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红军借据 汝城最新20篇

红军长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红军是什么原因选择一条这么艰难的路长征?下面问学吧小编分享了红军长征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浏览

1568

文章

487

篇1: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为三明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余氏家祠位于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

自1933年起,在福建军区独立第7团、第9团的带动下,中共三元区西际村支部和农会的党员干部群众从大田、永安、泉州等处零散购买食盐等物资,存在余氏家祠内,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柳城村溪口渡口,沿西际——竹洲——楼源——忠山——星桥——明溪线路,转运到明溪、清流、宁化、瑞金等中央苏区。西际村余氏家祠逐渐成为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为护送物资,西际还成立了赤卫队,保卫重要物资的安全和运送。直到红军长征前后,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为中央苏区运送大量紧缺物资,为中央红军军事斗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余氏家祠为明代建筑,现保存完好。该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为穿斗式硬山顶木构建筑。整座家祠由围墙、垂花门、前大坪、下厅、天井、上厅、后堂等组成。祠内窗棂雕花一应俱全。

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于1991年3月被三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三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西际村:西际村是一个典型的半高山型行政村。全村有农户186户,人口700多人,耕地1280亩,山林7416亩,其中果园3600亩,人均5.3亩,是三明市远近闻名的柑桔专业村。改革开放以来,西际村党支部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村民开荒种果、科技兴果、市场旺果,走上了一条以果兴村、强村富民的小康路子。2006年全村水果总产量500万公斤,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600万元,工业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田红军桥遗址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大田红军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桥遗址位于泰宁县大田乡谙下行政村。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田乡是泰宁县轰轰烈烈开展土地革命红色区域之一。1933年2月至7月间,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因红一方面军主力奉命西移强攻南丰,转移到大田区坚持斗争。泰宁再次解放后,各区乡又开始了第二次分田运动,清算地主豪绅的罪行,把被地主豪绅--倒算回去的土地夺回来。大田乡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更为高涨,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面对大好的革命形势,地方-势力自然非常痛恨,他们伺机反扑。1933年11月29日,大田区石塘、赤坑等村的游击队员30多人配合红军到金龙山打土豪,经谙下村返回大田。在过桥时,遭到鱼川保卫团的突然袭击,10余名游击队员和3名红军战士牺牲。为了纪念革命先烈,人民政府把谙下桥改称为“红军桥”。

红军桥原名谙下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为木桥。历经多次山洪冲击,屡毁屡建。20世纪90年代末被洪水冲毁后,改建为石拱桥,桥长33米、宽5米、高10米。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谙下村:泰宁县大田乡谙下村,位于东经117°,北纬26°55′,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泰宁互通口39公里,距泰宁县城33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全村总户数205户,总人口732人,分布谙下、言坑、小溪、布头、溪边、铺下桥、下晚将、上晚将8个自然村,设7个村民小组。村委会名称是在1971年另立大队时,谙下位于全村中央,确定大队部设于谙下自然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惠水红军烈士墓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惠水红军烈士墓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烈士墓

惠水县著名的风景名胜“九龙山”下,矗立着一块高约6米的三棱形纪念碑,碑顶的一颗红色五角星闪闪发光,映衬着四周的苍松翠柏。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惠水,有9名伤病员掉了队,借宿在九龙乡岩脚寨一个名叫牙笑的苗族老乡家,不幸被当地土豪、保长罗子华发现。罗纠集30多名匪徒包围了住房。红军伤病员以病残之躯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后搏斗,但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被匪徒们残酷杀害,并将尸体抛进岩洞内。

解放后,根据当地群众的回忆,经过长期调查,终于惩办了参加杀害红军的凶手,并于1970年10月16日在马头关山洞内寻找到红军烈士的八具遗骨以及军用小刀、纽扣、私章盒等遗物。为悼念死难的红军烈士,经县委研究,将烈士遗骨葬于群蜂环抱的九龙山平台上并立碑纪念。每年清明,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干部群众都来此祭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巍巍丰碑犹如红军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永远屹立在人民心中。

1982年红军烈士墓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部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红军长征开始和结束于什么时候?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界石红军长征旧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位于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铺镇继红村,由红军楼和张家大院2部分构成。红军楼始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建筑面积162平方米,土木结构,坐南朝北,四开间,面阔13.5米,进深12米;张家大院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占地面积880平方米,由门前铺面、前院东西厢房和后院三部分组成。1935年10月3日至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静宁时曾在此驻扎;1936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一部在陈赓率领下进占界石铺,并在此组织成立农民协会。是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静(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的重要见证。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红色通道旗杆底座中心为基点,向东北延伸98米至纪念馆东北墙角,向西北延伸84米至纪念馆西北墙角,向西南延伸76米至纪念馆西南角,向东南延伸100米至纪念馆东南角。

继红村:继红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座落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城东40余公里的沙溪镇王坪村。1934年7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缅怀红军将士,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旁修建烈士陵园,原名“王坪烈士墓”,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并题写碑名、绘制图案,烈士集墓集中安葬红军烈士7823名,是中国唯一一处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也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集墓。1982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为红军烈士陵园亲笔题词,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2年民政部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为仿川东北民居建筑风格,建于2011年8月,占地面积40000余平方米,是重要的红军文化传播基地和廉政教育平台。馆内用8个展厅按照“辉煌征程、战地血花、忠魂千秋、丰碑永存、将星璀璨”5个单元进行陈列,表达了《英烈忠魂》主题;按照“红色序章—红色战地—红军丰碑—红色追忆—红色永续”红军文化脉线,展示“川陕苏区首府、悲壮红色通江”宣传主题,再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将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的历史贡献。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王德元(1908-1978),艺名猛开花。渭南市临渭区孝义人。出身农民家庭,自幼随着名艺人王谋儿学艺,因记性好,过目不忘,青年时期就能演唱24本戏,出师后誉满同、朝,荣获“猛开花”之称。他为人耿直,性情爽朗,一生从艺,精益求精,生、旦、净、丑均能演唱,扮演小旦尤为出色。最拿手的戏是《打仗》、《芦花絮》、《哭通厅》、《花换布》、《拾玉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为什么红军要进行长征

全文共 1838 字

+ 加入清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那么,为什么要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徐占权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如果继续采取毛泽东为红军制订的战略战术原则,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是有可能的。”徐占权解释说,一方面,蒋介石虽然调集了50万兵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拮据、抗日反蒋运动日益兴起、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在华利益不同与蒋的冲突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人民群众经过多次反“围剿”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经济迅速发展,红军和地方武装迅速壮大,为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然而,“左”倾冒险主义断送了这样的有利局面。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一味命令红军和地方武装“以革命的进攻来粉碎反革命的进攻”,竭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进攻路线。

徐占权认为,这种完全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进攻路线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反对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博古、李德等人无视敌强我弱的现实,照搬外国经验,反对人民战争,主张纯粹依靠主力兵团的所谓“正规”战争。黎川战斗中,红军防守兵力薄弱,毛泽东认为应放弃黎川、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但“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要部队死守黎川、不能丧失苏区的一寸土地,命令红军主力在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连续寻战近两个月,结果不但未能收复黎川,反而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

第二,反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主张实行“左”倾关门主义。正当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陷入被动之时,国民党第19路军将领联合李济深等国民党内反蒋力量,在福州成立了“”,公开与国民党政府决裂。“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拒绝了毛泽东向敌人后方进攻的建议,并坚持“福建人民政府”不是革命的而拒绝支援19路军。他们命令红一方面军主力继续攻打国民党军的堡垒阵地,使红军再次陷于困境。

第三,反对运动战,主张实行阵地战。运动战是红军的特长,但博古、李德等人主张打阵地战,在战斗连连失利时,又由进攻中的军事冒险主义陷入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李德提出的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理论,限制了红军的机动性,使得红军不能积极、主动地调动敌人,而只能守株待兔式地等敌人出碉堡而实行“短促突击”。在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中,红军毙伤俘敌2000余人,自身却伤亡5000余人,约占参战人数的五分之一。彭德怀曾批评说:“这种主观主义,是图上作业的战术家。”

第四,没有适时举行战略转移,而是继续主张同强敌拼消耗。广昌保卫战失败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虽然讨论过战略转移问题,但由于意见不一致,特别是共产国际模棱两可的表态,致使军委未能果断作出决策,而是继续坚持在内线寻求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奉命展开分兵作战、全线抵御,结果为敌所制,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

第五,仓促举行战略转移,致使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在中央苏区难以继续支撑红军抗敌的情况下,“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才被迫放弃在苏区内抵御敌人的原计划,决定于1934年10月底或11月初,沿红6军团前进的路线实行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北与红3军和红6军团会合,尔后从外部实行反攻、恢复中央苏区。然而,在敌人于9月底向苏区中心区发起总攻时,他们既没有胆略利用敌人暂时不敢长驱直入的间隙让红军进行休整和补充,也没有采纳毛泽东让红军主力牵制敌军至湖南的建议,而是被敌人的气势吓倒,仓促决定放弃中央苏区,提前一个月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从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两个军委纵队共8.6万余人,开始战略转移。至此,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之后,红25军,红四方面军,红2、红6军团,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苏区,踏上了长征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全文共 4674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关于红军长征感人的你知道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7篇,欢迎阅读。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3:毛泽东长征路上四次落泪

伟人毛泽东意志如钢,平时不轻易流泪。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泪。然而,在那漫漫长征路上,毛泽东却数次流下热泪。

乌江南岸,毛泽东挥泪送衣给“干人”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

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云贵交界,毛泽东险失妻子贺子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

不一会,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妻子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二郎山旁,毛泽东恸哭警卫班长胡昌保。

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途中,毛泽东不时地讲故事和笑话,逗得大家直笑。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他说:“歇歇脚吧!”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大家也围着他坐下。

正在说笑之际,忽然,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这时,大家才听清头顶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向来了几架敌机。毛泽东急忙让大家隐蔽,可来不及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开,敌机便俯冲下来,扔下了几颗炸弹。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爆炸声震耳欲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随即猛地向毛泽东扑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瞬间,毛泽东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所幸,毛泽东没有受伤。满身尘土的毛泽东蹲在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轻地呼唤着:“小胡,昌保同志……”在毛泽东的呼唤下,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边,忙问:“主席,您受伤没有?”“没有,小胡,我很好!”胡昌保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毛泽东连忙喊卫生员给胡昌保包扎。

“主席,我不行了……还是留给……”“昌保,你会好的!”毛泽东哽咽地说。

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缓而吃力地说:“同志们,不要难过!你们替我保卫好主席吧!”胡昌保看着大家,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头一歪,倒在了毛泽东的怀中。

毛泽东把胡昌保轻轻放下,叫人取来一条毛毯,盖在烈士遗体上。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士,他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

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毛泽东是意志如钢的革命伟人,平时轻易不流泪,当着如此众多的人流泪还从来没有过,而这次,这么多红军干部看到了毛泽东这么伤心地流泪。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1:神枪手

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一个山坳的时候,警卫班的战士们麻利地把首长和自己的营房安置停当,留下值勤人员,然后一起走到村边,在一棵枝叶茂密、一抱多粗,约有十多丈高的大树下,唱歌、跳押、摆龙门阵,消除战斗、行军后的疲劳。

不多一会,碰巧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这里散步。他主动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玩得非常高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哇哇”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在大树纵横交叉的枝桠上,站着一群乌鸦,不由心中一动,立刻诙谐地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给大家打顿牙祭(即加餐)吧!”

警卫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丑,有的是不愿在领导面前耍弄武艺。

其中有个年轻、机灵、调皮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

“要得——”

“欢迎——”警卫员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

刘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地回答:“你们还会倒打一钉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说着,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只见他不用瞄准,手一举,“砰”的一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而落,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扑腾哩。

“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啧啧称赞。只有要求刘伯承作示范表演的那位警卫员依然半信半疑地说:“嗯,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一只的哟!”

刘伯承听了毫不生气,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这样吧,不妨再考试考试,看到底及格不?小鬼,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心里怦怦直跳,只好硬着头皮到伙房里要来了一个鸡蛋。刘伯承又叫他用力朝天上甩,他立刻明白了八九分,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当鸡蛋飞向天空,看上去小得像一粒黄豆时,刘伯承沉着地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蛋壳、蛋黄、蛋白纷纷洒落下来。那个调皮的警卫员连忙伸出大拇指,夸赞刘伯承是神枪手。警卫员们纷纷要拜刘伯承为师,请他教练枪法。刘伯承谦逊地说:“功多艺熟,业精于勤嘛,什么老师、学生的,我们互相学习好了。枪法愈准,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

从此,刘伯承就挤时间给警卫班讲习枪法,没过多久,警卫班战士也个个都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4:朱德的扁担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

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毛委员和朱德军长向根据地的军民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

那时候,部队吃粮,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宁冈去挑,于是红军发动了一个挑粮运动。毛委员和朱军长同战士们一样,脚上穿着草鞋,头上戴着斗笠,翻山越岭,亲自参加挑粮。

当时,朱德同志已经40多岁了。战士们见他为革命日夜操劳,在百忙之中还和大家走山路过小河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战士们都劝说:“朱军长,你那么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谢同志们的关心,仍然坚持要挑粮。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朱德同志没扁担就挑不成粮了。谁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担,第二天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见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担,晚上又把它藏起来,没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样出现在挑粮的队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担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记”三个字。朱德军长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朱德同志的一席话说得战士们都笑了。今天,这条扁担珍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内。

从此,“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传遍了整个井冈山,也传遍了全中国,激发了全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斗志。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2: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砖瓦分疲惫。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的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碑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碑是为纪念1936年10月22日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于1996年10月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修建的。纪念碑座落在将台堡内东侧,碑高22.5米,碑的正面镶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1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背面是中共西吉县委、政府撰写的碑文,碑的顶部雕有三尊红军头像,象征红军三大丰力会师,碑身下部浮雕8组代表中国革命胜利的图案。

1996年10月,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师60周年的时候,自治区党委,政府报请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一、二方面军会师地将台堡修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碑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1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被镌刻在雕有3尊红军头像、象征着三大主力会师的巨型花岗岩纪念碑正面,纪念碑背面是中共西吉县委、政府撰写的碑文。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标志的建成,既是对英勇牺牲的红军将士的缅怀,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它将长久地矗立在这里,将红色的故事讲给世人、传播给世界。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瞻仰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碑后,在纪念园发表了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重要讲话,这为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动力、注入了活力、坚定了信心。2017年2月,自治区政府批准将台乡撤乡建镇,以加快会师胜地建设发展步伐。将台堡承载着伟大的长征精神,2017年4月被中宣部新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宣部要求,要大力发扬将台堡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央和区、市领导非常重视将台堡建设,确定了以实施红色旅游小镇、和平玫瑰小镇建设为依托,把将台堡建设西吉县经济社会发展次中心。

将台堡镇: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镇【马铃薯产业】 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8635亩,建立千亩示范点2个,总产鲜薯6000万吨,马铃薯人均纯收入超过800元。争取自治区贮藏窖建设资金300万元,启动建设了占地56亩,建设贮藏量150吨以上鲜薯贮藏窖200座的西吉县将台马铃薯专业营销市场,新建马贮藏窖191座(其中60吨以上贮藏窖37座),组建16个村级马铃薯销售协会,拓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红军强渡长安渡口战斗遗址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强渡长安渡口战斗遗址位于三元区城东乡长安渡口。

为支持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5月27日,红7军团从宁化、明溪转战来到三元县长安、白沙、列西,对面城关、下洋一带已有国民党军80师两个营和-民团把守。红7军团19师和当地支部广泛发展群众,了解当地情况,决定筹集40多条船,发动群众支援几十名船工,兵分列西、翁墩、白沙、长安(现火车站)四路,强攻沙溪东岸列东守敌,强渡三元城并长安渡口是红军强渡沙溪河的重要一仗。红军经激烈战斗,攻占对岸,消灭敌2个营和民团。红军强渡长安渡口后的当天下午,在三元城关城南的太堡庙,把从当地地主、恶霸那里没收来的布匹等物资,都分给了贫苦农民。

这次强渡沙溪河战斗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中央苏区红军在东线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作了报道:“两营人(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被我全部消灭,计缴-三四百支,轻机-5架,-9万余发,俘敌连长以上官兵300余名,敌伤亡和落水溺死的在300以上,残敌向沙县逃窜。”

长安渡口东连三元城关,西连三元长安。自唐宋以来,城关长安渡口是三元城关的古渡口之一。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旧石洲社区:旧石洲社区:由原朝阳镇石洲村变更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舒曹红军桥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舒曹红军桥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桥位于清流县林畲乡舒曹村背芜自然村与子竹坪自然村交界处。

1931年冬,在林畲驻防的红军独立第7师1团1部在完成任务从归化方向返回驻地途经该桥时,不料遭遇-民团伏击。由于事发突然,激战中,10余名红军指战员血染石桥,英勇牺牲。为了缅怀烈士英灵,当地村民就将此桥命名为红军桥,以志纪念。

红军桥是一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单孔石拱桥,红军桥长15米,面宽4米,桥面距水面高约3.4米。解放以前,这里是清流至归化(今明溪县)、三元方向的必经之路,前方不足1公里的豁口处就是镇守四县的交通枢纽──五通凹,有官道可分别通往清流林畲、永安安砂、归化城关、盖洋和宁化泉上五个方向。

红军桥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林畲镇:林畲乡地处清流县东北部,素有清流“北大门”之称,东临明溪县,西与嵩溪黄沙口村接壤,南与温郊乡毗邻,北连宁化,是清流监狱所在地。辖8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80人,农业人口9465人。全乡土地总面积96.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15人/平方公里。耕地1.4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9%,人均耕地占有量1.2亩;林地14.6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军爬的雪山是哪座雪山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爬的雪山是在四川省的夹金山,在1935年6月的时候,红军第一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苦,并在小金县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攻。夹金山是四川省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它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它是我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夹金山又被人们叫做大雪山,因为夹金山的雪景是非常著名的。在夹金山自然风景名胜区,我们还可以看到野生的大熊猫,这个地方原始森林很茂密,自然风光迤逦,它也是青衣江的发源地。夹金山自然风景名胜区是不需要门票的,去这里旅游的游客只需要准备厚一点的衣服、氧气瓶、食物、水等物资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灌阳红军亭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灌阳红军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亭红军亭位于文市镇政府旁的灌江两岸,始建于清代,是红军长征过灌阳时在文市镇抢渡灌江的渡江点和战斗地点,该亭基脚为大四方石料,护有岸坡、阶梯、水埠,亭内地面铺以长形、方形石料,盖小青瓦,为木石结构,亭高5.2米,宽3.4米,造形、装饰古雅,富有地方特点,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2006年5月25日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灌阳县人民政府网

文市镇:文市镇 辖:文市、大湾、西就、吉田、吉头、瑶上、月岭、玉溪、清塘、桂岩、勒塘、集全、北流、陈家坪、同仁、王道、昭仪、会湘、马莲、达溪、联合、月岭、瑶山23个村委会。 文市镇位于灌阳县境内东北部,东与湖南道县交界,西北与全州县接壤,处在湘桂边界的两省(区)三县六乡镇相邻的中心地带,有“金三角”之称。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9公里,辖21个村委会、1个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红军遗址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遗址

红军遗址,这里原是江西会馆,1936年1月8日,红二六军团从湘鄂边至康东北长征经过这里,二军团直属队和五师就驻扎在朱家场街上,六师驻扎在一山之隔的前光屯,当时叫覃王屯,贺龙、任弼时等军团-就住在这座会馆里,这座会馆就成了当时的临时指挥中心。红军在这里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只是惩毙了大地主郑尔昌和他的任朱家场伪区长的儿子郑道生。红军走后留下了少数伤员,其中两位不幸遇害。现改为朱家场中心小学,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内还有颇为壮观的樟树群,共有高大的古香樟十五株,而且排列整齐,树龄在百年以上,大家试试,要几个人牵起手才能抱住,另外还有近二十株较小的香樟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兴国寺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兴国寺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兴国寺位于沙县凤岗街道办事处东山村西部兴国寺内内。

1934年1月,红军东方军在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的率领下,历时半个月之久,攻克了沙县县城。1月25日,红军东方军司令部设在沙县兴国寺,大殿为作战指挥厅,彭德怀、杨尚昆等住在左右厢房。

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省立福州中学、福建省立医学院等6所学校及其他单位内迁沙县,其中福建省立福州中学于1938年2月迁址至兴国寺,1939年8月分设省立初级、高级中学。省立高级中学的中-员积极开展活动,1940年11月,上级党组织将福建省立医学院和福建省立高级中学的党员组合成立中共沙县工作委员会。1941年党组织派中-员陈振先进入省立高级中学就读,组织开展--,出版《文艺专刊》等进步刊物,发动-,组织100名学生参加艺术剧团第二大队,深入乡镇宣传演出,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春,沙县师范学校移至兴国寺。1947年3月,徐仁忠在沙县师范学校发展林伦榕等人入党,成立中共沙县师范学校小组。1947年6月,城工部党员何有礼与同与兴国寺办学的沙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建立了党支部。

兴国寺始建于唐中和三年(882年),原名中兴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赵匡义赐“兴国”之额,遂改称兴国寺。景泰三年(1452年)重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建为虬溪试院。兴国寺现存大殿及殿前两侧厢房为清代所建,为罕见的单檐悬山式九开间木构建筑。大殿面阔九间,大殿中部立封闭式隔断,分前后室,前室进深4间,后室进深3间。大殿总面积588平方米。当年彭德怀拴战马的寺东面的橄榄树,现在长得粗壮茂盛,年年硕果累累。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兴国寺于1984年8月被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沙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被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三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东山村:东山村,地处县城东部,东与高砂镇顺溪洋交界,南面、西面和北面分别与古县村、北门村和际口村、西霞村相邻,历属迎恩、城东两坊(保),俗称“七街”、“建设”。土地总面积15.18平方公里,境内海拔350米以上的山峰有莲花山、山头山、天子墓、性天峰4座(其中最高峰为位于西霞境内莲花峰东侧的莲花山、海拔561米),辖底峡、桦溪、山头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人口6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建武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碑林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建武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碑林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兴文建武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碑林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建武村,距离兴文县县城55公里。

兴文县建武(历史上曾为县城)为中共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地,也是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征战地,在这里先后牺牲了10余红军战士,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组织部长(原为红八军团-部长)戴元怀就牺牲在建武境内。1930年代,党组织曾在建武辖区内建农会,组织武装暴-动-,是一个具有革命历史传统之地。

为纪念红军长征和缅怀革命先烈,当地党委政府于1983年修建了建武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碑林。它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围墙两壁有红军战斗史实绘画,左侧有一水池养有金鱼荷花,青石壁栏围之。后面部分中间为“革命先烈纪念碑”,碑高5.58米,基座长宽各2米,碑座上为原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政委刘复初题写的“丹心映建武,碧血染玉屏;红军精神在,发奋振中华。”左侧一碑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革命先烈纪念碑”,右侧为一背刀持-红军塑像。碑后面为“红军烈士之墓”,再后侧为影壁式的“红军纪念堂”,为刘复初题写。

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碑林现已成为人们凭吊英烈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九丝城镇:2019年,撤销毓秀苗族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九丝城镇管辖,九丝城镇人民政府驻僰城大道中段140号。九丝城镇位于县城以西64公里,东接大坝苗族乡,南界云南省,西连珙县石碑、曹营乡,北抵仙峰、毓秀苗族乡。幅员面积约140平方公里,海拔580——1369米,以山地为主,属典型的西南盆地。 全镇辖16个村,一个社区,103个村(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红军长征纪念馆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纪念馆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境内,1935年红军长征过北川,是北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里重点展示红四方面军在北川艰苦卓绝的战斗和北川人民为长征胜利所做的重要贡献,激励各族人民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禹里镇:北川县辖镇。1950年置治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建治城羌族乡,1992年更名禹里羌族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217平方公里,人口1.4万。城(口)阿(坝)省道和北(川)松(潘)县道公路交会于此。辖湔江、慈竹、清凉、登高、柏林、茶林、石纽、望江、紫阳、沿河、水秀、三坝、大湾、三合、三坪、三化、杉柏、新堡、庙坪、双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军师长祝应龙之墓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师长应龙之墓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师长祝应龙之墓--革命烈士纪念亭:

位于珀玕乡政府东南100米南边山上。建于1958年,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亭两层六角尖顶,下层高4.4米,上层3.7米,红柱绿瓦。亭正中有时任江西省人民政府第一任省长邵式平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行书金色大字。背面有碑文说明。亭后有“红军师长祝应龙之墓”字样。纪念亭由亭、纪念碑、墓、墓碑、石桌、石凳、围墙等组成,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00平方米。1999年3月重修。

珀玕乡:珀干乡位于东乡县北部,是三市(抚州、上饶、鹰潭)三县(东乡、余干、余江)交界之地,东南端分别与余江县春涛、坞桥二乡接壤,西端与本县小璜镇紧靠,北端与余干县梅港乡相连,素有东乡的东方门户之称。全乡土地面积54.5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76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6559人,耕地总面积17239亩,其中水田16077亩,旱地1162亩。 珀干乡地处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治安村“红军洞”遗址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治安村“红军洞”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治安村“红军洞”遗址,位于集安市榆林镇治安村一组葫芦头沟里(也有人称西沟)约1公里处80米高的半山腰上,是一个天然石灰岩结构洞穴,未遭到自然、人为破坏,现状良好。洞口宽2.3米,高1.6米,洞内洞口附近处较为宽敞,深处地形复杂、深不可测,并有许多分叉,据当地农民所传,该洞与集安市大路镇高地村八组的风洞相通,超过3公里长。据我市《文物志》(1984年版)中记载,有人曾经探到过2.4公里远。

此洞为当年抗联部队密营地之一。1936年-1938年,杨靖宇将军在开辟老岭根据地期间,曾多次率部在此隐蔽、休整,并寻找向敌人发动进攻的时机,最多时曾有400多名抗联将士居住于此处,直至1938年8-9月离开辑安(今集安)北上。因此,当地群众亲切的将这个洞称为“红军洞”。

此洞是重要党史遗址。

信息来源:集安市委党校

治安村:治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闽北红军兵工厂旧址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闽北红军兵工厂旧址为武夷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闽北红军兵工厂旧址位于武夷山市洋庄乡范畲,时代为近代。

闽北红军兵工厂旧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洋庄乡:洋庄乡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东与崇城镇、新丰街道办、吴屯乡接壤,南靠武夷乡,西南与星村镇毗连,北与江西省铅山、上饶交界。境域总面积473.3平方公里。 洋庄乡境内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武夷山脉最高处,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之内,主要关隘有闽赣交界的分水关、温岭关、寮竹关、观音关,主要溪流为大安溪,发源黄岗山,与坑口溪会合于该乡四渡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