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会战

会战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会战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会战问题。

分享

浏览

4036

文章

30

徐州会战意义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徐州战争是抗日战争积极战场上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当时最大的胜利,国民党军队战胜了敌人。这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决心和国民党军队在积极战场上的非凡成就,也证明了日本帝国主义并非不可战胜。在全体中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的卫国战争将取得胜利。

徐州战争是中日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防御战。其中,1938年3月和4月,台儿庄战争最为著名。由于包围了1万多名日军,它被称为台儿庄的伟大胜利。徐州战争对日军进行了巨大打击,大大延缓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为中国部署武汉战争赢得了时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参战部队前后约有70名师100万人,历时5个月。中国军队官兵英勇奋战。首先,他们阻止日军在南线进入淮河南岸,打破了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随后,日军在北线击败临沂地区,西路日军右翼被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了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

在台儿庄地区作战中,第五战区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战术,一部作为内线防御,另一部作为外线作战,攻防结合,机动灵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最高军事当局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情况,在徐州附近调集军队,试图与日军决战,使战争在后期被动。

尽管如此,这次战斗还是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伤亡6人.以5万余人的代价,击毙、击伤了2名日军.除了对日军的巨大打击外,6万多人还拖延了日军的进攻速度,赢得了部署武汉战争的时间。这场战争最重要的影响是让中国人民相信他们有能力击败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淞沪会战85周年:一寸山河一寸血

全文共 1512 字

+ 加入清单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第一场大型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号称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中国政府调集70余万国民革命军,蒋介石亲自指挥,与日军血战三月,终以敌强我弱等原因,形成溃败,日军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标志中日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同时粉碎了日本“速亡中国”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淞沪会战的主动方并非日军,而是国民党部队。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最高国防会议上作出决策:要借鉴1932年经验,主动攻击上海租界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希望借此吸引英美等国注意,能够出面调停借以结束中日战争。

另有一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引导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

这样做的目的,是迫使日军转移战略主攻方向,让日本从东边进攻,而不是从北方南下。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第一次实行多军种、兵种大规模协同作战,陆军、海军、空军通力合作,步兵、炮兵、坦克共同进退。可惜的是,由于毫无经验,协同效果很差:

步兵逼坦克冲锋又不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

三个月的鏖战,唯有用“一寸山河一寸血”来形容淞沪会战的惨烈:

有18名士兵,将手榴弹捆在身上,伏地与隆隆开来的日军兵车共亡。

还有一位连长被敌机炸死后,妻子举着他的断腿,呼号着为连长报仇,带领士兵继续杀敌。

......

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进行全面撤退。11月13日,淞沪会战拉下帷幕。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

回望历史,抗日战争实在是一场惨胜,更是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延续和突变,是中国现代化的成人礼。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可以说是抗战塑造了现代中国。

抗战是决定中国近代史演变的重大转折,抗战非常重要,但是如此重要的时期,却有四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国军、外援、沦陷区、更高维度的历史视角。因种种原因,不但很少能见到相关书籍,即使对抗战十分关注的人,也常常忽视:

●国军:许多读者对敌后的游击武装耳熟能详,而对抗战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的情形则所知有限。国内也罕有相关书籍,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抗日战争史,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意识形态因素对学术研究的干扰。

●外援:对于抗战,人们常常误以为中国只靠自己就取得了胜利。而事实上,打仗,就是打钱,一切的前提都需要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在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全被日本占领之后,外援就成了当时中国的生命线。只不过这段历史,被有意无意“隐藏”了。

●沦陷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在抗战研究领域可谓深耕细作,然而,对于沦陷区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生活的真相,大多数人却讳莫如深。沦陷区中的政权组织形态如何?日本人组建占领政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被长期地忽略了。

●更高维度的历史视角:对于抗战历史,我们总是带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去看,中日战争,绝不仅仅只是中日的事情,其实贯穿近代史的一条线,是中国与苏联日本美国三个国家的关系。要在更高维度思考抗战,这就需要历史学家有一种超越的本国的视角和高度去重新看待曾经的一切。

为此,诚挚推荐“解读抗战历史六书”:《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抗战外援》《通胀螺旋》《秩序的沦陷》《日本人为什么选择了战争》和《走向最后关头》。这六部书恰恰是针对上述四个抗战中最重要却被忽视最深的问题。

通过这六本书,可以看到抗战时期的另一面,看到战争中盟友与外援的巨大作用,看到沦陷区人民的真实生活,看到历史学家对那段历史更高维度的解读与分析。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如果希特勒同意生产300万套棉衣给士兵,那么莫斯科会战的结局会怎样?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在苏德战争期间的莫斯科保卫战,由于冬季的将领,很多德国士兵冻死在了战场上,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失败。对于这个问题,那么很多小伙伴们就会想了,如果当时希特勒生产了300万棉袄送到莫斯科战场,那么战局会不会有所变化呢?

事实上德国的棉衣不是没有生产出来,而是根本没办法全部运到前线需要他们的官兵手中去。

作为最高负责人的希特勒对此都是一知半解。古德里安在12月20日夜晚和希特勒的会话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出士兵缺乏冬装的情况时,希特勒的第一反应是听完后突然大喊——“这完全不对,军需总监向我报告说,冬装早就发下去了。”

古德里安回答说——“下发自然是下发了,可是并没送到我们那里。我一直十分关注着冬装的运输情况,由于缺少机车以及铁路线的堵塞,这些东西现在还在华沙的车站,已经在那里停了好几个星期了,我们早在9月和10月就提出过补充冬装的要求,但被粗暴地回绝了,现在已经没法挽回了。”

后来希特勒喊来了军需总监和古德里安对峙,证明后者所说的完全属实。

事实的确是这样,苏联人的铁路车轨要比德国人的标准宽,而且他们也把符合苏联轨道标准的车厢都炸毁了,同时也把桥梁炸毁了很多,道路两旁布置了地雷,同时雨雪天气下泥泞的道路更使得部队难以通行了,也就是说火车和卡车运输都是很困难的。

多生产300万套棉衣是没用的,因为历史上德国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棉衣,而是没法送到前线。

德军在二战时部队的摩托化程度并不高,战争前夕,在103个师中,只有16个师实现了完全的摩托化,其他部队还是依靠马车运送补给。所以德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依赖铁路。这一问题在前期战争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波兰、法国等战争结束的快,并不是大问题。

而对苏战争时,由于苏联的铁路和德国的轨距不同,造成了使用上的很大不便,而且苏联的道路量少质差,很多土路一场大雨后就变成了泥浆,恶劣的路况加上游击队的袭击,德军的汽车队的损失在19天内就达到25%。而且苏联的国土太辽阔,随着德军的前进,补给线日益延长,后勤就更跟不上了。

以莫斯科战役为例,前线的部队一直在抱怨缺乏弹药和油料,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再多的棉衣,也根本无法送到前线。

展开阅读全文

伊普苏斯会战是怎样的?揭秘伊普苏斯会战

全文共 1678 字

+ 加入清单

伊普苏斯会战是自从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继业者时代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公元前301年发生的伊普苏斯会战有超过十五万士兵直接参与到其中。其中安提柯的军队拥有高达七万名步兵,一万名骑兵和75头战象。而联军则投入了六万四千名步兵以及一万五千骑兵,战象的数目则达到了惊人的四百头之多。

塞琉古不久前与印度的月护王签订了盟约,塞琉古将亚历山大大帝占领的印度领土送给月护王,换取了长久的盟约和大量战象的军援。安提柯一世对于部队的部署,依旧选择了继业者军队中最典型的形式:以方阵为支柱组成了中央的步兵战线,而在两翼部署骑兵。安提柯的右翼由其子德米特里乌斯一世带领,他麾下集中了安提柯的绝大部分重骑兵,承担最主要的攻击任务;而安提柯的左翼则主要是轻骑兵,以进行防御性的阻滞和游击为主;安提柯本人则坐镇中央。安提柯父子的部署,和过去十五年内他们在帕莱塔西奈、伽比埃奈、加沙等会战战场上的部署别无二致,遵循了马其顿军队典型的斜行序列战术,重骑兵为核心的优势翼先行攻击,劣势翼则进行防御作战。

而指挥联军的塞琉古一世,则对部队进行了截然不同的安排。他数量占优但更不擅长近战的骑兵,被较平均地分散到两翼,左右翼分别由塞琉古之子安条克、色雷斯国王利西马库斯指挥。与安提柯数量相若的战象被部署到步兵战线前方,而不少于三百头战象则集中部署在主战线后,这部分战术预备队将作为决定性的力量使用。

随着战线排布停当,安提柯发出了进军的信号。德米特里乌斯一马当先,以右翼势如千钧的重骑兵冲击,拉开了整场大战的帷幕。右翼骑兵的队形中也包括了初生牛犊的皮洛士,他和所有德米特里乌斯的部下一起,以全部的悍勇和热情猛击联军的左翼。在4000名重骑兵的冲击之下,联军左翼被击溃,德米特里乌斯欣喜地率部投入追击之中。跟随着战败者的脚步,安提柯军的右翼一路追入哈曼·贾斯戈山谷(HammamGazigol)之中,试图将前者赶尽杀绝,也使得自己远离了战场中心。

在得悉左翼的战况后,塞琉古迅速做出反应,那支规模庞大的战象预备队,被调往自己的左翼填补缺口。这些战象来到哈曼·贾斯戈山谷的入口,封死了山谷的出口。此时,双方的中央战线各自缺少一边的侧翼掩护。塞琉古又通知右翼的利西马库斯,从麾下调拨大量轻装的投射部队,从本方战线后部横贯战场,来到安提柯军空虚的右翼。

安提柯一世此时已经率领方阵主力投入了战斗,两翼交战的情况报告来到了他的面前,他的右翼势如破竹,而左翼则很好地拖延了敌军的进展。战况进行到如此,“独眼龙”满意地继续等待,只需等到德米特里乌斯的骑兵回转并再度冲击,对方的方阵主力就会土崩瓦解,这场会战的胜利和整个亚历山大帝国唾手可得。

但战局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德米特里乌斯的骑兵迟迟没有重新出现,反倒是联军一方的骑射手出现在烟尘中。这些来自东部行省的轻骑兵迂回到安提柯方阵的后方,用如雨的箭矢射向安提柯的方阵。正忙于正面交战的方阵士兵,立即陷入了骚动和不安之中,此时的安提柯却没有预备队来驱逐那些骑射手,他的部队逐渐陷入瓦解。

此时的德米特里乌斯,终于判断追击应当结束,于是掉头冲向主战场。然而他却发现,数百头战象将山谷出口堵得严严实实,战象的气味甚至让战马都无法前进。皮洛士和其它骑兵的骁勇,在这种情况下起不到作用,骑手们被迫下马前进,和配属给他们的步兵一起,试图杀死和驱逐战象。

而主战场上的战局发展终于到了临界点,安提柯麾下的方阵开始投降或是逃跑,安提柯努力地稳定军心,也无济于事。最终,在正面和背后的双重压力下,他的整条战线如同退潮一般,陷入了彻底崩溃。安提柯一世没有逃跑,而是继续呆在指挥位置上重整部队,等待儿子出现直至最后一刻。最终,联军冲到了他的面前,在拒绝了幕僚让他撤离的请求后,未披铠甲的安提柯被一支标枪当场射杀,大军随之崩解。

直到尘埃落定之时,德米特里乌斯才突破了那道战象之墙,但已是于事无补。意识到失败之后,他匆匆收拾残军逃离了战场。幸运的是他的海军依旧强大,东地中海对他而言有如内湖,因而他能够在失败后维持基本自由的行动。到这时,安提柯投入战场的八万大军,只剩下德米特里乌斯身边的9000人。

展开阅读全文

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日军侵华罪证109联队指挥所旧址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湘西雪峰会战旧址——日军侵华罪证109联队指挥所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日军侵华罪证109联队指挥所旧址位于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年代为1945年。

2019年,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日军侵华罪证109联队指挥所旧址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镇:龙潭镇是溆浦县南部的边陲重镇,东依高耸入云的车岩岭,与葛竹坪镇、大华乡交界;南现温水乡毗邻;西靠百强寨,与横板桥乡、黄毛园镇相邻;北傍金子山,和北斗溪乡接壤。龙潭镇地处龙潭办事处四乡三镇之中心,是龙潭14万人口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置龙潭堡,民国2年设(1913)初置龙潭镇。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龙潭公社。1。

展开阅读全文

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日军侵华罪证第二野战医院旧址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湘西雪峰会战旧址——日军侵华罪证第二野战医院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日军侵华罪证第二野战医院旧址位于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年代为1945年。

2019年,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日军侵华罪证第二野战医院旧址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镇:龙潭镇是溆浦县南部的边陲重镇,东依高耸入云的车岩岭,与葛竹坪镇、大华乡交界;南现温水乡毗邻;西靠百强寨,与横板桥乡、黄毛园镇相邻;北傍金子山,和北斗溪乡接壤。龙潭镇地处龙潭办事处四乡三镇之中心,是龙潭14万人口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置龙潭堡,民国2年设(1913)初置龙潭镇。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龙潭公社。1。

展开阅读全文

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英雄山抗战旧址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湘西雪峰会战旧址——英雄抗战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英雄山抗战旧址位于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年代为1945年。

英雄山抗日战场遗址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大华乡小黄沙村英雄山。遗址包括周围的车岩岭、红岩岭、木鳌洞(原放洞)、牛形山、网形、蒲板溪等诸战场遗址,分布面积约200多万平方米。是抗日战争湘西会战(雪峰山会战)的主战场之一。战场工事有单人掩体,长形交通壕等多种形式,即有人工砌体也有天然洞穴。

遗址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遗址保存基本完整,敌我双方于山上所筑之大部掩体、工事及其天然石洞、弹药库均在,山脚因地势平己被流沙和落叶所掩。

2019年,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英雄山抗战旧址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镇:龙潭镇是溆浦县南部的边陲重镇,东依高耸入云的车岩岭,与葛竹坪镇、大华乡交界;南现温水乡毗邻;西靠百强寨,与横板桥乡、黄毛园镇相邻;北傍金子山,和北斗溪乡接壤。龙潭镇地处龙潭办事处四乡三镇之中心,是龙潭14万人口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置龙潭堡,民国2年设(1913)初置龙潭镇。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龙潭公社。1。

展开阅读全文

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陆军机械化学校旧址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湘西雪峰会战旧址——陆军机械化学校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陆军机械化学校旧址位于怀化市洪江市沙湾乡,年代为1940年。

2019年,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陆军机械化学校旧址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湾乡: 沙湾乡位于洪江市境中南部,沅江两岸,乡政府驻地距市治黔城镇40公里。东连熟坪乡,南接深渡苗族乡、洪江管理区,西靠土溪乡,北抵太平、硖洲两乡。乡政府驻沙湾村,辖沙湾、石修、溪口、月亮、光华、独田、樱桃溪、健康、寨头、平原、老屋背、平阳、翁田、升子岩14个村,164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自然条件该乡境内多油壳岩石,属丹霞地貌,亚热带季风。

展开阅读全文

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芙蓉山阻击战旧址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湘西雪峰会战旧址——芙蓉阻击战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芙蓉山阻击战旧址位于邵阳市隆回县花门街道办事处。年代为1945年。

芙蓉山阻击战旧址位于原桃洪镇芙蓉山及其附近,包括花门街道境内的芙蓉山战壕、前线指挥所兼弹药库望云寺,以及桃花坪街道的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荷香桥镇镇内的茶子垴战壕、横板桥镇镇内的战时救护所辅圣亭、纠龙殿,共计3处战壕遗迹、1处战前指挥所和弹药库及1处战时救护所建筑遗存,总面积约3193.3平方米。芙蓉山阻击战是中日雪峰山会战最后阶段的最激烈的一战,也是雪峰山会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芙蓉山阻击战的胜利,不仅确保湘西雪峰山会战的全面胜利,也加速了日军投降步伐,在湘西雪峰山会战中具有标志性地位和重要意义。

2019年,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芙蓉山阻击战旧址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上高会战烈士陵园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上高会战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会战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郊的镜山旁,为纪念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于1991年修建。烈士陵园其布局为仿中山陵格局建造,陵园分为三个阶段,逐渐升高,进门处为仿古牌仿,上横刻原-长张爱萍手书“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十三个隶书大字。陵园共有128级台阶,共分五个层次,每层次之间留有休息平地。周围苍松翠柏,绿草环绕,庄严肃穆,为我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宜春地委宣传部定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开发的项目有:建造一幢上高会战阵亡烈士纪念馆、修建烈士陵园、建造围墙停车场等。

上高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上的一次大会战,在全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41年3月,日军企图攻占中国军队第十九集团军总部所在地上高,经新余、清江,东渡赣江,骚扰樟树、丰城,掠夺物资财富,以巩固南昌-和打通湘赣联系。日军参战部队为第三十四师团、三十三师团和二十混成旅团,计4.2万人。在上高会战中,中共上高地下组织发动3万名群众,担负破坏交通、运输、救护、侦察、向导、搭桥、架线、慰问伤员等任务,保证了军粮副食品的供应,为上高会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上高会战烈士陵园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鸡公山武汉会战历史纪念馆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鸡公山武汉会战历史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保护文化遗产,再现历史原貌,河南省文物局对鸡公山风景区南岗花旗楼进行维修和重新布展,并定为武汉会战历史纪念馆。1938年夏,蒋介石曾在此主持召开“中原会议”,针对日军“长江跃进”企图,部署武汉外围对日作战计划。纪念馆以情景再现和图文展示相结合,共分会客厅、军事会议厅和防空洞三个展区,特别突出了大别山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过程。

另悉,中国电影协会已初步确定鸡公山为电影《武汉会战》开拍仪式举办地和重要外景拍摄地。

展开阅读全文

长沙会战——新墙河战场旧址群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长沙会战——新墙河战场旧址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沙会战——新墙河战场旧址群位于岳阳市岳阳县鹿角镇、麻塘镇、新开镇、新墙镇、筻口镇、公田镇,年代为1938年。包含九马咀战场遗址、相公岭战场遗址、王家坊战场遗址、斗蓬山战场遗址、麻布大山(八股山)战场遗址、铜鼓山烈士陵园及战场遗址、草鞋岭战场遗址、笔架山战场遗址、港口战场遗址、抗日英烈任霁初墓等10个遗址点。

2019年,长沙会战——新墙河战场旧址群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鹿角镇:城关镇、鹿角镇、麻塘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荣家湾镇鹿角镇:东倚县城荣家湾,西接洞庭湖水域,南界黄沙街镇,北邻麻塘镇。镇域建国前属忠信乡。建国初隶2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荣家湾和鹿角2乡,1958年2乡合并成立赛美公社,后改荣家湾公社;1961年属荣家湾区鹿角、友爱公社,1984年改称鹿角镇、友爱乡,隶鹿角区。1995,鹿角镇、友爱乡合并为鹿角镇。面积92。

展开阅读全文

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洪江战时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湘西雪峰会战旧址——洪江战时指挥部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雪峰山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日最后一次大会战。在此次会战中,我方军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灭日寇3万多人。安江作为当年的前线指挥中枢,当时驻有第4方面军司令部、中美联合作战司令部、74军、新6军指挥部以及大量后勤保障单位,现在安江镇还保留有各类抗战旧址40多处。

省级保护单位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洪江战时指挥部旧址包括杨家窨子屋、蒋家祠堂和关圣宫三个建筑,总面积近两千平方米,收藏有各类相关藏品200多件,照片100多幅。近年来,该抗战旧址已接纳群众参观十万多人次。

2019年,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洪江战时指挥部旧址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位于怀化市溆浦县龙潭镇肇山村。

1945年4月中旬,日军侵入龙潭,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湘西会战打响了。在龙潭弓形山上,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打败了日军的进攻,粉碎了日军企图夺战芷江机场的军事目的。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国民政府拨款、乡民捐款,由作战部队施工修建了陵园。它是我国最早修建的标志着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地纪念设施。“文革”时期大部建筑被毁。

1991年溆浦县首届中学生“学革命先辈、爱祖国文物”夏令营到龙潭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向社会发起复修陵园的倡议。秉着恢复原状的原则,一期复修工程于1992年4月17日奠基动工,次年4月竣工,现占地面积8318平方米(不含主体建筑以外保护范围面积)。

陵园依山而建。以宽敞的林荫石级路为主轴,依次将陵园大门、浩气门、警钟壁、纪念塔、碑墙、千秋亭、英烈墓等缀连为一体,雄伟壮观,风景秀丽。1993年12月成立“溆浦县龙潭弓形山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所”。

湘西会战阵亡将士陵园于1989年8月被溆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3月被怀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潭镇:龙潭镇是溆浦县南部的边陲重镇,东依高耸入云的车岩岭,与葛竹坪镇、大华乡交界;南现温水乡毗邻;西靠百强寨,与横板桥乡、黄毛园镇相邻;北傍金子山,和北斗溪乡接壤。龙潭镇地处龙潭办事处四乡三镇之中心,是龙潭14万人口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置龙潭堡,民国2年设(1913)初置龙潭镇。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龙潭公社。1。

展开阅读全文

雪峰山会战旧址--茶山阻击战旧址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雪峰会战旧址--茶山阻击战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雪峰山会战旧址--茶山阻击战旧址位于绥宁县水口乡水口村后山坡,占地面积约1500㎡,由74军指挥所旧址(南岳殿)、茶山抗日将士公墓、纪念亭和纪念碑组成。74军指挥所旧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945年5月,湘西会战时,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军长施中诚将南岳殿作为战时军部指挥所,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取得了茶山血战的胜利,战后为阵亡战士建立茶山抗日将士公墓。2005年3月16日,南岳殿和茶山抗日将士公墓被绥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雪峰山会战旧址--茶山阻击战旧址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口村:水口村。

展开阅读全文

陆军第74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全文共 1285 字

+ 加入清单

口镇,位于洞口县西部,是邵阳市的“西大门”,距洞口县南约25公里,湘西著名的雪峰山横亘于此。镇区内雪峰山绵延数百里,群山巍峨,山势陡峭,层峦叠嶂。山峻岭之间的谷地、梯田层叠,溪水如带。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山处处葬忠魂,这里,长眠着国民七十四军数千个英勇的将士

1945年5月,中国军民在这巍巍雪峰天险,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场生死殊搏,并取得了雪峰山会战的全面胜利。雪峰山会战中的江口战役,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此次战役,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抗战军民全力合作下,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七天七夜,歼敌近2000名,几近全歼日军第116师团。正面防守江口的中国部队,为国军第74军57师,师长是李琰。李琰,字炎光,湖北大悟县人,生于农家,先后任74军57师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江口战役的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雪峰山东麓的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战争结果是日军伤亡2万7千人,其中死亡1万2498,还有大约1000人被国军围困后失望自杀,日军被全歼一个旅团还有四个联队,一个师团被重创。国军方面伤亡2万660人,其中阵亡7817人(军官823人),比日军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二还少。

洞口县江口镇75岁居民朱国轩的记忆依然十分清晰:“从5月1日到7日,中国军队和日军在江口、青岩一带激烈交战,连续7天7夜都是战火纷飞,炮声隆隆,空气中都是硝烟的味道。当地老百姓都自发上前线,主动为中国军队搬运炮弹、装备。日本鬼子也到处抓人做苦力,如果中国的老百姓被他们抓住,要挑很重的军火,挑不动就用枪托砸。江口附近有个叫周洪碌的精壮汉子,被日军抓去做苦力,他坚决不同意,用扁担打死一名日本鬼子,但由于寡不敌众,最后被鬼子的刺刀杀害了。”

陆军第74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洞口县)在今洞口县江口镇,耸立着一座由蒋中正亲自题名的“陆军七十四军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纪念塔背后埋着为国牺牲的数千国军将士。战争结束,村子里的人打扫战场时,在山上挖了一个大坑,由当地百姓用篇担、簸箕将这些牺牲了的年轻将士,由各个山头挑到坑里,葬在一起。

在这里唯一留下名姓的只有一位年仅19岁女准尉,她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后勤司令部第17兵站医院准尉刘子梅之墓。生于民国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戍时,歿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五月十七日辰时,系湖南省湘乡县荷塘乡十七保人氏。”她的纪念牌曾被人扔在了臭水沟边的路旁,后被村民发现捡来埋在纪念塔旁边。这们女准尉牺牲时年仅19,是17兵站医院准尉,参加江口阻击战时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时牺牲。

这些墓碑,背后是这些年轻将士的英容笑貌,是他们,英勇的中华儿女,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驱逐了敌人,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回了今天的一切。他们一心只为驱逐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与党派无关,与利益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常德会战碉堡群

全文共 2141 字

+ 加入清单

常德会战碉堡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每当夕阳西下,沐浴在彩霞余辉中的常德城“满城尽带黄金甲”,唯独抗战时期幸存的几座水泥碉堡呈现血染的风采。它镌刻有中国军人与常德民众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血色印记。它是无字的丰碑,因而特别令人瞩目。

高山街口碉堡它位于现在的人民路清真第一春宾馆的东侧。解放前这里是同华金号,解放初是汽车货运站。

高山街口的碉堡比较隐蔽,高度不足0.8米。它上面是个木质的“交通岗亭”。碉堡乍看像岗亭下面的台基。这座碉堡靠近地面有三个射击孔。一个对着东面的城门口,一个对着西面的下南门十字街,还有一个正好对着高山街。碉堡的进出口藏在汽车货运站的地下,厚重的枕木将它盖得严严实实。

常德会战时,日寇的平射炮描准碉堡的射击孔疯狂地炮击,还丧心病狂地施放毒气弹,守卫碉堡的官兵全都壮烈牺牲。碉堡外面也躺满了日寇的尸体。时任《新潮日报》副社长黄潮如在《常德守城战纪实》中说:“这里有一座标准钟楼(强不息钟表店),钟楼下是一座堡垒”,战后“分辨不出堡垒的形迹来。说明当日这堡垒争夺的惨烈。”

为了防备日寇卷土重来,这座碉堡很快被修整,解放后它依然存在。抗美援朝时,碉堡的顶部成为街头演活报剧的舞台。

纪念塔边的碉堡在高山街小学,距公墓“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东北角约25米的地方,有座抗战时期修建的水泥碉堡。它的射击孔指向如今的建设路和工人文化宫方向。上面留有纵横交错的弹痕。解放后,居住在市人民保险公司(现人民路工商银行临江支行)院内的田良超同学,在玩耍时从这座碉堡内刨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帽徽、纽扣和日寇发射的弹头残片。这些遗物见证了中国军人在常德会战时悲壮惨烈的史实。

这座碉堡与市四中围墙外的水泥碉堡,都是当年城区东北部的防御工事。公墓那时候是武陵花园、兴隆街、坐楼街、五花洞的繁华商业区。因为它后面的护城河较浅,可以徒步涉水过河,所以日寇选择这里作为突破口。日军动用大量的飞机、火力强大的150mm口径重炮、平射炮、并施放毒气从这里突入城区。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研究室的记述:“攻击东门方面的土屋大队,于二十九日黎明在重武器掩护下终于攻克了城门附近的火力点,接着突入城内。城内附近火力点的守军斗志旺盛,当我军进城后仍在顽抗。”文中所指的火力点就是这两个碉堡。

东门外抗战碉堡从前,在甘露寺东部的交叉路口有块指路碑,它左指“新陂桥”,右指“石公庙”。当年在指路碑的旁边有座水泥抗战碉堡。常德会战时,日寇一万余人轮番对这一带重点进攻。57师169团柴意新团长率众在这里拼死地抵抗阻击,打退了敌人24次进攻。击毙、击伤日军一千余人,令日寇心惊胆战,不得不转移进攻目标。

如今东郊乡皇木关村岩包留存的一座抗战碉堡,是会战时169团第一营的营指挥所。这座碉堡在五得五失的反复争夺战中消灭了日军400余人。后来营长杨维钧奉柴意新团长之命撤入城内,他壮烈牺牲在泮池街附近的一座碉堡里。他的妻子也参加了这次战斗,是战地医院抢救伤员的护士。光阴似箭,时至2008年清明节,她的女儿及眷属从各地相约来到常德,将她母亲的骨灰撒在常德阵亡将士公墓卧碑旁的松柏中,终于完成了她母亲生前要求与杨维钧长眠在一起的遗愿。

北门抗战碉堡上世纪六十年代,北门的那座水泥碉堡弹痕累累,满目疮痍。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长怡实验学校的时候,它被深深地埋入地下。

这座水泥碉堡是1943年常德会战时,日寇重点进攻北门的火力点之一。到了2005年4月8日改造北正街小学附近的棚户区时,从这里挖出一块倭寇冢碑。这块石碑上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常德北门战场收集”,“倭寇尸九百八十八具冢”,“辉煌部队建”字样。这些被埋葬的日军尸体,仅仅是常德会战时从北门战场上收集到的一部分。“辉煌部队”是国民党第74军的封号。这块倭寇冢碑显然是常德会战时的历史见证。

大西门抗战碉堡大西门以外地势平坦,沟塘渠堰较少,易攻难守。需要建筑碉堡群才能有效地防御。常德会战前,57师就在落路口、白马湖、夏家岗、芙蓉家园小区、原毛巾厂、矮城墙、北风坡等地修建了若干座水泥碉堡。这些碉堡在当年发挥了防御作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有效地阻止了日军对大西门、小西门的攻击。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研室记载了1943年11月27日这一天的情景:“联队主力在当夜向大西门方面进行夜袭,但没有成功。第三大队长葛野旷大尉壮烈战死。该大队所属中队军官,至此全部战死或负伤。以后和尔部队伺机向城内突入,均不成功。”由此可见,大、小西门一带的水泥碉堡在守城战中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白马湖、北风坡、矮城墙的抗战碉堡尚在,供世人瞻仰缅怀。

一座座无字丰碑常德会战时,城区唯一用钢筋建造的水泥碉堡是原兴街口中央银行的金库。它位于武陵大道常德军分区对面的小海豚酒店位置。它是个S形,长5米,仅容两人通过的地下室。会战时它是57师的指挥部。是敌我双方攻守的最重要堡垒。这座抗战碉堡在1995年旧城区改造时被房产开发公司拆毀。笔者当年目暏了拆毁的全过程。

1957年经湖南省军区调査,常德城区尚存抗战碉堡30座。它们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尽人皆知,功不可没。后来因为城市的建设发展拆毀了部分碉堡。现在幸存的碉堡全都记录了抗日将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血染风采和侵略者的可耻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常德市城区人民路、青年路和建设路之间。

1943年的常德城保卫战历时15天,57师8000多官兵几乎全部牺牲于阵地上。日军也伤亡惨重,约近万具日寇的尸体倒在常德城内城外。仅日方资料记载,就有4名联队长以上高级军官和5个大队长、4个中队长死于此役。57师爱国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赢得的15天时间,为各路援军争得了宝贵的战机,得以形成对常德城的反包围,迫使日寇在常德城只呆了不到7天,连尸体都未及烧完,就仓皇北逃,最后跑到长江以北才惊魂初定。

1944年,常德会战结束后,由常德县政府配合74军留守处,在常德城收敛了阵亡于城内的千余各中、下级军官和士兵遗骸,在当时以一个重磅炸弹坑为基础,修建了士兵合冢,又将在城区周边阵亡的将校级军官遗骸集中,修建了将校墓,建了纪念碑,两座纪念亭、纪念牌坊,但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将校墓和阵亡士兵公墓已毁,现由湖南文理学院阮先教授撰写的《陆军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墓志铭》替代,纪念碑正面上有“陆军七十四军五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还有于右任、戴传贤、居正、孙科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题词。

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1月被常德市委宣传部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常德会战暨常德细菌战展馆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常德会战暨常德细菌战展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常德会战暨常德细菌战展馆位于常德市武陵大道南路144号常德市博物馆内。

1941年11月4日清晨5点左右,天空还是灰蒙蒙的,一架日本飞机,由东往西飞临上空盘旋飞行,并投下大量带有鼠疫细菌的谷、麦、豆、高粱和烂棉絮块、破布条。这些东西坠落在鸡鹅巷、关庙街、法院街、高山街,以及东门外五铺街、水府庙和远郊石门桥、镇德桥一带,其中尤以关庙街落下最多。五六天后,常德城里有大量染疫老鼠死去。第八天即有关庙街蔡铁匠之女蔡桃儿染病后36小时死亡。经红十字会队长(犹太人)和广德医院医师共同解剖、化验,确认为败血性鼠疫致死。此后城区又有600余人死于鼠疫。德山石门桥农村一带也先后有上百人死于此病。日寇及在常德犯下的这项罪行,给常德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恐惧。

中日常德会战,又称“常德保卫战”,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11月初至12月末。负责保卫常德城的国民党陆军第74军57师,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情况下,以八千之师,对付装备精良的四万之寇,孤军奋战15个昼夜,最后几乎全军阵亡,仅有80余人幸存,但给日军也造成了重大伤亡,在常德城郊丢下了上千具尸体,其战斗力大伤元气。师长余程万率部死守常德的战斗业绩,在我国抗日民族英雄的战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05年8月,常德博物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常德会战62周年举办了这一大型展览,并长久展出。

展览共分为“二战风云变幻,常德黑云压城”、“会战空前惨烈、历史鲜血写成”、“烈士彪炳青史,国耻永志不忘”三部分,采用了200多幅图片、100多件实物;日军常德细菌战展览采用了1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33本研究专著、85份文字资料和23件实物。

常德会战暨常德细菌战展馆于2008年11月被常德市委宣传部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索拉孔会战经过 索拉孔会战对拜占庭有什么意义

全文共 2692 字

+ 加入清单

在公园6世纪末期,原本积怨极深的拜占庭和萨珊波斯易经保持了多年的和平状态。但是长期以来的相安无事并没有让这两个强大的政权消除彼此之间的刻骨敌意,反而是因为周边各种琐碎小事和事态而不断积怨更深,最终便演变成为了习以为常的兵戎相见。不过,与过去的历次交锋不同,蜕变中的罗马军队居然选择以全骑兵阵容出场,并在堪称大乱斗的索拉孔会战获得大胜。

△拜占庭骑兵

△拒绝再用贡金贿赂波斯的 查士丁二世

早在公元572年,由于皇帝查士丁二世拒绝缴纳年度贡金,立刻引起波斯方面的极为不满。这主要是因为万王之王的私人产业比较有限,无法对帝国全境的基层实施垂直征税。因此,来自罗马的固定收益,就成为其供养王室军队的重要保障。经过几任统治者的不断效仿,进而演变为历代君主的一份外交成绩单。以至于当对方不愿继续提供,自己在国内贵族圈中的脸面也会受到损伤。

△屡次成为两国交锋中心的 达拉要塞

不过,亚美尼亚人的大规模叛乱,还是严重大乱了萨珊王朝的军事部署。对此异常关注的拜占庭势力,也开始同中亚腹地的突厥汗国取得联系,完全有可能构建起一个针对波斯的国际联盟。这迫使霍尔木兹四世采取强硬手段,主动对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拜占庭城镇发起进攻。甚至很好利用了对方的麻痹大意,将始终挡在自己前进路线前的达拉要塞占领。此后,双方的交锋便趋于停滞,并且都不愿意就此接受眼前的现实。

△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军队 几乎完全依赖骑兵决胜

到了公元582年,莫里斯一世靠兵变登上东罗马皇位,随即便开始着手应付边境问题。在前期的和谈尝试无果后,派自己的妹夫菲利库克斯担任前敌指挥,准备对波斯军队展开大规模反击。后者为追求战术突然性,选择放弃行动迟缓而战力每况愈下的步兵,只以纯粹的骑兵分队执行骚扰任务。很快就给两河平原与亚美尼亚山区的敌军都造成巨大压力,并引来对方主力的针对性报复。

△萨珊波斯人的精锐具装骑兵

于是在公元586年春季,波斯大将卡尔达里干率领越1-2万人的部队出发,由北方的高加索山区进入两河平原。途径有本方步兵驻屯的达拉要塞,准备对附近的罗马对手实施突然打击。但菲利库克斯早已预料到他们的可能前进线路,始终停留在城市南部的阿尔扎蒙河边活动,借机阻止萨珊人靠近区域内的最大水源。手下斥候更是抓捕到为波斯人引路的阿拉伯附庸,从而掌握了强敌接下去的大部分行动轨迹。

△经常在两国间来回的阿拉伯附庸部落

另一方面,卡尔达里干也非常渴望与罗马人进行大规模会战。即便清楚对方已控制住水源,也不惜带全军穿过干旱的东叙利亚沙漠。为此,他动员了向萨珊王朝效忠的阿拉伯部落,用对方提供的驼队转运补给。这才勉强满足了麾下那支骑兵大军的最基本供应,并在毗邻河道的索拉孔平原上与之相遇。当然,这种艰苦行军也不允许波斯人带上数量庞大的步兵。索拉孔会战就成为双方唯一只动用骑兵的大规模碰撞。

△一名萨珊波斯军队的旗手

由于知晓敌方的大致抵达时间,菲利库克斯提前在自己精心挑选的高地位置上部署战阵。来自帝国各省份的骑兵力量,被非常有针对性的整编为三部,且都包括了使用骑枪的重骑兵与更擅长射艺的轻骑兵。其中数量最多的中路分队,由日后执掌迦太基并辅保护儿子登基的赫拉克利乌斯指挥。攻击力最强的右翼部分,则交给维塔鲁斯负责引领。左翼的腓尼基骑兵虽然相对较弱,但有边上的丘陵地形提供掩护。指挥官埃利弗达斯麾下还有一些规划的匈人后裔,被特意安排在后面充当特殊部队使用。最后还有主帅本人的少量雇佣侍从,在后方的第二线充当总预备队。

△非常类同的两军布阵模式

萨珊军队的布阵与罗马人大体相当。卡尔达里干亲自坐镇中路,指挥来自波斯本土和亚美尼亚的骑兵力量。右翼指挥官是来自苏伦家族的梅博德斯。由于该家族长期在偏远的锡斯坦地区经营,所以士卒也基本是来自东方的塞种游牧民后裔。左翼将领阿佛拉特也是主帅的侄子,属下多半是来自米底等里海沿岸平原省份。尽管没有安排第二线预备兵力,但波斯人后方还存在有不少阿拉伯驼队。靠他们构成的临时营地,保护着整支部队的军饷与全部私人财产。

△拜占庭的右翼很早就形成了突破

战斗开始后,萨珊方面的三路人选择马齐头并进,还派大量骑射手用弓箭替重装精英们开道。由于许多波斯低阶贵族都按规定配有头盔和锁子甲,因此在理论上要胜于罗马人的普通轻骑兵同行。但拜占庭士兵已早早的据有高地,使自己的箭矢射程要稍稍超出对方,丝毫没有因装备劣势而直接落入下风。等到敌方终于靠近上坡位置,才允许让蓄势待发的重骑兵们俯冲而下。特别是充当先锋位置的右翼分队,直接将处于艰难爬坡中的波斯左翼击破。

△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骑兵

然而,波斯骑兵大都来自有深厚骑马传统的武士阶层。所以在充当真正主力的中央分队赶上后,还是与同步抵达的拜占庭中央军形成相持态势。哪怕罗马人的重甲早已不输给自己,也没法靠简单的地形便利就占据绝对优势。更要命的是,许多在右翼获胜的拜占庭骑兵没能及时迂回协助,反而直冲有大量财物的驼队营地而去。结果不仅是没能将负责看守物资的阿拉伯人逼退,还给稍稍后撤的萨珊左翼留下了喘息之际。好在身居高地观察形势的菲利库克斯提,也及时目睹了这种自杀行为,并立即派部下赶往现场维持秩序。这才避免了战线强侧位置的乐极生悲。

△拜占庭与波斯骑兵的厮杀

同时,强悍的萨珊中路骑兵已逐步向上推进,大有从正面直接形成突破的可怕架势。菲利库克斯提也审时度势的下令采取特殊办法,让重骑兵们全部下马组成步兵方阵,用手中的盾牌和骑枪硬抗波斯具装。已经及时撤退回来的轻装弓骑兵,则借机向停滞不前的敌军射出密集箭矢,成功将对手的孤注一掷给化解为无形。

△拜占庭军队的左右两翼合围

当然,真正左右战局发展的转机,还是来自实力相对最弱的拜占庭左翼。虽然腓尼基骑兵是最晚同当面的锡斯坦人展开交锋,却马上因战力不及而自动向后撤退。但忙于推进的萨珊部队也没精力关心边上的丘陵情况。一直隐藏在山地后方的匈人部队,趁机从高处策动侧翼强袭,成功帮整个左翼部队扭转乾坤。加之右翼人马在恢复秩序后也重回压制状态,逐步将更多的波斯人都驱赶到中路位置。面对三面受敌的不利状况,许多萨珊骑手还因奋力仰攻而消耗了更多体能。最后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动摇,纷纷调头朝着下坡位置溃逃而去。罗马人则乘势掀起全线追击,将许多挤在一起的波斯人都斩落马下。

△获胜后打扫战场的拜占庭军队

卡尔达里干侥幸从合围圈中逃出,带着少数残部跑到附近的另一座小山上据守起来。菲利库克斯也曾下令对那里发起过几轮试探性进攻,还是因不清楚对方的具体身份而选择放弃。但凭借自己先前的成功指挥,他已暂时消除了萨珊波斯的全局进攻能力。哪怕战争还将时断时续的再进行数年时间,整个叙利亚边境却得以暂时解除大部分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