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钱冲新四军第五师旧址汇编20篇

西安事变旧址,始建于1932年,占地11亩,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69号。主要包括蒋介石的行辕五间厅和兵谏亭及西安事变期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住宅止园、张学良公馆;指挥部新城黄楼;以及发生事变和处理事变工作的主要活动场所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旧址现建有西安事变纪念馆,1986年12月建成开放。并举办有“张学良将军生平展”、“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和“西安事变”等基本陈列。共展出700余件历史照片、大量历史文件及几十件文物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浏览

7371

文章

42

篇1:新四军一支队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一支队指挥部旧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一支队指挥部旧址位于江宁区横溪街道横山社区上庄村,时代为民国。

新四军一支队指挥部旧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横溪街道: 江宁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区划调整,新设横溪镇由原横溪、丹阳和陶吴三个镇合并而成,镇0驻地设在原横溪镇.横溪镇位于江宁区西南部,距南京市中心30公里,总面积215平方公里,人口7.16万人。镇内交通便捷,有凤云铁路专用线,将军南路、宁丹路等可直达南京;横禄、横铜、汤铜、陶禄等公路贯穿集镇,10分钟可达南京禄口机场,现代快速交通网络初具规模。 横溪地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新四军苏浙军区三次反顽战役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苏浙军区三次反顽战役司令部旧址为安吉县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苏浙军区三次反顽战役司令部旧址位(含新四军苏浙军区三次反顽战役后方医院旧址、新四军苏浙军区三次反顽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羊角岭战斗遗址)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子湖镇迂迢村迂迢自然村、天荒坪镇马吉村吴家道自然村中心、报福镇深溪村冰坑自然村冰坑桥头至上墅董岭的山体中,时代为现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0年10月,新四军苏浙军区三次反顽战役司令部旧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迂迢村:迂迢村位于天子湖镇西北面,比邻良村村,山水相依,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既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资源,又有历史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有“书画迂迢”之美誉。目前全村总人口1650人,农户452户,共有12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0亩,林地10292亩。全村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民风勤劳淳朴。村级集体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毛竹、三产(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团部旧址——龙泉小学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团部旧址——龙泉小学为新罗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团部旧址——龙泉小学

位于新罗区东肖镇龙泉村龙泉小学内。原为龙泉书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北朝南,围合院式土木结构瓦平房,建筑面积720平方米。1928年改为龙泉国民小学。

1938年1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建立后,第四团团部驻此,该团在东肖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发动群众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和保卫苏区土地革命胜利果实,同时在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该建筑是新四军第二支队组建的重要历史见证。

2018年被新罗区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随州市新四军第五师尹家湾革命旧址群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随州市新四军第五师尹家湾革命旧址群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曾都区新四军五师旧址群包括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抗大十分校,兵工厂,被服厂,医院,边区建设银行,挺进报社部,报社印刷厂,十三旅部,随南县委等革命旧址。

1939年元月至1942年6月,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刘少卿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在此浴血奋战三年之久,创建了白兆山抗日根据地。这个时期,正是该师创立、组建、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皖南事变后,1941年4月5日,李先念率新四军第五师全体官兵在九口堰向全国通电就职。新五师司令部、政治部设在孙家大院,以孙家大院为中心,师直机关、抗大十分校、挺进报社、边区建设银行、战地医院、兵工厂等分布在九口堰村。

九口堰纪念馆成立于1982年,是以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为基础而建的,共有房屋56间,三进两院落。旧址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抗日战争时期,该馆是我党在鄂豫边区的指挥中枢,在新四军第五师抗战史上有重要地位。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馆进行改扩建,并征集到一批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实物,现展出照片、图表、油画共230多幅。同时,修建了广场,广场前树立了李先念铜像,重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重新整理新五师革命旧址文史资料,使陈列展览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群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新四军平江通讯处旧址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平江通讯处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平江通讯处旧址位于岳阳市平江县城以东42公里的嘉义镇上街33号。

旧址坐北向南为三进两层砖木结构,屋面为小青瓦,占地530平方米,原为“亿昌药号”。

1937年8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的代表与国民党武汉行营的代表合作谈判成功,湘鄂赣边区和平抗日的局面基本形成。10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改为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中共湘鄂赣省委领导的湘鄂赣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傅秋涛任支队司令兼第1团团长。1938年2月,第1团从嘉义出发,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在嘉义镇设立“新四军平江留守处”(后改称通讯处),由黄耀南任通讯处主任。通讯处有工作人员、警卫战士、干部家属100多人,后来精简到30多人。

新四军平江通讯处旧址在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运用各种形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发动边区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与汉奸、投降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通讯处经过大量的工作,安置了大批伤病员和抗日军属,动员了一批青年参加新四军,发动群众毁公路、炸桥梁,截断日寇的运输线;开办抗日救亡训练班,培训了大批抗日骨干。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将进步男女青年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共同对敌。在这一时期,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湘鄂赣边区恢复和建立了15个县委,平江县建立了58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6万多人。国民党反动派极其害怕和仇恨我党的抗日力量,蓄谋破坏国共合作,投降日本帝国主义。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第27集团军杨森部执行蒋介石密令,突然袭击新四军平江通讯处,杀害了新四军上校参议、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涂正坤,八路军中校团副、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书记罗梓铭,新四军少校参谋、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曾金声,通讯处秘书主任、湘鄂赣特委秘书长吴渊,军需吴贺泉,新四军机要兼妇女干事赵绿吟6人。抢劫了通讯处的0、弹药和所有财物,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

新四军平江通讯处旧址于1976年9月被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原址进行修复和陈列;1981年7月5日,旧址及陈列室正式开放;1983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4月省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1995年3月被岳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岳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孝感市大悟县白果树湾,距大悟县31公里。村庄因有一棵大白果树-银杏树而得名。此村坐东朝西,门面整全,南面可见巍峨的大悟山和小悟山,如两头雄狮,守候村庄;北面是泉水岭,酷似一条卧龙,傲视苍穹;东面是奇石怪林,陡壁悬崖,形成天然屏障;西面有一条峡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村庄周围,环境非常清幽。

1939年3月,李先念--率抗日军队鄂豫挺进纵队,来到白果树湾,创立以大悟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春,纵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白果树湾成为五师司令部和鄂豫边区党委及行政公署驻地。周边农村还建有印钞厂,弹药厂、印刷厂、造纸厂、卷烟厂等一系列行政、军事、经济机关。复原了五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村庄南头,砖木结构,外间为正厅,中央一天井,上房为司令部办公室,下房为会客厅。天井后部为任质斌同志宿舍,陈列有几件任质斌同志的遗物;其左侧内间上房为李先念--休息室,下间为办公室;右侧为警卫人员宿舍。司令部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司令部北部建有纪念馆,陈列了大量有关抗战时期的图片和说明以及一些文物。

景点位置

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

白果树湾村:白果树湾村是新四军第五师所在地,是孝感市唯一一家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家确定白果树湾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现有人口2190人,36名中-员,17个村民小组,20个自然湾,450户,1317亩农田,1500亩山场,(其中村集体4900亩),两座小二型水库(泉水庵水库已除险加固,楼子沟水库),现有茶园面积1200亩,3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村级纯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

全文共 1329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旧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民巷南侧53号(原27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0月,经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8个省10多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为了便于福建的--工作,中共东南分局委派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党代表叶飞等从南昌来到福州,就福建红军和地方游击队改编问题与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进行谈判,并提出在福州设立新四军办事处。

1938年2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正式成立。中共闽东特委宣传部长兼--部长王助以新四军参议的身份任办事处主任(后由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以新四军军部上校身份任负责人)。2月23日,张云逸、王助、孙克骥等10余人抵达福州,即与陈仪就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人员和漳浦事件等问题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人员编制不超过20人;归还漳浦事件中被扣留的红军游击队人员和-支。次日,张云逸和王助接见福州记者,表明中国共产党抗日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3月,泉州事变发生,已编入国民党80师的红军游击队被国民党包围缴械,后经王助、范式人出面与当时的国民党当局进行交涉,促使国民党当局归还了所有的人和-,这支队伍后来被编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特务连,开赴抗日前线。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成立后,由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闽浙赣特委领导;1938年8月改由中共福建省委直接领导,办事处负责人王助、范式人任省委常委,并分别担任省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办事处对外公开的任务是在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待军部同地方来往干部,向军部输送干部,办理新四军北上后留守地方事宜,传递战士家书,颁发抗日军人证书、烈士证书,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宣传等活动;对内秘密任务则是代表福州地区中共地方组织恢复和发展组织关系,组织开展农村抗日武装活动,利用合法的抗日团体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并领导闽东特委、闽侯、连江等县的党组织工作。

1939年,福州沿海局势紧张,福州市区疏散人口,国民党政府机关、学校相继迁往内地。同年5月,日军侵占闽江口,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转移到南平梅山后师岭,改称新四军驻南平办事处,原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工作由中共福州工委接管。至此,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开展工作历时1年4个月,为推动福建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为清代建筑,面积461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土木结构,临街平墙,两侧为鞍式风火山墙。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于1961年9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3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授牌为福州市党史教育基地。

张云逸(1892~1974) 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头苑镇上僚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7岁时进本村私塾念书,刻苦攻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拮据,无法继续升学,为了谋生,他到广州投靠当军官的同乡赵士槐,当上一名勤杂工。1908年,张云逸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新四军都昌留守处旧址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都昌留守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新四军都昌留守处旧址

1937年12月初,中共赣东北特委委员,都湖鄱彭中心县委书记田英率领红军武山游击队赴浮梁瑶里改编成新四军。根据陈毅同志安排,田英率领中心县委成员于1938年1月下旬回到都昌,在大港街设立新四军都昌留守处,积极开展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活动。但国民党反动派却视田英等人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1938年4月6日,他们派出300余人,武装包围了大港街的新四军留守处,残酷地将田英等7位同志杀害,制造了震惊赣东北的反共惨案。周恩来同志指示《新华日报》先后发表消息和社论,对国民党政府在都昌制造反共惨案提出了严正的-。建国后,田英等烈士的遗骨被移葬于大港街西南0.7公里处的烈士陵园。这里成了都昌一个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

都昌县大港镇大港老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地处阜宁陈集镇的停翅港村,陈毅、黄克诚、曾山、张爱萍、洪学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邹韬奋、范长江、贺绿汀、阿英、薛暮桥、孙冶方等大批文化名人都在此战斗生活过。这里曾是华中六省市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指挥中心,现在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盐城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了具有响亮的红色品牌,景区内还包含一泓面积约200亩的天然湖泊,曲折多姿,芦苇萋萋,是打造军事体验产品,突破红色旅游单调格局的极佳资源。

1941年9月5日,新四军军部转移到停翅港,直至1942年12月26日,为粉碎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第二次“大扫荡”,撤出停翅港,向淮南黄花塘转移。当时,陈毅代军长,赖传珠参谋长常驻停翅港,1942年10月27日,在盐阜区首届参议会期间,陈毅与黄源、范长江、阿英、彭康等人倡议成立“湖海艺文社”,同年11月1日,湖海艺文社在停翅港正式成立。纪念馆核心部分为四合院,主要有16间文图展览室和炮楼等构成,展览共分7个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新四军海北支队驻地旧址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海北支队驻地旧址为海盐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新四军海北支队驻地旧址位于南北湖风景区南北湖村南木山顶,年代为1944年,类别为近现代史迹。

2000年5月22日,新四军海北支队驻地旧址被公布为海盐县文物保护单位。

南北湖村:南北湖村由原来的南湖、北湖村合并而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与省级名胜南北湖风景区同在一个区域。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总人口2745人,其中党员116人。2001年背列为县级生态村,2003年列为市级生态村,2004年列为“十百工程”整治村,2005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省级农家乐示范村,2006年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市级绿化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支队司令部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俗称仕峰厝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龙泉村。建于清末,是一座三厅二厢房平房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1938年1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政治部设于此。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罗忠毅、王集成等居住于此。后院留下抗日标语“反对在抗战中任何动摇妥协!铲除汉奸亲日派及托派匪徒”。建于清代,坐东朝西,三进两厢房土木结构祠堂式平房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陈姓民居。中轴线自西向东依次为围墙、灰坪、前厅、天井、中厅(正厅)、廊道、后厅及左右厢房,整座房屋有6大、小厅堂30个房间,5个回廊,6个天井。大门朝南,抬梁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右侧有1口井。后面还有个半月形一米高的石围墙。该厝是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从事革命活动和是新四军第二支队组建的重要历史见证。2001年被新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东肖红色旧址群邓子恢故居(隆德堂)桐冈书院邓子恢纪念馆后田暴动指挥部旧址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新四军第二支队纪念馆东肖革命烈士纪念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

相传泰山庙为兴化进士、吏部尚书李春芳所建。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于皖南事变后在盐城重建军部,同年2月27日新四军军部迁驻庙内。正殿为新四军司令部作战室,军参谋长赖传珠在此办公。后殿为藏经楼,-政委和王前夫妇分别住楼下东、西房内,当中为小会议室,-在这里主持召开过两次华中局高级干部会议,陈毅也在这里接待过外国友人希伯和罗生特。同年7月,日伪军发动对盐阜区第一次大“扫荡”,军部撤出。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批1995年4月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1941年盐城市

景点位置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建军东路159号

门票:免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位于红庙镇山水涧村,现保留有石砖、土木结构加小瓦平房七间,存有七师司令部机要室,七师政委曾希圣同志住过的五间房,七师领导同志用过的桌、椅及当年曾希圣亲手嫁接的三棵棠梨树等。

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兴建于1995年,位于皖江烈士陵园西侧300米处,占地面积2880平方米,建筑面积998.2平方米,主体场馆为古典徽派建筑。馆内设有主体展厅、新四军老战士书画陈列厅等。主体展厅展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七师成立、发展、壮大的整个历程,展陈革命文物120余件,文字资料约5万字,各种图表、图片282幅。纪念馆北侧600米处的三水涧村是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所在地,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是七师成立时的师部领导曾希圣、傅秋涛、李步新等领导同志的办公场所,从1941年5月成立到1945年10月北撤,七师的发展、壮大等许多条令均从这里发出。旧址现保持由原结构的土墙茅草屋5间,约120平方米,内有师部领导的办公室,卧室等设施。院内还保留着曾希圣同志于1942年嫁接的棠梨树3株。

红庙镇:红庙镇位于安徽省无为县西北部,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14公顷,山场面积240公顷,水面面积314公顷,地处花渡河、永安河两大水系上游,距县城驻地18公里,标准县道穿乡而过,交通便捷。全镇辖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38万。闻名遐迩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及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境内,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庙镇是农业大镇,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

现有始建于民国初年的房屋20间,总建筑面积308平方米。旧址原为当地富商王文彩的住宅,1940年7月,新四军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淮上行署,下辖怀远、凤台、蒙城、宿东、宿南5个县,是当时行署办公所在地和行署领导人-起居之所,建立后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军政素质的干部和军事将领,是英勇的淮上儿女不屈不饶抗击日寇,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遗产。

抗战期间,彭雪枫两次进军淮上,开辟淮上抗日根据地,中共在龙亢设立淮上地委。1940年,豫皖苏边区党委移驻龙亢,改称豫皖苏边区淮上行政公署。龙亢成为当时淮上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旧址是当时行署办公所在地和行署领导人-起居之所,刘少奇同志1941年路过此处并留宿。

保护范围:主体建筑院墙四周外3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7米。

地址:龙亢镇龙亢街西首火神巷南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

全文共 2704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诸巷,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锡市党史教育基地。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留美博士诸水本教授的西式私宅。

抗战时期,无锡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与苏南人民的抗日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苏南地区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抗战爆发后,日伪军重兵控制这一地带,国民党也派出第二武装忠义救国军到苏南,力图恢复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而在无锡广大城乡,也涌现出了大批的抗日武装,到1938年上半年,共有游击武装39支。

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党组织派王承业(又名王仲良)到无锡重建县委。县委以梅村为基地,重建党的基层组织,改造地方游击武装,逐步形成了以梅村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基点。

这一时期,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决定由第一支队司令陈毅负责组建先遣支队深入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6月,陈毅率部挺进茅山。10月陈毅派第二团参谋长王必成率第一营东进进行战略侦察,详细了解无锡、苏州一带的游击武装及日军据点情况。无锡地方干部张卓如、陈枕白将无锡的情况予以汇报。10月,陈毅授予地下党掌握的梅光迪等人领导的3支抗日武装组建成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

作好这些准备后,陈毅就决定派第六团东进苏南。当时陈毅手下只有2个团,即新四军第二团和第六团。陈毅决定由第二团单独担负茅山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任务,派第六团东进苏南。陈毅明确东进任务是:扩大抗日力量就是发展部队,壮大武器装备,筹集经费给养,具体就是三个字:“人、枪、款”。

为防止国民党顽固派寻找借口破坏东进,陈毅决定新四军第六团以地方抗日武装的名义东进。为此,团长叶飞向国民党第三战区告长假,团领导全部隐姓改名。

1939年5月,叶飞带领第六团700余人,打出“江抗”二路的旗号从茅山东进抗日,到武进戴溪桥,与之前改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的梅光迪部进行整编,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番号东进抗日。到达无锡地区后,“江抗”指挥部设在嵩山储埂上。部队以梅村一带为基点,发挥主动、灵活的游击战特长,以伏击、袭击、夜战等战术手段,在运动中打击日伪。

5月30日,由“江抗”二路司令吴焜率领的主力一部,在消灭了常熟东乡10多个日伪据点及匪伪武装后,在回师梅村、途经无锡东北隅的黄土塘时,与下乡“扫荡”的日军遭遇,发生战斗。战斗打响后,日军又开来了增援部队,“江抗”战士在武器装备差的情况下顽强战斗,经过半天激战,击毙日军30余名,内有大佐1名。黄土塘战斗是“江抗”东进后同日军交战的第一仗。“江抗”东进与日军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无锡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此后,江抗战士又夜袭浒墅关,袭击虹桥机场,震惊沪宁线。

“江抗”在打击日伪的同时,与地方游击队商谈收编事宜。由于无锡县委已对地方游击队做了大量的争取、改造工作,为“江抗”收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39年5月至6月,“江抗”在地方党的配合下,在无锡地区收编、加委了7支游击武装,计1350余人;随编带入4挺重机枪、36挺轻机枪、1100多支步枪和手枪。

黄土塘战斗后,盘踞在锡北的“忠救”十支队阻碍抗日,“江抗”决定收缴“忠救”顽军的枪械。经周密部署,6月2日深夜,“江抗”从寨门诸巷分三路向石家浜、东湖塘、河塘桥进发,袭击了“忠救”十支队指挥部,击溃了“忠救”十支队的两个大队,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20挺、手提式及步枪300余支,小电台一架。这次行动,不但打击了阻碍抗日的顽军,而且大大改善了“江抗”的装备。

“江抗”东进的抗战业绩,不仅使京沪铁路沿线的日本侵略军惶恐不安,而且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嫉恨和恼火。国民党第三战区获悉“江抗”是新四军后,借口“越界活动”,密令“剿办”。为避免摩擦,1939年10月,“江抗”奉命西撤,渡江向北发展。

至1939年底,“江抗”从1000人发展到5000多人,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人、枪、款”三大任务。

“江抗”西移后,带走了一部分地方抗日武装;无锡党组织失去了江抗的支持,无法公开活动,转入秘密工作。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考虑到东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抗战力量又比较薄弱,陈毅在筹划新四军主力渡江北上的同时,推荐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皖南抗日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谭震林到苏南来“独挡一面”,打开新局面。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于1940年3月决定调谭震林到苏南东路组织军政委员会,统-和军队的领导。

1940年4月,谭震林从皖南调到东路地区,首先来到常熟,以“江抗”留在阳澄湖畔养伤的干部战士为主体建立、发展起来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改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为区别于叶飞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新江抗”),谭震林任司令兼政委,何克希任副司令。

“新江抗”成立后,坚决贯彻中央“扩军建政”的指示,组建军政委员会,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武装,和创建根据地上。东路军政委员会以苏常太为基地,东出昆嘉太(昆山、嘉定、太仓),西入澄锡虞(江阴、无锡、常熟)的决策,通过袭击、破袭等战术,打击日伪军。在“新江抗”扩军的局面初步打开后,1940年9月,谭震林率“新江抗”由苏常太进入澄锡虞地区,将指挥部设在寨门诸巷这幢西式私宅中。“新江抗”的进入,为无锡地区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打开了局面。

谭震林率“新江抗”指挥部到澄锡虞地区后,东路军政委员会委员王承业在有工作基础的无锡地区,同地方党一道,筹建抗日民主政权。1941年2月,建立无锡县政府和锡北行署。在县、区政府建立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无锡地区有80多个乡(镇),500多个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基层政权。无锡地方党通过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广泛开展财经、文教军事、-等各项工作,实行合理的税收田赋制度,发行“江南商业货币券”即“抗币”统一了东路根据地的流通货币;建立了各级教育机构,推行抗日教育;筹办江抗后方医院等,从而巩固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同时对华中各地新四军部队进行统一整编。1941年3月上旬,苏南新四军主力即江南指挥部、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改编成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新四军六师师部一度设于寨门诸巷这幢西式洋房。

1941年7月,日伪军对苏常太地区进行残酷“清乡”,9月转向无锡地区。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新江抗”奉命跳出“清乡”区,渡江北撤转移到苏中根据地。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寨门村诸巷

乘车线路:苏州市内乘738路公交在新寨路下车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处旧址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旧址为新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处旧址位于新县郭家河莲花村月儿湾。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等率领下东进抗日后,在七里坪成立了留守处,同年秋迁到月儿湾。留守处驻此期间,多次召开过地方党和抗日游击队干部会议,与国民党进行多次谈判斗争,贯彻执行了抗日战争时期党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方针,为鄂豫边抗日游击武装的壮大和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处旧址坐北朝南,3栋两进院,共有房屋7间,正面为门楼,门前有五级石台阶,由门楼穿过小院进第二栋房屋,此房共2间,一间是过道,另一间是留守处警卫班住室,第三栋有正屋3间,门前一小院,院东侧有间耳房。正屋一明两暗,中间是领导人办公室,东间和耳房是刘名榜、郑维孝等领导人住室,西间是留守处主任、光麻经中心县委书记田东的住室。整个旧址除大门楼为砖墙灰瓦外,其余均为土墙灰瓦房。留守处所辖警卫排、接待处及伙房等也在村里。1979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新四军总兵站、印刷厂旧址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兵站印刷厂旧址为宣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总兵站、印刷厂旧址位于泾县云岭镇,时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6年,新四军总兵站、印刷厂旧址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岭镇:云岭镇位于泾县城西城南23公里处,总面积43.62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40000亩,耕地面积14000亩),东邻丁家桥镇,南接章渡镇、中村乡,西依北贡乡,北界南陵县。境内属丘陵半山区,夹两脉青山之间,南北长30华里,东西宽5华里,土地肥沃,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四顾”、“云岭”两山对峙,有“云中美人雾里山”之称。全镇辖9个行政村,84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新四军北撤会议旧址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北撤会议,是新四军浙东区党委在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9月23日在这里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指示,并就区委、行署及游击纵队如何北撤作为具体部署。召开北撤会议是在当时情况下我党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它不仅在政治上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而且在军事上也为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在长江以北地区进行大兵团作战创造条件。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完成的又一重大转折。旧址见证了这一伟大的事件,犹如一座丰碑载入史册。

旧址座落在上虞古城丰惠钱家弄23号,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200平方米,现基本保持原貌。

地址:上虞区丰惠镇钱家弄23号

丰惠镇:丰惠镇是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浙江省上虞市的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和文化名镇,位于上虞市东南部,镇域面积118平方公里,辖79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常住人口5.4万人。 丰惠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早在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便是上虞县治驻地,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宋代的孔庙、元代的九狮桥、明代的钱氏大宅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化学始祖魏伯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芜湖市繁昌县,年代为民国。

938年12月,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由南陵沙滩角移驻本县中分村。司令部设于村南徐家淦宅,副司令员谭震林住在司令部对门徐崇道家。建国后,徐家淦、徐崇道两户房屋已改建,三支队练兵的操场尚存。

1938年11月26日,日军占领了铜陵县城及大通、顺安等地,后又占领了大半个铜陵县。国民党守军撤退后,国民党第三战区将皖江抗日的前线铜陵、繁昌、南陵四区划归新四军防区。12月,第三支队奉命从南芜宣地区逐步移防到铜南繁地区,支队司令部驻在南陵的沙滩脚,政治部驻铜陵的燕子牧,第五团团部驻凤凰山。后因对日军作战需要,军部又先后调一支队一团、二支队三团来铜繁前线,这样在铜繁前线统归三支队指挥的新四军共有2000余人。1939年4月,为便于领导和指挥三支队在铜繁地区的活动,三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和五团团部迁驻中分村,直到1940年4月转移到铜陵桥头杨。他们在铜南繁地区一直战斗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前夕。

2012年,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十四座领导人旧居及庭院。

建设控制地带:分为四块。区块一东至徐建春房屋,西至淮九路,南至徐有托家房屋,北至李宝国房屋。区块二东至谢才友房屋,西至徐敏家房屋,南至徐文锦房屋,北至村内土路。区块三东至徐有贺房屋,西至徐新荣房屋,南至黄英房屋,北至村内水泥路。区块四东至距何志远旧居约30米,西至沈自根房屋,南至徐文通房屋,北至徐修宏房屋。

孙村镇:孙村镇位于芜湖市西南40公里,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沿江高速、芜铜公路、沪陵铁路穿境而过,境内铁矿、石灰石、膨润土、沸石矿储量丰富,待开发的资源有钾矿(探明储量3000万吨)、墨玉石矿(5000万立方)、库容390万立方钳口水库旅游区开发项目。全镇地域面积153.15平方公理,人口5.83万,著名的欧亚古人类早期活动遗址--“人字洞”和国家三-旅游区--马仁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宣州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宣州新四军支队司令部旧址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宣州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年代为1938—1939年。

2019年,宣州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狸桥镇:狸桥镇地处皖东南,是宣城的东北门户,北与江苏南京接壤,处于苏、皖两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2002年1月,经区划调整由原昝村、南湖、卫东、狸桥三乡一镇合并为新的狸桥镇。现镇域面积228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6.5万人。距宣城市区40公里,距南京110公里,距南京禄口机场80公里。宣宁公路穿境而过,“十一五”期间重点工程宁宣黄高速公路将在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