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左宗棠清军(推荐20篇)

浏览

720

文章

31

篇1:张作霖在清军时他的将军是谁?宋庆最后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156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的民国时期,奉系军阀的老大张作霖可谓是一个风云人物了。即当过清军,有当过土匪,通俗的讲就是“黑白两道通吃”。在张作霖19所的那年,正好是清朝与日本的甲午战争时期。为了谋求生计,张作霖参加了清军,并且参与到了甲午战争当中。那么此时张作霖的清军将领是谁呢?久经沙场

张作霖最先投靠的清军将领叫宋庆,此人也是进入《清史》人物,而且清史对他的评价很高。宋庆是山东蓬莱人,由于家境贫寒,24岁那年,宋庆投靠淮军在亳州知州宫国勋手下当兵,并参与镇压捻军的战事,由于宋庆不怕死立了功,很快升为参将。

1861年,宋庆又参加了镇压太平军、捻军立下战役,屡立战功,清朝晋升他为记名总兵,并赐予“毅勇巴图鲁”的称号。后来宋庆又协助僧格林沁继续剿灭捻军,转战五省区。1867年,因功赐予黄马褂。1868年,他随李鸿章战于直隶,后被授予湖南提督。

1869年,宋宋又随左宗棠西征,再次立下战功,移授四川提督,赏双眼花翎。1875年,宋庆会办奉天军务,他率军驻防锦州、营口。

1882年,宋庆再次移师旅顺口,他所带的“毅军”实力在清军中还算比较强的一支,但并不是李鸿章的嫡系部队,不过他要听命于北洋大臣。

1890年,宋庆再次加封太子太保,1894年加封尚书。可见宋庆自出道一来,久经沙场,参加了多次战争,也正是在战争中不断立功,才使宋庆从一介小兵干到了尚书一职。败于日军

但宋庆在旅顺口任职时,赶下甲午战争。战争开始后,宋庆奉帮办北洋军务,节制各军,他曾说:“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报国。”宋庆虽有报国之心,但并不是所有清军都有这样决心。

宋庆虽然在甲午之战时有节制各军的权力,但打仗时,日军实力很强,而清军全无战斗力,有的观望,有的逃跑,根本不听从宋庆的指挥,导致九连城、凤凰城失守。后来日军进攻金州、旅顺,当时金旅地区兵力空虚,清朝命令宋庆回援,但宋庆回援金州失败,最后旅顺口失守。

此后,宋庆又与日军打了几仗,但都以失败告终。1895年,田庄台一战中,宋庆又败给日本,致使田庄台失守。随后清朝以“宋庆统军剿寇屡经失利,此次回救田庄台,又未能力扼狂氛,以致营口被袭,田庄台亦复不守”,对宋庆革职留任。

宋庆在日军作战中并没有占到优势,主要原因与宋庆有一定关系,他并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而且清军战斗力低下,日军有先进的战斗方式,这是宋庆没有意识到的事。太平军、捻军好打,日军就没有这样简单了。病逝军中

1898年,清朝解除了宋庆的处分,并保留毅军30营归宋庆管辖,并赐名“武卫左军”,继续驻守旅顺。后来清朝把旅顺借给俄军,宋庆不得不移防山海关,临走时,俄军将领想买他的营帐,被宋庆拒绝,他说了一句很有骨气的话:“吾以故垒获资,是卖国也,吾不为。”于是拆营而走,显然是对清朝租借旅顺的不满。

1900年,宋庆再次帮办北洋军务,并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天津时,他也没有堵住联军进犯。

1902年,宋庆病逝于军中,享年83岁。宋庆虽然一生征战无数,战果并不大。但他却带出了两个民国时期的一风云人物,一个是曹锟,曾在宋庆手下任职。

1890年,曹锟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进入宋庆的毅军当一名哨官。1895年,曹锟又到天津小站投奔袁世凯新组建陆军。

另一名风云人物,就是我们开始所说的张作霖。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张作霖逃难到营口时,生活很艰辛,为了生存,他应募到宋庆毅军中。据资料记载,张作霖曾担任宋庆的卫兵。1895年3月,甲午战争结束后,张作霖离开清军回到家乡,开始自己创业。

宋庆可能想不到,他死后21年后,他的手下曹锟被成为民国第五任大总统。而宋庆死后16年,他的下属张作霖担任东三省巡阅使,并利用日本势力,控制了东三省,成为奉系军阀的首领。

张作霖如果当初不参加清军,可能也不会有后来发迹。正是有清军这个经历,再赶上乱世,张作霖才借机在东北发展了自己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闯王李自成的结局如何?被清军追击,之后被杀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闯王李自成最后是怎么死的

李自成,想必大家也不陌生,没错,就是那个在明朝末年带兵攻入了明朝都城的李自成,在崇祯皇帝自杀之后,李自成便是成为了新的皇帝,但是李自成仅仅在位42天,就被清军追击,一路逃亡,最终也是没能幸存。

那么关于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就是因为李自成的出身问题了,李自成是农民出身的,并不是说农民出身的人当不了皇帝,那朱元璋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但是李自成因为是农民出身的缘故,受到的教育并不算很多,所以在李自成成为了皇帝之后,并没有能够治理国家的能力。

之后,又加上明朝末年的鼠疫,使得民间苦不堪言,百姓们都是民不聊生,所以对于那时候的李自成又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再加上李自成对于手下的不信任,被奸佞小人所挑唆,杀害了朝中的大军,使得军中人心不稳,最后的失败结局那就是必然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八里桥之战清军的马听到炮声乱作一团,为何英法的马匹却不会?

全文共 119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八里桥之战其实还是比较特需的一场战役了,但是最后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话说这个八里桥之战最好清军反正是败得一塌糊涂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其实背后也还是很有故事的,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看看,话说当时清军的军队的马匹是乱作一团,但是英法的却没有,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不光是清军的战马,即便英法联军的战马在战场上也很可能会受到受惊的情况,只是清军的火力难以覆盖这么远而已。

事实上在八里桥之战,清军战马受到英法联军压制,不仅仅是因为英法联军炮火的作用,也包括英国军队使用了一种清军从未见过的武器——康格里夫火箭,在八里桥之战之前,无论僧格林沁还是胜保,均经历过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役,僧王甚至在大沽口曾与英法联军海上舰队一决高下,可以说两位主将都曾有过与敌人进行炮火对射的经历,可此一时彼一时,昔日所遇到的环境,跟随后发生的八里桥之战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在与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较量中,作为农民起义军,太平军和捻军的炮火力量实在有限,既缺乏专业的人才又没有足够数量的火炮,因此在火器对决当中往往落于下风,即便是第二次大沽口之战面对英法联军,由于英法联军舰队毫无防备且贸然闯入军港又发生搁浅,在军舰难以移动甚至火炮难以发生转向的情况下,清军在炮火对决中也侥幸占到了上风,但在随后的八里桥之战,面对上万成建制且严阵以待的英法联军,清军已经难以在英法联军的头上再次占到便宜。

在更加精良的火炮和专业的射击技术指挥下,清军与英法联军的炮火对决从一开始就呈现了一边倒的局面,炮弹绝大部分射偏了位置,即便在英法联军自己的记录中,也很少提到对方火炮的威胁,在远程火器一开始就遭到压制的情况下,清军只能采用原始的冲锋,企图依靠近身格杀来缩短火器的差距,但在单兵火力和配合更加具有优势的英法联军步兵阵地面前,清兵原始的骑兵冲锋在英法联军的眼里简直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由于康格里夫火箭射程高达2.4公里,清军冲锋的骑兵马队在上千米开外就遭到英军火箭弹的齐射攻击,由于火箭弹弹体较长,发射过程中视觉效果明显,因此不止形成真正的爆炸受伤,迎面直扑而来的火箭别说马匹甚至连士兵也会受到严重的惊吓,尤其火箭弹内装药较多,落地爆炸时又形成了大面积燃烧,阻挡马匹冲锋,因此在一连串的爆炸火灾和视觉影响之下,清军的骑兵自然是四散而逃,在远距离先被火箭弹杀伤,中距离又遭到炮火拦阻,为数不多的人冲到近距离,又遭到英法联军步枪的阻击,因此清军为数不多的精锐骑兵虽然展开了决死冲锋,但在现代化技术面前也只能成为毫无价值的活靶子!

如果清军也拥有同样的武器具有足够的军事素养,相信也会造成同样的杀伤,可惜无论从官兵素质还是武器装备,清军都远远落后欧洲军队一个档次!可以说清朝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武器,更因为人!僧格林沁胜保这些封建统帅,在现代化战争和武器面前,完全展现出了无知的指挥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左宗棠是谁?左宗棠的生平事迹主要有什么?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1、您可以介绍一下左宗棠的身份吗?

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他是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2、左宗棠一生中经历过哪些重要事件?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经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3、左宗棠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

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他为自己的祖国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他怀有坚定的信念,深信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找到一条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甲午战争时期左宗棠去哪了?具体是怎样的

全文共 171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甲午中日战争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肆意发起的一项战争,当然了,这次战争最终清政府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那么,说到甲午中日战争,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左宗棠去哪儿了?具体是怎样的?关于这个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有个“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无一例外,都不是八旗贵胄,但是究竟谁是“晚清中兴”第一功臣,却又很有争议。笔者写了一篇文章,说只有左宗棠算得上名将,因为他不但力保西域不失金瓯无阙,而且对什么慈禧光绪之流统统没有什么“愚忠”。左宗棠曾写信暗示曾国藩:“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结果曾国藩拉了松套:“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把负责传话的胡林翼气得够呛:“你这么没胆气,我是白费劲儿了(一似一未,我何词费)!”但是胡林翼还不死心,又跟彭玉麟先后写信问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胡称公,彭称老师)岂有意乎?”但曾国藩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吞掉来信,让人对他很是不齿:“这个曾剃头,也就敢剃老百姓的头,见了主子就装怂!”

但是在留言里有人提出反对:“既然左宗棠像你说那样打遍天下无敌手而且深谋远虑,那么清军在甲午战争中输得那么惨,也没见左宗棠出力,他干嘛去了?”看到这质疑,笔者一时间竟无言以对。笔者之所以无言以对,是因为对左宗棠“不参加甲午战争”的指责,就像指责曹操为什么不早点掐死司马懿、朱元璋朱棣为什么不亲自打努尔哈赤皇太极一样,有点“关公战秦琼”了。

事实上,左宗棠对甲午战争曾经有过预测,1881年开始,左宗棠就任两江总督(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兼南洋通商大臣。从那时候起,左宗棠就知道战火将从海上燃起,于是他积极布防,并开始跟洋人较劲,但是这段故事《清史稿》记载相当简略:“尝出巡吴淞,过上海,西人为建龙旗,声炮,迎导之维谨。”而实际情况是左宗棠巡视上海的时候带着几百个亲兵,但是被租借工部局(列强在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拦住了:“你们带着武器呢,要过关必须办照会。”左宗棠大怒:“上海本来就是我们的地盘,不过是借给你们暂住,我中国军人行走在中国土地上,还要什么鸟照会?所有人枪上膛、刀出鞘,看哪个龟孙敢阻拦?”正像《官场现形记》里说的那样,“洋人是越扶越醉”,你硬他就软,看着左宗棠杀气腾腾地开了过来,他们马上打扫街道,升起黄龙旗,鸣炮十三响迎接。此后左宗棠再到上海巡视,英、美、德、俄、奥的公使都恭恭敬敬地前去迎接拜谒。

左宗棠知道这些不论是东洋西洋还是北边的邻居,没有一个好鸟。“法人攻越南,(左宗棠)自请赴滇督师。檄故吏王德榜募军永州,号“恪靖定边军”,……德榜会诸军大捷於谅山。和议成,再引疾乞退。”《清史稿》又撒了谎,实际情况是左宗棠要求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清廷要求“乘胜即收”,当了一次赵构和秦桧,紧急命令撤军。虽然左宗棠没有像岳飞一样被害,但是“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却被另一些“名臣”诬陷弹劾而解除了兵权。气得左宗棠一病不起,只好请假回乡。

重病在身的左宗棠预料到倭寇即将大举进犯,在家里连上两道奏折,要求设立海防大臣,并在遗言中强调:“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西域初安,东洋思逞”,意思是小鬼子正谋划着要大举进犯,千万要多加小心!

只可惜当时晚清政府已经糟烂得掉渣儿,他的话根本就没人听——都张罗着给慈禧修园子筹备寿宴呢。

文章最后该回答那个让笔者一时间无言以对的问题了:“左宗棠这么厉害,甲午战争中他为什么没有参战?”其实笔者无言以对,不是问题不好回答,而是惊诧于居然有那么多人对历史一无所知还敢妄加指责,这个问题的回答再简单不过了,而知道这个答案后,人们就会在伤心失望之中由衷敬佩。左公柳可以作证:左公宗棠逝世于1885年9月5日,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左公已经过了十周年忌日,又怎么参加甲午战争!而且左宗棠已经提醒过“东洋思逞”,可是却被当时的庙堂中人当成了耳旁风,事前没准备,临战没筹划,这甲午战争失败的黑锅,还真轮不到左宗棠来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松锦之战中清军的损失大吗?

全文共 468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松锦之战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场战役了,这场战役可以说很厉害了,明朝和清朝都投入了有接近十几万的人数了。前前后后打了有将近两年,最后明朝也算是败了,明朝败得很惨,那么作为敌人清朝,他们的损失又有多大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

在这次大战的起初阶段,清军损失也是挺大的。

明将袁崇焕死后,清军数次深入明朝腹地,明朝毫无办法,眼睁睁地看着在北方防线的防务情况被摸得一清二楚。

不过,满洲要实现自己的霸业,就必须打破所有山海关外的明军城关。

虽然清军就数次绕关而入,杀入长城防线内。又通过对诸蒙古部落征伐和收服,已经形成了对直隶地区的战略包围。但因为有山海关与几个关外城市的存在,清军的战略迂回总要面临被抄后路的危险。

但袁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矣”,北方防线上的明军就缺乏统一的调派指挥,无法对清军多次迂回入关而组织起战略性的打击。

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决定拔除掉这些随时都可能产生威胁的关隘。

1639年2月,皇太极首先发动对锦州的攻势,决意要啃掉这个山海关外的最后的硬骨头。

但经过熊廷弼和袁崇焕两代边将构筑起来的坚固防线,仍然给不擅长攻城的清军添了不少麻烦。

清军一开始没有带上足够的炮兵。数月攻城战,非但没有拿下锦州,反而折损了不少部队。

这是清军遭受的第一次损失。

皇太极效仿大淩河之胜的方式,停止强攻,转而用骑兵骚扰周边农业,切断锦州的外援。

锦州明将祖大寿经历过大凌河战役,他战前就储存了可供全城守军三年之用的粮食,根本不怕短期的围困。

相持到6月,皇太极下令多尔衮去指挥攻打锦州事务。

多尔衮到任,发现清军士气低落。就下令后撤30里,以轮换的方式作战,轮流回家。结果,祖大寿趁机打开缺口,又运了一批粮食入城。

皇太极闻讯大怒,撤销了多尔衮的指挥权,还罚款降职,派济尔哈朗去接替指挥。

济尔哈朗亲自带人,四面布营,深挖壕沟,围困锦州周边地区。每个营地之间,也挖出长壕隔断,日夜巡逻。围得水泄不通。

“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

济尔哈朗又派人偷偷买通城中的蒙古将领,打开了城门。 最终,祖大寿被迫撤到内城。以火炮防御。守军向朝廷求援。

“填壕毁堑,声援断绝”,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崇祯皇帝接到锦州告急,调集了十余万人的兵力、四万多头骡马和三千多门的各式火炮和充足的弹药,全部交给蓟辽总督洪承畴,并调来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这8个总兵的部队,归洪承畴指挥。

洪承畴也知道清军铁骑的厉害,吸取萨尔浒战役分兵多路的教训,就下令全军集结在一处缓慢向前步步推进。

战初,洪承畴派前锋去攻打济尔哈朗的松山右营。明军携带了大量大将军炮。尽管性能比较落后,仍然给清军造成很大杀伤。明军先锋占据了清军部分营地。济尔哈朗被撤职。多尔衮再次返回前线指挥战役。

“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

这是清军遭到的第二次损失。

但10万大军粮饷消耗太大,洪承畴又不肯速战速决,穷到要当裤衩的大明朝廷压力山大。

而明朝境内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情,镇压义军得心应手、百战百胜的孙传庭被崇祯关进大狱后,原本已经被招安的张献忠等人,降而复叛。他们趁着洪承畴带着主力去与清军作战之际,不断地骚扰各地。曾被洪承畴打得半死不活的李自成,也重出江湖,攻入河南,把福王炖了汤。

兵部尚书陈新甲很清楚崇祯皇帝是多么的刻薄寡恩和暴虐无情。他只好要求洪承畴快战快决。陈新甲进言崇祯,认为洪承畴只要快速进攻,就必能获胜。

崇祯想成为扭转乾坤的千古一帝,又恰逢明军初战告捷,而洪承畴踌躇不进令他疑心顿起。 于是,他下令洪承畴速战速决,一战定江山。

陈新甲又给洪承畴增派了三万兵力,明军在数量上就有了优势。洪承畴这下子就被架到了烤炉上。

“陈新甲趣之,未免轻进以顿师”

挨了皇帝一顿训斥,又得到了兵力补充,监军张若麒又催得紧,“振臂奋袂,扶兵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于是明军“但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无可为矣”,洪承畴再没有什么动作就恐怕要惹祸上身了,只好放弃原定的稳扎稳打,“逼以车营,毋轻战”,逐步推进的计划。

7月26日,明军推进到乳峰山一带,决战正式打响。

洪承畴突然改变战术,让对面的清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之所以敢大举进攻,除了上级压力外,也是因为他自信在火力上完全压制对手。

当时,明军携带了3273门的各式火炮和弹药。有新式红夷大炮,也有仿造的佛郎机炮。但大多数是土制的大将军炮为主。

红夷大炮的技术赶得上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世界先进水平,但弗朗机可能只是15世纪后期的中世纪晚期水准。至于性能更差的大将军,就只能到英法百年战中去寻找欧洲远亲了。

多尔衮下令八旗军队发起全线冲锋。

根据经验,明军的野战能力很差,总是躲在车阵后方,用各种五花八门的武器还击。但这一次,清军吃了大亏,被明军一阵炮火覆盖,伤亡惨重,多尔衮无奈下令部队后撤60里。

这是清军遭受的第三次损失。

由于明军缺乏大规模的野战突击能力,清军得以从容撤退,再次扎营固守。多尔衮向皇太极请求增援。

皇太极气得流了鼻血。“上行急,鼻衄不止”,他怒火万丈,率领所有余下的军队,星夜兼程赶往乳峰山。

这样,清军就总共有七万老满洲部队,科尔沁为首的三万东蒙古军队,还有两万汉军,共计十二万人马参战。与明军相比,丝毫不落下风。在战斗力和战斗经验方面上,更是超出很多。

为了在火力上与明军抗衡,清军还将登州兵变后叛降的孔有德所部的精锐炮兵,全部带上了。虽然在火炮数量上远少于明军,却有37门红夷大炮,还征调了大量民夫运输大炮和弹药。

清军的红夷大炮不仅数量更多,质量也更好。

增援清军赶到了乳峰山。皇太极一边流鼻血,一边观察明军防御。发现明军后卫不足,就下令扎营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并且在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扎营。每个营地都深挖壕沟,断绝交通要道,将明军全部包围了起来。

洪承畴看到八旗的阵势后大惊失色。他知道一定要打破包围圈,不然自己只有被困死在当地。鉴于明军普遍守强攻弱的特点,他将主要进攻手段放在了炮兵身上。

8月20日,明清双方开始了一场炮战。

明军这边虽然有三千多门火炮,但是大部分射程很近,真正有远程威胁的只有6门红夷炮。

清军情况恰恰相反,小型火炮少得可怜,却有37门重型红夷大炮。配备的炮手也是经过洋人教官认真培训的。

明军的炮兵阵地上,硝烟四起,震耳欲聋,炮声隆隆。但几千发炮弹,都落在清军营地的前方。真正能打到清军营地的,则只有6枚。加上炮手久疏战阵,校准手法很差,没有几发能中命中目标。

清军这边声势虽然不大,每次发射都只有37枚炮弹。但每一枚炮弹都能飞到明军的阵地,由洋人教官训练出的炮手也更能准确的命中目标。

技术有差距,结果自然不同。

明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本方红夷炮也被击毁了两门。

清军趁着明军被牵制在松山,派出奇兵突袭,拿下了附近的笔架山,夺取了明军的粮草。

粮草失陷,明军上下陷入恐慌。他们只剩下了三天的补给。“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

21日,突围失败后,明军主帅大帐内,诸将商议分兵突围,由总兵王廷臣带领左路明军突围,总兵马科带领右路明军突围,等到晚上7点左右,同奔宁远。

得知消息,明军上下军心瞬时崩溃。

总兵王朴未待时到,抢先开溜。明营顿时全军炸营,各路人马争相奔逃,场面混乱之极。步兵和骑兵都在自相践踏,随处可见遗弃的弓箭和盔甲。“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

皇太极早知明军必会突围。他下令蒙古骑兵前往海边埋伏。左右两翼的部队埋伏在各个路口。

“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

半夜,吴三桂、王朴带人跑到了海边,正好掉进了清军精心编制的口袋中,被打得丢盔弃甲,往杏山方向逃去。跟着后面的其他人见势不妙,改道逃往海边,希望通过海路逃回宁远。

等候已久的蒙古骑兵趁势杀出,直接冲进了毫无战心,魂飞魄散的明军队列之中。

天色已晚,明军急于逃命,竟然争相跳入海中,希望抢到几艘渔船活命。

第二天,清军清扫战场,发现大海上密密麻麻都是人和马的尸体,飘在海面上,场面蔚为壮观。

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

逃到了杏山的吴三桂和王朴,又在高桥遭遇清军伏兵。激战过后,二人损失惨重,逃回了宁远。其余的明军除唐通等少数人外,也基本上全军覆没。

此夜一战,明军13万大军几乎全部报销。仅被清军斩首的就有53780人,数以万计的溃兵跳海淹死。

“轻进顿师,进不能突围,退不能善后,形见势绌,遂使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

洪承畴带领残军撤入松山城中,上书求援。

崇祯怒不可遏,但无力支援。松山一役,十几年剿匪锻炼出来的将领和部队,损失大半。余下的残余也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牵制,根本无力驰援。

为了解救洪承畴,崇祯命令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皆敛兵不敢出”。

洪承畴组织了几次突围,都被清军的壕沟所阻,清军不但挖了壕沟,还在上面放木桩并系上铃铛,安排训练过的战犬蹲守。

时间流驶,“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粮尽。松山副将夏成德叛变。

1642年2月18日晚上,清军攻城,夏成德放清军入城。

激烈的巷战,明军3600名士兵和100多位高级军官被杀。洪承畴和祖大乐等人,连同1240多名士兵被俘,松山之战结束。

被俘的洪承畴和祖大乐先后剃发归顺清朝。

被困三年的祖大寿听闻松山失陷,也开门向清军投降。

最后来比较一下双方的在这次历时近三年的战役中的损失状况:

清军缴获:

清军从松山缴获红夷炮5门,发熕炮2门,大将军炮146门,二将军炮737门,三将军炮1237门,行营炮200门,佛郎机33门。

锦州缴获红夷炮7门,发熕炮1门,子母炮3门,大将军炮18门,二将军炮147门,三将军炮176门,行营炮33门,佛郎机12门。

塔山缴获红夷炮1门,发熕炮2门,大小将军炮409门,佛郎机37门。杏山缴获红夷炮2门,大将军炮6门,二将军炮122门,行营炮182门,佛郎机65门。

总共大小火炮3583门。

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

明军伤亡:

其中洪承畴溃败进松山的大概有四万人,之后有八万人突围失败,八万人中三万人逃回宁远,其他人或死或散,一部分人又补充进四城。之后洪承畴组织突进的数万人突围,结果全被海潮淹死,至1642年四城失陷时仅剩一万多明军,因此最后一次突围失败后,四城估计也就剩2~3万人。

明军最后的精锐,总共约十三万人,清军斩杀五万三千多人,吴三桂率将近三万人逃脱。海潮淹死和流散将近三万人,降清一万多人。

“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洪承畴为首百余将领和3600余残兵被俘。

锦州失守,祖大寿降,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王朴问罪死。

“但姑念其(吴三桂)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独斩王朴。

清军伤亡:

四品以上武官战死:一品2人, 二品2人 ,正三品15人, 从三品2人 ,正四品14人 ,阵亡议政大臣一名,副都统3名。

清军士卒伤亡估计有万余人。

对于清军的总量来说,这样的伤亡也算很惨重了。

战争前期,双方伤亡相差还不算很大。当皇太极出现在战场上后,洪承畴部被围,明军伤亡剧增。

此战之后,“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左宗棠去世后他的后代过得怎么样?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也是非常非常让人佩服的,要说他的故事也都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了,今天就说说左宗棠的后人吧,左宗棠死后,那么他们的后代都过得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呀!

左宗棠一辈子养育了四子四女,四个儿子分别是左孝威、孝宽、孝勋和孝同。四个女儿分别是左孝瑜、孝琪、孝琳、孝瑸。

1、左孝威是长子,最得左宗棠关爱,后来在征战新疆时染病而亡;

2、二子左孝宽是个郎中,死因没有记载;

3、三子左孝勋,是兵部主事,死因也不得而知;

4、四子左孝同,字子异,江苏提法使,结局不详。

5、再来说说他的女儿们,长女左孝瑜,字慎娟,嫁给陶澍之子陶桄,著有《小石屋诗草》;

6、次女左孝琪,字静斋,著有《猗兰室诗草》,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7、三女左孝琳,字湘娵,嫁给了黎福昌,著有《琼华阁诗草》;

8、四女左孝瑸,字少华,嫁给了湘潭周翼标,著有《淡如斋遗诗》。

在左宗棠儿女一辈没有出过大官,但左宗棠的后代涌现了不少的医生和科学家,像左宗棠的曾孙左景鉴为我国著名肛肠外科学专家,左景鉴之子左焕琮继承父亲的衣钵,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为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曾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所所长,被选为卫生部突出贡献科学家。左宗棠曾孙左景伊,为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

左宗棠的后代中,当官的是少数,最多的还是从事科学医学方面,他们在这些行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降清军?只是因为陈圆圆吗?

全文共 1433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明清历史的人都知道,吴三桂这个名字,而与吴三桂有所关联的,一定少不了陈圆圆,甚至有说,吴三桂之所以最终选择了投降清军,就是因为陈圆圆。不过,当时的情况一定是比较复杂的,如果说真的只是为了一个女子,那就真的有点把这个女子推向“红颜祸水”的意思了。那么,吴三桂投降的真正原因,除了陈圆圆,还有什么呢?

分析吴三桂投降清朝的原因,我们首先需要对吴三桂的势力进行一个比较细致的分析。

1.首先,吴三桂的兵力并不是清军的两倍之多,相反清军的势力要远大于吴三桂的势力。

根据史料记载,多尔衮率领来到山海关下的清军势力大概有十万之众。而吴三桂的山海关实际兵力只有五万左右,所谓的两倍之多即二十万其实是山海关的军民数量,其中还包括为吴三桂部队运送粮草的徭役兵。

2.其次分析势力,不能只看兵力的多少,还要看背后隐藏的势力。

吴三桂有军民二十万且有山海关之险,这样的势力面对十万清军是绰绰有余的。但是清军还有着满清政权作为支持,当时的满清实行的是奴隶军事化机制,这种机制非常恐怖,能够轻易地将整个部落转变为军队!所以吴三桂面对的不仅仅是十万的清军,而是一整个战斗力超强的游牧民族。

3.第三,分析势力不能只看清军与吴三桂之间,还有考虑大顺李自成的势力。

李自成攻克北京后,精锐部队也达到了十万以上。山海关虽然是天险,但也只是一个兵防要塞,任何的给养物资都需要靠外界的补给。以前有大明王朝为山海关进行补给,而现在的山海关夹在大顺与清军之间,必须选择一个势力进行依附。

说完势力问题,我们大概可以理解彼时吴三桂的心情了。当时的吴三桂其实内心十分的矛盾,左边是刚刚杀死自己君主的大顺势力,右边是与之打了十几年战的满清势力。如果势力足够强大,我相信吴三桂一定哪一个都不愿意投降。但是没有办法,虽然手上的关宁铁骑足够精锐,但是无奈于势力微弱,只能在两大势力中选一个依附。

当然,大顺李自成与清军多尔衮也清楚地知道,尽管吴三桂势力比不上他们,但吴三桂的山海关却是锁定战局的关键。于是,两大势力纷纷使出自己的杀手锏招降吴三桂:李自成派了唐通带着四万两白银前往招抚吴三桂,美名其曰“犒师”;而清军一直打不进关内的原因,就是因为吴三桂占据着山海关之险,所以很早就一直在对吴三桂进行招降,比如曾经多次派遣明朝的祖可法前去招降吴三桂。

所以我们知道了,彼时的吴三桂是大顺与清朝之间的香馍馍,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吴三桂最终在满清与大顺之间选择了投降清军呢?

吴三桂最终选择投降清朝的原因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三个:

第一,大顺势力在北京对明朝官员进行拷打追赃。

当时的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不久,便开始追究明朝官员腐败的事情。为了逼这些明朝官员交出财产,大顺势力使用各种刑具进行严刑拷打。不少明朝官员只好暗中逃出,将这件事告知了吴三桂。这件事影响吴三桂做出最终决定,不仅仅是因为吴三桂可能也贪污了,更是代表着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力与旧明势力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的。

第二,吴三桂父亲的家书。

吴三桂曾经收到他父亲吴襄的私函,这封私函中吴父说自己被夹拷要他“亟来救父”。原来在“拷打追赃”的风波中,吴府也受到波及,被迫交出了五千两银子。

但是吴三桂的父亲仍然被严刑拷打,甚至差一点被打死。

第三,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怒发冲冠为红颜”。

吴三桂有一个爱妾名为陈圆圆,竟然被大顺将军刘宗敏掠去并霸占。爱妾被人霸占,成为吴三桂倒向清朝的最后导火索。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吴三桂倒向清朝,与多尔衮一起大败李自成的军队,取得了山海关战役的最终胜利。满清也因此最终入主中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湘阴左宗棠文化园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左宗棠文化园坐落在湘阴县城内,系湘阴县委、县政府为纪念左宗棠诞辰200周年而兴建。这是一座以左宗棠文化为主题的仿晚清园林式文化园区,文化园以左文襄公祠为基础扩建而成,占地169亩。园内建有左宗棠纪念馆,总面积为2600平方米,内设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媒体影视厅,分别介绍了左公生平大事和成就。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逝世后,官至浙江巡抚、陕甘总督、闽浙总督的湖南湘阴人杨昌浚写诗赞誉左宗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红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与左宗棠纪念馆相呼应的是,园内还有一座高达11.1米、重约260吨的左宗棠花岗岩雕塑,他手握地图,目视疆土的形象,充分表现了他不畏强势、敢于担当的爱国情怀。

景区地址: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文星镇八甲

乘车线路:在岳阳乘大巴至湘阴县再转小巴前往

自驾线路:岳阳市——岳阳大道——京珠高速公路——S308——八甲——终点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后3次参加进士考试均落第,遂绝意科举,留心农事,研究舆地和兵法。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左宗棠应邀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幕府,为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咸丰十年(1860年),由曾国藩保荐,以四品京堂襄办皖南军务,左宗棠收集王鑫“老湘军”旧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李自成为何被清军打败?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为何会被清军吊打呢?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祸乱四起。面对北方满清势力的迅速崛起,明朝政府不断的加收赋税,徭役以来扩充军队,征讨他们,这把原本生活就特别困难的百姓逼上了绝路。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反抗,选择起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自成以不纳粮为口号,吸引了众多农民加入到了他的队伍当中。于是,这一支反剥削、反压迫、维护农民主义的起义大军就迅速的建立了起来。

但是,号称闯王的李自成在攻克北京之后,没过多长时间就被满清军队从京城赶了出来,沦为了人们的笑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一方面是本以为出身卑微的李自成能够体会到农民的痛苦,为百姓着想,但是他在当上皇帝之后,开始得意忘形,大张旗鼓的为自己筹备登基大典,广纳后妃。他像是一个土匪,更加压榨农民,甚至比起以前的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让原来跟他一起起义的农民士兵对他失去了信心。

另外,在军事方面,可能由他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制定的军事战略是失败的。当时,为了让手握重兵的大将吴三桂归到自己的麾下,他居然把吴三桂的父亲还有爱妾囚禁了起来。他这愚蠢的行为,将原本打算投降他的吴三桂彻底激怒。之后,吴三桂投降了满清。最后,吴三桂率领的满清队伍攻破到了北京,李自成被迫逃离北京,在被清军打败之后,李自成仓皇难逃,最终死在了农民的手中,从此一代枭雄也就淹没在了历史的年轮之中。

不过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有人站出来说,当时李自成没有死,而是逃窜到了一个小村庄中,以一个农民的身份秘密的生活了下去,自己就是李自成的后代,其中真假无从考证,但是李自成这个历史人物值得我们去了解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明末的皮岛是怎么被清军攻占的?

全文共 247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明朝末期时候的皮岛这个地方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的地方的,但是最后这个皮岛也还是被人给占领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皮岛其实当时的防御型还有一些军事力量啊都还是挺厉害的,为什么就这样被清军给占领了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

一六三七年(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初,清太宗皇太极率军攻朝鲜,旋即遣军攻克明军长期据守的皮岛。从此,清方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西向,逐步实施其人主中原的战略计划。

皮岛的明军,与辽东沿海诸岛及旅顺明军互为椅角,虎视辽东沿海诸城,威胁后金腹地。这一行动实际上是在后金政权背后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使其面临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岛上明军利用有利的地势,不断深入后金境内,在敌肘腋之间避实捣虚,乘隙突袭,牵制后金的西进行动。

一六二三年闰十月,皮岛明军在亮马佃等地进行突袭,斩首级二百三十余。

一六二七年五月,皮岛明军突袭距盛京仅一百里的鞍山驿城,时值努尔哈赤率兵往征喀尔喀五部。“上方回军,闻鞍山驿有警,乘夜急入沈阳城,诸贝勒俱趋鞍山,至中途,闻敌已败,乃还。几天后,明军又袭后金“老寨,,萨尔浒城

一六三四年九月,皮岛明军“克破苏谷里寨。戮其老幼,焚其寨堡,阵斩强壮夷级,生擒牛鹿妇女,得获牛马、夷器、夷帽无数。

一六三六年十二月,皇太极亲统重兵,再攻朝鲜。次年一月,清军围朝鲜京城,败各路来援之师。朝鲜国王李徐被迫降清。朝鲜虽降,皮岛明军尚在,若不扫清皮岛,则清军一撤,明军又将登陆活动。朝鲜初定之局,将前功尽弃。二月初二日,皇太极自朝鲜班师,临行前命贝子硕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军“异红衣炮十六位并朝鲜战船五十艘,攻击皮岛。

二月初二日硕托率兵往攻皮岛,守岛明军力战一月有余,逼得三月八日。皇太极命阿济格率兵千人前往助攻。

当时的清军攻岛战局,正处干十分棘手的胶着状态。明军守岛兵约有二万余众,配备了大量火器。皮岛四面环海,清军无法发挥铁骑冲突的特长,只能乘船浮海攻岛。在渡海过程中,清军船只势必全部暴露在明军视线之下,岛上明军正可凭险施放火炮,从容射击行进速度缓慢的木船。即便有少量清军船只靠岸,守岛明军也不难从滩头发动反击,利用优势兵力把少量清军赶人海中。

四月初五日,清军将领在皮岛东北的郭山会议攻岛战事。在现存清人关前的有关档案中,有一份清军攻打皮岛的日志,其中详细地记载了清军的攻岛计划:将我国所造小船由身弥岛北潜逾二十里以外之山,拉运至皮岛西北熬盐之河港。遣八旗护军参领及每牛录所出护军各一员,命步军(beikcooha)固山额真萨穆什喀在前统领偷袭。令步军官员等率领步军继其后,攻打皮岛西北隅之山嘴。又命固山额真昂邦章京阿山、叶臣乘我国新造小船在后督战。再,另一路遣八旗骑兵、骑兵诸官员、四边城四百兵及全部官员、汉军及其诸官员、三顺王军、三顺王下诸官员及朝鲜兵,乘我军在各地所获船只及朝鲜来援之船,赫然列于身弥岛口,命兵部承政车尔格统领进攻。又命汉军固山额真昂邦章京石廷柱,户部承政马福塔在后督战。

总之,清军采取分兵两路,一奇一正进行偷袭的打法。担任佯攻的一路赫然列阵,大张声势,尽量吸引明军的注意;担任偷袭的一路则在暗中运动,乘坐小船,悄然渡海。为了确保偷袭的成功,清军选择了傍晚时分。

四月初八日夜幕降临之前,清军船只自集结地起锚,泊于皮岛附近。是夜一更,清军战船散开,偷袭一路以满洲猛将鳌拜、准塔为前锋,连舟渡海。鳌拜等登岛后,一面举火为号,引导后继诸军,一面与守岛明军展开激烈厮杀。二更时分,步兵固山额真萨穆什喀率满洲精锐大至,攻人皮岛西北隅的江科万地方。马福塔等督率另一路清军,挂帆“鼓噪而进”。两路清军乘胜进击,斩杀明军万余。明军守岛主将沈世魁被马福塔生擒,拒绝投降,从容赴死。

战后关于双方伤亡数据,清实录宣称战死此战八旗勇士阵亡四十人,杀敌万余。而从征的朝鲜人则说后金隐匿了伤亡记录,声称“汉之败卒,退保一山,清兵四五百人仰而攻之,汉人殊死战,故清兵死者甚多,大将一人亦中丸而死矣。”

那么后金在这一战中伤亡了多少军丁?盛京满文旧档里面保存下来一条关于此战的记录,原文“乘大船随固山额真石廷柱、车尔格出战阵亡者:谭泰旗下牛录章京巴雅尔图、披甲人十四名;杜雷旗下披甲人十一名;叶臣旗下披甲人九名。硕托贝勒下护军校章吉泰、内护军杜西、 扎西图、护军三名、包衣十五名,共计三十人;阿山旗下披甲人十六名;多罗武英郡王下侍卫乌尔格、巴颜泰珠、萨克、噶浑岱、同喀、诺尔布、门都、沙滨达尔、拉本泰、巴特玛、塔吉礼、 特古斯赫、巴尔泰、布楚、 维律。 牛录章京纳米达、 朱善, 护军喀鲁、厄赫礼、厄布格忒、郭波里、孟格图、伊苏。包衣十二名,旗人八名,共计四十二人;达尔哈额驸旗下披甲人十七名;吴赖旗下披甲人三名;伊拜旗下披甲人二名;苏纳额驸旗下披甲人五名;俄莫克图旗下披甲人二名;石廷柱旗下披甲人十二名,小拨什库五名;恭顺王下章京八员,披甲人三十八名; 怀顺王下披甲人九名;智顺王下章京二员,披甲人四名。共一百三十五人。

乘小船随固山额真阿山、叶臣、萨穆什喀出战漂失者:多罗武英郡王下温察。拜尹图旗下骁骑校一员、 披甲人八名。

后送船时遇敌逃走之船战亡者:杜雷旗下披甲人一名。叶臣旗下护军参领冰图、胡希、披甲人二名,共十五人; 两路攻战共阵亡一百五十人。

因船坏而亡者:石廷柱旗下牛录章京一员、披甲人九名。怀顺王下十一人,杜雷旗下二人。

吴赖、伊拜、苏纳额驸及俄莫克图所领之蒙古八旗共阵亡披甲人十二名。

石廷柱所领之汉军共阵亡二十七人。其中有牛录章京一员、小拨什库五名、披甲人二十一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所领三顺王军共阵亡七十二人。其中有梅勒章京、甲喇章京十人四,披甲人六十二名。”只记军官,共阵亡护军参领2人,牛录章京4人,章京10人,侍卫15人,护军校、骁骑校各1人,大小将校33人,清军攻打皮岛共阵亡二百六十人,这是关于清军皮岛之战阵亡数字的唯一统计,不知道是否完全。有意思的是,这段记载后面还有一句话,“dangsede araraku”意思就是“不写入档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朝左宗棠是怎么收回伊犁的?

全文共 138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左宗棠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左宗棠是清朝著名的大臣,当然了,左宗棠在位期间做的功劳还是有很多的,比如有一个就是收回伊犁。那么,那么,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当时的清朝那么腐朽落后左宗棠又是怎么收回伊犁的呢?具体是怎样的?当然了,小编也是在网上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新疆,166万平方公里,超过两个青海面积大小,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在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除了水、森林和土地,这里的矿产资源,也令人惊叹。

超过两百亿吨的石油,2.19万亿吨的煤炭,以及黄金、宝石等珍贵矿产。这是一片极为富饶的土地。但在晚清时期,却有人想要遗弃这片土地。

当时是清朝的同治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874年。这一年,日本人入侵台湾。因为没有海军,在面对日本入侵时,清朝多少显得有些无力。虽然最后赶跑了日本人,但清朝也意识到,发展海军对于国防的重要性。不过,此时不只海军有困难,西北边境也遇到大麻烦。在西北,俄国人占据了伊犁,阿古柏盘踞新疆。

伊犁属于新疆的一部分,俄国人借着中国实力衰落,占领了这里。晚清时期,朝廷的财政通常是很紧张。海军跟西北防御,很难同时兼顾。

所以,在这个时候,以李鸿章为代表站出来说,应当选择遗弃,或者至少暂时延缓收复。因为西北都是沙地,没有什么价值。放弃这里,对整个国家来说,不会有什么影响。

而在这个时候,左宗棠站了出来,力排众议的决定收复新疆,巩固西北塞防。左宗棠的看法在于,收复新疆,才能保住蒙古,保住蒙古,才能拱卫京师。

这个提议虽然得到了认同,但出征西北,收复新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阿古柏在新疆盘踞多年,根基深厚,背后又有俄国人跟英国人的支持。而收复伊犁,则需要直面俄国人的挑战。这是一个大难题。

左宗棠清楚其中的难度。他清楚的划分好进攻的主次,把实力较弱的阿古柏作为最先进攻的对象。因为是远征,他没有着急出兵,而是选择养精蓄锐,争取做到速战速决。

从人员,粮草、武器,左宗棠都做到了一次升级。左宗棠砍掉了大批无用、怯战的人员,从而节省下的开支投入到粮草和武器上。尤其是武器,左宗棠当时积极的向国外购买大批先进的武器,又在国内开设了兰州制造局仿造外国武器。

至于在筹钱上,左宗棠把这件事交给了经商高手胡雪岩,让他去办理。效果还算不错。

在出征的时候,左宗棠在大漠沿途的路边种上了许多杨树、柳树和枣树。既是防范风沙,也可以让后来的行人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公元1876年4月,左宗棠下令祭旗,出军。最开始的时候,战争打的还算顺利。阿古柏的军队不管在训练,或者装备上,都逊色于左宗棠麾下的军队,常常打败阵。

也正如此,阿古柏背后的英国人开始向清朝施压。而朝廷里那些主张海防的人,也以西征耗费巨大为由,趁机鼓吹停战。面对各种刁难,左宗棠选择上奏辩解,在得到认同后,继续选择收复之战。最后,阿古柏被灭。

不过,伊犁仍在俄国人手上。相比较于傀儡阿古柏,俄国人更难缠。左宗棠认为应当先用外交方式,尝试和平收复。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担任了这一重任。而在同时,左宗棠出兵伊犁,准备以武力收回。

他甚至抬出了棺材,用来表示自己收复国土的决心。

因为左宗棠的强硬,再加上俄国人当时跟奥斯曼帝国战争后,实力虚弱,最后只能在谈判桌上让步,选择归还伊犁。至此,新疆被重新收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左宗棠的坚毅与悲剧:从痛骂二品总兵到引来杀身之祸

全文共 1788 字

+ 加入清单

“血气沸腾的时候,理智一般是不太清醒的,言语和行动也容易超出界限,对于别人和自己都不利。”这句话出自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的口中,可谁能想到,这句话在年少的左宗棠身上同样适用。

当初,他担任幕僚时曾经盛怒之下痛骂一名二品总兵“滚出去”,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他和这位总兵结下了梁子。甚至差点因为这一句话就引来杀身之祸

这个二品总兵是谁?当时发生了什么?最后他们的结局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在湖南湘阴出生。他早期的事业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当他年轻的时候,别人发现了他的才能。他的老师也认为他与众不同,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评价他是一个有天赋、有悟性、有抱负的人。

1854年4月,湖广巡抚骆秉章看到了左宗棠的才华,决定让他担任自己幕府中的一员,左宗棠也是欣然接受。当时太平天国横行,清政府求贤若渴,正因为如此,左宗棠备受重视,左宗棠也没有让骆秉章失望,他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可以说正是由于左宗棠的努力协助骆秉章,才使得严峻的形势有所好转。

在担任幕府期间,骆秉章看到了左宗棠的对自己的支持和优秀的办事能力,对他非常信任和放心,于是骆秉章让他帮助处理一大部分军政要务。请大家注意,幕府不是一个朝廷的正式官职,他的工作有点像今天我们的文员秘书。虽然左宗棠名义上虽是幕府,但实际上履行一部分朝廷给湖广巡抚的任务,这也体现了骆秉章对左宗棠的信任。

在担任幕府期间,骆秉章看到左宗棠的支持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他非常信任和放心,所以骆秉章让他帮忙处理大部分军务。请注意幕府并不是朝廷中的官方职位,他的工作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书记、秘书。虽然左宗棠名义上是幕府,但湖广总督的一些任务都是由左宗棠执行的,这也反映了骆秉章对左宗棠的信任。

痛骂樊燮

樊燮当时是朝廷的二品官员,具体官职是零陵总兵。虽然身为朝廷的二品官员,但是这个零陵总兵樊燮并没有没有特别出众的能力,能做到这个位置是因为他的关系。而且这个人是一个趾高气昂,睚眦必报的小人。

有一次,樊燮接到朝廷的命令,要带军队到四川等候朝廷的命令,便想来衙门和骆秉章等人告个别。骆秉章也对樊燮很客气。当时,巡抚衙门几乎所有人都来送别樊燮。樊燮招呼了一圈,可是来到左宗棠这里,并没有像问候别人那样问候左宗棠。

樊燮轻蔑笑了一下,然后对左宗棠说:“朝廷也没有规定武将要向师爷请安的规定,我虽为武将,但是也是朝廷二品官员,你是什么?”

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清朝的官制。当时,樊燮担任的总兵,是正二品的武官,与总督是同级的,而左宗棠的上司骆秉章只是从二品,官位没有总兵高,所以左宗棠没有足够的本钱。

左宗棠看樊燮出现顶撞自己,丝毫不给自己面子,于是怒从心中起,大发雷霆骂道:“滚出去!”樊燮也被左宗棠骂得不好受,也是气不打一处来,从这件事开始,樊燮开始对左宗棠怀恨在心。

死里逃生

左宗棠认为,樊燮是一个斤斤计较,横行霸道的人,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樊燮肯定会报复自己,所以左宗棠决定先下手为强,开始对樊燮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发现,樊燮架子非常大。身为武将,从来不骑马,经常坐轿子。而且他还私自派士兵去自己家做私活,私下里克扣军人的粮饷,如此公私不分,中饱私囊,朝廷定会追查。

咸丰帝看到这份文件,非常生气,下令撤了樊燮的职。樊燮不知如何是好,赶紧把情况报告给官文,说自己受了冤枉,希望官文替他做决定。因为樊燮的关系和自己的利益,官文决定支持樊燮。这个时候湖南的一些官员也觉得左宗棠是个专制的人,对他的行为非常不满,于是也暗中帮助樊燮。

经过一番讨论,樊燮决定继续利用自己的关系,分别向督察院和湖广总督署进行投诉,他们投诉的内容就是指责左宗棠是个“劣幕”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所以在这个时候皇帝的态度变得至关重要。

但是皇帝认为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左宗棠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最终左宗棠拯救自己的生命,只是撤销了幕府的位置。因为这样总比撤销掉一个朝廷的二品总兵带来的影响小。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略有些变化,左宗棠也算是难逃一死。

结语

左宗棠并不是一个脾气一直很大的人,一个能成为朝廷封疆大吏的官员,除了能力出众,情商也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而且左宗棠在晚年的时候还和自己的朋友说过:人应该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不被人欺负,在飞黄腾达的时候不被人嫉妒。

所以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和生活上,都要时刻保持自己情商在线,不要胡乱发脾气,要拥有大胸怀,大智慧,大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左宗棠那么多功绩,为何还有人想弹劾他呢?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还有人想弹劾左宗棠呢?

这主要是因为拥有的太高的实力,也同样会惹来很多人的质疑。左宗棠凭借着收复新疆这件事情早就已经名满天下,其实在背后有无数的人一直都在找麻烦,因为他们会觉得左宗棠之所以能够收复新疆,这完全是胡雪岩一直都在背后提供军饷,这其实就是官商勾结。

朝廷马上就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就是左宗棠在军事行动上,胡雪岩确实也提供了财力支持,而且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左宗棠一身清白,并没有选择中饱私囊。而且还拿出了自己的愤怒,选择救济各地的灾民,更是开创公益事业,资助一些贫困的学子。

慈禧太后在看到之后也觉得非常的开心,因此就下令,无论是谁都或者弹劾左宗棠。其实慈禧太后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一种保护的做法,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也会有很多的人都会选择这么做。

左宗棠其实就是军机大臣,同样也是东阁大学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样会向光绪皇帝叩拜,在这一天虽然参加了仪式,可是可能是腿脚不方便,可能是不懂礼仪,所以根本就没有选择磕头,就这样直接走出了乾清宫。慈禧太后及时和左宗棠早就已经搭过无数年的交道,对国家一直忠心耿耿,怎么可能会有不成之心呢?虽然说选择弹劾,这也是大成的职责所在,但是这同样也是小题大做的嫌疑。

左宗棠的确其实确实没有给光绪皇帝磕头,满朝文武在看到之后,自然也会觉得心中特别的生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并没有办法蒙混过关。其实这就是一个有意诋毁更是颠倒是非的做法,直接就会抹杀数10年的战功,所以人们也会觉得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特别质疑的做法,这可能就是有一些羡慕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什么是左宗棠鸡呢 左宗棠鸡是怎么做的呢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在生活中应该都听说过非常多的美食吧,但是你了解左宗棠鸡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究竟什么是左宗棠鸡呢,以及左宗棠鸡是怎么做的呢?跟着小编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什么是左宗棠鸡呢

左宗棠鸡(英文名:GeneralTso’sChicken),也称为左公鸡。1952年由彭长贵创制,托名左宗棠,其实与清末将领左宗棠没有直接关系。1952年,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雷德福特访台,台湾负责接待的海军总司令梁序昭连续三天设宴款待,并请彭长贵掌厨。雷德福特品尝后询问菜名,彭长贵随口起名:“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是怎么做的呢

1、干葱头切片,红辣椒切丝,青椒、红椒切角,葱切段。

2、锅于中大火上,锅红时下油1汤匙,改中火,放下鸡块,不停炒至鸡块分离,捞出,放青椒、红椒炒片刻,加盐调味,捞出待用。

3、鸡腿肉切小块,先加水拌匀,再加蛋白,待水份吸收后再下其余的腌鸡料,放置冰箱内至少30分钟。

4、洗干净锅,放回中大火上,下油1汤匙,加入整只干辣椒,爆至焦红,椒味散发再下干葱,鸡肉回锅,炒透后赞酒加葱段,继续炒。

5、拌匀芡汁料,倒下锅中央,炒至汁稠,加入青红椒和红椒丝,炒匀下麻油,上碟。

左宗棠鸡制作有什么注意的呢

1、鸡腿肉腌好蛋黄及盐后,不要过早加入干淀粉,一定要等油烧的够热时,再加干淀粉拌匀。否则鸡肉会吸收淀粉,变的不干爽。

2、下锅油炸时,油温要够热,放的时侯要逐块放入,以免结块。

3、如果没有红油,可用特细红椒粉+10克油烧成辣椒红油,加入的时侯把辣椒粉沥去。

左宗棠的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左宗棠戎马一生,以举人身份入仕,但学富五车。他是清末名将,一生经历了太平天国、收复新疆、洋务运动等重要事件。有人说“左宗棠鸡”是左宗棠最喜欢的一道菜。但实际上根据人们在左宗棠家乡湖南湘阴的走访,就连左宗棠的嫡系子孙也根本不知道这是啥菜,它也完全不存在于湖南湘菜的菜谱上。左宗棠鸡作为美国每家中餐厅都会有的菜肴,差不多已经和披萨、三明治一起,成为美国的本土化食物。在美国餐饮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统一菜单。几乎没人知道从哪一天开始,这道菜悄然出现,然后所有的中餐馆都开始卖左宗棠鸡了。左宗棠鸡在美国之流行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美国中餐界有这样一句玩笑话“世界上最着名的中国人其实是左宗棠,因为每天大家都会点左宗棠鸡。”“左宗棠鸡”几乎成为美国中餐的湘菜代表,这道颜色红亮,点缀着绿色西兰花,配以被淋上酸甜酱汁的油炸鸡块的菜肴,它的奇葩之处在于,实际上“左宗棠鸡”它既不是传统的中餐,也跟左宗棠没有太大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左宗棠是怎么收复新疆的?收复新疆后又遇到过哪些难题?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古代史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挫折潦倒的经历,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与外界进行沟通,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认为中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可以不用对外沟通。以至于中国和外面的世界距离越来越远,最后,虽然自己闭关锁国,但是,最后还是被英法联军强行的打开了国门,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比如马关条约。那么,在晚清的时候出现了一批奋发图强的爱国人士,如李鸿章左宗棠等。他们发起的洋务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洋务运动还是鼓励了人心,作用还是很大的。说到左宗棠,小编便想起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是怎么收复新疆的呢?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啊!

首先,当时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还是有一定的谋略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时候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这样阻力便会减少了很多,当然了,当时左宗棠有清醒的头脑,并没有收到外界的干扰而大乱自己的心智。自己一直有着清醒的认知。

其次,做左宗棠有着非常高的谋略,对于打仗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对阿拉伯势力就要立足于打。同时,也有李鸿章的帮助,所以顺水推舟,加快了步伐。

最后小编也是觉得左宗棠内心非常的鉴定,自己一定要收回伊犁地区,不收回不可的决心。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当时的新疆还是叫伊犁。收回后后来改名便叫做新疆了。

当时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就会皇帝召进宫去。在进宫的时候也是挫折不断。总而言之,左宗棠有着坚定的决心,一心想要收回伊犁地区,最终是成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⑴、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65年阿古柏伪政权建立,阿古柏伪政权实际上成为英、俄两过阴谋分裂和肢解中国领土的罪恶工具;

②.1876年4月左宗棠率220营大军出关西征,讨伐阿古柏,1884年清政府采纳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⑵、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①.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双方战平。

②.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③.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④.清朝战败原因:A主观上:清朝腐败。B客观上:日本强大。

⑤.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A.清政府割辽台澎给日本;B.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C.增开沙重苏杭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⑥.《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A(直接危害)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B(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揭秘左宗棠为什么瞧不起曾国藩?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左宗棠为什么瞧不上曾国藩?

瞧不起曾国藩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自己的科举情结,其次可能是性格问题所导致。

这主要就是两个人在第1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曾国藩给大家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像才是一方面,会有一些欠缺妥当。

左宗棠之所以会得出一些结论,主要是因为形象的问题,在第1次接触的时候,人们也会觉得普通,甚至也会觉得有一些呆头呆脑。和名气一起比较,总会让人觉得有一些失望,在这么多的万人记录中,也会拥有过一些不一样的描述。对于他的描述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曾国藩没有给出评论,也没有给出一些合适的意见,这就让左宗棠认为可能有一些名不副实。

当然在这一个事情之后两人的合作过程中,左宗棠也同样会打消这一个误会,首先是因为曾国藩的性格相对比较慢,而且反应比较缓慢,行动比较拘谨,做人相对比较谨慎,凡事永远只肯说三分话。在观察思考的时候,一般都会比人更系,在判断的过程中也会比较慢,周腾虎之前全部都指责过他。

坐中堂的科举情结就在于一生之中,马上就考到了举人,因此就对于科举还有高中的这些人,会充满一些敌意,而之前并不是很好的第一印象下左宗棠对于这一个非常顺风顺水的同乡,也会有一些特别的瞧不起。认为这可能只是运气的缘故,因此也只能够坐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根本就不可能会有着一个更好的发展。看到这里时,大家也能够明白,这两人之间到底会有着什么样的一些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清朝收复新疆之战 左宗棠:不留生俘 降了也杀 换30年安定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收复新疆的历史进程中,左宗棠以其果断的决策和卓越的军事智慧,成为了一位备受赞誉的军事统帅。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他下令不留生俘,即使是主动投降的士兵也要被杀掉,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最终换来了长达30年的安定局面。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仁义道德,在战争中也一直尊重人道主义原则,不杀降、不杀俘一直是传统。左宗棠在对待阿古柏势力时,却选择了强硬的手段。这似乎与儒家仁义的观念相悖,但背后的考量却与国家的安危密切相关。

在清朝末年,新疆地区陷入混乱,民众苦不堪言。阿古柏势力残暴统治,引发了民间的不满和抵抗。同时,清朝本身也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国内动荡的威胁。为了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稳定,收复新疆成为当务之急。

清政府虽有放弃新疆的声音,但左宗棠坚信维护新疆的重要性。他充分准备,制定周密的战略计划,考虑到了地理、气候等因素,确保战局的稳定。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军队的粮草供应,以应对沙漠地带的恶劣环境。

左宗棠领导的清军经过一系列战役,成功收复了北疆地区,但南疆地区的阿古柏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在这关键时刻,左宗棠下令不留生俘,对敌军实行严厉打击。这一决定并非残忍的行为,而是基于他对国家稳定的责任感和对阿古柏势力的深刻认识。

阿古柏势力在新疆实施残暴统治,导致民众的愤怒与反抗。左宗棠深知,如果留下阿古柏的势力,可能会再度滋生叛乱,威胁国家的安全。他认为彻底消灭阿古柏势力才能为国家带来真正的安定。他的决策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却确实为新疆地区带来了30年的和平与安宁。

左宗棠在整个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军事智慧和坚定的决策能力。他的选择虽然可能与传统仁义观念相悖,但却在保卫国家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大局下,体现出了一位伟大军事统帅的使命担当。

左宗棠以其勇敢果断的决策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在清朝收复新疆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不留生俘决策虽然具有争议,却确实为新疆地区的安定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保卫国家的完整和稳定可能需要采取不同于传统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左宗棠鸡是哪的菜 左宗棠鸡是什么地方的菜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左宗棠鸡是湘菜。左宗棠鸡是用鸡肉、白糖、干辣椒等材料炒制而成的。左宗棠鸡可以选用由鸡腿拆骨而成的鸡腿肉,制作的时候要把鸡腿肉切成块状,加入蛋清可以使鸡腿肉更加嫩。

1952年,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雷德福特访台,台湾负责接待的海军司令梁序昭连续三天设宴款待,并请彭长贵掌厨。雷德福特品尝后询问菜名,彭长贵随口起名:“左宗棠鸡”。后风靡美国,成为美国中餐馆中的一道招牌菜。导演李安的电影《推手》、《喜宴》中曾出现此菜。

左宗棠鸡选料严,制作精。通常选用未下蛋的土鸡,鸡块去骨,经过腌制,旺火过油,复合调味,然后以辣椒、鸡块、酱油、醋、蒜末、姜末拌炒均匀,最后勾芡并淋麻油。最后成菜色金黄,外焦酥,内鲜嫩,味多样,集酸、甜、脆、辣、鲜香于一体。

鸡肉中包含了很多蛋白质,而且吃起来比较容易吸收和消化,吃鸡肉可以强壮体质,还能增强体魄。另外,鸡肉中还包含了磷脂类,这是生长发育重要的物质。鸡肉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也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鸡肉中还包含了钾、钠、铁等成分,可以很好的为身体补充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