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算术的起源【精选20篇】

陨石meteorite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你详细介绍陨石的相关知识。

浏览

210

文章

1000

国际红十字运动起源

全文共 1801 字

+ 加入清单

红十字运动(网络图)

19世纪中叶,欧洲商业经济日益繁荣的国家,为了争夺市场,不断相互争斗,争夺土地,屠杀人民,争夺城市,屠杀人民,争夺城市。各国军队医疗部门无法单独解决战地伤病员的抢救和治疗问题。因此,在一场血战之后,到处都是尸体,呻吟和哀号。他们很痛苦,无法忍受目睹。1859年6月25日,一个名叫亨利·杜楠特(1828-1910)的瑞士人穿过意大利北部城镇索尔费里诺,赶上了法国、撒丁岛和奥地利军队之间的激烈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双方都有4万多人伤亡。大量受伤的士兵被遗弃在战场上。没有人来营救他们,情况非常糟糕。杜南看到这一幕感到震惊。出于对人民的同情和怜悯,他立即决定放弃他的个人事业,并呼吁当地居民与他一起组织起来,抢救受伤的士兵,掩埋尸体,为期八天,不分国籍。

亨利·杜楠特(网络图)

这一经历深深触动了亨利和杜南的良知和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日内瓦,写了一本名为《索尔费里诺回忆录》的书。他以一种直观而感人的方式描述了他在索尔费里诺看到的所有场景,表达了他的遗憾和不安,他想营救伤员,但却做不到。这本书的出版在欧洲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建议:第一,在和平稳定时期,各国应成立国家志愿组织,救助受伤士兵(演变为今天的国家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开展和平时期的救援技能培训,支持战时的军事医疗工作;第二是签署一项国际公约,给予受伤救援组织中立地位。战争双方的战俘都应该得到人道的对待,以确保伤员的中立性。在发生战争时,应尽一切努力抢救伤员,无论其国籍、国籍和信仰如何,并减少死亡。(它已发展成为一项法律文书,其核心内容是四项日内瓦公约和两项附加议定书)。亨利先生和杜南先生用热情和人性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赢得了欧洲的广泛同情。

首先,它得到了瑞士日内瓦公共福利协会主席莫凡尼、杜福尔将军、阿皮亚博士和莫·四星龙博士的赞赏和支持。国际援救受伤士兵委员会,也称为日内瓦五国委员会,已经成立。1875年,它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亨利和杜南不断努力呼吁一些欧洲国家的君主和政府,并得到了支持。1863年10月26日,来自16个欧洲国家和4个民间组织的36名代表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一致通过了“红十字决议”,决定在各国成立救援小组。为了表示对瑞士国家的尊重,这个符号被指定为“白色红十字”(瑞士国旗是红色和白色的十字)。1864年8月8日至22日,日内瓦改善战地伤兵状况公约签署,并相继得到各国的承认。从那时起,红十字运动开始作为一个国际运动运作,并受到国际法的保障。

瑞士国旗(网络地图)

红十字标志只是在武装冲突中传达特定信息的一种象征。它是一个保护性的象征,不包含任何政治、宗教、哲学和其他意义。然而,在1876-1878年俄罗斯和土耳其战争前夕,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通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他们将使用红新月会标志他们的救援车辆,但他们仍然尊重和保护带有红十字标志的敌人救援车辆。他们提出的理由是:“红十字标志冒犯了该国士兵的宗教信仰。”此外,土耳其还表示,如果拟议的修改不被接受,它不能强迫其军队尊重《日内瓦公约》。这样,土耳其单方面改变了1864年《日内瓦公约》第9条的规定。由于迫在眉睫的战争和抢救伤员的紧迫性,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暂时接受了红新月标志。在1929年举行的国际外交会议上,红新月标志被正式承认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志,但强调红十字和红新月标志不具有任何宗教性质。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些伊斯兰国家使用红新月标志。

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标志不是宗教标志(网络图)

1901年,亨利先生和杜南先生因对红十字运动的巨大贡献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和平奖。

中国红十字会也于1904年在上海诞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1912年1月15日通知所有国家,正式承认中国红十字会为国际红十字会成员。

一百多年来,红十字会的杰出贡献赋予了这个象征巨大的吸引力和权威。随着红十字会成员国的发展,红十字会的使命也开始从单一的战争创伤救援发展到对自然灾害的援助、意外伤害的急救、自愿输血、社会福利以及世界各地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之间的友好合作,以加强和平力量和促进人类进步的发展。

亨利·杜楠特先生去世后,为了纪念杜南对世界红十字事业的巨大贡献,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执行委员会于1948年决定将亨利·杜楠特的生日5月8日定为国际红十字日,并要求所有国家红十字会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父亲节由来_父亲节的起源

全文共 180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知道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父亲节的由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父亲节的由来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

父亲节的由来

1909年,华盛顿一位叫布鲁斯·多德的夫人,在庆贺母亲节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既然有母亲节,为什么不能有个父亲节呢?

多德夫人和他的5个弟弟早年丧母,他们由慈爱的父亲一手抚养大的。许多年过去了,姐弟6人每逢父亲的生辰忌日,总会回想起父亲含辛茹苦养家的情景。在拉斯马斯博士的支持下,她提笔给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呼吁建立父亲节,并建议将节日定在6月5日她父亲生日这天。州政府采纳了她的建议,仓促间将父亲节定为19日,即1909年6月第3个星期日。翌年,多德夫人所在的斯坡堪市正式庆祝这一节日,市长宣布了父亲节的文告,定这天为全州纪念日。以后,其他州也庆贺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示对父亲的敬意。人们采纳了多德夫人伯建议,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们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对故去的父亲表示悼念。后来在温哥华,人们选择了佩戴白丁香,宾夕法尼亚人用蒲公英向父亲表示致意。

为了使父亲节规范化,各方面强烈呼吁议会承认这个节日。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这个节日终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父亲节的历史

我国的父亲节订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称为“八八节”。这是因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好像一个“父”字,所以父亲节特别被订于八月八日。

早在抗日战争白热化的1945年,上海一些爱国人士为颂扬和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父亲们,发起每年8月8日为中国的“父亲节”。

抗战胜利后,党国元老、上海各界名流如吴稚晖、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觉得订定父亲节很有意义,有特别加以提倡的必要,就联名呈请政府准予规定每年八月八日为父亲节,通令全国遵行。后来呈请获准,八月八日就正式成为我国的父亲节。

世界其它各国也庆祝父亲节,不过并不是在八月八日,例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的父亲节,是订在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中国父亲节的活动

中国各式各样的祝福方式

与国外人们庆祝父亲节的方式不同,我国人们庆祝父亲节的形式多种多样。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照片见证父女感情

分享与父亲30年来的成长“萌照”,从1岁的“小米豆”,到30岁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亲的陪伴,她的母亲则用相机记录了父女俩的30年。父亲节,赵萌萌将她和父亲每一年的合照上传网络,时光变迁下的父女情感动上万网友。

拍摄微电影

回忆与父亲的点滴生活:一部由20多名警察子女参与录制的微电影——《最可靠的人》,曾引来了许多网友关注。虽然视频只有短短5分多钟,但家属们发自内心的话,让很多人为之感动。视频短片由民警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在给 “警察爸爸”们送上一份特殊礼物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警察的酸甜苦辣。

描绘温馨父爱漫画

丁一晨的一组父爱漫画爆红网络,让人忍不住回忆起自己成长过程中和爸爸所发生的点点滴滴。漫画记录的都是成长中的故事,昨天笔下的爸爸非富也非贵,却在用给予女儿最纯粹的父爱。例如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别的同学都是家长开车接送,而作者的爸爸只有一辆自行车,她的专座是自行车横杠上的“小板凳”。看着同学坐上车一溜烟走了,作者不干了,“爸,超过他!”“首长遵命!要加速了!!”爸爸的双腿立刻蹬得飞快。女儿有了好成绩,父亲会淡定地回复:Nice!随我!

做拿手菜、旅游、送礼物

20XX年父亲节,网友们早早地就在筹划着父亲节送给爸比一些什么礼物。有网友在贴吧中表示,父亲节他要给老爸做他最喜欢吃的菜。“印象中父亲没有什么最爱吃的菜,有时候一叠儿花生米,一杯酒就可以当一顿饭。实在想不出父亲究竟爱吃哪道菜,想来只能做一道自己拿手的菜让老爸高兴一下吧。”也有网友表示,父亲节正好赶上周末,可以带着父亲在城市周边的旅游景点游玩散散心。一些远在城市打拼的人也表示自己已经精心挑选了礼物,七彩许愿玫瑰音乐盒,以透明澄澈之水晶球,呵护绚丽多彩的七彩玫瑰,一曲《Rose》响起,浓情荡漾,演绎心中最唯美的愿望,许一个美好心愿,七彩之光必将永恒闪耀。每一个公主梦,是爸爸一直悉心呵护。预计在父亲节到来的时候可以给爸爸一个惊喜。“自己在外打拼好几年了,每年只有春节能回家看看老爸老妈,希望老爸老妈身体健康,快乐平安。”一网友在论坛中表达了自己对爸妈的祝福。点击下页查看>>>父亲节送什么花给父亲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芭蕾舞起源于哪个国家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芭蕾舞是一种欧洲古典舞蹈,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 。

15世纪末,芭蕾舞由意大利传入法国,芭蕾舞成为法国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661年,自幼酷爱芭蕾的法国路易十四国王创办了第一所芭蕾舞蹈学校——皇家舞蹈学院 ,开始对舞蹈训练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 。17世纪后半叶,芭蕾艺术开始走出宫廷,登上舞台,成为剧场艺术,芭蕾舞发展进入新时期 。19世纪末,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台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 ,将古典芭蕾推向了鼎盛时期 。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下元节的起源和风俗

全文共 219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有上元节、中元节还有下元节,今年的11月8日是下元节,但你知道下元节的起源风俗是什么吗?今天小编整理了下元节的起源和风俗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下元节的风俗

1、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

2、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原始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由于人类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双重构造,即肉体构造和灵魂构造,因此认为肉体可以死亡,灵魂永远活着,这就是“灵魂不死”的观念。

3、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禳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下元节节令食品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下元节是要祭“大禹”吗?

说道三官大帝,这是我国历史上民间宗教信仰之一,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当中的三位天神。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当中都有着“三官堂”、“三官庙”或是“三官殿”这样的位置。三官,就是指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和下元水官,也有说法说他们就是尧、舜、禹。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三官大帝降临人间的日子,分别称作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上元节很著名,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在七月十五,很多人也都知道这是鬼节;唯独下元节,知道的人就少很多,下元节的日子是:农历十月十五。

当然,知道的人少,不代表就没有什么意义。三官大帝各司其职。总的来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也基本上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进庙磕头的心态,只不过一般人都把这三种心态混为一体了,很少单独剥离出来。

学术上普遍的观点是,三官信仰源于古代对于天、地、水的祭祀。《仪礼》的《觐礼》篇就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讲的就是祭祀的方法,是火祭。直到东汉时期,张天师将这种方式引入道教科仪,驱灾治病。再往后,民间对于三官的信仰,就越来越昌盛了。

神仙过生日,往往是最忙的时候。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在神仙生日的时候去祈求,久而久之,就逐渐演变成了节日。所以十月十五,水官大帝生日,就成了下元节。

水官大帝,也叫旸谷帝君,传说中是大禹的化身,估计是从大禹治水那里来的。神仙体系里有大帝名号的挺多,但是在凡间真正做过帝王的,其实还真不多,水官大帝可以算一个。

不过我们还是要严肃地强调一下,水官大帝隶属太清境大赤天,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而不是说人家是从水里冒出来的。同理,地官大帝是隶属上清境禹余天,也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每年十月十五的时候,水官大帝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这就是俗称的水官解厄。

其实,水官解厄对于现在的人,意义甚至要比赐福和赦罪还要大。无辜者的无力或者无奈,仿佛就是一种厄运在缠绕。甚至有时候觉得犯太岁啊、流年不利啊、甚至水逆之类的,都不至于让人运气坏到这个地步。所以,在下元节来的时候,还是希望水官大帝能有一些作为吧。解厄真的可以算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了,有时候真的不需要过得多好,只希望能够平静地活着。不过,话虽如此,人就算各有其命,终归也得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不要太不在乎也不要心存侥幸。否则总有一天,大难临头,你就是跟水官大帝再怎么套近乎,人家也未必愿意和你谈笑风生。

下元节的起源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斋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宇宙起源和进化的新理论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量子、有机体和其他物质—能量构型似乎是有效地相互联系着的,它们的联系也规定了进化轨迹,在多样性中注入了一致性。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些联系是否能够规定宇宙本身的进化。

这不是一个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一个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那样一个机械的宇宙,即使某个有序化原则适用于整个宇宙系统,这个系统的有序也不会是其部分的秩序之和——宇宙的秩序不同于物质—能量在空间和时间中所获得的特殊秩序。

事实是,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特别明显地非随机有序的,单是机遇本身不会产生使宇宙能够产生某种复杂性的宇宙常数。人类不仅看到了这种复杂性,而且实际上说明了这种复杂性。这些宇宙常数被精确地调谐,以保证生命的进化,对这一事实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让我们来看看,作为适用于宇宙起源和进化的最新理论的亚量子全息场和量子真空相互作用假说是否能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芭蕾舞是哪个国家的 起源于意大利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芭蕾舞起源意大利的,后来在法国流行起来,就渐渐的传开了,芭蕾舞优雅的姿态其实非常的有吸引力,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芭蕾舞是哪个国家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

早在五百年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贵族们在宫廷内观赏一种叫做“芭莉”或“芭莱蒂”的华美舞蹈,即是后来芭蕾舞的雏型。这种舞蹈传人法国,成为芭蕾舞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法由国王带头跳舞,并创办不第一所舞蹈学院──皇家芭蕾舞学院,确立了芭蕾舞蹈动作的基本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芭蕾舞逐渐从宫廷娱乐性舞蹈变成有情节的芭蕾舞步入剧场,演出了带有社会生活内容的舞剧。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亦对芭蕾艺术产生深刻影响。

芭蕾舞是从哪国传来的

芭蕾舞是从意大利传来的。

芭蕾舞,欧洲古典舞蹈,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

芭蕾舞的基本动作

1.后蹲(后下腰)

右手扶把杆,左臂向前打开,上举过头。向后下腰,尽量将双肩放平,后背部收紧。

锻炼部位:主要练背部肌肉,起到伸展、开肩、挺胸、阔背的作用。建议有拢胸等不良习惯者多多练习,会有很好的效果。

动作误区:脖颈没有挺直,背部松懈,脊椎没有用力。

2.压腿

右手扶把,右腿放在把杆上,膝盖绷直,后背挺直向下压,身体一定要放正。

锻炼部位:伸拉腿部韧带,使腿型更加修长。

动作误区:膝盖弯曲,脚面没有绷直,背部弯曲。

3.下蹲

右手扶把,左手向身体斜下方伸展,双脚脚跟并拢,脚尖打开呈一字线。下蹲,双膝向脚尖方向打开,臀部向前顶。

锻炼部位:伸拉大腿内侧肌肉。

动作误区:下蹲时膝盖向前弯曲,这样对膝关节有害。

4.前点地舞姿

站立,右脚前伸出,脚尖点地。右手向身体右侧打开,左手向体前伸出,呈半圆型。注意收腹、挺胸,眼睛看斜下方。

锻炼部位:收腹,使修长的腿型、挺拔的背部展现出来,有助于养成优美体态。

动作误区:膝盖弯曲,驼背,腹部过于松弛。

5.吸腿拧腰

坐在地上双腿伸直,左腿弯曲,左脚紧贴右腿小腿肚。后背挺直,向左后方拧腰。

锻炼部位:消除腰部赘肉,有助于保持正确的上身体态,训练出有腰有型的漂亮身姿。

动作误区:背部松懈,右腿弯曲。

芭蕾舞要注意什么

1学习芭蕾要找专业的芭蕾机构,用科学的学习和训练方法,训练强度要适当!

2刚入门的学生或者是有时候练习不小心都容易扭伤脚..因此练习的时候需要非常谨慎,努力掌握用力要点和技巧,这才能有效地起到保护脚的作用。

3脚趾是穿上足尖鞋跳舞时最易受伤的部位。如果你的脚趾很容易起泡或擦伤,你可以试着用胶布或创可贴将它们保护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母亲节的起源典故

全文共 3631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的形象,从来都是伟大的,您是一片宽阔的海,为儿女献出真爱;您是一堵挡风的墙,为儿女挡风避寒;您是一棵参天的大树,为儿女遮荫乘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亲节起源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母亲节的习俗

在胸前佩戴石竹花。颜色是有讲究的。那些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佩戴白色石竹花,而母亲健在的人则佩戴红色石竹花。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和补偿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和礼物。节日里,每个母亲都会满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和丈夫赠送的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书和纪念品,特别是当她们收到小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上面用蜡笔稚气地写着“妈妈,我爱你”的字样的卡片时,更会感到格外自豪和欣慰。但最珍贵、最优厚的礼物还是把她们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轻松地休息一整天。

这一天,许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母亲不必做饭,不必洗盘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还有侍候母亲在床上吃早饭的惯例。母亲节创立后,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Amanm Jarvis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

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按惯例,“国际母亲节”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举行。虽然,有一些国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时节庆祝属于他们的母亲节,然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如丹麦、芬兰、意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亚和比利时等等,都是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的。

母亲节的来历

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 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Amanm、Jarvis(1864-1948) 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

于1905年世纪,在母亲去世时, Amanm悲痛欲绝。两年后(1907年),Amanm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 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Amanm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 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 在这次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 法定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

母亲节祝福语贺卡

1. 所有的歌曲,你唱的那首最美;所有的语言,你说的那句最亲;所有的人里啊,你是我的最爱。母亲节,祝福母亲健康快乐,您幸福我就幸福。

2. 母亲节,母亲节,为妈做碗长寿面,面中饱含情一片,愿您健康笑容甜;为儿辛劳许多年,深沉母爱记心间,愿您幸福享晚年,儿将常伴您身边!

3. 蜜蜂,默默地、勤奋地奔忙着,劳动着。一天天,一年年,奉献着甜蜜。慈祥的母亲,也像蜜蜂,我永远忘不了那深深的母爱。祝母亲节日快乐!

4. 妈妈,您的眼睛花了,我做您的眼睛,为您寻找快乐;您的双手老了,我做您的双手,为您描绘幸福;母亲节到了,真心的祝愿妈妈节日快乐,永远健康,我爱您!

5. 多陪点妈妈,让您不再独单;多做点家务,让您不再疲劳;多讲点笑话,让您乐得自在;多照顾点自己,让您不再劳心;母亲节到了,愿妈妈您多点开心,多点幸福。

6. 吃遍天下盐,走遍天下娘最亲。世界上能够让我献出生命的只有您,我的妈妈。我将爱您一生!

7. 辛劳一辈子的您虽已银发如雪,可您在我心目中仍是那么的青春靓丽!妈,祝您永远年轻快乐!

8. 习惯了外地,但总挥不去思乡的轻愁;走遍了世界,但总忘不了回家的方向;远航到了天边,仍有你的呼唤近在耳边。妈妈,真的好想你。祝你母亲节快乐!

9. 没有你的呵护,就没有我的成长;没有你的关爱,就没有我的欢笑;没有你的奉献,就没有我的幸福;无论我走多远,都走不出你的目光;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10. 走遍千山万水,牵挂不变的是你;时光再过遥远,回忆不变的有你。我亲爱的妈妈,我爱你。母亲节,送你我的真心实意,我会让我做到,因为我,你更幸福!

11. 只要你是健康的,我就是快乐的,只要你是平安的,我就是安心的,只要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幸福的。这是所有母亲的心声。母亲节到了,快给妈妈打个电话吧!

12. 大爱无形,母亲的爱没有豪迈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壮举,有的只是默默地注视,静静地张望,涓涓的细流中溶化的千古的感动。祝母亲节快乐。

13. 大爱无言,挚爱喷涌如泉;亲情流淌,甘露滋润心田;母爱无私,付出关爱无限;春晖难报,感激常在心间。母亲节,愿母亲笑颜绽放!

14. 如果天空坍塌,您会做我头顶的最后一根支柱。如果大地枯裂,您会做我身旁的最后一注甘泉。亲爱的妈妈,心与你同行,爱与你同在。母亲节快乐!

15. 您谆谆的叮嘱,我曾不懂珍惜,一旦您不在我身边,我才晓得您对我的可贵。妈妈,希望你大人不记小人过,平安快乐每一天。母亲节快乐!

16. 掬一捧春水,扬一缕春风,采一束鲜花,寻一方新绿。节日到来之即,愿你心如春水,笑如春风,艳若鲜花,容若翠景。母亲节快乐!

17. 妈妈,如果您是风儿我是沙,如果您是皮鞋我就是刷,如果您是叶子我就是花,没有您的呵护我长不大,没有您的教育我是傻瓜,愿您在母亲节这一天能快乐!

18. 责骂中,总包含着爱;唠叨里,总透着关心;沉默时,总藏着挂念;举手间,总盼儿平安;这就是母爱,母爱伟大,难以回报,唯有祝母亲节日快,健康平安!

19. 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母亲节快乐!思念是一季的花香,漫过山谷,笼罩您我;而祝福是无边的关注,溢出眼睛,直到心底。

20. 有您的牵挂,风吹雨打都不怕;有您的爱护,烦心琐事都拿下;有您的关怀,千山万水都繁华,亲爱的妈妈,母亲节里愿您幸福安康,万事吉祥,我爱您。

母亲节的起源典故

“母亲节”起源于古希腊。在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希布莉(Cybele,宙斯、波塞冬、哈德斯、得墨忒耳、赫拉和赫斯提亚的母亲,故称众神之母)致敬。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信仰,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1876年,美国还在悲悼南北战争的死者。安娜·查维斯夫人(Anna Jarvis) 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母亲节快乐!

在礼拜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到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后,她进行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

查维斯夫人为她的礼拜堂服务超过25年,当她在72岁逝世时,41岁的女儿安娜,立志创立一个母亲节,来实现母亲多年前祈求的心愿。安娜先后写信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要求他们支持设立母亲节,以发扬孝道,初时反应冷淡,但她不气馁,继续向各界呼吁。1907年5月12日,安德烈卫理教堂应安娜之邀为母亲们举行一个礼拜仪式。隔年,此仪式在费城举行,反应热烈,终于获得维州州长的支持,并于1910年宣布在该州设立母亲节。1911年,庆祝母亲节的活动已经开展得非常广泛,不仅席卷美利坚合众国的每一个州,而且连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国家也都开始庆祝这个节日。美利坚合众国人还把宣传母亲节的传单用十种不同文字印发到各国去,以便扩大影响。此后几年中,庆祝母亲节运动的热潮有增无减。

1912年,美利坚合众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利坚合众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一切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紧接着,威尔逊总统昭告全国公民也在自己的住宅上挂国旗以表达人们对美利坚合众国全体母亲的热爱和尊敬。此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每年都要发表一篇内容相同的宣言。此后,母亲节便在各国开展。

母亲节作文

每年都有一天是母亲节,而这一天就是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在以往的7年我都不知道有这个节日,但是今年我知道了,因为我已经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了。

母亲节顾名思义就是妈妈的节日。母爱在我心中是伟大的,妈妈无时无刻都在无私地奉献她对我的爱。看着妈妈每天在厨房为我做可口的饭菜时忙碌的身影,每天认真给我检查作业时的样子,我决定在这个特殊节日里,送给妈妈一份惊喜,想到妈妈看到我送她巧克力的时候那脸上漏出自豪的笑容我就很开心。

晚上妈妈回来了,我把一盒巧克力送到她的面前,并且告诉妈妈:“我会慢慢长大帮您分担烦恼,带您分享喜悦,妈妈节日快乐。”妈妈感动地流下了泪水,摸着我的头说:“我的孩子真的长大了,妈妈真的很开心。”我相信我自己一定能做一个不让妈妈为我担心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国际残疾人日的来历_国际残疾人日的历史起源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12月3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残疾人日"活动,这个日子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和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今天小编整理了国际残疾人日的来历_国际残疾人日的历史起源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残疾人日产生的影响

“国际残疾人日”的确立,说明在世界范围内,残疾人事业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不同种族的人们都开始形成一个共识,残疾人事业是人道主义的事业,是一项崇高而又光荣的事业,是人类进步和正义的事业。庆祝国际残疾人日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改变对残疾人的态度,并消除影响残疾人充分参与到生活各个方面中来的障碍。

国际残疾人日的来历

由于生理、法律和社会方面的障碍,残疾人往往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平等地享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这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1976年,为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联合国大会宣布1981年为“国际残疾人年”,并确定了“全面参与和平等”的主题。

1982年12月,第37届联大通过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宣布1983年至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同时呼吁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增进人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使他们享有参与社会的平等机会。

1992年10月12日至13日,第47届联大举行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首次关于残疾人问题的特别会议。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

1992年10月14日,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决议,该决议的主要内容是:

1、请所有会员国和有关组织加强努力,为改善残疾人的状况采取持续而有效的措施。

2、宣布其后每年12月3日为“国际残疾人日”。

3、敦促各国政府以及全国性、地区性和国际性组织在执行“国际残疾人日”决议中进行充分合作。

关爱残疾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1、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如果遇到残疾人,可以有礼貌的礼让或者让座,千万不要用歧视的眼光去看待残疾人,让残疾人从心里感受到一点关爱,一点温暖。

2、称呼时多使用些“好朋友”、“兄弟”等词语来称呼对方,不要使用“瘸子”、“瞎子”等侮辱性语言,与残疾人交谈时,不要用“正常人”一词称呼非残疾人,一般使用“健全人”一词与残疾人相对应。

3、与残疾人发生眼神交流时,尽量用柔和、亲切的眼神与之沟通,与聋哑人交往时要坦然面对他们的眼神,任何窃窃私语或转身相背,都可能引起他们的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围棋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2416 字

+ 加入清单

围棋流行于亚太,覆盖世界范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棋类游戏。那么,围棋的起源是什么?

关于围棋的起源,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其实不止是围棋,任何一项科目的起源,都是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比如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文字的起源……而围棋的起源又是如此的远古,文字记载非常稀缺,要追溯本源自然难度不小。 借助考古的力量更是遥不可及了,因为考古只能给予旁证,不能确定来源。既然如此,我们便不必为这个问题来伤脑筋了,大可放松心情,知其大概即可,考证的问题,还是有待来者进行解决吧。

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跟所有具备某些神秘特征的艺术一样,关于她的起源自然从神话版本开始。目前比较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尧造围棋”。关于“尧造围棋”的记载,能考证到的文字有战国时的文献《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博物志》: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之。”巧合的是,这里记载围棋起源的两本著作本身都存在着众多需要考证的因素在内,实在无从确定其可信度。从这里的文字记载来看围棋一开始便作为“教”的工具、具备开智功能为大家所接受。

还是来直接寻找古籍中有着围棋的确切记载的内容吧。

据春秋时期的《左传》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 ‘……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隅,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这里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一个成语“举棋不定”。文中的“弈者”指的是下围棋的人,在古代“弈”专指围棋,许慎《说文解字》就有解释:“弈,围棋也,从丌,亦声。”。《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8年,这里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59年。具体的故事内容,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左传》。可以说明的是,在据今二千五百年前,围棋已经为大家所相互熟悉的事物了。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中有关围棋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个简单的推论,围棋的形成与发展再到为大众所熟知,必然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也就是说,围棋的起源要在这个时间点上溯若干年,也许是500年,也许是1000年,这正是需要有心人来考证的事情。

同在春秋时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为后人留下了有关围棋的记载,《论语》有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亦有博弈者乎?”“博弈”即围棋,圣人在授徒之时亦自然以棋入理,可见当时围棋已经在社会上是人所共知的事务了。

这便是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追溯到的一个时间点,即在春秋时代,关于围棋的记载已经进入古代的史册、典籍。要再往前进行探测,则求助于文字外的考古了。

虽然不能找到确切的证据,但尧造围棋的传说,已为大家所接受,《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Iitannica)便根据这一传说认为围棋诞生于公元前2306年左右,《美国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Americana)则将围棋的诞生定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年代之准确令人吃惊,但起源时间仍是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

在“尧造围棋”外,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仍有不同的版本。如宋罗泌《路史·后记》载 “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

氏,曰女皇,生朱骜狠、娟克。兄弟嚣张讼,嫚游而朋淫、帝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如明《潜确类书》载:“乌曹作赌博、围棋。”等版本。但除此外似乎都无从考究,或语焉不详,或意有其他,均难以采信。另有唐人皮日休著作《原奔》认为:“奕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则是从个人所想出发,有妄加推断的嫌疑了。

另有日本松井明夫所著《围棋三百年史》提到:“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这一观点亦不足以采信。首先,从围棋与国象的规则来看,二者根本思维方式不同;其次,从发源年代来看,围棋广为流传的春秋时代,尚未与亚细亚地区有何交往,流传一说便更是无从谈起了。

对于围棋的起源,既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也无详细的故事流传。而当今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的理解则颇为有趣,他曾经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先生谈到过这方面的内容,这位爱好围棋的文学家将吴先生的谈话内容录入了《川端康成全集》第25卷,这里录其大概:“有一次,尧到地方上去视察政情,遇见了一位叫伊蒲子的老人。……他与伊蒲子商谈。继承自己的按说应是儿子丹朱,但丹朱不是治天下的大器,他一直为此而忧虑。伊蒲子给了尧一首诗:‘原诗已忘记了,大意是说如此这般的地方隐居着一位了不起的人。把你的两个女儿嫁给那个人吧!那个人是应当继承你的人。尧一回到都城,马上派人去找,找到了所说的那个农夫。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这个农夫,此人就是后来的圣君舜……尧不是把围棋这一游戏的工具给儿子,而是把围棋作为研究天文的工具授给他、告诉他。你研究天文吧!做易及祭祀的工作吧!这也是我的想像。围棋恐怕不是尧制作的,可能在那以前,便用作天文和易的工具,棋也写作弈,弈与易及医,发音相同,与‘历’的发音近似。远古,重要的大事都用易进行占卜。在日本、古代说是祭政一致。要去朝拜伊势神宫。一般认为、靠神论、神示来从事政治活动。中国的古代也是祭政一致。不论是易或天文。都与神示呀天命呀有深切的关系。易有各种各样方法。烧龟甲和兽骨观看形状,后来使用筮竹,我以为也会使用棋盘。是否使用黑白棋子表示阴阳。我不太清楚……”这里的内容并非围棋起源的解释,引用部分内容只为大家能有所了解,在后来吴清源先生接受日本某记者的采访时,也谈到了类似的内容,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关于围棋起源,大抵有如上的几种说法,一一介绍在此,可以说明一个不需要说明的问题,即围棋的发源地在中国,此后相继传入朝鲜后日本。行事严谨的日本人曾于享保12年(1727)正月29日,日本围棋四大门派掌门人签署了一张书状,说明:“围棋创自尧舜,由吉备公传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贝雷帽是怎么起源 贝雷帽怎么戴好看

全文共 1171 字

+ 加入清单

贝雷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帽子,贝雷帽是男生女生都可以戴的,贝雷帽的戴法有很多,根据自己的风格造型来佩戴贝雷帽,提升你的格调。

贝雷帽是怎么起源

贝雷帽是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和周边城市的交易商品,贝雷帽易于收纳、方便携带,造型无性别区分,所以一直很受军队的喜爱与使用。贝雷帽简约个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是现在很流行的时装配件单品,有种复古风潮,大家都喜欢用它来凹造型。

贝雷帽怎么戴好看

1.戴法一:随意扣戴法

贝雷帽是一种很时尚的帽子,其实随意一戴就能够很好看,随意扣戴法是戴贝雷帽的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将贝雷帽扣在头上,不刻意调整,让它保持自然的状态,戴在头上自然又立体,不论搭配什么衣服都很好看,而且会给人一种随意洒脱的感觉,在没有时间时候小姐姐们就可以这样戴贝雷帽。

2.戴法二:法式戴法

有一些女生可以将贝雷帽戴出复古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将贝雷帽按照法式戴法来戴咯。贝雷帽按照法式戴法来戴会显得整个人很复古很文艺,而且很优雅,有很多的女生拍艺术照的时候会选择这样戴贝雷帽,法式戴法就是将贝雷帽帽身往下拉拉到挡住帽檐,不论是正着戴还是斜着戴都是很好看的。

3.戴法三:斜戴法

贝雷帽斜着戴是最经典的一种戴法,斜戴法就是将堡垒毛的帽顶拉向一侧,从我们的正前方来看毛衣稍微倾斜了就可以了,这种戴法一般不需要画什么时间,也不要画什么心思,操作非常简单,能够很好的修饰脸型,而且很好驾驭,这种戴法是很好搭配衣服的,不论是搭配毛衣还是风衣都是可以的。

4.戴法四:后戴法

后戴法是戴贝雷帽的一种方法,就是将贝雷帽先正戴在头上,然后整体向后拉,将帽子扣在后脑勺位置,也可以直接将贝雷帽后戴在头上,这种戴法一般在视觉上能够拉长脸型,比较适合圆脸的女生,如果脸本身就比较长的话就还是不要考虑这种戴法了。

贝雷帽的四种戴法

1、侧边戴

直接将贝雷帽侧着戴,这样能够看起来更加优雅,同时两边侧面也是不同的风格,但是都展现出了贝雷帽的风情,下图这样用黑色的贝雷帽搭配彩色的头发,让整个人更具异域风情。

2、往后戴

往后戴这种戴法经常出现在平刘海女生的头上,这样就不会压着前面的刘海,而且起到了装饰作用,唯一的缺点就是风一吹容易掉,所以需要用夹子固定才行,比较麻烦。

3、立着戴

就像厨师戴帽子一样,直接立着戴,这样的话更加适合比较有个性的女生,因为这样的戴法比较特别,并且对脸型的要求比较高,并不适合脸型不好看的女生。

4、遮额头戴

将贝雷帽稍微戴在额头上边一点,能够遮挡住一部分的脸,显得整个脸很小,而且选择有一点帽檐的贝雷帽,会更加适合这种戴法,特别好看。

贝雷帽怎么搭配衣服

贝雷帽少女气息十足,有种浪漫梦幻的少女感,是秋冬必备时尚单品。贝雷帽是日系少女忠爱的单品,贝雷帽既可以搭配帅气的裤装,也可以搭配甜美感的裙装,给人鬼马精灵的感觉。贝雷帽搭配小短靴完美契合,除了保暖御寒,还能凹造型。贝雷帽经典的款式,简约的线条,非常好驾驭,材质柔软,易于造型,戴法也多种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芒种时节的起源及习俗

全文共 2138 字

+ 加入清单

芒种,也就意味着到了夏收的日子,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芒种时节起源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芒种为什么叫芒种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农民间也称其为“忙着种”。

芒种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对于古代农作物的生长有很重大的指导作用。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南方地区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

到了芒种时节,华南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的气候特征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着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芒种的谚语

1、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

2、旱耪田,涝浇园。

3、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4、芒种忙,麦上场。

5、中耕松土渐加深,蕾期达到三四寸。

6、推车不用教,全靠_摇。

7、麦松一场空,秋稳籽粒丰。

8、棉花不治虫,结果一场空。

9、麦子去了头,高粱没了牛。

10、麦子上了场,棉花别没娘。

11、春争日,夏争时。

12、南京到北京,都耩隔耧青。

13、芒种地里无青苗。

14、槐花稠,豆子收;槐花稀,豆子秕。

15、提耩谷子,按耧麦,皮上豆子播下来。

16、高压灯,诱成虫,棉田卵量减五成。

17、晚种一宿,秸矮二指。

18、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19、若要种子选得好,秆粗、穗大、籽粒饱。

20、豆子播上大雨下,不管黑白快套耙。

芒种的习俗

送花神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提及。

安苗

芒种打泥巴仗习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医膏药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313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久远的年代,中国医学家就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那么,中医膏药的起源是什么?

膏剂是祖国医学的一类古老剂型,其渊源久远。那么你知道膏药何时起源的吗?你知道膏药到底有什么作用吗?今天中医全说网小编来告诉你答案。

膏,顾名思义,就是粘稠之物。膏剂是常温下为固体、半固体、半流体的一类剂型。由药物和基质两个部分组成(也有不用基质的)。缪希雍《炮炙大法》说:“膏者,熬成稠膏也”;龚云林《寿世保元》:“膏者胶也”;都反映了膏剂的形态。

膏剂是祖国医学的一类古老剂型,其渊源久远。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黄帝内经》中记述了“豕膏”,“痈发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内经?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后代膏药的滥觞”。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称谓。明清时代将唐代的“煎”改称为“膏滋”或“膏”,并纳入了膏剂的范畴。这样,膏剂的品种更加丰富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膏剂的用途逐渐扩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内病也用膏。清吴师机《理淪骈文》,对膏剂的方药、应用和制备工艺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创造出了白膏药、松香膏药等膏剂类型。近年来,随着透皮给药系统(TDDS)的研究迅速发展,外用膏剂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广阔。

膏剂作用比较广泛,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稠度,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等优点。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日换。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外用膏药古称薄贴。唐·李绰《尚书故实》载述:“虞元公镇南海,疽发于鬓,相国姬遂取膏药贴于疮上,数日平复。”具体制法:根据不同病情,选用相应药物,浸于植物油内,浸泡一定时间,入锅煎熬,等药物枯黑后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再按油之比例(视当时不同季节)加入适量的铅丹,拌匀,将锅离火(或先离火后放丹)。候药凝厚如膏,切成大块,投放于冷水中去火毒。待用时加热熔化,摊于布片或厚纸或薄油纸片上,贴于患处体表皮肤即可。临证有用以治里者,如关节疼痛,僵直,深部肌肉酸困,肌肤麻木,深部脓肿,骨折,伤筋等症。取其祛风化湿,行气活血,续筋接骨之作用,如万应膏、接骨膏等。有用以治疗表者,如体表痈、疖、疽、疔等疮疡诸疾,具有消肿定痛,去腐生肌,收口,保护疮口等作用,如太乙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

清洗膏药

取下膏药后应该如何清洗身上残渣呢?

膏药的印记不好去除,如果不是明显的的地方不用去管它,它会自然掉下,如果是明显部位可以用酒精试一下。必须用澡巾撮,或等比较干一些时,不怎么粘时再祛除掉。

用松节油清除最快,最理想,并有协助治疗作用;用家中炒菜用的植物油亦可清除,但较慢;用揭下的膏药油面或透明胶带反复粘贴遗留在皮肤上的膏药痕迹,也可清除。用“正骨水”、“正红花油”、“六神花露水”均可清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是怎样起源的?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至于地球是如何起源的,更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在大约50亿年前的大爆炸之后,太阳星云开始收缩,形成了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

关于地球是如何起源的,更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在大约50亿年前的大爆炸之后,太阳星云开始收缩,形成了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开始形成。新生的地球是一个没有生命迹象的死亡世界。不稳定的地质结构使地壳持续剧烈运动。这时,这颗年轻的星球正在不断地摇晃和火山爆发。在这种碰撞和冲击中,地球在阳光的照射下完成了从无机世界到有机世界的自然进化。几十亿年后,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当地球在4亿年前进化时,地球已经充满了活力。不仅海里有大量的鱼和贝类,陆地上还出现了行走和爬行的动物和昆虫(包括恐龙)。大约2亿年前,早期人类出现了。至于地球上的人类和各种动物是自然形成的(自然的产物)还是人造的产物(外来的人造地球和物种),目前的争论已经复活。

然而,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在加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高山滑雪起源于哪里

全文共 1523 字

+ 加入清单

高山滑雪的每个项目比赛均采用单人出发,出发的顺序通过抽签决定,但有的项目需要滑两次,第二次出发的顺序由由第一次比赛的成绩确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山滑雪起源于哪里,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高山滑雪比赛规则

在高山滑雪比赛中,规则要求选手以之字形滑行通过标注旗门,并以超快的速度滑下斜坡。选手在滑下来的同时需要穿越设置在滑行路线上的一系列的旗门,如果有选手错过了一个旗门,那么他就必须回去重新穿越这个错过的旗门,否则将失去比赛资格。

高山滑雪的每个项目比赛均采用单人出发,出发的顺序通过抽签决定,但有的项目需要滑两次,第二次出发的顺序由由第一次比赛的成绩确定。出发的间隔一般为60秒,只有回转项目采用不等时出发。比赛中,选手滑行速度可以超过130公里/小时。不同项目起点与终点的垂直高度差有所不同。

出发时,运动员必须身穿经正式铅封标志的运动服(即经裁判员检查并认可的服装),佩戴出发号码布,头戴护盔,脚穿滑雪板,手持滑雪杖,同时必须使用脱离式固定器。

高山滑雪起源于哪里?

高山滑雪起源于阿尔卑斯山地域,又称“阿尔卑斯滑雪”或“山地滑雪”。

特定的地理环境产生特定的求生方式,经常处于冰天雪地的北欧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有滑雪运动了。与其他起源于欧洲的冰上运动类似,它也是由原始狩猎演变而来并逐渐成为一种交通方式在北欧流行开来。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滑雪板现保存于“滑雪运动之都”挪威奥斯陆,那里陈列着一些1500年前的滑雪板。随着滑雪运动的更大普及,北欧人不满足于只平地上进行雪野角逐,他们的兴趣从平地越野速滑转向地形复杂的高山丛林间。

高山滑雪是在越野滑雪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850年挪威的泰勒马克郡出现改变方向和停止滑行的旋转动作。1868年挪威滑雪运动奠基人诺德海姆等人在奥斯陆滑雪大会上表演了侧滑和S形快速降下技术。1890年奥地利的茨达尔斯基发明适合阿尔卑斯山地区特点的短滑雪板及滑行技术,1905年他在维也纳南部的利林费尔德进行了高山滑雪史上第一次回转障碍降下表演。1907年英国创立阿尔卑斯滑雪俱乐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高山滑雪组织。1910年奥地利的比尔格里上校组织具有军事性质的高山滑雪学校,第一个采用深蹲姿势持双杖快速下降、制动转弯的滑法。1921年英国的伦恩在瑞士组织了高山滑雪史上的首次回转和速降比赛。1922年奥地利的施奈德创办高山滑雪学校。1931年起举办世界高山滑雪锦标赛。1936年起被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

英国人阿诺德·卢恩爵士和奥地利人海因斯·施奈德发明了现代高山滑雪比赛。1922年,卢恩在瑞士的慕伦组织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高山滑雪比赛。

高山滑雪项目立足奥运会是从1936年开始的,当时只有男女快速降下和回转障碍下两项。从1952年开始,高山滑雪才固定为三个比赛项目:大回转障碍降下、回转障碍降下和快速降下。其线路的长度、高度差,以及检查门数都是不固定的,以后逐渐发展到目前的十个竞赛项目。

高山滑雪速度分级

高山滑雪按平均速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旗门数与速度成反比。

高山滑雪是使用固定后脚跟装置的滑雪板,顺着白雪覆盖的斜坡向下滑行的运动,起源于阿尔卑斯山地域,又称为“阿尔卑斯滑雪”或“山地滑雪”,该项运动在1936年,德国举办的第四届冬奥会上被列为比赛项目。

高山滑雪是在越野滑雪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随着滑雪运动的更加普及,逐渐的从平地越野速滑转向地形复杂的高山丛林间。滑雪的注意事项是首先要仔细了解滑雪的高度、宽度、长度、坡席以及走向,避免不了解滑雪道的状况,发生意外。然后了解滑雪索道的开放时间,在无工作人员看护期间切勿使用。根据自身滑雪水平,选择适合的滑雪道,切勿贸然行事。如果滑行过程中发现前方情况不明,或者感觉滑雪器具有异常,应及时停下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哪里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利匹亚而得名,古代奥运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现代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

奥运会起源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还有一个传说是说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因为力大无穷,所以不到半天就打扫干净了牛棚,但是由于国王曾经答应过他,如果他做到了就送给他300头牛,现在国王想反悔,所以赫拉克勒斯就将国王赶走了,为了庆祝这一事情,就在奥林匹克举行了运动会。

奥运会的起源还和古希腊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古希腊在公园8世纪的时候,一直有着战争,打仗就需要士兵,士兵们为了锻炼体能,就一直进行体育训练,连续不断的战争让百姓感觉到劳累,他们渴望和平,后面就将这些体育竞技转变成和平友谊的奥运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全文共 1436 字

+ 加入清单

海洋的起源和演变

对海洋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海洋盆地是地球表面的永恒形态,也就是说,自储水形成以来,其位置和分布模式是固定的。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本世纪初以魏格纳为首的革命性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对近两亿年来海洋的起源和演化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大陆漂移理论最初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因为导致大陆漂移的机制,即力源问题,当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1931年,霍姆斯等人提出地幔对流理论来解释大陆漂移的力源。然而,这一观点在当时很少受到关注。19世纪后期,一个关于地球收缩的全球构造理论被建立,以解释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然而,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全球海洋中裂谷巨大拉伸证据的发现,收缩理论被普遍抛弃。与此同时,地球膨胀理论迅速流行起来。膨胀理论认为地球在开始时非常小,它的直径是今天地球的一半。由于地球的大规模扩张,原来的地壳分裂成现在的大陆,分裂的地方不断发展成为现代海洋盆地。此外,由地球的大规模扩张引起的所谓大陆漂移表明,大陆块基本上停留在原地,也就是说,大陆之间以及大陆与地幔之间没有明显的运动。由于膨胀理论不能解释大陆地壳上广泛发育的褶皱山脉的结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霍姆斯等人的地幔对流理论很快再次受到关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海底勘探数据的迅速积累,赫斯和迪茨首次将地幔对流方案发展成为海底扩张理论。赫斯在1962年发表了《海洋盆地史》一文,并提出了关于海洋起源的新观点,即海底扩张理论。赫斯认为,洋底的主要结构直接表现为地幔对流。海底扩张理论证明,大陆和海底是在流动的地幔上被动运动的,这不同于早期大陆漂移理论所提倡的海底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理论提出后不久,海底观测的其他一些结果,如海底地壳结构、地磁、震源和地热流分布等。,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者都转向了海底扩张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海洋的起源和演化可以用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的理论来解释,海洋盆地的固定理论似乎已经过时。地幔对流理论是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中海洋起源和演化的理论解释基础。

现代研究证实,海洋最初是在大陆内部形成的,并开始于大陆岩石圈的裂谷。大陆在裂谷处分裂,彼此分离,从而开始产生新的海洋盆地。魏格纳曾以南大西洋两岸的巧合为出发点来阐述大陆漂移理论。事实上,南美洲和非洲这两个大陆的结合不仅与大陆边缘的地形紧密匹配,而且还连接着岩石类型和地质结构。现在已经证明,在二叠纪(2.5亿年前),大西洋根本不存在。据估计,形成大西洋中部的大陆裂谷发生在晚三叠世(约1.6-1.9亿年前)。到侏罗纪末期(大约1.2亿年前),大西洋中部可能已经开放了1000公里。南大西洋的开放始于早白垩世(约1.1亿年前),而最初的裂谷发生在晚侏罗世(约1.3亿年前);北大西洋的开放是最近的,开始于第三纪初期(大约6000万-7000万年前)。与此同时,北大西洋裂谷向东北延伸到格陵兰岛和欧洲之间,挪威海开始开放。从6000万年到2000万年前,挪威海、八分海和北大西洋主体都在扩张,但速度和方向都有所改变。总而言之,今天广阔的海洋盆地并不总是这样,而是地球长期运动和进化的结果。海洋由窄海湾向宽盆地的发展是通过不断的大规模海底扩张来实现的。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都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

自从地球的原始地壳形成以来,它从未停止过大规模地质结构的运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地球海洋和陆地目前的形状是过去几十亿年大规模地壳运动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糖葫芦的来历 冰糖葫芦最早起源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糖葫芦来历与南宋时期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有关。绍熙年间,生病的黄贵妃面黄肌瘦、食欲不振,众多御医都束手无策。于是,宋光宗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之后为黄贵妃诊脉,便开出了“用冰糖与红果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这样的方子。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病愈。

糖葫芦的来历

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天津又称糖墩儿,在安徽凤阳叫作糖球。它是中国传统小吃,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而制成的一种风味小吃。冰糖葫芦冬天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十分美味。关于冰糖葫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绍熙年间,宋光宗赵惇十分宠爱黄贵妃,但是黄贵妃却生了病。

黄贵妃的病给御医瞧了,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黄贵妃整日面黄肌瘦、不思饮食,且日渐憔悴。着急不已的宋光宗只好张榜求医,征集民间的名医来给黄贵妃治病。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开出了这样的方子。黄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七夕情人节的起源

全文共 1343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七夕情人节起源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1夕情人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吃鸡

有一个关于牛郎和织女在七夕节期间相遇的传说,这也是七夕节的起源。如果公鸡不叫,牛郎和织女就不必分开。因此,有一个传统,就是在七夕节杀鸡吃饭,祈祷恋人结婚。

2、吃花瓜

瓜果只刻在瓜果上。有奇异的花鸟,或成对的情侣,还有吉祥的图案或奇异的浮雕。在七夕节吃这样的花瓜可能会被其他人的聪明才智所污染,从而使自己变得聪明。这也是七夕节吃花瓜的意义之一。

3、吃江米条

江米吧的主要配料是糯米、豆粉、麦芽、糖水等,这些都是精致、柔软、美味的食物,寓意着甜蜜的爱情。

制造方法:

在糯米中加入豆粉、面粉、麦芽和糖水。醒来后,把它切成小块,卷出来,切成条状,揉成圆形条状,然后在油锅里煎。当它变成金黄色时,从锅中取出,在上面撒些糖,让它冷却。

4、吃饺子

饺子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食物,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每当有重要的日子,他们都喜欢吃饺子。在呼吸节期间,他们会在饺子里放很多东西,比如铜钱、针、红枣、龙眼等食物。吃饺子时,他们将拥有铜钱的天赋、针头的灵巧、红枣的痴情和龙眼的家庭满足感。

2夕情人节的起源

关于七夕最早的记载来自于东晋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书中记录了汉朝过七夕的盛况:“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的宫女们经常在七月初七这一天,在宫里进行缝衣服大赛,看看谁缝的针线又快又好,谁就是冠军。而宫里风靡之后,民间也纷纷模仿和效仿。所以说古代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情爱并没有任何关联,仅仅是女红的技能大比拼,这种风俗也叫做“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蕙质兰心。

这么说,七夕跟牛郎织女扯不上任何关系,可为什么七夕又因为牛郎织女流传下来呢?这也是有渊源的。

这是因为民间流传织女最初是织布的,而且姿色出众、心灵手巧。而牛郎和织女又是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在鹊桥相会的,所以就七夕就与爱情有了相关性。这是七夕的起源以及民间对于爱情的美好期待与向往,所以就有了关于“七夕节”爱情传说的延伸。

3夕情人节诗词

勒缰难巧,抛梭易恨,作秀流云调度。

牛郎织女若相逢,会使出浑身解数。

银河缺水,凡尘多梦,休怨鹊儿迷路。

海枯石烂待何时,也怕是神仙迟暮。

腐衣藏巧,古坟埋恨,往事谁能揣度!

黄梅戏唱又重逢,似细诉情缘定数。

蜻蜓点水,瑶池入梦,应识登天无路。

星星眨眼夜深时,许悟道英雄衰暮。

添香凑巧,袖襟沾恨,一片虔诚态度。

人间天上不同逢,且整得中听算数。

刷屏灌水,举杯浇梦,高速方通云路。

老牛困卧夕阳时,尚期盼流萤夜暮。

牛闲地巧,林稀鹊恨,常缺持家用度。

进城觅活有遭逢,拼讨了工钱可数。

天池倾水,汛期遗梦,惊睹人间生路。

玉梭绝响织机时,得看下那人朝暮。

鸣蝉呈巧,老牛去恨,七夕年年易度。

鹊连天地记曾逢,奈浮幻云烟难数。

大河退水,长堤远梦,尘散秋风旧路。

天涯共赏醉归时,管他的钟晨鼓暮。

图南添巧,画符减恨,抡剑砍头风度。

爪洼国里也能逢,注定是冤家劫数。

圆荷静水,碧天惊梦,钻进胡同迷路。

诗情谁限上坛时,羡知了高枝噪暮。

新嘲使巧,雅怀绝恨,深度能推广度。

小园花草喜相逢,识酸腐心中有数。

货真掺水,价高疑梦,何日返回乡路。

鹊儿散去月明时,倩红袖添香对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起源

地球的起源与太阳系的起源密切相关,因此在讨论地球的起源之前,有必要了解太阳系的三个主要特征。总之,它们是:

1.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逆时针旋转。太阳本身以相同的方向旋转,这被称为太阳系天体的各向同性。

2.上述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的轨道平面非常接近同一平面,并且该平面与太阳自转的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6°,这称为行星轨道运动的共面性。

3.除了水星和冥王星,所有其他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都非常接近圆形轨道。这个特征被称为行星轨道运动的近圆性。

地球的起源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在古代,人们讨论过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的形成。在这一时期,关于宇宙起源的“创造论”逐渐形成。流传最广的是圣经中的创造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神创论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自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提出日心说以来,关于天体演化的讨论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开始了一场关于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真正的科学讨论。1644年,笛卡尔在其著作《哲学原理》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第一个理论。他认为,太阳、行星和卫星是在宇宙物质旋转运动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旋涡中形成的。一个世纪后,布冯(德国哲学家)于1745年在《普通与特殊自然史》中提出了第二种理论。他认为大量的物体,大概是彗星,与太阳相撞,将太阳的物质分裂成碎片并飞入太空,形成了地球和行星。事实上,因为彗星通常质量很小,所以不可能从太阳中挤出足够的物质来形成地球和行星。在布冯之后的200年里,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这些理论基本上倾向于笛卡尔的一元论,即太阳和行星是由同一原始气体云凝聚而成的。还有一种“二元论”观点认为行星物质与太阳分离。1755年,德国著名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提出了星云假说。1796年,著名的法国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在他的著作《宇宙系统理论》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个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由于拉普拉斯和康德的理论在基本论点上是一致的,后者称他们的理论为“康德-拉普拉斯理论”。整个19世纪,这一理论在天文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本世纪初,“二元论”再次流行,因为康德-拉普拉斯理论不能对越来越多的太阳系观测事实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1900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提出了一个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理论,称为“星子理论”;同年,莫尔顿发展了这一理论。他认为,一旦一颗恒星靠近太阳,就会在太阳的前后产生巨大的潮汐,从而抛出大量物质,并逐渐凝聚成许多固体物质或粒子,称为星子,它们进一步融合成行星和卫星。

现代研究表明,莫尔顿的理论并不令人信服,因为宇宙中的恒星相距遥远,碰撞的可能性极小。由于所有灾变论的共同特征,太阳系的起源被认为是某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涮羊肉起源于什么朝代?涮羊肉是谁发明的?

全文共 177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涮羊肉,可能有不少人都开始流口水了吧?这可是很多人热爱的美食,不光是冬季,哪怕是炎热的夏季,很多人也喜欢吃点涮羊肉,当然还是寒冷的冬天吃起来更有味道。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实涮羊肉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还流行了几百年,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又是谁发明了这样一种经久不衰的美食?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元代,兴起于清代,早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内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

据传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远征,在人困马乏的时候,吃水煮羊肉,感觉味道极其鲜美。战后,忽必烈又要厨师再做,厨师将羊肉切成均匀薄片,配上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忽必烈赐名“涮羊肉”。另一说法是成吉思汗南下时突然思念家乡的手把肉,因而叫军厨去煮,但敌人忽至,刚杀好羊而赶不及下锅的军厨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到滚水中涮,成吉思汗吃完后便急忙迎战。战胜回营后,成吉思汗叫军厨再做一次,将领们吃后人人赞不绝口,于是成吉思汗赐名“涮羊肉”。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清初,满族入关后兴起,早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内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据说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

冬天里涮羊肉是我们大众喜爱食物之一,那么中国什么时候就有涮羊肉了呢?从考古资料看,内蒙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的辽早期壁画中描述了一千一百年前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3个契丹人围火锅而坐。有的正用筷子在锅中涮羊肉,火锅前的方桌上有盛着羊肉的铁桶和盛着配料的盘子。这是目前所知描绘涮羊肉的最早资料。

比辽壁画时间稍晚一些的南宋人林洪在所着《山家清供》中也涉及到涮羊肉。他原本是对所吃涮兔肉极为赞美,不仅详细记载兔肉的涮法、调料的种类,还写诗加以形容,诗曰:“浪涌晴江雪,风翻照彩霞。”这是由于兔肉片在热汤中的色泽如晚霞一般,故有此诗句。林洪也因此将涮兔肉命名为“拨霞供”。还需注意的是,他在讲完涮兔肉后又说“猪、羊皆可”,这便成为涮羊肉的最早文字记载了。按照林洪的记载,当时是把肉切成薄片后,先用酒、酱、辣椒浸泡,使肉入味,然后才在沸水中烫熟,这同今天的涮法还有些不一样。

显然,目前关于涮羊肉的直接材料晚到辽宋时期,可是我们仍有理由认为,人们吃涮羊肉当和火锅的出现是同时的,只是最初没有什么调料可言。

在北京,提起“涮羊肉”,尽人皆知。因为这道佳肴吃法简便、味道鲜美,所以深受欢迎。又因老北京用铜锅烹饪羊肉为主固亦称“吃锅子”“涮大羊”。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佳肴。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清初。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举办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据说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一家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才使这道美食传至民间,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 ,为普通百姓享用。一直流传到今天,又让人们演变成多种版本的涮羊肉,成为人们餐桌上比较喜爱吃的美食之一。

《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烧麦的来历 烧麦起源于哪里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明末清初时,大召寺附近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则在店里打工。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来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向南传播就改为“烧麦”。

烧麦的来历

烧麦,又称烧卖、肖米、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在日本称作焼売,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喷香可口,兼有小笼包与锅贴之优点,民间常作为宴席佳肴。

烧麦是非常引人喜爱的特色小吃,据说起源于包子。它与包子的主要区别除了使用未发酵面制皮外,还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最早称稍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

到了明清时代,“稍麦”一词虽仍沿用,但“烧卖”、“烧麦”的名称也出现了,并且以“烧卖”出现得更为频繁些。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金瓶梅词话》中也有“桃花烧卖”的记述。清朝乾隆年间的竹枝词有“烧麦馄饨列满盘”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