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臭氧层如果破了个洞会怎么样(实用20篇)

浏览

2556

文章

99

篇1:臭氧层破坏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2O)、四氯化碳(CCl4)、甲烷(CH4)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这种反应消耗掉平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平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从而给地球生态和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臭氧层破坏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吗?是由环境污染导致,会导致生态破坏。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或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今天小编对生态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有什么区别和生态破坏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环境污染小知识,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臭氧层变薄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吗

全文共 1766 字

+ 加入清单

“杞人忧天”的典故,说的是杞国本无事,但一些人总担心天会塌下来,这种担心当然是多余的。今天,全世界的人也都关心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因为臭氧不但变薄,磆形成了多个空洞,威胁着地球的环境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生命,世人已不仅仅是忧天,简直有着“灭顶之灾”的危机感。

近年来,全球工业生产增加了50倍以上,且80%以上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增加的。与此同时,亦出现了诸如大气和淡水被污染、气候变暖、土壤和森林面积减少、物种大量消消亡、极地臭氧空洞等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的地球十大环境祸患,而臭氧层的消耗与变薄是最为严峻的问题。

众所周知,臭氧层的消耗主要是氟氯烃类物质的长期排放和积累造成的。早在1973年美国化学家马里奥•莫利就首次警告说,地球的臭氧已受到人为的损害,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74年莫利纳和其他科学家证实,人造化学物质氟里昂对臭氧层的消耗作用(这之前的几十年氟里昂被广泛应用于冰箱、空调制冷和发胶等产品),他们警告说,这些化学物质最终会毁了地球的保护层。然而直到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南极上空的巨大臭氧洞,人们才开始重视莫利纳的警告。莫利纳于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为世界上第一个环境大奖,然而它的真正伟大意义在于唤醒了世人对保护臭氧层的责任感和危机感。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签订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5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的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旨在进一步唤起人类保护臭氧层的意识,促使各国采取积极一致的行动,共同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健康。

臭氧层被破坏的状况

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大气,主要由氮和氧构成,约占大气的99%以上,这样的比例数百万年保持不变。一些稀有成分,如水气、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氮、臭氧和惰性气体(氩、氦、氖等),在大气中的比例不足1%。而臭氧分子(O3)在大气中所占体积更是微不足道,平均1千万个空气分子中只有3个臭氧分子,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层移至地球表层,其厚度仅为3毫米。就是这微不足道的臭氧层,却能阻挡、吸收99%以上的紫外线辐射,以保护地球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地球的环境生态平衡。

依照气温不同可把大气层分为几个层面:最接近地表的是对流层,依次为平流层、中气层和热气层。由于大气层受地球重力的影响,离地表愈近,空气的密度越高,大约90%的空气都集中在离地表30公里(km)的范围内。而平流层的位置大约在离地表10~50km处,离地面20~30km的地方是臭氧集中的层带,称为“臭氧层”。臭氧层中存在着氧原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O3)的动态平衡。臭氧层被消耗、变薄、出现空洞的原因,科学家公认的理论是由于人类制造并排放到大气中的氟氯烃破坏的结果。

氟氯烃俗称氟利昂,它无毒无臭、不可燃、化学性能稳定,半个世纪以来被广泛用于制冷剂、喷雾剂、清洗剂、有机溶剂、消毒剂和灭火剂,这些氟氯碳化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数量已相当可观。在氟氯碳化物未受制约之前,全世界每年要排放约100万吨以上,大气中氟氯碳化物的重量约在2000万吨以上。氟利昂扩散到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氯原子,迅速与臭氧分子(O3)产生链反应,使其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而氟氯碳化物的非常稳定性使其又很容易聚集起来,如此对臭氧层的反复作用影响将存在40~150年。在强烈紫外线照射下光解出来的氯、溴原子是破坏臭氧层的催化剂,据计算,每产生一个氯原子将有10万个臭氧分子被分解。

由于氟氯烃物质的破坏,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已经被捅了五个大窟窿。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一个面积相当于美国大陆那么大的空洞。1986年,国际探险队又在北极上空发现第二个臭氧空洞。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家发现了青藏高原上空的第三个臭气空洞。1996年,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以西伯利亚为中心的上空面积为1500万km2的第四个臭氧空洞。1997年,智利科学家在智利和阿根廷上空发现第五个臭臭空洞。臭氧层破坏的情况除热带地区外几乎遍及全球。到1995年南极上空的臭氧洞已扩大为该大陆面积的1.6倍。1999年,我国科学家发现在我国喜马拉雅山的上空也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含量薄弱的区域,专家们发出警告:如果发展下去,世界屋脊将成为第六个臭氧空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空调会破坏臭氧层吗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每个家庭都会使用空调,我们都知道空调是靠制冷剂来实现制冷的,这些制冷剂会对环境有所破坏,那么,空调会破坏臭氧层吗?

空调是由四大件组成: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工作时气态冰箱制冷剂通过压缩机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后,进入冷凝器,冷凝器相当于一个换热设备,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冰箱制冷剂换热成低温高压的液态冰箱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再通过膨胀阀,所谓膨胀阀就是一个节流装置,因流出膨胀阀的制冷剂受到遏制,因此出来后冰箱制冷剂压力降低,温度继续下降,成为气液两相,再进入蒸发器,此时的冰箱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进行换热气化,成为高温低压的气态冰箱制冷剂回到压缩机继续循环。

空调的制冷剂CFC中含氯元素,对臭氧层具有最大的破坏作用,是禁用制冷剂,氯氟烃气体一经释放,就会慢慢上升到地球大气圈的臭氧层顶部。当氟氯碳化物漂浮在空气中时,由于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影响,开始分解释出氯原子出来。这些氯原子的活性极大,常喜欢与其它物质结合。因此当它遇到臭氧的时候,便开始产生化学变化。臭氧被迫分解成一个氧原子(O)及一个氧分子(O2),而氯原子就与氧原子相结合。可是当其它的氧原子遇到这个氯氧化和的分子,就又把氧原子抢回来,组成一个氧分子(O2),而恢复成单身的氯原子就又可以去破坏其它的臭氧了。

因此,空调会破坏臭氧层。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光化学烟雾会破坏臭氧层吗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光化学烟雾能促使哮喘病患者哮喘发作,能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化、呼吸障碍、损害肺部功能等症状,长期吸入氧化剂能降低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速人的衰老。PAN还是造成皮肤癌的可能试剂,那么光化学烟雾会破坏臭氧层吗?

当然了,光化学烟雾的污染不只是城市的问题,还是区域性的污染问题。可造成O3的最大浓度出现在污染源的下风向,中尺度运输可使臭氧扩散到上百公里的下风向,如果同大气高压系统相结合可传输几百公里。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在0.Ippm浓度时就具有特殊的臭味。并可达到呼吸系统的深层,刺激下气道黏膜,引起化学变化,其作用相当于放射线,使染色体异常,使红血球老化。PAN、甲醛、丙烯醛等产物对人和动物的眼睛、咽喉、鼻子等有刺激作用,其刺激域约为0.1ppm。大气中臭氧质量浓度为0.1~0.5mg/m3时引起鼻和喉头粘膜的刺激和对眼睛的刺激。在0.2~0.8mg/m3浓度下接触两小时后会出现气管刺激症状。在1.0mg/m3以上引起油桶、肺深部气道变窄,出现肺气肿,长时间接触会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损害或引起肺水肿。

植物受到臭氧的损害,开始时表皮褪色,呈蜡质状,经过一段时间后色素发生变化,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PAN使叶子背面呈银灰色或古铜色,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因平流层臭氧损耗导致阳光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加速建筑、喷涂、包装及电线电缆等所用材料,尤其是聚合物材料的降解和老化变质。特别是在高温和阳光充足的热带地区,这种破坏作用更为严重。由于这一破坏作用造成的损失估计全球每年达到数十亿美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臭氧层是污染物吗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臭氧层顾名思义就是在说这是一个臭氧气体聚合的气层,那么既然是“臭”氧,难免有些人会根据字面意义来认为这是大气层中的污染物,事实上并非如此,臭氧层不但不是污染物,反而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一起来看一下。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臭氧的产生主要因为太阳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其主要作用是臭氧吸收掉太阳放射出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及植物有害波长的紫外线辐射(240-329纳米,称为UV-B波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辐射有害效应的屏障。

如果地球没有臭氧层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量辐射到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对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有人估计,如果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10%,地面不同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将增加19%~22%,由此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15%~25%.另据美国环境局估计,大气层中臭氧含量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10万人,患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也将增多。系外线辐射增强,对其他生物产生的影响和危害也令人不安。

由此可见,臭氧层绝对不是污染物。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臭氧层空洞缩小20% NASA:化学禁令的功劳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证实,自2005年以来,高层大气中的臭氧空洞面积缩小了约20%,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其归因于全球禁止使用含氯化学品。

这些化学物质会在大气中留下氯离子,被称为含氯氟烃(CFCs),是破坏地球大气层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

“我们清楚地看到臭氧空洞中含氯氟烃的含量正在减少,这是臭氧层修复的直接指标。”这是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苏珊·斯特拉坎博士所说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其网站上解释说,含氯氟烃是一种长期化合物,会上升到平流层,被紫外线分解,释放出氯离子来破坏臭氧层。

平流层臭氧层可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辐射,紫外线辐射会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损伤和其他问题。

在1985年发现南极臭氧洞两年后,世界各国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以管制破坏臭氧的化合物的排放。出乎意料的是,30多年后臭氧层真的被拯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冰箱中能造成臭氧层空洞的物质是什么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先来看一下冰箱的工作原理:电冰箱由电动机提供机械能,通过压缩机对制冷系统作功。制冷系统利用低沸点的制冷剂,蒸发汽化时吸收热量的原理制成的。压缩机把制冷剂压缩后输送到冰箱(此时是放热过程),高压的制冷剂在蒸发汽化时吸收热量(此时是吸热过程),把冰箱内的热吸走,就使冰箱冷下来了。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冰箱制冷过程中制冷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冰箱的制冷剂中含有大量氯原子,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挥发释放出来,氟氯碳化物漂浮在空气中时,由于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影响,开始分解释出氯原子出来。这些氯原子的活性极大,常喜欢与其它物质结合。因此当它遇到臭氧的时候,便开始产生化学变化。臭氧被迫分解成一个氧原子(O)及一个氧分子(O2),而氯原子就与氧原子相结合。可是当其它的氧原子遇到这个氯氧化和的分子,就又把氧原子抢回来,组成一个氧分子(O2),而恢复成单身的氯原子就又可以去破坏其它的臭氧了。

由此可见冰箱中能造成臭氧层空洞的物质是冰箱制冷剂中的氯原子。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臭氧层没了会怎样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科研人员在近些年的观测中发现原本完整的臭氧层却出现了若干的空洞。这是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那么,臭氧层没了会怎样呢?

第一,臭氧层没了会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量辐射到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对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有人估计,如果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10%,地面不同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将增加19%~22%,由此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15%~25%.另据美国环境局估计,大气层中臭氧含量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10万人,患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也将增多。

第二,如果臭氧层没了农产品会出现减产及其品质下降的现象。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产1%。

第三,减少渔业产量。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

第四,臭氧层消失能够间接破坏森林,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造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

由此可见如果地球的臭氧层没了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氢气会破坏臭氧层吗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常温常压下,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烧,无色透明、无臭无味的气体。氢气(H2)最早于16世纪初被人工制备,当时使用的方法是将金属置于强酸中。现在工业上一般从天然气或水煤气制氢气,而不采用高耗能的电解水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一下破坏臭氧的物质,看看和氯化氢是否有关系。破坏臭氧的物质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氟利昂和氮氧化物。其中氟里昂(CFC)是气态物质,一经释放就会慢慢上升到地球大气圈的臭氧层顶部。当氟氯碳化物漂浮在空气中时,由于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影响,开始分解释出氯原子出来。这些氯原子的活性极大,常喜欢与其它物质结合。因此当它遇到臭氧的时候,便开始产生化学变化。臭氧被迫分解成一个氧原子(O)及一个氧分子(O2),而氯原子就与氧原子相结合。可是当其它的氧原子遇到这个氯氧化和的分子,就又把氧原子抢回来,组成一个氧分子(O2),而恢复成单身的氯原子就又可以去破坏其它的臭氧了。

由此可见氢气不会破坏臭氧层。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臭氧层空洞会如何影响气候变化?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虽然地球臭氧层空洞已经逐渐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环境的影响已经结束。一项新的审查研究详细分析了额外紫外线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区和海洋温度的变化,以及某些物种的脆弱性。

就像当前的气候变化一样,臭氧层空洞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个重大环境危机。这层保护层位于地球大气层的高处。破坏性的紫外线辐射被高空的臭氧吸收,在保持地球适宜居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在南极洲上空发现了一个臭氧洞。

罪魁祸首可以追溯到含氯氟烃(CFCs)化学品,它们通常被用作制冷剂和制造气溶胶。当这些化学物质进入大气层时,会与阳光发生反应,并开始溶解臭氧。意识到这一危险,各国政府于1987年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逐步淘汰氢氟碳化合物的使用。

三十多年来,这个臭氧洞似乎在逐渐恢复。然而,恢复过程仍然缓慢,臭氧洞仍然对环境有一些影响。现在,联合国环境影响评估小组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审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具体影响。

最大的变化似乎是南极涛动。这是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两个环形活动带之间大气质量变化的全球尺度“跷跷板”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风带通常会自然地向北和向南移动。但是该评论发现,南极正上方的臭氧层空洞使南极涛动进一步向南移动,比大约一千年前移动得更多。

南极振荡的变化将气候带推向南方,改变了降雨模式、海面温度和洋流。这改变了整个半球的气候,影响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极洲、南美洲、非洲和南大洋。

海洋的不同部分变得更暖或更冷,这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有影响。温暖的海水摧毁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周围的海藻床和巴西海岸的珊瑚礁。但是冷却实际上给一些地区带来了好处,导致更多的鱼和磷虾,它们是企鹅、海豹和鸟类需要的食物。

“我们所看到的是臭氧的变化已经改变了南半球的温度和降水模式。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凯文·罗斯说,这改变了海洋中的藻类,也改变了鱼类、海象和海豹的生活区域,所以我们“已经看到了食物链的许多变化”。

由于气候和臭氧空洞的综合影响,其他生物正遭受更多的痛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海洋的酸性越强,使得贝壳越薄,越容易受到来自臭氧洞的额外紫外线辐射。

气候变化和臭氧空洞之间似乎还有一个“反馈回路”。“温室气体排放在低层大气中捕获了更多的热量,导致高层大气冷却,”罗斯说。"由于臭氧在较低的温度下被耗尽,较低的高层大气减缓了臭氧层的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南极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20世纪70年代,当时英国的科学家通过观测首先发现,在地球南极上空的大气层中,臭氧的含量开始逐渐减少,尤其在每年的9-10月(这时相当于南半球的春季)减少更为明显。美国的“云雨7号”卫星进一步探测表明,臭氧减少的区域位于南极上空,呈椭圆形,1985年已和美国整个国土面积相似。这一切就好像天空塌陷了一块似的,科学家把这个现象称为南极臭氧洞。南极臭氧洞的发现使人们深感不安,它表明包围在地球外的臭氧层已经处于危机之中。那么,南极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当臭氧层减少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的危害,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其实并不是说南极出现臭氧空洞,首先这是一个全球臭氧层都在遭受破坏的体现,而在臭氧层内各地分布不均匀,世界三极地区即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臭氧层本就微薄,当整体遭受破坏后就把南极凸显出来了。

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紫外线易透过臭氧层吗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紫外线是太阳光谱中的一种光线,正常来说每时每刻会有大量紫外线到达地球,但是由于地球表面有臭氧层,因此这一数量大大降低了,那么这些紫外线易透过臭氧层吗?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臭氧的产生主要因为太阳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紫外线UV-B段的增加能明显地诱发人类常患的三种皮肤疾病。这三种皮肤疾病中,巴塞尔皮肤瘤和鳞状皮肤瘤是非恶性的。利用动物实验和人类流行病学的数据资料得到的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若臭氧浓度下降10%,非恶性皮肤瘤的发病率将会增加26%。另外的一种恶性黑瘤是非常危险的皮肤病,科学研究也揭示了UV-B段紫外线与恶性黑瘤发病率的内在联系,这种危害对浅肤色的人群特别是儿童期尤其严重,而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长

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臭氧层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臭氧的产生主要因为太阳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当臭氧层减少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的危害,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有对人体健康、陆生植物、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化学循环、材料、以及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那么臭氧层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数亿年以前,地球上的大气中没有臭氧层,地球的表面受到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强烈照射,地面上没有生物存在,仅有少数生物生存在水中,因为水能吸收紫外线,水中绿色植物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扩散到空气中,而其中一部分的氧气在大气层的上层,受到紫外线的作用,依下面所示的反应式,氧气变成了臭氧而产生了臭氧层。O2+hν→2O、O2+O→O3。即高层大气中的氧气受阳光紫外辐射变成游离的氧原子,有些游离的氧原子又与氧气结合就生成了臭氧,大气中90%的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

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臭氧层破坏会导致温室效应吗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臭氧的产生主要因为太阳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

我们都知道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一个巨大的保护伞,因为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长

臭氧层遭到破坏并形成空洞后,会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量辐射到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对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有人估计,如果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10%,地面不同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将增加19%~22%,由此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15%~25%.另据美国环境局估计,大气层中臭氧含量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10万人,患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也将增多。系外线辐射增强,对其他生物产生的影响和危害也令人不安。有人认为,臭氧层被破坏,将打乱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导致一些主要生物物种灭绝。臭氧层的破坏,将使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紫外线辐射增强,还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由此可见臭氧层破坏会导致温室效应。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汽车尾气会破坏臭氧层吗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千米的同温层下部的臭氧层中,含量约50ppm。它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以屏蔽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线侵害。然而但是近些年科学界发现地球的臭氧层在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空洞,那么,汽车尾气破坏臭氧层吗?

汽车尾气中含有150~200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主要有害成分为:未燃烧或燃烧不完全的CH、NOx、CO、CO2、SO2、H2S以及微量的醛、酚、过氧化物、有机酸和含铅、磷汽油所形成的铅、磷污染等。其中氮氧化物(NOx)就是地球臭氧层的杀手。

在高温燃烧条件下,NOx主要以NO的形式存在,最初排放的NOx中NO约占95%。但是,NO在大气中极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NO2,故大气中NOx普遍以NO2的形式存在。空气中的NO和NO2通过光化学反应,相互转化而达到平衡。在温度较大或有云雾存在时,NO2进一步与水分子作用形成酸雨中的第二重要酸分——硝酸(HNO3)。在有催化剂存在时,如加上合适的气象条件,N02转变成硝酸的速度加快。特别是当NO2与SO2同时存在时,可以相互催化,形成硝酸的速度更快。

此外,NOx还可以因飞行器在平流层中排放废气,逐渐积累,而使其浓度增大。NOx再与平流层内的O3发生反应生成NO与O2,NO与O3进一步反应生成NO2和O2,从而打破O3平衡,使O3浓度降低,导致O3层的耗损。

因此汽车尾气是会破坏臭氧层的。更多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臭氧层空洞的原因

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臭氧层空洞是地球大气上空平流层(臭氧层)的臭氧从1970年代开始,以每十年4%的速度递减的一种现象。在两极地区的部份季节,递减速度还超过每十年4%,而在春季时连对流层的臭氧也在减少,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的原因

在高层大气中(高度范围约离地面 15~24 km),由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生成可观量的臭氧(O3)。光子首先将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氧原子与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

O2→2O

O+O2→O3

O3和O2属于同素异形体,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两者都是气体。

当O3的浓度在大气中达到最大值时,就形成厚度约20km的臭氧层。臭氧能吸收波长在220~330nm范围内的紫外光,从而防止这种高能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的伤害。

过去人类的活动尚未达到平流层(海拔约30km)的高度,而臭氧层主要分布在距地面20~25km的大气层中,所以未受到重视。近年来不断测量的结果已证实臭氧层已经开始变薄,乃至出现空洞。1985年,发现南极上方出现了面积与美国大陆相近的臭氧层空洞,1989年又发现北极上空正在形成的另一个臭氧层空洞。此后发现空洞并非固定在一个区域内,而是每年在移动,且面积不断扩大。臭氧层变薄和出现空洞,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紫外辐射线到达地面。紫外线对生物具有破坏性,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强烈的紫外线还会影响鱼虾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存,乃至造成某些生物灭绝,会严重阻碍各种农作物和树木的正常生长,又会使由CO2量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加剧。

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气体,如氮氧化物和氟氯烷等,对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有很大的影响。引起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中公认的原因之一是氟里昂(氟氯甲烷类化合物)的大量使用。氟里昂被广泛应用于制冷系统、发泡剂、洗净剂、杀虫剂、除臭剂、头发喷雾剂等。氟里昂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不溶于水。但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CI原子,CI原子则可引发破坏O3循环的反应:

CI+O3→CIO+O2

CIO+O→CIO2

由第一个反应消耗掉的CI原子,在第二个反应中又重新产生,又可以和另外一个O3起反应,因此每一个CI原子能参与大量的破坏O3的反应,这两个反应加起来的总反应是:

O3+O→2O2

反应的最后结果是将O3转变为O2,而CI原子本身只作为催化剂,反复起分解O3的作用。O3就被来自氟里昂分子释放出的CI原子引发的反应而破坏。

另外,大型喷气机的尾气和核爆炸烟尘的释放高度均能达到平流层,其中含有各种可与O3作用的污染物,如NO和某些自由基等。人口的增长和氮肥的大量生产等也可以危害到臭氧层。在氮肥的生产中去向大气释放出各种氮的化合物,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有害的氧化亚氮(N2O),它会引发下列反应:

N2O+O→N2+O2

N2+O2→2NO

NO+O3→NO2+O2

NO2+O→NO+O2

O3+O→2O2

NO按后两个反应式循环反应,使O3分解。

为了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于1987年签定了蒙特利尔条约,即禁止使用氟氯烷和其他的卤代烃的国际公约。然而,臭氧层变薄的速度仍在加快。不论是南极地区上空,还是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上空,O3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关于臭氧层破坏机制的争论也很激烈。例如大气的连续运动性质使人们难以确定臭氧含量的变化究竟是由动态涨落引起的,还是由化学物质破坏引起的,这是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提出不同观点的科学家在各自所在的地区对大气臭氧进行的观测是局部和有限的,因此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臭氧浓度和紫外线强度的监测网络,可能是十分必要的。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对臭氧消耗所引起的环境效应进行了估计,认为臭氧每减少1%,具有生理破坏力的紫外线将增加13%,因此,臭氧的减少对动植物尤其是人类生存的危害是公认的事实。保护臭氧层须依靠国际大合作,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在地球的大气层中,臭氧(O₃)的含量极少,仅占空气的几百万分之一,主要集中在离地面10~50km的平流层,臭氧和氧气是氧元素的同素异构体,呈淡蓝色,因有一种鱼腥臭味,故名臭氧。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

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长

由此可见,臭氧层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更多大气臭氧层有哪些作用,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臭氧层治理措施有哪些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关注,臭氧层作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然而,近1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臭氧层破坏最严重地区在哪呢?众所周知,臭氧具有强烈吸收有害紫外线的功能,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天然屏障.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氯氟烃,导致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变薄,严重地危害了人类自身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安全。据观测,目前臭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臭氧层治理措施有哪些吧?

保护臭氧层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地球,也为了我们的明天,我们都应承担。实施可行的保护措施。

不购买任何国家禁止的含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品,如含CFC的冰箱、冰柜、空调设备,含哈龙的灭火器等;定期检查及保养空调及冷冻装置,以防止及减少制冷剂泄漏;在维修过程中,督促维修人员对制冷剂进行妥善的回收;到有制冷剂回收设备的地点维修、报废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品设备;将不再需要的手提式哈龙灭火器交还消防部门以便循环利用,并且按照消防部门的推荐,购买不含哈龙的灭火器(如干粉灭火器);向身边的亲人、邻居和朋友们宣传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必要性,带动他们积极参加保护臭氧层的行动。

大气臭氧层的恢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国际社会携手合作,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我们个人也要贡献力量。共同保护大气臭氧层这把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没有臭氧层会有哪些影响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臭氧减少带来的危险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行动已持续了20余年,那臭氧层破坏最严重地区在哪呢?众所周知,臭氧具有强烈吸收有害紫外线的功能,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天然屏障.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氯氟烃,导致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变薄,严重地危害了人类自身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安全。据观测,目前臭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没有臭氧层会有哪些影响吧?

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紫外线对促进在皮肤上合成维生素D,对骨组织的生成、保护均起有益作用。但紫外线(λ=200~400nm)中的紫外线B(λ=280~320nm)过量照射可以引起皮肤癌和免疫系统及白内障等眼的疾病。据估计平流层O3减少1%(即紫外线B增加2%),皮肤癌的发病率将增加4%~6%。按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计,死于皮肤癌的人每年大约要增加5千人。在长期受太阳照射地区的浅色皮肤人群中,50%以上的皮肤病是阳光诱发的,即肤色浅的人比其他种族的人更容易患各种由阳光诱发的皮肤癌。此外,紫外线还会使皮肤过早老化。

2、对植物的影响。近10多年来,科学家对200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外线照射的实验,发现其中三分之二的植物显示出敏感性。试验中有90%的植物是农作物品种,其中豌豆、大豆等豆类,南瓜等瓜类,西红柿以及白菜科等农作物对紫外线特别敏感(花生和小麦等植物有较好的抵御能力)。一般说来,秧苗比有营养机能的组织(如叶片)更敏感。紫外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因而减少捕获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生成率下降。对大豆的初步研究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产量降低。同时紫外线B可改变某些植物的再生能力及收获产物的质量,这种变化的长期生物学意义(尤其是遗传基因的变化)是相当深远的。

3、对水生系统的影响。紫外线B的增加,对水生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水生植物大多贴近水面生长,这些处于海洋生态食物链最底部的小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容易被削弱(约60%),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增强的紫外线B还可通过消灭水中微生物而导致淡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并因此而减弱了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增强的紫外线B还可杀死幼鱼、小虾和蟹。研究表明,在O3量减少9%的情况下,约有8%的幼鱼死亡。

4、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过多的紫外线会加速塑料老化,增加城市光化学烟雾。另外,氟利昂、CH4、N2O等引起臭氧层破坏的痕量气体的增加,也会引起温室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在南极洲上空发现臭氧洞以来,科学家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臭氧层破坏和臭氧洞的出现是由人类行为造成的,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生产和使用“臭氧消耗物质”,并向空气中排放大量废气。

消耗臭氧层物质主要包括以下物质:氟氯化碳(含氯氟烃)、哈龙(哈龙、全氟化碳)、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甲基溴等。

臭氧消耗物质的用途: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清洁剂等。

废气:主要是汽车废气、超音速飞机废气、工业废气等。

在所有上述物质中,最具破坏性(或“罪魁祸首”)的是氟氯化碳和哈龙。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常用的是我们都熟悉的氯氟化碳。

含氯氟烃是氟利昂的一部分。它是美国杜邦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开发和生产的一种含氯氟烃制冷剂。它也以商品名命名为“氟利昂”。如今,人们习惯称制冷剂为“氟利昂”。

一些数据显示,从1930年代初到1950年代和1960年代,人类总共生产了1500万吨氟氯烃。

人类已经开发了含氯氟烃,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环境问题——臭氧层的破坏。

臭氧层破坏机制

(1)废气破坏臭氧层

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如N0和N02等。),这可以破坏大量的臭氧分子,从而造成臭氧层的破坏。

(2)氟氯化碳和哈龙对臭氧层的破坏

美国科学家莫林和罗兰提出,一些人工合成的含氯和含溴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凶,最典型的是含氯氟烃和含溴哈龙。

氟氯化碳和哈龙总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泄漏。泄漏后,它们首先进入大气层的对流层。然而,这些物质在对流层中是化学惰性的,也就是说,它们在对流层中非常稳定,可以存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而不发生变化。然而,这些物质不能总是存在于对流层,并最终通过极地大气环流和赤道区热气流的上升进入平流层。然后在风的作用下,它们从低纬度被输送到高纬度,并在平流层中均匀混合。在平流层中,强烈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分解氯氟化碳和哈龙分子,释放出高活性的氯和溴自由基。氯自由基和溴自由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破坏臭氧的化学机理如下:

氯-氯→氯+氯

Cl +O3→Cl0 +O2

C10+O3→C1+2O 2

溴原子自由基以同样的方式破坏臭氧。据估计,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以在失活前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哈龙释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坏臭氧的30-60倍氯原子。此外,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即当它们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大于两者的简单叠加。

当然,除了上述化学过程之外,臭氧洞的形成也是一个多相催化反应过程,包括空气动力学过程和特殊的极地温度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臭氧洞出现在极地和大部分在春季。

臭氧层破坏的长期性质

科学家和社会各界担心的是,氟氯化碳和哈龙在大气中的寿命很长,一旦进入大气就很难去除。这意味着,即使人类停止生产和使用这些物质,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也会持续很长时间。然而,通过全人类的努力,臭氧层的破坏将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将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