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NASA在矮行星上发现海洋(精彩20篇)

浏览

3580

文章

1000

篇1:太阳系中是否还存在前人未发现的行星?

全文共 1496 字

+ 加入清单

本书前文介绍过的小行星,从体积上来说都非常小,但它们却是不折不扣的行星,因为它们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人们在 1801 年以前,从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们不禁要问,太阳系是否还有其他更大的行星呢?

直至 18 世纪末期,这个问题被看成是智商不高的人才有可能提出来的问题。自从公元前 3000 年,苏美尔人发现了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七大“行星”后的 4700 年中,从没有人能再有什么突破性的发现(这里不包括彗星)。人们觉得既然已知的行星都能射出光,而如果还存在其他行星,人们应该很容易地发现它们。那么,怎么还能有什么未发现的行星呢?因此,人们就武断地判定再不会有什么新发现了。

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知道行星自身并不能发光。古希腊人首先通过对月亮(当然它不是行星,而只是地球的卫星)的观测发现,它只是一个不发光的星体。望远镜发明后,人们又利用它观测到金星和水星也不能发光。因此,人们推断,所有的行星都不能发光,而只能反射太阳光。

根据这一推断,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一颗行星离太阳越远,体积越小,那么它所接收到的阳光就越少,从而反射的光也就越少,我们从地面所观察到这颗行星形体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小。如果在土星外侧仍存在其他行星,且这颗行星的体积小于土星,那么,它所反射的太阳光有可能非常黯淡,以至于在地球上无法观测到。此外,行星距太阳越远,那么它公转的速度将会越慢,从而使其隐藏在其他星体后面的时间也就越长。

这一切在如今看来是明显的,但对于当时的天文学家们来说,即使他们拥有天文望远镜这样较先进的设备,仍坚持认为所有行星都能“发出”较强的光,而那些微微闪烁于天际的星体却未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实际上是完全忽略了那些星体是行星的这种可能性。

1781 年,一颗新的行星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了,发现者名叫威廉·赫歇耳,一位职业音乐家却酷爱天文学。他一直想拥有一架天文望远镜,却无力支付高昂的费用,于是他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架,而这架望远镜的性能竟比当时其他的望远镜都高。就是利用这架自制的望远镜对天空进行观测时,他偶然发现了一颗发着微光的星体,从这颗星体圆盘状的形态来看,极似一颗行星,但最初并未引起威廉·赫歇耳的关注,他本来还以为发现了一颗新的彗星呢,可彗星都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而这颗新星的外形又十分明显,并且在天幕中的运动速度又异常缓慢,实际上,这的的确确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一颗新的行星。后来,人们将其命名为“天王星”。它的公转半径约为土星公转半径的两倍,足有 28.7 亿公里,因此它所反射的太阳光也就少之又少,在地球上几乎无法用肉眼观测到。

此后,人们又相继发现了两颗行星,它们与太阳的距离均大于天王星与太阳间的距离,这两颗行星实在太遥远了,它们反射的那一点点太阳光极其微弱,人们用肉眼根本无法发觉,只有利用天文望远镜才能对其进行观测。位于天王星外侧的行星于 1846 年被人们发现,并被命名为海王星。而太阳系最外侧的行星于 1930 年被发现,并被命名为冥王星。冥王星公转轨道的长端直径为 120 亿公里。赫歇耳之前,人们认为木星是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与此相比,冥王星的发现将太阳系的范围足足扩大了 3 倍。

海王星和天王星都很大,虽说它们的体积尚不足以与木星和土星相提并论,但它们 5 万公里的直径却是地球直径的 3.5 倍。天王星的质量比地球的质量大 15 倍;海王星的质量则比地球大 17 倍,它们的密度与木星差不多。这样算起来,地球只能算是太阳系中的第六大星体,即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比地球大。天文学家们一直苦苦寻找更新的行星,但至今仍未有什么新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在已发现的太阳系以外星系中可能有多个类行星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在已发现太阳系以外星系可能有多个类行星适合生命

英国天文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在目前已发现的太阳系以外星系中,可能有二十分之一拥有类似地球的行星。这些行星很可能存在支持生命的条件。

据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介绍,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天文学家们在太阳系之外陆续发现了 105 个星系。这些星系中的行星不能用望远镜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方法探测。天文学家介绍说,当行星足够大而且距离所在星系中的恒星较近时,引力会使得恒星产生十分微弱的摇晃,从地球可以探测到遥远恒星的这一“小动作”,从而证明行星的存在。

天文学家认为,适合已知生命形式的行星应该是一颗岩石行星。它位于一个温度适宜的区域内,既不太热也不太冷。英国开放大学巴里·琼斯教授认为,宇宙中这样的行星,数量可能比人们通常认为的多。他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议上报告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都是像木星一样不大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行星。但我们预测,在可居住区域内会有一些较小型的岩石世界,在那里水是以液态形式存在的。”

琼斯领导的研究小组用计算机模拟了 9 个类似太阳系的星系,然后将虚拟的岩石行星放置到模拟太阳系中。这些虚拟行星的质量从地球的十分之一到十倍大小不等。研究人员观察了这些虚拟太阳系的运转情况。结果发现,在这些模拟太阳系中,虽然某些可居住的行星由于受到巨型行星的引力作用会被推出轨道,但仍有近一半的行星可以安然运行。

琼斯认为,至少有 10%的太阳系外星系中有行星。模拟结果显示,其中又有约一半的星系在温度适宜区域内能够支持岩石行星。这就意味着,大概有二十分之一的星系中可能有支持生命的条件,宇宙中很可能有丰富的生命资源。

自从第一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在探寻是否有生命存在。今后,地球上架设的各种天文望远镜精度不断提高,将能够直接探测到这些行星,并查明行星的大气层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美科学家发现太阳系第十颗行星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发现太阳系第十颗行星

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直径 2000 公里距地球 100 亿公里.

美国科学家可能已发现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它距地球 100 亿公里,比冥王星距太阳的距离远 30 亿公里。这颗行星已命名为 Sedna。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布朗和他的同事,采用最近发射的斯皮泽(Spitzer)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被称为 Sedna 的太阳系第十颗行星。

利用美国亚利桑纳州 Tenagra 天文台的大型天文望远镜,科学家对所发现的天体测量数据进行了二次核对。这颗行星是自 1930 年发现冥王星以来,绕太阳旋转最大的天体。这一发现也再次引发了关于行星构成条件的争论。

最初的观测发现,该颗行星是由冰和岩石组成的,其直径为 2000 公里,小于冥王星的直径。目前仍有很多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的直径太小了,只有 2300 公里,根本不能称之为行星,它实际上仅仅是太阳系外围中的一颗小天体。

当然,主张冥王星是太阳系内行星的天文学家,自然也认为 Sedna 是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据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消息,布朗将在美国东部时间 15 日下午 1 点,于 NASA 总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他们的新发现。斯皮泽太空望远镜是去年 8 月发射的,该望远镜是 NASA 四大太空望远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的行星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行星

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证实,一颗形成于距今约127亿年前的行星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行星。这一发现为研究宇宙中行星的形成历史提供了新线索。

美国和加拿大天文学家在美国宇航局华盛顿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这颗气状行星大小与木星相当,质量相当于木星的2.5 倍,处于代号为“M4”的球状星团核心区域附近。该星团包含的恒星数量在10万颗以上,位于距地球约5600光年的天蝎星座。

新发现的行星围绕由一颗脉冲星和一颗白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运转。天文学家们早在1988年就观测到该系统中的脉冲星,随后又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白矮星,并推断出还有第三个天体围绕它们运动。但这个天体究竟是一颗行星,还是褐矮星或低质量恒星,天文学界在过去10多年中一直存在争论。

美加天文学家对“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后推算出了该天体的精确质量。天文学家们说,这个天体质量仅为木星的2.5倍,用恒星或褐矮星的标准来衡量都显得太小,只能是一颗行星。

据天文学家们推测,这颗行星约在距今127亿年前、也就是导致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后约10亿年形成,它起初在“M4”星团边缘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年轻恒星运转,随后二者一起落入恒星密集的星团核心区域,并被一颗中子星及其伴星俘获,形成一个混合系统。该行星围绕运转的恒星以及中子星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分别变成了白矮星和脉冲星。

天文学家们认为,“M4”星团中发现的这颗行星不仅表明,在宇宙诞生早期、“大爆炸”后的头10亿年内,宇宙中就可能快速孕育出第一批行星,它也意味着宇宙中行星的数量也许比早先认为的多。曾有观点认为,类似“M4”的古老球状星团由于在宇宙早期形成,缺乏一些重元素,其中不可能包含行星。但美国和加拿大天文学家指出,他们的新发现显示“球状星团中有可能富含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们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行星状星云的呢?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行星星云的呢?

其实这是一个巧合,一开始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行星状星云,而是渐近巨星分支(AGB),所谓的渐近巨星分支,则是通过观察宇宙中的恒星接近垂死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叫做红色巨星。

而这样的状态将意味着恒星将会产生大爆炸,而这样波及的范围则是相当地广的,以我们的太阳为例,如果太阳产生爆炸,那么其将会吞没水星、金星、甚至是我们的地球。之后随着爆炸的慢慢褪去,最后则是会形成一个白矮星。而红色的行星状星云,就是在这种走向垂死的过程之中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谷神星发现亚表面海洋有可能存在潜在生命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谷神星是太阳系除月球和水星之外,第三颗永久阴影区域存在水冰物质的星球。其被发现于1801年,是最接近太阳的矮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部区域唯一一颗矮行星。日前,目前,天文学家通过“黎明号”探测器图像分析了谷神星极地陨坑,发现谷神星发现亚表面海洋可能存在潜在生命

目前,天文学家最新研究显示,矮行星谷神星极地存在着水冰物质,水冰掩埋在谷神星最黑暗区域的陨坑之中,它能够永远地避开太阳光线照射。他们证实谷神星地壳包含着冰,暗示潜在一个亚表面海洋,可能存在着生命形式。

研究报告负责人托马斯-普拉茨博士说:“最新发现的水冰陨坑暗示着谷神星地壳中存在着大量冰物质,目前我们正在调查是否谷神星亚表面存在一个海洋,如果的确存在一个亚表面海洋,理论上可能存在生命,但从个人角度来讲,我持怀疑态度。”

谷神星极地从未接收过太阳光线的直接照射,甚至抵达谷神星极地的间接太阳光线不会使极地温度超过零下151摄氏度,从而使该星球极地成为一个“冰阱”。我们知道谷神星类似于月球和水星,在黑暗的极地区域并不存在碰撞陨坑,阴影区域是形成冰层的最佳地点。

在谷神星的一年时间里,该星球表面大约千分之一的水分子将最终进入冰阱,谷神星一年的时间相当于地球1682天。之前美国宇航局黎明号太空探测器发现谷神星表面存在水,自2015年3月以来,黎明号在谷神星上空盘旋运行。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研究人员基于黎明号探测器先进分幅相机拍摄的图像数据,发现谷神星表面存在着冰。他们聚焦搜寻谷神星北极地区的陨坑,这里的温度达到零下200摄氏度。研究小组在600多个陨坑中发现永久阴影区域,阴影区域详细的辐射分析证实陨坑中存在冰。

研究小组希望通过分析谷神星表面冰水物质的黑暗陨坑,进一步揭晓这颗矮星如何收集水资源。同时,他们希望进一步观察水冰物质如何在表面分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颗太阳系外距离地球约1200光年行星被发现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浩瀚无垠的宇宙拥有着众多行星,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太阳系外行星”。历史上天文学家一般相信在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它行星,然而它们的普遍程度和性质则是一个谜。直至1990年代人类才首次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过20个新发现的系外行星。这不,日前,一颗太阳系外距离地球约1200光年行星被发现。

一队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天文学家组成的团队发现了一颗巨大的太阳系外行星,正围绕着一颗名为CVSO30的年轻恒星运转。科学家们不仅探测到了这颗行星,他们还拍摄到了行星的图像。

CVSO30,又名2MASSJ05250755+0134243与PTFO8-8695,是一颗M光谱类型的金牛T星,位于猎户星座内,距离地球大约1200光年,属于25猎户座星群。CVSO30的质量约为0.39太阳质量,温度大约为3200℃。CVSO30非常年轻,大约只诞生了两百万至三百万年,是25猎户座星群中最年轻的一颗。

2012年,帕洛马瞬变工厂(PalomarTransientFactory,PTF)的天文学家们在CVSO30附近发现了一颗围绕其运转的“热木星”系外行星,CVSO3b。如今,由汉堡大学TobiasSchmidt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拍摄到了一颗很可能是其第二颗行星。CVSO30b的质量是木星的6倍,新发现的这颗行星,名为CVSO30c,质量大约是木星的4-5倍。CVSO30b的轨道非常靠近其主恒星,公转一周时间大约为10.76小时,轨道距离约为0.008AU。而CVSO30c的轨道则更远,距离约为660AU,完成一周公转需要27000年。

天文学家们还在研究这样的系外行星系统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可能这两颗系外行星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发生相互作用,相互排斥,使它们形成了如今的轨道。

Schmidt博士表示,CVSO30是首个同时具有相距极近的行星与相距极远的恒星围绕同一个恒星运转的系统。这两颗行星相去甚远,公转周期分别为10.76小时和27000年。轨道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在过去它们之间发生了相互排斥作用而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存在第九行星新证据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自冥王星被国际天文学会降级为矮行星后,关于太阳系是否存在第九行星的讨论一直就未停止过,寻找第九行星成为了科学家的目标。日前,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存在第九行星新证据

近日,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ScottS.Sheppard和北亚利桑那大学的ChadwickTrujillo两位天文学者,认为他们找到了更多证据证明太阳系的确存在第九行星。并称,太阳系确实存在一颗更大、更遥远的天体符合目前对该行星的定义。

天文学家们观测到的现象——在遥远的柯伊伯带椭圆轨道上运行的数个小天体—外海王星体,他们的倾斜角度大致一样,并且在同个太阳系象限内,围绕着太阳运转。唯一合理的解释为可能有第九颗行星通过引力将这些天体拉入这样的轨道。如果存在这颗行星,它的距日距离将五倍于太阳与冥王星的距离,超过日地距离的200倍,行星体积为地球的15倍。

ScottS.Sheppard称“我们现在可能正同19世纪中叶法国天文学家布瓦尔发现海王星时处于类似的情况,他推测某种未知行星的万有引力才使得天王星偏离了预测的轨道,于是发现了海王星。”

ScottS.Sheppard说:“假设这第九行星真的存在,它很可能是被其他行星挤到太阳系的边缘,过去十年我学到的事情就是太阳系的行星并非一开始就在他们现在的位置,而是在形成过程中在某个区域吸收其他物体如冰,并且常移动和互相推挤,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这过程中被挤到边缘所以尺寸较小。”

第九行星可能也是在这过程中成长成地球的数倍大小,但是在靠近其他巨大行星时被弹到太阳系边缘,ScottS.Sheppard表示这就能说得通为何第九行星的轨道并非是个完美个圆圈、而是相当椭圆和长,因为它是在这样非常混乱的环境下形成的。

不过,ChadwickTrujillo表示,目前他们需要更多外海王星体的运行数据,才能够确切地推算出太阳系外是否存在巨大的第九行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发现一颗新矮行星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太阳系家族的合影中,现在又多了一个新面孔。在太阳系内冥王星以外的地区,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发现一颗新矮行星。根据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报道,这颗矮行星叫作“2014UZ224”,直径约有530千米,距离太阳约有137亿千米远。科学家表示,该矮行星的发现或有助于研究人员揭示太阳系起源和演化历程。

日前,太阳系家族又添新“面孔”:美国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发现了一颗新的矮行星2014UZ224,美国小行星中心证实了它的存在。NPR12日报道称,这颗矮行星直径约530千米,离太阳约137亿千米。相较之下,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卡戎”直径为1200公里,离太阳最大距离为73亿公里。这颗矮行星上的一年约为1100个地球年;而冥王星上的一年约为248个地球年。此前太阳系内最小的矮行星是“谷神星”,它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位于小行星带(木星和火星之间)的矮行星,直径约为950公里。

目前,除了谷神星,太阳系内另外4颗矮行星也早已被“验明正身”,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认为,可能有数十颗,甚至超过100颗矮行星尚未被发现。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太阳系家族的中,现在又多了一个新面孔——矮行星2014UZ224。

NPR报道说,科学家们历时两年才证实探测到了2014UZ224,尽管其确切的轨道路径还是个未知数,但他们认为,2014UZ224是太阳系内已知的离太阳第三遥远的天体。

据了解,发现这颗矮行星的是“暗能量相机(DECam)”,其本来的主要任务是观测星系和超新星的运动,提供更多线索帮科学家揭示暗物质究竟是“何方神圣”。

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天体物理学家曼弗雷德·昆特兹接受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采访时说:“最新发现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位于海王星之外的天体,进一步厘清太阳系的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冰巨星的发现有利于揭开行星起源之谜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冰巨星”,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是太了解,其实它是冰巨星是一种主要由比氢和氦重的气体组成的巨行星。我们所知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均是典型的冰巨星。近日,天文学家最新发现了一颗环绕TW长蛇星运行的冰巨星,而且冰巨星的发现有利于揭开行星起源之谜。

据外媒报道,目前,天文学家发现距离地球176光年一颗正在孕育的行星,它可能是一颗冰巨星,类似于天王星和海王星。虽然过去20年天文学家探测发现了一些新行星,但天文学家仍不清楚冰巨星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希望这项发现能够进一步理解各种类型行星的起源之谜。

来自日本茨城大学的天文学家观测发现邻近地球的TW长蛇星周围环绕着一颗新生行星。他们使用阿塔卡玛大型毫米阵列(ALMA)望远镜进行观测,基于这颗婴儿行星与恒星保持的距离,推测它是一颗冰巨星。

TW长蛇星被认为形成已有5.1亿年,是最接近地球的年轻恒星之一,它的质量是太阳的80%,该恒星的距离和方向对我们提供从地球正面观测的机会,使它成为天文学家观测研究行星形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之前研究显示,TW长蛇星被一个微小灰尘微粒盘环绕,这是行星形成的一个区域。基于之前对该恒星的认知,日本研究人员在两个射频下通过ALMA望远镜观测TW长蛇星周围的灰尘微粒盘,可使他们评估分析灰尘颗粒的尺寸大小。

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灰尘微粒占支配地位,而较大的灰尘微粒则存在于盘状结构中的空隙之中。基于该空隙的宽度,研究人员能够计算出这颗行星的质量,认为它比海王星的质量略大一些。

研究负责人TakashiTsukagoshi说:“结合TW长蛇星的轨道大小和亮度,这颗行星很可能是像海王星一样的冰冷巨行星。”目前,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观测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岩质行星又称“岩石行星”,其主要组成成分与类地行星、地球型行星相似,都是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近日,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该行星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目前关于这颗行星的更多细节还未公布,但在此之前,从未有科学家发现距离地球如此之近的岩质行星。

据外媒报道,天文学家在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旁发现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有可能和地球很相似。8月2日,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下属的智利拉西拉天文台已经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这是一颗可能适宜宜居的岩质行星,并且它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

消息来源于团队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表示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会在本月的晚些时候正式宣布这一发现。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官员对这一消息不置可否。欧洲南方天文台发言人理查德-胡克表示,我们对其来源毫不知情,欧洲南方天文台目前为止对此没有进一步的评论。

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距太阳只有4.25光年。红矮星是一种比太阳更小,温度也更低的恒星。它们占银河系中全部恒星的约四分之三。它离半人马座α星的另外两颗星只有0.24光年远,许多天文学家将比邻星视为后者系统的一部分。在2012年,天文学家宣布,拉西拉的高精度径向速度恒星搜索器在半人马座α星B旁发现了一个大致和地球等大的岩质行星。当时发现团队表示,这颗被命名为半人马座α星Bb的行星每3.2天绕其炽热的母星运行一周,因此对于生命而言其表面太过炎热了。

然而在2015年,一项研究指出,当年被认为是发现半人马座α星Bb的信号纯粹只是一个噪声信号,因此这个行星几乎肯定是不存在。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并确认了超过3200个系外行星,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美国航空航天总署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功劳。开普勒的成果暗示银河系里的每一个恒星平均拥有至少一颗行星。

天文学家表示:“发现绕比邻星运行的这颗行星让人非常激动。这使人类到访附近恒星系统显得更加有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科学家再发现“类地行星” 或存孕育生命可能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5月10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开普勒任务已经确认了另外1284颗系外行星发现,这使得开普勒发现系外行星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并增加了在宇宙中发现另一颗行星的希望。

据外国媒体报道,天文学正在取得重大发现!科学家可能会在八月底宣布在银河系中发现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据说这颗行星有可能孕育生命,而且这颗“地球”比上次发现的“地球近亲”要近得多。

德国媒体在1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引用了一个未透露姓名的消息来源,称这颗未透露姓名的恒星正在围绕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中的半人马座比邻星运行。半人马座比邻星于1915年被发现。报告称:“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如此近的距离内发现另一个地球。”

据报道,新行星的表面“可能有液态水,而液态水是生命的重要条件”。

欧洲南方天文台将在八月底发布一份关于新行星的报告。ESO发言人胡克说,有这样一份报告,但他拒绝确认或否认其内容。

美国宇航局已经多次宣布发现新行星。然而,一些新发现的行星大多太热或太冷,表面没有液态水,而另一些是气态行星,如木星和海王星,不像岩石地球或火星。

根据尚待证实的信息,新发现的绕半人马座比邻星运行的行星距离地球4.24光年。在浩瀚的宇宙中,这种距离是“小儿科”,但以目前地球上人类的火箭技术,这个最新的星球仍然极其遥远。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网站提供的信息,将要宣布的新恒星距离地球39.9万亿公里,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的27.1万倍。

早些时候,美国宇航局在去年7月23日宣布发现了地球的“近亲”,名为开普勒-452 b-452 b。它的体积大约比地球的体积大60%。它的表面可能有活火山和海洋。像地球一样,它被阳光照亮。它的重力是地球的两倍。它的旋转需要385天。

然而,开普勒-452b距离地球-452b光年。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只能希望到达那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海洋中新发现20万种病毒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海洋中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秘密和未知的东西——科学家们刚刚在那里发现了195,728种病毒,其中大部分属于未知病毒。该调查项目横跨北极和南极,彻底调查海洋中的各种生物。

网络图

在此之前,我们记录了大约15,000种海洋病毒——这一调查可以说是卓有成效的,加强了我们对生物地理分布的了解,使我们更多地了解生命的进化和气候变化的潜在后果。

这项研究是基于2009年至2013年塔拉团队收集的样本。这艘船已经为科学研究服务了十多年,专注于海洋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线索。

俄罗斯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马修·沙利文说:“病毒是看不见的小东西,但由于数量众多,它们不能被忽视。为了方便有需要的学者,我们绘制了病毒的生态分布图。”

尽管病毒的数量极其庞大,全球海洋系统也非常复杂,但研究小组可以将病毒分为五个不同的生态区域——北极和南极的所有深度,温带和热带水域的三个不同深度。

事实上,研究人员对生物多样性期望不高的北冰洋,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生物热点。

科学家估计海洋中有数千万种病毒,其中许多可能存在于海洋动物中,甚至感染人类。更多的新病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本身。

研究人员还在4000米深的水样中发现了病毒。他们在分析海洋微生物和有机体时也发现了新的菌株。。

这项新研究是全面的,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计算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海洋生物有助于氧气循环,而海洋吸收和储存大量二氧化碳。

更多的水下生物意味着更多的二氧化碳被转化为有机碳和生物量,储存在深海中,而不会导致二氧化碳酸化海洋和破坏海洋生物。这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机制。

“有了病毒生态图,我们可以了解海洋碳泵的运行效率。从大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地球化学。以前的海洋生态系统模型通常忽略微生物,很少包括病毒,但我们现在知道它们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项研究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这篇文章是从科学警报翻译过来的,由基于知识共享的翻译者majer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史前海洋动物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琥珀色(网络图)

一个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小组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琥珀,其中含有一种史前海洋动物“菊石”。这是古生物学家第一次在琥珀中发现这种已经灭绝的“乌贼表亲”,为人类更好地理解琥珀的形成和过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13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道称,形成于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重约6克,长33毫米,宽9.5毫米,高29毫米,覆盖了至少40只个体动物。除了菊石,还有许多海洋腹足类、潮间带和其他脚类动物,以及陆栖动物,如螨虫、蜘蛛和蟑螂。

琥珀是植物树脂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它通常包含保存完好的陆地生物,但很少包含水生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

研究人员利用x光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来分析琥珀中的菊石,以获得从缝合线上可见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这是区分菊石的重要特征。

研究表明,琥珀中菊石的软体已经丢失,外壳受损,充满细沙颗粒,这表明菊石在被包裹之前已经死亡,其外壳可能被海浪冲上岸,然后被大量树脂包裹。研究人员推测琥珀可能来自海岸附近的森林。

尽管琥珀的年龄仍有争议,但菊石的存在表明琥珀可能已经存在了约1亿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发现史前海洋动物,史前海洋动物长什么样?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海洋,一直都是一个很神秘的领域,我们能够知道的海洋世界是很有限的,毕竟真正的海底最深处,如果想要探索这样的世界,人是不可能承受得了海底的水的压力的,而研究出能够承受这样压力的潜艇,又需要很大的技术,再加上海底光线不足,都是黑的,难度会非常大,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到达真正海底最深处的技术出现。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人们研究海洋生物的热情,那么,最近我国发现的这个史前的海洋生物又是什么呢?

中国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发现了一枚罕见的琥珀,其中包裹了一只史前海洋动物“菊石”。这是古生物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这种已灭绝的“乌贼近亲”,为人类更好地了解琥珀形成以及过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证据。虽然琥珀年龄尚存争议,但菊石的存在表明,这枚琥珀可能已经存在大约1亿年。

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内有“菊石”等动物个体的琥珀图片。

当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发现了一枚罕见的琥珀,其中包裹了一只史前海洋动物“菊石”。这是古生物学家首次在琥珀中发现这种已灭绝的“乌贼近亲”,为人类更好地了解琥珀形成以及过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证据。

据介绍,这枚形成于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重约6克,长33毫米、宽9.5毫米、高29毫米,包裹了至少40个动物个体。除菊石外,其中还存在多种海洋腹足动物、潮间带等足类动物,以及螨虫、蜘蛛、蟑螂等陆生动物。虽然琥珀年龄尚存争议,但菊石的存在表明,这枚琥珀可能已经存在大约1亿年。

扩展阅读

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云实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化石。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及内部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

常见琥珀种类:金珀,金蓝珀,绿茶珀,红茶珀,血珀,翳珀、花珀、棕红珀,蓝珀,绿珀,虫珀,蜜蜡,珀根,缅甸根珀等。

2016年3月6日,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至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琥珀矿石,其年龄在9900万年左右。

菊石,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菊石不是现生动物而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泥盆纪至白垩纪。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菊石通常分为9目约80个超科,约280个科和约2000个属,以及许多种和亚种等,鹦鹉螺与它是近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太阳系外首次发现水云:行星局部有云似地球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8月26日称,科学家宣布可能首次在太阳系发现水云。这是在距离地球7.3光年的一颗褐矮星上发现的。棕矮星是一颗尚未演化成恒星的气态巨行星

如果是真的,这将是未来发现类似地球的可居住行星的重要一步。

这项发现是由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杰奎琳·法赫蒂领导的研究小组宣布的。

这颗褐矮星,WISE J0855-0714,是已知最低的褐矮星,温度在零下48摄氏度到零下13摄氏度之间。

法赫蒂使用智利的麦哲伦巴德望远镜合成了151张褐矮星的近红外图像。结果表明,这颗气态行星的颜色与大气中有水冰云的棕矮星的预测模型一致。

尽管以前在太阳系外的行星上发现过水蒸气,但这是第一次发现水云。

研究人员认为,多达一半的行星被云覆盖,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像地球一样有云的行星。

即使在我们的太阳系中,也只有地球和火星有水云。然而,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大行星由于温度低,被怀疑是水云覆盖。

找到有本地云的行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知道的大多数有云的行星(如金星和木星)完全被云覆盖,所以我们看不到表面。

法赫蒂在美国周刊《科学》上说:“自从这颗行星被发现以来,我一直对它着迷。在望远镜前我从未如此紧张过。我从未如此渴望清晰的观察条件。”

经过三个晚上的观察,法赫蒂终于有了这个突破性的发现。

一些天文台(如计划于2018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进行后续研究以证实这一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NASA发现260光年外一颗行星大气的水汽分布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察WASP-43b系外行星,它有一个极端的表面环境。温度可以达到华氏3000度。炎热的世界足以熔化一些钢铁,而背向恒星的一侧是相对寒冷的世界,温度低于1000华氏度,相当于537摄氏度。WASP-43b是260光年外的一颗系外行星,于2011年被发现。科学家发现它经常沐浴在星光下。过境现象使得这颗系外行星被我们发现。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WASP-43b系外行星的大气数据,跟踪不同高度的水汽分布

芝加哥大学研究小组的负责人雅各布·比恩认为,这些观测为探测不同类型外行星的性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WASP-43b系外行星是一个典型的地狱世界,一边是极其炎热的环境,另一边是极其巨大的温差。这样的系外行星有极其严重的大气环流。因此,如果我们画一个行星的动力学模型,这对研究系外行星非常有帮助。WASP-43b系外行星的体积与太阳系中的木星相同,但其密度大约是木星的两倍。系统中还有一个橙色的侏儒。WASP-43b系外行星的轨道半径非常接近主星的轨道半径。

值得注意的是,WASP-43b的轨道周期只有19小时。这颗行星被潮汐锁定所包围,所以一个半球永远面对着恒星。这在一边创造了一个热地狱,在另一边创造了一个相对低温的世界,就像我们的月亮永远在一边面对地球一样。通过这次观测,天文学家第一次观测到了太阳系外行星的详细大气分层。科学家还使用前所未有的技术来研究WASP-43b行星的大气。光谱分析可以将系外行星的反照率转换成我们已知的谱线,从而确定这颗行星的含水量和大气温度。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可以通过研究行星的自转来精确测量外行星不同经度上的水汽分布。WASP-43b系外行星是一种轨道半径非常小的热木星。太阳系中没有这样的行星。有趣的是,这样的行星在太阳系之外非常常见。芝加哥大学的团队成员劳拉认为WASP-43b非常热,所有的水都在大气中蒸发,而不是凝结成冷云。然而,热木星上的一些高层大气可以锁住冰水物质,这主要是由于早期彗星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新发现!39光年外的一颗类地行星拥有密集大气层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年前,天文学家探测到一颗炽热的类地行星围绕着附近的一颗小恒星运行。目前科学家认为,这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有外星生命的行星。

这颗行星被命名为“GJ1132b”,它的大小是地球的1.2倍,主要由岩石和铁组成。科学家们现在已经仔细观察了GJ1132b,证实了这颗行星有稠密的大气层,并发现这颗行星可能富含水。

英国基尔大学的约翰·索思沃斯博士负责这项研究,他使用行星探索的“过渡方法”来研究行星的大气层。当行星经过主星前方时,它挡住了部分恒星的光线,并向太阳系投射出一个行星阴影。

他们发现恒星的光平均每1.6天下降0.3%。研究人员称,行星观测到的光谱表明“富含水的行星的最初迹象”。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望远镜,我们可以观察到GJ 1132 b行星在一定波长范围内的9次凌日。

索思沃斯指出,我们发现这颗地球质量的行星可能有稠密的大气层。最新的研究报告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GJ 1132 b围绕主星运行,主星是一颗叫做格利泽1132的小m矮星。它们之间的距离小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这意味着格利泽1132b将接收到地球辐射量的19倍。

Gliese 1132b距离地球只有39光年。当它第一次被天文学家发现并被描述为“迄今为止太阳系外最重要的行星”时,研究人员已经进一步提出了该行星上潜在液态水的证据。

索思沃斯说:“围绕M矮星运行的行星特别重要,因为主要恒星轻微的暗变化意味着这些行星处于可居住区。”目前,研究人员估计地球表面温度在136到306摄氏度之间。

这意味着这颗行星可能太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它有稠密的大气层,同时,这颗行星的体积适合各种内部成分,包括:类地岩石行星和富水行星的内部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人类或许并不孤单,NASA再发现10颗类地行星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19日宣布发现219颗疑似系外行星,包括10颗类地行星,位于其行星系统内的可居住区。这些行星的条件允许液态水存在于行星表面,并可能孕育生命,这是寻找可居住行星的一个关键特征。

新发现的10颗疑似类地行星与地球大小相似,可能由岩石组成。它们离它们所在的行星系统的太阳距离适中,不会太冷或太热,因此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

包括这10颗行星,开普勒望远镜在2009年发射至今已经发现了49颗行星,其中30颗已经得到证实。这个数字似乎只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

当地时间5月10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开普勒任务已经确认了另外1284颗系外行星的发现,使开普勒系外行星的发现增加了一倍,并增加了在宇宙中发现另一个地球的希望。

开普勒望远镜通过观察在恒星前面经过时变暗的恒星的亮度来推断行星的存在。自2009年发射以来,它已经观测到近20万个行星数据。美国宇航局的发布是在此期间观察到的最后一批数据。

随着219颗潜在外行星的新发现,开普勒的潜在外行星总数现已达到4034颗,其中2335颗已经得到证实。

开普勒科学家马里奥。马里奥·佩雷斯说,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并不孤独”,因为四年的数据表明像地球这样的行星是多么常见。科学界一致认为,新发现提高了人们对别处生活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理论上不应该存在的巨型行星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据英国媒体10月31日报道,天文学家惊讶地发现一颗“巨型行星”NGTS-1b围绕着一颗遥远而微弱的矮星运行。因为理论上,这个星球不应该存在

天文学家惊讶地发现一颗“巨型行星”NGTS-1b围绕着一颗遥远而微弱的矮星运行。

据报道,这颗行星的发现挑战了一个由来已久的理论,即这颗木星大小的行星不能在这么小的恒星附近形成。

据报道,NGTS-1b行星的半径约为其轨道恒星半径的四分之一。相比之下,木星的半径只有太阳的十分之一。据报道,NGTS-1b行星和恒星距离地球约600光年,位于鸽子星座。

皇家天文学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根据理论,岩石行星可以在小恒星附近形成,但是没有足够的物质可以积累形成木星大小的行星。

通常,行星被认为是由巨大宇宙爆炸留下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这些物质将围绕新生行星周围的圆盘旋转,最终形成一个行星。

行星NGTS-1b是由位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的“下一代凌星巡天”(NGTS)发现的。后来,欧洲南方天文台拉西亚天文台也观测到了这颗行星。

据报道,NGTS-1b行星是由位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的“下一代凌星天空调查”(NGTS)发现的。后来,欧洲南方天文台拉西亚天文台也观测到了这颗行星。据报道,该观测项目的名称是NGTS一号,因此这颗行星也被命名为NGTS-1b。“B”意味着它是围绕这颗恒星发现的第一颗行星。

这项调查使用了一组12个望远镜来观察天空,并检测来自恒星的光线是否变暗。如果来自恒星的光从地球变弱,这表明一颗行星正在恒星和地球之间移动。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国沃里克大学的贝勒斯说,NGTS-1b的发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完全的惊喜。在此之前,据我们所知,没有一颗巨大的行星围绕如此小的恒星运行。

贝勒斯的同事惠特利说:“尽管NGTS-1b是一颗巨大的行星,但它很难被发现,因为它周围的恒星非常小,发出的光也非常微弱。”

根据研究小组的说法,围绕行星运行的恒星被称为“M矮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这意味着将来可能会发现更多的巨型行星。据报道,这项研究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的科学杂志《月刊》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