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史迹

史迹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史迹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史迹问题。

分享

浏览

997

文章

17

北京上庄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庄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坐落在海淀区上庄镇翠湖水乡旅游渡假区内,占地面积22亩。建筑风格为砖木结构仿清四合院格局,重檐彩绘,回廊琐窗,具有浓厚的传统园林风格。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是一家专题史迹陈列馆,集文物收藏、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功能为一体,同时还具备集休闲、娱乐和餐饮为辅助和综合功能,为顾客提供服务。纳兰性德生前曾在上庄生活、居住,死后就埋葬在这里。他的父亲明珠在清代康熙年间,任武英殿大学士达十年之久。纳兰性德身为红楼朱邸中贵公子,却品行高洁,勤奋好学,有多种著作传世。他是拥有读者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清代词人。馆内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实物全面展示了纳兰性德的生平与创作,反映了近百年来纳兰研究的各方面学术状况,展览力求学术性、观赏性和地方特点的统一。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毗邻几百亩的翠湖水面,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景色怡人。是人们远离喧闹的都市,休闲、渡假、观光的好地方。

信息来源: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上庄地区:北京市海淀区辖乡。1961年设上庄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区境最北部。面积39.8平方公里,人口1.3万。辖东马场、上庄、白水洼、前章树4个村委会和西郊农场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机械厂、选洗毛厂、包装厂。种植、养殖、林果三业并举。清代大学士明珠墓、纳兰性德墓和双塔故城遗址、辽金遗物铁铸牛均在境内。。

展开阅读全文

石龙公园史迹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石龙公园史迹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龙中山纪念堂位于石龙镇中山公园内,GPS坐标:北纬23°0646.3",东经113°5107.4",海拔高程5米。

纪念堂坐北向南,为二层砖木石结构,后改钢铁金字架。长42.2米,宽26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纪念堂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1934年由石龙乡民集资兴建,1937年落成。

1925年2月,为讨伐盘踞在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了第一次东征,因石龙水陆交通发达,商贸繁荣,靠近广州,孙中山带领东征军进驻石龙并把大本营设于石龙,多次来到石龙指挥作战。在第一次东征中,东征军击溃了陈炯明的军队,但此时广州发生了杨希闵等军阀的叛乱,东征军不得不回师广州,结束了第一次东征。期间孙中山于1925年3月因病去世。孙中山与石龙人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他逝世后,石龙人民为缅怀他的革命业绩,把石龙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1929年,把9条小街道扩宽并更名为中山路。1934年,石龙建五条马路,略有余款,遂决定兴建中山纪念堂,边筹款边建筑,由石龙罗平记主持。1937年建成中山纪念堂,共有二层,可坐1300人,内设一大舞台,其规模为当年全国县乡(镇)级孙中山纪念堂罕见。抗战胜利后孙中山纪念堂改作石龙中学礼堂。1950年石龙解放后重修,曾经改建为石龙影剧院。

2008年4月,中山纪念堂遗址所在中山公园被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10月,包括中山纪念堂在内的石龙中山公园史迹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龙镇:亘古美丽的东江迤逦而下的北干流与南支流交汇一处,形成一河三埠的风水宝地——石龙石龙北靠广州,南临深圳,毗邻香港,距广州69公里,深圳78公里,历来都是东江水运的重要港口。石龙己有800年的悠久历史,自宋代开始这里有人定居。由于东江穿境而过,航运极为便利,石龙在明末清初就己是岭南重镇。在以水路为主要运输渠道的年代,石龙己经成为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咽喉之。

展开阅读全文

嘉义市史迹资料馆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嘉义史迹资料馆位于台湾嘉义市的嘉义公园内,两栋建物乃日据时期嘉义神社附属的斋馆及社务所,嘉义市史迹资料馆列为市定古迹,其创建于1943年,斋馆是前往神社祭祀前斋戒和准备的地方,而社务所为神社行政管理办公处。

史迹数据馆内以新旧图片对照和多媒体互动,呈现出嘉义历史文化发展变迁,还有各级学校当年校歌,市立古迹建筑之美。史迹馆有两栋建筑物,属于日本“书院造”的建筑形式,屋顶属“入母屋式”形式,类似中国传统的歇山顶,其屋檐、屋脊、破风、垂脊、正脊均使用日式之建筑元素。屋身外壁之上端有船形斗拱,下半部采“真壁”形式。台基为低矮干阑式作法,门窗方面采横拉门,只有少数属推拉门;窗则有玻璃横拉窗固定格栅窗、固定格栅加横拉玻璃窗,以及纸横拉窗等四种。斋馆、社务所、手水舍,祭器库等,是日本留下的居住文化代表,且祭器库有混凝土模仿木作建筑的外墙,较为特殊。斋馆建积267平方公尺,社务所建积208平方公尺,两栋建筑物之间有通廊相连,若以中央通廊为连系轴,则形成颇具规模的整体空间,艺术表现优雅,工艺参考价值。日式“书院造”木构造建筑,富独特性,构造精美,艺术表现优雅台闽地区十分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金正淑同志革命史迹馆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金正淑同志革命史迹馆坐落在鳖山德山麓。

于主体63(1974)年10月开馆,重建于主体71(1982)年9月,补充和完备史料。

金正淑同志革命史迹馆内有16间陈列室,系统地展出了说明尊敬的金正淑同志一片丹心忠于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光辉生涯和业绩、为革命同志和人民献出一切的高贵品德的史料。

朝鲜南浦市

金正淑(김정숙,1917年12月24日-1949年9月22日),本名金贞淑,朝鲜咸镜北道会宁市人,朝鲜独立运动家和政治家,共产主义革命家。是朝鲜著名的抗日女英雄,亦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创建人金日成的妻子 。原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国防委员会主席、朝鲜人民军最高统帅金正日是其长子。现任朝鲜第三代领导人金正恩的祖母。

展开阅读全文

马圈子抚顺解放斗争史迹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景区介绍】

1946年7月内战爆发后,马圈子乡做为当时的游击根据地,是沈抚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沈抚县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带领“基干三团”先后粉碎了-军队对我解放区的五次大扫荡,赢得了沈抚地区解放斗争的胜利。如今,这里已成为抚顺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在这里参观鹿圈山革命公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参观县委县政府遗址感受当年艰苦的斗争环境,参观翟政委就义地感受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现场再现马圈子阻击战、西川领大捷等战争场面感受今天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到当年老百姓家中听红色历史故事感受当年军民鱼水之情。

【地址】抚顺县马圈子乡

【电话】024—54043043

信息来源:抚顺人民政府网

展开阅读全文

仙都黄帝史迹展览馆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仙都黄帝史迹展览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缙云仙都黄帝史迹展览馆1995年被命名为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的特色是黄帝文化,在宣教工作中逐步创立了具有仙都景区特色的一套爱国主义宣教模式。从特有的角度,不断充实和丰富教育基地的内涵,以此来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通过对原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改造、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充分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极大地发挥了展览馆的辐射带动作用。仙都黄帝史迹展览馆建成已有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设施设备已有破损、内容已显陈旧。2013年,仙都管委会对黄帝祠宇进行大整修,对展览馆也进行重新布置,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充实和修改。多次召集黄帝文化专家进行讨论研究,对布置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展示内容分六大块,第一部分是轩辕黄帝介绍;第二部分是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第三部分是黄帝祠宇变迁;第四部分为黄帝文化研究成果;第五部分为黄帝内经与缙云民俗;最后部分是实物展示。其中实物展示是新增内容,将展出黄帝祠宇出土文物、祭典贡品等物件,将给游客带来更直观的红色旅游感受。

仙都街道:缙云县仙都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简称仙都管委会)和仙都街道办事处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委会与街道合署办公,全面负责仙都风景区内的保护、规划、开发、建设及其他各项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街道办事处管辖7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35.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派出所1家、小学1所、乡镇卫生院1家,街道总人口9862人,农民人均纯收入9388元。近年来,仙都管委会。

展开阅读全文

铜陵市新四军抗战史迹陈列馆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铜陵市新四军抗战史迹陈列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铜陵市新四军抗战史迹陈列馆建成开馆于2009年9月,座落在西湖镇朝山村村部,与1943年7月17日范家湾抗日战斗新四军铜陵大队28烈士陵园相邻。陈列馆由主馆区和馆前广场两部分组成,展厅面积220平方米,展览主题分为新四军挺进铜陵抗日、皖南抗日的坚强堡垒、抗战胜利与铜陵解放3个部分。展馆内设置了抗日战争时期铜陵地形沙盘,设计、收集展出了图表、照片、宣传画百余幅,新四军臂章、军装、-子弹、干部战士宣传读本、《大江报》等遗物实物(部分复制)近50件。后又增设了“廉源长流——铜陵抗战史上的廉政典故”、“为铜陵解放作出突出贡献的20名人物”等新展览内容,集中展示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及解放军在铜陵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陈列馆现对社会免费开放。

朝山村:朝山村建制于1976年,现有6个村民组,人口1222人,0党员44人。村域总面积3.19平方公里。因盛产黄金而闻名,有“安徽黄金第一村”的美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朝山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到2009年,朝山村已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000万元,利税1600万元,农民人均纯。

展开阅读全文

红色交通线史迹诒燕楼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红色交通线史迹(诒燕楼)为上杭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色交通线史迹(诒燕楼)位于溪口镇大洋坝村峨益一路,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主座坐东南向西北,大门坐北向南,土木结构。原为“穿心走马楼”“九厅十八井”布局,主座下厅平面开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上厅土木结构二层楼房。北侧有黄潭河自东往西流经。1930年,中央红色交通线经过此地,在此设临时交通站。

保护范围:东侧外延2米至小道;南侧外延2米至村道;西侧外延2米至小溪;北侧外延2米至小溪。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溪口镇:溪口地处上杭县东南部,是上杭、新罗、永定三县(区)的结合部。溪口东与永定县虎岗乡接壤;南与上杭县太拔乡毗邻;西与上杭县茶地乡交界;北倚双髻山与新罗区大池镇、上杭县白砂镇相接。本区域属主陵地区,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总面积234797亩,方圆160.58平方公里,有山地面积196832亩,占总面积85.10%,有山林面积1。

展开阅读全文

红色交通线史迹牛角屋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红色交通线史迹牛角屋)为上杭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色交通线史迹(牛角屋)位于茶地镇调和村黄竹墩自然村,建于清代,因俯视为牛角形状,故称“牛角屋”,占地面积约1900平方米,该建筑依山势而建上下两堂,上堂为一层建筑,下堂为二层建筑,下堂一层为土木结构,二层为木结构。1931年至1934年间,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经过此地,在“牛角屋”设立通讯社。众多村民担任起转运物资、护送人员等任务。

保护范围:

东向外延伸10米至农田,南向外延伸10米至菜地,西向外延伸10米至菜地,北向外延伸1米至黄河茂、黄天茂宅。

建设控制地带:

东南西北侧自保护范围各向外延伸20米。

调和村:调和村位于茶地乡的东部,距茶地集镇4公里,上杭县城38公里,县道613线从村中经过。现有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16 户478人,党员32名。现有山林面积约6500亩,竹林面积约1000 亩,耕地面积565亩。境内土地肥沃,植被丰富,非常适宜毛竹、果树等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朱德率红四军第二、第三纵队出击闽中大田史迹群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朱德红四军第二、第三纵队出击闽中大田史迹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朱德率红四军第二、第三纵队出击闽中大田史迹群位于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屏山乡内洋村、蒋山村、杨梅村,吴山乡张坑村,年代为1929年。

简介:由1929年8月朱德率红四军第二、三纵队留驻大田时留下的红四军史迹,以及红四军在玉田、济屏、路口等区乡成立苏维埃政权期间的革命事件发生地等组成,主要包括均溪镇红四军指挥部旧址(官厅、红军井),屏山乡罗荣桓旧居(万应庙)、红四军前委机关指挥部、朱德旧居,路口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凤乾堂),红四军第二纵队驻所旧址(时思堂),吴山乡红四军第二、三纵队驻军旧址(桃树堂)等,其中又以红四军指挥部旧址为其核心组成部分。

保护范围:红四军指挥部旧址(官厅、红军井):官厅北面台明向外10米,南面台明向外20米,西面台明向外10米,东面台明向外10米。罗荣桓旧居(万应庙):北面台明向外10米,南面围墙向外25米,西面墙体向外15米,东面墙体向外13米。红四军前委机关指挥部、朱德旧居、路口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凤乾堂):四周墙体各向外15米。红四军第二纵队驻所旧址(时思堂):四周墙体各向外20米。红四军第二、三纵队驻军旧址(桃树堂):四周墙体向外10米。

2018年,朱德率红四军第二、第三纵队出击闽中大田史迹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田村:玉田村俗称小田,位于县城西南侧,村部海拔350米。玉田村(乡)系千年文明古村。公元905年,范元超(御史)、范子高(礼部尚书)父子弃职携眷到尤溪县丰城乡(即今大田县小田)定居,繁衍生息,开辟田园。范元超父子系朝廷官吏出身,专注文明礼仪,后裔代代相传,具有古老的文明传统。民国时期小田住有范、杨、严、林、黄、乐、肖、施、苏、郭等姓氏民众,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林畲红军史迹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林畲红军史迹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林畲红军史迹

1930~1931年

座落地点:清流县林畲乡塘堀村

简介:由毛泽东旧居(诒燕第)、工人夜校(即润晖第)、红军井、红军医院(由一座民居和一个天然溶洞组成)、红军桥、烈士墓等组成。1930年1月15日,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二纵队经连城入清流,宿营林畲乡塘堀村,在此召开群众大会。次日,开赴明溪。行军期间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如梦令·元旦》一词。1931年6月,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为了扩大中央根据地,部份红军由泰宁、将乐、明溪进入林畲,成立了林畲乡苏维埃政府。

保护范围:旧址四周向外延伸20米。

2009年,林畲红军史迹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畲镇:林畲乡地处清流县东北部,素有清流“北大门”之称,东临明溪县,西与嵩溪黄沙口村接壤,南与温郊乡毗邻,北连宁化,是清流监狱所在地。辖8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80人,农业人口9465人。全乡土地总面积96.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15人/平方公里。耕地1.4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9%,人均耕地占有量1.2亩;林地14.6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

展开阅读全文

沿海妈祖史迹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陈厝顺济宫:修建于明代,系单体式双坡硬山顶建筑,方位坐北朝南。镜面墙为砖石混合结构,水车堵上的彩绘精没,翘脊上的剪瓷堆贴异常精美,大门前的台阶为明朝时期遗物。庙内中央供奉妈祖神龛,两旁有一幅清代楹联:“涉利大川万里帆墙依觉路,灵分湄岛千秋濯□奠围江。”神龛上方有一清代本村迁台族人所献的牌匾,上 书-“世沐恩波”。庙宇的前埕中有两根旗杆石。保护范围:东、西、北至巷,南至埕。

萧下天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历代数度修茸,1992年依原址、原规制重修。坐东南向西北,歇山顶。主体建筑天后宫是座三开间两进砖石木结构建筑,石雕、木雕装饰精美。保护范围:东、西、南至巷,北至路。

后山天后宫:始建于明代,清道光、民国多次重修,近年重新翻建。三开间两落。保护范围:东、南至巷,西、北至路。

金井镇:金井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围头湾畔,距金门岛仅5.6海里,面积56.7平方公里,人口5.8万。金井的农业综合开发有较大发展,海水养殖面积超万亩,建立了一批粮食、蔬菜、林果、畜牧和水产基地。金井的工业企业蓬勃发展,以服装、针织、玩具、电子、皮革为主,拥有多元化的服装织造及辅料工业企业近千家,其中有荣获全国驰名商标的福建七匹狼集团公司。创造了“七匹。

展开阅读全文

福州市双虹小学革命史迹陈列馆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福州市双虹小学革命史迹陈列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福州市双虹小学革命史迹陈列馆位于福州市台江区菜园墩42号。

双虹小学创办于1928年。它的前身是创建于清朝中叶的双虹书院,1933年曾一度改名为劳动小学;后为避免暴露政治倾向,仍恢复原名。福州解放后,改称沧洲小学。2001年,经批准复名为双虹小学。

双虹小学是一所富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是福州地区较早燃起革命火种的地方,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福州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

1926年冬,当国共两党合作组建的北伐军进军福州时,台江后洲一带的林亨元(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郑太初、阮宝清、林春钦、王仰前等参加了国民党,并组织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取“以天下为己任”之义,命名为青年任社,推选林亨元为社长、林春钦为组织部长、郑太初为宣传部长,社员有蔡训忠、王书锦、王仰前、阮宝清等20多人。青年任社大力支援北伐军入闽,他们上街--、呼口号、贴标语,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大批革命志士遭--、被屠杀。当“青年任社”被迫停止活动时,林亨元等人毅然脱离了国民党。

1928年,林亨元、郑太初、蔡训忠、王书锦、王仰前等和当地人士陈长辉合作,创办了这所小学,林亨元为第一任校长。他们以办学为掩护,探索革命真理,开展革命活动,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启发学生领悟革命道理,努力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后,双虹小学在教学中突出反日爱国的思想教育,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高年级学生中组织抗日铁血团,组织上街宣传抗日救国,号召群众-日货。

1933年11月,在淞沪抗战中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十九路军被迫退驻福建后,发动福建事变。福建事变失败后,林亨元等人重新考虑了政治立场问题,认识到革命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成功,决心跟共产党走。双虹小学从此成为我党地下活动的重要据点。

2001年学校复名时,在校内建立了福州市双虹小学革命史迹陈列室。陈列室设在教学楼6楼,陈列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示双虹小学革命前辈的革命活动情况,主要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来反映,还将双虹小学革命斗争史绘制成20幅连环画,全面介绍双虹小学开展革命斗争的事迹,展现了当年革命前辈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情操;第二部分表现的是学校利用双虹小学的革命资源,进行教育活动的情况,以文字和照片为主,同时还展示了该校学生自己制作的小报、贺卡等;第三部分表现的是省、市各级老同志和领导对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关怀,墙壁上悬挂的是他们先后为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题词。用现代光声电一体的新技术,新建成视听体、互动体验区。

福州市双虹小学革命史迹陈列馆于2001年6月被台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9月被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2018年5月福州市双虹小学青少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挂牌“共青团员先锋示范岗”。

(来源:《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

展开阅读全文

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

全文共 1469 字

+ 加入清单

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07号,为两座钢筋混凝土整体式梁板柱砖木混合结构的两层楼房,分东、西楼,两楼相距4米,形式相同,每层面积355平方米,两座总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原是英国人办的酒店,名曰“适宜楼”,后改为“戈宝抽纱行”,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旧址东、西两楼仍保持当年风貌。1925年11月4日,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第二次进入汕头市,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便设在东西两楼,总指挥蒋介石和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等在西楼办公;政治部总主任周恩来则在东楼二楼东南角住宿和办公,并经常在这里接见工人、农民、妇女、青年代表以及各界人士,还在这里亲笔为《岭东民国日报》副刊题写了“革命”两字。1996年5月,成立“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成为汕头市第一个革命史专题馆。1997年7月,在东楼创办的《东征历史陈列》展览正式对外开放,该展览有9个展室,分五大部分,展出历史照片120幅和文物仿复品50件,通过文献照片、文字、实物等,生动展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反帝、反封建、统一广东,继而北伐,统一中国,以及广东革命政府先后于1925年2月和10月组织两次东征,讨伐盘踞在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的全部历程。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07号,始建于1924年,分东、西两楼,原是英国人办的酒店,名曰“适宜楼”,后改为戈宝抽纱行。

1925年11月4日,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第二次进入汕头市,总指挥部、政治部设于此处。总指挥蒋介石及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曾在西楼办公,政治部总主任周恩来则在东楼办公。民国三十五年,由商人张延鑑购置并进行整修。

1952年由汕头市民航接管并由中国民航股份有限公司使用。汕头市委招待所、汕头市人大、政协汕头市委等单位先后在此办公。

1988年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该旧址正式移交文物部门管理,并全面进行修缮、修复。

1996年5月成立“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具体负责该旧址保护管理工作。

2000年8月,被广东省文明委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1997年7月《东征历史陈列》展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我馆接待了三十几万人次的参观,其中有中央-、地方党政领导、部队指战员、青年学生、市民及社会各界人士,他们不同程度上给予较高的评价。去年,我馆对展览版面作全面翻新,并重新布展,组织一批新的展品展出,增设器械室,复原了周恩来同志专用房间,并向社会开放。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馆充分利用它的功能和内涵。融纪念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东征历史陈列》是一部以实物文献、图片陈列的教材,通过一幕幕生动的战斗场面,让参观者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先烈遗志,激发爱国热情,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07号,是汕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直属单位。您进入汕头市区,可以乘坐1路、10路、33路、36路、37路公共汽车在“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站”下车即可到达。我馆现每星期从星期一到星期六免费对外开放6天,开放时间:上午9:00-11:30分,下午3:00-5:30分,日接待能力在300人左右。

地址:汕头市外马路207号

:1、10、33、36、37路公共汽车到达

联系电话:0754-88434473

负责人:谢琼燕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1:30、15:00-17:30免费对外开放(来源:汕头市委宣传部)

展开阅读全文

长洲黄埔军校史迹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长洲黄埔军校史迹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洲黄埔军校史迹位于黄埔区长洲街道黄船社区黄埔造船厂现厂部办公楼至牛膀山、长洲路至思亭路一带,年代为近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包含黄埔公园内的牛膀山山脚、山腰两亭,中正楼遗址、望江亭、袖海亭;济深公园内的教思亭、花架、北伐纪念碑及长洲路东段路旁两门柱。

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黄埔公园:以公园所在山体山脚边线为界,袖海亭从亭边缘外延5米。北伐纪念碑:从文物外缘边线起外延约6米,包括纪念碑西侧阶梯引道。教思亭、花架(济深公园遗址):从文物外缘边线起外延约5米,局部至相邻建筑外墙线。

建设控制地带:黄埔公园:东至公园东北角码头边线一线,北至长洲岛北岸珠江岸线,南至驻厂军代表堂及其东侧建筑的北边线一线,西从袖海亭保护范围外延约10米。北伐纪念碑:东至黄埔造船厂宿舍区西侧一线,北从纪念碑基座外缘起外延约40米,南至黄船八街一线,西至教思亭路现状路西边线。花架从文物本体外缘起外延10米。教思亭、花架(济深公园遗址):东至黄船七街6号建筑西侧现状路东边线,局部从济深公园门柱保护范围外缘外延5米。北至黄船七街北侧建筑南立面及陡坎边线,局部至黄船七街26号建筑南立面边线。南至长洲路现状路南边线。西至思亭路现状路西边线。

展开阅读全文

永兴岛史迹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永兴岛史迹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兴岛史迹位于三沙市永兴岛,时代为现代。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日本碉楼:以文物实体中心点为界,东北面向外延伸3米,东南面向外延伸9米,西南面向外延伸20米,西北面向外延伸50米,总面积约1420平方米。中国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以文物实体中心点为界,东北面向外延伸8米,东南面向外延伸43米,西南面向外延伸16米,西北面向外延伸17米,总面积约1420平方米。法国碉楼:以本体中心点为界,半径10米的圆圈范围,总面积约314平方米。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碑:以本体中心点为界,东北面向外延伸7米,东南面向外延伸9米,西南面向外延伸6米,西北面向外延伸9米,总面积约258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尤庵史迹公园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尤庵史迹公园是朝鲜后期大儒学者尤庵宋时烈(1607-1689)先生做学问的地方。从1991年开始到1997年1万6千余平的藏板阁、遗物馆、书院等建筑物得到重修再现,1998年4月17日作为史迹公园全新诞生。园内不仅有作为先生晚年教授弟子做学问的南涧精舍、有着独特建筑美的杞菊亭、宋时烈文集的宋子大全板等历史性的重要文化遗产,而且处处装饰得很好,是市民散步休息和旅游的胜地。

走进史迹公园,位于最左面的是被指定为大田市第4号有形文化遗产的南涧精舍和杞菊亭,观览完南涧精舍后在往里走的话会看到尤庵先生的遗物及老先生一生的遗物馆。透过遗物馆前的影壁门可以远远看见明正门,是再现朝鲜时代书院形态的地方。从明正门出来位于右侧的是犹如一幅画展开的莲花池和德布楼,德布楼加上寂静的莲花池更添加了一层优雅的气氛,让人不由自主的发出感叹,陶醉于美丽的风景,卸下心里的警戒。

Yunan Historic Park

必去理由:大田最著名的史迹公园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韩国[Korea]

景点所在省、州:大田广域市 [Daejeon Metropolitan City]

景点所在城市:东区 [Dong-gu]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