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一生物下册人的生殖知识点(经典20篇)

大家都知道,中国最大的海洋生物是鲸鱼,那么最大的鲸鱼-蓝鲸到底有多大呢?接下来就由小编带你们拓宽下知识面吧。

浏览

5747

文章

1000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保护植被的意义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保护植被意义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因此,我们要爱护植被,保护植被。保护植被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我国于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开展广泛而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种草活动,设立专项资金,国家扶持绿化荒山、绿化荒漠的项目。我国植树节为每年的3月12日。

(3)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4)建造“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

(5)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普查:全员调查。抽样调查:当调查范围过大时,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样本要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它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水生生物、陆生生物

3、按用途分:家禽、家畜、作物、宠物

例:现有几种生物:A、玉米B、水绵C、慈姑D、野兔E、绵羊F、金鱼

将ABC分为一类,DEF分为一类,是按()分;

将ADE分为一类,BCF分为一类,是按()分;

将AC分为一类,E分为一类,F分为一类,是按()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沼泽地)、农田生态系统(人工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的生态系统)。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1非生物因素把各种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阳光、空气、水)

2从地域关系看,各种生态系统彼此交错连接。(如长江贯穿所有的生态系统)3生物的活动跨越所有的生态系统。

44物质的流动跨越所有的生态系统。

例: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农田中的所有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树木C、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D、一个池塘例: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生物圈B、森林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B)

A.恒定的B.有限的C.无限的D.不受环境影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真菌特征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例1】下列关于真菌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有菌丝B.都是多细胞的C.细胞内不含有叶绿素D.都是腐生生活解析:本题需要学会先归纳总结出真菌的共同特征,然后对选项进行筛选的学习方法。真菌的共同特征是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是腐生或者寄生,由此可以排除B、D选项。菌丝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单细胞的真菌没有菌丝,因此再排除A选项。答案:C

【例2】蘑菇的主要繁殖方式是()。A.孢子生殖B.出芽生殖C.分裂生殖D.菌丝繁殖解析:本题考查了蘑菇的生殖方式。蘑菇的繁殖过程是:由蘑菇菌盖下面的菌褶表面产生许许多多的孢子,孢子散落下来,萌发形成菌丝,然后从菌丝上生出子实体。生物的生殖是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地下菌丝的延伸只是菌丝部分的生长,而不是产生新个体,所以解答时,不能望文生义,将答案错选为D。答案:A

练习1:霉菌在下列哪种环境中最容易出现?()。A.潮湿的沙土地B.潮湿的粮食C.干燥的衣物D.煮沸的牛肉汁

2.下列关于酵母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无色、卵形的单细胞个体B.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活C.能够用来酿酒和生产面包D.只能通过产生孢子繁殖新个体

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细菌、真菌接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细菌能够使食物腐败、伤口红肿化脓,因此,细菌都是有害的B.细菌细胞和真菌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等都离不开真菌中的酵母菌D.制作豆酱、腐乳、奶酪等食品离不开真菌中的霉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植物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1、区分稀有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2、区分稀有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种子的主要结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无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里。子叶两片。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有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里。子叶一片。

在玉米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胚乳被染成蓝色

4、种子萌发的条件

5、种子萌发的进程:先吸收水分(运输营养物质的需求),胚根打破种皮,构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6、植株的生长:

7、桃花的结构:花柄、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

8、果实和种子的构成

9、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导管的功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水是由导管从下往上运输,营养物质由筛管从上往下运输。

10、蒸腾作用: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流的窗口。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

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温。

11、光合作用

12、植物的呼吸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生物入侵的过程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入侵包括外来种的侵入;定居与成功的建立种群;时滞阶段;扩散及爆发这四个过程

1.外来种的侵入是指生物离开原生存的生态系统,到达一个新环境。

2.定居与成功的建立种群是指生物到达入侵地后,经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并进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了一个世代。

3.时滞阶段是指,初始种群到扩散、爆发之间的漫长时间;通常处于适应阶段,生物已在入侵地繁殖了多代或者已经度过了多年,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

4.扩散和爆发:扩散阶段是指入侵生物已基本适应了新环境,种群已形成有利的年龄结构和两性比例,而且具备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爆发是指大尺度,大密度的出现在被侵入的环境中。

"时滞"产生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其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外来种最初定植的生境并不适于其生存,需要时间扩散到适于其生长的环境;

2.由于道路、河流、山谷等天然屏障的阻挡,或人为的限制,使之不能扩散到其它有利于生长的地区;

3.因为种群太小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种群却是一直在增长的。这与人们对外来种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有关;

4.潜在入侵者的数量和分布状况。一个种群要想快速繁殖,需要达到一定的种群大小,在突破这个临界点以前,入侵者不会大规模的爆发;

5.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基因型的遗传变异所需的时间;

6.等待生境的变化。有的外来种在不利的生存条件下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但不能爆发,一旦生长条件适宜将迅速扩增,伺机爆发。

今天小编对生物入侵的过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生物小题集练之观察细胞的结构

全文共 2654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生物小题集练--观察细胞结构

、小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第一次使用的目镜为16×,物镜为4X;第二次使用的目镜为16×,物镜为10×。小明第二次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与第一次相比()

A.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个体增大

B.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个体变小

C.细胞数目减少,细胞个体增大

D.细胞数目减少,细胞个体变小

3、下列是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前一项是操作,后一项是目的,其中正确的是()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

B.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

c.调节光圈----调节视野的大小

D.调节反光镜----调节物像的大小

4、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是()

①对光

②观察

③整理与存放

④安放装片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

5、"基因型身份证"主要是利用先进的DNA指纹技术,选取人体细胞中若干个固定的遗传基因作为人的身份信息,从而用以鉴定不同人的身份。这样的身份信息主要来自于人体细胞结构中的()。

A.细胞膜B.细胞质

C.细胞膜和细胞质D.细胞核

6、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若将视野里左下方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玻片的移动方向应该是()

A.左上方B.右下方C.右上方D.左下方

7、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从视野甲到视野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移动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

B.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C.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D.调节光圈,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8、下图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在视野中看到叶片某种组织细胞的物象,对此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通过移动装片,将细胞移到视野中央

B.乙可能是由于遮光器上的光圈没有对准通光孔造成的

C.从丙观察的细胞排列特点看,该组织很可能是叶片上的保护组织

D.丁观察的效果不理想,最可能的原因是视野亮度不够

9、绿色开花植物的细胞和哺乳动物的细胞中都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膜②细胞壁③细胞质④叶绿体⑤细胞核⑥线粒体

A.①②③⑤⑥B.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⑤⑥

10、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显微镜视野内观察到的物象时BpDq,则载玻片上的实物为BpDq

B.下降显微镜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

C.在安放显微镜时,应把显微镜放在离实验桌右边缘7厘米左右的地方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对被观察物体长和宽的放大倍数

11、小刚将写有字母"pd"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象是()

A.pdB.qd

C.bdD.dp

12、如图为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细胞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的是③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④

C.遗传物质存在于①中

D.⑤内的液体中溶解着多种物质

13、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通过更换目镜、物镜和调节细准焦螺旋后,在视野内分别观察到了下列图象.其中视野最亮的是()

14、下列材料和用具中,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该用到的是()

①生理盐水②清水③稀碘液④消毒牙签⑤刀片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

1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①取口腔上皮细胞②擦干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③盖盖玻片④把从口腔内取出的碎屑涂在载玻片的水滴中

⑤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⑥滴碘液染色

A.②⑤①④③⑥B.②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④③⑥②⑤

16、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载玻片再转动目镜,物点都没有移动,则说明物点在()

A.目镜上B.物镜上C.载玻片上D.反光镜上

17、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不用清水而用生理盐水,主要是为了()

A.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B.杀死细胞

C.杀灭细菌D.使口腔上皮细胞分散开

18、在显微镜的构件中,转换器和遮光器的作用分别是()

A.调换目镜和调节光线的强弱

B.调换物镜和调节焦距

C.调换物镜和调节光线的强弱

D.调换目镜和调节焦距

19、小红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目镜有5×和10×两种,物镜10×和40×两种,下列组合中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是()

A.目镜5×,物镜10×B.目镜10×,物镜10×

C.目镜5×,物镜40×D.目镜10×,物镜40×

20、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绝大多数都是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体的这个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细胞B.系统C.组织D.器官

21、概念图能直观形象地表达知识结构,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下面是植物细胞相关概念图,其中A、B表示结构,a、b表示功能,①表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表示细胞分化B.A表示叶绿体

C.B表示细胞核D.a表示保护支持

22、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物象在视野的右下角,要想把物象调整到视野的中央,应该把物体(玻片标本)往什么方向移动?()

A.左上方B.左下方

C.右下方D.右上方

2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核④线粒体⑤叶绿体⑥液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④⑤⑥

24、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A.缩小光圈B.换高倍目镜

C.运用凹面镜反光D.调节细准焦螺旋

25、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

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核D.细胞壁

26、小红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目镜有5╳和10╳两种,物镜有10╳和40╳两种,下列组合中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是()

A.目镜5╳,物镜10╳B.目镜10╳,物镜10╳

C.目镜5╳,物镜40╳D.目镜10╳,物镜40╳

27、有关显微镜使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一根头发丝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被放大的发丝内部结构。

B.不动其他部分,只是将物镜由10倍转换成45倍,这时显微镜的视野将会变亮。

C.当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时,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能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D.视野中出现的黑边圆形,用镊子轻压盖玻片时会变形的图像肯定是细胞。

28、水果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食物,能够帮助人们调节调节结构,补充多种维生素。吃梨时,我们会尝到酸或甜的味道,这种酸或甜的物质存在于()

A.细胞壁B.液泡C.细胞膜D.细胞核

29、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下列哪一组镜头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A.5倍目镜、10倍物镜B.10倍目镜、10倍物镜

C.5倍目镜、40倍物镜D.10倍目镜、40倍物镜

30、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绝大多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无性生殖和处女生殖

全文共 7806 字

+ 加入清单

无性生殖处女生殖

生物学界有两种生殖的形式,一种是有性生殖,比如动物界基本都是有性生殖,雄性的精子和雌性的卵子相互结合,产生出下一代。一种是无性生殖,这主要存在于低等动物、植物界,这种生殖不需要雄性和雌性,单个细胞通过分裂,可以产生出一个同体的下一代。人类属于高等动物,一直以两**合来完成生育后代的任务。但在世界造人神话中,却普遍存在无性生殖的思想,这是很奇怪的。

《西游记》开篇写孙悟空的来历说,花果山“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周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方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无树木遮荫,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天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即久,遂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学——

在“神用高科技创造了人类”这一连续的主题下,上古神话还有另一类生殖现象,那就是处女生殖。

中国是个农业民族,对两性生殖有格外深刻地体验,动物的交配、植物的受粉,可以说原始人所得到的所有劳动成果都与两性生殖活动有关系,为此,绝大多数民族中都有生殖崇拜的文化内容,而崇拜的对象一般都是生殖器,或男性的,或女性的,这是把生殖问题神圣化的表现。因此,对两性生殖的认识,古人比现代人感受的更为深刻,这不但与人类的自身繁殖有关,而且与畜牧业、养殖业、农业有直接的关系。但奇怪的是,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神话当中,一些英雄和圣人常常为处女所生,这是一个不符合常理,但又普遍存在的现象。

《太平御览》中保存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伏羲的母亲华胥氏,有一天去附近的雷泽中玩,无意中发现一行巨大的脚印,小姑娘十分好奇,就用自己的小脚去量这个大脚印,左比比,右看看,觉得很好玩。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比可坏事了,这个未婚的小姑娘竟然怀孕了,后来生下了一个孩子,名字就叫伏羲。

同书记载,大禹的母亲不知何许人,想必是一个十分聪明漂亮的姑娘,这个姑娘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想啊想,渐渐睡着了,梦里她觉得自己飞起来了,一直飞到天上,好多的星辰啊,突然,她看见一颗巨大的星星像一支利剑,横贯昴星,直直向她飞来,飞到跟前时,这颗星星变成了一颗火红的神珠,直落她的口中。她从梦中惊醒,觉得肚子里有一个东西在蠕动,后来生下个孩子,名字叫大禹。

《初学记》里说,黄帝的母亲一天夜里出去散步,满天的星辰撒下一片星光,四处静悄悄的,只有微风在轻轻地吹。突然,有一道闪电横空出世,绕着北斗星急速旋转,北斗七星中的枢星迸射出一道强烈的星光,把静静地郊野照得雪亮,这个姑娘“感而孕”,遂生黄帝。

《拾遗记》说,帝喾的许多妃子,个个亮丽无比,其中有一个妃子更是奇特,她好做梦,而且经常梦见吞食太阳。说来也怪,她每次梦见吞食一个太阳就怀一次孕,这样连续做了八个梦,竟然生下了八个儿子。

其他的还有,《史记-殷本纪》记载说,殷民族的祖先是契,为其母简狄吞食玄鸟(就是燕子)的卵所生;《春秋纬-合成图》说,尧帝的母亲庆都是与背着河图从黄河里跳出来的那条赤龙合婚而孕,后来生下了尧帝;《诗纬--含神雾》说,舜的母亲握登感着大虹而生舜。《春秋公羊传》在总结上述“处女生殖”的神话时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

人类学家把这种处女生殖的现象,解释为母系氏族群婚制下“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事实。社会学家则将此解释为,部落酋长为了增加权威故意制造的神秘色彩。我们认为,这只是外来高级智慧生物制造人的整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高级生命用DNA重组技术制造出早期不完善的人类,又选择这些尚不完善的人类精子和卵子,进行新的分解、组合,然后将加工好的受精卵移入早期人类的母体内,产生出下一代。经过这样不断的改造,人类的体形才不断完善起来。这样出生的后代当然属于“处女生殖”,即没有经过两**配的生殖,人类将自己出生的朦胧记忆,用“吞神珠”或吞食“玄鸟卵”等形式来表达出来。

我们之所以重视造人神话中这些离奇的生殖现象,是因为在这些传说里包含了我们刚刚才知道的许多先进生物技术,这绝不是巧合,也不是幻想,它是原始人在没有欺骗成分下自发流传下来的,所以它的主干还是可以信赖的。

什么是混沌?混沌指的是一种灰蒙蒙,暗乎乎的状态。《淮南子--精神训》中对这种状态有几句十分形象的描述:“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漠闵;鸿蒙鸿洞,莫知其门。”意思是:天地还没有生成的时候,它没有形象,只存在于想象当中,到处都是灰蒙蒙、暗乎乎的。关于混沌这种状态,无一例外地存在于世界所有民族的早期神话当中。

中国神话将混沌这种状态演化成人格神,《庄子》中记载了这一神话,故事说:南海的天帝名叫倏,北海的天帝名字叫忽,中央大帝的名字叫混沌。这三个神长相各不相同,倏与忽都长得像人,而混沌的长相却很怪,他没有七窍,甚至分不出形体,就那么混混沌沌地一团,但他们却是好朋友。倏和忽经常到混沌那里去玩,混沌长相虽丑,心地却很善良,每次都非常殷勤周到地招待他们,倏和忽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总想报答混沌。他们说:人有七窍,用来看呀、听呀、呼吸呀,可是混沌老兄却没有七窍,这样多不方便呀,咱们就帮他凿出七窍吧。于是倏和忽就用斧头、凿子等工具,每天为混沌凿出一窍,整整凿了七天,终于凿出了七窍,混沌也变得好看多了。可混沌却不领这份情,他睁开眼睛,看了一下这个世界,心想:这是什么地方啊,怎么这么丑恶,我还是死了吧!于是,两眼一闭,就呜呼哀哉了。

人类的本性是向往光明,憎恶黑暗的,而混沌灰蒙蒙、黑乎乎的状态,的确没有多少人会喜欢,故而在神话中有丑化混沌的传说。《神异经》里的混沌,就是被人类丑化以后的混沌,它把混沌说成是一只像狗又像熊的野兽,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有腿却不能走,空有一个肚皮却没有五脏,只有一条肠子却像一根管子一样是笔直的。这个丑东西不但样子怪,而且品行极坏,遇到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蛮劲去抵触他,遇到横行霸道的坏人,他反而服服帖帖,摇头摆尾去依靠他。这种卑贱的脾气,实在是天然生成,没有一点办法可以改变它。平时没有事的时候,这个坏东西,总爱自己咬着自己的尾巴,回旋着,仰面朝天,嘿嘿地傻笑。从这个传说里,可见人们对于和黑暗差不多的混沌,的确没有多少好感情。

中国瑶族的民间传说认为,宇宙原本是混混沌沌的,没有任何东西。最初出现的是风,在风的旋涡中产生了万物的始祖。纳西族的《创世纪》说,最早的时候,天地混沌未分,只有东神(男神)和色神(女神)在布置着万物。

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初期,天地不分,万物都没有形成,到处是混混沌沌的大水,后来,水分成海水、清水、云雾三种形态,由水中诞生了拉赫姆、拉哈姆两位大神,他们相互配合,又生出了天神和地神;古印度人认为,宇宙本是空洞无物的混沌态,后来有物出现,最后长成了一个大鸡蛋,一分为二,一半是金,一半是银,金的变成了天空,银的变成了大地;古希腊人相信,世界首先是混沌,其次是大地,由混沌中产生出黑暗和夜晚,又从夜晚中产生出天和白日。

上古神话中的混沌状态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人认为,上古的混沌传说与康德的宇宙星云假说、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很相似,而且讲的又是天地的诞生、万物的出现,所以这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模式。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很值得商榷。首先应该搞清楚,混沌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是在讲宇宙的诞生吗?

综合世界所有关于混沌的神话传说,不难看出,混沌传说的重点并不是说天地的开辟和宇宙的诞生,而重点讲生命的出现。中国盘古的神话,虽然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但重点却在讲盘古的诞生,而盘古又是人类始祖的化身;在瑶族的传说里,从混沌状态里也产生了万物(包括人)的始祖;纳西族的东神(男神)与色神(女神)的传说,本质上看还是讲生命的诞生;古巴比伦的神话中,从混沌中产生出了造物神拉赫姆、拉哈姆,同样是说人类始祖的出现;在美洲的一些神话里,他们把混沌与造人直接联系起来,比如,在危地马拉的基切神话中,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大地上一片茫茫,朦胧不清……那时候只有天和地,太阳和月亮被笼罩着……(神)说:‘这样下去可不行,特别是现在世上还没有人类存在的时候。’”于是,众神们创造了人类。

如果抛开其他内容,单看混沌神话的主干,它讲的是黑暗的结束,光明的诞生,即从黑暗走向光明。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它强调的是一种感觉的变化,而不是客观实在的变化,也就是说,只有人的意识才能感觉到这两种状态的变化。澳大利亚是一个与世界其他地区完全隔绝的岛屿,在当地土著居民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世界混沌未开的时候,大地上一片寂静,完全被黑暗笼罩,但并不是没有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在沉睡。大神拜艾梅一开口说话,就唤醒了大地,造物神彝神醒来,漫长的黑夜结束了。这则神话明确告诉我们,混沌的结束是在人的感觉上,人从睡梦中醒来,就告别了混沌状态。在北美印第安人的传说里,几乎都有同样一个意思,人开始时住在海底或地底下,那里很黑很黑,到处乱哄哄的。有一天,人们偶尔发现了一条通道,顺着这条通道,就来到了阳光普照的大地。这个传说与我们上举的混沌神话极为相似,当人们从地底来到地面,就结束了黑暗,开辟了光明。它再一次证明,生命是从混沌中走出来的,人类曾经历过一个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

混沌状态与造人究竟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混沌状态与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关系呢?人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人有精神和意识,假如仅有一个形体而没有意识的话,人就不称其为人,而只是一个两条腿的动物而已。古印度的《广林奥意书》认为:“世界的开端是灵魂,只有它才具有人的形式。”意思是说,如果光有一个形体而没有意识的话,这个世界再好也感觉不到,猪绝不会有“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之类的概念,因为它没有意识。因此,形体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感知、欣赏、赞美世界的只是精神,而不是**,你的手绝不会告诉你:啊!玫瑰花真香呀!它只能告诉你一些低级的感觉,比如像热呀、冷呀、硬呀、软呀等感觉。

我们认为,混沌传说的起源,并不在于对宇宙天地开始时的解释,而在于人被创造时的记忆。从黑暗到光明的变化过程,才是这种记忆留存的关键,它是人被创造时精神和**不同步造成的。

在上古造人的神话里,我们发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并不是灵与肉同步进行的,而是先造好了**,然后才给这个**注入了精神和意识。比如,在上引黄帝造人的神话里,黄帝给了人生命,众神给了形体,最后才由女娲“七十化”给了精神。《圣经》也有类似的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内,他就成了有灵的人。”上帝吹的这口气,是在形体造好以后注入的灵魂--精神和意识。澳大利亚关于造人的神话是这样的:大神拜艾梅只有精神和智慧,但没有形体,于是,他决定造一个可以接受他精神和思想的生物,他说:“我需要创造一种全新的动物。”因此创造了人,造好人之后,又把自己的一部分精神和意识注入到人体中,人才有了灵魂。

灵魂和**不同步的结合,从而导致了混沌的结束和光明开辟的感受。换句话说,当宇宙高级生物造好了人的形体之后,并没有马上注入意识,此时的人只是一个有生命的**,他没有灵魂,即没有高级感知系统,不能有效感知世界。但是,**生命已经具备了低级感知系统,例如触觉、味觉、视觉等,可是,这种感知的结果是粗糙的,影像是模糊的,类似混混沌沌的状态,活像一个植物人或人的昏迷状态。突然,宇宙高级生命赋予了人高级感知系统--意识,人一下子从无意识的黑暗世界,来到了有意识的光明世界,就像一个昏迷、沉睡中的人突然醒来一样。天和地在人们意识中出现,就好像是突然出现的一般,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感受是那样准确细腻。这个剌激太强烈了,以至深深埋在人类的记忆深处,并转化为遗传基因里一部分信息,世代遗传不忘。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开天辟地神话的由来(从混沌中开辟出天地)。上引《庄子》中倏和忽为混沌凿开七窍的过程,正是使**生命具有意识的过程,意识出现(七窍凿开),混沌的状态也就随之结束(混沌死了)。

因此,混沌的神话绝不是宇宙形成的理论模式,它包含了十分强烈的感知性,这只能与人类本身的感知经验有关,也就是说,混沌神话是人类感知后的记忆。宇宙形成,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人类根本不可能对其有任何直接感知的经验。所以,以上对世界范围内混沌神话的解释,几乎是唯一的解释。

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一瞬间的强烈感受,深深贮藏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并对人类文化及社会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民众有一种十分奇特的心理,对什么都不愿做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而喜欢模模糊糊的思维方式,可能、也许、大概、大约等词汇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思维当中。这绝不是个别现象,它反映着整体文化的某种特点。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具有这种思维的特点,另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

道教讲“道”,那么什么是“道”呢?按道家的说法,道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东西,《老子》第二十一章有几句十分含糊的话,“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究竟“道”是什么,读完后反而使人更糊涂了,只知“道”就是“恍惚”,那么“恍惚”又是什么呢?看的人真的恍恍惚惚起来。实际上,老子自己都不知道“道”是什么,只好模棱两可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我们大胆将老子所说的那个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道”与上古神话里那个灰蒙蒙、暗乎乎的混浑状态相互联系起来,人们就会突然发现,“道”和混沌是那样相似,完全可以说老子所说的那个“道”就是混沌。关于这个推论还有一条证据,道家的至上神是元始天尊,而元始天尊的原型又是上古神话里的造物神盘古。之前提到的“盘古开天”的神话描述了他从混沌中开辟出了天地,因此,盘古--元始天尊的本身就包含了混沌的意思。

从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道”和混沌的关系。老子讲“道”,旨在说明万物都源于那个“先天而生”的精神,即“道”。《道德经》这样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我们以上的假设是正确的,即有意识的人产生于混沌之后,那么正好与老子的哲学体系相符,人类是从混沌结束的一瞬间开始感知世界,在古人的思想里,无疑世界万物都是从恍恍惚惚、窈窈冥冥中产生的,所以道家才把它作为认识世界的起点。

在世界范围内的早期神话里,还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对地狱和鬼魂的描述。这里我们暂不谈世界各民族的地狱、鬼魂文化抛开表面差异后的一致性,只注意地狱黑暗、阴冷的表现形式以及这种表现背后的心理因素。

古人认为,鬼是人死以后的魂魄。人死之后,魂魄要回到它来的地方,《尔雅--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曰:“死人为归人。”那么,人死以后要回到哪里去呢?要回到一个阴冷、黑暗、潮湿、充满邪恶、痛苦的地方。这从中国最早的地府思想就可以看得出来。

王逸注《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云:“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而这个幽冥之国就在章尾山,《山海经--大荒北经》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竭,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也。”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说:北海之内有座大山,名字就叫幽都之山,真是山如其名,这是一座黑漆漆的大山,说来也怪,不但山是黑色的,山上不论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有黑色的鸟、黑色的狗、黑色的老虎、还有黑色的狐狸,甚至,这里的居民都是漆黑的,这就是地狱。

《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记载,在苍苍茫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孤零零的高山,名叫度朔山,山上长着一棵其大无比的大桃树,据说,它的枝叶伸展开来有3000里那么大。桃树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大木门,名字就叫鬼门,这是万鬼出入的大门。门的两边站着两位神人,一个叫神萘,一个叫郁垒,在这座度朔山上统治着鬼魂。所有的鬼魂每到晚上就可以外出活动,但天亮鸡叫之前它们必须回到鬼国来。两位门神如果发现晚上出去的鬼中有祸害人类的恶鬼,就用苇索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吃,所以鬼怕桃树,也怕老虎。

中国古籍中还有一处地狱,也叫幽都,它在昆仑山的地下。《博物志》记载:“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地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奉。”昆仑在中国古代本来就有黑色的意思,唐代志怪小说中“昆仑奴”一词,实际就是黑奴,可见昆仑山本身就有“黑山”的意思。

不但中国古代传说里地狱不是个好地方,即使是国外的地狱,同样是一个充满黑暗、邪恶的地方。佛经《大智度论》曰:“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闷极,故名为黑。”单看佛教十八层地狱的名字就足以吓死人,刀山地狱、沸屎地狱、剥皮地狱、蛆虫地狱、寒冰地狱等等,凡是人间能够想象得到的刑法都集中在地狱,像斩、锯、劈、剌、割、火烧、汤煮、剥皮、油炸等。《冥祥记》中“赵泰条”对此有一段文学性的描绘:“所到诸狱,楚毒各殊,或针贯其舌,流血竞体;或披头露发,裸形徒跣,相牵而行,有持大杖,从后催促。铁床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赴即焦烂,寻复更生。或炎炉巨锅,焚煮罪人,身首碎坠,随沸坠转,有鬼持叉,倚于其侧,有三四百人,立于一面,当次入锅,相抱悲泣。或剑树高广,不知限极,根茎枝叶,皆剑为之,人众相誓,自登自攀,若有欣兢,而身体割截,尺寸离断。”真是残不忍睹。

世界所有民族有关地狱的思想,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憾,也使我们对此产生了疑问,人类为什么要设置地狱呢?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是想用假想的地狱来发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是深深潜藏在人类意识深处的一种怨毒,它是怨恨,也是恐惧,而且肯定与黑暗有关。这种情绪很深很深,它没有具体的指向,因为它很模糊,很朦胧,好像来自于我们基因的深处。如果人类是由自然界的动物进化而来,心理应该是平和的,根本不会有这样一种怨毒、恐惧交织的潜意识。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认为,人类关于地狱的种种描绘及内藏的情绪,与混沌世界有关,也就是说,与人类被创造的经历有关。

现代医学证明,任何活细胞都有记忆的功能,不但动物如此,植物也如此。因此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痛苦的假设:

宇宙高级生物在利用地球已有动物提取出活细胞中的基因分子进行加工、重组的过程,对任何一种被其利用的生物细胞来说,都是一个痛苦、可怕的经历。在试验室里,动物细胞被肢解、剪接、拼接,就像一个人活生生被手术刀一块一块肢解了一样,这是一个血淋淋的痛苦经历。而且在完善人体结构的过程中,这样血淋淋的事情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痛苦的记忆一代一代强化,最后被遗传基因保存下来,深深潜藏在人类的每一个细胞中。但是,基因的记忆是模糊的,它不能告诉我们具体的形态,只是把这种记忆呈弥漫式向四处扩散。当人类被赋予高级感知能力--精神和意识时,这种模糊不清的痛苦、怨毒的记忆就夹杂在思维中,形成了与混沌差不多的地狱、鬼魂思想。因此,人类天生对黑暗、死亡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厌恶感,正是这种情绪使人们造出了可怕的地狱,它再现了人类初期细胞被反复肢解、拼接的痛苦经历,所以,世界所有早期民族的地狱思想都残毒无比,而且这种残毒都是在黑暗中发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赤潮生物如何预防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赤潮(redtide,redwater,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有害藻华进行替代harmfulalgalblooms)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通常分为有害赤潮与无害赤潮。其中,有害赤潮又分为有毒赤潮(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与无毒赤潮(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那么问题来了赤潮生物如何预防?请大家仔细阅读下文。

赤潮的生物防治:

赤潮的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大型海藻、克生性植物、滤食性贝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来净化海水或杀灭赤潮藻类。但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大部分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因为要将它们应用到海洋中必须考虑杀藻作用与种属特异性、投放量、投放时间、海水营养程度等因素。

科普小知识:科学家早就知道,水温越高,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便越少——随着温度的上升,水中的氧气重新回到了大气。由于海水中的氧气越来越少,海洋生物已经开始感觉到窒息。如今,随着全球变暖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研究人员也正在试图监控海洋中的氧气含量。其中2008年公布的一项令人吃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海洋中的低氧水域一直在扩大,造成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便是来自于河流中的农业污染物。其他的研究则表明,随着海洋脱氧情况越来越严重,它将引发一个反馈圈,一连串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叠加将极大地延长这一效应。

以上海洋灾害小知识,有提供,下一篇文章还是有小编为大家讲解,如果您想了解关于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不防过来看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烟青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

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烟青虫2~4代产卵盛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7月上旬~8月上、中旬,8月上旬~9月上旬。第一代至第三代主要危害春、夏烟;第四代则危害夏烟花朵、果实,其中以第二、第三代危害烟草最重,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下面来看看烟青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吧?

1、利用天敌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

①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

②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

③病原微生物,包括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

2、抗性作物

即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花叶病的甘蔗品种,抗镰刀菌枯萎病的亚麻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都已经取得成果。作物的抗虫性表现为忍耐性、抗生性和无嗜爱性。忍耐性是作物虽受有害生物侵袭,仍能保持正常产量;抗生性是作物能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或生理机能产生影响,抑制它们的生活力和发育速度,使雌性成虫的生殖能力减退;无嗜爱性是作物对有害生物不具有吸引能力。

3、耕作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变农业环境,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不育昆虫防治是搜集或培养大量有害昆虫,用γ射线或化学不育剂使它们成为不育个体,再把它们释放出去与野生害虫交配,使其后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这种方法消灭了羊旋皮蝇。遗传防治是通过改变有害昆虫的基因成分,使它们后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减弱或出现遗传不育。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谢产物,使某些有害昆虫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类健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上是小编介绍的烟青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的内容,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烟青虫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可以让植物更好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生物知识点:突变分类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突变对于基因表现之影响来作分类的话,可分为以下几种:

失去功能的突变失去功能的突变是指发生的突变会造成基因完全地失去活性,原因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于基因被删除或是调控基因表现的过程受到影响让基因不表现,另一种则是由于基因本身受到影响,使得基因的产物蛋白质失去功能。又称剔除突变(nullmutations)或是敲除突变(knockoutmutations)。

次形态突变此种突变会使基因的表现或是基因产物的活性减弱,但不会消失。

超形态突变此种突变与次形态突变相反,会使基因的表现加强。

获得功能的突变

获得功能的突变是指发生的突变让原本应该是不表现的基因产生活性,进而影响细胞功能,这样的突变多半需要染色体程度的突变较有可能产生,而最常发生获得功能的突变就是癌细胞。

以突变机理分类

点突变

DNA序列中涉及单个核苷酸或碱基的变化称为点突变。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种碱基或核苷酸被另一种碱基或核苷酸所替换;二是一个碱基的插入或缺失。

沉默突变

当点突变发生在基因及其调控序列之外,或使基因序列内一种密码子变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另一种同义密码子时,不会改变生物个体的基因产物,因而不引起性状变异。不引起生物性状变异的突变称为沉默突变。

错义突变

指由于某个碱基对的改变,使编码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编码另外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结果使构成蛋白质的数百上千个氨基酸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实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移码突变

指在DNA链上,有时一个或几个非3的整数倍的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往往产生比碱基替换突变更严重的后果。这种插入或缺失突变会造成阅读框的改变,翻译过程中其下游的三联密码子都被错读,产生完全错误的肽链或肽链合成提前终止。这种插入或缺失突变又称为移码突变。

无义突变

是指当点突变使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子时,则蛋白质合成进行到该突变位点时会提前终止,结果产生一个较短的多肽链或较小的蛋白质。

大突变

大突变是可能涉及整个基因以至多个基因的一长段DNA序列的改变,大突变常常导致染色体畸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生物知识点: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全文共 197 字

+ 加入清单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生物由小长大:细胞的分裂(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的生长(细胞体积的增大)

2、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分裂→细胞质一分为二→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一分为二

3、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数量加倍,等分到两个新细胞中。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4、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的——癌变。特点:分裂非常快;癌的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生物灾害的危害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那么生物灾害的危害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危害1、直接导致人畜伤亡,据统计,1907年印度的一只老虎在被击毙前共吃掉当地人436名,1993年2月5日上午10点,我国内蒙突泉县某村遭群狼袭击,咬伤17人,咬死牲畜数十只。

危害2、它间接危害人畜如鼠疫,自纪元以来共造成数亿人死亡。

危害3、它危害农牧林业生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谷物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10%,因草害损失5.8%,病虫草害可夺去农作物产量的30%。具体以农业生物灾害为例,可发现生物灾害常会造成如下毁灭性灾害,即造成农作物面积减产绝收;导致农作物大批量变质;加剧经济损失及灾害扩大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外来生物入侵原因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外来生物入侵,是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非本地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此生态系统,并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现象。外来生物入侵原因有哪些呢?

对于原来在当地没有自然分布,因为迁移扩散、人为活动等因素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之外的物种,统称为外来种。自然界中的物种总是处在不断迁移、扩散的动态中。而人类活动的频繁又进一步加剧了物种的扩散,使得许多生物得以突破地理隔绝,拓展至其他环境当中。

数千年来,海洋、山脉、河流和沙漠作为天然屏障,为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提供了进化所必须的隔离环境。然而,在短短数百年间,全球各种力量结合在一起,使这些阻隔失去效用,外来物种横越千里,到达新的生境,成为外来入侵。外来入侵种不仅威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与灭绝,而且瓦解生态系统的功能,降低人们基本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水平,受入侵物种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将付出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代价。

目前来说,人类及其经济和非经济活动是外来种入侵的主要动因,特别最近500年加速了生境丧失和物种灭绝的速率,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胁迫,这种破坏是长期的、持久的。

今天小编对外来生物入侵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膜法世家生物磁面膜多少钱?怎么样?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膜法世家最有名的就是它家的面膜,除了大家熟悉的泥浆面膜,还有就是面膜贴了。这款生物磁面膜采用创新革新科技,那么,膜法世家生物磁面膜多少钱?怎么样?

膜法世家生物磁面膜怎么样

价格:11.9元/21片

测评:面膜是铁盒装的,收到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高大上,它的专利号,防伪贴,都给人安心,正品的放心感。

面膜有三个品种,循序渐进的使用过程,让自己看得见肤质的改变

第一次使用了黑碧玺玻尿酸。

密密麻麻的磁力石,吸附非常好,25毫升的精华液很足。整个贴合度,开口都非常到位,适合任何脸型。

20分钟后,精华液就吸收的差不多了,按摩后很好吸收

试用心得

优点:精华液足,而且很好吸收,面膜开口很到位,贴上后很服帖,补水效果明显。外包装:铁盒大气内包装:纸不错,介绍也清晰面膜纸:皮肤贴合度一级棒。

缺点:盒内散乱内包装:颜色搭配有点low面膜纸:夏天是不是可以薄点面膜液:美容度不好效果:祛痘不行美白不行不够Q弹。

网友点评

产品包装真心上乘精美,送人或自用都心情美丽!前沿科技创新专利,矩阵磁点结合养分直达皮肤,满足我的新鲜感和功效度,保湿亮肤胶原蛋白弹滑,功能齐全,是比较完美的口碑产品!

精致的铁盒包装,很赞呢!是正品,面膜挺好的,成份很棒,都是保湿必备的呢。贴服效果很好,敷上去挺舒服的。滋润效果不错。值得推荐。

膜法世家的面膜囤了好多好多,东西确实不错润润的还不过敏,我妈皮肤比较敏感用了也不过敏。特意提出对露露的表扬,态度非常好。

终于收到心仪已久的面膜,送了好多面膜,客服茵茵非常的热情,很nice,自从用了膜法世家的面膜便深深爱上,效果简直不要太好,太好用了,每一次都会囤许多面膜回来慢慢的用,大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巴西龟属于生物入侵吗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巴西龟是泽龟科彩龟的亚种之一,是一种半水栖龟类。因其头顶后部两侧有2条红色粗条纹,故又名为红耳龟,是龟类中的优良品种。"巴西龟"当初引进和"福寿螺"一样作为食用为目的,同属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抗病害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引进后在中国各地均有养殖。现已被不少家庭当作宠物来养殖或观赏用宠物。

巴西红耳龟可能是世界上饲养最广的一种爬行动物,因大量掠夺同类生存资源被列为世界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巴西龟绝对不可以放生到野外,市民买龟放生野外的行为,政府部门应予以禁止。由于"巴西龟"整体繁殖力强,存活率高,觅食、抢夺食物能力强于任何中国本土龟种。如果把它放生后,因基本没有天敌且数量众多,大肆侵蚀生态资源,将严重威胁中国本土野生龟与类似物种的生存。虽然"巴西龟"寿命仅为二十几年,但只要达到生殖期,就能顺利交配,顺利孵化,顺利成活,近几年"巴西龟"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个体已呈几何状繁衍,占据了大面积属于中国本土龟种的野外生存空间。所以爱好放生的人们切记不要购买巴西龟用来放生,否则好心的放生却会变成“杀生”。

今天小编对巴西龟属于生物入侵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物体结构层次

动物:受精卵→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细胞分化:失去分裂能力的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的过程。

组织:细胞分化以后,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细胞连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动物和人的主要组

织:

?上皮组织:?结缔

组织:骨组织、血液等。

有肌肉组织:?神经组

织: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

器官: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有一起构成器官。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人和多数动物:由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系统八个系统构成。例:1、下列人体结构中,属于组织层次的是()

A.口腔B.心脏C.血液D.耳

2、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这说明皮肤中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生物链和食物链的关系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链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变换和能量转化的链索关系。如绿色植物是草食动物的食物,草食动物是肉食动物的食物,一些肉食动物又是另一些肉食动物的食物,那么生物链和食物链的关系你了解吗?

生态破坏小知识: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

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链而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

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而连接着.人的食物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而动植物是从自然环境中得到营养才生长而成的.如果这些动植物含有了来自环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险.拿水产鱼类来说,如果自然界有了汞的污染,而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可以把汞转变成有机汞,鱼类吃了这样的微生物就会把有机汞储存在身体中,而人吃了这样的鱼,汞就会进入人的神经细胞中,人就会得可怕的水俣病.水俣病是人类污染环境,而污染物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严重伤害人的健康的最典型的例子。

提醒您:保护好环境是可以避免破坏食物链的发生的,所以多了解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帮助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和破坏食物链有什么后果等问题可收藏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全文共 2319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章细胞生物生命活动基本单位

一、选择题

1.(2分)鼠妇、老鼠、袋鼠的个体差异很大,但是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系统B.器官C.组织D.细胞

2.(2分)决定人体有耳垂和无耳垂这种性状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的()

A.细胞膜上B.细胞质中C.细胞核内D.线粒体中

3.(2分)滨州市北镇中学为防止春天"柳絮"影响,校内种植的全是雄柳树,其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是()

A.组织B.器官C.细胞D.系统

4.(2分)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肾单位C.病毒D.细菌

5.(2分)下列关于草履虫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草履虫能对盐作出反应B.草履虫对污水具有净化作用

C.草履虫体内有叶绿体D.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

6.(2分)小明是单眼皮,他的父母也是单眼皮.你认为细胞中与眼皮遗传现象有关的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

7.(2分)植物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上图中的()

A.1B.3C.4D.5

8.(2分)我们常见的生物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个物圈中还有一些肉眼很难看见的单细胞生物,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B.都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大多数生活在水域环境中D.都是对人类有害的生物

9.(2分)将白兔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转入灰兔的去核卵细胞中,克隆出来的兔毛色为()

A.灰色B.白色C.灰白色D.花白色

10.(2分)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分别是()

A.叶绿体和线粒体B.线粒体和叶绿体C.都是叶绿体D.都是线粒体

11.(2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决定这种遗传现象的物质位于()

A.细胞壁上B.细胞核中C.细胞质中D.细胞膜上

12.(2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组织B.器官C.系统D.细胞

13.(2分)遗传物质主要是指()

A.糖类B.DNAC.蛋白质D.DNA和蛋白质

14.(2分)在分裂的细胞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

A.染色体B.蛋白质C.DNAD.细胞核

15.(2分)下列结构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①细胞核②染色体③DNA;④细胞.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①④③②

16.(2分)下列关于DNA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B.DNA像螺旋形的梯子

C.DNA中储存有遗传信息D.每个DNA分子中都含有一个基因

17.(2分)用吸管从草履虫培养液中吸取草履虫的最好部位是()

A.培养液的表层B.培养液的下层C.培养液的中层D.培养液的任何部位

二、填空题

18.(2分)请根据图一、图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一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________.

(2)图二表示的是细胞的________过程.

(3)图一和图二都是动物细胞,它们区别于植物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最外层没有________,细胞质中没有储存细胞液的________,也没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________.

(4)图一和图二细胞核中都含有染色体,请写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在概念上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_和________的基本单位.

三、综合题

19.(4分)图一、图二分别为植物细胞、酵母菌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植物细胞与酵母菌都有的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因此其营养方式为________.

(3)细菌细胞与酵母菌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没有[________]________,但它们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来看,都属于________.

20.(6分)下图是草履虫结构图,据图回答:

(1)草履虫靠________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2)________随着细胞质流动,其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

(3)________和________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出到体外。

(4)虽然草履虫的结构很简单,但是它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具体表现为:________有利刺激,________有害刺激。

21.(5分)回忆我们所做的探究,图甲、乙表示两块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两侧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粒食盐和一滴肉汁,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

(1)在甲、乙载玻片的下方的()内用箭头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

(2)该实验说明生物体(如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________,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它们能①形成赤潮、②寄生在人体内、③净化水体、④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其中对人类有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2.(15分)如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里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草履虫依靠[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运动;

(2)草履虫进食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消化食物的方式是在细胞质内形成[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

(3)草履虫排出废物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

(4)草履虫进行呼吸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

(5)排出食物残渣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先填序号,再填名称);

(6)作为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全文共 3901 字

+ 加入清单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而传统的生物教学一直是抽象的、科学世界中的生物学,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强调生物教学要回归自然,要紧密联系生活世界。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初步了解了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生物类群之后,对他们周围生物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指导他们进一步了解生物与其周围世界的关系,激发学生们探求生物学知识的欲望。这节课主要通过同学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观察到的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把同学们已知知识的内化和延伸。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观察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的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知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技能掌握与指导:在自行设计的探究方案指导下,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举例确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以及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捕捉鼠妇20只,装入盛有湿土和树叶的透明的可乐瓶中(注意透气)。

教师: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鼠妇的生活环境、蚯蚓生活环境等挂图,有关教学录像资料、投影资料、统计表、曲线图。

课时分配:1课时

课堂设计

师:同学们请打开教科书第8页,观察节头情景图“沙漠的仙人掌”,大家知道,野生的仙人掌能够很好的生活在沙漠里,而高大的乔木和农作物却不能在沙漠里生活,哪位同学说出其中的原因??

生:沙漠里干旱、缺水;高大的乔木、农作物不适应沙漠环境,而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高大乔木、农作物需水量大,仙人掌需水量小。?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看起来水是影响生物生活的一种因素,其实,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的因素都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比如水、光、温度、空气、土壤和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等,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其中水、光、温度、空气、土壤为非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为生物因素。如熊猫的数量会因箭竹的大量枯萎而减少,这里的箭竹就是影响熊猫的生物因素。课前我发现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带来了所采集到的鼠妇,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是在哪里采集到鼠妇的??

生:同学1在花盆下边。?

同学2在潮湿的砖块和石头下边。?

同学3在一堆烂草下边。?

师:说的很好,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知道鼠妇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容易就采集到鼠妇。大家思考一下,鼠妇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阴暗、潮湿。?

师:回答很好。在干燥和光亮的环境中是不容易看到鼠妇的。那么鼠妇为什么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呢?看来环境中的一些因素确实能够影响生物的分布,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页,“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内容,提出探究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提出的可探究的假设是什么?提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非生物因素而在几种非生物因素中,应该排除那些现有实验条件不计可的探究因素。?

生:提出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假设: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水或光??

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同学们已经确定。光和水对鼠妇的生活究竟是否有影响?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合作,共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加以验证。提示:对于光和水这两个环境因素来说,同学们是否可以分别利用推荐器材和其他器材,各设计一组对比环境,如对光这一因素,可设计一组“光亮和黑暗”的对比的环境,变量是光,其它因素都相同;而对水这一因素,可设计另一组“干燥和潮湿”的对比环境,变量是水,其它因素都相同。并把实验过程中鼠妇活动情况的数据记录到所发下的统计表中,并绘制曲线图。?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汇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情况。?

生:A组我们选一个洁净的培养皿,放在一张白纸上,用书本将培养皿的一半遮住,人为地制造一个“光亮与黑暗”对比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放到光亮处,观察鼠妇的活动,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光线较暗的地方。?

B组我们用一个白色透明的可乐塑料瓶,瓶的下部用不透光的纸包起来,制造一个“光亮与较暗”的不同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从瓶中放入,把瓶横放着,观察鼠妇的活动,也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光线较暗的地方。?

C组我们用一个干燥、洁净的培养皿,把一张半圆形的吸水纸放入培养皿内的一半,用滴管吸入自来水,均匀的滴在吸水纸上,将吸水纸均匀地浸湿,培养皿的另一半放一张半圆形的干燥的吸水纸,制造一个“干燥与潮湿”的不同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放入培养皿内的干燥的吸水纸上,观察鼠妇的活动,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潮湿的吸水纸上。?

D组我们用一个较深的铅笔盒,把一些潮湿的土放在铅盒的一边,另一边放上一些干燥的土,然后把20只鼠妇放入铅笔盒内的干土上,观察发现,大部分的鼠妇也陆续地爬到潮湿的土上去了。?

师:同学们做得成功。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时都按照要求,分别围绕“光”、“水”这两个变量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对于“光”这个变量,设计了“光亮与黑暗”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都相同;对于“水”这个变量,设计了“干燥与潮湿”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都相同。有哪位同学能说明一下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生:同学1便于进行比较。?

同学2更加突出“光”或“水”两种因素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

同学3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师:回答的很好。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即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条件下,选取一种因素的不同作为变量加以对比研究。好,下面各小组的组长同学把实验过程中的调查表报上来,进行统计。选派两位同学进行统计,在实验5分钟时分布在不同环境中的鼠妇数目,并绘制曲线图。?

生:学生统计结果?

“光亮与黑暗”光亮:x个、黑暗:y个?

“干燥与潮湿”干燥:a个、潮湿:b个?

师:同学们根据这个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大家讨论。?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同学1鼠妇喜欢黑暗和潮湿,不喜欢光亮和干燥。?

同学2光和水这两种因素能影响鼠妇的分布。?

师:同学们这个探究活动做得很成功。那么,在我们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大家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鼠妇呢??

生:同学1随便扔掉

同学2放回大自然

师:大家认为该怎么办??

生:放回大自然。?

师:我也赞成放回大自然,因为鼠妇也是一种生物,我们提倡珍爱生命,就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爱护实验生物。通过探究活动,我们认识到光、水、温度等环境因素,确实能响鼠妇分布,那么,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的分布有没有影响呢?播放:“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教学录像资料”,而后阅读教科书第9页,指出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别有哪些?举例说出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分布的影响?并说出草原上的草和鹿群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生:观看教学录像资料,阅读课文第9页、观察图1-5思考回答。?

同学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同学2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度影响各种生物的生活,如冬眠之前,蛇在天气突然变冷时爬出来晒太阳;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在潮湿温暖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比干旱的地区要多。?

同学3草原的繁盛和衰亡关系到鹿群的生活,草是影响鹿群生存的生物因素;同样,草原上的其他生物如鹿群和人类也是影响草生存的生物因素,鹿群个体数的大量增加,或人类的不恰当的建设活动,都可能破坏草原。?

师:回答的很好,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要受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生:不是,生物能够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

师:请同学们观看投影:1?沙漠中的仙人掌。2?土壤中的蚯蚓等图片资料。然后阅读教科书第10页,就仙人掌和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展开讨论:仙人掌和蚯蚓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蚯蚓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生:学生1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减少水的散失;茎绿色肥厚,不仅可以贮存大量的水,还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根非常发达,能够吸收土壤深层的水;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生活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

学生2蚯蚓生活在潮湿而又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身体表面有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身体表面有粘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同时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而影响环境。?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因此,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生物和它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物生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密切,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爱生物就是关爱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应当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交流和表达,同时还要学会合作。?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编辑推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近年来生物入侵的影响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入侵影响面很广,包括生态影响、社会影响,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1.生态影响

(1)对个体的影响

入侵种对于本地种个体具有着快速而显著的影响。例如,个体在面临入侵的捕食者或竞争者时,生长或生殖率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生物个体的形态在面对入侵者时也会产生改变。个体也会由于入侵者的捕食或竞争而产生行为学上的反应,例如改变对资源的利用模式。

(2)对遗传的影响

入侵种和本地种之间可以通过直接的基因交流--例如杂交和基因渗透,对本地种的遗传产生影响。

(3)对种群的影响

种群的分布、结构(年龄或大小)以及增长率等,都会严重受到入侵种的影响。

(4)对群落的影响

入侵种会严重的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尽管入侵种的大量迁入可能会增加总体的物种丰富度,但由于入侵种竞争力强,本地种往往被其取代,甚至群落的建群种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进一步改变了原有的生境,导致其他的本地种的消失,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5)此外,入侵种还可能通过对本地种的捕食、寄生等作用,影响到本地种的生存,进而改变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2.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

(1)入侵种对一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可发生在:1.资源库或供应速率;2.动植物对资源的获取率;3.干扰体系。

(2)入侵种也可以通过改变生境的物理特性而极大地改变生态系统功能。

3.社会影响

(1)经济损失:新病虫害造成农业损失,外来物种通过改变生态系统所带来的一系列水土、气候等不良影响从而产生间接经济损失。

(2)健康威胁:引发人类新疾病,外来物种传染病病原体中带有本地不常见的类型,本地物种可能缺乏对于新病原体的免疫力,对人群具有不良影响。

今天小编对近年来生物入侵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