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代中书(汇集20篇)

浏览

337

文章

62

篇1:清代古塔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清代古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在德昌县境内分布有六座古塔,多为清朝时期所建,古塔形状各异,高雅在10至20多米不等,其中以茨达字塔尤显壮美秀丽,该塔位于茨达乡新胜村,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座北向南,仿楼阁五重檐,辩证角攒尖式。塔身周长16.2米,占地21.9平方米,通高21.8米,砖石结构。第一层有两通碑记,三道功德碑,南面开窗,第二、三层除南面开窗外,其余置烧陶人物浮雕,第四层开窗,北面是人物浮雕,余四方刻有“龙吟虎啸”四字,第五层南面开窗,其余五方刻有“唯有读书高”五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被遗忘的清代才子科学家——年希尧上

全文共 2412 字

+ 加入清单

经常出现在电视剧中的年羹尧是一个全能的人物。他协助雍正登上皇位,平定了西藏和青海金丹的叛乱。这位“年度将军”在政府和农村都很有名,并且威胁着边疆。后来,他因傲慢和自大被皇帝处死。他被判92项罪名成立。

影视剧中的年羹尧(网络图)

根据中国古代刑事拘留的一般规定,年羹尧犯有叛国、欺骗、侵入等罪。他最亲近的亲属会受到牵连,而这个氏族的男性成员,生来就会死去。但他的哥哥只是被撤职,后来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他哥哥对仕途不感兴趣。他致力于医学、数学、制陶等技术的研究,尤其是东西方数学与绘画的融合。他被收录在一本关于科学和历史的专著《领域中的人的传记》中,这本书有着悠久的历史。

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天才学者、哥哥年羹尧的故事。首先,让我们从姓“少数民族”开始。

辽东碾石袭击记

大明李咏,安徽怀远严复中学进士。却发现公告栏把“燕”字错当成了“年”。进入仕途后,严复改姓“年”,并传至世界各地。年富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政府任职,从湖北巡抚到户部尚书。

年富死后,族人定居在辽东广宁(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明末,满族人占领了辽东。努尔哈赤造了金以后,年族的人就被纳入了满族五旗的镶嵌白旗并成为了涂层(韩泽是家奴)。满族涂料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面旗属于宫内务府,下五面旗属于各宫。

1644年,年芽带领年氏家族进入满族军队的海关,后来被置于胤禛家族——康熙四子之下。岁的老官员低调,不喜欢说话,当他还是湖广总督时成绩突出,只受到朝廷重视。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第二个儿子,年羹尧,是一个聪明的工人。他因协助胤禛统治和平定青海叛乱而被任命为四川省省长和将军。年氏家族从镶嵌黄旗的下五旗上升到上三旗。很小的时候,一个很年轻的女孩被选为胤禛的辅政,胤禛在她即位后成为了皇妃。也就是经常出现在清宫影视剧中的年妃。

北京宫王府中的年妃画像(网络地图)

与年羹尧和年妃相比,年希尧的声望显然要低得多。多才多艺的走了另一条路:明是个官员,但实际上他学习知识。谁要求这个家庭给他提供这样一个有利的环境?

这只是为了学习成为一名偶然的官员。

年希尧,字云公,生于1672年(康熙十年)。此时,他的父亲掌管着军部。他主要负责撰写和修改一切,协助军务部实务人员处理各种事务。他是一个地道的北京官员。作为一名官员,年希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读了朱的上百部古籍和书籍。他喜欢学习医学、数学、绘画、音乐等等。他是他家族的代表,博学多才。他年轻时,在家人的关照下,先后担任工业部部长助理和内务办公室主任。进进出出为他学习古代艺术和科学经典,接触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当前“采集和测试的良方”(网络图)

年希尧最想做的是成为一名行医的医生。为此,他退休到泰山医院,与医生讨论医学理论,并记录任何有效的处方。他先后撰写了《计燕梁芳》(6卷)、《本曹磊方》(10卷)等医书,流传至今,成为医生书目。除了对音乐的深入研究,他还是广陵琴派的传人。他还致力于陶器制作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730年,年希尧被派往国外江西景德镇担任管涛督军。在他的任期内,他面临的最重要和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搪瓷彩瓷的原材料问题。最初,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当时所需的搪瓷材料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既费时又费钱。经过反复试验和对传统工艺的挖掘,年希尧不仅找到了制作珐琅原料的方法,而且在原有珐琅颜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十几种颜色,有效地解决了珐琅原料的进口问题。他主持烧制的瓷器,“选材和工艺极其精致典雅,雕刻工具多为蛋形,园林工具似玉似银,颜色均为绿色或绘有暗锥花,各种艺术图案精美”(见《景德镇陆涛》),其御窑厂被世人称为“年窑”。他精心研制了“胭脂水”瓷系列,因其生动活泼的色彩而流传至今。例如,雍正胭脂水釉小碗瓷已经保存了200多年的颜色,现在收集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和其他地方。

雍正胭脂水釉小碗瓷(网络图)

与医学、音乐和陶瓷相比,年希尧对绘画的偏爱更强烈。从中年开始,他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绘画理论研究上,直到他的弟弟年羹尧去世。

这是清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1725年,年羹尧被授予死刑。他的长子年富被斩首,他的家人被没收。为了显示他的“宽宏大量”,雍正以夺取官职的方式惩罚了年希尧和他的父亲,并没有其他的惩罚。

年希尧非常清楚他弟弟被处死的原因。此外,他的妹妹年妃早在一年前就去世了,年氏一家也没有赡养。因此,他从那时起就一直小心谨慎。回归政府后,采取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错”的原则。这也是他在清初政治上不太出名的原因之一。

新发现的年希尧肖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年希尧是一名官员,他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数学和绘画方面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在数学方面,他付出了很多努力。1717年,他为历法计算大师梅文鼎所著《杜书·粟实·粟实》一书撰写了序言,并主持了该书的出版和发行。在清朝印刷一本书并不容易。有必要准备一个宽敞的印刷室,然后邀请工匠将它雕刻成木片,并将其印刷成书。科学家不怕麻烦,年希尧也不例外。此后,他主持出版了《测量误差》、《剖面比例概况》、《对数光云》等书籍。为了使《对数广韵》在民间广为流传,他还编制了《对数表》和《数万平立方表》。其中,“年式”的“对数表”实际上是对清初一位名叫薛凤佐的“数表”的简化和推广。

擅长画山水、花鸟的年希尧,如何将数学中的透视理论与绘画相结合,陷入了长期的思考。在繁华的景德镇,他想起了远在北京的宫廷画家,想起了郎非凡的洞察力,想起了他带来的西方科学经典,这些让大开眼界。在整理郎家人留下的手稿时,他准备再次去北京学习透视原理。

当然,他这样做也是为了给他的家庭带来荣耀。自从明朝永乐年间年氏诞生以来,年氏家族唯一的弟弟年羹尧最为人所知。但是他的定罪和惩罚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耻辱。我应该尽我最大的努力写书,为辽东的年事争光。

年希尧写了什么样的视角专著?这本书有什么影响?......了解葬礼的细节,并听下一组分解。

————————————————————————————————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上埠胡家清代建筑群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上埠胡家清代建筑群为进贤县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代

类型:古建筑

地址:进贤县文港镇上埠胡家村

简介:

上埠胡家村庄坐北朝南,西面南面为抚河。有7幢清末建筑分前后两排。前排为毛笔富商胡启作庄园,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一排3幢面宽9间,700余平方米,匾额“忠简家风”。庄园有围墙,建筑为砖石木结构,窗户掺入欧式装饰。后排4幢为一般旧民宅建筑,800余平方米。

文港镇: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地处赣抚平原,是闻名遐迩的毛笔之乡,被誉为“华夏笔都”,东靠316国道、京福高速公路,北邻温厚高速公路,西有抚河川流而下,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全镇辖16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总面积54.53平方公里(其中小城镇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00亩,人口7万人,其中城镇居住人口3万人,是城镇化率较高的乡镇。改革开放以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银圳清代居民群

全文共 1984 字

+ 加入清单

银圳村均为金田金溪王氏后裔,而金田金溪王氏又由太源王氏后裔迁徙而来。其始祖王德载榜中进士,任吉州刺史,于唐乾符年间(公元873-879年)徙金田开基以来,历一千一百余年,发展至“一族两房十三团房”素有“金田千烟村”之称。据考证,历代达官显人及鸿儒乡贤达219人,明代以王时槐、王懋中为代表的京官达10余人。

银圳村与王氏族人原属同一个金田村,七十年代分为银圳、文明、六房、园背等近10个行政村。金田大村村落空间格局自古有“三槐、九牛(石)、十八井”之说,而银圳村正辖一槐、二牛、三井之内。时至今日,古建筑保存数量较多和完整性较好的也大多在银圳所辖范围。

明永乐年间,开基祖第十八代孙贡鼎造新居于北江下游,此处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古樟环抱,银陂水从中穿流而过。北江下游,即现在的银圳村。银圳之名始于银陂水,北江在村北高山下分两支子水渠贯穿原金田大村,其中一支名金陂,另一支名银陂,因水陂在本地常说成水圳,银陂也讲成银圳,故此。

金田大村均处在四周连绵小山岗环抱之中,北面小山之外有高山依托,村落所在地属平坦小盆地。北江河从北往南再折向东,汇入陈水河入赣江。北江河水在北端高山下又分两支子水(金陂、银陂)从西北向南东、从北向南贯穿各自然村落,而银陂之水正是银圳全村生产生活之源。从地理状况观察,金田大村整体象盛开的莲花,古人相传“莲花形”,而银圳又处在莲花形的东南边沿。

自明嘉庆年间从北江上游分迁下游立基以来,村落采取从南至北以时间先后、血缘亲疏、发展快慢,财力雄弱为依据,分地段、分堂、分组合分别构建祖祠与民居组合的建筑格局。南至中段有“宝善堂”及民居群落3栋。“二房祠”及民居组合15栋,“马廊下”宗祠及民居群组合5栋,中至北段有“一山第”祠及民居群组合7栋、“诰封祠”及民居群组合4栋。名建筑群落总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各民居群一般都有一个总院门出入,总院门或设坊门、或设门楼。有的总门后再设小院门,形成院中有院,巷中有巷的格局。如果从总大门进入到其中后院民居,必须三折二弯以上,真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叹!巷道均为鹅卵石墁铺,青砖夹砌,水沟三面为砖墙。绝大多数院门设在一侧,院门和民居门大多也朝东,面对沿田而环的北江水。据相关记载和现场堪察,各类组合的建筑年代从明晚期至清晚期保留了比较清晰的建筑风格和时代印记。明代及清早期,多重檐、大木梁架的砖木结构,青砖宽厚、简洁大方,一般不作雕饰或仅在门楣上作简易雕饰。清中晚期建筑,特别是晚期建筑则十分讲究木作工艺的精美和崇儒风尚。“诰封祠”民居组合中的小院门楼装饰华丽,纹饰繁缛,雕工细腻,令人叹为观止。与“诰封祠”相邻的同时代民居建筑颇为玲珑精巧。外墙青砖磨沿勾缝。民居建筑一律不设天井,而是在大门上前檐墙顶开“口”形扁窗,用以采光。所有门、神龛、栏杆,隔板都以雕镂工艺展示出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故事、吉祥动植物图案。雕刻手法既有减地雕、凸雕、也有镂空,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下厅设藻井,统一为手工雕饰后粘接拼图而成。

尤为珍贵的是“一山第”民居群建筑。至清嘉庆时期,其家族出了一位大商人王瑞爵,以经营木材和山林特产为业,积聚财富后部分捐献朝廷被“诰封”“大夫”衔后又独资建起了这一群落。大门内前厅均设廊楼;楼下厢房为双层木隔橏装置,临厅面用四幅木质条幅嵌入隼槽,使两边厢房密不透光,去掉条幅则为整体透雕花板。上厅双门设木质雕花门罩,门上设双层神龛,嵌多类花雕板。厅内四视,木雕装饰布满大厅。门框、神龛、条桌、供台等雕板装饰物均抹以紫、黑两种漆,部分漆上描以金粉,使之整体颜色华丽、富丽堂皇。所用材料全部均匀、垂直、厚薄统一,虽经百余年,仍无裂缝、虫蛀及腐朽现象。下厅左右各四幅木板上全部用金泊贴写书画“竹报平安”、“仙鹤图”、“二甲传矑”及行草诗首。如“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百,欢笑情如旧,肃疎发已斑,何日不归去,滩上对秋山;“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萨帷、竹怜新雨后,山暖夕阳时,闻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僮扫蘿经,昨与故人期,杰阁临清流,开轩集良友,轻轻西北风,吹冷茱萸酒”;“木落雁南循,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慢慢”;“九月不风雨,天教吾辈游,菊花不知节,明月独求秋”等等。

这些建筑外部材料不太讲究,保持了传统的青砖灰瓦、垛角耸立,而是把主要财力和精力用在内部的木质选材、精工巧作、雕镂绘画和诗情画意的布局上。追求居室的赏眼、舒适和雅兴。这既是一个时代建筑工艺水平的代表,又折射出清代晚期民间富贾不过份炫富,又安于家室、崇尚山水、广交朋友,附庸风雅的精神文化追求,同时具有较高的南方建筑工艺传承、保护、展示和研究价值,堪称清代民间富贾家居的典范。

银圳村:银圳村有6个村民小组,农业户数189户,农业人口721人,现有耕地面积891.46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清代皇帝为什么乾隆绯闻最多?历史上的乾隆帝真的那么多情吗?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乾隆皇帝的形象,在很多时候似乎都与“风流”“多情”这样的字眼挂上钩,很多清宫剧都围绕着乾隆身边的妃子展开,再或者就是乾隆在民间的风流韵事,好像只要乾隆皇帝一出场,就自带“风靡万千”的属性加成。不过,真实的乾隆真的是这样的吗?历史上的乾隆皇帝究竟是多情还是专一,有没有过这么多绯闻呢?

乾隆帝在历史上的功绩可说是有目共睹,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减轻农民负担、重视水利、国库充实、扩大疆域……一生成就太多,短短篇幅实在是装不下。

不过,这也不代表乾隆帝一生就没有什么过错,我们知道清朝时期闭关锁国,也就是在乾隆时期达到最高,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都爆发了起义。这是乾隆帝的过,有功有过,所以在对他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味的夸赞,实在是不可取。

乾隆也经常出现在清宫题材的影视剧当中,而且形象还比较固定,那就是“风流多情”。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小编个人之见,与他数次下江南不无关系。乾隆一共六次下江南,也就给了野史很大的发展空间,微服私访,总是会发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乾隆总是出没于各种小吃摊,“热衷”于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毕竟身为皇帝,或许真的是山珍海味吃多了,换个萝卜青菜都觉得美味。他还总是出现在湖畔,总是会偶然遇见一个女子,惊鸿一瞥,四目相对,然后引发一系列风流韵事,将来一定会有人跑到皇宫去找他认爹。

不过,野史毕竟只能是野史,小说也只能是小说,乾隆身为皇帝,就算是微服私访,要吃点什么东西,不会有人检查吗,不会有人去找一些名厨,对菜品层层把关,最后才呈现在皇帝面前?野史只是笑谈。一笑而过,不要当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乌拉街清代建筑群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乌拉清代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拉街清代建筑群,位于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第二松花江从乌拉街镇西流过,东南距吉林市区约35公里。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群由魁府、后府、萨府和清真寺四部分组成。

“魁府”位于乌拉街镇政府西侧,门前是乌拉街镇东西向出入的主要道路109乡道。建于清光绪年间,为二进四合院建筑。最早的主人是王魁某,故称为“魁府”。光绪年间(1875年)王魁某出征伊犁,受到光绪帝的煲奖,晋为副都统,赏赐金银,衣锦还乡,修建府邸。后卖于曾在张作相手下任伪松花江上游水上公安局长的张茂塘名下。解放后,此宅曾被辟为永北县政府、永吉县农业展览馆,后为乌拉街人民公社所在地,乌拉街满族镇招待所。主体建筑正房设于南北中轴线上,两侧厢房东西对称。南面临街处为一面阔三间的倒座,大门设在总体平面的东南,两侧置有耳房各一间。中为拱券形大门,门房外墙两侧置有八字抛山影壁,门瞻立面以大门为中心,依次迭落成三级。正房以及东西厢房均为硬山、抬梁式,斗拱、木架结构的青砖瓦建筑。前出檐廊后出梢,磨砖对缝,建造精良。头、墙脚等处还嵌以漂亮的砖石雕图饰。正房与东西厢房相连的“迥廊”至今仍较完好。

“后府”位于乌拉街镇东北隅,现永康路南,西南距镇政府约300米。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管理打牲乌拉地方总管三品翼领云生的私人府邸。因镇内还有“东府”、“前府”,而云生宅邸居此,兼居“两衙署”之后,故称“后府”。光绪六年(1880年),云生任乌拉总管后,开始营建府邸,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落成。辛亥革命后,“后府”逐年败落。民初尚有余辉,至伪满,只残留四合院一套。虽还有人看守院落,但百花园和南园早已凋零,院墙几倾,满目萧条。后曾作为永北县政府,辟为永吉县“四化站”、县炼铁厂办公室、县师范学校老师住宅。现仅存正房和西厢房。

“萨府”位于吉林市第三中学(原永吉县第三中学)院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1年),系时任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第十三任总管(正四品)索柱的私邸,为典型的清初时期“二进四合院”格局。1786年索柱调任吉林副都统之后,转卖给他人。因其曾为一显贵萨大人所有,所以亦称萨府。建筑面积500?,有门房三间,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六间,与清末时期相比,明显存在着奢侈豪华与简易典雅之别。正房有套间,间壁为松木板结构,地面为松木地板,飞檐翘脊,曾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脊饰,文革被砸掉。解放后,“萨府”一直辟作永吉三中教室。2004年以后,萨府归吉林市第四十九中学管理和使用,局部曾几经小修,所以整体上保护较好。

清真寺位于乌拉街镇西南,距镇政府700米处,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是乌拉街仅存的一处寺庙建筑。坐西向东,殿是长方形宫殿式的楼阁,北廊5间,南廊3间,对厅3间,正殿匾额正书“德维教化”。此寺院对厅和南廊已拆除,1984年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现北廊为讲堂。该寺自建立以来,一直是穆斯林们宗教活动的场所。在各大节日里,均举行隆重的礼拜,礼主麻及做各种纪念性的活动。

乌拉街镇:乌拉街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国家星火密集区龙潭区内,地处松花江上游、松花江冲积平原始段。南望龙潭山,北筇衔凤凰阁、西临松花江东倚长白山众余脉、方圆188平方公里,是一块矿物产资源丰富、农业比较发达的一块风水宝地。乌拉街古为城,今为镇,是祖国东北松花江畔“资深”的关东文化名镇。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就劳动、生息、繁 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清代皇帝一天24小时都如何安排?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皇帝的24小时是怎么安排

首先就是早上起床早读,早上还有上朝整理等等,每一个时间阶段都会有着统一的安排。

早上5:00~7:00期间就需要起床请安,清朝的皇帝一般起床的时间比较早,往往都会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习俗,在起床之后也同样需要洗漱,需要更衣,需要请安,需要早读。紫禁城一天的生活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围绕着皇帝的衣食住行,接着就可以逐渐的展开。

在上午7:00~9:30期间就会有早上皇帝吃饭,一般都是比较讲究的,会有太监迅速的把所有的菜摆放好,然后进行尝试有没有毒,接着还需要亲口尝试,在测试完毕之后,皇帝就开始进入到用膳的阶段。

皇帝的政治处理也会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就是日常的政治处理,另外一个就是特殊的政治处理,比如说生日宴会,登记大典还有大朝会等等。

每天在下午的时候,皇帝在1点左右还会吃晚饭,然后就会批阅各地大员的奏章,接着就会进入到学习的阶段。大概是下午的2:30~5:00,期间就会看书学习,娱乐活动内容,也会有一些书画,还有放风筝等等。每一个皇帝的爱好都会有所区别,而且娱乐活动会有所不同,甚至也可以选择学习一些外国的音乐。比如说乾隆皇帝就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喜欢品鉴古董等等。

下午的5:00~9:00,一般都只是吃饭,还有就寝,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祭祀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大事,一定不可以忽视。就这样就可以看到皇帝的一整天,全部都会有着一个统一的安排,按照这一个规章制度就可以直接进入到后期的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连旅游清代南子弹库简介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旅顺清代子弹库是我国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子弹库,建成于1884年,是德国人汉纳根设计的,因位于黄金山南部,故称南子弹库。

南子弹库为半地穴式,长100多米,高约6米,面积约1.3万平方米,坐北朝南,设计的十分巧妙。库内有通道互相连通。库房墙体上刻嵌的"虎踞"、"龙盘"几个大字据称是清朝大将李鸿章的手笔。内陈铸铁古炮和中、俄各个历史时期的炮弹及不同型号火炮等。南子弹库随着旅顺的历史变迁,先后被清军,沙俄,日军和苏联红军使用。1955年苏军撤走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接管。

满清末年,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清廷政府的部分官员开始领教到“西洋”坚船利炮的厉害,洋务运动开始兴起。

1880年,在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力主下“大清帝国”开始着手在旅顺修建军港。为增强防卫能力,先后在陆地海岸构筑了多处炮台,配备了近百门火炮——仅在模珠礁炮台就置炮8门;另为战时需要还建起多座弹药库,南子弹库就是其中主要的一座。子弹库坐落于现旅顺黄金山浴场和模珠礁间突出的海角上,外观看去,面积不大: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20多(主库两侧另分建东、西两座小库),令人很难想到隐蔽的外表下面其实是一座近万平方米容积的大型弹药库。库房墙体上刻嵌的“虎踞”、“龙盘”几个大字据称是李大臣的手笔。库藏弹药主要供应附近海岸炮台使用,甲午战争中,此库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至今这座地穴式的弹药库依然保存完整,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陈铸铁古炮和中、俄各个历史时期的炮弹及不同型号火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清代皇帝除夕会举行封笔仪式表示什么?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不用朱笔批奏折

除夕停止批办公文称为封笔,清代皇帝从康熙开始,要举行封笔仪式,也就是不再用朱笔批阅奏折。一切都妥当之后,皇帝就开始"休假”了。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可以偷懒,将朝廷大事撒手,他还会以口头形式继续处理公务。

除夕停止批办公文称为封笔,清代皇帝从康熙开始,要举行封笔仪式,也就是不再用朱笔批阅奏折。一切都妥当之后,皇帝就开始"休假”了。后续以口头形式继续处理公务。封笔始于康熙年间,即清代皇帝于除夕停止批办公文。每年除夕皇帝手燃名香致敬,仪式与明窗开笔之典相同。封笔之后及元旦开笔之前,皇帝不再执笔书写,其时如有重要军情或政事,必须由皇帝亲自处理者,则口授近臣,缮旨颁发,仅不动笔朱批而已。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被遗忘的清代才子科学家——年希尧下

全文共 2505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书接一本书。为了重振家族生意,年希尧决定回京拜访国子监的画家郎世宁,寻找另一种写书的方式来推广西方流行的焦点透视画。1728年,年羹尧被迫自杀已有三年。

焦点透视画是一种重要的透视画,诞生于欧洲。它主要运用几何、光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更真实地展现绘画主体在平面上的三维外观。焦点透视法是平面图形获得空间感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在被艺术专业的学生用在素描中。一般来说,当我们用眼睛看事物时,我们一次只能专注于一点。其他地方应该模糊。这一点是重点。聚焦视角也可以用于摄影,聚焦是聚焦视角的原则。

透视基本原理示意图(从网络)

现在看来,关于透视的知识相当简单,200多年前的年希尧充满了怀疑和好奇。他知道这些知识将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甚至知道,为了清楚地掌握这些知识,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有必要帮助。

谁在郎世宁?

郎的亲传观

在清初几十位著名的西方画家中,郎世宁名列前三。他的真名是朱塞佩·加斯里恩,来自意大利米兰。1715年,他随一名天主教神父来到中国,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他被聘为宫廷画家。雍正、甘龙以后,他从事宫廷绘画50多年,参与了圆明园的设计。雍正初年即位时,他驱逐了大量外国传教士,但郎世宁的好感依旧。《清史稿》的制定和流传。

在宫廷绘画创作中,郎世宁大胆探索西方绘画的方法,将西方绘画的技法与中国绘画相融合,在西方透视绘画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郎世宁新画风”。透视画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达芬奇的杰作《最后的晚餐》采用了这种方法。1693年,意大利人罗棱编纂了《建筑透视》一书,主要反映透视在建筑中的应用。1707年,这本书被著名的英国建筑师莎伦翻译成英语,并赠送给英国女王安娜。它立即在欧洲出版,并在西方学术界闻名。当郎世宁把“建筑视角”带到中国时,年希尧意识到很快看到它是很自然的。

用透视法完成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网络图)

在皇宫画室,郎世宁向远道而来的年希尧详细介绍了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透视画在工具、画面质量和技法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使用界碑,因此称为界画。边界绘画的方法主要描绘房屋、建筑物、家具、器皿等。它可以显示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西方透视绘画适用于任何物体,并且可以反映在消失点(即透视物体的消失点),这是光学和几何学的结合。“要推广西方透视画,我们必须详细介绍聚焦透视法。因为这种方法是透视绘画的基础。”郎世宁强调。

年希尧听着,记录着,最后当场观察和讨论了郎世宁的画。这次北京之行增强了他编纂视角研究专著的决心和信心。从那以后,他白天在业余时间学习西方透视绘画理论。晚上,他仔细阅读了郎世宁捐赠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结合古籍和记录整理笔记,并走到书桌前快速书写。一年多以后,在1729年,一部关于透视的中国专著《检验》终于完成了。六年后,即1735年,年希尧认为《检验》的第一版“不可避免地肤浅”。他添加了50多幅图片,一幅接一幅地附有插图,并再次出版。

宫廷画家郎世宁为《监察》画了许多插图。(网络图)

三大融合开始了

作为中国第一部透视专著,《检验》有149页。系统介绍了利用透视原理,特别是聚焦透视原理进行测绘的方法,如技术上的测点法和截距法,以及在视地平面位置上查找透视法等。书中使用的一些术语至今仍在使用,如“地平线”。

年希尧在绘画和数学方面积累了30年的经验,融合中外地图知识写成的《检验》一书对18世纪东西方透视知识的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绘图工具、透视图和绘图主题。

《检验》中的一些插图和解释。(网络图)

如果一个工人想做某事,他必须首先磨利他的工具。书房的四宝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工具。至于绘图工具,本书的绘图部分介绍了一些流行的西方绘图工具,如画板、尺子、丁字尺、脚架、铅笔等。此后,学者们撰写了关于数学和绘画的专著,重点介绍绘画工具。例如,清代数学家徐朝钧在《高·侯猛·秋》中列举了“工具”。

透视图是“检查”的重点。西方科学对透视画法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高潮。德国的丢勒、意大利的乌巴迪、法国的吉拉德·笛沙格和其他科学家都写过关于透视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在欧洲很受欢迎,但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年希尧吸收和消化了西方典籍中透视画法的相关内容,并有所创新。“检查”重点是截距法、灭点法和测点法。在“测点法”部分,年希尧创造性地提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双测点法理论。

消失点示意图(来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监察》中的传说和主题与年氏家族的官方背景密切相关。年希尧曾四次担任工业部部长助理,曾任工业部部长助理、景德镇市省长。因此,宫殿装饰、陶瓷制品和建筑传说在书中多次出现。这些都镌刻着“念世”的深刻印记。在这方面,年希尧真的通过这本书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荣耀,让世界记住了他的家庭。

附言

年希尧苦心完成的《检验》一书图文并茂,科学且雕刻精美。书中的一些透视知识也被21世纪的学者列为研究课题。正如文章《简要分析》所说,“我认为所有欧洲人从古代传下来的作品,如丢勒、吉拉德·笛沙格、柏林和加斯帕尔·蒙日,都不逊色。许多内容比蓝色更能照亮你。”(《自然》卷十三)然而,瞿皋的《视察》并未广为流传。《苍海朱义》现有几套版本保存在英国皇家学院等地。

年希尧肖像(网络地图)

《视察》重印后的第三年(1739年),又累又病的年希尧病死了。1799年,法国数学家加斯帕尔·蒙日撰写并出版了一本关于画法几何的专著。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透视法和相关的画法几何知识,其内容比《检验》更全面。因此,加斯帕尔·蒙日被称为画法几何的创始人。

即便如此,“加斯帕尔·蒙日不是在年希尧去世时出生的。根据这些推论,《检验》可以被视为世界上早期画法几何的代表作品(也谈年希尧与中学数学月刊,2013年第5期)。以传世名作《域中人传》为名,年希尧无疑比他的弟弟年羹尧、妹妹年桂妃等同姓族人更值得关注。

———————————————————

[参考]

1.《从18世纪西方视角的交融与影响》一书,作者沈,载《自然科学史研究》第4卷,1985年版。

2.论文“评价”,刘一著,《自然杂志》,第10卷,第6期。

3.论文《也谈年希尧》,胡金斌、刘宏禄主编,《中学数学月刊》,2013年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清代皇家园寝

全文共 3613 字

+ 加入清单

清代家园寝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皇家园寝

年代:清

地址:天津市蓟县

类别:古建筑

1、荣亲王园寝

荣亲王园寝建在山坡的一片台地上,围墙五十二丈六尺,宫门三间,门外设有守护班房,门内有东西厢房。正中享殿三间,享殿后月台上有琉璃门一座,后院墙为半圆形正中有三合土宝顶一座。1937年荣亲王园寝被盗,据当地老人说,地宫为砖砌,没有随葬品。从实地调查看,园寝的轮廓还很清楚,朝房、宫门、享殿的基址还依稀可辨,宝顶处被盗挖了一个大坑。近十年来基本没有变化。现存“和硕荣亲王圹志”一合,藏于蓟县文物保管所。

2、纯亲王隆禧园寝

纯亲王隆禧为顺治第七子,顺治皇帝有八个皇子,其中长子、四子(荣亲王)、六子、八子钧早殇,所以皇七子隆禧就成了最小的儿子。隆禧生于顺治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生母为庶妃钮氏。十五岁被封为纯亲王,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五日病死,年仅二十岁,谥曰“靖”。隆禧死后,康熙十分悲痛,辍朝三日,国家拨银,派内务府官员为他修建园寝。入葬前,康熙帝又亲临园寝奠酒举哀。隆禧园寝上享殿、琉璃门、宝鼎基址保存完好,并有丹陛石、驮龙碑等文物。

3、裕亲王福全园寝

裕亲王福全园寝是黄花山下诸王园寝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处,当地人称之为“大王陵”。

福全为顺治帝二子,生于顺治十年(1653)十月十七日丑时。他年幼时,顺治帝问他志向,他说“愿为贤王”。康熙六年(1667)封为裕亲王。康熙四十二年(1703)六月二十六日,福全病故,年仅51岁。康熙与福全之间,即是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关系,且年龄相仿,感情及深。福全死时,康熙正在塞外巡视,听到噩耗后,火速赶往京师,亲临裕亲王府奠酒举哀。谥曰“宪”。并亲自为他相度兆域,命御史罗占监造园寝,福全于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入葬,康熙又亲临园寝奠酒举哀。

裕宪亲王园寝南端原有石桥一座,过桥为碑楼和东西朝房。前行有宫门三间,享殿五间后应琉璃门、明楼、宝顶类建筑。现地面上仅存基址,地宫被乡民用于储水,有驮龙碑一通。

4、理亲王允礽园寝

理亲王允礽是康熙第二子,为孝诚仁皇后所生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曾经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康熙五十一年以后,便一直过着幽禁的生活。雍正二年(1724)十二月十四日,允礽死于幽所,时年51岁。据记载,理亲王园寝宫门宽四丈五尺,进深二丈八尺,外有神桥、牌楼和守护班房。宫门内有五间享殿。殿宽六章二尺,进深四丈一尺。想点旁边有东、西边门,进内有月台,台上有琉璃门一座,里面一座大宝顶。

1927年以后,理亲王园寝逐渐被盗卖一空,从实地调查情况看,基址保存完好,园内各种设施除神桥、牌楼外尚依稀可辨,驮龙碑于1971年被毁。鳌座被掩埋于地下,有龟背暴露于地表。

5、恒温亲王允祺园寝

恒亲王允祺为康熙帝第五子,母宜妃郭络罗氏,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初四日,康熙三十五年(1696)追随康熙帝平定葛尔丹叛乱,率领正黄旗大营,四十八年(1709)封恒亲王。雍正五十年(1732)闰五月十九日卒,享年五十四岁。辛亥革命后,辅国公毓森生活不敷。1915年搞了“起灵”。起出殉葬品很多,大致分为三份。蓟县白县长带领卫队担任警戒,得到珠宝等占四成,森公府管事的中饱三成,辅国公毓森名下得到三成。

驮龙碑卖给了日本商人,如今,尚有神道桥、平桥、地宫遗存,停灵石床改成了防火用的蓄水池。

6、直郡王允褆园寝

允褆为康熙长子,他的生母是惠妃,生于康熙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他先后两次出征噶尔丹,对皇父不立他这位皇长子为太子十分不满,因之千方百计打击皇太子允礽。他曾用魇术陷害允礽以至允礽被废,后被允祉告发而被革去王爵,幽禁在自己府内达二十六年之久。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死于幽所。终年六十三岁。雍正皇帝以固山贝子礼安葬。其园寝规制较低,布瓦盖顶,不建碑亭。过了二十几年,允褆的十四弟允禵毙逝,才把它贝子品级的园寝加以扩建。从实地调查看,允褆园寝较亲王园寝小,与允禵园寝相当。现地面仅存灰土。据当地村民说,园寝内有地宫,“文革”期间曾被民兵打开,作为防空洞。

7、朱华山端慧皇太子园寝

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日,清高宗(即乾隆帝)第二子永琏薨逝。乾隆八年蓟州城东三十里朱华山的端慧皇太子园寝竣工,十一月初六日,永琏的朱棺下葬。《大清会典事例》记载:“端慧皇太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前正中享殿一座;两庑各五间;东有燎炉一座;南有大门三;门外设守护班房,西厢各三间;围墙周长一百三十丈二尺。”

与永琏同葬的还有清高宗第七子永琮,也是孝贤纯皇后所生,在永琏去世后,清高宗有意让永琮入承大统。永琮生于乾隆十一年四月初八日,可在次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薨逝。谥悼敏阿哥,乾隆十四年九月下葬,丧仪视皇子从优。嘉庆四年,追赠永琮为哲亲王。永琮的石券中附葬有清高宗第九子、第十子。第九子和第十子均未命名。第九子生于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九日,母皇贵妃金佳氏。卒于乾隆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与永琮一同入券。第十子生于乾隆十六年五月十九日,母淑妃叶赫那拉氏。乾隆十八年六月初七日卒,七月入券。

端慧皇太子宝顶右侧为砖券,葬有清高宗第十三子、第十四子、第十六子。第十三子永璟,生于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母皇后纳喇氏。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卒。第十四子永璐生于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母皇后魏佳氏。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八日卒。当年入券。第十六子未命名,生于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三十日,母皇后魏佳氏。乾隆三十年三月十七日卒。当年入券。

琉璃门内,三座宝顶一字摆开呈笔架状,俗称笔架山。宝顶东南隅还有清高宗第八女的葬地。她是忻贵妃戴佳氏、总督那苏图之女所生,享年11岁。墓穴称为“天罗池”。

朱华山园寝西侧还有“皇十二子园寝”。葬有清高宗第二子永璂,生于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母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溘逝,享年25岁。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嘉庆四年三月追封贝勒。园寝规制略小,享殿覆筒子瓦。

1927年以后,朱华山北边的黄华山园寝成为“群雄聚义”之所,几百人啸聚于兹。朱华山园寝被这伙强人盗发。

8、恂郡王允禵园寝

恂郡王允禵是康熙第十四子,其生母是孝恭仁皇后,与雍正皇帝是同母弟兄。允禵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日。在谋夺皇位的斗争中,它是胤禛的劲敌。

胤禛继位后,即为雍正皇帝。立即把允禵从前线调回,令去看守皇父景陵,让他“瞻仰景陵,痛涤前非。”后来又将他拘禁在寿皇殿。十年后,乾隆皇帝继位,允禵被释。初封以公爵,又晋为贝勒,最后被封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日病死,终年六十八岁,谥曰“勤”。他的第二子弘明也葬在园寝内。

恂郡王允禵园寝地面建筑已毁,地宫也于解放前盗掘一空。现存石碑两通,一为恂郡王允禵功德碑,碑身高434厘米,宽128厘米,最为奇特的是碑身两侧各雕刻一条五抓生龙,这不仅在六座王爷园寝中仅此一例,就是在整个东陵地区也是绝无仅有。碑下有巨鳌,全长230厘米,宽139厘米,头高146厘米。鳌下水盘分别可由鱼、鳖、虾、蟹。另一为弘明碑,在允禵碑左方,碑身高347厘米,宽100厘米,厚36厘米。巨鳌全长230厘米,宽107厘米。头高100厘米,水盘上无雕刻。在石碑周围散落着大量雕刻精美的券门石。

9、恒恪亲王昂弘晊园寝

弘晊为恒温亲王第二子,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八月二十六日,雍正十年(1732)九月袭恒亲王。乾隆四十年(1775)六月初六去世,享年76岁。当地人称弘晊园寝为北陵,神桥北比一般亲王园寝规模大,可连王爷后裔也不让走。东边有小桥一座,小桥南有专人持黑红棍看守,空人可以通行。过神桥有东西朝房各三间,中间是牌楼。北行是宫门三间,宫门东西与红墙相连。宫门内正中有享殿五间。后边是月台,上边有紫墙一道,里边是三米多高的宝顶。地宫石券,停灵共五口。

实地勘察,部分遗迹尚可辨识。

10、恒敬郡王永晧园寝

恒敬郡王永晧建于果香峪村西金陵峪,也有神桥、平桥等建筑。

永晧为恒恪亲王弘晊第十子,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一月二十日,乾隆五十三年(1788)十一月二十四日卒,年仅32岁。1940年,一位日本军官楠木经过金陵峪,专门看过恒敬郡王碑文。同治四年(1865)袭爵得辅国公毓森,俗称麻公爷,手头有力气,一使劲能把铜制钱拜成两半。他在1932年左右去世后,主持家政得萨尔图克氏将他埋在北陵大西南的佛手峪,挨着鲶鱼脊、猫头沟,建土坟一座。

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中,皇帝的坟墓称为“陵”,而王公大臣的坟墓则称为“寝”。蓟县境内的东北部山区有着为数众多的清代皇家园寝。这些园寝与清东陵仅一山之隔,事实上是清东陵的一部分。这些园寝的主人多为清朝皇室的重要人物。有亲王、郡王、贝子品级的皇族要员,也有出将入相的朝廷重臣。将园寝修建在东陵附近,都是经皇帝“恩准”的,是一种特殊荣耀,这些园寝虽久弃荒废,地面建筑不复存在,地宫也被盗毁,但青山依旧,基址犹存,这里的一砖一瓦,无不张扬着文化气息。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文化、文物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代四大书法家是谁?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

清代四大书法家是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梁、王”。后人称他们为清四家,清代书法是碑派的复兴时期。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清朝也是中国书法比较繁荣的一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清代四大书法家是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

1、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嘉庆二十三年,卒。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小石帆亭著录》等。

2、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3、梁同书(1723年~1815年),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著有《频罗庵遗集》。 梁同书家学渊源。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所书碑刻极多。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

4、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曾随翰林侍读全魁至琉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

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梁、王”。后人称他们为清四家,清代书法是碑派的复兴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清代宫廷绘画与民间绘画的艺术成就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清代,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个极富创造力和多彩多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宫廷绘画与民间绘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绘画格局。清代宫廷绘画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分为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清代晚期三个阶段。

1

一、清代宫廷绘画的艺术成就

1.清代早期绘画

清代早期,包括顺治至康熙初期,是宫廷绘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四王画派”(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画家群体,他们被誉为“正统画派”。这些画家致力于摹古,推崇“元四家”,丰富了我国画的艺术魅力。

同时,江南地区的“金陵八家”也崭露头角,他们偏重于展现山川之美,追求真实感受,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还有“四僧”以及“新安派”等画派,各自展现了不同的特色和风采。

这一时期的宫廷绘画充满活力,画家们在创作中不断吸取古代画家的经典,推陈出新,为清代绘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清代中期绘画

清代中期,包括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我国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之一,也是绘画方面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涌现了众多杰出的画家,如焦秉贞、冷枚、金廷标、姚文瀚等,以及外国画家郎世宁、致诚、艾启蒙等。

此外,还有“扬州八怪”,他们的作品突破传统,充满个性,以梅、兰、竹、菊、石为题材,风格怪异,自由洒脱,展现了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

3.清代晚期绘画

清代晚期,包括嘉庆至清代末期,宫廷绘画逐渐衰落,而“海派”和“岭南派”崭露头角。

“海派”画家如赵之谦、虚谷、吴昌硕等,他们在我国画中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充满创意和想象力。而“岭南派”则以居巢和居廉兄弟为代表,他们在广东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受到了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

清代晚期宫廷绘画虽然衰落,但地方画派崛起,为我国绘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添了新的元素。

2

二、清代民间绘画的艺术成就

清代民间绘画以乾隆和嘉庆时期的作品最为昌盛。壁画、版画、年画等形式应运而生,每一种都有其独特之处。

1.壁画

清代壁画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呈现出一定的特色。然而,技艺相对平庸,难以与宫廷绘画相媲美。

2.版画

版画在清代民间绘画中兴盛,众多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此时还出现了大量书籍的木刻插图,如小说和戏曲,这些插图中也有不少精品佳作。

3.年画

年画是清代民间绘画中的一大特色,展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杨家埠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广东佛山年画等。这些年画生动地反映了当地民俗和传统。

3

清代,宫廷绘画与民间绘画共同繁荣,为我国绘画史增添了灿烂的篇章。宫廷画家们秉承传统,不断创新,开创了多样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民间绘画以各种形式丰富了我国画的多样性,体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这一时期的绘画成就,无疑是我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代皇家行宫

全文共 3890 字

+ 加入清单

清代皇家行宫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皇家行宫

年代:清

地址:天津市蓟县

类别:其他

一、静寄山庄

亦称盘山行宫,位于盘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四周有界墙,用虎皮石磊砌,随山就势,蜿蜒起伏。墙内亭台楼阁,花木水草,与盘山诸寺遥相呼应,蔚为壮观。山庄内部地形复杂,基本上是东、西各一条涧,中间夹一坡。两涧之水汇合于山庄南端,南部地势较为平缓,北部则沟壑纵横,最北部偏西有一座小山,当地人称之为石佛山,虽不算高,但很有气势,有山东驿山风范。山庄内亭、台、楼、阁遍布各处,有藏有露,设计精巧,依照山庄的特点和建筑分布情况,分为行宫和苑景两部分。

㈠行宫部分:

即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寿萱堂和层岩飞翠四组建筑群,各自均有宫墙围绕,当地人称之为前宫(静寄山庄)、中宫(太古云岚、寿萱堂)、后宫(层岩飞翠)。

⒈静寄山庄:即是行宫的总称,同时也是山庄的内八景之一,地处山庄南端的建筑群。主体建筑提额“知仁乐处”与进入山庄的主门——大宫门在同一中轴线上,为乾隆在山庄听政之所。主体建筑西阔七间,卷棚歇山项,四周有回廊与附属建筑相通,整个院落为四合院布局,东侧有“松岩寒翠”斋,是宴见群臣之所。再往东是“镜澜亭”,立于涧水旁,涧上有桥,桥东往北则是登山之路。静寄山庄在当地被称之为前宫,整个范围包括大宫门、松岩寒翠、静岚亭,均在市公用局疗养院(憩园)范围之内。

涧水之东另有小宫门,是园官、杂役出入的便门,现由市财税疗养院占用。

⒉太古云岚:在静寄山庄北偏东的小高地上。《钦定盘山志》载:“山椒拾极而上,地旷而见远,为穹宇复阁。”御题曰“太古云岚”,取静似太古之意。从这里往下看“若琉璃巨海,光照一切。”主体建筑为双层,面阔五间,卷棚歇山顶。阁西有引胜轩、畅远斋和接要楼。北边是韵松杆,是山庄最大的建筑群,由若干个四合院组成,建筑之间均有回廊相通,当地人称之为中宫。现为农户居住,宫墙、基址依稀可辨。

⒊寿萱堂:在太古云岚东,地势稍低,是皇太后憩息的地方。虽为独立院落,但与韵松轩有步廊相通,以便于皇帝晨昏问视。前有殿,后有寝,前殿作四合院式布局,均为卷棚式建筑,寝宫作“勾连搭”,现存柱础、基址,有农家居住。

⒋层岩飞翠:在太古云岚偏东,石佛山东南脚下,主体建筑里澹怀堂,前有牌楼、过厅,东、西配房,四合院布局。又有东、西跨院,西跨院有撷翠楼和云起阁,东跨院较小,北墙外有石径,与绿缛亭、石林精舍相通,这里就是后宫。

㈡苑景部分:

除中部行宫部分外,苑景部分可分为东涧、西涧和山岳三个区域。

⒈东涧区:山庄东部的大片地区,地形极为复杂,一条大涧纵贯其中,主要景观有四面云山、极望澄鲜、林深石润、小普陀、清虚玉宇、池上居、农乐轩等。四面云山。在山庄东北角,与千像寺相邻,在《钦定盘山》志中没有著录,而在同治年间所绘《盘山图》中却有此一景,可见四面云山应为乾隆十九年以后扩建的。现存一高大台基和叠石。

极望澄鲜:在行宫东北高敞处结亭曰“极望澄鲜”现不见基址。

小普陀:靠近山庄北墙的西岗夹谷中,水至此流入一潭,潭边原多竹。水潭东北建一重檐攒尖,刻木为壁的方形亭,供奉观音,潭水被视为落伽大海,故名小普陀。遗迹多已不存,仅存嘉庆诗刻于一巨石上。

极望澄鲜:位于小普陀东,当地人称为“火道”。现存用花岗石堆砌的假山保存完好,建筑应为读画楼遗址,卵石铺路保存尚好,假山前有一巨石,一面刻“林深石润”,另外三面均有乾隆题诗。

清虚玉宇:在小普陀西南,层岩飞翠东北的高岗上,为一道家建筑,当地人称之为“玉皇阁”。主体建筑里一圆形高阁,四周有廊庑。南有殿,东西有配房,平面外方内圆,所处地势很高,可俯视层岩飞翠。乾隆八景之一。现存基址。

池上居:在东涧西岸,太古云岚东北,从太古云岚到池上居入口有两崖对峙,中间以砖石砌成门楼,称“披云栈”,又叫“款烟霏”。入门则进入池上居。以水池为中心,有北房和西配房,自北向南有三池,呈阶梯状排列,最北一池为圆形,其余二池为半月形。池旁原有大量叠石,1975年修盘山水库被拆去大半。池东有涵碧亭,北房后有琴峡亭,今存基址,水池已被泥沙淤满。

农乐轩:在寿萱堂南、东涧西岸,有一片平地,泉甘土肥,在地的北边建屋,称农乐轩。南侧建亭,称南轩,为皇帝劝农耕种的地方。现存柱础和基址。

⒉西涧区:西涧区当地名为南涧,是盘山水势最盛的一条涧。自北向南有贞观遗踪、众音松吹、小石城、婉娈草堂、四面芙蓉等景观。

贞观遗踪、千尺雪:在行宫西北,地处涧底,相传唐太宗东征时路过此地,曾在一巨石上晾甲,故称此石为晾甲石,乾隆皇帝也在东崖壁上刻有“贞观遗踪”四个大字。这里地处峡谷,诸峰之水汇集而来,水石相撞,跳珠喷玉。乾隆将这里比做寒山千尺雪,崖壁上也有御书“千尺雪”三个大字。大字周围石上还有多首乾隆题诗。在西岸有一三间小房,房前通长廊与水石中的小榭相接,水榭是欣赏千尺雪的地方。此处除摩崖题刻外,基址均已无存。

小石城:在涧西岩的高岗上,现烈士陵园和荣军疗养院院内,有大片巨石相互叠压,占地近万平米,堪称奇观,当地人称之为石海。边缘邻大涧处一巨石刻上刻有乾隆的小石城诗。石前有亭,今存基址。

众音松吹、婉娈草堂:在大涧东侧的一组建筑。主体建筑是婉娈草堂,是仿董其昌《婉娈草堂》画而建,在此水声与松声相和,悦耳动听,在附近的林木茂密处,有翠市亭、清啸亭和松湍流韵等景。在众音松吹以南,太古云岚墙外西北角,有三座圆形水池(当地人称之为眼镜湖)和大片的基址和叠石。

四面芙蓉:在太古云岚西南,静寄山庄北的小高地上结一亭,亭仿李白的匡卢,为山庄的八景之一。今年此处被大量开山采砂,基址已不存。

3、山岳部分

及山庄最北的石佛山诸景,上有石佛殿、朵山亭、罨翠亭、半天楼、攓云亭、摩青亭、镜圆常照、泠然阁、雨花室、云林石室等景观。

石佛殿:在山的南坡半山腰处,内有石质佛像三尊,题材为西方三圣,中间主像高二丈四尺,两旁菩萨像高一丈八尺,是根据乾隆仿张僧繇的画而雕造的。佛殿毁于民国十六年,而佛像一尊毁于70年代末盘山水库修建工程中,另二尊于九十年代初迁至玉石庄,现为万佛寺主像。佛像颇具古意,相貌清癯,主像阿弥陀佛还留有胡须,大异于一般清代造像。石佛殿现存基址和乾隆“面目是真山”刻石。

朵山亭:在殿石佛下,现存基址,亭后有一巨石,刻有御笔朵山亭诗。

罨翠亭:在石佛殿东,附近有御题“濯烟扉”石,均不存。

镜圆常照:在朵山亭下,层岩飞翠西,相传原为感化寺,修建山庄时改建为竺招提寺,为山庄八景之一。在遗址中还发现有辽代砖瓦。

半天楼:在山的西坡平坦处建有高台,台上有楼作二层,面阔五间,歇山顶。乾隆在此多有提咏,为新增六景之一,今存基址。

攓云亭:在山的顶峰东侧,作八角形,现存基址。

摩青亭:在半天楼东北,仅存基址。由此北望,可见宫外山腰巨石上刻有“萝屏”二字,子高4.5米,为乾隆御笔。

泠然阁:在山的东谷,为一小建筑群,座西朝东的四合院式建筑,院内有一巨石,酷似手掌,上有御题“仙掌”二字,四周山石上也刻有乾隆诗,为新增六景之一。现存基址和院墙。“仙掌”石近年被开石者破坏。

雨花室:在泠然阁东北,四合院布局,室外栽有红梅。乾隆盛赞这里的红梅胜于御园。为新增六景之一。现存基址。

云林石室:在雨花室西北,是由巨石构成的天然石室。石上刻有御笔“云林石室”四字,石室和题字近年被开石者破坏。

二、桃花寺行宫

位于蓟县城东17华里的桃花山上,据道光《蓟州志》记载:“桃花山,在州东十八里,山有桃花,放时较他处独先,以此得名。山半有涤襟泉,纡曲流绕,碧澄可爱。有刹名桃花寺。东接皇陵五十里,为銮舆必经之路。乾隆十八年建行宫于山半。”桃花寺行宫有乾隆御题八景,即:湧晴雪、小九叠、吟晴簌、坐霄汉、云外赏、涤襟泉、点笔石、绣云壁

桃花寺行宫于民国间被毁,现存基址。

三、隆福寺行宫

位于蓟县城东北50华里的隆福山下,隆福寺行宫因左侧有隆福寺而得名,隆福寺即为皇帝驾崩入葬之前的暂安之所,隆福寺行宫则是皇帝谒陵的最终驻地。隆福寺行宫修建于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重修,《乾隆御制诗》记载了隆福寺行宫六景,即:翠云山房、翠微室、碧巘丹峰、天半舫、挹霞叫月、翼然亭。

隆福寺行宫于民国间被毁,现存基址。

乾隆时期,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鼎盛时期,从乾隆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这三十多年间,皇家建园几乎没有间断过。新建、扩建的大小园林仅在北京及附近各地的,总计有一千五六百公顷之多。营建规模之大,是为宋以来所未有的。就园林性质而言,有建在皇城之内的“大内御园”,如西苑、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有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皇帝长期居住,进行政治活动的“离宫御园”如畅春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有建在近郊、远郊和畿辅各地,宫皇上短期驻跸游玩的“行宫御园”如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春熙园、乐善园、南苑行宫、汤泉行宫、静寄山庄等。就园林形势而言,几乎包罗了中国古典石园林的全部形式;有庭园、小型人工山水园、大型人工山水园、大型天然山水园。静寄山庄作为继承德避暑山庄之后第二大天然山水园,造园艺术也颇具特色;桃花寺行宫、隆福寺行宫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极具研究价值。

蓟县清代行宫遗址虽然仅存基址,但它的人文背景和它所蕴含的文化现象及其丰富。从历史角度看,乾隆是皇帝,但他还是文人。造园、造景是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的一种物化表现,他们造园于方丈,借景于斗室。但是他们都没有乾隆这一文人皇帝的经济实力,乾隆在他统治期间如此大规模的造园,一方面表现了他固有的文人情怀,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满族皇帝对汉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并不难看出其政治目的。因此,蓟县清代行宫遗址是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清代安化文庙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清代安化文庙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安化文庙

德江文庙又称“清代安化县文庙”,位于县城光明路中段东测,初建于明代嘉庆年间,为孔子先师庙。清光绪八年(1882年),安化县衙从思南迁至大堡(今德江县城)占庙为“武官衙署”。文庙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180㎡,建筑面积876㎡。是中原汉文化、儒家文化在黔东北山区的重要有历史见证,是研究具有悠久历史的傩文化和德江土家族民风民俗的重要基地,也是研究德江古、近代社会历史和民族关系的实物资料。198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以来,县文化局在上级文物部门和县政府的支持下,修复了大成殿、金桂台、两廊、配殿。现大成殿、配殿已辟为“德江县傩文化陈列馆”。200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街道:德江县青龙镇位于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交汇处,是黔东南高原上的一个大镇,是德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全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集农、工、商、贸为一体,城市功能配套较为齐全,全镇总面积92.29平方公里,辖20个村3个社区,143个村民组,有总户数14012P,总人口47330人,现有耕地面积2430公顷。已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公路。二OO四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代官员顶戴是怎么区别品级的?不同品级顶戴又是怎样的?

全文共 1728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宫廷剧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清代官员们的头顶上都会戴帽子,而且帽子上面还是有很多的吊珠的。其实,那叫做顶戴。别看顶戴很平庸,但是,藏着很大的学问,一般看人的品级就是看顶戴。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了清代官员顶戴是怎么区分等级的?不同的品级顶戴又是怎样的呢?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宋朝,明朝的官员品级我们一眼就能区分,主要看官员的服饰,像紫色的是最大官,一般一二品,明朝朱元璋由于红得发紫这句话而把紫色服装取消,红色的为三四五品,像蓝色,绿色都是五品以下的官员。唯独清朝官员大都是石青色官袍。不好辨识。

当然皇帝很好辨识,一般穿戴富丽堂皇,穿黄色的衣服的,而给他打工的那些手下呢,猛一看都穿着石青色的朝服,但是官员的品级有差别,怎么辨识呢?其实很简单,清朝官员服装最明显的就是顶戴,通俗说就是帽子顶上的花花绿绿的宝石,只要弄清这个就好辨认官员品级了,看电视越看越明白了。

小编也是个电视迷,但是同时也是个历史迷。清宫戏看了也会有大家的迷茫,大家有空不妨看看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由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里的舆服志便一目了然了。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清代官员顶戴分为朝冠与吉服冠两种,顶戴花翎是清朝官员的朝冠,是区分官员官阶的重要标志,也是清代官服的一大特色。顶戴又叫顶子,分为夏天戴的凉帽、冬天戴的暖帽两种,制作材质不同。凉帽形如斗笠,顶上覆盖红缨并有一颗顶珠,顶珠下有一只约长两寸的玉质或珐琅质的翎管用以安插尾部的翎羽。暖帽与凉帽外形上的区别仅为外围多了一圈帽檐,用料上更适应冬天穿戴。而朝服冠与吉服冠又有一些区别,即顶戴顶子上的顶珠宝石为长条尖形,中间宝珠为金属球镶嵌宝石,下面的底座也与吉服冠的底座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

简单的说顶珠宝石为圆球形状的为吉服,是重要节日时候戴的,而长条尖形的那种为上朝的时候带的。顶珠宝石的颜色和材质就是区分官员大小最明显的标志。

颜色上大致分为红、蓝、白、金四色,一二品为红色,三四品为蓝色,五六品为白色,七八九品为金色。

亲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顶均用红宝石,,二品官用珊瑚顶,三品官用蓝宝石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官用水晶顶,六品官用砗磲顶,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

亲王以下至一品官,文官像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殿阁大学士,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像张廷玉,曾国藩,李鸿章,大贪官和珅等。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的正副国级的像总理,政协主席,人大主席一类

二品官用珊瑚顶,文官如总督,巡抚,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武官如将军、都统、提督。如张之洞,刘铭传等 相当于现在的各个省的省长等,国务院各个部长。

二品顶戴为珊瑚

二品红珊瑚

三品官用蓝宝石顶,文职为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武官为: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如左宝贵。相当于现代的像省各个厅长

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官如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相当于现在的市地区级别的一二把手,像临沂市市长等。

四品青金石顶

五品官用水晶顶,文官为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官为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市长市局领导干部。

五品冬暖帽水晶顶

五品夏凉帽水晶顶

六品官用砗磲顶,文官如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官如: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想当于现在的市局干部,

七品官用素金顶,文官如知县,国子监博士、助教、武官如游牧副尉,相当于现在的县长。过去的七品芝麻官就是。

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相当于县里的除了县长以外的干部,清朝的时候已经不入流了,现在都是公务员,大学生毕业的首选,香饽饽。哈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代拱桥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1)众埠阳岗桥 众埠阳岗桥位于众埠镇倪家村,桥长42米,宽6米,为三孔石拱桥,单孔跨度7米。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两端各有七米长斜坡作引桥。桥西桥栏均用青石砌成。桥东建有一亭,内存高2米青石大桥碑两块。据桥碑载,此桥是连接乐平、弋阳、德兴的主要陆路通道。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2)涌山金坊桥 金坊桥位于涌山镇车溪村,桥长72米,宽8米,为五孔石拱桥,单孔跨度11米。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桥上立有一座八棱经幢。据车溪《朱氏宗谱》载,桥上原有亭宇25间,可惜今天已无遗存。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3)上徐饮泉桥 饮泉桥位于塔前镇上徐村前??溪河水下口。桥长40米,宽6米,三孔石桥,单孔跨度7米。该桥正中嵌一方扇形石碑,题“乾隆壬辰冬月上浣”,书“饮泉桥”。桥之一侧是座神峰山,山中有数处树包石,石包树奇景。

(4)下徐报春桥 报春桥位于塔前镇下徐村前??溪河水上口,桥长40米,宽6米,三孔石桥,单孔跨度7米。桥碑题“乾隆六十年十月六日”,书“报春桥”。桥之一头沿金沟坞古驿道十余里通横路,另一头沿鲁丹街古驿道十余里通浮梁。

(5)山下赛泉桥 赛泉桥位于塔前镇山下村前??溪河水下口,桥长40米,宽6米,三孔石桥,单孔跨度7米。桥碑题“嘉庆戊寅冬月吉旦”,书“赛泉桥”,跋“合族有士募资建造”。桥之两头设有直径大小不一的风轮水车三架,是为经年椿臼瓷石的作坊。饮泉桥,报春桥,赛泉桥,座落在乐平塔科丘盆地的??溪河西支上游,三桥相望不出一公里,乾嘉盛世建造。

(6)石潭村单孔石桥 单孔石桥位于涌山镇石潭村,桥长12米、宽4米,拱跨7米。据桥碑载,此桥始建宋元之际,是乐平北乡进入婺源、浮梁的必经之路。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按原制重造,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复修。

(7)陈家卜村板石桥 石板长桥位于礼林镇陈家村,桥长百余米,桥墩24节,每节3.5米,宽1米。据传该桥有200余年历史。

(8)永镇桥 永镇桥位于双田镇横路村口南,旧墩三开平板式石桥。全长20米,三条长石板拼铺宽1米。谱载永镇桥始建清乾隆年间,清道光二十年丁末冬月重修。桥向往南直通县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李渡老街区清代建筑群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李渡老街区清代建筑群为进贤县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清代

类型:古建筑

地址:进贤县李渡镇老街区

简介:

清代建筑群分布在老街区的前街、后街、老横街、翠花街、新屋下、邹家巷、红石桥、李公堂等8个片区,建筑面积共24418平方米,以后街片区9093平方米建筑最为集中。后街5-21号,49-53号建筑,为乾隆至嘉庆年间商铺、酒铺,51号对面“派衍寿春”建筑为乾隆梅福生酒库。临街老建筑在晚清时期改成欧式门窗。所有建筑皆为砖木结构,单体面积多在150-200平方米,有古井6口。

李渡镇:李渡镇属南昌市进贤县管辖,位于进贤县西南部,地处抚河中下游,当今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的故乡,江西省重点镇,进贤县经济重镇,总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23000亩,总人口4.5万人,其中集镇人口1.8万人,辖14个村委会和4个居委会。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3万元,区域财政收入2000多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近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茶东清代公园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榄边茶东村村口的“茶东公园”,是南朗地区保留较完好的一处清代公园,是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迹。

茶东公园始建于清初,利用其自然环境,建有一座石板桥,为传统的桥梁建筑结构,桥墩采用外八字的造型,桥面用长方形的花岗岩石板铺设,非常有特色。初建公园时,在湖中的土堆上,建有一座“武帝庙”,后被拆毁。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时,在原“武帝庙”前,增建了一座拜亭。该拜亭为四柱单檐歇山式攒尖宝刹塔顶,四柱及梁为花岗岩石构筑,祥云石雕雀替,屋脊为“龙船脊”。在拜亭的柱子上有石刻对联:“力助炎汉三分鼎,心接尼山一瓣香”。此联寄寓了茶东陈氏族人追溯祖根之情,也佐证了茶东陈氏的祖先是从中原黄河流域的汉族迁徙来的。

榄边村:榄边村位于南朗镇北部,东连濠涌村,西与大车村相邻,南连南朗村,北与火炬开发区小隐、黎村接壤。全村总面积9.98平方公里。2005年,耕地面积2760亩,其中水稻1650亩,蔬菜383亩,花卉552亩,其它175亩。另山地面积7200亩。2005年,全村户籍户数974户,其中农业919户,非农业55户。户籍居民3289人,其中农业2961人,非农业328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朝女性唇妆怎么化 清代花瓣唇妆画法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清宫戏看过不少,想必大家都很好奇清代流行什么样的唇妆?甄嬛同款唇妆怎么画呢?下面本网小编带大家来看一下清朝女性唇妆怎么化?清代花瓣唇妆画法

清朝女性唇妆怎么化

大家在看甄嬛传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孙俪的唇妆是只点了中间的,不是饱满的画法,没有全涂。这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虽然是少数民族--满族,但是清朝主流的人群还是汉族,而汉族的妆容是沿袭汉唐的妆容的,汉人妆容多是小家碧玉的风格,就是朱丹一点红。清朝宫廷女子为了赶时髦,也会采用民间的女子唇妆,所以就出现了甄嬛孙俪的唇妆是只画了一半的。

清朝流行花瓣唇妆,清代时期,上层贵族的女子穿旗袍、戴云肩、梳旗头,偏爱以橘色系为主的艳丽妆容,一般脸颊着色偏暗,眉妆则采用柳叶眉、水眉、平眉、斜飞眉等较素净的式样。而民间女子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大多保留着明朝时期的打扮。点唇式样还是比较统一的,以艳红居多,并且涂抹部分非常小,上下唇各抹一小点。

清代花瓣唇妆画法

先用粉色的润唇打底,中间厚涂两边薄涂,这时候用红色口红在上嘴唇画一个爱心状,下嘴唇先画一个比上嘴唇大一点的爱心状,画好后将下嘴唇的爱心中间延长出去,这样看起来就会像一朵小花瓣啦。

清朝甄嬛妆

黑化前的甄嬛,慢慢一股子少女的气息,粉粉的哑光底妆,大面积腮红造就的少女颊,灵动的粉紫色系眼妆,温柔的眉黛。

黑化之后的甄嬛,气场全开,眼线+眉毛营造眼神锐利,轮廓加深,斜向上打的腮红更是提升了整个人的气色和气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