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三国演义》的内容简介(合集20篇)

浏览

6589

文章

135

篇1: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区别,说起这两者的差别,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第一点,两部著作的真实度有差别。

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改编的小说,有很多地方是虚构的,文学色彩比较重,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人物作铺垫的;三国志是陈寿的一部纪传体国别史,以历史为基础比较接近历史,他不用考虑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也不用急于塑造人物性格,他只需要将历史发生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

第二点,文章结构不同,三国志没有文学的固定结构,他就是记录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演义则考虑的更多,他需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写的有声有色,耐人寻味,吸引读者,所以罗贯中将这部小说写出来是有很大难度的。其实,两部书籍还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人物性格,小说为了形成鲜明的人物特点,可能会有与历史出入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国演义中五虎上将之赵云的武器叫什么?

全文共 367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的风流人物赵云算的上是数一数二的大哥大了,现在人们对于赵云的研究也是有不少,有很多的人关心赵云到底是怎么死的,赵宇你的死因也是人们常常深究的一个问题,那么,其实,在历史上还是有很多非常牛的任务,比如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赵云和马超谁更厉害呢?赵云和吕布谁更厉害呢?关于这些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自小就听人讲:“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二赵指的就是赵云,在《云别传》中有以下记载:“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赵云是一个绝对忠诚可靠、稳重能干的大将,非但如此还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

赵云是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刘备的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羽、张飞;而说到枪法,有人评价他的枪法是仅次于吕布的。当然,这都是演义里的说法。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马超(176年——223年1月),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汉末卫尉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及蜀汉开国名将,汉末群雄之一。马超最开始追随的是袁绍,曹操与袁绍的交战中见马超不是平庸之辈,曾召马超进京,但马超不接受。其后,马超起兵反曹,他留在邺城的家人却因他的起兵,为曹操所杀。此后,逃奔张鲁最后来到刘备麾下。马超与赵云两人都是三国时期的猛将,而且赵云还是马超的妹夫,两人终其一生未曾交手,所以很难判断谁更胜一筹。但我们可以稍作分析,试着比较下二人的武艺。

据史书记载,马超统率的西凉军与中原的军队作战方式迥异,他主要采用的是古罗马的作战方式,持巨盾,投标枪。所以西凉军的作战能力远远强于中原军队,马超的西凉铁骑杀得曹操都割须弃袍,这是令曹操比较头疼的,曹操是拿马超没有办法。而马超的战术又能威摄四川刘彰,是刘彰投降的主要原因。

而赵云统军的能力虽然在演义里极少提及,因为他带兵作战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这跟他的职务有关,他是禁军统领,这一职务非亲信心腹智勇足备之人不能胜任,由此可知,他的职务是十分重要的。赵云之所以没有留下斩将夺关的辉煌战绩,是因为中军与外军的分工和职责是不同的。中军重防守,鲜有主动出击,因此他也很难有像关羽、张飞一样,在战场与敌人正面交锋。不过却不能否定赵云的作战能力,这就使赵云少了很多立功的机会,当然这和赵云不长于谋略也是有关的。

据《三国志》记载,马超与曹操交战时,作战前马超与曹操在阵前对话,马超欲仗着其个人武勇在阵前擒下曹操,忽见曹操身边一员虎将怒目而视,马超便问曹操这人是谁,曹操说是许诸,马超慑于许诸威名,遂不敢动手。而赵云单骑救主,其个人武勇震慑魏军,应该说赵云论个人武勇应该在马超之上。二人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较量的话,应该是不相上下的。而在小说里,要论及武力则更倾向于马超。马超是带兵打仗的不下当年吕布之勇,赵云长期做防御之事,因此带兵能力稍弱些。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金吕布银马超。赵云有英布之勇,吕布是何人也?“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放哪里都是一个人才,他的武艺高超,若将二人试比较,谁又能拔得头筹?

吕布,字奉先,汉族,东汉末年名将。五原郡九原县人,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曾为袁绍效力,后占据徐州,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吕布是三国时期的一大英雄人物,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史载:“吕布号飞将,善骑射,臂力过人”;这些评价远不如对关羽、张飞的“皆万人敌、且有国士之风”;说明历史里的吕布确实勇武却不是将帅之才。若单单从个人的武艺上来讲,吕布的骑射能力很强,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匹马纵横天下无敌,然而双拳难敌四手,在演义里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吕布勇武之处,吕布在演义里的确第一。

而赵云跟吕布相比,吕布虽勇,但其能武不能文,为人漂浮不定,如丧家之犬,令人不齿。赵子龙武虽不及于吕布,但他能征善战,文武双全。多次以少胜多,为人正直,不近女色。而且,吕布再怎么厉害,他却不会统兵,即使是天将也难敌百万雄师。因此,可以说吕布的个人武力比赵云强,但是统军作战的能力却不如赵云。

刘备曾说:“子龙不弃我走”。赵云其人,严重齐整,恪尽职守,公正无私,直言敢谏。作为军人臣子,绝非关张一般的天纵之

小编看到最近有不少的人对赵云非常的感兴趣,有不少的人也是议论纷纷,有的人讨论赵云的身世,有的人讨论赵云的孩子妻子。当然了,讨论最多的还是赵云的本事,为什么在古代赵云这么牛呢?既然这么牛但是最后为什么也得不到重用呢?五虎上将赵云的武器叫什么呢?其实,小编也是在网上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吧!

赵云有七种武器:七种武器之1——长生剑 赵云的长生剑:老当益壮事迹:于是孔明分拨已毕,又檄李严等守川口,以拒东吴。选定建兴兴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帅。忽帐下—老将历声而进日;“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众视之,乃常山赵子龙也。孔明曰:“吾自平蛮回都,马孟起因病身故,子甚惜之,以为折其右臂也。今将军年纪已高,但恐稍有参差,动摇一世之英名,减却西蜀之锐气也。”子龙历声曰:“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迟,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孔明再三苦劝不从。

于龙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韩德见四子皆丧于子龙之手,肝胆皆裂,先走入阵去了。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子龙马到处,大喝一声,阵开两下,纷纷乱走,阵阵倒退,却被子龙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入之境。后入有诗赞曰: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 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时。 点评:赵云真是虎老雄心在啊! 七种武器之2——孔雀翎 赵云的孔雀翎:敏捷的反应事迹:陈应上马, 棹飞叉而出。赵云挺枪出马,责骂陈应曰:“吾主刘玄德,乃荆王之弟,今辅公子刘琦同领荆州,特来抚民。汝敢迎敌,即反国之贼也!”陈应回骂曰:“我等只服曹丞相,岂知有刘备乎!”赵云大怒,挺枪骤马,直取陈应。应拈飞叉,纵马来迎,两马相交,战到四五合,陈应料敌不过,拨马便走。

赵云追赶。陈应回顾赵云马来相近,用飞叉掷来,云一手绰住。回掷陈应。应急躲过,云马到,探手活挟陈应而回,掷于马下,余军皆走。赵范羞惭满面,答曰:“我好意相待,何无礼也!”遂乃目视左右,有捉子龙之意。子龙已觉,一拳打倒赵范,忿怒上马,出城去了。点评:接叉还叉确为经典之作,显示子龙的反应神速,对暗器也有见数 另外,他告诉所有人:害云之心不可有.防龙之心有若无 七种武器之3——碧玉刀赵云的碧玉刀:碧血的忠心事迹:子龙喘息未定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跪在地下,泣曰:“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遂推土墙而掩之。所抱公子,身突重围,凡遇敌军,与他战十数番,夺得青釭剑,砍死无数名将军兵。皆托主公之洪福,幸而得脱。适来公子尚在怀中,此一日袍内无动静,多是不能保也。”遂解视之。阿斗方才睡着未醒。

子龙双手递与玄德:“幸得公子无事!”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指阿斗而言曰:“为汝这孺子,几乎损吾一员大将!”子龙泣拜谢之曰:“云虽肝胆涂地,不能报也!”史官有诗曰:曹操军中飞虎出,赵云怀抱小龙眠。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男掷马前。 点评:故把亲男掷马前 确为刘备笼络人心的表现,但子龙对皇叔的忠诚是被千古传扬的七种武器之4——多情环 赵云的多情环:对百姓和战友的关怀 事迹:孔明自觉羞愧,急扶起子龙,执手而言曰:“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邓芝告曰:“子龙独自断后,某引兵任意先行。子龙斩将立功,惊迫敌人,因此军资什物不曾遗弃,岂有失军也?”孔明称贺曰:“真将军也!”遂归本寨,取库内金五十斤以赠子龙,又取绢一万匹以赏诸军。子龙辞曰:“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蒙反受其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谬也。”乃倍加钦敬。

点评:大丈夫心向战友! 七种武器之5——离别钩 离别钩:视死如归 事迹:(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云曰:“随骑有马,借一匹来。”又着二将扶简雍先去报主人:“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来!如不见,宁死在沙场上矣!”点评:拥有这一点的将领有很多,但把战死看作幸事的确不多 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英雄何惧与世离别! 七种武器之6——霸王枪 赵云的霸王枪:一身是胆事迹:却说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大将军横在征尘中,杀气到处,乱砍军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操急问左右是谁。曹洪听得,飞身上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愿留名姓!”赵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点评:子龙一身都是胆,又武艺高强,真霸王枪! 七种武器之7——拳头 赵云的拳头:傲气事迹:子龙喝令:“休闭寨门!汝岂不知吾昔日当阳长阪,单枪匹马,杀曹兵八十三万,如觑草芥!吾今有军有将,何以惧哉!”遂拨弓弩手于寨外壕中埋伏,将营内旗枪尽皆倒偃,金鼓不鸣。子龙匹马单枪,立于营门之外。点评:傲气是勇将的勇气来源,大丈夫为何不能傲呢!

才,但是可以说是标杆。即使他在三国淹没于众多英雄之中,但青史留名也是理所应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迅雷游戏中三国演义在哪里选择所属势力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迅雷游戏三国演义在玩家创建角色的时候,有三个势力可供选择:魏国、蜀国、吴国,每个势力会有不同的专属武将。

迅雷游戏是迅雷针对广大游戏用户推出的综合网络游戏平台。提供大型网络游戏、网页游戏、以及游戏辅助工具迅雷游戏盒子、游戏论坛交流服务。

迅雷游戏大厅的精选游戏下载功能可搜索到超过1000款游戏资源,查询、下载、安装更新升级为一体,能够协助游戏用户快速找到网上的游戏,一键式操作完成游戏查询、下载、安装过程,让玩家跳过复杂的配置直接享受游戏的乐趣。

迅雷游戏大厅包含了斗地主、连连看、桌球、中国象棋、五子棋、四国军棋、拖拉机、德州扑克等10余款棋牌休闲游戏,而且无需注册帐号登陆进入游戏,让你随时与3亿雷友一起互动PK。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疯狂斗地主!牌更好,炸弹更多,真正让你体验到极限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迅雷游戏中三国演义如何提升武将资质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迅雷游戏三国演义武将资质可以通过“射箭夺标”来提升,“射箭夺标”需要消耗“雕翎箭”,“雕翎箭”可以通过“平寇”和“锦囊妙计”获得。

迅雷游戏是迅雷针对广大游戏用户推出的综合网络游戏平台。提供大型网络游戏、网页游戏、以及游戏辅助工具迅雷游戏盒子、游戏论坛交流服务。

迅雷游戏大厅的精选游戏下载功能可搜索到超过1000款游戏资源,查询、下载、安装更新升级为一体,能够协助游戏用户快速找到网上的游戏,一键式操作完成游戏查询、下载、安装过程,让玩家跳过复杂的配置直接享受游戏的乐趣。

迅雷游戏大厅包含了斗地主、连连看、桌球、中国象棋、五子棋、四国军棋、拖拉机、德州扑克等10余款棋牌休闲游戏,而且无需注册帐号登陆进入游戏,让你随时与3亿雷友一起互动PK。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疯狂斗地主!牌更好,炸弹更多,真正让你体验到极限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讲述了什么故事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近百年历史,主要描述战争,讲述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斗争,最后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回归历史演义的长篇小说。全称《三国演义》(又称《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情况,主要描述战争,讲述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斗争,最后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的故事。它反映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斗争和矛盾的转变,总结了这个时代的历史变化,塑造了一群强大的三国英雄。

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壮丽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36计融入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曹操有什么区别?罗贯中为什么把曹操刻画成一位奸臣?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当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大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父报仇屠徐州、自封魏王、毒死太后、抢占别人老婆。可以说曹操的所作所为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绝对的反派人物,除非他是皇帝,不过曹操一生也并没有称帝,就是当了一个魏王,虽然他的待遇跟皇帝已经没了区别。那曹操的一生真的就像演义当中的描述那么坏么?如果你看了三国志的话,可能就会觉得稍微缓和一些,曹操是做了很多坏事但也做过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且把当时的很多庸俗风气都改正了过来。曹操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义之士”,但曹操一生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三国当中最大的。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只是在演义中加入了很多作者主观的东西,所以蜀汉出来的人物基本上都是身披光环,而曹魏被当做了最大的反派。不过还好最后的结局遵循了历史,不然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会被三国演义给误导。如果你只是顺着历史去读,过程是非常枯燥的,三国演义就像把每个人给写活了一样,读者看起来也会更加感兴趣,能被读者认可的书籍才是好书,这样三国演义才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东汉末年,汉室已经逐渐丧失统治力,天下诸侯割据一方最后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中分成了正义的一方和邪恶的一方。其实三国并没有什么正义、邪恶之分,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点大家还是要明白的。

曹操在演义当中,成为一位欺世盗名之徒,汉献帝还在位就自封魏王,而且出行礼仪都跟皇帝同一规格,这也让很多汉臣敢怒不敢言。不过曹操一生都没有称帝,为什么罗贯中对曹操的怨念会这么深呢?其实看看罗贯中的一生,基本上也是不怎么得志的,罗贯中出生于元朝末期,经历了一段天下大乱的时期,当时罗贯中的理想也是想达济天下,但是自己却加入到了朱元璋死对头的正营当中。所以等朱元璋称帝以后,罗贯中便放弃了自己当官的理想,所以也能看出罗贯中就是一位忠义之士,和蜀国的人物非常相似。

曹操在三国绝对是一位天下无双、文武双全的治世能臣。但罗贯中却把曹操写成了一位诡计多变、利欲熏心、残忍多疑的篡国逆臣。这样子曹操在人们的心里也就成了一位大反派,不管他做了哪些好事也都洗不掉了。而跟刘备、诸葛亮等忠君报国的人相比,曹操马上便落了下风。曹操让人又爱又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罗贯中把曹操给黑化的厉害。

历史中真正的曹操爱惜人才、唯才是举,采用了当时最开明的政策和手段招纳人才。而且曹操好想办法缓解了阶级之间的矛盾,让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而且从曹操写的诗中就能看出曹操是一位心胸非常广阔的政治家,已经做到如此地位但心中还是有无奈与不甘。当然一百个人看曹操,可能会对曹操有一百个不同的认知,那在你的理解中曹操是为怎样的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三国演义》里罗贯中黑了曹操多少次?很多事情都不是曹操所为

全文共 1806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尊刘贬曹”的社会主流和《三国演义》里面,绝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背锅侠。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背了很多锅,明明不是自己做的,但是现在有人一提起来,直接就扣在了曹操的头上,明明曹操也不是那样的人,没有那些性格,却总是被黑得谁都不认识。不知道,如果真实的曹操知道了这些,会不会掀起棺材板来?那就一起来看看,曹操有哪些事情都是被黑的?

之所以总是这样黑曹操,一方面是社会思想,一方面是小说需要。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尊刘贬曹的思想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南宋的统治阶级,大家都知道,总是会和“软弱无能”这样的词语放在一起,之所以称为“南宋”,就是因为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都被丢失了,只剩下南边,首都都被迫迁走。他们的情况,就与三国蜀汉有些许类似,为了让民众安于现状,便将刘备尊为先主,曹操骂为国贼,想要借此来消除民众希望恢复河山的愿望。

另一方面,小说的需要。小说看重的是什么,自然是故事情节,要有冲突,有对抗才有戏,平平淡淡的哪还会有人喜欢看?三国时期,最能有冲突的,就是魏国和蜀国了,所以这两个就成了重点描写对象,也成了后世人们讨论的最多的点,相对而言,东吴就显得没什么存在感了,虽然它在历史上也一直很活跃,但是到了后世人的眼中,经常就会被忽略。

既然这样,罗贯中不黑一把曹操,又怎么能让读者体会到一种非常明显的“正”与“邪”的冲突呢?那么,在《三国演义》里面,曹操被黑了多少次?这里选取几个比较有名的片段。

杀吕伯奢。原著中,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为了款待曹操,磨刀准备杀猪,但是曹操却以为他们是要杀死自己,干脆直接把他们全都杀掉,结果在杀了他们之后才发现是自己误会了,但是留下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后,逃掉了。

但是这一段在《三国志》里面并没有记载,《魏书》中说,是曹操路过吕伯奢的家,吕伯奢不在,但是他的家人贪图曹操的财物和马匹,为了自保,曹操不得不将他们都杀掉。

杨修之死。也不单单是杨修的死,对于杨修这个人,恐怕曹操也不至于“嫉妒”。《三国演义》用一些事例,本想说明曹操对于杨修是怀着一种嫉妒贤才之心,但是却有点走偏了。从杨修的作为来看,他顶多也就是有些小聪明,反应很快,一下子能看得清楚重点,但是不知道收敛锋芒,而曹操,能够广揽天下贤才,又怎么会对杨修这一点小聪明有“嫉妒”之心?顶多也就是一些不爽。这些不爽,在“鸡肋事件”终于爆发了。

杨修看得出来曹操心生退意,但是他最不该做的就是在这个时候把这个消息放出去,这是在军中,有一点动静都会搅得军心不稳,万一出现转折,原本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有了机会,这种“收拾东西走人”的想法,岂不就会被扔在一边?但是杨修偏偏说破了,曹操尚且说的极其隐晦,杨修就这样撞到枪口上来,当然就只有开枪了。

只不过,这也只是民间版本,不过就算这样看来,曹操杀他也没什么不对,也不是故意找茬,而是杨修自己太作死了。而历史上,杨修的死因已经无从探究,只知道比较复杂,主要还是政治原因。一个是他参与了夺嫡,一个是杨修和父亲杨彪的政治理念,与曹操的政治理念不合甚至有冲突,算是政敌,曹操自然也不能放过他。

挟天子。因为一个“挟”字,很多人可能都会认为,汉献帝刘协在曹操的手里,就没有什么做皇帝的尊严。事实上,那个时候的人,尤其是皇帝,能够保住性命已经是幸运至极了,而这还得感谢曹操。刘协从登基那天开始,就注定了是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只是一个象征,真正的大权,都不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说,如果有谁能够掌握住他,就能够拥有号令天下的资本,曹操看的明白,但是袁绍看不明白。

汉献帝东迁,因为宫中时常缺乏用度,曹操抓准机会,经常给刘协进献食物和器物。而且汉献帝和大臣们,如果没有曹操前来搭救,哪里还能活下来,他们抵达洛阳的时候,这里已经是残破不堪,百官没有吃的,只能自己采集野草籽,实在没有吃的时候,甚至有饿死的。曹操虽然是抓住了机会,但不得不说,汉献帝的命,也都是曹操救下来的。

不仅如此,曹操对于汉献帝的态度也正是一个臣子对皇帝的态度,除了把他握在手里。虽然曹操别有目的,但是,毕竟贵为天子,生活保障和尊重也都不缺,汉献帝也赐给了曹操他想要的东西,官职,地位,和权势。

汉献帝如果放在外面,那可就是香饽饽,谁不想得到他用来完成自己的大业,但是有谁能保证,他能够过得比在曹操手里更好?最终的汉献帝,让出了皇帝的位子给了曹丕,他也没有直接被杀,相反倒是安然度过余生,也算是乱世中难得的结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招降张任?

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在《三国演义》中其实有一位比较有意思的人物的大家估计不太熟悉,那就是张任,张任其实和庞统的死也说得上是有牵连的,开始庞统就在落凤坡被砍,最后由张飞赵云才把张任等部下活捉的,话说在三国招降武将是一件非常的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一次张任却没有被招降啊,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诸葛亮不招降还是刘备不招降,又或者说是张任不愿意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

其实张任也不是不能招降,实际上刘备在招降策略上出了极大的问题。哪出了问题?咱们先拿几个成功的案例看一看:

其一曹操招降张辽:曹操先是拔剑在手,亲杀张辽,见张辽全无惧色,关羽、刘备求情,马上放低姿态,掷剑大笑:“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且亲释其缚,解衣衣之,拉他坐上座,这让张辽再坚持就没意思了,有了台阶下,也就顺势投降了。

其二孙策招降太史慈:孙策听说活捉了太史慈,亲自出营喝散士卒,并解开绑绳,将自己锦袍给他披上,请入寨中,言语上奉承太史慈:“我知子义真丈夫也。刘繇蠢辈,不能用为大将,以致此败。”太史慈见孙策待自己很厚道,也降了。

其三张飞招降严颜:张飞见到严颜先是怒目咬牙大声斥责:“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这应该是张飞当时的真实想法,严颜不吃他这一套,表现的很硬气,张飞见到严颜声音雄壮,面不改色,马上态度转变,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还说了点软话:“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这样严颜也投降了。

这三起案例,无一不是胜利者降低了姿态,奉承失败者几句,再给个台阶下。回过头来在看看刘备的招降:

刘备入川,军师庞统死于落凤坡。这仗打得实在憋屈,等到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迅速扭转了颓势,先是捉住吴懿将其招降,接着张任的部将卓膺投降张任被活捉,刘璝被杀,张翼投诚。刘备就有点小膨胀了。

所以在招降张任一事上,他是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招降张任的。先上段原著,看看招降词:

张飞解张任至。孔明亦坐于帐中。玄德谓张任曰:“蜀中诸将,望风而降,汝何不早投降?”张任睁目怒叫曰:“忠臣岂肯事二主乎?”玄德曰:“汝不识天时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可速杀我!”玄德不忍杀之。张任厉声高骂。孔明命斩之以全其名。

张任出身寒门,是刘焉刘璋父子亲手提拔的,极有气节。本来被生擒,张任是抱着必死心态的,听到刘备说“蜀中诸将,望风而降,汝何不早投降?”感受到了极大的羞辱,刘备随后的话“汝不识天时,降即免死”这句话颇具施舍的意思,在整个招降过程,刘备都没下来过,坐在主位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原本张任就有点看不上刘备,而本人又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岂会吃这一套,这两次对话让招降没了任何一点的转机,反正也是死,还怕你作甚,骂呗~这场面就尴了尬了,招降很难实现了。只好斩杀以全其名。

有人说了,不杀行不行,先关押着,等刘璋投降了,让刘璋劝说不是更好吗?黄权不是这样招降的吗?其实这样是不行的,虽然拿下了雒城,刘璋方面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如果不杀张任,益州的武将一看,嘿!活捉了不投降骂你都不杀。那咱们还是先打打在说吧!所以杀了张任给刘璋的手下也是一个震慑:投降,我欢迎;不投降想找死,我也成全!这样成都的官员就得掂量掂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了什么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种英雄利用镇压黄的机会发展势力,最终西晋统一,展示了公元184年至280年的历史画面。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情况,主要描述战争,讲述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斗争,最后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的故事。它反映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斗争和矛盾的转变,总结了这个时代的历史变化,塑造了一群强大的三国英雄。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了曹操、刘备、孙权领导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是中国第一部回归历史演义的小说,主要描写战争,反映了蜀、魏、吴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混乱、董卓混乱、雄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部分。

汉末,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行各业的英雄利用压制黄色的机会发展势力。曹操以诸侯的身份强大。多年的混战,弱肉强食。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摧毁了袁绍,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将军周瑜击败曹操,使曹操暂时无法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了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刘备的蜀国。

重点描述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揭示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人民的痛苦,呼吁强烈的稳定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魏延是不是降将?为什么三国演义说魏延是降将?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魏延,很多人一听到这个名字,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脑后有反骨”,事实上,这只是在《三国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一段情节,真实历史上,就算有这种可能,诸葛亮也从来没有说过这话。而且,为了印证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小说最终还是把魏延写成了一个降将、反叛之人,可以说与史实有诸多不符。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写魏延?明明是一个忠心之人,为何要写成有谋反心思的“反派”?

在《三国演义》当中,魏延是一个出卖旧主,投降而来的降将,而且,诸葛亮在第一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就令人把他拉出去直接杀了,是刘备的阻止才让魏延捡回一条命。而诸葛亮这样做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看到魏延脑袋后面长了“反骨”,认为魏延日后必定会造反,与其等那一天到来,还不如现在就把他给杀了。

故事发展到后来,诸葛亮临死之前,深知自己大限将近,但是自己北伐大业还没有结束,大汉也没有复兴,所以摆了一个“七星阵”,试图向上天再借纪念的寿命,可是他的灯不小心被魏延给碰灭了,续命最终失败,诸葛亮临死之前,令杨仪和马岱合谋算计魏延将他杀死。

可事实上,魏延并不是降将。《三国志》的记载中,魏延属于刘备的“部曲”,就是说,魏延自己招收了一些失业流散的壮丁,把他们编成队伍,这些人就叫做“部曲”,既然如此,那么魏延当然就并不是降将了。而且,魏延追随刘备时间不短,刘备对于魏延的才能也是相当赞赏的。

就比如,镇守汉中。汉中是刘备拼了命从曹操手里夺过来的,曹操或许不太看得上汉中,毕竟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汉中对他而言并没有特别重要,而且,如果汉中在自己手里,还必须派人驻守,派的人少了,守不住,人多了,距离太远,供给又不一定跟得上,就当“鸡肋”真的是曹操给自己找的借口吧,毕竟一代枭雄,不要面子的啊?

刘备终于得到了汉中,也就意味着,他的“巴蜀之险”有了存在的价值。但是,同样的,他也需要考虑驻守的问题。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张飞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刘备出乎意料地点名魏延。果然,魏延并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镇守汉中近十年时间,没有出过岔子,汉中被牢牢地握在刘备手里。

之后,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他又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也曾经多次献上奇谋,希望诸葛亮给他一万兵马,让他从另一路去攻关中,再于潼关与诸葛亮会和。只可惜,诸葛亮并不赞成,也没有统一他的意见。有人认为,是因为诸葛亮用兵谨慎,而魏延的这个计策在他看来是相当凶险而成功率又不高的,所以一直弃之不用。

问题就出来了,魏延为人心高气傲,自恃有功,他和长史杨仪的关系更是势同水火,甚至曾经拔出刀来吓唬杨仪。诸葛亮其实并没有歧视魏延,不然魏延和杨仪闹矛盾,他就不会从中周旋。然而,诸葛亮最终病逝于五丈原没了这个“和事老”,魏延和杨仪的矛盾更加激化,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两人都上书刘禅说对方造反,只可惜,朝中都更偏向于杨仪,只因为魏延平日为人太过高傲,如果真要是拿出来说,自然很多人都比较怀疑魏延,因此,魏延就这样背了一个黑锅。魏延与杨仪交战,天不遂人愿,魏延败亡,最终被杨仪派出去的马岱所杀。

其实,魏延一点也没有造反的心思,就算有,那反的也只是杨仪,而不是其他人,更不可能是蜀国,可是经过《三国演义》这样一写,明明一个忠诚,只是性格不好的大将,就成了遭人厌恶的反派人物。就这点来说,魏延的确堪称“背锅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为什么《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我就不想看了?

全文共 375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为什么《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我就不想看了?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有个老外写了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其中一部分就是说关羽之死对他造成的打击:直到最后一刻他还坚信这位最伟大的骑士会夺取刽子手的佩剑将渣权和吕蒙在内的吴国大将全部砍杀。为什么《三国演义》关羽死后我就不想看了?关羽的死亡究竟代表着什么?

操作方法

1

要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知名度最高的三位,那一定是曹操、诸葛亮与关羽这三位了。毛宗岗称这三位为“《三国演义》的三绝”,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如果再说这三位谁因《三国演义》的流传而受益最大,那就肯定非关羽莫属了。

曹操与诸葛亮在有元话本小说与《三国演义》小说之前就有很高的地位,曹操的一生,对内消灭了北方多股群雄割据势力,对外降服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统一了中国大部,并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使得中国北方的经济生产与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也奠定了曹魏的立国基础。所以,魏晋以降到元明之前对曹操的评价都很高,在五胡乱华时期建立汉赵政权的开国君主-刘渊就曾说过:“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就是说曹操是能够跟刘邦相齐名的英雄。直到元代李瓒还认为:“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而《三国演义》把曹操刻画为一位奸雄的形象,算是一种污化了,曹操可以说得上是最大的受害者了。

诸葛亮也是功绩昭然,蜀汉自夷陵之战被东吴打败之后,荆州一失,便蹙於西蜀一隅。而蜀汉政权又是外来政权,在刘备入川时对当地人的利益触犯很深,并未赢得当地人的人心归附。诸葛亮被刘备嘱以托孤之重时,外有强敌曹魏与孙吴,而内部荆州一派势力的根基已失,益州一派势力原就对蜀汉政权心怀不满。所以当时情势已危如累卵,正如诸葛亮在其《出师表》开头写的那样:“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而诸葛亮却能稳定危局,安抚当地民心、开发西南与汉中地区,让西蜀足食足兵,并能频频向势力强大的曹魏政权发起军事进攻。凭这功绩足以让后人敬仰,杜甫也有诗言道:“诸葛大名垂宇宙”。所以,尽管《三国演义》一书对诸葛亮的智慧作了一些的神话,但是诸葛亮凭其功绩还是担得起其名声传播的

2

先是关羽死了不想看了。

然后是刘备死了不想看了。

最后是诸葛亮死了不想看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看,看的倒背如流,到现在居然连三国后面十几回讲的什么都不知道,连羊祜杜预这些名字都是玩游戏才知道的,直到现在也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再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了烈士暮年,凋零的时候只能留给你匆匆的一幕,刘关张尚能留得半页纸加个“后人有诗曰”,而有些戏份、但又当不成主角的二线的豪杰们戎马半生,往往只能被一笔带过,有些连溘然长逝的场景都没有:

“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

“人报大将军夏侯惇病危,丕即还邺郡。时惇已卒,不为挂孝,以厚礼殉葬”……

”此时大司马曹仁、太尉贾诩已亡“……

“吾自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为折一臂也”……

有时候真的挺恨罗贯中的,任你拔矢啖睛,料敌决胜,杀的阿瞒割须弃袍,让东吴小儿不敢夜啼,不管你前面有多牛逼,上回合还在运筹帷幄,下回合没来头的就一个字,卒,一笔带过,再无下文,不仔细看的读者连他们死了都注意不到,怎一个残忍了得,更别说那些三四流的人物了。这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老兵戎马倥偬,到头来就这样默默地退出历史舞台,把明天让给一下代年轻人,没有醉卧沙场、马革裹尸,不是织田信长那种“岂有长生不灭者”的豪迈,而是廉颇老矣的凄然一笑,近乎窝囊地死在病榻之上,宛如李鸿章辞世时的那句“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那种生命终究敌不过天命的无力感,看的真的是悲凉又落寞。

三国就是一部来去匆匆的舞台群像剧,它只会给你演出的时间,却留不出谢幕的刹那。多年以后,我仍然能想起元让、文远、孟起、文和们的匆匆谢幕,以及陨大星丞相归天的那个夜晚,一代人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属于一代人的时代也就结束了,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徒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为默默地追随着他们身影一百多回的读者,后面的十几回也就真的没什么好期待的了。

3

老罗不把关羽写死,三国演义这小说没法编下去啊!

这里给分析下关公死之前或将死之时,魏蜀吴三国的势力范围和强弱,

蜀汉马超驻汉中,也就秦岭山脉和大巴山之间的一片盆地,也就现在的陕西汉中安康那一带,蜀汉北方的第一道防线,张飞在阆中,成都东北至大巴山南麓,算是蜀汉北方的第二道防线,有马超和张飞秦岭和大巴山可谓是牢不可破!蜀汉南边也就诸葛七擒孟获那地方属于蛮荒之地,大概也就现在的云南贵州那一带,山高路险,诸葛北伐之前先平了南蛮,基本等于稳固了自己的大后方!东边出了奉节和巫山基本接近宜昌,估计刘封的属地也就在宜昌巫山奉节那一带,(宜昌不确定属于吴国还是蜀汉,但肯定离是两国实际交界不远)刘封基本属于蜀汉在东边的第二道防线,关羽的荆州基本等于选择的荆州襄樊襄阳那一带。此时期蜀汉有五虎上将,诸葛法正等!文武全是当时无敌手!吴国除了当家的孙权算个人物,周瑜鲁肃死后,文臣武将根本没有能匹敌蜀汉的人物!这一点从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之后,孙权上门攀亲的原因,本人分析孙权上门攀亲绝对是真心的!当然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听着霸气但霸气的有点过了!结果就像老罗写的那样了!

曹魏,曹操年纪也大了,几个儿子各自都在打小算盘,文臣武将都在烦恼站队的问题,知道除了司马懿之外没人能对付诸葛,但这人用着又不放心,曹操也是一心烦恼,再加上关羽这时小宇宙爆发荆襄一战打得曹操心惊肉跳,关羽要是再打过了南阳就离许昌不到二百里地,准备跑啊迁都,迁都都没地方迁,关羽不死,诸葛再来个北伐过了秦岭拿下西安,洛阳也就不远了,迁都黄河以南都不安全,黄河以北不确定因素更多!

关羽老罗必须把他写死!不写死就要变成汉朝再来一次大一统中兴!

但多少有点不符合逻辑,关羽要是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答应下孙权的和亲,打曹操的时候留下关兴守城构筑提防长江防线,再跟诸葛来个南北夹击,收拾完曹阿瞒再回头收拾孙权那不是手到擒来吗!

4

三国演义尊蜀,刘关张三人流离半世,终于在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达到了巅峰。蜀中刘备进位汉中王,荆州关羽威震华夏。

小说里的剧情都是怎么写的?从此横扫中原,活捉渣权,三兄弟登上人生巅峰啊。

继承东汉大统,成就千古佳话啊。

然而并没有。

活生生的美梦幻灭在这一刻。

关羽死得悲壮,然之后张飞死得窝囊,再然之后刘备死得凄然。

连黄忠也中了暗箭跟着走,马超更是一笔带过病死蜀中。

不对啊,剧本不能这么写啊,男主男配黄金军团怎么一个个就这么死掉。这故事还要不要演下去啊。

故事接着发展就没意思了,诸葛丞相无力回天。

七擒孟获有什么用?小打小闹的,火烧藤甲军把自己的寿元都烧尽了。

六出祁山有什么用?上方谷一场雨浇熄最后的执念。

点灯续命有什么用?这灯注定是要被吹灭的,魏延无辜担了个罪名罢了。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丞相在五丈原军营,想起关云长威震华夏时那差一点点就能实现的先主伟业,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再然后呢,姜维穷兵黩武,处心积虑,偏是他死得最惨烈,死无全尸。

最后安乐公在晋帝面前笑着说,此间乐,不思蜀。他可会想到,这天下差一点点就是他的?

这样的小说注定是要上差评榜的啊。

给一个梦想,在最宏大的时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么意思?

关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来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后你看到的是越来越无奈的挣扎。

代入了角色的你,怎么能接受桃园梦断,就此幻灭?倒宁可小说结束在关云长意气风发的那一刻,像石头记一样存个半本也就罢了。

我想罗贯中也是想写个美好的结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写得呼风唤雨,无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军,连死了还能吓退个活司马,但却还是敌不过板上钉钉的历史事实。

5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之作,作为历史性的文学作品,通过虚构、嫁接等手段对历史事件进行处理,以达到丰满人物形象的效果,才能使故事具有文学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依据《三国志》在故事中找到大量的佐证。所以历史上的关羽与《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关羽是有区别的。

在我们这个把仁义视为立身之命的中华大地上,有着非常多的关于仁义的传奇故事,这些仁义故事,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也是我们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谈到仁义的故事,我们一定会想到关羽关老爷。从古至今,关羽的地位已经超越了帝王,成为神仙一样的人物,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无不对关羽尊崇备至。在宋朝的时候关羽被徽宗封为义勇武安王,到明代已经被封为帝了,协天护国忠义帝,到了清朝的时候,名字长的一般人记不起来,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从这些封号上我们可以看出关羽的伟大,可是,是人都会有缺点,也都有不足,关羽也不例外。所以历史上的关羽和被历史不断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关羽也是有区别的。

当然,《三国演义》自然也是要忠于历史的大背景的,不能完全虚构。如演义之中出现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又如三国的历史进程,就算文中一直有着“拥刘反曹”的感情倾向,最终的结果还是魏晋取得天下。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形象,如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周瑜的妒等等。这场群英荟萃的角逐中,关公的义是较为成功的形象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是谁?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骂死的是谁

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这个人其实就是王朗。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王朗完全不顾自己已经76岁,还是选择迎战诸葛亮。这次是马上就和诸葛亮挑起舌战,可没有想到居然被诸葛亮的言辞给震惊到,一时生气直接就从马背上掉落下来,最终而死亡。

从道理上来分析,其实他的言论早就已经天衣无缝,先是指出再进入到东汉末年时期的大乱,完全是因为皇帝无德。接着又指出曹魏的重要领导人对于平定天下的一些贡献,曹丕还有曹操就是有德之人。曹魏政权完全就是按照古禅让制,这是合法的政权。

说实话,这些言论一般的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来应对,但是诸葛亮也并不是一般人,他完全不和你讲道理,只和你讲道德。诸葛亮非常巧妙的直接避开皇帝无德的这些问题,而是讲到作为一个合格的大臣应该有什么样的自我修养?汉朝之所以会进入到衰落的阶段,这是因为一直有宦官为非作歹,那么王朗作为一个食君之禄。怎么可以不为皇帝去操心,而是一直选择背叛呢?这可能就成为了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洗去的黑点。

从这一个层面上来看,无论怎么样辩论也没有任何的作用,接着也同样会展开人身攻击,到了这里诸葛亮早就已经没有办法不讲道理,难怪在三国演义中才会被骂死。当然在正史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一个桥段,两人之间在历史上确实有隔空骂战,不过这次的隔空骂战估计也只是无关紧要,根本就不可能会造成一些实际性的伤害,所以这里也可以让大家明白,这可能只是一个影视剧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国演义读后感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中,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三国演义》,读完此书,我从中受益非浅――世纪少年应有“胆”有“识”。

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看过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当时的周逾和现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试想,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能行吗?

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让大了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这样,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烧开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叶。烧开水约十分钟,洗杯子约要五分钟,分放茶叶约三分钟,这样一来,就要共花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法:在烧开水的同时,就洗杯子,分放茶叶,等水烧开后,其余两项工作早已完成了。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去做其它事情,还让客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热情。

做事情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识”,还要有“单匹救主”的赵云的“胆”。记得那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让我们练习跳高。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就像猴子一样一跃而过。轮到我了,生怕摔着的我及得额头直冒冷汗,胆却的内心使我的动作变得缩手缩脚,最后落得个“嘴肯泥”的下场。体育老师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又耐心地给我讲解跳高的要领,在老师和同学们地鼓励下,我大胆地又重试了一次,这次终于成功了!漂亮的动作还博得同学们地欢呼,齐声叫好。唉没有胆量可不行啊!

是啊,我们虽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国演义》里面谁最高?《三国演义》谁的身高是最高的?

全文共 1417 字

+ 加入清单

身高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感兴趣的地方,比如某位球星的身高,某位演员的身高等等,同样,很多人对古代人的身高也很感兴趣,就比如三国时期。那么,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谁的身高又是最高的呢?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讨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身高,并不是真实历史上的人物身高。

看史书、听评书、尤其是古典小说里经常听到看到书中武将、高手、能人身高几尺挂零,让人钦羡不已。但古人真的有这么高吗?动不动就身高一丈,难道真有3.3米的武将吗?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三国,一尺合今24.2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让人纠结的是《三国演义》虽然讲得是汉末三国的事情,但实际成书于元明交际,也不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设定人物的身高。笔者猜想,既然大纲总体是按照《三国志》来写,标尺也应该按照汉制规定的。“演义”中谁的身高最高呢?

作为三国第一武将,吕布给人的感觉永远是高大威猛、勇冠三军。那么他的身高是多少呢?

吕布身高并无记载,赤兔马身高八尺,而吕布、关公骑乘都很合适,不难推断二人身材相仿。同时,参考《辕门射戟》这则故事,吕布设宴调停袁术、刘备之间的矛盾,袁术大将纪灵看到刘备在席转身便走,结果被吕布一把提了起来,小说中原文“如提稚童”。

纪灵是个手持五十斤三尖两刃刀,身高八尺有余的大汉,吕奉先能将他提起来,说明奉先的身高并不低,至少也得在九尺之上,甚至丈余。那么,吕布的身高约230cm。要知道,姚明不过是226cm。

既然已经推断出吕布的身高约230cm,他就是三国第一身高了吧?那可真不是。

在“长坂坡”期间,曹营曹洪部下有一位猛将,叫晏明。

演义中明确记载了他的身高——一丈。用汉末标尺来算,一丈是多少?换算过来是233cm。不过,身高一丈还是没什么用,晏明跟上边提到过的纪灵一样,也是手持三尖两刃刀。什么时候露脸不好,他非要在长坂坡碰见赵云,而且赵云当时正着急找阿斗。结果,不到三个回合,晏明就成了赵子龙枪下的“蜂窝煤”了。

晏明的233cm着实不低了,他就是三国第一身高了吧?不不不,还有一位。

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族群天生就体型巨大,而且往往被大家忽略,那便是南蛮部落。南蛮部落最高的人叫兀突骨,说起这个人您可能不太熟,但他手下的一支部队您绝对知道——藤甲兵。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上文所提及的晏明和吕布,兀突骨的的确确是罗贯中先生虚构出来的人物。既然是虚构,“水分”服务艺术,自然是越多越好。兀突骨身高多少呢?身长丈二,汉尺约合现在277cm,够猛的吧?

这还不算猛,老罗介绍完他的身高之后还不忘补一句:这丫生吃猛兽。生吃猛兽给兀突骨带来什么BUFF呢?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一部古代历史传奇演义巨著,就这样成了玄幻、科教、考古、人类学综合人文艺术纪录片……

吕布的结局不必说,晏明的死法已介绍,那么作为三国第一身高的兀突骨,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既然是虚构人物,他个人的结局或许并不重要,且看原著原文:孔明在山上望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太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泣泪而叹曰:“吾虽有功,必损寿矣!”这国之人,不曾走了一个。左右将士,无不凄怆。

只说南蛮乌戈国国王兀突骨和其国人全军覆没,而且是无一幸免,至于兀突骨个人死没死并没有明确。当然了,既然是虚构的而且是过渡性人物,结局不重要。他只需要足够强大,然后让别人击败了,就好。这也是古典演义常用的笔法,戏如果太平,自然没看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三国演义》里面,赵云一共杀了多少个有名有姓的武将?

全文共 191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赵云其实这个人也还是真的有点尴尬啊,因为在民间这个人几乎被传为是神,但是这个人好像在历史上并没有很多大作为,有超多的人也说了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位保镖,好吧对于这样的言论我们当然是嗤之以鼻的,那么我们不说正史,说说演义吧,在《三国演义》里面赵云一共杀了多少有名字的武将呢?我们下面来探寻这个问题,以正赵云的名气!

共22人——自古枪兵幸运E,只有子龙是挂弊:

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和关二爷专杀猛将不同,子龙的被动技是:对非超一流武将暴击加50%。

这让他成为三国里的MVP——战绩最好,也是收人头最快的高手。

俗称——赵一枪。

我们先来看看赵云的秒杀记录:

1.与裴元绍交锋,只一合,戳死裴元绍。

2.高览后军忽然大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出,高览翻身落马。

3.言未毕,子龙挺枪出马,径冲过阵去,一枪刺张武于马下。

4.被赵云大喝一声,淳于导便舞刀来迎,只一合,刺导于马下。

5.赵云便不答话,直取那将。交马处,一枪刺着,倒于马下,从者奔走。那员将乃是曹操随身背剑心腹之人夏侯恩。

6.交马不及两合,一枪刺晏明落马身死,杀散步军,冲开一条路。

7.回军走不十里,赵云引一军出,云一枪刺道荣于马下。

8.迎头一将拦路,乃文聘手下将慕容烈,拍马舞刀,来迎子龙。子龙手起一枪,刺于马下。

9.子龙大怒,骤马一枪,刺焦炳于马下。

10.云正杀之间,偶遇朱然,一枪刺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出先主,望白帝城而走。

11.云直杀入中军,正逢金环三结元帅,交马只一合,云一枪刺于马下,就枭其首级。

12.朱赞措手不及,被子龙一枪刺死于马下。

13.苏顒大惊曰:“这里又有赵云!吾不能生矣!”措手不及,被子龙一枪刺死于马下。

这死亡笔记中赫然有曾战平许褚、与颜良、文丑、张郃并称为“河北四庭柱”的高览;有能敌张飞数合的大将邢道荣;甚至还有正史中吴国第五位大都督朱然。

再来看看速杀记录:

1.鞠义引军直冲到后军,正撞着赵云,挺抢跃马,直取鞠义。战不数合,一抢刺鞠义于马下。

2.二将交战,不数合,赵云一枪刺吕旷于马下。

3+4.却说钟缙、钟绅二人拦住赵云厮杀。赵云挺枪便刺,钟缙当先挥大斧来迎。两马相交,战不三合。被云一枪刺落马下,夺路便走。背后钟绅持戟赶来,马尾相衔,那枝戟只在赵云后心内弄影。云急拨转马头,恰好两胸相拍。云左手持枪隔过画戟,右手拔出青釭宝剑砍去,带盔连脑,砍去一半,绅落马而死,余众奔散。(写得多好!)

5-9.凤鸣山一役:韩德一家五口一锅端:

赵云大怒,挺枪纵马,单搦韩德交战。长子韩瑛,跃马来迎;战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死于马下。次子韩瑶见之,纵马挥刀来战。赵云施逞旧日虎威,抖擞精神迎战。瑶抵敌不住。三子韩琼,急挺方天戟骤马前来夹攻。云全然不惧,枪法不乱。四子韩琪,见二兄战云不下,也纵马抡两口日月刀而来,围住赵云。云在中央独战三将。少时,韩琪中枪落马,韩阵中偏将急出救去。云拖枪便走。韩琼按戟,急取弓箭射之,连放三箭,皆被云用枪拨落。琼大怒,仍绰方天戟纵马赶来,却被云一箭射中面门,落马而死。韩瑶纵马举宝刀便砍赵云。云弃枪于地,闪过宝刀,生擒韩瑶归阵。(小的们一起上啊)

韩德曰:“杀吾四子之仇,如何不报!”纵马轮开山大斧,直取赵云。云奋怒挺枪来迎;战不三合,枪起处,刺死韩德于马下,急拨马直取夏侯楙。楙慌忙闪入本阵。

光秒杀加速杀一共二十二个有名有姓的人头。

而且子龙的KDA极其耀眼:

袁绍军:战文丑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

曹魏(刘备攻许昌):战许褚未分胜负,三十回合杀败张郃。

黄巾(古城聚义):秒裴元绍,几番战胜周仓顺带刺中周仓三枪。

曹魏(当阳长坂):战张郃十余合脱身,单挑马延+张顗+焦触+张南突围而走。

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曹魏(赤壁):徐晃+张郃双敌赵云,曹老板跑路。

荆南四郡:速败陈应,活捉之。

攻益州:救出张飞,秒败吴懿,活捉之。

曹魏(汉水):秒杀慕容烈、焦炳,以致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单挑姜维未分胜负。

我们可以看到,赵云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记载单挑25次。除去其中群战和诈败的例子(博望坡诱夏侯,南中诱祝融等),共战平一流武将两人(文丑、许楮);战败一流武将两人(四刷张郃,二刷徐晃);战败二流武将两人(李典、周仓);杀死二流武将三人(麴义、高览、朱然);杀死有名有姓三流武将十二人;生擒三人(吴懿、陈应、万政)。唯一一次不利是单挑麒麟儿姜维,毕竟年老气虚了呀。

整个25次的单挑中22次取得成功,一生单挑没有败绩,综观整个三国,没有任何一个武将在战绩上可以望其项背,加上当阳长坂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真的是三国斩将第一人!

血染征袍透甲红,

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危主,

只有常山赵子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三国演义中吾乃常山赵子龙的常山位于哪里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中,我是常山赵子龙的常山,现在在河北正定南。起初,常山代表河北曲阳的恒山。西晋时期,常山县治真定,现为正定县。赵子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尤其是在三国时期,他是一个常胜将军。赵子龙跟随刘备大约30年,参加了很多战斗,在这些战争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将耗尽。里面有十个常客颠倒黑白,给朝纲造成灾难;外面,张氏兄弟高呼上帝死了,黄天站了的口号,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农民起义。有一段时间,狼烟四起,战火熊熊,刘家的朝廷就像一座建筑,岌岌可危。

所谓乱世英雄,曹操、公孙赞、袁术、袁绍、吕布、刘备、孙策、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英雄不断涌现,从英雄到赤壁,从魏蜀吴三国到三分统一,三国时代的壮丽帷幕慢慢拉开……

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成功展现了原著的精髓和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最初的流行段落和著名的故事情节,在剧中或雄伟的势头,宏伟的场景,或抒情的艺术理念,生动的细节,让观众赞美、遗憾、遗憾、眼泪;随着人物命运的演变和悲剧的结局,理解人生哲学。(周金华评)

电视剧导演牢牢把握了支持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保留了固有的人民思想精髓,从多方面探索了戏剧的意义。此外,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评价、三国时代精神的再现、统治者和黑暗社会的揭露、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明君贤、国家和平统一的渴望都在电视剧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张宗伟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国演义的常山位于哪个地方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常山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的正定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封五岳,常山(恒山)为北岳,从汉朝到明朝1700年间从未断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改封山西天峰岭为北岳,祭祀恒山已到山西浑源县。

一、历史文化

常山与恒山同,指古北岳。大舜冬季北巡恒山;大禹治水,恒卫即从,过恒山。赵简子在常山藏宝符,赵襄子在常山赵宝符。秦始皇到恒山寻仙,汉武帝在恒山埋宝玉。汉章帝祭祀恒山见黄白气,隋炀帝引外族首领祭祀恒山展现华夏势力和文明。北魏诸帝祭祀恒山,仰慕中华文明。

二、常山风景

自然景观多,充满神秘感。山中有数不尽的自然景观;尤以石窟、溶洞为最甚。南端四面悬崖绝壁上有无数神秘的洞窟,仅有神话传说的就有黄龙洞、黑龙洞、无底洞、老君洞、白虎洞、野马洞等。黄龙洞内碧水常年不断,盛夏冰凉刺骨,洞深无底,流出的水中伴有菜叶、菜根等杂物,不知源发何处。在狭谷和峭壁之上,横空着古老的松柏和那飞流直下的瀑布,特别是那万丈崖之上的跑马梁,更增加了山的豁达和险远之后的安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郭嘉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有什么不一样?

全文共 156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能够得到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称号,已经是相当厉害的了。只是我们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它只是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重要,并不能把它放在历史上来谈,它毕竟只是一部小说,哪怕是以历史为背景,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有出入,甚至自相矛盾。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在史书《三国志》与这部小说中,曹操最信任的郭嘉,有什么差别?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 “表”,“志”,不符合一般正史的规范。《三国志》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因为魏、吴两国之前已经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自然也成了陈寿著写《三国志的》的基本史料,而蜀国没有专设立史官,故自行采集,而最终成书陈寿最后仅得十五卷,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一本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这些都是大家知道的,但是其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他写演义时相距陈寿著写正史在时间上晚了大约1150年左右,虽然《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但是故事就是故事,那面会出现艺术上的加工和偏离历史的夸大。

正文:

一、出场

相同之处是,郭嘉一开始都是投奔袁绍去但,袁绍对郭嘉敬重,但是一段时间后,郭嘉就发现袁绍不是良主。于是郭嘉离去,隐居六年。

不同之处是,正史里曹操失去了戏志才这样擅长于谋略的谋士,于是写信给荀彧让其给自己推荐一个;而演义里第十回,恰逢曹操招贤纳士,荀彧向曹操推荐程昱时,程昱和荀彧提起他老乡郭嘉,于是两人向曹操共举郭嘉。

关键的是,演义第十回中,程昱向荀彧推荐郭嘉时,荀彧说了一句:“吾几忘却”被人断章取义大加利用,抨击郭嘉可能不过尔尔。其实郭嘉时白衣出身,虽然“少时有远见”,但是不见正史说“少时被举荐”,而且他离开袁绍后隐居六年,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身为曹操身边的大忙人荀彧,一时忘记也是很正常的。

二、施展才华

相同之处是,曹操收留刘备、下邳攻吕布、官渡战袁术、远征乌恒、定计辽东等等这些事件中,郭嘉的计谋在核心上正史和演义中都大同小异,基本上演义时遵循正史的,只是或者过程、或者文字描述稍有文学加工,毕竟《三国志》稍微简陋,《三国演义》是故事要稍微丰富一点。

不同之处只是几处细微之处,稍微提一下就是了,演义第十三回,曹操回援兖州时,郭嘉提醒泰山险路可能有埋伏,这个是《三国志》没有记载的;演义里曹操面试郭嘉的时候,郭嘉靠的就是《十胜十败》,而正史中是在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来鼓舞士气。

三、去世

正史里面,放任二袁让其内斗和治理辽东之计,是袁绍死后、远征乌恒前就献给曹操的,后袁熙输给袁尚,投靠曹操,最后借此机会曹操就杀了袁熙,后来乌恒单于被杀,袁尚逃到公孙康处,给公孙康将他的头去献给曹操。正史里郭嘉是一路跟随大军出征,没有半途留在易城养病,正史里只记载从柳城回许都时,半路因气候、水土和劳累去世。

演义里郭嘉是出征乌恒时,路过易城时,因病留在易城养病,最后去世。他临死前,才对曹操献计让二袁自相残杀,和治理辽东之计。

所以简单一分析,单单只分析郭嘉所参与的重大事件,除了在细微之处,与正史和演义有所区别,而作为核心的是郭嘉的计谋,其实并未没有丝毫出入。所以,郭嘉在正史和演义里,差别不大,唯一让读者看起来有区别的是,演义经过文字描述后,让读者在观感上觉得郭嘉太神奇了,仅次于演义里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三国演义作者是谁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表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廖化活了多大?为什么是三国演义中活得最长的武将?

全文共 2065 字

+ 加入清单

廖化被提到的最多的时候,恐怕还是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将廖化放在了一个不怎么样的武将的评价当中。蜀汉后期被人们认为是人才凋零,之前轰轰烈烈的哪些人都不在了,剩下的都是不太能拿得出手的人物,因此廖化也就不被重视了。但其实,虽然说对廖化的评价不高,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的,而在书中,廖化还是所有武将当中活得最久的一位,那他活了多少岁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廖化活了多大

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时蜀汉将领。曾为关羽主簿,关羽败亡后归入孙吴,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刘备授任为宜都郡太守。刘备去世后,为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郡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蜀汉灭亡后,徙往洛阳,在中途病逝。廖化以果敢刚直著称,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

在小说中说,他最初是黄巾军的人,黄巾起义发生公元183年到188年,也就是说,那时的廖化至少也有十四五岁了。按照188年廖化参加起义的年份算,他应该也是公元174年左右出生了。但是还有中说法是,廖化可能是其家族是黄巾军的人,他顺理成章也就成了黄巾余孽。

公元263年,魏国兵分五路讨伐蜀国,诸葛瞻战死在绵竹,后主刘禅投降,廖化随着姜维一起向钟会投降。之后姜维密谋策反钟会,事败被杀,廖化因此忧郁成疾,不久也去世了。

所以廖化去世时差不多也应该有79岁了。但是如果他是黄巾军的余党的亲戚,那就另当别论了。根据《三国志》记载,廖化一出场就是关羽的主薄了,而在《三国演义》中,廖化成为关羽的主薄前,和关羽还有一段交集。据说当年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时候,廖化正落草为寇,把关羽护送的刘备二夫人给劫持了。

劫到山寨后,廖化的同伙杜远要把两人当成压寨夫人,廖化不同意,两人意见不合,动起手来,廖化一刀就把杜远给杀了。之后他就立即把刘备的二位夫人送还给了关羽。之后刘备入川,廖化前去投奔,还是当了关羽的主薄。

但是从蜀国建立之前的南征北战开始,一直到蜀国灭亡,参与姜维飞蛾扑火般的最后挣扎,廖化几乎是把整个蜀国史都亲眼目睹了,他的寿命在整个三国中,都算是很长了的。2、廖化是怎么死的

景耀六年(263年)八月,司马昭兴兵进攻蜀汉。后主刘禅派遣廖化去往沓中支援姜维,张翼、董厥前往阳安关口作为各围守的外援。廖化率军北至阴平,听闻魏将诸葛绪攻向建威,于是停下来等待,观察其动向。

同年九月,姜维为邓艾所逼,从沓中退驻阴平,与廖化合军,欲前往救援阳安关口。中途得知阳安关口被攻克,钟会军长驱直入,于是放弃阴平,撤往白水,后又与刚好到达汉寿的董厥、张翼军会合,一同退守剑阁,抵御钟会的进攻。

十一月,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击败,后主刘禅动向不明,廖化等人于是随姜维向东进入巴西郡,绕道退至广汉郡郪县一带,以察明虚实,不久后得到后主刘禅投降的敕令,于是与姜维等到涪县向钟会投降。

景元五年(264年)春,廖化与宗预一起向内迁移前往洛阳,在中途病逝。3、廖化有多厉害

相信大家都知道三国这段历史吧,在三国的乱世之中,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人。而我们大家都知道,三国中最大的赢家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他不仅仅有谋略,还非常的会忍耐,他这一生中,处心积虑,为自己的后代能够打下这片江山,奠定了基础。司马懿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在乱世之中,活的久真的非常重要。

在这段历史中,活的跟司马懿差不多久的,就要属蜀国的大将军廖化了。说到三国的武将,大家可能都就会想到关羽吕布等人,相信对于廖化这个名字非常陌生。相信三国的读者都知道,蜀国到了后期的时候,可以说是人才特别少。都已经没有年轻的将领可以用,70多岁的廖化,还要上战场当前锋。

这三国当中,廖化出场的机会并不是非常的多。大家往往看完全部都剧情,都难以对他有一点印象,感觉他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将领。其实并不是的,他是从黄金时代,一直见证到蜀国的灭亡。他的武力并不属于五虎将的。虽然书中对他的描写非常的少,但是这少量的话语当中,也可以见证廖化的光辉。

最开始的时候,廖化是黄巾军的人,因为黄巾军战败之后,只能上山当土匪。有一次正巧碰到了杜远抓了刘备的妻子,知道这个消息后,就主动杀了杜远,把两位夫人还给了刘备。以此为契机,就跟着关羽一起投身刘营。

到了刘营之后,就受到了刘和诸葛的赏识,在军中担任很重要的职位。当时庞统在刘备这边也只能当一个县令而已。可以看出刘备对廖化是有多么赏识。后来在水淹七军的时候,廖化就是作为先锋的,可见他这军事上的能力是有多强。

后来关羽战死之后,廖化被俘虏了。他被带到了东吴,但是机智的他选择诈死,骗过东吴之后,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到了蜀国。后来刘备死了,廖化就被任命为参军。可见廖化在军营中受到了多么高的尊敬。

这样的一个忠心耿耿的将军,在蜀国快要灭亡的时候,虽然已经有70岁了,但是还是勇敢走向战场。这时候的蜀国,实力已经特别弱了,很多重要的人才老的老,死的死。所以虽然已经这么老了,却还是愿意为了自己的国家,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