煮了一锅“杂合粥”。这顿粥让小夫妻感动并振作起来,勤劳耕耘终于在第二年有所收成,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四季海棠的花语及传说

全文共 1306 字

+ 加入清单

四季海棠是秋海棠的一个品种,也是种植最普遍的一个品种,常被用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在花坛、室内随处都可见它的身影。

四季海棠虽然长得娇小,初见它时也不觉惊艳,但是耐看。观赏久了,就会愈发喜欢四季秋海棠叶色的油亮丰盈,花朵的玲珑娇艳。而且,四季海棠的花语也是相当的可爱呢!

1季海棠的传说

传说在玉帝的御花园里有个花神叫玉女。因为嫦娥温柔漂亮,玉女与嫦娥就成了好朋友,并经常到广寒宫玩。有一次,玉女看见广寒宫里新种了十盆奇花。那是一种从未见过的仙花,小花数朵簇生成伞形,甚是奇巧可爱。花蕾是红色的,花朵儿却是娇羞的淡红色。花枝上还结着果实,长长的椭圆形、黄黄的颜色。花儿和果儿都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实在逗人喜爱。

玉女想到玉帝的御花园中什么花儿都有,唯独没有这种花。因此请求嫦娥姐姐送她一盆,好拿回去栽种在御花园里。但是嫦娥却摇摇头说,这是王母娘娘的花,是如来佛特意为庆贺王母娘娘的寿辰,派人从天竺国送到广寒宫来的。因为这花耐寒,所以才种在广寒宫中。

玉女连连请求,只说广寒宫中花儿这么多,少一盆也没什么关系,王母娘娘也发现不了的。嫦娥经不住玉女这么“姐姐长”“姐姐短”的直央求,就答应了。玉女好不容易说服了嫦娥,得到了这盆馨香迷人的奇花,高兴地捧起花盆就往外走,边走边说:“谢谢!谢谢!”不想刚刚走到广寒宫门口,迎头就碰上了王母娘娘。

她一见玉女手捧着天竺国送来的仙花,一边嘴里直道谢,便明白嫦娥一定私下将她的花儿拿去送人,因而怒气冲天地训斥嫦娥胆大妄为。而且,她边说边夺过玉兔的石杵,将玉女和她手中的那盆花儿一起打下了凡间。

这盆花正巧落在一个靠种花为生计的老汉的花园中,老汉有个女儿叫海棠,姑娘的面貌也像花儿一样美丽。老汉见一盆花从天而降,种花人自然爱花惜花,便连忙伸手去接,怕有闪失,又忙叫女儿过来帮一把,口中连叫:“海棠!”海棠姑娘听见了,急急地跑过来,看见爹爹手里捧着一盆花儿,连叫“海棠”,便高兴地问:“爹爹,这美丽的花儿也叫海棠吗?”

老汉接住了这盆花,只见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叫不上名儿来的花,听见女儿这么一说,觉得这花儿的确和女儿一样美,就干脆将错就错叫它“海棠花”了。

只是海棠花儿虽被爱花的老汉接住了,并且从此培植在人间,但它的香魂却随风飘去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传说海棠花原有天香,如今却没有了香味的缘由。

2季海棠简介

四季海棠又名四季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巴西,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秋海棠、虎耳海棠、瓜子海棠、玻璃海棠,在传统生产中是作为一种多年生的温室盆花。四季海棠是秋海棠植物中最常见和栽培最普遍的种类。姿态优美,叶色娇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开放,且稍带清香,为室内外装饰的主要盆花之一。

人们将其应用于花坛布置,效果极佳。随着一些相对耐热品种的出现,四季海棠在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最主要的花坛花卉之一,具有株型圆整、花多而密集、极易与其它花坛植物配植、观赏期长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欢迎。一般为春秋两季栽培。

3季海棠的花语

四季海棠小巧玲珑,姿态优美,叶色娇嫩光亮,花朵成簇,四季开放,别具引人喜爱的韵味。因为四季海棠娇俏的模样以及活泼的性子:极易与其他植物配植,因此四季海棠的花语为:快乐聪慧。一般是赠送儿童的佳礼,也给用来赠送充满童心的成年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车前草的花语和传说故事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在许多山林小路、花圃和河边都能够看到车前草的身影,它们不光能够装饰花园还是要用价值很高的植物。车前草能够清热解毒、明肝利目、祛痰、止泻。车前草还能够食用,那么你知道车前草的植物花语是什么吗?

车前草花语:留下足迹

车前草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山野、路旁、花圃、河边等湿地。生命力极强,正因为他的普通和朴素,所以人们一般都不会注意到它,他是多么希望人们注意到有它的存在而在它身边留下足迹啊。车前草留下了足迹是一生等候与不放弃,没人看见那场漫长的守望。

车前草的传说

相传西汉时有一位名将叫马武。一次,他率军队去戍边征战,被敌军围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值六月,那里酷热异常,又遇天旱无雨。由于缺食少水,人和战马饿死、渴死的不少。剩下的人马也因饥渴交加,一个个小肚子胀得像鼓一般,痛苦不堪,尿像血一样红,小便时刺痛难忍,点点滴滴尿不出来。战马拉尿时也嘶鸣挣扎。军医诊断为尿血症,需要清热利水的药物治疗。因为无药,大家都束手无策。马武有个马夫,名叫张勇。张勇和他分管的三匹马也同样患了尿血症,人和马都十分痛苦。

一天,张勇忽然发现他的三匹马都不尿血了,马的精神也大为好转。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张勇的注意。他便紧盯着马的活动。原来马啃食了附近地面上生长的牛耳形的野草。他灵机一动,心想大概是马吃了这种草治好了病,不妨我也拔些来试试看。于是他拔了一些草,煎水一连服了几天,感到身体舒服了,小便也正常了。

张勇把这一偶然发现报告了马武。马武大喜,立即号令全军吃“牛耳草”。几天之后,人和马都治好了。马武问张勇:“牛耳草在什么地方采集到的?”张勇向前一指,“将军,那不是吗?就在大车前面。”马武哈哈大笑:“真乃天助我也,好个车前草!”此后,车前草治病的美名就传开了,因为此草爱长在路旁,所以又称有当道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