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悬浮在空中20篇

北冰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即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B.瓦伦纽斯首先把它划成独立的海洋,称大北洋;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命名为北冰洋。改为北冰洋一则是因为它在四大洋中位置最北,再则是因为该地区气候严寒,洋面上常年覆有冰层,所以人们称它为北冰洋。

浏览

2386

文章

1000

哪些小行星最有可能撞地球?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危害极大。在古老的地球表面,许多大型撞击坑可能是小行星留下的。此外,恐龙的灭绝也被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因此,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险是存在的。

对地球最有害的是近地小行星,即靠近地球的小行星,它们的轨道与地球相交。当地球从自己的轨道穿过这里时,有可能与它们相撞。截至2011年9月,发现的中型近地小行星数量约为19,500颗,其中500多颗小行星直径超过1,000米。还可能有数千颗直径超过1000米的近地小行星,估计数量超过2000颗。

近地小行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它也可以细分为阿登、阿穆尔和阿波罗小行星。其中,阿波罗型小行星对地球危害最大。小行星1862的名字是阿波罗。当它离太阳最近时,它的轨道小于1个天文单位,所以它可以深入金星,甚至在水星轨道内。这显示了一个非常扁的轨道。这个团体就是以它命名的。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扁圆形轨道特征。

阿波罗小行星不仅有大的轨道倾角和偏心率。他们就像一群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醉汉。它们会穿过地球轨道,很容易与地球相撞。根据科学分析,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的碰撞也可能是阿波罗型小行星造成的。

目前,已知的阿波罗小行星有5200颗,其中570颗有永久编号,60颗有官方名称。最大的是1866年的柯林斯国王号,它宽10公里,于1972年被发现。人们普遍认为阿波罗小行星是对地球最有害的小行星,它们最有可能撞击地球。

此外,其他近地小行星在靠近地球轨道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月球和其他8颗行星对这块陨石的引力拖曳等。,这可能会突然改变它们的轨道,导致它们撞击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redearth唇膏色号 红地球唇膏试色图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redearth地球唇膏抹到嘴上不干燥,非常滋润,而且颜色保持的很持久。那么redearth唇膏色号有哪些?下面小编为你提供红地球唇膏试色图。

红地球唇膏色号

redearth唇膏色号:H05、H09、H11、H04、H13、H10、H06、H07、H12、H02

红地球唇膏试色

红地球唇膏评价

我都不知道这个13号属于神马色系,不过好看,在大家崇拜韩妆日装的的时候我选择了红地球,以前专柜买过一个10号,旗舰店竟然没有,不过现在感觉专柜变少了,有的撤柜了,有了10号一定要通知我。完全没上妆没P图,忽略我的痘痘,哈哈哈,发出来参考一下,喜欢这个颜色,日常可以用。

口红h9很好看的颜色哈,很衬肤色,发货也快哈,指甲油也很漂亮,发货快,全5分哈。

购买的是浅粉色,粉色中偏淡一些,在使用之前可以先在唇部打底,喜欢颜色鲜艳一些可以最后搭配一款唇蜜,这样可以更好的凸显出口红的颜色哦,彰显好气色,从口红开始。

H13是酒红色偏紫哦,唇色深先以质地水润的遮瑕膏打底,遮盖原本过深的唇色。使用唇刷取适量唇膏,均匀涂抹于嘴唇每个部位,轻轻勾勒出嘴角和唇中的线条。唇部的水润光泽感立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球是第几大行星 地球属于第几大行星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八大行星中的第三大行星。地球按照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大行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

所谓八大行星指的就是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排名是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来排的,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转的方向多数跟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例外,金星自转方向跟公转方向相反,而天王星则是跟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微信8.0悬浮窗怎么打开 微信8.0悬浮窗在哪里关闭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在最近发布的微信8.0版本中,微信将悬浮窗功能进行了优化,之前悬浮窗会一直在侧边展示,而在更新之后,很多小伙伴都不知道怎么打开关闭悬浮窗,悬浮窗怎么隐藏,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1.打开微信,进入需要将其悬浮窗的页面,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更多】;

2.在下方出现的功能菜单中,找到我们想要的功能【浮窗】,点击即可将其悬浮窗显示;

3.浮窗之后需要再次打开,需要返回到微信首页,点击左上角的两个点【悬浮窗】;

4.如果当前只有一个浮窗(多个浮窗但是同一个网站/公众号等)就会直接进入,如果需要切换,点击左上角的【关闭】切换查看浮窗;

5.所有被浮窗的页面,将会以类似于多任务后台样式展示,上下滑动点击查看;

6.想要关闭被浮窗的页面,在多任务页面,点击任务左上角的【X】关闭按钮,即可关闭浮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球的南北两极为什么没有地震?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地球的北极和南极没有地震

地震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世界上每年有100万次地震,可以记录12000次地震,近100次震级在5或6级以上的大地震。然而,在北极和南极地区从未发现地震。为什么北极和南极没有地震?这个问题引起了世界地震专家的注意。

不久前,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的地质学家钟士腾根据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钟士腾认为,南极和北极的内陆格陵兰岛没有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

他指出,这两个地方的冰雪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0%,冰层厚度达到300多米。由于冰层的面积、厚度和重量都很大,在垂直方向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导致下面的地壳板块受到冰层的挤压。更巧合的是,冰层产生巨大的压力,这正好与地层结构的压缩相平衡,因此它不会倾斜和弯曲,分散和削弱地壳的变形,从而防止地震的发生。

然而,专家也认为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如果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地震也会在北极和南极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现象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

晨昏线:

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由于地球不停地以1个太阳日为周期的自转,晨昏圈在地面上不断地移动,其周期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从而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地球公转过程中各纬线圈上昼弧与夜弧的长度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北半球的春分日、秋分日,晨昏圈同某一经线圈相重合,全球各地昼弧与夜弧等长,即昼夜平分。在北半球的夏至日、冬至日,晨昏圈同经线的交角为最大,夏至日,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昼弧为一年中最长,即白昼为最长,南半球各纬线圈上的夜弧为一年中最长,即黑夜为最长。冬至日,反之。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圈,但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等,在日出以前和日没以后天空仍较明亮,因此它实际上要比大圈略小些。

地球自转的特点:

1.地球围绕地轴转动;

2.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的转动;

3.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变化和时差变化。

自转产生的现象: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成为昼半球,相对应的称为夜半球。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导致各地见到日出的时间不同,东边要先看到日出,东边时刻早于西边时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磁场颠倒会怎么样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磁性,是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之一。它和一个置于地心的磁偶极子的磁场很近似,这是地磁场的最基本特性。科学家们在对地磁场的研究中发现,地磁场是变化的,不仅强度不恒定,而且磁极也在发生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生一次磁极倒转现象。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有些岩石的磁场方向与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同,而有些岩石的磁场方向与现代地磁场方向正好相反。科学工作者通过陆上岩石和海底沉积物的磁力测定,及洋底磁异常条带的分析终于发现,在过去的7600万年间,地球曾发生过171次磁极倒转。根据地磁场起源理论,地磁场磁极之所以发生倒转,是由地核自转角速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球磁场颠倒会怎么样呢?

地球磁场颠倒的影响

1.地球磁场如果颠覆,在轨卫星、航天设备都将受到损害,同时我们的输电网络将瘫痪,通信系统也将会遭到严重破坏。

2.地球磁场颠倒,可能导致生物基因突变,也可能会引起一些生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紊乱。

3.地球辐射增强,人类长期暴漏在强烈的紫外线下,皮肤癌或是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或将大大增加。

4.地球磁场颠倒,一些依赖先天性的本能在磁场的指引下秋移春返的动物,如鸽子、燕子和红龟等等,它们的命运很难预测。

今天小编就地球磁场颠倒会怎么样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地球上可能曾经存活过40亿种生物,只不过在地球和生物圈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绝大多数物种都被灭绝并出局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地球历史上著名的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生态破坏小知识:

一: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

此次绝灭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的集群绝灭事件,而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更使它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大绝灭。据统计,在白垩纪末,生物圈有2868个属,到了第三纪初就只剩下1502个属,灭绝率达52%,种的灭绝率达85%,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海洋底栖生物类别。其灭绝率为:淡水生物达97%、海洋浮游微生物为58%、海洋底栖生物为51%、海洋游泳生物为30%。除了恐龙灭绝之外,曾在前4次大绝灭中都得以幸存的菊石最终还是灭绝了。而由于某种原因,某些物种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鳄鱼、海龟、蜥蜴、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都顺利渡过这场危难。恐龙及其同类的消失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

2.二: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

不少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的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小。一些研究显示,这次灾难造成了60个科的海洋生物灭绝,科的灭绝率大约是1/4。还有研究认为,在三叠纪末期至少有两次灭绝时期,相隔1200—1700万年。但不论是单一的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

三: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发生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这是地球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全部灭亡。曾普遍生长的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早古生代繁盛的三叶虫全部消失;蜓类原有40多个属,该世结束时全然无存;菊石有10个科绝灭;腕足类在同期大约有140个属所余无几。总共57%的科、83%的属(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估计有70%的陆地生物包括昆虫的物种灭绝了。

4.四、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

发生在大约3.75亿至3.60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物种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19%的科、50%的属灭绝。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2000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10多个科灭亡,被称为凯勒瓦瑟尔事件,又称弗朗斯-法门事件。

五、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这一时期大多数生物的机体是软体组织,形成化石的几率很小,只有那些具有壳或硬组织的动物才留下了比较多的线索,因而我们无法弄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都有哪些物种受到了影响。据估计,大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了,在属种级别上灭绝率更高,如腕足类属的灭绝率为60%,种的灭绝率可达85%。三叶虫类在这次灭绝中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无法恢复前期的繁荣。此次灭绝事件对低纬度热带地区生物的影响较大,而对高纬度地区和深水区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物种灭绝事件。

提醒您:当物种灭绝后,我们该怎么做,这里要推荐大家多了解一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相关知识,并且也可以了解一些环境污染知识和生态破坏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继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勘测地球资源的尖兵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资源卫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卫星飞越地球上空,无论是冰封雪盖的南北两极,烟波浩渺的海洋,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还是风尘迷漫的沙漠腹地,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远在大洋的孤岛,都能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1966 年 9 月,美国提出“地球资源观测计划”,试图利用空间遥感技术专门勘测地球资源。经过几年的研究,形成了地球资源卫星的设想。这种卫星采用 900 多公里高的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周期 103 分钟,每天绕地球 14 圈,第二天向西偏 170 公里,18 天后又回到原轨道运行,每帧图像可覆盖面积为 185 公里×185 公里的地方;它能宏观地揭示地球的表面特征和地质结构,可以发现用地面和航空测绘手段难以发现的地理特征。

1972 年 7 月 23 日,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后来改称“陆

地卫星 1”号。它是由“雷神—德尔它”运载火箭发射入轨的,重 892 公斤。卫星呈锥顶圆柱体,高 3.04 米,直径 1.52 米,容积 1 立方米,两块太阳能电池帆板长近 4 米。星体像一只张开双翅的蝴蝶。经过 5 年半的运行,1978年 1 月 17 日停止工作。在此期间,向地面发回约 30 万张地球照片,提供了地质、海洋、农业、水文、城市规划等大量资料。

1975 年 1 月 22 日,美国发射“陆地卫星 2”号,主要用于农林资源的水利资源调查,如对尼日尔河三角洲的水文情况进行考察,测量巴基斯坦北部的冰雪覆盖情况,估算南美大陆资源及盐碱侵蚀土地、危害农作物的程度。

1978 年 3 月 5 日,美国发射“陆地卫星 3”号。这颗卫星重 960 公斤,运行两年后因星上的多光谱扫描仪发生故障而停止工作。这三颗卫星均系试验性的地球资源卫星。

1982 年 7 月 16 日,美国的“陆地卫星 4”号发射入轨。这颗卫星重达

1941 公斤,由于星上数据处理计算机以及直接向地面发射数据的天线失娄,仅在太空工作一年。

1984 年 3 月 1 日,美国的“陆地卫星 5”号发射成功,重 1941 公斤,携带有多光谱扫描仪和高分辨率的专题制图仪。卫星扫描宽度 185 公里,地面分辨率 30 米。

美国正在研制的“陆地卫星 6”号,将能提供立体图像,地面分辨率将达到 20 米,比以前发射的几颗资源卫星又提高了一步。

陆地卫星对地球资源的考察成果,超过人类历史上诸多地质、地理工作者在地面上和利用航空对地球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它们已经发现几十个地图上没有的湖泊,找到了苏丹的油田、巴西的锡矿、澳大利亚的铀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种卫星具有地面勘测和航空勘测无法比拟的优点:首先是环球观测,所向无阻,不受地理位置和条件的限制;其次是卫星勘测,视野广阔,能提供大面积的照片;第三是卫星勘测,周而复始,能周期性地提供动态变化资料。陆地卫星每 18 天覆盖地球一次,若用 3 颗卫星组网,重复观测时间可以缩短为 6 天一次,能迅速及时提供全球范围的最新情况,这对于监视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及时发现病虫害和观察防治效果,了解掌握河流水位的变化、冰雪形成、沙漠扩展、海洋流向及鱼群迁徒,预报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地震和环境污染,都有极大的好处。

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寻找另一个地球 科学家有四大法宝

全文共 2452 字

+ 加入清单

开普勒-186f星球的意境

行星运动引起光谱频率的红移和蓝移。

仰望星空,地球之外有没有适合居住的星球?这个问题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对可居住行星的探索继续带来好消息。在美国宇航局宣布利用开普勒数据发现一个新的“太阳系”后不久,科学家宣布在太空中发现了一组38亿光年以外的行星,将人们对行星的探索延伸到了银河系之外。

开普勒是如何发现行星的?科学家如何看待遥远的行星?寻找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独特的技能?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凌星观察:开普勒成为外星猎人

2009年发射的开普勒任务是世界上第一个探测外星行星的宇宙飞船。在任务的前三年半,开普勒望远镜连续监测了超过150,000个恒星系统,并产生了大量数据。

在分析了开普勒的数据之后,科学家们已经为系外行星选择了许多“候选者”。美国宇航局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开普勒已经发现了4496个“候选人”,其中2341个已经得到证实。

事实上,科学家已经确认总共有3704颗系外行星。这表明开普勒在扩大系外行星家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愧于“系外行星猎人”的称号。

行星本身不发光,这在耀眼的恒星面前更难看到。那么,开普勒是如何“捕获”太阳系外行星的呢?

“开普勒主要是通过中天法探测行星,即行星的屏蔽效应,这也是目前探测行星的主要方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勾立军告诉《每日科学》。

“金星凌日”是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凌星现象。金星的轨道在地球轨道的内侧。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地球、金星和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我们可以从地球上看到金星像一个小黑点一样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

当一颗行星在它的主星前面飞行时,它会阻挡主星的一些辐射,从而使主星的亮度看起来更低。虽然主星的亮度变化最多为百万分之一,但科学家也能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直接看到行星,不仅可以判断行星的存在,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获得与行星相关的大气信息。

勾立军认为,凌星方法可以根据恒星亮度的周期性变化来确定外行星的轨道倾角,从而进一步确定行星的质量。凌星方法也可以用来了解行星的大气结构。当行星经过它的主星前面时,主星发出的光穿过行星的最外层大气。通过分析此时主星的光谱,我们可以知道行星的大气成分。此外,行星的光谱特性也可以通过中天法获得,从而分析行星的温度,甚至探测行星上云的形成。

虽然凌星方法相对有效,但它不是万能的。例如,当行星的轨道平面正好垂直于人们的视线方向时,恒星的光线不会被行星挡住视线方向,所以恒星的亮度变化是无法检测到的。

直接成像:拍一张行星的照片。

凌星的方法是间接地获得系外行星存在的证据。有什么方法可以一窥太阳系外行星的真实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即直接成像。

2004年,法国科学家用一架非常大的奥南台望远镜直接捕捉到了围绕一颗褐矮星运行的炽热木星。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直接成像对系外行星进行拍摄。勾立军指出,这次星星更暗,行星更亮,所以看行星时不会挡住星星。通常,有必要遮挡中心恒星的光线进行观察。

我们怎样才能挡住恒星耀眼的光,拍摄隐藏的行星呢?科学家们利用日冕原理在望远镜前部安装所谓的日冕仪,以屏蔽恒星的光线。日冕是太阳大气层的最外层。当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完全被月亮挡住,日冕很容易被观察到。通常,科学家通过日冕仪观察日冕。

俗话说,“眼见为实”在各种行星探测方法中,直接成像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为科学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与原始行星盘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行星北衰减门B的红外波段的不可见性对其质量有很大的限制。除了它非凡的亮度之外,科学家认为它可能被一个巨大质量的环状系统所包围。

但是到目前为止,通过直接成像观察到的系外行星的数量不是很大。到目前为止确认的系外行星中,只有大约1.2%是通过直接成像发现的。在现有的观测技术下,不容易获得直接成像。只有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如行星非常明亮,主星非常暗,两者之间的距离非常长,才最有可能获得直接成像。因此,直接成像可能不是寻找大规模系外行星的好选择。

视速度:多普勒效应的另一种应用

当一辆鸣笛的汽车从前方驶来时,你会感觉到声音越来越大,而当汽车渐渐远去时,你会感觉到声音越来越低。这是日常生活中多普勒效应的一个例子。

当科学家使用视速度方法探测行星时,他们也使用多普勒效应。

“行星围绕恒星旋转,但同时恒星也围绕两者的质心旋转。因此,在恒星旋转的过程中,当面对或远离我们时,恒星的谱线频率会发生微小而有规律的变化。通过观察这一微小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出另一个天体的质量,前提是该系统是一个双星系统,然后根据质量来确定行星的存在。”勾立君解释道。

如果恒星的光被充分散射,就会发现恒星光谱中有亮线,而亮线是恒星光谱中的发射线。当恒星向我们移动或远离我们时,发射线的频率向高频或低频移动,分别称为蓝移和红移,就像声音频率增加和减少一样。

通过分析恒星光谱中发射线的周期性变化,科学家可以推断出行星的证据。

然而,如果行星的质量相对较小,由它引起的恒星光谱偏移并不明显,并且很难从微弱的信号判断它的存在。勾立军指出,这样的方法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大质量的行星或者更靠近恒星的行星。

引力微透镜:发现离地球最远的行星

几天前,官方网站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消息称,其天体物理团队首次发现了银河系外的行星。他们发现在距离地球38亿光年的RX J1131231星系中心,有一组质量介于月球和木星之间的行星。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遥远的一组行星。团队成员说他们已经用重力微透镜方法观察了行星。通过建模数据来分析特征信号的频率,以确定行星的质量。

重力微透镜是如何发现行星的?首先,当恒星本身经过背景物体前时,重力微透镜会使背景物体在短时间内看起来更亮,在光度变化曲线上反射出一个凸峰。

如果额外的小峰叠加在这些峰上,那么恒星周围还有其他小质量物体(如行星)。天文学家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外行星的存在,并分析它们的质量和离恒星的距离。

“重力微透镜是目前发现离地球很远的行星的唯一方法。然而,缺点是观察到的现象不能重复,不像其他方法,可以观察很多次。”勾立君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如何阻止小行星撞击地球?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想象一下,人类已经得到警告,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可能在八年后撞击地球。我们能做什么?

目前,在可预见的未来,科学家们知道没有太空陨石会对地球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如果他们找到了,他们更愿意带头保护人类——所以他们通过设计一个假设的小行星撞击任务来排练。这次演习也是本周(5月1日那一周)国际宇航科学院行星防御会议的一部分。

小行星

为了这次演习,美国宇航局的专家设计了一个场景,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将于2027年4月和2019年3月撞击地球。这是一个虚构但现实的情节,非常具体,因此科学家、工程师、决策者和应急管理专家一旦发现这种威胁,就可以解决科学家的问题和担忧。

当然,处理这种情况的一个关键部分是航天器。美国航天局希望将两种不同类型的任务结合起来:第一种是侦察任务,它可以帮助专家收集他们需要的数据,然后使他们能够尽可能自信地评估形势;第二个是缓冲任务,一旦情况变得紧急,它可以帮助扭转世界。

本周,当行星防御专家发布模拟数据的场景时,选择器很快得出结论,他们会立即开始计划缓冲任务,即使这些计划可能会因为更多的数据显示地球是安全的而被放弃。

他们还首次执行了一项侦察任务来收集数据。截至昨日(5月1日)——2021年12月30日,在模拟演习中——任务已经发回足够的数据。科学家认为小行星的撞击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附近。

不用说,全世界都不想失去利高市,所以调查数据意味着人类还有5年多一点的时间来避免这场灾难。但是将小行星撞击到新的轨道上是非常困难的。相反,关键在于减缓或加速它通过与地球轨道的碰撞点。

根据正在研究的这个场景的时间表,从发现到撞击有八年时间,行星防御专家有两个可信的计划。找一个像绊脚石一样的动力冲击器:在小行星的轨道上放置一架巨型飞机;小行星撞击飞机后会稍微减速。如果飞机足够大,它可以减慢小行星的飞行速度,使其错过2027年与地球的灾难性碰撞。

然而,有一个缺点:基于假设情况的细节,如果小行星不加速,那么人类必须非常缓慢地生存。他们不确定小行星的质量,但它的体积是260米乘140米,这意味着人类需要准备三个减速障碍物来完成它,为了安全起见,可能会有六个。

这些飞机障碍物需要在2023年左右发射,以确保地球的安全和健康。另一个担忧是:如果工程师在制造障碍物时使用了太多的力量,他们可能会在撞击后将小行星打碎,使地球的危机更加难以破解。

还有第二种缓冲任务——在小行星表面制造核爆炸,导致其部分表面蒸发,其余部分弹回。该计划也更适合科学家们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小行星的质量和结构。这种特殊爆破装置的效果是可以调节的,也就是说,离小行星越近爆炸效果越强,离小行星越远爆炸效果越弱。

幸运的是,参与模拟演习的美国宇航局团队有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如果这颗小行星大得惊人的话。首先,在6个月内建造并发射了两艘复杂的宇宙飞船。他们能够飞到假想的小行星上,并围绕它运行几年。这些探测器可以收集行星防御专家调整小行星攻击强度所需的信息。然后,建造并发射六艘障碍飞船在小行星的轨道上减速,并且飞船绕着小行星飞行可以监视这个过程。为了安全起见,该小组建议前两个宇宙飞船也应该配备核装置:一旦科学家知道小行星的所有细节,并且对其调整后的轨道不满意,这些核装置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完成这项工作,前提是全世界能够就使用核武器达成共识。

当然,没有人想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这样的情节。但是通过这个模拟,行星防御专家更加自信了。如果他们真的发现一颗小行星正朝我们飞来,那一定有解决办法。

这篇文章是从《生活科学》翻译过来的,由基于知识共享的翻译家迪哈德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球上的水来自外星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不仅是地球有这么多水

水可能通过撞击地球表面的彗星和小行星到达地球

在白矮星的大气中发现了一些证据

研究人员发现,小行星的含水量相当于地球含水量的30%-35%

艺术家想象充满岩石和水的小行星被白矮星的强大引力撕裂。太阳系中类似的天体可能会给地球带来大量的水。

最新研究发现,就像地球一样,许多其他行星系统的水可能来自小行星和彗星。

沃里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行星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含有大量水的证据。

这项研究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水可能是由小行星或彗星带到类地行星上的,从而创造了一个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

沃里克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博士罗伯托·拉迪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太阳系中有许多富含水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并非太阳系所独有。宇宙中有许多这样的小行星。因此,许多行星,像地球一样,会有很多水。

“人们过去认为地球是干燥的,但我们的研究强烈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今天地球上的海洋是富含水的彗星或小行星影响的结果。”

沃里克大学的天文学家在加那利群岛的威廉·赫歇尔天文台观察到,SDSS J1242+5226白矮星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氢和氧。这一发现证明了一颗富含水的小行星曾经解体,最终它所含的水被转移到这颗恒星上。

研究人员发现,这颗小行星与太阳系中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差不多大,直径约900公里。“在SDSS J1242+5226白矮星上发现的水量相当于地球上海水总量的30%-35%,”拉迪博士解释道。

富含水分的小行星或彗星对行星或白矮星的影响会将大气中的氢和氧混合在一起。这两种元素在SDSS J1242+5226白矮星上都被大量检测到。

沃里克大学的鲍里斯·根斯克教授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氧气是一种相对较重的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沉淀下来。因此,在小行星解体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无法再看到空气中的氧气。

“相反,氢是最轻的元素;它总是漂浮在白矮星的表面,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探测到它。许多白矮星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氢。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围绕其他恒星的富含水的小行星或彗星比围绕太阳的要多。

(原文来自eurekalert.org,由小蝌蚪君编辑,转载时请注明蝌蚪职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高清无水印素颜照大图,快来看!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点击图片查看原件。原图约5KB,请耐心等待。

气象卫星向日葵8号于10月7日发射。最近,照片拍摄于离地球35790公里的地方。超高分辨率显示了云、海洋、沙漠等的细节。这也是第一张未经任何颜色修改的地球原貌照片。

过去,人们的印象是,水蓝色的地球实际上是美国宇航局拍摄的一张经过颜色校正的照片,与向日葵8号拍摄的灰色地球非常不同。然而,这张所谓的“真彩色”照片并不是指肉眼看到的图像,而是显示了地球在太空中的真实面貌。

如果你有兴趣,你也可以直接去日本气象厅的官方网站查看原始图纸和更多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的是什么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自转方向指的是地球绕自转轴转动的方向,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转动。如果从北极点上方看地球,地球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地球,地球呈顺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是什么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地球在自转时同时公转,自转一周需用23小时56分4秒,公转了约0.986度,按地球自转速度折合3分56秒,时间,自转加上公转用的时间共24小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上的位置是经常在变动的,这种变动称为地极移动,简称极移。

地球自转,还导致地球上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哈佛科学家称暗物质或是地球上恐龙灭绝原因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3月12日消息,新科学家报道,从名字上来看,暗物质听起来似乎就有着不好的预兆——而一项最新的研究暗示,它或可能在地球历史上起着颇具威胁的作用。近期科学家们对这种神秘物质的身份的解释引发了一种可能的猜想——暗物质或许是导致地球上恐龙灭绝原因,或者至少发送了好几颗额外的彗星撞击地球。

虽然将暗物质与恐龙甚至彗星相连似乎有些牵强,但它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提出了两大开放性问题:暗物质的身份,以及彗星撞击地球是否存在一种样式可循?不得不承认,暗物质或可能帮助摧毁地球上的古代生命这一论调听上去的确非常不可思议。

天文学家认为暗物质一定存在,这是因为它的引力拖拽作用,它表现为对星系运动无法解释的拖拽作用,然而科学家们仍然不知道暗物质究竟为何物。去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丽萨·兰德尔(Lisa Randall)和马修·里斯(Matthew Reece)和他们的同事提出了一个模型,模型表明星系内部存在稀薄的、不可见的暗物质盘。

密集盘

随着太阳系环绕星系中央,也就是银河系运转,它以大约7000万年的周期忽然出现和消失。这意味着每隔3500万年它将路经暗物质盘。兰德尔和里斯注意到这个循环令人联想到之前对彗星撞击地球的分析,后者揭示了彗星撞击似乎每隔3500万年就达到高峰。

尽管不调和的陨石坑记录使得寻找其中的模式变得艰难,但这两名科学家好奇彗星撞击和太阳系路经暗物质盘之间是否存在联系。首先,他们展示了当太阳系经过暗物质盘时,后者会对前者产生更强的引力拖拽作用。这样的拖拽力会扰乱奥尔特云,一种据称是环绕太阳系的遥远冰冻物质结合体。奥尔特云产生了一些彗星,包括世纪彗星ISON彗星,去年ISON掠日时就曾引起了一些扰乱。“暗物质盘越密集,产生的引力潮汐力的效应越强。”

其次,兰德尔和里斯观察了在过去2.5亿年间地球上直径超过20千米的陨石坑。将这些陨石坑的年龄与太阳系3500万年周期相比,结果发现在某些情况里,彗星撞击的频率高峰期与太阳系经过暗物质盘发生了紧密的重叠,而在其它情况里则不是。整体来说,分析表明暗物质更可能在陨石坑频率问题上,而非产生陨石坑的平等比率上,产生可观测到的模式。

那么,暗物质究竟有没有杀死恐龙?据称与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有关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并没有完全与太阳系经过暗物质盘的时间点相重合——但兰德尔表示其中仍存在足够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连接也并非不可能的。“两者发生的时间还是比较接近的,虽然并不是完美的吻合,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更进一步的复杂因素便是陨石坑形成于彗星和小行星撞击,但只有起源于奥尔特云及其附近的彗星足够远到可以被暗物质转移。研究小组希望在未来能够区别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撞击以巩固他们的分析。

意大利米兰布雷拉天文台的路易吉·福斯基尼(Luigi Foschini)表示这项理论需要进一步的详细审查。“我认为寻找尽可能多的假设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他也很谨慎,因为无论是彗星撞击的频率模式,还是暗物质的盘状理论,目前都没有得到证实。

很快我们将了解更多有关暗物质盘的信息。近期发射的盖亚望远镜将绘制银河系内至少10亿颗恒星的运动。因为暗物质会影响它们的运动,监测暗物质盘可能存在的区域里的恒星将帮助揭示是否存在更多暗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们看到这颗恒星的光时,地球都还未“出生”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在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2日在线发表的两篇天文学论文中,科学家们在数十亿光年之外的星系中发现了两颗“闪烁”的恒星。这被认为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观察--人类使用重力透镜来观察根本无法观察到的超远距离恒星,其中一颗距离我们140亿光年。观察还揭示了隐藏在开放星团中的暗物质的信息。

我们能看到的所有恒星实际上都在银河系内部。除非一颗恒星爆发(如新星或超新星),否则它的亮度会突然改变,因此最亮的超新星在100亿光年之外也是可见的。然而,对于没有经历过爆炸的恒星来说,它们中的大部分在银河系之外都太暗了,比天文观测能力的极限暗了一百倍,无法单独被探测到。

这一次,两个美国研究小组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反复观察包含大量开放星团的天空区域。他们的结果是由于两颗恒星和我们之间的开放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这些星系团产生的强引力场就像一个透镜,可以放大星系团后面恒星发出的光,这足以让科学家们观察到两颗恒星,而这两颗恒星在地球上是无法观察到的,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远了。其中一颗距离我们140亿光年的恒星被放大了2000多倍。

其中,南卡罗莱纳大学的科学家史蒂文·罗德尼和他的同事观察到这颗恒星“闪烁”,因为它的表面正在爆炸。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帕德里科·凯里和他的同事们观察到的另一颗恒星的“闪烁”源于该恒星和疏散星团之间的相对运动。

通过研究这些“闪光”,天文学家不仅能揭示恒星本身的物理特征,更重要的是,还能揭示作为透镜的开放星团中暗物质的分布。暗物质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人们普遍认为暗物质的质量可以解释观测到的星系内部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现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5艘海船,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严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公里),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公里,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7世纪末,人们对地球是正圆球的主张开始有了怀疑。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李希通过测定,发现地球赤道的重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的主张。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公里。1735~17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本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彗星会撞上地球吗?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在20世纪初的时候,天文学家计算出:1910年,哈雷彗星将回到太阳附近,并且彗尾要扫过地球。当时,人们惊恐万状,一些报纸甚至宣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5月19日,哈雷彗星经过地球轨道,地球安然穿过了它的尾巴。实际上,彗尾是由很稀薄的气体组成的。所以,地球穿过彗星的尾巴,就好像燕子穿过炊烟一样,不会受到什么影响。1908年6月30日清晨,一个天体带着巨大的火球,在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西北约800千米的通古斯地区上空剧烈爆炸。下落的火球比清晨的太阳更加耀眼,惊心动魄的轰鸣声传至1000千米以外。事后的多次考察表明,这一爆炸极有可能是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由此可见,彗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发生这类事件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绕着地球飞了718天后,神秘的X-37B终于返航了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据CNET称,周日,执行神秘任务的美国空军无人驾驶“太空飞机”X-37B自2015年5月发射以来首次着陆。那天早上,随着佛罗里达州中部的一声巨大爆炸,神秘的地球轨道飞行测试员在绕地球连续飞行718天后返回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

2015年5月20日,军用太空无人驾驶飞行器从附近的卡纳维纳尔角发射升空,搭载了Atlas5火箭。这架由波音公司制造的飞机看起来像是第四次发射的航天飞机的缩小版。该计划至少有两架相同的飞机在四次测试中在空中飞行了2085天。第四次测试于周日结束,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打破了2012-2014年创下的连续飞行614天的记录。

美国空军发表声明,但没有提供其他细节。声明称:“这次轨道飞行测试再次创造了在轨时间记录,飞机首次在佛罗里达着陆。这种在同一地点着陆、翻新和发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轨道测试飞机快速集成和测试新空间技术的能力。”根据美国空军的情况说明,X-37B用于测试包括“先进的驾驶、导航和控制技术、热保护系统、航空电子设备、高温结构和密封技术、保形可重复使用的绝缘体、轻型机电飞行系统、先进的推进系统、先进的材料和自动轨道飞行、再入和着陆技术。”

目前,X-37B的具体任务还不完全清楚。官方确认包括美国宇航局的新材料研究和喷气火箭发动机霍尔效应推进器测试项目。X-37B项目负责人罗恩·费伦说,X-37B的飞行再次创造了在轨运行的记录。每个人都对太空飞机的性能感到满意,并对收集到的数据感到兴奋。

秘密的美国空军飞机不会在地面停留太久,第五次发射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球真的是圆的吗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爱因斯坦和牛顿的祖师爷哥白尼都曾说过“地球是圆的”。他们也许觉得自己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那部分的少数人!但是,地球真的是圆的吗?为什么它看起来就是圆的?下面让小编让你真正地了解地球!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 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 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

那么,地球是不是一个滚圆的正球体呢?17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根 据他所发现的万有引力的理论,由于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上的 物质向赤道方向移动,因此他断定地球应是一个赤道半径要比极半径大一些的 扁球体。

但是,以巴黎天文台台长卡西尼为首的一派,根据他们测量子午线所 得的不准确数据,说地球绕太阳旋转,应该向两极伸长,是个长球,而不是扁 球。

这个争论延续了有半世纪之久。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地球形状之争, 曾说:“在伦敦认为是橘子,而在巴黎却把它想象成为一个西瓜。”直到18世 纪30年代,法国科学院派出两个远征队,一队到北极圈附近的拉普兰,一队到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秘鲁,分别测量两地子午线的长度,才发现卡西尼的测量有 错误,而牛顿的推论是正确。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 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为6356755米,两者相差为21385米,它的扁率为 1/298.2。从这方面讲,地球要比橘子圆得多。

此外,人们又从测量中发现,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最大 半径与最小半径相差200多米。还发现地球的北半球要比南半球细长一些;北极 地区的大地水准面(即平均海平面)比参考扁球体要高出10米左右,南极地区 则要凹进去30米左右。因此,有人把地球的形状比作梨,把地球体说成是梨状 体。

实际上,地球既不像橘子,也不像梨,而是具有它自己独特形状的球体。 不是正圆的!只是因为各方面数据相差不大,所以从什么空间站、宇宙飞船、哈勃望眼镜什么的看到的地球是圆的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火星上的生命可能看起来像地球上的某种微生物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北京时间4月24日CNET的报道,我们知道火星环境不适合生命存在,但研究人员发现,至少有一种微生物可以在温差大、缺氧、气压极低的火星环境中生存。

如果火星和地球上同时存在某种形式的生命,在显微镜下只能看到它是产甲烷菌,一种产甲烷的微生物,存在于一些牛的肠道和地球上许多其他地方。

阿肯色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不同类型的产甲烷菌暴露在零下80度到零下22度的温度下,就好像他们在火星上待了48个小时一样。

前阿肯色州空间和行星科学中心研究生丽贝卡·麦克科尔在一份声明中说,“冻融循环对这种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它不会死亡。有些细胞可能已经死亡,但是考虑到后来产生的甲烷量,产甲烷菌存活了下来。

麦克科尔是最新发表的行星和空间科学研究论文的合著者。

产甲烷细菌在火星上寻找生命时特别感兴趣,在火星上已经发现了甲烷。它们还以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而闻名,包括海底地热喷口和永久冻土。研究人员称,产甲烷菌是“火星上已经灭绝或存在的理想生命形式”。

M.蚂蚁金杆菌特别有前景,因为它是唯一在50到100毫巴的低气压下显示活性增加的产甲烷菌,而且它可能存在于火星表面以下。相比之下,上海地面的气压是1013毫巴。

论文指出,“这些试验表明,火星上的低压环境对某些产甲烷菌并不致命,这增加了火星地下环境可居住性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在火星表面下的农场和地球其他地方可能也有同样的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