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陶渊明号的由来汇集20篇

浏览

6810

文章

29

篇1: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伟大诗人,被称为“靖节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很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等。

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渊明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还是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很向往田园生活,因此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陶渊明到底穷不穷?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陶渊明的事情,很多人都说这个陶渊明精神上面的东西是很多很多很富有的,但是话说这个陶渊明经济上非常的贫穷,那么有人要问了,这个陶渊明到底穷不穷呢?这个问题也非常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按照《晋书》的记载,陶渊明的确是因家境贫寒才做了州祭酒的,虽然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官至荆州刺史、大司马,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但是因为陶侃出身贫寒,所以在士族门阀的天下东晋混不开。

不过陶渊明叔叔陶淡虽然也是隐士,但是他却积累了万贯家财,生活非常舒适。陶渊明贫困有他自己的原因。因为陶渊明在做彭泽县令时,将一半的土地都拿来种植酿酒用的秫谷,另一半用来种植粟米,所以等陶渊明到江州治所寻阳隐居后,家里是没有剩下什么粮食的。因为陶渊明性格也比较高傲,不愿意接受东晋江州刺史王弘、左将军朱龄石长史羊松龄、刘宋江州刺史檀道济的资助,所以陶渊明的生活当然只能越来越贫困了。

也可能因为陶渊明曾祖父荆州刺史陶侃,以及陶渊明的祖父武昌太守陶茂为官太过清廉了,所以也没有给陶渊明留下什么遗产了。因为荆州、武昌这两个地方都是东晋王朝边防重镇,王敦、庾亮、桓温、桓玄等权臣都在这里镇守过的缘故,所以这两个官职也是算肥差的,要捞一点应该还是可以的。因为陶渊明清高到不愿意去向自己的堂叔陶淡索取一点生活补贴,所以他也只能自己忍受饥寒交迫的生活了啊。大唐诗圣杜甫当时是真的没有亲人可以资助他了吧,而陶渊明虽然有一个家财万贯,又热爱闲云野鹤生活的叔叔陶淡可以投奔,但是陶渊明还是选择与自己的堂叔陶淡老死不相往来。

《晋书》中的《陶渊明列传》一部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陶)侃之曾孙也。祖(陶)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恆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 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公元405年,晋安帝司马德宗表弟桓玄叛乱时期),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陶渊明的饮酒翻译及赏析 饮酒其五陶渊明的翻译及赏析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饮酒·其五》的翻译

将房屋建造在喧嚣的尘世,却没有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会觉得自己处在僻静之地。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看见远处的南山。傍晚时分,山间的云气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酒·其五》的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全诗前四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饮酒·其五》

陶渊明〔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陶渊明最有名的诗4首分别是什么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陶渊明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小编反正非常的向往陶渊明笔下的那种生活的,非常的吸引人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嘛。最近又有人问了,想知道这个陶渊明最著名的4首诗分别是什么,最为经典的4首诗词到底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陶渊明最有名的诗4首

1、《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饮酒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4、《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有名诗词盘点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

4、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其十》

5、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

6、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饮酒·其十三》

7、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其一》

9、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其一》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 其三》

11、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其三》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13、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杂诗》

1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归来去兮辞 》

15、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陶渊明故里风景区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故里风景区为文化旅游景点。

陶渊明故里风景区位于德安县吴山乡中部,距县城21公里.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2006年,德安县蔡河村发现陶渊明墓碑及陶氏后裔墓葬群,后又逐步发现与陶渊明相关的景点:陶里冲---陶渊明第二故居及白鹤山渊明古墓;婆婆地---第一古墓群,陶母孟太夫人墓;路边陶遗物展,乌龟石、渊明醉石;古驿道、丁家桥;靖节祠,修书堂遗址;牛眠地,第一故居;桃花洞,官保堰等。

该景点不仅自然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极佳,而且文化氛围浓厚,家家户户诵陶诗、习陶文,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二千八百余年的古村落。尽管朝代更迭,然而千百年来,渊明的文化遗迹、遗址、遗存、遗风,一直薪火相传。陶里冲·陶渊明第二故居白鹤山陶渊明古墓

陶渊明的第一故居遇火烧毁,于是他便迁到三里地外的陶里冲,建造“茅屋八九间”,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37岁时,母亲孟太夫人病故后,索居至47岁迁居星子县栗里,同在星子县的大伯住在一起。在60岁时贫病相加,自知不久人世,毅然返回故里,叶落归根,直至63岁病逝陶里冲。

陶渊明古墓

2004年8月,村民陶相红一天早上放牛吃草,早饭后,牛忽然不见了。在寻找中,发现牛在巴茅深处,当他牵牛时,突然发现巴茅林中有一个奇异现象,即巴茅中心带一块两平米处不长杂草。低头一看,原来地面露出麻石一角,是一块石碑。出土后,麻石现出“故陶公潜公之墓”几个大字,字迹若隐若现。经专家考证,确是真碑,目前在国内还尚属首次。古碑现身,鼓励了村民继续寻找史料和现场的物质文化。果然在穿越周围的各个山头后,发现了大量的古墓群,都是渊明五代以后的子孙。

婆婆地,陶母孟太夫人墓及尚书中证墓

婆婆地

是第一墓区(已开发三个墓区),如今一片竹园,有几十座古墓。其中陶母墓最值得关注。孟太夫人墓原本是最完整的,-前,孟母墓周围有三棵四人合抱的大古樟,“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然而-期间,林木被砍,连墓碑也荡然无存。有渊明九代孙尚书陶中证墓,碑文清晰。这是清朝时立的碑,碑文记述“渊明还迁陶里冲”字句,更具传真。尤其是墓碑头,很是有趣,雕刻的一个陶渊明骑着白鹤,手握酒壶,如醉如痴,神情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气息。类似古墓有1217座,均登记编号。

路边陶文物展和文艺表演

凉棚桌上陈列的是一年来收集的各种文物:汉代网纹砖、晋代铜钱砖,以及唐宋元明清各朝的陶瓷片,有的已作出了标识,有的还待进一步验证,如五脚香炉、手心石、东林佛经、石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陶渊明被后世称为什么 陶渊明被后人称为什么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后人称为靖节先生,这是陶渊明的亲友在陶渊明去世后给谥号。靖节二字表达着陶渊明有清高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自号为“五柳先生”,世人称之为靖节先生。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经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诗歌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陶渊明代表作 陶渊明的代表作有什么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二十首》等。

陶渊明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陶渊明被称为什么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因此,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陶渊明归隐后,生活真的很贫困吗?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高风亮节,不与世俗合污的代表人物,同时也认为他辞官归隐之后既然只能种地,那么生活就算自由,恐怕也是会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然而事实上,从陶渊明辞官到他去世也并不是一天两天,如果真的贫穷不堪,他又是如何活下来的呢。那么,陶渊明归隐后的日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田后,诗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归田初,陶渊明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这时的诗人,过的是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50岁以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战祸绵延,境遇确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劳逸结合,也不是一位赤贫的农民。

陶渊明晚年的《乞食》诗被很多人看成他沦为乞丐的重要证据。但清人陶必铨指出这是借韩信乞食的故事以起兴,故题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而且《乞食》是诗人晚年遭灾时所作,并非反映其平时生活状况。诗人写此诗的意旨,主要是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在贫困的情况下如何励志苦节。

陶渊明的晚年,与有“五斗米”俸禄的时期相比,生活状况是有变化,但他除农业收入之外,另有教授生徒的酬资,还有显贵的馈赠。至于故人延请,新知相邀,饭局一直不少,给诗人的资助也是司空见惯的了。所以,鲁迅先生就断言:“纵使陶公不事生产,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

陶渊明确实叙说过自己的清贫景况,并写有相当多的叹“贫”苦“寒”之句。其实他的“穷”,只是比起祖辈来要“穷”,晚年比起前半生要“穷”,比起门阀世族的巨富来是“穷”。但是,他绝非一贫如洗,与真正的贫农相比,则要小康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桃花源记原文加翻译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

全文共 1236 字

+ 加入清单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自己走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陶渊明隐居后,他是如何生活的呢?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隐居后,他是如何生活的呢?

陶渊明在选择归隐之后,一开始生活倒也是不错,父亲虽然去世,但是也留下了很多的房子,可是没有过多久家里着火,把房子烧得一干二净,就只能够选择来到山里居住过,上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陶渊明非常喜欢喝酒,但是自己没有钱,所以只能够坐在门口一直去等待着朋友来给自己送酒,朋友们虽然非常乐于给他送酒,但是也不可能会每天送酒,所以陶渊明就开始自己去酿酒。在陶渊明的家中会有着几十亩的田地,因此就打算全部都种成高粱,如此就可以用高粱去酿酒。

这也让陶渊明的夫人觉得有一些生气全部都酿酒,那么吃什么陶渊明还说如果喝酒的话,还需要吃什么主食呢?可是陶渊明的夫人则表示你不吃的话,我们同样也需要吃吧。好说歹说,终于种了一些土豆还有稻谷,否则可能连米饭都吃不上,虽然能够有效解决吃饭还有喝酒的问题,但是衣服显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陶渊明都没有鞋子穿,直到有一天好朋友来拜访时,看到马上就让自己的手下给陶渊明做了一双鞋子,这才让陶渊明有新鞋子穿。

不久之后也有一个朋友来看望看到陶渊明的生活如此的拮据,在临走时也同样留下了2万块,但是当朋友前脚离开他马上就去酒家,把2万元全部都放在柜台上。还说这些钱就放在这里,从此之后可以每天来到你这边喝酒,每次在喝酒的时候就从里面划账,可以说简直是豪气干云,最终穷困潦倒,家徒四壁,甚至连喝酒都没有机会满足。总之一开始的生活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就是因为不懂得努力,最终也失去了幸福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陶渊明号什么

全文共 171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字号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是田园诗派创始人,也是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饮酒背景 陶渊明饮酒背景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饮酒》是一组二十首的组诗,写于陶渊明归隐之后。在东晋末年,政治黑暗,世道艰辛,人们的生活困难,诗人借酒为题,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虚伪世俗的厌恶与批评,及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饮酒》的写作年份

《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

在《饮酒二十首》中,流传度最广的作品为《饮酒·其五》,全诗如下: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谢灵运为什么瞧不起陶渊明?谢灵运生平简介

全文共 4076 字

+ 加入清单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还有旅行家。谢灵运一生致力于创作山水诗,而且多数山水诗都是在他旅游的过程中写下。其实古人想出一趟远门并不是一件很方面的事情,但谢灵运却愿意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旅游上,他一生淡泊名利,只追求自己精神上的享乐和满足。不过作为文人,谢灵运也有清高的一面,他就不怎么看得起陶渊明。这次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谢灵运,一起来了解下吧。

古往今来,文人都有自视甚高的通病,往往或有意、或无意间说些狂妄话。这种时候,听众只管呵呵一笑,不必当真。

历史上狂妄的文人数不胜数,最狂妄的当属南朝诗人谢灵运(385~433)。谢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但真正令他名扬天下的,是其曾经说过的一句大话——“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曹子建就是曹操之子曹植,虽说才华横溢,但一人“独得八斗”似嫌过誉。与谢灵运同时代,与其名气才情旗鼓相当的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372~427),至少也得占据一席之地才是。

谢灵运这样讲,既有曹植本身诗名远扬的原因,也有曹植是魏武之子,出身高贵的一面;无视陶渊明,则不是简单的文人相轻,而是因为陶不过是“采菊东篱下”的一介隐士罢了。

一般讲来,山水派诗人大多不差钱,田园派诗人则大多数是需要接济的低保户。

谢灵运太有资格瞧不起陶渊明了。

谢氏乃江南大族,他的爷爷谢玄曾任车骑大将军,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当时谢玄曾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他的叔父谢安则运筹帷幄坐镇指挥。

力保东晋半壁江山不失,谢家对司马氏有再造之功。

谢灵运虽没有乃祖的功业,却也不同凡俗,据《宋书》记载:“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江左第一,实际上就等于是整个时代文坛执牛耳者了。

年少多金、又有才,谢灵运说自己“得一斗”,并非完全是自吹自擂。

谢灵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生下来就袭封康乐公,食邑两千户。谢灵运继承了家族传统以天下为己任,自信的认为自己“才能宜参权要”,先后入幕刘毅、亲近庐陵王刘义真,结果两次的选择都偏离了权力中心。

刘裕代晋,一朝天子一朝臣,谢灵运自公爵降为侯,食邑也变成了五百户。

等到少帝继位,谢灵运更是被打发到了地方,任永嘉太守。人到中年的他开始颓废消沉,不理政务,每天只知道游山玩水,史称“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辄旬朔,民间诉讼,不复关怀。”

谢灵运为官一任,不是琢磨着造福一方,而是干脆不作为,只知道游山玩水。摊上这么一个父母官,永嘉的老百姓算是倒了霉。不过,文学史上因此多了一位后人景仰的山水派诗祖。这不知道是不幸呢还是万幸呢。

好在不久,新君宋文帝就将谢召回了京师,征为秘书监,命其修《晋书》。谢灵运修史,属于文化人办文化事,文帝此举可谓识人。

可是谢灵运散漫惯了,没干几天就借病辞职,隐居会䅲始宁县。拿着丰厚的退休金,从此将游玩、写山水诗当作了职业。不是“穿池植援,种竹树果”,就是“凿山浚湖”,每日乐此不疲。

也正是这个时候,谢灵运的创作到达了高峰期,写春景的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秋景:“晓窗枫叶丹,夕曛岚气阴”;寒冬景象:“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史称,“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后来,谢灵运又起复出任临川内史,可是他依然故我,见他实在太不像话,上司就去约束他,哪知道谢灵运干脆揭竿而起,走上了造反的不归路。

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诗人造反也是如此,很快谢灵运就被抓捕归案,移交司法机关被判处死刑。

文帝惜才(谢灵运母亲刘氏是王羲之的外甥女,因此谢精通书画,其诗、书被文帝称为“二宝”),免其不死,把他流放到了广州。即便如此,谢灵运仍不安生,最终被谗难逃诛戮,死时年仅四十九岁。

谢灵运短短的一生历三朝七帝,所处的时代混乱黑暗,朝政腐败。他始终挣扎在仕隐之间饱受煎熬,而立之年即罹患消渴症(糖尿病),苦不堪言。仕途的不顺,加上学年忍受病痛的折磨,生性敏感的谢灵运对生命短暂、时光荏苒比寻常人更容易感知,游山玩水遁迹山林,也是希望得到解脱、自我麻醉罢了。

从他的代表诗作《登江中孤屿》中,就可以看得出他慕道求仙的蛛丝马迹: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迴,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觉,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安期,即传说中的仙人安期生,秦始皇与汉武帝都曾经派人寻访过,向他讨教过长生不老之术。这首诗做于永嘉太守任上(423),这个时候的谢灵运已经心下向往恬淡退隐、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了。

政治上不得意的谢灵运,寄情山水之余开创的山水诗一派不但在当时独树一帜开出了绚烂的花,更在数百年的盛唐辉煌再现结出了硕果。

从初唐诗人的模仿,到盛唐诗人的创新,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也成了唐人格外推崇的一代宗师。

从初唐的王勃、卢照邻、陈子昂、宋之问,再到盛唐的王维、孟浩然,无不受谢灵运诗风影响,大量优秀的山水诗作涌现。

山水诗作爆裂式增长,至盛唐时隐隐然发展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清”(如《山居秋瞑》),孟浩然的“淡”(如《宿建德江》)不同,盛唐诗坛翘楚李白杜甫二人的山水诗风格则为“雄奇”(杜甫代表作《望岳》)。

真正继承发扬谢灵运山水诗作风格的集大成者,无疑是诗仙李白。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至阴至柔的水,在李白的笔下极富阳刚之气,充分体现了李白山水诗中“雄”的特点。

代表了李白山水诗最高水平的则当属《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也是诗仙李白向诗坛前辈谢灵运致敬之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正是因为其传世诗作中有近百首与道教神仙信仰有关,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最能体现诗仙创作风格的,就是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了。

李白(701~762)为实现人生理想,一生奔波辗转曾三进长安寻找仕进机会,悲催的是,其仕途加起来也不过短短的三年,其它时候不是在归隐,就是在求仙问道的云游途中。

李白一生与盛唐著名道士吴筠、司马承祯多有交往,司马承祯曾称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天宝三年(744),翰林学士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体面的离开了长安。仕途无望的李白索性前往泰山考取了道箓,正式成为了一个道教信徒。从此,李白更加的纵情山水,三山五岳的漫游,过着求仙访道的生活。

在听到越人描述的天姥山风景后,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梦中即往吴越之地游目骋怀一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几句诗中,“谢公”接连出现了两次。这并非偶然,而是李白有意为之。历史上,谢灵运与天姥山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据《宋书》记载,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由于工程浩大,折腾的动静不小,当地太守误以为是来了一伙山贼,得知是谢灵运修登山的路,这才明白是虚惊一场。

李白来到剡溪时,谢灵运曾经住过的屋子还在,穿上谢灵运登山的木屐,沿着谢修的山路拾阶而上。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大约是说李白回忆起从前,在经历了坎坷与险阻后(天台四万八千丈),李白终于得到唐玄宗召见,被授予翰林待诏之职。从一介草民到皇帝身边人,这真的是“平步青云”。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一段说的是李白甫入官场,如坠云里雾里搞不明白状况,完全迷失了自我。訇然中开的仙府,何似在人间的亭台楼阁,仙人们乘着鸾车,纷纷列队迎接他的到来。

然而好景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从最美的梦境中惊醒,这才知道是南柯一梦,富贵荣华对于他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罢了。

赐金放还,李白象丧家犬一样的离开了权力中心,长安虽好、居大不易。孤单落寂,与曾经的繁华喧嚣,二者何啻天壤之别。现实令他猛省——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终于明白,刻意追寻的一切都是浮云,与其自取其辱,不如潇洒的离开。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奴颜婢膝的媚事权贵,与其不开心的活着,还不如做个冷眼旁观的方外人。

诗名为《梦游》,其实为寄情于山水的写实。诗中的洞天、神仙、金银台、霓衣风马这些意象虽然都与道家神仙有关,仔细想来,不过是诗人在倾诉对王公权贵阶层奢侈的愤慨罢了。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在被赐金放还的最初,一时还是无法接受现实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种焦虑、渴望、矛盾、愤慨、理想幻灭心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另有一个诗名为《别东鲁诸公》。“兰在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天自卷舒”,走出过往,才能活出真我,李白这是要和从前的自己说再见的节奏。

李白与谢灵运二人同病相怜,都是一生命运多舛,同样在政治上受挫后转而寄情山水,向往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渴望长生,希望得道成仙。所以如此,完全是对现实失望后的自我麻醉与解脱之道。

任何过度的解读,都是误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陶渊明什么意思内涵 女生说陶渊明什么意思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代表,气节高雅,独爱菊之出淤泥而不染,他的采菊诗也是流传至今。那么,陶渊明什么意思内涵女生说陶渊明什么意思?

陶渊明是什么意思

晋陶渊明独爱菊。不是你丫爱好独特,就是她有特殊需求。她有特殊需求,你不妨满足她。你丫的爱好,你自己想办法。

陶渊明独爱菊诗句

陶渊明《饮酒》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女生说陶渊明的段子

和女朋友异地,好久没有啪啪啪了。终于攒够了钱要去看她,结果她发微信说大姨妈来了;还没等我回复,她又说嘴里起溃疡了……过了一会,女朋友发来三个字:陶渊明……我没看懂,说那算了吧!结果第二天她把我拉黑了……这是为什么啊?

刚刚在群里看见的,硬是没看懂陶渊明什么意思,那个老司机解释哈!

最近公司来一个90后美女同事,前凸后翘,很高冷。有一天看偷看老板手机,竟然发现老板和她的聊天记录。老板:“周六,苛?”女神:“昔。”老板:“呵?”女神:“啖。陶渊明。”

陶渊明是谁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陶渊明的思想倾向主要是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他的社会理想是朦胧抽象而又具有浓厚的复古主义倾向的。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幸福快乐。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但他表达了陶渊明的政治抱负,以及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他的诗表现了高远的理想与志趣;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关于陶渊明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但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呻吟,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陶渊明墓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既满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

陶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9月15与世长辞。他死后,后人称之为“靖节”。故他的墓亦称靖节墓。

距原陶渊明祠址仅百余米。从祠至墓地的砖阶沿山坡盘旋而上。墓坐北朝地,长7.9米,宽4.1米,高1.62米,外壳为长形拱顶砖石结构。墓碑首横刻“清风高节”,中间直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有《五柳先生传》、《墓志》二碑,右有《归去来辞》及勒碑人姓氏、年月。该墓系清乾隆元年(1736年)仲秋重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向往的是安宁和平没有压迫和残害的社会,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淡泊平和况且悠远的感觉。他是个外表恬淡静穆内心热情济世的人,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随着时间流逝现实让他感到失望,所以选择退隐归耕。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一位芳名流传千古的隐士。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在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就有记载陶渊明自号的来历。

陶渊明自号取自隐居时屋边的五棵柳树,而陶渊明本身性子也像柳树那般飘逸自然,以树木为号,也足以彰显陶渊明自然剔透的性情。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追逐过功名利禄,从江州祭酒开始,到彭泽县令为止,在担任彭泽县令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陶渊明就抛下了自己的仕途,选择了另一条归隐田园之路。

陶渊明从小便喜欢阅读一些儒家经典,喜欢安静的环境,喜欢自然万物,不愿像个平常人一般生活。众人的志向都是为了当官为了功名利禄为了钱财满盈,而陶渊明从小便想着过上恬静无为的生活,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却总是事与愿违。陶渊明有一个比他小三岁的妹妹,他们的父亲还有一个小妾,因此陶渊明小时候的家境还是蛮不错的。但是他们的父亲在陶渊明八岁的时候便去世了,之后更是家道中落,为了谋生便只能去做官。

陶渊明同时受着儒家与道家的影响,信奉儒家,因此想要在官场一展宏图,信奉道家,因此也向往无为无欲的生活。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的,陶渊明一生都没有做过什么大官,在公元405年的时候,陶渊明出任了他为官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官职,不到三个月便辞官回家,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涯。也就是在这段隐居岁月里,陶渊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辞赋诗篇,尽管之后也有多人劝他出仕,但早已习惯田园生活的陶渊明统统拒绝了。陶渊明死后,人们私谥他为“靖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主要在于他的散文和辞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宁静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祖上世代为官,祖父也曾做过太守之职,但是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家境也逐渐开始没落。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期间他出任的低级官吏不计其数。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刚辞职回家的陶渊明又被召回出任主簿一职,可是没做多久,他又辞职跑回了家中。隆安二年,陶渊明加入桓玄幕,第二年奉命入京后他又直接回到了家。母亲病故后,陶渊明在家守了三年的孝,孝期一满,陶渊明便再度出仕,担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出所料,没过多久他又辞职跑了。义熙元年八月,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三个月后,他的妹妹在武昌逝世,陶渊明在作了一篇《归去来兮辞》后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陶渊明故里

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诗人的故里,位于江西九江星子避暑胜地庐山的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住户都姓陶,是诗人的后裔。据史书记载,诗人的故居原住玉京山下,第三年,他在诗中所描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便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后来诗人就移居栗里村。这个村子就是栗里。可能也就是他在《移居》诗中所说的"南村"。

山环水绕,一千五百多年前使诗人流连忘返的风景依然如故。村前一条清泉,从一座小石桥下缓缓流过。这座小石桥,据说便是诗人当年"带月荷锄归"走过的"清风桥",亦名"柴桑桥"。桥畔大树下,斜倚着一块青石,上刻"柴桑桥"三字。顺着清清的流泉,依山势南行至一水池。池间巨石上,刻有"醉仙濯缨之池"字样,人们便叫它"濯缨池"。相传诗人当年在劳动之余,常在此中涤锄洗帽。离池不远处,有一巨石赫然横卧在山旁的溪漳中。这便是当年诗人醉后高卧的地方,人称"醉石"。

登上这块高约三米的巨石。平滑的石面稍倾如台,可容十人,上刻"归去来馆"四个大字。据《南史》记载:"先生弃官归,时往为庐山中,醉辄卧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迹及吐酒痕焉。"这近乎民间传说。我们细观石上,除了长年因风雨剥蚀而留下的斑痕以外,什么"耳迹"、"酒痕"都无可辨识。石上倒可清晰读出明人留下的一首《题醉石》的刻诗: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清。石上醉痕在,山高风月清。泉石晋时有,悠悠知我心。

陶渊明嗜酒,饮酒是他诗中常常吟咏的一个主题。他曾写有《饮酒》二十首,其中的第五首是最脍炙人口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诗生动的描写了乡居自然环境的清幽、生活的闲适和心境的旷达。最后两句话,此情此景,想说出其中的真意,却忘记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一种醉后陶然自乐、忘我返真的心绪跃然纸上。由于时代的局限,诗人对于当时-势力的抗争,除写诗明志外,一般只能表现在隐居归田、以酒自醉上。

离开陶村时,驱车在环山公路上西行约二十分钟,便来到绵羊山下拜谒陶渊明墓。在山坡的树丛间寻找陶墓颇费了一些周折,后来在守林人的指引下终于来到了诗人眠之地。墓高踞在一个朝阳的高冈上,四角各植一株枝叶繁茂的古松。墓碑上刻有"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碑额上是"清风高节"四个大字。碑左侧是墓志及《五柳先生传》刻文,右侧是《归去来辞》刻文。这两篇文章都是诗人传世的名篇。碑立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我们在墓前伫立良久,我不禁默诵起诗人写于逝世那年(公元427年)的《挽歌诗》来。共三首,其第三首是: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荛。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里背靠高耸入云的汉阳峰,面临浩瀚的鄱阳湖,远离市嚣,林静谷幽,正是诗人安息长眠的好地方。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圩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仍的东晋末年,从二十九岁起,曾离家十三年,作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小官。

四十一岁时,在彭泽令任上,终因不原"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返里,躬耕田园,直至去世。陶渊明历来被文学史家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杰出的田园诗人"。《归园田居》是他归隐后第二年所写的代表作,共五首,上述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字里行间充满着诗人抛弃恶浊的仕宦生活,投身乡里大自然怀抱的那种喜出望外、怡然自得的心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别名陶元亮,陶潜,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最喜欢的花是菊花,他也是田园诗派创始人,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纵情山水,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公元427年,渊明卒于浔阳,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