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刘邦死了以后汇总20篇

浏览

1195

文章

300

篇1:刘邦之后谁继位排序表 刘邦之后的皇帝是谁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继位顺序,刘邦之后继位的有刘盈、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刘奭、刘骜、刘康、刘欣、刘衎、刘婴、王莽、刘玄、刘圣、王昌、刘永、刘盆子、卢芳、刘秀等。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享国四百零七年。

刘邦之后谁继位排序

秦末农民起义,刘邦推翻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因曾被项羽封为汉王,便以“汉”为国号,后世人们称之为汉朝。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汉朝在科技领域也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朝历史里。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又称后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即为汉朝。后代的三国时期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政权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汉,自称季汉,又称西蜀。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刘邦身上哪些因素成就了他?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刘备吧其实还是有蛮多的人知道这个人的,当然了他有多么的厉害小编也不多说了,反正就是给力两个字,也有的人说了,我们在刘邦身上其实是可以看到很多游戏的因素的,那么这些优秀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先给大家说一首诗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按严格意义来说,也不算标准的诗歌,虽只有短短的三句话,但足以让刘邦在诗坛之上有了一席之地。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作为一位帝王的霸王之气。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在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乱世,只奋斗了短短七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混混变成了一个雄霸天下的帝王,这对后世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所以在中国后代的帝王中不乏屌丝逆袭者。

都说时势造英雄,这话放在刘邦身上一点不假,固然有一定的幸运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刘邦的人格魅力。40多岁的刘邦,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一穷二白,好在他身边总有萧何、樊哙、夏侯婴等人的不离不弃,一直跟随他打天下。

其实在刘邦看来,他很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更多的时候做的是一种精神领袖的位置,说到真才实干,连他自己都承认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治理不如萧何,但是刘邦很能听取部下的意见,并且可以按照他们的意见去做,这一点就比项羽强很多。

刘邦还很有担当,在他押送犯人去骊山的时候,就敢违背秦朝的律例放走所有的犯人,然后落山为寇。在后来与项羽的争霸中,虽然刘邦的实力不如项羽,还一直打败仗,但好在刘邦的意志比较坚定,用自己的处变不惊应万变。

还有一个就是刘邦本就一个混混出身,所以社会经验很丰富,摸爬滚打中锻炼了自己处世圆滑的做事方法,政治感敏度很强,脸皮也够厚,所以才把吕雉给娶到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刘邦真的多次将儿女推下车吗 是什么居心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真的多次将儿女无情的推下车,真实可能是三个原因。首先,减轻马车的负荷,想让自己顺利的逃生。第二是身处险境,一时之间慌乱出错。第三置之死地而后生想让儿女能有机会活命。

减轻马车的负荷

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楚军在后方追击马车,乘坐的人多,自然会影响奔跑的速度。眼看着出军来势汹汹,为减轻马车的负荷,刘邦无情的将儿女推下车,想增加自己成功逃跑。在逃亡的路上,小孩子的存在实属累赘,需要一路照顾,因此刘邦决定抛弃一双儿女,让自己能够有机会逃生。当时的刘邦早已荒不择路,脑海中一片空白,没有时间多思考,在情急之下就决定把儿女扔下去,可符合刘邦地痞流氓的身份。

身出险境,慌乱出错

当时在十万火急的关头,眼看着楚军马上就要追上来,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刘邦自然情绪错乱。加上平时和儿女之间情感并不深,总认为在没有儿女之后以后还有机会,可一旦自己失去性命就永远没有以后。因此在本能的驱使下,让刘邦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推下了车。

置之死地而后生

刘邦和项羽之间有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因此知晓项羽并非是卑鄙小人。即便是一双儿女落到项羽的手中,性命基本无危险。堂堂西楚霸王怎么可能会欺压两个孩子,对待两个孩子不会使用下三滥的手段,可相反孩子如果跟在自己身边,反而会有着众多的危险。此外后期刘邦全家都被抓,可是有两个孩子逃了出去,这就意味着楚军完全没有想到被推下车的是刘邦的孩子,总以为可能是其他人的孩子,因此刘邦的做法反而能够救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刘邦为什么只弄了薄姬一次?刘邦是不喜欢薄姬吗?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刘邦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的,非常的有个性,所以他这个人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人,最近很多人都在问了这个刘邦当时好像只弄了这个薄姬一次啊,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这个薄姬不好看,还是说这个薄姬有什么问题?又或者说这个刘邦又有什么问题?这些都是挺有说法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刘邦为什么只弄了这个薄姬一次,其实是有原因的,而且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仔细分析:

1、漂亮的薄姬在后宫也不排不上号

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薄姬的身世吧,他就是一俘虏,刚好当时刘邦对她看上了眼了,所以就带她入宫做了妃子,但是刘邦带她入宫后,就把她给忘记了,其实原因无它,那就是薄姬本就不优秀啊,虽然薄姬漂亮,但是在刘邦的后宫里面,那也真的是排不上号的呀,所以刘邦估计都忘记她了。好在薄姬自己会做人,在后宫里面交了很多朋友,才得以被刘邦弄了一次,刚这一次薄姬还怀了一个孩子,所以是真的挺厉害的。

2、刘邦自己日理万机也没有多余时间

其实刘邦不弄薄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刘邦本就是一国之君,那有什么闲工夫天天整这些事情啊,事情太多太忙了,忙不过来的,估计不上的,当时的汉天下还未稳固,到底都暗流涌动,不管是关外关内,还是皇宫后宫,到处都在争,所以刘邦那有时间去管这个一介妃子。

3、薄姬自己的性格就是那种不争的

如果大家知道这个薄姬的性格的话,会知道这个人是真的挺安静的一个人,非常的不喜欢争,所以也不图表现,不去争宠什么的,就还因为这样的性格,这个薄姬最后是善终,自己的儿子继承了皇位,所以没有被刘邦关注,自己的儿子继承了皇位,也是不错的事情。

4、薄姬的父亲有一定的兵权需制约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薄姬的父亲其实不简单的,话说有一定的兵权,刘邦当然纳薄姬为妃,也是想制约下薄姬的父亲,所以对薄姬也没有什么爱情,就是单纯的工具而已,所以也还是挺悲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张良与陈平,谁才算是刘邦手下的第一谋士?

全文共 1449 字

+ 加入清单

张良陈平,都是刘邦手下著名的谋士,虽然都受到重用,但是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谋士之路。张良出身贵族,所受到的教育绝非一般人能比,陈平出身低微,几经坎坷才从小官一步步走向丞相。但是既然身为谋士,两人的计谋和对事情的观察力自然也不同于常人。那么,这样出身不同的两个人,究竟谁要更胜一筹呢?

如果说大将是君王的臂膀的话,谋士就是君王的翅膀。臂膀是必须有的,没有臂膀,君王就打不来天下。但如果光有臂膀,没有翅膀,这个君王就只能在地面腾挪。只有插上了翅膀,君王才能上天扩大视野,才能君临天下。

而陈平和张良,就是插在刘邦身上的两只翅膀。

具体而言,陈平和张良,对刘邦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准确地说,张良的谋略,战略性大于战术性,政治家大于军事家。陈平的谋略,战术性大于战略性,军事家大于政治家。

张良给刘邦出的谋略,大都是布局性,战略性的,政治考量的因素比较多。张良一生有“六大奇谋”:

一是佐策入关。刘邦想抢先入函谷关。张良多次让他稳住,扫除入关路上的后顾之忧。

二是约法三章。张良让刘邦约法三章,安抚民心,与残暴的秦朝和项羽形成截然的区别,这也形成了刘邦的标签,让刘邦在今后的发展中,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

三是鸿门斗智。张良让刘邦反复向项羽示弱,又联络项伯和樊哙,从明暗两方面对项羽施加压力,从而解救刘邦。

四是明烧栈道。项羽把刘邦封到关中的时候,张良让刘邦把栈道烧了,表明无意逐鹿中原。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项羽,为刘邦暗中聚集力量,以及后来韩信的暗度陈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下邑布局。刘邦出关中,平定三秦后,由于韩信、彭越、英布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对刘邦不予帮助,结果刘邦打了大败仗。而张良在这时候,让刘邦给三人划定地盘,从而让三人死心塌地,三路围攻项羽,最后打败项羽。

六是巧定太子。因为刘邦想废掉太子,而刘邦的这个做法,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吕后及樊哙集团的强烈不满,形成了新的不安定因素。最后是张良出谋,让刘盈请来商山四皓,最后才稳定了太子,从而也稳定了江山。否则的话,赵王如意被立为太子,刘邦去世后,必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七国之乱,提前爆发。

陈平给刘邦出的谋略,则大都是战术性的,局部性的,是人事的考量。陈平一生也有“六大奇谋”:

一是离间项羽君臣。项羽一生刚愎自用,唯一的谋士就是范增。陈平成功地离间了项羽和范增,让项羽怀疑范增,而范增气走气死。这一招,让项羽再也没有谋士,饶有千钧之力,却完全用不在恰当的地方,最后失败。陈平用的反间计,就是一种术。

二是巧帮刘邦脱险。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陈平献计刘邦,找一个像刘邦的将领纪信假扮刘邦从东门出,吸引项羽主力,刘邦从西门逃离。这也是一种术。

三是稳住韩信军心。韩信攻下齐地的时候,就带信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非常生气,大骂韩信。在这时候,陈平在桌下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醒悟过来,真封韩信,从而稳住韩信军心,让其积极帮助刘邦。这也是术。

四是乘胜追击穷寇。刘邦项羽划下楚河汉界,订立双方罢战的谋略后,刘邦本来要回汉中,是陈平及时阻止刘邦,让他乘胜追击,置项羽于死地。

五是兵不血刃抓韩。韩信要造反,刘邦想亲率大军讨伐他,陈平给他出了一个伪游云梦的计谋,结果非常轻松地处理了韩信的问题,避免了一场血战。

六是巧解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陈平利用阏氏怕失宠和贪财的心理,成功把刘邦解救出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张良和陈平,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比较谁排第一,还真说不上。就相当于一只翅膀无法飞到天上一样。张良和陈平这对组合,只有合在一起,才能助刘邦一飞冲天,最后当上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刘邦的朋友发小大多是底层百姓,为何能帮他争夺天下?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都是些酒肉朋友,为什么能靠他们夺得天下?

这里会有三个原因,首先这些虽然只是底层的老百姓,可是会拥有着独特的本事,会拥有着预知的潜能,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一定的关系,可以说在乱世之中只要有勇有谋,这必然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拥有着美好的未来。

一、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本事

刘邦的这些朋友看上去都非常的普通,但是每一个都会有着独特的一些本领,萧何就能够把公务处理的井然,有条这里就可以看出是一个非常擅长管理的人才。樊哙原本只不过是一个杀狗的,但是会拥有着千斤之力,而且非常的勇猛,这就能够拥有一种以一当百的实力。更主要的就是刘邦这个人真的特别的善于交际,就可以把这些狐朋狗友全部的聚集在一起,然后让这些人为自己效力,并且每一个人都会忠心耿耿死心塌地。

二、有着预知的潜能

刘邦的这些朋友,虽然说一开始都没有什么比较出色的地位,但是一直都跟随在刘邦的身边,经历的都是一些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的成长。这些乡野村夫虽然没有领兵作战的经验,但是实践就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在经过长时间的作战之后,必然就会拥有着统帅的经验。与此同时后期也会拥有着很多的大人物,比如张良,还有韩信等等,这些全部都是一等一的大将。

三、和当时的社会有关

这些人能够拥有着如此出色的成就,完全是因为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身处于乱世之中,在统治的逼迫之下才会无路可走,没有办法就只能够选择反抗,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才可以有效造就一些非凡之人。如果这些人没有在乱世之中相信,根本就不可能会一直安于现状,就只能够如此平平凡凡的就过完自己处变不惊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鸿门宴项羽如果杀掉刘邦能建立比汉朝更厉害的王朝么?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刘邦比起来,可能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项羽更有英雄气概,不过刘邦最后也建立起了伟大的汉朝。这里我们可以做个假如,如果项羽真的在鸿门宴上杀掉了刘邦,项羽能建立起比汉朝更伟大的王朝么?可能这谁都没办法保证,而且很有可能又回到一个战国时期的局面。所以如果刘邦真死了,可能整个历史的走向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提起刘项的楚汉之争,就不能不提鸿门宴。

当年,明明是刘邦率先进入关中,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刘邦应当做关中王,但项羽却在巨鹿私封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所谓雍,便是关中的三分之一,项羽私自封章邯,表明了没把怀王约定放在眼里,表明了刘邦的关中王当不成。

为了捍卫自己的革命果实,刘邦派兵把手函谷关,结果被项羽所率的诸侯联军攻破。而后,刘邦明白了,硬磕是不行的,只好放下身段,只带百十来人,亲赴鸿门,负荆请罪。

这就属于被欺负到家了,明明自己没有错,还要去请罪,去请罪后,还差点死在项家人的剑下。

假如刘邦果真被项庄当场击杀,项羽砍掉了刘邦这样一个雄主,是否能够像刘邦一样即皇帝位呢?刘邦所率领的汉军,是否会从此消失呢?

把《史记》各传记来看,即便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也未必能像刘邦一样称帝,甚至会死得更早,至于刘邦所率领的汉军,怕是会以更快的速度做大。

关于项羽未必能像刘邦那样称帝,很多网友都有过分析,我认为他们说得都对,这里就不鹦鹉学舌,一一重复了。限于篇幅,今天只简单地说说,为什么刘邦死,汉军也不会倒。

刘邦去鸿门前,一定跟团队的核心成员开过会了,会上,大家一定慎重地分析了此去鸿门的种种可能:生返、死还、被囚。

大家最渴望的结局便是生返,为了能成功地生返,刘邦带去了洞察世事人心的张良,帮着自己溜缝,应付项羽和范增的责难,并任由张良来回周旋;

为了能够成功生返,刘邦和项羽的小堂叔结成了儿女亲家,期望在关键时刻,项伯能拉自己一把;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刘邦还带去了樊哙、纪信、夏侯婴、靳强四位将军,这四个人,樊哙在鸿门宴上表现突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纪信跟刘邦相貌有些相似,荥阳突围时假扮刘邦诓骗项羽,夏侯婴是刘邦的铁哥们,宁可自己死也要保刘邦的那种忠臣,靳强不太出名,但应当也有特殊才能,这样的配置,可尽量让刘邦全身而退。

但是,谁能保证此去鸿门,只是有惊无险呢?谁也保证不了。人嘴两张皮,项伯在刘邦军中承诺得好,但到真章时,不使劲,你能咋滴?你咋滴都不能咋滴,因此,刘邦被囚禁或被杀害的可能性,都是有的,都应当考虑到。

想必他们一定考虑了这两种可能。

对于刘邦集团来说,实际上是人才济济的,汉初三杰已经到位两个,周勃、郦商、灌婴、郦食其等将军谋士也已全部到位,即便刘邦死在鸿门,他们也一定商议好了接班人选,这个接班人选有可能是萧何,或是「萧何+刘肥…子婴」的组合,无论是哪一种,那个一直站在刘邦身后的男人都将走上前台,挑起重任,率军死守关中,把项羽和诸侯的联军活活地阻在鸿门以东,所谓哀兵必胜,项羽和诸侯联军又缺粮食,结局很可能是项羽变成乌合之众,而萧何占据关中、汉中、巴蜀,提前锁定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萧何本是刘邦上级,为何甘心屈居刘邦之下?

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在刘邦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虽然大小也算是个官职了,但是说出去也就那样,不怎么好听。而在那个时候,萧何的管制要比刘邦更高一些,可以说萧何就是刘邦的领导。但是为什么在后来,萧何却心甘情愿给刘邦当了手下,让刘邦作为领导?刘邦是有什么样的萧何比不了的能力吗?

萧何原本官职是沛县掾,主吏,就是沛县县令的主要助手,是刘邦的领导,刘邦当过泗水亭亭长,不过起义的时候已经落草为寇了。在起义的时候,沛县父老要推荐一个首领,但是萧何曹参两个害怕事情不成功,灾祸及己,就让给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是“萧、曹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族其家,尽让刘季”。那么萧何为何愿意屈居跟随刘邦,为他打工呢?其实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没办法、二是有希望。一、没办法。

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骊山修秦始皇陵,才出县境不远,便逃跑了许多人。刘邦知道让犯人逃脱是死罪,要是去骊山肯定是死罪,为了活命,索性和兄弟们反了,自己干,还有可能保命。而当时推荐刘邦押送囚犯的是萧何,依照秦律,萧何也是死罪。没办法,为了全家几十口人命,杀了县令投奔刘邦。刘邦多次推脱让他当老大,他都不干,那么为何他偏偏要给刘邦打工呢?

1、刘邦当时已经聚合了两三千人,有一点的势力和威望;

2、萧何谨慎,不敢冒险出头,万一失败了,要是他挑头那会被灭族,风险太大,还是刘邦当头比较好;

3、萧何对自己认识很清晰,他的梦想就是做个能臣。二、有希望。

萧何因为是刘邦的领导,一起共事,所以对刘邦很了解,他知道刘邦的能力和志向。但当时他肯定也不可能想到刘邦会一统天下,当天子。随着刘邦起义的开展,萧何慢慢的发现了刘邦是个可以成大事的人,跟着他有希望。

1、刘邦悟性极高:根据史记记载,张良在辅佐刘邦之前,曾辅佐过其他人,可是,当时无论谁都不能领会张良出的主意。张良一到刘邦身旁,就发现刘邦聪明无比、领悟能力超强。张良的计谋刚说个开头,刘邦就知道计谋的用意了。

2、刘邦知错能改,不断进步。攻取咸阳后,刚开始喜欢金银珠宝和美女,可是萧何张良等进言后,马上克制自己,约法三章,还军霸上,说明刘邦有天下之志,不被眼前虚荣迷惑。

3、刘邦有自知之明,善于用人,知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刘邦在打下天下后,总结经验时说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因为萧何的功业和忠诚,被封为开国第一功臣,既说明了萧何的眼光,也说明了刘邦的智慧和胆略,可以说萧何选择给刘邦打工是双赢!

萧何特长就是摇羽毛扇,也就是幕后策划,他是有很多谋略,这一点十个刘邦也比不上萧何一个,但号召力和做大以后的台前耍诈刘邦最擅长。那时萧何还是政府公务员,他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万一失败,他做个从犯,也罪不致死,刘邦本来就是死罪,横竖都是一死。与其说刘邦是老板,倒不如说萧何通过刘邦把自己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同样刘邦也得到他想要的,典型的古代版的合伙创业模式。

事实上刘邦确实更适合当起义军的首领,刘邦交友甚广,和沛县的官吏很亲近,沛县豪杰和他都是好朋友,自己又当过草寇,明显比萧何更适合领导起义。

至于后来刘邦发家之后萧何为什么依然甘愿当刘邦的下属,一是大势已定,难以反转。其次刘邦知人善用,对萧何十分信任,将大后方托付与他。刘邦更适合当起义军的领导人,萧何等人乃是文吏,不太适合独当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韩信被吕后杀死后,刘邦会是什么心情?

全文共 2442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里,尤其是“汉初三杰”,一直都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包括他们各自与刘邦相遇并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故事,还有就是他们在汉朝建立之后不同的下场。有远离朝堂中心的,有不惜自毁名声保住性命的,也有被怀疑最终被杀死的,这个就是一代兵仙韩信。那么,真正用兵如神的韩信在被杀死之后,刘邦又是什么反应呢?

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刘邦起兵于沛县,人称沛公。虽然刘邦后最终做了皇帝,但是却离不开众多功臣,其中在战争成果方面,以拥有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最为突出。不过可惜的是,后来韩信却被杀,后人总结了他一生的经历,用了十个字概括,即“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这一知己,便是萧何,后人归纳韩信和萧何的关系,用了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概括。说到萧何,在治国方面,以萧何的功劳最为突出。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他辅佐刘邦起义,是刘邦特别信重的人。在刘邦率军攻克咸阳后,很多人都被秦宫的金银珠宝,以及城宫内的美女所吸引,就连刘邦都想一直留在秦宫不走了。后来还是被众人晓以利害关系,刘邦才决定离开。

可是萧何却对财宝美女这些都不留恋,他在秦宫中,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些对治国和楚汉战争的结果,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萧何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韩信本是项羽部下,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投靠刘邦,刘邦对韩信非常器重,一个无名小卒刘邦就拜他为大将军,掌握刘邦的所以军队,韩信也没有辜负刘邦对他的信任,首战以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消灭3王占领三秦之地,之后帮助刘邦把赵、代、燕、魏、齐等各国都给灭了。

韩信此时的军事实力应该是绝对不在刘邦、项羽之下,刘邦为了笼络韩信封韩信为齐王,邀请韩信彭越一起合围项羽,这时候的韩信也犹豫是否要帮助刘邦。韩信手下有个谋士叫蒯通就建议韩信三分天下,不要帮助刘邦或者项羽,让刘邦与项羽互相争斗,自己坐山观虎斗,甚至有机会可以自己独立出来,和刘邦项羽争天下。

以当时韩信的实力和军事才能来说他绝对是有这个实力这么做,而且夺取天下的可能性还很大,但是韩信出于刘邦当年对自己的大恩,最终选择了帮助刘邦一起攻击项羽,实力的天平一下就倒像了刘邦一方,项羽最终不敌刘邦、韩信、彭越3路大军的合围,在垓下自刎,结束了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夺取天下,建立大汉王朝。

在之后会韩信竟然收留了当年项羽的大将钟离眛,这点上刘邦是不能容忍的,依靠着陈平之计,刘邦把韩信给逮捕了,之后一贬再贬,最后软禁在长安。

公元前197年,刘邦率兵出征平定陈豨叛乱的时候,就曾暗地指使吕后除掉韩信,吕后心领神会,于是就让于韩信交好的萧何将韩信诱骗到宫中立刻处死了韩信。

可怜韩信一世英名却毁在了一个妇人手里,其实韩信最愤恨的人就是萧何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倾心相交的知己会贪图荣华富贵而置自己于死地,于是,韩信临死前留下了一句话,让萧何背负了千年的骂名,这句话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刘邦杀韩信最重要原因还是忌惮韩信的军事才能,生怕韩信谋反。韩信在长安被软禁才想起兵,联络陈豨,但是还没有实施就被告发,所以韩信死前也说后悔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被杀的下场,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政治上觉悟确实不高,也惋惜这个一个军事天才被杀,要是当年韩信选择听蒯通的建议说不定做皇帝的就是韩信。

在历史上,没听说过萧何的狡诈贪婪等负面记载,那么萧何为何如此绝情?要杀死一个对大汉建有大功劳,且对自己非常信任的军神呢?如果简单归纳的话,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为私,一种是为公。(1)萧何自私自利,为了自身的名利,(2)萧何为国“锄奸”——消除韩信这个不稳定因素,是为大汉和天下苍生着想。

萧何有没有动机为私呢?客观的说,有!韩信是公元前196年去世,刘邦是公元前195年去世,吕后是公元前180年去世,萧何是公元193年去世。也就是说,杀死韩信之时,刘邦身体估计不行了,吕后却还很好,所以萧何为了保住自己,需要得到吕后的信任,帮助除掉韩信。

至于萧何的为公之心,那就更多了,史书上对他有很多描述,比如为人简朴,楚汉争霸中稳定刘邦后方,入咸阳后首先接收宰相府,查封那些典籍等,无比塑造了萧何安邦定国,为民呕心沥血的形象。甚至于,萧何都有机会取刘邦而代之,但萧何却一直明确自己为大汉服务的身份定位。

韩信被宫女用竹刀残忍的杀死之后,萧何泪流满面,说出了一句话,即“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萧何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为国才杀死了韩信。换句话说,在萧何看来,韩信不死,天下难安。

果真如此吗?有人说,韩信在当时准备谋反,会让天下再起刀兵,所以杀了韩信,反而让汉朝稳固,天下太平了。但也有人说,韩信并没有想谋反,如果军神韩信要真谋反,刘邦根本挡不住,况且在关键时刻,韩信还愿意见吕后和萧何,说明没想过谋反。

这两种解读,决定了萧何杀韩信的心态。只是,历史已经远去,也无法知道历史是否被扭曲过,所以就没办法知道萧何杀韩信的真正动机了。“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

但是韩信功高盖主,为人骄傲自大,对老大不够尊重。有回刘邦问他,我能带多少兵打战?韩信说最多10万。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越多越多。刘邦心里咯噔一下,这小子不服管束,将来定有反意。就这样君臣之间有了隔阂,为将来埋下了伏笔。萧何还在做他的丞相,这个只管引荐人才,却不去化解君臣之间的矛盾。照理萧何应该拉韩信一把才对。然而不但没拉,还落井下石。韩信郁郁寡欢不得志,遂有反意,大不了不跟刘邦干了。

和韩信要好的钜鹿郡守陈豨反叛,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萧何和吕后商议决定用计诱捕韩信。萧何怕韩信不来,就假传消息说刘邦平叛归来,群臣都来祝贺。韩信不得不去,这一去,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杀韩信名义上是吕后,实施的则是萧何,也是为刘邦“分谤”,分担杀功臣的诽谤之言。刘邦听闻韩信被杀,且喜且怜,流露出了又爱又恨的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生性猜忌的刘邦为何仅对张良如此信任?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汉高祖刘邦为何仅仅对张良信任有加

张良有三个主要的特点,身体孱弱,未尝将兵,谦逊退让,凭借着这几个优点,必然就会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

张良一开始的身体就比较柔弱,经常性都会出现因为疾病而不能够做事的现象,由此可见身体还是非常虚弱的,一天到晚都会生病,这样的一种健康状况,自然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管其他的事情。因为经常性的患有疾病和一些身体强壮的武将比较,刘邦会更加的信任,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由于身体虚弱,自然就不能够冲锋陷阵,不能够带兵杀敌,在很多的时候一般都是以谋士的一个身份存在,就只能够为刘邦去出谋划策,因此在军事这一方面就没有太多的优势,并不是像韩信这样拥有着更多的军权。萧何因为长时间留在当地更是民心所向,老百姓还是非常喜欢他的甚至喜欢,他的程度已经超过刘邦,慢慢的就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实力。在刘邦的心中就会认为还不如张良更值得信任,因为没有太多的实力,而且也不能够带兵打仗,反而更能够体现出优势。

在刘邦的身边会有很多的大臣,这些人一天到晚剑拔弩张,始终都在争高低。张良这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始终都会保持着一个比较淡泊的态度。并不会选择夸耀自己的才能,也并不会盛气凌人,始终都表现得比较低调,而且在创建汉王朝之后,一直洁身自好,选择退居幕后。可能是因为这一些原因,刘邦和张良之间的关系一起来都是独一无二,也是一个比较和谐比较融洽的让人觉得有一些佩服。这或许就是正确的处理。因为这样的一个处理方法,会让人更喜欢这种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刘邦无数次失败都能崛起,而项羽为什么只能失败一次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多次失败都没有问题,为什么项羽一次就败了?

刘邦有一种能屈能伸的心态,相对来说心理素质比较强,项羽心高气傲,自然就没有办法忍受失败。

秦朝末年时期,刘邦一开始一直都被项羽摁着,打站在屡败屡战的境地,项羽占据的优势,所以根本就没有出现失败的现象,可是最终四面楚歌仅仅只剩下一个,觉得无颜面对所有的江东父老。因为多次设身于险境,在面对困境时根本就没有气馁,所以才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

刘邦在造反时已经48岁,早年只不过是在基层,身边会有一些兄弟,但是家里人从来都看不起他。在经历这一些人生之后,自然就会拥有着比较强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失败时根本就不以为然,没有选择放弃这种心理素质,让他在面对项羽的时候也同样能够坦然的面对失败,不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失利而直接选择自杀,这种较强的心理素质也能够有效地取得成功。

项羽是将门出身,武功高强,难免会有一些心高气傲面对,只不过是小混混的刘邦内心根本就不打算和对方斗,虽然身边有很多人都劝他一定要除掉刘邦,但是项羽非常的好面子,认为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对手。就是因为如此的狂傲才会输掉最终的比赛,在最后一次战役中,他完全可以选择逃回江东,过一段时间之后也可以重新的招兵买马,但是项羽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很好面子,觉得自己没有办法面对江东父老,因此就直接选择自杀,可以说这样的一个心理素质也真的是没有办法获胜的。在经过这一次的战役之后,彻底失去自己的性命,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官堌堆遗址刘邦登基台

全文共 1447 字

+ 加入清单

官堌堆遗址刘邦登基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官堌堆遗址位于定陶县仿山乡姜楼村南520米。20世纪60年代,人民公社组织附近的大队社员拉土垫地,使该遗址受到严重的破坏。现存堌堆四壁陡峭,底部南北30米,东西15米,高8米。文化层暴露十分明显,有灰土层,烧土面,蚌壳坑和灰坑等,文化内涵十分丰实。

建国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省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部分师生多次来此地考察,并在此发现和采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大量遗物。大量的鹿角化石、野生动物骨骼、牙齿、打制粗糙的石器、磨制精美的石刀、石斧、石镰、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的蚌镰、蚌刀,尖锐锋利的骨针、骨锥、骨镞,造形规范的盆、碗、罐、鬲、瓮、器盖等大批陶器残片,均属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物,同时也说明了这儿是一处古代大型的村落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这些遗物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黄河中下游,特别是鲁西南地区的文化面貌、文化特征、族属、社会性质、生产力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提供了真实的实物佐证。这些珍贵遗物的出土和发现,充分证明了在远古时期,我们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文明,展现了一幅社会在不断前进的历史画卷。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此登基做了皇帝。据《定陶县志》记载:“受命坛在城西北十里许,汉高帝即位于氾水之阳,既此,高阜犹存,今名官堌堆。”又据《曹南文献录》记载:“济阴(既定陶)县汉祖坛,在县(当时县城在左城)东北二十里,汉高帝五年既位于定陶氾水之阳,故立坛。”司马迁的《史记》上也有记载:“刘邦既皇帝位于氾水之阳。”解放前夕,堌堆之南曾立有清代石碑一能,镌文曰“汉高祖受命坛”,今已失。

汉王五年(前202年),刘邦在阳夏(今河南太康)追到项羽,并派人约韩信、彭越前来会师,但韩信、彭越故意误期不到,致使刘邦孤军作战,在堌陵(今太康西)被项羽打败。刘邦一方面整军固守,另一方面为了争取韩信、彭越的支持,答应他们打败项羽后,把从陈县以东到海滨的土地封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封给彭越,又派人劝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并在政治上提出了“约法三章”的主张,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刘邦有了可靠的基础后,与韩信、彭越、周殷等会师垓下将项羽包围,在四面楚歌中,项羽自刎乌江,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楚霸王项羽乌江自杀后,汉王刘邦平了西楚,并依张良的主意,用安葬鲁公的礼节埋葬、祭祀霸王。鲁城投降,遂后挥师定陶。公元前202年正月,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共尊汉王刘邦为皇帝,此意正中刘邦下怀,遂召集群臣,假意推辞道:“寡人闻古来帝号,只有贤王可当此称,虚名无实,殊不足取,今诸侯王乃推本王,本王乏德,岂敢收此尊号。”群臣齐声道:“今大王威加四海,德比天高,诸侯王怎能与您相比,他们只能称王,您做皇帝当之无愧。”

刘邦假意推让再三,然后说:“要是诸侯一定认为这样好,对国家有好处,我只好答应了。”众臣选择吉日,制定仪式,准备登基大典。

汉王五年(前202年)十月,定陶氾水之阳的堌堆上,鼓角齐鸣,旌旗招展,山下数万将士队列整齐,呼声振天。刘邦在重臣的簇拥下,黄袍加身,郊天祭地,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国号为汉,后来称为汉高祖,立吕雉为皇后,公子盈为太子,建都洛阳,后迁长安。该堌堆也因刘邦在此即位而被称为官堌堆。

由此可知,官堌堆既是一原始文化遗址,又是汉高祖登基称帝之处,是汉朝兴起的发源地。该遗址1979年被命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籍记载黄金分三等 刘邦用20吨黄金贿赂楚国将士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黄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一直备受关注。汉朝时期,黄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储备量和使用方式引发了许多历史学家的探讨。在汉朝建国初期,刘邦通过大量使用黄金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据记载,刘邦曾用20吨黄金贿赂楚国将士,以在楚汉争霸时期脱离险境。这种宽阔的慷慨行为反映了刘邦的雄心壮志,也表明当时汉朝的黄金储备量是相当可观的。

古籍中对于黄金的记载存在一些混淆,有人认为古代的“金”可能指的是黄铜。然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确定刘邦所使用的黄金确实是真正的黄金。这些史书记录了刘邦赏赐功臣大量黄金的事例,显示了当时黄金在政治奖赏中的重要作用。

汉朝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也积极地利用黄金。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汉朝从外部引入了大量黄金。此外,黄金的开采和储备也成为汉朝经济的一部分。汉武帝时期,由于频繁的与匈奴的战争,大量的黄金被用于赏赐将士,进一步耗尽了国库。

然而,黄金的消失也是一个谜。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假设,包括黄金作为随葬品被埋在墓中,被购买汗血宝马所耗费,或者在起义时被掠夺散落。虽然这些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黄金的去向,但真正的原因仍然扑朔迷离。

汉朝时期的黄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黄金的储备量和流动影响着朝廷的决策、国家的实力以及社会的变迁。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当时的情况。汉朝的黄金故事仍然激发着我们对古代历史的好奇与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上真实的项羽有多厉害?项羽战力最强为什么还输给刘邦?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虽然输给刘邦,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项羽更配得上“英雄”二字。因为项羽被后人神话了很多,基本上当时就是战神一般的存在,不过历史真实的项羽也的确非常厉害。但是光一人厉害没用,刘邦身边的能人更多,所以项羽最后也只能吞下败果。单看项羽的个人能力绝对没话说,而且也创造了很多记录,可惜两国相争不能单挑啊。

西楚霸王项羽是楚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同时项羽也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项羽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数十次,除了最后的亥下之战外,无一败绩。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评价虽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却足以说明项羽的英勇,那项羽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当得起这么高的评价呢?“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创下三个世界第一,无人超越。

项羽一战封神,是在巨鹿,巨鹿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面对王离所带领的秦国精英军团“长城军”,项羽的两万战士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完胜了敌方的40万人。随着项羽破釜沉舟,他军队里的每一个士兵都士气高涨,以一敌十,巨鹿之战一共经历了九战九捷。而这一场战役,不仅让项羽在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扬名天下,还摧毁了秦军的主力军,从巨鹿一战之后,暴秦的军队再也无法阻挡各地兴起的反秦运动。

他的第一个记录是举鼎。项羽高大威猛,力大无穷,自从在项梁之下学的兵法之后,开始显现聪明的学习能力。在历史上看,秦武王和李元霸都能举鼎,只是秦武王举鼎后被鼎生生砸死了,而李元霸则是一个虚构人物,不足以拿来和项羽对比。排除这两人后,我们可见,项羽创造了举鼎的世界纪录,无人能超越。第三个记录发生在彭城之战中。在那次战争上,刘邦与项羽打得酣畅淋漓,战场上尸鸿遍野,血流成河。

项羽虽然武力非凡、熟读兵书、爱军如子,仍然输给了刘邦,这可能就是他的宿命,他可以当一个好将军但他做不了一个好君王。据说在战胜之后的论功行赏中,他不肯把封地分给有功之人,于是越来越多的良将贤臣跑去为刘邦效力。毕竟人无完人,项羽在军事上天赋很高,但是在治理国家和拉拢人心上比不过刘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项羽打散了人心,自然会被历史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刘邦为什么要礼葬虞姬 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战败自杀后,刘邦感叹自己的英雄气概,以鲁公之礼将项羽埋在谷城。还有人说是因为刘邦爱虞姬才埋葬的。

刘邦尊重项羽和虞姬。虽然项羽一直是刘邦最大的对手,几乎杀了他很多次,但毫无疑问,项羽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对手。这就像大师之间的决斗。如果没有一方,另一位大师会非常孤独,所以刘邦埋葬了他的家人,这可能就是刘邦为什么要埋葬虞姬。

刘邦爱虞姬。自古以来,英雄都爱美。项羽通过自己的魅力赢得了虞姬,但刘邦似乎对虞姬有很好的印象。这一点可以从刘邦获得世界证实,比如他沉迷于酒色,忽视了吕雉等等。这也是葬礼虞姬的原因之一。

虞姬是秦末著名的美女。她一生都在追随项羽。她和项羽是英雄和美女。他们的爱情故事羡慕别人,使霸王别姬成为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

楚汉之争,项羽的失败早已成定局。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他决定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项羽的负担,于姬在一首歌后拔剑自杀。英雄走到尽头,美女也死了,这应该是一首爱情悲歌,但从来没有想过,但不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甚至有人说,项羽之所以眼睁睁看着虞姬自杀,是因为虞姬和刘邦关系不明。虞姬死后,刘邦埋葬了她,这是最好的证据。其实这种说法根本没有历史依据,刘邦也没有像传闻中说的那样埋葬虞姬。

虞姬是项羽的女人。不管怎样,刘邦都不能被埋葬。刘邦葬的不是虞姬,而是项羽。项羽战败自杀后,刘邦感受到了自己的英雄气概,并以鲁公的仪式将项羽埋在谷城。据悉,听说项羽死后,刘邦非常伤心。我不知道他是在互相欣赏还是真的珍惜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刘邦主要杀了多少开国功臣?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

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王的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人告发他们谋反,其中韩信是两次被人告发,彭越也是两次被人告发。燕王臧荼后来造反,兵败被杀。刘邦杀的都是异姓的王,而同姓的都免遭杀害,告老还乡了。

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

韩信:在刘邦称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样是企图谋反。5年后,刘邦夫人吕皇后对被软禁多年的韩信仍不放心,又用计将他处死于长安宫中,并且诛连三族。

卢绾: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

彭越: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

淮南王英布: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在汉朝建立的短短7年之内,刘邦就利用各种借口,将除远处偏远南方而又势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以外的所有异姓诸侯王相继铲除。

刘邦的怀疑猜忌和残酷无情,使得将士和功臣们人心惶惶,唯恐有一天会被他消灭,有的甚至被逼得真的反叛起来。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刘邦是哪个朝代的人?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

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

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秦昭王五十一年或秦庄襄王三年,刘邦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幼时和卢绾交好。 长得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宽厚仁爱,性格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

年龄稍长后,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 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二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

刘邦这一代已成为平民,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后来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

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的时候,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毛主席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刘邦想要杀了韩信,为什么韩信没有背叛刘邦?

全文共 1572 字

+ 加入清单

兵仙韩信,是秦末汉初刘邦手下一位非常有名的将领,能够被称为“兵仙”,他的军事才能自然不必多说,可以说有了韩信,刘邦才将以前总是打败仗的局面转了过来,他对于刘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后期刘邦却担心韩信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想尽办法要将他杀掉。但其实自始至终,韩信都没有背叛过刘邦,那么,为什么韩信即使手握重兵,也不会背叛刘邦呢?

韩信不听从武涉、蒯彻的策反,死不背汉,是其性格所致,欲报知遇之恩故也。萧何称为“国士无双”。

公元前203年,天下连天烽火。韩信率部直取齐地,肥得可以,有了环视群雄的本钱,然后从刘邦手里夺了个齐王的封号——这个轻率的举动埋下了他日后身首异处的祸根。当此之时,脑子清浅的项羽得知他的二十万部队连同司令官龙且尽为韩信所灭,汉军对楚军形成了包围之势。这位力能扛鼎的武夫平生第一次产生了恐惧心理。

于是派武涉前去策反韩信,条件是:三分天下,各做地主。而不属于任何派系的汉阳人蒯彻也看出了当时韩信在局势中的微妙地位,也在第一时间赶来凑热闹,让韩信南面称孤,三分天下。两人的谋划竟惊人的一致。

按说武涉替项羽前来游说,情有可原。可蒯彻凑什么热闹,他又无党无派?就不怕被韩信就地正法?种种疑问让我在书房踱起步来,然后我的推测是:韩信的假齐王之事,估计蒯彻也风闻到了,他估摸着韩信随着势力的壮大,可能会不老实,于是想借机捞一杯羹,弄个开国元勋干干。

问题出来了,蒯彻一介疯疯颠颠的书生——后来见韩信无动于衷,佯狂为巫,令人惊奇的是,汉高帝十一年,刘邦竟赦免了蒯彻,也是好命——都看出了这一点,身为统帅的刘邦就看不出来!

平心而论,武涉和蒯彻都是眼独具眼力,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有理有据,入木三分。设若韩信当时脑子一热,雄心一动,三分天下有其一之首谋不归诸葛武侯明矣。可是韩信一再迁延者,只是心存一个“义”字。

他说:“我给项王当差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执枪站岗的侍卫(郎中),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

时至今日,韩信这一番话在我读来也看不出任何矫柔造作的成份,相反,倒是清一色的肺腑之言。当时形势,韩信依汉则楚亡,归楚则汉危,中立则三分天下。当此之时,韩信铁了心追随刘邦,完全符合他的性格走向,漂母一饭之恩日后不也千金投水相报么。

按理说,知恩图报,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提倡的人文精神,刘邦不该那样对他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那也太不是东西了吧。可是韩信的结局,却又是意料之中的事,吾家刘邦并没有负他。

司马光好意地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後世血食矣。”司马先生是希望韩信能学道张良。问题是,韩信打小受穷,不比张良的富贵出身,以至後来见着什么都想抓住,三年大饥荒的过来人,都有一幅馋相,即是此理。

《通鉴》载:“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後来武功发达了,钱他自己有,部队可以帮他搞到,便伸手向刘邦要了“假齐王”。刘邦在张良一脚的悟性下封给真齐王。人生的戏剧性至此展开。

愚私下揣摩韩信的前言后语,他韩信终究不过是要荣华富贵罢了,正如梦中的阿Q,参加革命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娶老婆,嫌吴妈的脚太长。

而刘邦是个老辣的政治家,想的却是汉家天下。人心难测啊,欲壑难填啊,这小子手里有兵,功劳又大,三大战役他打了一个半,现在要齐王,保不准将来要……,刘邦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想都不敢往下想。因而就睡不着觉,史家笔法是“心御之”。打战我不行,来阴你不行,韩信这位“沙场秋点兵”的老将,最终连吃饭的家伙都没保住,遑论其他。

司马迁说:“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难哉。”司马迁看人入木三分,这话值得玩味再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刘邦真实出身是什么样的?刘邦靠什么起的家?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出身平民为什么能集结一帮能人和自己闯天下呢?其实刘邦并不是一般的平民家庭,刘邦所受过的教育就已经比很多人好上不少。而且刘邦家底也是非常的不错,当初刘邦能集结三千子弟兵起义也并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刘邦多年人脉的积累,所以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后才会发现,刘邦身边的人几乎个个都能挑大梁,实在不可多得。

刘邦的故事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神奇的地方。一介平民率众揭竿而起,此时已经48岁,如果年龄能换算,就相当于现在的70岁。然而,仅仅8年时间,他不仅推翻了秦朝,还打败了项羽,建立起四百年的大汉王朝。

《史记》记载,刘邦是出生于沛县的平民,依大众的理解,应该是一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虽然史料记录不详,但是通过零碎的记载,还是可以推断出,刘邦并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地痞无赖。

如今的丰县,还留有“马公书院”的遗址,通过考证,这里就是刘邦少年时和发小卢绾一起读书的地方,老师为马维。由此可见,刘邦是读过书的人,而且还是位尊师重道的好学生。只是后来转投游侠,慢慢地瞧不起读书人。

关于刘邦的武力,史记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能够斩白蛇,后来领兵作战,没武力说不过去的。另外,当游侠的时候,手底下有樊哙、卢绾等人,就算刘邦的性格能折服人,但是没有强大的武力,谁能信服你?

文武只是“才”,除此之外,刘邦还有“钱”。刘邦的家庭并非想象中那么穷,他的曾祖父刘清是魏国大夫,居住在魏国都城大梁。

到刘邦爷爷刘荣这一代,因为有功于魏国,魏王便让他负责丰邑的所有事宜,当时的人们尊称他为“丰公”。

到了刘邦父亲刘太公这一代,虽然因为战乱的原因,家世不在显赫,但是家底还算殷实,在乡村上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也因为经济条件不差,刘邦的身边才慢慢聚集了许多沛县子弟。因此,刘邦不但有钱,而且还懂得积累人脉,这也难怪他日后能成大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刘盈软弱无能,为什么刘邦要将他立为太子?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多数人都认为,一个皇帝想要立太子,自然要选择一个能够治理天下、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有一个这样的继承人选,就算有,他也可能并不喜欢,或者不是嫡长子,身份比较尴尬。西汉时期,刘邦在立太子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他更喜欢刘如意,最终却立了软弱无能的刘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高祖刘邦确实对刘盈不满意,他认为刘盈软弱无能,一点也不像他。刘邦喜欢的是自己的三儿子刘如意,一直想立他为太子。

刘邦家里很穷,到40岁的时候还在打光棍,没有老婆。但是他却有一个私生子刘肥。这是刘邦的大儿子。但因为他是私生子,无法继承皇位。最后刘肥被封为齐王。

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就是刘盈了。这是刘邦正妻、皇后吕雉所生。刘盈是唯一的嫡子,按照封建礼法,是应该由他继位的。大多数大臣都是支持刘盈的。

刘邦更喜欢自己的爱妾戚夫人。戚夫人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刘如意。听这名字,就知道刘邦有多喜欢他了。刘邦觉得刘如意冰雪聪明,最像他,所以一直想立如意为太子。

但刘邦当皇帝时,已经快60岁了,而且战争过程中多次受伤,身体很不好。他已经时日不多了,而刘如意此时还是个孩子。刘邦已经没时间、精力为刘如意培养势力了。而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已。她既无势力,又无权术,只能在刘邦那里吹吹枕头风。但刘邦已经老了,他死后之后,戚夫人又能依靠谁?

而刘盈呢,年龄更大。而且他的母亲是吕后,嫁给了他二十多年,跟刘邦一起打天下。吕后跟萧何、曹参、樊哙等开国功臣,关系都是很好的。像樊哙娶的老婆就是吕后的妹妹。吕后的娘家势力也很强大。

当时天下有四个著名的贤人,名叫“商山四皓”。但他们清高的很,看不起不学无术的刘邦。刘邦多次想请他们出山,他们都拒绝了。

但后来太子在张良的帮助之下,竟态度谦恭的把这四个人给请出来了。

刘邦知道这件事之后,很是震惊。他明白太子刘盈虽然无能,但是其背后的势力太庞大了。他自己已经年老,阻止不了刘盈登基了。本来刘邦一直在积极地废黜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至此,他只好放弃了。

最后,太子刘盈就顺利地当上了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