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尔邦节典故(20篇)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每年伊历12月10日庆祝古尔邦。古尔邦节有什么祝福语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古尔邦节的祝福语带图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5202

文章

828

篇1:古尔邦节的由来以及象征意义 古尔邦节有什么影响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古尔邦节由来是易卜拉欣为向真主安拉表忠诚献祭自己儿子伊斯玛仪故事。其象征意义是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追求,并且要有敬畏、抑制私欲的大无畏精神。

古尔邦节的由来以及象征意义

由来:古尔邦节的由来跟民间传说有关,源于伊斯兰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故事。易卜拉欣对安拉并无比忠诚,敬拜安拉的他常以大量牛、羊、骆驼作为牺牲献礼,这还是小的,他的忠诚甚至可以献祭自己的儿子。安拉想检测一下易卜拉欣的忠诚,几次在梦境中默示他献祭儿子来表忠诚,易卜拉欣自然愿意,正当他准备下手时,安拉阻止了,用羊代替其献祭。

象征意义:先知穆罕默德继承了古尔邦节这一传统,可以看出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追求,有着敬畏穆斯林的大无畏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立冬的典故,立冬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往后还有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所谓的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咱们农明做农事活动的时候就需要看节气,而二十四节气就反应出了季节的变化,什么季节适合种植什么?这影响到了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有着自然规律的,都是有一定依据的。

立冬,说明秋天已过,冬天已来,天气转冷。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秋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在现在咱们的身边也经常会听到大家说,什么节气吃什么,今天2018年11月7日立冬了,那我们要吃点什么,是不是也要庆祝一下。一,立冬的习俗

以前立冬有几个习俗,贺冬、补冬、吃饺子、冬泳。

贺冬:

贺冬也称,“拜冬”,据书上记载,在古代就有这个风俗,每年到这个节日,人们都会换上新衣服,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补冬:

补冬很好理解,大家都知道,补品一般在冬天来吃才更好吸收,这个时候天气冷了,在我们南方可以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例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一些药材一起煲来增加药补的功效,当然药补方面要问这方面的医生或药店的专业人才懂。

吃饺子

有句流行的话“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其实这句话就像我们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天气冷了,耳朵总是在外风吹容易被冻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就是家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虽然没有什么根据,只是这样一个说法,但大家在这天都会吃饺子来庆祝一下这个节气。

冬泳

在我国多地,立冬这天,冬泳爱好者会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二、立冬吃什么

立冬,说明已是冬天,冬天是人身体养护的开始,食补在冬天。冬天是收藏的季节,也是农民一年之中可以停下来休息的季节,要养阳、藏阳,补肾藏精,养精蓄锐,为来年的身体健康埋下根基。

1.饮食方面,要多吃白色食物,白菜、白萝卜。

2.少吃咸多吃苦,适合的食物有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等。

3.进补。

羊肉汤:

冬天是食补最好的季节,可以补一些药材方面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挺好,羊肉甘温,冬季温补最宜。当归甘温、微辛微苦,甘,微苦可以适当潜藏相火。冬天吃一些羊肉温补一下,暖暖身体。

羊肉大葱馅饺子

羊肉性温,冬季常吃羊肉,能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同时还有补肾壮阳、补虚温中等作用。

立冬更加要懂得养生,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睡个懒觉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对于咱们在农村的朋友来说,冬天也是可以更好的休息,农作物在冬天比较少,不需要早出晚归的工作,天气冷可以早睡,适当的晚点起床,睡个舒适的觉。外出要做到防风寒,一早一晚温差大,防止感冒。冬天就要养好身体,春天一来又要忙农活了。立冬典故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不过,由于南方和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多以汤圆为主,加以甜酒、红糖,更加美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五子登科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五子登科是一个汉语词汇,出自《宋史·窦仪传》,文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民间故事: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五子登科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人们期望子弟都能像这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现在常用来作为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也比喻世俗追求物质满足。

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窦禹钧本人也在享八十二岁高寿后,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三字经》中也用“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来歌颂他,教导父亲要教子有方,孩童也要好好念书,将来能像窦禹钧的五子一样在科举中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唇亡齿寒的典故 唇亡齿寒的故事简介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唇亡齿寒讲的是晋献公要攻打虢国,将玉石和宝马当作礼物送给虞国来借路。于是虞国借了路,而晋献公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又剿灭了虞国的故事。

唇亡齿寒的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消灭虢国。可是想要消灭虢国的话,就必须先经过虞国。这个时候大夫荀息建议,把晋献公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晋献公一开始有点舍不得,但是苟息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于是晋献公便同意了苟息的计策。

果然不出所料,虞君看见礼物之后,非常高兴,答应借道。大夫宫之奇听说之后,赶紧阻止说:“不行啊!虞国和虢国就象牙齿和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但是虞君并没听宫之奇的劝说,还是借道了。宫之奇知道虞国灭亡的时间不远了,就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

果不其然,晋国军队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顺便又消灭了虞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歇后语来历和典故是怎样的?

全文共 135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句歇后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们常常用这句歇后语来比喻人多力量很大这个道理。其实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这个意思,而且已经被误传了千年。在这句话里面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臭皮匠”,那么原句是什么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句话的原句其实是“三个丑裨将,顶个诸葛亮”,这里的“裨将”是指在我国古代时期一种军队的头衔,比当时的将军的名号要低一等级的就叫做“裨将”。裨将一般是由都尉或是校尉升迁而至的,到达裨将军衔的就已经是可以参加军帐会议了,是在军事行动中辅助军队中统帅的重要助手。在我国的三国时期,哥哥阵营的军队中都是有设置这个军职的。如此说来“三个丑裨将,顶一个诸葛亮”的正确解释就是“即使是三个长得比较丑的裨将的智慧加在一起,也能顶的上一个诸葛亮的智慧了。”

对于后面误传后的”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来历典故有着两种说法。第一种说的就是有一次诸葛亮去动物做客,取的时候为了能够掂量下东吴的分量,于是就专门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像看看东吴到底有没有人能人能将这塔给造出来。这座宝塔建造的要求非常的高,单单塔顶上的铜制葫芦就有着五丈之高,在三国时期,一丈换成今天的米,差不多就是2.42米的样子,五丈那差不多就有12米的样子了,整个葫芦的重量就有四千多斤重。看到这里,孙权确实被难住了,孙权一时间急的是面黄肌瘦。后来在全国下令号召人才,寻到个冶匠,但是却又缺少个做葫芦模型的人。于是又在城门上贴起了招贤榜,但是过去了一个月了仍然是一点下文都没有。诸葛亮则是每天都跑到招贤榜下悠哉的踱步,高兴的摇着鹅毛扇子。

然而在那个城门口有着一个皮匠摊子,是三个皮匠一起在经营的。他们三个看上去都非常的普通,长相也不太好,而且还不识字,整天身上都有着一股子皮臭味,所以大家都叫这三个是臭皮匠。后来他们听说蜀国的诸葛亮在寻东吴人开心,于是心里很是不服气,于是哥们三个就凑在一起开始商议起来。后来他们足足花费了三天三夜的功夫,使用剪鞋样的方法将葫芦的形状给剪了出来。然后他们再使用牛皮作为材料,愣是一锥子一锥子的将一个大葫芦的模型给缝制出来了。在浇上铜水的时候,显示将皮葫芦埋进了砂里,这一着,果然就这么成功了。之后诸葛亮得到了铜葫芦浇好的消息后,立马就给孙权告辞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于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故事就这么出现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咱们在读小学的时候,语文书中的一篇名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是带兵准备渡江,然而江水太过于湍急,而且里面还有很多突出水面的礁石,一般普通的竹筏子和船只是很难过去的。如果选择强行渡河的话,那么打头阵的船只只会有一种结局,那就是触礁沉没。此时的诸葛亮也是一筹莫展了,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

后来快要天黑的时候,恰巧有三个做牛皮活的皮匠如果,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就献上了良策。他们告诉诸葛亮去买牛,然后让他们从牛的肚皮开始,将整张皮剥下来,然后封号切口,再让士兵往里面吹气。然后将这些牛皮全部绑在筏子的周围,做成牛皮筏子,这样一来,筏子与筏子之间就不会怕撞在一起了,而且又能够顺利的渡江。这件事后,”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句子就开始在民间广为的流传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娥皇女英的典故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娥皇女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权帝舜为妻。舜父、舜母和他的弟弟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因为娥皇女英的帮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后,娥皇女英成为他的妃子,后来舜去南方巡视,在苍梧死了。娥皇女英得知舜帝已死,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

古代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为妻。

汉代刘向所著《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这里说虞舜有两位妃子,她们都是尧帝的女儿,大妃名叫娥皇,次妃名叫女英。

《山海经》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山海经记载尧帝的两位女儿娥皇女英居住在洞庭湖。

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歌》中,对她们的描写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此处描写的是舜死去后,娥皇女英的愁苦哀思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夜白头典故 一夜白头说的是谁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被楚平王所杀,只有他逃了出来。楚平王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悬赏捉拿。伍子胥逃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那里盘查很紧,伍子胥过不去,满怀忧愁,一夜间头发全白,面貌变了,这才混出关去。

伍子胥生平故事

伍子胥生于周灵王13年(公元前559年),死于公元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名员,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本为楚国人,能知天文、晓地理,有治国安邦之策;能布阵调兵,披坚执锐,有指挥雄兵百万之才。

其父伍奢和其兄伍尚被楚平王杀害后,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迷而知反成语是怎么来的?迷而知反成语典故介绍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为大家带来“迷而知反”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典故,古代也是在发展中诞生出了很多成语,因为那个时候存在的字并不多所以需要用四字词代替一些意思。在三国时代就有很多成语诞生,迷而知反就是其中之一。曹丕登基后表现的非常不错,不会像曹操一样轻易动怒,而且还敢于承认自己错误,迷而知反就是在曹丕承认错误中发明的,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王朗传》注引《魏书》,时间是在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主人公为曹丕。原文如下:

车驾既还,诏三公曰:“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成戒。况连年水旱,士民损耗,而功作倍于前,劳役兼于昔,进不灭贼,退不和民。夫屋漏在上,知之在下,然迷而知反,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今将休息,栖备高山,沉权九渊,割除摈弃,投之画外。车驾当以今月中旬到谯,淮、汉众军,亦各还反,不腊西归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魏文帝曹丕撤退之后,下诏对三公说:“三代为武将,就成为道家所厌恶的人了。好战不休,古代就有完整的戒规。况且连续几年的水灾旱灾,人口减少很多,但征讨之事却多于以前,劳役之重超过以往,出兵不能歼灭敌人,退兵不能使百姓安定。屋漏在房顶,淋雨在屋内,然而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还可以称之为没有过错。现在将来停止征讨,让刘备安身高山,让孙权隐没九渊,将征讨之事暂时搁置起来。军队应当在这个月的中旬到达谯县,在淮水、汉水一带的军队也将各自返回,不能在此举行腊祭就要西归了。”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曹丕在诏书中所说的“迷而知反”,意为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这也是由曹丕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七月,曹魏与东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曹丕决定兴兵讨伐东吴。此举遭到包括王朗在内的众多曹魏大臣反对。《三国志?王朗传》载,王朗不仅曹丕不宜亲征,而且应该“宜敕别征诸将,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外曜烈威,内广耕稼,使泊然若山,澹然若渊,势不可动,计不可测。”不过,王朗及众多大臣的意见被曹丕拒绝,曹丕执意而行,轻率出兵,最终无功而返,陷入别动,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军。

大军回撤之际,曹丕向三公发布诏书,解释此次撤军的原因。非常有趣的是,这一次曹丕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用“迷而知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云泥之别的典故是什么?看完你就知道了!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云泥之别”的意思是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的区别,云就是指天上的云,泥就是指地上的泥,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有时也写作“云泥之差”。语出:1.北魏·荀济《赠阴梁州》:“云泥已殊路。”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逸民传·矫慎》:“仲彦足下,勤处隐约,虽乘云行泥,栖宿不同。”3.钱钟书《围城》:“她高高在上,跟自己的地位简直是云泥之别。”

云泥之别是中性成语,偏正式成语,可作宾语,近义词有:天差地别、云龙井蛙、天壤之别、天渊之别。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例句:

1. 现在的她,高高在上,跟自己以前的地位相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2. 看看中国的建设成本就会发现,钢铁和水泥的价格和英国相差无几,但工人的工资却是云泥之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泾渭分明有什么典故?发生在哪个地方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泾渭分明发生在西安市高陵区,因为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而泾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区有交汇,呈现出一清一浊的现象,是一种奇特的景观,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泾渭分明。

泾河和渭河交汇形成了一清一浊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泾河和渭河的含沙量是不同的,两者交汇后形成了互不相融的壮丽景观,也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界线,后来人们就用泾渭分明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界线,也形容人的一种精神品质。

泾渭分明景象出现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泾水和渭水两条河流源头不一样,流经的地区也不相同,只有两条不相同的河流相互交汇,才能碰撞出奇妙的景象。一条河流是无法形成这种奇观的,并且两者的含沙量是不一样的,这才是形成泾渭分明的必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先人后己什么意思?先人后己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先人后己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先考虑别人再想到自己,跟舍己为人的意思差不多。不过就目前来看,先人后己这个成语的使用率并不算很高,有些太偏冷门。那这次就专门为大家介绍下这个成语的意思和背后的故事,来帮助大家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它,而且先人后己的意思也不能理解,通过字面上就可以很好的解读出来。所以大家平时有机会也可以多多运用,反正肯定是没什么坏处啦。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许靖传》,时间是在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主人公是许靖。原文如下:

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阯,交趾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孙策东渡长江发动江东之战,不少人纷纷逃往交州避难。许靖坐在岸边,先将亲人、随从送上船,等到所有人都上了船,他才最后一个起身离开,在场的目击者无不赞叹。许靖来到交州后,交趾太守士燮对他非常敬重。

陈国人袁徽当时也在交州寄居,他在写给尚书令荀彧的信中说:“许靖是个英才伟士,其智略足以谋划国家大事。自从流离寄寓以来,他总是与士人们在一起,每当出现灾祸危难,他常常先考虑别人,然后才考虑自己,与所有人一起患难与共。他为人仁爱厚道,富有同情心,这些优点都有具体的事例证明,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袁徽在给荀彧的心中提到的“先人后己”意为先为别人着想,然后才想到自己。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出《礼记?坊记》中的“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说到许靖,就不得不先说一说著名的“月旦评”,这是由名满天下的豫州汝南郡两堂兄弟所主持的对当时人物或诗文、书画的一项品评活动,由于品评时间大都在每月的初一进行,故名“月旦评”。这对堂兄弟之一是弟弟许劭,另一位则是本文的主人公许靖。由此也足见许靖的名气。

许靖早年步入仕途,在汉灵帝时期就担任过尚书郎这样的职务。董卓专权期间,许靖又担任了御史中丞一职。由于担心受到董卓的迫害,没过多久,许靖便逃出洛阳,先后投靠豫州刺史孔宙、扬州刺史陈祎等人。后来他有来到了扬州郡会稽郡,与太守王朗成了莫逆之交。

孙策发动江东之战期间,许靖逃难至交州,深受交趾太守士燮器重,后来又受到时任益州牧刘璋的征召,前往蜀中并担任蜀郡太守之职。数年后,刘备发动益州争夺战,包围成都。许靖企图越城投降,但事泄被抓。幸好此时刘璋的心思都放在对付刘备身上,并未对许靖做任何处理。刘璋投降后,许靖便顺理成章归顺了刘备。

不过,益州争夺战结束后,刘备因鄙视许靖而不打算对他加以任用。幸好法正劝谏,刘备这才将许靖任命为左将军长史。许靖也逐渐成为蜀汉的一位名臣。

刘备为何瞧不起许靖这位大名士呢?《三国志法正传》载:“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这也就是说刘备认为许靖在关键时刻背叛旧主,毫无气节。其实这个想法非常可笑。且不说许靖越城是为了归顺刘备,属于义举,就连刘备自己也是数度背主,应当对许靖的行为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因为这件事而鄙视许靖,更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得饶人处且饶人出处,背后典故介绍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应该在很多地方都有听过“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虽然日常中被提起的比较少,但绝不会陌生。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意思是待人宽容,为自己留有余地,相信也是不少朋友为人处世的信条,在生活里如果能谨记此话,的确会帮到我们很多。不知道大家好不好奇,这句话背后的一些典故故事,以及出处,要是想了解看看的话,相信下文能给你带来答案,就不要错过啦。1、“得饶人处且饶人”出处

大家在观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总能听“得饶人处且饶人”到这句话。实际上如果追根溯源可以发现,这句话实际上出自打油诗《唾玉集》: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唾玉集》中关于“得饶人处且饶人”,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典故。相传这个打油诗,出自一个精通棋艺、云游四方的老道士。

相信大家都知道下棋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胜,所以就很容易产生争执,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矛盾。原本交情特别好的朋友,甚至也会因为下棋而矛盾丛生。

据说这位棋艺高明的老道士,每次与人下棋的时候都会故意让对方先走几步,这样即使他赢棋,别人也会心服口服。由于这位老道的棋艺十分高明,而且棋风也颇有大将之风,所以他深受世人的称赞。

据民间流传,老道士后来因病去世,但是在死前曾委托村人为他料理后事。但后来村民为他改葬时发现,老道墓中只存一件衣服。

后来这事逐渐传开之后,人们都认为这个老道并非凡人。目前,关于这个老道的记载,仅存于《唾玉集》中诗一首。2、自出洞来无敌手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这两句诗的大意为老道棋艺高明,诀妙、通神写出了老道在下棋的时候,总是能未卜先知并神机妙算。“一局曾经几度春”则是一种虚构写法,一局棋下了几年多不知晓,只有神仙下棋才能不知岁月。

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樵夫王质,在进山砍柴之后不知不觉就迷路了。当他兜兜转转之时却看到有人在下棋,于是他就直站在一旁观看。当下棋人一局终了之时,有人提醒他应该早点回家了。当他缓过神来却发现,木制斧柄早已经腐烂了。

当他匆忙赶回家时却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十分陌生,他的家也早已经不知去处。在一番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时间已经过去100多年。

正所谓“山中只一日,世上已百年”,而老道棋艺高明、棋风坦荡,恐怕也是那山中的神仙。老道经常下棋的石室山,后来被人们称为“烂柯山”,而“烂柯”又成为了围棋的代称。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就曾如是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实际上就是引用了这个典故。

笔者认为,《唾玉集》中的这首诗,每一句都大有来头并内涵深刻。“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前两句诗歌描绘出了老道棋艺高明,同时也写出了他如神仙一般,否则也不可能“一局曾经几度春”。

而“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出洞”二字说明老道来自神仙洞府,否则也不会拥有过人的围棋妙招。

最重要的是这位围棋高手,还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品性。“自出洞来无敌手”经过不断演化,后来变成了绿林好汉的口头禅。结 语

古代社会中出现的每一句俗语,其实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也有很多俗语是老百姓的期望,他们希望有一个类似于神仙的老者,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种道德标准,同时也是古代人做事的度量衡。

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老百姓,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都希望遵守和平相处的原则。但只要是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但是发生矛盾之后如何处理,才是证明一个人是否高尚的重要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尔邦节的来历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古尔邦节的由来: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在夜里梦见了安拉,并且受到了安拉的启示,要他到密那山谷杀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来考验他的忠诚。当易卜拉欣带着儿子到密那山谷,正要把儿子杀掉的时候,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对他的虔诚与敬畏,于是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了易卜拉欣之子的牺牲,这就是古尔邦节的来历。以后每年这一天,阿拉伯人民根据这一传说定期宰羊献祭,相沿成俗。

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时间是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也就是朝觐期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朝觐者要进行宰牲,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要在伊斯兰教历12月10到12日,这3天之内宰牲,逾期无效。我国穆斯林特别重视古尔邦节,该节日是日皆盛装参加会礼,游坟诵经、缅怀先人宴请亲友,有条件者宰牲。

我国新疆地区各族穆斯林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联欢,以示庆祝。现已成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云中白鹤什么意思?云中白鹤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309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公孙家族在三国时期的名声并不算很大,但他们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重要性,例如为其他国家输送了很多的人才。不过公孙家一般采取的策略都是首先要自保,并不是很着急的扩张,因为他们也知道敌不过曹操还有孙权,但也没少给他们惹过麻烦。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云中白鹤”就和公孙家族有关,公孙瓒家族被灭但是公孙度却一直活下去了,这中间到底是发生了哪些事情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邴原传》注引《邴原别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年间,主人公是邴原和公孙度。原文如下:

后原欲归乡里,止于三山。孔融书曰:“随会在秦,贾季在翟,谘仰靡所,叹息增怀。顷知来至,近在三山。诗不云乎,‘来归自镐,我行永久’。今遣五官掾,奉问榜人舟楫之劳,祸福动静告慰。乱阶未已,阻兵之雄,若釭弈争枭。”原于是遂复反还。积十余年,后乃遁还。南行已数日,而度甫觉。度知原之不可复追也,因曰:“邴君所谓云中白鹤,非鹌鹑之网所能罗矣。又吾自遣之,勿复求也。”遂免危难。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后来邴原想要返回家乡,便来到了三山一带。孔融写信告诉他说:“谁会在秦国,贾季在翟地,咨询仰俯都不是地方,叹息和怀念与日俱增。前日知道你南下,并已经到了三山。《诗经》上不是说‘他从镐京归来,我们分别时日已久。’现在我派五官掾奉命慰问船人舟楫的劳累,请告诉我你最近是否安好。如今动荡的局势并没有结束,拥兵自重的群雄们就像下棋的人一样,都千方百计想要取胜。”

看完孔融的信后,邴原便重新回到了辽东。又过了十几年,他才逃了回来。他南下数日后,辽东太守公孙度才得到消息。公孙度知道无法将邴原追回来,便表态说:“邴原君就像是在云雾间飞翔的白鹤一样,不是捕鹌鹑的网能够网罗的。而且是我自己让他回去的,不要再追他了。”邴原这才免于危难。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故事,便是公孙度口中的“云中白鹤”,以为飞翔在云间的白鹤,比喻气质高洁、不堪庸俗的人。这也是由公孙度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邴原的汉末名士,因天下大乱而逃到了辽东,受到公孙度的器重。但邴原认为公孙度并非自己心中的明君,便悄悄逃走。对此,公孙度的态度非常明确,将邴原比喻为“云中白鹤”,自嘲为“鹌鹑之网”,让邴原平平安安返回了故乡。

众所周知,在汉末有两大公孙家族,一个是幽州的公孙瓒家族,另一个则是辽东的公孙度家族。与前者相比,公孙度家族在实力上明确不济。但为何公孙度家族能占据辽东半个世纪之久,而公孙瓒家族却昙花一现,三族被灭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用现在的话说,公孙度家族用的是韬光养晦的策略,尽量不惹事,既不得罪其他割据势力,也不打压自己地盘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以礼相待。而公孙瓒家族的做法却完全相反。

《三国志•公孙瓒传》注引《英雄记》说:“瓒统内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穷苦之地。”《后汉书•公孙瓒传》中亦云:“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同时,公孙瓒在根基并不稳定之际便开始疯狂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与袁绍、曹操等割据势力为敌,结果遭遇惨败,才落得三族被灭的下场。

一句话,韬光养晦总比锋芒毕露的结果要好得多。尤其是自身实力并不强大之时的锋芒毕露,其结果往往是自取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缘木求鱼的故事 缘木求鱼的典故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缘木求鱼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国国君齐宣王想动员军队去攻打其他国家,用武力一统天下。孟子听后就劝他放弃武力,采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对齐恒王说:“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缘木求鱼’,结果肯定是徒劳无功,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造成祸害”。

缘木求鱼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是"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沿着;木:树干、树木,意思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用来比喻做事情方式或者方法不对,后果就是徒劳无功。

缘木求鱼是一个贬义词,近义词是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南辕北辙、抱薪救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马首是瞻”由什么典故而来?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马首是瞻”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讲的是春秋时期,晋悼公联合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晋国荀偃想早点发动总攻,向联军将领要求: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后来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马首是瞻”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

【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典故

春秋时期,秦国十分强大,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引起了众诸侯国的强烈反感。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

诸侯联军的中军帅是晋国的荀偃。他原先估计,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肯定会惊慌失措,战争很容易取胜。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并不齐心,士气也很低落,秦国得知这些情况,所以一点也不怕,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

看到这种情况,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天亮鸡一叫,我们就准备出发,各军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阵。作战时,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觉得他太专横了,很反感。下军帅栾黶说:晋国从来就没有下过这种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国,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马头可要向东,回到我们晋国去。

其它诸候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全军顿时不战自乱,荀偃眼看无法挽回,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人之师表什么意思?人之师表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荀彧和荀攸都是曹操身边非常重要的谋士,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两人虽然都为曹操效力,但加入曹操的时间荀攸晚了很多。但荀攸的作用一点不比荀彧低,而且曹操能战胜袁绍统一北方荀攸更是大功臣之一,所以曹操对荀攸一直都非常看重,也叮嘱曹丕一定要尊重荀攸。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人之师表”,就和曹操、曹丕还有荀攸三人有关。其实荀攸心中还是有个“汉”字,但天下形式却再也容不下这个汉室王朝了。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荀攸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之前,主人公是荀攸。原文如下: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荀攸行事周密谨慎,经常能想出奇妙的计策。随同曹操外出征战期间,多次秘密献出良策,但一般人都不知道计策的具体内容。曹操经常夸赞荀攸说:“荀攸外表愚钝、怯懦、文弱,内心却睿智、勇猛、刚强,而且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功劳,智可及,愚不可及,即使是颜子、宁武这样的人物也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当时,魏文帝曹丕尚在东宫担任世子,曹操对曹丕表示:“荀攸无论文章、道德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物,你应当用最高的礼节对待他。”后来荀攸生病,曹丕去看望他,独自跪倒在床前,足见对他的尊重。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曹操口中的“人之师表”,意为无论文章、道德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物。这也是由曹操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荀攸是曹操谋士群体当中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此人早年已在汉末朝廷任职,曾力劝何进诛杀宦官,后来又与何颙一起密谋铲除董卓,可谓一代名士。虽然他加入曹操集团的时间要远远晚于同族的荀彧,但在曹操集团的地位却与荀彧不相上下,与荀彧一起被称为曹操的“谋主”,可见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不过,与荀彧的事迹大都见诸于历史记载不同,荀攸为曹操所献出的计策却大都不见于史册。究其缘由,是因为荀攸的好友钟繇在撰写这方面记载时意外病逝,所收集的资料后来也全部遗失,使得后人难以知晓荀攸在谋略方面的奇思妙想。

为此,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还责怪钟繇说:“攸亡后十六年,锺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难?而年造八十,犹云未就,遂使攸从征机策之谋不传於世,惜哉!”意思是说荀攸去世后,钟繇有十六年的时间来撰写荀攸的事迹,可他实在是太懒了,以至于荀攸的事迹未能流传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出榜安民什么意思?出榜安民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56 字

+ 加入清单

张飞给世人的感觉,可能一直属于一位有勇无谋的莽夫,其实张飞并非没有谋略,而是我们忽略了他的智慧。张飞的确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在刘备还有关羽的影响下,多多少少还是掌握一些基本兵法的。而且张飞如果真的行事鲁莽做事从不动脑子,根本就不可能从早年的叛乱当中活下来。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一个成语背后的典故,就体现了张飞的谋略,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发生在益州争夺战期间,主人公是张飞和严颜。原文如下:

张飞杀到巴郡城下,后军已自入城。张飞叫休杀百姓,出榜安民。群刀手把严颜推至。飞坐于厅上,严颜不肯下跪。飞怒目咬牙大叱曰:“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严颜全无惧色,回叱飞曰:“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飞大怒,喝左右斩来。严颜喝曰:“贼匹夫!砍头便砍,何怒也?”张飞见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严颜感其恩义,乃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时值凤雏庞统在落凤坡意外身亡之后,刘备连忙调集驻扎荆州的诸葛亮、赵云和诸葛亮等人入蜀参战,张飞奉命率部进攻由蜀中名将严颜把守的巴郡,严颜知道张飞骁勇善战,不可贸然出战,因此坚守不出。张飞发动数次强攻,均未能奏效。此后,张飞想出了一条妙计,故意宣称夜间从小路偷袭严颜。严颜派出的奸细将这一消息告诉严颜。严颜信以为真,率部出城埋伏,结果被反遭张飞伏击。两人交战十多个回合后,严颜被张飞生擒活捉,巴郡自然也落入了张飞手中。张飞进城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叫休杀百姓,出榜安民”。

所谓的“出榜安民”,意思就是张贴告示,安抚民心。这句成语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

张飞生擒严颜的故事,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见于《三国志•张飞传》:“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将这段历史记载与小说做对比可以发现,小说中的情节与历史记载是非常相似的。不过,说到历史上严颜的结局,却与小说有着不小的差别。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严颜被张飞招降后,“凡到之处,尽是严颜所管,都唤出投降……自是望风归顺,并不曾厮杀一场。”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事情却并非如此。

尽管《三国志•张飞传》中说“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但在刘备夺取益州后,严颜却不见了踪影,后来无论是刘备称王还是称帝时,群臣中都没有严颜的名字。这就出现了多种可能,或许严颜的这个“宾客”头衔只是挂名,而严颜本人从此离开军营,从此回到乡间隐居。总之,严颜并非在刘备阵营担任任何职务,要不然凭他原本的太守身份,刘备是不可能不给他安排一个职务的。从这个角度看,张飞义释严颜后,严颜究竟发挥过多大的作用,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有哪些?

全文共 1115 字

+ 加入清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是孙权的典故、刘裕的电故、宋文帝的典故、后魏太武帝的典故、廉颇的典故。该词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名作。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表示出作者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一败涂地,王玄漠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直追到长江边上。“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字,他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筑了一座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词。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器宇轩昂什么意思?器宇轩昂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17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刘备在决定收刘封为义子时,关羽是不怎么高兴的,因为关羽此前在蜀汉的地位就是仅次于刘备,如果这时候刘封突然成了刘备的义子,那既然是大哥的儿子,关羽的地位自然就跟着下滑了一位。关键是刘封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虽然能力还算比较出众,但得失心太强,最后还因为不出兵营救关羽被刘备给赐死。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器宇轩昂”就跟刘封和关羽有关,他们俩之间的矛盾究竟是如何爆发的呢?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发生在刘备在击败曹仁夺取樊城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刘封和关羽。原文如下:

且说玄德大获全胜,引军入樊城,县令刘泌出迎。玄德安民已定。那刘泌乃长沙人,亦汉室宗亲,遂请玄德到家,设宴相待。只见一人侍立于侧。玄德视其人器宇轩昂,因问泌曰:“此何人?”泌曰:“此吾之甥寇封,本罗侯寇氏之子也;因父母双亡,故依于此。”

玄德爱之,欲嗣为义子。刘泌欣然从之,遂使寇封拜玄德为父,改名刘封。玄德带回,令拜云长、翼德为叔。云长曰:“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玄德曰:“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乱之有!”云长不悦。玄德与单福计议,令赵云引一千军守樊城。玄德领众自回新野。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派曹仁进犯新野,遭到刘备的迎头痛击。在谋士徐庶的协助下,刘备又夺取了樊城。此后刘备见到樊城县令刘泌的外甥寇封,满心欢喜,便将其收为义子。不料此举却遭到关羽的反对。关羽认为刘备已有亲子刘禅,没有必要再收一个义子,并说日后必将生乱。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器宇轩昂”, 意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刘封原名寇封,是刘备的义子,小说中的这个描述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不过,小说中所言的当时刘备已有儿子刘禅却并非历史的真相。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这也就是说历史上刘备将刘封收为义子时,刘禅尚未出身。因此,所谓的关羽不满仅仅是小说家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相。

那么,小说家为何要虚构关羽不满这一情节呢?主要还是为后来的情节做铺垫的。因为在小说第七十六回关羽派廖化来到上庸求救时,孟达对刘封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这样导致了刘封的见死不救,直接将关羽送上了绝路。

从小说的这段虚构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在故事前后呼应这一问题上处理得非常细致和周到,显示出作者的超强功力,这也非常值得有志于小说创作者学习和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