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蕲春西周遗址(汇集20篇)

马坝人遗址包含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是两座石灰岩孤峰,远看像伏地的狮子,现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普及性和娱乐性的旅游区。

浏览

2518

文章

1000

篇1:崔家堡遗址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崔家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堡遗址位于西安市户县甘亭镇西关崔家堡村西南,包括崔家堡、姬家堡,向南延伸到涝河湾一带。遗址地处涝河东岸二级台地上,东西1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层厚度约0.8-1.5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北部被村庄覆盖,南部为耕地,中心区地表为耕地,地势平坦,西侧南侧部分地段有断崖,是一处西周聚落遗址。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西安市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青泥河栈道遗址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青泥河栈道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泥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飞龙峡口以南至宋坪乡格楼坝村以北的青泥河两岸石崖之上,修建年代为秦汉。遗址现存3处,为飞龙峡栈道遗址、石门沟口栈道遗址及三镢崖栈道遗址。现存明代碑刻2通,栈道孔150余处,部分仍保留修建栈道时穿入栈孔的木桩。青泥河栈道遗址为研究蜀道、我国水陆交通发展史、栈道设计建造工艺等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飞龙峡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南、北各延伸5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西延伸3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10米。

石门沟口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南、北各延伸5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西延伸3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20米。

三镢崖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南、北各延伸5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东延伸3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底边为基准向西延伸2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皇娘娘台遗址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娘娘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皇娘娘台遗址旧名尹夫人台。在甘肃武威县城西北2.5公里,属“齐家文化”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文化层厚度0.62米至2.3米,内涵丰富,曾发掘出房址9座,窑穴围绕房屋,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3种。出土文物以陶器为最多,石器,骨角器,铜器,卜骨都有。刀,锥为红铜,分铸造,锻打两种。石器以打制为多,磨制石器也有增加。

地址:甘肃武威市凉州区西北2.5公里金羊镇宋家园村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航空发动机厂遗址

全文共 162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航空发动机遗址为毕节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航空发动机厂遗址

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旧址位于贵州省大方县羊场坝镇乌鸦洞。

原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政府是计划将这个厂建在天生桥下的,但由于防空的原因,后来就改建在了同是乌鸦洞的更靠里面的隐蔽的深洞里。由此,厂房和出口也在天生桥的另一方了。

这个上世纪40年代的老工厂的遗址,竟然在这深山老林里会有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工厂。虽然这个在解放后依然在使用与运作的工厂于80年代初已经迁到贵阳,留下的遗址规模仍然是可观的。厂区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分-区和生产区。从现321国道线北侧的大门进去,古树参天,数幢西式建筑分列道路两旁,这便是生产厂区。

最具有战时特色的是生产区的精工车间设在厂区道路终端最为瞩目的乌鸦洞内,共三层,底层990平方米,为各类仓库;中层800平方米,为机工车间;上层700多平方米,为总装配车间。洞口有石砌护墙,上边还有成排的机-的射口,看见当年的守备森严。洞内设有通风设备,使洞内空气流通。洞内的厂房结构严谨、紧凑,里面保留的是文革中的大型标语,构成历史的另一个画面。

各类办公楼和辅助工场林立在洞外山丘上,虽然年久失修,却错落有致,保持着当年的姿态。

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的1939年,面对十分严峻的抗日形势,-航空委员会决定兴办我国航空工业,筹建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最初选址在昆明,筹备期间就被日军狂轰滥炸于襁褓之中。后决定选址于贵州省大定县(今大方县)羊场坝的乌鸦洞中。

由于缺乏建厂资金,国民政府一方面向全国大量发行“航空彩票”,一方面借蒋介石50大寿之机,在全国大举“献机祝寿”,共筹集了344万美元。这就是所谓“蒋介石用自己的生日寿金搞三线建设”的由来。其实,还不是用全国人民的血汗钱买自己的好名声嘛?

工厂建成后,由蒋经国出任名誉厂长。第一任厂长是清华留美高材生李柏龄;第二任厂长王士倬是清华大学教授、钱学森的导师,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就是由他主持设计建成的;第三任厂长为顾光复。生产厂长、总工程师汪福清,系1942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博士,回国后参与航空发动机厂建设、试造工作,为我国第一批1000马力航空发动机制造做出了杰出贡献。1949年解放后任贵阳矿山机械厂总工程师。1956年被评为一级工程师(最高级),是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1983年后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在这里还有许多工作过并为后来促进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技术人才。

1942年底开始投入生产,1943年开始装配,到1944年装配试车,完成第一批发动机3台。

1943年3月20日,蒋介石曾到该厂视察,并于天生桥下5万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内与1700多名职工一起聚餐。当年蒋介石住过的建筑,如今原貌仍然保持完好。不过蒋介石当年的那些题词石刻都已经被磕掉,留下的只是痕迹了。

到1947年初,30台航空发动机终于完工。由航委会随机抽取一台装在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上,由昆明直飞南京,证明发动机性能良好。至此,大定厂已完成了我国自制第一批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任务。后航委会因无法支持该厂再生产航空发动机,该厂利用其技术优势,立即转入民产,成为西南最大的汽车发动机配件生产基地,所生产出的优质配件誉满大西南。

1965年初,根据国家“三线”建设部署,南京金城机械厂、株洲331厂、西安430厂以及部分院校的700余人利用贵州大方县羊场坝原“航发厂”厂址创建国营金江机械厂,隶属于贵州航空工业管理局,归口中国航空工业部。成为当时航空军机配套液压泵、马达的重点生产厂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国营金江机械厂从大方迁至贵阳市并筹建民品分厂。至此,大方县这个当年重要的工厂就成为了遗址。

还好的是,这片遗址保存了下来,并且上世纪90年代已经列为贵州省第三批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待条件成熟向国家申请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有说已经联系下资金的来源,准备在这里进行保护性的开发。

羊场村:羊场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寨子遗址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寨子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寨子”里的七十多幢石碉房,是最能体现北川建筑特色的古羌民居,它们是北川羌文化货真价实的“活化石”。

“大寨子”里所有的房屋均为石碉房,依山就势而建,全部采用当地常见的片石堆砌而成。碉房的占地面积不等,最大的约300平方米,最小的接近60平方米。根据碉房内墙上的圆形洞(窗户)判断,“大寨子”碉房以三层为主,也有五层的。一般情况下,第一层养牲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堆杂物。与其它羌族聚居区不同的是,北川“大寨子”内均是“碉房”而非“碉楼”,专家介绍说,北川山势陡峭,古时北川羌族民众都聚居在大山区,周边是成片的森林,官军不易进去,费力耗时修建碉楼没有必要,因此当时的北川羌族民众选择在半山修建石碉房,其功能仅仅是居住,并没有军事防御作用。大寨子遗址中现存石碉房均是平面呈四方形结构,与汶川、茂县一带的多角形碉楼有明显区别,充分体现了北川羌族建筑的特点。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西、北各外延50米,向南至青片河。

建设控制地带:下至青片河王泽刚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坑汞矿遗址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三坑汞矿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三坑汞矿遗址

三坑汞矿遗址位于务川县大坪镇三坑村,主要分布于三坑、太坝、板场、老虎沟、银钱沟、木鱼厂等地。现存废矿井100多个,冶炼遗址上千处,有的地方废矿渣堆积厚达10余米。这些遗迹从汉唐一直延续到明清、民国年代,跨越时代之多,历史之长,令人叹止。莽莽群山,凿井幽幽,残阳如血,夜月如钩,此情此景,凭添几分沧海桑田之感。

务川素被称为“丹砂古县”,开采-、朱砂较早,《务川县志》记载,隋大业十年(614)黔中太守田宗显在今大坪镇岩风脚等处开采-、朱砂,并向朝庭纳课-190.5斤。考古资料显示的务川采砂历史更早,在大坪汉群墓出土的朱砂说明两汉时务川即有朱砂开采,唐代还在板场坑开设板场集镇。自有明以来,史书方志对务川采砂开采的记载更是屡见不鲜。

明《贵州图经新志?思南府风俗》记:“婺川县有板场、木悠峰、岩前等坑产朱砂,其深十五六里,土人以皮为帽,悬灯于额,入坑采砂,经宿乃出。所得如芙蓉箭簇者为上,生白石上者为砂床,碎小者为朱砂。砂烧-,可为银砂,居人指为生计。岁额-一百六十斤入贡。而民间贸易,往往用之比于钱钞焉”。又嘉靖《思南府志?地理山川篇》载务川“木悠:在县四十里,上有水月宫、朱砂产焉。陈维藩诗云:‘新野僧年少,空山寂寞堪。天风吹石室,海气宿香楠。夹道数竿竹,欹岩一树柑。夜深哨猛虎,贝叶发幽函’。‘地满云连树,山空洞出砂。春枝飞越鸟,落日煮僧茶。九姓夷风易,千家溪洞斜。疏藤穿过月,香暗破梅花’……”,其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务川木悠峰(今木鱼厂)的采砂情况。该志还记有“板场坑-场局:隶务川县。成化间革去局官,课程付本县征解”,“务川有砂坑之利,商贾辐辏,人多殷富”,“务川县北曰岩前铺……曰木悠铺……曰板场铺(铺舍乃明时集镇)”。道光《续思南府志》记:“务川之朱砂、-、可以行远、产亦无多。务川木悠石采砂最盛,每场出汞二十到三十挑”,这些记载说明了明清以来务川朱砂开采的繁荣和由此带来的务川经济、文化、社会的进步。

务川民间故事中也有大量关于朱砂的传说,麻阳人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群又矮又小的人在木悠山、麻阳河一带开采丹砂,他们开凿的矿洞很小,现代人很难钻进去,他们行动迅速,遇见生人即化风而去,据说,现在都还能听见“麻阳人”在山肚子里开采丹砂的锤凿声。其他还有如“宝王的传说”、“双鹰啄酉阳、屙屎肥板场的传说”、“狗大老倌的故事”、“寻找朱砂窝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太平天国女杰苏三娘故居遗址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天国女杰苏三娘故居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平天国女杰苏三娘故居遗址

天朝女杰苏三娘的故乡--苏村,位于灵山县石塘镇西面,现存明清建筑15个群落,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分属苏、丁、刘、陈、杨、卢、张士物业,这些建筑中以刘氏祖居规模最大,由大夫第、司马第、鹾尹第、二尹第、司训第、贡员楼和刘氏宗祠7个自成体系二翘檐相接的群落组成,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属岭南风格建筑。苏村距镇政府2公里,辖一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3578人,耕地面积2143亩,其中水田面积1870亩。在这块仅有2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传奇故事。

相传,该村于460多年前,苏氏家族先在此地落脚定居,故名曰苏村。此乃天朝女杰苏三娘的故乡。苏三娘原姓杨,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打飞镖百发百中,与苏三相识后便情投意合,结为夫妻。偶尔跟随苏三外出打仗,她善征勇战,智慧非凡,威风凛凛。她的丈夫苏三乃灵山天地会首领之一,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专与清政府作对,口号是“劫富济贫,杀官放囚”,因此得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支持。苏三在道光三十年八月的一起战斗中,由于投机分子的出卖,被乱箭射死。随后,苏三娘率部加入太平天国,在这次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至今,乃被人们作为佳话传着。此外,苏村还有一幢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它占地8000多平方米,七座大理石表砖、童子瓦结构的镬耳楼。屋檐雕刻着莲花瓣,屋内有价值连城的石雕、石马、金鱼池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便是苏村刘氏古建筑群,苏村境内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建于清朝初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苏三娘,名玉娘,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女将。苏三娘原姓杨,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打飞镖百发百中,与苏三相识后便情投意合,结为夫妻。偶尔跟随苏三外出打仗,她善征勇战,智慧非凡,威风凛凛。她的丈夫苏三乃灵山天地会首领之一,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专与清政府作对,口号是“劫富济贫,杀官放囚”,因此得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支持。苏三在道光三十年八月的一起战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老人沟遗址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老人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人沟遗址位于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镇荔峡村。遗址分布面积约3.6平方千米,包含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存,前后延续2000多年。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彩陶壶、细绳纹素陶片,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片、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彩陶片和素陶残片以及齐家文化彩陶罐、素陶罐、磨制石斧、玉璧等器物和窑址、窑饼,暴露有灰坑、白灰地面、烧窑等遗迹。遗址分界线大致以村中的万家河为界,西岸以齐家文化为主,东岸以马家窑文化为主。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东至遗址所在东山山脊线,向南延伸300米,西至遗址所在西山山脊线,向北延伸300米。

丁家沟镇:丁家沟乡位于县城南部,南接安定区和通渭县,东面与中川乡毗邻,西、北靠会师镇。全乡10个村,88个村民小组,4410户,20864人,农村劳动力10988人。距会宁县城21公里,境内多为南北走向沟梁,属华岭山系二阴山区,是一个农业大乡。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325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399.2万元,第二产业达到651万元,第三产业达到1203.8万元;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袁崇焕故居遗址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袁崇焕故居遗址为平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袁崇焕故居遗址

级别:县级

时代:明

地址:丹竹镇白马圩大码头顶

白马圩何益清屋两间铺面与大队石粉厂一间铺面(三间连在一起)宽15米,长46米共690平方米为保护范围,宽35米,长66米为控制地带。白马圩何益清屋两间铺面与大队石粉厂一间铺面(三间连在一起)宽35米,长66米为控制地带。

1989.7.20

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1989]136号)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别称袁督师,明朝末年名将。袁崇焕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有效抗击了清兵,因魏忠贤而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除去魏忠贤,袁崇焕也得以重用。然而,袁崇焕在与皇太极一战中,却被诬陷与后金军有勾结,崇祯皇帝判其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曾著有诗词《落第》、《秋闱赏月》、《入狱》、《狱中对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新兴堡遗址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新兴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兴堡遗址

时代:明

地址:定边县油房庄乡王湾村

保护范围:以城堡四周城墙遗迹为界,各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延50米。

2008年,新兴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油房庄乡:一、基本情况油房庄乡位于定边县南部白于山区,乡政府距离县城35公里,东北与杨井镇、砖井镇相接,南与吴起县王洼子毗邻,西与纪畔乡、白湾子镇、樊学镇接壤,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20公里,总面积252平方公里。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99个村民小组、2850户、11461人;有10个党支部,308名共产党员;有7个机关单位、135名干部职工。全乡耕地面积13.9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叠溪地震遗址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叠溪地震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叠溪地震遗址位于茂县较场乡东南2.5公里,岷江东岸二级台地上,背靠七珠山,下临岷江河,面积22万平方米。据文献记载,叠溪汉为蚕陵县,唐初为冀州,明为叠溪千户所,清改为卫,民国隶茂县。而叠溪城为“贞观时筑,明洪武十一年御使大夫丁玉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高一丈,围三百几十丈,门四。成化间重修。”叠溪城扼松茂要道之冲,即是军事重镇亦是商留集散地。

1937年8月25日,此地发生7.5级强烈地震,山崩地裂,台地下陷,古城沉没,城中军民三千余人全部遇难。地震后古城仅残存东门瓮城一角,南墙一段石狮、石辗、石碑、石缸各一。该遗址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地震毁灭的古城遗址.是国际地震界研究地震的重要现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仲巴切庆吐司法轮石刻遗址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仲巴切庆吐司法石刻遗址为杂多县文物保护单位。

仲巴切庆吐司0-石刻遗址位于杂多县结多乡藏尕村,年代为唐,类别为古遗址。

2018年7月13日,仲巴切庆吐司0-石刻遗址列入杂多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结多乡:结多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33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2380平方千米。辖藏尕、巴麻、优美、优多、达俄5个牧委会。1956年设结多肖格(区),1959年建立结多公社,1963年改设结多乡,1971年改设结多公社,1984年复设结多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吴家沟遗址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吴家沟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沟遗址位于平凉市庄浪县朱店镇吴沟村。北至秦陇公路,南至凤头嘴,东至吊沟,西至张家沟,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地表暴露灰坑、白灰面居址、土坑墓、砖室墓等。2004年在该遗址内发现三座战国时期土坑墓,出土文物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另外在该遗址还发现10余座汉代砖室墓,保存状况较差。吴家沟遗址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遗址分布比较集中,是兼有仰韶文化、战国、汉代时期聚落遗址和墓群的重要遗存。

吴沟村:吴沟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凌云寺遗址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凌云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寺遗址位于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坪村袁坪社南坪。

凌云寺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凌云寺中心为基点,向东北延伸100米,向西南延伸100米,向东南延伸60米,向西北延伸6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韩家集镇:韩家集镇地处会宁中部,位于东经103°2′27″—105°16′28″和北纬35°48′19″——35°57′44″之间,东接大沟乡,南连八里湾、王家庙,西邻甘沟驿,北靠四房吴乡。现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总流域面积1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500亩,总人口为1.74万人。自然地理 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态, 山势起伏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顶效猫猫洞“兴义人”遗址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顶效猫猫洞“兴义人”遗址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顶效镇位于兴义市东北25公里,离镇不远,有猫猫山,因山顶有两个隆起的山包,一个低而微垂如猫头,一个高而扁长似猫身拱起而得名。远远望去,它像一只山猫匍匐在地,正准备纵身而起,捕获猎物。猫头上,有一个高3米,宽4米左右的岩洞,酷似山猫圆睁的大眼,当地人称之为猫猫洞。

1974年冬,考古工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洞里找到了有古代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次年10月进行试掘,11月正式发掘。从洞内黄褐色砂质上层和堆积物里,获得珍贵的人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等大量文化遗物,还发现不少用火遗迹。出土的人骨化石下颔骨粗壮低矮,齿弓短而宽,形态与“山顶洞人”的下颌骨近似。股骨较粗壮,骨壁厚,髓腔小,与晚期“智人”化石相似。出土打制石器石材4000余件,可供研究的石器标本1200余件,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还有石核、石片、石钻、打击砾石、石锤等大类。石器类型完整,加工精细,形状多样。出土骨器6件,角器8样。骨刀呈灰黑色,磨制光滑,造型精美,刃部光洁锐利。角铲由鹿角加工而成,刃面45°,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黑褐色的骨锥,制作也很别致,是先将一块厚兽骨打成三梭形状,再向左右两侧修琢,由骨内壁向骨外壁打击,把上端打击成细瘦的锥尖,最适合用于锥割物体。这种骨锥器形与我国辽宁营口金牛山和宁夏灵武县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锐尖骨锥比较,具有尖刃修长,断面呈梭形的特点,是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同类出土文物中的精品。此外,还出土了中国犀、窄齿熊、牛、鹿、象、麂、竹鼠、野猪、獾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烧骨、烧石、炭屑等用火遗迹。

考古工作者已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兴义人”化石,并根据其留下的遗物特征,命名为“猫猫洞文化”。猫猫洞古文化遗址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义市——顶效镇,途径G324、顶效大道,驾车约行驶40分钟,无门票。

顶效街道:位于兴义市的东北面,距市区11千米。国土面积107.7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2000年被黔西南州政府列入“黔西南州十强乡镇”。该镇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所在地。这里有古文化“兴义人”遗址和驰名中外的“贵州龙”化石,有马别千年古榕树,有布依族传统节日“查白歌节”等。有顶效河、楼纳河及众多溪流。森林覆盖率18.88%。交通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大通明长城遗址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大通明长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近日,大通明长城遗址列入了国家长城保护计划,国家文物局已下达抢险加固工程的立项批复,前期设计规划工作正在进行。

据悉,东起大通与互助交界处,西至大通与湟中交界处的大通明长城遗址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被专家誉为青海的“八达岭”。2007年,大通明长城被列为中国长城调查项目,日前又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为完整保存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丰富西宁周边的历史文化旅游内涵,我县近日聘请兰州大学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再次对明长城遗址做了全面考察,制订了详细的《大通县明长城保护规划》,拟建成一处明长城遗址公园,最终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大嘴梁遗址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大嘴梁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嘴梁遗址位于平凉市庄浪县岳堡乡岳堡村大嘴梁。东至南佛寺,西至崖岔嘴,南至大嘴梁山顶,北至南湾、簸箕湾。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依山势分布,平面大体呈三角形。遗址断崖上暴露灰坑、灶坑、白灰面房址,红烧土及白灰窑等。采集有细泥红陶片、黄陶片、夹砂红陶片及大量仰韶文化中期至晚期彩陶片,从采集标本分析,本遗址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大嘴梁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保存现状较好,在同类遗址中具有典型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茨台遗址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小茨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小茨台遗址

小茨台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东南黄河南岸第二台地上。解放初期,省文物工作队曾到此地作过调查。1975年,临夏州文物普查队调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由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初,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又对其进行了重点复查。

小茨台遗址分小台和大台两个阶地,小台面积约60亩,大台面积约80亩,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台治渠边和山根渠边发现有灰坑,并采集到石刀及彩陶片;在台地北面的骆驼脖子崖坎处有灰层;在台地前沿一带散存的陶片较多。从陶器残片看,为细泥红陶,饰黑彩,绘平行线纹,为马家窑类型遗存。另外在本遗址尚残存一段古长城遗址,并征集到引水管三节,以后又从小茨村征得三节,外表有细绳纹,灰色,每节可以相接,系汉代早期遗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东灰山遗址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东灰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夏、商

东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六坝镇东北约2.5千米处,遗址是由灰土与沙土堆积而成的一座呈东南~西北走向沙土丘,高出地表约5~6米,面积24万平方米。属四坝文化。

1958年发现。1987年,吉林大学考古系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1003件,其中有彩陶、青铜器、骨器、石器、木器等。在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发现小麦、大麦、高粱、粟、稷、等作物的炭化籽粒。

沙丘东北部为墓葬区,墓葬分布密集,多作西北—东南向排列,与沙丘走向一致。共清理墓葬24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部分有龛,极个别有腰坑。仅两座墓发现有木质葬具,盛行尸骨不全的乱骨葬,合葬墓占有一定比例,各墓随葬品数量差异较大,约三分之一的墓葬无随葬品。

东灰山遗址是继玉门火烧沟遗址之后,又一处较大规模且经科学发掘的四坝文化遗址,为全面认识四坝文化的内涵和面貌提供了丰富资料。遗址发现的农作物炭化籽粒年代早到距今5000±159年前后,其中小麦是我国发现的时代较早的农作物品种,为研究我国小麦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贾村遗址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贾村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贾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商、西周、春秋·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贾村、上官村、秦家滩村、村。

包括贾村遗址(含铜器出土点)、上官遗址、遗址、秦家滩遗址(含墓群)。

保护范围:东至秦家滩村以东300米,西至村以西200米,南至贾村以南300米,北至上官村北沿—秦家滩村以北300米一线。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50米。

2003年,贾村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贾村村:贾村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