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氏总祠堂(合集20篇)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该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浏览

266

文章

183

篇1:贯寺李家祠堂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贯寺李家祠堂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贯寺李家祠堂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大石镇贯寺村,清至民国家祠建筑。占地面积49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余平方米。祠堂呈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由堂屋、东西厢房、牌坊门构成。堂屋三开间,单坡硬山顶;东西厢房均三开间,单坡硬山顶;明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大门楼,两侧次间为单檐双坡歇山顶小门楼,大小楼之间有四座相连的单檐双坡悬山顶小夹楼,通宽13米;牌坊门楼为仿木构建筑砖雕砌筑,除雕出结构外,还有二十四孝图、八仙、瑞草瑞兽等图案,雕工精细,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米。

贯寺村:贯寺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原位于庆城县城钟楼巷内。通高2.4、宽0.97米。成化十一(1475)年八月立。额题“重建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阴、阳均有碑文,碑阳碑文楷书竖行24行,每行25字。碑阴除碑文外下部线刻庆阳府地形图。碑文记载宋范仲淹、韩琦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时在庆阳、延安等地镇守,以御西夏的功绩。刘昭篆额,马文升撰文,朱英书丹。 1985年移存县博物馆。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庆城军事防务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胡氏故居及祠堂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胡氏故居祠堂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胡氏故居及祠堂

时代:清

地址:富平县庄里镇西关59号

保护范围:民居、祠堂整体建筑及院落。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5米。

2018年,胡氏故居及祠堂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庄里镇:庄里镇位于富平县城西北13公里,为历史名镇、渭北工业重镇,2002年又被列入全国小城镇建设百名示范镇,面积98平方公里,辖23个村、126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总人口6.38万,有陕西压延设备厂、陕西省水泵厂、陕西省钢球厂、省煤田地质水文斟探队等中省企业9个,总投资15亿元,年产6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浙江光宇集团富平水泥有限公司落户庄里,目前,征地工作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平利刘氏祠堂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平利刘氏祠堂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平利刘氏祠堂

时代:清

地点:平利县兴隆镇太子沟村

保护范围:东至祠堂上堂后檐2米,西至祠堂院场边沿,南、北以祠堂为界,各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面外延10米。

2008年,平利刘氏祠堂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镇:兴隆镇位于大巴山北麓,东倚五峰,南临老县,西接安康,北靠旬阳,总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045亩,镇辖18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3225户,总人口13085人。 境内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植被覆盖率高达90%。镇政府驻地距平利县城29公里,距安平二级公路17.5公里,平旬公路穿境而过,公路、电话、交通、信息比较便捷。集镇功能完善,街道绿树成荫,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城固韩家祠堂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城固韩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韩家祠堂位于城固县原公镇西坝村,始建于明代。2014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韩氏原为安徽凤阳人,明代时因军功迁到城固原公居住,修建祠堂,其子孙在此繁衍,清代时韩氏家族曾有多人考中举人和进士,其中嘉庆年间,韩氏家族中曾有人任无锡知府,先后两次被皇帝加封(圣旨现存城固县博物馆),为了牢记祖辈的功德,清嘉庆年进行了扩修,嗣后屡有修葺,总占地面积1170平方米,坐北向南,为砖土木混合结构,由照壁、牌楼、大门、议事厅、献殿、祭殿等组成。祭殿面阔三间,进身一间,硬山式顶,上盖小灰瓦,为明代所建。

该建筑是城固乃至陕南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家祠,因韩氏家族是城固的名望大家族,其后辈有多人在明清时为官,所以该建筑在修建时用料讲究,工匠技艺精湛,可以代表当时汉中地区家祠建筑的最高工艺水平,因此对于研究明清时期人口的迁移和当时的民居建筑艺术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龙家祠堂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龙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家祠堂

龙家祠堂建于1932年,是一座仿清建筑,极具规模。龙家祠堂建在小松山脚下的龙潭边,距昭通城西南十公里,为龙云家庙。仿照昆明吴三桂的金殿而建成,但其规模又比金殿大得多。祠堂建于民国21年(1932年),祠堂坐南向北,四周有高大厚实的石墙,由于建于兵荒马乱年间,护墙上沿设有枪眼和垛口,正面左右接护墙外有二层尖顶炮楼。左为祠堂,右为庄院,最前立照壁一堵,门开两侧。

据说,龙云一步一步走出昭通,经历磨难当上了云南省主席后,为建家祠,昭通有名的风水先生翻山越岭寻龙点穴一直到永丰簸箕湾的小松山,举目望去,可看到龙山寨、望海楼,小松山脚下有龙潭水,便附会龙入大海,选定在小松山脚下修建龙家祠堂。

1928年1月17日,南京政府正式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不久,龙云捐巨资创建了昭通联合女子中学,发展家乡教育。1931年,龙云又捐资创办云南第二民众教育馆,1933年又捐资修炎山小学。龙家祠堂修建后,龙云又于1934年捐资对附近的农田水利进行了治理,深挖河道,使水道畅通,水患减少,沿河人民深受其利。

地址:昭通市昭阳区南约12公里的永丰镇簸箕湾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施甸蒋氏祠堂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施甸蒋氏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蒋氏祠堂

“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这是木瓜榔村的蒋氏武略祠大门所见的两幅楹联,楹联暗示出“耶律”、“阿”、“莽”、“蒋”四姓氏之间存在的关联。蒋氏祠堂年久失修,看上去已经破败,门口的这两幅楹联因地震损坏有一半几乎不能辩识;祠堂正中挂着“武略祠”的匾额,匾额的左上写着“契丹建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之后裔太阿苏鲁任元末万户大明洪武17年任石甸长官司首任长官后封为承直郎武略将军”。由此可见,这个蒋氏祠堂是为纪念先祖阿苏鲁而立,并向外人昭示自己契丹后裔的身份,但“阿”姓又如何演变为“蒋”姓的呢?

在施甸有“汉家蒋”、“阿莽蒋”两个蒋氏,其中“阿莽蒋”自称为契丹的后裔。记者在施甸见到了对自己姓氏史颇有研究的蒋启坤先生,蒋先生告诉记者,其先父蒋蔚复曾收藏过不少族谱和家谱资料,其中《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的“青牛白马”图最能说明问题,据蒋先生的描述,该图正中是一棵高大的青松,两侧是并排的4棵小青松,大青松的左前方画有一条河,一男子骑白马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右前方也画有一条河,一女子骑青牛,同样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据孟志东等专家们的解读,山是木叶山,大青松象征的是契丹人的始祖,四棵小青松代表契丹后来的八部,两位男女意味着生育契丹的夫妇,左前方的河为土河、右前方是潢河。这个解读与史籍所载的契丹人起源传说基本相符。

从1995年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国家科委联合申报了“分子考古学”课题,而云南契丹的问题成为该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课题组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墓葬中提取标本,并从标本中提取DNA,与此同时,课题组在保山市的后庄村、龙洞村和施甸的木瓜榔村、大竹棚村采集蒋姓人氏的血样100份,并提取DNA,通过DNA测序检测,最后的结论是,在进行分析过的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人群体中,达斡尔人具有与契丹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后裔,而云南保山、施甸的“蒋姓”人氏与达斡尔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结合历史资料判断,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由此,施甸契丹后裔的确认问题最终画上了一个0的句号。

地址:施甸县木瓜榔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庄苏家祠堂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大庄苏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庄苏家祠堂:大庄苏家祠堂,坐落于大庄镇大庄街正中,座向向东,背靠犀牛山,面临沙甸河。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694年),建筑完工时,有正厅房屋三间、厢房十二间、面房六间(含戏台)、耳房二十四间,三方是走马转角楼,正中大院心种金桂、银桂、柏枝、紫竹等。大殿格子门镂雕三层花草,戏台墙上有“水漫金山”画和苏家氏谱,四小天井及大院井地面都有六角方砖,大门口有两个石尊、两棵槐树,大门上有清同治皇帝赐给苏斯洋的“义勇巴图鲁”匾一块(现存双柏县文化馆),大院四周墙壁有花木鸟兽、山水人物等惟妙惟肖的墙画,建筑还含有石桅杆、仙鹤湖、照壁(高六米长十二米)几部分,可谓冠冕堂皇、气势恢宏。后来,因部分建筑毁于火灾。清光绪十九年(1894年),苏氏族人筹集黄金四十余两对祠堂进行了修复。民国12年和17年,祠堂又进行两次较大的修复。建国后,建筑一直作为大庄镇人民政府驻地,1986年镇人民政府迁出后,划归镇文化站管理使用。至此,其“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格调依存,但建筑群中石桅杆已荡然无影,祠堂部分正厅已被改造成两层楼房,面房、厢房、耳房除门窗有改动外,其基本风格仍在,院井地板六角砖已被水泥地取代,原八字形敞开的五滴水大门已无存。但作为双柏县内仅存的古建筑,仍可从它恢宏的建筑气势和精致绝伦的雕刻工艺中看其深厚的文化及影响。

大庄苏家祠堂于1979年改建为双柏县大庄站,但一直保留着改建前的原貌。

信息来源:姚安县人民政府

大庄镇:大庄镇位于双柏县城东北部,地处东经101°38~101°47′,北纬24°38′~24°42′。东与禄丰、易门交界,南与法脿镇接壤,西与妥甸镇山水相连,北与楚雄市、禄丰县相邻。全镇国土面积557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距离县城32公里,彩路建设后,距离省城昆明142公里。玉楚高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正在建设施工便道。大庄镇辖大庄、尹代箐、各三郎、洒利黑、木章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上观音陈家祠堂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陈家祠堂位于中观镇政府西一公里。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建有正房、厢房、下殿、戏楼、四角天井,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堂屋左右檐柱各雕刻凤凰一只,戏台上塑假哥假嫂,八角藻井绘太极八卦图。建造人陈泽燕殁后葬于祠内天井,墓穴望山石刻“一品”。如此建筑甚为少见。祠左为陈家老宅,有门联为:“修已克已安分守己行几件天理事情多福多寿,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存一点公道心肠有子有孙”,宅后为陈燕泽之父陈虞惠(清庚申科进士)墓。1855年于祠所在从山脚至山顶栽植柏树以培风水,称之为青龙,现尚存已有150余年树岺的101棵参天古柏,成为名符其实的“青龙”。现存陈家祠堂保存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杨家土司祠堂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杨家土司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全县老场乡有一四合院名为杨家祠堂,历经100余年风霜,经历了繁华、衰落与寂寥。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历芦山地震后,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当地文化部门结合杨家祠堂的历史底蕴,将祠堂打造成了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

天全县老场乡群山环绕的平坝内,河水静静在场镇边流淌,老场乡的老街上传来琅琅读书声。

循着读书声,走进河岸边,穿过一片竹林,跨过一座小桥,从一条窄长的老街前行,在老场乡中心小学旁边,就是杨家祠堂。

木柱石雕:

古建的精美工艺

崭新的大门,高大的院墙,在学校外格外显眼。

推开木门,眼前是一个石板院坝,屋檐下的牌匾上写着“杨氏宗祠”四个大字。

继续往前走,走过一段走廊,推开一道两扇门,一个四合院展现在眼前。

四合院的管理员高方芳正在院坝里打扫卫生,她仔细地清除着院墙角落里的杂草。

老场村1组79岁的杨明森走进祠堂里,对着祖先画像和牌位鞠躬。

一块牌匾高悬门框上,“慎宗追远”的黑底金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

“这里就是杨家祠堂。”杨明森指着正中的画像和几根木柱说。

“杨家祠堂,越来越气派了!”杨明森说,原来的杨家祠堂,除正中的大殿保存完好外,四周的厢房破败不堪。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杨家祠堂进行了大的整修。

如今的杨家祠堂,房新壁净,雕梁画栋,古朴庄重,气势恢宏,既保持了民族古风格,又洋溢着时代新气息。

最为显眼的是,祠堂大殿中有垫柱石的八根木柱。每根柱子高约5米,最大的柱子直径有70多公分,没有一丝虫蛀的痕迹。

正中的六根柱子最大,需要两个成年人合抱才能抱完。

这六根柱子下的垫柱石,均为八角菱形,雕刻有各种花纹,有描写劳动场景的、有戏曲故事的、有祈求福祉和祝愿长寿的,内堂对称的两个柱石上,还分别雕刻有两个狮头,雕工精美,栩栩如生。“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杨明森说,现在大殿里最古老的物件,就是木柱和垫柱石了。

这些木柱和垫柱石上的精美石雕,让杨家祠堂散发出历史的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乐山宋氏祠堂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乐山宋氏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乐山市宋氏祠堂位于乐山市中区罗汉镇龙窝村6组,占地面积约贰拾亩,貌对峨眉仙山,背靠乐山大佛,位于乐山至沙湾之间、距乐(山)沙(湾)快速通道1.5公里,屹立于大渡河江畔,属罗汉镇辖区,山环水绕,风景雅秀,是个名胜之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四百多年风雨,是全省保存较完整的民间宗祠。

宋氏祠堂是明末清初之际的建筑,木质结构,四周砖墙,古典式建修,占地面积约20亩,貌对峨眉仙山,背靠乐山大佛,山环水绕,风景雅秀。祠宇修造考究,布局典雅,祠前左右两面大门,门前刻有人物故事,雕刻精湛,栩栩如生。两门前中央之上,书有“宋氏宗祠”四个大字,触目动人,气势轩昂。进门即是两边厢楼厢房,沿厢房往前至宗堂,左右均有石梯五步,靠前中央是万年台,其台有20根60至80公分木柱支撑,台侧右有化妆楼,左为鼓乐楼,可唱戏演出,台脊有二龙绕顶,厢房台面也有各色雕像,优美壮观。

正面是宗堂,宗堂内塑有历史文化人物。元代三品监察御史宋元泰祖先,形象威严敬仰。宗堂正面是炮台,炮台两侧有四步石梯。宗堂、炮台与万年台遥遥相对,炮台左右沿边是红石栏杆。栏杆上雕有各色石瓜、石果及各类形象石兽18个,状态逼真。宗堂内望板上彩绘富有深刻意义的图案,一方格一幅,美妙生动,真令人发出欣喜的遐想。宗堂左右除过厅,各有两大间至三大间的空房。

后面是花园,花园中有百年桂花古树两株,及各色奇异花草,花园左右各有一个小门,正前一大门,供人们出入,花园后是几大间正厅。全宇可容纳三千人,不受日晒雨淋,人们来此,自有一种新奇的特殊感受,似觉另有洞天之感,是一座稀罕的古祠宇。

保护范围:建筑占地范围外延5米。占地面积0.375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南、西、北外延95米,东至大渡河西岸。占地面积3.59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油榨坪祠堂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油榨坪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油榨坪祠堂距江安县城东南15公里的留耕镇新场村,是川南封建宗族制和宗族活动的珍贵实物佐证,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始建于清康熙15年(公元1667年),重建于道光10年(公元1860年),系留耕镇曾姓宗族祠堂,为曾氏家族从湖北迁入四川后的二世祖所建。祠堂座西北、向东南,占地1446平方米,建筑面积768平方米,进深两进。祠堂前面的戏楼和后边的配房为悬山穿斗式建筑,其余均为歇山穿斗式建筑。屋面为小青瓦,飞檐翘角,颇具气势。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装饰较为华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

油榨坪祠堂已有3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有170多年之久。由于解放后不断变更使用单位,使其建筑没有得到系统地保护。整个祠堂的大木构架还存在,但部分已损坏,局部破坏较严重,特别是戏楼的屋面已改变形状,有的木雕破坏,部分梁柱朽毁,少部分檩、椽朽损。

江安县委、县府及其旅游文化管理部门对油榨坪祠堂已实施抢救保护,专门成立油榨坪祠堂管理所,多方筹集资金,收集有关祠堂的史载资料,依其原貌进行修复。届时,独具川南封建宗族风格的人文景观将呈现在游人的面前。

保护范围:围墙向东外延50米,向西外延20米,向南外延30米,向北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丞相祠堂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丞相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丞相祠堂位于宜宾流杯池公园东南点将台之下,该祠堂始建于宋代,为纪念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人称山谷祠。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云南,途径戎州(今宜宾)而建。

清咸丰元年,该祠及流杯池一带毁于兵乱,咸丰六年(1856年)又重建。清光绪辛丑牟(1901年10月),叙州知府文焕书匾“丞相祠堂”及门联“明知炎德已衰感三顾君恩出抚危局,毕竟大名大朽怀两川相泽来拜荒祠”,原迹尚存于该祠大门。殿内塑关羽、关平、周仓像,殿外古石塔炉青烟缭绕,古石鼓、石狮、石华表傲然屹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邓家祠堂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邓家祠堂为文化旅游景点。

邓家祠堂位于关渡乡天井村三社,由邓姓人自建。该房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房屋造型别致,堂、屋正房厢房形成三叠,高低错落有致,正堂屋上翘角飞檐,穿木斗拱,房梁彩绘、墨笔题款清晰可见,四根大柱撑起房檐檩子,壮观别致。“喜上眉梢”、“福禄双全”、“双龙捧寿”等绘画雕刻随处可见。其雕刻手法有镂、透、圆,或兼而用之,。中堂之中梁,多画有太极图或如意缠枝花卉等图案。

关渡的民居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房前的阶沿、院坝布局十分讲究,其宽窄不等,一般3-4米,可逢事设席。建筑的雕刻、绘画特别精美。不仅体现了匠师们有技术,更反映了匠师们懂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凤仪蒋氏祠堂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凤仪蒋氏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凤仪蒋氏祠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为前殿、左右厢房、正殿三级台地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50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前殿所在一级台地以三级踏道与二级台地天井坝子相连。穿8米深的天井青石板坝子登7级踏道上三级台地所在的正殿。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凤仪蒋氏宗修修建于光绪23年(公元一八九八年》距今118年,该祠堂座落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凤仪乡永合村二社(蒋家梁),词堂背靠阳岭山,前向三汇雪山,左依永合村刘家场,右偎七家长滩河,由入川始祖蒋一亮之玄孙蒋明忠率本房蒋明喜、蒋正刚,蒋正常、蒋正伦等依前低后高地势修建,历时两年多建成,呈四合院布局,阔22米、深34米,由前殿(商3.5丈)左右厢房,为上下两层,正殿(高3.6丈)组成,总面积660平方米,现四周被七彩林环绕。

祠堂建筑宏伟,前殿戏楼上八卦窜顶的呈大伞式罩着,四周的天花板上彩绘“白蛇传”图案,所有梁柱雕龙画风,两扇大门雕塑有尉迟恭,秦琼全身。一付对联是“欢息容声三径门前闻意切,春秋祭祀雨楹阶上恩情深”,东门是“入室思先祖,出门望故乡”,北门是“亦既陶陶为复入,频烦超超以循行”。其余各部均彩绘名花贵草图案,全堂刻绘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栩栩如生,四方屋脊如龙攀,屋檐四角搬瓜状,古香古色。正殿正中建有长4.6米、宽1.7米、高1.1米的神龛,神龛上贡奉着湖南零陵及正直、凤仪先祖神位,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物在文革破四旧时大部分损毁,幸存无几。

南江县凤仪蒋氏宗祠于2012年7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认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1月南江县人民政府为该祠堂刻立了大理石碑,碑上对祠高度赞扬,该祠堂整体结构完整,木构件雕工精细,彩绘如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祠堂颂:蒋家梁建蒋氏祠,地处台地龙脉上,建筑风格甚少见,雕琢精细皆赞叹,

祠堂建成子孙旺,英才辈出美名扬,相宗遗训需铭记,承保后育世代昌。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木顶寨张家祠堂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木顶寨张家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木顶寨张家祠堂位于通江县云昙乡木顶寨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9年,木顶寨张家祠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祠堂本体四周向外延伸30米为保护范围。

建筑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周外延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云昙乡:通江县辖乡。1952年置云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42公里。面积34.9平方公里,人口0.7万。通公路。辖云昙、蒲家坪、印顶寨、木顶寨、神口河、穿石梁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自贡陈家祠堂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自贡陈家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自贡陈家祠堂位于自贡市贡井老街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筑面积760m2。于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堂位于贡井老街顺岩碥33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为正厅、厢房廊楼、戏楼构建而成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其建筑精巧玲珑,木雕、石雕、泥塑美轮美奂,是清代川南地区民居宗祠的典型代表。该祠堂曾作为清朝荣县贡井分县第82任县丞居所,是中国古代首批工业生产专设行政区划和自贡因盐设市的珍贵历史物证。

陈家祠堂是一颗建筑艺术明珠。祠堂整体为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式构架,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等雕刻雕塑艺术一应俱全,镂雕、阴刻、浮雕多种技法并用,山门、戏楼,大殿上的石雕、木雕均异常精美,尤以戏台眉板上的木雕为精华。雕刻物上使用的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山门采用青绿色调为主,戏楼、大殿木雕则施青、绿、金色,空档处施红色,其图案有线纹、花卉、人物场景,及龙纹、楷体书法等。雕刻内容少见佛、道,体现了世俗生活中人们的精神追求;有关礼教的也较少,反映了生活在异乡的移民谋生的艰难和思想的自由。此外,还有不少现已失传的传统剧目及“剧照”。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保护范围外10米,南至保护范围外20米,西、北分别至保护范围外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李亨祠堂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李亨祠堂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亨祠堂建于清朝道光末期,距今近200年了,3000多平方米的占地,在彼时彼地也不失为一座宏伟建筑。对研究清代的祠堂建筑和盐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文化、文物价值。

李亨祠堂位于凉高山街原无一厂内,建于道光年间,大盐商李振亨的祖祠。占地3040平方米,由大门、正厅、左右侧厅、过厅、厢房、花房、后院组成的建筑群,面阔达81.5平方米,入口中柱的高大悬山屋面与两侧对称人字形山墙,连接侧门中线的梯形墙十分壮观。进深为39.5米,共有大小天井共11个.正厅为五间四柱硬山小青瓦顶,山墙为典型的川式马头墙,美观雄壮,为台梁式木构架,中间四柱为石柱,周长1.4米,十分壮观。檐下挑房、吊瓜、挂落多数雕刻保留完好。

李亨祠堂的修建者是自贡大盐商李振亨,民间也叫李亨,因其于道光年间创办了自贡人民一直津津乐道的“挖耳井”而起家,李振亨兄弟由此推井汲卤,烧灶制盐,自立盐号运销。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淮盐梗阻,川盐空前畅销,李振亨遂成自贡盐商巨富。李振亨发家后,随即于道光末期在凉高山屈家山建祠。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南、北以保护范围外20米为界,西至保护范围外4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莫氏祠堂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莫氏祠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莫氏祠堂位于土司衙门东侧20米处,占地147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后毁于兵燹,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祠堂分前、中、后三进,祠门院前竖立巨幅照壁,左右为门房,门楣上分别浮雕“本支百世”“列国一同”八个大字。进门房是大院。一进是正门;二进为正厅,两侧分别设有客房,前后镂金花窗,工艺精巧,装饰豪华;三进安放莫氏历代宗亲牌位。祠堂整体造型与衙门相对称协调,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莫氏祠堂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东莞丁氏祠堂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东莞丁氏祠堂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丁氏祠堂地处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丁屋村。始建于明朝景泰(1450~1461)年间,清朝光绪九年(1883)重修,现存良好。在东莞素有“三间祠堂、四间庙”之说,历代传闻,“丁氏祠堂”就是其中之一。

祠堂坐南向北,呈长方形,是一组左右通巷、深三进院落式建筑群,占地约500平方米。由长方形大理石铺砌而成的左右青云石巷,令庭院群相隔而座,相互廊道穿插。祠堂正中“存著堂”供奉先祖灵位。厅堂轩昂,雕梁画栋,庭院幽雅。檐梁之处,龙飞凤舞,造型维妙,人物栩栩如神,其技艺之精湛,建筑规模之宏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南方建筑的传统风格。

2002年,被列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月列入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又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丁屋村:丁屋村原名琥珀坑,丁屋的始祖北宋初年南雄县由丁家洞迁居东莞文顺乡(即今茶山,石排一带)。15世祖丁麟再迁居周坑(即今丁屋村东门200米处)。至23世祖丁松确在洪武五年(1372)农历五月初五日午时立丁屋村。民国37年(1948)丁屋属横沥乡第16保,共lO甲,100户.421人,其中男284人,女217人。1961年属东坑公社,全大队887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