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近代史

近代史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近代史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近代史问题。

分享

浏览

5556

文章

129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

(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也是导火线)。

(2)斗争中心:北京(前期)上海(后期)

(3)主力:学生工人(6月初)

(4)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结果:取得初步的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8)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并起了巨大的作用。)

2.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

(3)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成立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5)中共一大(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日关系专题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一)、卢沟桥事变

1、背景:

①日军侵占东北后,企图占领华北②卢沟桥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唯一通道③军事必争之地

2、经过:

①日军制造借口,无理要求进入宛平搜查②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城③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3、结果:

全国性抗战爆发。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平津相继沦陷。

(二)、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2、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

(三)、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

1、淞沪会战

①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②中国首都南京陷落;

③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2、南京大屠杀

①时间:1937年12月~1938年1月;

②地点:南京;

③日军罪行:屠杀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以上

3、血肉筑长城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的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战线上攻击日军。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正面战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对于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敌后战场:抗击侵华大部分日军和全部伪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起了决定性作用

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的结果

原子弹的战略轰炸,加速日本法西斯灭亡

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的歼灭性打击

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支持

基本条件:得道多助,世界上各种正义力量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5、历史意义:

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6、中日关系展望

中日是亚洲重要国家,处理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未来中日关系应是和平共处,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编辑推荐:中日关系专题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光绪帝时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目的: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甲午年:1894)

2、战役:黄海大战,致远舰(邓世昌)--日本吉野号(2)辽东战役(旅顺大连)(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4月李鸿章、伊藤博文)

4、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标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产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侵略程度更深一层,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5、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台湾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经割让给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是说颐和园里还在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清王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之民族意识觉醒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欧弗莱区在《列强对华财政控制》一文中论证义和团运动时说:"关于它兴起的原因,劳顿引证了义和团领袖于栋成所发布的一个布告,布告写道: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自道光以来,夺取我们的土地,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债台如高山;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由这段布告看来,义和团的兴起虽然最初发生于幻想,但很明显的还是民族精神的觉醒。"美国驻华特使柔克义致海约翰信中说:"赫德爵士认为,义和团起义是中国摆脱外国人的束缚,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所显示出的热情和能量使八国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将军感慨万端:"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英国哲学家罗素也在《中国问题》中说,一旦怯弱温和的中国人的热情被激发,也可能变成世上最轻率的赌徒。而1949年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书上的评价显然带有毛泽东的个人色彩: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失败证明,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没有人民革命的胜利。

中共认为,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民国的反廿一条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三大群众性民族主义运动,其中五四运动主要为反帝国主义政治主权侵略,而义和团运动和五卅运动则是反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侵略的运动,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

编辑推荐:义和团运动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之东南互保与辛丑条约

全文共 1205 字

+ 加入清单

在清政府尚未向各国宣战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即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两宫不测,当由李鸿章作总统支撑局面。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而清朝皇室逃往西安途中,就已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9月7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中外势力的联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同时,清政府派庆亲王奕劻及李鸿章为全权特使,与各国和谈。

1900年10月,李鸿章抵达北京,向八个占领国展开谈判。当中俄国志在另约取得中国的东北;德、法、日、意皆有瓜分中国领土的想法;但英、美则以商业为重,希望保持在华的贸易利益,对俄国的扩张存有戒心,故此反对各国的领土要求。李鸿章从国际法上,提出义和团为叛逆,皇室之前的宣战诏令是被挟持之下发出;不承认中国与十一国交战;事件是外国派兵来华助剿叛乱。故此各国无割地的理据,而中国则只有赔偿军费的义务。最后达成的《辛丑条约》的正式名称,亦只是一个中国与十一国之间的赔偿协定(SettlementProtocol),而并非交战国之间的正式和约(PeaceTreaties)。至今,西方国家仍然以"拳民暴乱"(BoxerRebellion),来称呼整个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事件。

1901年6月11日,清廷下诏,停止外侨被"戕害凌虐"的以下45个城镇文武考试五年:山西省太原府、忻州、太谷县、大同府、汾州府、孝义县、曲沃县、大宁县、河津县、岳阳县、朔平府、文水县、寿阳县、平阳府、长子县、高平县、泽州府、隰州、蒲县、绛州、归化城、绥远城;河南省南阳府、河内县、郑州、光州、陈州府;浙江省衢州府;直隶省北京顺天府、保定府、永清县、天津府、顺德府、望都县、获鹿县、新安县、通州、武邑县、景州、泺平县;东三省盛京、甲子厂、连山、于庆街、北林子、呼兰城;陕西省宁羌州;江西省鄱阳县;湖南省衡州府。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给予总计4.5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史称"庚子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这个数目的意味着要向每个中国人惩罚一两白银。赔款的总值按当时银价,约为3亿330万美元。这笔赔款金额过于庞大,后来美国改变策略,主动退还了部分赔款,应付赔款2444万,美国将当时尚未付足的1078万从1909年1月起退还帮助中国建立海外留学教育系统以培养亲美势力。最初称为"清华学堂",为留美预备学校,即后来清华大学的基础,成为后来中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之一。英国后来也退还了部分赔款。

编辑推荐:义和团运动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及其启示

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近代中国社会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消极的代表中国的沉沦,积极的表示中国的崛起。首先,在社会性质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享有完全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次,在社会矛盾上,从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一方不仅有地主阶级,还有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仅有农民阶级,还有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都担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第三,在革命性质和任务上,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第四,在阶级结构上,从原来单一的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结构变为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化。第五,在经济结构上,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展为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第六,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从原来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沦落为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东方弱国。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外交上也备受列强欺凌,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就是明显的例证。第七,外交和国防观念逐步更新。外交上从原来的闭关自守逐步走向世界,由夷夏之防逐步转变为中外平等交往,国防观念也发生了由重陆轻海到海陆并举的转换。鸦片战争之前的很长时期内,历代封建王朝只注意边防,防范周边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对中原以农耕为生的汉族的侵扰,对东南部的大海依为天然屏障,很长时期内未加设防。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主要从海上入侵,清朝海防薄弱,水师装备陈旧简陋,根本无法与船坚炮利的列强匹敌。中法战争中,陆战取胜,海战失利,法舰得以横行海上,封锁台湾,对中国构成很大威胁。此后,清政府加快海防建设,体现了由忽视到重视海防建设的变化。第八,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第九,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变。由原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

百年巨变给我们以诸多启示: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体系

全文共 2027 字

+ 加入清单

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存在的条约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条约关系。表面上看,这些条约具备了国际法的各项要素和细节要求。实际上它违背了近代国际法的本质要求--签约国双方或各方的平等关系。在近代,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成为列强干预和控制中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些条约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文化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一种庞大体系。我们把它称为不平等条约体系。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842年至1860年为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南京条约》的签订开始了这个体系的形成过程;该约又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一起构成了不平等条约体系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三块奠基石。通过这三个条约,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法美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如下权利:霸占中国领土权、五口通商权、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华传教权、口岸租地权。这些权利构成了外国在华特权的最基本的方面,尔后所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种种特权不过是上述权利的延续、派生和补充。鸦片战争结束后14年,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1858年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俄《瑗珲条约》,1860年的中英、中美、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列强从中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条约特权,大块割取中国领土权(沙俄割占了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英国割去了九龙司);增开商埠权(增开南京、汉口、天津等11个商埠,使条约口岸从沿海向长江流域扩展);外国公使驻京权;外国军舰在中国领水巡逻权;鸦片贸易合法权;外国公使在内地租屋买地权;贩卖华工权等。

1860年至1919年为扩大期。在这个时期,除英法美俄等国外,又有更多的国家跻身于这个体系之中,总数达20多个国家。扩大期的60年中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阶段。19世纪60~90年代是第一个小阶段,在这30年中,中外关系相对平静,除了1884~1885年爆发的中法战争外,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中外战事。因此这一时期没有出现影响全局的条约,但"局部性"的条约却层出迭起,如《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法新约》等。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步入第二个小阶段,这一时期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一个空前的屈辱和约,它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领土的大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辽东半岛后经俄、德、法三国干涉赎回);外交的大失败(一直作为中国屏障的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财政的大出血(中国对日赔款2亿两白银,后又加上3千万两"赎辽费");主权的大出让(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成为新辟的口岸);经济的大损失(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还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仅在1893年3月到6月的短短时间里,列强便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约一半省区相继划分成各自的势力范围。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一个条约,列强通过这纸条约得以实现了对中国的野蛮的政治奴役、经济掠夺、军事监督和文化侵略。这个条约使中国的主权严重丧失,经济上帝国主义的残酷勒索使中国的经济几近崩溃,军事上中国的国防能力遭到全面限制,思想文化上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意识遭到摧残扼杀。这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袁为满足自己称帝的野心,不惜以整个国家为代价,接受了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不平等条约体系在中国存续的第三个时期,即修订期。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基础开始动摇,列强被迫修订这个体系的若干内容,开始部分放弃在华的条约特权。二是这个时期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虽然发生了动摇,却没有被摧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受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压迫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甚而,不平等条约体系在20世纪30~40年代又两度得到加强。一次加强是伴随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而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同中国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政府、汪伪政府等签订了一系列企图变中国为日本独占殖民地的条约。"七七"事变前,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也同日本签订了一系列妥协投降条约。第二次加强是伴随着美国对中国侵略的加深而来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支持蒋打内战,美蒋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空前出卖国家主权。但历史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条约体系的两度强化并不能改变其在中国日益缩小的命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其第55条宣布:"对于国民党政府所订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待过去所签订的条约的严正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旧条约体系的瓦解,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新条约时代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中国。他们因为热切执行德皇威廉二世7月2日发布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威廉二世的这段讲话是对5世纪匈奴入侵欧洲的回忆。後来这段话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人借用来贬损他们的德国敌人。德军因四出掳掠,而倍受批评。

俄国除了与随联军进攻北京外,更另外从南北两路派二十余万人进占中国东北。北路俄军8月攻占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9至占领吉林省城吉林;南路8月占据营口,10月占领沈阳,10月6日两军会师,占据了东北全境。

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为锡克兵)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⑴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为《新青年》。

⑵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

⑶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⑷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⑸主要内容:①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主要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了十月革命。)

⑹评价:①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②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人民的抗争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⑴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背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中走私鸦片。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一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二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三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②经过: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③评价: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⑵左宗棠--收复新疆:

⒈新疆危机:1865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英俄支持阿古柏,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2.收复新疆:①背景:面对新疆危机,李鸿章主张加强东南海防,保东丢西,左宗棠主张东西并重,收复新疆。的

②过程: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1881年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③结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⑶邓世昌--黄海大战

是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1894年9月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率全舰官兵英勇抗敌,最后壮烈牺牲。(换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⑷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共同的精神:大无畏的、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鸦片战争1840—1860年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1、鸦片战争(1840-1860年)

⑴、中英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原料产地,维护鸦片贸易。

②.鸦片战争前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输出鸦片最多的国家是英国。英国鸦片输入的危害:①经济上改变了中国贸易"出超"有利地位,使人民负担加重;②政治上更加腐败;③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

③.林则徐禁烟措施及意义(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措施:A.限令外商交出全部鸦片。B.整顿海防,加强战备,编练水勇。C.组织编译《四洲志》。D.封锁英国商馆,迫使外商交出全部鸦片。E.1839年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②虎门销烟的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振奋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壮举。

③评价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

⑵、战争经过:

①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

②.道光帝先派琦善为钦差大臣与英军谈判,结果英国强占香港岛。后又改派弈山,他奉行"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方针。

③.中国军民的抗英斗争:林则徐和邓廷桢坚决抵抗,关天培(虎门)、葛云飞(定海)、陈化成(吴淞)等将领牺牲;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在牛栏冈痛击英军。

④.鸦片战争清朝战败原因:清朝政治腐败,军事、经济落后,没有发动广大群众;英国国力强大,政治、军事、经济先进。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五次战争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⑤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三次侵华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局部侵华。1937年七七事变,侵略平津(华北),全面侵华。1937年八一三事变,侵略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全面内战的爆发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谈判原因:人民--人民反内战情绪高涨;

国民党--①.为了进一步赢得备战的时间(最主要),②.欺骗舆论和人民,掩盖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

共产党①.为了戳穿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最主要)

毛泽东应该赴重庆谈判吗?为什么?答:应该去。去了就能用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谋求和平的,是代表人民意愿的,同时也能有力地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进一步在政治上获得主动,以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全面内战战争性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战争。

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

背景:民众渴望和平,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国民党坚持内战,想独裁统治

共产党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等

结果:双方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对于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影响:中共表明了和平的诚意,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蒋被迫同意和平建国,若发动内战则会陷入被动

2、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思想:大量印发蒋介石编写的《剿匪手本》军事:在美国政府支持援助下,占领战略要地镇压民主:镇压上海各地民众游行示威

3、内战爆发

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当时,国民党在军队、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占优势,毛泽东为什么说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答: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中共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蒋介石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

人民解放军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集中兵力达运动战

结果:半年多时间内,解放军歼灭大量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一、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中央所在地--陕西延安举行

主要内容:①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③大会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七大意义: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头投降原因:1)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国际);2)苏联政府发表对日宣战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军(国际);3)中国抗日军民展开大规模反攻(国内)。

投降: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②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③1945年9月9日,中国政府接受日本递交的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从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归祖国)。

抗日战争意义:1、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3、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台儿庄、百团大战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一、血战台儿庄时间:1938年春背景:中国军队为了保卫徐州,组织徐州会战

指挥:李宗仁结果:大败日军,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血战台儿庄意义: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二、百团大战时间:1940年8月目的:为粉碎日军围攻指挥者:彭德怀主力: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

目标:袭破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百团大战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

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正面战场:国民党:血战台儿庄敌后战场:共产党:百团大战众志成城:人民大众抗日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起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背景(原因):1.袁世凯卖国独裁破坏共和(政治)2.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经济,根本原因)3.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旧思想产生激烈碰撞,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知识分子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选国民思想才能救中国(思想文化,直接原因)

背景:1.辛亥革命后,民主专制没有真正实行2.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在思想界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进步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的新出路

主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创办《新青年》旗帜:"民主""科学"

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口号:打倒孔家店

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巨匠;《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特点是深刻批判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影响是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局限性:1.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2.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

对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白话文的意义:有利于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

近代化特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文化,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同时救亡图存贯穿其中

感悟(结论):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②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③国家独立、政局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1、中共七大:(1)背景:抗日战争前夕。

(2)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3)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

题。

(4)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5)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1)原因:①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

支持;

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

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家和广大华侨的支持。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3)意义:①国内: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

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

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

(4)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背景: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企图占领华北。1936年,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式十分危急。

2、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3、经过: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从此,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结果: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

5、影响:①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③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二、南京大屠杀

1、背景: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中国战败,上海沦

陷。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②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概况:六周以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3、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表决规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难者国

公祭日。

4、原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第八课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推举为"总理".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又称辛亥革命.

3、1911年12月,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就职;但后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

4、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活动的兴起:背景--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标志: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创办《新青年》杂志.两大旗帜--"民主"与"科学".

2、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4、李大钊在十月革命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赞扬十月革命,还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经济、社会生活、科技与思想文化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㈠张謇是清末状元、实业家,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兴办实业,创办了大生纱厂。

社会生活变化(民国社会习俗变化):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㈢詹天佑在京张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出色地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形路轨。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㈣侯德榜:清末著名化学家、制作纯碱的先进工艺"侯氏制碱法"、著有《制碱》一书。

㈤魏源:清末爱国思想家。生活在鸦片战争期间,著有《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著名思想。他的思想为洋务运动所用。

㈥严复:清末著名思想家,生活在戊戌变法时期,译著《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进步思想,激发国人向西方学习,"自强保种",救亡图存。他的思想为戊戌变法所用。

㈦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①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②1904年,清政府颂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清政府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开始了近代教育的大改革。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