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八

初八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初八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初八问题。

分享

浏览

1282

文章

26

二月初八佛教什么日子

全文共 178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出家日。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当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拘萨罗国所属的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于是舍弃王族生活,为了探索世间诸苦,找寻度化众生、离苦得乐的真谛,选择了出家。通过六年的苦行后,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洞见三界因果,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佛陀以仁爱之心来教化众生,拔除众生的烦恼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大年初八禁忌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古称“顺星节”,在这一天是有这样几个禁忌的。

1、拜太岁生肖忌。

正月初八到观里拜太岁,特提醒生肖蛇的值太岁、猪的冲太岁、虎的害、刑太岁,不能去拜太岁。

2、忌杀生。

正月初八是放生的日子。放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善意,而不打捞、捕捉放生的动物,更体现了敬畏之心,有了善意与敬畏之心,和谐才会有保障。选择放生,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初八是顺星之日,可以让星宿看到自己的善行。

3、忌观红喜事

古代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结婚的,古代有‘抬头红’一说,即男女正月结婚,乃月太岁压头,不利儿孙,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结婚。

展开阅读全文

大年初八吃什么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八是顺星节,在古时因为各地的生产和出产水平有很大差异,所以这一天大家要吃的东西也不相同。

大年初八吃什么

例如在北方,大年初八是吃饺子的,并且在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

在重庆等西南地区,这几天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好,还是要下一番工夫的。而“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

在广东等南方地区,大年初八是有吃赠橘子的习俗。在广东,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叩头作揖,而长辈就用红纸包着钱或拿柑橘赏给小辈。之所以用橘子,是因为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

展开阅读全文

腊月初八干什么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初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腊八节,腊八节当天,人们要晒腊八豆腐、喝腊八粥、吃冰、吃腊八面、泡腊八蒜。

晒腊八豆腐:是晒制而成的,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带甜,鲜香美味。

喝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用八种谷物熬制而成的粥,营养丰富。

吃冰:腊八前一天,用钢盆舀水结冰,腊八节当天把冰敲成碎块,吃了它后一年都不会肚子疼。

吃腊八面:以各种面和豆类为原料,用红豆熬汤下面,然后在当天早上吃一碗腊八面。

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入容器保持密封,蒜瓣会慢慢变绿,无论和哪道菜搭配都是非常不错的。

展开阅读全文

农历二月初八是白族的什么传统民族节日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二月初八白族的斗鸡节传统民族节日。据说,养鸡使得白族祖先兴旺发达起来,所以,白族人民经常说靠小鸡起家立业这句话。节日这天,各村寨的人们都要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自己精心喂养的大公鸡,精神抖擞地参加比赛。

临行前,主人都要先把公鸡梳理一番,然后在其脖子上缠一根红色丝线,抱着它去叩拜祖先。在堂屋里,主人用双手将鸡高举过头顶,面对祖宗牌位磕头祈祷,希望自家的鸡获胜。斗鸡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重要的是白族人民对祖先勤劳精神的一种崇拜,要像鸡那样不辞辛苦地奔波觅食,像鸡那样勇敢顽强。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腊月初八的风俗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初八风俗意思是腊八节的风俗。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展开阅读全文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的来历是什么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的由来有:

1、为了纪念目连:乌米饭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溧阳地区的乌饭节,在民间相传是目莲为了自己的母亲能够吃到饭,用乌药叶捣成汁水染米,然后煮成乌米饭送过去。因为饿鬼们不敢吃颜色较深的乌米饭,他的母亲才得以饱腹。

2、杭州近郊,一般流传着吃乌米饭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3、在浙江宁海一带,人们传说是为了纪念牛生日。

4、在佛经里的记载:汉朝时一个叫刘向的读书人,上京赶考的时候,与神庙中的一为女神三娘相恋成亲,于是天神就将三娘压在了华山脚下的黑风洞中,在洞中三娘生下来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以后,知道了身世,每次给母亲送饭都被饿鬼吃了,于是沉香就用乌叶将米饭染成青黑色,饿鬼便不敢吃了,后来人们便效仿他,在四月八的这一天就做乌米饭,来孝敬祖先。

5、相传古时候黄田有一位叫石驮的农民触犯了官府,被抓了去,坐牢的时候要家里送饭,不然就会饿死,所以他的妻子就带着大米到亲戚家里住下,为丈夫送饭,而每次送的好吃的食物都被狱卒吃完,于是她就将米饭在“乌饭芦”的叶汁里浸泡后为其送去,自此以后,狱卒就不再吃了,而石驮也在一年后出狱了。等到明珠死后,这一带的人为了纪念她,就在这一天形成了吃“乌饭”的习俗。

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一些地区的人们就会吃乌饭,而这一天被布依族称为“牛王节”。当四月初八一过,打田栽秧的农耕就开始了,而这一天只要吃了乌米饭,人们在打田栽秧这段时间就会身强体健、百病不生,所以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吃乌米饭。

展开阅读全文

初八的别称是什么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初八别称有谷日、顺星节。

顺星节:正月初八这天举办的祭星仪式顺应星君心意,来求星君在新的一年保佑平安,所以顺星节叫做顺星;

谷日:在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八这天是谷子的生日,所以初八又叫做谷日。

初八在我国传统的农历立法当中就是每个月的第八天,但是通常说到初八,我们就会默认为是正月初八。相传在这一天是谷子的生日和众星下凡的日子,所以在以前,人们在这天要占谷和顺星。在初八这天有种说法就是如果这一天天气晴朗的话,那么这一年就会丰收;如果这天天气不好的话,粮食则会歉收。

谷日这一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且不能吃煮熟的谷物,这一习俗蕴含着珍惜粮食、重视农业的意思。这天的祭星仪式是在晚上举行的,有钱人家会摆放一百零八盏灯花,一般人家可摆放四十九盏,最少的也会摆放九盏,代表着月、水、火、日、土、木、金罗侯和计都这九位六年照命星宿。

展开阅读全文

腊月初八煮腊八粥是什么寓意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腊月初八腊八粥寓意有很多,包括温暖、包容、节约、分享、平等。

腊八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大家都会有煮腊八粥的习惯,那你知道为什么要煮腊八粥吗?它有些什么寓意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腊月初八煮腊八粥是什么寓意。

详细内容

1

温暖

天气至寒,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分享,是来自心底的一种力量。一碗热热的腊八粥,传递着温暖,是互相勉励,共同关怀,彼此进步,又要向前。

2

包容

那么多的果实放在一起,终于熬成一锅粥。它体现着收获、力量和价值,体现着合作的精神、和合的意义。生活里需要更多的胸怀、格局、高度和视野,需要更多的去传递包容的信心、包容的力量和包容的品质。

3

节约

在过去,做腊八粥是把所有能放到锅里来煮的果实都放到一起,它体现着知福、惜福,体现的是一种勤俭节约的精神。

4

分享

一碗腊八粥是一份心意,平常人家你送来一碗,我送去一碗,这是一份彼此关照,彼此扶持,彼此善待,是一种分享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是你和生活如何去沟通,如何在大众背景下体现个性化的存在,分享自我的信心和价值,传递自己内心的感悟和收获,腊八粥是传递、分享和共享的精神理念,这是分享之福。

5

平等

腊八这一天,不管你是谁,端一碗腊八粥,彼此祝愿一句“过年好”。喝腊八粥是一种文化意识,是一种生命体现,是一种人生价值。端起一碗粥,愉快的、快乐的去分享,散发着对新春佳节的一份期待。不管你是谁、他是谁,不管还有哪些伤感需要承担,还有哪些未来的道路需要去行走,此时此刻,我们都是风雨岁月喝粥人,体现一种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传统正月初八习俗是什么?具体有哪些?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八传统习俗是“放生祈福”活动,意思是指百姓将家中所养的一些鱼、鸟都拿到外面,并将它们都放回归到野外。正月初八放生的传统习俗,延续至今,已是历史悠久,其中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优良品德,同时又表达了新春的开始,企盼世间万物都能兴旺发展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八,是正月的第一个逢八日,又被称为“顺星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除了有“放生祈福”的传统习俗之外,部分地区还有“占谷”、“开业”、“接星”等习俗。

其中“占谷”是指正月初八这一天的天气好,又是“谷子”的生辰日,因此预祝新的一年能够稻谷丰收;“开业”则是指一些商场、店铺在正月初八开业,因为“八“和“发”有谐音关系,意在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而“接星”是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则称为“接星”,同时也称为“顺星”、“祭星”。

展开阅读全文

春节正月初八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全文共 1671 字

+ 加入清单

距离春节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已经不到10天的时间了,那么春节过后正月初八有什么习俗吗?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顺星节传说

传说这一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长辈给儿孙认星星的时候。正月天寒地冻,在院中不能久站,真正认星星还是在夏天的晚上,这一天主要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了。顺星节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有钱人家摆108盏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最少是9盏,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灯碗形似小小高脚杯,有泥质的也有铜质的,内放豆油,灯捻用“灯花纸”捻成。祭拜“星神马儿”后,由主妇把这些灯花分别摆放在寝室、厨房、客厅的案头、炕沿儿、箱柜以至院内台阶、角路、门洞等处,宛若一次烛光晚会,名曰“散灯花”。这时,在这神秘的灯花群中,长辈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独”的重要性,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散灯花极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象,直至所有灯花燃尽,然后全家互道“星禧”后,灯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点响,院中的“钱粮盆”内松木杂枝点燃,如同篝火一般使人联想翩翩。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顺星节习俗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燕京岁时记》:“初八日,黄昏之后,以纸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在家里散灯花顺星之同时,很多人到白云观元辰殿去参加顺星祭典。

元辰殿俗称“星宿殿”或“顺星殿”。殿在白云观西路。殿中塑有六十年花甲子的六十位星宿神像。

凡到元辰殿顺星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如果是甲子年生人,就到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的塑像前,烧香、磕头、布施之后,再到今年当值的星宿。如果今年是癸亥年,就再到癸亥太岁卢程大将军塑像前烧香、磕头、布施,即可保佑你一年顺遂。

顺星用的星神码一共两张。头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名目,并分别列出其所属的星宿名。中间为“八卦”,里圈印着天干、地支字样,外围绕圈印着十二属相的图案。后一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放在星神码的后边,只露上端名号。两张同时夹在一个神纸夹子上,放于正厅天地桌后边正中。

星神码前边摆上用黄、白两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谓之“金银灯儿”(用香油浸捻),共一百零八盏,有用四十九盏的。也有按所谓《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通常都放在一个大型金属盘子里,用小铜钱压好,祭祀时全部燃点。以三至五碗熟元宵(每碗五个),清茶一杯为供品。前设香炉、蜡扦等供器,蜡扦下分别压着黄钱、千张、元宝等敬神“钱粮”。祭祀时,由长辈主持,燃烛上香,全宅按尊卑长幼次序行三叩首礼,肃立十分钟左有。待香烛欲尽,再依次三叩首后,即请香根,将星神码及钱粮一并置于庭院事先准备好的钱粮盆中与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时燃放鞭炮。

祭星时,还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予以点燃,谓之“散灯花儿”。有辟除不祥之意。祭星仪式结束后,全家即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展开阅读全文

春节正月初八各地传统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那么春节过后正月初八有什么习俗活动吗?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谷日节活动一览

我们整理设计了以下节日活动供同胞参考:

①观谷

谷日节当日,全家着汉服,离开城市来到乡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绍基本农业知识,全家观看各种越冬作物的长势,让小孩和大人一起亲近农业,帮助孩子树立尊重农业、农民、爱惜粮食的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同时启发小孩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在大春节期间,来到郊外田野,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远足活动。

②食谷

返家后,由孩子亲手制作一餐谷物晚餐给全家食用。如让孩子亲手和面蒸馒头、亲手制作面条、亲手淘米蒸饭、亲手熬粥,大人只作必要的指导,而不要代替。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更真切的懂得粮食的珍贵,劳动的不易。

③养谷

城市生活节奏很快,人们难得亲近一次自然。建议谷日节,全家赴花卉市场选购一些观赏作物(市场有售,如“观赏谷子”等)在家中栽培,一年四季悉心养护这种“作物”。

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八敬天公

汉族的敬天思想是非常突出的,认为天乃宇宙的主宰者,对万物具有强大的统治力、正是基于这种观念,皇帝被称为"天子"。天子也必须顺应天意,如果违反了,就丧失天命,就会有一位真命天子来取代他。

无形的"天"同时也被具体化了,称为玉皇大帝,俗称天公。每年的正月初九为天公生日。"天公生"是厦门民间一个极为隆重的节日。年初七就开始制米龟、圆、"牵",蒸发糕、。初八晚上,暮色初合,便当"天"摆上八仙桌。没有庭院的,则摆在窗口边。随后摆上十二碗干鲜水果,十二碗素菜,以及蒸好的米龟、面干等。也有些人家供荤菜,那就要双份的五牲,十分隆重。

敬天公的大红烛是新的,香炉是专用的,烧的纸钱也是特制的"天公金"。"天公金"较一般纸钱大,正方形,刷金箔,而且必须折成金元宝的样子。

当所有的供品都摆好后,一家人便开始点香拜夭公。连抱在怀中的婴儿也不能免。往往由母亲抱着,把点着的香塞在孩子手中,象征性地拜几拜。当母亲的,口中还要念念有词,祈祷孩子平安长大。一家人中若有一人外出,也得由弟妹或配偶替他(她)上香。

到了深夜11时,子时已到,便是初九天公生日,开始烧"天公金",燃放鞭炮。旧时,你若是正月初八夜在厦门,最好别太早睡,否则,全市此起彼落的鞭炮声,定会把你吵醒。最苦的当然是那些带宝宝的妈妈。子夜时分,宝宝怎能不睡?梦中被震耳的鞭炮惊醒,啼哭不止,甚至第二日还得吃几个"珠珀惊风散",实在懊丧!烧纸钱,放鞭炮,或是扰人清梦,或是引起火灾,这种习俗实在应改。好在厦门市一声令下,已经禁绝鞭炮,移风易俗,此等陋习已不复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寓意是什么

全文共 125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在腊八节的时候人们必吃腊八粥来庆祝节日的到来,那我们知道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寓意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寓意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腊八节的寓意是什么

1、养生

华夏饮食文化中有秋冬进补的风俗,秋冬季节的节日食品,很多都与养生和滋补有关。中国人认为,粥是第一养人之物,以粥养生已经成为民族的重要饮食传统。腊八节正值数九寒冬,食粥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节日饮食方式。

2、节俭

腊八节成为一个“节俭日”,这是一种很好的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有文化研究者曾提出建议,将腊八设为节俭日。

3、傩文化

腊八前一日或当日举行驱傩仪式,这就给傩文化这一华夏多元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契机。

4、宗教文化

腊八节最著名的传说,联系着佛这一宗教文化现象。因此,腊八节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的感受日。

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宗教。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宗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祭祀完后,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之间,有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俗,能够很好的联络感情。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粥的寓意是什么

1、祭祀的供品,祈福

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

古时干物称腊。到年终十二月祭神时,蔬菜水果谷物等全都变成干物了,祭祀用的供品也就全都是干物。后来供品由原来的各种干物,逐渐演变成腊八粥。

2、舍粥,行善积德

旧时,大户人家往往会多多地熬制腊八粥,将腊八粥施舍给穷人、乞丐、孤寡者,在这寒冷的冬天,热腾腾的腊八粥既可果腹,亦可御寒,对穷人是一种享受。而对施舍者来说,也是一种功德。

3、赠送亲友,联络感情

祭祀完后,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之间,有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俗。你家送过来,我家送过去,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受者很高兴地道谢。也许这家的腊八粥中多得是豆类,也许那家的腊八粥中多的是谷类,这家是甜的,那家是咸的,就在互相品尝腊八粥的过程中,一起分享收获后的喜悦,加深亲友间的感情。

4、御赐腊八粥,皇恩浩荡

旧时,为了表示皇恩浩荡,与民同乐。天子要御赐腊八粥给皇子、大臣、侍卫、宫女、百姓,还向寺院发放米、果等食材,一方面供僧侣食用,另一方面让他们分给更多的人。相传,雍和宫的腊八粥香飘数里,周围的人们都会闻香而来。

5、福寿粥,积福惜福据说,福寿粥最初源于杭州天宁寺,寺中僧人每日把剩饭晒干,腊八时将这一年的干剩饭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说吃了可以增福增寿。后来,很多寺庙也在腊八节这天将腊八粥赠予信众,称之为福寿粥。

展开阅读全文

大年初一到初八的风俗

全文共 173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就是中国一个比较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大家都是比较重视的,而且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节日,最长的一个假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年初一初八风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民间传说故事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在之后的过年当中,大家都会选择一个守岁,和家人一起看春晚。

春节的传统习俗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样意味着真正的年开始了。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很多人 在新年的时候会选择祭祀,祈求来年整个家庭能够风调雨顺。

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墙壁上贴上“福”字。贴“福”字寓意“福气”、“福运”。还有的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古代的时候,人们在正月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爆竹的功能由辟邪躯鬼,转变为营造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而现在,因为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我国很多城市已经禁止放鞭炮。

大年初一到初八的风俗

1、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2、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不能留下吃晚饭,更不能过夜。

3、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4、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5、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6、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7、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古时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8、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展开阅读全文

农历腊月初八的民间习俗

全文共 1663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我们看到,经过历代文化变迁,逐渐演变为民间节日。但腊八节在北方地区比较盛行,是典型的北方节日的象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历腊月初八的民间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腊八节的地域文化

根据古文献记载,腊,被称为岁终之月,有三种含义存在。一谓“腊者,接也”。二谓“腊者同猎”。三谓“腊者,逐疫迎春”。在不同的地域,各地的文化有着些许差异。在安徽省,腊八节这一天,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风味特产,叫做腊八豆腐。同时在一些北方大米产量欠佳的地区,每逢腊八节,人们并不喝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呈现。尤其是在青海西宁腊八节将至,人们会在前一天晚上,将麦仁与牛羊肉一起放在锅中熬煮,是腊八节青海饮食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

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的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为相传在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所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中国的时候,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传统习俗,河南等地方,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为什么要过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农历腊月初八的民间习俗

1、喝腊八粥

煮腊八粥、喝腊八粥是最主要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也叫“福寿粥”,是以很多种瓜果、豆、米等五谷杂粮煮成。各地区所用材料不一。根据口味,还有甜、咸之分。部分地区还有用腊八粥祭祀的习俗;佛家用腊八粥供佛;部分寺庙还会煮腊八粥分给信徒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3、吃冰

据说这天的冰吃了以后可以在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前一天,人们就用钢盆舀水等结成冰,等到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5、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

6、吃腊八面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地方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腊八节的风俗传统

喝腊八粥,是腊八节传统的风俗之一。这一传统,起源于佛教。古印度人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这天成道,所以在这一天食杂拌粥。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一些寺院都会于十二月初八举行法会,以香谷和果实作为材料,煮成粥来赠与弟子和善男信女。还有一些寺院也会于腊月初八这天。将沿街化缘来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分发给穷苦的百姓,因此大家认为吃了腊八粥就可以得到佛陀的保佑,所以贫穷百姓人家,又称腊八粥为佛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腊八粥的传统传播到民间百姓家中,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慢慢的,形成了腊八节喝腊八粥的风俗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正月初八习俗有什么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那么,大年初八有什么习俗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顺星节习俗介绍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

因此,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燕京岁时记》:“初八日,黄昏之后,以纸蘸油,燃灯一百零八盏,焚香而祀之,谓之‘顺星’”。在家里散灯花顺星之同时,很多人到白云观元辰殿去参加顺星祭典。

正月初八习俗一、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顺星节传说

传说这一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长辈给儿孙认星星的时候。正月天寒地冻,在院中不能久站,真正认星星还是在夏天的晚上,这一天主要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了。

顺星节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有钱人家摆108盏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最少是9盏,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灯碗形似小小高脚杯,有泥质的也有铜质的,内放豆油,灯捻用“灯花纸”捻成。

祭拜“星神马儿”后,由主妇把这些灯花分别摆放在寝室、厨房、客厅的案头、炕沿儿、箱柜以至院内台阶、角路、门洞等处,宛若一次烛光晚会,名曰“散灯花”。

这时,在这神秘的灯花群中,长辈要向儿孙讲“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独”的重要性,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散灯花极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象,直至所有灯花燃尽,然后全家互道“星禧”后,灯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点响,院中的“钱粮盆”内松木杂枝点燃,如同篝火一般使人联想翩翩。

正月初八习俗二、顺星

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展开阅读全文

春节民俗 正月初八谷日 顺星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民俗正月初八谷日顺星

大年初八习俗是什么呢?大年初八,让人期盼这一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收获更多的稻谷。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七禁忌是什么 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1614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朋友都对“初七出门初八不回家”这句话感到困惑,因为初七是上班的日子怎么可能不出门呢?其实在古代的确有这种说法,不过本质还是一种迷信思想,这明显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了。古时候并没有科学一说,加上中国面积辽阔,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所以各种说法层出不穷。那这次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简单介绍下该说法背后的故事,以及有关初七的习俗,好奇的话就来看看吧。

1、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是什么意思

俗语中的“七”和“八”,指的是农历中的逢七和逢八,也就是说,农历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和初八、十八、二十八。

“出门”,指出行,就是从家里到外面去走亲访朋、办事、经商、求职等。“回家”是说出行在外回到家里来。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每月逢七的日子不宜从家里出行,而每月逢八的日子则不宜从外面回家。旧时民间认为,出门时碰到逢七的日子,宁可推延,也不可从家里启程出门;而逢八的日子,即使在这一天离家不远,可以回到家中,也要想办法在外逗留一天两天,以避开逢八的日子回到家中。

那么为什么说逢七和逢八为什么不能出门和回家呢?

古代的封建婚姻制度是男权制度,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一说。也就是在封建制度层面上,只有男人可以把女人打发回娘家,结束婚姻关系,女人不能提出结束与男人的婚姻关系。男人结束与女人的婚姻关系称之为“休妻”。古代“休妻”的规定为“七出三不去”,简称为“七出”,也就是说女人触犯了“七出之条”,男人就可以休妻。

“八不回家”民间又说成是“八不归”。“八”字,让民间联想到“王八”,“归”字,让人联想到“乌龟”。我国民间对“王八”与“乌龟”之说没有什么好感,是用来骂人的,也是用来羞辱人的,往往与家里的妻子作风问题联系在一起。而过去女人一般不会在外闯荡,只有男人在外才经常在外闯荡。古代男人最忌讳的就是后院出事,怕戴绿帽子。因此,逢八回家也就成为出门在外的男人们最忌讳的日子。

古人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天时、地利、人和。古人认为选择“吉日”,就是为了占“天时”。希望自己在“天时”的助力下,出门远行的路途能够排除险阻,能顺风顺水,趋利避害,一路平安,并且要办的事能够马到成功。也就是因为有这种心理作用,古代民众就把希望寄托通过选择吉日动身启程上。

也就是因为如此,我国旧时民间择日出行的风俗习惯约定俗成,而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及所产生的禁忌,又使各地方择日出行的风俗有所不同。“七不出门,八不回家”只是一些地方流传的一种说法罢了。各地还有各地流传的俗语。

不过,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古代无神论者早就有了批判,比如上文提到的《无何集》,就劝世人不要“受惑于神怪祸福”,书中认为“天不故意造作”,选择所谓的吉日一种“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迷信。

文/关山听风

2、初七禁忌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按照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女娲娘娘造物的先后顺序分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女娲娘娘第七天造出了人类,所以正日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民间曾把这天称做“人日”或“人日节”。在这一天人们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求纳福,求保平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日”本身的尊重。

初七这天的习俗还有:

摊煎饼

中国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戴人胜

人日节时,中国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

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民间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送火神

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展开阅读全文

过了腊八就是年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的由来传说

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腊八节。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的到来,意味着离春节越来越近了。

年味儿渐浓时,美好的寓意与温情

常言说,“送信儿的腊八粥”,这个“信儿”便是春节将要到来的消息,所以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腊八粥里浸润着浓浓的年味儿。

不管是黄米、江米、红豆、枣泥,还是榛子、花生,腊八粥的食料都包含对应的民俗寓意。放点儿桂圆,象征着团圆;放点百合,代表百事和睦;莲子象征恩爱连心,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

因为有了美好的寓意,所以,按照民间风俗,有些地方煮好了腊八粥,第一碗要先祭祀祖先,以示感恩;更多的地方,除了自己喝,还要把美味的腊八粥分赠街坊四邻。

如果家里有一个小院,院子里栽着大大小小几棵桃树、枣树,那么还要把腊八粥涂一点在树上,期待来年枝繁叶茂,多结果实。

腊八节原本就是年节的前奏曲。人们过腊八节,爱喝腊八粥,大概也是因为新年将近,让人又有了新的期盼。

一碗粥里的讲究

腊八粥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比如纪念佛祖成道、怀念忠臣岳飞等等。民间一则关于腊八粥起源的传说,则体现了老百姓的勤俭美德。相传早年有老两口非常勤劳,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他们去世后,两个儿子十分懒惰,逐渐变穷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兄弟俩没饭吃,只得找了一把扫帚,来到原来放粮食的大囤、小囤,扫出一点儿五谷杂粮,再加上几枚干红枣,煮了一顿粥。

哥俩悔不当初,第二年都变勤快了,没几年就过上了好日子。为了牢记懒惰的教训,此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人们就吃这种杂粮粥,又叫“腊八粥”。

实际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在冬至之后,慢慢地,“冬至粥”便移为“腊八粥”。

萧放解释,腊八粥作为节令食品最早出现的时代比较难以考证。但宋代《东京梦华录》已有记载,说北宋开封府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武林旧事》则记载了宋代杭州腊八粥的配方: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烹制腊八粥。

一般来说,腊八粥的原料为米与果品,掺入的果品越多越好。《酌中志》提到,明朝宫中的腊八粥烹制方法如下:在腊八前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到腊八早上,加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

不同时期,腊八粥也有不同的做法,放入的粮食、果品都不一样。到了清代,北京已经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腊八节这天煮腊八粥喝。

腊八节的传说由来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民间有很多传说,最常见的有三个版本。

腊八传说一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仍然一无所获,饿得骨瘦如柴。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辞海》即持此观点:“腊八,佛教节日,相传夏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中国汉族地区佛寺常于此日举行诵经等纪念活动……”

腊八传说二

腊八节传说之二是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传说三

腊八节传说之三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对于腊八节的起源,至今民间都有不同的看法,除了这三种,还有“懒夫妻坐吃山空说”、“煮粥祭祀神农说”、“祭祀八蜡神说”等等。只能说,腊八节的起源,相传不一,不变的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承继。

展开阅读全文

腊八节是几月几日?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的习俗

全文共 1206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腊八节是几月几日?关于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是几月几日?关于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