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是悬挂在空中的吗(经典20篇)

浏览

4218

文章

1000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因为其运动轨迹与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那么,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大约100亿年以前,有一大片冷却的尘埃微粒涡旋在宇宙中间。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不停旋转的圆盘,随后又甩出许多圆环。同时,猛烈的转动使尘埃微粒达到白热程度,中心的圆盘变成太阳,外围圆环的微粒形成一个个由气体和熔液构成的巨大火球。然后开始冷却,并凝成固体。大约到40亿~50亿年前后,这些火球变成现在的地球、火星、金星等九大行星。这个理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星云说”。它被认为是最合理的一种地球形成理论。

地球

爱护地球

如今人类的破坏活动,遍布全球,呼吁社会各界建立健全法律保护地球资源。因为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所以要从身边做起:

1用完水后,要拧紧水龙头。

2不要乱扔电池,因为一颗纽扣电池就会污染600吨水!

3牢记“人来灯开,人走灯灭”。

4多用节能灯

5节约用纸。节日用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祝福。一张纸双面写,废纸要回收。

6垃圾分类: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

......

别让眼泪成为地球最后一滴水,别让哭啼声成为地球最后一点生机!

地球未来

地球的未来与太阳有密切的关联,由于氦的灰烬在太阳的核心稳定的累积,太阳光度将缓慢地增加,在未来的11亿年中,太阳的光度将增加10%,之后的35亿年又将增加40%。气候模型显示抵达地球的辐射增加,可能会有可怕的后果,包括地球的海洋可能消失。

地球表面温度的增加会加速无机的二氧化碳循环,使它的浓度在9亿年间还原至植物致死的水平(对C4光合作用是10 ppm)。缺乏植物会导致大气层中氧气的流失,那么动物也将在数百万年内绝种。而即使太阳是永恒和稳定的,地球内部持续的冷却,也会造成海洋和大气层的损失(由于火山活动降低)。在之后的数十亿年,表面的水将完全消失,并且全球的平均温度将可能达到70°C。

太阳,在它演化的一部分,在大约50亿年后将成为红巨星。模型预测届时的太阳直径将膨胀至现在的250倍,大约1天文单位(149,597,871千米)。地球的命运并不很清楚,当太阳成为红巨星时,大约已经流失了30%的质量,所以若不考虑潮汐的影响,当太阳达到最大半径时,地球会在距离太阳大约1.7天文单位(254,316,380千米)的轨道上,因此,地球会逃逸在太阳松散的大气层封包之外。然而,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现在的生物会因为与太阳过度的接近而被摧毁。可是,最近的模拟显示由于潮汐作用和拖曳将使地球的轨道衰减,也有可能将地球推出太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地球表面最低点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表面最低点是死海。那里的水面平均约低于海平面400米。死海是一个内陆盐湖,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约旦河谷。西岸是一座犹太人的山,而东岸是外约旦高原。约旦河从北方流入。死海长80公里,宽18公里,表面积1020平方公里,深度400米。死海位于约旦死海峡谷的最低处,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续。这是夹在两个平行地质断层陡坎之间的凹陷地壳。死海位于沙漠中,降雨量少且不规则。Lisan半岛的年降雨量为65毫米。冬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这个湖的年平均蒸发量为1400毫米,所以这个湖经常有雾。湖面的水位随季节变化在30到60厘米之间。死海的含盐量非常高,到达湖底的盐度越高。湖的最深处被石化了(海水的平均含盐量为35‰,而死海的含盐量约为230-250‰。地表水的含盐量为每升227-275克,深水中为327克。).因为盐水浓度高,游泳者很容易漂浮。除了细菌,湖里没有动物或植物。在涨潮时,来自约旦河或其他小河中游的鱼会死去。海岸植物也主要是适应盐碱地的盐生植物。死海是一个大的盐储藏区。死海的海岸被遗弃了,几乎没有固定的定居点,偶尔有一小块耕地和疗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是真是假:太阳“休眠”?地球进入小冰期?

全文共 3466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的头条是微博:

[科学家称太阳将在2030年进入休眠状态]科学家预测太阳活动将在2030年左右减少60%,届时地球温度很可能会进入“小冰期”。据报道,从1645年到1715年,地球进入了“小冰期”。那时,在冬天,英国的大部分河流都结冰了,人们甚至可以穿着旱冰鞋穿过泰晤士河。

读完这篇微博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泰晤士河被冻住了。为什么你想穿“旱冰鞋”而不是冰鞋?(严肃的面孔)

截屏时,微博已经转发了17000多次,不包括其他媒体。任何搜索都是:

本着良好的学习态度,我点击了所附的文章链接:“科学家警告太阳要在2030年“睡觉”。这篇文章的来源是《中国日报》。当其他媒体转向的时候,文章的标题变化很大。然而,文本是相似的。全文附后: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7月10日的报道,科学家最近警告说,太阳将在2030年“休眠”,这将导致地球温度急剧下降,并导致地球进入“小冰期”。这一发现是在由皇家天文学会在威尔士兰迪德诺召开的国家天文会议上宣布的。

瓦伦蒂诺·扎尔科夫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在会上介绍了他们新的太阳周期模型。该模型侧重于太阳两个层面的发生器效应——一个接近太阳表面,另一个深入太阳对流区。它预测太阳活动将在2030年前后减少60%,届时地球可能会进入“冰河时代”。

扎尔科夫的研究发现,在太阳活动的第25个周期(这个周期中的太阳活动将在2022年达到峰值),太阳两个层面的电磁波(被列为观察对象)开始相互抵消。进入第26个周期(2030-2040)后,这两个层次的电磁波完全不同步,导致太阳活动急剧减少。“我们预测这将引发与蒙德极小值相同的效应,”扎尔科夫说。

从公元1645年到1715年是莫安德最小值,在此期间太阳活动下降非常多,持续了令人难以置信的70年。这时,也正好是地球的“小冰期”。然而,这两者是否相关仍不确定。那时,在寒冷的冬天,英格兰的大部分河流都结冰了,人们甚至可以穿着旱冰鞋穿过泰晤士河。】

本着努力学习的态度,我再次查看了英国《每日邮报》的《每日邮报》在线网站。我真的没有看错他们。我真的有这篇同名的文章!所谓的“中国日报特刊”实际上翻译了这篇英语报道。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由于文章提到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我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去了皇家天文学会网站再次查看。新闻与媒体确实有相关报道。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如果你想阅读原文,请点击上面的链接。如果你懒得看,请听我说(我尽量不介绍太专业的信息):

换句话说,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周期大约是10-12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循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过去,科学家倾向于认为这是由太阳深处的流体动力作用造成的。然而,扎尔科娃教授的团队发现,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因素,即太阳表面的作用。如果同时考虑内部和表面效应,结果会更准确。

他们用这个新想法建立了模型,并研究了1976年至2008年三个太阳活动周期的磁场活动和太阳黑子数。与实测结果相比,模型预测精度达到97%。

然后他们用这个模型预测未来的太阳活动,发现第25个周期的峰值是2022年,而第26个周期的谷值是2030-2040年。在这个山谷里会发生什么?扎尔科娃教授说:这将导致“蒙德极小”,太阳活动将下降60%,接近1645年“小冰期”时的状态。

这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报告。读完之后,你可能会觉得:嘿,它似乎和《今日头条》和《中国日报》很相似。

好的,我想解释几点:

1.“太阳活动将下降60%”——请注意,[太阳活动下降60%并不意味着[太阳温度下降60%,更不用说[地球温度下降60%)。

在扎尔科娃教授的研究中,他们主要用两个量来测量太阳活动:一个是磁场,另一个是太阳黑子。

因此,媒体报道中大肆渲染的“太阳要睡觉了”完全被记者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忧心忡忡的“哦,我的上帝,气温下降60%会不会冻坏这个婴儿?”在被误导后的评论也是一种进一步的误解。

2.什么是“蒙德最小值”?

这是由一位德国天文学家在1843年提出的:从1645年到1715年,在这70年里几乎没有太阳黑子的记录,太阳活动下降到一个非常低的状态。

然而,天文学界普遍认为太阳黑子周期约为11年,“蒙德极小值”显然与这一主流认识相矛盾。如果它确实存在,这意味着太阳黑子周期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在某个阶段可能只有10-12年。当然,17和18世纪的观测数据非常有限,一些科学家试图用其他数据来证明太阳活动,如极光记录、中国古代肉眼观测记录、树木年轮中的放射性碳分析等。

简而言之,蒙德极小真的发生了吗?这仍有争议。

从扎尔科娃教授的演讲来看,他认识到了蒙德极小值的存在,并相信太阳将在2030-2040年再次进入蒙德极小值。

1645年的“小冰期”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明清小冰期”。我也写过关于以下方面的文章:

从公元1550年到1770年,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这一时期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到清朝甘龙三十五年,历时约220年。

在明清的小冰期,京杭大运河(吴江-嘉兴)的南段在某些年份的11月开始大面积结冰。冰层超过3英尺厚。船只需要“强壮的人来破冰”,才能一天航行4英里。江西的橙子经常被冻死,甚至贡品也不能保证。中国南方的广州也开始结冰。这些物候研究来源于朱克真先生生前的《中国近5000年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明清时期小冰期气温的全面下降缩短了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减少了产量,提高了价格。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饥荒、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连锁反应,这也促使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入侵南方。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导致明朝灭亡和清军进入的外部原因。

……

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蒙德极小值”(如果存在的话)和“明清小冰期”在时间上是一致的,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明清小冰期是由蒙德极小值引起的。换句话说,不确定太阳活动的减弱是否会导致地球温度的整体下降。

请注意扎尔科娃教授的话:“太阳活动将下降60%,接近1645年小冰期时的状态”——主题!请注意主题!这是太阳活动接近1645年小冰期的状态,而不是地球接近1645年小冰期的状态!如上所述,太阳回到1645年并不意味着地球回到1645年。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得到证实。还没有得到证实。哦,天哪,我累坏了!

让我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所有信息:

根据扎尔科瓦教授建立的太阳活动模型,太阳活动将从2030年到2040年进入衰减期,但这是太阳磁场和太阳黑子活动的衰减,不是“太阳休眠”,也不能证明地球即将进入小冰期!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马上爆炸吗?

我现在想说的是,也许我们应该一起讨论:非职业记者如何报道职业新闻?

首先,对于媒体记者来说,他们不知道上述复杂的专业知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不能要求记者成为百科全书。

其次,就英国皇家天文学会而言,作为一个专业网站,其报道默认读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门槛。因此,它没有反复强调它的意义和对一些专业概念可能的误解。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每个组织和网站都有自己的立场。

那么,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办法吗?

在我看来,首先,记者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加到他们所知甚少的外国专业领域的原始信息上,比如“太阳会睡觉”和“地球将进入小冰期”。

第二,记者不应以“科学家警告”的虚假借口来解释他们的意思并向公众传播——这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科学家的不负责任。

第三,对于这类专业领域的新闻报道,在草案完成后,应召开相关组织或专业人士会议,看是否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果英国《每日邮报》的记者写完了手稿,可以先给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人看,我肯定他们会说,“哦,你理解错了,那不是我们的意思...会有这样耸人听闻的媒体报道吗?”(当然,没有排除,这仍然是可能的)

换句话说,什么都不知道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一名记者,写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而不要求专业人士提供证据,并且发布一个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标题是不负责任的。

最后,我不得不吐出一点点。科学家真是不幸!

公众对科学家和专家的厌恶、误解和不信任有三个原因:

首先,一些科学家确实不可靠,这损害了科学界的信誉。

其次,有时公众无法理解正常的“科学争议”和“科学未知”。有些问题在科学探索阶段并不清楚,而公众倾向于用各种阴谋论来解释它们。

第三,科学家显然不是故意的,当他们被媒体报道时,他们是故意的,然后每个人都蜂拥而至去责骂科学家!

比如,这个扎尔科娃教授,我真的很同情他。2030年已经不远了。当太阳不睡觉,地球不进入小冰河时期,每个人都会再次称他为骗子!

好消息是公众没有这么好的记忆力。

-

蝌蚪王后记:这篇文章是从中国科学院气象博士后李婷那里转来的,李婷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小胸大脸”建议小伙伴多加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南极陨石中的猫眼石有助于揭开地球水资源由来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南极陨石顾名思义就是在南极大陆上发现的陨石,它与一般大陆上发现的陨石不同,具有年龄最长、储量最大、类型最丰富、原始状态最好的特点,因此,它的发现对科研人员有着重要价值。近日,科学家发现了一颗南极陨石,并在其中还意外发现了猫眼石。科学家表示南极陨石中的猫眼石有助于揭开地球水资源由来

这是地球上形成的猫眼石,历经数百万年时间,是二氧化硅在水中逐渐变硬形成的。

据报道,目前,科学家在EET83309南极陨石中发现了色彩艳丽的猫眼石,它们是由二氧化硅构成的。科学家表示,此次发现将有助于揭晓地球上的水资源从何而来。

研究负责人、英国伦敦柏贝克学院希拉里-道恩斯教授说,这块陨石是由数千个岩石和矿物质碎片构成,很可能来自一颗定期遭受辐射的较大体积小行星,也可能来自彗星。而我们发现的猫眼石不是由碎片残骸,就是由其它矿物质构成,研究证据表明这块猫眼石形成于陨石从小行星分离之前,最终坠落在地球南极。”

研究人员还说:这项猫眼石发现是非常有趣的,证实该准矿物的形成需要水。在地球上,该过程涉及到水与沙层和二氧化硅结合,历经数百万年时间,伴随着水蒸发和二氧化硅变硬,逐渐形成绚丽的猫眼石结构。实际上地球上发现的猫眼石体积中包含着3-21%的水分。

道恩斯表示,更多的证据表明陨石和小行星可以携带大量的水冰物质,虽然我们担心大型小行星碰撞地球所带来的灾难,但是数十亿年前碰撞小行星为地球带来了水资源,有助于促进地球生命的繁衍发展。

据悉,这是继2015年夏季发现南极火星陨石之后另一个类似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地球水资源可能来自于地球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橘朵粉底液怎么样 橘朵粉底液和红地球粉底液哪个好

全文共 896 字

+ 加入清单

橘朵粉底液是网上挺火的一款粉底液,这款粉底液的口碑还是挺不错的,不少人应该都有听说过,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下它到底怎么样吧。

橘朵粉底液怎么样

橘朵粉底液很好用。

橘朵家的粉底液遮瑕度很好,脸上的痘印和红血丝、黑眼圈等都能够轻松遮住还可以隐形毛孔,刚上妆是正常的妆面慢慢与皮肤融合就会变成奶油肌的妆感。上脸非常的服帖,妆感一点也不厚重是那种清透的感觉,一点也不会卡粉浮粉,持久度还可以属于越夜越美丽类型的粉底液。

橘朵粉底液和红地球粉底液哪个好

两款粉底液都挺好用的,相对来说橘朵粉底液性价比更高一些。

1、红地球粉底液

这款大家都说是干皮救星,但其实混合肌也可以用的,是奶油粉霜的质地,延展性很高,小瑕疵可以遮的七七八八,半哑光的妆感,可以说是自带磨皮美颜效果,持久六七个小时是可以的。

2、橘朵粉底液

橘朵作为良心国货,出的这款粉底液也非常良心,不仅价格非常美丽,妆效出来也超级好看!橘朵的这款粉底液也是可以满足不同肤质的底妆需求,清透水润款适合秋冬,让大干皮也能在秋冬水润不卡纹;遮瑕奶油款能打造似有若无的自然半哑光妆面。

橘朵粉底液使用感受

橘朵沁润柔光粉底液主打的是干皮光泽肌,流动性很不错,整个的延展性能都还不错,易推开。许多小仙女对它的氧化程度非常感兴趣,它氧化的速度还是蛮快的,很好推开,但是它的遮瑕能力就非常一般了,嘴角的瑕疵没有办法遮住。对鼻翼的黑头和毛孔的秀修饰力也不太行,油脂粒明显,基本上能遮两到三成吧。整个把上好的第一层的妆给推开了以后,会发现泪沟好明显的,对痘痘毛孔泪沟黑头什么的遮瑕能力不太行。但是它主打的是干皮光泽,所以它的光还是蛮漂亮的。整个妆上在脸上是那种很轻薄贴服的感觉。能够做到像没有上妆一样,很自然,完美打造素颜肌。

橘朵粉底液使用步骤

第一步:基础护肤

在使用粉底液之前应该先保持皮肤水分,防止因为皮肤干燥而导致浮妆、上妆不均匀等现象。因此在使用粉底液之前应该使用护肤品,其一次次序是:水、眼霜、精华、乳液以及面霜。

第二步:隔离霜

在使用粉底液之前,应该在脸上涂抹一层隔离霜。这是因为隔离霜能够有效保护脸上皮肤免受刺激,防止皮肤受到粉底液的刺激而导致毛孔堵塞。

第三步:粉底液

在使用完隔离霜以后,就可以使用粉底液了。粉底液也就是在用完隔离霜以后使用的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又逃过一劫?直径30米小行星刚和地球擦肩而过

全文共 1669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一颗直径相当于10层的小行星昨天刚刚在地球附近经过,最近的距离不到半个月距离的一半。小行星编号2017 AG13是上周六由亚利桑那州的卡特里娜天空调查系统首次发现的。观测表明,这个小天体的直径约为15~34米。当它靠近地球时,这个小天体的速度达到了每秒16公里。

根据:根据另一个天空调查项目“斯隆天空调查”的数据,近地天体在距离地球不到半个月的时候可以到达离地球最近的位置。斯隆天空测量项目的天文学家埃里克·费尔德曼说:“这个小物体飞得非常快,而且非常近。它有一个特殊的椭圆轨道。事实上,它的轨道将穿过金星和地球的轨道。”

斯隆天空调查在其对外广播中称,2017年AG3的大小与2013年撞击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的陨石大致相同。这意味着如果它撞击地球,其可能的影响将非常相似。计算表明,这个小天体的下一次近距离飞越应该是在2017年12月28日。

行星科学研究所主任兼首席执行官马克·赛克斯说:“这样的事情并不特别,但这也是这一现象变得有趣的原因之一。”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近地小物体项目办公室发布的数据,仅今年一月,就有多达38个小物体在接近地球时受到监测,类似于2017年的AG3。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设计一个计划来应对小天体的撞击威胁,因为这样的撞击事件可能会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不久前,美国白宫发布了一份名为“国家近地天体应对战略”的官方文件,宣布了应对陨石或小行星撞击的计划。

该文件称,其目的是提高美国应对近地天体威胁的能力和准备。充分整合现有的国内和国际资源,弥补关键但目前缺乏的短板。

近地天体是指在其轨道上接近或穿越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或彗星。基本上,如果发现一个小天体正穿过地球轨道,你几乎可以100%地断定它肯定不是第一次这样做。

2013年撞击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的小天体导致1000多名居民受伤,碰撞几乎没有任何预警就发生了。因此,你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发布的这份文件特别强调加强美国航天局搜索近地天体的能力,因为只有尽早发现,才有时间采取对策。

在该文件描述的七个主要目标中,白宫还要求科学家致力于模型计算,以更好地计算小天体未来的飞行轨迹。美国还计划升级其国家预警系统,并部署高科技自动探测器来摧毁来袭的小天体。与其他低概率但后果严重的灾难性事件相比,小行星的潜在威胁对我们构成了巨大而复杂的挑战。该战略旨在应对大型或小型近地天体可能对地球构成的威胁。

就在去年年底,美国宇航局指出,人类还没有为小行星撞击做好准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研究员约瑟夫·纳特说:“最大的问题是,在这个阶段,我们似乎无法对这种威胁做很多事情。”

尽管危险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很低,但努斯博士仍然警告说,这种威胁尽管概率很低,但绝不能忽视。他说:“这将是一个可能导致灭绝的重大灾难性事件,比如历史上恐龙的灭绝。一般来说,这种大规模撞击事件的频率是每5000-6000万年一次。恐龙已经灭绝了6500多万年,你可能会说,看,我们躲过了这场灾难,但请注意,这是一个平均概率,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影响。”

美国宇航局正在实施一系列计划,包括小行星改向任务,目标是发射一个自动探测器来访问小行星,并为轨道上的宇航员建立一个太空基地。与此同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整天都在持续监测天空,寻找任何潜在的威胁。

然而,尽管美国政府致力于寻找可能威胁地球的小天体,但它已经开始考虑对策。然而,世界上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在这方面准备得更少。事实上,美国政府迄今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包括是否投资开发昂贵的空间技术,以拦截不会影响美国本土的潜在撞击物。然而,官方文件确实提到美国应该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威胁。

该文件提到:“近地天体撞击是一种全球威胁,可能会产生重大的环境、经济和地缘政治后果,并对美国产生重大影响,即使这种影响不会发生在美国本土。尽管美国目前在探测和跟踪近地天体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如果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美国将无法开发未来针对此类小天体的拦截和轨道偏离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上发生过几次物种灭绝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一颗与众不同的行星,它与周围行星的不同之处就是诞生了生命。生命使得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地球又反过来承载着众生,然而地球上发生过几次物种灭绝?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生态破坏小知识:

第一次大灭绝事件:奥陶纪大灭绝

发生时间:距今4.4亿年前

灭绝规模:地球85%的生物物种

代表灭绝物种:大型鹦鹉螺、大部分三叶虫

到了奥陶纪末期,一场巨变正在悄然到来,位于南部的冈瓦纳大陆渐渐向南进入南极,陆地改变了海洋和大气环流,这导致地球的温度迅速下降,寒冷的冰川期到来了。降低的气温冻结了海水,海平面开始下降,这使得原来生机勃勃的浅海成为不毛的陆地,生物纷纷死亡。

第二次大灭绝事件:泥盆纪大灭绝

发生时间:距今3.65万至3.55亿年前

灭绝规模:地球82%的海洋生物物种

代表灭绝物种:盾皮鱼类、无颌鱼类

泥盆纪是古生物的第四个纪,开始于距今4.16亿年前。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因为此时鱼类出现并且进化出不同的门类,此外陆地上出现了植物、最早的两栖类也已经爬上了陆地。

第三次大灭绝事件:二叠纪大灭绝

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前

灭绝规模:地球95%的生物物种

代表灭绝动物:三叶虫、板足鲎、许多鱼类、许多两栖动物、许多爬行动物

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距今2.95亿年前。二叠纪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此时的陆地已经连成一片,形成了超级大的联合古陆,海洋的面积已经被压缩到最小。

提醒您:物种灭绝后会导致我们失去很多珍贵的动物,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了解一些面对物种灭绝我们能做什么等相关的问题,另外也要学习一些生态破坏知识和环境污染知识来提高自己。最后要了解更多环境污染小知识可持续关注本网站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木星和地球存在相似之处:磁场会经历长期变化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网络图

美国宇航局的朱诺探测器发现了气态巨行星木星的一些惊人特征,但它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这颗行星如何运行的信息。我们现在知道,在木星表面流动的气流实际上深入木星内部,木星的闪电很像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

现在,朱诺探测器收集的数据揭示了木星的另一面,它看起来非常像地球。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科学家们揭示了朱诺对木星磁场的解读不同于之前的任务。这表明行星的磁场实际上正在以一种微小但重要的方式变化,就像我们在地球磁场中看到的一样。

在这项研究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将最新的木星磁场读数与多年前从航次和先锋号等任务中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比较。朱诺在飞越木星时多次使用磁力计获取数据,提供了关于当今行星磁场的大量信息,研究人员很快发现了这些差异。

朱诺任务小组的科学家基米·摩尔在一份声明中说:“发现木星磁场中的这些微小变化是一项挑战。四十年的近距离观察基线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数据来证实木星的磁场确实随时间而变化。”

这些微小的变化表明木星经历了一种叫做长期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发生在地球上。在我们自己的星球上,长期变化归因于地球深处发生的变化。科学家认为,远低于云层的强风是木星磁场发生变化的原因。

对于仍在试图了解地球自身磁场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朱诺团队计划在未来继续跟踪木星磁场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里面是什么?除了地球表面,我们不能用肉眼观察地球的深度。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通过分析钻井和采矿获得的数据以及火山爆发产生的物质,逐渐发现了地球内部的温度、密度、压力和化学成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理条件,最终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秘密。

结果表明,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几个同心圆。粗略地说,它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也称为“中间层”)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坚硬外壳。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表层覆盖有一薄层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下部主要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组成。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3公里,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一样。一般来说,大陆比海洋厚,山比平原厚。大陆地区的地壳厚度一般为35公里,而海洋地区的地壳厚度只有5-10公里。西藏的地壳厚60-80公里,而在东部平原厚30多公里。地壳密度在2.6 ~ 3之间;压力从上至下从1个大气压增加到1300个大气压;底部温度上升到1000摄氏度左右。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可以分为两层。上层(即上地幔)离地面33-900公里。除了硅和氧,铁和镁的含量显著增加,而铝则退居二线。压力为500,000个大气压,温度为1200 ~ 1500℃,材料状态为固态结晶,但具有很大的塑性。下层(即下地幔)离地面900-2900公里。除了硅酸盐,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尤其是铁和镍,显著增加。平均密度为5.6,压力为150万个大气压,温度为1500-2000 ℃,材料状态为非晶态。地幔占地球总体积的83%,占地球质量的66%。由于高温高压,地幔物质往往处于熔融状态,成为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是指地幔下面到地核的部分。地球中心的压力可达350万个大气压,温度约为3000-5000摄氏度。在如此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地球中心的物质不再能用人们熟悉的词“固体”或“液体”来表达。这可能是人们还不熟悉的一种状态。这种物质状态的特点是在高温和高压的长期作用下具有像树脂和蜡一样的可塑性。但对于短期力量来说,它比钢铁更硬。然而,科学界对地核的物质组成仍有不同的争论,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为什么地球上的山峰不会一直升高?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也许在宇宙中的另一颗行星上会有这样的场景,但在地球上,山峰的高度都在海拔8840米的珠穆朗玛峰以下。那么,是什么阻止了地球山峰的生长呢?

美国匹兹堡大学地质与环境科学系的教授纳丁说,有两个主要的限制因素阻止地球的山峰永远生长。首先是重力的影响。许多山脉是由于地球表面的运动而形成的,被称为板块构造。该理论将地壳描述为一个动态的岩石圈,它可以被分成多个构造单元(板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移动。当两块板碰撞时,边缘材料将被迫向上上升。这就是喜马拉雅山,包括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

麦考利说,当板块持续挤压时,山脉会持续增长,直到在重力作用下无法维持。在某一点上,这座山会变得太重,它自身的质量会阻止两个板块碰撞造成的向上增长趋势。

山脉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例如,像夏威夷群岛这样的火山岛是由岩浆从地壳中喷发出来并逐渐积累而成的。无论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最终都会变得太重,并屈服于重力。换句话说,如果地球的引力更小,山就会更高。麦考利补充道,这一场景实际上发生在火星上,那里的山峰比地球上的要高得多。火星的奥林匹斯山是太阳系中已知的最高火山,海拔25000米,几乎是珠穆朗玛峰的三倍。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航天局)的说法,奥林匹斯山有如此惊人高度的最可能原因是火星重力低,喷发频率高,造山熔岩在火星上的持续时间比在地球上长得多。更重要的是,火星的地壳并不像我们的星球那样被分成动态板块。在地球上,随着板块的移动,热点(地幔柱喷出的区域)也在移动,导致新火山的形成和现有火山的逐渐消失。地幔活动将熔岩扩散到更大的区域,形成许多火山。在火星上,大陆地壳不移动,所以熔岩可以聚集成巨大的单一火山。

地球上山脉生长的第二个限制因素是河流。起初,河流会使山显得更高,因为它们会侵蚀山边的物质,并在山脚附近形成深深的裂缝。然而,随着河流的侵蚀,其河道可能变得过于陡峭,这可能导致山体滑坡,将物质从山上带走,并限制山峰的生长。

在9月16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提出,当河流达到“临界陡度”时,它们通过侵蚀对山脉生长的影响将是有限的。

水下山脉也受到重力和山体滑坡的限制,但它们可能比陆地上的山脉要高得多,因为高密度的水比空气起着更大的支撑作用,受到对抗重力的影响。麦考利说:“水为这些山脉提供了横向支撑,使它们能够长得更高。”

珠穆朗玛峰通常被认为是地球上最高的山,但也有其他竞争者争夺“世界最高的山”的称号。夏威夷的莫纳克亚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如果用从底部(太平洋深处)到顶峰的距离来衡量,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海拔10210米,比珠穆朗玛峰稍高。然而,莫纳克亚山海拔6000米,最高点海拔4205米。如果从海平面测量,珠穆朗玛峰是莫纳克亚山的两倍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奥林匹斯山

奥林匹斯山是火星上的一座盾形火山,也是太阳系中已知的最高山峰,海拔21229米,几乎是珠穆朗玛峰的两倍。在太空探测器确定这是一座山之前,地面望远镜中的奥林匹斯山是一个明亮的两点,它被19世纪末的天文学家称为“奥林匹斯山之雪”。

奥林匹斯山的火山口长约85公里,宽约70公里。火山口的墙高达3公里。整个火山的坡度非常慢,其巨大的宽度使得在火星表面上不可能看到火山的全景——从山的边缘看不到山顶,从山顶看不到山的边缘。火星上的其他巨型火山也有类似的现象。奥林匹斯山是一座盾形火山,由高流动性玄武岩熔岩长期喷发和堆积而成,类似于夏威夷群岛的莫纳罗亚火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上的水是怎样产生的?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排除地球的水来自宇宙礼物的想法。即使宇宙中有水,它也会被紫外线分解成氢和氧,并且根本无法到达地球。

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大约46亿年前,那时地球刚刚诞生,这可以通过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中的岩石堆积得到证实。太阳系中唯一有水的行星是地球。关于地球上的水是如何产生的,有两种观点。

首先,在地球诞生的最初阶段,原始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与大气成分如氮一起形成了海洋。

第二,氙是地球上一种惰性重气体,比太阳系中的其他大气要少得多。也就是说,地球上太阳系的原始大气层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从地球内部喷射出来的气体,它构成了地球的大气层。可以说地球上的水是由这种水蒸气形成的。

总之,两种理论都可以排除地球的水来自宇宙礼物的想法。即使宇宙中有水,它也会被紫外线分解成氢和氧,并且根本无法到达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球上仅存的8个来自“外星球”的森林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上仅存的8个来自“外星球”的森林

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林荫大道

猴面包树果实成熟时,猴子会成群结队去摘果子,“猴面包树”的称呼由此而来。猴面包树树干肥大但轻软,没有木材利用价值,但却可以当储藏室,贮存大量的水和食物。有趣的是,当地居民常会把树干掏空,搬进去居住,形成一种非常别致的大自然“村舍”。

哈萨克斯坦森林湖

哈萨克斯坦森林湖,是1911年地震造成山体滑坡而形成的,长400米,最大深度30米,海拔2000米。雪岭云杉被淹没在水里,水面之上露出光秃秃的树干。水面上的是100多年的云杉,水下则是另一幅不同的画面。由于海拔高,水非常寒冷,但水下仍有树枝和针叶。水经常会改变颜色,是由水底一个世纪前的石灰和其他矿物质引起的变化。

索科特拉岛龙血森林

龙血树和沙漠玫瑰是索科特拉岛中很独特的植物,龙血树树冠茂密像倒转的雨伞,可以提供足够的树荫来减少蒸发,也可以保护树荫下的种子,所以它们一般生长得茂密。龙血树是常绿树,由于树汁呈深红色,所以被成为龙血树。

沙漠玫瑰粗粗短短的外型非常符合外星生物的形象。在悬崖上出现的“沙漠玫瑰”相当特别,直接嵌进石头长出来,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会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

波兰弯曲森林

位于波兰西部的弯曲森林,树木大多是1930年代种植的。大部分树木开始都是平行于地面生长,但长到一定时期后就90度拐弯向上生长,所以被当地称为弯曲森林。人们普遍认为,是使用某种工具或技术使树木这样生长,但为什么变成这样,方法和动机至今还是个迷。

毛伊岛彩虹桉树林

位于美国夏威夷的毛伊岛上有种特别的树-彩虹桉树。因树皮呈现多种颜色而被称为彩虹桉树。它的树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换着颜色。新脱落的外皮所在位置由亮绿色的内皮取代,时间流逝过程中,树皮逐渐变色,由亮绿变蓝色再变成紫色等,不同颜色代表了树皮的不同年龄。

中国伊犁杏谷

每年,这些丘陵都会变成粉红色和白色花的海洋。作为新疆最大的杏园,这花代表果期季节的开始,同时也使杏谷成为人间少有的仙境。

西嘉宝果森林

乍一看,这些树上覆盖的果实有一些可怕。这些是嘉宝果,果实是沿着树干整体生长。因为果形和风味和葡萄相似,因此享有美味“热带葡萄”之称。新鲜水果除了可以生吃外,也可以做成蜜饯、果酱和风味极佳的嘉宝果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守护蓝色星球:世界各地熄灯迎“地球一小时”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气候变化继续威胁着全世界人民的生计和生命。2017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地球小时”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的一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倡议。希望个人、社区、学校、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20: 30至21: 30关灯一小时,从而唤起人们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自2007年以来,这项活动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有100多个国家、6000个城市和10亿支持者参加。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有意义和最有影响力的环境保护行动。

今年的“地球一小时”于今天晚上8: 30正式开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此制作了一个特别的视频信息,表示纽约联合国总部和世界各地的办事处届时也将关灯,以表明他们对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支持。

熄灯后的世界地标

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各地的标志性建筑都会摘掉霓虹灯,躲在黑暗中。

熄灯前后的上海外滩比较

北京水立方熄灯前后的对比

香港熄灯前后的比较

熄灯前后伦敦眼的比较

熄灯前后日本东京铁塔的比较

熄灯前后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比较

全球黑暗之光唤起环境意识

自从“地球一小时”活动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它也受到了许多争议。有人怀疑“地球一小时”活动不仅没有用,而且会对电网造成损害,因为发电厂没有根据电力需求调整其输出功率。有些人甚至点燃蜡烛,以便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度过一个小时,而点燃蜡烛也会导致碳排放,这可能会适得其反...然而,一个小时没有灯光带来的环境吸引力不容忽视。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回应。今年的活动将于三月二十五日晚上八时三十分至九时三十分举行。图为上海嘉定慧儿童关灯后的环保绘画。

2017年3月25日,江苏省扬州大学农学院的学生参加了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视觉中国地图

2017年3月25日晚,“地球一小时”8:30熄灯后,市民们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体验骑自行车发电

2017年,“地球一小时”的总主题是“气候、人类和社会”。中国以“蓝色我们”为主题,呼吁每一个公民绿色出行,理性消费,购买可持续认证商品,用可持续消费和生活方式“活出蓝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将赖以生存的地球称为母亲,那么地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地球属于太阳系的一员,地质学家认为地球大致形成于46亿年前。最开始地球只是一块岩石,它以微弱的引力不断地吸引了一些尘埃和碎石,质量渐渐变大。随着地球的质量越来越大,在星体的引力均衡作用下,它就成了一个球体。

地球在吸引尘埃碎石的过程中,慢慢清理了其轨道上的其他天体,经受的小行星撞击次数也越来越少。于是地球的温度开始下降,表面的岩层开始形成,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开始冷凝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原始的海洋开始形成,我们的地球也随之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在旋转,那为什么人不会从地球上掉下去呢?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当伞快速旋转时,雨滴会从伞的四周落下。在日本东京的纬度上,地球也以每小时1350公里(每秒375米)的速度旋转,类似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所以说人也应该被扔下去是合理的。

然而,人们不仅不会被扔下去,而且即使他们跳,他们也会立即着陆。

重力吸引地球上的物体,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能从地球上掉下来。如果一个物体想逆着重力飞出,它必须考虑它必须以多快的速度飞行。

首先,以发射一枚水平接近地球表面的火箭后的第一秒钟为例。由于地球的引力,火箭将在第一秒钟下降约5米。要发射火箭,它必须达到弥补5米距离的速度,也就是说,它必须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速度发射火箭。这样,火箭就不会落回到地面,而是以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行。因此,在这个速度以下完全摆脱地球引力是绝对不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每到炎炎夏日时,我们都被太阳烤得汗流浃背。而你有想过这个似火球的天体离我们有多远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回答起来难度却不小,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问题离曾困扰了科学家很长的一段时间。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难题也得意解开,那么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呢?

这个问曾困扰了我们超过2000年。通过现代天文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即149,597,870,700米,约等于1.5亿公里,但过去的天文学家在没有如此精确的测量技术前提下几乎无法获得准确的日地距离,这就导致了我们对宇宙其他天体的观测出现误差,因为我们都用天文单位来衡量我们与其他天体的距离。

事实上,古希腊的思想家最早开始构想宇宙的模型,其中一个就是日地距离,当时科学家通过肉眼观测来判断太阳与我们的距离。比如日食时月亮几乎将太阳完全覆盖,通过视觉观测与简单计算来推测日地距离,但是太阳过于明亮,导致这样的观测计算存在较大的误差。公元前2世纪中叶希腊天文学家开始用视差法观测天体距离,即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测,首先应用的是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由于视差会形成三角形,通过三角函数能够解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但这个方法几乎无法获得真实值,因为如果角度估计有误,在如此大的距离上误差会成倍放大。

在接下来一千多年内我们对日地距离的观测仍然没有较大的进展,到了18世纪,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开始起步,开普勒和牛顿的发现让我们寻找到测量日地距离的一个新方法。科学家发现利用金星凌日可以计算出日地距离,即金星通过太阳盘面,通过对1769年上尉詹姆斯•库克在塔希提岛上观测金星凌日的研究,以及1761年时对凌日的观测,法国天文学家拉郎德收集到计算出日地距离的所有数据,第一次精确给出了日地距离的值:1.53亿公里,与目前的1.49亿公里非常接近,误差控制在3%之内。

如今,我们通过更加先进的观测技术再次利用金星凌日计算出更加精确的日地距离,即149,597,870,700米,于是我们可以用这个天文单位来衡量宇宙间其他天体的距离。从中可以看出,日地距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天文学单位,是我们探索深空的重要基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昨晚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小行星什么来头?

全文共 120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出了一身冷汗——一颗小行星在27日晚经过地球。离地球最近的轨道距离只有0.014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天之间的平均距离)。这颗小行星的位置是什么?逃过一劫的地球,下次会这么幸运吗?

《科技日报》记者从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梓台)了解到,27日晚18时18分(北京时间),一颗新发现的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在距地球9.18个月的距离内横扫地球。

2月22日,齐泰的研究人员用近地天体望远镜观察到一个亮度为20等的运动物体,其运动速度为每天0.15度。齐泰立即向国际小行星中心报告了目标信息,并启动了亚太小行星监测网络对其进行跟踪和观察。通过对该目标的全球联合跟踪和观测,它于2月25日被确定为一颗新的近地小行星,国际临时编号为2018 DH1。在目标被确认后,它被美国戈德斯通雷达列为观察目标。

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半径为210天文单位(约3.15亿公里),偏心率为0.60,轨道周期为3.04年,绝对星等为21.1等。(幅度越小,幅度越大)。它距离地球最近的轨道0.014天文单位(约210万公里),视星等为15.8等。当它在27日从最近的位置飞到地球时。据报道,这颗小行星的大小仍不确定,需要进一步观察。

这颗近地小行星是阿波罗类型的。这种类型的小行星有很大的倾角和偏心率,这可能与短周期彗星有关。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已经发现了大约30个。它们的体积都很小,直径约为400-8000米。阿波罗小行星具有大倾角和非常平坦的轨道。其中一些行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

根据分类标准,如果一个天体的轨道和地球轨道之间的最近距离小于1.3天文单位,它就被视为近地物体。如果近地物体接近地球,宽度超过140米,它们就被归类为潜在威胁物体。绝大多数近地天体和潜在威胁物体是小行星。

科学家每年都会发现大量小行星,并研究它们对地球的影响。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100多颗近地彗星、17,000多颗近地小行星和大量近地流星体。

目前,美国航天局已经启动了“空间卫士”方案,与欧盟和其他国家密切合作观测近地天体。科学家开始监测直径超过1公里的近地天体。如果他们撞上地球,这样一个“大人物”会毁灭人类文明。今年2月,中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了联合国批准的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作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主要设备,紫台近地天体望远镜也一直致力于近地天体的观测和研究。

齐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近地天体望远镜的跟踪观测,他们发现这颗小行星正以大约5个小时的周期旋转,这对进一步研究这颗小行星的形状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地球都会偶遇一些小行星,其中大部分都是侥幸逃脱。然而,有必要警惕一些小行星最终会落到地球上,对人类造成伤害。例如,2013年,一颗55英尺宽的小行星闯入俄罗斯上空的大气层,造成了所谓的“车里雅宾斯克事件”。冲击波损坏了大约7,200所房屋,爆炸造成的玻璃碎片导致1,500多人受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大气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1729 字

+ 加入清单

原始大气

大约50亿年前,随着地球的诞生,大气神秘地“诞生”。当拉普拉斯说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已经被大量气体包围了。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当地球形成时,地球中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将引起能量转换。这种转变对地球大气层的维持和灭绝有影响。此外,太阳风的强烈作用和地球最初形成时的小重力使原始大气迅速消失。

次级大气相

地球形成后,由于温度下降,地球表面出现了凝结。地球内部的高温也导致了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爆发时形成的挥发性气体逐渐取代了原始大气,成为次生大气。二次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氮气、硫化氢、氨气和其他分子量相对较大的气体。这些气体和地球的固体物质相互吸引,相互依赖。气体并没有被地球巨大的离心力抛弃,而是成为了大气的第二生命,第二大气。

今天的大气阶段

随着太阳辐射向地球表面的深入发展,紫外线与相对较短光波的强烈光合作用导致在地球的次级大气中产生氧气,并且氧气的量继续增加。有了氧气,它为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温床”。经过数十亿年的分解、同化和进化,生命终于在这个地球婴儿身上诞生了。原始单细胞生物在大气编织的“摇篮”中不断进化,最终发展成为主宰当今世界文明的高级人类。今天的气氛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这样一个“幸福家庭”。

今天的大气是许多气体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氮气,其次是氧气,还有其他气体,但数量非常少。今天的大气层是地球长期演变的结果。

为什么今天的大气成分是这样的?它们是如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化的,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今天的大气是从地球的原始大气演变而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原始大气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大气是由地球内部火山活动释放出的物质演化而来的。为了分析和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和我们的邻居(金星和火星)进行比较。根据探测数据,金星的大气成分主要是碳酸气体,其下部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少量的氧、氮、碳、氖、氦和水蒸气,上部是原子态的氧。火星的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一些氨(NH)、氢、氧、水蒸气和其他物质。那么以前的气氛是一样的吗?事实上,这是可以考虑的。

如果地球的原始大气也是由碳酸气体控制的,那么为什么它不同于今天由氮气和氧气控制的组成呢?如果地球的大气主要是由火山喷发而成,根据目前火山喷发的数据,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是水蒸气,占81%,二氧化碳,10%,氮,硫等。,但没有游离氧。因此,可以看出这些成分在原始大气和火山喷发气体中都很少。此外,只有当大气中有游离氧时,臭氧才能形成。有了氧气,原始大气中的一氧化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甲烷被氧化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被氧化成水蒸气和氮气,因此二氧化碳占主导地位。

二氧化碳在最初的大气中占很大比例,但由于光合作用的发展,大量的碳被用来形成生物,另一部分碳溶解在海洋中,成为海洋生物发展的物质。当大气中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时,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量相对增加。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燃烧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浓度正在增加。然而,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结果不会使二氧化碳浓度过度增加,其中一些必须溶解到水体中。

另一种成分是氮。现在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但从原始大气或火山喷发气体来看,氮的成分很少,只有百分之几。然而,氮增加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氮的化学性质不是很活跃,不容易与其他物质结合。大多数氮以自由状态存在。另一方面,氮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氮的溶解度只有二氧化碳的七分之一,所以它主要以自由状态存在于大气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减少,大部分最初的水蒸气变成了液态水,今天变成了水圈。相对来说,氮和氧的比例增加了。因此,今天有如此多的氮,这与氮本身的特性有关。当然,氮气也会循环。一些根瘤菌可以吸收氮,允许一些氮参与生物循环。分解后,这些物质释放出游离氮。一小部分氮也会进入地壳中的硝酸盐。尽管氮参与了循环,但大部分氮以自由状态存在。相对来说,它的数量正在增加,使它成为大气的主要成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目前的大气组成是地球长期演变的结果,是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充分物质循环的结果。可以说,这些圆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第二,目前大气成分仍处于持续循环过程中,这一过程基本平衡稳定,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可能并非最宜居星球,系外行星或许拥有更丰富生命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具有良好海洋环流模式的系外行星上,可能有比地球上更丰富或活跃的生命

这项最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员、芝加哥大学的斯蒂芬妮·奥尔森博士说:“美国宇航局对宇宙中生命的探索集中在所谓的可居住带行星上,这些行星很可能形成一片液态水的海洋。但并非所有的海洋都是友好的。由于其全球环流模式,一些海洋将比其他海洋更适于居住。”

奥尔森的团队使用美国宇航局开发的“火箭三维”软件来模拟不同类型外行星的可能环境、气候和海洋栖息地。

他说:“我们的研究旨在确定在全球范围内有丰富而活跃生命的外行星海洋。地球海洋中的生命依赖于上升流,上升流将营养物质从海洋的黑暗深处返回到光合生物生活的阳光中。更多的上升流意味着更多的营养供应和更多的生物活动。这些是我们需要在系外行星上寻找的环境。”

他们模拟了各种可能的系外行星,并确定了哪些系外行星最有可能发展和维持一个繁荣的生物圈。他说:“我们发现较高的大气密度、较慢的旋转速度和大陆的存在都会产生较高的上升流率。这可能表明地球可能不是最宜居的地方,或者可能有比地球更宜居的其他行星。最新的研究将为未来的望远镜设计提供正确的思路。”

1992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颗系外行星,超过4000颗系外行星被证实。已知最近的系外行星是比邻星B,距离地球4.25光年。目前,大多数关于系外行星上生命的研究都集中在可居住区,也就是说,行星和恒星之间的距离允许液态水的存在。液态水的海洋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俄罗斯将建造地球遥感卫星集群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俄罗斯航天局最近发布的联邦空间计划,俄罗斯将从2016年至2025年拨款3586亿卢布(609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新一代地球遥感卫星群。据估计,这一数字将达到26个,这将确保对地球的陆地、海洋和大气层进行全面的信息监测和预测。

根据大纲,未来将部署以下三种类型的卫星。第一类是地球资源卫星,它将使俄罗斯进入世界空间服务市场,并开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客户。第二类是气象灾害观测卫星,它将在15至30分钟内监测全球大气变化和异常气候现象。第三类是气象和太阳物理观测卫星,目的是获得大气层、地球表面、全球海洋和极地冰盖的实时信息,然后绘制和监测海洋、大陆架地区和陆地的演变过程。

遥感和通信卫星是俄罗斯航天工业最薄弱的环节。据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部称,俄罗斯至少需要9颗气象卫星,但目前只有3颗在轨道上。目前,俄罗斯的大部分气象信息都是从国外获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球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大米是我们日常必不可少的粮食,印度是地球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跟着小编一起了解其中状况吧!

地球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印度

据印度政府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月1日,印度大米库存总量为3220万吨,比上年同期的2970万吨增长8%,创下历史最高纪录。2012年印度的大米生产也创历史最高水平,大米出口达到975万吨,比2011年增加175万吨,首次超过泰国(6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

印度食品部官员近日还表示,本年度小麦丰产在望,政府的小麦收购量可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印度农户通常十月份开始种植小麦,次年三月底开始收获。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小麦生产国。今年印度小麦产量可能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达到9230万吨左右,这将是小麦连续第三年丰收。然而,过去几年小麦大丰收,印度政府却找不到足够的仓库存放多余的粮食,不得不将大量的小麦堆放在户外。因为缺少仓库,这也导致小麦极易受损。

这些年,印度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不仅解决了国民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有大量余粮出口。有关媒体称,从2012年起,中国已开始从印度进口大米,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成为印度大米的最大买家。这无疑给中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进入21世纪初,中国粮食自给自足还能达到95%,之后逐渐下滑,到现在粮食的自给率总体水平已不足90%。

印度巴斯马蒂香米和泰国香米是世界上最昂贵,也是最受欢迎的水稻品种。巴斯马蒂香米栽培历史悠久, 米粒细长,外观透明,带有一股浓郁的坚果般香气;黏性低,口感干硬,易于消化,煮成米饭后,米粒会增长2-3倍。在中东,巴斯马蒂香米是普通稻米的3-5倍,是世界上最为昂贵的稻米。从印度北方邦出土陶器中的碳化谷粒证实了巴斯马蒂香稻的种植可能溯源至公元前8000年前。

巴斯马蒂香米种植主要局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印度河、恒河平原,约有四十多万农民种植巴斯马蒂香米。巴斯马蒂香米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主要出口农作物,年出口额达30亿美元, 巴斯马蒂香米成为这两个国家许多农民赖以谋生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