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老人被专家讲座诈骗后心理有哪些变化视频【合集20篇】

浏览

3719

文章

66

篇1:空巢老人被专家讲座诈骗怎么办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老年人被忽悠买保健品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且痴迷保健品的老人越来越多。据中国保健协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有2000亿元人民币,而老年人的消费就占50%以上。空巢老人被专家讲座诈骗怎么办呢?老人免费活动诈骗有哪些,一起和看看吧。

听健康讲座,还免费送东西,一听到这样的好事,很多人难免都会心动。一些骗子正是抓住了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才得以屡屡“成功举办健康讲座,顺利骗取老人钱财”。近日,一起采用冒充专家身份开健康讲座诈骗的三人团伙被抓住,老人们被骗的钱才得以成功追回。那为什么刚开始,就有那么多老人愿意相信骗子呢?仅仅是因为老人缺乏防骗安全知识吗?那些骗子能堂而皇之的在酒店行骗,酒店的管理人员去哪了?监管部门又去哪了?难道只有诈骗已成事实,相关部门才能开始行动吗?老人听讲座被骗事件屡屡发生,监管部门需要反省,儿女们更应该反省。

有媒体统计,在一些虚假健康讲座中受骗的老人中,70岁以下的约30%,70岁以上的老人占70%。他们无一例外都极其渴望健康,这也是老年人受骗的最主要原因。

大部分花重金买保健品的老人都很朴实,“心也很宽”。发现被骗,有老人说“有人陪着说说话也好”。一位周大爷还对自己子女说:“辛苦一辈子,老了就想图个健康。花其他的钱我舍不得,但是想着为身体好,我愿意,就算没效果,试试也无妨。”

老年人单纯善良,都市年轻人奔波忙碌,这样的家庭组合让一些保健品销售商抓住了商机,不断升级营销策略,变换招数让更多的老人上当。

老人不要对这种类似的讲座心动,大部分都是骗人的,掌握基本的老人防骗小知识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子女如何防止老人被专家讲座诈骗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在传统的诈骗老年人方法中,犯罪分子多以看病消灾、购金银及古董、投资、保健养生等为托词,铺设好陷阱等老年人上当,这几类陷阱,多是根据老年人注重身体健康、远离儿女心里孤独、想为儿女积累财富等心理,有针对性开展的犯罪活动。子女如何防止老人专家讲座诈骗呢?老人免费活动诈骗有哪些,一起和看看吧。

专骗老年人的骗子之所以能屡屡得手,还与家庭亲情密不可分。很多老人长期“空巢”,子女很少回家看望,电话问候也是轻描淡写,而骗子在开展养生讲座的同时,却会时不时拿着水果、礼品等上门看望老人,与老人拉家常,获得老人信任和依托,最终落入骗局。因此,老年人的子女、亲人也应常回家看看,用行动让老年人感到温暖,也能从子女口中得知社会变化,了解生活中需要防范的骗局。

打好预防针。

做子女的平时要有意识地将报纸上、电视上看到的一些案例告诉老人,让他们对这些常见的骗局有一个了解,以防将来遇上了类似的情况时能够有所防范。

多关心老人。

不少骗子就是利用了子女对老人关心不够这一点,大打亲情牌。老人们也是因为孤独,而容易被骗子的甜言蜜语哄得心甘情愿把钱掏出去。所以子女们应该常回家陪陪老人,有事没事多打个电话陪他们聊聊天,精神世界得到了满足,老人们也就不容易被骗子的花招给忽悠了。

把钱存银行。

要说服老人把大部分的钱存在银行而不是放在家里,身边只留下一些零散的钱,并且最好是由子女去帮忙存储,密码也由子女设置。假使骗子已经成功骗到了老人的信任,但是由于手头没有那么多的钱,而且也没有银行存折的密码,想要取钱必须要打电话给子女,这样子女们就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发生了什么情况,并且阻止老人落入陷阱。

子女要多关心老人生活,帮助他们掌握老人防骗小知识,避免上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独居老人被专家讲座诈骗怎么办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独居老人专家讲座诈骗怎么办你知道吗?健康长寿的幸福生活,是每个老年人的愿望,一些骗子们往往抓住老人的心理,开免费讲座,先是免费送礼品,然后就是间接推销一些虚假的保健品来骗取老人的钱财。老人免费活动诈骗有哪些?一起和看看吧。

有媒体统计,在一些虚假健康讲座中受骗的老人中,70岁以下的约30%,70岁以上的老人占70%。他们无一例外都极其渴望健康,这也是老年人受骗的最主要原因。

老人们愿意偏信那些虚假健康讲座并购买保健品的另一大原因是孤独。2015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称,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近10%。老人独自居住,于是,卖方开始温情忽悠,提着水果拜访老人,给老人倒洗脚水。不曾想,那些叫着“爸妈”,下着跪的“可爱小伙”让他们掏空了家底。

此外,大部分花重金买保健品的老人都很朴实,“心也很宽”。发现被骗,有老人说“有人陪着说说话也好”。一位周大爷还对自己子女说:“辛苦一辈子,老了就想图个健康。花其他的钱我舍不得,但是想着为身体好,我愿意,就算没效果,试试也无妨。”

老年人单纯善良,都市年轻人奔波忙碌,这样的家庭组合让一些保健品销售商抓住了商机,不断升级营销策略,变换招数让更多的老人上当。

独居老人要经常看报纸新闻,掌握基本的老人防骗小知识,不要参加免费的讲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医疗器械诈骗是利用老人的哪些心理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医疗器械诈骗利用老人的哪些心理你知道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意识的增强,种类繁多的医疗器械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利用健康讲座、免费出游等手段,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医疗器械,致使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老人如何防范医疗器械诈骗?我们和看看吧。

孤独寂寞,亲情缺失被忽悠

如今社会高度老龄化,子女长时间不在身边,缺少亲情陪伴的老人很容易成为医疗器械的“俘虏”。“退休金要高,最好儿女不在身边”,这是医疗器械推销员选择推销对象的潜规则。选好对象之后,就进入“攻坚”阶段了。这时候,嘴必须甜,怎么年轻怎么叫。有事没事要常去老人家看看,聊天培养感情,送点小礼品甚至认老人做干爹干妈。突然多出一个这么孝顺的孩子,老人一高兴,基本都能痛快地掏腰包。

缺乏保健常识,让不法商有机可乘

赵女士母亲患有糖尿病,父亲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目前退休在家。看到老母亲常年遭受病痛折(,父亲于心不忍。多方打听,遇到有讲座就去听,在逐渐接触后,他开始给老伴大量购买医疗器械。不仅把自己的积蓄花光了,还从孩子那儿借来3万元。身为医生的赵女士看过那些医疗器械,上面没有检测报告,也没有出厂日期,但医学知识欠缺的老父亲此时却被洗了脑,就是相信有效果,根本不听她的劝告。

在我们周围,像赵老先生这样由于缺乏医学常识,没有分清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界限。

老年人要学点医疗保健知识

老年人要多学习科学医疗养生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善于甄别骗子的陷阱。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介绍,医疗器械的生产门槛较低,产品标准也很低,一般只需要通过安全性评价和功能性评价、卫生学检验,而不需经过医院临床实验等便可投入市场。因此医疗器械不能宣传疗效,否则就是违规行为。家人帮助老人掌握防骗知识,避免上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绑架诈骗是利用老人的哪些心理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上当的大多数是老人,为什么受伤害的往往是老人呢?骗子是利用老人的什么心理呢?老人遇到电话诈骗怎么办,一起和看看吧。

信息落伍

老年人活动范围小,信息落伍,法律意识淡薄,也是其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之一。

理论上讲,老年人的知识和经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的。但事实上,老年人大多处于高度的信息封闭状态,并日益脱离社会。据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分析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网民仅占全国网民的1.1%,反映了很多老年人正隔绝于信息时代。在当前中国社会,空巢老人家庭日渐增多,老人和子女以及邻里之间的沟通逐渐减少,老年人越来越面临着情感上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获取上与时代脱节。

有趣的是,在上当受骗的老年人中,女性较男性更容易中招。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男主外,女主内”,一向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因而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女人掌握家庭财务大权。许多老年女性在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为家庭主妇,常常封闭自我。她们的精力大多放在照顾家人和孙辈的生活起居上,缺乏与社会和年轻人交流的机会,也因此极易被所谓的新概念、新信息所蒙蔽。因此,一方面手握财权,一方面认知闭塞,中老年女性自然成为了骗子最为青睐的目标。

安全感低

老年人由于退休及体力衰弱,对钱财的依赖感和不安全感会日益突出,这也给了骗子们行动的机会。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Lenze在美国2008年精神病学学会的年会中指出,广泛性焦虑症是年长者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对财务状况的过分关注,而这也正是引发广泛性焦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以上是骗子利用的老人心理,骗取老人信任,我们要帮助老人掌握防骗知识,帮助老人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招数,预防上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老人如何识别免费讲座诈骗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打着“健康讲座”的名义,给免费参与健康讲座的老年人送礼物,最后再推销一堆高价保健品。这样的“保健品”的骗局屡屡发生,遇到此类情况,老人如何识别免费讲座诈骗?老人免费活动诈骗有哪些,一起和看看吧。

针对老年人被保健品所骗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老人一定要坚持维权。一般情况下,老人的维权以及法律意识较低,一旦上当受骗不喜欢报警。他们怕子女埋怨,怕人笑话,往往采取息事宁人、自认倒霉、花钱买教训的态度,这让骗子们有了更多逍遥法外的机会。

老年人,遇到被骗的情况,可以拨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电话“12331”举报投诉。同时,除电话外,单位、个人可通过信件、互联网、传真、走访、手机短信等方式,向监管部门反映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在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违法行为,以及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后,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会进行调查处理,一旦检查发现确实存在问题,会进行查扣,情节严重的将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这需要老人能够提供一定的信息,老人可以将这些产品交给子女或者相关部门进行鉴定,不要担心受到子女的抱怨或者面子上过不去,一定要及时告诉家人。”

此外,我国对保健品企业“重审批轻监管”,保健产品准入门槛低,销售渠道更新速度快,没有固定场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造成违法成本低,监管难。特别在一些远郊区,保健产品的监管有一定的盲区,也是骗子们集中经营的重灾区。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相应的处罚措施。

老人要有识别骗局的能力,平时多看法制新闻,掌握基本的老人防骗小知识,避免受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独居老人如何应对专家讲座诈骗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以健康知识讲座为幌子,用“免费试用”、“赠药”等手段吸引老年人,榨取老人的钱财,独居老人如何应对专家讲座诈骗呢?老人免费活动诈骗有哪些,一起和看看吧。

相关部门加强监管防范不给骗子提供场地开办虚假讲座

很多骗子把所谓的健康讲座设在酒店宾馆等,因此,酒店管理人员应加强监管,如果发现应及时阻止或报警,以防骗子把老人忽悠到此进行保健品推销行骗。另外,小区、公园安保人员应禁止身份不明的推销商进入,不给奸商提供场地;保健品监管等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从源头上对不法商业行为进行打击,不让虚假保健品有进入市场的机会,一旦发现,要进行严惩。

社区加强宣传不让虚假专家有机会

政府应该引导社区、社区医疗机构经常举办一些公益性讲座、义诊等活动。以满足老人的健康、保健需要,防止因此受骗。如果社区经常邀请一些医院的专家,举办正规的健康讲座、活动,把老人吸引到社区的活动中心去,相信应该能对老人参加健康讲座被骗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总结起来,老人受骗多是孤独惹的祸,作为子女,应当多关注老人的需求,多和老人沟通,比如社会上的新鲜资讯,提醒他们防范不法商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强生活自信。当老人被骗时,家人要尽量少些指责和埋怨,多些理解和宽容,子女帮助他们掌握老人防骗小知识,平时多关心老人的生活,防止上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老人被张悟本讲座诈骗怎么办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张悟本被人称为教授、神医、京城最贵中医。如今在一片质疑声中,张悟本头上的光环正在退却,他的食疗神话也正在被大众当做一个“笑话”。老人被张悟本讲座诈骗怎么办?老人免费活动诈骗有哪些,一起和看看吧。

“养生大师”、“中医食疗第一人”、“京城最贵中医”……所有的“美誉”,都是华丽的泡泡。从“神医”到“神骗”,张悟本及其背后推手共同制造的“中医食疗第一人”的“神话”终于破灭。“悟本堂”倒了,“著作”下架了,但是人们的疑问并没有完全消除:张悟本通过自己虚构学历身份的方式,骗得大家信任,从中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应否受到法律追究,他的行为是否涉嫌诈骗?

张悟本的“著作”《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1981年,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专业;2004年,国家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同时书中称,张悟本出生于中医世家,曾任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研究员、首席健康推广专家。其父亲张宝杨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他称自己的食疗方法治愈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甚至红斑狼疮等疑难杂症。

对于张悟本所说的卫生部高级营养师资质,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网站上没有搜索到张悟本的名字。另外,考取高级公共营养师需要大专学历。日前,卫生部保健局表示,张悟本不是所谓的高级营养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也向媒体证实,张悟本没有在北京医科大学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教育。

张悟本从事健康讲座以来,从社区讲到电视,无专业资质却可以治百病。相关部门迟迟不介入监管,应该是一种失职。张悟本的书有谬误,这样的书未经任何专业机构审核就能出版,暴露出一个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涉及公众生命健康的事件,必须纳入国家严格的监管,而不能游离于专业和法律之外。现实中,养生、食疗作为防病和辅助治疗的一种手段,没能纳入公共卫生的规划,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空白,张悟本才有生存的机会。随着健康意识的兴起,社会的老龄化,公众的健康服务需求也与日俱增,建立规范的健康服务机制,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是卫生等相关部门的职责。

很多老人都受到了张的诈骗,我们应该帮助掌握基本的防骗知识,不要轻易相信所谓专家说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怎样对待老人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不断增多,老人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第二是身体机能的退化。怎样对待老人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呢?

由于环境的改变。许多老年人特别是老干部,脱离工作岗位后,会因为环境落差而产生失落感;身体机能的退化,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特别是年龄在50岁至55岁的女性和55岁至60岁的男性,正处于更年期阶段,体内激素正发生改变,导致他们经常感到急躁、焦虑,爱发脾气,遇事紧张。此外,空巢家庭的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照顾和沟通,更容易感到孤独,因而使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异常。”

对此,建议老年人应保持心态平衡,用开放、健康、平和的心态来看待社会;适当进行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并通过广交朋友,多培养兴趣爱好的方式,增加与外界的往来,帮助自己打开心扉。

而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也要及时咨询,因为心理问题是动态的,如果发现问题不及时疏导,而是控制、压抑自己,会转化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环境会对老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根据以上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的建议,为人子女的我们应该努力配合。因为大人在我们小的时候对我们是百依百顺,从没怨言。所以在他们老了的时候我们也要积极配合治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识,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60岁老人有哪些心理变化

全文共 2808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进入老年期后会有怎样的心理呢?60岁老人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一、60岁老人的心理

人到了60岁以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年期,此时,不仅身体脏器功能逐年老化,还会出现以下心理变化,为了我们的父母,我们必须要关注。

1、心理孤独

造成老年人孤独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离开了工作岗位和长期相处的同事,终日无所事事,孤寂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丧偶或离婚,老来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使老人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感",继而使老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抑郁、绝望。

2、

这种问题多见于退休不久或对退休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老人。他们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一时很难适应,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碰、西靠靠,俊他们感到时间过的很慢,难以打发。伴随"空虚感"而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情绪的低沉或烦躁不安,这种恶劣的心境如果旷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时可以达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胁很大。

3、情绪变化

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例如"丧失"工作、丧失权力和地位、丧失金钱、丧失亲人、丧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趋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老人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如说话罗嗦、情绪易波动、主观固执等,少数老人则变得很难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怀恋过去,甚至对现实抱有对立情绪。老年人的性情改变,常常加大了他们与后辈、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

4、记忆力减退

不少老年人都时常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深感苦恼,例如:出门忘记带钥匙,炒菜忘了放盐,刚才介绍过的客人,转眼便叫不出人家的名字,一会儿找不到手表,一会儿找不到眼镜一老年人的特点是对新近接触的事物忘得很快(医学上称"近事遗忘"),而对过去的往事却记忆犹新。减迟是大脑细胞衰老、退变的常见现象,过于严重则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种表现。

5、睡眠问题

老年人大多数睡眠减少、睡眠浅、易惊醒,有的老人同时有入睡困难和早醒,这也是脑功能自然现象。医学研究发现,老人在睡眠过程中醒来的次数较多,女性入睡比男性慢。由于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许多老人常感到睡醒后不解乏,白天精神不济,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有些老人可表现睡眠过多或睡眠倒错(日睡夜醒),或在白天频频打盹、打呵欠,即使在很重要的场合也难以自制,这也是脑功能削弱的显著标志。

二、老人最担心的四个问题

老人退休后都会有一种心理落差感,年纪大了害怕疾病缠身、害怕老年痴呆,也会被抑郁症盯上,下面我们来看看老人最担心的四大问题该如何缓解。

1、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不少老年人刚退下来时,会有一定的失落感甚至无价值感。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老人认为经济收入减少,不再像工作时那么受人尊敬和重视;有的老人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自我评价过低;有的则表现为发牢骚、埋怨,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甚至脾气突然变得暴躁,经常和子女吵架或指责过去的同事、下属。老人如果不能够调整好心态,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对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悲观等。

2、疾病缠身

人进入老年期后,器官功能逐步出现障碍,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脏病、肿瘤、糖尿病、脑卒中等在人们50岁后会明显增高,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易患各类疾病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

3、抑郁情绪难以摆脱

老年阶段,最容易出现的精神障碍是抑郁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重大负担或影响。老年患者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睡眠不佳、慢性疼痛、记忆减退并常伴有其他躯体疾病,有些人甚至出现死亡念头和自杀行为。这些,在空巢、失独等特殊家庭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4、老年痴呆遭歧视

老年痴呆症就是阿尔茨海默病,主要表现为记忆、智能障碍、情感淡漠及各种形式的认知功能减退。病人早期可能对一切事情缺乏主动性,活动减少,性格孤僻,对人缺乏热情甚至敌意等。其实,很多疾病都是现象描述,如、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等,实际上症并非单纯的记忆障碍,也不是单纯智能缺损所能描述的,而是记忆智能障碍、情感淡漠、各种认知过程混乱等混杂在一起表现出的一种痴呆症候群。

有人认为,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只通过名称浅表理解,可能导致人们产生不正确的认识或歧视态度,因此,老年痴呆更名似乎有益。然而,态度是复杂的问题,态度的改变并非更名那么容易,更名,能实现减轻歧视的愿望自然很好。

三、老人的六大标准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老年人更得拥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心理健康对有很大的帮助,那么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1、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2、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3、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4、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5、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

如果你对老年人心理特点?怎样治疗老人心理问题?长寿老人五大心理特征?老人养生心理须知?老人不肯带孩子的心理?国外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心理特点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熟人诈骗是利用了老人的哪些心理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社会经历基础上去了,但是上层建筑下来了,由于熟人诈骗的现象横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如何从根源上杜绝熟人诈骗的发生呢?的安全顾问根据具体的案例来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街头诈骗专盯老人呢?

熟人诈骗的发现是社会发展的不好产物,那么熟人诈骗利用了老人的哪些心理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老年人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而上当受骗。比如,一些老年人虽然与子女同住,但因为他们工作繁忙对老人关心较少;或者子女远在他乡,这类老年人内心对亲情充满了渴望。这时候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会被轻易攻破,掉入骗局而浑然不知。

还有一些老年人,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被后辈们说他们老无所用,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于是,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小投资赚点生活费以满足成就感的心理,也成为骗子们的一个目标。

同时,老年人普遍不太理性,虽然年纪一大把,可有时候又偏偏像个孩子似的存在比较心理。看着别的老人搞投资,内心极度不平衡,便产生从众行为,最终掉进一个接一个的陷阱。

因此,晚辈们对老年人的关心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当面对类似这样的骗局时,老年人自己要学会放下面子,保持清醒的头脑。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参加娱乐活动或者一些健康积极的社会团体以及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实用信息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让骗子们无可趁之机。

熟人诈骗再深谙老人的心理的时候,老人们自己也应该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如何培养呢?这就需要阅读老人防骗小知识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祈福诈骗是利用了老人的哪些心理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迷信诈骗,犯罪嫌疑任往往利用老年人关心亲人,特比是儿女的心理特点,以儿女有灾难,他(她们)可以为其消灾为民让受害人拿出自己的钱来做法消灾,在巧妙的把钱调包,骗取钱财。祈福诈骗是利用了老人的哪些心理呢?迷信诈骗老人的方式有哪些,一起和看看吧。

此类诈骗案一般有如下特点:

1、利用消灾去祸为由行骗。他们拿捏住群众心理,事先设计骗局,以神算谎称其家人有灾祸临头,要求拿钱消灾。

2、作案地点不固定。这类诈骗案件基本上发生在城区偏僻的地方,犯罪分子作案后迅速逃离现场,以此逃避打击,给侦破工作带来困难。

3、作案手段简单。主要利用火柴盒上呈现白色线条小人称其子女要出事,让老人拿出钱财消灾。

4、诈骗对象大多为中老年人。由于受生理和心理影响,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没有防范心理,对骗子的言行无法做出理性分析,因此最易上当,尤其是女性较多。

5、诈骗的财物以现金为主,其次为金银首饰。

迷信者是哪些人?就职业和身份而言,迷信者大多是农民,也有少数工人,还有个别干部和教员。按性别分,女性多于男性。按年龄分,老年人多于中年人,据统计,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占53%,三十岁到五十岁的中年人占25.9%,青年占21.1%。

封建迷信思想中,有一种叫做宿命论思想,再汉族中流传已久,所谓“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强求”、“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等等,几乎时妇孺皆知的。这些东西在新中国的青年一代中任有影响,认为“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还大有人在。福建某省有一户人家,只因听了算命先生说他的命中注定要出家,就信以为真,夫妻带着一个孩子全部出家了。还有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也是被认为命中注定要出家,结果老婆改嫁,家具卖掉,好端端的一个家就这样分散了。

老人要相信科学,掌握老人防骗小知识,不要封建迷信,防止上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薪工作诈骗是利用了老人的哪些心理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总是自以为是、高傲自大或者闲来无事,从众心理严重,这些就成了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的真正原因。高薪工作诈骗利用老人的哪些心理呢?街头诈骗专盯老人吗,一起和看看吧。

自以为是的老人容易被骗

案例:张大爷是一位退休老干部,他前一阵子被骗走了一万元,这是他怎么也想不到的。他向来自认为阅历多,自信不会被骗,而且受骗时抱着“试试看,不行再退出来”的想法,可是他最后发现,自己还是没有骗子聪明。其实回想起来,被骗当时老伴也在身边,老伴还曾经提醒过他,但张大爷的性格相当固执,有点自以为是,别人越反对他越来劲,最后骗子采用吹捧加激将的办法,使张大爷为了维护自尊而掏钱被骗。

心理分析:

张大爷被骗的主要原因是骗子利用了他的心理弱点,也就是他自以为是,性格有些固执。很多具有这种性格特点的老人都容易遇事被骗。

对于张大爷这样的老人,要想防止上当受骗,就要对自己的“软肋”心知肚明,知道自己的弱点是什么,即使年龄大了改不了,那起码也要在这些方面有基本的警觉性。其次,作为曾经有权力后来退休的老人,张大爷需要逐渐适应退休后不再风光的处境,多给自己找一些娱乐活动来做,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张大爷没有了心理漏洞,骗子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得逞了。

闲来“从众”的老人容易被骗

首要的就是多接触新鲜的知识和观念,活到老学到老;还需要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丰富起来,不要使自己无聊,去找迷信“玩玩”;另外,年轻人也要多关心老人,多给老人提一些养生治病方面的科学经验,帮助老人颐养天年。

家人多帮助老人家学习老人防骗知识,经常普及法治新闻,防止上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老人如何预防免费讲座诈骗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诈骗分子也向各个阶段、渠道渗透。老人如何预防免费讲座诈骗呢?老人免费活动诈骗有哪些,一起和看看吧。

首先,

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谎言,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克服贪欲的心理,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劳而获”的念头,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让你出钱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个心眼儿,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送出去。

其次,

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内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

第三,

远离可疑人员。现在有些骗子常常主动与老年人打招呼,套近乎,同时表现得很热情,此时有的老年人就容易放松警惕。我们提醒老年人,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过于亲热,以免上当受骗。另外,独自外出时不要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加强协作力度。此类案件多为流窜作案,公安机关间要加强内部协作,及时加强情报信息和串并案件工作做到情报共享。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对作案手段和作案特点加以分析,展开有针对性的防范。要联合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抓好早期的情报经营,及早发现、超前布控、及时采取措施,打击防范。

家人也要为老人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老人防骗小知识,避免受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医药诈骗是利用老人的哪些心理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医药诈骗利用老人的哪些心理你知道吗?骗子受过专门培训,是高明的心理学家,善于揣摩人的心理弱点,经常使用心理咨询式的谈话技巧,把人一步步引入陷阱。常见的药品诈骗骗局有哪些?我们和看看吧。

骗子固然可恨,但受害者需要反思,社会更应该反思。

骗子为何要骗老人,无非是因为人老犯晕,容易轻信陌生人。很多人都纳闷,年轻时那么精神的一个人,一老怎么就糊涂了,跟个孩子似的?这里面有生理原因,也不排除孤独心理疾患。人老了,交际圈子越来越小,那些轻信陌生人的老人,恐怕身边已没有多少能说话的熟人了。他们孤单,想与人交往,可要么不敢,要么被人嫌弃。于是乎,甜嘴蜜舌的骗子就钻空子了,因为老人太想听那些“高兴话”了。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不会这般被轻易攻破的。

由于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不少子女只把满足老人衣食住行作为“养老”的全部,平时很少陪老人散心、娱乐,有的甚至嫌老人落伍,不愿与老人交谈、聊天,忽视对老年人的精神抚慰。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素质会逐渐弱化,并表现出害怕孤独,感情脆弱,容易灰心丧气等心理特征。因此,平日里子女一定要多抽点时间陪陪父母,跟他们说说心里话,让他们享受到天伦之乐。工作忙而忽视老年人这不是理由。

所以小编提醒家人要多关心老人心理,帮助他们掌握防骗知识,避免受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如何正确对待心理变化是老人急需解决的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人老了,身体各项机能变了,其实心理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化。这种变化让很多老年朋友们无所适从,甚至导致有些老人开始自卑,自闭。那么,你对如何正确对待心理变化是老人急需解决的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年人喜欢热闹,喜欢有人呵护,喜欢有人陪伴,希望健康,希望得到在乎。但往往事与愿违,儿女有自己的事业,有的好几年才能相聚。多数时间至少独处,不免心理感伤失落。那么老年人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呢?

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

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对于快退休的老年人来说,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

老年人要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

老年人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是很有必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有利于身心健康,晚年生活也不在寂寞。

如果你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老人心理异常的几种症状?脾气古怪的老年人日常如何对待?心理创伤加快老人衰老吗?哪4个原因可引起老年人抑郁症?老年人精神分裂有哪些症状?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心理创伤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神医诈骗是利用了老人的哪些心理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神医”骗局中的骗子们专门选择独自出门的中、老年妇女下手,他们以介绍神医看病、消灾为借口进行行骗,神医诈骗利用老人的哪些心理?迷信诈骗老人的方式有哪些,一起和看看吧。

骗子先是以问路、看病为名,接近当事人,与其闲聊,关切地询问其个人信息、家里情况。“神医”或“大师”则在远处通过电话掌握了当事人的家庭情况。当事人与“神医”见面时,“神医”故弄玄虚地说出受害者家里人的情况。这一下将老人给“震”住了,马上产生了“信任”的心理。此时,骗子团伙从心理上完全控制了受害人,接下来的诈骗也就十分容易了。骗子最后都不忘交代一句“天机不可泄露,不可告诉家人、朋友,否则就不灵验了。”骗子的这句话,彻底将当事人拉进了无助的境地。

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要警惕利用封建迷信手段实施诈骗的骗局,这些手法多是以为人算命、代人驱鬼、替人消灾等名进行诈骗。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不要向陌生人透露家庭成员的情况,以免上当受骗。

还有,老年人切忌与陌生人搭讪,尤其在对方提到钱的时候要提高警惕。如遇见诈骗时,一定要记清楚犯罪分子的车辆特征、车牌号和人物特征,及时报警并协助警方破案。此外,防范此类诈骗的发生,年轻人要与家中老年人多沟通交流,让其摒弃迷信思想,一旦遇到所谓“神医”要及时拨打110报警。银行工作人员遇到中老年人独自支取大笔现金时,也应尽量给予安全提示。

老人不要迷信,相信科学,更不要相信所谓的神医,掌握老人防骗小知识,避免上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假气功诈骗利用了老人哪些心理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假气功诈骗利用老人的哪些心理吗?想要了解更多的假气功预防诈骗方法,快来登录吧。为您深入分析了老人诈骗的方法,迷信诈骗老人的方式有哪些?

为什么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受骗?究其原因,大部分老年人对社会信息摄入较少,特别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认识会相对片面。手段高明的骗子们常常会利用老年人更关注健康,更容易相信、崇拜所谓权威的心理特点,而请君入瓮。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老年人为了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而上当受骗。比如,一些老年人虽然与子女同住,但因为他们工作繁忙对老人关心较少;或者子女远在他乡,这类老年人内心对亲情充满了渴望。这时候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会被轻易攻破,掉入骗局而浑然不知。还有一些老年人,虽然退休多年,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想被后辈们说他们老无所用,内心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于是,想用自己的积蓄通过小投资赚点生活费以满足成就感的心理,也成为骗子们的一个目标。同时,老年人普遍不太理性,虽然年纪一大把,可有时候又偏偏像个孩子似的存在比较心理。看着别的老人搞投资,内心极度不平衡,便产生从众行为,最终掉进一个接一个的陷阱。

骗子们就是利用老人的这些心理来进行诈骗行动的,家人要帮助老人多掌握防骗知识,为您的老人保驾护航,想要了解更多的预防诈骗的方法,以及防骗的心理,欢迎登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老人如何预防养生讲座诈骗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老人如何预防养生讲座诈骗呢?冒充“养生专家”,以举办健康讲座为幌子,向“听课”的老年人赠送“礼品”取得信任后,便开始兜售价格昂贵的产品,骗取老年人钱财……老人免费活动诈骗有哪些?一起和看看吧。

近年来,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大家保健意识也逐年增强,尤其是老年人身体逐渐衰退,病症不断增多,保健意识更为强烈。一些保健品推销者抓住老年人注重保健的心理,通过健康宣传讲座等形式向老年人推销产品,并在推销过程中将一些疗效平平的保健品吹得天花乱坠,时不时地还以送米、送油等小恩小惠来拉拢人心,不断聚拢人气,以此达到让更多的老年人上当受骗,购买那些天价的保健品。

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病,治病还需到正规医院,不要轻信所谓“包治百病”的保健品。骗子的伎俩不断更新,老年人要多与人交流,不断接受新信息,加强防骗意识,以免让不法分子钻空子。年轻人应重视老年人身体保健的心理需求,陪同他们参加正规的健康知识讲座。老年人要警惕各类诈骗行为,不轻信所谓“专家”、“权威”的推销,保留好相关购买凭证,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警方或质监部门。

针对老年人频繁上当受骗的情况,江宁分局提醒老年人对保健食品要有理性认识,不要轻信保健品的夸大宣传,不要被“免费旅游”、“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等活动忽悠,警惕捆绑消费,谨慎购买保健品,家人帮助老人掌握基本的老人防骗小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网络诈骗时候利用了老人的哪些心理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何饱经风雨、阅历丰富的老人,却反倒成了破财吃亏、受骗上当的“老糊涂”呢?你知道网络诈骗时候利用了老人的哪些心理吗?网络诈骗常用的套路有哪些,我们和看看吧。

“一些老年人因经济状况不够稳定,期望能有机会致富,而他们往往又是投资理财风险防范最弱的群体。也有些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病痛增多,对生活的不确定感、对死亡的恐惧感增强,特别迷信各种‘神奇’的疗法。”老年人在物质、健康上有着一些特殊需求,骗子们恰恰迎合了老人的心理,抓住其软肋、“对症下药”。加之一些老人由于思维变慢、知识缺乏、分析判断能力下降,面对日益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骗术,自然难以识别,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歪门邪说迷惑。

除了图钱财、求健康,在诈骗老年人案件中,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更看重“情感价值”这一特点行骗也占了相当一部分。

首先,犯罪分子利用老人对亲人的关心。“活到这个年纪,也没啥多想的了,就是希望孩子们都好好的。他们好了,我就觉得好,即便是我替他们受苦都愿意啊!”梁大妈被骗之后曾如此说道。当得知家人已经或者可能遭遇不幸的消息,老人往往会情绪失控、理智失效。而大多数诈骗人员则利用各种途径方法获得老人家庭的确切信息,假装不经意间抖搂出来,更是将老人引入精心布置的陷阱。

老年人无人陪伴和缺乏关怀,给了犯罪分子乘虚而入的机会。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曾在2010年对全国29个城市的4945名城市社区老人做过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四成的老人存在抑郁问题,比起一二十年前有明显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