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抗日战士纪念碑(精品20篇)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但也不会惧怕战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抗日战士纪念碑,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2100

文章

750

篇1: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碑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4年8月21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浦东支队在支队长朱亚民的指挥下,依靠有利地形,伏击日本侵略军于六灶朱家店(今六灶镇会龙村)。战士们敢打敢拼,一举歼灭日军34名,我军无一伤亡,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解放以后,这一成功战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军事科学院战史部作为步兵连第一优秀“进攻战例”写进教材,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纪念这一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在浦东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典型战例,1986年5月15日六灶乡人民政府在伏击战原址树立了由朱亚民同志题字的“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碑”。

地址:六灶镇会龙村

邮政编码:201322

电话:58162434传真:58165700

开放时间:全年全天开放

公共交通:张南线、南新线、龙芦线、惠松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龙和队队部旧址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龙和队队部旧址为连平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龙和队队部旧址位于连平县油溪镇茶新村茶壶耳屋,距油溪镇府500米处。

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是东南亚各国华侨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为充分利用好这个公开的抗日救亡团体,1939年1月,东江特委在惠阳区淡水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总部设在惠州城,同时派出工作团队奔赴各县开展抗日活动。1939年11月下旬,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龙和队20多人从老隆出发进驻忠信、大湖,将队部设在茶壶耳屋,队长颜硕民、队员黄敏、交通员黄克平等人亦驻扎在此。

龙和队到连平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连平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党组织。到连平后,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工作。他们在油溪、忠信、大湖一带通过开办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儿童识字班,采用出墙报、教唱革命歌曲、演街头小戏剧等多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由于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此项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仅仅几个月就考察、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并于1940年4月就在忠信大塘小学打开了局面,发展了连平县第一个中共党员吴泓生,揭开了连平党史上的新篇章,为连平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7月,被连平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下半年进行了修缮。2011年5月,由连平县委、政府立碑保护。2011年6月,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茶新村:茶新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凤台县三里沟抗日纪念园

全文共 1171 字

+ 加入清单

凤台县三里沟抗日纪念园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凤台县三里沟抗日纪念园坐落在淮河岸畔凤台县凤凰镇三里沟社区,于2005年为纪念被侵华日军杀害的84位三里沟村民,由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具办而建的。纪念园占地1200平米,园区由石门、主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组成。四周青石围栏,绿荫环绕。纪念主碑耸立园中,高8.85米,正面镌刻着“侵华日军三里沟大-遇难同胞纪念碑”,背面为“三里沟大-”情况介绍,底座镶嵌着惨遭杀害的84位村民名字,主碑前为可容纳200多人的小广场。园内栽植各种长青树和花卉,其中6棵银杏,寓意纪念园建于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松柏、香樟象征着中国人民抗战精神万古长青。园区虽然面积不大,但十分紧凑,清新整洁,庄重肃穆。

三里沟村是凤台县抗日战争时期的重灾区。1940年5月21日夜,驻田家庵日军乘汽艇溯淮河西犯凤台,在登岸时,遭到埋伏在三里沟村的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六团(简称保六团)突然袭击,双方交战中,日军伤亡惨重,驻寿县日军火速赶来支援。保六团见寡不敌众,逐即撤去。气急败坏的日军闯进三里沟村,实施报复。对无辜村民进行绝灭人性的残酷-,全村500多人,被杀死84人,杀伤百十人。500间房屋几乎被烧尽,财物被抢掠一空。这便是骇人听闻的“三里沟大-”惨案。

三里沟抗日纪念园是淮南市除大通万人坑外,又一处记录侵华日军大-罪行的教育基地,它有着重要的教育内容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建园以来,凤台县委、县政府广泛宣传建园意义,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每年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县委宣传部门都要组织县直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厂矿、学校、城关镇和凤凰镇三里沟社区,采取各种形式,在纪念园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凭吊遇难同胞,控诉、声讨侵华日军罪行。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基地开展活动情况,摄制播放“三里沟大-”专题片、表演“三里沟大-”文艺节目、刊载有关“三里沟大-”史料和文章,还专门组织中、小学生到三里沟抗日纪念园敬献花篮,凭吊遇难同胞,进行“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教育,激励青少年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近年来,随着纪念园影响面越来越大,县内外来园参观凭吊者逐年增多,接待人数在万人次以上。

三里沟抗日纪念园于2009年和2015年被淮南市命名为第一、二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隶属凤台县民政局领导,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协助管理。纪念园有专人负责看管,并有专门人员讲解,免费对社会开放。

三里沟社区:城北乡三里沟社区莅临县城北郊凤凰湖南岸,人口2400人,下设11个居民组,党员44名,团员132名,耕地1148亩。 社区居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养殖和建筑运输业为主,人均纯收入居全乡前列。 2010年3月社区换届以来,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新任书记胡泽波,既是年轻有为的好支书,又是抓好党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

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建筑面积950平方米,纪念碑高20米,碑体由三把剑和三面盾组成,象征汉、傈僳族、怒族团结抗英的事迹。1986年,英国并吞缅甸以后,企图打通缅甸北上四川、西藏和中国内地的走廊。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强迫中国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利用清政府的-和订约使臣对片马地形与历史的无知,先以欺诈手段在条约中制造混乱,以武力威胁清政府以高黎贡山分水岭划界,挑起各种事端,并于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公元1910年12月26日),英军2000余人武装欺占了片马。

在片马危机之中,当地各族民众在各寨头人带领下进行了顽强抵抗。他们联合了一只由傈僳族、怒族、景颇族茶山人和独龙族组成的100多人队伍,身披蓑衣,手拿弩弓、毒箭、长刀、长矛和少量的-,在原始森林中神出鬼没地伏击侵略者,给英国侵略者造成很大的伤亡,迫使撤回古浪。这支队伍被当地的民众称之为“蓑衣兵”。

消息从保山传到昆明、北京,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云贵总督和清政府向英国提出严重抗议,并命泸水各土司组织民团前往片马抗英。怒江两岸的各民族青壮年农民举起弩弓、大刀组成了400多人的抗英“弩弓队”,并与“蓑衣兵”汇合,采用夜袭、投毒、断水的方法袭击敌人,迫使英国政府在同年4月向中国政府照会,承认片马、古浪、岗房是中国领土。辛亥革命后,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爱国将领李根源率兵进驻怒江,挫败了英国侵略者进犯怒江的企图。

1960年,中缅两国政府签定了边界条约,片马正式回归祖国。1985年,-同志巡视怒江片马时,高度评价片马各族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无畏精神,建议修建纪念碑,并为纪念碑题了字:“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

片马镇:【片马镇简介】片马镇国土面积153平方公里,东与鲁掌镇相连,南北长24公里,南、西、北三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64.44公里,是中缅边境北段交通要道和商业往来的重要通道,全镇辖片马、古浪、岗房、片四河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景朗城市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740人,流动暂住人口最高时候4万多人,平常2万多人。片马于1991年被国家批准为省级对外开放口岸。【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家祠堂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家祠堂)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家祠堂)始建于公元1432年孟春,后于公元1721年重建,完工于公元1723年。谢家祠堂经历数百年风雨,2007年经枞阳县有关部门批准对其进行了修缮。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面积1251平方米,前后三进,由前厅、中进、后堂、钟楼、鼓楼、宝树堂等部分组成,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建筑构件,质高硕大,雕刻极其精美。

陈瑶湖镇党委政府2013年决定利用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氏祠堂的西院,建设桐东抗日民主政府革命文物陈列馆,2014年6月26日,桐东抗日民主政府革命文物陈列馆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氏祠堂隆重开馆。陈列馆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大事、桐枞抗战史略、桐东抗战群英谱、侵华日军投降、桐东抗战的历史意义等板块。

保护范围:墙基四周外,东、南、西、北各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米。

地址:陈瑶湖镇水圩村

水圩村:一、村情简介 水圩村位于陈瑶湖镇西边,东临花园村,西与官渡、苎镇二村交界,南与前河村接壤,北与青山村毗邻,总人口3645人,耕地面积3600亩,水面面积达500亩,村村通水泥路总长3.2公里,机耕路1.6公里,人均年纯收入2890元。 二、总支简介 水圩村党总支设立于2004年3月,下设两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党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李得钊纪念碑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李得钊纪念碑为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李得钊纪念碑位于岩头镇港头村,年代为现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03年,李得钊纪念碑列入永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港头村:港头村坐落岩头镇北面,位于楠溪江中游,全村共有村民小组10个,649户,人口2227人,51位党员。基层组织健全,干部也比较得力,村支部书记李修海,村委会主任李苍平。耕地有426亩,园地有100亩,林地有3069亩,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外出劳务;全村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岩头镇的敬老院和社区也设在村里,总体看,港头村交通便利、生产发展、民生改善、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南楼七壮士抗日旧址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南楼七壮士抗日旧址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南楼七壮士抗日旧址位于开平市赤坎镇南楼管理区腾蛟村边,是一座弹痕累累的古式碉楼,是为"南楼"。

该楼是当地华侨、侨眷出资建于1913年,座北向南,为七层钢筋水泥建筑,高19.06米,占地面积28.46平方米,建筑面积180.2平方米,楼门铁造。每层开窗和设有枪眼,第六层为瞭望台,曾设有探照灯。楼顶为平台式。它南临潭江,北扼东滘龙公路,是三埠、赤坎水陆交通要塞,地形险要。

抗日战争时期,司徒四乡自卫团腾蛟中队队部就设在这里。这支队伍深受中国共产党抗日宣传教育的影响,有着坚定的抗战立场。1945年7月中旬,该队司徒煦等七壮士凭楼抗击,阻击南窜之日本侵略军,坚守7昼夜,毙敌16名。最后,日本侵略军施放毒气,七壮士中毒,被捕后壮烈殉国。当时,流传着一副对联:"七士守南楼,两路倭寇齐丧胆;三军逃夹水,四乡团队独留名!".

1983年3月,该旧址被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300多万元,在原址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并遍植花卉树木,建成南楼纪念公园。2003年10月,南楼被命名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赤坎镇:今日赤坎——赤坎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内、开平市中部,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325国道和珠江一级支流——潭江横贯全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开平的集装箱码头、三埠港客运码头,每天都有600吨级货轮、豪华飞翼船往来营运;全镇总面积61.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共7.2万人,是著名的侨乡。此外,赤坎境内保留有大量的华侨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张虎臣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张虎臣烈士纪念碑位于荥阳市贾峪镇贾峪村。

张虎臣,又名张虎,字亦召,荥阳市贾峪镇贾峪村东沟组人。1864年出生于一个寒苦家庭,由于他勤劳、精明、能干,后来在贾峪置地,办了一处铁铺——豫盛永。他为人忠诚厚道,对穷苦百姓关心备至。1920年任贾峪镇镇长,深受当地人民的拥戴。1925年同共产党党员肖人鹄、戴培元等密切配合,发动农民革命,组织农民协会。张虎臣当选为贾峪区农民协会会长。不久,被选为荥阳农民协会委员长。他的爱国革命活动,触恼了-县长陈华龙。陈华龙指使土匪王三刚带八十多名爪牙于1925年农历8月27日凌晨闯入张虎臣家,砍死张虎臣,血洗张家院,张家老幼11口惨遭杀害。

为此,革命先驱李大钊撰文《鲁豫陕等省的红-会》,以示对张虎臣同志的哀悼。革命先驱李大利同志来郑巡视工作中,听到张虎臣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不安。1931年夏,各地乡绅名流知识界472人,为悼念张虎臣以“公宽信敏”“群贤毕至”立碑两座。张虎臣的英雄事迹,使后代人永志不忘,铭记千秋。

信息来源:郑州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海南省、海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位于海口市公园路2号海口人民公园内。管理单位是海口市民政局。

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54年4月,是为纪念坚持琼崖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2万多名烈士而建。2003年由地方政府划拨专款进行重修。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占地面积0.8亩,建筑面积36平方米。纪念碑用大方块花岗石砌成,碑四周设有石栏杆,呈四面体,碑总高14.5米,碑身高11米,碑身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座正面及碑身背面上刻有朱德同志的题词:“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同志们!你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你们的英雄行为,对解放琼岛和全中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烈士们的功绩永垂不朽!”纪念碑四周绿树成荫,松柏挺拔,为革命丰碑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1949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10余万人从大陆各地溃逃琼岛,构筑起一道海、陆、空立体防线,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在琼崖纵队的接应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四十三军及炮兵、工兵各一部共10万余人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迅速组成渡海作战兵团,开展战前各项准备工作。1950年3月5日开始,渡海作战兵团先后组织两个加强营和两个加强团,分两批四次胜利潜渡,加强琼崖纵队的接应力量。4月16日,兵团主力组成两个梯队,分乘木帆船,正面强渡琼州海峡,在琼崖纵队和先遣登陆部队的有力接应下,于海口以西至临高角一带突破敌军的重重-,大举登陆,继而向纵深发展,在澄迈黄竹、美亭与敌决战,歼灭敌军主力。4月23日,海口解放。随后,登陆野战军与琼崖纵队兵分东、中、西三路追击南逃之敌。5月1日,全岛宣告解放。

这次战役共歼敌3.3万余人,我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4500余人,开创了世界革命战争史上木船打败兵舰的先例,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信息来源:中共海南省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新寨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新寨革命烈士纪念碑座落在石狗镇带下村委会合龙村村背半山腰上,碑文刻着“李班长”和“个人简介”字样。座西向东,离合龙村约60米左右。解放后,经当地有关部门反复调查认为,此烈士无法查找其真实姓名,生前所属部队不详,具体出生和其他事项不明,只知道叫“李班长”,男性,是东北人,属于在解放战争攻打当地“新寨村”时而牺牲的。现在在新寨村“炮楼”外墙都可见-痕迹。2009年,四会市民政局下拨维修款,对公墓进行了小修。随后,被石狗镇列为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至今。

石狗镇:石狗镇位于四会市西部,总面积142平方公里,地处绥江下游,东接下茆镇和城中街道办事处,北接黄田镇,西接高要市、广宁县,南接邓村镇。我镇交通发达,省道四连线、绥江贯穿全镇,各村之间以水泥路连接,水路运输可达珠三角和西江各地。石狗镇辖管10个村委会和1个居民会,238个村小组,总人口25662人,其中非农人口1042人;石狗镇耕地面积21435亩,其中水田16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队部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0年9月,中共前线东江特别委员会召开部队干部会议,决定把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惠(阳)东(莞)宝(安)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领导中心设在东莞。同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在此设立大队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机关也设在此。该旧址曾于2005年维修,坐西北向东南,宽10.70米,长11米,占地面积约137平方米;硬山搁檩结构,墙体采用当地传统的“金包银”砌法。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

大队部遗址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的一部分,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被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岭村:大岭村位于大岭山镇西南面,距镇中心区3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辖下“下油古岭”、“上油古岭”、“瓮窑”、“大王岭”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860人,其中户籍人口2363人。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9849万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52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913元。近年来,大岭村先后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村”、“省一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发现者纪念碑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发现纪念碑(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是葡萄牙纪念15至16世纪航海时代的一个纪念碑,也是里斯本其中一个著名地标。发现者纪念碑位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贝伦区巴西利亚大马路(Avenida da Brasília),建筑物落座于圣哲罗姆派修道院正前方,邻近4月25日大桥,这个位置是葡萄牙人在航海时代出海的地方。

发现者纪念碑于1940年首次在葡萄牙世界博览会上展示,由葡萄牙艺术建筑师特姆及雕刻家里奥普度所建造。在1960年以混凝土重建,纪念碑也于同年8月6日完成重建,以纪念葡萄牙著名航海家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发现者纪念碑是一个高52米被雕刻成一个以船为主体的船首形状的混凝土板层建筑物;纪念碑东、西两边分别都雕有两个葡萄牙方型盾徽;纪念碑北面(即背向塔霍河的一面)是刻有一把大剑。纪念碑一楼是一个关于里斯本历史的多媒体展览;二楼是观光层。

在发现者纪念碑北面至巴西利亚大马路的是由南非赠送、施利华(Cristino da Silva)所设计的一个以马赛克方式及采用不同种类的大理石铺设而成的广场;广场上铺设了一个直径50米的一个航海罗盘外,在中央铺设了一幅标示了葡萄牙人在航海时代首次到达之地的路线及年份的世界地图。

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

必去理由:里斯本最著名的地标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葡萄牙[Portugal]

景点所在省、州:里斯本区 [Lisbon District]

景点所在城市:里斯本 [Lisbon]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闽中抗日办事处旧址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闽中抗日办事处旧址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闽中抗日办事处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田尾新村208号。

抗日战争初期,闽中地区通过和平谈判,把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闽中工委在莆田城关西来寺设立抗日办事处,以便双方联系,负责人方子明。1938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悍然发动“泉州事变”,谋害了工委和部队负责人刘突军,并将独立大队包围缴械。后经我方据理力争,国民党方面被迫同意把闽中红军游击队交还新四军,开往皖南前线抗日。1939年,国民党又推行“溶共”、“防共”、“限共”政策,并陆续颁布所谓“限制异党活动”的一系列-法令。面临这种局面,闽中党组织一边在庄边宁里举办训练班培训抗日干部,一边派张伯庭等同志到莆田沿海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闽中抗日办事处迁移到沿海忠门王厝村,在山区游击活动的游击武装力量也调派到莆田沿海工作,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以“保家卫国”为口号,团结组织群众,发展抗日力量,扩大游击武装。当时正值沿海粮荒,抗日办事处发动农民向国民党县、区政府--,迫使当局发放了一批救灾粮食。因而抗日办事处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增,有组织的不脱产游击队员达数百人。群众抗日热情的高涨,又招致了国民党的疾忌和恐惧。同年7月17日,莆田保安团调两边兵力,包围了王厝村,由于寡不敌众,张伯庭、蔡文焕等率队从后山撤退,保安团把抗日办事处几座民房烧毁,并对周围几个基点村进行洗劫和摧残。闽中党组织第二次公开抗日活动又遭到国民党的打击。为此,党的抗日力量只得继续向海岛前线转移。1940年8月,张伯庭抽调抗日办事处部分骨干参加长乐抗日斗争,剩下的武装力量挺进到与敌伪仅一水之隔的南日、黄瓜等岛屿和平海湾突出部地带活动,他们以亲引亲,以友引友,在各村建立交通站、联络点,特别是在黄瓜屿发展一批船渔民加入游击队,建立了革命据点。

闽中抗日办事处旧址原为明礼部尚书陈经邦别墅,其孙陈钟岱于明末抗清失败后在此削发为僧,并改别墅为西岩广福寺,清代重建。该寺坐东朝西,分前、中、后3座。前座为张琴书的“西岩广福寺”石匾的山门、金刚殿、钟鼓楼;中座为正中祀释迦牟尼佛,两旁为侍者,左边为韦陀,右边为伽蓝,两侧为十八罗汉的大雄宝殿;后座中为观音殿,左为地藏王菩萨殿,右为极乐清凉,左室为祀无了和月中、体玄禅师的祖师堂,右室为祀国师、礼部尚书陈经邦(1537-1616)的功德堂。两厢以走廊相连,有祖师堂和极恩堂以及僧舍斋房等。

闽中抗日办事处旧址西来寺于1984年12月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龙桥街道:(一)概况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是2002年4月莆田市区划调整后城厢区新组建的街道,为莆田市委、市政府新址所在地,办事处驻龙桥。辖区面积2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92亩,林地7626亩,水域680亩。下辖龙桥、太平、北磨、下磨、兴安五个社区居委会和泗华、延寿、洋西三个村委会,常住人口5.9万。街道下设党委1个,党支部23个,其中非公党支部8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水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三水革命烈士纪念碑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水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森林公园纪元塔西侧纪念广场内。为纪念三水革命英烈,激励后人,三水区委、区政府于2002年底筹划兴建三水纪念广场,2003年4月落成,占地约3000平方米,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三水革命烈士纪念碑由三水西南公园迁至纪念广场,碑高19米,由平台、碑座、碑身组成。碑座为三层,上层四周雕刻着以三水地方党组织革命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浮雕,共28.8平方米。碑身镌刻着原广东省省长刘田夫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97年7月17日由三水市文化局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袁崇焕纪念碑公园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袁崇焕纪念碑公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袁崇焕以两广军士善战,特从桂西田州(今田东县)、泅城州(今凌云县)、龙英州(今天等县)各招瑶兵二千人,并开赴山海关训练。与此同时,袁派人往天津等地购办战略物资,积极制定广式战船。还-请调广东水师二千人到辽东海域训练海军,以固海防。且与蓟辽经略孙承宗密切合作,命参将祖大寿督建有战略意义的城堡宁远(今辽宁兴城)新城。崇焕更与士卒同起居,共甘苦,这样很快就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水南管理区“袁崇焕纪念公园”已于2001年8月动工兴建,成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和旅游胜地。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别称袁督师,明朝末年名将。袁崇焕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有效抗击了清兵,因魏忠贤而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除去魏忠贤,袁崇焕也得以重用。然而,袁崇焕在与皇太极一战中,却被诬陷与后金军有勾结,崇祯皇帝判其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曾著有诗词《落第》、《秋闱赏月》、《入狱》、《狱中对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保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保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记功碑”,以纪念全国军民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

"抗战胜利纪功碑"于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动工,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碑高27.5米,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力土结构。

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占领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2013年5月,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位于海安县东大街。

民国时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故居的东北隅,有一处西式的小洋房,那就是当年韩国钧先生的会客厅,著名的“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韩国钧退隐之后,就久居在此,深居简出,潜研书法,修史编著,里人称这座建筑为“小花厅”。

1940年6月28日至9月13日间,新四军驻苏北部队为了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挑衅,连续战斗,赢得了郭村保卫战和营溪战斗的胜利,攻占了黄桥、姜堰两苏中重镇,控制了苏中东西约二百里、南北数十里的广阔地区。而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却坚持反共,不甘失败,结集重兵,开赴黄桥,准备与新四军决战。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正、副指挥陈毅和粟裕在作好黄桥决战准备的同时,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仍继续努力争取和平以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抗日。陈毅数次致函韩德勤,表明新四军团结抗战的诚意,驳斥韩对新四军的责难。派朱克靖带着他的亲笔信奔走于李明扬(国民党苏鲁皖游击军总指挥)、陈泰运(税警团司令)、张公任(李明扬部六纵队司令)各部,澄清苏北摩擦的--,申述新四军团结抗战的诚意。

新四军团结抗敌的旗帜鲜明,民心归附,也得到韩国钧等许多上层人士的响应。9月中旬,受陈毅的委托,韩国钧出面邀请了苏北八县绅、商、学等各界知名人士在韩公馆小花厅座谈,并由韩国钧主持、黄逸峰领衔,率各界15名知名人士分别致电韩德勤、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陈毅各方军事长官,呼吁“值此敌寇当前,尤以保存实力,团结对外,以期扫荡敌氛,收复失地。彼此有误会,亦应和平解决,期以改善,方足以奠我民生,慰我民望。兹以吾民利害所关,大局安危所系,不得不联合呼吁,希望停战息事,一致抗战”。并附建议书一份,提出用政治方法解决争端的条建议。9月25日,陈毅复函,表示“切实遵办”。李明扬、李长江复函:“在原则上极表赞同。”陈泰运亦表示“全部接受”。唯有韩德勤自恃兵多粮足,对和平建议置若罔闻,反而乘机要挟,复电称:“新四军如有诚意,应首先退出姜堰,再言其他”。

这次座谈会,由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破坏阻挠,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在政治上孤立了顽固派,争取了中间力量,团结了爱国人士,表明了新四军团结抗战的立场和决心,为在10月4日至6日的黄桥决战中促成陈泰运、李明扬部保持中立,新四军能集中兵力对付国民党顽固派,而取得黄桥决战的重大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会址内陈列了当年参加座谈会部分人士的照片,厅内陈设亦按原貌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黄静源烈士殉难纪念碑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静源烈士牺牲地方——安源半边街广场。

黄静源是湖南郴县人、安源工人运动领袖。1925年9月21日被反动军阀逮捕,随即被押往萍乡监狱。在狱中二十多天,他始终不为敌人的利诱和酷刑所动摇。10月16日,黄静源被敌人枪杀在半边街广场。黄静源牺牲后,安源工人不畏--,在这里举行了追悼会。并于次日将烈士遗体秘密抬至醴陵,隆重装殓,再用火车将灵柩运往长沙。

1926年9月,北伐军到达安源,恢复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并改名为萍矿总工会,萍矿总工会领导工人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活动。10月16日,召开二万多群众参加的大会,纪念黄静源等烈士牺牲一周年,并在此建立了“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碑文由株萍铁路总工会委员长朱少连撰写。纪念碑座北朝南,高2.4米,宽1.56米,长2.6米,占地面积40平方米,

1984年10月,被列为萍乡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月9日被列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长乐革命烈士纪念碑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长乐革命烈士纪念碑为长乐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长乐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长乐区吴航镇塔坪山。

1958年3月,为纪念为革命捐躯的革命先烈,中共长乐县委员会和长乐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并建造了长乐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占地面积900平方米,碑体为花岗石和水泥沙浆砌成,方塔式,顶端浮雕五星。碑身阴雕碑文,南书“长乐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西书“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落款中共长乐县委员会;东书“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叶飞手迹;北书“英勇顽强毕生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先烈永垂不朽”,落款长乐县人民委员会。碑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公牺牲的烈士墓群。

长乐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90年被长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9月被长乐市委、长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长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

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系乡绅张家的“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占地约6亩,是座当地著名的民宅建筑。

抗战初期,陈毅司令员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4日,一支队驻宝埝前隍村,陈毅与王必成等住“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当时,陈毅住西楼二楼西厢房,王必成住东厢房,其他领导住二楼正房。楼下两侧为警卫人员宿舍,楼下三间为会议室。前隍村是财贸银行、医务室、-修理所、无线电通讯机关等。在此居住先后两个月,至同年8月中旬日寇进攻时撤走.

陈毅在此期间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成功地争取了以茅麓公司老板纪振纲为首的一批当地上层人物,筹建联合抗日总会。1938年7月7日,陈毅和樊玉琳作为发起人,邀请镇江,丹阳,句容,金坛四县各界人士千余人在“怡和酒行”大院召开成立镇,丹,句,金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简称四县联合会)大会。陈毅在会上就四县总会的宗旨,任务和国内外形势作了报告,号召四县同胞团结一致,结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大会推选纪振纲为四县总会主任、樊玉琳为副主任,后因纪振纲没有到会参加工作,即由樊玉琳为主任。此后,四县总会积极配合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为开辟和巩固茅山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旧址是陈毅同志从事革命实践和领导江南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重要场所,也是陈毅同志生活战斗过的重要革命遗址。此处原长期为乡政府机关所用。1992年机关已全部迁出,旧址将成为陈列收藏当年新四军抗日斗争文物史料、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宣传阵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