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氟气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用20篇

据说,地震逃生只有12秒的时间哦。那么,你知道发生地震时住高楼该怎么办吗?下面是问学吧小编带来高楼地震逃生措施,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浏览

5811

文章

108

篇1:盐酸和铁的化学方程式 铁与盐酸反应方程式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盐酸和铁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反应现象为铁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成浅绿色。

铁属于比较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排在氢的前面,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一种比较好的还原剂。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却可以剧烈燃烧。

铁易溶于稀的无机酸中,生成二价铁盐,并放出氢气。常温下,铁遇到浓硫酸或浓硝酸时,表面会生成一层氧化物保护膜,使铁“钝化”,因此可以用铁制品盛装冷的浓硫酸或冷的浓硝酸。在加热的时候,铁可以与浓硫酸或浓硝酸反应。

铁和盐酸、硫酸、硫、硫酸铜溶液等反应时失去两个电子,称为+2价,与硝酸反应时要看物质的量之比和硝酸的浓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稀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OH)2+2HCl=CuCl2+2H2O,现象:蓝色沉淀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氢氧化铜

氢氧化铜,分子式Cu(OH)2,干粉末呈现蓝色或晶体,微毒,用作分析试剂,经常在医药和农药方面用到。氢氧化铜是一种蓝色絮状沉淀,难溶于水,受热分解,微显两性,溶于酸、氨水和氰化钠,易溶于碱性甘油溶液中,受热至60-80℃变暗,温度再高分解为黑色氧化铜和水。

氢氧化铜用于媒染剂、催化剂、杀菌剂和颜料,并用于染纸张等、用作分析试剂、媒染剂;制铜盐的原料、媒染剂、人造丝、颜料、制着色纸、用作杀菌剂、船底防污漆的组分。

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稀盐酸使紫色石蕊变红,因为稀盐酸显酸性,酸可使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2、和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和大理石反应生成CO2。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铁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稀硝酸与铁反应的方程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当稀硝酸不足时,铁和稀硝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Fe+8HNO3=3Fe(NO3)2+2 NO↑+4H2O,当稀硝酸足量时,反应方程式为:Fe+4HNO3=Fe(NO3)3 + NO↑+2H2O。

铁简介

铁是一种金属元素,原子序数26,化学式为Fe。纯铁是白色或者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铁能溶于强酸和中强酸,不溶于水。纯净的生铁是银白色的,铁元素被称之为“黑色金属”是因为铁表面常常覆盖着一层主要成分为黑色四氧化三铁的保护膜。

什么是硝酸

稀硝酸一般指硝酸,硝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腐蚀性的强酸,属于一元无机强酸,是六大无机强酸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在有机化学中,浓硝酸与浓硫酸的混合液是重要的硝化试剂,其水溶液俗称硝镪水或氨氮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Zn+CuSO4=ZnSO4+Cu,锌和硫酸铜反应产生的现象为蓝色硫酸铜溶液颜色逐渐变淡,直至颜色变为无色。且在反应过程中,有红色固体析出。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锌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Zn,原子序数是30。锌是一种浅灰色的过渡金属,也是第四"常见"的金属。在现代工业中,锌是电池制造上有不可替代的,为一相当重要的金属。此外,锌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硫酸铜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受热失去结晶水后分解,在常温常压下很稳定,不潮解,在干燥空气中会逐渐风化。硫酸铜是制备其他含铜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同石灰乳混合可得波尔多液,用作杀菌剂。也用于电解精炼铜时的电解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盐酸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离子方程式为:OH-+H+=H2O。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典型的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

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H,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块状形态,加入盐酸之后可以检验是否变质。NaOH是化学实验中的必备品,也是常见的化工品之一。NaOH在水处理中可作为碱性清洗剂,与酸类起中和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盐酸是氯化氢(HCl)的水溶液,属于一元无机强酸,工业用途广泛。盐酸的性状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有强烈的刺鼻气味,具有较高的腐蚀性。浓盐酸(质量分数约为37%)具有极强的挥发性,因此盛有浓盐酸的容器打开后氯化氢气体会挥发,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产生盐酸小液滴,使瓶口上方出现酸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两者不反应,无化学方程式。但碳酸氢钠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NaHCO3和NaOH反应方程式: NaHC03+NaOH=Na2C03+H20。碳酸钠(Na2CO3),分子量105.99。化学品的纯度多在99.5%以上(质量分数),又叫纯碱,但分类属于盐,不属于碱。

纯碱:在人工合成纯碱之前,古代就发现某些海藻晾晒后,烧成的灰烬中含有碱类,用热水浸取、滤清后可得褐色碱液用于洗涤。大量的天然碱来自矿物,以地下埋藏或碱水湖为主。以沉积层存在的天然碱矿品位最高,分布甚广。

最早发明人工合成纯碱方法是18世纪末,法国路布兰用芒硝加石灰石和煤在高温下还原并进行碳酸化,得到以含Na2C03为主的粗制品黑灰,经过浸取、蒸发、精制、再结晶、烘干,获得纯度约为97%的重质纯碱。1861年, 比利时E.索尔维独自发明了纯碱并获得过专利。由于技术秘密保护一直未能大范围应用,20世纪20年代才从美国突破,尤其是中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德榜于1932年出版了《纯碱制造》一书,将保密70年,索尔维法公布于世。侯德榜还与19 .39-1942创建了侯氏制碱法,并在四川建立了中试车间。1952年在大连化工厂设立了联合制碱车间。日本旭硝子公司推出的NA法,实质上是联碱和氨碱的折中法。可随意调节纯碱与氯化铵的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稀硫酸与氧化铁反应化学方程式 稀硫酸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硫酸氧化铁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Fe2O3+3H2SO4==Fe2(SO4)3+3H2O。现象是红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稀硫酸是指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或等于70%的硫酸的水溶液,由于稀硫酸中的硫酸分子已经被完全电离,所以稀硫酸不具有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俗称炭化,也就是强腐蚀性)等特殊化学性质。稀硫酸的化学式是:H2SO4。熔点和沸点都随浓度而变化。

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溶于盐酸,是一种红棕色粉末。别名为三氧化二铁、烧褐铁矿、烧赭土、铁丹、铁红、红粉、威尼斯红(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等。它的红棕色粉末为一种低级颜料,工业上称氧化铁红,一般用于油漆、油墨、橡胶等工业中,也可以做催化剂,玻璃、宝石、金属的抛光剂,可用作炼铁原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二氧化碳和碳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CO₂=2CO(高温),该反应是歧化反应,在反应中碳充当还原剂,还原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是大气组成的一部分(约占大气总体积的0.03%),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二氧化碳产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机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以释放出二氧化碳。

2、石油、石腊、煤炭、天然气的燃烧过程中,也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3、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的过程中,也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4、粪便、腐植酸在发酵,熟化的过程中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

5、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都要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用途有:

高纯二氧化碳主要是用于电子工业,医学研究、临床诊断、检测仪器的校正气以及配制其它特种混台气,在聚乙烯聚合反应中则用作调节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硝酸铵熟石灰反应化学方程式2NH4NO3+Ca(OH)2=Ca(NO3)2+2NH3↑+2H2O。

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生成硝酸钙、氨气和水。一般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是氨气,试纸变蓝则证明有氨气。反应的现象是有刺鼻气味的气体产生。氢氧化钙俗称为熟石灰和消石灰,它是一种白色的粉末。常见的澄清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加上水之后的上层液体。与熟石灰相对应的是生石灰,生石灰就是氧化钙,属于碱性氧化物。

我们应该记住一些化学式的俗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硫酸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硫酸铝(化学式Al2(SO4)3,式量342.15),白色斜方晶系结晶粉末,密度1.69g/㎝³(25℃)。在造纸工业中作为松香胶、蜡乳液等胶料的沉淀剂,水处理中作絮凝剂,还可作泡沫灭火器的内留剂,制造明矾、铝白的原料,石油脱色、脱臭剂、某些药物的原料等。还可制造人造宝石及高级铵明矾。

氢氧化钠,也称苛性钠、烧碱、固碱、火碱、苛性苏打。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腐蚀性极强,可作酸中和剂、配合掩蔽剂、沉淀剂、沉淀掩蔽剂、显色剂、皂化剂、去皮剂、洗涤剂等,用途非常广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现象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反应现象为红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什么是稀盐酸

稀盐酸指的是质量分数低于20%的盐酸,溶质的化学式为HCl。稀盐酸是一种无色澄清液体,呈强酸性。主要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和氢气,除水垢,药用方面主要可以治疗胃酸缺乏症。

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稀盐酸使紫色石蕊变红,因为稀盐酸显酸性,酸可使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2、和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和大理石反应生成CO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氢氧化钠和氯化钾反应方程式 氯化钾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氢氧化钠氯化钾不发生反应。因为氢氧化钠是碱,而氯化钾是盐,盐和碱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又要符合三个条件中一个条件:1、有气体生成,2、有水生成,3、有沉淀生成。二者并不满足其中任意一个条件,所以氢氧化钠和氯化钾不反应。

什么叫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它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最常见的为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1、有气体生成,2、有水生成,3、有沉淀生成。

通过实践表明:反应中因温差或浓度的原因能析出一种物质或复盐,复分解反应也能发生。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酚与氢氧化钠反应 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苯酚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6H5-OH+NaOH = C6H5-ONa + H2O,反应现象为苯酚晶体中加入水后,溶液浑浊。逐滴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变澄清。

苯酚简介

苯酚是一种无色的针状晶体,具有特殊臭味,有毒,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的重要原料。苯酚在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苯酚具有腐蚀性,接触之后会使局部蛋白质变性,其溶液沾到皮肤上可用酒精洗涤。

氢氧化钠简介

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极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块状形态。NaOH为白色半透明结晶状固体,是化学实验室中一种必备的化学品,亦为常见的化工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氢氧化钠与so2反应方程式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化学方程式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氢氧化钠与SO2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离子方程式:SO2+2OH-=SO3(2-)+H2O。氢氧化钠和SO2反应会生成Na2SO3和水,无明显现象。

氢氧化钠与so2反应方程式

二氧化硫的化学式为SO2,它是无色气体,有较大的刺激性气味,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极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块状形态。NaOH为白色半透明结晶状固体,是化学实验室中一种必备的化学品,亦为常见的化工品之一。

氢氧化钠与so2反应生成亚硫酸钠,这是因为二氧化硫通入溶液中,首先是和水进行反应,生成的是亚硫酸,第二步就是氢氧化钠和亚硫酸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与so2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氧化铁和氯化氢的反应实验现象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氧化铁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2Fe+3CO2。氧化铁和一氧化碳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红色物质会逐渐变为黑色,澄清石灰水便浑浊。

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

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反应后,红色物质逐渐变为黑色(Fe粉的颜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2Fe+3CO2。

由于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是红色的,还原出的铁粉是黑色的。所以,从开始加热到实验结束,Fe₂O₃粉末的颜色是由红色变为黑色。

由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铁说明了一氧化碳由还原性,由于尾气中有一氧化碳不能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进行了点燃,说明了一氧化碳有可燃性、毒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与硫酸反应会有什么现象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镁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简单来说,就是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镁和氢气。从上面反应可以看出,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是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所以这是置换反应。

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条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现象为产生大量气体,试管外壁很热。镁还能与浓硫酸反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g + 2H₂SO₄(浓) = MgSO₄ + SO₂(g) + 2H₂O(条件加热)。硫酸在浓度高时具有强氧化性,这是它与稀硫酸最大的区别之一。同时它还具有脱水性,难挥发性,酸性,吸水性等。

浓硫酸还具有强腐蚀性,镁在冷的浓硫酸中不会发生钝化,在冷的浓硫酸中能发生钝化的金属有铁和铝。而镁常用做还原剂,去置换钛、锆、铀、铍等金属。主要用于制造轻金属合金、球墨铸铁、科学仪器和格氏试剂等,也能用于制烟火、闪光粉、镁盐、吸气器、照明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不同。其中过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NaOH=2NaHCO3。少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2H2O。

二氧化碳是什么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碳氧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O2,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温煅烧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没有毒性,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则会使动物中毒。二氧化碳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二氧化碳不可燃,通常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而无还原性,但氧化性不强。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氢氧化钠加硫酸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加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氢氧化钠硫酸化学方程式:NaOH+H2SO4=NA2SO4+H2O。碱与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酸与碱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规律,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硫酸简介

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是一种最活泼的二元无机强酸,能和绝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高浓度的硫酸有强烈吸水性,可用作脱水剂,碳化木材、纸张、棉麻织物及生物皮肉等含碳水化合物的物质,还可用于制造肥料、药物、炸药、颜料、洗涤剂、蓄电池等,也广泛应用于净化石油、金属冶炼以及染料等工业中。常用作化学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可用作脱水剂和磺化剂。

氢氧化钠简介

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极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块状形态。NaOH为白色半透明结晶状固体,是化学实验室中一种必备的化学品,亦为常见的化工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盐酸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盐酸和氯化钠可以反应吗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盐酸氯化钠不会反应,因为二者混合在一起之后,产生的还是原来的物质,二者反应之后并不会产生生弱电解质、难溶物以及挥发性物质,所以盐酸和氯化钠没有化学方程式,因为二者不会发生反应。

化学反应的基本条件

两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接触,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在有温度条件下高温下的反应,潮湿环境中的反应,在某些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常温下的反应,最主要的是两种物质相互接触。

什么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指的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分子的过程。化学反应共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在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物等,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反应是否生成新的分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氨气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方程式为:NH3+HCl==NH4Cl

这个反应不需要条件,会看到明显的白烟。

知识拓展:

氨气

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NH3,分子量为17.031,无色、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密度0.7710g/L。相对密度0.5971(空气=1.00)。易被液化成无色的液体。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有还原作用。有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可由氮和氢直接合成而制得,能灼伤皮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人吸入过多,能引起肺肿胀,以至死亡。

氯化铵

简称氯铵,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NH4Cl,是指盐酸的铵盐,多为制碱工业的副产品。含氮24%〜26%,呈白色或略带黄色的方形或八面体小结晶,有粉状和粒状两种剂型,粒状氯化铵不易吸湿,易储存,而粉状氯化铵较多用作生产复肥的基础肥料。

属生理酸性肥料,因含氯较多而不宜在酸性土和盐碱土上施用,不宜用作种肥、秧田肥或叶面肥,也不宜在氯敏感作物(如烟草、马铃薯、柑橘、茶树等)上施用。

氯化铵用于稻田肥效较高而且稳定,因为氯既可抑制稻田硝化作用,又有利于水稻茎秆纤维形成,增加韧性,减少水稻倒伏和病虫侵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