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年兽的来历和年兽的故事【汇集20篇】

浏览

997

文章

1000

立夏的由来来历和传统风俗

全文共 3186 字

+ 加入清单

立夏后,顺应自然阳气的发散,人们应该适当增加活动,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还能排出冬春两季积压在体内的寒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立夏的由来来历传统风俗,供大家参考。

立夏有一怕

立夏时节,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早晚气温仍较低,此时人体最怕受凉。

因此,大家要根据气温变化对衣被进行加减,不可过早去掉保暖措施,否则极易受凉感冒。

清晨与夜晚时分,应当衣着外套,夜晚睡眠时应盖薄被,并关好门窗。

日间气温升高,也不可贪图过分凉快而猛吹空调或风扇,否则极易招来热感冒。

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病患者来说,夏季应该避免贪凉,不用或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物,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

立夏的由来来历和传统风俗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

每年农历四月间,公历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民间习惯把它作为夏季的开始。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庄稼生长渐旺,多进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农谚:“立夏三朝遍地锄。”并以立夏日之阴晴占卜一年的丰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的农谚。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

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并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到明代民间始有尝新风俗,清代更有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脚笋、五虎丹、三两半等“吃补食”的饮食风俗;云南宣威地区则有大门插皂荚枝、红花以压崇,围灰墙脚以避蛇之俗。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亦有过立夏节的习俗。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 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 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

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立夏节气养生知识

传统中医认为,人们在春末夏初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心的生理特性表现出.其一,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初夏之时,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的酒,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便可预防心病发生。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立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天文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包括了主血、主脉两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而血液运载的营养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脏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出现血流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或促、涩。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称心藏神。所谓的神,中医学对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学中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皆在心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的来历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百家姓由来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最早许多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相传《百家姓》为北宋初年浙江钱塘一位老儒生编写。

从小我们就要求背《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因为这三部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百家姓》是一本关于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通篇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按文献记载,《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据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的姓氏起源并非只有一个地区,而是存在多地区多起源的趋势。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远古时期亚洲人沿着从南往北的路线迁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 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来历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也是古代人们对月的一种崇拜体现。早在唐朝,中秋节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这些民俗。

中秋节主要有祭月、燃灯、赏月、追月、观潮、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扎灯笼、竖中秋、耍禄仔、玩花灯、烧斗香、拜祖先、舞火龙等习俗。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历史悠久。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中秋节的习俗礼》。因为用我国古时后的历法,农历8月15日,就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所以被称为“中秋”。

除此之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所以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还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每年的中秋节,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如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等。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各种各样的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谷雨的来历和传说

全文共 2343 字

+ 加入清单

谷雨节气快到了,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谷雨的来历传说,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谷雨节气养生饮食

1、食疗祛湿气

谷雨过后,空气里面的湿气是会逐渐的加大,是会让我们的身体由内到外产生一些不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如果是潮湿的话,身体的湿邪容易侵入人体,这是会造成我们出现胃口不佳、身体困重不爽、头重如裹、关节肌肉酸重等情况,如若已经患有各类关节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也容易在该节气诱发。所以谷雨养生要注意祛湿,在饮食上加以配合。具有良好祛湿效果的食物有:白扁豆、赤豆、薏仁、山药、荷叶、芡实、冬瓜、陈皮、白萝卜、藕、海带、竹笋、鲫鱼、豆芽等。

2、少吃燥热物

我们谷雨节气是适合食用一些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物,像新鲜蔬菜,包括荠菜、菠菜、马兰头、香椿头、蒲公英等,这些蔬菜是可以很好的起到热解毒、凉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的作用。我们在春季的时候是要少是有一些酸性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暮春时节,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诱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3、减少高蛋白质摄入

另外,谷雨时节,杨花、柳絮随风四处飞扬,很容易引起鼻痒、咳嗽和皮肤过敏等症状。过敏体质的人在这期间应防止过敏性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我们在饮食上是要注意少食用一些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而且是要注意减少户外活动,如果我们要外出的话,就是要做好防护。

4、多喝水

暮春气候复杂,不过绝大多数地区都多大风天气,此时人体就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就会随之下降,容易诱发、加重感冒与很多慢性病。这个时候,“补”水就显得特别重要。一夜春眠之后,人体内水分消耗较多,晨起喝水不仅可补充因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洗涤已排空的肠胃,还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喝水量以250毫升为宜。

5、饮食五低

暮春饮食,应注意考虑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和低刺激等5个方面。低盐就是少食钠盐,因为钠盐太多会诱发高血压病,因此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低脂也就是少食油脂,油脂每天摄取总量不超过膳食总量的30%;低糖也就是少吃游离糖,食糖过量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低胆固醇是少吃含胆固醇高的动物食品,因为胆固醇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脏及脑血管等多种疾病,每天食肉类食品不能超过300克;低刺激即少吃辛辣食品。

谷雨的由来及故事

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到黄帝时代,朝中出了个能人仓颉。他立志要使人间摆脱没有汉字的苦难,辞官外出,遍访九州,回到家乡杨武村,独自一个住在沟里没人处造字。造了三年,造出一斗油菜籽那么多的字。玉帝听到这件事,大受感动,决定重奖仓颉。奖啥呢?奖了个金人。

那一天晚上,仓颉正在甜睡,忽听有人喊他;“仓颉,快来领奖。”仓颉迷迷糊糊地挣开眼睛,却见满屋子明光耀眼。他不知这是啥缘故,急忙坐起来四下里看。这一看不要紧,却看见地上立着个金人。他心里嘀咕了:这是咋搞的,哪儿来的这金人?莫非是在做梦?正想着,东邻西舍的公鸡呜呜啼叫,不一会天亮了,金人仍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上。他想起梦中听见的喊声,明白了这金人是天上神仙给自己的奖品。又一想,自己只做了应该做的事,不配受这样的奖励。于是,他朝空三拜,算是对神灵的感谢。第二天,他叫来全村的小伙子,连抬带推地把金人送到黄帝宫中。黄帝问起金人来历,他只说偶然捡的,并说这是天下之物。理应为天下人共用,自己偶然捡得,不敢占为私有,特来晋献。黄帝深知他的人格高尚,笑着收受了。可是,过了四五天,正当黄帝和群臣观赏金人时,突然飞来一道霞光,金人不见了。黄帝心里非常难受,却弄不清金人哪儿去了,便派人去给仓颉报讯。

却说仓颉正在酣睡,梦中又听到有人大喊:“仓颉,玉帝给你奖的金人你不要,你想要啥?”仓颉在梦中说:“我想要五谷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那人又说:“好,我去报告玉帝让他把金人收回去,给你送些谷子。”听到这儿,仓颉醒来了,一看窗外,只见满天繁星,知道是在做梦,也就没有多想,又呼呼地入睡了。

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仓颉正要出门,却见满天里向下落谷粒。那谷粒下得比雨点还密,足足下了半个时辰,地上积了一尺多厚方才停住。仓颉既奇怪又高兴,急忙跑出门去,只见那谷粒铺遍了整个村子,铺满了山川平地。乡亲们也十分惊异,个个人都向家里揽谷子。

这时,仓颉忽然想起梦中的情景,知道是玉帝对自己的奖励,便急忙去报告给黄帝。他走到半路,碰见了黄帝派来的人,相互说清情况,又一块去见黄帝。黄帝听了仓颉的一番汇报,也深感仓颉的功劳是应该大力表彰的。于是,他把下谷子雨这一天做为一个节日,叫做谷雨节,命令天下的人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欢歌狂舞,感谢上天。从此,谷雨节便一直延续下来了。白水人民都把这一天做为祭祀仓颉的节日。

谷雨的发展历史

大约在4000年前,轩辕黄帝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他命仓颉为左史官。仓颉做了史官以后,用不同类型的贝壳和绳结的大小、横竖为标记记载事务。可是,随着仓颉主管事务日益繁多,老办法已远远不能适应需求,仓颉很犯愁。

每年谷雨节,仓颉庙都要举行传统庙会,会期长达七至十天。年复一年,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此地,举行隆重热烈的迎仓圣进庙和盛大庄严的祭奠仪式,缅怀和祭祀文字始祖仓颉。人们扭秧歌,跑竹马,耍社火,表演武术,敲锣打鼓,演大戏,载歌载舞,表达对仓圣的崇敬和怀念。戏班子、商号也来赴会凑兴,热闹非凡。仓颉庙会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隆重节日。甚至当地人入学拜师、敬惜字、爱喝红豆稀饭、喜住窑洞、乞雨、乞子,祈福禳灾等习俗也都是与仓颉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1603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气转化成节日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那么清明节的来历风俗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清明节的风俗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这个习俗由来已久。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中心,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清明节本属“祭祖节”,是表达孝道的重要节日。而以祭祀场所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墓祭、祠堂祭。墓祭是最普遍的祭祀方式,清明节扫墓就是墓祭。祠堂祭是宗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祭拜祖先。清明节扫墓一般上午进行,还要携带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烧纸钱。为坟墓培新土,叩头祭拜。

踏青

清明节期间,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所以人们会在扫墓祭祖之余,一家人在外赏春景,郊游一番。这也是因为清明节期间,正是生机勃勃的大好时光。这也是清明节的自然涵义。

放风筝

人们在清明节也会选择放风筝,这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据说,有的人会在风筝飞到很高的地方时,剪断风筝线。任凭它飞走。认为这样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也许不能实现,但是这个习俗还是很有意思的。

植树

清明节期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候。这个时候栽种树苗成活率是最高的。所以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有传说清明节植树只为了纪念神农氏。

拔河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的禁忌

禁忌一:不穿花里胡哨的衣服

清明祭祖是很严肃的事情,要穿戴整洁,以素色为佳,显得庄重。我们是怀着缅怀逝者的心情去祭祀的,首先外表穿着要符合氛围,这个时候不要穿花里胡哨的衣服,显得不严肃不重视,特别是红色,或颜色太过鲜艳靓丽的服饰等,扫墓祭祖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情,是非常庄重的,我们在扫墓祭祖的时候,应当报以尊敬的心态,按照规矩去做。

禁忌二:不要摆错供品

去扫墓前要准备供品,按照各地的风俗习惯准备好供品,比如水果,糕点,酒水,鱼肉,还有鲜花或仿真花等等。但如果逝者生前有宗教信仰,摆供品就很有讲究,不能随便摆放,比如大鱼大肉就不能摆,只摆放水果、糕点和鲜花就可以了。总之逝者生前喜欢什么食品,就可以准备些,生前吃素的人,你摆荤的食品,就是对逝者的大不敬,大家千万要注意。

禁忌三:不说脏话,要文明扫墓

带孩子去祭祖前,要告诉孩子不要在扫墓时嬉笑打闹,大声喧哗,那里是肃穆清净的地方,打闹玩乐是对祖先不尊重的行为。也有个别的大人,也不注意修养,说脏话,不明白让逝者安息的道理。不要把扫墓当儿戏,在墓地要轻声细语说话,言行举止要得体,文明扫墓。

禁忌四:祭祖不要拍视频和照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出行手机不仅传递信息,还是行走的照相机。人们习惯走哪拍哪,连去扫墓也要拍视频或照片发到朋友圈,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我们去祭拜祖先,并不是去游玩,要带有敬意,祈祷之心,专心致志祭拜祖先,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妥的举动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运气,所以不能什么场合都拍视频和照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无心法师3无心的心脏被白琉璃封印在哪里?无心的来历究竟是什么?

全文共 2200 字

+ 加入清单

无心法师》当中无心的来历是很多人都感到非常好奇的一件事情。无心的外表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他却没有心,而且不会老也不会死,这一点让玄鹄非常的羡慕。但是很多人也非常好奇无心的来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他会没有心,而且没有心,却还可以活着,并且可以一直活下去。无心的心脏难道是被封印起来了吗?无心的来历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无心的心为什么被白琉璃封印

无心为什么没有心呢?就算身上被挖了一个窟窿,在短时间内也会非常快的愈合。其实他在之前是有心的,在后面的剧情中也会说明。他收到一封神秘的信,信中揭开了他的身世。没想到他的心就是为他多年的好友白琉璃封印起来。而封印这颗心,也是耗费了他千年的修为。

白琉璃不是他的好朋友吗?怎么会把他的心藏起来?相信很多网友都是非常疑惑的。而无心的心脏为什么这么强大,封印也需要耗费这么多的修为,这也是一个非常不能理解的问题。白琉璃在明天晚上更新的剧情中就会出现了,不知道大家期不期待呢?

该剧也是揭露了无心的身世之谜,他既不是人也不是妖,而是尸傀,也就是道门所谓的傀儡,所以他才没有心而却不会死,在与大反派白琉璃决斗的时候无心发现了自己长生的阴谋,但就在其马上要解脱的时候,为了柳青鸾放弃了,此事的无心已经心有羁绊,最后白琉璃给他想了一个新的办法,那就是每百年沉睡一次并忘记过去。2.无心到底是什么来历

身为男主的无心不仅没有心还不会死,他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在原著小说中,并没有交代无心为何没有心,他不知道自己是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太久远的往事他已经记不起了,他好像是从天而降落到人间,着陆之后就再没人管他。

其实,即便小说里没有说明无心的来历,但无心的存在在道家叫做傀,也就是小说里的尸傀,指的是腐烂的傀儡体。

在道家则指的是没有了五脏六腑的法身失去了元神却无人夺舍,因巧合下孕育在灵气浓郁的地方,没有被自然之力瓦解,通过自然之力产生了灵智的法体,被称之为傀,而傀的血液,经过自然之力的净化,所以每一滴都是最精纯的血。

这种血液被称之为魂血,魂血能腐蚀法身,而能承载魂血的,也叫做道体,道体五根成傀,这就是无心的来源。

他不生不灭无魂无魄,只有一具不朽的躯壳,因为头发至多只能长到睫毛的长度,所以无心在大部分的岁月里都在做和尚,做和尚好活,比卖苦力强。他自称会念经,会算命,会看风水,还会驱妖捉鬼。

其中念经是真的,驱妖捉鬼也是真的,算命全是瞎指,看风水更是胡说八道,凭着以上几样绝技,他浑浑噩噩的活了千百年,活到最后,就活腻歪了,不想活了。

无心的皮囊很体面,有着白皙的皮肤,浓秀的眉毛,眼窝微微凹陷着,由于常年的不想活,故而目光也是忧郁动人。他自认为挺英俊,可是难得拥有爱情,因为没有故乡,没有来历,没有家庭,没有亲人,又穷。

而在《无心法师3》中,无心已经活了千百年了,在别人追求虚妄的永生时,无心却一心求死,在此期间,他邂逅了神秘的柳家姐弟,姐姐青鸾英武果决, 弟弟玄鹄孱弱腹黑。

无心和青鸾联手解决了一系列离奇事件,彼此惺惺相惜,青鸾爱慕无心,却不敢表白,无心欣赏青鸾,却不愿耽误她,一封神秘来信打破了日常生活,无心护送姐弟俩返乡,他们本想查明真相,不料却被卷入种种残酷诡谲的事端。3.无心的本体是什么

据原著小说《无心法师》的描述,因为没有灵魂,无心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很久,久到就连他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究竟是从哪里而来,自己究竟是什么来历。故事的开始无心已经在深山中归隐了三百年,并且已经到了民国时期,在小说中无心也曾提到记忆中见过某个皇帝。所以,无心的真实年龄是一个谜团,也正因为如此,让该人物更极爱具有神秘色彩。

而关于无心的真实身份,无心的外貌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但是没有心脏,没有灵魂,不是鬼,不是煞,不算仙,更与人类有着天差地壤的区别,却也不像是妖。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无心算得上是一个大大的“好人”,无心对人和善,心地善良,非常重感情。

在原著中,无心是非常寂寞的,因为他的身份,他没有亲人,更没有能与之长相厮守的伴侣,他眼中没有欲望、没有名利,却渴望人间的真实情感。 原著总共有四部,讲述了无心在四个时期的遭遇,而看完每个故事的观众都会对它充满怀念,很难想象如果无心不是每个一百年就会散失许多记忆的话,那么他还有勇气活下去吗?如果想死却有怎么也死不了,这种感觉应该会把人逼疯吧....所以有很多书迷都说无心是一个被诅咒的人,或者说他本身不是人,他是天罚。

无心法师不知道自己是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太久远的往事他已经记不起了,他好像是从天而降落到人间,着陆之后就再没人管他。他不生不灭无魂无魄,只有一具不朽的躯壳。 因为头发至多只能长到睫毛的长度,所以无心在大部分的岁月里都在做和尚,做和尚好活,比卖苦力强。他自称会念经,会算命,会看风水,还会驱妖捉鬼。其中念经是真的,驱妖捉鬼也是真的,算命全是瞎脂看风水更是胡说八道。凭着以上几样绝技,他浑浑噩噩的活了千百年,活到最后,就活腻歪了,不想活了。 无心法师的皮囊很体面,有着白皙的皮肤,浓秀的眉毛,眼窝微微凹陷着,由于常年的不想活,故而目光也是忧郁动人。他自认为挺英俊,可是难得拥有爱情,因为没有故乡,没有来历,没有家庭,没有亲人,又穷。

无心一度很爱和人亲近,想要找个姑娘作伴,结果天长日久露出马脚,被人当成妖怪烧过打过许多次。烧和打对他来讲,感觉都是统一帝。他很伤心,并且也怕疼,所以渐渐离群索居,继续做他的游方和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母亲节来历 母亲节来历是什么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薇丝发起。1906年5月9日居住于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母亲不幸去世后悲痛万分的她,开始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 后来在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

母亲节刚开始是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流行的,后来才开始进入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被中国内地的民众所接受。从1988年开始,位于中国南方的广州等一些城市开始举办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内容之一。

现在的母亲节越来越被重视,在幼儿园里也会举行一些小活动。例如让小朋友为自己的妈妈画一张画,或者做一个手工。回到家后小朋友亲手将礼物送给妈妈,并祝妈妈节日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儿童节的来历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节来历和发生在二战期间一次屠杀——利迪策惨案有关。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因为这一天会收到粑粑麻麻的节日礼物,而且还可以放肆自由玩耍。但是六一儿童节背后的故事也是让人觉得十分的可怕的,儿童节不是凭空而定的一个节日,在儿童节的背后有着一段真实的历史。

儿童节的来历

在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发起了一次残酷的屠杀,他们将妇女、儿童关押、烧毁了许多的房舍、建筑,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所有人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很多儿童都因为得了传染病而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了各种折磨,生命得不到保障。在二战结束之后,为了悼念在战争中死去的儿童,反对虐待儿童,保障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生活,在1949年国际民主联合会会议中决定将每年的六月一日定为国际儿童节。

从1949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学校一般会为此组织相关的集体活动,为小朋友庆祝。而民间庆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礼物给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游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上古四大神兽为什么没麒麟?四大神兽来历介绍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为什么上古四大神兽当中没有麒麟呢?其实这跟四大神兽的来历有关。四大神兽其实是根据东西南北还有五行划分出来的,麒麟也属于古代神兽之一,但它代表的寓意和四大神兽完全不同。其实在很多领域都会把四大神兽搬出来,这种神秘的故事往往可以制作的非常吸引人,不光是国内的作品,很多国外的作品也会运用。那这次就借助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下四大神兽的来历。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四大神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神兽融入了五行和方位。若按照五行之说,东方青色为木,西方白色为金,南方赤色为火,北方黑色为水,中央黄色为土。按照方位之说,则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北玄武。

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名,如此将天空分为四部分,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所以称东宫为青龙。青龙,源于上古星宿崇拜。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农历的二月初二,中华民族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在中国的传说中,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并且同时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白虎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白虎代表秋季。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朱雀是代表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的季节是夏季,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代表冬季。相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但宋朝忌讳玄字,因而改称真武。玄武又相传本身是北海一只大龟,此龟曾经被当作柱子支撑整个蓬莱仙山,因其灵性深觉,历经多年的听道闻道,终于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寝多有驮碑之龟,正是以此暗寓玄武。另外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称北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901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我们年年过,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来历是什么?

中秋的来历中秋传说之二——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的来历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

中秋的来历中秋传说之一——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白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白族的来历习俗

全文共 6904 字

+ 加入清单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

白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白族的来历习俗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读白”。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的起源

《白古通记》:西天天竺摩竭国阿育王骠苴音斜。低娶欠蒙亏为妻,生低蒙苴。苴生九子,长子蒙苴,附罗十六国之祖;次子蒙苴廉,吐蕃之祖;三子蒙苴诺,汉人之祖;四子蒙苴酬,东蛮之祖;五子蒙苴笃,生十二子,七圣五贤,蒙氏之祖;六子蒙苴托,狮子国之祖;七子蒙苴林,交趾国之祖;八子蒙苴颂,白子国仁果之祖;九子蒙苴閦,初六切。白夷之祖。

〈哀牢夷传〉(哀牢,今永昌府):哀牢蛮蒙伽独捕鱼易罗池在永昌府城南。溺死。其妻沙壹一作壶。往哭之水边,触一浮木,有感而妊,产十子。后携子至池上,木化为龙,人言曰:我子安在?九子惊走,独季子背龙而坐,龙舐其背。蛮语谓背为九,坐为隆,故名之曰九隆氏。哀牢山一名天井山,在永昌府。下有妇名奴波息,生十女,九隆弟兄娶之,立为十姓:董、洪、段、施、何、王、张、杨、李、赵,皆刻画其身象龙文,于衣后着尾。子孙繁衍,居九龙山山在永昌府城南。溪谷间,分九十九部,南诏出焉。

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南诏世隆卒,子法(隆瞬)即位,自号“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读“邦”,意义也相同。“封”、“邦”、与“僰”读音相同。“封人”就是“僰人”。南诏将洱海的十赕称为“大封民国”,也就是“大僰国”。“僰”字又作“白”字。“大封人”这个专用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洱海诸蛮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冲突与融合,形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白族。

2008年云南剑川海门口发掘出迄今3000多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洱海地区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并产生出当时云南最早的青铜器文明。从明朝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确立的几百年内,是云南白族大量汉化的过程。现代云南白族除了大理州外,从丘北的马者龙、昆明的西山、元江因远、楚雄南华、保山的旧寨、丽江相互之间呈不连续分布的事实也反映了这一点。历史学家马耀的观点是白族是异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个藏缅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形成的民族。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婚姻中有入赘的婚俗,入赘的男子不仅在社会上享有同不入赘的男子一样的地位,而且还受到邻里乡亲,女方家成员、亲友的尊重,并享有继承女方家财产的权利和赡养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们成长成人的责任,人们把这种人赘俗叫“上门”。有的白族人家还有意把儿子“嫁”出去,讨姑爷进门,故民间还有“打发儿子招姑爷”的俗话。白族婚姻,虽受父母包办,但青年人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如果恋爱关系确定,男子愿意到女方家上门,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定婚时,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长辈亲友数人邀请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请宾客时,长辈要当着众亲友的面为他改姓取名。从此他就随妻姓,不再使用原来的姓氏名字,并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后,男子结婚后在女方家成了一员,同辈人之间只能互相称兄弟,禁忌把人赘的男子称为“姐夫”“妹夫”或“姑爷”。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枞、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的的婚礼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洱海一带的白族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来说亲。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主要任务是转达男方家求亲的意图,夸赞准备联婚的男女双方,促使女家同意允婚。女方许婚后,媒人便按约定日期把姑娘的生辰八字取回由男方请人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媒人即带礼物聘金等到女方家回话。给女方家回话时,男方家还要在男方的八字帖上一副对联的上联,交给女方对下联。女方接到回话及礼物聘金以后,在男方送来的八字帖上对好下联,然后送回男方家由男方收藏。至此,定亲一事即告完成。

婚事定下以后,结婚之前一二个月,男方家要请媒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与女方家协商结婚日期,谈妥彩礼数目。根据女方家的意愿,男方家或者把彩金如数送到女方家,由女方家备办嫁妆,或者按女方家的要求把嫁妆如数备办以后送女方家,然后才最后确定新娘出嫁的日期。迎亲前后共需四天时间。第一天是贺新人和搭喜棚。新娘的女友和母亲一边将新娘的陪嫁衣服花鞋等装进衣箱,一面向新娘祝福叮咛,当晚还需要一位女童来“暖被”。男方家则忙着搭喜棚布置新房等等,晚上也要请一位父母双全的一对男童来“压床”。第二天为嫁日,由男方家备花轿组织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把新娘接回来。新郎新娘进洞房后,人们给他们献上意为先苦后甜的苦茶和甜茶。第三天新郎新娘双双到堂前三拜祖宗父母,向亲戚长辈敬茶敬酒。第四天新郎与新娘回门,拜见岳父岳母,认识亲戚长辈。

兰坪一带自称“那马”的白族,家里的女孩长到十五六岁以后,家长大多要在住宅旁为她建盖一间小房让她居住。晚上,小伙子们便结伴到姑娘的小房里去拜访姑娘,在小房里,他们或弹口弦唱调子,或低声细语,互诉衷情。夜阑人静,双双困倦时,便和衣相儇,进入梦乡。金鸡啼鸣,小伙子才与姑娘依依惜别。如两情相投,即可私订终身,父母一般不予干涉。

白族的民族节日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初一有抢新水的习俗,谁第一个接到新年的第一汤泉水,那么来年里肯定会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准动除了厨具以外的金属器具、不准泼水及扫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兰坪县白族则于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原始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在村旁一棵大树下举行,以黄牛做牺牲,称“登天牛”,这棵大树称“天牛树”。“登天牛”和“天牛树”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禁止在树下大小便。

三月街

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盛会。

唐代,南诏国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仅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诏国与东南亚储古国进行文化交流、贸易通商的重要门户。当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南诏白族先民对观音菩萨极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这是最早的三月街。之后,三月街逐渐由宗教庙会演变为民间物资交流会。明代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的《云南通志》中记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清代,三月街达至空前的规模和盛况。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为“三月街民族节”。节日期间,中外客商云集,集贸市场活跃。由12个县市代表队参加的大型文艺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还有赛马、洞经音乐演奏、龙舟赛等文体活动。

火把节

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烈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火把节的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白族人民都要举行为期三四天的“绕三灵”。节日期间,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身穿民族盛装,弹奏着乐器,边唱边舞,齐聚“神都”圣源寺,进行朝拜仪式,并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相传,南诏大将,大理国段氏祖先段宗膀,是白族中最高的神中之神。他所居住的寺庙称“神都”,建于上阳溪圣源寺。

恋爱

白族地区节日多、庙会多、歌会多。从春节到正月十八,几乎天天有节日,夜夜耍龙灯。从正月到开秧门的几个月内,月月有庙会,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过本主节,非常热闹。此外还有三月街、蝴蝶会、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等等。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恋爱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白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物色对象,对唱山歌,或者与情人幽会,借三弦和山歌传情达意,谈情说爱。

在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欢参加石宝山歌会。每逢农历七月,数以千万计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结队地去参加为期7-9天的石宝山歌会。只见山上山下、树林崖边、庙宇里外,以处是参加歌会的姑娘和小伙子。姑娘穿上节日盛装,精心打扮,小伙子精神抖擞,人人背龙头三弦。只听三弦声声,歌声阵阵,此起彼伏,昼夜不绝,场面十分壮观。姑娘和小伙子可以用歌唱对与对方相识,可以用歌唱向对方试探,也可以用歌唱询问对方个人和家庭的情况,然后再用歌声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这样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的男女对歌,有时可达数小时乃至十多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通过对歌、姑娘和小伙子相识了,相恋了,甚至当场互赠了定情物,盟定了终身。

其他

朝鸡节,每年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葛根会,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白族的宗教信仰

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释儒道“三教同源”“万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一词的含义是“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白族的本主是“人神兼备”的护卫神,是由原始的神巫崇拜发展而来的宗教。相较原始的神巫崇拜,本主信仰形成了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并使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构成了“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佛教约于隋唐之际传入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阇黎”,所以又名“阿阇黎(阿叱力)”教,称其为“白族密宗”。盛行于南诏大理时期。大理国的22代皇帝中就有10位出家为僧。国中男女都读佛典、诗书,手不释珠卷,因此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元明之后,大批汉族移民屯驻洱海地区,汉文化开始在洱海地区广泛传播,汉传佛教逐渐开始取代大理本土佛教(密宗)的地位。

大理白族的特有信仰

白族文化特有的宗教信仰是本主崇拜。本主是“本境土主”、“本境福主”的简称。在白语中,本主有很多称谓,如“武增”、“倒博”等,大意是“本地域里最尊贵的人(神)”。白族人认为,本主就是自家或村社的保护神,能保佑他们“为士者程高万里,为农者粟积千钟,为工者巧着百般,为商者交通四海”。自从唐代南诏王劝丰佑下令其国老赵文奇在大理兴建了白族第一座本主庙以后,本主文化便开始在苍山洱海间世代相传。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重阳节的来历故事_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全文共 2297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数,在数中最尊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重阳节来历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重阳节的来历故事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重阳糕:此糕也称菊糕、花糕、五色糕,是一种非常松软类的糕点。因重阳糕的“糕”与“高”同义,所以人们就以重阳糕来代替无法登高的遗憾,这也渐渐成了重阳节的食俗之一。

菊花酒:菊花是重阳时节开得最绚烂的花,赏菊花也是重阳习俗之一,而且重阳节乃是九月初九,九九等同久久,亦与“酒”同音,所以重阳佳节有饮菊花酒的食俗。

羊肉面:不得不说,重阳节食俗很重寓意,羊肉面的“羊”就是与重阳的“阳”谐音,所以成了重阳的食俗,且面一定得是白面,因为白添一笔为百,百减一笔乃九九,既应了九九重阳,又有长命百岁之意。

螃蟹:重阳吃螃蟹是最好的时节,这时螃蟹又大又肥美,而且肉质细腻,富含高蛋白,可以有效补充多种氨基酸。重阳吃螃蟹自是要吃母蟹,母蟹蟹黄很多,肉多味鲜,想想都要流出口水来了。

糍粑:糍粑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糕点,软糯香甜,当做好出锅后沾上芝麻和白糖一起吃,别提是有多美味了,而且糍粑除了做成糯糯的团子,还能炸成“油糍粑”,油糍粑有着金黄色的面貌,酥脆的表层和柔软的内心,吃上一口满嘴留香,可谓重阳佳节一道必备食品。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

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正是一年菊花盛开之时,这个时候是最佳的赏菊时期。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赏菊之风盛行:在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1、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西汉戴圣《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2、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重阳这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3、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4、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东汉,传说当时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有着尊老传统的群体,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脍炙人口。而现阶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未富先老”的社会压力,赋予了文化色彩浓郁的重阳节更多更沉重的现实意义。不管怎么说,重阳节只有一天,就像廖主任说的那样,我们不能指望在一天的时间里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以此为契机,形成长效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从风气上加以影响,从观念上加以调整,这才是重阳节真正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的来历及宗旨

全文共 3559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上每年5月8日就是世界红十字日,大家对世界红十字日这个节日的了解有多少呢?世界红十字日的来历是什么?世界红十字日的宗旨又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带给大家世界红十字日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红十字日的宗旨

1948年国际红十字会第二十理事会确定,每年的5月8日为世界红十字日。在这一天,国际红十字会以及其在各国的分会都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一日子,以表示红十字运动的国际性以及红十字人道 工作不分种族,宗教及酣绩丰啃莶救奉寻斧默见解的特性。

世界红十字日发展过程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创建于1863年,是个独立的人道主义机构,也是红十字会的创始团体。在武装冲突或动乱场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作为中立者,主动地根据日内瓦公约,努力保护和救助战争和内乱的受害者,从而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红十字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创建于1919年,前身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协会。它的职责是促进各国红会开展人道工作、协调各国红会救济自然灾害者的行动,以及救助武装冲突地区以外的难民。国际联合会通过这些工作来推动世界和平。

1864年8月,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再次举行会议,签署了第一个《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即红十字会公约。从此,红十字会正式得到国际公约的承认和保护。由于宗教和历史等原因,一些伊斯兰国家类似的组织采用红新月或红狮和太阳作为标志。

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都是同一性质的志愿救护、救济团体,在世界上被认为是一个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非政治、非宗教的人道主义团体。初创时旨在在战时照顾伤员,后成为一般地预防灾难、救济难民的机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成立了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在国际上,它们的联合组织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协会。

世界红十字日基本原则

人道: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要不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在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不论这种痛苦发生在什么地方。本运动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

公正:本运动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偏见和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仅根据需要,努力减轻人们的疾苦,优先救济困难最紧迫的人。

中立:为了继续得到所有人的信任,本运动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任何时候也不参与带有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争论。

独立:本运动是独立的。虽然各国红十字会是本国政府的人道助手并受本国法律的制约,但必须经常保持独立,以便任何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

志愿服务:本运动是个志愿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方式得到好处。

统一: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它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主义工作。

普遍: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在运动中,所有红十字会享有同等地位,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相互支援。

拓展阅读:中国红十字会简史

清光绪帝30年(1904年)2月,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争夺殖民地,在我国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东北人民被铁蹄和战火蹂躏。当时的社会名流对此十分关注。工部尚书吕海寰约集上海官纳及各驻沪代表,倡议成立红十字会。由海关道沈敦和等三位中国办事总董与英、法、德、美等国人士组成的外国办事总董们拟定了会章。同年,国际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成立。

红十字会刚一建立,就利用各地绅商将劝募的20余万两款银和清廷颁发的内帝银10万两组派义务工作队赶赴东北,救出难民数万人,并对他们进行了赈济、救护、资谴和留养。

1906年,清政府签署承认了日内瓦公约。翌年,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改为大清红十字会。1911年清朝覆灭,1912年将大清红十字会改为中国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在历次战乱、灾荒中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1912年1月15日通报各国,正式承认中国红十字会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成员。

1919年,红十字会国际协会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当年7月8日加入该协会。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做了大量救护、赈灾及查人转信等工作。

1950年8月2日中国红十字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代表会议,协商改组事宜,并向政务院作了汇报。周恩来亲自审阅了报告,亲笔修改了会章,9月6日批准了章程和领导机构。10月,改组后的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红十字会第21届理事会上当选为协会执行理事。1952年,恩来代表政府发表声明,承认1949年关于改善战地伤病员境遇等4项日内瓦公约,同年7月,第8届国际红十字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合法的全国性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因而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第一个恢复合法席位的团体。此后,红十字会在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救护训练及交换战俘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世界红十字日相关

世界红十字日的来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鉴于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首先倡议每年举行为期3天的“红十字休战日”活动。该会的倡议和做法,普遍受到了国际红十字界的赞赏和支持。

1921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十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决议,向各国红十字会推荐捷克斯洛伐克的做法。1930年第14届国际红十字大会在布鲁塞尔举行,根据大会的一项决议,设立了由捷克、比利时和协会共同指派的三国委员会,负责在3年期内亲赴现场实地考察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红十字休战日的组织工作和实践经验。1934年在东京举行的第15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听取了三国委员会的考察报告,充分肯定了红十字休战日的活动。193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16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红十字休战日的做法再次得到肯定。到1946年协会举行第19次理事会会议时,世界红十字日的活动已比较普遍。理事会在决议中指示协会秘书处研究确定一个固定的日子为国际红十字日,各国红十字会在这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1948年协会召开的执行委员会会议正式建议,今后各国红十字会尽量选择5月8日亨利·杜南(国际红十字组织的创建人)的生日作为世界红十字日。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协会第20次理事会会议上,批准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于是,国际红十字会正式确定每年的5月8日为世界红十字日。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是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成员,目前全国有32个分会。

6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

世界红十字与红新月日(World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Day),是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以及188个国家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共同的纪念日,1948年,经国际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同意,红十字创始人亨利·杜南先生的生日5月8日被定为红十字日。在这一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及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都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一日子,以表示红十字运动的国际性以及红十字人道工作不分种族、宗教及政治见解的特性。

世界红十字日创始人

在瑞士苏黎世某处的苍松翠柏间,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大理石纪念碑,碑上正面的浮雕是一位白衣战士,他正跪下给一个濒于死亡的伤兵喂水;碑的背面刻着几行字:让·亨利·杜南,1828-1910,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Henry Dunant)1828年5月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是一位议员的儿子。从小受人道主义思想的熏陶,十分关心老弱病残和社会底层的穷苦人。1859年6月,这位年青的银行家偶经意大利北方的索弗利诺镇,恰逢拿破仑三世指挥的法兰西-撒丁岛联军与奥地利军队战斗的最后阶段,他亲眼目睹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无数的伤员在不停地呻吟、叫喊。由于缺少医护人员,大部分伤兵得不到应有的护理。富有同情心的杜南为这种惨象所震惊。他立即到镇上动员和组织居民救护这些伤兵。1862年11月,杜南把这次亲身经历写成《索弗利诺的回忆》一书,在日内瓦发表。他在书中强烈呼吁人类不要战争,在战时有必要不分你我,向敌对双方派出救护团体。1863年2月,由他发起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一个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即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同年10月,欧洲16国的代表在日内瓦举行国际会议,决定在各国成立红十字组织。为表示对杜南和他的祖国的敬意,会议决定以瑞士国旗图案红底白十字相反的颜色与图案--白底红十字作为红十字会的通用标志。

亨利·杜南开创的红十字事业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他却为此耗尽了自己的资财,沦为老人济贫院的病人。1896年当人们在济贫院发现他,并了解到他是国际红十字组织奠基者的身世后,人们把世界上最崇高的荣誉赐予这位慈爱的老人。1901年他获得了首次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1910年10月30日杜南离开了人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推移,4月份将至,而传承两千多年的清明节也快到来了,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缅怀祖先,礼敬祖宗的重要意义。那么清明节的来历风俗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清明节的禁忌事项

1 孕妇避免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只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堵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与,再者扫墓的气候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安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2 不可在墓地照相

大家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奠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分,最好意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以致随意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伤个人的运势。

3 忌穿大红大紫

清明节是不能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置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与此类活动的。不过总有人会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内衣上不经意运用了红色。当然本命年是例外,内衣可穿红色。

4 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

清明的时分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用要的省事。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构成气场的紊乱,招致不和谐而走霉运。

5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

一个身体正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或者最近运气不佳,诸事不顺的人最好不要去参与扫墓活动,由于此类人正处于总体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倒运,说的难听点就是邪灵上身,由于阴晦之物最喜气运低迷的人,这种人缺乏人气,容易侵犯。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

相传周朝的天文学家曾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了二十四节气,清明也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将清明前的第三天定为寒食节。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相隔很近,所以清明逐渐融入了寒食祭祖的习俗。到了唐朝,唐玄宗直接将清明和寒食节打包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后来清明节逐渐吸取上巳节踏青的习俗,逐渐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作为一个集节气和节日于一身的传统佳节,清明节还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风俗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将清明扫墓称之为“扫山”、“拜清”或“拜山”等。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蹴鞠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

全文共 193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兼具礼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节气(若连中气计算在内为第五),也是传统祭祖的节日。那么清明节的来历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清明节的古诗有哪些

(一)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二)

《清明》

宋代.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三)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四)

《寒食上冢》

宋代.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五)

《途中寒食》

唐代.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六)

《苏堤清明即事》

宋代.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七)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八)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

《寒食野望吟》

唐代.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十)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代.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节的意义

祭祖的传承意义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敬)文化。祭祀祖先,是在尽孝道,感谢祖先赐予生命之恩。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哀思与敬意,给下一代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有着重大的意义。祭祀这个社会习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扫墓祭祖,不但是人们对先祖的一种追思和敬意活动行为,而且是对先祖香火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时机。利用扫墓祭祖之际,长辈向下一代讲述些祖先的家族故事有着重要的意义,好的英雄事迹和成功事例,以及一些励志的艰苦奋斗精神,都能鼓舞和鞭策下一代继承祖先遗志和奋斗精神,使后代不忘本。对后代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不好的事迹或家族的遗传疾病,都可以让后代总结经验教训,趋利避害。“国家文化传承,靠国民;家族文化传承,靠家人”。

清明节的易经含义

易经八卦对应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是十二消息卦(在奇门遁甲、风水等学术上应用很广)。清明节是十二消息卦的第五卦泽天“夬”卦,上六爻为一阴爻,下面是五个阳爻。五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强盛,一个阴爻表示阴气即将消失,强大的阳气将要驱除弱小的阴气,就如温暖的阳光驱赶寒气。

就季节而言,清明所在的农历三月是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缩于地下的幼苗一齐破土而出,新萌发的枝芽使劲地伸着脖子往上长,万物(包括人)将进入欣欣向阳之象。

就人事而言。“夬”卦,从上下卦象上分析,卦象是乾(天)下兑(泽)上,为湖水蒸发上天,即将化为雨倾注而下之表象,以此象征决断,“夬”即决也。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初春有了计划的准备,今进入清明(谷雨)之际,正是你做决断的时候。五阳驱赶一阴,去之不难,可以做出决定了,意指积极向上的决策即将驱赶阴霾的不利因素和小人,决策(事业)将会成功。

“将化为雨倾注而下之表象”,也有象征:是上级恩泽布施下属的时候,做上司(老板)的此时要懂得对下属的关怀,不然,你的政策(条例)将难以推行和实施。

夬卦,最上一阴爻,下面全是阳爻。阴爻也象征“阴灵”,阳爻象征人之“阳气”,即是阴灵即将被人界逼回冥界的意思,这也是清明节成为扫墓祭祖的原因之一。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国节日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大多数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闰年就会在4月4日,今年就是这个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4节气白露的来历

全文共 4114 字

+ 加入清单

24节气白露来历都有哪些?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节气白露的来历(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露吃什么食物

1、酿白露米酒

人们在白露的时候会酿白露米酒,主要就是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等地区,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还有在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人们会开始酿酒,用以待客,还有一部分人会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也被人称为“白露米酒”。

甚至到了现在湖南一带还有在白露喝米酒的风俗。每年到了白露的时候,人们会以称为“土酒”的白露米酒待客,甘甜温热,比较适合秋天饮用。糯米酒能促进胃液分泌,它能够帮助人们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含有的物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它对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功效。

2、龙眼

在我国福州等地有一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人们会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对身体非常好。龙眼我们都不陌生,它具有比较好的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功效,适当的食用能够帮助人们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很多种疾病。

3、白露茶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4、红薯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白露后,起居饮食方面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在饮食方面要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增加些薯类食物。红薯的膳食纤维能刺激肠道,增强肠道蠕动,通便排毒,尤其对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还能减少肠癌的发生。

5、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2节气白露的来历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节气的传统习俗

1、祭禹王

禹王呢就是传说中治水的大禹了。在今天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西山岛上,有一座禹王庙。相传大禹治水从北向南,最后在震泽将兴风作浪的鳌鱼镇压在湖里。这震泽就是今日的太湖了。

大禹治水浮雕

大禹治水的具体路径今天当然已经不可考,神话传说当然也是虚虚实实,不过太湖沿岸的渔民们对此可是深信不疑的。他们在太湖中的小岛上为大禹建庙祭祀,至今已经一千多年了。

苏州的禹王庙

太湖沿岸的大禹祭祀一年要有四次,分别是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其中以清明和白露这春秋两祭最为隆重。据清乾隆年间《太湖备考》所载,禹王香期一般为七天,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还有送神的仪式。祭祀的贡品,当然是渔民们在太湖捕捞的水产了。渔民中最虔诚的那一部分,甚至要将秋季捕获的第一条鱼献给禹王,以求太湖风平浪静,自己也能有个好收成。

白露的禹王祭祀不仅是太湖两岸的渔民,甚至还有从苏南、浙北赶来的。整个祭祀期间,由于前来祭拜的人数众多,使得整个禹王庙都非常的热闹。各地的渔民带来了各地的物产,也吸引了众多的商贩和手艺人,于是太湖的禹王祭祀也渐渐发展成了一场盛大的庙会活动。

2、吃龙眼

在福建福州一带,有白露吃龙眼的习俗。龙眼是附件当地特产的一种水果,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当地人认为,白露这天是吃龙眼的最好时候,这天的龙眼最为滋补。

龙眼的吃法很多,既可以直接当做水果吃,也可以用来熬粥。当地人熬制的龙眼香米粥,是滋补的佳品。至于白露的龙眼是不是最补的,这个其实谁也不知道,只是从果物的生长规律来说,白露前后确实是龙眼成熟最好的时候。所以,有好吃的总是好事,管它补不补呢?

3、酿米酒

在湖南郴州市的资兴一带历来有白露酿酒的习俗。这种酒与我们今天喝的白酒不同,是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的米酒,其酒温热微甜,称为“白露米酒”。

白露米酒中最为出名的是程江沿岸居民酿制的“程酒”。程酒的历史非常悠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郴县有渌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馆酝于山下,名曰‘程酒’。”

程酒的酿造方法也很有特色,除了在取水、选定时节方面有着特殊的规定之外,在酿酒的时候要先酿制白酒(当地人叫“土烧”)和糯米糟酒,然后再按照1:3的比例将白酒倒入糟酒中,再放在坛子里密封并埋到地下。所以这种酒别看是米酒,后劲儿可是相当足的。所以在光绪年间的《兴宁县志》里有这种酒“酿可千日,至家而醉”的说法。

4、白露茶

从白露开始,到农历的十月份,是茶树生长的好时期。由于这个时间昼夜温差加大,夜间的水汽会在茶树、茶叶上凝结成露水,所以这个时期采摘的茶叶也称为“白露茶”。

白露茶是一种青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茶性温凉。白露前后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天气都比较干燥,有所谓“秋燥”的说法。但是随着气温的降低,人身体的状况也在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不再适合饮用太多凉性的饮品。所以,像白露茶这种青茶,既不像绿茶那般寒凉,也不像红茶那样性热,正好适合秋季饮用。

同时,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娇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般苦涩,饮用的口感也是相当的好。

白露为什么吃鸡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反应季节和气温变化的,因此人们也会根据不同的节气来调整自己的饮食以及养生方式,而白露吃鸡是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这其中肯定有它好处。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一到,代表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已经到来。天气渐转凉,草木在清晨时凝结晶白的露滴,而人体需要在这时候“进补”。对普通大众来说,简单实用的食疗更容易接受,在崇明,就有“白露吃鸡”的风俗,特别是妈妈在老虎灶上炖出来的土鸡!白露吃鸡既有大吉大利之美好寓意,又兼具天凉贴秋膘、补身体的效用。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贴秋膘”,注重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可能也是白露吃鸡的由来。除了白露鸡,还有童子鸡。

白露节气到来,气温迅速下降,许多地方开始进入阴雨绵绵的天气模式,此时人体的保健养生,要遵循滋阴益气防秋燥的原则,清茶、米酒、龙眼和番薯等都是应景的食物,而鲜美异常的白露鸡更是必不可少。白露是感冒流行的季节,对健康人而言,多喝些鸡汤可提高自身免疫力、将流感病毒柜之门外。对于那些已被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而言,多喝点鸡汤有助于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咳嗽等症状。

白露节气的农谚

白露白迷,秋分秀稻齐

“白露白迷,秋分秀稻齐”,就是指若白露前后有露水,那么我们种植的晚稻将会迎来一个更好的收成。白露前后早晨有露水,那么说明这个节气来得正是时候,而这是稻谷有了充分的生长时间,稻谷颗粒更加饱满。

白露时节,南方地区开始进入了稻谷收割季节,而再往后不久就到了人们采摘棉花以及北方地区核枣收获季节。为何白露前后是否有露水,对于晚稻收成有很大的影响呢?因为晚稻成熟时节的最后关键阶段,稻谷对于水分的吸收成为最后关键时期。而白露夜晚以及早晨的露水可以让更多的稻谷颗粒吸收水分,促进营养输送。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因为白露是一个重要的气温转变节气,所以在白露之后的气温会明显下降,在古时候,人们认为立秋即入秋,其实那是错误的,如果气温来界定,今年的入秋是8月7日,正是三伏天中的中伏,也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便立了秋,但也一点感觉不到凉气,而白露就不一样,过了白露之后,气温会明显一天比一天凉,而过了秋分节气后,天气会逐渐向霜冻发展,那时的气温就不能用凉来形容,而是冰了,所以过了白露,一定要多穿衣服,避免白露的凉气伤了身。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处暑节气在白露之前,处暑的时候还在三伏天的末伏,这时候的气温还是居高不下,所以处暑的时候我们每天还用一盆凉水来给身子降温,但处暑之后的18天就是白露,过了白露气温就下降,如果这时候还像在处暑的时候用凉水洗澡,那么肯定会容易感冒受凉的,所以,这个俗语告诉我们,过了白露千万不能再把身子露在外面了。

夜晚露水狂,来日毒太阳

白露最大的特点就是夜晚和清晨依附在农作物上的水珠,这些水珠也被称为露水,也就是白露的“露”,这些露的形成主要就是由于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到了夜晚会下降到20摄氏度以下,而白天温度都在30摄氏度左右,所以就会形成这种水珠。农村老人经常通过露水的多少来判断第二天的太阳有多热,如果露水多,明天的太阳就会很热,如果露水少,明天的太阳就会少,主要判断的依据就是温差的产生,温差大,露水多,第二天的太阳就会热,所以我们到了白露就可以通过路边野草上的露水来判断明天的太阳是否毒辣。

喝了白露水,蚊子蹬了腿

喝了白露水,蚊子直蹬腿就是指白露过后挂在树叶底下的蚊子喝了白露水以后直接把腿蹬直了,也就是蚊子因为受不了寒冷的露水而冻僵。这是形象的说明了天气已经转凉,连蚊子都受不了这种凉寒的天气。人们通过这种形象的俗语来告诉大家,白露过后气温下降,人们要及时添加衣物。

立秋不入秋,天凉白露后

立秋不入秋,寓意是立秋之后的天气并不会出现真正秋天的凉爽,反而会十分的炎热,只有等到白露节气过后,天气才会明显的出现降温,尤其是白露之后的夜晚,更是明显的感觉到舒爽的凉意,也被叫做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在北方地区,白露过后就能够感觉到明显的秋意,浓浓的秋意带来的是气温的下降。秋高气爽的天气也终于来临到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原来封神榜中有孙悟空的来历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都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两本小说,虽然它们的地位还是不太一样,《西游记》能够位列四大名著之一,但是《封神演义》却没有,从某些方面来说,《封神演义》还是不如《西游记》了。不过,因为书中经常出现相同的人物,所以难免会让人猜想,这两本小说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系?

其实要说两本小说之间的关系,首先让人们想到的,就是其中众多的神仙们了。因为它们都是架构在我国古代道教神仙体系之上的小说,所以出现很多相同的人物其实也是肯定的,不过,却也不能因此就断定,这两本书之间有什么“秘密关系”。如果要说一本书是另外一本书的续集,那么首先,就可以排除掉这种关系了。

《西游记》拥有自己的神仙体系,虽然是取自道教佛教,有各路道教的神仙,但是这些神仙却和《封神演义》当中出现的时候的身份并不一样,虽然说《封神演义》讲的是各路神仙在封神之前所经历的事情,时代背景在商周时期,而《西游记》的时间发生在唐朝,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也不能说明,神仙们的职责都变了。

两本书的作者也是不同的人,吴承恩与许仲琳,两个人生活的年代都是明朝,前后相差不过几十年,但是因为距今已经有数百年了,作者的真实身份还是存在争议的,究竟是不是他们所写,我们已经没有办法极其肯定了。而不管是谁写书,都并没有说本书是取得了上一位作者的授权,写了续集或前传,所以两本书之间,也不存在延续性的关系。

说到这里,读者也能看得出来了,其实两本书并没有太大的联系,真要说有什么关系,大多数也都是后人牵强附会出来的,比如孙悟空的身世。《西游记》孙悟空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这颗大石头吸收天地日月的精华,孕育除了一个石猴。而在《封神演义》中也有一个石矶娘娘,同样也是天地灵气聚集成一块石头,多少是有些相似的。

不过《封神演义》中的这块石头和孙悟空不一样,石矶没有机会遇到什么像“唐僧”“观音”那样的贵人,石矶娘娘走上了邪路,与孙悟空完全相反,也就是这一点,或许是两本书中的一些相似之处,他们两个人物有着相似的经历,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也就难免会让人把他们联想到一起。

尤其是传说石矶最终被哪吒的师父杀死之后,将她的尸体摔碎在花果山,而又过了多年,再一次出现相似的情况,孕育出了孙悟空,或许这个传说能够将两本小说联系在一起,但是也只是解释了孙悟空的身世,不足以说明两本书就有深刻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糖不甩名字的来历 糖不甩名字怎么来的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道光年间,广东广东东莞一带吸食鸦片的人很多,流毒泛滥,赶往东坑过“卖身节”的男丁面黄肌瘦,吕洞宾听闻打制了灵丹,但良药苦口,又不能私自下凡,于是他将仙丹藏于糯粉丸里,配上糖浆煮成了美食,变成老翁挑担叫卖,众人吃后赶走了流毒,恢复了体力,于是这道”糖不甩“名扬天下。

糖不甩名字来历

糖不甩的来历据传还跟八仙有关。清朝道光十九年,广东东莞东坑镇一带吸食鸦片之人甚多。初春二月二,由于流毒泛滥,民不聊生,赶往东坑过“卖身节”受财主雇佣的男丁精壮无几,大都是面黄肌瘦,劳力退减。上天大八洞神仙吕洞宾闻说后连忙打制治瘾灵丹,普渡众生。但良药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条。

于是吕仙人把仙丹藏于熟糯粉丸内,配以糖浆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取之“糖粉粘丹不分离”之意),摇身变成一个挑担叫卖的老翁,从街头到墟尾实行半卖半送。众人吃后,果真杀住了鸦片流毒,体力、智力恢复。农历廿四节气倒背如流,东坑“糖不甩”因此而名扬远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大主宰温清璇结局怎么样了?温清璇来历介绍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小说中,温清璇是北域温家最厉害的炼丹师,而且她还有血脉神通的加持,此后进入万凰灵院修行。但在剧版里,温清璇直接成了天邪神的义女,身份一下子来到了反派一方,这个改动还是挺大的。不过温清璇后期很有可能弃暗投明,应该是在牧尘的帮助下渐渐脱离天邪神,这也是观众还有粉丝比较希望见到的场景。这次就来讲讲温清璇这个角色,看看她最后结局究竟如何?温清璇结局怎么样了?

温清璇是天邪神的义女,从此前官博曝光的造型来看,温清璇是一个反派人物,她的性格如凤凰般骄傲,看起来虽然冷漠无情,但十分重情重义,她把洛璃与牧尘当做最好的朋友,只要两人有需求,都会挺身而出。

温清璇很喜欢女性朋友,对男性态度极其冷淡,如果有男性跟她说话,她大多数都会选择无视,不过只有牧尘例外,温清璇很喜欢追随牧尘的脚步,有牧尘在的地方,都会看见她的身影,她对牧尘也是有好感的,只不过两人注定是没有缘分的。

小说中,温清璇是北域温家的嫡系弟子,在修炼一途非常有天赋,年纪不大早已成了温家最耀眼的天才。除了修为高深之外,温清璇最擅长炼丹之术,只要给她足够时间成长,她的成就不会比药尘低。

温清璇和牧尘,洛璃一样都是灵路试炼大会的参加者,牧尘和洛璃曾经与姬玄内斗,结果耗死了对方,他们一出局,温清璇毫无悬念拿了第一,顶着冠军头衔进了学院。原本温清璇心狠手辣,半点仁慈心都没有,牧尘的出现改变了她,逐渐融化了温清璇那颗冰冻的心。

温清璇的扮演者是孙溯梦汐,孙溯梦汐是新人演员,出演的作品并不多,此前在《芸汐传》饰演忠心不二的绿萝,孙溯梦汐的演技还蛮不错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清璇来历介绍

温清璇出身北域温家,是温家最耀眼的天之骄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温家是名门,势力庞大,背景深厚,想攀上温家这个高枝的人可不少。

温清璇是温家嫡系后代,血统纯正,在修炼一途拥有超于常人的变态天赋,是温氏一族修为最高,炼丹实力最强的年轻人。温清璇出身如此不凡,又是家族捧在手心的明珠,性格自然很高傲,却不刁蛮。

温清璇很重义气,爱憎分明。别人对她好一分,她能还人家九分。要是谁敢伤害她一分,温清璇的报复可是很恐怖的。温清璇也曾经参加过灵路试炼大会,在牧尘被驱逐,洛璃和姬玄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成了灵路冠军,之后进入五大学院之一的万凰灵院学习。

温清璇很欣赏洛璃,是洛璃的好朋友,后来又因为洛璃的关系认识了牧尘。牧尘曾经帮助温清璇在上古圣渊继承灵蝶丹仙的传承,他们三人之间有牢不可破的深厚友情。

通常来说,两女一男最容易产生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了,不过温清璇,牧尘以及洛璃完美躲过了狗血多角恋定律。洛璃和牧尘互相喜欢,温清璇和牧尘只是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世界爱眼日的来历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爱眼日是哪一天?世界爱眼日的由来以及来历是什么?世界爱眼日是全国爱眼日吗?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爱眼日宣传口号

1、加强全民爱眼意识,提高民族健康素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人们的眼睛。

2、视力1.5不等于没有视疲劳。

3、儿童斜、弱视,切莫错过6岁以前最佳矫治年龄。

4、孩子总眯眼,尽早去查眼。

5、青光眼可致盲,早期防治极重要。

6、任何水晶眼镜对眼睛都有害。

7、不合格眼镜已成公害。

世界视力日,也叫世界爱眼日。世界爱眼日不同于全国爱眼日。世界爱眼日是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四,是属于世界性的节日。2016世界爱眼日时间为2016年10月13日。

在这天,全球多个指定国家及地区会举办一系列的大型宣传活动。 目的是唤起全球重视盲症、视力损害以及视力受到损害者的康复问题。

世界爱眼日是在“视觉2020全球倡议”下,由IAPB(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Blindness)统筹的,主题、核心材料均由该组织提供,所有活动均由其成员及支持者独立组织。“视觉2020全球倡议”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机构的联合方案,旨在消除可避免盲症。

从全球来看,最常发生视力损害的是50岁及其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虽然这一年龄组罹患的大部分眼部疾病比如白内障可能会轻易得到治疗,但是仍然需要保证世界一些地方的男性和女性可以平等地获得眼保健服务。

世界上所有与预防视力损害或者恢复视力有关的合作伙伴都将庆祝世界爱眼日。这也是预防盲症以及“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的主要宣传活动。后者是由世卫组织和国际防盲机构创立、用以预防盲症的一项全球行动。

这呼吁我们不仅要爱护眼睛,也要关爱与呵护我们自己的眼睛。

青少年学生改善视力方法

1、经常做眼保健操。

2、电脑与眼睛的距离不小于60厘米。

3、看电视的距离不小于3米。

4、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5、学生每天阅读、看书,头部与书本的距离最好不小于30厘米。

6、每天写作业,坐姿不正趴着、低头、歪着脑袋写字的学生,最好用防近视笔,纠正错姿。

7、学生晚上阅读,写字台灯不宜太亮,用普通灯泡20瓦是最适合的,用三基色节能灯3瓦最适合。

8、不要在强光、阳光下写作业。

9、不要戴别人的眼镜。

10、已经近视的学生配眼镜时要求度数准确。

看过“世界爱眼日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3110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似乎成为了很多人表达思念的日子,清明节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节祭祖的含义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希望大家多感念祖宗恩德,孝亲祭祖,思人恩德想人好处,方能万事大吉,事事顺利。

清明习俗的传承

到了宋代以后,清明节俗基本上是沿袭了唐代。清明扫墓,宋代亦同前朝,《东京梦华录》记载:“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提起扫墓,不能不想起宋代词坛擅长慢词长调的大词人柳永。柳永以填词闻名遐迩,一代风流。但是,在当时理学礼教兴起之时,他的生活方式为时论所谤讪,一生郁郁不得志。相传他死后,家无余财,身后萧条,靠昔日倾慕他才名的妓女们集资营葬,草草料理后事。死后当然也不会有亲属来祭奠。每年清明,群妓相约携酒菜、食物赴其坟地祭扫,识与不识者均奔集其坟地,相沿成习。乡民们称之为清明“吊柳七”或“吊柳会”。

清明的娱乐活动如击球、蹴鞠、秋千、斗鸡等在宋代均十分流行。《宋史·礼志》记载宋孝宗于兴隆初年常召诸将于殿前击球。宋太宗还规定每年三月“令鞠大明殿”。辽、金、元统治者在举行释天典礼时也要举行击球比赛。寒食清明打秋千,在宋代更为普及。如王禹偁《清明》诗:“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田况《寒食》诗:“临流飞凿落,倚榭立秋千。”此类诗文不胜枚举。

明清时代,清明节俗已普及大江南北,风俗变化各地有异有同。值得重视的是清明踏青风俗中渗入了大量的娱乐活动。“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支素、骠骑、飞钱、抛拔、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筋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而外方优妓,歌吹觅钱者,水陆有之,接踵承应。又有买卖赶趁,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鼗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往往成市”。蔡云《吴歈》有诗云:

纷纷神役与神囚,多事舁神到虎丘。

却爱巡风小儿女,绣衣华帽骋骅骝。

此诗所描述的就是清明时节山塘庙会的风俗。

迄今为止,清明节仍然是中国民间十分重要的节日。不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那些迷信风俗已被逐渐淘汰。至于插柳于门,或男女簪柳戴柳的风俗已极少见,不过农村的儿童们还往往于此日折下几枝嫩绿的枝条,拧下皮筒做支音色颇佳的柳笛玩耍。而城市的居民往往在清明节前后,扶老携幼到郊外春游踏青,领略大自然旖旎的风光。当然扫墓风俗依然存在,农村尚有不少清明祭祖坟的遗俗。但更多的是每逢清明节,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们的业绩,以示悼念。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2、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5、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连,后人便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而有关寒食节的“清廉传说”也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涵。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和寒食节息息相关。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它又名“禁烟节”“冷节”,日期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在这天,人们要禁烟火、吃冷食,以表达对故人的缅怀与哀思。

寒食节禁火食冷的习俗,源自于一个“割肉啖君”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在一次流亡中饿晕,始终跟随他的忠臣介子推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烤熟给他吃,令重耳很受感动。后来,重耳当上君主封赏群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向他提起,他才派人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看到重耳身旁尽是小人,便背着老母躲进深山。为让介子推下山,重耳下令烧山,然而直到最后介子推也没下来。等火灭了,人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被烧死在一棵柳树旁,柳树树洞里还有一封写给重耳的信,希望重耳亲政清廉,体恤百姓。重耳十分悲痛,下令以后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国禁烟火、吃寒食,以示纪念。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